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蓉去世的年代哪些明星出生了?

在我心目中,除了大家熟悉的60年代电影22大明星外,还有同年代的冯喆、杨丽坤、袁霞、张良、张勇手、王润身、刘琼、李炎、刘尚娴、印质明、于纯绵、罗泰等,都是实力派和优秀演员,他们在电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冯 喆】、天津市人、原籍广东佛山南海区,代表作《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金沙江畔》、《沙漠追匪记》、《桃花扇》等。

杨丽坤】-、云南宁洱县磨黑镇人,代表作《五朵金花》、《阿诗玛》等。

袁 霞】1933年2月出生于山东黄县,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永不消逝的电波》、《苦菜花》、《奇袭》等。

张 良】1933年出生于辽宁本溪,国家一级导演,代表作《董存瑞》、《哥俩好》、《打击侵略者》、《战上海》等。

张勇手】1934年11月10日出生于山西汾阳市,代表作《地道战》、《奇袭》、《林海雪源》、《赤峰号》等。

王润身】、河北雄县人,代表作《林海雪源》、《战上海》、《野火春风斗古城》、《不该发生的事情》等

刘 琼】·4·28、湖南湘阳人,代表作《国魂》、《女篮五号》、《海魂》、《阿诗玛》等。

李 炎】、河北保定蠡县人,代表作《东进序曲》、《夺印》、《打击侵略者》等。

刘尚娴】1941年12月出生于上海,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代表作《英雄儿女》等。

印质明】·10·8、河北香河人,代表作《铁道卫士》、《国庆十点钟》、《虎穴追踪》等。

于纯绵】、山东文登人,代表作《东进序曲》、《金铃传》、《突破乌江》、《雷锋》、《打击侵略者》等。

罗 泰】、原名陈衷、福建厦门人,代表作《铁道卫士》、《英雄司机》、《赵一曼》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西游记剧组齐聚“齐天乐”

1982年7月3日,《西游记》在扬州个园正式开机。不知不觉,已经过去38年了。

当年10月1日央视播放第一集《除妖乌鸡国》,1986年春节首播前11集,1988年25集集中播出。据不完全统计,《西游记》至今已经重播了四千多次,是中国上播放率最高的电视剧。剧中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为广大观众留下了永恒的回忆,成为一代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当年用热血和青春拍摄这部经典作品的演员,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2020年4月,央视《中国文艺》节目专门制作了视频,和观众一起怀念了那些伴随我们度过童年的名字和面孔。

经典,不应该被遗忘。在纪念《西游记》开机38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缅怀那些创造了鲜活艺术形象的老艺术家,把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艺术大于天的追求传递下去。

闫怀礼,1936年7月24日—2009年4月12日。除了沙僧,闫怀礼在剧中饰演了很多角色,包括西海龙王、太上老君等,每个角色都演绎得很出色。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样的大舞台上,闫怀礼的存在感极强。作为话剧演员,台词功底必须过关,在这一点上闫怀礼无疑是非常合格的,他抑扬顿挫充满激情和磁性的嗓音令人着迷。1993年,闫怀礼参演了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饰演金毛狮王谢逊;1999年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饰演宰相裴炎 ;2000年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Ⅰ》中饰演陈辉祖。

李鸿昌,1930年—2003年2月12日,在《西游记》剧组里长期担任剧务副主任和制片副主任,还扮演了百眼魔君、接引佛祖等角色。

1986年,因央视不再提供资金,《西游记》险遭腰斩,多亏李鸿昌从中铁十一局拉来了300万元的资金,才使得这部经典剧集得以拍完25集。1998年《西游记续集》开拍,李鸿昌在片中扮演比丘国的驿官和泾河渔夫,他虽已年近古稀,但演技依旧不俗。李鸿昌老长期在山东省话剧院工作,是唐僧扮演者徐少华的同事。他还是前山东省UFO研究会理事长。

万馥香1941年7月—1994年11月8日,原名何宜珍,江苏吴县东山镇人。1960年毕业于苏州专区戏曲学校,先后主演过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锡剧《白蛇传》,歌剧《三月三》等。

在《西游记》中饰演王母娘娘,出现次数不多,但存在感极强。万馥香幼年学习戏曲,成年后专攻女高音,是当时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越剧、黄梅戏,她都能够唱得极为出色,是一个综合水平超强的女演员。

韩善续饰演了很多经典的小角色

韩善续,1937年4月13日—2016年6月19日。在《西游记》中扮演了打死陈光蕊的水贼刘洪、“猴王保唐僧”一集中的老者、唐朝武臣、独角鬼王等多个小角色,并且为黑熊精、虎力大仙、金角大王配音。韩善续在剧中最深入人心的角色是水贼刘洪,这一角色让人恨不能食其肉啮其骨,精彩的演出生动诠释了何为深入人心的表演。作为北京人艺的老演员,韩善续饰演过话剧《雷雨》里的鲁贵、电视剧《甄三》里的高阔亭,电影《黑白人间》里的牛二,《孙中山》里的曹锟、《天下第一楼》中的烤鸭师傅“罗大头”,虽然都是小角色,但却能把每个人物都刻画得生动、传神。

出演黎山老母时的李恩琪已年近七旬

李恩琪,1917年1月17日—2013年2月24日,山东青岛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话剧团演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了演艺之路,与白杨、舒秀文、张瑞芳等老艺术家一同受到观众们的喜爱,特别是在话剧及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扮演的林乃娴,《东进序曲》中扮演的九姨太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离休后的李恩琪在九寨沟游览,偶遇正在拍摄的《西游记》剧组,遂主动请缨上阵,出演了“黎山老母”。虽然戏份不多,却深受观众喜爱。

“托塔天王”王玉立为十几人配音

王玉立在《西游记》中饰演托塔天王李靖,同时担任剧中众多角色的幕后配音。他曾为阎王、刘伯钦、黄袍怪、普贤菩萨、黄风怪、银角大王、迦叶、二郎神、观音化身的和尚以及猪八戒(共配音6集)配音,可以说是《西游记》中声音出现最频繁的一位幕后配音员了。2017年10月29日,王玉立去世。

郭寿阳,1929年—2012年1月27日,历任山西省文工一团演员、艺委会委员,青海省话剧团、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郭寿阳在《西游记》中饰演银角大王,是一个演技超棒的老艺术家。后来他还在《三国演义》中饰演郭图,《东周列国·春秋篇》中饰演石碏,《夜幕下的哈尔滨》中饰演何占鳌等。

顾岚是一位演技超级棒的老艺术家

顾岚,1922 — 2005年,在剧中饰演宝象国国王,在94版《三国演义》中饰演荀彧,是一位演技超级棒的老艺术家。在世时为空政话剧团演员,代表作《苦菜花》、《代号美洲豹》、《北洋水师》、《桃花满天红》、《费家有女》、《聊斋志异》、《胡雪岩》等。

