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篮球运动员世界排名有知名度实力的有哪些?

目前中国足坛第一锋线非武磊莫属,他是第一个去西甲联赛并且打进球的中国足球运动员。1991年出生的武磊已经28岁,和目前巴塞罗那的格里兹曼同岁,比内马尔大一岁,可以说是正值足球运动员的黄金时期。每次有重大赛事比赛的时候,武磊都有入选。但中国目前只有一个武磊,如果发生受伤之类的问题,那么难以上场,导致场上缺乏这样他这样的顶级射手,直接影响比赛。

寻找武磊的接班人无疑成为国足的一大要事,因为中国主要缺的并不是防守球员,而是一个顶级的射手,在关键的时候打入致胜一球。如今中国就有一个出色的锋线球员,2018年,他被国外的《卫报》评选为世界60大天才球员,因为年纪轻,也是中国唯一上榜的球员,无疑让他成为中国的第一妖星,此人就是——陶强龙。陶强龙目前在中超联赛征战,效力于河北华夏幸福足球俱乐部。

生于2001年的陶强龙如今年仅18岁,可以说是一颗袅袅上升的闪亮星星。陶强龙在足球方面有着异常的天赋,技术非常了得,带球速度快,反应灵敏,在门前常常能嗅到最佳的时机,球门前对于机会把握度高。有些方面和武磊非常相似,比如球门前的嗅觉都非常敏锐,能迅速做出调整,从而进行快速的向前逼近。作为锋线球员,陶强龙可以说是有着极佳的表现,甚至在冲击能力上丝毫不逊于武磊,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作为国字号的足球运动员,陶强龙进队时间并不算早,但是在球队获取了非凡的成绩。再被选入99国青的时候略显得巧合,当时两个重量级的锋线人物刘若钒和杨意林缺阵,前者前赴意甲联赛的国际米兰学习,后者有伤在身。当时教练李辉把目光锁定在陶强龙身上,用意很明显,就是要把他推向锋线的头号人物。首次进入国字号的球队,陶强龙并没有受经验缺乏的影响,反而拥有不俗的表现,这一年总共出战20次,打进9球,成为队内的第一射手。

2016年6月份的时候,在国际青年锦标赛的首轮,中国队与伊朗队碰面,陶强龙帮助球队打进了一个制胜球。同年年底,在U18全国锦标赛上,陶强龙单场轰进5球,无疑成为那场比赛的主角,开启了职业生涯新的旅程碑。2017年6月份,U-19亚青赛预赛上,在中国队战柬埔寨队的时候,陶强龙在补时的时候上演绝杀,从而击退对手。

2022年的6月份,陶强龙被选入国奥和国足的集体训练名单,意味着年仅18岁的他开启了中国国家一线队的旅程。陶强龙身高不算高,只有1.72米,但是他在球门前的嗅觉却非常惊人,敏锐的嗅觉让他可以在中锋和边锋之间转换。目前中国队的第一射当属来自西班牙人队的武磊,武磊也是小个子身板,最大的特点也是球门前善于把握机会,也就是对球的嗅觉敏锐,是一个用脑子踢球的运动员。

从很多方面上看,这两个中国的锋线球员非常相似,不管是踢球风格,还是身板子,都显得非常接近。1991年出生的武磊已经28岁,虽然正值球员的黄金生涯,但是一过这个时段,就会开始走下坡路,起码是巅峰不在。当然有人也会说C罗都已经34岁了,他不是依旧处于巅峰时期,敢问世界上有几个C罗,不能一概而论。皇马当时要C罗走的最大原因就是他年纪大了,怕他走下坡路。一个球员再怎么厉害,都难以长时间保持这种巅峰期的实力,拜仁两个老将里贝里和罗本的离开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国队目前最需要的就是顶级射手,来解决球队难以进球的缺陷。其实中国队内不乏射手,不过多数表现不够稳定。谁更能胜任这样的角色,从而成为下一个中国队锋线领军的人物呢?目前最好的人选无疑是去年入选国外《卫报》世界60大妖星的中国球员——陶强龙。陶强龙足足比武磊年轻10岁,可以说可塑造性非常强,当然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俩的风格非常接近,陶强龙甚至在有些方面更胜一筹,比如速度上的冲刺。

目前国足随着埃克森和李可等外援球员的归化后,球队整体实力上升,但是我们仍旧需要本土涌出大批出色的足球运动员,因为归化球员始终一小部分。2018年国外《卫报》在评价陶强龙时是这样说的:“作为河北华夏的前锋,陶强龙还可以胜任边锋等位置,他已经为中国的国青队出战过多场比赛,并且多次进球,有极高的希望能成为中国队最需要的得分手。”最后祝福陶强龙能在足球界蒸蒸日上,成为国足新的领军人物。

21世纪最伟大运动员前100名:科比第五,林丹上榜,乒坛无一人!

近期,马卡报评选出来了21世纪最伟大100名运动员,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排名第一,牙买加田径运动员博尔特排名第二,网球运动员费德勒排名第三,纳达尔排名第四,,NBA传奇球星科比排名第五,在这份榜单中,中国体育界中仅有林丹上榜,在乒坛中无一人出现,可见乒乓球这项运动还需要不断国际化发展。

从评选出来的前十名运动员中来看,网球、足球、田径、游泳、篮球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美国高尔夫球运动员伍兹第六,阿根廷足球巨星梅西第七,汉密尔顿第八,罗西第九,葡萄牙足球运动员C罗排名第十。

詹姆斯作为NBA现役第一人,在榜单中排名第15名,相对于网球、足球来说,其实篮球还是要次之,当然篮球作为世界第二大运动,NBA球星知名度还是很大,但是在其他国家的篮球联赛中,篮球运动员还是需要努力。

中国体育界中,林丹入选21世纪TOP100男运动员,在榜单中林丹排名75位,评语中盛赞林丹是“无可争议的羽坛历史第一”,其实从林丹的影响力以及实力来看,林丹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这一点要比乒乓球运动员要更加出色。

