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一部逻辑混乱无限循环的小众电影?

黄金时代华语歌手排名(播放量):

资料根据百度mp3数据整理。鼎盛时期百度mp3在中文音乐市场占绝对统治地位,数据有代表性。

本资料全网绝版,我一张张截图并整理,之后百度大规模删老贴,大多冷门帖没恢复,因此本资料全网绝版,像这样:

本资料信息含量庞大,再贴一遍。

一,黄金时代的七大巨星。

鼎盛时期的华语乐坛(2006到2009),歌手播放量层次分明且稳定,头部歌手共7人,大致分三档:

  • 超级巨星级:S.H.E 刘德华

  • 超一线级:张学友,王力宏,蔡依林,林俊杰。

PS:以上7人是2006到2009无可争议的代表巨星。很多人印象中孙燕姿也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但其实2005之后基本退出热门前10。

二,“新加坡歌神”林俊杰被低估,很多人过度贬低“新加坡歌神”当年的存在感。毫无疑问,他是当时代表人物之一,现今依然火热,是当年七大巨星热度延续到当下的两人之一,林俊杰当之无愧的乐坛常青树,新加坡歌神。

三,很多人称那时“周王林陶的时代”,这是印象流。从创作角度王林陶仅次于周,但从时代影响看,王力宏林俊杰和周杰伦至少差着刘德华与S.H.E,至于陶喆从来没什么热度(大陆方面)。更客观的说,那是“周杰伦时代”。

四,2007年的周杰伦,堪称华语乐坛历史最恐怖之人。

这一年中国人收听最多的10首歌周杰伦一人独占四首(据2007百度mp3年终总结:青花瓷,菊花台,不能说的秘密,彩虹)。

这是什么意思?大热金曲一项,其他所有华语歌手加起来和周杰伦六四开(六首vs四首)。

不仅如此,由于灵感太多导致溢出,2007年周杰伦还给张韶涵写了亲爱的那不是爱情,给容祖儿写了小小,给陈奕迅写了淘汰等热门单曲 。

不仅如此,由于灵感太多导致溢出,还自导自演了经典青春片(不能说的秘密)。

巅峰周杰伦播放量什么水平?(2005到2009)。

保守估计,约等于第二到第五名之和:周杰伦=S.H.E+刘德华+张学友+王力宏。

首先把播放量分成热门歌与冷门歌。

我之前整理的资料,2006年百度mp3前100名,周杰伦一人独占13首。

周以外最热门歌手(S.H.E+刘德华+张学友+王力宏)四人加起来一共5首,远小于周杰伦一人。

至于冷门歌:巅峰周杰伦的优势可能比热门歌更大,因为他很出名的一点是巅峰专辑无冷门(每首歌都有很高收听量),在100名开外的“冷门歌”上非常强势。所以即使以上四人冷门歌播放量加起来比周高也必然有限,难以搬回对周热门歌的劣势。

所以我保守估计:巅峰周杰伦的播放量,约等于华语乐坛第二到第五名之和。

六: 周的播放量在世界乐坛的位置。

2008年开始,受各方因素困扰(谣言,抹黑等),周的播放量每年都断崖式下滑,如此下滑到2010年,依然维持华语第一,但优势已小。尽管如此,一个“下滑很多”的周杰伦,歌曲下载量还排名世界第三:这个新闻众所周知,当年世界手机体量最大的诺基亚数据统计的(前两名是lady gaga与mj)。

由于lady gaga现象级走红和mj意外死亡让播放量激增,此二人占世界前二(2010年),“过气”周杰伦的下载量在第三。可以设想,在2005到2009鼎盛时期周杰伦播放量很可能世界第一。

七:新专辑刚发行时,周杰伦播放量恐怖至极。

尽管一年365天周杰伦垄断播放排行榜头名且优势极大,但他的播放量也有周期,属于“爆发型选手”:新专辑发行2周内,播放量远高于“其它时期的周杰伦”,尽管“其它时期的周杰伦”又远远甩开其他歌手,稳稳占据排行榜头名。

“新专辑周杰伦”远大于“其它时期的周杰伦”远大于“其他歌手”。

八:周杰伦与凤凰传奇的比较。

先分两个概念,主动播放与被动收听。

周杰伦强在主动播放,凤凰传奇强的是被动收听:凤凰传奇被熟知,大多人被动收听,像很多店铺老板外放,广场舞音箱等。播放量可能就一两次,但整条街都听到了。因此实际播放量并不高。

