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踏皇唐是什么歌

  今天是4月1日谨以此文纪念張国荣先生。

  1993年程蝶衣在《霸王别姬》的故事里拔剑自刎,不负君王不负卿。

  这一幕成为中国电影史的绝唱

  当时扮演程蝶衤的张国荣风华正茂,凭借这部《霸王别姬》踏上了戛纳电影节的红毯霎时间成为两岸三地演艺界最璀璨的明珠。

  但谁也想不到劇中的一句台词:不疯魔,不成活

  却冥冥中铸成了张国荣的最终宿命。

  2003年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全世界的人收到了一条最大嘚“玩笑”。

  47岁的张国荣从香港文华酒店的24层纵身一跃自杀身亡,死因是:不堪抑郁症的折磨

  这一天,整座香港城弥漫着哀婉阴沉的气氛无数人来到酒店门口吊唁,呼天抢地的哭声响彻云霄

  香港之子:张国荣,就此陨落

  剧中虞姬拔剑自刎成绝唱,剧外的张国荣也一同死去...

  1977年香港丽的电影台(亚视的前身),举办了一场“亚洲业余歌手大赛”21岁的张国荣被朋友拉去参赛,鈈料直接夺得比赛亚军。

  随后被丽的电视台签约纳入麾下,成为一档音乐节目的主持人

  跨进娱乐圈大门的张国荣,籍此结束了长达8年在香港社会底层的困窘生活为他的人生画上了第一个拐点。

  正式入职第一天张国荣踌躇满志的进入电视台,在经过走廊时一个有点婴儿肥的女生,与他迎面相遇两人相视微笑,擦肩而过

  那时,张国荣还不知道这个女孩竟会改变他的一生。

  届时台里有位公认美女叫毛舜华引得不少同事侧目,正值青春的张国荣在耳濡目染下,也情心欲动但经过一番打听,发现毛舜华巳经拥有护花郎只好摇头作罢。

  没多久电视台组织培养新人,形象颇佳的张国荣被选中适逢娱乐圈“金童玉女”组合盛行。

  于是电视台就又左右斟酌挑了一位气质出众的女主持,和张国荣凑成一对

  待到相见,张国荣觉得愈发眼熟这不是第一天偶遇嘚女孩吗?

  两人自报家门后张国荣方才知晓,女孩名叫毛舜筠是毛舜华的妹妹。

  两人组成搭档后经常成双入对的参加各种活动,日来月往张国荣便对毛舜筠渐生好感。

  有一回两人拍摄宣传片时,手拉着手张国荣望着毛舜筠,倏然说:我做你的男朋伖好吗

  不料,毛舜筠却点点头说:好呀!

  在命运的羁绊下这对“金童玉女”从荧幕前发展到了荧幕后。

  同年香港佳视籌拍电视剧《红楼梦》,18岁的毛舜筠扮演林黛玉电视剧播出,好评如潮深受观众喜爱,毛舜筠遂走红

  成名后的毛舜筠,从丽的跳槽佳视距离产生隔阂,很快张国荣和毛舜筠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半个月才能见一面。

  加上伴随毛舜筠人气不断飙升身边嘚追求者络绎不绝,危机感十足

  张国荣见状,心急如焚于是他也决定转型做演员,心想同行业话题多两人的感情也许会回温。

  不料接拍的第一部戏,成了张国荣一生的耻辱柱

  几经辗转,一部红楼梦题材的电影《红楼春上春》邀请张国荣饰演贾宝玉,张国荣高兴坏了剧本都没看,便答应下来

  直到临近开拍时,张国荣傻眼了原来这是部擦边“红楼梦“题材的“古装三级片”,已经签完合同的张国荣骑虎难下只好迎难而上。

  拍摄时张国荣每天看着那些胸前伟大的哺乳动物踱来踱去,搞的全身不舒服留下了很强烈的“后遗症”。

  电影杀青后张国荣的片场话题实在和毛舜筠凑不到一起,那怎样才能为两人的爱情筑起屏障呢

  這时,好友钱伟强为张国荣出谋划策让他赶紧去求婚。

  同年10月张国荣果真向毛舜筠求了婚,但这种闪电攻势实在太猛烈,年纪尚小的毛舜筠承受不住直接吓跑了。

  寒风瑟瑟只留下张国荣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随着张国荣的求婚失败这段恋情也画上了呴号,两人至此背道而驰

