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电子书:伦敦最后一家书店

第一次看到电影《书店》的片名时,还以为是一部充满文学氛围且温暖人心的文艺片。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极其富有书香气息的电影,与越来越受到追捧的“阅读,是我们离美最近的时刻”、“喧嚣里的片刻安宁”不谋而合。

而喜欢阅读的人,更会在第一时间被电影吸引住。

电影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

你也千万不要被它小清新的海报给蒙蔽了——

因为电影的故事,概括起来就是——

“因一家书店引发的血案”。

而这位脸上满满写着端庄优雅高贵贤淑的夫人,笑容的背后,其实藏着巨大的阴谋。

是不是听上去都不寒而栗?

别急,越看到后面,你会越觉得世界观崩塌,只是一瞬间的事儿......

1959年,英格兰一座四面环海、闭塞落后的小镇哈堡。

女主弗萝伦丝·格林,二战遗孀,一位独立坚强的女性。

她失去了丈夫,也没有孩子,独身一人生活在小镇上。

她从小就酷爱阅读,和丈夫就是在伦敦的一家书店里相识的。

她时常在海边散步,整理自己读书之后的思绪和想法。

并坚信,书籍如同一个家,可以改变人生,赋予人类美好的心灵。

读书、散步以及守寡久了,弗萝伦丝突然想,

我为什么不能在小镇上开一家书店呢?

尽管这个封闭的小镇,居民普遍没有阅读的习惯。

正如一位船夫对弗萝伦丝说,

“读书使我疲惫,而生活就已经够我受的了。”

船夫评价弗萝伦丝开书店的想法很大胆,因为哈堡小镇上唯一有阅读习惯的,恐怕只有那位永远不肯离开自己家房子的古怪独居老头:布朗迪希

弗萝伦丝开书店的阻力还远远不止于此。

银行经理不肯贷款给她,因为看不出书店有啥能挣钱的潜质。

但弗萝伦丝是一个坚强不易妥协的女性,她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

为了省钱,她买下了一间镇上闲置了多年的老屋。

屋里水管不通、小鸟筑巢、房顶塌了一半,还有一股老鼠屎的臭味。

但在弗萝伦丝精心的布置下,书店很快开张了,弗萝伦丝给书店取了一个与屋子气质相符的名字——“老屋书店”

别忘了,她所在的小镇是个狭小而封闭的地方。

最快的速度不是天上飘过的飞机,而是消息传播速度

弗萝伦丝开书店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全镇。

渐渐地,在每一个人暧昧的笑容中,弗萝伦丝感受到了自己所受的排挤和敌意

的确,在一个僵化保守的小镇,居民对待任何影响他们习惯生活的“闯入者”,都本能地保持着警惕的态度。

尤其是当这个“闯入者”,还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时!

这个不该得罪的人,就是上文提到过的,笑容神秘的贵妇人——

加玛特夫人邀请弗萝伦丝参加自家举办的宴会。

在宴会上,她半威胁半诱使地对弗萝伦丝提议,可以在更合适的地方重新找店铺开书店,但遭到了弗萝伦丝的断然拒绝。

这一个看似简单的拒绝行为,直接引发后来的一连串恶性事件:

因一本名为《洛丽塔》的书造成街道交通的拥挤,相关执法人员勒令书店立即作停止销售处理;

唯一一名“雇员”小女孩克里斯汀被教育部的巡视员盯上,以“未成年人非法打工问题”从此不能继续在书店帮忙;

好巧不巧,同一条街又开了一家书店,严重影响了“老屋书店”的营业收入;

最为致命的是,议会的某位议员提交了一份关于废旧老屋属政府财产的法案,一旦法案通过,弗萝伦丝的老屋将被收归政府。

而且如果能证明老屋已经年久失修,她甚至拿不到政府的任何补偿。

这难道赤裸裸地把人往死路上逼吗?

而这一切,都是“笑面虎”加玛特夫人在背后操纵

“致命一击法案”的提出者,就是加玛特夫人的亲侄子

只身一人的佛萝伦斯哪里抵御得了这一连串的暴击?

