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真实的小概率事件?

今天的故事,从一首歌聊起:

“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

曾经《带你去旅行》这首歌非常火,给很多人带来了对于土耳其、法国的美好幻想,但是这个歌词就和“这里是缅甸北部一样”,槽点也很多。

首先土耳其可一点都不“浪漫”,看了真正的巴黎,你也未必想去...

1、真实的土耳其,天雷滚滚

土耳其是一个长期对华不友好的国家,甚至土耳其民间舆论长期支持分裂中国,说反华国家毫不为过,中国的分裂分子基本都躲在土耳其,这种地方可一点都不“浪漫”。

在2015年7月4日,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爆发了大规模反华游行,公然叫嚣干涉中国边疆主权,土耳其是最早散播抹黑新疆的国家之一。当时多名韩国人被土耳其人误认为是中国人,遭遇暴打。

而且最近,土耳其又作妖了。

据环球时报报道,这几天土耳其两名政客公开纪念分裂中国边疆的恐怖分子,对中国主权指指点点,要给恐怖分子讨个“公道”。我国大使馆第一时间强势回应,澄清分裂分子的事实情况,点名这两个政客。

不过土耳其民间舆论不买账,认为中国这是在威胁土耳其。赵立坚昨天回应称表示:中国驻土耳其使馆的有关回应完全正当合理,无可指责。

就这,还浪漫的土耳其?搞恐袭的反华、分裂分子可都躲这里,袭击中国人绝非小概率事件,还浪漫吗?

土耳其为什么要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他的意淫能力超越了韩国。

中国网友经常吐槽韩国人喜欢剽窃,戏称为东亚棒子。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除了东亚棒子,还有个西亚棒子,那就是土耳其。

写货币战争的宋鸿兵去土耳其做节目的时候,当地土耳其导游一脸严肃的告诉宋鸿兵,中国上的皇帝,只有两个是中国人,其他都是土耳其人!

土耳其导游表示:成吉思汗是土耳其人、李世民是土耳其人、宋朝皇室都是土耳其人等等。长城是土耳其人的骄傲,因为长城是中国人为了抵御土耳其大军而修建的...

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土耳其对中国领土总是狼子野心了,因为人家觉得,起码一半以上的中国领土,曾经都自古以来属于土耳其。

你可能会想,土耳其是不是脑子有毛病,看看地图,我在天涯你在海角,土耳其图谋十万八千里之外的领土?这中间得隔着多少个国家?难道这些国家也都是你的?

是的,土耳其真的就是这么想的...都是我的!土耳其意淫自己的“大突厥帝国”领土范围,如下...

已经逼近人类意淫的极限,就差统一地球了。

而且最的就是,现代土耳其人根本就不是突厥人。因为突厥是黄种人,土耳其人是白种人,都不是一个种!那为什么土耳其会自认为自己是突厥人呢?

古代突厥人自己生育的人口不多,主要是喜欢抓奴隶,突厥到今天土耳其那块地方以后,就开始抓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当奴隶,然后洗脑认同突厥。

就这样培养长大,长大以后再跟着突厥人去杀希腊人、亚美尼亚人,这种制度被称为血贡制度。

换句话说,今天土耳其人基本就是希腊人、亚美尼亚人,真正的突厥人因为不重视生二胎,早就灭绝了。换句话说,今天的土耳其人不是突厥正统,而是突厥奴隶的后代。

举个例子的话,就比如侵华日军培养了精日,后来侵华日军没了,但是精日还在,结果现在精日开始自称是大和正统了....

至于土耳其支持分裂分子的原因,就是认为他精神祖先和我国的维吾尔族是一起的,这就更扯了。

突厥和我国维吾尔族没有关系,当初维吾尔族的祖先是回鹘人,帮助唐朝灭了突厥...换句话说土耳其们的精神祖先,是被唐朝的维吾尔族暴打的对象...

因为对中国有不切实际的意淫,所以土耳其对华根本不友好,当年中国辽宁舰的航母壳拖回来的时候,就在土耳其海域被扣了,给土耳其敲诈了10亿美元!最后才放行。

一个国家公开搞敲诈,你就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关于土耳其还有个趣闻,就是土耳其2015年才正式通过法律,允许国民上厕所可以用纸擦屁股,过去他们怎么上厕所?参考印度人呗,那一带都很流行上厕所不用纸。

2、真实的巴黎:法国小孟买

抖音歌曲中描绘的巴黎:

你告诉我这是巴黎?你抹黑也有个限度吧?这连我家县城都不如,至少县城干净卫生,你告诉我这是巴黎?确定不是孟买?

