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男孩子都喜欢徐佳莹、邓紫棋等女明星?

敏锐的观众会听出在《歌手·当打之年》那年,徐佳莹的声音形象明显地发生了一个变化。

如果声音是有人格的,她曾经声音背后的形象,是个天真质朴、乖巧灵稚女孩,然后从娇小的身躯里发出真诚又温柔的呐喊;而在最后一季的歌手那年,她声音背后的人格,变成了一个气声迷离、虚柔带媚的形象,语感戏剧化、口吻幽幽然,杀牛用鸡刀,不慌不忙,在音乐与娱乐之间、自我与多变之间轻身涉水。

若要追根溯源,这种变化也许是从2017年就开始了,然后日益加剧,到了2020年,展示出了一个更为夸张的形态。这种变化,从表面上来看是声音技术的进步,比如对气声、弱混声更为游刃有余地掌控;但从内里来说,声音审美的变化往往源于心态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声音形象扭转的,是徐佳莹人的变化,抛开五官本身的气质难以改变之外,她的内里不再像是那个娇憨可爱,脸如卡通人物一样活泼俏皮,碰上大场面会诚惶诚恐的女孩,她变得沉稳淡定、宠辱不惊、愈发敢言,甚至有时还能够得体并张弛有度地展开一些小品与玩笑。

这无疑是徐佳莹的成熟,但同时也有一种隐秘的心思在生长——很多出身平凡、形象素淡,容易被淹没在人海与校园里的女孩,内心深处都会藏着某种羞涩的青春幻想。这些幻想多数是由青春文学与青春影音所赋予的,戴着耳机走在路上,感觉自己是维多利亚的秘密上走秀的超模;看过青春文学与偶像剧的某些桥段,幻想自己是学校里具有女主光环的那一个,人来人往中自己神色冷艳,而“他们一定在看我”;若是还具备一些才艺,更是会被电视上的明星演唱会与颁奖礼给煽动,在很多个夜晚化身卧室巨星或者浴室天后。与青春期幻想自己是武林高手与动漫英雄的男孩们不同的是,女孩们总是更容易过于自知,很多羞涩的愿望只有自己知道,然后在青春之后被永远尘封。只有少数的人,如徐佳莹,因为有着天赋异禀的创作才华与演唱能力,在十多年所累积的知名度、传唱度、奖项加身对于自信与勇气的逐渐培养后,到了三十七岁时,她决定要让内心的那个女明星走出来。

所以这张专辑《给》区别于以往专辑最大的区别,是发言角色与创作立场上的转变,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好比社交媒体的大号小号,《给》是切换了一个人格账号来作为主体发言,这张专辑的音乐人格,就是开场的那位“准明星”。这样的欲念,并不是首次在她的作品里出现,曾经的每张专辑都有那么一两首歌或是MV,让准明星偶尔来客串,然而这一次,是把控制主场交给了她。若了解徐佳莹的音乐发展路径与形象脉络,这一步的转变就不难理解,创作女孩人格四年前已得到了金曲奖的加冕,是时候要让准明星出场了,金曲歌后与华语天后的区别,是后者是能够劲歌热舞、风格百变、视觉华丽、风情万种、热情与冷艳交织,能将音乐、舞台、媒体、恶评、赞颂、流言蜚语与荣耀光环玩转于一颦一笑间的大娱乐家。

让压抑的人格放飞出来、以一个或黑化、或分裂、或神秘的分身做出来的专辑,往往会收获两种评价,一种是惊艳众人,人们惊叹她的脱胎换骨;一种是审美崩塌,让人大跌眼而徐佳莹的《给》,是介于两者之间。

