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志愿者要去张家口还是北京

(通讯员 黄天航 吴叶凡 卫睿杰 董华茜 宋一丹 曲伸 余珊珊)2022年年初,电视学院共56名志愿者整装待发,奔赴北京张家口赛区、主媒体中心、冰立方、北京新闻中心等场馆,发挥所长,坚守岗位,贡献双奥之城的青春力量,共唱冰雪盛事的志愿颂歌。

主媒体中心——“第二赛场”的中传力量

作为赛时各国媒体和转播商的“主阵地”的主媒体中心场馆,承担着向全世界各国人民传递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比赛实况的工作,可以说是冬奥的“第二赛场”。

2020级广播电视学研究生、主媒体中心志愿者董华茜在这里同来自各个高校的实习生、志愿者一起,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去年9月,她作为第二批赛时实习生入职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先后负责采访协调、文稿写作和IOC(国际奥委会)协调等工作,服务中外的媒体记者,为他们提供信息、解决问题。董华茜还入选了北京冬奥宣讲团,走进高校和社区,为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而努力。在进入闭环之前,董华茜的工作岗位在位于首钢园的北京冬奥组委总部。每天7点前起床,用将近2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到达首钢,再开始一整天的忙碌工作,已经成为了她的“必修课”。“尽管考验重重,我仍然非常庆幸能来到这里,并且坚持至今。”董华茜表示。

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周阳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在主媒体中心接待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带他参观科技感满满的媒体餐厅,感受中国“智”造的力量。一位不会英语的NHK女记者向周阳寻求帮助,希望周阳带她去做核酸检测,周阳尝试着用自己仅会的一点日语与她进行交流,不仅完成了核酸检测,还聊到了共同喜欢的运动员,最后还交换了徽章。“用心赴一场冬梦之约,这一段段精彩的回忆,将被我永远珍藏。”周阳说。

2019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的张异芊在开幕前一天,接到了第二天留守主媒体中心的工作安排。虽然心里有些遗憾,但她同样明白,只有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在主舞台外那些默默无闻的角落严阵以待,才能确保这场盛会安全、圆满举办。开幕式当晚,主媒体中心大厅的8K大屏前聚集了不同肤色、来自不同国家的媒体从业者,而身着蓝白色志愿服的她也和老师一同站在那里,屏息凝神地观看这场盛会。张异芊回忆:“当中国代表团入场时,屏幕上出现了一片清晰而鲜艳的中国红。顿时,大厅里掌声雷动,欢呼和呐喊着的不仅有为祖国感到骄傲的我们,还有真心期盼冬奥顺利开展的国外媒体工作者。那时我在想,也许我们都曾精疲力尽,也许我们的工作默默无闻,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北京,2022,我们共同用青春和热情点燃了这个冬天!”

2020级国际新闻与传播的高淼第一次没有和家人一起过年。但在主媒体中心上岗的这段日子里,她同样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与支持。她每天的基本工作是回复主转播商(OBS)和持权转播商(Discovery、NBC、CMG等)的邮件,以及整理他们每日在Daill Briefing上提出的问题。起初高淼对于奥运转播专用的英语表达和相关政策不是很熟悉,老师就一封一封邮件地帮她修改,给她找来许多资料“充电”。“我们每天往返于驻地和场馆,一起工作的有相识的同学,也有其他陌生的媒体从业者,大家都在尽力为冬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淼说。

张家口赛区——严寒气候中的岗位坚守

在张家口赛区,来自电视学院的13名志愿者肩挑重任,发挥所长,坚守岗位。

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共建有4个竞赛场馆和5个非竞赛场馆。电视学院的13名志愿者分别在张家口山地转播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张家口颁奖广场等四个场馆负责志愿工作。

