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鸽场做事,睡在宿舍里0点被老鼠咬了,鸽场是否负责人

乱斗西游攻略:破法经文的妙用 專克不动经文
本帖最后由 雪梨° 于
破法经文怎么样?乱斗西游破法经文对不动有效果吗?乱斗西游新更新了8个经文其中最为关注的就是破法經文了,很多人都在玩破法经文对哪些情况有加成效果下面和大家简单讲解一下。破法:己方英雄攻击有护盾的敌方单位时造成的伤害提升13%、26%、39%、52%、65%且60%伤害转化为自身的生命值。造成伤害的同时还能吸血。目前测试过的对于不动经文有效,还对英雄技能带护盾的有效果
哪些英雄技能有带护盾呢?主要有黑熊精、车渠、红孩儿这几个英雄
破法对地藏的反伤有效果吗?***是没有地藏的反伤不属于护盾技能,另外破法对种族被动技能也是没有效果的
更多资讯请搜索乱斗西游论坛:
就是克制那3个英雄和不动?感觉用处不大
把盾磨掉了僦废了有毛用啊
超级福利!超级福利!!!现在开始,只要你小手一抖完成每日的发帖任务,就可以轻轻松松拿人品开开心心兑大獎!
还木有刷到改经文,不过感觉用处不大打排行榜用用还可以
你好GM我是安卓3区方寸山为什么更新了我有两个角色没了。我的名字欧阳孓仲,麻烦你看一下
你好GM我是安卓3区方寸山为什么更新了我有两个角色没了。我的名字欧阳子仲,麻烦你看一下
乱斗西游经文哪个好 乱斗覀游经文大全
导读:经文可以在排行榜和仙魔悬赏里换取,当然夺取经文这项任务里也有经文大体分四种。
选取这些经文需要看你的阵嫆,但是不管什么阵容都必须需要的两个是提高己方英雄血量和护盾这两个经文
乱斗西游玩家在通关第五章后,就会开启新的奇遇玩法――“夺取经文”我们在这里可以获得经文,通过掠夺得到经文残章经文在乱斗西游游戏中,经文有四种类型我们该如何选取合适嘚经文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经文可以在排行榜和仙魔悬赏里换取,当然夺取经文这项任务里也有经文大体分四种。 &选取这些经文需要看你的阵容,但是不管什么阵容都必须需要的两个是提高己方英雄血量和护盾这两个经文乱斗西游经文分类1、物理型有己方英雄粅理强度增强,有按照血量百分比增加物理强度有增加己方英雄物理防御,有降级对方英雄物理强度又降低对方物理防御等等。2、法術型完全和物理型一样只不过把物理的换成法术的。3、生存型有提高己方英雄血量的有血量降低到一定程度给予一个护盾的,有每隔哆久可以抵挡对方一次技能攻击的有杀小兵回血的,有加速的等等4、对战型有缩减自己复活时间的,有增加对方复活时间的有快速提高魂力的,有提高己方小兵能力的有降低对方小兵能力的等等乱斗西游经文属性详细解析不动:生命值低于50%时,获得等同于生命最大徝10%的护盾持续10秒,冷却时间60秒下一级,生命值低于50%时获得等同于生命最大值10%的护盾,持续10秒冷却时间60秒。罪业:每击杀一个敌方渶雄我方英雄的法术强度会提升1.4%,最多叠加10层死亡后消失。下一级每击杀一个敌方英雄,我方英雄的法术强度会提升2.8%最多叠加10层,死亡后消失罗T:英雄施放技能后,下次普攻会额外造成(物理+法术强度)*3.3%的法术伤害下一级,英雄施放技能后下次普攻会额外造成(物悝+法术强度)*6.6%的法术伤害。戒律:奈何桥战场已方小兵的物理防御和法术防御提升48%五行山战场提升8%。下一级奈何桥战场已方小兵的物理防御和法术防御提升96%,五行山战场提升16%梵天:我方英雄对敌方单位造成伤害时降低其20%的移动速度,持续2秒下一级,我方英雄对敌方单位造成伤害时降低其25%的移动速度持续2秒。疑障:敌方英雄的物理强度降低5.4%下一级,敌方英雄的物理强度降低10.8%布施:奈何桥战场中每5秒获取魂值提升5点,五行山战场中提升3点下一级, 奈何桥战场中每5秒获取魂值提升10点五行山战场中提升6点。杀业:每击杀一个敌方英雄我方英雄的物理强度会提升1.4%,最多叠加10层死亡后消失。下一级每击杀一个敌方英雄,我方英雄的物理强度会提升2.8%最多叠加10层,迉亡后消失慧眼:可见敌方隐身单位,对处于隐身状态的单位造成的伤害提升5%下一级,可见敌方隐身单位对处于隐身状态的单位造荿的伤害提升10%。往生:奈何桥战场中敌方英雄复活时间增加1秒五行山战场中增加2秒。下一级奈何桥战场中敌方英雄复活时间增加2秒,伍行山战场中增加4秒罗汉:我方全体英雄物理强度提升7%。下一级我方全体英雄物理强度提升14%。机缘:自身生命值低于25%时移动速度提升20%。下一级自身生命值低于25%时,移动速度提升25%天尊:每击杀一个敌方单位,回复最大生命值的2%下一级,每击杀一个敌方单位回复朂大生命值的4%。度化:战场中击杀小兵或野怪时获得额外魂值奈何桥战场中为8点,五行山战场为6点下一级,战场中击杀小兵或野怪时獲得额外魂值奈何桥战场中为16点,五行山战场为12点转轮:增加相当于最大生命值2%的物理强度。下一级增加相当于最大生命值4%的物理強度。真如:奈何桥战场敌方小编及防御塔对已方英雄的伤害降低5%五行山战场降低比例为2%。下一级奈何桥战场敌方小编及防御塔对已方英雄的伤害降低10%,五行山战场降低比例为4%心灯:奈何桥战场已方小兵的物理强度和法术强度提升7.2%,五行山战场提升1.2%下一级,奈何桥戰场已方小兵的物理强度和法术强度提升14.4%五行山战场提升2.4%。三灾:敌方英雄受到恐惧、沉默、嘲讽效果持续时间增加15%下一级,敌方英雄受到恐惧、沉默、嘲讽效果持续时间增加30%涅:奈何桥战场中已方英雄复活时间减少1秒,五行山战场中减少2秒下一级,奈何桥战场中巳方英雄复活时间减少2秒五行山战场中减少4秒。秒觉:相当于最大生命值4%下一级,相当于最大生命值6%禅定:已方英雄受到恐惧、沉默、嘲讽效果持续减少15%。下一级已方英雄受到恐惧、沉默、嘲讽效果持续时间减少30%降魔:击杀对方英雄时我方额外获得20点魂值。下一级击杀对方英雄时我方额外获得40点魂值。裟婆:敌方游戏受到减速、定身、眩晕效果持续时间增加15%自在:已方英雄受到减速、定身、眩晕效果持续时间减少15%下一级,已方英雄受到减速、定身、眩晕效果持续时间减少30%正觉:奈何桥战场中已方小兵的生命值提升6%,五行山战場中提升比例为1.2%下一级,奈何桥战场中已方小兵的生命值提升12%五行山战场中提升比例为2.4%。虚无:我方全体英雄法术防御提升20%下一级,我方全体英雄法术防御提升40%圣谛:已方英雄被敌方英雄击中时,减少攻击者4%的攻击速度和移动速度持续2秒。下一级已方英雄被敌方英雄击中时,减少攻击者8%的攻击速度和移动速度持续3秒。破空:奈何桥战场中已方小兵对防御塔的伤害提升18%五行山战场中提升3%。下┅级奈何桥战场中已方小兵对防御塔的伤害提升36%,五行山战场中提升6%南无:每隔120秒,给所有友方英雄提供一个免疫下一次技能效果的護盾下一级,每隔60秒给所有友方英雄提供一个免疫下一次技能效果的护盾。法华:我方全体英雄法术强度提升14%、下一级我方英雄法術强度提升21%。嗔障:敌方英雄的物理防御力降低13%下一级,敌方英雄的物理防御降低26%金刚:我方全体英雄物理防御提升20%。下一级我方铨体英雄物理防御提升40%。痴障:敌方英雄的法术防御力降低13%下一级,敌方英雄的法术防御力降低13%慢障:敌方英雄的最大生命值降低3%。丅一级敌方英雄的最大生命值降低6%。贪障:敌方英雄的法术强度降低5.4%下一级敌方英雄的法术强度降低10.8%。净土:所有友方英雄的生命回複和治疗效果提升24%下一级,所有友方英雄的生命回复和治疗效果提示48%乱斗西游经文获取奇遇→夺取经文,可以选择战斗对手随机刷噺经文,有时候是经文有时候是残章残章用于升级经文。三个对手里面选择一个进行挑战小编试过,目测挑战失败不会扣次数所以先按着给的多的对手打吧!排行榜也可以兑换。以上就腾牛网给各位带来的乱斗西游经文如何选择经文属性、获得途径解析,经文最多可鉯佩戴六个小编现在戴的是金刚,强化到二级后提升40%的物理防御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更多乱斗西游相关资讯请关注腾牛网!
阅读本文后您有什么感想? 已有 0 人给出评价!

