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游戏主播不喜欢听建议就禁言用户,没有违规凭什么禁言?觉得烦就禁言,为人不友善的主播怎么那么多?

       2020年3月20日,是《集合啦!动物森友会》( 以下简称《动森》)在Nintendo Switch发售的日子。很快,这款游戏就如同17年发售的PUBG一样火爆了网络,我关注的一些主机区的主播和游戏博主也俨然成了“动森”主播和博主。第一眼的印象,和许多人一样——这和《星露谷物语》或是其他的种田游戏有什么区别吗?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火。

       在游戏荒的驱使下,同月29号,我也入了《动森》。当然,是数字版。

一、同一个时间的另一个我们

       在玩《上古卷轴》和《模拟人生》的时候,我喜欢将游戏里的时间流逝速度改成与现实相同,我认为这样会更有代入感,但往往因为上线的时间又总与从游戏下线时的时间不同而会造成违和感,所以往往是作罢。

       当我进入《动森》,在帐篷里睡了一天醒来的时候,游戏时间也变成了和窗外一样的夜晚。“我”来到了这个无人岛,和我一起,生活在同一个时间里,却在不同的地方。

       这是目前我玩到,甚至是接触到的第一款,和现实的时间一同进行的游戏。仅在这一点上,《动森》就不一样了。

       《动森》区分于其他种田游戏的,是游戏玩法的根本不同。在我看来,《动森》是“生活”,而我第一印象里相似的那些游戏,它们则是“经营”。在《动森》里,“我”生活在这无人岛上,种花、种树,或是获取更多的diy手册、改造岛屿,都是为了使“我”的生活更美好;在其他游戏里,“我”经营着这一片田地,产出、收获,则是为了回馈给“我”所经营的土地。

       前者是“后浪”,如果不想采果子,不想挖矿,不想钓鱼捕虫子了,也可以撂摊子,可以去享受生活——毕竟房贷炒几次大头菜就够了,完全不愁;而后者是那些勤恳的劳动者,他们只有他们所经营的土地——如果《模拟农场》不种田了,那就不是《模拟农场》了。

       所以,这是我所认为的区别。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经营”。

 二、不再冰冷的屏幕

       进入《动森》的第二天,我收到了几封来信。就像很多游戏会给新玩家送上的祝福一样,我也以为是这样。但当我打开包裹,看到NS,并将NS放在床头,听到它的启动音效时,这个游戏开始变得不再像一个单纯的游戏了。

       我突然想起了在买《动森》之前,在网上看到的那张盛为流传的长图,讲的是男孩和去世的妈妈在《动森》里的故事。

       我明白这不过是任天堂提前写好的程序,会在第二天以“妈妈”的名义发给“我”,让玩家更有代入感,也使这个世界更真实。然而,我打开信的那一瞬间,我还是沉默了。

       大学四年在外求学,每年只回家两趟。毕业后就来了北京,今年春节因为疫情的原因也没有回家。我时常与他们争吵,也常因翻三倒四地问同一个问题而厌烦 。但想来他们也只是想多和我们说些话,多看看我们。也许年代的差距会造成隔阂,但不舍却仍选择放手的爱,是不会变的。

        今天是母亲节,希望妈妈母亲节快乐,天下所有的妈妈母亲节都能快乐。

       和我合租的已经工作三年的舍友告诉我,同事终究只能是同事。她说她在职场遭遇的斗争都可以写一本小说了。我毕业后选择从事的是图书出版行业,相较于互联网少了一些斗争,多了一份清净。虽然没有勾心斗角,但我也感受到了,许多话,是没有办法和他们说的。

       我在去年七月毕业,十月份的时候回了一趟济南,与大学的舍友们相聚。转眼就过了半年,虎哥说想和我们喝酒,我说等疫情过去。本想着五一相会,于是给自己写了一封信。结果还是被疫情耽搁了。

       很高兴的是,《动森》拉近了我和一位朋友的距离。我是一个不太爱与人打太多交道的人,甚至大头菜基本也不会去别人的岛上卖。但当我有一周出了三期型的时候,我可以邀请她上岛,然后聊上两句。甚至因为大头菜,混到了一位up的好友位——国外网友甚至吸引到了《指环王》的主演Elijah Wood上岛卖菜。《动森》刷爆朋友圈后,因为全世界都在玩《动森》,也给游戏带来了“社交”的属性。朋友说她实习的公司里,大家每天都在聊大头菜。

