求助求助这是啥电影

提到高智商的连环杀手,你会想到谁?

是《沉默的羔羊》中优雅的食人魔汉尼拔、《七宗罪》中的约翰·杜,还是《美国精神病人》中有双重人格的帕特里克·贝特曼?

电影为我们创造了很多经典的反派角色,他们大多天赋异禀、精通此道,是完美的罪犯。而同类型影片看久了以后,观众们也渐渐总结出了一些惯用套路。

但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电影将颠覆这些桥段,你不再是“预言家”,你绝对猜不到下一步要发生什么。

影片的导演是拉斯·冯·提尔,也是“争议”二字的代言人。

他曾在2011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口出狂言表示“支持希特勒,我信纳粹”,最后被戛纳电影节驱逐。

他曾公开表明自己的创作必须借助酒精和药物。“喝酒、吸毒,似乎是我创作的方法和源头。”

他有无数奖项加持,身体力行告诉人们什么叫疯子和天才只有一线之隔。

时隔7年,他带着新片重返戛纳,却被媒体报道称“100多个观众愤怒退场”、“受到女性主义者抨击”、“遭到动物保护组织抵制”。

而在观看了这部影片之后,也许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有如此大的争议。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华盛顿,男主角Jack是一名有着高度洁癖和强迫症的建筑师。

影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黑暗之中传来了主角Jack和一位叫维吉的老人交谈的声音。Jack随机挑选了5个出自他12年犯罪生涯中的案件进行叙述。

第一起事件:犯罪的开端

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女人因车子的千斤顶坏掉向Jack求助。在开车去修车铺的路上,女人一直喋喋不休并直言Jack像连环杀手。Jack在冲动之下用千斤顶(jack)杀掉了她,并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第二起事件:青涩的罪犯

Jack开始有计划的杀人。然而和其他天才罪犯相比,他显得无比笨拙。

无法一击致命的杀人技术

洁癖和强迫症逼迫他多次重返犯罪现场,只为确认现场是否完全打扫干净

冒着被人看到的风险,明目张胆的拖行尸体,留下一串血迹...

然而讽刺的是,宛如神迹出现,一场暴雨洗刷掉了他留下的所有痕迹。

他开始在杀人和艺术之间建立联系,并为自己起名Mr.Sophistication(高雅/诡辩先生)。

第三起事件:家庭对犯罪的启发

杰克用猎枪打死了两个孩子和他们的母亲。他的胃口变大,和之前简单地为尸体拍摄负片不同,这次他的“艺术”作品更复杂也更“宏大”。

第四起事件:爱情对犯罪的启发

不同于最初的笨拙,杰克变得极为了解人的心理,他的演技大幅度提升,并对杀人这件事游刃有余。他用尖刀杀死了与自己相爱的女人,割下乳房并做成了钱包随身携带。

第五个事件:终极“艺术品”的诞生

为了致敬二战时期德国士兵们想出的处决计划,Jack绑架了很多不同种族的男人,到他此前一直用来隐藏尸体的仓库。他要用一颗子弹击穿所有人的脑袋。

然而在仓库的里间他却见到了,从影片一开始就一直和他对话的维吉。

在此之前,Jack一直尝试着自己建造一栋房子,但对材料的不满意使他无数次推翻了已有的构想和成果。

维吉建议Jack,用那些倾注了他精力与思想的材料来试着建房子。

于是,一间由尸体搭建的房子被建成了。

而这间屋子的正下方,是通向地狱的入口。

维吉带着Jack一路前行,接着,影片中最为震撼的一幕出现。

这一场面致敬了德拉克罗瓦1822年的油画作品——《但丁的渡舟》,它描绘的是但丁和维吉尔共渡冥河的场面。

此刻,维吉就是维吉尔,是但丁的引路人。然而身着红袍的却不是但丁,而是化身撒旦的Jack。

最终,Jack没能禁受得住诱惑,企图翻越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沟壑,却坠入了岩浆瀑布。