主动播放一首音乐,这个行为有目的与规划,会形成记忆。多年后,部分人会重复这个行为(再次点开,播放那首歌)。而凤凰传奇由于是被动收听为主,听众没有强烈播放行为的记忆和惯性,于是过气之后冷的很快。

事实上,凤凰传奇的播放量和周杰伦差非常远(被动收听无法计入播放量),2010到2012年间,巅峰凤凰传奇在百度mp3前五名左右,偶尔第一。单论播放量,凤凰传奇可能还达不到薛之谦的水平。凤凰传奇强的是外放带来的效果(一传百的效果),播放量不算高。可以想象,如果当年学生群体的耳机有外放功能,周杰伦恐怖程度会超凤凰传奇十倍以上(一个教室10个人听周杰伦,突然外放,10台音箱拥挤在一间狭小的教室。。而整个校园将彻底炸裂。。)

九:播放量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它客观存在,也是当代音乐评论最忽视的关键点。音乐审美很主观,取决于观察角度。比如,有人喜欢装深沉,喜欢香港歌的芭乐风格(芭乐就是慢版抒情,和歌词无关,比如李宗盛的山丘也是芭乐)。但在我的审美体系下:香港歌手唱歌苦大仇深,死气沉沉毫无活力,于是我厌恶香港歌手的死鱼风格。所以香港歌手到底是深沉还是死气沉沉,苦大仇深?可见音乐审美的主观性。

唯有播放量,是统一的音乐度量衡,是客观也是最重要的音乐指标。因为无论什么作品受众必然是人,区别就在对人类产生不同影响。所谓高雅的音乐作品备受赞美,首先也要有受众,被人听到,也就是以播放量为基础。同样的作品被更多人收听则产生更大影响。再好的作品只被作者自己收听,则对其他人影响为0,毫无价值。因此不能孤立作品本身,一切都是建立在播放量的基础上:同样的作品,播放量提高了,它实际上变的更优秀了(因为践行了作品产生更大影响这条最重要的原则)。

唯作品论和小众吹不可取,唯播放量也不客观,唯有二者有机结合,方可认识到哪些音乐作品和歌手,对人类社会,对华语社会产生更根本与深刻的影响。

十:2015之后至今,周杰伦为何迎来第二巅峰?

前面说到,主动播放音乐的行为有记忆,多年后因某件事,部分人会回溯曾经的记忆。我们假设这个部分人是“5分之一的人”。

周杰伦因为2015年上综艺引起大众怀旧,此时即使只有曾经“5分之一”人次怀念他的音乐,也必将引起热潮。(我们已认识到他巅峰播放量有多离谱,在之后碎片化的时代,5分之一的巅峰播放量也可称霸乐坛)。作为对比,王力宏上了很多综艺,也引起很多听众怀念他的音乐,假设和周杰伦一样,也有曾经5分之一人次怀念并播放王的音乐,但却掀不起波澜,因为基数太小。(当然,5分之一只是个概数,肯定是不准确的)。

所以,每个歌手都可打怀旧牌(比如周传雄最近每年都有一波怀旧热度),每个歌手都可以通过宣传手段“抓回”曾经5分之一人次的听众(比如一些老歌手各种上综艺),但只有周杰伦的怀旧引发热潮,因为周杰伦的“5分之一”收听量是巨大的,是具有轰动性的收听狂潮。这种怀旧热潮甚至引发了新的潮流:不止老听众,当下年轻人也赶潮流听周杰伦,这个潮流却是由老听众掀起的。老听众掀起潮流的现象历史罕见:老听众基数必须极大(因为只能靠曾经的5分之一活跃度),最近熟知的是2009年mj去世引发潮流,但周杰伦作为一个活着的歌手就被怀旧成潮流还是更独特(活着被怀旧难度更大,某歌手突然离世可能导致百分之80甚至更多的老听众回溯他的音乐,像赵英俊突然离世,短时间内听他歌的人次超过他已有听众的100%,达到n倍。而活着的歌手没有爆裂事件,短时内怀旧人次比例更低,要引发潮流难度更大,对老听众基数要求更高),且mj那次持续时间较短,周杰伦怀旧潮已持续数年。所以我们更难想象,周杰伦宣布退出乐坛那一天会出现怎样的影响。