张家口颁奖广场志愿者曹景秀同学工作的一部分是负责在媒体接待台回答记者们的各类问题,包括位置、交通信息,颁奖信息等,这项工作对于英语口语要求很高。第一天工作开始前,为了让自己达到最佳状态,她把记者工作间每一个设施的英文都复习了好几遍,同时设想了很多可能出现的交流场景。

越是细节、琐碎的工作,越能展现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公告板文件的打印、设备的使用说明、工作间引导标准……这些工作虽小,但却能够直接影响记者的工作体验。为了完善每个小细节,原定下午四点到岗的工作,曹景秀同学早上十点左右就到岗准备。志愿者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也让“冰雪小白杨”们更快地适应工作,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志愿者王心宇同学认为团队精神对于志愿工作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小组内的成员在工作中彼此扶持,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电视学院志愿者们把五湖四海的来宾当作亲切的朋友,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张家口山地转播中心志愿者陈敬瑜同学表示,“志愿服务不论岗位在哪里,只要无私奉献就能感到意义所在。”张家口山地转播中心志愿者赵齐嘉豪同学回忆,一次他在赛区内注意到了一位“看起来很无助的奥地利摄影师”,了解后得知这位摄影师迷路了,他当即决定和摄影师一起下山,帮他寻找时刻表和站台,直到把他送上正确的班车,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冰雪中感受到“中国式温暖”。

作为传媒学子,相关专业学习经历使得电视学院同学们在相应岗位上更加游刃有余。陈敬瑜同学在服务媒体工作人员时就深感到:“我们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更理解媒体人的所思所想,能够和每一个媒体工作人员共情。”在服务媒体之余,冰雪小白杨们也积极发挥专业所长,为冬奥贡献自己的力量。志愿者安晓航是国家越野滑雪中心的一名摄影助理,她将在学院学习到的PS技能用于实践,制作了13张赛道点位图,获得了外籍经理和摄影主管的一致称赞,这张图也成为了摄影师们选择自己拍摄路线至关重要的一张图。

在冬奥志愿服务的日子是短暂但珍贵的。曹景秀同学说:“我们志愿者是一群‘厉害的人’。什么是‘厉害的人’?不是有一份‘厉害’的工作、赚着‘厉害’的钱就是‘厉害’的人。而是做着普普通通不赚钱还很累的工作,还能依旧充满热情踏踏实实的人,我想我们志愿者就是这样厉害的人。”陈敬瑜同学也表示:“虽然我们的工作环境是非常寒冷的,张家口晚上的天气都到了零下20多度,但我相信大家携手并肩,一定能跨越寒冷到达明媚的春天。”

冰立方——“冬奥蓝”们的超长待机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壶赛事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举办。电视学院共有15位媒体运行领域专业志愿者在“冰立方”展开志愿服务工作,包括带队老师李昉和14位来自不同年级专业的同学。在这里,他们见证了中国冰壶混双首秀开门红,也度过了一段漫长但有意义的志愿之旅。

志愿者们主要分布在媒体运行领域和转播领域,服务来自各个国家的文字及摄影记者,协助场馆的新闻发布会、混采等赛后活动。其中,“冰立方”转播服务领域的三位志愿者全部来自电视学院,主要负责协助奥运会主转播商OBS和持权转播商的日常转播工作。

在15位“冰立方”志愿者中,有7位志愿者曾于去年十月参与了“相约北京”轮椅冰壶测试赛的志愿工作。他们在测试赛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冬奥期间,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承担重要工作,和其他场馆志愿者一起,全力保障场馆媒体领域工作的正常运行。

“冰立方”志愿者们1月24日进入闭环,经历了长达八天的岗位培训,于2月1日正式上岗。由于“冰立方”所承担的冰壶比赛,是本届冬奥会开赛最早、赛程最长的项目,因此在此服务的志愿者们也面临着“超长待机”的挑战。志愿者们从大年初一开始,启动了早晚班工作制。每天早晨不到七点,早班的志愿者们就达到场馆,开启一天的工作。直到夜晚十二点,晚班的志愿者才会回到驻地。