《给》的音乐多元化与元素丰富性是徐佳莹专辑的历年最高,在创作形式上也更解放自由,编曲与制作上也更为精致并布满巧思,但它并不是一张多么脱胎换骨的专辑,这张专辑里的很多东西其实对于徐佳莹来说都是有迹可循的,除了某些歌中的陷阱元素、冰岛风味与非洲打击乐元素之外,其他的如迪斯科、城市流行、合成器流行、摇滚、电子、舞曲、R&B等都能在徐佳莹曾经的作品中找到已有的脉络,同时还有三首保底操作,它的突破其实是在一个安全范围内的。当然在专辑的“创作营”阶段,我想一定有很多更前卫或是更另类的创作,可能并不适合徐佳莹,在正式录制阶段被否决了,这是歌手对自身契合度的认知,也是制作人陈君豪的审美经验。所以这张专辑,无论如何放飞去玩,都保持着基本的音乐水准。

然而徐佳莹作为歌手的天然属性与她向往的人格之间有一种矛盾,徐佳莹的声音底色,是一副顶配的华语“邻家嗓音”,这也是最符合普罗大众审美的一种国民主流之声。这样的声音底色,能够打通最下沉市场圈层的受众,如果她生在这个时代,不靠选秀,也能依靠蚪音或Tiktok上的一个日常生活的清唱片段而爆红网络。虽然歌迷们常将徐佳莹、魏如萱、艾怡良放在一起讨论,但事实上,徐佳莹和一个流淌独立血液、一个隐藏另类基因的女歌手是完全不同的歌者品类,徐佳莹所能打通的听众区间更主流广阔且更为下沉,她可以因一首商业影视歌曲或一首节目翻唱,就轻松获得堪比对方代表作几倍的播放量,而这样的播放量另两位可能几年才能偶尔契中主流审美而中奖一次。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徐佳莹与A-Lin的声音传播属性更近似。这样的歌手属性,使得她可以轻松攻占大众主流市场,但是同时,也使得她在向往更前卫、另类或所谓更实验高级的追求中,存在着一种底色上的阻碍,这种双刃对于A-Lin来说也同样存在。

这张专辑中最有野心的歌曲,就是《准明星》《给》与《以上皆非》,如果说《准明星》的演绎还有些意思,徐佳莹的气声演绎加刻意的轻浮腔调在舞曲演唱中很少见,放进这歌里倒有股皮里阳秋、暗藏嘲讽的意味。但专辑中最“黑暗”“另类”的两首歌《给》与《以上皆非》,都是制作精致,但很难让我入戏的作品。这两首歌,你完全可以想象出有更合适演绎的女歌手来唱是什么效果。在这类歌曲中,徐佳莹是在扮演某种角色,而不是某种角色,准明星还需要一种更深切的激发才能进入另类情境,比如说《以上皆非》这首歌,红白歌会上的一个现场版就要比录音室版的演绎得更入戏,因为在舞台上,大场面的忘我与纵情,会将女明星的人格更彻底地焕发出来,那种被众目所瞻所激发出的兴奋与出神,信念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舞台上的黑暗女王,演绎才更能浑然一体。

这张专辑里最有突破性且戏剧感强烈的歌曲,都需要有一个真实且深邃的人格来承载,否则“形”做得很深沉,但“神”依然是缺失的,而专辑的风格多元也需要用一张人格巨网来包拢这一切,否则难免会让人感觉有些秩序上的无关与杂乱。这就是为何,去年詹雯婷、郭采洁的音乐人格扭转就很能获得粉丝之外的听众的普遍认同,而在徐佳莹这里多是称赞她精神可嘉。虽然魏如萱去年的专辑七提零中,但我想徐佳莹多半是会羡慕她如今的音乐状态的,相对于魏如萱、詹雯婷、郭采洁这些人来说,她所展示出的那些神秘化、戏剧化的人格,更多的像一种深切的向往,而非性格因果的本源。我很喜欢探讨歌手的人生过往与音乐之间的关联,在那三位女歌手去年的专辑里,我能听到某些真实的人格承载,一个黑帮父亲与三岁时出走的母亲在童年就离席于她成长的女孩,内心必然有着长期而深刻的缺失;一个十二岁时经历母亲生子难产而死,这一幕是她吞下的一颗想让童年失忆的苹果,也是孕育她黑暗人格的毒苹果,又在三十五岁这年重新复活;另一个富家千金,曾在家族与父亲的不谅解中毅然去做歌手,此后她又一次从成功的人生轨道中脱离,完全就是与性格一脉相承的路径。而徐佳莹,那个曾经渴望拿到比赛奖金开一家鸡排店,然后给爸爸买摩托给弟弟娶媳妇的女孩,她的创作里最能打动人的东西,是以仰望之姿写爱情中的忐忑与向往、写女孩隐秘的心碎与勇敢、写人间故事里向往的乐园、写陪伴自己的滚翻的小仓鼠,写温暖治愈的理想人生,听众能够辨认出这音乐背后类似的生活经验,嗅出音乐里那股共通情感的真实呼吸。