十一:澄清一些诸如“当年xx能55开周杰伦”的谣言。

我之前的一篇回复:这种谣言不知道怎么来的。事实是:巅峰周杰伦优势无限大,领先其他人至少两档,根本没有能打的。
你们的双标逻辑在于:聊现在,就看播放器排名,周杰伦排第一所以他统治了乐坛。聊当年,就看某一首歌,谁的歌很火谁就能所谓抗衡周杰伦。所以认为光良的童话,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周传雄的黄昏之流可以抗衡周杰伦。按这个逻辑,目前乐坛最火的歌是踏山河,所以目前的乐坛统治者是“是七叔呢”。何来周杰伦统治乐坛一说?2020年最火的歌是飞鸟和禅,所以任然统治了2020年华语乐坛,何来周杰伦统治乐坛一说?2019年最火的歌是绿色,所以陈雪凝统治了2019年华语乐坛,何来周杰伦统治乐坛一说?近几年,陈雪凝,任然,是七叔呢都可以压制周杰伦,何来周杰伦统治乐坛一说?发现逻辑的混乱在哪里了么?一个歌手是否统治乐坛,从来不看某首歌。唱片时代看销量,流媒时代看播放量(也就是播放器排名)。巅峰周杰伦的播放量优势无限大,领先其他华语歌手至少2个档次。我在05年买电脑始就偶尔关注当时歌手排行榜(百度MP3,以及之后的酷我),在周时代从没见他于各大音乐软件跌落到第二名(到09年之前不存在掉到第二名的情况,一次也没有)。以当时的播放量而论,周杰伦只能领先第二名一个名次,那是因为,名次最高只能排到第一而已。2012年百度MP3十年总结(百度MP3在2010之前的流媒市场份额高达百分之70以上),专门给周杰伦设置了好几个类似垄断性质的大奖,几乎是一个人的盛宴。

事实上,靠一两首红歌无法和周杰伦比播放量,像“老鼠爱大米当年比七里香红,所以杨臣刚播放量比周杰伦大”,“XX当年和周杰伦55开”,“周杰伦每年都很火,其他人轮流火,最火的那个和周杰伦差不多”等都是谬误。周杰伦是多管齐下,降维打击,完全垄断乐坛。

黄金时代华语歌手排名(播放量):

资料根据百度mp3数据整理。鼎盛时期百度mp3在中文音乐市场占绝对统治地位,数据有代表性。

本资料全网绝版,我一张张截图并整理,之后百度大规模删老贴,大多冷门帖没恢复,因此本资料全网绝版,像这样:

本资料信息含量庞大,再贴一遍。

一,黄金时代的七大巨星。

鼎盛时期的华语乐坛(2006到2009),歌手播放量层次分明且稳定,头部歌手共7人,大致分三档:

  • 超级巨星级:S.H.E 刘德华

  • 超一线级:张学友,王力宏,蔡依林,林俊杰。

PS:以上7人是2006到2009无可争议的代表巨星。很多人印象中孙燕姿也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但其实2005之后基本退出热门前10。

二,“新加坡歌神”林俊杰被低估,很多人过度贬低“新加坡歌神”当年的存在感。毫无疑问,他是当时代表人物之一,现今依然火热,是当年七大巨星热度延续到当下的两人之一,林俊杰当之无愧的乐坛常青树,新加坡歌神。

三,很多人称那时“周王林陶的时代”,这是印象流。从创作角度王林陶仅次于周,但从时代影响看,王力宏林俊杰和周杰伦至少差着刘德华与S.H.E,至于陶喆从来没什么热度(大陆方面)。更客观的说,那是“周杰伦时代”。

