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桥成立的研究机构TCCI为什么选择联合腾讯游戏发布大脑认知训练游戏?

话说陈天桥做过网游,电视盒子,网文网站,每次都是首先入场,套现后立马退出,没有等到这个项目最后结果,但确实有先见之明,我甚至觉得他可能是重生文滴猪脚

据说现在主要投资脑科学项目。

也就是很流行的显学,认知科学,投资了美国一个著名大学的实验室,好几亿美刀。。。

小道消息说陈天桥有家族遗传病,所以想给自己搞脑移植

当然脑科学盈利的项目更靠谱的是脑病,比如阿兹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这是全球多大的市场啊。

陈天桥跑去美国搞这个项目也差不多五年以上了

不知道这个项目他会不会也套现?

我在1999年成立盛大,大概有三年时间,我们全副心神都用来经营这家公司。其余时间,我总是在跟压力抗争,不管是在公司股价达到历史最高点的2008年,还是在我们募集12亿美元剥离游戏业务(盛大游戏有限公司)的2009年。这是好事,但我觉得有什么东西肯定在我内心中积聚着。

当然,芊芊(注:陈天桥的夫人雒芊芊)一直都在我身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我还有1万名员工,他们都指望着我。

我还记得,有天早晨,一个同事拨错了号码,打了我的电话。我惊醒过来,感觉心脏砰砰砰地乱跳。还有一次在飞机上,我突然感觉自己像是心脏病发作。实际上那不是心脏病,而是惊恐发作。我意识到,有什么可怕的事情正发生在自己身上。

2010年,在那次惊恐发作和诊断出癌症后,我们决定换一个新环境。这是个重要的决定,我觉得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开始改变。

在新加坡,陈天桥花了几年时间思考人生的下一个篇章。他决定做慈善,焦点非常明确,那就是大脑。陈天桥拿出10亿美元,资助神经科学研究,包括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捐款1.15亿美元,成立陈天桥雒芊芊脑科学研究院。就总额而言,这是全世界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最大笔捐赠之一。陈天桥和妻子自此搬到硅谷,监督其捐款的使用。

“当我们决定掀开第二个篇章,把钱捐出去的时候,我们专注于如何解除这种痛苦和折磨。”陈天桥说。但他也着迷于脑科学的奥秘,以及由此产生的商机。(他的投资公司资助了数十家高科技企业,对虚拟现实尤其感兴趣)

神经科学是了解我们大脑的一个瓶颈,但不是唯一的部分。我常常对人说,虽然我们的焦点是神经科学,但归根结底,我对陈天桥研究院的愿景,是将关于大脑和思维的不同学科进行垂直整合。既有神经科学,也有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还有神学。

我想把所有这些不同的学科结合起来。但目前来说,我看到了神经科学的瓶颈,因为我们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依靠基础研究发现,我认为可以满足全人类的三个需求。第一个我们称为脑治疗,解决快速增多的精神障碍,我认为这将是未来的一大挑战。不仅仅是精神障碍,还有神经变性疾病。我们变得越来越老,阿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病,诸如此类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找上你

抑郁症已经变成头号疾病。我觉得我们能在这方面起到很大作用。我们相信,在接下来的10到20年,基础研究将在这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第二个我们称为脑发育。我认为,如果我们真想造福人类,就必须了解我们自己,给世界、给汽车、给房子、给万物赋予一个目的,好让世界能够读懂你的心思,知道你想要什么,让世界满足你。破解你自己,通过基因编辑改变你的身体。我认为这些是未来的杀手级应用。

第三个是我们的终极愿景。我们试图回答那些重大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意识?我们是谁?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这可能显得过于学究,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觉得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如此。几千年来,这些是全人类一直在问的终极问题。我认为,也许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这代人可能找到真相。

2016年11月,陈天桥宣布出资10 亿美元经费,和妻子联名成立陈天桥雒芊芊脑科学研究学院(Tianqiao and ChrissyChen Institute, 简称TCCI),致力于脑科学研究。 [1-2]加州理工学院捐赠1.15亿美元,创立加州理工学院-陈天桥雒芊芊脑科学研究学院。