在过去的二十年来看,乒乓球出现了太多的世界冠军,不过并没有乒坛中的运动员入选,不过从21世纪来分析,张继科、马龙、王皓都是乒坛中的传奇人物,或许如果要上榜的话,马龙的成就会更高一些,他有希望在未来的乒坛生涯中,继续提升自己在体坛中的地位。

关于中国体育运动员仅仅上榜一人来看,瞬间引发了一些争议,从世界百大运动员来看,乒乓球或许一个人都没有入选还可以理解,不过在篮球运动员中,中国选手姚明还是值得入选,不过榜单中并没有姚明的身影,同时在21世纪之后,游泳运动员孙杨创造了太多的辉煌,即便是在世界舞台中,孙杨也是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考虑到菲尔普斯排名第一,孙杨连前100名都没有排位,不得不说这个排位还是有点假了。

关于这份马卡报评选出来的21世纪百大运动员,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实施,体育强国建设迎来深度推进的重要时期。“十四五”时期也是太原市全力推进“体育山西、健康山西、幸福山西”建设,实现“四为四高两同步”转型及创建“全民健身模范城市”目标的关键期。编制好太原市“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对于明确“十四五”时期各项体育发展与改革任务,促进太原市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发挥体育在太原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区域中心城市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山西省全民健身条例》、《山西省“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中共太原市委关于制定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太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体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以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为契机,积极打造五张城市特色体育名片,主动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中,凝心聚力抓落实,求真务实促发展,持续推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工作快速发展。体育在增强市民体质、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区域中心城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活动良性发展

1.全民健身相关政策贯彻落实有力

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结合《太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年)》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先后印发《关于太原市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的通知》、《太原市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工作规划》和《太原市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实施方案》等文件,为太原市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政策保障。市、县两级实现全民健身“三纳入”。

2.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数量增长迅速

体育场地数量自2013—2018年同比增长48.79%,数量增加至9054个。截至2018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场馆面积分别达到1.84和0.4平方米。建有1个市级综合体育馆、1个大(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大型体育主题公园,具备体育设施的公园数量达到180多家。2019年建成汾河体育健身长廊智慧健身步道15.8公里。全市794个行政村实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100%全覆盖,712个社区实现全民健身路径100%全覆盖,52个乡镇实现乡镇健身广场100%全覆盖,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和县(市、区)社区“10分钟健身圈”初步形成。

3.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质量加快升级

改造完成智慧型汾河体育健身长廊管线桥综合健身区1个,新装和更新健身路径533套,其中第二代健身路径200余套,并配备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台球馆、健身路径等场地设施。二青会期间,新建排球场馆2处、水上运动中心1处、网球中心1处、足球场2处,改造体育工程3处。在社区、公园、游园建成社区篮球场(多功能活动场)100块。全国7个智慧社区健身中心试点之一、山西省唯一试点——长风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成并正式向社区居民开放。

4.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紧密围绕“强健体魄·阳光生活·共享青运”、“全民健身与青运同行”、“青运惠民”等主题,组织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十三五期间年均举办赛事活动300余场,参与人数近20万人次。每年组织“我爱足球”比赛,年均参赛人数达600余人。每年在城六区40多个社区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人群广泛的“全民健身社区行活动”。连续三年举办全民健身趣味运动会,累计1000余人参加比赛。充分调动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元旦登高和体育健身表演、展示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和特殊节日,组织开展各种类型与节日文化具有较高契合度的体育活动。

5.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持续增加

成功举办太原国际马拉松赛、龙城赛龙舟、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大型品牌赛事。 “晋阳杯”足球赛持续举办30余年,每年有近400人参赛。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太原市运会暨第六届全民健身节,全市3100多个单位7000支代表队3万人参加比赛,近30万观众观看比赛。连续三年举办中国三对三篮球联赛和中国三人篮球擂台赛,累计400余支队伍、近1500人参赛。

6.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实现全市覆盖

各级协会组织不断完善。现有市级体育总会1个、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1个、市级老年体协1个。市级单项体育协会由2015年的32个发展到2019年的42个。县级社会体育组织40个。8个县(市、区)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各级各类全民健身站点达到1972个。

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逐步建立。截至2019年底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4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所,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所,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网络。

7.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共11781名,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7名。全民体质监测工作稳步开展,建有设备齐全的监测站(点)6个。其中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1个,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5个。全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为230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162.7万人(43.62%)。连续两年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452人次参加测验,总达标率98.7%。每年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20余场,受益人数2000余人。每年市、县两级体质测试人数累计达5000人次。承办“科学健身全民健康”全国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列活动(太原站)。与其他部门配合,结合行业和人群特点开展健身指导活动。在各行业积极开展工间操活动。

(二)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1.竞技训练体系逐步形成

坚持以培养基础浑厚,高、精、尖突出的运动员队伍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了以市训练点校(俱乐部)为三线、市体校为二线、市体工队为一线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年龄衔接紧密的竞技训练体系。

2.竞技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现有7个市级训练单位,建成5个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4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训运动员达1400多名。2015年以来,以二青会为契机,招聘青年优秀教练员26名,与全国各省、市共同培养150名优秀运动员。培养国际级裁判2名、国家级裁判32名、一级裁判员629名、二级裁判员1633名。

3.竞技项目布局趋于合理

以承办“二青会”为发展契机,调整项目布局结构,推进训练基地和场馆建设,新建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和太原市网球中心2个场馆,改造扩建滨河体育中心1个场馆。将16个大项调整为32个大项,按照项目特点和省体育局各项目管理中心对接,将32个大项合理分布到各训练单位。