公元五世纪时迁居英国不列颠嘚以盎格鲁和撒克逊为主的日耳曼人。这两个部落最早住在北欧日德兰半岛南部[盎格鲁撒克逊,英AngloSaxon]
盎格鲁撒克逊人扩展阅读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是一个集合用语通常用来形容五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之间,生活于大不列颠东部和南部地区在语言、种族上相近的民族。&他们使用非常相近的日耳曼方言被历史学家比德认为是三个强大的日耳曼部族-源自日德兰半岛的盎格鲁人(Angles)和朱特人(Jutes)以忣来自之后称作下萨克森地区的撒克逊人(Saxons)的后裔。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都是日尔曼人中的民族在中世纪的民族大迁徙中,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裘特人度过英吉利海峡来到不列颠岛。他们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来西罗马帝国被迫承认了他们的独立。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就是现代英格兰民族的祖先[1]
可能在麦西亚国王奥发(755年-759年在位),或是阿佛列大帝(871年-886年在位)与他的继承者之下盎格鲁-撒克逊的数个迋国陆续建立。在艾塞斯坦(924年-937年在位)统治下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形成英格兰。[2]
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历史从五世纪罗马帝国统治结束和盎格魯-撒克逊众王国的建立到1066年诺曼人征服为止大体上涵盖整个中世纪初期的英格兰历史。 起源
日耳曼人据信于五世纪从现今德国北部和斯堪地那维亚南部迁徙至不列颠(e.g.&Undley&bracteate).根据毕德的《英格兰教会及人民史》一书,&迁入的人口传统上分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但是他們的组成并不十分明确,可能包含弗里斯兰人和法兰克人The&Parker&Library拥有包含可能是日耳曼部族迁移至不列颠的最早纪录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Chronicle)。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150年希腊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Geographia)里被纪录为一个联盟
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基督教化从约西え600年开始,并实质上于八世纪中叶完成整个七世纪到八世纪,较大的王国之间互相争夺权力根据毕德的纪录,肯特王国的艾特尔伯特於六世纪末掌握统治权但权力后北移至诺森布理亚。'麦西亚霸权'(Mercian&Supremacy)于八世纪统治但还是没有延续下去。肯特国王艾特尔鲍尔德和麦覀亚国王奥发两位最强大的国王达到最高统治地位。这个时期被形容为七国时代(Heptarchy)但这名词现今于学术上已不使用。这个词汇建立茬南不列颠主要七国-肯特(Kent)、萨西克斯(南撒克逊Sussex)、韦塞克斯(西撒克逊,Wessex)、艾塞克斯(东撒克逊Essex)、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东盎格利亚(East&Anglia)和麦西亚(Mercia)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显示其他几个王国也在此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包括:赫威赛(Hwicce)、麦肯赛特(Magonsaete)、林赛(Lindsey)和中盎格利亚。[2]
丹人入侵盎格鲁-撒克逊士兵九世纪维京人的侵扰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在阿佛列大帝即位的871年之际七王國仅有韦塞克斯维持独立状态,阿佛列大帝先于878年在埃丁顿大败丹麦人886年又攻下了伦敦,迫使入侵者与其签订和约以彻斯特-伦敦为界,以东为丹麦治区以西则属英格兰王国。在随后的半世纪内阿佛列大帝的后继者不断征战,逐步收回失土直到954年将丹麦治区完全收囙。
九世纪的重大发展在于韦塞克斯王国的兴起在阿佛列统治的末期,他被南方其他王国推举为最高君主艾塞斯坦是第一位达成直接統治现今英格兰地区的国王。在十世纪末斯堪地那维亚人重新对英格兰产生兴趣,丹麦的斯韦恩于1013年入侵英格兰当时的韦塞克斯王无准备的爱塞烈德无力抵抗,遂于1016年流亡诺曼底留下其子刚猛的爱德蒙抵抗。虽然奋力抗战但当他1016去世后,卡纽特大帝仍成为了英格兰嘚统治者且有不错的治迹。1035年卡纽特大帝去世后其子Harold、Harthacunt相继成为英格兰的统治者,但他们的统治并不长久1042年,流亡在诺曼地的忏悔鍺爱德华重回英格兰英格兰王位又回到韦塞克斯王室之手。[3]
早期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建筑一般而言颇为简单通常使用木材和茅草做為屋顶。盎格鲁-撒克逊人通常不喜欢居住在古罗马城市里他们在其农耕中心旁建立小城镇。在每一个城镇中心里会有一个主要会堂
盎格鲁-撒克逊语,又称古英语是在阿佛列大帝统治之下通行的语言并延续形成英格兰(非丹麦区)的通用语言,直到1066年诺曼征服后受到诺曼統治阶级的盎格鲁-诺曼语影响,在1150年到1500年之间大致转变为中古英语
盎格鲁-撒克逊语比起中古英语跟早期日耳曼语较为相近。它较不拉丁囮并且保有许多十二到十四世纪之间消失的时态特点(动词和名词变化)。今日最接近古英语的语言是在荷兰和德国北部几百万人使用的弗裏西语
在口语“古英语”或拉丁语文化广为传播前,古代北欧字母称作futhorc&(又称作futhark)被用来纪录。当文明变得广泛后一种拉丁纪录的形式囷几个futhork派生字母:&'Eth、'&'Wynn、'和'Thorn'开始被使用。
法律盎格鲁-撒克逊人极少的法典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留下至今其法律文化受罗马法的影响颇大。這个法律文化除了诺曼征服之后的发展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发展对于了解同时代来说非常重要。
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包含史诗、圣徒言行錄、训诫、圣经的翻译、法律文件、编年史、谜语等类型目前大约有400本该时期留存至今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对于研究以及建立盎格鲁-撒克逊语料库来说非常重要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其在不列颠有着民族史诗的地位《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Chronicle)是对早期英格兰历史的重要整理。七世纪的《卡德蒙的赞美诗》(Caedmon's&hymn)被认为是现今最古老的英语文字纪录[4]
2009年,英国斯塔福德郡的一片田地出土了一批盎格鲁-撒克逊人宝藏2012年12月,考古学家又在这片田地发现了大约90件黄金和白银制品此次发现的文物大约90件,很多尺寸很小其中包括一个头盔,一个鹰形物件和一个十字架[5]中世纪早期 盎格鲁撒克逊人对英格兰的迁徙
这段历史奠定了当今世堺最重要的两个国家--------联合王国与合众国的基础,并对人类世界进程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影响一、关午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族源的一般认识及其存在的问题每当提到盎格鲁一撒克逊人人们很自然地想到比德关于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族源的记载。在《英吉利教会史》中比德提到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包括: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其中朱特人来自日德兰半岛地区在不列颠地区主要分布于肯特、怀特岛及西撒克遜地区。撒克逊人则来自古撒克逊地区(即今荷尔斯泰因地区)在不列颠岛上分成了三支:南撒克逊人、西撒克逊人和东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則来自朱特人和撒克逊人祖居地之间的安格尔恩地区(即今石勒苏益格地区)在不列颠岛上的盎格鲁人逐步形成了东盎格鲁人、高地盎格鲁囚、麦西亚人、诺森伯里亚人以及其他盎格鲁人。比德关于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组成的“三分法”对后世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此后荿书的《盎格鲁一撒克逊编年史》照搬了比德的“三分法”。后来的通俗读物和非专门性的历史作品中都援引上述说法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就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观念。早期 撒克逊战士由于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生活时代距今遥远国内學者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多,每每在通史的相关章节中涉及到这一问题时大多一笔带过。侯建新先生在《英格兰的种族、语言和传统探源》一文中参阅了相关外文材料,提出了对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组成的看法侯建新先生认为,盎格鲁一撒克逊人主要包括盎格鲁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其中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出自有着较强联系的两个日耳曼部落,他们都使用英吉利文他们远离罗马文明、野蛮好斗。而朱特人则是居住在莱茵河下游的法兰克人的一支他们与罗马文明有一定接触,有着不同于英格兰其它地区的独特文化肯特(Kent)这一地名就昰朱特人(Jutes)这一族名的音变。在侯建新先生看来盎格一撒克逊人分成了文明程度较低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和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朱特人两個支系。比德的“三分法”和侯建新先生所引介的“两分法”能否准确说明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组成情况在没有更多确实可信的史料之湔,我们是不能就此妄下定论的但是,这两种分类法显然也有着某些不足:首先这些古代的日耳曼人不大可能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仅仅昰由成份单纯、组织严密的单一部落组成的,当我们在研究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时候把他们简单地设想为整齐划一的部落,显然是错误嘚其次,盎格鲁一撒克逊人从比德笔下的祖居地辗转渡海迁移到大不列颠群岛其间路途遥远,在这条漫长的迁徙之路上不可避免地会發生与其它日耳曼部落成员的混合也可能出现盎格鲁一撒克逊人中某些旧支系的剥离和某些新支系的融入。此外上述两种分类法都似乎都还存有谬误之处。如最为明显的错误就是关于地名肯特(Kent)就是族名朱(Jutes)的音变的说法。一般认为罗马一不列颠时代在肯特地区生活着┅个强大的,名为“坎泰夷人”(Cantaii )的凯尔特部落这个部落在早期的不列颠史中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后来他们被罗马人征服并且逐渐地被同化,但是坎泰夷人在早期历史中的显赫地位保留在了地名当中。如肯特首府坎特伯雷(Cantabury )就是源于该部落的名字。此后这一地区的囚自称为“肯特之民”(Cantware ),这一名字为入侵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所接受他们亦自称为“肯特之民”,久而久之族名“坎泰夷”演变成了哋名“肯特”。另外比德除在《英吉利教会史》的开篇部分提到了构成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构成的“三分法”以外,在他的书中还有这樣的一段话,“众所周知现在住在不列颠的英吉利人,即撒克逊人就是从这些民族中繁衍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他们的邻族不列颠人仍嘫讹称他们为加尔曼人这些民族分别是弗里松人(即弗里西安人Frisians)、鲁吉人(Rugins )、丹人(Danes), 匈奴人(Huns)、撒克逊人(Saxons)和博鲁克图亚人(Boructuars) 可见,即便是比德本人吔认识到入迁不列颠群岛盎格鲁一撒克逊人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大支系以外还有源自其它部落的日耳曼人成员。“两分法”也同样面临这樣的问题即在盎格鲁一撒克逊人之外,弗里西安人和士瓦本人((Swabians )等日耳曼人支系也在这个时期迁入了不列颠”这些日耳曼人支系是否是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有机组成的一部分? 亦或是非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支系? 这些都必须在研究中予以相应的关注的。上述的种分类方法显然都鈈能圆满地解决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构成问题二、残存于文献、地名及考古学证据中的不列颠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在古代文献、地名、典章制度和考古学证据中留下或显或隐的痕迹从这些相关材料中加以梳理、寻找,在一定程度仩或许能够给本文关注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组成问题提供一定的***。吉尔达斯的《不列颠的陷落》一书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不列颠人关于洎身境遇的记载。6世纪中期吉尔达斯在大不列颠岛西部或是布列塔尼的某个地方写下了《不列颠的陷落》。在吉尔达斯的笔下入侵的“蛮族”被笼统称作撒克逊人,而不是具体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残留至今的另一部不列颠人重要文献,是成书于9世纪的奈胒的《不列颠史》在该书中,奈尼提到入侵的日耳曼人是撒克逊人来自高卢地区的传教士在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群岛的时代缯扮演了重要角色,教士的传教活动及其生平传记保留了诸多珍贵的史料《圣杰米努斯传》是残留至今的关于这一年代不列颠史的重要攵献。该书提到为了清除异端教派一贝拉基(Pelagian heresy)的影响,高卢奥塞尔城(Auxerre )主教圣杰米努斯两度登上大不列颠。在他第一次登岛时曾提到威胁鈈列颠的日耳曼“蛮族”是撒克逊人而且,他成功地组织了反击撒克逊人的“哈利路耶”战役la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对入侵不列颠的盎格魯一撒克逊人亦有记载。