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什么书?

1、《小兵张嘎》的作者是(A)

A.徐光耀 B.冰心 C.杨红樱 D.曹文轩

2、《小兵张嘎》这部作品发表于(B)

3、《小兵张嘎》这部作品主要描写了(D)

A.解放时期 B.改革开放时期 C.国共内战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4、《小兵张嘎》描述的故事发生在(C)

A.沙家浜 B.洪泽湖 C.白洋淀 D.鄱阳湖

5、《小兵张嘎》中张嘎与谁相依为命(B)

A.爷爷 B.奶奶 C.哥哥 D.妈妈

6、《小兵张嘎》中张嘎和哪两个好朋友结成了儿童团,与日本人斗智斗勇。(A)

A.胖墩和乐乐 B.胖墩和欢欢

C.乐乐和欢欢 D.胖墩和长生

7、《小兵张嘎》中住在张嘎中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是(A)

A.老钟叔 B.王连长 C.张连长 D.老刘叔

8、《小兵张嘎》中为掩护侦察连长钟亮被残暴的敌人杀死的是(D)

A.爷爷 B.胖墩 C.乐乐 D.奶奶

9、当部队攻打岗楼时,嘎子设法在里面放什么,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终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C)

A.水 B.炸药 C.火 D.蛇

10、嘎子把藏在老鸹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交公,谁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B)A.奶奶 B.区队长 C.老钟叔 D.罗队长

11、战斗结束后,嘎子将自己珍爱的木制小手枪送给了好朋友(C)

A.乐乐 B.小花 C.胖墩 D.长生

12、嘎子误把谁当汉奸,闹出了许多笑话。(A)

A.罗金宝 B.队长 C.老钟叔 D.刘排长

13、嘎子与谁打架,犯了错误,罗队长要关他禁闭。(B)

A.欢欢 B.胖墩 C.日本人孩子 D.小花

14、嘎子最后成了一名(A)

A.小侦察兵 B.八路军 C.解放军 D.游击队员

15、人小鬼大的张嘎缴了胖翻译的“真家伙”。为了不让队长把枪收回去,他竟将枪藏到了(C)

A.厨房里 B.烟囱里 C.老鸹窝里。 D.山洞里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为了读书废寝忘食,甚至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几乎每天都要花上几个小时来读书。而且,毛主席读书不分种类,从政治军事、哲学理论,到诗词歌赋、小说传记,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不论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都手不释卷。哪怕是到了晚年,毛主席患上了严重的白内障,双目几乎失明,还要让秘书念给他听,真正做到了以书为友、以书为伴的境界。


毛主席读书还有个习惯,就是一本书要坚持读完,从不半途而废。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他唯一一本没有读完的书,也是他人生中读的最后一本书,就是《三木武夫》。1975年8月,毛主席刚刚做完白内障手术,一只眼睛可以看见东西了,他就立即拆除了眼睛上的纱布,借助这只刚刚恢复视力的眼睛看书。如同以往一样,毛主席夜以继日地读了《鲁迅全集》《二十四史》等著作,由于身体过于虚弱,双手已经不能举起来书了,他就让秘书帮他举着书。虽然医生告诫他不要看书过多,避免眼睛疲劳,但他没有听从医生的嘱咐,坚持每天读书。1976年9月7日,毛主席再度病危,一度陷入昏迷,经过不断抢救,总算苏醒了过来。


此时,秘书小孟和其他工作人员都陪伴在毛主席身边,毛主席示意小孟要一本书,由于声音微弱,小孟没有听懂他要什么书,就给他拿来纸和笔,毛主席用颤抖的手在纸上画了三横,但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没有明白毛主席的意思。毛主席有点着急了,又抬起手敲了敲床头。这时,有一个工作人员猜想,说毛主席是不是要读三木武夫的书?于是,小孟赶紧把编译出版的《三木武夫及其政见》(简称《三木武夫》)拿过来,向毛主席示意。毛主席看到后,满意地点了点头。不过,由于身体太过虚弱,毛主席只看了几分钟便又昏迷过去。当时的毛主席还处于抢救之中,身上布满了各种抢救及监护器材,从9月7日到8日,毛主席还曾经多次陷入昏迷,可是每次苏醒过来,他都会要求看书、看文件。