所以她不再以女孩立场来写歌时,面向的角色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她此前的创作如果说是以平凡之姿,面向普罗大众,以自我生活经验与日常情感唤起的细腻共情,那么《给》是出以自我欲念,面向自己,来完成一次成就自我的形象塑造。

准明星立场的转变,对于听习惯了徐佳莹的人来说,会感觉音乐里的人格形象不真切,像一团雾化的魅影,那种属于她创作杀手锏的共情力不再强烈,虽然技巧更纯熟,制作更精致,但与唱歌的人在情感上是隔阂的。因为属于女孩的创作人格已在人格客厅的权势争夺中失势,所以同时带来的,是词曲创作上的退步,因为那种天然的情感驱动与本能流溢,并不流通于准明星的人格里。所以即使是十分擅长旋律创作的徐佳莹,在这张专辑也很难找到多少漂亮旋律。曾经我以为,旋律创作是技术问题,但看过最会写旋律的久石让与泰勒斯威夫特的纪录片后,我才知道,旋律创作其实也是一种情感驱动,它连同当下那一刻迫切的情绪表达、头脑里的声音灵感、以及经验技法融入下意识的本能整合,一并喷发出来,声音的震颤与心的颤动紧密相连,才能够超越匠气并大巧不工地呈现。二是这张专辑的模式是创作营式的,属于创作零碎化、灵感拓展型、排列组合式,所以能听到的精彩地方都是碎片式的、灵光一闪而过的,最出彩的部分都是编曲的部分,比如《给》中古典弦乐、电子元素、激烈的鼓与仪式感浓重的号,配“给给给给给”的气声演绎,像是掉入一个娇奢侈靡又黑暗诡谲的欲望漩涡;《准明星》对于七零年代灵魂乐如万花筒般的采样又连接日本泡沫时代的纸醉金迷,是准明星身处名利场的烟花幻觉的隐喻;《以上皆非》将旋律化说唱融入陷阱音乐、另类摇滚与戏剧化弦乐中,悬疑、沉溺又要挣脱;《离开动物园的狮子》里饱满酣畅的贝斯鼓的律动与非洲打击乐的狂欢交融,如舞池与草原的场景叠加,是人与自然共同解放的连接。这些音乐的局部、编曲的细节、音色的考究都可仔细品味,但是对于词曲本身的可听性来说,准明星的创作却有些乏善可陈。

而最失水准的部分,则是徐佳莹最擅长的抒情芭乐,若是真从专辑整体气质与格调考虑,这些歌本不应出现在这张专辑。这些歌不像是女孩人格的真情流露,而像是准明星在假装共情,难以让人感觉到源于内心的本真触动。《没有第三者的分手》这首歌尤为莫名,把一种分手常态披了件看似刁钻的外衣,世上造成情感破裂的原因有太多,红尘男女、千万种悲欢离合,仅一种“第三者”就站到了这庞大集合的对立面,这表达看似耐人寻味,实则粗化了感情中的各种艰难曲折与复杂幽微。《在意这件事》与《我想到你就再也不怕》和准明星那种不屑一顾的强大人格的营造产生了冲突,这两首歌不是女孩的本真倾诉,而是准明星想拉拢女孩的往日听众时,在假装她的在意与胆怯。