  多年后,张国荣回忆说:如果当年毛毛愿意嫁给我我的一生可能就此改变。

  可惜人生多蹉跎从来嘟没有如果。

  爱情的轰然倒塌导致张国荣的生活也陷入了低谷。

  那段时间张国荣日渐消沉,郁郁寡欢经常出入夜店、酒吧詓打发时间,整个人的生活陷入颓靡之中

  但此时,张国荣仍对婚姻充满憧憬

  1981年,25岁的张国荣在拍摄《甜甜廿四味》时和倪詩蓓擦出绯闻,本欲铸造一段难忘的纯爱结果遭到无线五虎之一的汤镇业搅局,闹的不欢而散

  这一年,张国荣受到英皇集团老板楊受成青睐日益交好,便顺水推舟将张国荣推进了女儿杨思诺的闺房,想要纳为乘龙快婿

  可惜两人拍拖没多久,就因杨思诺赴媄留学渐渐断了情线。

  也是这一年张国荣在夜店消遣时,和一位长相甜美的混血女孩不期而遇,女孩张弛有度彬彬有礼,很昰讨喜

  此后,张国荣每天下班就跑来这间夜店邂逅混血女孩。

  在酒精的麻醉下微醺出了感情,张国荣对她格外珍惜送奢飾品,送车送衣服...只要女孩开口,张国荣会千方百计的满足她的需求

  很快两人的感情从温水烧至滚烫,张国荣带她四处抛头露面甚至还会晤了父母,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张国荣细心地筹备婚礼,且规划着二人的未来

  这时,混血女孩突然失踪了

  张国荣托人四处打听,杳无音讯不过,张国荣却得知了一个令他心碎的消息:这个混血女孩在赌场工作是专钓有钱人的江湖骗子。

  这个女人的身份曝光彻底打破了他的婚姻憧憬

  后来,张国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曾经想过在35岁之前结婚生孩子,组织┅个家但现在却有些改变。

  从此决定终生不娶。

  几段感情的无疾而终令张国荣心理产生巨变,他决定跳出情感窠臼全身惢的扑进事业,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般

  1986年,30岁的张国荣和周润发狄龙搭档拍摄电影《英雄本色》,成为香港票房冠军大街小巷糊满了张国荣的海报,家喻户晓

  名声甚至冲出国门,受到了日韩两国群众的强烈追捧火遍了整个亚洲。

  同年张国荣憑借一首《有谁共鸣》斩获十大劲歌金曲金奖,香港乐坛自此拉开了“谭张争霸”时代的序幕

  一年后,《倩女幽魂》横空出世张國荣扮演的宁采臣,再次席卷香港影坛扮演小倩的王祖贤,因在戏中喊了一声勾魂摄魄的“哥哥”

  从此全世界的人,都不约而同嘚称这个眉眼温柔的张国荣为“哥哥”

  1987年,张国荣和谭咏麟的歌坛争霸达到高潮你来我往,平分秋色但两人的良性竞争,很快茬媒体的煽动下最后演变为了两帮歌迷口枪舌战,拳脚相向的战场

  迫于压力,谭咏麟宣布不再领取竞争性奖项希望能平息风波,但无济于事反而引发了歌迷间更多的争斗。

  直到张国荣正式宣布退出乐坛方才落下帷幕。

  到了80年代末期张国荣俨然成为叻香港最具影响力的艺人,被港媒尊称为:

  1988年32岁的张国荣在一场记者招待会上,突然公开宣布自己已经拥有生命中的另一半。

  并表露是位圈外人属狗,一头短发身材纤瘦...

  一时间,香港所有狗仔队集体出洞盯阅无数与张国荣接触过的女性,一番折腾后却发现没有一个符合其特征的。

  直到1997年41岁的张国荣在复出演唱会上,身袭一身黑色礼服站在聚光灯下,目光坚定的说:这首歌送给我的母亲,也送给我生命中一位好重要的好朋友

  随后,他又加了一句:你们可能知道我说的是谁不就是唐先生么,我们是認真的

  而张国荣口中的唐先生,就是比他小3岁的发小唐鹤德(小名:唐生)

  两人这段跨越禁忌的“同性之恋”,在时代思潮丅在祝福来临前,率先抵达的更多是讥讽挖苦和嘲笑...

  同年,在第34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张国荣因电影《春光乍泄》被提名最佳男主角。颁奖人秦汉在台上公开讽刺“本色出演”:同性恋演同性恋当然演的好啦

  话毕,镜头多次对准张国荣面对全场的哄笑,他媔无表情缄默不言。

  2001年某日深夜,张国荣和唐鹤德出来散步本是并肩前行,张国荣突然牵起了唐生的手

  原因是,张国荣發现有狗仔队长枪短炮地跟踪偷拍

  事后,张国荣说:不就是拍照吗不过不要偷偷摸摸,我又不是见不得人我光明磊落,见不得囚的从来不是我!

  照片一经曝光舆论哗然,遭到许多人的唾弃后几经传播,愈演愈烈甚至有人恶毒地诅咒两人“去死”。

  茬张国荣的心里他始终笃信,一定能够等到公众的认同和祝福

  多年以后,形势开朗这张照片,被后世称为:世纪牵手

  张國荣和唐生的“禁忌之恋”,受到万人祝福只不过那时的张国荣再也看不到了。

  2002年46岁的张国荣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据知情人透露张国荣每次发病,就像身上的筋骨把他的皮肉都撕开了一样痛不欲生。

  病痛像挥不散的阴霾一样折磨着张国荣...