除了这些已经去世的国家一级演员,在《西游记》中还有众多老艺术家出演了或大或小的不同配角,他们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留下的创作精神和艺术财富,向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程之是中国电影界德才兼备的杰出演员,他音色醇厚,表演入木三分又恰到好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京剧艺术上也有深厚造诣。1983年1月,程之参加《西游记》的拍摄,在第六集“祸起观音院”中扮演爱宝成癖、贪婪成性的观音院院主金池长老。程之在1995年一次演出后台突发疾病倒下,再也没有醒来。

赵丽蓉和小品的缘份始于《西游记》

赵丽蓉是响当当的人民艺术家,她表演的小品可谓家喻户晓,但是她跟小品的缘分却是始于《西游记》。因为在“西游齐天乐”晚会中,杨洁导演特意安排她来演了第一个小品。

本来赵丽蓉是不愿演小品的,她觉得自己风格不对,但是没想到杨洁专门到她家里,这才打算试试,这一试试到了春晚。赵丽蓉老师是不识字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她在《西游记》中饰演的车迟国王后非常经典,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其实是她让别人把词念给她,逐字逐句背下来的。

王凤霞是《西游记》演员中最早去世的

王凤霞是《西游记》演员中最早去世的,时年38岁。王凤霞是迄今戏曲、影视作品中铁扇公主最出色的扮演者。当年拍摄《西游记》时,她已经患病,但仍坚持拍戏,整个剧组都浑然不知。在剧中她疼得满地打滚,现实中也经常被病疼折磨的痛苦不堪。1993年,患有乳腺癌的王凤霞撒手人寰。

胡汉三已经成为刘江的代名词

刘江,电影表演艺术家,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擅长塑造反派人物。参加拍摄的影片主要有《地道战》、《突破乌江》、《谭嗣同》、《屠城血证》等,在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扮演大土豪胡汉三,让他一夜间家喻户晓。在《西游记》中,扮演“阎王”。2020年5月1日,刘江去世,享年95岁。

曹铎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1948年参加革命,是原华东革大文工团演员。1949年随解放军解放上海后留在上海工作。1952年踏进电影界,先后拍了60多部影片,十余部电视剧,扮演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在《西游记》“误入小雷音”中扮演黄眉老怪。2005年因病去世,享年76岁。

《红灯记》中的李奶奶——高玉倩

高玉倩,1927—,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她嗓音高亮,富有激情,参演了许多部戏曲和影视剧作品,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扮演李奶奶,非常出色,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演员之一。

在《西游记》中她将高老庄高老太太演绎得惟妙惟肖,给很多西游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铁牛憨态可掬的形象深入人心

铁牛,1922年—2015年3月5日,原名杨锡业,山东掖县人,中国著名电影演员。1946年参加新四军,后进山东军区文工团任团员,代表作《球迷》、《红色娘子军》。从影期间,多扮演士兵、工人等形象。在黑白电影《南征北战》中,饰演了一个胖墩墩的战士“小胖子”。

在《西游记》中铁牛扮演弥勒佛,他那憨态可掬的笑容还有那萌胖的小肚子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就像儿时吃第一口棉花糖的味道,永远荡漾在心田。

吴桂苓,1938年12月—2016年6月21日,自1958年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40年演出舞台戏70部,其中主要角色近40个,并参加了40余部影视剧的拍摄。在《西游记》中扮演镇元大仙,在《三国演义》中扮演黄盖,给观众留下了时间深刻的艺术形象。吴桂苓给人一种仙风道骨、仪表威严的感觉。他的妻子是国家一级演员吕中,在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饰演武则天一角而广为观众熟知。

王夫棠,1932年1月—2005年12月1日,在《西游记》中饰牛魔王。1949年参军,成为第四野战军211师侦察员,曾先后主演《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好班长》等剧目。后来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在海政文工团时期,曾主演过《夜海战歌》、《海空雄鹰》等剧目,特别是在《赤道战鼓》和《郑和下西洋》中,通过精彩的表演形成了独特的舞台风貌和表演风格,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高度的艺术评价,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雷鸣通过眼神就能演出真假

雷鸣,1939年—2010年4月23日,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先后参演或主演过影片《黑三角》、《特高课在行动》 、《生死抉择》、《南征北战》、《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获得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雷明在《西游记》“除妖乌鸡国”中饰演国王。在剧中,他不但要饰演乌鸡国国王,还要扮演妖道冒充的冒牌货,他通过眼神的细微变化,就能让观众从中明显看出真假,生动诠释了何谓演技。

徐冠春,1930年—2001年,出生于上海一个京剧爱好者的家庭里,后进入浙江昆剧团任演员,成为俞振飞大师最得意的门生。他演的传统戏《见娘》、《断桥》、《乔醋》等戏,很见功力,尤其在唱念咬字上极其讲究,颇有乃师之风韵。在86版《西游记》扮演昴日星官。1977年浙昆恢复后,主要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郭家庆一人分饰反差巨大的两个角色

郭家庆,1924年10月—2012年10月7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艺术家。郭家庆在《西游记》中一人分饰反差巨大的两个角色,一个贼眉鼠眼、一个仙风道骨的观音化身。他先是把贼眉鼠眼的黄风怪演到了极致,俨然是一个十足的魔怪。又在饰演观音化身时,通过语言和形体的节奏变化,呈现出一个仙风道骨、真气凛然的形象,把一个破衣烂衫的和尚演绎出了翩然若仙的感觉,不得不说老戏骨的演技十足啊!在《三国演义》中,郭家庆出演了刘备手下的谋士孙乾和帮助过关羽的普净。

《西游记》历时6年打造而成

据不完全统计,《西游记》演员中已经离开人世的还有:

虎力大仙”的扮演者刘勤;“寿星”的扮演者杨玉章;“寇员外”的扮演者蔡广庆。

“镇海寺喇嘛”扮演者王捷,专业话剧演员,《三国演义》中扮演“曹洪”一角。

金圣娘娘”的扮演者詹萍萍,专业戏曲演员,2017年病逝,享年69岁。

“高太公”和“蟠桃园土地”的扮演者孔芮,此外他还是《红楼梦》中的“焦大”,2014年因病去世。

“赛太岁”的扮演者王仁,原空政话剧团副团长,他还是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

“巨灵神”的扮演者钱永康,曾在李丁、徐帆、陈小艺主演的《武生泰斗》中扮演过“黑霸天”一角。

“铜台府刺史”的扮演者黄宗洛,也是《笑傲江湖》中的“杀人名医”平一指。

“玉华州国王”“镇海寺和尚”的扮演者尼格木图,曾在《三国演义》中饰演徐晃。

“白骨精变老叟”的扮演者黄斐,年轻时是一名出色的地下工作者,曾参演陈凯歌成名作《霸王别姬》。

“龙女”的扮演者刘丹,扮演《还珠格格》续集中的“香妃”走红,2000年遭遇严重车祸去世,年仅25岁。

“水德星君”的扮演者马增寿,2017年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77岁。

杨洁导演和剧组人员在一起

1983年,一台晚会在除夕诞生,开始承载起十多亿中国人的过年记忆。在龙年春晚舞台上,“致敬30年”的特殊板块让无数观众感叹,原来不知不觉间,春晚都已经到了而立之年。

