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适间的意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国学文化更是经典!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常识集锦,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3、社稷、轩辕:国家

  10、婵娟、嫦娥:月亮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7、提携,垂髫:小孩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第1篇:10个常见高考文言实词解释

①故以其爱不若燕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亲爱,疼爱

②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心爱的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爱护

④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书博鸡者事》爱戴

⑤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怜惜,爱惜

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舍不得,吝啬

⑦少无适俗韵,*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喜爱,爱好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安定

②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稳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也《生于忧患,死于*》安逸,安适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奉养

⑤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抚慰,安抚

⑥敬亭亦无所不安也《柳敬亭传》安心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怎么

⑧沛公安在《史记o鸿门宴》哪里,什么地方

①成归,闻妻言,如被*雪《促织》覆盖

②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加在之上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遭受

④翡翠珠被《招魂》被子

⑤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表被动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送东阳马生序》穿,披

②屈原至于*滨,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分散,散开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鸿门宴》背弃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第2篇:高考文言文实词解释10个

①离开离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②距离:项王*在鸿门,沛公*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③除去,去掉: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④前去到: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

⑤表行为的趋向: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红烛照红妆。《海棠》(宋苏轼)

①勉励,奖励:劝学。三日劝农功。《论贵粟疏》(晁错)

②劝说: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肃劝权召愈还。《赤壁之战》

①倒退: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击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黎,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④回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收河南河北》(杜甫)

⑤副词还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语时。《夜语寄北》(唐李商隐

⑥副词,表语气转折,相当于但但是。

①往、到、去: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

②像,如同:未几,成归,闻妻言,如披*雪。《促织》

③及、比得上:窥镜自视,又弗如远甚《邹》

④顺、符合: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教战守策》

(二)、副词,应该、应当:若受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o子鱼论战》

①表假设: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第3篇:高考文言实词解释汇总

1、审视,观察。伯乐学相马

2、相貌,容貌。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3、帮助、辅助。孙叔敖相楚庄王

4、丞相,宰相。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1、辞却,谢绝。阿母谢媒人

2、辞别,告别。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3、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告戒。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5、凋谢,衰落。及花之既谢

1、讲信用。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2、副词,的确,实在。海客说瀛州,*波微茫信难求

3、信物,凭*。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4、使者,送信的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5、任意,随便。低眉信手续续*

1、兴起,发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发动。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3、兴致,兴趣。兴尽晚回舟,误入荷花深处

1、运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2、实行,执行。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3、副词,即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4、辈分。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1、幸亏。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3、皇帝到某处叫幸。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4、副词,表示希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a.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贾谊《过秦论》)修理、修造、修建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修订、修改

c.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

第4篇:高考文言实词解释

①派遣、命令:使人奉璧拜送书于秦。《廉》

②让、使:揉使之然也。《劝》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

③使用、使唤:不能母驱使,及时相谴归。《孔》

④主使、指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

⑤出使:求人可使报秦者。

⑥连词,假设: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或未易量。《六》

①对、正确:觉今是而左非。《归》

②认为正确:是己而非人。《问说》(刘开)

③指示代词,这个、这:是诚何心哉?《齐》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孟子o生于忧患,死于*》

④表示判断: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⑤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乃尔是过与?《季》

①能够:善始者实繁,终者盖寡。《谏》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②战胜、功下: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o曹刿论战》

③克制:(成语)克己奉公。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o颜渊》

④完成,成功: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马中锡)

①到去: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适应、顺从: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任专

③享受: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④副词,才、刚才: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⑥谴责、惩罚: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①写、记: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第5篇: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解释

1.结构助词的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代词第三人称例: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人称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指示代词这例:故为之文以志

3.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例:无丝竹之乱耳

宾语前置的标志例:何陋之有

4.动词到往例:杜少府之任蜀州

1.介词用把拿例: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介词凭据按照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介词由于因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连词不译,或译为“用来、拿来”例:故为之文以志

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译为“以至”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连词表并列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连词表顺承例:温故而知新

3.连词表转折例:学而不思则罔

4.连词表修饰例:朝而往,暮而归

1.介词在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2.介词自、从例:舜发于犬亩之中

3.介词到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介词比例:苛政猛于虎也

5.介词向对跟给例: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第三人称代词例:亲旧知其如此

2.指示代词那那样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代词其中的例:其一犬坐于前

4.语气副词例:其喜洋洋者矣

1.代词这样例:然则何时而乐耶?

2.连词然而例: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3.……的样子例:屋舍俨然环堵萧然

1.副词却例: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2.副词那么就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第6篇:常见文言虚词解释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

第7篇:初中文言文常用180个实词解释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180个实词虚词详解(按音序排列)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第8篇:高考文言文10个易错实词摘抄

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范增论》)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狱中杂记》)

【译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

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宋史·吴遵路传》)

【译文】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

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隋书·牛弘传》)

【译文】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

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后汉书·循吏传·王景传》)

【译文】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

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史记·吴起列传》)

【译文】(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

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后汉书·党锢列传》)

【译文】(朱并)控告张俭和同

第9篇: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

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吕氏春秋》)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弁*好矜伐,自许膏腴。(《北史·宋隐》)

【译文】宋弁生*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3.声*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义田记》)

【译文】繁多的音乐和女*,众多的妻室子女,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后汉书·列传二十九·赵咨传》)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5.致知在格物。(《大学》)

【译文】推及知识(真正明白)在于(深入)推究事理。

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史记·大宛列传》)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三国志·魏书十一》)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北史》)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宋史·黄庭坚传》)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1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第10篇: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

1.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沈贞甫墓志铭》)

【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2.*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陈书·不害传》)

【译文】他的品*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3.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史记·田叔列传》)

【译文】田叔为人苛刻廉洁,并以此自得,喜欢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张中丞传〉后叙》)

【译文】看的人见到情况这样,就来指责那个地方,那也太不通晓事理了。

5.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义田记》)

【译文】(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事业布满边疆。

6.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

【译文】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

7.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循吏传》)

【译文】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称。

8.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新唐书·阳城传》)

【译文】阳城*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年长年幼,都一样对待。

9.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庄子》)

【译文】轮扁,是斫车轮的人啊,可是读书人结交他。

10.时始诏民垦荒,阅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天取经比喻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