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买广场舞音箱地点

儋州出台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 列出清单办实事开新局

补充精神食粮 解决群众难题

3月12日,儋州市委出台《儋州市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部署结合实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贯穿2021年全年,突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拓展学习教育阵地,做到知行合一,解决群众难题,切实取得实效。

儋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将派出指导组,因地制宜指导各级党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党员践诺当先锋”和“党员服务做表率”活动,切实为群众解决一批“急愁难盼”的问题。市委书记袁光平说:“党史学习教育同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戒形式主义,防止浅尝辄止,在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促进改革、惠及民生等实效上彰显学习教育成果,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以昂扬姿态奋力推进海南自贸港和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建设。”

创新学习方式 教育入脑入心

从3月至12月底,儋州市委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读原著、学原文大学习,围绕中央指定学习材料和中央、省委统一编印重要参考材料,各级党委(党组)和党员、干部精心设计研讨专题,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读书班、专题学习辅导报告会、个人自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基层党组织依托“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结合实际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以采取党史专题集中自学、专题学习研讨、收听收看党史文献专题片和专题节目、党员讲“微党课”、实地参观党史教育基地等形式进行。学习教育期间,每个基层党组织每月开展至少1次专题学习活动。

6月底前,各级党委(党组)围绕“弘扬琼崖革命精神,在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展现儋州担当”主题开展专题学习研讨,结合儋州市和本单位的实际,撰写至少1篇高质量、有针对性的理论文章。7月底前,党员领导干部在学党史、讲党史、懂党史、用党史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专题党课;各镇党委书记、市直单位党组(党委)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本系统讲专题党课;鼓励党员领导干部到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学校、医院讲专题党课,拓展学习覆盖面。各级党组织可结合实际邀请先进典型或先进典型的见证者现身党课“课堂”,运用典型事迹分享、互动交流等适当方式,增强党课的感染力。

4月至11月,儋州市委宣传部等将牵头开展群众性党史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和广大群众以合唱、诗歌朗诵、调声、广场舞会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创排文艺节目。市教育局等牵头开展党史知识进校园活动,注重突出青少年群体,贴近青少年需求,以“党旗接力、代代传承”为主题,在全市中小学组织开展红色故事演讲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重温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升级红色基地 现场体验教学

大力提升、修缮、充实、丰富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与传承革命光荣传统结合,赋予红色教育基地新的时代和现实内涵;与发展全域旅游结合,推动红色教育基地争取成为国省级文保单位,用好红色资源发展旅游,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打造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载体;与城市发展建设结合,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做好红色教育基地的保护和维护,让红色教育基地成为儋州城市的亮点和灵魂。12月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地实际,儋州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发改委等,将对儋州市歃血结盟纪念园、光村镇泊潮村农村党支部成立遗址、白马井镇渡海先锋营登陆点遗址等一批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进行充实、改造、完善、提升,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打造成为 “大思政课堂”,成为儋州干部群众精神补钙、净化灵魂、固根守魂的社会实践场所,成为全省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的红色培训基地。

12月底前,儋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聚焦党史题材,遴选一批主旋律经典电影,通过送电影下乡等方式展映,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举办新党员集体宣誓仪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红歌献给党”歌咏比赛、“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庆祝建党100周年等系列活动。4月至11月,儋州市旅文局、市文联等将推出一批调声、山歌、诗词、书法、摄影、书画、小品、广场舞等作品,组织好展演、展览,让党史宣传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

7月底前,儋州市将组织开展现场体验教学,“七一”前后,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到党史教育基地瞻仰参观,重温入党誓词,接受党性洗礼。充分利用好现有红色资源,按照就近就地原则,合理有序组织党员、干部前往中共琼崖一大会址、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儋州市歃血结盟纪念园、中共琼崖特委琼崖纵队总部旧址、儋州市革命英雄纪念碑等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瞻仰参观,开展至少2场现场体验教学。

列清单办实事 解决群众难题

11月底前,儋州市委办、市政府办等牵头,将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结合、与城市发展建设和乡村振兴结合、与发展全域旅游结合、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推动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2月前,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面向群众和服务对象,市直机关、企事业各单位和各镇党委列出一批“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事项清单,确保为群众办实事真正落到实处。

儋州市要求每名党员都要提出2件至3件承诺事项,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将广泛开展“党员践诺当先锋”活动,继续推行党员“戴党徽、亮身份”行动,推动党员模范履行岗位职责,发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农村(社区、居)党支部继续开展“党员亮身份践承诺”活动,推动党员履行村规民约、遵守法纪、摒弃旧习;在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党支部,重点落实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制度。开展“党员服务做表率”活动,各领域党支部依托每月开展的主题党日,结合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四爱”卫生健康大行动等,组织党员广泛开展环境整治、便民助民等志愿服务,在党史学习教育期间,每名党员每月至少参加1次志愿服务活动,每季度至少为身边群众办1件实事好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海南日报那大3月16日电)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

  听说记者要去儋州,去过那的朋友热心介绍:“你一定要去看看儋州人唱调声。真的,那个真是太厉害了。”

  仔细一了解,这个当地的山歌还真是历史悠久声名远扬。产生于西汉,发源于儋州市北的三都、峨蔓、木棠等一带沿海地区。2006年还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可是这些,似乎还不能说明为什么看过儋州调声的人觉得“太厉害”。等到了儋州才知道,儋州调声,厉害在会唱的人数多,爱唱的人热情和调声之丰富上。

  一种地方民歌,为什么会流传千年还让人爱唱、爱听?为什么在当地,有人愿意唱调声连饭也不吃?