“十三五”期间,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击剑选手郝佳露和游泳选手曹玥入选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打破了了太原市12年无缘奥运的沉寂。郝佳露获得1枚银牌,时隔32年后太原体育健儿再次登上奥运领奖台。裴蕊娇夺得2018年射击世界杯女子步枪冠军,马亚男夺得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皮划艇冠军,母世科夺得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空手道金牌。2018年在山西省十五届运动会上太原健儿共取得479块奖牌(202枚金牌、149枚银牌、128枚铜牌),以总分4482分的骄人成绩位居全省首位。2019年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中,太原市共承办了排球、乒乓球、武术、举重、自行车等14个大项、21个分项的比赛,获得220金牌、159银牌、145铜牌的优异成绩,位列全国各城市之首,并被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付的光荣任务,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三)体育产业发展活力初显

1.积极培育健身休闲产业

加强从事健身休闲行业体育企业的培养,帮助相关企业成功申报数个国家级体育产业项目示范单位。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入,成功培育了采薇滑雪场、小牛动力、辰憬高尔夫等一批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产业。

2.努力做大体育赛事产业

注重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提升体育赛事影响力,为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创造空间和机会。在大力发展马拉松、龙舟赛的基础上,举办了以2019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体育品牌赛事。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是国际自行车联盟在我国批准的继环太湖、青海湖、海南、福州之后第五个国际自行车多日赛。2019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了比赛,开创了我市开展大型体育活动的先河,提升了我市自行车赛事品牌的影响力。

3.着力构建“智慧体育”平台

着力于构建覆盖全市、服务全市体育企业的“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2016年6月13日,太原市体育局与山西晋能集团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就太原体育云平台项目进行了签约。通过云计算技术解决公共服务产品,通过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体育产业产品的培育和运营。推动互联网体育发展,开展网上预约体育运动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展示展销体育服务和产品,初步构建了太原市“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

4.不断扩大体育彩票销售渠道

高度重视体育彩票品牌建设和市场监管方面工作,以“突出形象优化市场”为重点,继续推进网点分类管理工作。体育彩票中心2019年实现销售80935.44万元,(其中乐透游戏26481.25万元,即开游戏3369.29万元,竞猜游戏51084.90万元)。以“二青会”、“亚洲杯”足球赛等赛事为契机开展与赛事密切相关的宣传营销活动,突出体彩公益属性,提高体育彩票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在市场监管方面,对网点依法售彩检查形成常态化,各区域专管员对网点进行随机、突击、暗访等检查,建立“假彩票”问题专项治理长效机制。

5.积极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体育产业与旅游、影视等产业融合发展。以“二青会”和环太原国际自行车赛为契机开展中国太原国际自行车周活动,国际体育(自行车)产业博览会期间参展人流量达2万人次,签约金额近3.2亿元。活动期间开展了“相约二青盛会·喜迎祖国华诞”首届中国·太原体育电影展,在全市主要影院和农村电影放映点免费展映30余部国内外体育题材优秀电影,推动了体育与电影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举办“中国·太原后二青时代体育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环太原国际自行车运动产业高峰论坛”,为太原打造自行车运动赛事品牌、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发展接轨、推动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发展,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提供了新思路和智力支持。

(四)体育文化宣传取得一定成效

“十三五”期间,太原市体育文化宣传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太原国际马拉松赛、龙城赛龙舟、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赛事正在逐步形成。汾河体育健身长廊、长风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玉门河公园、森林公园、汾河景区、玉泉山公园、和平公园、北宫花园等十余所公园成为开展群众全民健身活动和弘扬中华体育文化的重要场所。滨河体育中心、西山山地自行车场地、汾河小轮车场地、太原学院足球场、省综改示范区体育馆、煤炭交易中心攀岩场、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馆、青运村、山西国际交流中心、网球中心、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排球馆、水上运动中心、沙滩排球场、西山奥申体育森林公园足球场、阳曲县极限运动场等在二青会中改造和新建的体育场馆成为太原市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摇篮。

二、“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群众体育方面: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和健康需求还存在差距。场地设施供需矛盾仍然凸显,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存在同质化取向,经费投入数量渠道较为局限,科学健身指导能力有待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功能不足等。

竞技体育方面:竞技体育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矛盾比较突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度不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项目结构和布局需要进一步改善,精品项目和优势项目数量少、底子薄,潜在优势项目不够突出,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力度不够,运动员文化教育、科学训练有待加强,职业体育发展相对滞后。

体育产业方面:体育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比较滞后。体育产业体系、生态尚未形成,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市场环境还不完善,体育企业数量有限,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体育用品制造业极其薄弱,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体育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体育”融合模式亟待探索,缺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有效政策。

体育文化方面:体育文化宣传系统建设和协同发展有待提高。体育文化宣传工作的系统建设和协同发展模式还未正式形成,体育文化宣传的建设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场馆建设、赛事经营的有机融合发展面临挑战。

体育体制机制及管理方面:体育发展领域体制与机制存在障碍,体育治理水平有限,体育发展观念较陈旧,体育管理协同不足,推动区域体育融合发展主动性不足。

三、“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体育强国建设明确新定位,形成体育发展新格局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措施,有助于激发体育事业发展活力,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促进体育事业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体育山西、健康山西、幸福山西”战略部署的提出和“四维四高两同步”的具体要求,将促使太原体育发展处于可以有大作为的重要战略时期。

2.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催生体育产业新动能

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新产业、新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政策支持,以创新引领全民健身、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体育开启了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3.新技术体育领域场景应用,聚焦智慧体育发展新方向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5G+8K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场景应用不断扩大。新技术应用持续将改变体育发展方式,推动体育的快速崛起,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与健康需求,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构建大健康的体育产业新生态,智慧体育将成为体育发展的新方向。

4.政府治理方式创新,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政府职能转型及“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构建新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正在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太原市体育发展唯有坚持大格局大视野,推动体育治理方式不断创新,推进体育治理效能不断提高,方能成就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境界大作为,争当全省体育治理现代化排头兵。

1.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及常态化影响巨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所有国际和省市级、区级体育赛事活动以及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等取消或延期。足球、篮球、排球等职业联赛也延期举行。体育场所挂牌歇业,室外的健身场所、体育场馆以及体育培训机构停业,体育消费人数大大减少,夜间体育消费萎缩明显。疫情对体育赛事业、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业、体育场馆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造成巨大冲击,影响深远,体育行业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需要很长的周期。