2017年11月,陈天桥通过旗下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推出了一个向中国脑科学研究投资5亿元的计划,创立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临床转化中心,其中一期5000万元投给华山医院。2018 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亦加入其中,合作开展大脑治疗研究。 [2]

2018年5月,由TCCI投资出品的脑科学公益纪录片《打开思想的大门》(Minds Wide Open)在斯坦福大学首映后,同年9月由美国Discovery Channel面向全球观众播映,并在2018年戛纳媒体及电视企业奖评选中,一举获得医学、教育和科技三个类别的金奖。 [3-4]

2019年3月,TCCI发布了第一份年报。年报显示,2018年,TCCI在脑科学研究领域实现了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两翼布局,其中肩负基础研究重任的加工理工学院脑科学研究院,取得了10多项突破性成果,涉及人脸识别、脑机接口、大脑成像、认知科学等,且在全球顶级科学杂志发表了大量论文。

=======看起来陈天桥是要以在国内开医院的盈利模式回本

利用动物干细胞培养液培养出来的,真的就是真肉,和宰割动物的口感营养啥的一样,不是那种各种配方的。

举个例子,就是拿心脏细胞培养,暂时技术成熟,真的可能培养出一颗心脏(不过这个技术要发展到那一步,估计就算投入充足,至少也得大几十年,而且成本高昂到难以想象)

不过目测除非没了养殖空间,不然的话,这个项目不可能会有大的发展,因为收益和投入不成比例

培养液那个人造肉和真肉其实差不多一回事,可成本就算再低,估计也得几百块一斤(培养液很贵,用了三年培养出鸡蛋大小一块

科研成本相当于咱们一千万)

对于世界级富豪来说,花一千万软妹币培养出一个自己细胞的器官来说,很划算的,还不如赌王一个月的疗养钱。

毕竟移植别人的心脏,不但要吃抗排斥药,最多也就用五年。

广东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杨浣情曾对媒体记者表示,移植器官无论多成功,“最终还是会被人体排斥,肾移植10年后,患者的存活率也只有50%左右。”

据说活到101岁的洛克菲勒做过6次心脏移植、两次肾移植”,在美国一次心脏移植的费用为90万-100万美元。

就这么算的话,与其换7,8次100万美元的心脏,倒不如直接用125万美元(1000万软妹币)直接给自己培养一个自己基因的心脏移植。

上面说,造牛肉用来当肉吃当然不划算,但造人肉器官,也是一样的技术,那就很划算了。。

作者:马婷婷 陈功 蒋江松媛

6月以来,不少经济数据出现了“企稳”的迹象,那么银行实际经营情况如何?本篇报告我们结合当下宏观数据以及近期密集走访各银行的调研情况,对板块当前基本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展望。

一、Q2信贷需求整体如何?6月有明显复苏吗?下半年怎么看?

1)总量:全年投放目标继续为“不低于去年”;2)节奏:Q2整体需求弱于去年同期,贷款增长速度较Q1有所放缓,主要是受疫情冲击、经济疲弱以及地产风险加剧等影响。但逐月看,随着4月以来稳增长政策不断出台,5-6月长三角疫情管控逐步放松,不少银行6月信贷需求开始改善;

3)结构:A、零售:按揭贷款、消费贷等仍相对疲软,经营贷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B、对公:基建类贷款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贷投放相对平稳,中小企业的需求虽有恢复但整体仍偏弱。

分银行类别来看:A、国有大行:投放相对平稳,结构上继续以对公为主,基建类、绿色贷款等加大投放;B、股份行:Q2整体需求反馈较弱,6月以来有一定边际好转的迹象。C、城商行及农商行: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质城商行、农商行反馈较为积极,不少银行上半年实现同比多增,且信贷投放已完成年初规划的60%以上,节奏上5-6月份需求也达到了明显的回升。

1)当前宏观经济、信贷需求或正在“筑底”,6月信贷数据或将边际改善。5月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有一定企稳的迹象(投资回升、消费降幅收窄、出口仍有韧性、失业率回落、房地产销售指标也在环比改善)。

6月信贷投放确实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如票据转贴现利率持续回升,且3个月期利率已高于1年期利率(上一次出现这一“倒挂”现象是今年信贷需求相对旺盛的1月末、3月末,当时信贷总量高增的同时,企业中长期贷款均实现同比多增)。这些积极的信号均与上市银行反馈情况一致。