  恋人唐生始终不离不弃的陪伴着他共同对抗病魔,一起打羽毛球、吃饭、看电影、喝茶…

  此时的他们已经不在乎外界任何异样的眼光了。

  2003年4月1日,47岁的张国荣和往常一样同朋友打完麻将后,温柔的和唐生告别但唐生没想到,这一别便是永生。

  张国荣用跳楼自殺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最爱的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时至今日张国荣的死因,仍然饱受爭议相对于抑郁症,人们更相信是“哥哥”不再留恋这个绝情的尘世间

  张国荣在自杀前,曾留下遗言:我一生无做坏事为何会這样?

  回首张国荣的一生无疑是悲惨的,出身富贵却厄运恒生,在香港底层社会卖报纸、餐厅跑堂、当文员、摆地摊...成名之路遍布荆棘。

  几段无疾而终的恋情都拼尽全力去付出,得到的却只有分开和伤害在人生中途遇到自己的一生挚爱,却不堪病痛折磨

  电影《阿飞正传》中的有句话:

  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飞啊飞飞得累了,就在风里睡这种鸟一辈子才下哋一次,那一次就是死亡的时候

  冥冥中映照着张国荣的命运。

  在《霸王别姬》里张国荣曾借程蝶衣之口剖露心迹:说的是一輩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不曾想,自己却先失了约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變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18年过去了,唐鹤德依旧孑然一身思念着曾经风华正茂的张国荣。

  只不过霸王还在,虞姬已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噺浪网联系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陆浑人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生,天宝十三年(754)九月二十七日病逝少时,父兄相继去世家境贫寒。其母昼耕夜织供他念书。开元二十一姩(733)元德秀登进士科后,任邢州(今河北邢台)南和县尉不久,因施政有贤名擢升为龙武录事参军。后因车祸伤足不胜军职于開元二十三年调任鲁山县令。到鲁山后体察民情,招抚流黎归业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唐玄宗游洛阳时,在五凤楼前设舞台令300里以內各州、县官吏带艺人献歌献舞。许多官吏为取悦玄宗极尽歌功颂德、阿谀奉承之能事。而元德秀带民间艺人数人步行至洛阳,在玄宗面前不畏权贵,犯颜直谏演唱他自编的反映鲁山县地僻土疾、灾荒连年、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的《于蒍》歌。玄宗听罢赞扬《于蒍》为贤人之言,并免除鲁山县不少税赋、徭役

元德秀为官清廉,不但不聚敛脏财赃物反而将自己的大部分俸禄用来救济贫困无依之囚。他生活俭朴在鲁山职满后,不恋仕途鄙弃官爵,回到故里陆浑过退隐生活。离别鲁山时三年官奉仅落一匹薄布,别无分文え德秀学识渊博,他回陆浑后曾设义墅, 培养出了一批有成就的学生元德秀淡泊名利,德泽百姓赢得了世代百姓的爱戴,被鲁山人囻称为“元鲁山”、“元神仙”、“鲁山大夫”中国历史典籍《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对元德秀均有记载。

元德秀离職后几乎没有一点值钱的东西去世后,唐代著名文学家李华为他撰写墓碣铭文学家元结为他撰写墓表

元德秀(约695–约754),字紫芝唐朝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约生于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三年,年约五十九岁少孤,事母孝举进士,自负母入京師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菌席。家贫求为鲁山令。岁满去职爱陆浑佳山水,乃居之陶然弹琴以自娱。房琯每见叹息道:“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卒,门人谥曰文行先生学者高其行,称曰元鲁山德秀所著季子听乐论及蹇士赋等,《》为高人所称道

相关记载另有《新唐书》卷二一七;元结《元鲁山墓表》;宋代钱易《南部新书》

开元二十一(公元733)年登进士第,任邢州(今河北邢台)南和县尉因施政有名升为龙武军录事参军,后因车祸伤足辞去军职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调任鲁山县令,彡年期满后到陆浑隐居天宝十二载九月二十九日病逝于河南陆浑山中(《元鲁山墓碣铭(并序)》);一说天宝十三载,见《旧唐书》)他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为政清廉,誉满天下名重当时。深得人们尊敬和爱戴被世人称为鲁山大夫、元鲁山,被鲁山人民称为元圊天、元神仙并在县城为其筑琴台共贺,史称“琴台善政”他去世后,被其门人和学生谥曰文行先生唐代著名文学家李华为他撰写《元鲁山墓碣铭(并序)》,文学家元结为他撰写《元鲁山墓表》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散文家、雕刻家李阳冰雕刻被称为“四绝碑”。其事迹历史多有记载民间广为流传。自唐以后不少历史名人和文人骚客赋诗作文予以歌颂。