2.外部环境剧变冲击不断凸显

“十四五”时期,太原市面临外部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国际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一些国际赛事停办或延期,国际体育交流活动受到阻碍,同时,国内体育行业产能恢复的不确定性,国内体育市场竞争也会不断加剧。如何在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冲击下做出选择,占得先机,谋求新发展,不仅对太原体育发展带来新的考验,也带来严峻挑战。

3.体育发展短板突出、整体基础相对薄弱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亟待升级,体育用地政策限制较多,体育设施供需矛盾仍比较突出,公共体育用地空间分布不均衡、层级不够合理。竞技体育训练场地设施短板突出,体教融合发展机制性障碍难以破除,体教融合发展步伐不快。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困难较大,竞技体育发展后劲不足。体育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体育经营单位实力不强,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四、“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的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促进太原市体育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不断增进体育民生福祉。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高地及引领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太原城市发展的体育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提升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区域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力,提高太原在全省乃至全国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努力开创太原市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突出体育作为促进人的健康、幸福、社会和谐发展的利国利民事业定位,着力解决好太原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响应体育民生诉求,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改革创新。以完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全面发展和专业培养、项目普及和提高关系,完善体育发展路径,提升体育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制约当前太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找准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坚持协调融合。遵循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促进体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

遵循群众体育普及规律、竞技体育自身规律、体育产业市场规律,厘清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参与体育发展活力,全力服务体育强国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充满活力的开放融合的体育发展新格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体育生活的需要。

一个定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区域性体育中心城市。

三个引擎:推进制度改革,释放制度红利,营造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环境。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省会城市辐射作用,结合城市功能定位,推进区域体育协同发展。

三项改革:深化体育行政“放管服”改革、推进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优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项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促进体育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体育与新技术深度融合。

六大体系: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体系、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青少年体育发展体系、完善体育竞赛表演制度体系、打造体育产业生态体系。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建设全市各级全民健身社区服务中心,丰富供给模式补齐体育场地设施短板,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体育智慧云平台建设,探索体医融合、科学健身指导新模式,提升全民健身精品赛事的品牌特色和影响力,扩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网络的覆盖面,整体提升全民健身服务能力。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加强体教深度融合,探索竞技体育转型发展模式,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调整优化竞技项目布局,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与效益,争取东京、巴黎奥运会夺牌,全运会获得金牌,三青会排名全国第一方阵,省十六运会金牌、总分第一,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体育产业力争有所突破。善并落实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使我市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激发市民体育消费需求,扩大体育消费。

体育文化建设系统协同发展。坚持体育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宣传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挖掘体育文化的多元价值,大力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不断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积极推动体育文化与旅游休闲、武术养生、传统节庆和地域特色的融合发展,推动体育非遗文化的发展。

体育场地设施增量提质布局优化。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量提质。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促进工作。争取到2025年,有效解决制约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瓶颈问题,相关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高效,健身设施配置更加合理,健身环境明显改善,形成群众普遍参加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五、“十四五”时期体育的主要发展任务和措施

(一)深化体育领域改革,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深化体育领域综合改革,探索体育发展新模式

对接国家及山西省体育改革顶层设计,落实配套政策,细化制度措施,加快深化体育领域综合改革步伐。厘清体育领域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力量,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

2. 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机制,增强体育发展核心竞争力

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释放体育发展潜能,优化体育发展政策环境,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破除体制性障碍,吸引社会力量投入体育发展。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理顺体育事业管理脉络,不断增强体育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体育部门的协调管理职能,建立各级政府定期研究体育工作机制。完善政府协同推进体育工作体系和体育工作督查评估机制,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不断优化服务。支持社会组织依法运营,引领社会力量承担专业化、社会化的体育服务。

3.应对环境条件复杂变化,提升体育治理和防范风险能力

提升新时期人民群众体育美好生活诉求广泛多元的治理能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时期体育结构优化、方式转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条件下的治理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引领时代体育科研活动形态和科技开发模式出现一些根本性变化的治理能力,提升数字时代体育形成新消费模式、市场秩序的治理能力,提升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多点呈现条件下体育发展机遇与风险应对的治理能力。

4. 健全体育法规体系,推进依法治体

健全体育法规体系,落实体育行政执法改革,构建依法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反兴奋剂组织,依法建立反兴奋剂长效治理体系。

(二)筑牢群众体育“六边工程”,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优化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空间布局

制定健身场地设施中长期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健身场地设施的整体空间布局。根据山西省整体发展、太原市功能定位等要求,结合太原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积极利用社会力量,构建覆盖太原市全域的“一地”、“一网”、“两点”、“三带”、“多区”的体育健身休闲场地设施网络。

打造区域性体育健身中心城市和目的地(“一地”)。以体育健身休闲为龙头,充分挖掘太原市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将太原市打造成为区域性、富有太原独特底蕴和文化气息、绿色和谐的体育健身中心城市和目的地。

构建太原体育健身休闲网格(“一网”)。依托太原市的城市公园、老旧厂房、社区空地建设类型多样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沿太原区域内的高铁、高速公路经过的城市打造若干体育健身城市、体育健身特色小镇、体育健身特色乡村,形成星罗棋布、纵横交织的太原市体育健身网格。

建设太原南北体育健身休闲中心(“两点”)。进一步完善城北市民文体活动中心的设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太原市南部区域新建一座集运动、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大型体育综合体,满足南部地区居民健身休闲的需求,形成太原市体育新地标。

打造太原体育健身休闲带(“三带”)。沿太原市区域的主要水域以及山脉打造三条体育健身带。沿汾河两岸,打造汾河健身带。依托太原市东、西、北三面的太行山、吕梁山、系舟山、云中山等山脉打造太原东、西山地健身带。依托太原市内的湖泊、湿地和水系,建设园林水系健身休闲带。