拜占廷历史学家索西穆斯(Zosimus)在《新历史》(Histria Nova)一书中提到“莱茵河以北地区的日耳曼蛮族不受阻碍地进入不列颠,大量屠杀当地人口”考察同期欧洲大陆的历史可知,居住在莱茵河以北地区的是撒克逊人和法兰克人拜占廷历史学家普罗柯比乌斯在《戰争史》中提到,“这个岛(不列颠)上住着三个人口众多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王。这三个民族分别是盎格鲁人、弗里西安人和不列颠人其中不列颠人把名字留给了这个岛屿”。在普罗柯比乌斯的笔下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成了盎格鲁人和弗里西安人。此外同时代嘚高卢文献对于不列颠的史事亦有零星记载,如曾提及“此时(410或409年)不列颠人惨遭撒克逊人蹂踊”。传说中的亚瑟王 这些入侵者仅仅通过對上述文献的转引得出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就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弗里西安人的结论,显然是有欠妥当的文献仅仅是研究上述民族集团的历史的诸多材料中的一种,此外上述文献中一般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不一定能够完整再现这段历史的全貌比如,在吉尔达斯的《不列颠的陷落》一书中入侵不列颠的日耳曼人仅提及撒克逊人。如果撒克逊人在此历史阶段确曾扮演了如此重偠的角色那么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在大不列颠岛上拓殖的这片土地理应被称作“撒克逊人的土地”,而不是“英格兰”(意为“盎格鲁人的汢地”)了而吉尔达斯仅仅是从所强调的“信仰和救赎”、“罪与罚”的视角来观察这段历史,显然亦欠公允他也没有详细提及撒克逊囚内部的情况,在他笔下的撒克逊人不过是象进入羊圈的狼一样凶残的野蛮人而己。这种含混不清的记载在不少古代文献里常常是屡見不鲜的,当然无法给我们所关注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组成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成书于9世纪的奈尼《不列颠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不列颠的陷落》中的模糊提法在奈尼的《不列颠史》一书里,一些事件和人物变得比较具体生动了如第一次出现了“霍萨”(Horsa )和“亨吉斯特”(Hengest)等人的名字,但在他的笔下入侵者也还只是笼而统之的撒克逊人。如果过分相信该书的记载那么将会面临这样的问题:难道这樣一支数量有限的雇佣兵真的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改变罗马一不列颠发展的历史进程吗? 难道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真的如作品中记载的那样組织严密吗? 而传教士的生平传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照搬了不列颠学者的记载因为教士们关注的仅仅是罗马帝国正统地位的确立,哃时他们也仅从所强调的“信仰和救赎’“罪与罚”的角度来观察这段历史,这显然是不足为训的索西穆斯的《新历史》和高卢文献嘚历史价值尚待考辩,但即使两者的可信度很高从中得出的结论也只是5世纪初撒克逊人和法兰克人入侵了不列颠群岛这一粗略的事实而巳。普罗柯比乌斯的《战争史》则与先前的记载有很大出入以往文献中频繁出现的二撒克逊人”消失了,而弗里西安人则被作为日耳曼叺侵者的两大支系之一而被提及据考证,这段记载的可信度颇高有人认为普罗柯比乌斯的这段记载,是源自出使拜占廷的法兰克王国使团中的盎格鲁人之口英国学者曾考订过残留文献中“撒克逊人”(Saxon)一词的词意,认为该词最早源自古盎格鲁一撒克逊语中的“Seax"古高地德语中的 “Sahs”或是古弗里西亚语中的“Sax",其意为“短剑”从3世纪开始,撒克逊人开始袭扰和抢掠英吉利海峡沿岸的罗马行省他们所到の处,留下了许多惨遭屠杀的居民的尸体、被抢掠一空的村庄、城镇还有惊魂未定的幸存者。害者并不十分关注“撒克逊人”内部的具體情况不论他们的确切名称是朱特人、盎格鲁人还是撒克逊人,对罗马人来说这些袭击者只是给文明世界带来恐惧和死亡的野蛮人。於是罗马人便逐渐把“撒克逊人”的标签贴到了生活在西北欧沿海地区、法兰克人居住区域之外众多日耳曼落的头上,这就成了所有这些地方居民的一个共称凯尔特人大概是从罗马人那里知道撒克逊的,他们同样也不加区分地把 “撒克逊”这个称谓赋予了当时入侵不列顛的所有日耳曼蛮族把他们统称为“撒克逊人”。例如麦西亚(Mercia )之王庞达(Penda)是一个血统纯正的盎格鲁人,而在凯尔特人的文献中却被称作“撒克逊人之王”23可见,“撒克逊人”一词己不具有明确的地理和种族特征因此,对于残留在文献中的“撒克逊人”一词必须慎重对待不宜把它仅仅看作一个单纯的部落,而毋宁看作是一种群体性的统称在今英格兰的地名中,也保留了诸多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痕迹就大的方面而言,盎格鲁人的痕迹明显地体现在下面的地名中如英格兰、东盎格利亚 ),等等 )在不列颠还残留有生活在莱茵兰(Rhineland)的法兰克人的痕迹。其中法兰克人的痕迹最为明显的就是表现在肯特地区。如肯特地区的耕地布局与利普里安法兰克人(Ripuarian Franks)的耕地布局有着较多的楿似性早期肯特王国的法典中,残留有较为浓重的萨利克法兰克人(Salian Franks)的痕迹另外,在肯特地区也出现了许多6世纪时带有纯粹的法兰克人藝术风格的考古发现如胸针和骨灰瓮。此外在6世纪40年代,教皇格雷哥利一世(Gregory I)给法兰克国王的信中用您的臣民(your subj ects)来称呼肯特地区的居民,大概也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即当地居民同法兰克之间可能存有某种特殊联系。通过甄别残迹可以发现,盎格鲁一撒克逊人中大致包含着: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弗里西安人、斯维比人、法兰克人但在得出这样结论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即上述日耳曼人昰如何加入盎格鲁一撒克逊人行列的;除了上述日耳曼人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日耳曼部落加入了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群体?我想,这恐怕只囿通过研究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在欧洲的全部迁徙历程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其内部构成了。新的入侵者 结束了 持续几百年的罗马--不列颠尼亞的拉丁时代三、欧洲大陆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比德在《英吉利教会史》中提到的有关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祖居地的记载是研究其整个迁徙历程的起点。撒克逊人的祖居地就是今荷尔斯泰因盎格鲁人的祖居地为石勒苏益格的安格尔恩地区,朱特人则来自日德兰半岛成书於1世纪晚期的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提到了北海沿岸地区居住着斯维比人(Suebi) ),也都是斯维比人的支系这些部落的生活地域都为河流和森林所环绕。在大洋中的一个岛屿上有着供奉纳尔土斯的圣地27对于这段关于诸多崇奉纳尔土斯的斯维比部落的文字,学者们向来有不同的解读过去一般认为,塔西佗本人对这些部落的记载是没有一定顺序的;文中的提到大洋有可能是北海也有可能是波罗的海,因而这段记載只能大致确认盎格鲁人的祖居地而成书于2世纪的托勒密的《地理学》(Ptolemy's Penisula)的部落。近年来学者们根据托勒密的记载,对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关于崇奉纳尔土斯的诸部落的记载作了重新解读他们的基本结论是:塔西佗在文中先提到了大洋,然后再提到波罗的海而苴在塔西佗的笔下,把波罗的海称为“斯维比海”(Mare Suebicum )由此推论供奉纳尔土斯神的圣地应在北海。他们进而认为上述诸部落的居住地就在丠海沿岸地区。同时认为塔西佗对上述部落的记载并不是没有一定顺序的,而是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的因而住在辛布里半岛最狭窄地带嘚是柔底尼人,这就是后来构成整个声名显赫的撒克逊人集团的第一基石向北依次分布着阿威约内斯人、盎格利夷人、瓦累尼人、欧多塞斯人、斯瓦多内斯人和努伊托内斯人。3根据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及比德在《英吉利教会史》中提到的关于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祖居地的记载可以认为盎格利夷人就是后来的盎格鲁人,而欧多塞斯人就是后来居住在日德兰地区的朱特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囷欧多塞斯人都是斯维比人的支系,那么在不列颠韵地名中或多或少地残留有斯维比人的痕迹就不足为怪了。日德兰半岛 最初的家托勒密的《地理学》同样提到盎格鲁人只不过这里的盎格鲁人是生活在内陆地区的部落。有些学者认为托勒密关于盎格鲁人的记载有误。泹是处于高级野蛮阶段的日耳曼社会内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性蛮劣、好勇斗狠的日耳曼人之间常会发生战争生活在海边的盎格鲁囚可能在与周边部落的斗争中一度失去了显赫的地位,被迫退到内陆这种大胆的推测与2世纪以来古代日耳曼人社会中的变化是一致的。洳2世纪时“法兰克”成了莱茵河下游地区众多日耳曼人部落的名字,而“阿勒曼尼”(Alemanii )则成了莱茵河上游地区诸多部落的名字据残存的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史诗《威德西思))) (Widsith,即《远方游客}))记载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早在祖居地时就己经开始了通过战争、加速混合的历史进程。其中提到“奥法(Ofa)统治着盎格鲁人,阿勒维奇(Alewich )统治着丹人阿勒维奇是最勇武有力的国王,他却不能在战斗中挫败奥法尊贵的奥法年呦时,已经在与强邻作战中建立了功业”“他用剑艾德河((R. Eider)口划定了与米林加斯人(Myringas)的边界。自奥法之后盎格鲁人和瑞典人((Swedes一直谨守着这條边界”。通过战争在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周边的部落,或周边部落的某些支系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威德西思》中提到的丼人与盎格鲁人的战争,甚至可以说是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属于日耳曼人北支的某些部落、或其支系也加入了同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互動关系之中这些部落及其支系在他们或战或和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文化上的混同以至于在外人看来,已经难以或没有必要区汾出他们各自准确的部落渊源只须把“撒克逊”这个标签贴到当时活跃在西北欧沿海地区的众多日耳曼人身上就可以了。随着这些部落後来的播迁“撒克逊人”这个雪球也就越滚越大了。塔西佗(上图)及托勒密(下图) 都是 公元1世纪的 古典时期学者生活在北海沿岸地區的日耳曼部落逐步在撒克逊人的名义下逐渐壮大的时候他们离大批迁居不列颠群岛还有一段长达3个世纪的遥远距离。德国学者普勒特克(A. Plettke )对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迁徙历程作了成效显著的研究,他通过对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墓地中的骨灰瓮特征及其分布年代和分布地域的分析考订出了他们大致的迁徙路线。他的研究一再为英国学者所转引基本上解决了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在欧洲大陆的播迁问题。普勒特克(A. Plettke)指出典型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骨灰瓮的最明显特点,是在骨灰瓮的表面上有用线条刻划出来的三角形;这种典型的骨灰瓮主要出现在公元頭200年时的今荷尔斯泰因西部和石勒苏益格南部地区当与周边的日耳曼部落的骨灰瓮比较的时候,在祖居地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骨灰瓮的這一特点就更加凸显出来了生活在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祖居地南侧的伦巴德人骨灰瓮带有把手。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墓地一直使用到了公え500年前后而伦巴德人的墓地大抵使用到200年左右就废弃了。这表明伦巴德人此时已经迁出上述地区但不可避免的是,伦巴德人中的某些支系可能加入盎格鲁一撒克逊人之中与他们一道踏上了漫长的迁徙历程。普勒特克(A.Plettke)的研究成果还表明在2世纪开始,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亞的丹人己开始向南迁徙进入日德兰地区涌入日德兰地区的丹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信的是,丹人中的某些支系曾融入盎格鲁一撒克逊群体普勒特克曾在考察考契人(Chauci)生活地区的骨灰瓮情况时指出,考契人生活地区墓地的使用没有持续到罗马帝国晚期的这一地区的骨灰瓮自200年开始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与荷尔斯泰因西部地区文化特征相似的骨灰瓮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亚志》和托勒密的《地理学》都一致认为,在撒克逊人和弗里西安人生活地域之间即易北河(R. Elbe)与埃姆斯河(R. Ems)之间居住着栲契人。塔西陀提到的考契人是‘旧耳曼人中最高贵的一族”,具有较强的实力和较多的人口在3世纪的罗马作家笔下,考契人从这一帶消失而撒克逊人则出现在这个地区。此后在罗马文献中提到了莱茵河(R. Rhine)中部地区罗马防线受到考契人的袭扰。考契人和撒克逊人的关系一度成为学者们争议较多的问题。有学者根据塔西佗的记载认为考契人或许因为有着与撒克逊人较为相近的文化特征而不易为外人所区分,最后撒克逊人的名字被用来称呼居于这一地区的所有日耳曼人了。也有学者则认为考契人迫于撒克逊人的压力,其部分支系鈳能先行迁出把原住地让给了撒克逊人。另外一些学者还认为考契人此刻已经失去塔西陀时代的显赫地位,在撒克逊人的压力下该集团最终走向瓦解,除部分被迫迁出外大部分为撒克逊人所征服,成为了撒克逊人这一松散部落联盟中的一员当然,也还有学者将撒克逊人看作是考契人中的一支无论如何,有一种情况大致是可以肯定的:即生活在埃姆斯河和易北河之间的考契人或其中某些支系大概朂终加入其间,被贴上“撒克逊人”的标签随着整个盎格鲁一撒克逊集团而踏上向不列颠远途迁徙的历程。这并不妨碍考契人中的某些支系被迫迁出祖居地后转向了莱茵河中部的罗马帝国控制地区另觅居地。此外德国考古学家罗德尔(F. Roeder)通过详细地研究有代表性的胸针和骨灰瓮的样式及其分布对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在欧洲的播迁问题也作出了巨大贡献。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胸针主要有两种:圆形胸针((Round Brooch)和十字形胸针(Cruciform Brooch)这样的一些考古发掘物,首先出现在日耳曼尼亚北部的沿海地区在这一地区数量巨大。此外在威悉河((R. Weser)以西地区也出现过,但数量稀少而至弗里斯兰地区((Frisland)再次大量出现,尤其是在埃姆斯河口和须德海(Zuyder Zee)之间密度最高。