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究竟是干什么的?未来的方向是怎样的?是培养作家的吗?

编辑导读:暑期K12教育的“烧钱营销”令旁观者目瞪口呆,也让从业人员深感获客成本之高。所以,不少创业者将目光转向了职业教育。不同于K12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尚未成型,其需求的丰富性和购买决策唯一性吸引了很多企业入场。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职业教育产品进行分析,与你分享。

暑期大战打响后,在线教育不断爆出营销战况,跟谁学、作业帮、学而思网校和猿辅导分别以8亿、10亿、12亿、15亿的营销预算摆下阵法,K12战场上硝烟滚滚,大公司带着装备冲锋陷阵,小公司虽瑟瑟发抖却也不得不拿起小刀向前奔跑。

不仅是吃瓜群众被教育公司的撒钱式营销惊的目瞪口呆,教育圈这个天生爱研究的群体本身,也陷入了对未来方向的思考,红海战场已然不适合进入,到底还有哪些领域值得探索?

有投资人表示,从19年开始,很多关注教育赛道的投资人已经转换了重心,把原本对K12的精力转移到了目前还处于上升阶段,并未定型的职业教育领域,期待着这个赛道能有一个理想的发展,成为下一个“金饭碗”。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下职业教育。

01 职业教育到底在做什么

职业教育的受众主要为职场人士和即将进入职场的学生,为用户提供职场所需的知识、技能、考试辅导、资格认证辅导、资讯等服务。

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起点到终点,一共会经历大概40年的时间,职业教育的用户生命周期虽然不像K12一样稳定、持续,但在40年中每个用户都会出现不同程度、 不同种类的职业教育需求,最重要的是这些有学习需求的人有付费能力,而且可以为自己做决定。

如果说K12是一套军体拳,那职业教育一定是散打,其需求的丰富性和购买决策唯一性,吸引着大量的创业者纷纷加入。

从需求来看,C端用户的需求主要围绕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职业经验、求职咨询等方面;B端用户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主要在职场的软、硬技能上有需求。

很多人认为,学校学的东西理论性强,企业需要的东西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就是弥补学校到企业之间的差距。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职业教育无法弥补或缩短学校到企业的差距,只能建立理论到实践的连接,就像两座山之间的桥梁,你构建的连接越多,你的桥就越稳定,就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应用得更好。

这种连接包括:学历补充、行业资质认证、人才招录考试、职业技能培养等,人们根据自己的职业方向,来选择建立什么样的连接、怎样建立连接,而职业教育机构要做的就是帮助用户建立这个连接,解决用户的两个核心问题:“慢”和“懒”。

02 职业教育的几种模式

严格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不算是新的领域,因为职业教育在线下发展阶段已经比较成熟的领域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出现,比如市值两千亿的公考龙头中公教育、成人学历考试培训机构尚德机构、金融财经领域的高顿财经等。

职业教育按输出内容划分可以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各细分课程是这几个部分的组合。其中更偏向教育培训领域在职业知识、职业硬技能方面,主要涉及各类学历、资格、招录考试方面和硬技能培训方面。

因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很多内容源于职场、用于职场,课程产品的呈现形式和性质也会比较特殊,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并不需要受众掌握,只需要受众了解,多以知识分享或者知识付费的形式存在。

1. 第一种,线下模式线上化

这类公司主要集中在人才招录考试和资格认证考试,属于刚需领域,公司规模已经足够大,盈利模式已经跑通。

线下培训模式比较成熟的公司,把人才招录考试、资格认证考试领域的各类培训基本已经囊括在内,其课程已经标准化、体系化,教研、教学模式也比较成熟。现阶段只是在做线下模式的线上化,会比其他细分领域更有内容优势,只需要打造合适的线上产品就能获得足够的优势,护城河明显。

这类机构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客单价会受到很大影响,线下课客单价要远高于线上,需要增加获客渠道,用用户数量来弥补客单价上的不足。

2. 第二种,垂直领域硬技能培训

目前市场主要以IT技术类、设计创作类、软件操作类和语言培训类为主,这个领域的主要特点是:属于从业刚需、培养时间较长、效果可见、垂直领域细分化、课程技术结合紧,是最先线上化的职业技能培训领域。

从培养角度,这类模式更贴合教育培训,旨在通过知识传递和可以联系来提升用户的能力,需要投入一定时间进行能力积累,对于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护城河主要在专业性和产品化上。