就像他自己说的,“光源在底片中是至深的黑暗”,罪孽深重的他也终于化身邪恶的光点,将自己变成了极致的艺术。

正如前面提到过的,这是一部让人无法预料的电影。

我们习惯了顶尖的正邪交锋、习惯了每个罪犯都有悲伤的童年。

但是这些惯用的桥段在冯提尔的手下全都消失不见了,我们甚至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都找不到。

影片讲述的就是一个罪犯的产生、成长和自取灭亡。

正义也许不会降临,恶不一定会有恶报。

影片采用手持镜头拍摄的方式,这也是冯提尔在道格玛宣言中唯一坚持至今的习惯。

在这部电影中,手持镜头的晃动和失焦打破了电影和现实的界限,虚实交替的画面营造了一种近距离的错觉,让观众有强烈的参与感。

在这种氛围中,一个面部特写就足以构成深入骨髓的恐惧。

而对于画面的捕捉,他延续了《狗镇》中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做法。

所以无论是射杀孩子还是割乳房,他只给你一个轻描淡写的结尾,观众想象的恐怖画面并没出现,它远没有媒体宣传的那样“重口味”。

作品的信息量极为庞大。艺术、宗教、哲学、历史,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很难跟上影片的节奏。

影片中有对威廉·布莱克的两首诗歌《老虎》与《羔羊》的重解,有加拿大钢琴演奏家格伦·古尔德弹奏钢琴的影像,有“遗迹价值理论”,有众多画家的名画作品,有杀人机器斯图卡轰炸机,等等。

而导演聪明地采用了分段式的叙事结构给了影片一个稳定的框架,在这个基础上,即便大量信息涌入也不会产生错乱。导演为观众提供了所有素材,由他们自己去选择意义。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评分7.7,IMDb评分7.1,而烂番茄指数只有60%。

可以看出国内外观众对它的评价有一定差距,除了大家各自的评判标准不同外,不同的价值导向可能也有着很大影响,有时跳脱出自身信仰,才更能客观评价。

拉斯·冯·提尔在真实生活中总是说谎,但好在是个诚实的导演。

自负、疯狂的他再次涉身黑暗、踏入人性的禁区。他不允许你有美好的妄想,强迫你思考,影片开始的瞬间,他就是你情绪的主人。

就像片尾曲《HittheroadJack》的轻松旋律响起时,刚被变态杀戮“虐待”过的你,还是会不自觉的跟着哼唱。

羊城派记者 何晶 刘虹

这两天身边的人都在讨论一部电影,拜托不是《长城》啦,说的是青年导演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记者进影院刷了两遍,跟朋友讨论时还是发现有遗漏的细节。后来再看同名小说,发现原来导演把故事全写在小说里了。

前两天,导演程耳和主演葛优、杜淳、钟欣潼、霍思燕和吕行来到广州中山纪念堂出席影片映后交流活动。跟观众互动之后,记者还采访了他们。关于影片的叙事方式,人物之间的关系,还有美学上的尝试,导演和主演都进行了解答。

在创作剧本时,导演也一边在写小说。同名小说集收集了七个短篇小说,其中《罗曼蒂克消亡史》、《童子鸡》、《女演员》这三个故事和电影息息相关,电影中有好几段对白,和小说文本一模一样。

所以,不妨把小说也作为理解这部电影的一个脚本。在以下对本片的九大疑点解析中,不仅包括有小说中的内容,也包括导演的阐释和演员的看法。

疑问一:陆先生(葛优)、王老板(倪大红)、张老板(马晓伟)真的有历史原型吗?

答:虽然导演在多次采访时表示,整个故事纯属虚构,但喜欢历史的观众还是找到了蛛丝马迹跟历史上的人对应。

历史上,上海青帮三大巨头分别是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同名小说中,葛优饰演的陆先生,直接写的是杜先生,马晓伟饰演的二哥张先生对应张啸林。而倪大红饰演的王老板,在小说中写的是黄先生,对应的是黄金荣。片中被提及几次但没有露脸的戴先生,对应的则是特务头子戴笠。

有意思的是,倪大红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演的这个角色,应该写的就是这位上海滩叱咤风云的人物。这样的人挺难演,没有他的经历,他又家喻户晓,这分寸不好把握。”

他还透露说,不知是自己记错还是导演说错,一开始他以为自己要演的是戴笠。“我把《戴笠传》好多个版本都买了,琢磨这个人物做功课,后来才知道演的其实是王老板。”

葛优则说,他在拍戏前确实参考了一些资料,但不必把陆先生直接和杜月笙对应,“只要把陆先生看做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就可以了”。

疑问二:渡部(浅野忠信)这个角色是虚构的吗?他为什么放走了陆先生?对小六是爱吗?