是的,这才是真正的巴黎。

最近 #saccageparis 冲上法国热搜,这个标签的主要含义就是指着巴黎市长安娜·伊达尔戈长期对市容治理无能,大家都集中在这个标签里面疯狂吐槽。

到处都是垃圾,巴黎就好像一个垃圾城一样,而且到处是涂鸦,严重损毁了市容市貌。

巴黎人的素质更是非常的堪忧,到处都有人在乱扔垃圾。

而且不仅仅是垃圾,更严重的是巴黎的随地大小便问题,大街上的屎尿越来越多...巴黎街头随处可闻到屎尿味。

为了杜绝法国人随地大小便,巴黎已经建设了400个街头公共厕所,结果根本没有用,法国人就是喜欢来野的。

后来巴黎政府实在是没办法了,就建设了露天小便池,就是那个红色的,看见了吗?你说怎么在大街上?连个遮挡物都没有,而且味道怎么办?

没办法,法国人素质就这样,就好这一口,就是喜欢在光天化日之下那种小便的感觉,就是自由...

所以当你去心目中美丽的巴黎时,你只需要稍微一回头,就可以在路边看见这样的画面。

法国人甚至都不会脸红,这可是巴黎啊,按理说应该是法国人口素质最高的地方啊,没办法,就这素质,真的是丑陋的法国人...

如果你喜欢宣传中美丽的法国塞纳河,那我建议你看看塞纳河边是什么...

没错,河边到处是露天小便池。

你就想想看自己端着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正在欣赏塞纳河美景,突然一股浓浓的味道扑鼻而来,当你一转头就看见了不堪入目的画面,请问这是什么心情?

所以这些年巴黎有了个新名词,叫法国小孟买,法国可真厉害,发展的真快啊,这市容市貌都超越我大印度的孟买了。

甚至还产生了一个相关的疾病,叫巴黎综合征。

最早起源日本,日本非常崇拜西方,对巴黎有无限美好的向往,结果大量日本人去了巴黎以后,看见到处是垃圾、粪便的法国街景,直接幻灭,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创伤,就叫巴黎综合征。

这就是真实的埃菲尔铁塔

上面全部是烟头垃圾,法国人扔的

甚至有一部分日本人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洁癖症发作集体去巴黎,替法国人打扫巴黎。

法媒《20分钟》文:市民清理城市垃圾,这种行为在日本很平常,几乎扎根他们的文化中。从2007年开始,旅法日本人社团Green Bird每月组织一次活动,清扫巴黎垃圾。

当日本人认真的打扫着法国大街的时候,法国路人用关爱白痴的眼神看着他们,继续乱扔垃圾。

怎么说呢?日本人爱干净确实是好习惯,但是个人觉得,为了满足自己心目中幻想的西方,去卑躬屈膝的给西方人扫大街,我实在是难以理解,可能这就是日本的舔文化特征吧。

3、了解真正的世界,可以避免很多大坑

抖音上关于最著名的就两个神曲:

“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

“这里是缅甸北部,我生长的地方,欢迎来到我的世界,娇贵的小公主...”

我只能说,这些段子说的地方,除了东京,真的是一个比一个坑...

去一个地方、或者长期留学、工作,还是要多去看看正规媒体对于当地的报道。了解一下当地的人文风俗,如果一个人从来都不耐心阅读,而是获取外界情况全从抖音的段子里面了解,你可能会被坑到死...

这些年,那些小清新们鼓吹的圣地,基本真实情况都接近于FK...

说真的论市容市貌,巴黎还不如鹤岗,巴黎人口差不多二百万,鹤岗人口接近一百万,巴黎也就是二个鹤岗,如果真的纯粹享受生活为目的的,去巴黎,真的还不如去鹤岗,鹤岗至少在舒适度方面领先巴黎100年。

全世界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向中国一样在走上坡路的,很多国家是在不归路方向狂飙中。

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

“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本书中古典老师比较了两种假想的情况,即收入相同、处境相同的两个人在年青时分别选择买房还是不买将钱投资到自我的发展上。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前期不买房会有更多的资金投资自己的教育,为结识不同的人、学习职业课程、维持人脉关系而不断努力,最终在多年之后在收入和竞争力上超过了买房的人。

花掉了自己未来10年转换工作方向与创业的机会,花掉了年薪高3倍的机会,他们到底买回来什么?

他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于是觉得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毕竟,在这个大城市,有一个栖身之地,会让人觉得心里踏实。

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于一套房子吗?这正是我们要拆掉的“思维之墙”。在这个房价、股票日益动荡的社会,在这个跌跌碰碰加速进入信息时代的社会,我们的安全感真的可以安全地来自于一件物品吗?即使说房子真的可以换回来安全感,那么出卖梦想来换,真的值么?