四,2007年的周杰伦,堪称华语乐坛历史最恐怖之人。

这一年中国人收听最多的10首歌周杰伦一人独占四首(据2007百度mp3年终总结:青花瓷,菊花台,不能说的秘密,彩虹)。

这是什么意思?大热金曲一项,其他所有华语歌手加起来和周杰伦六四开(六首vs四首)。

不仅如此,由于灵感太多导致溢出,2007年周杰伦还给张韶涵写了亲爱的那不是爱情,给容祖儿写了小小,给陈奕迅写了淘汰等热门单曲 。

不仅如此,由于灵感太多导致溢出,还自导自演了经典青春片(不能说的秘密)。

巅峰周杰伦播放量什么水平?(2005到2009)。

保守估计,约等于第二到第五名之和:周杰伦=S.H.E+刘德华+张学友+王力宏。

首先把播放量分成热门歌与冷门歌。

我之前整理的资料,2006年百度mp3前100名,周杰伦一人独占13首。

周以外最热门歌手(S.H.E+刘德华+张学友+王力宏)四人加起来一共5首,远小于周杰伦一人。

至于冷门歌:巅峰周杰伦的优势可能比热门歌更大,因为他很出名的一点是巅峰专辑无冷门(每首歌都有很高收听量),在100名开外的“冷门歌”上非常强势。所以即使以上四人冷门歌播放量加起来比周高也必然有限,难以搬回对周热门歌的劣势。

所以我保守估计:巅峰周杰伦的播放量,约等于华语乐坛第二到第五名之和。

六: 周的播放量在世界乐坛的位置。

2008年开始,受各方因素困扰(谣言,抹黑等),周的播放量每年都断崖式下滑,如此下滑到2010年,依然维持华语第一,但优势已小。尽管如此,一个“下滑很多”的周杰伦,歌曲下载量还排名世界第三:这个新闻众所周知,当年世界手机体量最大的诺基亚数据统计的(前两名是lady gaga与mj)。

由于lady gaga现象级走红和mj意外死亡让播放量激增,此二人占世界前二(2010年),“过气”周杰伦的下载量在第三。可以设想,在2005到2009鼎盛时期周杰伦播放量很可能世界第一。

七:新专辑刚发行时,周杰伦播放量恐怖至极。

尽管一年365天周杰伦垄断播放排行榜头名且优势极大,但他的播放量也有周期,属于“爆发型选手”:新专辑发行2周内,播放量远高于“其它时期的周杰伦”,尽管“其它时期的周杰伦”又远远甩开其他歌手,稳稳占据排行榜头名。

“新专辑周杰伦”远大于“其它时期的周杰伦”远大于“其他歌手”。

八:周杰伦与凤凰传奇的比较。

先分两个概念,主动播放与被动收听。

周杰伦强在主动播放,凤凰传奇强的是被动收听:凤凰传奇被熟知,大多人被动收听,像很多店铺老板外放,广场舞音箱等。播放量可能就一两次,但整条街都听到了。因此实际播放量并不高。

主动播放一首音乐,这个行为有目的与规划,会形成记忆。多年后,部分人会重复这个行为(再次点开,播放那首歌)。而凤凰传奇由于是被动收听为主,听众没有强烈播放行为的记忆和惯性,于是过气之后冷的很快。

事实上,凤凰传奇的播放量和周杰伦差非常远(被动收听无法计入播放量),2010到2012年间,巅峰凤凰传奇在百度mp3前五名左右,偶尔第一。单论播放量,凤凰传奇可能还达不到薛之谦的水平。凤凰传奇强的是外放带来的效果(一传百的效果),播放量不算高。可以想象,如果当年学生群体的耳机有外放功能,周杰伦恐怖程度会超凤凰传奇十倍以上(一个教室10个人听周杰伦,突然外放,10台音箱拥挤在一间狭小的教室。。而整个校园将彻底炸裂。。)

九:播放量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它客观存在,也是当代音乐评论最忽视的关键点。音乐审美很主观,取决于观察角度。比如,有人喜欢装深沉,喜欢香港歌的芭乐风格(芭乐就是慢版抒情,和歌词无关,比如李宗盛的山丘也是芭乐)。但在我的审美体系下:香港歌手唱歌苦大仇深,死气沉沉毫无活力,于是我厌恶香港歌手的死鱼风格。所以香港歌手到底是深沉还是死气沉沉,苦大仇深?可见音乐审美的主观性。

唯有播放量,是统一的音乐度量衡,是客观也是最重要的音乐指标。因为无论什么作品受众必然是人,区别就在对人类产生不同影响。所谓高雅的音乐作品备受赞美,首先也要有受众,被人听到,也就是以播放量为基础。同样的作品被更多人收听则产生更大影响。再好的作品只被作者自己收听,则对其他人影响为0,毫无价值。因此不能孤立作品本身,一切都是建立在播放量的基础上:同样的作品,播放量提高了,它实际上变的更优秀了(因为践行了作品产生更大影响这条最重要的原则)。

唯作品论和小众吹不可取,唯播放量也不客观,唯有二者有机结合,方可认识到哪些音乐作品和歌手,对人类社会,对华语社会产生更根本与深刻的影响。

十:2015之后至今,周杰伦为何迎来第二巅峰?

