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沉迷于游戏的现象?

“一路追随你的热爱”,这是对王绍银的最好诠释。对于一个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最终的职业成为一名游戏策划师,感觉充满了不可思议。毕竟这样一份工作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很大的出入。但是,最后选择成为游戏策划师,并不是他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实践之后做出的对他来说最正确的选择。

勇敢尝试,在挑战中找寻自我

勃朗宁曾经说过:“人应该进行超越能力的攀登,否则天空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对于王绍银来说,不断尝试,是他的一个标签。大二暑假期间,由于有实习内推,王绍银抓住了机会,顺利通过了碧桂园的面试,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虽然在实习期间表现优秀,可是王绍银却清楚的认识到这份工作并不适合他。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工作节奏都与个人特性有很大的出入。

在大三暑假,王绍银的实习之路也充满了坎坷。由于在三月份一开始找工作时,他并没有很在意,导致他错失了很多机会。但从四月份开始王绍银不断地投递简历,不断地面试,可一直到五月份仍然没有拿到任何offer,不断地失败让他有了自暴自弃的消极想法。幸运的是在六月初,王绍银收到了来自腾讯的有关游戏策划的面试邀请,他意识到这份工作他必须拿下,所以为了四天后的面试,他加班加点,学习腾讯相关课程,针对某款游戏进行了相关分析等准备工作,终于在最后成功拿到了此次的实习offer。而这次的实习经历,让他知道自己很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工作节奏以及工作内容。从而也为自己最后选择进入网易成为游戏策划师埋下伏笔。

谈起这段过往,王绍银觉得自己的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效仿的:“即使在找工作时遇到失败,也不应该放弃,而是应该利用那段时间为了自己的目标工作而不断自我提升,充实自己,沉淀自己,从而在未来拥有更多的机会,要记住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莫峻在《时光机·我很忙》中说:“自己的人生,终究要自己去过,别人总是自觉旁观者清,便习惯两手叉腰,高屋建瓴,胡乱的指手画脚。实际上,甘苦自知,别人不会因为当时的指点,而承担分毫。”谈到自己的工作时,王绍银说当时父母也不太支持自己的这份工作。父母认为自己应该找一份和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不是注重自己的兴趣。

而王绍银认为对于专业和兴趣的权衡,可以考虑两点:首先是当兴趣变为工作时,自己能否接受。兴趣是更偏向于主动性质的,是供自己娱乐消遣、放松压力的一种活动。而工作却是有强迫性质的活动,在王绍银成为一名游戏策划时,他认识到游戏打得好,并不一定就能成为游戏策划师。而且,要想成为游戏策划师,不应该只关注游戏,而是要从游戏中跳出来,做到从玩家到策划的转变。其次也要考虑自己的专业,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否过硬,专业对口工作是否适合自己都是参考的条件。

不仅仅是在这两方面的权衡,在考研或者直接就业的选择上,王绍银说自己当时已经有很清晰的抉择:就业。有很多人选择考研其实不是因为自己有清晰的目标,或者想要钻研某个专业的知识领域,而是带着一种不想工作,逃避现实的想法。但这样去做出决定其实是不理性的。在做出选择前,可以向已经考研的同学询问他们的研究生生活,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走研究生的道路。而且在大学四年,其实有很多机会让你去实践、去尝试,从而确定自己真正适合走哪条路。

志同道合,在友谊中提升自己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初入校园时,王绍银就加入了团学会文艺部工作。在这里,一向性格内向的他学会了与他人共同交流,也让他走出了舒适圈,走出了宿舍,来到外面看一看。虽然在文艺部的工作耗精力,却给了他莫大的成就感。参加双创时,团队分工明确,默契合作,将灵感发挥到极致,经过一个月的苦战,最终他们的团队完成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作品。

“在追寻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一位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很幸运的一件事”,舍友王逸飞对王绍银来说就是这样的存在。所以在王绍银寻找实习失意的那段时间,舍友的关心和鼓励,对王绍银起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想要就业的同学,王绍银也分享了一些个人单独面试的经验:

面试前期要从广泛和细微两方面进行准备:

广泛:要明确岗位相关要求;

细微:查找相关岗位面试经验的资料,从而做出相应的准备。

面试期间要明确流程(大部分面试):

自我介绍:要有自己的模板。

轻松话题:调整心态的阶段。

问答环节:在回答问题可以使用star法则,而且不一定需要立刻回答,其实向面试官要求两三分钟的思考时间,反而会使自己的回答更具有说服力,回答也更有逻辑。如果是线上面试,如果可以共享屏幕演示,会给面试官眼前一亮的感觉。

反问环节:不能不提的三个问题:1、以自生情况来说,个人发展前景;

2、如果有幸通过,关于工作的具体内容;

1.大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

A:大学其实是一个很开放的状空间。除了课堂学习外,课余时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增加自己额外技能的时间,你可以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相关书籍。从而在增加专业知识的同时,使自己的个人素养和能力也得以提升。

对于时间的安排,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早起。只要早起,一天的时间都会很充裕但细分的话,可以分为三方面,首先是课程学习:分为上课和作业两方面,对于大一大二大三来说,这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其次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学习,比如说社团或者其他领域,这些活动建议周末或课余时间进行。最后是个人生活,如果你想运动或者放松,你可以选择放学以后。当然这些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应该灵活的一点。最主要的如果后两项对前一项有影响时,还是要适当减少后两项活动的运用时间。

2.对于有实习想法学弟学妹们,你有怎样的建议?