为了消费安全感,我们付出了这么大代价,典当自己的梦想,典当自己最快发展的时光。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看看,这堵墙背后是什么。

你一定也有过这种感觉,自己陷入那种好像什么都有一点可能,但是又什么都做不到的恐惧中,自己突然很弱小很弱小,禁不起任何的失败。世界很大,我却没有力量去任何地方。那是一种好像被什么东西囚禁住了的感觉。这个时候你多希望有一个权威的声音说,去吧!你一定可以成功!但是没有任何人会这样说。

职业规划师们也不会,他们知道,这不是一个职业规划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即使他们帮这个人找到最优化的道路,这个人也会继续和自己玩yes,but的游戏:“是的,但是……”这种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关在看不见的牢笼中间,我把这些人称为yesbuter,大部分的yesbuter都是安全感奴隶。

没有人能完全控制对方,所以当你把你的快乐生活和安全感绑定在男人上面的时候,也就为你日后的疯狂埋下了基础。

如果你是想要安全感而进入婚姻的话,这个婚姻80%会出现问题。因为对方不是一个港口,他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一个活着的人,他还会去接触不同的人,他还会在兴趣上改变。所以,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你一定要有能力给自己,如果不能,这样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1、信念→不自信→恐惧感

2、外物是无法完全掌控的,而我们又无比依赖这些东西。 

3、既不相信自己,又随时害怕失去,我们终将被奴役,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五、6招快速提升安全感

2、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如果安全感可以这样轻易获得,那为什么还要自己努力争取呢?——安逸让人不上进,温水里的青蛙

4、 做一个恐惧保险箱,把最可怕的写在纸条放到盒子里——释放恐惧

5、做成功日志,你就是成功达人

6、面对恐惧,触底反弹

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

第二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

六、必问自己的两个触底反弹问题

1、如果我失败了,新来的替代我的家伙,他会怎么办 

2、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这样去做呢

第二章: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古典老师提出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就是“无趣之人,往往不是无能之人,而是无胆之人。”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没有兴趣,而是我们不敢有兴趣。怕有兴趣后,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但最终失败,变得恐惧冒险,最终不去尝试新事物。这就需要思维模式的转变,“拆除思维的墙”,意识到即使失败,亦有收获。

兴趣就是你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到当下ing的事情中inter去。 

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

“有趣之人”的心智模式

——快乐是无条件的,沉没其中,当怀着功利,就有了得失之心。

“无趣之人”的心智模式

寻找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接近极限,圆越来越大→自我价值、成长

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着极高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也全力拥抱他。“无趣之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绝,所以生命也躲开他。

第三章: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

一、你相信星座是真的吗?

人们会因为对自己“星座性格”的相信,就慢慢发展成那样的性格。

人们宁愿自我欺骗,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是被欺骗的。因为他活在自己的“思维之墙”当中。

二、心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我们戴着不同的镜片过滤世界的大部分信息,我们还用我们的不同的经验和记忆来解释这些信息,搭建起我们内心的世界,并且以为那就是世界的真实状况。

难怪佛教禅宗会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有形的事物)的说法,这句话翻译成心智模式的说法就是,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型,而一切的心智模型对于你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

我们往往把这个称为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者“思维定势”。这个看不见的“镜片”加上一套固定的“思维程序”所搭建的内在世界模型,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MentalModle)。

三、你希望自己更加幸运吗?

你有没有在你的身边看到一些人好像总是戴着天使的光环,一切都那么的顺利,一帆风顺,另一些人仿佛天生晦气,八字不顺,喝凉水都磕牙?

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内心安装的是幸运儿模式,还是倒霉蛋模式。

四、我们就是自己生命的巫师

我们是怎么样玩死自己的?我们又是怎么样让自己慢慢靠近理想的?

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给自己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是自己生命的巫师,我们给自己搭建一个幻想世界,然后在现实中让这个幻想慢慢实现。

你每天在给自己许下什么预言?

你脑子里面的世界是怎么样子的?

那些比你更加幸福快乐的人,他们脑子里面又安装着什么样的模式?

如果有一个机会,你可以跳出这个模式,安装上更好的心智模式,你会看到怎么样的一个世界?

五、关于心智模式的几个观点

1、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程序

作者将我们的心智模式比拟电脑的系统软件。我们用心智模式和世界互动,不断改写着程序,这些程序只有少部分会显示在你的意识中,大部分都在后台运行,优秀的人有一整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是因为这样的思想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

2、心态来源于心智模式

作者通过一对双胞胎的故事,来得出结论,心态的背后是关于世界的假设不同,而世界的不同假设则涉及5r心智模式,我们不能只看到心态,而不看到背后的心智模式,否则,同样一个心态,离开了环境就没有用了,也无法执行。心智模式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关于智慧的智慧。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作者说,学心智生,学心态死。

3、每一个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

每一个心智模式背后都有相应的对世界的假定,也有着相对的局限性。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总是对的道理和心态。外界变化了,内心的心智模式就要改变,思维方法和心态要变化。今天这个世界,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改变。按照外界的条件变化,升级你的心智模式,就是这本书希望告诉你的东西。

4、心智模式无所谓对错,只有是否有效之分

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讲了一个故事,关于在漩涡里应该怎么样才能脱困的问题,应该与平时游泳相反,要先进入漩涡,再游出去。提出我们不能用一样的模式来应对不一样的事情。