前面说到,主动播放音乐的行为有记忆,多年后因某件事,部分人会回溯曾经的记忆。我们假设这个部分人是“5分之一的人”。

周杰伦因为2015年上综艺引起大众怀旧,此时即使只有曾经“5分之一”人次怀念他的音乐,也必将引起热潮。(我们已认识到他巅峰播放量有多离谱,在之后碎片化的时代,5分之一的巅峰播放量也可称霸乐坛)。作为对比,王力宏上了很多综艺,也引起很多听众怀念他的音乐,假设和周杰伦一样,也有曾经5分之一人次怀念并播放王的音乐,但却掀不起波澜,因为基数太小。(当然,5分之一只是个概数,肯定是不准确的)。

所以,每个歌手都可打怀旧牌(比如周传雄最近每年都有一波怀旧热度),每个歌手都可以通过宣传手段“抓回”曾经5分之一人次的听众(比如一些老歌手各种上综艺),但只有周杰伦的怀旧引发热潮,因为周杰伦的“5分之一”收听量是巨大的,是具有轰动性的收听狂潮。这种怀旧热潮甚至引发了新的潮流:不止老听众,当下年轻人也赶潮流听周杰伦,这个潮流却是由老听众掀起的。老听众掀起潮流的现象历史罕见:老听众基数必须极大(因为只能靠曾经的5分之一活跃度),最近熟知的是2009年mj去世引发潮流,但周杰伦作为一个活着的歌手就被怀旧成潮流还是更独特(活着被怀旧难度更大,某歌手突然离世可能导致百分之80甚至更多的老听众回溯他的音乐,像赵英俊突然离世,短时间内听他歌的人次超过他已有听众的100%,达到n倍。而活着的歌手没有爆裂事件,短时内怀旧人次比例更低,要引发潮流难度更大,对老听众基数要求更高),且mj那次持续时间较短,周杰伦怀旧潮已持续数年。所以我们更难想象,周杰伦宣布退出乐坛那一天会出现怎样的影响。

十一:澄清一些诸如“当年xx能55开周杰伦”的谣言。

我之前的一篇回复:这种谣言不知道怎么来的。事实是:巅峰周杰伦优势无限大,领先其他人至少两档,根本没有能打的。
你们的双标逻辑在于:聊现在,就看播放器排名,周杰伦排第一所以他统治了乐坛。聊当年,就看某一首歌,谁的歌很火谁就能所谓抗衡周杰伦。所以认为光良的童话,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周传雄的黄昏之流可以抗衡周杰伦。按这个逻辑,目前乐坛最火的歌是踏山河,所以目前的乐坛统治者是“是七叔呢”。何来周杰伦统治乐坛一说?2020年最火的歌是飞鸟和禅,所以任然统治了2020年华语乐坛,何来周杰伦统治乐坛一说?2019年最火的歌是绿色,所以陈雪凝统治了2019年华语乐坛,何来周杰伦统治乐坛一说?近几年,陈雪凝,任然,是七叔呢都可以压制周杰伦,何来周杰伦统治乐坛一说?发现逻辑的混乱在哪里了么?一个歌手是否统治乐坛,从来不看某首歌。唱片时代看销量,流媒时代看播放量(也就是播放器排名)。巅峰周杰伦的播放量优势无限大,领先其他华语歌手至少2个档次。我在05年买电脑始就偶尔关注当时歌手排行榜(百度MP3,以及之后的酷我),在周时代从没见他于各大音乐软件跌落到第二名(到09年之前不存在掉到第二名的情况,一次也没有)。以当时的播放量而论,周杰伦只能领先第二名一个名次,那是因为,名次最高只能排到第一而已。2012年百度MP3十年总结(百度MP3在2010之前的流媒市场份额高达百分之70以上),专门给周杰伦设置了好几个类似垄断性质的大奖,几乎是一个人的盛宴。

事实上,靠一两首红歌无法和周杰伦比播放量,像“老鼠爱大米当年比七里香红,所以杨臣刚播放量比周杰伦大”,“XX当年和周杰伦55开”,“周杰伦每年都很火,其他人轮流火,最火的那个和周杰伦差不多”等都是谬误。周杰伦是多管齐下,降维打击,完全垄断乐坛。

