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赌牌正副区别

深耕港澳、探索内地的建筑承包及基建投资商

中国建筑国际:深耕港澳、探索内地的建筑承包及基建投资商。公司于 1979 年开始在 香港从事建筑业务,2005 年 7 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公司是国际综合型 建筑及基建投资企业,是港澳地区最大的总承建商之一,也是中国内地领先的城市综合 投资运营商。公司已形成“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海外”的区域格 局,曾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业界工程品质最高荣誉)、2020 年 NEC 年度最佳承建 商等奖项,连续 4 年获得由国际性杂志《机构投资者》颁发的亚洲区最佳上市公司奖。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截至 2021 年末,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公司 64.8%股 份,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100%持有,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 司持有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56.3%股份,而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由国资委 100%持 有,故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公司现任董事长颜建国先生,1989 年加入中国建筑 集团有限公司(“中建集团”),曾两次获派驻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海外发展”) 工作,亦曾于龙湖任职,拥有超过 30 年的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投资及管理经验;现任行政总裁张海鹏先生,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有逾 21 年经验,张先生于 2000 年加入 中建集团,自 2008 年起任公司若干附属公司的董事,目前张先生为中国建筑兴业的主 席兼非执行董事及中国海外的董事。

建筑工程、建筑相关投资、外墙工程和基建运营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2021 年公司 营业收入共计 773 亿港币,同增 24%,其中建筑工程合约收入 321 亿港币,同增 20%; 建筑相关投资项目收入 395 亿港币同增 25%;外墙工程业务收入 35 亿港币同增 53%; 基建运营收入 9 亿港币,同增 14%;其他业务包括工业厂房改造、项目监理服务、建筑 材料销售、机械租赁、物流业务、保险合约及投资物业租金等,全年收入 13 亿港币同 增 14%。外墙工程业务增速很快,或与中国建筑兴业公司“扩大港澳、进军内地、收缩 海外”的策略以及布局高附加值未来业务有关。建筑相关投资业务增速较快,或与公司 优化项目组合,增加政府安置房定向回购项目及其他现金回收周期较短的项目有关。

公司业务主要分布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2021 年中国内地分部收入 405 亿港币同增 25%;香港分部收入 238 亿港币,同增 6%;澳门分部收入 84 亿港币同增 87%;中国 建筑兴业集团收入 45 亿港币,同增 42%。根据中国建筑兴业披露,2021 年其大中华、 亚洲及其他地区收入占比 92%,北美占比 8%。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除香港分部以外,中国内地、澳门及中国建筑兴业集团利润皆显著 增长。2021 年中国内地业务毛利率 23.3%,毛利 94.3 亿港币同增 33.1%,占比 78.7%; 香港业务毛利率 4.3%,毛利 10.3 亿港币同降 12.2%,占比 8.6%;澳门业务毛利率 10.2%,毛利 8.5 亿港币同增 59%,占比 7.1%;中国建筑兴业集团毛利率 14.7%,毛 利

公司新签订单保持较快增长,内地转型快速周转模式成效显现。2021 年公司实现新签 1400.5 亿港币同增 26.1%,其中中国内地新签 811.5 亿港币同增 23.8%,香港新签 360.5 亿港币同增 33%,澳门新签 146.4 亿港币同增 10.2%,中国建筑兴业集团新签 82.1 亿 港币同增 60.3%。公司在内地快速周转模式蓬勃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显著,2021 年公司 在中国内地新签订单中 EPC 项目占比 24%,短周期项目占比 76%,基本摆脱对 PPP 模式的依赖。

公司在香港上市,依托成熟的资本市场,境内外融资渠道畅通且成本较低。2021 年公 司融资成本 3.97%,同比下降 0.48pct。公司在 2021 年 6 月完成 5 亿美元次级永续债 发行,定价 3.4%,替换 2018 年发行的票息 6.0%永续债,有效节约财务成本;去年全 年公司在内地发行两期成本为 3.10-3.52%、共计 25 亿人民币中期票据,内地直接融资 比例逐步上升。