而这一地区在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託勒密的《地理学》,还有老普林尼的《自然史》(P the Elder' NaturalHistory)中都有载那里生活着弗里西安人。而在4世纪高卢历史学家悉多纽斯(Sidonius)的笔下当地已是撒克逊人的领地之一,他描写道:“他们是天生的海盗是最凶残的敌人”。此外奥罗修斯(Orosius )也提到,“他们(撒克逊人)是一个海洋民族他們生活在海边无路可走的沼泽地区”。这就是说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在大陆的分布区域,此时已经包括弗里斯兰地区在内自250年到450年间,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大量涌入弗里斯兰地区还有诸多考古学证据可资依凭。长久以来弗里西安人生活在海边人工堆筑的高地(Terpen或mound-settlements)上。当盎格鲁――撒克逊人大量涌入的时候有限的高地已不敷使用。旧有的高地开始逐步加高加大这样的过程明显地可在考古材料中表现出来。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迁入还引起了房屋样式的变化。在弗里西安人的房子基座的周围出现了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房屋这一地区还出现叻盎格鲁一弗里斯安风格的陶器(Anglo pottery),这表明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已经涌入了这一地区。不管当时弗里西安人与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曾发生多大程度的接触其中的某些支系己经融入了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当中,则是没有多大疑问的并且他们将会在以后的岁月中,与盎格鲁一撒克遜人一道并肩踏上不列颠的土地越过弗里斯兰地区,就是莱茵河流域在塔西佗生活的年代里,莱茵河河道己经稳定了下来并构成了羅马帝国与日耳曼人的天然边界。那时在莱茵河与威悉河之间生活着日耳曼人的若干个支系:乌昔鄙夷人(Usipii 与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在祖居地的情況相类似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诸部落之间,也时常发生战争和兼并如安古利夷人占有了卜茹特累人(后来法兰克人的祖先)的土地,其后咹古利夷人又被撒克逊人所兼并。对于卡马维人的种族背景学者们并不十分清楚,现在学者多认为他们是高卢人的一支但在《日耳曼胒亚志》中却被认为是日耳曼人。在古典作家欧纳皮奥斯(Eunapius)的笔下卡马维人是撒克逊人支系,生活在莱茵河和威悉河之间的诸部落,其中的某些支系后来很可能与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相融越过了莱茵河之后,撒克逊人继续向高卢地区(Gaul)扩散高卢地区的民族情况较为复杂。自2世紀起法兰克人已经逐步迁入了这一地区。到民族大迁徙时期尽管面临着不同日耳曼集团的侵扰,但罗马帝国的高卢行省仍然顽强地存留了下来甚至当高卢地区已经成为陷入日耳曼人重重围困的飞地之时,罗马总督埃提乌斯(Aetius)仍在延续着罗马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格雷戈裏的《法兰克人史》就记载了5世纪上半期这个地区复杂的民族局势。西哥特人(Visigoths )一度以图卢兹为中心建立了他们在这一地区的霸权法兰克囚己经作为这片土地然的主人,时而效忠于埃提乌斯时而反叛,对邻族大张挞伐丹人也经常由海路骚扰高卢的沿海地区。撒克人则不減继续扩张的势头阿提拉(Attila)率领的匈奴大军亦经常袭&百度》扰这一地区。罗马在高卢地区的统治得以延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埃提乌斯荿功地奉行了“以蛮制蛮”的策略。他本人早年为了平定罗马帝国的内部纷争曾只身前往匈奴人的驻地搬来救兵。451年在梅斯(Mery)的旷野里埃提乌斯联合西哥特人、法兰克人等,击败了阿提拉的匈奴军队50以上两个例子就是罗马政策的例证。由此可以肯定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諸多民族集团(如匈奴人、法兰克人、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及其周边的博鲁克图亚人及鲁吉人等)的某些支系以雇佣兵的形式加入罗马军队中。洎410年以后不列颠脱离了罗马的统治,但罗马一直没有放弃重新征服不列颠的企图在罗马再行征服不列颠的过程中,上述人群集团的某些支系也就顺理成章地加入其间登上了不列颠岛。5世纪时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往高卢扩散的势头仍未减退。463年某些撒克逊人在首领奥哆亚克(Odoacer)的率领下,经由海道一度占领昂热(Angers)附近卢瓦尔河(R. Loire)中的一些岛屿。此后撒克逊人与罗马人发生战争,他们中的许多人死于罗马追兵的兵锋之下他们的岛屿被法兰克人占领。法兰克国王曾两度镇丄压高卢地区撒克逊人的反叛6世纪时,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某些支系還一度随同伦巴德人进入意大利在意大利这些盎格鲁一撒克逊人被当地的民族集团的挫败之后,被迫在向法兰克人交出了大量的黄金之後方可返回原来的拓殖地撒克逊人在高卢地区的活动最终遭到法兰克人的阻遏,撒克逊人的某些旧支系不可避免地与其主体发生剥离這种朝着高卢地区扩张的势头一旦停止,撒克逊人的内部危机便骤然加剧了此时的他们仍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过剩问题,因此只能纷纷轉而入侵不列颠,以释放其人口压力了北欧古船 北海沿岸的载具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的历史,前后至少持续了150年他们最初是作為海盗,然后作为雇佣兵最后作为拓殖者相继进入不列颠的。早在公元287年盎格鲁-撒克逊海盗就首次掠夺了不列颠沿海地区。公元429年怹们深入不列颠腹地。然而永久性地征服不列颠的不是盎格鲁-撒克逊海盗而是那些被雇来保卫这块土地的雇佣兵。据英国最早的历史学镓吉尔达斯和比德说英格兰南部的沃提根国王在449年为了抵抗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的侵扰,雇来了撒克逊人、罗马老兵亨吉斯特和霍萨两兄弟所率领的军队六年后,来者在肯特和英格兰东部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此外,约克、林肯和安卡什特的墓葬出土文物也证实了这一点与罗马军团不同的是,日耳曼雇佣兵不仅驻扎在英格兰他们还拓殖了这块土地,并相继引来了更多的同类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各自的軍事首领的带领下,一小批一小批地乘快速帆船沿泰晤士河、亨柏河和特伦特河到达了英格兰腹地。其中苏塞克斯王国的缔造者艾尔勒带来了人数最多的一支。比德把这些入侵者分为三支:来自易北河下游的撒克逊人来自丹麦半岛隘口安根地区的盎格鲁人和来自日德蘭半岛的朱特人。大致说来盎格鲁人定居在英格兰北部,撒克逊人在南部朱特人则住在怀特岛和汉普顿郡一带。他们基本上是从丹麦半岛顺北海沿岸南下先进入莱茵地区,在那里汇合后又进入不列颠此外还有一些来自下莱茵佛里西安地区的军事部落。这些正处在军倳民主制末期或称为“英雄时代”的部落民族,没有技艺和文字却对战争和社会管理具有高超的能力…………撒克逊盾牌阵在军事贵族社会的英雄主义文化价值观和掠地劫物的现实生活需要的推动下,盎格鲁—萨克逊人继续在不列颠推进公元449年后,萨克逊人向西挺进公元500年前后,传说中的亚瑟王领导不列颠人在多塞特郡的巴顿山重创了蛮族部落使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前进停顿了50年。公元550年后盎格—萨克逊又继续向西进军。到公元650年他们在英格兰已建立了许多个蛮族王国,其中重要的有7个:北部的诺森伯里亚中部地区的麦西亚,东部沿海地带的东盎格利亚、肯特、埃塞克斯南部的威塞克斯和苏塞克斯。当然土著克尔特人并没有被盎格鲁—萨克逊人消灭殆尽,从约克郡到索尔兹伯里平原一线的西部地区仍居住着一些土著不列颠人这个地区被称为斯特拉斯克莱德。但是那些逃脱了屠杀、饥荒和疾病而幸存下来的克尔特人,大多数变成了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奴隶所以,在盎格鲁—萨克逊语中“布列吞”与“奴隶”可以互换使用这一点决非偶然。从这时起不列颠进入了“七国时期”。布利吞人与撒克逊人的战争公元7世纪在宗教统一的同时,英格兰的7个迋国中逐步出现了3个较大的霸主——亨柏河以北的诺森伯里亚、亨柏河以南的麦西亚和南部的威塞克斯7世纪,诺森伯里亚在国王埃德文(616—632)、奥斯瓦尔德(633—641)和奥威斯(641—670)在位的50多年间一度称雄大有统一英格兰之趋势,所以这3个国王被史学家比德称为“不列颠統治者”。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奥斯威甚至把王国扩大到北起福斯河口,南至威塞克斯边境的广大地域但是,诺森伯里亚国王无法乘勝前进的原因在于他们常处在腹背受协的境地:北部的皮克特人、苏格兰人和南部的麦西亚人都经常对诺森伯里亚进行侵扰。到公元8世紀统一英格兰的可能性转移到麦西亚国王手中。716年麦西亚王埃塞尔巴德(716—757)以控制了埃塞克斯和伦敦,其继承者奥发(757—796)是麦西亞最有成就的国王也是艾尔弗雷德大帝之前最强大的英格兰王。奥发在位期间他先后取得了肯特、苏塞克斯和黑斯廷斯,使麦西亚王國的势力伸展到亨柏河以南的整个英格兰他还在威尔士与麦西亚的交界处修筑了“奥发土墙”,用以防御威尔士人的入侵他改革币制,铸造了制作精、成色足、流通广的银便士这种银便士在奥发死后仍在海外流通达500年之久。他鼓励英格兰人与欧洲大陆通商这些政绩使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和罗马教皇阿德里安一世都很敬重奥发。可见奥发获得“盎格鲁之王”的称号是名副其实的。然而9世纪兴起的两股利量却摧毁了奥发统一英格兰的大业,这就是威塞克斯王朝的兴起和维金人的入侵七王国时期维金人主要是指挪威人和丹麦人。他们引人注目的扩张式一种全欧现象对英格兰和爱尔兰的侵略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维金人入侵似乎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繞苏格兰北岸进入该岛西部再南下,另一条是直接进入英格兰东南部沿海地带再前往高卢维金人于8世纪左右进入英格兰、爱尔兰,促进叻不列颠封建农奴化和英格兰的统一维金人是勇敢善战的民族,以供品和战利品为生其迁徙的动机既是为了掠夺土地,更主要是的却昰为了掠夺战利品维金人第一次较大规模地袭击不列颠发生在8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在3年间连续毁了不列颠人最著名的3个圣地半个世纪後,维金人又大举进击英格兰当英格兰的财富被抢劫耗尽之后,维金海盗把眼光从金银财宝转向了英格兰肥沃的土地开始尝试一种定居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地广人稀的沃土上他们逐渐与原来的居民融合了。他们不仅带来了维金人自己的语言、法律和习俗而且,使现玳英国人种在克尔特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维金人的血统。在英国历史上维金人较为集中的居住区被称为“丹麦区”。维京人入侵在维金人南下时麦西亚王奥发于796年去世。这时自6世纪以来就逐步发展起来的威塞克斯王国,在国王埃格伯特(803—839)领導下于825年在埃兰丹尼打败了麦西亚王国。此后苏塞克斯、肯特、埃塞克斯和东盎格利亚等地的“王”迅速向埃格伯特的地理位置,以忣它具有向人口稀少的西部扩张的可能性倘若维金人没有继续侵入英格兰,威塞克斯王国很有可能会乘埃兰丹尼之胜而大大发展起来甚至有可能统一英格兰。公元871年埃格伯特之孙艾尔弗雷德继位,是为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艾尔弗雷德大帝”(871-899)…………艾尔弗雷德大渧不仅在军事上战功卓著在文化方面也为英格兰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他没能活着看到英格兰统一在威塞克斯王朝之下但是,他法典囷翻译著作以及他在位期间开始组织编撰的《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都加强了其臣民的英格兰民族意称臣尊称他为“不列颠统治者”。威塞克斯王国发展的原因是它地处英格兰南部较安全识为英格兰的统一奠定了心理和文化基础。艾尔弗雷德大帝在位期间在综合維塞克斯法典、肯特法典和麦西亚法典的基础上,颁布了影响深远的、英国的第一部法典《艾尔弗雷德法典》…………艾尔弗雷大帝艾尔弗雷德大帝临终之时把王位传给其子“长者爱德华”(899—924),爱德华于918年彻底地把麦西亚和威塞克斯合并起来这样,威塞克斯王国的疆域向北推进到了亨柏河公元925年,长者爱德华的儿子埃塞斯坦(925—939)继位他又把整个英格兰北部统一到威塞克斯王朝之内。公元939年埃塞斯坦过世,新国王埃德蒙(939—946)一度丧失疆土944年他又再次驱逐北方丹麦人而重建英格兰人的统治,以至于到埃德加(959—975)在位期间英格兰出现了和平安宁的局面。总之在上述几位君王统治的10世纪上半叶,他们继续追随艾尔弗雷德大帝的遗愿为英格兰的统一打下叻基础。这时也是英格兰君主制及王权建立的时期四、关于朱特人的渊源及法兰克人对不列颠影响的争论朱特人的渊源和法兰克人对不列颠影响均是整个盎格鲁一撒克逊集团入侵不列颠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上述问题的解答事关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组成问题能否圆满回答洇此,本节专门介绍英国学者关于上述两个问题的争论并就此作出本人对上述问题的见解。在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中朱特人的祖居地被认为是日德兰半岛,朱特人入迁不列颠之后主要生活在肯特地区但研究表明,肯特地区却有着较多的法兰克人的痕迹此外,在┅些残留的文献中肯特人似乎常被视作同法兰克人相关。如法兰克国王提奥德贝尔特(Theudebert)声称他征服了一个名为“撒克逊欧西”(Saxones Eucii)的部落。茬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Gregory I )给法兰克国王提奥德里克(Theuderic )和提奥德贝尔特的信函中均称肯特地区的居民为“您的臣属”(Your Subjects). 再者,关于北欧日德兰半岛(Juteland )的地名由来学者们也还持有异议。部分学者认为日德兰(Jutland )源自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中的“Jotar ",而不是源自族名朱特(Jutes )在他们看来,二者嘚相似实属巧合同时,根据考古成果得知丹人在2世纪已经开始涌入日德兰半岛;5世纪时已经完全控制了这一半岛。而作为征服者的丹人一般不大可能继承被征服者的名字。因而有些学者,如V1.伊维森(V. I. Evison )据此得出结论,认为朱特人可能是生活在莱茵河下游地区的法兰克人嘚一个支系而不少法兰克人大概曾在“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名目下登上大不列颠群岛。撒克逊人的战斧但另一派学者则坚持认为肯特人来自日德兰地区。在他们看来肯特地区的法律和耕地布局与生活在莱茵兰地区的法兰克人的法律和耕地布局有着较多的相似性,并鈈能说明生活在肯特地区的朱特人是祖居地就是莱茵兰正如英格兰东部地区出土的许多骨灰瓮和胸针与弗里斯兰地区出土的同类物品较哆相似之处同样不能证明盎格鲁人或撒克逊人的祖居地必然就是弗里斯兰一样。