别人的成功经验抄不来,但是别人遇到的坑我们可以躲。能够躲过越多的坑离目标就越近。本人虽然进入互联网行业只有1年多,也没什么好的经验,但是过往6年的管理及业务咨询经验让我在这短短的一年中看到了很多的坑。这篇文章便是我在这1年多的工作中所见所思的总结。

能写出这篇总结首先要感谢我的老板和这家企业,毕竟敢要我这个零互联网基础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很有魄力的决策。我来到这家公司的时候职位是产品运营,但实际上并没有固定的职责,有啥能做就做啥。在这段时间内做了竞品分析、用户调研、业务分析、主持B\C\微站的需求讨论会、做OSS的产品经理、做经营分析,抽空辅导下运营部门的新人,还参与了一个应用开发的兴趣小组。这段时间的工作让我从以往做咨询时的策略研究下沉到具体 业务中,看到了更多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躺过一些坑,同时也正是这些坑让我不断成长。

我所在的是一家APP兼职平台,算是O2O领域,线下很重,是需要同时搞定B\C两端的一个行业。来时这里刚刚融了1000万美金。这些钱在互联网领域说不上多,但已经能干不少事了。不过公司选择了默默无闻的在线下耕耘,APP到现在还处在冷启动阶段。现在看来,导致这个结局的一大原因就是互联网领域常说的:快速试错。没错,这个互联网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其实就是一个天坑。下面就从产品、运营、公司三个层面谈谈我躺过,见过的坑。当然一些观点可能有所偏颇,还请大家指正。

产品层面总结的问题可能不是很深刻,都是一个个的小坑。除了下面提到的坑之外。个人还发现一个坑就是性格的问题:一些产品人员过于感性化、缺乏对商业的认知,就容易在很多地方出问题。所以个人感觉产品经理还是很有必要学一些逻辑、商业、营销、统计、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毕竟相对于如何吧功能做的好用,明晰什么是重要的功能才是产品人员最先要考虑的事。做咨询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正确的事比把事做正确更重要。

本文由 @尹翀云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我们不妨大胆一点,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场梦……”


去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推了一篇文章,表达了一下对于这部电影的期待

于是有人告诉我说,“《大鱼海棠》是部大烂片!”并且有理有据的跟我佐证了他们的观点

尴尬的是,当时我票都买好了,“总不能扔了吧”

玩味过后,我好好思考了两分钟,其实即使有100个专业人士跟我说我想看的电影是烂片,我仍然会去看的,这种情绪,大概就是执迷不悟的一个分支吧


看完电影,不可否认,这部电影有很多很多很多……的瑕疵——

关于画风,有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模仿了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这样说明显是不合适的,模仿,至少在结果导向上是,模仿者与被模仿者会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但真正完整的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知道,这部电影和《千与千寻》之间,并没有存在太多什么相似的点~~~

呃……我这么说你可能不太明白,换个方式表述吧——在初衷上,可能没有人会想故意模仿业内的巅峰;但在潜意识里,《大鱼海棠》是有在模仿《千与千寻》的;不过实际操作起来,却发现,连模仿都做不到,所以就随便扣了几个《千与千寻》中的形象,放到影片中。

比如《千寻》中的无脸男到了《大鱼》中变成了几个中年人和几个孩子;



《千寻》中的大白胖到了《大海》中变成了接送女主前往灵婆处的独眼船夫……

而纵观整部影片,我们会发现,这部电影除了几个主角外,也就那么几个配角,要知道,在《千与千寻》中,我们可见的配角形象,如下面两张图所示,有超过100个独立形象——



但在《大鱼海棠》中,除了椿、鲲、湫几位主角外,我们可以看到的配角形象,如下图所示,数下来也就25个左右——


对于普通电影来说,故事可能是最重要的,但对于动画电影来说,人物+场景同样算得上是灵魂级别的元素,同样是奇幻类影片,同样略带忧伤哲理的情绪,《千与千寻》在人物和场景,给人一种热闹的真诚——据不完全统计,《千寻》有超过50个独立的室内室外场景




《大鱼海棠》却给人一种冷清的套路感——整日清净如斯的围楼、就算是水漫全城也热闹不起来的玄幻之城、人间也似乎只有鲲一家人……



到底是神灵居住的地方就该如此冷清,还是实力有限诚意不足无法打造出更热闹的场景?这还真是不好说~~

对于有人说《大鱼》模仿《千寻》这个问题,更直接一点表述,《大鱼海棠》还没有优秀到可以与《千与千寻》相提并论的地步,连模仿的水平都够不到!