组装合成建筑(MiC)技术成为发展新驱动,领跑装配式建筑赛道。公司持续稳固 MiC 领军地位,全 MiC 建筑订单创下新高。公司的深圳国际酒店项目多层 MiC 楼宇 89 天内 全部交付,已经进入满载运营。2022 年初公司中标无锡 MiC 健康驿站,为公司首次进 入长三角 MiC 市场。公司作为 MiC 技术领域的标杆代表,逐步从输出工程转变为输出 技术与标准,带动市场全产业链发展。

公司重视可持续发展,ESG 体系不断完善。环境责任方面,公司根据 ISO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环境管理相关工作,制定年度及长期环境管理 计划。社会责任方面,公司高度重视职业健康安全把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系统符合国 际认可标准;跟随中国海外的政策,设立最多四天义工补假。公司治理方面,已于 2018 年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并在 2020 年初将其提升至董事局层面。公司可持续发展综 合表现受到国际权威认可,连续五年入选 FTSE4Good 指数,获 CDP 颁发的“推动零 毁林转型行动优秀表现奖”,被《机构投资者》评为工业中小市值 ESG 第一。

公司深度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创新业务模式,坚持科技赋能,加快项目 周转与现金回流,实现行业地位的持续提升。港澳地区基建投资维持高位,细分市场(如医疗、博彩酒店等领域)亮点凸显;内地市场伴随基建稳增长以及大湾区建设等政策推 进,可拓展空间广阔。公司依托自身 MiC/BIPV 技术实力,较低的融资成本和对商业模 式的积极探索,有望充分攫取市场,提高优势领域市占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香港:结构优化叠加技术升级,公司优势凸显

香港:工程投资力度加大,投资结构逐渐转向卫生领域

香港近年来工程开支稳步提升,工程投资力度逐渐加强。2021 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 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指出,基建投资是刺激疫情下经济逆周期的重要措施,特区政 府会继续投资基建,预计未来数年政府基本工程开支每年将超过 1000 亿港币。公司作 为具备较高市占率,持有香港工务署颁发的 5 张最高等级 C 级牌照,覆盖业务广泛的 综合工程企业,或将充分受益。

工程项目开支预算重心从基建工程逐渐向卫生工程转移。我们观察过去 5 年香港政府的 工程项目预算,基建项目呈现较大的波动,整体来看基建比重逐渐下降;卫生领域工程 项目开支从 2019 年开始呈现较高增速,占比逐渐提升,并在 2021 年达到历史峰值。 公司医疗建筑经验丰富,在疫情期间有望持续受益,公司近年顺利交付全 MIC 的北大 屿山感染防治中心、助力内地落地深圳蛇口医院项目,并接连中标多单医院工程。

香港政府的工程储备基金维持高位,为工程市场发展带来资金支持。工程储备基金以两 年为周期呈现波动状态,从 2016 年开始整体来看工程储备基金处于上升趋势,并保持 在较高水平上,2022 年预计将达到 1747 亿港币,扎实的基金储备为工程市场带来较大 的拓展空间。

公营医院改扩建带来幕墙承包工程需求。在 2016 年香港政府提出“十年医院发展计划”, 预留 2000 亿港币以支持十一家公营医院的扩建或改建。十一家公营医院总建筑楼面面 积超 179 万平米,预计在 2025 年左右集中建设完成。公营医院的改扩建带来建筑/幕墙 工程承包市场需求,中建国际作为香港最大的工程承包企业或优先获益。

香港住宅规划放量,北部都会区或成新的发展方向。回顾上一个十年房屋供应情况,从 2011 年开始房屋供应量稳步增长,私人住宅占比逐渐提升。根据 2021 年香港最新的 《长远房屋策略》,香港未来十年总房屋供应量约为 430000 个单位,其中公私营比例约 为70%:30%,即公营房屋供应目标约为301000个单位,私人住宅供应目标约为129000 个单位,同时奠定公营为主的住宅基调。公司深耕住宅领域,累计建设近 13.1 万个住 宅单位,建筑面积约 902 万平方米,占市场比例约 1/6,长期的客户资源积累有望助力 公司在住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澳门:赌牌到期释放新一轮高端酒店需求