这30年,姜昆、赵忠祥、倪萍、周涛、朱军……60多位主持人登上这个舞台。从跨界选手流行,到央视主持统揽,新人不断加入,但很难站稳脚跟,于是“连续16年主持”“连续15年主持”这样的高频次主持人越来越多。

这30年,一曲《乡恋》传唱至今,一首《故乡的云》飘扬千里……歌曲类节目从数量到造星能力一直独占鳌头,慢慢地发展成影视红星来春晚串场的载体,独唱也逐渐被大联唱取代。到了龙年春晚,歌舞类节目数量是1983年的1.6倍,但人均表演时间还不到当年的一半。

这30年,小品数量增长,压倒了曾经最火的相声。这30年,戏曲节目风光不再,已经变成了1个节目独撑台。

本报抛开各方评价等主观因素,用客观的数据带读者回顾30年的历程。一个又一个的数字,展现着春晚的变化,也反映着观众审美取向和口味的改变。文/记者 喻德术

今年,毕福剑首次当上春晚主持人,他与董卿的配合中规中矩

倪萍与赵忠祥是春晚最佳主持人搭档

主持人 告别“混搭”走上专业路

首届春晚演员当家 马季姜昆曾挑大梁 本世纪由央视统揽 换届推新进程缓慢

由于无法比拟的关注度,央视春晚舞台一刻值千金,平均每位主持人在台上亮相的总时长,要超过一位独唱节目的演员。因此,谁能加入春晚主持阵容,即标志着其主持水平得到了最高的肯定,也是其迈向事业新阶段的平台。    30年春晚,已经有60多位主持人陪伴着我们度过除夕夜。从朗诵、串场到参与节目,主持人在这个舞台上的功能越来越多。

从幽默的姜昆、时尚的许戈辉,到庄重的赵忠祥、倪萍……他们也和赵本山、宋祖英一样成为春晚的“标志”。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春晚主持阵容也有一张“进化图谱”。

一下来了仨“新人”  表现中规中矩

早在今年1月13日,龙年央视春晚剧组就正式公布了主持人阵容:朱军、李咏、董卿,毕福剑、撒贝宁、李思思。这一阵容从年龄结构上实现了 “80后”“70后”“50后”的混搭,调整幅度为近年来最大。

在这个阵容中,朱军、李咏、董卿都有8年以上的春晚主持经验,毕福剑、撒贝宁虽然早已是“名嘴”,但当春晚主持人对他们而言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至于“80后”的李思思,其加盟最让人出乎意料。

从春晚落幕后观众的反馈来看,这一阵容算是“无功无过”。首次登台的毕福剑、撒贝宁、李思思表现中规中矩,并未体现出太多个人特色,特别是在《星光大道》节目中风格随兴的“毕姥爷”,则被认为在春晚上有点放不开。

早年曾流行“混搭”  主持风格亲民

从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到2012年第30届,共有62位主持人站在了春晚的大舞台上,其中近六成是主持人出身,也有27位是“跨界主持”,这其中的80%是在1983年至1992年春晚诞生的最初10年登台的。

1983年,央视首届春节晚会亮相。当时中国还没有“主持人”这个职业,相声演员马季、姜昆,话剧演员王景愚和电影演员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家人”,央视“台柱”赵忠祥只在晚会的开始致开幕词,他当时的职业是播音员。

马季、姜昆这两位相声演员为首届春晚带来了活泼的“气场”,他们在串词中还时不时地抖两个包袱。这种形式不仅赢得了笑声,也赢得了口碑。至于赵忠祥当时的开幕词,也显得非常口语化,400个字中出现16个“呢”。

在接下来的7年时间中,姜昆、马季、侯耀文等相声演员轮番担任春晚主持人,负责调动气氛。而“专业主持+知名演员+相声演员”的组合模式也沿用了许多年。

不仅如此,早年的春晚还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邀请主持人,例如当时香港TVB电视台的名主持斑斑、演员陈思思,台湾地区的朱苑宜、黄阿原等,都曾加盟央视春晚的主持阵容。

像这样演员“跨界”当春晚主持人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了1989年。当时,阚丽君成为我国第一位节目主持人,她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主持人这个职业被认可后,文艺舞台上“报幕员”的称呼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1983年 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

1984年 赵忠祥、卢静、黄阿原、姜昆、姜黎黎、陈思思

1985年 马季、姜昆、张喻、朱苑宜、斑斑

1986年 赵忠祥、王刚、姜昆、刘晓庆、方舒、顾永菲

1987年 李默然、王刚、李小玢、姜昆

1988年 孙道临、王刚、姜昆、侯耀文

1989年 李默然、赵忠祥、姜昆、李扬、阚丽君

1990年 赵忠祥、李默然、阚丽君、朱时茂、田连元

近年改走专业路线  “客串”渐别春晚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央视自己的主持人彻底从“跨界”主持手里接过了春晚的话筒。

在1993年至2012年这20年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共出现25位主持人,其中只有5位是非主持专业,其余20位专业主持人承担了23年的春晚的主持任务,共计119人次。

自2001年以来,春晚的话筒就一直握在专业主持的手里,没有任何一个业余主持人来“客串”。

观众对于“专业”与“非专业”的要求截然不同。他们可以接受马季、姜昆、田连元、李扬的调侃,但却不愿看到赵忠祥、倪萍、周涛、朱军等人的口误。同时,对于专业主持人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煽情等风格,观众也有些“审美疲劳”。

对此,央视也一直在试图通过调整主持人阵容来迎合观众的口味。一字不错的“播报”似乎少了点“人情味”,因此,今年“新人”毕福剑加盟,也可以看做是“趣味性”回归春晚舞台的一次尝试。