5、努力付出就一定有回报

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可怕。

6、每个人都要给自己做长远的职业规划,并且制定详细的计划

对一生进行充分规划永远都是一个好想法,但一定要记得写下来的时候要用铅笔,而且手边还要有块橡皮。

7、只要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在地层里面蕴藏的,世界上还有60%的金子没有被挖掘出来。如果你是金子,你要做的事情是找到让自己发光的方法。

8、我一旦找到自己非常热爱的工作,我就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的,我会全力以赴

作者认为,只有当你全力投入的时候,你才会从工作中获得乐趣。而不是先找到热爱的工作。

我们过去的体验、精力,受到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心智模式。

而我们的心智又在改变我们未来的命运,好像我们一辈子都被安排好了一样,这听起来真让人沮丧。

事实不是这样,虽然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过去,我们却能改变对于我们过去的看法,这才是心智模式的伟大之处。

七、如何超越我们的心智模式

你的心智模式也一样,你常年生活在其中,就好像鱼生活在水中,混混沌沌,不知不觉。

你需要一个机会,让自己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你需要看到两个世界之间细小或者巨大的差距,有了差距体验的你,才会开始慢慢地对你想象的世界有所察觉,我们称为后知后觉。

这样的经历越来越多,你会越来越快地意识到这些差距,就好像冲破四分钟一公里模式的班尼斯特,在训练停滞不前的时候,马上能够作出反应,这叫做当知当觉的醒觉。

最后你终于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提前替换自己的固有模式,而挑选更好的模式来应对,这个时候你先知先觉,开始自我超越。

模式: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

按照这种思路,本书提供了很多很多心智模式的描述,这让你可以察觉到自己内心的模式。同时在后面提到了很多形成更好心智模式的方法,这能让你更好的停留在醒觉的状态,走上自我超越之路。

一、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

通过对炼金术的案例,以及数学中的正态分布曲线,即无论什么群体,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大多数总会停留在某一个值前后,离这个值越远,出现的概率越少。来说明,成功也是个小概率事件,混的太惨也是,绝对不可能是人人成功。

二、别被名人的成功故事忽悠了--史泰龙的“被造假”的经历

说明了史泰龙的真正经历,没有那么多的鬼混,也没有那么多的四处求职,相反,是在专门的学校里学习了三年,有了演艺、写剧本的功底才会进入演艺圈的。

三、肯德基上校的1009次失败

用肯德基上校官网上的简历来批驳了成功学上说的上校坚持1009次拜访客户,然后获得成功的故事,来揭露,成功学的故事只是传奇,不是故事,没有真实性。

坚持不等于成功,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放弃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

如果我们要修理一辆汽车,你会只坚持用扳手,不用螺丝刀吗?我们既可以用扳手,也可以用螺丝刀。关键是,目标是把车修好。

如果我们要成功,我们既需要勇于坚持,也需要勇于放弃。坚持或放弃都是达到目标背后价值的手段,看清楚你成功背后的东西才是最关键的。

你要知道自己坚持的是结果,放弃的是方式。所以要注意不能执着于形式而不执着于结果。

五、模仿比尔盖茨就能成功?你死定了

用乌鸦和猪坐飞机的笑话来说明随便模仿别人会死定了。因为人家会飞你会么?

用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学教授布赖恩·乌齐的文章,他阐述了比尔盖茨成功的背后有他母亲得天独厚的背景。而且他的退学也不只是我们看起来那么简单,他是第一批基础计算机编程的人,大学里也没有他能学习的学科,他家庭条件非常优厚,不需要担心生计问题。

所以,“我有翅膀,你有吗” 在模仿之前还是要看清楚。

六、努力就能成功?看看李嘉诚的创业奇迹

解析了李嘉诚成功的原因,有香港的机遇,有能够出借大笔现金的亲属,有李嘉诚自己的能力,所以,你很难模仿他。马云说,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你讲任何话都是对的。

独孤求败一辈子在求失败,那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八、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成功的真正本义应该是越走越近。

什么是你人生的真正目标?就是那些你不会随着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目标。而你向着目标越走越近,就是最好的成功。

只有当你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你才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获得那种贯彻始终的幸福生活。你可以安心地靠在窗口看看风景,然后更快地上楼。

如果你有一个梦想,那就去捍卫它;如果你有一个目标,那就去争取它。走起来!当你走在人生之路上,没有必要去羡慕那些走在高处的人,也没有必要轻视那些走在你后面的人,因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成功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在你此刻的脚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其实,看到这里我也没有太明白成功是什么。只是我觉得成功是每个人自己的定义吧。毕竟到了一定的岁数你就会知道你所追求的跟别人都不一样,怎么来确定成功定义呢?