澳门赌牌即将到期,释放新一轮建筑需求。澳门共有 3 主 3 副 6 大赌牌,正牌牌照分别 由澳博控股 0880.HK、永利澳门 1128.HK 以及银河娱乐 0027.HK 持有,这三家正牌牌 主各自转批给美高梅中国 2282.HK、新濠 0200.HK 及金沙中国 1928.HK 三个副牌牌主。 截至 2021 年底,澳门共有幸运博彩娱乐场 42 间,「澳博」占 23 间、「银河」占 6 间、 「威尼斯人」占 5 间、「新濠博亚」 占 4 间、「永利」占 2 间及「美高梅」占 2 间娱乐 场。2022 年 3 月 3 日,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表示六家赌牌营业牌照由 2022 年 6 月 26 日延长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届时若出现新的中标者,将会迎来高端博彩酒店 的增量市场和存量的改扩建。2020 年公司中标新濠影汇二期等大型项目,成为在澳门 承建 6 家赌牌企业工程的承建商,在接下来的赌牌竞标带来的建筑增量市场中具有较大 优势。

公司在港澳龙头地位稳固,市占率继续提升

作为深耕港澳 40 余年的建筑行业龙头企业,公司拥有建筑科技附加值高、绿色低碳理 念领先行业的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在港澳收获了较高的市占率(2021 年香港市占率 约 10%,2020 年澳门市占率约 8%,考虑到公司 2021 年澳门地区营业额大幅增长超过 80%,2021 年澳门市占率或较大提升)。未来公司市占率有望进一步增长,持续发挥龙 头优势。

顺应市场需求塑造品牌形象,公司进一步维护建筑市场龙头地位。疫情期间公司承建方 舱医院和临时医院彰显公司在医疗建筑工程领域的雄厚实力,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 限公司也因此荣获“2021 感动香江团体”奖,同时因其专业素质和创新驱动,赢得首届 “建造业议会杰出承建商大奖”。公司持续助力民生/卫生工程,在建的澳门离岛医院得 到澳门行政区长官全年先后 4 次莅临。雄厚的业务积累、强大的技术实力、知名的品牌 影响力确保公司在港澳建筑市场龙头稳固。(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内地:稳增长短期发力,大湾区建设加快

在 2022 年消费、出口、地产相对承压的情况下,基建投资拉动促进稳增长的必要性提 升;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标澳标逐渐内移、大湾区资质深度互认等市场/政策利 好,也有利于非内陆企业拓展市场。公司作为深耕港澳、逐步进军内陆的区域建筑龙头 企业有望受益。

本轮稳增长必要性提升,已开始逐步落地

本轮稳增长必要性+资金兼具,需求或持续改善。政策提出经济稳增长,一方面是疫情 反复背景下,居民消费一时难以起色,另一方面则是地产行业虽然近期政策实行纠偏但 上半年仍然面临一定压力,今年若要实现 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通过基建逆周期 调节的必要性大大增加。从资金到位情况来看,目前也相对充裕:去年 4 季度发行的 1.2 万亿专项债对投资拉动大部分在今年初落地,叠加提前下达 2022 年新增专项债限额1.46 万亿元,今年 1-2 月即已发行 8775 亿元,而去年直到 3 月才开始发行。在各方面 利好下,2022 年 1-2 月狭义基建投资同增 8.1%,部分体现了基建稳增长有所落地。

大湾区建设加快,港标/澳标内移助力公司内地拓展

2019 年 2 月 18 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包 括广东省深圳、广州等 9 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总面积 5.6 万平方公里, 2020 年末总人口超过 7000 万。2021 年大湾区总 GDP 在 12 万亿左右。

中央各部门给予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和资金支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速。1)2021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央预算内 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明确将以专项资金的方式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2)国开行 2020 年和 2021 年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累计融资分别为 3660 亿元和 3793 亿元,充 足的资金保障了固定资产投资加速。以粤澳(横琴)深度合作区为例,固定资产投资 2021 年全年实现 12.9%增速,从主要指标看,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 别占全区投资比重 1.9%、66.8%、9.3%,同比变化-13.3%、146.6%、-36.5%。