超六成新人“一日游”  老将来挑大梁

先有赵忠祥/倪萍,后有朱军/周涛,这些春晚主持阵容的“黄金组合”,也先后让观众觉得有点“看腻”了。因此,主持阵容中不时地出现一些新面孔,如今年的李思思。

不过,记者统计发现,央视春晚办了30年,主持人换得并不频繁。

虽然春晚历史上共有62位主持人,总登场次数为166次,平均每人2.7次,但超过六成的主持人只是“春晚一日游”——主持过一次之后便告别了这一舞台。

出场3次以上的主持人有17位,虽然他们只占主持人总数的27%,但出场总数却多达116次,占到出场总次数的70%。

央视春晚主持人职业分类

最佳拍档 赵忠祥/倪萍

赵忠祥的央视春晚主持首秀是在1984年。从那之后,他前后上了18次春晚,除了担当主持人外,还有表演朗诵、参演小品的经历。

1991年,赵忠祥开始跟倪萍搭档。从那时起,“男看赵忠祥女看倪萍”成为了大伙每年最期待的事。由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中还出现过“赵忠祥是我心中的偶像”、“倪萍是我的梦中情人”这样的经典台词。

2000年,赵忠祥和倪萍最后一次主持央视春晚。

最佳“跨界” 姜昆

1983年至1989年,姜昆一直在央视春晚主持台上占据一席之地。长期的相声表演经验使他对现场有很好的控制力,也形成了他独特的幽默主持风格。

周涛1995年进入了央视。在央视工作了半年就进入了春晚担任主持,年仅26岁。

周涛在1996年央视春晚上只担任陕西分会场的主持任务,她大方沉着的表现赢得了观众和导演的信赖,此后连续16年,春晚主持阵容中都有周涛的一席之地。直到今年春晚,周涛才离开人们的视线。

本版文/记者 王岗 寿鹏寰 实习生 张珺

像费翔这样一炮走红的歌手,如今在春晚上已经绝迹

亮一嗓 联唱增加频现“门外汉”

歌曲节目比重最高 演唱人数逐渐增长 非专业歌手凑热闹 质量水准很难稳定

“今年的春晚,就像一次K歌比赛。无论谁都敢上台吼两嗓子,王菲跑调、吴秀波唱错词……”有网友如此评价。

2012年龙年春晚已经落幕,但有关本届春晚的各类话题却远远没有结束,尤其是歌曲类节目,更成为大众争议的焦点。

本报记者统计春晚30年的历史数据发现,其实不光是2012年,每一年歌曲类节目都是春晚的重中之重。

只不过近年登台的歌手越来越多、人均表演时间越来越短,春晚貌似正在逐渐变成一台集体K歌比赛。

而为了拒绝“假唱”,春晚舞台上的歌手们有的跑调、有的错词,虽然展现出了真实状态,却难以让观众满意。

本报记者统计发现,其实春晚30年来,歌曲类节目每年都是重中之重,从未输掉“龙头”地位。

1983年第一届春晚一共有48个节目,其中歌曲类节目11个,差不多占了四分之一,而且这一年春晚上大放异彩的也是歌曲类节目,如郑绪岚演唱的《牧羊曲》、《大海啊,故乡》,李谷一演唱的《春之歌》、《乡恋》等,后来被奉为经典,有的甚至传唱至今。

1984年第二届春晚,39个节目,歌曲类节目多达15个,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此后,每年歌曲类节目的比例都占节目总数的三分之一上下;其他类型的节目无论是歌舞、相声小品、杂技还是戏曲等,都没有任何一个类型能占如此高的比例。

春晚三十年节目类型分布

如此多的歌曲,最容易流传下来成为经典的当数军旅歌。记者统计发现,除了1984年、1991年等少数几个年份,每年春晚基本都有军旅题材节目出现,其中又以歌曲为主。

春晚唱出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董文华一曲《十五的月亮》唱出了军人、军属的心声。

而《一二三四歌》的演唱者阎维文成为在春晚中亮相频率最高的军旅歌手之一,他的《说句心里话》、《当兵的人》等都堪称经典。《战士之歌》、《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想起老妈妈》等其他亮相春晚的军旅歌曲也被后人广为传唱。

从2008年开始,军旅节目则不再像之前的春晚那样以歌曲作为主导,小品《军嫂上岛》、《水下除夕夜》及闫妮等人的《我心飞翔》等作品带给了观众惊喜。2012年龙年春晚,吕继宏、佟铁鑫、王宏伟等军旅歌手则为观众表演了群口相声《小合唱》。

近些年,周杰伦、陈奕迅、阿Sa(蔡卓妍)、王力宏等港台歌手纷纷登上春晚舞台,给人带来不小惊喜,但相比于内地歌手,港台歌手还需多加努力。

记者统计发现,内地歌手中,彭丽媛曾24次登上春晚舞台,宋祖英则有23次,而港台歌手最多的只有4次。

1984年,香港的张明敏以一首《我的中国心》完成了港台歌手在央视春晚上的首次露面,这首歌也传遍大江南北。然而,他的后辈们似乎运气便不这么好了。天王刘德华曾4次参演春晚,其中1992年与毛阿敏、张雨生合唱的《心中常驻芳华》还是事先录制的,并没有到现场。而包括周杰伦、王力宏等在内的一线港台歌星,竟无人能登台央视春晚5次以上。

时至今日,这一情况也没能得到改变,算上2012年龙年春晚,陈奕迅4次献唱,王力宏登台3次,阿Sa也是继2006年后第二次参演春晚。

非专业歌手扎堆 质量水平难高

1983年第一届春晚,除了电影明星刘晓庆,登台献唱的基本都是专业歌手,比如李谷一、胡松华、郑绪岚等歌唱家。

2012年龙年春晚,有陈坤、吴秀波、胡军、王珞丹、白百何等大量非专业歌手,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凭借影视剧走红,尽管也有唱歌唱得不错的——比如成名前曾经常到酒吧驻唱的陈坤,但跑到春晚舞台上唱歌纯属“凑热闹”。

其实不光是2012年,最近几年大凡当红的影视明星,都会跑到春晚上吼两嗓子,比如窦骁和周冬雨因电影《山楂树之恋》走红之后,就立马跑到2011年兔年春晚上唱了几句。

1983年首届春晚,登台亮相春晚舞台的歌手不足10人,2012年则超过20人。

记者统计发现,由于人数的急剧增多,春晚舞台上歌手的人均表演时间越来越少,1983年人均表演时间为4分半钟,1984年达到5分钟,此后就一路下滑。

到今年的龙年春晚,歌曲类节目16个,平均下来,每人出场时间只有2分16秒。

人均表演时间滑坡的原因并不是缺少大牌明星撑场,而是众多当红明星都出现在联唱环节,独唱者甚少。

拒绝“假唱” 带来跑调忘词?