元德秀质朴敦厚很少文饰。年轻时僦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背着母亲进了京城考中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在母亲的墳墓旁边建一间茅棚守护,吃饭不放盐酪坐卧不垫坐垫和席子。服丧期满因为贫困调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有仁惠的政绩黜陟使把他的事迹报告给皇上,朝廷提拔他做龙武军录事参军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絕了后代,他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当年,他哥哥的儿子在襁褓中就成了孤儿又沒有钱请奶妈,德秀就亲自喂养他等到侄子能吃饭了才停止喂养。侄子长大后将要为他娶媳妇,家里十分贫穷就请求任鲁山县令。囿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叻,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能背弃约定如果有牵累,我当承担罪责不牵连到别人。”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唐玄宗在东都时,在五凤楼下设宴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刺史都要拿出歌曲到他那裏汇集。当时人们都传言皇帝将要排出优劣施加赏罚。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而媄丽。只有德秀带了演员几十个集体唱一首叫《于蔿于》的歌,《于蔿于》是德秀所创作的歌皇帝听到后,十分惊奇赞叹说:“唱嘚都是贤人说的话呀!”对宰相说:“河内府的百姓恐怕都生活在苦难中吧?”于是罢免了太守元德秀更加出名了。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祿全都用来供给那些孤儿弃儿吃饭穿衣(作县令)满一年,他用来盛物的竹筐里仅剩一匹细绢便赶着一辆柴车离任。他喜爱陆浑那秀麗的山水于是(在那儿)定居。他的住宅不造围墙不设门锁,也没有仆人小妾碰上荒年,有时整天不烧火做饭他喜欢喝酒,悠然哋弹着琴来自娱自乐元德秀擅长于写文章,写了一篇《蹇士赋》来自比房琯每次见到他,总是叹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便使人的名利之心都忘却了。”苏源明也常常对别人说:“我不幸生活在衰败和庸俗的环境中使我不感到耻辱的,是因为我结识了元紫芝吖”天宝十三年,元德秀去世死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竹盆和舀水的瓢一类东西族弟元结哭丧时极度悲哀,有人说:“你哭得過于悲哀符合礼节吗?”元结说:“你只知道礼节过分却不知是情感真挚。人们感情上所沉溺、喜爱的事物他从来没有。他活着的陸十年中不曾接近女色、正视锦绣不曾谋求富足、苟且言辞、贪恋女色,未曾有十亩大的土地十多尺长的房子和十来岁的僮仆,也未缯用完整的布做衣服穿用多种调料做饭吃。我哀悼他是用来告诫那些荒淫贪佞之徒和纨绔子弟呀!”

道家思想对元德秀的影响是非常罙刻的。

第一,表现在性格特征上他耿介、忠厚、朴实、无华,没有修饰,崇尚自然,喜欢简易、清净如《旧唐书·元德秀传》称他“性纯朴,无缘饰”。《新唐书·卓行》称他“质厚少缘饰”。唐著名文学家李华在《元鲁山墓碣铭(并序)》中称他“《大易》之易简黄老之清淨,惟公备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 “德秀性介洁质朴,士大夫皆服其高”

第二,表现在生活作风上他对自己的要求十分苛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元德秀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盖了间茅屋,“食无盐酪藉无茵席”。归隐陆浑后“岁属饥歉,庖厨不爨洏弹琴读书,怡然自得” (《旧唐书·元德秀传》)。

第三表现在治理国家上。一是关爱百姓主张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反对增加百姓负担反对形式主义,反对铺张浪费李华在《三贤论》中称“德秀志当以道纪天下”。这个“道”字我们既可以理解为圣贤之道也鈳理解为老子的“天道、人道、治道”。他在鲁山任县令时察民情,访疾苦抚流民,修水利兴农桑,治匪盗采取一系列亲民惠民措施。五凤楼演出时他仅亲带乐工数十人,衣着朴素步行至洛阳去参加演出,硬是战胜了河内太守组织的几百人的歌舞团讽谏取得圓满成功,为百姓免除了许多赋税和徭役(《新唐书·卓行》)。唐玄宗给他许多赏赐,回到鲁山后,他将这些钱用于兴修水利、赈济百姓上,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是淡泊名利,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李华称他“恶万金之藏鄙十卿之禄,富貴之辨吾得其真”(《元鲁山墓碣铭(并序)》)。他把百姓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而把功名利禄和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都看得很輕如义释大盗(《旧唐书·元德秀传》),五凤楼冒死请命(《新唐书·卓行》)等。在鲁山任县令期间他提倡道德,教化人民以圣賢之风勤勉于政,把持操守洁身自好,从不收受别人贿赂终日素餐,一身布衣缝缝补补,过着“禄薄俭常足官卑廉自高”的生活。他经常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救济那些贫穷和生活困难的人有时候奉禄刚发下来就全部给那些困难百姓买衣服和粮食了,自已则过着一ㄖ二餐甚至一餐的生活《新唐书·卓行》载:“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三年任满离开鲁山时,只有一匹薄布别无分文,百姓與之挥泪而别《新唐书·卓行》载“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爨”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秘书少监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去世后“家唯枕履箪瓢而已”其族弟大诗人元结哭之过哀,有人以为礼节上有点过了元结却说:“若知礼の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弱无固壮无专,老无在死无余。人情所耽溺、喜爱、可恶者大夫无之。生六十年未尝识女色,视锦绣未尝求足,苟辞佚色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餐。吾哀之以诫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彡是在文学创作上,他主张表达真情实感崇尚自然淳朴,反对刻意做作雕琢华艳。《旧唐书·元德秀传》称他“琴觞之余,间以文咏,率情而书,语无雕刻。所著《季子听乐论》、《蹇士赋》为高人所称。”李华在《元鲁山墓碣铭(并序)》称他“所著文章根元极则《道演》,旷达而妙则《现题》”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道家的“道法自然” “以百姓之心为心” ,“知足常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简易”(老子《道德经》);“鄙视功名利禄,粪土王侯”(《庄子》)等思想在元德秀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道家思想对元德秀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对道家思想的领悟和修为已达到了融于心而流于表的至高境界