答:导演表示不单这个人物是绝对虚构,整个故事也是虚构的,所有核心事件历史上都没有发生过。放走陆先生是因为他知道陆先生会帮他抚养两个孩子。

在一场饭桌戏上,渡部俯身捡起小六的手帕,拍了拍放在桌上。这个动作是为了和后边的剧情产生联系,但不一定是爱慕,更多的是留意。在车上强奸了小六之后,渡部拿她的手帕擦干净血迹,犹豫了两秒,最后还是扔了。这犹豫的两秒,说明他对小六动过心。

此外,渡部对小六临时起意,不仅因为正好遇上了载有日本兵的军车,还因为看见了她耳朵上的樱花耳环,这两点刺激了他。

疑问三:小六(章子怡)对陆先生和渡部有感情吗?

答:章子怡当上《花好月圆》女主角后,试镜时念了几句台词:“导演,我是怎么死的呢?是自杀呢?还是被别人杀呢?”

在庆祝她当上女主角的饭桌上,章子怡还说了一句:“我可能没死,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活了下来。”这句话是理解这个角色的关键。她先是真花痴,但也有过真感情。

小六是大哥王老板的人,陆先生心中对她是有情的,但她是大嫂,陆先生自然不能表露。在接受采访时,葛优也说他对小六确实是有爱的,“反正我心里有事儿”。

而小六委身于渡部的地下室三年,除了做爱就是吃饭,更多的是求生的本能而不是爱。有一场戏中,章子怡的眼角默默留下两滴眼泪,那是最后的绝望。

疑问四:王妈(闫妮)和车夫(杜淳)的身份是什么?

答:在王妈引荐车夫给陆先生之后,对他有过一番告诫,比如不要东张西望、眼神要活络。从敏捷的身手来看,他的出身并不简单。而王妈在大家庭中有地位,就连戴先生也让她去给吴小姐当说客,说明她的身份也不简单。

导演说,如果今后有机会拍续集,会拍关于王妈和车夫的身份。所以不凡大胆猜测,王妈和车夫都是国民党派来的人?

疑问五:小五(钟欣潼)为什么要去车站杀人?

答:本来陆先生只是交待小五为车夫准备一张通行证,并把枪放到水桶里即可离开。车夫知道会发生命案,让小五赶紧走,并不代表他和小五之间有感情,可以说他俩都是陆先生的人。

小五选择留下开枪为陆先生报仇,是因为她爱陆先生。钟欣潼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小五对陆先生是真爱,“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比爱更珍贵”。

此外,在小说里,小五在杜先生去香港后为他生过一个儿子,杜回去找他,但儿子并不相认。

疑问六:为什么最后要把渡部(浅野忠信)的一个孩子杀死?

答:片中陆先生在吕宋岛盟军战俘营找到渡部是1945年,他的大儿子已经19岁。小说中提到的原因之一是杜先生为了逼渡部从战俘营出来,才能让小六开枪击毙他。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补充说,大儿子已经是成人了,而陆先生的儿子也是被渡部杀死的,两次枪杀的背景音乐也一样。不能让宽容变成敌人伤害自己的武器,他认为这能够体现战争的荒诞性。

疑问七:吴小姐(袁泉)和丈夫(吕行)这对在电影里的作用是啥?