2)6月不少经济数据“修复”或部分存在疫情“积压需求释放”、数据口径等短期因素的影响,未来能否持续修复需要重点关注:

A、基建:融资端地方债发行速度持续加快,全年3.65万亿的额度基本全部发行完,下半年需关注项目落地情况,以及能否撬动相关信贷需求。

B、地产:房企销售数据或有所企稳,但其中部分由于口径调整,以及疫情积压需求得到释放的原因,大多数银行按揭需求当前还是“弱复苏”阶段,未来要重点关注“金九银十”销售情况能否真正回暖。

C、消费信贷及小微:6月随着疫情管控放松、失业率回落,居民信心正在恢复中,小微企业也受益于上下游供应链的恢复,年初积压的订单得到“释放”,因此这两类贷款都边际有所恢复。下半年还需继续关注企业订单,以及居民消费复苏的趋势。

3)分化:各银行对于需求的反馈分化较大,主要或来自于:

A、区域:今年江浙、成渝等地区信贷需求非常旺盛,这些区域的龙头上市城、农商行充分受益,其信贷需求的反馈也更积极一些(1-5月江苏、浙江四川贷款较年初增速分别为8.1%、8.1%、7.9%,各省最高)。

B、信贷投放特点:上半年稳增长的大环境下,基建相关业务较优的银行,信贷投放速度也更快一些。小微特色银行信贷需求3、4月份受到疫情影响较大,5、6月的边际恢复的态势较好。对公房地产+按揭占比相对较高的银行上半年资产投放有一定压力,关注未来消费、地产销售等情况未来回暖的情况。

二、房地产开发贷及按揭投放情况如何,未来需求、风险情况如何展望?

银行交流情况:1、投放情况:1)对公开发贷:上半年余额仍有增长,但大部分银行对应增速仍小于对公整体水平,且投放相对审慎,注重房企资质、项目状况等。2)按揭方面:大部分银行表示上半年投放弱于往年同期,主要是需求相对较弱,且有部分客户选择提前还款。5-6月需求边际上有所修复(接单量环比提升),除了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之外,也有疫情可控后需求集中释放的影响。2、风险方面:各家银行表示基本随行业整体风险情况一致,短期政策传导需要一个过程,个别房企风险仍在暴露,但整体可控,中长期有望随政策刺激逐步好转。

我们的观点:行业数据短期有一定修复,但未来(特别是“金九银十”)能否持续改善是关键。风险方面,短期偿债高峰,个别企业或仍有风险暴露,但银行方面已经积极应对,预计压力相对有限。

1)融资端,近期有所恢复,Q1房地产开发贷增加2900亿(3个季度后转正),但同比仍下降0.4%(历史首次)。此外,Q2地产信用债净融资额环比转正(3个季度后转正),但7月地产信用债偿还量在640亿左右(为年内最高),而境外债券仍接近500亿(据Wind统计,可能与实际有一定出入),短期个别房企或仍有一定压力。

2)销售端:关注下半年的实质恢复情况,6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降幅收窄16.4pc至43%,环比大幅增长61%,部分城市销售数据表现也较好,但其中有一部分季末冲量、口径调整、疫情挤压需求释放的因素扰动。历史上看,按揭利率向下拐点一般领先房地产销售数据触底回升1-2个季度左右。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6月已有58个城市的首套、二套房贷利率降至下限,分别降低为4.25%、5.05%。未来,地产销售数据能否回暖仍是关键,尤其“金九银十”等旺季销售情况。

3)风险端来看,优质上市银行信用风险相对可控。其自身风险敞口较低,如宁波银行房地产贷款+按揭贷款占总贷款比重不到9%,上市银行最低。招商银行对公全口径规模(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非标投资等)为517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仅为5.5)。且拨备计提相对充分,3月末招行房地产拨贷比提升至10%以上,是全行整体的2倍以上。拨备池(信贷+非信贷)总体超过3000亿,拨备覆盖率超过460%。

三、存款:红利仍在释放,但竞争也较激烈

银行交流情况:量:今年以来存款吸收整体相比去年要好(到5月全行业存款增速较年初回升了1pc至10.5%);价:大部分银行反馈Q2存款利率压力得到缓解,或正在下行。分化:银行间的分化较大,国有大行优势相对较好,股份行、中小行之间分化加大。