2012年龙年春晚,王菲在和陈奕迅演唱《因为爱情》时,观众发现其声音有些沙哑且明显不在调上,而吴秀波在和韦唯演唱《爱的奉献》时,则错将歌词“没有爱的荒原”唱成了“没有爱的源泉”;同时还有网友反映称,王力宏和刘欢的演唱也有跑调的嫌疑。

最近,有网友爆料称春晚歌手集体走音,是因为音响团队出了问题,歌手萨顶顶则发微博称:“龙年央视春晚我的《万物生》春晚版音频原唱原来是这个样子滴”,并链接上一段视频。这段视频展现的音响效果与除夕当晚观众通过电视直播欣赏到的有天壤之别,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有关“龙年央视春晚音频团队失误导致歌曲类节目整体沦陷”的种种猜测和指责。

不过更多的网友认为,歌手跑调或忘词,与拒绝“假唱”密切相关。早些年,春晚曾默许歌手假唱,春晚当天上台“对口型”就行,但最近几年要求“真唱”,并且专业的、非专业的歌手一拥而上,问题就出现了。“有些歌手是好几年不唱,现在你忽然要她唱,问题很大。”一位网友说。

1983年第一届春晚,李谷一先是独唱《拜年歌》,接着又连唱了《春之歌》、《问声祖国好》、《一根竹竿》、《年轻的朋友》、《知音》、《乡恋》6首歌曲,最后还与姜昆表演歌曲对唱《刘三姐》。

1984年,李谷一在当年的春晚最后时刻演唱了经典名曲《难忘今宵》,这首歌后来一直在春晚舞台上被传唱,直到2012年才被《天下一家》代替。

1987年,美籍华人费翔以台湾歌手的身份登台春晚,演唱了《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两首歌曲,一夜爆红。上春晚前,费翔的专辑销量平平,春晚后疯狂销售了160万张,各大音像店门口最常见的告示是“费翔到货”或“费翔无货”。

1998年,全中国满大街随处都可以听到的一句歌词就是“来吧,来吧,相约98”;这一切皆因为当年“春晚”由王菲、那英共同演绎的这首作品《相约98》。

本版文/记者喻德术 王岗

相声演员曹云金(左)与刘云天今年首登春晚舞台,但此前他们在民间已有较高人气

赵本山是春晚的“招牌人物”

抖包袱 相声“让位”小品领风潮

语言类节目挑大梁 相声比重逐年降低 小品保持5个以上 曾创造大量流行语

央视春晚30年,每年最受关注的节目是哪一个或许很难评判,但如果说最受关注的节目类型,答案一定是语言类节目。    几乎在每届春晚过后,社会上都会出现几句“流行语”,比如“你太有才了”、“穿上马甲就不认识你了?”等等,这些“流行语”全部是语言类节目的产物。这也是春晚影响人们生活的表现之一。

遗憾的是,到了2012年龙年春晚,相声不见熟脸,小品难寻佳作,台上的包袱抖得不响,台下的观众也没能再学会新的流行语。

相声没有熟脸  “草根”登上大雅之堂

提到春晚相声,我们会想起姜昆“掉进老虎洞”、牛群的“领导,冒号”、马季的“五官争功”……但当我们看完2012年春晚,会遗憾地发现,今年挑起相声大梁的,都是些生面孔。

从1983年至2011年总共29台春晚中,姜昆亮相23次,石富宽亮相13次,牛群、唐杰忠也出场12次,但这些脸孔都没有在2012年春晚上出现。不仅如此,今年甚至没有一个登上过春晚舞台5次以上的相声演员。

只上过三次春晚的周炜和歌手吕继宏、佟铁鑫、王宏伟、刘和刚搭档了《小合唱》,这个节目是“旧瓶装新酒”,曾在2009年和2010年两次央视春晚审查中露过脸。

活跃在民间小剧场的曹云金、刘云天也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二人表演的《奋斗》笑点虽多,但部分段子来自网络,比如“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二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2011年初就已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从演出效果来看,新人对舞台的“统治力”虽稍显不足,但混搭的形式和活跃在民间的段子,或许能为日渐衰落的春晚相声舞台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 

小品流行混搭  笑料平淡没“流行语”

21年来,赵本山已经成为央视春晚的一个标志。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人除夕夜守在电视机前,就是为了看赵本山。但龙年春晚没有了赵本山,观众果然对小品节目有些“不买账”。

冯巩仍然高喊“想死你们了”,黄宏仍然在台上亮着大嗓门,蔡明已经第22次登台,这些笑星被观众戏称为“春晚钉子户”,他们在演出阵容上玩起了“排列组合”。

黄宏今年的搭档是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白展堂”沙溢;蔡明找来2011年央视小品大赛的获胜者王宁和常远;冯巩则与牛莉、阎学晶组成了“二女一男”的阵容。

虽然演员在找寻创新的途径,但他们的不少段子都给人似曾相识之感,像出自蔡明的小品《天网恢恢》中的“拿扫帚的不一定是清洁工,也可能是哈利·波特”,这种句式对网友而言早已不新鲜。

多数网友认为,离开了最擅长创造“流行语”的赵本山,本届晚会的语录平淡了许多。

时长“叫板”歌舞  小品已成第一主角

龙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共7个,其中小品(含相声剧)共5个,比去年少了一个。

为中国小品开创先河的是陈佩斯、朱时茂,他们的作品《吃面条》是春晚历史上的第一个小品,《吃面条》的成功也使得小品成为历届春晚的保留节目。从1989年开始,小品取代相声成为春晚的第一主角,这种局面延续至今。

纵观历届春晚,1993年小品数量最多,曾达到9个,此后一直维持在6-7个。虽然这个数量与动辄二十多个的歌舞类节目数量相去甚远,但二者的时长不相上下。今年春晚,21个歌舞类节目总时长78分钟,而5个小品就用了73分钟。

比重逐年降低  相声没落已成事实

在小品进入鼎盛时代的同时,曾经在春晚上挑大梁的相声日渐衰落。

1983年首届春晚,姜昆、李文华,侯耀文、石富宽,马季、赵炎六位大师说了《对口词》、《山村小景》、《讲礼貌》等9段相声,总时长超过了90分钟,这一纪录保持了30年。

1984年,马季曾用“宇宙牌香烟誉满全球”来讽刺虚假广告,结果却真有商家注册了“宇宙”牌香烟。

但到了2011年,《专家指导》、《独家录制》等四个相声节目的总时长仅为36分钟;2012年,《小合唱》和《奋斗》两个相声的总时长仅有25分钟。

在央视春晚历史上,像今年这样只有2个相声节目的还有6届,分别是1986年、1994年、1998年、2000年、2004年和2008年,而且,进入本世纪以来,春晚的相声节目数量从未突破过4个。