9月8日当天,在不断的昏迷与苏醒的间隔,毛主席共看书、看文件达11次之多,时间长达2小时50分钟。据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虽然此时的毛主席已经说不出话来,但他每当看书时,脑子都非常清醒,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是在用心阅读。毛主席人生中最后一次读书,是9月8日凌晨5点,他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又读了7分钟的书。19个小时之后,毛主席便与世长辞了,他的读书生涯也伴随着生命的终结而结束了。因此,《三木武夫》成了毛主席人生中读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一生中唯一没有读完的一本书。那么,这个三木武夫又是什么人呢?毛主席为什么在弥留之际还要读他的书呢?


三木武夫是日本首相,1907年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德岛县,年轻时曾经在欧美留学、游历,回国后曾成为日本全国最年轻的众议员,当时还只有30岁。二战时期,三木武夫没有参加侵华日军,而且由于他在美国留学多年,深知美国巨大的经济、工业实力及战争潜力,他坚决反对与美国开战,但没有得到日本高层的支持。二战结束后,三木武夫成为了和吉田茂(日本战后第一任首相)、岸信介等人一样的元老级政治家。相比于日本国内在二战后再度兴起的右翼思想,三木武夫则相对理性,他反对美军在冲绳岛部署核武器,拒绝出席新《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国会表决,这个条约几乎让日本成为美国的仆从国。


1972年4月,三木武夫访问中国,公开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它不可分割的领土”,并呼吁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个消息一出,震动世界。三木武夫的这次访华,也为后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访华以及中日建交,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4年12月,三木武夫正式出任日本首相。作为日本国内有名的“理性”政治家,三木武夫的执政理念是:既不能支持社会主义,也不能采取纯粹的资本主义立场;在外交立场上,主张日本的外交应从完全依附美国,转变为中、美、苏三国并重。不过,后来由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阻力,三木武夫只当了两年首相就被迫辞职,他的政治、外交政策也未能延续。值得一提的是,三木武夫曾经在日本国会上提出:“人类同乘在一艘地球船上,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可是到了今天,日本政府却单方面无耻地决定,要将120万吨核废水排入太平洋,不知道地下有知的三木武夫该作何感想?


毛主席在病危时,三木武夫正担任日本首相,而且还在积极准备下一任首相选举,因此,毛主席读他的书,一方面是关心日本政局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了解三木武夫的政治、外交理念。所以说,毛主席即使到了临终前,也在关心着国际政局的发展,这就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的国际胸怀!至于三木武夫,在毛主席去世后3个月,也就是1976年12月5日,遗憾辞任日本首相,并于1988年病逝,享年81岁。在2002年9月,中国举行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活动时,还邀请三木武夫的夫人三木睦子来到中国,一起出席活动。(参考资料:《毛泽东年谱》《毛泽东的书单》《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木武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来源:书籍小百科 网址:

书评简言之,即是介绍书籍内容,并评论其得失之谓。根据美国《兰登字典》解释:“书评是对于新出版的书加以批判(Criticaldescription)和评价(evaluation),而发表在报纸或杂志者。”而王梅玲则认为书评“系指由评论家或新闻工作者对于新出版图书给予介绍与评论而在报纸或期刊出版的文章”。当然,随着网络科技及出版业的发达与进步,书评的载体已有了变化,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并不局限于有形的产物。

      根据洪肇隆在《选书指南》中指出,书评依其写作方式及所述重点之不同,大略可分为下列六型:

