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觉得电影《断桥》的贴片怎么样?

导读 看着生猛,实际业余...王俊凯有突破,但文艺犯罪两头晃的《断·桥》,没那么好

看着生猛,实际业余...王俊凯有突破,但文艺犯罪两头晃的《断·桥》,没那么好

原标题:看着生猛,实际业余...王俊凯有突破,但文艺犯罪两头晃的《断·桥》,没那么好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由李玉执导,方励监制,马思纯、王俊凯、范伟领衔主演的文艺犯罪片《断·桥》,即将在明天正式上映。

目前,它的预售票房已经突破4000万,对于一部体量不大的国产犯罪片来说,算是一个不错的起步成绩。

大概是题材尺度较大,片子的亮相时间一拖再拖。“桥墩惊现藏尸”的贴片预告,从去年放到今年,主演马思纯、王俊凯被大肆宣传的“毁容”出演,也吊足胃口。

故事生猛黑暗、风格凌厉,构成了我们对这部国产犯罪新片的期待。

提前看过片后,我们也对这部片有了一个大致判断,供大家参考:

《断·桥》是一部有个性的国产犯罪片,人物情绪极端、视听风格鲜明,但故事还是有不少问题。

总体看来,离宣传口中的“生猛、刺激、精彩”,有一定距离,远算不上犯罪类佳作。

但把它放在李玉导演的作品序列里,可以算是她最具类型框架的一部,同时也继续保持着“李玉”的标签特色。

毕竟,比起纯文艺只写状态的《观音山》,精神分裂到有些难以理解的《二次曝光》,以及完全乱来的《阳光劫匪》......

讲述女儿追凶复仇故事的《断·桥》,起码把一个牵扯多方的犯罪剧情讲清楚了,阴暗、压抑的类型氛围也比较到位,摄影与美术风格出彩。

女主人公偏执、愤怒、情绪化的疯狂状态不管大家接不接受、理不理解,也还是李玉特有的心理化切入点,属于她的女性观察视角依然在。

这也正是以男性主导的国产犯罪片,比较少见的部分。

演员方面,饰演在逃小青年的王俊凯,算是做到了“丢掉偶像包袱”的突破。

瘦到脱相,形象足够“脏乱差”,气质也带着冷感,家乡的重庆方言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台词问题。他的表演不仅没有拖后腿,甚至是三位主演里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一个。

素颜出镜,在片中以复仇为终极目标的马思纯,一直处在情绪、精神透支的疯狂状态,用力非常猛,但效果是感染力强or令人出戏,大家各有评断。

饰演养父的金马影帝范伟,则在“平实—扭曲”的两极状态不断横跳,具体观感是可怖、变态,还是跑偏到令人发笑,也见仁见智。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出于亲情动机,决心私刑复仇的犯罪故事,案情则套上了社会性的大桥坍塌事故和官商勾结的贪腐阴谋。

片中,闻晓雨(马思纯 饰)失踪多年的父亲的尸首,骇然出现在垮塌大桥的桥墩里。而她的父亲,正是这座事故大桥的主设计。作为女儿,闻晓雨难以接受他不明不白的惨死结局,内心饱受挣扎。

在闻晓雨父亲的追悼会上,曾在大桥工地打工的小青年孟超(王俊凯 饰),自称是该案的目击者,并告知了她一个秘密——她的养父(也是她死去父亲的好友兼上级)朱方正(范伟 饰),可能就是凶手。

尽管很震惊,但闻晓雨还是决心化伤痛为复仇动力,强行拉上目击证人孟超,调查起父亲死亡的真相…...

本来置身局外的孟超,愿意向压根没啥关系的陌生人闻晓雨,透露关键案情线索,又加入她的复仇计划,则有一个惨痛的前史背景做解释——

他曾捅死强暴姐姐的村霸,却没能救回姐姐,而是落得了一个在逃杀人犯的罪名。有同样失去亲人的伤痛经历,外型还酷似她姐姐的闻晓雨,触动了一直在外漂泊、逃窜的孟超。帮助闻晓雨找到凶手,遂成为他弥补过去痛苦的替代方式。

这么看来,比起揭露外部世界的黑暗罪恶,闻晓雨与孟超,这对受害者亲属,狂飙的怒火、痛苦与零落感,才是片子关注的重点。

至于,闻晓雨为何一开篇就有如此外露的悲痛情绪和强烈的复仇意念,面对和谐相处八年的养父毫不纠结心软?

其中到底有多少真切的心理和现实因素助推?

漂泊青年孟超为陌生人挺身而出的动机,究竟充不充沛?

这些内在情感逻辑推进,似乎并不在影片的考虑范围。不用铺垫,直接“硬上”。

“女主很殇!”与“她要复仇!”,大概就是这部粗枝大叶的犯罪片,不愿细说交代,一开场就怼到观众脸上的两个感叹句,不管能不能大家能不能立刻接受。

所谓“生猛”,这倒是!