:上半年存款增长较好或部分由于股债市场均波动较大,不少资金回流存款,此外疫情冲击+失业率攀升的情况下,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或也有增加。因此中报在关注存款规模的增长之上,还需重点关注各家银行整体AUM,以及存款结构的变化。

:当前政策积极推进存款自律机制改革,效果正不断体现,除了去年浮动改加点的红利仍在释放,今年不少地区也响应号召,正主动调降中长期存款的加点上限。近2年10年期国债、LPR已下降了38bps、45bps,但测算上市银行存款成本率仅降了5bps,未来还有推进下降的空间。

分化与竞争:在土地市场较冷、财政资金上收,村镇银行风险发酵的大环境下,中小行存款压力相对较大,大型银行的优势今年也相对更明显一些。此外,在过去几年政策不断规范存款市场的情况下,“高息揽储”的工具已越来越少,真正具有核心客户经营能力的银行今年在吸收结算型、活期、低息存款的优势更加凸显。

预计在22年贷款利率普遍下行的大环境下,存款竞争或成为银行分化的关键,存款优势较强或充分受益于自律机制改革的银行,息差与业绩的“韧性”或相对更强。

四、持续降息,息差如何展望?大多有下行压力,关注分化

银行交流情况:大多银行反馈Q2负债成本压力缓解虽有支撑,但贷款端利率在LPR下调、需求较弱的情况下,呈普遍下行的态势,拖累息差表现。但6月以来不少银行息差降幅已有所收窄,部分信贷需求旺盛+存款成本改善较好的银行还实现了边际回升,银行间分化也很大。

1)降息对息差影响较大,但政策也在引导减轻负债成本。我们测算5月“降息”对上市银行息差的直接影响约7bps(假设完全重定价后),但综合考虑年初以来所有降息、降准、存款自律机制改革等因素,我们测算对息差的综合影响约5bps。节奏上,一部分下行压力将“摊薄”至23Q1体现。

2)银行间的分化也较大。其中经济发达区域的优质中小行在优质资产获取能力较强的同时,贷款结构中按揭贷款占比较少、中长期贷款占比较低,受到LPR下调和首套房利率下调的影响相对较小。优质国有大行在负债端的优势更为稳固,这两类银行或更有能力维持息差的整体稳定。

五、资产质量:疫情影响部分领域虽有波动,但风险整体可控,预计资产质量指标仍保持相对平稳

银行交流情况:1、整体趋势:大多数银行反馈疫情影响相对有限,整体资产质量指标仍能保持相对稳健的趋势;2、重点领域:部分客户因疫情冲击选择延期还本付息,但大多数银行反馈规模及比例相对较低;零售方面,信用卡等领域不良、逾期等指标相比年初有一定波动,但随着复工复产推进,已经出现好转趋势。

1、疫情在延期还本付息、信用卡等方面的冲击或弱于2020年,预计今年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指标仍能保持平稳。1)延期还本付息:2020年疫情时,银行业累计对6.6万亿元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占人民币贷款余额约3.8%),而实际存量余额占比仅不到1%。大多银行反馈,当前相应的规模比例低于2020年,最终演变为不良的比例或更低,预计风险相对有限。2)信用卡:当前疫情影响逐步减弱,虽然银行数据上仍有一定滞后性(根据招行发布会,其推断信用卡不良生成高峰在8月,次高峰在5月),但2020年以来,银行积极优化信用卡业务发展,比如完善消费场景(加大汽车订单分期)、调优客群(如年轻化、高收入群体)、加强风控管理(优化风控模型、增加拨备计提等),预计信用卡受到的影响将好于2020年。

2、预计银行间资产质量将分化,但优质银行更有能力维持资产质量稳定。17年以来,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2万亿,存量包袱不断出清,不良认定非常严格(不良/逾期已经超过100%),当前银行报表的资产质量更加“干净、扎实”。尤其是优质银行,其出清节奏更早,新增风险相对有限,且已经加大部分领域的拨备计提,未来更有能力保持资产质量各项指标的稳定。