不过,也有很多相声名家认为,不能因为相声与春晚渐行渐远就得出相声行业不景气的结论。曾5次登上春晚舞台的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就表示,相声是剧场艺术,听相声的场所应该是剧场内而不是电视机前。

“一段传统相声长度在20分钟左右,现代相声15分钟左右,这是艺术规律。放在电视台就不行了。就给你5分钟,还要抖十来个包袱。”李金斗说。

“傻样儿”(小品《相亲》)

“我叫不紧张”(小品《我想有个家》)

“给你点阳光就灿烂”(小品《老拜年》)

“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穿上马甲就不认识你了?”(小品《钟点工》)

“脸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小品《卖拐》)

“忽悠,接着忽悠”(小品《卖车》)

“我这个心啊,是拔凉拔凉的啊”(小品《心病》)

“这个世界太疯狂,耗子都给猫当伴娘了”(小品《功夫》)

“那是相当的……”(小品《说事儿》)

“你太有才了”(小品《策划》)

“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小品《不差钱》 )

“此处略去一万字”(小品《同桌的你》)

本版文/记者 王岗 实习生 夏欢

今年春晚的舞台上只有京剧票友上台献艺

知音减 一台大戏变“小众”喜好

曾经风光赛过相声 今年压缩只剩一个 人均表演一分多钟 戏迷观众逐渐流失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春晚舞台上的戏曲类节目,如今风光不再。    2012年龙年春晚,只有一个戏曲类节目亮相,那就是由刘佩琦、李明启等6人表演的《戏迷一家亲》,人均表演时间仅为65秒,而这竟然还是最近四年以来表演时间最长的一次。

本报记者统计春晚30年的历史数据发现,春晚舞台上的戏曲类节目正在越来越少,如今几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这背后,是戏曲人才的大量流失和票房市场的不景气。

不过,李玉刚在龙年春晚上表演的《新贵妃醉酒》倒成了一个亮点,他将民歌、舞蹈和京剧融为一体,似乎为戏曲类节目找到了一线生机。

1983年第一届春晚,当时有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儿童演员尹宏伟的京剧表演、京剧《坐寨盗马》、京剧《空城计》、京剧《霸王别姬》、京剧对唱《牛皋招亲》等6个传统戏曲类节目。

到了2012年的龙年春晚,传统戏曲类节目则只剩下一个《戏迷一家亲》,表演时间6分30秒,该节目是由“容嬷嬷”李明启和“白三爷”刘佩琦这两位影视界的票友,及四位京剧戏迷票友大赛金奖选手完成的经典选段大比拼,而著名的戏曲演员一个也没有上。显而易见这个节目仅起到了一个点缀的作用。

而2011年的兔年春晚,戏曲类节目同样被压缩成了一个6分钟8个人的“拼盘”:一个6分钟表演时间的《薪火相传梨园情》,汇聚了京剧名家于魁智、孟广禄、李胜素,越剧名角何赛飞和豫剧名家李树建5位演员,再加上3位小演员,平均下来每个人只有47秒的出场时间,接近历史最低值。

曾经是重量级  比语言类节目牛

别看戏曲类节目现在流落到了这般境地,当年它可曾风光一时,甚至一度比相声、小品都重要。

本报记者梳理历史数据发现,1983年第一届春晚有多达6个戏曲类节目亮相,其中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花鼓戏四种戏曲形式被演绎。

当时采取观众点播的方式进行表演,京剧大家于魁智、马长礼等表演了《霸王别姬》和《空城计》等名曲,加上李谷一、姜昆的即兴表演,戏曲类节目总时长超过了40分钟,远远领先语言类节目,其中还包括黄梅戏经典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观众也喜闻乐见。

压缩时间渐短  演员“闪电亮相”

不过自1985年以后,戏曲类节目就不温不火起来,一直保持在10-20分钟。最多的1997年也只有20分钟出头,节目数量则一般只有两三个。

自2009年以来,戏曲类节目每年就只上一个,从2009年的戏曲联唱到2012年的选段比拼,留给戏曲的时间也是越来越短,从八九分钟下降到了6分多钟,加上上场人数众多,人均表演时间被压缩得只剩1分钟上下,2012年人均表演时间65秒已经是最近4年以来最长的一次,可谓是不得已的“闪电亮相”。

人才数量下降 角儿在流失

春晚是一个综合性的舞台,也是全国范围内艺术的融合和浓缩,戏曲类节目在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变化能够从一定程度反映出戏曲整体艺术的市场走势。事实上,传统戏曲也确实正在经历着衰退的过程。

衰退之势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角儿”的流失。戏曲是以“角儿表演”为中心的艺术,不同于影视演员或者歌手的一夜成名,戏曲演员的成名路是熬出来的,当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不少京剧和地方剧种面临着人才危机,而要培养技艺高超的表演人才,需要靠老师与学员面对面的“口传身授”,但往往高超的表演技艺,会随艺人的去世而永远丢失。

1983年-2004年,戏曲剧团的从业人员数量呈直线下降趋势,平均每年流失戏曲演员3600多人。一直到2005年,这一状况才得以改变,在2007年和2009年,戏曲类人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补充,这两年的从业人员分别增长了1万人以上。

演出市场萧条 有人演没人看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电视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

现如今的年轻人是地地道道的“网迷”,而老一辈的票友也可能已经听腻了几十年都不变的唱腔,因此,地方戏曲演出,往往是有人唱没人听,有人演没人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0年,我国戏曲剧团演出共计47.7万场,与1985年相比只增加了4300场,这还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是戏剧大国,据统计,即使不包括在很小范围内流传的小戏种在内,我国还有地方戏共计370余种。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戏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这些地方戏观众群体有限,演出难以得到市场回报,这些宝贵的遗产很多都面临着市场萎缩、专业人员流失的现象,这一点从戏曲类节目占春晚的比例就可窥见一斑。

想当年,一把胡琴,一张脸谱,一座戏台,几个演员演绎着千年间的悲欢离合,曾经令多少人为之惊叹。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戏曲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曾经带给数代人欢乐的戏曲被港台和欧美日韩的各种各样的流行艺术取而代之了。

走至绝境,力求改变方可绝处逢生,春晚舞台上的传统戏曲类节目正在经历这一过程。

本届春晚上,成名于2006年《星光大道》的李玉刚就带来了代表作《新贵妃醉酒》。作为一名草根明星,他将民歌、舞蹈、京剧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舞台上的表演美轮美奂,给了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

其实在今天这个时代,特别是在年轻人一代的身上,很难再找到老艺术家们对戏曲的那种执着和崇敬,但是凡事都是在变化发展的,戏曲也不应该拒绝创新。

而流行歌曲与传统戏曲的结合往往能带来意外的效果,像陶喆的《苏三说》,周杰伦的《霍元甲》以及经典老歌《北京一夜》等将戏曲与流行相结合就创造出了别样的视听。

振兴传统戏曲必须培养观众,对于传统戏曲来说,观众是生存的土壤,票友、戏迷都必须首先成为观众而后为戏迷、为票友。

上个世纪20年代末,梅兰芳到美国演出,大获成功;2001年,奎生先生导演的《夜莺》在德国演出,结果演出也很成功。我们可以让外国人喜欢传统戏曲,为什么不能让中国人自己喜欢呢?

