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表达了作者对大青树下的小学什么之情?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构思巧妙、语言朴实优美、画面和谐、情感真挚的儿童散文。是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小学。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写了学生们上学、上课、课间等多个有趣的景象。古老的铜钟,洁白的墙,还有摇曳的凤尾竹,是那么美丽。学生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是那么团结。

基于我们班学生的能力现状,本篇课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教学:

2、能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中国有多少个民族,课文中讲到的是哪些民族;

4、通过直观学习,体会不同民族的服装特色;

5、学习课文中的反复句式:“从……从……从……”、“向……向……向……”;

6、从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表现教室外的安静,体会学生们上课的专心。

由于学生能力有限,对于课文内容我也是选择能学会的,对学生有用的知识点来进行教学。在学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多读,从跟读到会读,通过读中悟,以读促解的方式学习课文。在学习和了解各民族的名称和服装特色的时候,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通过直观的学习和了解,对少数民族的服装也是颇感兴趣,我也尽可能让他们多了解,并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民族团结一家亲,大家都要友好相处,不要有种族歧视。虽然这一知识点有点难,但是一层学生还是可以体会其义的。其次在学习重复句的时候,老师通过讲解、视频和例句让学生了解其表达方式,一层学生能通过提示模仿例句说一说句子,二层学生能朗读句子。还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人和动物、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引导学生保护小动物热爱大自然。课文中学生们在课后的活动有趣多样,通过视频让我班学生体会各民族小伙伴们的课间趣味活动。

学生们通过视频和讲解,对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学生活很感兴趣,虽然我们班的学生已是高一的学生了,可是他们的心智依然是儿童的水平阶段,所以也比较喜欢这样的情景和氛围。但是理解能力欠缺,对于课文内容也是仅处在了解的和初步理解的阶段,即使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学习,依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其散文的表述之美。我只能让他们尽可能了解祖国共有56个民族,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感受课文中不同民族的小伙伴们在一起友好玩耍的快乐,学校一片祥和的景象。从而延伸出作为学生就是要上课的时候好好学习,下课的时候尽情玩耍,并学会句子:“学要学个踏实,玩要玩个痛快”。且能够养成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专心踏实去完成。

本节课的遗憾和不足就是三层学生关注得不够,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也太有限了,由于课堂上时间的关系,不能全员顾及,希望之后在这方面的把握能有所改善。

一、活动铺垫,拓展课程资源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西南边疆各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绝大多数地方的学生与之生活距离较远,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的背景。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一环节,课外发动学生,根据活动主题搜集少数民族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图片、实物、文字资料等材料。课始,老师导出:“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学生各显神通,各展其材,教师穿插展示课文后“资料袋” 中的少数民族服饰照片。

跨于课内外的“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他们既可以获得课文学习的经验背景、知识,又锻炼了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同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风情、景观又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或好奇,或羡慕,或赞叹……形成强烈的学习新课文的心向。

“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现在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以假想参加的形式导入,揭示课题,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会很高。

二、读书想象,入境体悟

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知识的搬运过程,而是对学生心灵的唤醒,潜能的开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语言作品中也存在一些空白,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成,这转换补充生成的过程,正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所以,精读环节主要采取以下操作。

(一)读文想象,映现民族小学学生上学的情景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描述。

借助课始时“民族风情展示会”活动获得的知识,吸收的信息,再结合课文插图,学生便于生成与课文内容相切合的内心视象,活化了语言符号。在丰富的内心视象支撑下开展朗读比赛,学生也就能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二)补白想象,移情入境,融入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景

文中对于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只写了他们好听的读书声,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作者以抒情的笔调,以拟人的手法,借民族小学窗外的“树枝”“鸟儿”“蝴蝶”“猴子”都静听民族小学孩子读书的情景,表达了对民族小学学生认真学习的赞美。此外,还写了课后游戏活动招来山间的松鼠、山狸看热闹的情形,充满了童趣。根据课文的特点,我这样组织学生入情体悟:

1.“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

──教师摹声导入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上课学习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根据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容易想象补充,丰富课文内容。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2.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了

──作者拟物移情,教者引导学生移情拟物,转换角色,充作文中的树枝、小鸟、蝴蝶或猴子,物我合一,体验对民族小学学生学习认真、书声悦耳的赞美、夸羡人与环境融洽相处的美好。在此基础上朗读这些句子,会越读越美妙。

3.下课了,民族小学小朋友们玩些什么?操场上会是怎样一幅情景?松鼠、山狸怎么会来的?

──联系自己生活,把课间活动的描写具体化,体会课间生活的快乐、热闹。

三、抒发观感、自然作结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课文篇末点明写作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物件加以勾画,再次呈现了边疆民族小学的形象,如同电影镜头由近及远,富有诗意。

“参观即将结束,我们也要与民族小学挥手告别,这所民族小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有什么话要说?”

营造与课文内容相适合的情境,教师回应导入时的“假想参观”,既引导学生自然抒发对民族小学优美的环境、民族小学学生美好的学习生活的赞美,又首尾相衔,自然作结,使教学过程圆合无缝。学生的观感就是作者在结尾时所要传达的意蕴,此后无需再加分析阐述,只要指导好学生有感情的齐读,美好的感受尽在不言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所边疆的小学表达了作者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