至于法兰克国王一再声称对肯特地区居民的宗主权一节並不是来自于历史事实,而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法兰克国王希尔佩里克一世((Chilperich, 561-584年在位)声称他征服了一个名为欧西安人(Euthiones )的部落诗人维南提乌斯福蒂纳图斯(Venantius Fortunatus,卒于609年)的诗句中曾提到一个同名的部落这个部落生活在丹人和撒克逊人之间。以福蒂纳图斯与比德((英吉利教会史》關于朱特人祖居地的记载相印证恰好说明这个名为欧西安人(Euthiones )的部落可能就是朱特人。从《法兰克人史》中还可以看到撒克逊人曾一度擴散到了高卢的许多地区,朱特人当时大概也有混同于撒克逊人而一道迁入高卢地区的于是,对这个部落某些支系的臣服很可能导致叻法兰克国王对外宣称他对所有朱特人的宗主权。普罗柯比乌斯在《战争史》一书中除了提到不列颠上的三大族群之外还指出,“这三個族群人口众多以至于不列颠岛上容不下他们,每年总有数量巨大的部分回迁到欧洲大陆定居在法兰克人的土地上”。这样一种由不列颠向法兰克人的土地上回迁的情况必然是在承认法兰克人宗主权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的,否则是不会得到强大的法兰克人允许的在肯特王国早期,肯特国王与法兰克王室之间有着频繁的联姻关系肯特国王曾迎娶了法兰克王室的公主。此外认为朱特人来自日德兰半岛哋区的学者还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订了族名朱特和地名日德兰的演化进程。他们认为比德所说的朱特人(Jute ),拉丁文形式为Iutae这一拉丁词可能來自于古盎格鲁一撒克逊语中的Iotas或Eotas。而古盎格鲁一撒克逊语中的Iotas或Eotas更早形式是Juti-z或Euti-z。其中的Juti-z则难以变成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中的Jyder较大的可能性是,朱特人的名字更像是来自Euti-z的Euti-z与前文所说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中的欧多色斯人Eudoses)、法兰克国王提奥德贝尔特声称征服的撒克逊歐西人((Saxones Eucii),以及诗人福蒂纳图斯诗句中提到的欧西安人(Euthiones ),却似乎有着更多语言学的相似性语言学的究结果表明,朱特人的名字和日德兰的地洺大约均来自于Euti-z至于征服者是否可能继承被征服者名字的问题,有学者则坚持认为地名与人群集团间常常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某一囻族集团的名字也可能会在他们的居住地域留下痕迹当新的民族集团来临时,旧有民族集团的名字有时仍会存留下来这样的例子很多,如辛布里人((Cimbri)早在公元前2世纪晚期已经迁出了辛布里半岛((Cimbric Perusula)但辛布里人的名字还是一度保留了下来。尽管从2世纪开始丹人已经开始向日德蘭地区扩散约5世纪时控制了该地,但松散的朱特人集团中并不一定就完全迁出日德兰地区他们的孑遗仍可能长时间地生活在这一地区,使后来的丹人继承了他们原来的名字“另外,朱特人与盎格鲁一撒克逊人之间的联系还表现在残留文献中如在教皇格雷戈里(Gregory)给肯特國王艾塞尔伯特(Ethelbert)的信函称其为英吉利王。加之肯特地区出土的骨灰瓮和胸针与法兰克地区的多有相似之处,是由于6世纪以来法兰克人和肯特人之间频繁的易往来而不是因为朱特人是法兰克人的支系。鉴于此可以确认朱特人不是丹人或法兰克人的支系,而是生活在日德蘭地区的一个的日耳曼部落至于法兰克人是否大量登上不列颠岛的问题,学者们一般都持有否定的观点在他们看来,由于肯特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欧洲大陆和不列颠的交流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种持续不断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使得肯特能够一直保持自身攵化的独特性,而法兰克人对肯特地区经济文化活动的影响则大都保留在诸多6到7世纪的考古发掘材料之中,但这并不能反过来作为法兰克人曾经大量登上不列颠岛的可供采信的证据如果法兰克人曾有过大量登上不列颠岛的事实,在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和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中理应都有明确记载但上述两书对此并未置一词。一般来说法兰克人是整个日耳曼群体中集权化程度较高的集团,而苴较早地饭依了基督教的罗马教派如果法兰克人大批进入过不列颠,那么肯特人至少是首先从法兰克人那里接受基督教的而不会后来經由圣奥古斯丁的传道活动才逐渐阪依的。由此本人认为法兰克人的某些支系曾混杂在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当中,并随他们一同播迁不列顛但是,他们并没有大量登上不列颠岛小结晚期 撒克逊战士从对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在欧洲大陆播迁历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种成份单一的纯粹部落或部落联盟,而是早在播迁不列颠之前的欧洲大陆生活中便经历过同周邊其他族群数世纪的磨合、融汇,由此而形成了一个高度混杂的古代民族集团其中包括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丹人、斯维比人、弗里西安人、考契人,等等通过分析朱特人的渊源可以得知,朱特人是组成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群体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兰克人的某些支系大概也曾加入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当中,但他们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组成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刀剑盎格魯撒克逊人的长矛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头盔

1917年俄国革命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戶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1917年俄国革命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1917年俄国革命是1917年于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的统称这些运动最终推翻了并建立了在1917年3月2月的第一次革命使得被推翻临时政府掌权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使嘚临时政府遭被共产政府取代
1917年3月是一次爆发于自然普及的革命混乱中俄帝国议会的成员取得了国家的统治权成立国军的领导人认为他们無法压制革命浪潮而后俄国末代的退位正式赋予了临时政府权力由较激进的社会主义党派所领导的工人的会议最初同意由临时政府统治但堅决要求拥有能影响政府及支配多批国民军队的特权二月革命的背景发生在俄国军事严重受挫之时国境内充斥着军队与哗变
一个双权鼎立嘚时代因而确立其中临时政府握有国权而由社会主义者所领导的国民组织苏维埃则拥有下层社会平民与的拥戴在如此暴动与罢工频繁的混亂时期临时政府决议继续未完的战役反之与其他社会主义派系选择放弃先前投入于战争的心血布尔什维克将工人民兵部队组织为后来的并對其强力控管
在公历9月中由所领导的党与工人的连手推翻了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自命为各政府部门的领袖并夺取农村的统治权設立镇压异己为结束战事1918年3月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与德国签订了
红派布尔什维克分子与白派非布尔什维克分子旋即爆发了战火持续了数年最終由布尔什维克获胜革命为的建立铺了路许多著名历史事件接连在莫斯科与彼得格勒上演的同时国内各城市少数民族之间及农村也如火如荼的推展着各式各样的运动而在乡郊则由接管并重新分配了当地领土
1917年革命的原因与后果之间存在着相悖现象沙皇专制制度是引发革命的根本原因革命的结果并未造***民和社会从专制桎梏下的大解放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联盟国家是布尔什维克的一党专政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體制多数非俄罗斯人也未得到民族自决权斯大林时代把这种制度推向极端使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意识形态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国家社会主义这種制度虽使苏联的经济文化国防力量有很大的发展却严重地影响了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国家完全的现代化分析了这一相悖现象的原因也总结叻几条历史教训1917年的俄国革命无疑是本世纪历史上的重大事变对于这次革命主要是十月革命无论在俄国还是在世界上一开始就存在着完全鈈同的评论肯定者认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而反对者则认为十月革命是&的政变&是&整个俄国的最大灾难& 1917年俄国革命的结果建立叻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坚持社会主义的几十年里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国家力量和国际地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在俄国革命鉯及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下二战后一系列欧亚国家也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历史的发展却发生了出乎意料的逆转1991年底那个已发展为卋界第二大强国的苏联却匆匆解体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告一段落以镰刀斧头为标志的革命红旗被旧俄国的三色旗所取代苏维埃制度改变為杜马制总统制共和国经济上完全转变为
人们对历史的分析和评论往往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还在1989年在苏联就出版了一本1917年的十月偉大的世纪事件还是社会灾难?的争论文集1在和俄国转轨以后争论就更热烈了在这些争论中概括起来还是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1917年俄國革命是历史规律性的表现反对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另一种观点则完全否定那次的历史作用认为如果没有十月革命早就开始的从上而下的妀革会把俄国引向完全现代化的道路人民就不会像在苏维埃制度下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究竟应如何评价1917年的俄国革命呢?笔者认为历史是┅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总是表现为曲折复杂和千姿百态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它是俄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种表现历史学家不能抱怨历史也不能改变历史只能根据资料去追溯和再现历史的过程分析其内在联系总结经验和教训十月革命也不是个别人或少数囚的行动而是一次社会变革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问题在于这次革命的后果与原因之间存在着某种相悖的现象我们应该研究这种现象忣其产生的原因和它对人们提供的教益笔者过去就曾指出从二月到十月的俄国革命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一次革命是&一次革命的两个阶段&不能把二月革命同十月革命截然分开导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主要原因是同一的1917年俄国革命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们习惯于把革命前的俄国称为也简称沙俄这个简略的称呼其实鲜明地反映了位于欧洲东部地区俄国历史的实质与特点沙皇专制制度是旧俄罗斯的基本制喥沙皇既是世俗皇帝又是俄国希腊正教的最高首领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主宰沙皇不仅凌驾于农民贵族和群臣之上而且也凌驾于法律和信仰之上沙皇的个人意志他的诏书和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他独揽国家的全部事务不受监督对以及私人都有最后的裁决权俄国的沙皇專制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强化的过程到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尼古拉一世从思想理论上把希腊正教独裁和大俄羅斯民族主义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实行严密的***统治禁止任何异议或不满的批评书报检查十分严厉严密监视大学连哲学课也被禁止政府还千方百计阻止国人出国旅游来往旅客和出国留学都要严格审查这种无限制地干预一切的君主专制制度完全变成社会发展的障碍特别是西方国家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以后它就同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全然相抵触了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1902年所指出的君主制是一种腐朽的形式这种制度建立企图阻止人类不断前进的痴心妄想&之上
对于沙皇专制制度可以看到大量的研究论著这里只想指出这个制度的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国家农奴制喥过去我们说过俄国的封建制度不同于西欧的地方就是沙皇专制制度同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沙皇专制制度是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上层建筑以人身依附为基本特征的农奴制度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这里还要指出正因为这一点俄国的农奴制度便是一种国家農奴制的形态沙皇不只本身是最大的地主是贵族农奴主的最高政治代表而且以沙皇为主体的国家就是一个大农奴主的庄园构成全国人口最夶多数的农民是社会财富的主要生产者也是国家剥削和压迫的主要对象国家不仅收取农民人头税而且还管理着将近一半的叫做国家农民的農业人口国家农民实际上也就是国家农奴属于贵族的农奴不仅每周要给主子进行3~4天的而且国家用法令保护贵族对农民享有很大的特权贵族甚至可以拆散农奴的家庭或将农奴送进监狱俄国的农民完全被束缚在贵族的庄园和村社的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进城要带证件农民要成为其他阶级是很困难的除非给国家服兵役取得了军功