港澳工程管理模式逐渐内移,加深公司业务能力护城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推动内地与港澳人员跨境便利执业”, 前海、横琴、南沙三大合作区为港澳企业竞标敞开大门。以横琴合作区为例,认可规定 实施一年半以来,已吸引 35 家澳门企业、154 名澳门专业人士合法备案,实行澳门工 程管理模式的项目总投资已超过 21 亿元。公司深耕港澳建筑市场,包揽多项“第一”, 例如率先引入澳门工程管理模式的试点项目——信德横琴项目连接广珠城际通道工程。 目前公司已经在横琴合作区成功推广澳门工程管理模式,未来有望进一步将港澳工程管 理模式继续向大湾区推广,持续发挥业务能力优势。

商业模式推陈出新,MIC、BIPV 等新增长极开始发力

长改短:开展 GTR 等短周期业务,有效改善现金流和盈利

响应市场需求,积极创新短周期、快周转业务模式。2015 年 PPP 项目开始普及,公司 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快速加大基建 PPP 项目的承接力度,有效提升利润率水平。但由于 PPP 项目周期较长、资金周转较慢,2016 年后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出现明显下降,同时 在手订单去化速度也有所下滑。随着 2017 年起内地 PPP 项目监管与融资收紧,PPP 项目落地放缓,公司以改善现金流、提升项目周转率为目标,在经营模式上创新,发展短周期、快周转的经营模式,积极拓展安置房定向回购(GTR)、工改等短周期项目, 2021 年公司已基本完成调整,表现周转率回升和在手订单转化为收入的速度提升。

安置房定向回购(GTR)是一种短周期模式,2019 年公司开始在内地积极拓展。目 GTR 具体流程为:地方政府确定安置房计划,公司参与土地招拍、设计、投资、建设,建设 期由政府根据时间节点、销售进度支付一定款项,建成后由政府定向采购全部安置房, 项目周期约 4 年(含 2 年左右建设期)。以公司浙江省温州市某安置房政府定购项目为 例,PPP 项目现金流回正约 10 年,而该 GTR 项目在 3-4 年,项目周期明显缩短,大 大加快项目周转和现金回流。

订单结构明显优化,短周期项目占比增加。2021 年公司内地订单已经全部转为周期较 短的投资类项目和 EPC 项目,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内地新签订单中无 PPP 新签合 约,EPC 项目新签合约占比达 24%,短周期投资项目(包括以安置房政府定向回购等 模式实施的投资项目)占比达 76%。安置房定向回购等短周期订单在现金回款上相较 PPP 具有显著优势,短周期项目占比的增加有望在改善现金流的同时提高公司资产周 转率,加快从订单到收入的转换效率。

长改短业务结构优化,驱动公司收益率提升、现金流大幅好转,转型升级初见成效。1) 利润表方面, 年,受融资环境趋紧、PPP 项目规范升级等因素影响,公司 PPP 项目落地大幅放缓,导致公司净利率和 ROE 下滑,2019 年起,公司积极调整业 务结构,主动收缩 PPP 业务规模,着力拓展保障房定向回购等周转速度更快的投资业 务,带来收益率止跌/回升;2)现金流量表方面,随着业务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长周期 项目占比持续压缩,21 年经营性现金净流出大幅收窄至 5.51 亿港元,同比大幅改善; 3)资产负债表方面,公司负债水平较为健康,多年维持在 70%左右,2017 年明显下滑 主因为公司完成 63.6 亿港元的供股集资工作,显著降低负债比率, 年公司 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承接 GTR 项目,积极拓展投资业务,资产负债率有所回升。