拿语言培训来说,已经进一步按照学习内容拆分,百词斩、英语流利说、开言英语等多个英语app在背单词、练口语、练听力等领域分别发力,创新了学习方式,优化了学习场景,受众多、使用方便,自身本就可以作为线上获客的工具。
再比如说IT技能,这类技能专业性强,传统学习方式以看书和基础理论学习为主,如何降低门槛、提升效率就成为了这类培训的关键。

3. 第三种,知识付费类课程模式

这类企业主要以输出职业经验和基于经验的技能课程为主,形式一般为“录播课程”或者“录播课+社群”。这类领域往往集中在职业技能板块,特点是内容新、广,以新职业和受众比较广的软技能为主。

这类课程递交比较简单,从技术支持上,只需要音频、文本、录播、直播等课程播放板块以及评论、互动社区等功能,由于一些知识、技能还处于发展中,学习这些内容只需要经过了解和工作中实际应用两个环节,传统的考试类培训中常见的笔记、练习题、刻意训练等功能并不是刚需。

这类模式目前处于多元发展阶段,走规模经济,内容逐渐向职业环境的各个领域所延伸,但这类课程的价格普遍不高,不可持续,同质化严重,需要不断拓展品类。目前市面上通识性内容已经有很多,经营垂直品类的公司亟需内容的深度,需要纵向发展;经营多品类的公司需要广度,横向发展。部分课程可以被企业选购。

这种模式需要一定的先发优势,且持续性不是特别强,而且生产周期短,同质化比较严重,要想持续获得市场关注就要持续更新,需要持续投入,对于产品颗粒度和品类拓展有较高要求。但也可以从用户上入手来获取增长。

4. 第四种,知识分享类会员模式

这类模式主要针对职业知识和职业经验的需求,市场环境和职场环境都是多变的,成功的模式并不意味着一直成功,失败的模式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各家公司在不断探索的时候,也希望了解同样的事情,其他人是怎么做的,这就催生了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其实用知识付费模式,这类内容也可以分享,只不过相比于知识付费模式,知识分享类会员模式会采取月会员、年会员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生产频率,成本更可控,另一方面靠领域名家打造小圈层,便于交流和资源互通。

这类模式品牌效应强,马太效应明显,是资源导向的模式。单纯靠会员模式很难获取利润,需要利用资源来拓展到企业培训领域或资源整合领域。

当然,职业教育公司的业务模式有很多,往往都是不同模式的组合,这里只分析了其中比较主要的四种,欢迎补充。

职业教育其实离大家都近,有些问题如果理解有误很容易一叶障目。

1. 职业教育都是在做教育

看到这你就会发现,我把一部分知识付费划到了职业教育里。

对于职业教育所要涉及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只有硬技能培养和各类考试培训的细分领域教育性质较强,需要严格按照“培养+训练”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培养结果有强要求。属于结果倒逼过程,完课率较高。

这类产品内容比较固定,本质上是“应试教育”的延伸,属于教育领域。

其他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类的内容虽然围绕着职场和就业,但与传统教育培训的“培养+训练”的模式不同,对于内容的掌握程度也要求不高,培养的目的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程度,而是为了获取某种资讯。用户自主性很强,完课率低。

这类产品对于内容的权威性和稀缺性要求高,本质上花钱购买稀缺资讯,其实不算传统意义上的教育。

市面上每个课程的设计和安排都有一个基本假设:如果学生都能老老实实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去练、去实践,那肯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成果。

可现实是,所谓的好学生都是“好懒的学生”,课不一定听完,联系不一定做完,不一定思考,但就是想要一定的结果。

这种问题只能从学习模式设计来解决,如果你的目标是成本尽量低,以跑量为主,那就少对完课率、技术服务递交下功夫,做好营销就好了;如果你希望改进这种情况,以服务和口碑带动增长,那就改进学习模式,来应对“惰性”。

最近看B站比较多,发现了很多很好的内容,一直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可能未来打败职业教育的会是UP主。

职业教育的门槛并不高,很多分享类的内容分布在知乎、B站这类内容平台上,随着分享的人越来越多,各职业领域的稀缺信息越来越少,除了一些上不了台面的信息以外,很多东西其实都可以在网上找到。