  儋州人还有谁会唱调声?儋州市文化馆馆长陈照荣听到这句外行话,忍不住笑了:“谁会?我们儋州有百万人口,差不多七成人都会唱。70年代前出生的人,只要会说儋州话的都能唱几句。”

  陈照荣说,有首歌能形容儋州人唱调声的人之多:“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不仅多,而且人们爱唱歌的心情,热切得有点只争朝夕的急迫。“调及春景未残就,莫到老边‘巴眼人’”。这是儋州本地话,意思是要赶在青春还未过去的时候唱调声,不要等老了不能唱了,才羡慕那些唱的人。

  直至今日,农闲时分,节假日里,只要天气好,晚饭过后,三三两两的人就走到广场上,田地空旷处,手拉着手,男一排,女一排,手拉着手唱调声。人多的时候,唱的唱,看的看,笑的笑,评的评,人多的时候能上万,少的时候,也能有几十上百人的排场。那个热闹劲儿,一点也不亚于风靡全国的广场舞。

  当地人说,调声用儋州话唱“最有味道”。在海南,儋州话只有儋州地区常年居住的人才能听懂。但这并不妨碍调声在自己的“地盘”生生不息。甚至在外地的儋州人,也聚起来唱歌:儋州人出来唱调声,说唱就唱,他乡与故土,似乎也近了些。

  “调声在儋州这么火,有专业的演出团队吗?”记者问。

  陈照荣想想,很认真地说:“也有,也没有。”这是怎么说的?陈照荣说,调声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民间爱唱的人特别多,很多村也有自己的调声队。所以如果要赛歌,每个村都有赛歌队,像攀步村的男调声队和北盛村的女调声队,都是比赛展演的主力,但是市里还真没有专门的演出团队。

  一种有2000多年历史的地方音乐品种,而且只有儋州地区的人才能懂,怎么流传至今,而且还让大家这样喜爱呢?儋州市调声山歌协会会长郭炳圣说:“正是因为调声生于儋州,长于儋州,曲调优美,情理交融,才能雅俗共赏,流传至今。”

  郭炳圣研究调声30多年了。今年10月,他将在儋州大戏院举办自己的演唱会。演唱会共有十几首曲子,有的是老调新作,有的是老曲新词。总之,有传统,有创新。

  不拘形式,表达灵活,或许是让这种地方音乐流传至今的秘诀。调声的确优美。近似民间小调的旋律,欢快活泼,朗朗上口。旋律中经常出现调式交换和转调变化,显得百转回肠。入调声的儋州话也雅致。年轻的姑娘叫“姑”或“侬”。有的表达生活中的小哲理“不垦山崩不是龙”“有心不忘在迷路”,有的反映自然中的美景“夜静管观星斗定”,有的直接表达调声的魅力“调声不做无雅味”“明天唱上北京城。”更多的,表达青年男女的情感,男歌高亢激越,女歌婉转绵长。不懂词的,听多了,也能哼上几句。

  虽多为情歌,但并不妨碍调声寓情于理。比如抗战期间流传很广的“抗日不怕难”“朱德兵马盛”等,唱着唱着,人们的血液就沸腾起来了,鼓舞了人心,也鼓舞了抗日的勇气。几十年过去了,很多老年人干活时,还是喜欢唱。

  目前儋州已经收录的调声有600多首。常用的曲调大概有50来首。唱调声,不需要伴奏,不需要舞台,随走随唱。只要是块能站开人的开阔地带就能唱;也不需要特别的创作,即兴发挥,看到什么唱什么。有特别爱唱的人,在家拿个毛巾也能编到曲里,叫人吃饭也能唱着表达。

  在儋州泊潮村,村里的喇叭依然经常会放起调声的曲子。村里的起哥,是远近有名的调声粉丝。起哥原来在市里务工,工作之余,只要听说哪里有调声唱就赶去唱歌。后来索性不干了,直接回村里拉起队伍自己当起调人唱歌。却难免生活受到影响,日渐困窘。村里人见状,也编了调声来唱他。大概意思是“家里下顿没着落,愁坏家里的老婆;大哥依然对着歌,谁也没有他快活。”配上调子,并不觉得讥讽,倒有几分同情甚至艳羡之意。

  调声在儋州火是火,可是在陈照荣、郭炳圣们看来,和很多民间艺术的情况一样,也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

  青黄不接,首先表现在唱歌的人方面。“现在看着还可以,再过几年估计就悬了。”郭炳圣说。“30岁以下的年轻人,愿意唱调声的太少了。“调声能传承到今天,就是因为民间青年男女爱唱,要是他们都不唱了,调声的前景就不乐观了。”陈照荣说。

  青年人中唱得好的越来越少,国家级儋州调声代表性传承人唐宝山已经年过60,而省级儋州调声代表性传承人也年逾50。

  儋州市虽然经费紧张,但还是不定期举办调声赛歌会。陈照荣一提起赛歌会就高兴了,“第一次赛歌会,我3个手机号都被打爆了,人山人海,就跟过年赶集一样。3天没回家,简直要忙疯了,可是也开心死了。”

  郭炳圣的演唱会,也得到了市里的支持。不仅如此,儋州还制定了儋州调声项目2013―2015年保护规划。

  按照规划,儋州市不仅要成立调声山歌协会,文化馆还要组织有关人员从事调声的普查和采集工作,收集整理民歌调声编成册子。举办培训班,每次培训30―50名调声骨干。

  最令陈照荣高兴的,是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儋州市第四中学“结上了对子”。第四中学成了儋州调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基地。陈照荣们抽空就去给初中生上课培训,教孩子们唱调声。“现在很多孩子都会唱了,能唱能和,有的还会打腰踢腿,挺像样的。”陈照荣说:“调声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传承之路,还应使更多的青年爱上调声。”


(责编:陈苑、许心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户外用的广场舞音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