答:一是埋下伏笔。吴小姐第一次露面是在戏中戏默片中。丈夫常年在外拈花惹草,跟卢师长的三姨太在一起时被发现。

为了救丈夫,她向陆先生求助,陆先生帮她体面地解决了这件事,并把她引荐给更高权势的戴先生。这也为后来陆先生帮小六演《花好月圆》埋下了伏笔,因为欠陆先生一个人情,小六取代了吴小姐成了女主角。

二是调侃电影。戴先生派王妈来当说客,希望吴小姐能够跟他一起,并为她丈夫在云南找了一份好工作。吴小姐的历史原型是影后胡蝶,戴先生原型则是特务头子戴笠,历史上戴笠给了胡蝶丈夫潘有声一张特别通行证,让他在滇缅公路上运货。

吴小姐和王妈关于看不看得懂电影的对话,有调侃,也暗指电影本身。“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正在影院的21世纪观众看的正是20世纪的故事。

三是启发了陆先生。电影里戴先生让陆先生带吴小姐飞往重庆,吴小姐说在重庆快饿死了,“这里的东西样样都难吃,大概是不喜欢这个地方,所以不喜欢吃这里的东西,喜欢上海,所以喜欢吃上海菜,大概是喜欢什么地方就会喜欢吃哪里的菜。”陆先生听完想起了渡部的日本餐厅,意识到了他是间谍。

此外,导演认为这一对的故事代表了片名的字面意思,呈现的是罗曼蒂克从有到无的过程,而其他人物故事,则是字面的外延。

疑问八:童子鸡(杜江)和妓女(霍思燕)这条线是多余的吗?

答:有影评说童子鸡是年轻时的陆先生,其实并不是。电影里,童子鸡的故事停留在他对霍思燕说:“我养你。”但在小说中,童子鸡是活得最久的,“作为这群人中的最长寿者,卒于1968年10月。现在的一切都还只是起点。”

导演解释,电影没有继续讲童子鸡的故事,是因为不想让所有的罗曼蒂克都消失,“我让罗曼蒂克留在片中最小的两个人物身上,不想让电影过于残忍”。霍思燕也补充说:“我救了他,在那个战乱年代是很危险的,这意味着我坏了行规。但我觉得这是浪漫的,罗曼蒂克其实并没有消亡。”

疑问九:电影里频繁出现的黑猫有什么寓意?

没有剧中的图,大致跟上图差不多,看过电影的同学你懂的

答:这只黑猫什么都知道,它也是影片的视点之一。它不仅知道小六一直被圈养在地下室,也见证了鸿门宴的枪战。一直到渡部出发执行新的任务,小六重新回到地面,小黑才不再出现。

导演说,这只猫的演技很好,非常配合,“我们大概拍了它两个小时的素材。它串起整个故事,知道一切。”

已经很久没有一部国产片能够让人产生不断跟人讨论的欲望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程耳导演是成功的。

但截至昨晚,《罗曼斯克消亡史》的票房才七千多万。原因之一是影片宣传做得太差。片中关于黑帮、情欲、暴力等元素的呈现,其实都是很好的卖点,但在宣传上基本没有体现出来。几次发布海报更是让人云里雾里。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种不按正常时间顺序讲故事的电影,在当下票房注定了不会高。因为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去思考,电影在今天只是娱乐产品,人们不愿意看电影还要动脑筋。或许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吧。(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

你这张截图是电影《宣言 Manifesto》

导演: 朱利安·罗斯菲德

编剧: 朱利安·罗斯菲德

上映日期: (汉堡火车站美术馆) / (圣丹斯电影节)

剧情简介:凯特·布兰切特大魔王精分出演,拼接电影一人分饰13种角色,塑造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不同潮流的艺术家。

《宣言》(Manifesto)以50多个艺术家宣言为蓝本,设计了13个极具戏剧性的独白。在影片中布兰切特扮演着从新闻主播、流浪汉、摇滚明星、焊铁工人到芭蕾舞演员等不同的角色。这些迥异的角色将朗诵了13个艺术宣言,其中涉及到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情境主义以及波普艺术宣言,以及来自克莱斯·奥登伯格、伊冯·雷奈尔、卡西米尔·马列维奇、安德列·布列东、伊莱恩·斯特蒂文特、索尔·勒维特等众多艺术家、建筑师、舞蹈演员以及导演的著名宣言。影片反思历史上性别、社会和政治背景对艺术的产生的影响。《宣言》曾在2015年12月墨尔本的ACMI全球首映,2016年夏季德国汉堡的Sprengel Museum Hannover再映,现在正在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展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救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