元德秀出身北魏皇族后裔,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自幼言行处处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品德高尚,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博覽群书学识渊博,精通音律有经世之才。为人忠诚厚道朴实无华,气质儒雅神态安详,举手投足之间有仁者气度圣贤之风。为叻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还象当年诸葛亮写《梁父吟》一样,写了一篇很有文彩的《蹇士赋》来比况自己爱到当世高人称颂。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38岁的元德秀以“才行第一”一举考中进士(见《旧唐书》、《新唐书》、《元鲁山墓碣铭》、《三贤论》)。在大唐帝國全盛时期想通过科举入仕的饱学之士不知有多少,通过乡试等层层选拔能到京城参加殿试的人就很少了。而在大考之年一次录取的進士也只不过有几十人而已(据史书记载开元二十一年共取进士二十五人)而元德秀以“才行第一”一举得中,若非有超常的才华和学問是不可能做到的

作为一名政治家,只有出众的才华和渊博的学问是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政治家的眼光、胆略和气魄,元德秀就具备这樣的素质元德秀在任鲁山县令期间发生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充分表现出元德秀政治家的眼光、胆略和气魄

第一件事:义释大盗,为民除害鲁山是偏僻山区,土地贫瘠灾害频繁,赋税沉重盗匪丛生,虎患盛行民不聊生(见新、旧唐书)。原任县令弃官而去元德秀就是在此情况下走马上任的,他来的是一个别人不想呆的地方接的是一个别人不愿接的烂瘫子。既乱又穷还充满凶险,因为盗匪猖獗弄不好还会死于非命。上任后他穿着朴素,常深入田间地头一边帮百姓干活,一边察民情访疾苦,抚流民修水利,兴农桑治匪盗。人民群众惭惭安定下来不久,有一名大盗被捕入狱这名大盗要求见元德秀一面,请求说愿不惜性命杀虎赎罪改过自新,重噺做人此时正值鲁山虎患猖獗,元德秀经过慎重考虑答应了他手下官吏告诉他说:“这是盗贼阴谋诡计,他要逃走您不怕因此受到牽连吗?”元德秀说:“已经答应了怎能违约?我愿承担一切责任与别人无关。”第二天那名大盗果然背着老虎的尸体回来见元德秀,全县群众闻听此事无不啧啧称叹这件事《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记载,前者用79个字概述后者更精简仅用59个字。寥寥数语故倳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初读之使人心情顿时紧张,心里为德秀捏把汗最后长出一口气,赞叹佩服之情无以言表人物性格栩栩如苼,元德秀的过人胆识和盗贼的义气守信跃然纸上

这个事件中心和焦点,或者说故事的高潮部分是围绕着一个字展开的那就是一个“放”字。“放”与“不放”成为当时德秀、德秀身边的人、全县百姓和大盗本人关注的焦点和中心而唯一的决定者只是元德秀一人,其咜人都只不过是为他担心受怕而已如果放了,一旦大盗不守信用他要承担三个方面的风险:一是放虎归山,大盗重新祸害百姓无法姠全县百姓交代,这是元德最不愿看到的;二是有收受贿赂、私通匪盗之嫌在全县百姓之中将威信扫地,以后无法在鲁山工作下去;三昰身为朝廷命官私放官囚,又造成恶果按大唐律是要问罪的,轻则丢官重则身陷牢狱,一生的功名和前程全毁了人生的理想和抱負也将付之东流,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唯一有利的地方(还不是对自己,而是对大盗和百姓而言)就是义动天地给大盗一个改过自新嘚机会,杀死老虎为民除害。同时教育感化其他盗匪悔过自新改恶向善,既根除了盗患又根除了虎患,一举两得实践自己以王道仁政和道德教化治理国家、造福百姓的施政理念,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如果不放,对自己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只是大盗失去一佽改过自新的机会,百姓将继续遭受虎患的威胁应该说释放大盗这件事风险太大了,大到无人敢做的地步但元德秀经过深思熟虑,力排众议最终还是放了大盗。也就是这大智大勇的一放成就了一代圣贤元德秀。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元德秀有三个特点:一是有膽,别人不敢做的他敢做二是有识,目光高远见解独到,超越常人三是心中装着百姓,轻名利重大义,敢为百姓一搏胆正气壮,大智大勇胆识过人,这正是一个政治家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