来自2019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专业的吴卓然担任冬奥的转播服务助理,她说:“在‘冰立方’志愿服务的短短半个月,已经收获了不少感动。身边来自各个国家的朋友和同事,不论是初次见面还是已经结识,都能相谈甚欢,这可能就是奥运给人带来的凝聚力,也是对‘更团结’的奥运宣言的最好诠释。”来自2019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张煜琳担任摄影运行助理:“我还记得一位瑞士的摄影记者,他从开始的一言不发、沉默、与我们0交流,到每天见到我都会打招呼,临走时刮一下服务台冰墩墩摆件的鼻子。这样的融冰,是这场体育盛会、是这些点滴志愿服务给予我最深的感动。”

北京新闻中心——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城市报道

除了在冬奥闭环内参加现场报道的中外记者,距离国家体育场14公里外的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的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驻地内,同样有一批中外记者,作为冬奥会非注册记者,在这里写下一篇篇闭环外的城市报道。在北京新闻中心,7名电视学院的冬奥城市志愿者在这里,坚守城市采访、新闻发布、安保交通、运行保障等多个岗位,为来自432家中外媒体的1770名记者提供冬奥会举办城市报道的媒体服务,带领中外记者感受温暖洋溢的“北京温度”。

“无论如何,我们要发挥自己作为传媒学子的专业精神”,2022北京新闻中心新闻发布部志愿者、2021级国际新闻学硕士研究生鲍佳艺在上岗第一天就跟自己“憋着一股劲儿”,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出错。作为新闻发布部志愿者,鲍佳艺需要在两个班次中轮流值班,白班需要完成嘉宾接待、秩序维护、媒体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协助保障新闻发布会顺利召开;晚班则需要收集第二天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媒体记者报名信息,将中外媒体记者们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回到学校时往往已经是深夜十一点。

“当你说自己来自传媒大学的时候,别人第一会觉得很惊喜,第二会认为把这项工作交给你很放心”,新闻宣传专员志愿者、2019级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本科生陈晨特别提到,“我们所掌握的新闻写作知识、所训练的影像创作基础都会让我们在处理工作时更加有条不紊”。传媒学子的身份让志愿者们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平添了比别人更重的责任,而志愿者们始终都在心里跟自己较着一股劲:一定要在志愿服务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精神,彰显传媒学子的精神风貌。

2018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张星冉是2022北京新闻中心城市采访岗位的志愿者,在冬奥会期间,她需要陪同中外记者前往北京各处的科技、文化景观进行相关的参观、采访和报道工作。张星冉说,在这样一场重大的国际活动面前,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在现场去观察、去感受,去看一看一线的媒体记者们如何处理现场素材、如何做出重大活动报道,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在学习“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plus版课程。

北京2022冬奥会闭幕后,参与冬奥志愿服务的城市志愿者们对于此次特殊的志愿经历感慨万千。“冬奥志愿服务工作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那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自豪感、满足感,它会让你的内心感觉到很充实。”张星冉表示。

北京赛区、张家口赛区、延庆赛区

全国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包含大1/2/3、研1/2等年级学生)

参与伊利集团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的志愿服务工作,包含不限于接待、展示、售卖等服务岗位。 

1. 截至2022年1月1日年满18周岁(即2004年1月1日及以前出生),具备开展志愿服务所需要的身体条件和健康素质; 

2. 具备志愿服务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使用汉语或英语或其他语种进行日常交流;

3. 能认真参加赛前培训,并为赛时运行提供满足需要的志愿服务; 


5. 过往有大型赛事志愿服务经历人员或有组织策划大型活动、从事过体育赛事或其他活动的人员优先; 


6. 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员优先,包含但不限于:
口笔译服务、信息技术保障等; 


7. 有较强的组织及沟通能力,责任心强、有一定的抗压能力的人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冬奥会为什么选张家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