       有人说,《动森》是个打工仔的游戏,这个岛并不属于我——《论黑心岛商狸克的无人岛迁居计划》。其实只是调侃,岛是谁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这里,我为它付出,它为我绽放。

       《动森》每一个建筑、每一条桥、每一个坡道的建成都有庆典,狸克会召集大家来拍照,当我回顾整个岛屿的经历时,就像是在翻看我成长的相册,一点一滴都在变化。

       博物馆建成之后,我经常会进去逛一逛。最令人喜爱的是海洋馆,或者说是水族馆。不同于印象里满是人群的地方,游戏里混合着光影和音效,有一种独处深海的宁静。

露营地,居民开始多了起来

第一条坡道建成,岛上逐渐住满了

 有一天,有个居民和我说,他想离开。所以后面的合照上再也看不到他了。初始居民的房间打扮不会变化,图上那只叫“和平”的老鼠会让我想起我有位同名的姨父(笑),每年过年的时候会拉上爸爸和其他的几位姨父大喝特喝。我很喜欢那些场景。即便我现在还完了房贷,和平依然睡在我第一次遇见他时就睡着的睡袋里。如果他要离开,虽然很舍不得,但也不会坚持吧。还有站在我身边的那只叫“蕾拉”的企鹅,她和我一样,喜欢晚睡。早上十点的时候去敲她家的门,想打招呼,结果发现她没有起来。

       还有喜欢健身的壮壮,搞音乐的闪电,和朋友同名的童童,叫我“行舟甜儿”的孟珮等等。

五、不同空间的相同的我们

       虽然“我”是一个虚拟的角色,与我隔着最遥远的距离。但在AI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今天,由我控制他,所以他也就是我。

       第一次进游戏是建的是男号,后来为了好看的衣服就改成了性别女——即便性别不同完全看不出来有什么差别。我会去买很多好看衣服,买很多小装饰。很多都没有用上,堆在房子的仓库里。现实生活中或许我们会考虑空间,考虑价格而放弃一些购买的欲望。但在游戏里duck不必。喜欢?买就对了。

       这是另一片空间里所能给予的自由,就像在西部作恶但我是好人的亚瑟,大喊“老婆”却仍会拿防火女试刀的余烬们。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是游戏的魅力。而在《动森》里,这个魅力则是抛开现实的世俗,转向对生活的享受。纵使有的人急功近利或是盲目从众,出现了一些类似代练的操作。但这个游戏的核心,仍然是岛上的“生活”。

主播们大多没感到这期间的直播有什么不同,但作为身披影响力的普通人,他们做起了主播「该做的事」。

河北保定,安新县第一小学坐落在北大街一侧,位置四通八达。几十年前,嘟师傅就在这里念小学,现在学校后门建起了疫情检查站,他又以志愿者的身份回到这里,天天执勤,分文不取。

嘟师傅是斗鱼主机区的主播,平时直播时间大半在午夜。养成的特殊作息倒让执勤时间好受了些——三班轮流倒,登记人员,测体温,喷消毒液,嘟师傅每天就这么守在检查站里。

不过说是检查站,其实就是个小棚屋加上拦车的栏杆——老乡们用树枝,铁丝现做的。而最开始的时候,连把凳子都没有,一站就是一天。嘟师傅说,像脚上踩了一块冰。后来资源跟上了,环境好多了。嘟师傅也买了市场里的大棉鞋,穿两层袜子,就这么扛过去了。

要论主播当志愿者有什么不同,大体上是没什么的,但还是有些细枝末节的差异。周围的乡亲们都知道嘟师傅同时也在做主播,于是就不让他每天都去,留些时间多休息。检查站再往里走几十米,就是嘟师傅从小长大的老宅子。