A:如果有实习的想法,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先要有自己的目标,如果是大一的话,其实没必要过于着急,可以在寒暑假先玩一玩。而大二大三因为寒假比较短,所以暑假其实是更适合实习的。而且大二是一个试错的好时间,你可以尝试你想尝试的职业,从而搞清楚自己适不适合这份工作。大三一定要提早做准备,把握机会。

3.对于许多大学生沉迷于游戏,你是怎样看待的?

A:其实现在很多大学生打游戏更多是为了娱乐,消遣,甚至有人是为了逃避学习,没有多少人是真的想靠游戏获得工作。这种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4.自己未来的规划是怎样的?

A:其实对于未来长期的规划,我觉得是不现实的,它充满了不确定性,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所以对于长期规划我一般只是比较模糊的。不如活在当下,进行短期的规划,比如可以学习一门新的技艺。

5.学校学习和工作就业有什么区别?

A:大学学习时压力会比较小,你可以有很多机会,你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尝试新的东西。而工作后,你的压力会增加。也没有时间和成本学习新的东西。而且你要承担的责任更大,因为有时候的团队工作,你要完成好自己的部分,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效率。

(采访:胡乐/撰稿:张燕)

  新华社广州10月14日电 题: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游戏——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乱象与预防措施调查

  “孩子玩手机游戏瘾非常大,空余时间几乎离不开手机,以前成绩能排在班级前十,前阵子都已经班级倒数第一。”眼看自己的孩子王强(化名)明年就要高考了,却还陷在游戏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南京市民龚女士越来越焦心。

  龚女士说,孩子从小就喜欢电子产品,以前也没限制他,导致后面对手机、游戏越来越依赖,到初中以后更难以管教,以前是偷偷地玩,后来干脆在大人面前明目张胆地玩。

  龚女士的困境,是当前很多家长和教师共同面临的难题:沉迷游戏,已经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我教过的班级,包括学校其他各班,学生玩手机游戏的现象比较普遍,三分之二的学生都玩过游戏。”佛山高中老师赖奕洲说,学生一般是在放学之后、午睡或者晚上睡觉的时候玩游戏,睡眠和成绩都受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4G网络的普及,各类网络游戏还迅速向农村蔓延,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深陷手游世界。江苏省东海县桃林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马路向记者透露,现在农村孩子有手机、痴迷手机游戏的越来越多,有些孩子因此厌学,甚至辍学,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除了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外,更让家长们担心的是藏在虚拟世界里的种种诱惑和风险。

  各种因沉迷游戏引起的不良后果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游戏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

  手机游戏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但对部分青少年来说,手机游戏就是整个世界。

  “这里的规则很明确,有志同道合的‘道友’,打打杀杀非常过瘾。”15岁的张君(化名)因为痴迷手机游戏,初三毕业后不愿上学,待在家里,整天玩游戏。

  游戏吸引青少年的一大原因是“朋辈心理”。不少学生反映,周围的同学都在玩游戏,如果不跟着进入游戏世界,同学朋友之间也就没有“共同语言”,而当进入以后,游戏就是“成就感”的一大来源:谁的段位高,谁的游戏打得好,不仅是游戏中的主角,现实生活中也是被羡慕的角色。

  一边是青少年不断沉迷手机游戏,另一边却是不少游戏开发企业游走在法律边缘。一些游戏为了吸引人气,增加流量,有意添加一些暴力、情色等内容;一些游戏人物衣着暴露,人物身材设定成人化;一些游戏过分戏说、虚构历史等。

  更需警惕的是,游戏广告和宣传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甚至不少游戏广告带有各类性暗示、充斥暴力等内容。

  “一个是‘肝’,看你花多长时间;一个是‘氪’,就是花了多少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游戏企业设计师告诉记者,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吸引更多玩家参与,有了参与的玩家,就可以设计付费点,也就有了利益。

  这名设计师说,青少年的付费能力有限,游戏设计师不会将盈利点放在青少年身上,但青少年有大把时间,进入游戏后,可以将参与玩游戏的基数拉上来,给一些付费玩家更好的体验,因此一些开发运营企业虽然在社会舆论之下开始启动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但动力不足,效果有限。

  《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83亿人,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而移动游戏的份额继续增加,已经过半。其中,青少年是游戏用户主力群体之一。如何让孩子放得下手机游戏,避免游戏成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游戏企业虽然不是首要的责任方,但在开发游戏的过程中,应该将社会责任放在更突出位置。”广东原文化厅一位相关负责人说。

  防治青少年沉迷游戏,是社会大课题,牵涉到多方力量。不少从事教育和文化监管的工作者认为,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矛盾的诸多问题统统归给玩游戏本身是一种错误观念。

  “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有的是在家里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有的是在学校成绩不好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但游戏可以满足这些。”一位游戏监管者说,这就需要从学校和家庭教育入手,对青少年进行积极引导,给予其更多的温暖和关怀。

  广东省游戏产业协会执行会长鲁晓昆表示,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树立关键时期的一些学生,对部分文化产品的内容缺乏鉴别力,特别需要得到正面引导。游戏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把这种社会责任落实到游戏开发和运营全过程,共同培育合理健康的游戏文化。

  防治青少年沉迷游戏,不应将希望只寄托在企业开发一套严格的防沉迷系统,应是社会整体联防:法律的归法律,技术的归技术,教育的归教育,家庭的归家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沉迷游戏的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