第五章:如何找到热衷一生的事业

一、不要只和要结婚的人谈恋爱

这种心智模式就是如果你要确定一个所谓的终身事业才开始投入,你永远找不到自己的目标。

因为,你会把你的候选项目给删掉的。只有去尝试,才能获得结果。

尝试总是冒险的,而不尝试是最大的冒险。

二、职业选择的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和白头偕老

如果你想找一个能投入一辈子的职业才开始努力,觉得这样才不浪费生命,那么你就相当于希望先中奖再买彩票。这样上帝也帮不了你。而你才是在浪费时间。

兴趣有三种境界:兴趣、乐趣和志趣。

兴趣是让你好奇的东西,让你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兴趣被快乐强化以后,就会成为乐趣。

乐趣会让你在其中获得快乐,也让你可以快乐地进入其中。

志趣会让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让你觉得你可以投入一辈子。

用恋爱来打比方,最好的方式是年轻的时候你可以一见钟情,但是到了年纪你就该两情相悦一段,然后选择和一个人白头偕老。最糟糕的方式莫过于年轻时你遇到谁都想白头偕老,年老的时候,你看到谁都一见钟情。

三、如何找到最适合的工作--这样选择职业不后悔

作者通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故事阐述了“后来”模式,并给出了一个选择的办法,就是把前面的一部分作为样本,选出其中的高财富,在剩下的选项里,超过这个数值,就马上做出选择。这样的选择是最科学的,也是最合理的。

在生活中的选择也是,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后,给自己一段不做选择、观察的时间,寻找到内心的基准线,然后等到目标出现,马上出手。

要警惕你看起来很好的职业,实际进去之后才发现有很大的问题,如何拆掉“职业艺术照”的墙?

第一,别相信有完美的东西

如果一个东西过于完美,那么一定是有问题。

不管你进入任何一个行业和公司,在收集优点和好处之后,一定要问问自己,这个方向的问题在哪里?有什么缺点吗?

五、如何给职业的艺术照卸妆--看穿职业背后的隐藏面

1、做一个在职人士的职业访谈

2、尝试一个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培训

3、进入一些专业职业论坛或者博客群

4、看招聘网站和公司网站

六、不递简历也能入职的八种求职法

8、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吧

七、千万别做太完美的职业规划

原因是:第一,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职业是自身天赋和现在世界局势的结合、亚里士多德说:“你的天赋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就是你的职业所在。”天赋在慢慢增长,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你的最佳职业也在不断变化。

第二,一个过于明确的目标,会让你对新出现的机会视而不见。尼古拉斯·海耶克说:“你的时间需要规划,但永远不要百分之百地规划它,如果那样的话,你会扼杀自己创造性的冲动。”

第三,请相信,the best is not yet to come ! 作者通过自己的例子,来说明计划是不如变化快的,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好。

如果生命是旅途,你的眼睛就好像探照灯。你永远只能看到你所在之处的一百米处,一百米开外的地方到底怎么样你并不清楚。你能听到很多传奇和故事,但是无法做确切的计划。在你的视野范围之内,你需要精细的计划;在你听说的范围之内,你需要大方向的规划;而在那些你连听都没有听到过的地方,你需要的是相信。

八、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还是别做计划吧

作者认为,“道”是不会改变的,“法”会简单地改变,至于做事情的方式“术”,就会经常地改变。

在职业规划中,“道”是指人的价值观和人的天赋;“法”是指人做事情的方法、态度等;“术”是指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具体职业。

道不易,法简易,术常易。每一个人在回顾自己生命的时候,都能看到他们的脉络。梳理你生命故事的主题、发掘你的天赋、定位你的能力、把握你的趋势、定位你的职业,职业规划师们就是这样来帮助你,了解你的过去以及规划你的未来。

九、什么是一个好的职业规划

1、应该有一个20年的梦想,尽可能大一些,尽可能抽象一点。因为你知道20年是很长的时间,可以发生任何事情,这个计划主要以你的梦想为主。

2、给自己一个不超过10年的理想,这个计划主要以培养和发展你的核心竞争力为主。

3、瞄准一个5年内能达到的目标,细分成为3年的职业计划。详细地了解你和这个职位的差距。这个计划以务必达成的执行为主,同时给自己一个PLAN B。

4、把你的规划保留下来,每隔一个月看一看,让自己保持进度。

5、每隔半年停下来回顾你的计划。

6、对新的机会和趋势永远保持警醒。

十、不要为一个水杯约束你的生命

做一个心理测试,选择旅途礼物:宝马,白骆驼还是大象。最好的回答其实应该是看去哪里旅游。一件事情的价值,不取决于现在你判断的价值,而取决于在未来情况中的价值,这就叫做未来价值。

平台、资源、眼界、机会、好老板、失败的经验,这都是未来会升值的潜力生命股票,年轻的时候,即使牺牲点别的什么立即可得的利益,也要购买这些东西,它们会在未来的时间里面,增值百倍。

另一个测试,如果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水杯,他下一步最好的选择是做什么?答案是,一个人手里拿着水杯,他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水杯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这样的水杯。我们害怕失去而死死地盯着这个杯子,限制我们的眼界,僵化我们的思维,阻碍我们看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有人的水杯叫做“专业”,有人的叫做“感情”,还有人的杯子叫做“安逸的好工作”。你的杯子叫什么?