形成多个特色体育健身休闲区(“多区”)。以区、县(市)为单位,各地区依托本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打造多个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特色体育健身休闲区。如迎泽区可以建成“宜居健身休闲区”;尖草坪区可建成“康养健身休闲区”;万柏林区可建成“户外运动休闲引领区”;阳曲县可建成体育、旅游融合健身休闲区;娄烦县可建成生态健身休闲区、晋源区可建成体育、文化融合健身休闲等。

2.补齐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短板弱项, 打通服务群众健身最后一公里

评估健身设施布局和开放使用现状,对照相关标准规范和群众就近健身需求,认真落实太原市委、市政府“百馆兴体”任务,进一步改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实施体育场馆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健身设施,并统筹考虑增加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新建1座大型多功能体育综合体,改变太原市体育场地设施的“南北差异”。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使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等健身设施的数量增加30%以上。加强健身路径升级和维护改造,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6565”四级工程建设。

充分利用零星、散碎的空间资源,结合城市旧小区改造,补建体育设施,增加体育活动空间。新建居民区和社区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2021年前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2022年前完成老旧场馆的升级改造,利用疏解腾退空间以及城市的金角银边、厂房、建筑屋顶等资源,建设类型丰富的体育场地设施。

进一步拓展公园绿地、滨水空间、文旅景点、城市路桥附属用地等开放空间以及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配套设施的功能,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嵌入式”建设。加大体育公园建设支持力度,扶持建设1个市级大型主题体育公园,1个县(市、区)级体育公园。在现有综合性公园中增加体育场地设施,满足能够开展5个以上体育项目的需要,达到公园体育化的目标。

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探索委托专业机构集中运营学校体育场馆的新模式,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比例达到80%以上。2021年前完成居民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质量和开放度的评估和督导制度建设,2022年开始实施,并公布评选结果。根据市民特点开展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满足不同年龄市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等人群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2022年前完成4-5块社区小型足球场的建设。

积极探索引入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以项目制推动运营方式的创新改革。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和达成合作协议等,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大型体育场馆、体育公园以及社区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在项目运营期通过达成委托运营等协议,支持社会力量承担项目的管理和运营工作,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效果,力争到2025年实现80%的太原市体育场地设施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运营。

在市区,继续巩固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提高全民健身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100%全覆盖。在县城和乡镇社区,扩大10分钟健身圈步行可达100%全覆盖。

高标准建设全民健身社区服务中心和多功能小型运动场,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个市级社区健身服务示范中心,引导各县建设至少1个社区小型健身服务中心,打通服务群众体育健身的最后一公里。逐步推动在全市每个街区、社区和小区设1个全民健身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创建全民健身服务中心品牌城市。

3.构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扩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品牌影响力

以“体育山西 健康山西 幸福山西”为目标,构建“品牌赛事+区县特色+时尚引领”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全市年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力争达到1000场次。

推动市民体育大会和社区运动会的同步发展,2021年开始全面铺开社区运动会,逐步实现全民健身的全社会参与、多层次联动。2021年前完成社区组织协办赛事活动激励政策的制定,2025年前实现80%以上社区体育赛事由体育俱乐部承办。

通过优化赛道设计、评选最美志愿者等增加赛事亮点,进一步提升太原国际马拉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引入国内外社会资本,打造线上自行车运动电竞平台,形成线下线上互动的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特色赛事,进一步提升赛事的品牌影响力。通过举办各种中小型自行车竞赛活动,增强太原市民对自行车运动的参与度,成为太原市民开展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的新去处。

依托各区县自然、人文资源和地域特色,主动宣传推广,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凝炼“一县一品”、“一行一品”体育健身赛事活动特色。积极引导皮划艇、赛艇、滑翔伞等时尚运动项目的开展,提高群众认知度和参与度。

广泛开展篮球、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的群众性业余联赛系列赛等活动,不断扩大赛事规模和影响力。建立完善业余竞赛活动激励机制,调动市民参与全民健身业余品牌赛事评选活动,促进多元主体办赛机制的形成。

4.高质量打造智慧体育云平台,提高科学健身指导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进一步加强与山西丰瑞达文化集团合作,通力打造太原体育智慧云平台。使建成后的体育智慧云平台成为太原市体育大数据中心,并具备体育信息发布、体育资源管理、体育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等多种功能,在2021年前实现平台的初步运营,2023年前开通全方位功能。实现整合全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机构、教练、企业等供给资源,为居民提供在线场地预定、赛事信息精准推送、社区健身技能配送、教练预约、商品与服务选购、健身知识与方法、健身知识讲座、健身视频课程等初级功能,并逐步实现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体质监测、运动处方、运动康复等服务功能。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体育相关企业和俱乐部加入全民健身线上服务平台,实施长周期、累积性健身行为与健身消费券挂钩的激励政策,建立市民运动健身积分制度,通过线上打卡和线下健身指导服务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服务闭环。

5.扩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的覆盖面,织密体育社会组织网络

加强基层健身团队基本数据统计工作,建立健身团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交流群,通过建立积分奖励制度以及评选最美健身指导员等活动调动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和长效性。2025年前,每千人拥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7人。

推进县区级体育总会建设,逐步实现体育协会的社会化改革。以“3+X”模式推动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基层体育协会、单项协会、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在综合服务平台设立合作与赞助模块,为愿意参与太原市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提供平台,逐步扩大体育社会组织的服务范围。2025年前,体育社会组织数量增加到160个。大力培育网络、草根、民间等群众体育组织,鼓励自发性的健身团队和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的健身组织,逐步建立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活动组织。2025年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2%。

建立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的考核和管理办法,注重加强对各级体育协会的业务指导和协调,推动体育社团规范化建设,增强社团组织的社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能力和水平。