短改无:依托 MiC/BIPV 技术积累,降低垫资依赖

公司业务模式由资金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发展。通过 科技驱动工程高质量建设,并凭借技术优势建立更高壁垒,公司在承接特定项目时可少 垫资或无需垫资,显著提升利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科技+投资+建筑”新引擎驱动效用显著,MIC 技术持续引领行业发展。公司旗下中建 海龙科技是集设计、研发、生产、模块化建筑总承包、检测为一体的装配式建筑综合服 务商,港澳市场占有率稳居首位。MiC 是指将建筑物先拆分成一个个模块,每一个模块 在工厂进行生产、组装、加工、装修等,当送到工地现场时,每个模块内基本达到精装 修入住前的程度,MiC 建造过程具有“五化一体”的特点,即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 一体化装修、便捷化施工和信息化管理,是一种可实现绿色环保、提升建筑品质并加速 工业化转型的工程建造新模式。根据海龙官网,其已累计完成 190 余个装配式项目,涵 盖住宅、酒店、医院、桥梁、隧道等多种项目类型,总建筑面积达 2400 万平米;已建 成深圳、珠海、合肥、宿州、重庆、济宁 6 个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拥有自动化生产线 40 条,年产能 PC 构件 145 万方。此次疫情之下,公司将医疗建筑经验和海龙的 MiC 科技进行结合,仅用 4 个月时间,完成香港第一家运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技术建 造负压隔离病房的永久性医院建筑——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

布局建筑光伏一体化新产业,携手龙焱进入幕墙 BIPV 领域。实现“2030 年碳达峰、 2060 年碳中和”是国家重大战略,光伏作为重要低碳能源之一,同时我国存在丰富的 屋顶、幕墙资源,分布式光伏市场潜力较大。中国建筑兴业去年 9 月与位于杭州的龙焱 能源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将中国建筑兴业在建筑 幕墙、企业客户资源、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领先经验,以及龙焱能源科技在技术研发、生 产制造、电站建设运营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相结合,围绕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开展紧 密战略合作,携手推进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拓展、方案设计和项目建设,共同助 力 BIPV 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推动国家“双碳”目标的达成。

中国建筑兴业实施差异化市场开拓策略,重心转回国内,不断收缩海外业务。2021 年, 中国建筑兴业大中华、亚洲及其他地区营业收入占比为 92%,北美地区业务占比由 2016 年的 23%降低至 8%。由于中国大陆幕墙市场的兴起、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疫情的影响, 中国建筑兴业执行近年定下的“扩大港澳、进军内地、收缩海外”的差异化发展战略: 维持及扩大港澳地区的市场领导地位优势,利用其央企背景及自身技术专长,回归中国 内地市场,主打高端幕墙工程项目,收缩亏损/微利的海外业务。

2021 年中国建筑兴业收入快速增长,上述发展战略初见成效。受疫情影响,2020 年中 国建筑兴业营业收入同比略有下降,2021 实现反弹,营业收入 63 亿港元,同比增长超 过 38%。2021 年新签合同额实现 82.08 亿港元,同比增长 60.4%,增长明显提速。预 计新签订单的高速增长将会推动收入/业绩的持续提升。

我们认为公司存在如下看点:

1)港澳+内地市场均有增长空间。香港近年来工程开支稳中有升,局部细分市场亮 点突出;内地市场,公司依托稳增长、大湾区建设、以及港标/澳标内移等利好, 内地拓展前景持续拓宽。

2)公司 GTR 等短周期模式获得成功,依靠技术优势也可实现少垫资或不垫资。 公司以改善现金流、提升项目周转率为目标,积极开展 GTR 等短周期业务。2021 年中国内地新签订单中无 PPP 项目,已全部转为短周期项目与 EPC 项目,资本 动态回报率得到显著提升。

3)依靠 MIC/BIPV 技术积累,布局前沿领域打造新增点。公司逐步从劳动密集型 向技术创新型发展,公司旗下中建海龙科技在组装合成建筑领域有丰富的技术储 备,持续引领行业发展。同时公司旗下的中国建筑兴业充分发挥自身幕墙自主研发 能力,与龙焱在建筑光伏一体化产业展开合作,推动 BIPV 示范性项目落地,未来 将在国家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的政策下进一步发展。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澳门资料单双四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