虽说,影片压抑窒息的摄影、美术风格,可以给“非常态”人物与情绪做辅助;

回看李玉过往电影里的女主人公,无论是为爱情所苦,还是被大环境所伤,也都带点极端人格;

女主马思纯现实生活里的抑郁症经历,甚至能和戏内角色产生互动关系,激发观众联想……

但这都不是影片在剧情上偷懒的理由,尤其是一部让普通女大学生在失去父亲8年后,决心手刃养父的犯罪片。

所以,在欠缺具有说服力的细节事件的情况下,让观众无条件移情“弱者”与“受害者”闻晓雨,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追求自然和普遍现实逻辑的观众的眼中,影片情绪与风格先行的方法,更是一种叙事缺陷。

而且,此片也是马思纯和范伟在《第一炉香》后的二次合作。有些观众看他们再演关系扭曲、病态的养父女,甚至会有横穿出戏的风险。

除了基础的人物动机问题,以生猛、刺激为噱头的犯罪故事,其实也没那么精彩。

由于谁是真凶的悬念完全摆在明面上,女主如何复仇,反派如何一步步暴露、掩盖再反杀,双方紧张的纠缠拉锯,才是核心看点。

水泥藏尸、爆破杀人的狠辣犯罪手法、带着禁忌色彩的真凶即养父设定、案件背后三教九流的社会关系……都是比较耸动刺激的元素,但碍于尺度,还是缺乏描绘。

为了凸显阴谋案情的错综复杂,影片采取主角-反派-警察等多人的分视角,推进叙事,但信息释放的密度和节奏却较为松垮,人物的动机和行为也十分好猜,这无疑都加剧了“剧情向诉求”观众的无聊感。

以文艺电影起家的李玉,在这部犯罪片里,也不太能放下过往的抒情偏好,在情节事件里,插入了不少倾泻伤感、悲痛情绪的片段和文艺台词。

大量表达情绪的人物沉默镜头贯穿全片,虽说有的画面比较恰当有效,情感冲击力与美感兼具,但总体看来,依然有泛滥之嫌。强烈的情感与具体的人物行动咬合得不够紧密,反而让他们的反应,显得有些迟缓,伤害了犯罪故事所要求的戏剧性。

到了中段,反派养父的所做所为已经完全暴露在观众面前,女主的复仇机会也唾手可得,但她却拖拖拉拉,还和搭档孟超套路地起了一场内讧。

反派的掩盖和诬陷,也是虚晃一枪,属于自曝其短的无效动作,最后水泥塔挟持的高潮戏,更欠缺紧张感。

这也让影片中的犯罪行为——无论是主角的私刑复仇还是反派的阴谋布局,都显得比较业余、生疏,缺乏观赏性。

即便“业余”和“反应慢一拍”,可能是普通人犯罪时的合情状态,但这还是和犯罪片刺激、紧张的类型娱乐诉求相违背,暴露了叙事节奏的问题。

犯罪类型故事不够生猛精彩,但《断·桥》的视听还是很有风格,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面所说的问题。

摄影指导曾剑,是娄烨的御用摄影。在他的把控下,这部影片也带着迷乱、阴郁的气氛。

全片基本不见阳光,任由雨水与夜晚淹没。他大胆使用广角镜头,给人物近距离特写,一张张扭曲、畸变的面孔,或许就是人物病态情绪的视觉外化。

大量手持镜头,让人睁不开眼的眩光滤镜,挤压感强烈的建筑空间呈现,传达出强烈的压抑、边缘气氛,甚至带着一种超现实的疯狂感。

另一方面,影片的美术布景和空间环境呈现,又是高度写实主义的。

从大的城市空间,到一条条挖开的街道,再到孟超栖身的破败小屋,以及他们的服装造型,都做得非常细致,很有信服力的同时,还能塑造落败、边缘的”犯罪片质感”。

拍纪录片出身的李玉,对媒介材质和人的状态,也比较敏感。

片中的几段监控影像,有的是推进情节的关键证据,有的则是带有强烈写实感的现实监控画面。可以完成叙事人物,也带着一定现实意味。

影片对于几个配角刻画也可圈可点,也不全是呆板工具人。

比如曾美慧孜饰演的商人情妇,就是一个非常有能量和戏剧张力的街头女性角色。对于她只有几岁的小女儿的形象塑造,也没有流于啥都不懂只会哭的成人刻板印象。有童真,也有坚韧和机巧。

马思纯的“嗑药式”表演,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可能很疯,也不太能理解,但也提供了一个有态度、讲情义、敢反叛的女性复仇者形象。

她和孟超、孤儿小女孩组成的“边缘者之家”,也是片中少有的能走心感受到温情的段落。

总的来说,《断·桥》还是一部宣传噱头大于实际成色的“李玉式文艺犯罪片”。情绪风格先行,特色和优缺点都很明显。

喜欢王俊凯的朋友可以收获欣慰,追求故事精彩和被“生猛”吊到胃口的路人观众,还是调低预期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贴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