IDC的研究报告曾经指出:知识工作者做的90%的所谓“创新工作”是重复工作,因为这些知识已经存在。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其未来的竞争对手可能是人们的搜索能力,可能是UP主们的内容分享,也可能是各家公司自己推出的职业进修班。

总之,职业教育要想更好的发展还是要回归本质,帮用户解决“慢”和“懒”的问题。

04 可探索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职业教育领域有一个杠铃理论,即稳定化、规模化、可复制的模式会存在于校园内部和企业内部两部分,而中间的各个细分领域会以垂直化和平台化两种形式发展。

且不说传统职业教育中学历教育、人才招录、资格认证是比较接近校园的领域,咱们就单说职业技能领域。除了硬技能以外,很多细分领域虽然也有学习需求,但是却没有学习动力。

有些企业开始尝试与国家认证资质挂钩,比如馒头商学院的新媒体认证班;有些企业开始尝试与学校认证挂钩,比如Udacity;有些企业直接自己出认证,比如华为。

对于教育机构来讲,前两者需要资源优势,后者需要领域优势。人们学习的动力逐渐变成了为了认证而学,无论如何只要认证被市场认可,学习就被认为是有必要的。

目前国家鼓励高校探索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完成学分,相应学分认证课程对于学生可能会有更多吸引力。目前得到大学的部分课程就被长江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所认可,能够获取一些入学优势。此类情况,可供参考。

2. 职业教练和知识萃取

第二个刚需领域,是在企业内部,这类需求往往更新、更快、要求更高,很多企业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

与市场上的课程相比,这类课程更贴近行业、企业、岗位和工作场景,且可以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对于企业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

这类机构需要有一定的职业教练素质和知识萃取能力,一方面固化已有经验和技巧,另一方面能够标准化、规模化实践操作。

如果企业内部发展到一定阶段,甚至可以对外开放,获取收益,不失为好的办法。

对于中间动荡的大多数。需要职业教育企业先明确自己的主要盈利模式,再考虑提供什么内容。

这部分目前只有两种可行性比较高的方式,一种是垂直化,找一个领域,进行产品颗粒度拆解,需要对于一个领域有很深的了解和多年的经验;另一种是平台化,集成内容或者资源,来做整合。

无论如何选择,都需要你有所取舍。职业教育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反而对新、快、稀缺情有独钟。

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还在初期,随着行业的变迁和整合,这部分的变化会不断增加,需求会生生不息。作为决策人和使用人是同一个人的领域,这部分的变现变得更加速度,不乏有一些人以割韭菜的心态在做教育。

不过无论职业教育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它的核心都是在帮助人们适应并掌控自己的职业环境,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陆晨昕,公众号:一路晨昕,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创业者,专注于科技&互联网&内容&教育行业深度研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什么

大家会想到中学语文课上讲过的作家,

巴尔扎克,想到《社戏》、《论语》、《祝福》这些经典作品。的确,这些不仅

是中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

也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要讲到的内容。

是以单篇课文作为切入点,

语法现象、修辞现象、文化常识等相关内容,侧重点是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文学

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此基础上学习更为深入的内容。

了语言和文学两个领域。

包括了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

域和时间范畴划分为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都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学习语言现象或者文学现象在

涉及的是各个领域内更为系统和宏观的、

把这些课程按照语言和文学这两大部类放置在一起,

中文专业不是受人青睐的热门专业,

有些人认为学习中文出路窄,

作家这个职业缺乏稳定性,

我国当代的不少作家确实有过中文系的求学经历和专业背景,

文字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

包括了文字处理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

需要的是文字处理能力。

担任记者,需要的是文字写作能力。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的并不止于此,

它通过教授给学生一系列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基础课程,

意在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语

言、文学理论功底,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毕业后能够在新闻出版、文艺宣传、

教学科研等文化研究单位,从事编辑、采写、企宣、文案、教师等与专业基础尤

其是文字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这,才是中文系真正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目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综合性和

师范类高校都设有中文系或是文学院。

不同学校中文系本科学习的专业方向不尽

北京大学中文系分为语言、

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三个方向;