无论如何,请你记住,不要为一个水杯约束你真正有价值的生命!

十一、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

一道著名的面试题:如果你的餐盘掉下来,你又无力挽救,怎么办?最佳答案就是用尽全力将盘子抛向离你最近的没有妇女和孩子的方向。

这就是在面对已经造成的损失情况下的最好应对。同样,应用在生活中就是要注意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其实是已经损失的成本,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头破血流。

害怕损失的人,损失最大——怕痛的人最容易死。损失从来不会让你安全,只会让害怕损失的你更加损失。泰戈尔说,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

作者通过一个求职者的案例,来说明没有目标,只有能力是走不远的,因为你只是知道什么是你不想要的,却不知道什么是你想要的。

通过航行者的例子,说明 IMPOSSIBLE和I’MPOSSIBLE只差一点,那一点是你心中真正的目标。

第六章: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作者通过一个司机师傅的例子,来说明掌控者和被掌控者的区别。很多人都是受害者,他们的快乐和痛苦按钮是掌控在别人身上的,他们总是把事情的原因归结到别人的身上。而掌控者则是只有快乐按钮,而且掌握在自己身上,对于掌控者来说,每个事情都是生命的一件礼物,但是你可以选择是否打开它。

二、受害者与掌控者损益表

作者通过一个故事,用受害者和掌控者模式分别来写损益表,获得四个表格,看你到底愿意选择哪一个?

作为受害者,最大的收获是:发泄的快感、被同情、觉得自己其实是正确的。最大的损失是,觉得失落、绝望、无奈、无助、无力感。

作为掌控者,最大的收获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觉得自己可以应付一切,有动力去再尝试。最大损失是:很有压力,面子问题。

你愿意坚强地掌控,还是愿意自怜地受害?

三、你有没有去过受害者天堂

受害者天堂的原则:推卸责任、保住面子;安心做坏事;让我们一起分享“凄惨故事会”;用受害来轻松获得同情和帮助;自我伤害,绑架他人。

四、拒绝受害,现在就掌控你的生命

作者以Lily成为自己公司的HR为例,来说明如果你愿意,你总是可以掌控些什么。你没有必要得到允许才开始学习,你也没有必要得到机会才开始努力。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就能够为这件事情做些什么,除非你的受害者模式让你深深陷入抱怨与自怜中。拒绝受害,掌控你的生命。

五、这个世界不公平,出国会让事情变好吗?

世界其实不公平,国内不公平,国外也不会公平。

不管你跑到哪里,世界都是不公平的,我们既无法让这个世界永远公平,也找不到一个永远公平的地方。

六、找到那个你能改变的不公平

如果这个世界到处都是不公平,你可以找到一个自己能够忍受不公平的方式或者能够忍受的程度,然后快乐地待下去。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远远比学会如何评价不公平重要。

七、美版俞敏洪的故事--我们如何面对不公平

美版俞敏洪也是通过提高美国学生的GAP成绩,来瓦解录取上的不公平。

不公平是我们生命中的契机,是生命提供给我们,让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领导机会。

八、小人物也能有大掌控

不公平好像空气,充满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每一瞬间都在其中,无法脱离。关键是,在呼吸之间,你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还是让自己只是慢慢老死下去,其实我们总可以为自己的生命掌控些什么。

九、如何拆掉受害者这堵墙

1)找到自己的受害者的情景

2)找到受害者故事背后的模式

3)给自己一个新的掌控故事

1)尽快意识到自己的情绪

2)让自己与这种模式呆一段

观察这个情景发生的地点,提前调整好心态。

这是想要达到的最佳状态,有了这个心智模式的人。他们会发现自己体会到那种久违的掌控感觉。他们会轻松跨过那些生命中很多人却步不前的地方。偶尔还会回头看看那群被隔绝在自己的思维之外的人——奇怪,为什么他们不这样做呢?

恭喜你成为这个自我掌控的人。

你可以在下面的书里面找到更多关于负责人与自我掌控的内容:

《不抱怨的世界》,很好的自我掌控的手镯。

《谁在操控你?》,关于掌控狂与被掌控狂的书。

《生命的重逢》,每个人都应该去读的关于生命的书。

第七章: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一、你活在父母的剧本里吗

中国的父母为子女付出爱,同时也在用爱绑架子女。基本的逻辑就是: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计划发展,我就要伤心,就要内心压抑偷偷饮泣。我这一辈子把你养大,现在过得这么累,全都是因为你!