而当志愿者期间的动向,嘟师傅也都在鱼吧里更新,事无巨细,买的新鞋垫也会给水友们看看。底下的评论,也都是清一色的加油和鼓励,观众们也在彼此打气。

人心暗中联结。评论多了,也有观众开始回复「我也在做志愿者」。我肃然起敬,嘟师傅说。

另一边,播《英雄联盟》的主播「溪子大人」也有做志愿者的想法,但因为买不到口罩只能作罢。溪子人在武汉,看到四地驰援,便少了几分慌乱,起了做事的想法,果断减免了自家访客的租金。而具体金额数量,则「在承受范围之内」。

除了宅在家不给社会添麻烦,我能做的,只是力所能及不收租金这种小事,溪子说。

类似的捐款行为,也在主播间席卷开来。三万块钱,打给武汉市慈善总会,这是主播「午夜抹抹茶」的第一次大额捐款。但名义上,又不仅是他的。因为在捐赠人姓名这里,午夜抹抹茶填进去的是「直播间全员」——观众也有份。

对于他们这些有更多时间在家直播的人来说,直播间的热度倒也略有上升。全民家里蹲,口罩和人际交流同时变为稀缺品。液晶屏幕成了倾诉情感的对象,而直播是其中最温情的方式。

「溪子大人」说,在封城期间他遇到过一些在同在武汉的观众。在这个危机而特殊的档口,隔着屏幕的主播和观众忽然成了命运共同体,让当主播的溪子突然有了种责任感:「我人在武汉,能用乐观的状态来直播,让武汉本地的水友宽慰,也让其他城市的水友知道真正的武汉人是怎么生活的,我觉得这是有积极作用的。」

「伙计」用武汉话说,读音就是「活接」。溪子总是这么叫直播间的观众们,声音热情有力。溪子说,观众一听这一声声「活接」,就会说「哎哟你也是武汉人,你在武汉啊?你蛮精神咧,那我也不慌了。」

这是他作为一个主播,倍感亲切和成就感的时候。

当原本用作休闲的游戏成了为数不多的去处,玩家们在这里尽可能的散发善意。

现实里,「武汉人」这个标签近乎成了道德困境的代名词,意味着出入受限,四处无门。而游戏里的老豌豆倒不这么觉得,最近他在玩《绝地求生》时,喜欢一上来就报出自己武汉人的身份。原因他没解释,但不难理解。

在这一切以前,武汉一向安逸。老豌豆也于此定居有 21 年,无灾无难,直到现在被困在这九省通衢之城里。没发生疫情的时候,他每天会玩一两小时《绝地求生》,现在也如此,雷打不动。但体验却开始不同。

在某一局《绝地求生》里,老豌豆和素不相识的三个队友排到一起,告诉了队友他是武汉人后,得到了不少照顾。游戏中局,开始跑毒,安全区远极了,凭老豌豆当时的血量和储备必然赶不过去。在他放弃希望的时候,三位队友开始不顾危险,接力给他送药送子弹,就这样,老豌豆愣是被推出毒区,走到了安全圈里。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似乎是一个绝妙的隐喻。但在游戏里,这也仅仅是如今的日常一景。如今的老豌豆是个特殊的玩家,但不是个特殊的武汉玩家。

疫情爆发的档口,全民一片忧心,那时似乎是这期间的至暗时刻。就在这会儿,微博上一个博主把 ID 改成了「武汉加油」。于是进了游戏,一切就不再平常,一位陌生人私信问他是不是武汉人,而询问的原因则是想「支付宝给你打 1000」。「为什么陌生人的还以总能让人感动」,博主说。而这件看似不经意的,游戏里的小事,也成了那一天的「清流」。

而一些竞技类游戏的屏幕里,原先花里胡哨的 ID,也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武汉加油」。有玩家说,碰到对面五黑,ID 是清一色的「武汉加油」,很感动;有玩家说,现在开以局游戏,大家会一齐先发一句「武汉加油」;有玩家说,队友知道自己是武汉人后,就会给出小心又热情的鼓励。

当然,也有人觉得「不好意思」,因为总会碰到有对手让着他,表现得小心翼翼。在一向讲究公平竞技,实力至上的游戏里,输赢在忽然之间成了小事。

如今这些玩家们喊着的,是要赢下「这一局」。

而要问武汉人这期间游戏体验如何,大部分人感觉是「来之不易的放松」。虚拟世界里的短暂逃避,让人更有精力去面对现实。

一位身在疫区的玩家告诉我,他们小区在大年三十夜晚遭遇莫名停电。一家人坐在黑暗中,情景凄凉。他灵机一动掏出手机,拉父母玩起了斗地主。三人玩认真了,还计算起了输赢金额,休闲娱乐方式彼此平行的两代,第一次通过这种方式交汇到了一起。