影视文学和语言三个方向;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分为师范和非师

范两个大部类,非师范类又具体分出涉外文秘、影视文学和比较文学三个专业。

方向选择始于大一新生入学后,

向,学科基础课都是一样的。只有到了大三,才会针对每个专业方向的特点,有

区别地开设不同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哪些课程?这些课程有都什么内容?下面,

我打算拿出写论文的诚意来好好写这篇回答。

先说方法:精读《经济学人》,配合大量原版书泛读,来达到快速提高词汇量的目的。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特地跑到上测了测词汇量,数据大约是:

前几天在扇贝单词上的测试结果是:

(在这里要吐槽一下扇贝单词,词汇量测试时给出的样本数太小,测试结果的上限也太低,我测试的时候所有单词全对,但结果只有20600。。。)

看了一圈答案,总结了一下,目前关于如何提高词汇量主要有两种方法:
1.背单词:背单词书,背词频表,使用各种各样的背单词应用辅助背单词(比如百词斩,扇贝,不背单词等)
2.阅读:通过大量阅读来记单词,在阅读中自然积累生词

先说背单词。这种方法有用吗?有。因为我也试过背单词,而且通过背单词的方法完成了第一批词汇的原始积累。但是在衡量一种方法靠不靠谱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看它是否有效果,还要综合考虑它的时间成本,执行效率,可行性等问题。通过背单词来提高词汇量这种方法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它是一种非常低效的方法。

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单词只能算是消极词汇,你大概在阅读时能够认出它们,运气好一点时能够把它们听出来。当时距离会说,会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我知道目前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背单词软件,每种都在宣称自己的生词库语音库有多么完善丰富,复习算法有多么科学严谨。但你真的是在学单词吗?还是只是生硬地将单词的中文释义塞到脑子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举个例子,在背单词时,大部分的单词书或者背单词软件可能是这样的:

比如说对于"keen"这个单词,你看了一眼,知道了它差不多有"激烈的,热血的,渴望的,锋利敏捷的"这些意思,并且看了看例句。好了,好像记得七七八八了。但是对于"fervent,avid,enthusiastic,zealous"这些词,它们同样可以有“热心的”意思,你知道它们和"keen"之间的区别吗? 下次阅读时碰到一个句子"They sell reliable products at very keen prices",你能反应过来keen在句子中的意思吗?你能用这个单词造几个句子灵活应用到写作中吗?

通过背单词的方法其实是把单词和语境生生割裂开来了。换句话说,通过这种方式记住的只是消极词汇。单词来得快,走得也快。

所以我一直都不提倡通过背单词的方式来提高词汇量。

阅读。更加具体的回答是:精读与泛读结合,配合英英词典,结合语境进行记忆。

你大概听说过通过阅读来记单词是记忆效果最好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可能有个缺点:整理生词很不方便,积累单词的速度太慢。

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呢?

技术改变生活,同样也能改变英语学习。作为一名资深工具党,我一直在尝试寻找能够提高英文学习效率的工具。比如说下面要用到的mdict,kindle以及英英词典。

我采取的策略是:精读与泛读结合,配合英英词典,结合语境进行记忆。

我们做精读最重要的原则是,吃透掌握在精读过程中碰到的每一个生词。因此,在做精读的过程中有下面两点需要注意:1.选择合适难度的阅读材料 2.利用英英词典,软件等工具对阅读中碰到的单词进行查询以及整理

1.选择合适难度的阅读材料:假设你的英文水平为i,则选取的阅读材料难度要满足i+1(或i+2)的原则,这样可以保证你在做精读的过程中能碰到足够数量的生词。最理想的精读材料选择为外刊,因为上面的文章往往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可读性强。首推《经济学人》,如果你觉得经济学人的难度太高,《时代周刊》也可以。
2.对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使用Mdict,深蓝等软件加载多本英英词典进行查询,并将查询结果整理成笔记。

我平时的精读材料是《经济学人》,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精读的步骤:
这是经济学人2015年1月的一篇文章节选,出自经济学人总编John Micklethwait之手:

接下来要动用我们的大杀器了:英英词典以及词典软件。我电脑上装的是Mdict,上面一共加载了朗文英英五,剑桥高阶,韦氏大学,柯林斯,麦克米伦,美国传统词典等十几本词典。(关于英英词典的详细介绍与选择可以参考我的另外一个回答:)

比如对于文中的paranoid,我们查询之后可以得到这些结果:

