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水起一打一家电名?

曹雪芹曾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人想要步步高升,青云直上,不仅要靠自己的力量,更要靠人身边的“风力”。如果风够大,那么人上升的速度就会加快,甚至自己所花的时间就会减少,所用的气力也会减少。

而如果人总是凭自己的力量去办事,并非说不能成事,而是稍微有点固执,不懂得变通。就像一艘船,原本凭着风向和水流的力量,就能顺流而上,可如果少了它们的协助,要走上坡路,难免多了阻碍。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小舟要行驶,要靠它底下的波涛水流;大鹏要展翅高飞,凭的就是翅膀下方那一股股积聚已久的“风力”。不管是小舟也好,大鹏也罢,它们象征的,就是那些“借力”的人。

当人的力量不足以支撑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时候,当人不想损耗太多自己的资源时,懂得借别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这样的人,才是能“风生水起”的成就者。

有格局的人,他们把控全局,懂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将每一种事物的用途发挥到极致,做到井然有序,滴水不漏。如此,这样的人,他们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一个年轻人,刚出来社会工作的时候,难免会经验不够,业务能力不足。那么,他们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能少走弯路呢?

其实有一点,就是凭借他所处平台的优势了。就如同一个搞销售的年轻人,如果他能边工作,边整合自己的客户资源,然后再和身边的老员工或者老前辈请教,打好关系,那么他未来的道路,其实会比较通畅。

要知道,并非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眼光。有些人,他们到了一个岗位,该做什么工作,该完成什么事儿,只听老板上司的安排,一点也没有自己的主见,一点也不懂得为自己着想。

如此,这样的人,终究容易失去竞争力,成为社会的淘汰者。在这社会,人想要发迹,想要有所成就,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资源”。资源从哪里来,其实就是从原本的工作职位上积累。

有些想创业的人,如果他们想走得更稳定一些,就该积累一些客户,明白市场的运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某天脱颖而出,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

有个企业家曾说:“人的起点,就是人的终点,关键看他懂不懂得利用。”

这里的“利用”,其实就是“借力”。你只有借助所处岗位和环境的资源,方能慢慢地积累属于自己的“财富”,进而风生水起。

孙武曾说:“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之时,他已经走到了死胡同之中了。可是,如果人一直走下去,不懂得回头看看,那么他就容易头撞南墙,碰得头破血流。

为何我们常说“柳暗花明”?就是因为路走得多了,人就会明白大致的方向,走到死胡同之中了,就懂得要往后退,进而逃出生天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借力”。在人这辈子当中,不仅所处的工作位置能给你“借力”,就连你的心态,你所经受的磨难,它们也可以赋予你力量。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块玉,只有借助外来的雕刻力量,经受一定时间的打磨,它才能焕发出原本的光华;一个人,他只有借助外在的书本力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勤学苦练,才能博古通今,学富五车。

无论人也好,物也罢,终究要受尽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有出头天。而这里的“出头天”,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向死而生”,借助“苦难”的力量争取回来的。

当你身处困境时,也许只要坚定自己的心性,化悲愤为力量,相信能以一时之辛酸,换来往后余生的“风生水起”。

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做什么事儿会比较多?其实就是与人打交道。人,不仅要和外人打交道,更要学会和自己的家人朋友打交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就像一根筷子,只要轻轻一折,就断了。但如果这是十几根筷子呢?那就很难折断了。

在十几根筷子之中,而你,就是其中一根。如此,凭着一群人的力量来应对生活的磨难,终究比自己一个人要轻松安稳许多。这种“力量”,便是一种“积聚”的众人之力。

就像商量一件事,自己一个人去思考,也许会出现纰漏和误差。可如果一群人去思考,一群人去提出不同的意见,相信能够集思广益,保证这件事能够安稳有序地进行。

有本事的人,他们不会钻牛角尖,也不会总是以自己为中心,而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多接纳别人的建议,之后将这些资源汇集起来,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终究是不能单靠自己的。就像一栋大楼,无论你多有本事,力量有多大,只能够完成你能完成的,而其他你不能完成的,就必须分工合作。

在职场中,想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就该多听听身边不同人的建议,然后自己去思考,去权衡利弊,分清优劣所在,再动身做事也不迟。

在家庭中,想要家庭生活幸福,日子越来越美好,就该和家人一同规划往后余生,多听听别人的需求,再融入自己的需求。那么,未来的生活也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一个人,他最大的格局,就在于能接受意见不同的人与事。人,只有借力,才能更好地“打力”,从而不断积聚自己的底气和实力,迎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那一天。

广东装备制造业风生水起 两大船厂订单入全国前十

  广船国际南沙厂区的大型船坞 金羊网记者 林桂炎 摄

如果从南沙龙穴岛空中俯瞰,一字排开的30万吨级的船坞、10万吨级平台线、900吨龙门吊会给很多人带来震撼。作别广州荔湾厂区进驻新址的广船国际,也改变了老厂区“螺蛳壳里造船”的状况,迎来更加先进的造船设备及流程。今年及明年,它还将分别启用机器人焊接及薄板自动化生产线。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领域之一,广东造船企业正通过以科技引领的转型升级,来谋求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被定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方向的海工装备制造,也迎来进一步突破的良机。