6.推进体育均等化发展,保障特殊群体基本体育权益

推广适合特殊人群的体育健身项目、健身方法和体育器材。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广泛开展适合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认真落实“体育三下乡”要求,积极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形成一乡镇(街道)一亮点,一村(社区)一特色。不断巩固体育扶贫工作成果,加大对原贫困地区脱贫后基层综合性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精准援助,推动县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全面达到国家标准。

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健身指导。加强职工体育服务,在各行各业开展工间操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和行业体协作用,组织开展各类职工体育活动和比赛。加大对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健身服务供给。

(三)坚持多元化发展,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加强训练条件保障建设,夯实竞技训练基础

进一步推进训练场馆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对已有体育场馆进行翻新和标准化改造,满足竞技训练的各项功能需求。以市城中村改造为契机,建设训练急需的场地设施,破解市游泳学校异地拆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难题。以“体育+”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阳曲体育场馆综合体,从根本上解决竞技训练场馆不足的短板,为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条件保障。

2.调整优化竞技项目布局,保证持续发展动力

按照“夯实基础、接轨省队、优化结构、打造优势”的布局原则,调整、优化太原市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继续保持在游泳(跳水)、蹦床、自行车、摔跤、武术等优势项目的竞争力,拓展射击、射箭、排球、水上、击剑等潜在发展项目。进一步完善训练基地和新一轮训练点校的布局,建设1-2个区、市级冬季项目运动队,常年开展训练。大力支持足球项目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足球发展模式,以青少年足球为基础,以职业足球带动市场发展。加强足球传统学校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创办1项全市各年龄段参与的品牌足球赛事,承办多项国内外有影响的足球赛事,培育职业足球俱乐部争取冲击职业联赛。

3、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加强运动文化教育,多途径、全方位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管理,严格执行运动员文化教育相关制度,切实保障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加强运动员文化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运动员评价制度,把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与运动员评优和教练员、文化课教师的绩效评价、晋职晋升等挂钩。进一步加强文化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文化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推动体校与市优质中小学共建、联办,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体校办学质量。

4.创新训练手段和方法,提高训练科学水平与效益

提高现代科学训练模式与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与医疗保障,不断提升科学训练水平。建设完善“科、训、医、教”一体化的训练基地模式,新建1-2个高水平训练基地,申报1个国家级单项训练基地。加大对体育科学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校及知名训练团队的力量,重点推进与首都体育学院和山西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团队的合作,打造金牌教练工作室,建设由“科研、专项、体能、康复、信息、营养专家”构成的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建立和完善科研服务团队管理制度,规范科研团队招募与服务流程,提升运动队保障水平。加强运动队反兴奋剂风险防控和管理,在反兴奋剂日常工作中做到全覆盖、有重点、高频次、无规律。加强运动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训练和竞赛中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5.加快实施竞技体育人才工程,做好重要赛事备战

制定高精尖竞技人才引进政策,形成高效运转机制,完善奖励与考核机制,形成引领示范效应。继续探索与其他省市开展竞技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结合双方优势资源在人才引进、联合组队、运动员、教练员的培养交流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做好重大赛事备战参赛工作,争取2021年东京奥运会夺牌,2024巴黎奥运会有所突破,第十四届、十五届全运会获得金牌,三青会排名前列,确保省十六运会金牌、总分第一,实现奥运会、全运会、青运会、省运会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争取新增1-2所国家级、3-4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到2025年,注册青少年运动员数量达到1600人,每年向省级运动队输送60-70名优秀后备人才。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立社会力量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制定政策和措施激励基层向运动队输送后备人才。建立竞技人才云服务平台,实现竞技人才信息的科学、精准、动态化管理。完善竞技队伍保障体系,拓宽组织安置、推优上学、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等多种渠道。

完善裁判员管理体制,加强高水平裁判员的遴选和培养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裁判队伍。

6.培育高水平竞技品牌赛事,打造市级体育竞赛体系

以“凝练特色、精耕细作、提升体验、打造精品”为指导,做好太原国际马拉松、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较成熟品牌赛事的组织工作。继续探索、培育高水平竞技赛事,打造1-2个自主品牌赛事,承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力争“十四五”期间承办1-2项全国性专业赛事,举办2-3项省级专业赛事。打通教育部门与体育系统的赛事体系,打造太原市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向以竞赛为导向,以提供服务为核心,促进竞技体育健康发展。探索竞技体育与社会力量(俱乐部、协会、企业)结合的多元发展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群众关注度高、市场化程度高的自行车、铁人三项、马拉松、橄榄球、水上运动、武术等项目的训练与竞赛。吸引省内外优秀企业参与重点优势项目建设,依据平等合作、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单项体育协会改革,使其机构更加健全、职责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管理更加规范,在高水平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7. 加强职业体育的服务与引导,推动职业体育健康有序发展

建立健全职业体育法规政策,完善职业体育管理服务模式与配套措施。鼓励和引导优秀运动队与企业在足球、篮球、乒乓球、自行车等项目上投资组建职业体育俱乐部,签约知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培养高水平职业运动员,参加全国有关职业赛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提升城市影响力。加强职业男篮和女篮的训练与管理,不断提高竞赛成绩,力争名次在原有基础上提升2-3位。探索特色龙舟项目的职业化发展,继续主办太原龙舟公开赛,打造具有太原特色的区域性品牌赛事,创建职业龙舟队参加中华龙舟大赛为代表的全国性赛事。

(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形成经济拉动新动能

1.激发市场活力,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布局

发挥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利用区域整体发展经济红利带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通过体育产业发展反哺太原市总体经济建设。体育服务业发展以太原城区为核心,实现向阳曲县、清徐县城—潇河产业园区、古交市中心城区三大片区扩张发展,突出太原市域发展规划两轴多联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建立一批有规模、高产出的体育企业。重点关注自行车等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处理好产业集团之间的关系,继续完成体育产业集团建立工作,发挥市场和政府的积极性,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引入,扩大体育产业供给,推进实现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力争“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2%。