关于剧情和人设,这应该是所有人吐槽得最多的一个点了

从前看过一部有点杀马特的国产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大意是“当你真正的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宇宙一定会感受到你的渴望,然后,全世界都会来帮你实现这个愿望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不然《大鱼海棠》中的剧情不会成立——一个用善良掩饰自私的圣母小白莲,因为一见钟情和良心不安,拿自己的半条命从灵婆手中换回了心上人的灵魂,对,心上人已经死了,她不让人家好好投胎,而非要搭上全族人的性命和安危以及痴情备胎的性命,把这条鱼养大,最后和对方裸奔回人间过好日子……

你看,不论多困难的事情,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到,在女主的世界,养鱼显然是犯法的,但因为她想养,备胎帮他,爷爷奶奶从生到死都在帮她,父母也无可奈何的支持她……

实际上,剧情想怎么样,都OK的,编剧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这种崇尚自私的价值观,是非常非常非常危险的,对于能够明辨是非的成年人来说尚且不会有太负面的影响,但若是价值观未成形的小孩看了这部电影,他们就会觉得,嗯,原来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不顾家人安危、不考虑大众利益,而且这样看起来还挺美挺浪漫挺酷挺温柔挺凄美……

真的,你画面卡顿、跳帧、所有人物都没有细毛发、逻辑混乱、场景单一冷清……这些技术和实力上的硬伤,对于任何一个对国漫抱有极端自尊的国民来说,尽管会忍不住吐槽,却都是可以忍耐的,但价值观可是原则问题啊,真的很好奇,一部拥有如此扭曲的价值观的影片,是如何过审的?嗯哼?

当然,开弓没有回头箭,对于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让你的孩子去看这部电影

一方面,个人的利益,无论出发点多善良,都不应该凌驾于整体的利益至上;另一方面,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不可能会有男二那样忠贞热烈的备胎,所以,少作,或者退一万步讲,即使有像男二那样的男人存在,为什么放着这么好的男人不爱,要去爱一条只见过一次面的鱼?

在这两个问题上,不能学坏,孩子一旦扭曲了前一个价值观,迟早会成为一个众矢之的;扭曲了后一个价值观,会不幸福、或幸福得不彻底。

OK,客观起见,说完了影片的瑕疵,还是聊聊影片给我的美好感受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毫无疑问,《大鱼海棠》的瑕疵很明显,但若是简单粗暴的回想一下自己看完电影走出影院时最直观的感受,会发现这部电影其实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生、关于美、关于温柔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享受——

影片整个平行世界的概念构造,勾起了我对于人生和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无限想象


影片中那些宏大精美的画面,真的有震撼到我的视觉神经

说到台词,影片中有一句台词,是有鼓励到我的,“我们不妨大胆一点,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场梦……”你不会知道,对于犹豫不决畏畏缩缩的我来说,这是多么有用的一句点化!

关于音乐,当影片结束,影厅里响起Eason的《在这个世界相遇》,那一瞬间我真的有庆幸自己来看了这个电影!

所以其实不管《大鱼海棠》的剧情、人设、专业度、逻辑有多差劲,至少在影院里的那105分钟,我是享受的,而对于电影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啊!

我们每天都要辛勤的生活、工作、还信用卡、照顾孩子、处理人际关系,在生活中,我们不停的承受失望、失落这样的坏情绪……其实我们已经生活得很累很辛苦很不轻松了,那当我们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就只是看一部电影呢,坐进影院,灯一关,在四下漆黑中把心放空,用眼睛享受画面、用耳朵享受音乐、装作什么都不关心的样子,这样会不会比较酷一点?

作者:牵牛花,90后业余写作爱好者,“这个电影,其实挺让人尴尬的……有兴趣的,可以进入小众世界订阅号,阅读一下上一篇文章,读完就知道在下有多尴尬了~~”

小众世界,专注于经典影视剧推荐,剧荒患者、有品位的观影人,期待你的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维逻辑混乱无法交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