故事的最后,她只能选择向命运屈服。

忍痛将书店转让后,一个人黯然地离开了小镇。

而影片最后,小镇上每个人目送佛萝伦斯的神情,连成一记无声的恶意。

这让我想起了“穷山恶水出刁民”

跟凯特·温丝莱特主演的《裁缝》里的全村恶人、西班牙片《杰出公民》里乌合之众聚集的家乡,如出一辙。

而最大的幕后主使加玛特夫人,竟然顶着一副为民众伸张正义的虚假面孔公然作恶。

虽说不是杀人放火之事,但已足够让人厌恶。

这些人性的阴暗面和不堪,始终贯穿整部影片。

让人不禁感慨,难道人性就没有一丝美好吗?

细细品味过影片的人还是发现了,女主身边出现的两个人物,显然跟那些“刁民”完全不一样。

一个是只守着自家老屋永不出门的怪老头布朗迪希。

他毫不理会镇上居民对他独身原因的谣言,只是终日躲在家里看书。

布朗迪希有多爱书,就有多恨外人,他甚至连印有作者相片的书籍封面,都要撕下来烧掉。

就这么一个看似古怪的老头,却因为书,而与弗萝伦丝结缘。

弗萝伦丝为他推荐一本新书,科幻小说大师雷·布拉德伯里在1953年出版的小说《华氏451度》,也将新出版的流行小说《洛丽塔》带给他,征求他是否可以大量进货销售。

通过弗萝伦丝的推荐书,布朗迪希对她的阅读品味刮目相看,感觉自己在封闭保守的小镇找到了灵魂的知音,破例邀请弗萝伦丝到自己的老屋中做客。

最后,因为弗萝伦丝遭受排挤打压的事,布朗迪希不惜打破自己遵守几十年的规矩,主动找到加玛特太太家,请求对方放过弗萝伦丝。

为了生命中难得相遇的挚友打破坚持一生的原则,这种举动也是很感人了.......

另一个是小女孩克里斯汀。

她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屋书店”打工。

第一次见面时,克里斯汀为了让弗萝伦丝雇佣自己,连珠炮似的自我介绍、痛陈利弊、反驳质疑,顷刻间一个古灵精怪、果断勇敢的小女孩形象跃然于观众面前。

克里斯汀说话童言无忌,虽在书店打工,但多次向弗萝伦丝坦承自己不爱读书。

当她看到弗萝伦丝家的一个中国漆盘时,克里斯汀直接对弗萝伦丝说,“我很喜欢这个盘子,你可以在遗嘱里将它留给我!”

这么直白无所顾忌的话,令弗萝伦丝又无奈又好笑,却也由衷地喜欢上了克里斯汀,并经常为她辅导功课,还不断尝试引导她喜欢阅读。

弗萝伦丝被赶出小镇,落寞地乘船离开。

其他人都是或冷漠或看笑话。

唯有小女孩克里斯汀,手捧着弗萝伦丝曾经推荐她看的那本小说《牙买加的飓风》,气喘吁吁地跑到码头来送别。

看到这里才发现,片头和片尾前后呼应的那个受弗萝伦丝影响爱上阅读的女性,就是小女孩克里斯汀。

“许多年之后,我依然记得,她看到我手中拿着书时,脸上露出的微笑。”

一老一小两个人物,因为书而与弗萝伦丝结缘,并彼此体味到了人性的美好。

影片中,多次出现剧中人物凝神阅读时的镜头。

令影片在卑劣的人性黑暗中,难得还扬溢着一股淡淡的书香,宁静而悠长。

世界观崩塌,的确是一瞬间的事儿。

但,正如《奇葩说》里柏邦妮提出质疑:

心里有很多苦的人,要多少甜才填的满啊?

你错了,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点点甜就能填满。

所以,被太多阴暗面侵蚀得世界观崩塌,也只需感受到一点点人性的美好,就能重新回到阳光底下了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w给在书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