2.畅通双循环,推动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在外循环上,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体育品牌。做大做强体育健身休闲类、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类、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类、体育竞赛表演类、体育培训教育类、体育传媒信息类、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营销类龙头企业。在内循环上,重点建设“太原体育产业城”、“太原体育产业园”等体育产业龙头,培育和打造知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鼓励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配套协作,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作的分工合作格局,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

3.创新发展机制,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渠道

围绕太原体育强市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增强发展活力。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作用,建立体育主管部门牵头、财政、收税、土地、金融、旅游协同参与的联席工作机制。制订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体育领域的政策,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引导、示范、扶持体育社会力量通过投资体育设施、兴办实体、赞助活动、资助项目、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

4.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培育中介组织、社团组织、健全公益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参与管理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及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出台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太原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太原全市辐射,开发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组织等相应资源。在行政上,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在政策上,出台政策推进体育社团实体化,优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完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体育产业人才数量和质量

以“二青会”、环太原马拉松和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契机,鼓励本土高校建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开设相关专业,鼓励高校从事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校体育产业创新型人才。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发挥太原综合类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作用,完善体育产业创业孵化机制,同时鼓励企业引进创新型人才,进行体育产业相关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体育创新,实现体育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6.促进体育消费,形成特色体育产业品牌

依托竞技体育,特别是职业体育引领体育消费,在太原国际马拉松赛、龙城赛龙舟、环太原自行车赛基础上,以发展竞赛表演产业为重点,继续建设符合太原市特色,贴合太原市体育品牌建设的体育赛事品牌,持续拉动体育消费。继续开展中国·太原体育电影展,加强体育文化深度融合,以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建设一批室内冰雪项目赛事品牌,继续举办、承办有影响、有特色、高水平体育赛事,提升太原市的知名度。引导夜间体育消费发展,促进体育赛事活动与夜间经济融合,不短丰富夜间体育消费内容,探索在热点商圈、地标场所开展体育赛事、展演等活动,鼓励健身场所延长夜晚营业时间。依托太原市水上中心已有的水上及陆地资源,精心谋划、精心设计,开展高水平产业开发,打造太原水上运动产业示范园,建成以开展水上运动、徒步、骑行等项目为主的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7.注重绿色发展,打造健康运动产业目的地和康养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太原山、水、人文资源优势,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以打造健康运动产业链为抓手,打造“太原绿色生态运动”的体育品牌。围绕绿色生态运动主题,大力发展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健身休闲、民族体育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运动产业,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康运动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最美的户外运动天堂”、全国领先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的“绿色生态运动目的地”。

打造融合休闲体育、旅游、居住、养生、医疗和护理为一体的康养产业集群,构建太原市大康养格局。围绕太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康养理念深入人心、康养资源丰富等特点,处理好体育康养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关系,培育体医结合、运动康复、运动健康管理等新兴产业,促进健身休闲运动、运动康复技术、健康医药、食品保健、医学技术等领域的融合,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8.完善体育彩票管理制度,拓宽体育彩票销售渠道

继续推进体育彩票市场规范化发展,出台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体育彩票制度体系。以扩大体育彩票市场规模为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核心目标,在超市、商圈、影院等人群聚集地,建设体育彩票售卖点,不断扩大体育彩票的销售渠道,力争到2025年体育彩票年均销售总值达到10亿元。在深入贯彻《彩票管理条例》,规范化体育彩票市场运营的基础上,对体育彩票市场进行有效引导,继续充分发挥体育彩票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激发彩票行业活力,加速体育产业发展。

(五)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体育故事

1.坚持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宣传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大力挖掘体育文化的多元价值,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培育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文化。大力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加强体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大对体育方针政策、国内外重大赛事、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宣传力度,塑造新时期体育形象。建立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舆情应对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为体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2.拓宽体育文化宣传途径,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通过网络、电视及传统媒体等多种途径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引导市民树立科学健身的理念,养成经常参与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沿汾河智慧健身步道建设3-5块用于开展体育文化宣传的电子屏幕。在健身人群密集的场所建设永久性或临时性体育文化宣传专栏。结合全民健身路径改造与升级,建设配套体育文化宣传铭牌。引入社会力量,在体育健身场所建设5-10个科学健身指导驿站示范点。结合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广泛开展体育文化宣传。每年组织3-4场体育文化大讲堂活动,让体育文化深入人心,不断丰富体育文化宣传的内容,提升体育文化宣传的质量。

3.挖掘体育文化内涵,推动体育文化宣传工作融合发展

推动体育文化与旅游休闲文化融合。积极利用体育的人员和组织优势,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广泛影响,大力发展体育与旅游、会展、文化休闲等相关业态的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体育产业创意文化基地。

推动体育文化与传统节庆文化融合。以体育为载体,与文化旅游部门联动,支持社会力量设计“体育文化+传统节庆”主题文化展览和非遗民族体育项目传承体验活动,积极打造体育文化+传统节庆产业。结合传统节日和特殊节日,组织开展传统和特色体育活动与节庆文化相融合的体育文化活动。

推动体育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融合。充分挖掘三晋文化和晋商文化的精髓,将晋商文化中诚实守信和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融入到体育精神和赛事文化当中,讲好山西故事,形成富有太原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借助以傅山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将养生和武术等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有机融合,充分继承晋阳文化遗存。积极弘扬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优良作风,将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红色文化融入到体育文化当中,形成独具山西地方特色和优秀历史传统的红色体育文化。

大力保护和开发具有太原地方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科学有效、合理利用的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六)推动体育与教育、医疗、文化旅游融合,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