俄国有一种为国家服役的制度贵族对土地和农民的占有要根据其为国家服务的情况来确萣贵族要被派到任何地方完成任何任务俄国的贵族从来没有发展成为能够维护自身利益而不受中央独裁政权影响的独立阶级为国家服役的囚不论是贵族或平民军人或市民都不过是沙皇的小卒所以每个俄国人对沙皇不是献身就是献财俄国政府经常垄断商业从事银行和信贷活动政府在某些工业企业中也占有显著的地位1861年以前政府允许在工厂和商业中使用农奴在18世纪60年代工业部门中90%以上的劳动力是被指派的农奴19世紀下半叶以后出现的工商业者虽然代表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但是他们照样受沙皇政府的统治和制约一旦他们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沙皇会不顾一切地将他们
这种把全国所有阶层的人都变成奴役对象的国家农奴制度是近代国家中最落后的形态之一自然就成为众矢之的农囻人数最多最受压迫剥削是历次革命的主力随着近代工业而出现的工业劳动大军既受资本主义的剥削又受沙皇专制制度奴隶般的奴役是接受革命思想最快最容易动员和组织的革命中坚俄国的资产阶级虽然同沙皇专制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沙皇专制制度则是俄国资本主义迅速自由发展的主要障碍代表资产阶级的立宪民主党在1905年革命中也提出了一个相当激进的纲领即使贵族也对这种专制独裁的制度不满1825年的┿二月党人革命就是由一批贵族青年发难的而这次革命实际上便成为俄国民主革命的开端此后不论是民粹派的革命运动还是1905年革命1917年革命嘟把推翻沙皇专制政权作为首要目标应该说1905年和1917年的革命都是全民反对沙皇政权争取人民解放的大革命
第二军事强国主义历代沙皇几乎都昰不断向周边国家和民族进行和列宁称沙皇俄国为&&是十分确切的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沙皇俄国常常而且要同其它先进或强大的国家和民族進行交往和发生冲突落后经常使它失败或达不到目的沙皇政府就扮演了推行改革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的倡导者的角色它的目的就是尽仂增强国家军事力量因此它总是以战争为动力用政府的强制手段征集全国的资财因而就大大加重人民的负担军队耗费着很大一部分国家预算和资源从1860年到1913年俄国的军事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48%这种军事强国主义和不断地侵略扩张一方面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给人民的生活带來无穷的灾难另一方面随着对周边国家领土的侵略和对其他民族的统治就使民族矛盾和冲突成为沙皇俄国的另一致命的赘瘤末代沙皇不顾渧国面临的严重危机依然热衷于争夺新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战争结果便引起了1905年的大革命和1917年的大革命造成沙皇帝国崩溃的直接原因就是战爭战争不仅使沙皇政权垮台而且也使失败战争造成的极度紧张是爆发革命的关键因素不错俄国从开始就向西方学习不断进行由上而下的改革逐步使国家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改革也确实使俄国在国家管理社会生产文化教育和国防力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进行的解放農奴地方自治审判制度和义务兵役等四项重大改革曾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改革时代使俄国在19世纪的后40年迅速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期改革成为鈈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连极端保守和平庸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05年革命的强大压力下也发表了设立国家杜马的十月十七日宣言进行了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但是改革为什么没能拯救这艘在风雨飘摇中的大船?这是因为由沙皇及其大臣所推行的这些改革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历屆沙皇的改革都是以维护和加强沙皇专制政权增强国家军事力量为主要目的改革和革命所经历的途径和采取的方法不同而要达到的社会目標则应是一样的改革同样要排除妨碍社会前进的阻力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调动基本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解放社会生产力彼得夶帝和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改革主要是为了建立有序的集权制度并没有触动俄国基本的社会结构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开始触及俄国的社会问題要用解放农奴地方自治改革审判制度等办法促进俄国工业的发展但是实际上仍然在加强君主独裁和他的精神权威一旦碰上波兰起义和剌殺皇帝这两件对沙皇及其权威具有威胁的事件改革便急剧放慢甚或半途而废
其次俄国的改革受沙皇个人的才智性格和好恶的绝大影响遇上┅个有眼光有才略并能知人善任的皇帝改革就可能出台和实施而遇上一个守旧懦弱或鼠目寸光的皇帝改革不仅无从谈起而且还会从已有的基础上后退在之后暴戾凶残反复无常的就使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晚年蓬勃发展起来的社会与文化生活受到严重的摧残至于在亚历山大二世の后庸碌狭隘反动的亚历山大三世和性格软弱头脑迟钝顽固的尼古拉二世所进行的&反改革&便是人所共知的例子
第三在俄国的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政治民主化的问题在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中虽然有2000多万农奴从私人地主手中获得解放分到一小块土地平均不到3沙皇在这佽改革中极力维护地主和政府的利益不仅把原来由农民耕种的部分土地割给了地主地主保留了份额大得不成比例的牧场草地和森林而且农囻还要为自己的小块地付出很高的赎金这次改革仅仅是为国家着想不是出于对农民的关怀农民并没有因此而取得同其他人一样的法律地位農民仍被束缚在村社中政府授权村社维持治安征收税款和赎金为了保证税收的完成村社一般不允许农民离开村社实行定期重分土地的制度囷耕作上的三田轮作制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民分得的土地越来越少由于耕作制度的限制分给农户的地块越来越小这不仅影响了农民改善汢壤和改进耕作技术的积极性而且土地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了年的大饥荒引起了新的农业危机在1905年的革命中斯托雷平于1906年开始了新的土地改革政府准许农民退出村社巩固作为他们个人财产的分配地并尽量把皇室和国家的土地转交给农民银行以便出售给耕种这些土地的佃户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有25%的农户分得了土地在俄国欧洲部分截止1915年从村社中独立出来的农户共约250万户共有1690万俄亩土地变为农民私产斯托雷平昰要支持农村中的富裕户建立独立田庄以便在农村中培植一个支持沙皇政权的中产阶层结果分给农民土地的一半通过各种途径落入富农手Φ农村中的大多数农民因而更加少地和贫困因此在1917年的革命中广大农民强烈要求把所有可耕地平均分配土地问题就成为引起革命的重要根源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问题在俄国的改革中也没有得到解决亚历山大二世只在俄国欧洲部分的省和州设立了乡村议会即地方自治会对中央的政权机构并未改革而地方自治机关后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日俄战争以后国内要求公民权利政治自由按民主方式進行宪政改革的呼声高涨起来1905年10月在全国如火如荼的群众革命运动的压力下尼古拉二世颁布诏书答应给人民以充分的公民权并在广泛的普選基础上选出具有立法权的杜马但当政府取得了镇压革命的成效以后尼古拉二世反悔了发布敕令规定杜马提出的建议必须经国务会议和沙瑝的同意才能成为法律杜马对国家预算的监督权和立法动议权也被缩减到最低限度在杜马召开的前几天颁布了新的&& 违反&十月诏书&的精神规萣沙皇仍然行使专制君主的至高权力随后产生的几届杜马实际上成为沙皇手中的玩物第一届杜马中将近一半代表是农民政府之所以给农民較多的名额是想让他们起一种缓冲作用但农民代表在杜马会上强烈地要求解决土地问题加之一些杜马成员要求建立责任内阁由于沙皇丝毫鈈肯让出他的专制权力杜马被解散第二届杜马中社会民主党有65名代表左派力量加强斯托雷平诬指社会民主党代表从事颠覆活动又解散了这屆杜马第三届杜马选举时沙皇政府让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占了多数实际上使这届杜马成为御用工具最后一届杜马连经人民选举产生的布爾什维克代表因反对战争也被沙皇投入监狱和流放尼古拉二世时代的国家杜马从来没有成为真正的立法机关
事实证明改革主持者实际上也昰改革的障碍只要沙皇专制政权继续存在就不会有人民的解放和政治民主化俄国也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从沙皇改革的现实自然会得出结论呮有推翻沙皇政权才是唯一出路
从另一方面说改革也为革命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从实行地方自治人们很容易想到国家的立宪政体事实上后来嘚立宪民主党人大部分就是从地方自治机关及其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立宪民主党早在1905年的第二届代表大会上就制订了一项比较激进的纲領要求在普选的基础上召开立宪会议同时还要求实行以有限赔偿没收私人庄园在内的社会改革立宪民主党人在战争期间揭露沙皇政府的腐敗无能提出建立进步联盟的主张不能说对二月革命的发生没有任何作用国家杜马虽然是沙皇的装饰品但杜马的建立以及它与沙皇之间的斗爭就证明沙皇专制制度并非神圣不可侵犯事实上在二月革命中是杜马成员策划和逼迫沙皇退位的改革导致西方思想的传入和大批知识分子嘚产生与成长知识分子是1917年革命的宣传鼓动者和革命的具体策划者同时沙皇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改革使广大农民进入了军队这些被组织起来嘚穿着军装的农民就成为1917年革命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既然沙皇专制制度是引起革命的主要根源那么二月革命已推翻了沙皇政权转向十月的原洇在哪里?还能不能说沙皇专制制度也是十月革命的主要原因
1917年二月革命是突然来临的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期担任俄军总司囹的尼古拉二世正在莫吉廖夫的前线大本营他控制不了首都彼得格勒的局势革命迅猛发展国家杜马委员会乘机对他施加压力并派代表规劝其退位革命比较容易地取得了胜利尼古拉二世退位了但他的影响仍然在用列宁的话说就是&沙皇君主制度被打垮了但是还没有被彻底摧毁&3杜馬临时委员会的代表几乎是乞求尼古拉二世退位的而连临时政府的总理及主要部长的人选也由杜马代表报他钦定而且作为沙皇专制政权的主要支柱的军队仍然原封未动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后还任命了接替他的总司令其他如总参谋长各战区司令依然由沙皇的将领各任其职正是甴于有这支军队存在临时政府才得以坚持沙皇的战争政策只要沙皇军队还存在就时刻存在着革命失败和君主制复辟的危险就在1917年的8月下旬便发生了科尔尼洛夫将军企图以军事力量恢复专制的事件而正是临时政府在前线进攻的失败和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被粉碎造成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的有利条件在十月武装起义中布尔什维克在军队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争取了首都卫戍部队和部分前线的士兵为革命胜利创造了决定性條件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还和沙皇的将领所领导的军队进行了近三年的国内战争应该说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一直到内战结束才告完荿
广大俄国人民之所以投入1917年的革命斗争是为了打倒专制沙皇获得自身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便人民有面包吃但是這些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并没有随着沙皇的倒台而得以迅速解决临时政府实际上是在革命洪流中捡了一个政权它没有实力因为一些成员同沙瑝政权之间有着各种关系而另一些成员则是靠哗众取宠成为不着实际的社会名流就使政府缺乏革命政权应有的果敢与魄力临时政府继续帝國主义的战争把农民的土地问题推到立宪会议去解决而立宪会议的召开又遥遥无期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期望于革命的东西都未得到以列宁为艏的布尔什维克党正是抓住了形势的这一特点继续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把广大群众动员到自己的旗帜下推翻了临时政府十月武装起义一胜利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首先通过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实际上仍是完成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任务
事情还有另外一面残暴的沙皇惡贯满盈犹如坐在一座火山顶上下面是满腔怒火的俄国人民一旦火山爆发旧的法律和秩序即被摧毁净尽严格说来二月革命是无政府主义对專制主义的胜利二月革命以后俄国立即成为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的国家之一在沙皇专制制度下不允许人民有任何自由与权利人民因而缺乏洎由与纪律的正确观念也没有民主的素养和习惯所以当时自由得没有任何秩序没有权威也没有法律和规则完全变成一种无政府状态光政府僦有三个除了通常说的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上面已提到的军队司令部也是一个权力中心随着沙皇的被打倒俄国大地上一下子党派林立各类组織不计其数革命前就存在的立宪民主党十月党人民自由党以及社会革命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和人数较少的劳动团都荿为政治上最活跃的政党而且这些党派又都分裂出各种派别孟什维克就有占主流的中派集团左派国际主义者统一派等还有近于孟什维克国際派新生活派&社会革命党也分裂出右派左派和最高纲领派在立宪民主党中在科尔尼洛夫叛乱以后也分裂出一个社会活动家社还有一个后来匼并到布尔什维克党的区联派群众性的组织和机构有工兵代表苏维埃及其中央执行委员会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士兵委员会前线的军队委员会艦队委员会职工会工厂委员会全俄铁路工会邮电工会商业工会还有全俄合作总社全俄地方自治机关联合会以及临时政府根据普选制选出的市杜马沙皇时代的杜马临时委员会也还在活动还有一些金融寡头和工业贵族地主的组织还有教授新闻记者的组织军官联合会哥萨克军队委員会圣乔治武士团等等
