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帛食肉打一肖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的治民主张,因其中既含统治者尊重长者以夺民兴国的政治策略,亦有君王使民富足进而导民从善的牧民之道。 此即为孟子所提倡的贤君王天下的根本途径。兹分述之。 关键词:孟子;衣帛食 肉;养老;教化;王道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2—0093—02 一 老有所养,王道之始也 至醉;飨礼,设宴于朝,依尊卑为献;食礼,设酒不饮 ,以 对于 “五十衣帛”, “七十食肉”的阐说,赵岐日 “树 食为献”。 礼记 ·祭义》言 “天子巡狩 ,诸侯待于境。天 桑墙下,古者年五十,乃衣帛矣”。又 “七十不食肉不饱”。 予先见百年者。八九十者东行,西行者弗敢过,欲言政者, 朱熹云 “五十始衰,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 “七 君就之可也”。彰显出国家对年长者的礼遇。 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也”。均指出人至五十岁需衣 “六十宿肉,已非肉不饱矣,至七十益可知。”故孟子 帛以暖,至七十岁需食肉以饱,却未言原因。 “管子 ·立 所谓 “五十衣帛”, “七十食肉”之 “五十”与 “七十”当 政篇 云: 刑‘馀戮民,不敢服丝。’然则非刑馀戮民, 解为概数 ,此言意在强调统治者对长者的尊重。在战国冷兵 可以服丝矣。 春秋繁露 ·服制篇 : 散‘民不敢服采,刑 器时代,人口的多寡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甚至决定国家的 馀戮民不敢服丝。’然则散民不敢服采耳,丝得服也。又 春 兴亡,为此统治阶级往往会有 “夺民”之举动。在 孟子 秋繁露 ·制度篇》: 古‘者庶人衣缦。’缦,无文帛也。 尚 中,梁惠王曾不解 “寡人之于 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 书大传 : 命‘民得乘饰车耕马,衣文耕锦。未有命者,不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 , 得衣,不得乘 。庶人墨车单马,衣布帛。’然则命民亦得衣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文,不命之民亦得衣帛。…… 盐铁论 : 古‘者庶人,耄 也?”此即折射出统治者对人口数量的重视。而孟子衣帛食 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臬而已,故命 日布衣。”’礼记 ·王 肉之语乃是对梁惠王之问的解答。天下多战,百姓渴望安定 制》言 “庶人无故不食珍”。则衣帛与食肉不仅为身体康健 , 平静的生活,求壮有所用,更欲老有所养。统治阶级若能使 更与人的社会身份密切相连 ,是人所处地位的象征。而国家 老者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使颁白者不负戴于 对达到衣帛与食肉年龄标准之人的供养,则是养民礼民之心 道路矣”,则会令民心所向。此即为王道之始。 的外在表现。 礼记 ·内则 言 “凡养老 :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 二 教民从善,王道之本也 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指出三代君王皆对 孟子五十衣帛、七十食肉之语在 寡人之于国也 与 齐 老者有所供养,只是 “燕礼 ,设宴于寝,行一献,坐而饮酒 桓晋文之事>)中均有提及,而申说君主王天下之道是两文的 共同主旨,故对于衣帛食肉的解读可两文互参。两文承接此 收稿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

前言:自学笔记,是我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理解和简单记录,详细内容请看课本。有理解错误的地方,还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指正和帮助。

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属于历史语言,分成四期:

(一)上古汉语,秦汉以前的汉语。

(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的汉语

(三)近古汉语,宋代至民国

(四)现代汉语,民国以来(确切定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

古代汉语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称作文言。

(二)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称作古白话。

(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

(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注:书中这一段话挺有意思的,我把它抄在后边:要想把一种距今久远,脱离当代生活的历史语言长期使用下去,就势必要着力模仿,而且,按照古代正统文学和文章学的评论标准,越是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就越被认为是语言修养高。)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应以先秦两汉作品中为主,兼及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来源:

即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提高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是学一点理论就能解决问题的,还必须阅读足够量的文言作品,以积累语言材料和产生语感。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和意义

1、文言文阅读与历史遗产的继承

这段课本内容写得极好,能够激励学子们。

2、学习古代汉语是深入瞭解现代汉语的需要采集者退散

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的句式,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有些古代汉语的特殊短语和句式,虽然在现代汉语句法中不存在了,但在构词法中还有所保留。文言与白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学习现代汉语不能一点也不涉及文言。有没有文言知识,直接影响到对现代汉语理解的深入程度和应用的准确程度。

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1、处理好语感与语理的关系

自由阅读古书是一个较高的目标,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

2、处理好分解与综合,微观与积累的关系

在阅读时,要通过每一篇短文的学习,积累词汇,词义和句式,最终达到熟练和形成语感。

3、处理好古代与现代的关系

既要注意古今汉语的差异,也要注意古今汉语的沟通。

4、处理好一般与重点的关系

最后:一旦有了阅读古书的能力,我们将能够与古人对话,那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境界!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根据记录语言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式、手段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

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

【注释】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衣帛食肉的意思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