从当前已经披露业绩快报的3家银行来看,资产质量各项指标均表现较好:南京银行不良率(0.9%)保持稳定,关注率和逾期率还在继续下降。苏农银行不良率(0.95%)和关注率(1.86%),分别环比下降0.05pc和0.55pc。杭州银行不良率(0.79%),环比下降0.03pc,关注率(0.46%)和逾期率(0.66%),但仍保持同业低位。

六、业绩展望:二季度行业营收或边际放缓,但内部仍有分化,优质银行仍将相对稳健,保持同业领先水平

1)利息净收入:行业增速预计边际放缓,内部有所分化。量:从业绩快报来看,优质区域的银行规模仍在快速扩张,如南京银行和苏农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17.6%和20.3%,与Q1基本相当,杭州银行总资产和贷款同比增速较Q1稳步提升,达到了19.2%和22.5%。价:Q2行业整体承压,预计环比仍将下降。但不同银行节奏不同,分化也加大,部分银行Q2压力相对Q1还适当缓解,如南京银行Q1净息差(1.85%)同比下行幅度为13bps,Q2同比压力则有所收窄。此外,对于客户粘性较强,贷款和存款具有较强定价能力的银行,预计息差下降幅度也小于同业。

2)中收:部分业务仍承压,业务结构多元的银行预计仍有较强韧性。5月以来财富管理业务略有回暖,但同比来看仍有一定压力。此外,受疫情影响,前期银行卡支付相关业务、投行业务也受到一定负面影响。但中收结构相对多元的银行(理财、托管、结算与清算、国际业务相关预计受疫情影响较小),或在一些业务还在快速成长期的银行,预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如邮储等)。

3)整体来看,虽然行业二季度营收承压,但预计优质银行仍有较好表现。

如从当前公布中报业绩快报的银行看,苏农银行(6.53%)和杭州银行(16.26%)中报营收增速仍环比一季度继续改善,南京银行(16.28%)虽略有下滑,但仍保持较高水平(预计主要是Q2债券投资收益贡献边际减弱)。

2、利润端:资产质量稳健的银行,仍具有较高的利润释放能力。比如目前披露中报快报的杭州、南京和苏农3家银行中报资产质量仍保持稳健,归母净利润增速均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杭州银行增速继续提升至31.52%)。

此外区域经济发达、信贷需求旺盛的“可转债转概念”下的优质城商行、农商行业绩确定性也更高。

投资建议:综合来说,当前经济下行预期已反映在板块低估值中(板块PB仅0.55x);相比其他板块,银行股具有安全边际和相对业绩稳定性;且受益于降息、稳增长政策不断出台、项目推进、长三角疫情管控放松等因素下未来经济终将企稳的预期,具有较高的投资性价比。

2017年12月6日,加州理工大学为投入达2亿美元的Caltech陈天桥雒芊芊脑科学研究院(本文简称“Caltech-TCCI”)大楼举行了奠基仪式(去年加州理工大学(Caltech)宣布接受中国著名企业家陈天桥先生超过1亿美金捐赠)。陈天桥的思维,往往走在时代前面,开始一小步,正好赶到热点之前很快就获得了中华网300万美金投资,到后面步子就越来越大,盛大盒子到后来十几年以后小米电视、乐视电视才真正普及起来,而现在做的脑科学投资,估计要下个世纪才能看出他的价值。陈天桥那时就是一个刻在招牌上的Logo。陈天桥的脑科学或许以后可以引入意识科学研究,脑科学的未来一定是意识科学。

悟空问答里有人问迷信和信仰一样吗?怎么区别?

首先,我把人的意识分成两大大类:感应信息和抽象信息,我理解的意识是一种信息,并且我认为感应信息也是意识的一种,不同于其他理解,这一点我要先申明一下。首先分析一下观念是怎样源发的?