父母为孩子苦心写好一场生命的剧本,仔细打磨,多方求证,打理好所有演出成功所需的明暗规则,只等待孩子带着面具,上场表演他们写好的剧本,等待他们在看台下的掌声。

二、父母爽-我不爽的双输游戏

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为你的不坚持,却让别人进来布置。但是你不要忘了,在里面住一辈子的还是你啊。

三、我爽-父母不爽的双赢游戏

让你的父母停止质疑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快开始你的行动,然后用事实证明给他们看。

在我们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价值单一、家庭压过自我的世界,坚持自己的想法是一件需要勇气但是绝对值得的事情。

四、在人生的董事会上,你永远是最大的股东

面对父母的计划,不要抱怨;处理那些“忍忍看,或者他们是对的呢”或者“万一我要是错了怎么办”的想法;尊重他们,尝试沟通。

你不妨把自己的梦想想象成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你和你的父母对于“你”这个公司都有一定的发言权。他们占有一定的股份。他们有权利发言,有权利表达观点,而你也有义务认真倾听、考虑。但记住在关于你人生的董事会上,你永远是最大的股东。

五、做自己,还是演自己

每个人身上都有两套系统,社会系统(男人)负责满足外界要求,而自我系统(女人)负责满足内心需求。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出了问题,也许并不是因为你赚的不够多,名声不够大,而恰恰是因为你缺乏一种把物质转化为幸福的能力。

六、我们的幸福感是怎样流失的

通过一个人的年终奖来阐述这个问题,当你得知你的年终奖时,你很高兴,你谋划给家里人买东西等等,觉得很幸福;但是当你得知你的朋友比你的多很多时,你就开始愤怒了。

这就是两个系统在起作用,给家里人买东西是幸福系统在起作用,而对别人的气愤则是社会系统在起作用。社会的你其实不喜欢成功,你喜欢的其实是比别人成功。而自我的你其实也不喜欢成功,你喜欢的是成功的过程与希望。对幸福来说,成功就是越来越近。

作者把自我系统比作胃,把社会系统比作手。胃将手拿来的东西转化成幸福,现在的问题是,大家开始只管比拿到的东西是不是比别人多,将幸福感这种应该由胃负责的事情也插手做了。我们的幸福感,就在这种“比你更好”的比较中流失。

通过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来说明我们只是贪心想要更多,却不明白我们幸福只要一点就够了。被社会系统接管了幸福系统的人,就像在食物中饿死的无胃的人一样,永远吃不饱。

我们很听话地成长为一群有脑无心的人,一群有逻辑没情感的人,一群讲高度不讲尊重的人。我们成长为别人要求的样子,并且以此为荣,就这样,我们把自己弄丢了。

第八章: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作者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当你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穿越过去。因为你等待的成本,远远高于你穿越的成本。

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

二、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以史铁生为例,死是一件始终会到来的事情,是一件无论你做什么也不会错过的事情。那你又何必这么急呢?

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

《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三、花费你的一部分过去,去购买一个未来

你会不会买一本书,其实你从来不看,但是你觉得好像拥有了其中的知识?你会不会制定了一个计划,其实你从来坚持不下来,只是享受指定计划那几天的快乐?把开始当成结果,这是大部分人都有的心理习惯,作者把他们称为“开始爱好者”。

如果你在一两个行业做过10年,那你是精英;如果在三四个行业里做过10年,那你是精华;如果你在六个行业做过10年,那你是精神病——企业讨厌不断开始的人,滚石不生苔,转行不聚财。

就企业的多元化来说,失败案例也是远远比成功多。就是开始容易,达成很难。只有那种不可抑制想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能够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总的来说,开始是这么一个东西,它让人可以丢下不满的现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希望中去。但正是因为全新,所以你会损失很多过去。花费你的一部分过去,去购买一个未来,那就是一个开始的价值。

四、坏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作者用丘吉尔学画画的例子,告诉大家,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吧。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来到。

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别做正常的傻瓜》,看看决策者有多傻,还能提高你的能力。

《决策与判断》,有点难的关于行为决策的书,但是该说的论点都说了。

第九章: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给残酷世界的温暖规划

一、因为贵,所以好吗?--价格和价值这笔账

有价格的东西不一定是有价值的。现在好多人都是从价格来判断,因为他们已经不知道怎么判断价值了。

价格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狭窄,变得无路可走,变得无法突围,让壮丽辽阔的生命草原成为狭窄压抑的下水道,让我们从站着走路,变成跪着钻营的人。

这个价格让孩子爬向高分,让青年爬向高薪,让女子爬向中年富男,让梦想家爬向房奴,我们在无限可能的生命中拥挤在别人划好的小道上,还觉得天经地义?