(注:本版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及媒体公开报道)

本版文/记者 王岗 喻德术

春晚“钉子户”之首冯巩再次登上龙年春晚 摄/记者 林晖

年龄涨 “老人”熟脸仍卖力撑台

中坚力量多年未变 演员均龄逐年增长 影视明星赶来添鲜 多半是“春晚一日游”

龙年春晚,让“啃老”这个词又火了一把。节目单一出炉,就有媒体指出春晚缺少起用新人的魄力,过分依赖春晚的“老演员”。    事实也正是如此,龙年春晚正赶上“春晚30年”,春晚老面孔大批“回归”,军旅歌手也仍长盛不衰,不少观众发出“铁打的几个人,流水的总导演”的感叹。

本报记者借此统计了春晚演员年龄的分布,发现本届龙年春晚有16位老面孔,虽然只占88名主要演员的18%,然而这16位春晚“老面孔”表演总时长却达到了103分钟,占到了晚会总时长的41%。

而往年数据也显示,已经参演多年的老春晚人仍然奋斗在第一线,春晚已经开始迈入“老龄化”时代。

龙年央视春晚正赶上“春晚30年”,费翔、张明敏、刘欢、王菲、韦唯这些“老春晚”们集体返场,加重了怀旧的气息。而“85后”女主持人李思思的上位一度引发了热议,观众们似乎已有些不习惯一个年轻的新面孔出现在央视春晚这样一个大舞台上。

本报通过统计发现,本届龙年春晚共有88名主要演员,其中有16位是春晚“老面孔”,其中包括冯巩、黄宏、郭冬临、杨丽萍、宋祖英等春晚常客,以及费翔、张明敏、刘欢、王菲、韦唯这五位在“春晚30年”环节请来的老熟脸。

虽然这16位“老面孔”仅占88名主要演员的18%,但表演总时长却达到了103分钟,占到了晚会总时长的41%。宋祖英、谭晶、张也和蒋大为等老歌手的节目都是独唱,再加上黄宏、冯巩等人的小品动辄10分钟以上,使得春晚熟面孔的演员人均表演时间为3.5分钟,高于平均值2.8分钟。

从年龄来看,龙年春晚挑大梁的也仍是“70后”,这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长起来的演员群体,他们占据了出场演员中三成以上的份额。

而80后演员虽然占据了近三成的席位,像韩庚、王珞丹、蔡卓妍、曹云金、李云迪等一批80后艺人的出现的确给龙年央视春晚注入了活力,但从表演分量以及今后再登春晚的几率来看,80后明显还很难在春晚舞台上挑大梁。

冯巩活跃至今 登“钉子户”榜首  

春晚本来应该是辞旧迎新的象征,但年年岁岁人相同,老的更老,旧的更旧。

小品的顶梁柱是赵本山、黄宏;歌曲的神话是宋祖英、彭丽媛;戏曲类也有于魁智和孟广禄这些十余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演员。

也正是因为每年都见面,赵本山、郭达、巩汉林、蔡明、小沈阳、冯巩、姜昆、潘长江、黄宏、郭冬临这些春晚年夜饭的“招牌菜”,曾被网友们评为“春晚最不想看到的10张脸”。虽然在今年春晚,这些老面孔中少了6个,但依然有11位老面孔亮相,并把握着重头戏。

借此,本报也梳理出了历年春晚的“钉子户”排名(见下表)。

从29岁第一次登上春晚,到现在55岁,参加了27届春晚的冯巩仍然继续活跃在春晚的舞台上,创造着最熟脸的神话。宋祖英、黄宏上春晚的次数也都超过了20届,而郭冬临和张也正在向着20这个数字迈进。

央视春晚“钉子户”排名

今年本山大叔突然宣布“退休”,被观众们评为春晚的一大损失,而这可能仅仅是个开始。

一旦某类节目找到了适宜且受群众欢迎的人选,春晚导演们普遍不愿意冒着巨大的舆论风险换人。于是冯巩、郭达、蔡明、黄宏、赵本山、郭冬临等演员把相声、小品类节目几乎“包圆”,虽然他们创造了很多经典节目,但青黄不接的情况也开始显露出来。    

记者通过统计发现,在歌舞节目盛行的20世纪末过去之后,央视春晚演员的平均年龄呈现了一个稳定增长的势头(见下图)。由2000年的32.8岁到2010年的40.9岁,在这个10年的时间里,演员的平均年龄上涨了8岁,几乎与春晚的年龄增长同步,让人感到春晚的确已经开始“老龄化”。

影视明星高开低走  多是“春晚一日游”

除了老面孔外,央视春晚每年也会吸收“新人”来增添看点。

近几年当红影视明星成了香饽饽,而歌舞类节目成为了这些影视明星的主要亮相方式。但因为流行音乐的特性,这些演员中的很多人往往只是完成了“春晚一日游”便就此无缘春晚。

2011年,影视演员登上春晚的数量发生井喷,而这个势头延续到了2012年的龙年春晚,王珞丹、沙溢、陈坤等一批演员登上春晚舞台献唱,人数与去年持平。

记者借此统计了2000年至2012年的春晚演员,发现共有45位影视演员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但只有章子怡、赵薇、闫妮、黄圣依、黄海波和韩雪6位明星获得了再次登台春晚的机会。

比起“老人”,起用新人的风险的确较大,如果没有一鸣惊人的艺术才华,新人恐怕很难在春晚中脱颖而出,成为下届春晚的“台柱子”。

正如蔡国庆日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所说:“春晚舞台气场太大,有时候新人镇不住。”

2000年至2012年登台央视春晚的影视明星

在春晚后台,“老面孔”黄宏是众人追捧的对象 摄/记者 林晖

赵丽蓉当年的火爆程度不亚于现在的赵本山。图为她与巩汉林表演小品《打工奇遇》

新星少 谁上谁火变谁火谁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各类节目打造偶像 如今造星能力减弱 请当红演员抬人气

甭管老百姓如何评价央视春晚的质量,这每年一次的“中国年夜饭”,其造星能力不容置疑。如果没有春晚,赵本山、刘谦、费翔,可能都无法拥有今天的地位。    央视自1990年起评选“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此外,记者翻阅了媒体对1983年至1989年春晚的报道,综合统计发现,春晚在创立初期造星能力较强,几乎每年都能有新的“人气王”诞生。但如今,这座“造星工厂”的产量呈下降趋势。