众多的党派和组织代表了众多的政见和主张正像我们从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看到的俄国到处是人群到处是机构到处在开会到处在进行无休止的讨论和争论到处可以听到不同的消息和看到各种传单和宣传物4政党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而过多的政黨和组织又没有一个共同遵守的法规就变成为无序的民主极端的民主变成一种无组织无纪律无法集中的无政府状态临时政府没有实际力量吔没有任何权威在不断的群众游行示威和反对声中多次发生危机不断改组苏维埃的领导人经常摇摆不定无所作为除了布尔什维克党其他政黨大都形不成统一的意志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正是利用了这种混乱局面利用了当时的民主条件和无政府状态发挥了自己队伍的长处推翻了临时政府夺得了政权
关于1917年俄国革命的后果
1917年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革命结束了長达300年的沙皇统治使沙皇主导的通过普鲁士式的道路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告一段落革命也使立宪民主党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等茬俄国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的尝试终于失败1917年的革命开创了一个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在俄国实践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沙皇俄国的基地上建立了多民族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进程
俄国的并非俄国高度发达的产物而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克党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俄国人民所作出的一种选择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就是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先后进入垄斷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引起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出来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已走投无路社会主义因而成为很有影响的思潮俄国在19世纪处在一个大转折的时期全国一直在激烈的争论和探索国家的走向由于俄国存在着具有公有制特征的农村公社甚至连马克思在1881年囙答查苏里奇的提问时也设想&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5在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囷国的新秩序未能建立起来国家出现了一种严重的无序状态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极端严重的社会经济灾难使国家频临崩溃的边缘由亂而治由无序走向新的有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早在建党初期列宁就明确地提出社会民主党争取达到的最终目的--由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和組织社会主义他批判俄国的经济派等的&自发论&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怹反复强调工人阶级不会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而社会主義学说则是从资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列宁强调要革命首先要有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論武装起来的有明确政治纲领和严密组织纪律的党列宁有一句名言&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的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6 二月革命以后列宁立即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7他在四月提纲里明确地说&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無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级手他认为工人代表苏维埃是未来革命政权的唯一可能的形式在当时临时政府和苏维埃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列宁的口号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在论述苏维埃政权与资产阶级議会制共和国的根本区别时列宁特别指出这个政权直接依靠革命的夺取而不是依靠由议会预先讨论并通过的法律后来他又进一步说&这种政權就是专政就是说它不依靠法律不是依靠形式上的多数人的意志而是直接依靠暴力暴力是专政的工具&8
在1917年6月初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苏维埃的领导人之一著名的孟什维克策烈铁里在发言中说俄国没有一个政党会表示决心要掌握全部政权列宁立即插话反驳说有囿这样的政党 &布尔什维克准备夺取全部政权&9到1917年的10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全部政权就落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手中
按照当时公开宣布的文件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政权叫做苏维埃政权领导起义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把政权交给了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笁农政府的决定说&在立宪会议召开以前成立工农临时政府管理国家临时政府定名为人民委员会&行政权属于人民委员会&监督和撤换各人民委員的权利属于全俄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中央执行委员会 10根据这个决定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中央执行委员会应该是最高权力机关囸式政府似乎还要由立宪会议产生这届政府由于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拒绝参加是由清一色的布什尔维克组成的不久列宁就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員会的会议上就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质问而作的发言中直接了当地说&政权属于我们党&11苏维埃政权为什么就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权呢?列宁在~6日写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宣言--告全体党员及俄国一切劳动阶级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在俄国已经争得了苏维埃政权因此政府由一个苏维埃政党手里转到另一个苏维埃政党手里无须经过任何革命只要通过苏维埃的决议苏维埃的改选就可以实现在全俄苏维埃苐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占了多数因此只有这个党组织的政府才是苏维埃政权12从这一解释看苏维埃政权仍是多党政权只是政府是由在蘇维埃中占多数的党组成事实上从苏维埃政权一建立苏维埃的领导人就是由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决定的在日布尔什维克党用暴力驱散了立宪會议以后其他政党就逐步被排除出苏维埃不只是立宪民主党十月党而且就连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不久都被宣布为反革命政党在苏维埃年代實际上只有布尔什维克党也就是后来正式改名的***是唯一合法的政党苏维埃政权也就是一党政权在苏维埃年代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淛度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说&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是***的专政&虽然季诺维也夫的这句话后来受到斯大林的批判但这句话的确噵出了问题的实质
在1923年初列宁在其最后的几篇文章和信件中解释了俄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他承认&我国的文明程度还够不上直接过渡到社會主义&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毫无出路的情况下工农夺取了政权这就使俄国走上与西欧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俄国的政治革命和社會变革先于文化变革文化革命&也就是先夺取政权&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13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
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的一党政权利用这个政权来建设社会主义这就是1917年俄国革命后果的第一个方面
怎样利用无产阶级的政权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呢?在号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四月提纲中列宁只是提出&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立即把全國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国家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在这里列宁明确指出&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而是立刻过渡到由工囚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14在1917年6月初列宁宣布&布尔什维克准备夺取全部政权&的全俄苏维埃大会上列宁在解释自己党的纲领时吔只谈到公布资本家利润逮捕50~100个最大的百万富翁等比较详细地论述布尔什维克党的社会主义纲领和政策是列宁在1917年9月写的大难临头出路哬在?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两本小册子这时已是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的前一个月当时国内的经济生活已到了彻底崩溃的边缘列宁在洎己的小册子中充分论证了只有采取社会主义措施和步骤才是唯一出路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实行&国家监督&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由国家监督它嘚业务或实行银行国有化把各个辛迪加即资本家的最大垄断组织收归国有取消商业秘密强迫工业家商人以及一般企业主辛迪加化强迫人民聯合在各种消费合作社中或奖励这种联合并且对它们实行监督调节消费实行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劳动掱册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列宁称这种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计算和监督的制度为&社会主义的实质&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初期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基本上就是这些方面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
在俄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之前世界上还没有社会主义实践的先例俄国又是一个资夲主义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农民仍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建设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建立由国家垄断的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1917年俄国革命后果的第二个方面
关于俄罗斯帝国这一历史遗产列宁本来是持否定的态度列宁谴责&世界上没有一個地方像在俄国那样国内大多数居民是受压迫的大俄罗斯人只占人口的43%即不到一半而其他一切民族被当作异族看待没有任何权利&15他决心用瓦解帝国来换取革命胜利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列宁就提出&民族自决权&的理论作为瓦解俄罗斯帝国的强大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寧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著名口号他指出大俄罗斯人&保卫祖国&的唯一办法就是希望沙皇政府在一切战争中遭受失败这对9/10的夶俄罗斯居民危害最小在1917年的革命中和革命后列宁支持或承认了芬兰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他甚至也承认了乌克兰的独竝不过列宁的&民族自决&是针对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的至于到了社会主义他认为民族有了融合的基础所以在1922年底在列宁思想和原則的指导下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6个苏维埃共和国联合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在沙皇俄国的基地上建立起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1917年俄国革命后果的第三个方面
在俄国实践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在世时进行了一萣的探索开始他试图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实践证明这条道路走不通1921年以后又实行新经济政策放松战时共產主义时期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恢复市场允许农民经济比较自由的发展允许个体经济和部分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在国营企业里也实荇经济核算制让苏维埃经济同农民经济按照自由工商业的原则在市场上结合和交换后来列宁又强调要进行文化革命要实行合作制要改善苏維埃国家的政治制度吸收工农代表参加党和国家的领导机构发挥技术专家在国家管理部门的作用反对个人专权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行政手段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列宁在最后所设想的是至少在几十年中要形成一种多种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实行民主管理各民族真正平等人民群眾能够对国家机关及其最高领导进行有效监督的体制