1、介绍型书评:着力于介绍一书之内容,往往将各章节依次作一说明,而批评较少,严格来说宜称为书介。

2、论述型书评:将全书内容融会贯通,了然于心之后,将作者想法全盘托出,并加以评论其得失,乃最常见之书评。

3、摘要型书评:此为将具代表性的内容片段,摘要叙述,并加以评论。因其引原文多,故比较客观。

4、源考型书评:多半是专家就专书所作之评论,其学术性大于介绍性,因此写作者须具备相当学术基础,此类是最不容易写的书评。

5、比较型书评:将同类性质之二本或多本书加以互相比较,以其中一本为主,由与他书之比较中,见出该书之价值优劣。

6、感想型书评:即常见之[读后感],往往动人以情,常能引发读者兴趣,欲一睹原作,故可读性极高。

徐召勋认为书评最主要有四大功能:

2、促进学术发展与文艺创作

    Walford则引用LesterS.King的说法认为,书评主要的功能在于描述与评价:书评向读者提供书籍内容大致走向,并指出其中优劣所在。返回顶部

    凡与作品、作家有关的都可以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表意见:可以对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社会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对作家的创作经验、人品学识进行总结评述;可以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指导;可以对作品的本身的得失从各个角度进行议论;可以结合作品的评论,探讨各种美学问题等等。评什么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怎样评。初学写书评的人最好写简评,所以我主要介绍简评的写法。写简评一般可以有这样三个步骤:介绍——评价——推荐。

    “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

    “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全新而永恒的感觉世界》)当然书评的结尾也不一定都要推荐式的。可以表达某种愿望,如“愿借苇岸的亲切诚实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读<太阳升起以后>》)表达愿望之中有推荐作品的诚意。也可以批评某种现象或做法,如“他们认为如果儿童画能与范例完全相同,那么这种训练就是成功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艺术,他们与成人不一样!种种人为的限制对儿童艺术潜能都可能是一种扼杀。”(《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批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荐。部

    广义的书评包括读后感。读后感偏重写自己的主观感受。读后感要注意三点:第一,写读后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第二,这个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必须是从所读的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第三,写读后感必须是写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所悟。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文体上看,读后感或立论,或驳论,或阐述议论,都与议论文相似,通常把它归入议论文的范畴,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写读后感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内容。②“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③“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④“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者虽也是“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

    写书评无论偏重评还是偏重感,都要下工夫反复研读作品本身,然后方能评便能切中肯綮,悟便有独到之见。虽说读后感也是广义的书评,但书评和读后感还是有很明确的区别。

    读后感的主要任务不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而是记录个人阅读某种书籍后的所感、所想、所悟;是以读者的心理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阅读的对象为中心;在写作上它通常只是围绕阅读对象的某一个点而抒发开去,几乎可以不考虑书籍的整体情况,甚至可以仅仅把阅读对象作为引子,然后就大谈其感想、大发其议论、大抒其情怀。

    书评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后的成果。任何不涉及对某本书进行评价的文字,都不能叫做书评。类似大谈“写书评就是在寻找共鸣,就是在标记某种立场的势力范围,它没有什么绝对的价值判断。评得妙评得劣,在于你把能否把你的感触表述的细腻,把你界定标示的清楚,或者更准确的说你能否诱发出最大范围能的共震。”这都是把个人的读书笔记和书评混淆了,不谈好坏,不谈价值,还谈何“评”呢?返回顶部

1、做笔记:首先,边阅读,边就情节和内容做笔记,记下日后可能阐发的评论。你会惊奇地发现,阅读时手边有一只铅笔,会使理解更为深入。

2、读书评:阅读报刊杂志上的书评也会使你受益良多。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版物都辟有书评专栏或专页,一般在接近封底处。

    不妨花些时间到图书馆浏览最新几期的《书籍分类目录》和《当代文艺评论与批评》,这里发表有大多数著名作家早期作品的书评摘要,由此可获得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在此你还可读到那些你没有时间去看的书的简略的情节摘要,这为你写书评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

3、写出收获:写出所读的书对自己的帮助:每一本书,只要认真看完,我们一定从中间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在此把这些东西列出来,最大的好处就是1年后当你希望在书中查找信息的时候,可以在自己的读书收获立刻找出来。