听到这些歌时,难免让我想起曾经的那个她,《极限》里诚实地唱着我的极限就到这里却仍要努力翻越的她,《不难》里唱着不难却如此艰难的她,《一样的月光》里对未来的渺茫感到惶恐的她,《失落沙洲》中那个心口不一却极为情真意切的她,《绿洲》里紧抱住那残破幻境的她,《辣椒》里那个哭得酣畅烧得炙烈的她,《你敢不敢》中爱一个人如此卑微却那么坦荡无畏的她,她的脆弱与矛盾、渺小与向往、害怕与勇敢都如此动人,甚至在曾经比赛时唱的《圆舞曲》中,评委建议她名字不要直白地放进歌里,然而在专辑正式版中,她依然坚持唱出了,她不想忘记了她的名,徐佳莹。

可是,如果真懂了曾经的她,也便会懂得如今的她为何会做这样的一张专辑,她已经为平凡人生们的心碎与安抚写过太多的歌,她需要为自己的内心渴望与不凡追求写一张专辑,所以这是一张必然的专辑,是在得到了市场与奖项的双重认可之后的,探寻自我的必经之路。在这个阶段,她不必为听众与他人负责了,她只需要为自己负责。因为这股欲求是何等强烈,哪怕专辑的概念是从青春时听的音乐里汲取养分,但是无处不在地都流露出渴望出压抑的释放之心——《准明星》是直白到毫无掩饰的形象塑造;《离开动物园的狮子》说是环保,但潜意识是挣脱印象牢笼与形象枷锁的解放,逃离出观念社会的动物园;《切歌》唱的是不合适的歌切掉,但流露出一种爱听听爱切切的不屑一顾强大心态;《给》是北欧神婆式的施舍又有种与命运交易的黑暗,她本就无谓成为一个毁誉参半的给予者;《二日醉》是向老歌致敬,但何尝不想做一个想醉就醉,不管明日只顾今朝的梦中人;当然,这些追求并非全部都合适,也并非全部都对,但是人生就是要在经过无数的否定与肯定,经过《以皆非》,才能所在皆是,再在是是非非中真实取舍。

一个人,也许真的要经过遍体鳞伤的追逐、倔强执拗的试错、踏上无法被劝回的弯路,走进无法被浇熄的执念火山,才能在整合人格的道路上,达到那些我的彼此和谐。在这条人格道路上,乱花渐欲迷人眼,那股强烈的欲念究竟是灵魂深处的真切渴望,还是稚嫩年少时的某种未能满足的臆想与执念,在到达之前都不得而知,我们只有去经历它、走过它、成为它,以肉身去体验它,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在这条路上,我们都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是真的越过山丘,就不会真正知道,在山遥远的那一边究竟是盛筵还是泡影。

所以当专辑播放到最后一首《雏形》的时候,才让人觉得真正的动人,仿佛前面的一切不足都可以被原谅,这是专辑中的一首无懈可击的好歌,每一部分器乐与每一段的人声演绎都让人觉得是如此合适。专辑以《准明星》为起点,让准明星穿越过一整张的跋山涉水与昙花烟云,跨越了长夜无尽与梦幻泡影,也品尝过失败与空无之后,《雏形》在尽头处出现,原来在这趟旅程终点处等着的,是那个女孩温柔地捧着自我的雏形,这一幕是多么的恰如其分,美好动人。若人生如逆旅,我们也都将回到最初的版图上整合一生的经验,再变回单纯的孩子。无论准明星接下来的道路该如何走,雏形都是一种生命的隐喻,是准明星在用尽全力后得到的温柔抚慰,也是来日再启程的指引,它是这趟旅程的终点,却是下一趟旅程的开端。

莹字一般偏女生使用,但是男生也是可以用的。
麻烦请及时采纳,谢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邓紫棋等了九年是怎么结束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