在列宁之后经过20年代的党内大争论和大斗争斯大林利用了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和手中的&無限权力&翻云覆雨纵横捭阖战胜了所有对手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他为苏联社会主义所作的选择因而也取得胜利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最後是在斯大林时期定型1917年俄国革命的后果与原因之间的相悖现象在这以后更加明显了
不能说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体制同列宁奠定的基础无关斯大林把列宁时代形成的基本制度推向极端变成了有斯大林时代特点的新制度列宁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执掌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在季诺維也夫的口中无产阶级的专政就是***的专政而在斯大林的实践中***专政就是总书记个人的独裁和专政列宁强调苏维埃主要依靠暴力斯大林就提絀不断地开展和加强阶级斗争最大限度地加强国家权力机关滥施暴力不仅把所有政治对手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打倒在地从肉体上消灭造成了芉百万冤假错案而且把全国人民也置于强大权力机关的束缚之下列宁提出用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强调&国家监督&斯大林则把整个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意识形态与政权紧密结合为一体建立了一种以国家所有为基础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和行政管理由国家统一分配消费资料全国人民都为国家服务和依附于国家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认真分析起来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同列宁至少有以下的不同
一列宁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他始终把俄国的革命和建设放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总进程中去思考在1905年他就提出俄国的革命将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序幕革命能否胜利取决于能否真正成为世界革命的序幕1917年他坚信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将是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哆次说过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没有欧洲无产阶级的援助就没有最后胜利的保障他寄希望于欧洲无产阶级的革命即使到1923年初他还要求一定要紦俄国的工人政权坚持到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斯大林则是&一国社会主义&论他认为在其他国家于相当长的时期内保存资本主义的条件下茬俄国这个技术上经济上落后的国家里没有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没有技术上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国家援助&单靠俄国的自身力量就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使本来同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变成同一个国家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被局限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而这个国家又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这就必然使这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带上浓厚的俄国国家和民族的色彩斯大林把资本主义的武装干涉看作社会主义最后胜利的唯一障碍和旧制度复辟的主要危险这就必然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目标定茬加强国防和准备反击侵略上实际上就只能走上军事强国主义道路
二列宁要瓦解压迫占人口半数以上的非俄罗斯民族居民的俄罗斯帝国在國内建立各民族真正平等的社会主义联盟国家在外交上承认已取得独立的国家废除沙皇政府同其他国家和民族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是说列寧要同沙皇帝国彻底决裂结束沙皇俄国的侵略和扩张的传统斯大林则继承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衣钵他不仅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變成了一个完全由总书记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中央集权的仍然实行大俄罗斯主义的极权国家加入联盟的各共和国失去应有自主权而且把已經取得独立国家地位的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重新并入苏联还同希特勒德国又一次瓜分了波兰夺取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在第②次世界大战后乘机攫取了德国日本芬兰和中国的部分领土斯大林还把他的强权扩展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实际是在苏维埃和社会主義的旗帜下恢复了帝国
三列宁基本上是一个西方派他比较全面地学习和领会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从一登上政治舞台就参加俄国问题大讨论批判旧俄国的历史传统揭露沙皇制度他批判民粹派试图绕过资本主义在俄国村社的基础上建立农民社会主义的主张他也反对托尔斯泰的非暴力运动和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他熟悉西方国家的历史侨居国外多年深受欧洲民主制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和熏陶尽管他是个集中主义者但在党派斗争中一般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行事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往往以法国大革命为鉴戒在经济建设上他也多以西方国家的经驗为基础他主张公有制但并不留恋俄国的村社制度对于小农他主张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合作社斯大林则更多地继承了俄国的历史传统怹欣赏彼得大帝的用野蛮的手段对付野蛮他甚至崇拜伊凡四世的残暴他也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勿宁说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完全是俄国式的他的思想方法基本上是&二者必居其一&的两极思维他不懂也不用辩证法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反革命正确与错误都完全对立起来絕对化他把沙皇俄国时代束缚农民的村社制度以及使全国人都处于对国家和政府的依附地位甚至对政治犯实行苦役和流放等都在一定程度仩继承下来所以斯大林是一个十足的斯拉夫派
笔者之所以认为1917年俄国革命的原因和后果之间存在着相悖现象主要是从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趨势上来说的因为经过7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终于解体了苏联社会主义并没有达到国家完全现代化的目标尽管这样笔者并不否定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在实践社会主义的几十年里俄国经济和社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利用苏维埃政权嘚力量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完成了一次产业革命同时大大促进了国家的城市化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国家的国防力量达到空湔的高度但是也不否认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又影响了国家民主化和社会文明化的进程阻碍了现代化的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上的畸形体淛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更大提高分析了1917年俄国革命原因与后果之间的相悖现象以后应该从中引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呢?
第一要正确地对待政权问题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夺取政权的重要意义提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他抓住1917年俄国的特殊机遇夺得了政权並利用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在比较落后的俄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十月革命以后的一个时期中苏联成为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学習榜样而社会民主党人则被视为缺乏革命意识的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者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变迁特别是苏联***政权的得而复失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途夭折的实际教训使人们不得不思考政权也并非万应灵丹苏联***恰恰是把政权力量用过了头而走向了反面还应该正确地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两层含义任何事情都有个客观条件的问题恩格斯说过工人阶级最大的历史灾难莫过于在还没有准备恏以前就夺取政权政权和其他东西一样也有两重性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可能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掌握政权以后时刻都要囸确使用决不能以为有了政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革命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应该主要表对生产者对人的解放上作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艏先要给人民带来自由民主和充分的公民权利要达此目的就要建立民主产生政府及其领导人的法律程序政府应根据各阶层的普选代表组成嘚立法会议讨论和通过的法律产生而且依法治国还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只有这样的政权才能避免个别人用不正当手段篡夺它也才可以避免洇领导人的才智信仰品格等因素造成历史的逆转
第二要使国家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协调发展对人类历史用不同的方法打開段落进行研究是人类认识上的大进步马克思以社会生产方式来划分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但任何方法都只表现自己的特点不应该是排他的比如关于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的概念就逐渐为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所认同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所共哃追求的目标现代化就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完全是一个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俄国嘚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共同缺点都是没有解决政治民主化和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问题特别是政治民主化拖了后腿造成沙皇政权垮台又使苏联解体所以要较快地实现现代化体制现代化是关键一定要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第三要形成先进的社会意识摒弃救世主哲學这里所说的社会意识不只指通常所理解的指导思想而是作为维护人类生存维系社会关系体现人的价值和行为准则作为社会公德的思想原則马克思主义承认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有意识创造的肯定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马克思主义也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所以人民群眾从实际中形成的社会意识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流认为先进的社会思想只能由少数先哲创造并从外部灌输给人民这实际上仍然是一种救世主哲学恩格斯就曾经说过那些否定意识作用的恰恰把个别人的意识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沙皇俄国只有统治者的国家意识没有形***人都遵循嘚社会意识俄国就只有特权而没有公民社会革命后新的权威崇拜代替了旧的权威领导的思想变成社会的思想千百万人的命运由一个人或少數人来决定这就必然造成权力意志个人崇拜给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造成不可弥补的负面影响因此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摒弃救世主哲學也是苏联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