1.加强体教深度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标,按照国家提出的“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全面落实深化体教融合的各项工作任务。整合体育、教育系统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资源,完善太原市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按照学段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制定校园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成立由教育、体育及相关部门组成的校园足球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协同推动校园足球发展。加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创建、布局和管理力度,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竞赛、训练、教练员培训等体系建设,到2025年,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20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80所。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鼓励青少年体育组织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夏令营(冬令营)、科学健身校园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竞赛、传统项目学校单项竞赛、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展示等活动和比赛,到2025年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达到20个,每年参加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人数达到人。加强幼儿体育,引导幼儿园、家长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从小养成良好运动习惯。根据竞技项目特点,与教育部门合作推进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冰雪等重点项目特色校项目,探索双方在队员选材、教练选拔与培训、科学训练、竞赛组织与参赛等方面,打破壁垒,进行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联合教育部门制定训练大纲、评价标准,充分发挥高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体校教练员进学校、中小学文化课教师进体校的工作模式,不断提升体教融合的实效性。探索攀岩、空手道、网球等部分竞技项目由各区、各高校承办的模式,实现“一区一校一项”的目标,形成精品项目进行模式推广。建立推动体育、教育融合发展工作机制,保障体教融合持续、健康发展。

2.推动体医融合,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依托各层级全民健身服务中心,创建市级体医融合示范基地和区级、社区级体医融合试点以及国民体质监测站和运动健身指导站。加强县市区体质监测点建设,将体质监测点融入社区健身服务中心,扩大国民体质测试工作的便利性和覆盖面,逐步实现国民体质测试向常态化监测的转变。探索体质测试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社区医院等不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实时为居民开具运动处方,提高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逐步实现全民健身科学指导的常态化、科学化和实效化。加强中医和传统养生手段与体育锻炼结合促进健康的研究与应用。支持杏花岭区国家级体医融合体育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试点建设,探索慢性病人运动风险评估、运动康复指导、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体医结合康复模式。高水平运动训练中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人才、仪器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运动员机能和训练水平评估、训练监控、康复治疗、运动营养支持等方面的探索,不断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推进体育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体医结合、运动康复、运动健康管理等新兴产业,促进健身休闲运动、运动康复技术、健康医药、食品保健、医学技术等领域的融合,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带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发挥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在要素共享、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开展“体育+”和“+体育”工程,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全面推动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区工作,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节庆活动,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开发利用太原体育运动资源,培育“太原”特色品牌。建设一批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体育旅游综合体,实现以旅兴体、依体促旅,促进体旅融合发展。推进“体育+教育+文化”融合发展,发展体育教育和培训业,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传统体育等群众基础好、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培训项目。利用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建设青少年户外拓展基地,将体育元素融入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开发体育融合产品和服务项目。充分利用太原市旅游资源和已经形成的赛事品牌,继续推进体育产业与城市旅游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4.主动对接新技术,推动体育大数据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5G、8K、VR等技术在体育赛事中应用,提升体育赛事的观赏性。创建体育融媒体平台,促进体育与传媒融合,推动体育赛事数字化进程,支持体育赛事网络视听精品生产。推进体育大数据中心及平台建设,完善体育产品数字化基础和应用建设,支持直播、短视频、游戏等在线体育产品创作与生产,打造数字体育产业生态。建设智慧体育产业服务系统,形成全市统一的体育制造、体育服务和管理平台,实时监测产业运行,推动形成新的产品服务、生产体系和商业模式。推进健身休闲、康养、体育旅游等领域大数互通共享,实现健身休闲数据、体质监测数据、健康信息数据在医疗卫生系统与体育系统的互通、互认,探索全民健身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进“互联网+体育”发展,以app、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建立体育休闲健身线上平台,实现俱乐部、全民健身活动线上布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及引入社会资本,实现线上平台实体化,最终形成线上线下健身闭环,通过“互联网+体育”的新模式。推动体育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及体育场馆智能化升级。创新体育培训业态及商业模式,培育一批高端智能健身俱乐部和优质体育科技服务品牌,鼓励建设智能体育服务综合体。

(七)强化依法行政,推动体育法治建设工作

1.完善体育法规体系建设,强化体育发展法律支持

积极落实各级涉及体育方面的政策规定,制定完善体育事业规范性文件,为太原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2.规范体育行政执法,提升体育市场的监管水平

推进体育领域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执法行为。认真执行行政裁量权和轻微违法不予处罚规定,进一步明确执法依据和权限,保证体育执法公正文明规范有序。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吸纳社会力量依法参与、配合体育执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加快体育执法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执法人员不足、执法器材短缺、执法交通工具缺乏问题。加大体育市场执法监管力度,做好对区县体育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

3.加强普法教育,营造学法懂法守法氛围

加强对体育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要求,积极做好体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重点对体育系统的运动员、教练员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宣传教育,讲《反兴奋剂条例》,创造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加强党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领导,树立新时期体育发展观念,健全体育发展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体育与发展改革委、教育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规划局、农业农村局、园林绿化局、文化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的长效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太原市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体育产业发展。强化政策衔接与协同联动,各区、县应将本规划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内容,积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规划年度检查、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的监督制度,规划实施效果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规划提出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体育财政投入,建立多元体育发展投资体系

加大财政支持体育发展力度,确保财政性体育经费支出规模及占政府财政性经费支出比例逐年增长,扩大体育消费券支出规模。进一步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体育发展的比例,完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与服务。建立太原市促进体育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及政府体育投资基金,整合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项目建设,通过PPP、体育基金等多重动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制定太原市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政策,完善财政奖励体育企业政策,支持体育企业创新和做大做强。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太原市体育社团组织联盟支持和推动各类体育协会实体化依法独立运行。积极推进体育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体育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和属性,提高管理效率。推行体育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体育发展多部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建设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体育赛事信息发布及市民产业信息平台、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体育产业孵化基地、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体育企业与体育消费调查与统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

(四)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队伍

加强高素质、高层次体育科技应用人才、体育组织管理人才、体育产业运营管理人才、体育公共服务人才、体育专业技能人才、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人才等体育人才的培养。建立国内外高层次体育人才引进机制,针对体育“高端人才”,研究实施个性化、针对性人才政策。建立多元、长效的人才奖励激励机制,对体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资助。加强体育发展决策咨询和理论研究,成立太原市体育发展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打造国内知名的体育智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足球谁最厉害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