总有人会停下来想一想:这真是我需要的吗?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二、工作是不能用钞票算的

这一节讲了三个工作与钱的故事:一个是两口子辛苦努力了三十年赚的收入,还不如拆迁两次得到的补贴;一个是亿万富翁发现钱能救命后,开始做公益;一个是台湾的司机努力学习英语,与老外的沟通越来越深。

最后的结论是,有一些人不用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也能很好地走完职业的所有阶段,在普通的职位上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钱会让你幸福,钱也会让你失落,但是记住,工作不是用钱来衡量的。

三、感情是不能放在秤上面称的

这一节作者做了关于《蜗居》的后续思考,得出结论:感情是不能放在秤上称的。

有很多东西属于幸福系统:梦想、爱情、成就感、贡献……这些东西是无法用成功系统的东西来量化的。一旦你开始用金钱来代表成就,用价格来代表爱情,用秤来称感情,生活的幸福被你毁灭,是理所当然。

四、幸福不是用来讲的--口是心非原则

看一个人缺什么,你就看他不断强调什么好了。

如果把口是心非原则用于生活中,你会发现那种越是强调价格的人,往往内心越缺乏这件事情的价值。

需要不断强调衣服是名牌的人,他(她)的审美能力就很值得怀疑。

需要反复强调自己有房有车的男人,自信心很有问题。

需要不断强调自己工资的人,工作成就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需要不断强调自己职务的人,工作能力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如果你有一份需要你不断地告诉别人,这是一份好工作的工作,又或者你有一份只有在炫耀职位或者拿工资单时才觉得快乐的工作,请趁早辞掉。

你是一个笨蛋!有人说。

笨人会勃然大怒说,你才是笨蛋!

真正的智者会微笑回答说:是的,所有人都是愚者。

五、性格不是测出来的--我怎么知道我是谁

对自己最专业的人,其实是自己的内心——他拥有最强大的行为数据,而且如果你认真听,它了解自己的每一个想法。

我们愿意花几个小时来做一个测评,却很少安静下来几分钟,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我们愿意相信一个测试的结果、一个星座的描述,却不去相信自己内心细微的声音!!!

作者通过自己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在觉得需要改变的时候应该向自己发问,你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亲爱的成长者,你的生命是一个奇迹,任何人带着好奇心和疑问去探索自己传奇般的生命,都会远远获得超乎期待的回答。”

在早上刚刚醒来的时候,对自己的生命发问吧:我到底希望成为什么样子?这个世界因为我,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七、别用生命点燃别人眼中的光环

作者用曾子墨的《墨迹》来阐述,被人觉得好的东西不一定自己就能喜欢。曾子墨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牺牲自己的快乐,去点亮别人眼中的光环呢?如果别人的羡慕和头顶的光环,不能够兑换成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那又有什么价值呢?

什么是成长?那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觉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棵橡树籽,无需教导,也会成长为一棵挺拔的橡树。而成功的游戏永远是排他的。

我们这个世界无法承担更多的单一的成功,它需要全新的方式去滋养更多的人,让他们更加快乐。那就是让每一个人摆脱固有的成功定义,真正享受作为一个独特的自己的快乐。因为到了那一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我实现的快乐,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对方存在的乐趣而不是竞争。

这个世界因为我而有所不同,我因为这个世界而更加精彩,这就是这个新世纪的价值观。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从“我有什么”到“我是谁”的世界。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从成功到成长的世界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每个人都能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的世界。

八、给残酷世界的温暖规划

1、生命是个三脚架,你是哪一种

生命的三脚架是:自我、家庭与团体和职业。

聪明的人是让职业和家庭平衡,不互相冲突。不能为了工作就压缩家庭的时间,你会因为你的左手断了就剁下你的右手接过去吗?如果不会,那么为什么你的工作压力大,就要牺牲你的家庭和生活呢?

他还会让自己的自我注入职业和家庭,他知道自己要在职业里面获得什么、不要什么。他也知道自己希望在家庭里面获得什么,不能做什么。

这样三角架就是最坚固的了。大部分人却不懂得,压缩另外两个,变成了一个单脚架,那就非常容易出现问题了。

爱不是给出去的,而是溢出来的,只有充满自己的心灵,然后还溢出去的,才是爱。

如果你是漏斗人,想让身边的人快乐,快让自己快乐起来吧。

3、在这三个时间段里减少工作

“早生贵子”不一定是好的规划,两个人需要一段时间,理清楚婚姻和恋爱的关系,明白彼此的关系、家庭脉络。总之,你需要先建立好你的二人系统,而不是着急生个孩子。

孩子0-3岁,是基本的性格养成的阶段。而14-18岁,则是世界观养成的时间段。前一阶段的母亲参与,后一阶段的父亲参与,都是孩子们性格成长的最关键时刻,需要我们从职业中抽出更多时间来,投资到家庭中。

要多抽时间陪陪,不要等父母走了以后后悔。在对你重要的人80岁以后,每年抽出时间来陪陪他们!即使每年5天,也只需要花你一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你会有一辈子的宁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中真实的小故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