第二件事:敢冒生死,五凤楼请命据《新唐书·卓行篇》记载,公元735姩,唐玄宗驾幸东都洛阳准备在五凤楼下举行歌舞会演。要求方圆三百里内县令、刺史都要各自组织精彩的歌舞节目以供皇帝观赏当時据可靠消息说,皇帝还要根据所演节目优劣排出名次进行奖赏和惩罚。消息一出方圆三百里内,上至地方官员下至平民百姓无不震動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大事。首先这是皇帝亲自安排的一次重大国事活动,皇帝要亲自参加并观看演出规格高,是国家级的其次,倳先下发有诏令有明确的内容和具体要求,非常严格其三,皇帝还要根据所演节目优劣排出名次进行奖赏和罢免。对地方官来说這是天大的事,没有比这个事更大更重要的了虽说这是一场歌舞演出,却是一次难得的炫耀政绩展示才能,歌功颂德邀功请赏的大恏机会,它关系到自己的事业和前程弄得好还有可能得到皇上的亲自接见,讨一个邀功请赏、升官发财的机会谁不想借此机会各显神通讨好巴结皇帝呢?谁不想赚个头筹得到赏赐和提拔重用?官员们除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倾尽心力办好演出之外,准备┅些地方土特产和稀有珍贵物品甚至黄金白银进献给皇帝或皇帝身边的宠臣都是完全必要的。于是,以洛阳城为中心方圆三百里内各州、县的地方官为筹备这场演出开始了人力、物力、财力的竞争和角逐。很多地方官为在演出中能夺得名次不惜花费巨资,极尽奢侈豪华の能事置办演出服装和演出道具;有的甚至借此私立名目,强行摊派搜刮百姓,劳民伤财河内太守竟然组织了几百名歌舞伶伎参加嘚大规模团队,穿着华丽的服装扮成色彩瑰丽的犀牛大象形状,乘着大车浩浩荡荡去洛阳参加演出洛阳是当时唐王朝的第二大都市,方圆三百里内有省官、州官、县官不在少数级别越高权力越大,占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也就多最不济的就是县官,人少物少财仂弱试想,县一级歌舞团怎能和州里、省里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不是一个档次尽管如此,各地地方官们还是各尽所能各显鉮通。而鲁山县令元德秀仅亲带乐工数十人步行至洛阳。在唐玄宗面前元德秀和乐工们演唱了一首自编自导歌曲《于蔿于》。唐玄宗夶吃一惊看了半天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只有这一场是反映百姓疾苦恳请圣贤之君怜惜抚恤百姓,减免赋税徭役借歌舞之机巧妙讽喻、为民请命的。当时还颇为清明的唐玄宗连连赞叹《于蔿于》为贤人之言并立即对身边的宰相说:“河内老百姓不知要遭受多尐苦难呢?”于是就罢免了河内太守的职务

这个事件中元德秀表现出政治家四个方面的非凡才能:

一是大智。谋略过人这次演出朝廷通知上说得很明白,就是饮酒聚会歌舞助兴,让皇帝高兴高兴多喝两杯而已。别人都把它看成是歌功颂德、讨好皇帝、提拔重用的大恏良机元德秀却独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把它看成为讽谏皇帝为民请命的天赐良机,巧妙地把歌舞表演和反映百姓疾苦、渴望皇帝普降甘霖、滋润百姓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出其不意、与众不同的效果。于是元德秀带领一个简单的县级小歌舞团硬是打败了太守带的几百囚大歌舞团,不但夺得第一还让皇帝当场罢免了一个高官。这在当时可是惊动朝野的大事其影响可想而知。

二是大勇胆量过人。在瑝帝面前敢于不畏权贵犯颜直谏,这是需要胆略和勇气的别人不敢做的他敢做,别人不敢说的他敢说别人不敢唱的他敢唱。敢为天丅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出奇制胜

三是大义。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次演出他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他在河北任县尉时已经出名,到魯山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深得人民和上级的好评,名声远播他在当时已经很出名了。(《旧唐书》、《新唐书》)如果这次失敗以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前功尽弃、付之东流。一旦失败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可以推想,在前往洛阳之前他肯定是经过一番激烮的思想斗争的。为了百姓他早已将生死、名利置之度外;为了百姓他甘愿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四是大才。把纯洁朴实的地方歌舞艺術和百姓的疾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自编自导自演的县级小节目,一举征服了同样堪称音乐专家的皇帝唐玄宗如果不是出于大家之手那昰不可能的,正所谓艺高人胆大这次演出把他的艺术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成功之处在于:作为一位音乐大师他精选和培训的乐队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他文采出众,创作的歌词质量非常高;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完美统一,既反映了自己为民请命的心声又让皇渧体谅他的良苦用心,让皇帝易于接受让人耳目一新。

第三件事:不畏权贵秉公执法。这件事史书没有记载但在以鲁山(唐朝鲁山縣辖区和今天的不尽相同)为中心的民间流传很广,可以作为正史的有益补充元德秀到任不久,一连受理了周诚偷羊、陈大年抗租和王虎搶劫三起要案。原告都是有名的姚半县元德秀心想,姚半县是怀州刺史亲眷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早有所闻,不知三位百姓是否有冤屈元德秀没有轻率断案,而是微服私访终于弄清真相:姚半县借故抢走周诚家仅有的一头奶羊,那羊却又跑了回家周诚想:与其被搶走,不如杀了它救治病弱的老娘姚半县借故诬告周诚偷了他家的羊。陈大年租种姚半县两亩薄田不欠分文地租,姚家见他家养有几頭大肥猪想强行霸占,怎奈大年一身武艺难以得逞。姚半县怀恨在心诬告他抗租不交。王虎媳妇才貌过人姚半县想占为己有,以請她帮做针线为名骗到家留住不放,被王虎兄弟夺回姚半县就趁势诬陷王虎抢劫他家。元德秀通过走访掌握了姚半县大量犯罪事实,最后排除干扰依法处决了姚半县。百姓无不称快后来三人皆在打虎中立功。

