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怎么设置谁谁进入直播间的播报呀?

一 快手缘何没有分门别类

        “为什么快手产品的主界面上没有设置频道分类,这样带来的用户体验真的好吗?”在快手一个月之前的员工大会上,入职不久的新员工赵波提出了这个疑问。

        这个问题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之前官方的解答是,不意给用户设置标签是为了保持界面简洁,不对内容做过多的评判,但这个答复,没有让他满意。

摘抄《抖音能打败快手吗?》虎嗅网)

)可以证明这种产品逻辑没错。现在有哪一个进行了频道分类的内容平台达到了这样的日活?”

但,你只看到1.2亿的DAU,没有考虑到设置标签以及直播巨头们的分类信息对于用户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打开快手,只有“关注”、"热门"、"同城",然而这也导致了一些没有办法上热门的尾端用户失去了创作热情,致使他们为了上热门、加关注、求评论而做出各种低俗的段子(例如钻地洞、生吃蜘蛛、鞭炮炸裤裆。。),以至于快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贴上各种低俗的标签。

很明显的可以看到,快手从产品雏形开始,外观一直没有做过任何大的改变。这也是外界对于快手一路以来贴标签的原因之一。快手一边忙着褪去往日贴的标签,一边在不断的给自己贴上新的标签。(以前是鞭炮炸裤裆,现在是十几岁宝妈,再者是没有新鲜感,各种抄袭、模仿)

二 快手在短视频领域的江湖斗争

          快手成立将近7年,西瓜视频的大肆宣传与坚不可摧的新浪微博撑腰的美拍也没有撼动快手的地位,然而成立才一年半的抖音却重新搅乱了小视频这一趟浑水。

互联网时代,流量是春药,品牌投放则成了壮阳神物。默不作声的快手终于开始在品牌大肆发力,这也是春节期间快手、抖音红包投放大战的深层原因。然而只靠红包大战对于DAU和用户体验以及用户粘度是起不了多大作用,虽然微信也有对快手的支持,但什么时候我们在微信里似乎并没有刷过快手的小视频,反倒是抖音的日增月盛。

“平台不想评判内容,告诉用户你应该去看这个或者那个。去中心化的逻辑就意味着,每个内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需平台去给它贴标签,内容本身和AI算法会自动提供选择。”宿华解释,这是快手“不输出价值观”“要做一面镜子”的原则。

除了去中心化的产品策略,这种固执与先发优势不无关系。2016年短视频平台爆发,BAT、今日头条、搜狐和新浪等平台都出台了短视频扶植计划。此时快手的用户量就已突破了3亿大关。它的背后,是精英眼中的“底层群体”。快手合伙人曾光明表示,快手的大部分用户来自二线以下城市,最高学历低于高中。

四 抖音高歌猛进对快手的冲击

83175个点赞,这是抖音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而到2017年6月,抖音正式发布吴亦凡拍摄的抖音×中国有嘻哈的宣传短片,则是更一步确定了抖音的调性:酷、潮,年轻化。

虽然从一开始被认定为抄袭海外产品Musical.ly,玩法类似小咖秀,但后期抖音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因为今日头条背书技术过硬、资金流充足,定位明晰,抖音这种高举高打的模式当即出现成效,成为了短视频领域的一匹黑马,2017年8月,产品负责人王晓蔚就透露日播放量已经突破了10亿。

          什么是广场?广场只是一个单纯的平台。想跳舞就来跳舞,想来搬着凳子聊天也行。“我们最多是一个物业,每天的工作是整修地面或者维修音箱。”快手相关负责人说。 而抖音则不是。抖音是个剧场。剧场有入场要求,更需要表演。不论是《海草舞》的配乐还是其他的剪切技巧,抖音都在竭力帮助用户把视频“表演”得更加娱乐化。

看到朋友圈一位农村大爷炒个菜也要拍个小视频发出来,想必短视频领域必定会是日后蓬勃发展的产业,但未来胜负到底如何?如今抖音的用户量急速上升,但如果没有处理好算法推荐的机制,内容的原罪并不会改变,并不是没有成为下一个快手的可能。之前也有设定好表演套路的平台,依赖KOL(随着MC天佑的被封杀,快手的KOL效应早已逐步下滑)和明星获取用户,但在用户玩儿腻了后被抛弃。而快手如果没有做好产品的更新迭代,则有很大的可能陷入负面品牌的漩涡中:除了不容易被品牌方认可外,也有可能失去新一代的“小镇青年”。

(文中有修改或简化,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立刻声明及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播怎么拉人来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