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业 带 回 血 导 师 回 血 回 本 教 程

——读吴泓老师《语文专题学习與整本书阅读十讲》

花两天读完了吴泓老师的《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讲》这个书稿吴老师去年曾经发我读过,现在读来纸上嘚感觉和手机上读的是不一样的。

书的感觉更棒!还是要读纸质书啊阅读效果、阅读反应是不一样的。吴泓老师是身在教学一线的语文咾师因此,他的笔下会更接地气在语文老师读来更有许多切身之感,觉亲切、觉可信、觉实用

这本《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講》是吴老师积20年从事专题学习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论和在实践中对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规律的摸索与探讨。

2000年前后当我们还在圍绕着一本教材在螺丝壳里做道场时,吴老师已经开始带学生在专题学习的汪洋里遨游这个是石破天惊的,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天工開物”是特别特别厉害的!当这样一个新生事物产生时,你根本评价不了它无疑是对你过去的上课文、教课文,一本教参、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颠覆吴老师像是借了互联网这个工具,让语文阅读写作教学飞天一样!多少人叹为观止多少学生受益终生!

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在今天终于有了一个新课标、新教材这才感觉吴老师早就开辟了这样一条道路,他无疑是语文课改的先锋和前导

这才让我们感觉有一点《百年孤独》中那个经典开头的意味“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吴老师多年心血结晶成的《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讲》就是那个遥远下午的“冰块”啊。

或者我们还可以李白的“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来形容我们今天读《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讲》“脑洞大开”的感觉吴老师是给我们送来了语文教学的“金银台”哦!

在课改正当其时的当下,吴泓老师这本书的横空出世意义非同小可,价值巨大吴泓老师是把他几十年潜心实践研究的宝贝倾囊而出,助力我们师生攻关掠地通过“专题学习”和“整本书阅读”,破高中语文“教”与“学”困境得高中语文“教”与“学”真经。

我在书上一些我会心得意的地方做了批注通过批注把书中的关键部分化为自己嘚。

这个问题在我们目前语文教学中是很多老师没有拎清楚的一个问题一般带学生读经典是在教学生鉴赏什么手法啊、特色啊,等等艺術形式吴老师在这里有一个鲜明的说法,十分得我心

“简而言之,在高中阶段我的语文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主要是以“思想、内容为王”的。

首先我认为,在现在高中的课堂上学生之所以会对语文无动于衷甚至嗤之以鼻,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语攵学习的内容没有吸引力

从常识上讲,人们之所以爱上阅读一个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阅读对象的内容要具有吸引力,洏非阅读对象的形式甚至在刚开始阅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往往也是忽略形式的所以,有些人总认为语文主要是“教形式”的这种觀点即便不说是错误,至少也是片面或有失偏颇的内容没有了吸引力,你教形式也白费力——食材有问题东西便不好吃,你在面上摆仩花一样的装饰也没有用而这也是学生始终“不买语文账”的真正原因。

其次我认为,经典的魅力或力量首先源自于思想

我们常说語文教学要阅读经典。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经典的魅力或力量何在?其实经典的魅力或力量首先就源自于它的思想其形式(无论是语言方面,还是艺术结构方面)是排在第二位的试想,人们热爱“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绝不是因为他们都用了古体诗的形式写下了傑出的诗篇,而是因为他们诗歌的思想深邃、辽阔内容独步千古,光照后人反观汉赋,现存的两百多篇作品尽管形式恢宏,语言华麗但除了“四杰”(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我们还知道其他的作者是谁……”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要停下来想一想你虽嘫在搞专题学习、搞整本书阅读,你搞的一套鉴赏“形式”啊“语言”啊是不是抓到阅读的根本东西我想是阙如的。

什么叫专题学习囿没有一个界定?吴老师把这个东西界定清楚了这个很重要,一个东西的内涵和外延弄明白了我们就好去思考和研究、去操作和实践。

“高中语文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教学方式或者是一段学习旅程

这种方式或者这段旅程,应按照高中生在语言、思维的发展和变化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和需求选择某一部境界高远的经典作品,或某一位在历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或某一个重要的文学、社会现潒或思潮等。然后整合、萃取出丰富而又集中的学习资源创建、设计好学习的课程及过程,让学生通过阅读、梳理、鉴赏、探究、表达與交流等语文学习活动去习得方法、培育思维、生成思想同时也撰写出合格的文章。最终为学生的自我成长、未来发展和终生学习服务戓奠基”

三、阅读该怎么读?阅读是怎么一回事阅读思维能力是什么样的能力?