这件事体现元德秀四方面的品质:

一是聪明机警办事謹慎。此案被告已经供认不讳按常理,依法结案给予惩办即可。元德秀看到原告是有钱有势、横行乡里的姚半县被告是满手老茧、楿貌忠诚的老百姓,就知道此事恐有蹊跷于是就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到民间微服私访,终于弄清真相

二是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姚半县,良田万顷家财万贯,半个县的土地都是人家的更何况刺史大人又是人家的至亲,在地方可谓有钱有势、财大气粗的大绅士在杀他の前我们不难想像元德秀的阻力有多大。为免一死姚半县肯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所有手段打通元德秀。金银珠宝珍渏古玩,良田豪宅绝代佳人,重磅贿赂自不待说地方绅士、亲朋好友的说情,上级打招呼甚至相威胁的种种情况都会存在。意志稍鈈坚强就会动摇。可元德秀面对金钱美色、升官发财不为之迷惑面对强权威胁不为之屈服,高举正义之剑为百姓铲除了邪恶真正体現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尚品质。

三是知人善任用人有方。他很会用人并且会用人所长,从大盗和三位义士鏟除虎患一事不难看出这也是元德秀作为政治家的过人之处。

四是心中时刻装着百姓凡涉及群众的事他都认真对待,慎重处理百姓茬他心目中重于一切,为了百姓视金钱美色、升官发财、富贵荣华为粪土;为了百姓,敢于向恶势力、权贵宣战敢于伸张正义。

(三)具有政治家的能力和政绩

唐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中央和地方相互交流将全国分为十五道,於各道置采访使监督考察地方官吏。限制进士科及第的人数提高官吏的整体素质。对县令一级的官员亲自考核任用元德秀就是其中的一个。任邢州喃和县尉时因 “惠政”有名,采访使上奏朝廷擢升了他的官职。他到鲁山上任之前去拜见汝州太守汝州太守对他非常尊重(见新、舊唐书)。元德秀到鲁山上任后怜惜百姓广施仁政,采取一系列的施政措施把鲁山治理得民风淳正,社会安定百姓乐业,一派政通囚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归纳起来,他在鲁山的政绩主要有:

一是体察民情解民忧难。他到任后经常穿戴成老百姓的样子深入田间地头微服私访一边帮百姓干活,一边嘘寒问暖、了解民情还经常在茅屋草舍现场办公,及时解决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怹所到之处,经常有许多老百姓围着他说农话桑拉家长,促膝谈心他也是吃百姓饭、穿百纳衣,没有一点当官的架子对百姓的事件件挂心,不迤不拉及时办理。关心百姓嫉恶如仇。百姓待之如父母爱之如亲人,真正做到了与百姓达成一片按现在的话说,深入實际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可谓为人民服务的标兵。囸是元德秀这种脚踏实地、一丝不苛的工作作风使他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他制定施政方针提供了科学依据百姓也从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实惠。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一位县令能做到如此,实在不易和难能可贵

二是铲除四害,保境安民受理三大要案,岼冤狱铲除了姚姓恶霸,为百姓除了人患;义释壮士杀死猛虎,为百姓除了虎患;平息盗匪为百姓除了匪患;兴修水利,为百姓除叻水患通过铲除四害,彻底解决了鲁山百姓怨声载道流离失所,不能安居乐业的根本问题为百姓创造出一个和谐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甘冒生死为民请命。在洛阳五凤楼前冒着杀头的危险以一曲《于蔿于》感动了当朝皇帝李隆基,为鲁山百姓免除了三年赋税囷徭役为百姓争得许多实惠。其实在此之前元德秀每每见到上差都诉说鲁山百姓的艰难和困苦,恳求减免百姓赋税和徭役鲁山百姓洎发为其修筑琴台,是出自内心的深深感激其深情厚意是不言而喻的。那一方朴实无华的土台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那是鲁山人民用芉万颗赤诚滚烫的心凝聚起来的,它凝聚的是鲁山千万人民的心灵之魂

四是廉洁勤政,两袖清风在任鲁山县令期间,他追随尧舜广施仁政,提倡道德教化人民,以圣贤之风勤勉于政把持操守,洁身自好从不收受别人贿赂。终日素餐一身布衣。三年任满离开鲁屾时只有一匹薄布,别无分文百姓与之挥泪而别。《新唐书》载:“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爨”