将原文,单词释义,以及词典上的精华例句整理到word文档上

最后一条是我现学现用随手造的一个句子。

将每个生词按这个流程操作,整理出自己的生词本。通过这样整理之后,我们才可以说自己真正吃透了原文。你可以把这个生词本放到手机上,或者同步到印象笔记上,或者打印出来,不断对其进行复习,直到掌握每一个单词为止。记住,这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生词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记住生词效果也非常好,因为在查询整理的过程中你已经把单词的语境,释义,用法,搭配等都过了一遍,这样是真正在学单词,而不是在背单词。

有人可能会问这样操作会不会很繁琐导致速度太慢? 并不会,以上所有操作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单词的查询,例句的复制粘贴与整理的过程其实非常快。我测试了一下,两个小时可以整理40到50个单词,按一天两个小时,每个月积累1000个生词的速度来计算的话,半年就是6000个,一年就是12000个。You do the math.

这是我之前整理的生词本,你们感受一下:

泛读是对精读的补充,在大量泛读过程中你将会不断重现精读过程中积累的词汇,对词汇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泛读的材料可以适当选取小说类,比如Dan Brown 的Inferno,故事情节紧张刺激同时又有一定的词汇量。泛读过程中碰到的生词就不需要像精读时那样每词必究了,可以采用透析法,只查询出现频率高的词。

我使用的方法是kindle+kindle mate 组合的方式。kindle Paperwhite 及之后的系列都有一个非常棒的功能,叫生词本。你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生词时可以一键查询,而且查询到的生词都会被自动添加到生词本里面,非常方便,这个功能的出现彻底解决了看书看到一半需要停下来翻词典的问题。(kindle Paperwhite内置的是正版的New Oxford American

豆瓣上有个小组开发了一款叫 Kindle Mate的PC端软件,这款软件有多牛呢?连接kindle后它可以导出所有的生词本,笔记,注释,而且可以根据书籍、作者对标注笔记和生词本进行自动整理分类。这是我电脑上的kindle mate截图:

从截图中可以看到,我在最近几个月的时间里一共在kindle上标记了3243个生词,整理了2196条笔记。它还可以对每本书标记的生词进行统计,比如我当时花了三周左右的时间将Inferno读完,在这个过程中一共标记了318个生词。同样地,你可以将这些生词用使用mdict上的英英词典进行查询,整理成生词本。

通过以上精读加泛读的方法,可以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内实现词汇量的大幅度上涨,在这个过程中你的遣词造句的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口语听力水平也会实现一个不小飞跃。

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词汇量? 越大越好。是的,两三万算凑合,四五万也不嫌多。题主给出的统计图也说得很清楚了,以英语为母语的成年人词汇量普遍在2W以上,且词汇量会随着受教育水平的上升而不断提高。柯林斯词典曾经对基于2.5亿词的语料库做了一个统计,标记出了最常用的14600词,也就是著名的柯林斯五星词频:

柯林斯词典有一个高达2.5亿的语料库,从语料库中筛选出了最常用的14600词用五星标注。其中五级(最常用词,以下逐级次之)680词,四级1040词(累计1720词),三级1580词(累计3300词),二级3200词(累计6500词),一级8100词(累计14600词)。根据语料库的统计结果,掌握五级四级的前1720詞,就可以读通英語资料的75%,掌握五、四、三、二級的6500詞,就可以读通英語资料的90%,掌握这14600詞,就可以读懂任何英語资料的95%,即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篇100词的文章里大概只有5个词不认识。

如果你想要比较顺畅地读懂外刊以及大部分原版书的话,你的词汇量至少要达到14600以上。词汇量太低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阅读时大部分时间都会花在纠结生词的意思上,而不是用在理解文本意思乃至欣赏文章的语言美上。我个人感受是,词汇量超过20000后平时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生词会越来越少,对文章的理解也会越来越准确。 但是,作为非英语母语学习者,要完全消灭生词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碰到生词这种事情在这辈子是躲不掉的。上次碰到一个50多岁的美国大叔,谈到词汇量这个话题时他表示即使到了这个年龄,他每天仍然可以学到新的单词。母语人士尚且如此,作为英语学习者的我们更加不必说。词汇量提升是一件活到老学到老的事情。

喜欢阅读外刊,致力于提高英文水平的同学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英文悦读,我会在上面分享对外刊文章的赏析,还有我个人的英文学习相关文章,欢迎加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言文学考研难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