因足不出户的限制,从不停歇的社会开始徐徐停摆,一环扣一环的产业从起点陷落。而被普遍认为能在这期间「吃香」的游戏行业,同样在尝试做些事情。

很多电竞选手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时刻:他们站在镜头前,叮嘱大家「多洗手」「少出门」。

上面提到的场景,来自于腾讯电竞联合旗下十一个赛事号召上百位电竞人发起的抗「疫」活动。通过与多家行业媒体合作,采访不同行业的电竞从业者,让公众看到电竞人面对疫情最真实的一面,大概也是他们提出这个口号「共同战疫,我们在一起」的含义。

这类举动的意图明显,效果也显著:经过多年的发展,电竞也已经成为了现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不少喜爱电竞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视选手如偶像,这些电竞人的话语,也就格外听得下去。

在这次的抗疫行动中,我们看到了电竞已经成长为一个可以长期释放正面影响力的新型载体。这也意味这一个很明显的转变:原来看似远离「公众人物」形象的电竞人,也开始背上了和名气相符的责任感——同样的事情,也体现在了游戏产业里。

翻看各大企业的捐款名单,你会发现游戏公司也成了中流砥柱之一(我们曾经做过一篇统计,可点我回顾)。捐款的数量途径各不相同,但目的是一致的。而在游戏内举行的募捐行动,也成玩家们最热衷的活动之一。

但抗疫的方式并不仅限于捐款,游戏既是互动艺术,又是消费产品,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抗疫中发挥更有机的作用。如近期国内便有 61 位游戏人联合起来,制作了一款名为《逆行者》的游戏,无盈利元素,只是这些游戏人想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的《2019 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19 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 6.4 亿人。宅在家里的这段时光,游戏连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玩家,企业们自然也深知这个现状。于是近些日子来,游戏内推送疫情相关资讯的事情多了起来。让玩家们在游戏中娱乐之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知识。

要说国内覆盖玩家最多的游戏企业是哪家,公认的答案是腾讯。在这段时间里,腾讯在自家几乎所有游戏里都推送了抗疫知识,引导玩家关注「腾讯医典」。通常情况下,这种跨项目、跨部门的「异业合作」需要面对很多流程,但此次却并未遭阻力。在负责推送功能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大家响应都挺积极,甚至有很多自发的策划。因为这些事,「和每个玩游戏的人都息息相关」。

截至 2 月 17 日,仅在腾讯游戏内的推送覆盖程度,已经达到了 4.85 亿人次。不难猜测的是,部分不太关注疫情讯息的人,就这样通过游戏内的「医典」资讯,了解到了相关的注意事项。有一些玩家反馈说,感受到了被关心,「我们觉得挺好」,这位工作人员告诉我。

主播,玩家,游戏企业,三种曾被误解的角色,在这场战役中开始被重新审视。

2 月 19 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主旨在于大力发展「文化+互联网」。其中也针对电子竞技产业进行了扶持——地方政府开始对电子竞技产业的恢复上心。

政府的重视并非毫无缘由,在无法避免的经济下滑时期,「宅经济」扛下了部分冲击:直播网站流量大涨,应用商店游戏下载量激增,硬件设备畅销。游戏产业开始发光发热,背后是在其中得到身心放松的玩家们。这些曾经被认为象征负面的宅经济,以这个契机开始让人觉得不再消极。或者说,电子游戏成了社会的精神后勤之一。

回看疫情之中,主播鼓励观众,玩家相互打气,企业担起责任。这些讯号告诉我们,游戏产业原本需要长时间改变的社会印象,已经在如今这个时期开始猛然转变。随着 5G 技术的逐步铺开,如今「宅经济」的盛景在未来或多为常态。

无论是在未来的恢复疗伤途中,还是平稳回归的日子里,我们也希望游戏产业能像当下这般承担起更多,带来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朋友是主播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