纵观2012年春晚,基本上全靠明星撑场。

今年春晚的舞台上,歌舞类节目有宋祖英、杨丽萍等大腕“坐镇”,小品类节目有冯巩、黄宏、蔡明等“熟面孔”。此外,王珞丹、冯绍峰、沙溢等正当红的影视明星来跨界助阵,费翔、韦唯、张明敏等一批曾经的春晚人气王回归。

至于龙年春晚推出的“新人”,如相声演员曹云金、刘云天,他们在民间早已有了较高的人气,至于萨顶顶、李玉刚等歌手,虽然初次上春晚,但此前在乐坛名气已经很响了。

看春晚,不再是看它如何造星,而是在晚会上“数星星”。

对演员而言,能上春晚就是实力的象征。此前,几乎每年的春晚都能有些明星一鸣惊人,早期的宋祖英、蒋大为、董文华、宋丹丹、赵本山,都是在春晚上一炮而红。近些年,刘谦、邰丽华、“吉祥三宝”组合等也是通过春晚为人熟知。

记者统计发现,各媒体推选出的上世纪80年代春晚“人气节目”共18个(注:一位演员在一台晚会上献唱多首歌曲,按一个节目计算),演员总共23人,每位演员出现在“人气节目”榜单上的次数都只有一次。

但是,仅仅这一次的“成名”,却可以让这些演员受用终身。比如1986年的苏小明,一曲《军港之夜》令人无限神往海军生活。还有从1987年的春晚火起来的费翔,《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出尽风头。

如果在央视春晚30年的历程中找出“黄金十年”,那就当数上世纪90年代。这从央视公布的最受欢迎春晚节目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歌舞类、小品类的评选结果,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在这10年间的歌舞类一等奖作品中,出现两首两岸三地歌手共同完成的歌曲,分别是《心中常驻芳华》和《大中国》。1997年春晚上董文华演唱的《春天的故事》,至今仍被传唱。

此外,毛宁的《涛声依旧》、那英和王菲合作的《相约98》、刘欢的《好汉歌》等都是在这10年间出现在春晚舞台上的优秀作品。

在小品类作品中,赵本山已经登上春晚舞台,但赵丽蓉、黄宏等演员也拿出了《打工奇遇》、《鞋钉》等优秀作品,足以与赵本山PK。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相声已经呈现出走下坡路的状态。这10年里“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戏曲曲艺及其他类”评选中,有9次都是由牛群、冯巩合作的相声当选一等奖。

如今,春晚导演往往会将春晚吸引力下降的原因总结为“众口难调”,但从央视每年公布的“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结果来看,节目形式、演员阵容变得单调已是不争的事实。

自2000年以来,“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小品类一等奖得主必定是赵本山的节目。

至于歌舞类作品的评选,自2005年到2009年的一等奖作品都是舞蹈。这无疑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春晚歌曲类节目的“凋零”。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春晚上露脸的中国台湾魔术师刘谦意外蹿红,而且,他带起的“魔术热浪”至今也未有明显降温。

还有一位从本世纪春晚舞台上获益的明星就是小沈阳。这位赵本山的高徒此前只是活跃在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演员,2009年的小品《不差钱》让他成为全国最火爆的笑星。不过,在那之后,他再未奉献出同等水准的作品。

2012年,央视取消了“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的评选。从媒体和网络的评论来看,龙年春晚也确实没有像《卖拐》、《千手观音》那样让人时隔多年仍难以忘记的佳作。至于龙年春晚的新人,更是乏善可陈。

1984年,朱时茂、陈佩斯初登春晚舞台,作为新人的他们独立完成了13分钟的小品《吃面条》,1990年,首次在春晚中表演的宋祖英独唱了一曲《小背篓》。

然而到了近几年,春晚中歌手新面孔几乎全部由影视演员来代替,小品中新人也难当主角,比如牛莉,当了8年的“花瓶”,今年也曾与冯巩联袂表演小品,但她走红的程度却一直“不温不火”。

有网友戏称,今年春晚的“最佳演员”是舞台,现代化、科技化的舞台设计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但一台晚会的灵魂应该是、也必定只能是演员。

现在,央视春晚不停地向舞蹈、杂技、魔术等没有“明星脸”的艺术形式寻求突破,但效果并不明显。

春晚年年被骂,但也年年被关注,在这个被亿万观众瞩目的舞台上,想走红不一定要靠表演,任何一个个人行为都有可能导致走红。

今年春晚观众席上一位睡着的女士就以“睡觉姐”之名走红网络。而另外一对走红的“小宫女”肖婷佳和周丽玉,她们是小品《荆轲刺秦》中绝对的龙套,仅因为一笑被镜头捕捉到了,就立即在网络上走红了。

“睡觉姐”和“小宫女”的意外走红可不是春晚上的首例,去年春晚刚刚落幕,史上最牛春晚观众“笑脸哥”就“出炉”了。今年,“笑脸哥”再度出现在春晚直播现场,这已经是他第15次“春晚行”了。

“笑脸哥”到底被多少平面媒体报道过已经难以统计,但在百度搜索中输入“笑脸哥”,能够得到183万个搜索结果,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要知道,在百度搜索中输入“李思思”(春晚今年新推出的美女主持人),也不过只能得到不足91万个结果。

一台被全国乃至全世界华人关注的春晚,其主持人的走红程度甚至不如一位观众,这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春晚的“重心偏离”。观众们已经习惯了除夕夜看春晚,但在节目“不给力”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将眼光投向了其他角落。

历届春晚人气节目(部分)

1983年 歌曲《乡恋》

1984年 歌曲《我的中国心》

1985年 歌曲《十五的月亮》

1986年 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1987年 相声《虎口遐想》

1988年 歌曲《思念》

1989年 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

1990年 歌曲《小背篓》

1991年 小品《小九·老乐》

1992年 小品《我想有个家》

1993年 相声《拍卖》

1994年 小品《打扑克》

1995年 小品《如此包装》

1996年 小品《打工奇遇》

1997年 歌曲《春天的故事》

1999年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2000年 小品《钟点工》

2001年 小品《卖拐》

2002年 小品《卖车》

2003年 小品《心病》

2004年 小品《送水工》

2005年 舞蹈《千手观音》

2006年 舞蹈《俏夕阳》

2007年 小品《策划》

2008年 小品《火炬手》

2009年 小品《不差钱》

2010年 魔术《千变万化》

2011年 魔术《年年有鱼》

本版文/记者 喻德术 王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打六九头赵丽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