4、书籍大概结构:大概有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一句话概括一下内容。关键的时作为读者的我们在回想一章的时候,哪些内容是最能想的起来的,哪些是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你的收获,往往就是书的价值的一部分,进一步去总结归纳,就形成了你的书评。

   你很快会发现,一篇好的书评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用一两个简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如过去的作品、曾获得的荣誉。

2.如果是小说,对情节做简要勾勒,如果作品不是小说,写明写作目的和主题。

3.书评作者对此书优缺点的评论。

4.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式段落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总体印象。

       写好开篇段落对书评来说非常有挑战性,其目的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读这篇文章的热切愿望。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你可能就知道该如何入手了。

       一般来说,作者姓名和书名应该在第一段中出现,但有时你可能会从书中最重要的观点说起,犹如书评专门评论该书的主题。

       下面是我为一篇有关大学生活的讽刺小说所写的书评的开场白,它发表在《纽约时报》上:“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处于喧嚣混乱之中。不,不是学生调皮捣蛋,而是教授们在学院的走廊里留下斑斑血迹,他们都以自以为正确的政治观点(poiticalcctness)向对方进行猛烈攻击。”

       之后,又隔了几句话,我才写出作者的名字依赛玛利·瑞德和书名《日本的崛起》。在第一段中,我称它为一部“趣味横生,耸人听闻的小说”。一般说来,文章开头用简短的语言表明作者对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个不错的办法,一两个形容词就够了,过后你可在此基础上扩展。

       为非小说书籍作书评时,最好先对此书主题的背景作简短介绍,尤其是当一些读者对主题不太熟悉时。例如,我发表在《圣·佛朗西斯科编年史》的一篇书评就是这样开头的:“最近来自南非的新闻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惊恐。这个国家即将获得自由,但它的人民却搞起了内部骚乱。”

       人们是为了判断是否想读这本书才去看书评的,因此你应让他们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小说的评论可对主要人物作些介绍,但只需简要点出部分情节即可。没有比评论者泄露了小说结局更让作者和准读者更恼火的事了!通常我简介小说的前三分之一或前半部分情节,忽略副情节。在冲突即将解决时,某个人物要做出决定时,或一个主要的活动场景即将开始时,戛然而止。

       非小说的书评则应提供所有重要信息的概览,其中包括重大的日期,人物地点,观点及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阐述。

       适当地引用书中原文可使读者产生真实的感受。要寻找那些机智、动人或有力的话语,并对它们产生的背景作一番描述。除非编辑准许你篇幅拉长,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将引言限制在一两句之内。不要忘记在每句引文后面注上页码出处,这样编辑可以核实。

③对不喜欢的书怎么办?

      有的作者不介意为缺乏价值的书做书评,甚至表现出很喜欢的样子。我不是这样,如果在一本书的前20或30页未发现任何让我喜欢的东西,我会将它寄回,这样别的评论者可获得机会。既然有那么多的好书值得注意,为什么要将时间浪费在那些我认为没有价值的书上呢?我写过各种各样的评论,尽管这些书也有缺点,但我会诚实地告诉读者,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什么值得一读的东西。

      为了形成对一本书的观点,你可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尽量使用新颖的形容词,我的原则是:在我的评论中决不允许出现任何陈腐的形容词。

      评论非小说文章时,虽然你也得提到文字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读性,但内容比文体更重要。需考虑的有:

      作者对材料的驾驭是否充分彻底,是否经过深思熟虑?

      你可以对作者的结论存有异议,但必须尽量客观,不要说,若我写会如何如何。

    使用有力度的词语,尽量简短地总结你对此书的观点。如果可能,与篇首的评论遥相呼应。

   在我给依赛玛利·瑞德的书《日本的崛起》所作的书评结尾,我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还加了一个转折,呼应了开篇的观点:“……这篇聪明、骇人的小说,正是我们抵制拘泥形式的学术风气的一把利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是什么,书是什么,书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