金羊网记者 马化展 彭雨泽

今年2月上旬,广船国际荔湾厂区在建的最后一艘船驶离造船码头,转移到南沙厂区建造。整体迁往龙穴岛的广船国际,开始新的征程。而在中船防务旗下的另一家造船企业黄埔文冲,此前也已将部分生产业务转移至此。

在此之前,广船国际就按照现代化造船模式,规划建设新的厂区。广船国际在这里建设投产的10万吨平台线,实现了平地造船下水及环形总段建造工艺,使得可根据不同船型实施不同的建造方案,这为提高造船效率、缩短造船周期创造了条件。

广船国际工法部书记、高级工程师段正启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公司还计划在内场平地车间引入机器人焊接工位,预计今年6月会投入使用。此外还将新建车间,建设投入自动化生产的薄板分段生产线,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黄埔文冲同样在实施对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并在建造中实现国内首次船舶建造智能化焊接。这两家广东造船领域的重要企业,正通过改造生产流程为船舶制造注入新的基因。

而这也是2015年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要求。《中国制造2025》将海工装备被确定为十大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并提出要“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B 造船业中心转向中国

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建榕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目前的船舶制造,走的是科技引领路线。他认为,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有望带动造船业高质量发展,塑造新的产业形态。

中国正成为这一领域的老大哥,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造船完工量42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9%;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37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0.1%。中国造船三大指标的国际市场份额都位居第一,这就包括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到全球总量的41.9%、45.5%和44.6%。安信证券分析师冯福章认为,世界造船业重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未变。

提到近两年的造船市场,陈建榕用得最多的词是“触底回升”、“企稳反弹”。而根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的船厂船东订单排名显示,广船国际南沙船厂以1233481吨(45艘)排名全国第六;中船黄埔文冲以754708吨(55艘)排名全国第8,总吨数都较去年同期有了提升。

去年年底,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年)》,就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先进制造基地。该文件指出,要加快海洋船舶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以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三大主流船型为重点,提高海洋船舶研发设计能力,加快发展液化天然气船、海洋工程辅助用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智能航行系统、船用柴油机、电力推进系统等关键部件。

段正启告诉记者,这几年广船国际优化产品结构,将订单转移至更具利润空间的客滚船为主。而薄板分段生产线,除了是为批量建造豪华客滚船提供支撑,还是在为下一步进入建造中小型邮轮市场打基础。

而像广州的新船重工,由于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客运市场对新型高速客船的巨大需求,通过引进世界领先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造船技术,开建碳纤维高速客船。新船重工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是亚洲地区首家实现碳纤维整船建造的企业。

中船防务的广东造船企业搬入龙穴岛,以及一系列的设备更新及流程改造举措,也有调整船头、重新起航的再创业意味。

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统计显示,2018年全球海运量预计为120亿吨,相比2017年略微增长。运力供给方面,预计2018年全球新造船市场供给运力9010万DWT(载重吨),增幅达4.6%。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的一项报告也预判,2018年航运市场将延续反弹趋势,而造船市场预计整体呈现弱复苏态势。这势必对新船市场的回温,形成支撑。

冯福章在研报中指出,造船业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逐步进入深度调整期,如今我国造船业底部逐渐回暖的发展趋势确立。他的依据包括BDI指数2016年底部至今上涨264%,2018年1-2月,我国承接新船订单同比增长456%,落后造船产能正在加速清出,我国高端船舶连获订单等。

“从今年年初开始,造船企业的订单量大幅上升,而且这几年去产能取得很大成效,造船业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市场已淘汰一批跟不上的企业”,陈建榕在省船舶工业统计工作会上表示,“现状非常乐观,正是发展良机。”

段正启认为:“造船业的未来,肯定是强者更强。”转型中的广东造船企业,盼着能由大变强,傲立船头。

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建榕:

羊城晚报:在优化升级产品结构中,广东造船企业中要注意什么?

陈建榕:我认为,现在是启动国内需求的时候,不要老是关注90%的出口,高端的要留在国内。比如新型的电动船,就十分适合在珠江内河使用,这也是一个极大的市场。同时,国内近年出境游热情不减,未来豪华邮轮市场一定有非常大的机遇。

广东省的造船业要坚持“广东出精品”,发挥军民融合、装备集中、人才和科技的优势,瞄住高端。

羊城晚报:对于广东造船业未来的发展,您还有哪些建议?

陈建榕:一是要建立产业联盟,产业联盟可以连接政府、制造商、用户、科研、大学,真正实现‘政用产学研’联动,这样才能搞好产业。二是要重视船舶配套,目前广东的船舶配套还相对弱势,大力发展、重视船舶配套,细节跟上。在转型过程中要注意从文化、设计理念方面多学习,才能更好地去跟国外竞争高端市场,比如我未来所看好的豪华邮轮市场和海洋工程设备市场。

另外,在制造上,一定要强调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有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认为“两化融合”是上层决策时才考虑的问题,不够重视制造执行的部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起云涌打一数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