J.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大多数4~6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美国心理学家S.霍尔则认为,儿童在个体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人类早期意识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一个阶段,对可感应到的事物产生莫名的“同类感”,也就是万物有灵感。

抽象信息都是对感应信息的再处理,或许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我之前分析过,有可能是人类在进化中,存储信息的功能器官和感应信息的功能器官还没有再进化出来,而是重合,就会产生感应信息和存储信息重合的“意识”。所以我认为最早观念的产生源自神经系统中感应和记忆两个功能还未分化。其实直到今天,人的神经系统中负责感应的和负责存储信息的功能仍然没有完全分开。我认为趋势是将会分化为不同的功能区,就像人脑中其实包含了地球生命所有的意识功能并且还分了区。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物理学家马修·费希尔提出,大脑可能含有某些特定分子,能维持更加稳固的量子叠加态,这种叠加态持续时间还可以通过进化加长。费希尔提出大脑的细胞外液可能会充斥着高纠缠态的波斯纳分子组成的集群。波斯纳分子一旦进入神经元内部,就能通过分解并释放钙离子来触发神经元将信号发送给另一个神经元。由于波斯纳分子处于纠缠状态,神经元发出的信号可能也因此纠缠在一起:或许可以称之为一个“想法”的某种量子叠加态。

如果想法(新的意识信息)与存储信息(稳固的量子叠加态)和感应信息(外部量子引发的内部量子叠加态)形成更大范围的量子叠加态,而存储信息和感应信息又来自同一部分,就很有可能会产生想法(新的意识信息)即来自存储信息,也同样会来自感应信息,也就是出现自身以外的事物产生和自己同样的“意识”的状态。

上面说了观念的源起。人类从出现观念开始,人类的进化就进入加速道上了,出现了文字、数学、天文学、宗教、哲学、科学。所有的认知模式,都是人类对所感应信息的抽象再处理,只不过随着人类发展,这个抽象处理的可靠性越来越高。

抽象处理的方法,最早的、或者说个体的人在年轻时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类比法,类比法或许是我上面说的感应和存储重合产生观念的起源有关,那么这就是最古老的抽象处理方法了。

人们通过抽象处理,产生了与感应信息完全没有关系的抽象存在,即不存在的存在,通过这些抽象存在之间建立关联,形成与人的感应信息对应的“结构”,这样做是因为最简单的感应信息本身就是结构化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不可结构化的意识,这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意识。查尔默斯1994年对意识研究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类,认为存在简单问题和困难问题。简单问题可结构化,困难问题不可结构化。可结构化就是能够用语言或用数字表达,不可结构化就是不能用语言或数字表达。另外,物质的物理属性一般都可结构化,而物质的现象属性或内在属性不可结构化。现在大多科学家都认为意识体验由某种物质的现象属性产生,存在不可结构化或不可言说的部分,这就是意识体验的本质。按照这种分类,人类的意识,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简单的可以用语言符号构建的结构化的,另一种是无法用语言符号结构化的。

如同人类第一次智力觉醒,出现了可结构化意识的外部再现、复制、传播,也出现了少数掌握这种能力的巫师,直到今天,少数知识分子仍然通过这种意识的复制传播掌握着人类认知前进的方向。信仰的出现,一方面是血腥的部分人类群体的消失,另一方面是群体性认知的统一,对于大区域下的人类群体行为有序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信仰的作用。不仅仅是宗教信仰,几乎所有信仰在统一不同区域人类行为上都带有血腥,包括科学信仰。这是群体性信仰。对于个体信仰,就是执着。

迷信,错误的执念而已。迷信大多数可能是观念思想,也有可能是来自感应信息。这是和信仰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当某个人对经历过的感应信息,总结归纳后当作他的一种“个体经验”,如果不被群体性共同认可,这种个体经验就成了他自己的迷信。如CCTV走进科学里某人说看到了外星人,某人说他一夜之间通过漂浮飞行千里从东北去上海。这些个体的感应,或许对于他来说真的存在,但群体性根本不认可,这种就不能称之为群体性经验,更不能被科学所用的感应信息。

用罗素说的话: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西湖大学五年后比肩清华北大

施一公说“西湖大学明年成立,5年后科研比肩清华北大”,大家认为有可能吗?我觉得他说的五年后比肩清华北大,不是说综合实力,而是细分领域,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民营大学灵活的机制和前景,“可能”会对海外顶级学术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另外对于各路资本,包括国内和国际,也具有吸引力。这样,他可能就会在某个细分领域吸收了世界最顶级的人才和足够的资金,做出世界级成就。这个看国际大学、学院就看出了,很多最顶级的机构,并不是所有学科都最牛,而是某些学科有牛人和足够的资本支持,学校也不是几万人,有的就2000多人,但是全球最顶尖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