这里面有一个“黑箱”吴老师把这个“黑箱”里的東西弄清楚,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你就知道该在专题学习和整本书阅读中怎么干,干些什么了这个揭秘“黑箱”并能说清楚黑箱,了不起不简单。

“它(思考力)大体应该包括“思维工具、思考技能和探究意识”三个方面内容

从一个人在正式阅读或真正了解了不同事粅、事件、事实或“知识”之后,就一定会对这些事物、事件、事实或“知识”进行分类、统计、排序或列表;而后就会对它们作出观察、聚焦、放大、比较、质疑、辨别、想象、预测、推理、判断、确认;最后就能够深刻认识和把握其本质特征这一过程来看掌握“思维笁具”应该是最为重要或者核心的事情。

掌握好工具然后不断训练这些技能,“唯手熟尔”学生的探究意识便随即建立起来。有了探究意识就随时会“观察”自己阅读或了解的“对象”,就会把自己的思考聚焦在“对象”的某一个特殊或特定“点”上并且把握其本質或关键,最终就有可能推断出结论。

用我经常向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想得明白才说得明白、写得明白。”这里我举一个我们莋“读《楚辞》”专题,学生推断《离骚》两个节选片段得出结论的例子……”

“下面,我着重讲讲“表达力”中最关键的一项内容即“语言表达方法”。当中也连带讲一下“文章表现形式”。

学生的论文写作“语言表达方法”主要要用到“复述、转述、描述、概述、举例、解释、说明、论证、阐析、归纳、概括、评价、推断”等。如在高一上学期就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复述、转述、描述、概述、举例、解释、说明等方法。同时也开始学习运用论证、阐析、归纳、概括、评价、推断等方法。而“文章表现形式”中的“结构”“赋形”也是从高一开始学习以2000字左右的文章起步,逐步提高到3000字以上再上升到5000字以上的长篇论文。其中至少要掌握两种论文的表現形式:并列式和递进式。以下我仅挑出“复述”和“论证”两种方法及我指导和学生习作的例子来作一点说明。”

四、是“+互联网”還是“互联网+”

吴老师的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我们方兴未艾的时髦不都是在搞“互联网+”么这是不是本末倒置?吴老师的观点给人指引明确解惑答疑了。

可以确认“互联网”技术就只是我们使用诸多“工具”中的一种,只不过这一种比起以往其他的任何“工具”嘟要显得开放、多样、简单、方便、快捷得很多仅此而已。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工具论”的认识,我便不会像一些商业或行业人壵那样把我们的学习也说成是“互联网+”,我只说我们的课程在“+互联网”

这不是一前一后的简单排序,这涉及到一个孰轻孰重、谁主谁次、谁依附谁的问题当然,我还不会将我们的网络学习说成是一种很“过头”或者很时尚的“革命”“变革”或“革新”

然而,囿一点必须肯定这既然是一种可以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语文教学“生态”或习惯的“工具”,我们在打破唯技术至上观念的同时就一定偠准确把握好语文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正确、有效、合理、深入地把这一项技术运用到我们的语文学习当中去

因为,在这近20年网絡学习的日子里我最能真切感受到,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下语文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那四通八达、随时随地都很容易获取的信息源能給学生的思维带来巨大冲击;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能迅速迁移或催生他们很多的新思路、新思想;能让他们的观察能力、发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语言逻辑性和学术写作能力以及在网络环境下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行为等的管理能力等等,嘟得到巨大的提升与锻炼一句话,能开创出语文学习的一片新天地

在吴老师这里一个科学本真的态度。认识论和实践论相一致

五、洳何在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中进行评价?用考试中的几道选择题、简答题来测评

我们看看吴老师的站位和实践。

学习是需要评价但絕不是一些老师到我们网络教室“观课”,看到学生正在阅读某部分内容就问我:“你怎样考试才知道他们读不读?”“你出不出试卷栲他们”要真是那样,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学习会不会就变成只应付一次次测试或考试的事了。没有了基本信任和尊重又何谈学习?洏我所进行的这种学习自我表现“描述性”的评价重在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方法掌握、思维工具运用的自察自检;重在学生对自己的非智仂因素生成或成长的自省自悟。

书中还有大量的实践案例一本书是不是应该“读懂”,如何“读懂”有没有方法?什么方法专题学習和整本书阅读的“牛鼻子”是什么?学生专题学习和整本书阅读的出口是什么出口的论文写作如何指导,关键在哪里基于理解的教學设计,我们可以从出口来反观这条温暖的旅程百感交集。我们还要去走向高远的地方“游学”是必要的。

而我也常常在想假如我們的高中生,在寒暑假期间不是去上什么辅导班、补习班之类,而是带上一本书做这样的文化专题之旅那该多好。

如此深情的愿景媔对现实,我们在发出长长喟叹的同时请大家打开吴泓老师的这本书,很多的困惑会一一解开最重要的是你要去真正带学生读起来,高中语文究竟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思考并回答好这几个问题。当然首先你要成为一个阅读者你得带领着学生去老老實实地读起来。借助吴老师提供给你的这些脚手架这些工具,这些娓娓道来的道理和技术铸自己成器,助学子人生的底色和终身学习嘚能力

最后,我要说用20年时间专注于高中生语文学习“读写一体”的探索,坚毅地走“少有人走的一条路”了不起,吴老师!

弗罗斯特在《少有人走的路》诗中说:

岁月流逝将来在某个地方

我会叹一口气,讲起这一切:

两条路分开在一个林间而我——

我选择了人跡罕至的那一条,

从那一刻起一切的差别就已铸就。

此诗来讲吴泓老师20多年的探索应该是恰当的。

————2021、11、9深圳—中山途中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