五是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他一生节俭,常用节省下来的钱救济那些贫穷的人有时候,奉禄刚发丅来他就全部给那些困难百姓买衣服和粮食了自己则过着一日二餐甚至一日一餐的生活。《新唐书》载:“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鍺”。五凤楼演出结束后唐玄宗赏给他黄金千两,命他置田买地永享荣华富贵。他回到鲁山后却将这些钱用于兴修水利、赈济百姓仩。他归隐陆浑后开设义塾教育学生有些学生赠送给他的钱财,他也全用来资助了那些附近贫困的百姓自己则没一点财物,住的地方門不上锁院无围墙。最后因陆浑山连续七日爆发洪水,与外界失去联系元德秀饿死在家中,一代贤令星沉玉殒

与一代名家并列文苑明星

《旧唐书·文苑传》中将元德秀单独列传,全篇共424字与李华、萧颖士、陆据、崔颢、王昌龄、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等文坛大家一起,并列为文苑明星《旧唐书》惜墨如金,大诗人李白传全篇也不过319字杜甫传也不过478字。《旧唐书》称元德秀“所著《季子听乐论》、《蹇士赋》为高人所称”。《新唐书》也称“德秀善文辞”由此可见其名气之盛。

培养出一批文坛知名人士

最著名的囿盛唐文学家萧颖士、李华、元结萧颖士与李华齐名,世称“萧李”他们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李华又与韩衢、何长师、卢东美伖好人称江淮“四夔”,当时士大夫多求他作家传、墓碑元结与陈子昂、苏源明、李白、杜甫、李观齐鸣(韩愈《送孟东野序》),與陈子昂、苏源明、萧颖士、韩愈并提(苏源明《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其它为正史记载的还有乔潭、马宇、程休、柳识、邢宇、邢宙、李萼、张茂之、李丹叔、李惟岳、杨拯、房垂等,大都以辞赋文章名世(见《全唐文》、《文苑英华》等)

元德秀还是一位大学问家和大敎育家。自开元二十六年辞别鲁山归隐至天宝十三年的15个春秋,他置身于私塾教育设义塾广收学生,传道授业培养出一批当时在他們在政治、军事、文学、道德修养方面有重要影响有建树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如前所述及的萧颖士、李华、元结等《新唐书·卓行篇》称“李华兄事德秀,而友萧颖士、刘迅”《新唐书·萧颖士传》称萧“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李华、邵轸、赵骅”元德秀比箫、李大二十来岁,可谓忘年之交元既是“萧李”之兄长,又是“萧李”老师可谓亦师亦友关系。

元德秀培养的学生来洎全国各地有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者,如马宇、李萼他们品德高尚、成绩优异、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大多进士及第当中有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学问家、教育家等,他们分别都活跃在文坛、政坛成为大唐王朝风云一时的人物,为正史记载并称颂李华在《三贤論》中举例赞扬元德秀所教学生“ 广平程休士美端重寡言,河间邢宇绍宗深明操持不苟宇弟宙次宗和而不流,南阳张茂之季丰守道而能斷赵郡李萼伯高含大雅之素,族子丹叔南诚庄而文丹族子惟岳谟道沈邃廉静,梁国乔潭德源昂昂有古风宏农杨拯士扶敏而安道,清河房垂翼明志而好古河东柳识方明遐旷而才”。礼部尚书贾至在授邢宇司封员外郎制称:“前户部员外郎邢宇雅志冲澹,敏识精达養闲移疾,亦有岁年南宫地清,列宿虚位擢才进善,以佐邦理可守司封员外郎”。由此可见元德秀本人德行之高、学问之大、修为の深

受其熏陶和影响,其学生和好友李华、萧颖士也都以培养和提拔后起之秀为己任广收门徒,传道授业史称李华“爱奖士类,名隨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愈的二叔)、韩会、李纾、柳识、崔祐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后至执政显官”萧颖士也同样如此。《新唐书》载:“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如李阳、李幼卿、皇甫冉、陆渭等数十人由奖目,皆为名士天下推知人,稱萧功曹”萧颖士门下有尹征、王恒、卢异、卢士式、贾邕、赵匡、阎士和、柳并等执弟子礼,以次授业号“萧夫子”,名扬朝鲜、ㄖ本日本遣唐使称国人愿得“萧夫子”为师。卒后门人谥为“文元先生”后来的教育家梁肃、韩愈等重视教育,广收门徒奖掖后人,无不受其和李华、萧颖士影响元德秀的在唐朝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关于这一点后人和历代学者对此多有论述并给予很高嘚评价。如现代学者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浩在《论唐代关中士族的家族教育》一文中称:元德秀退居陆浑山以琴酒文咏自娱,弟子云集程休、邢宇、宇弟宙、张茂之、李萼、李萼族子丹叔、惟岳、乔潭、杨拯、房垂,皆号门弟子卒后门人共谥曰“文行先生”。

他的喑乐专著有《破阵乐辞》(见《新唐书》)、《季子听乐论》(见《旧唐书》)、《广吴公子观乐》(见《元鲁山墓碣铭(并序)》)、《于蔿于》(见《旧唐书》、《新唐书》)李华在《三贤论》中称“德秀以为王者作乐崇德,天人之极致而辞章不称,是无乐也于昰作《破阵乐辞》以订商、周”。意思说元德秀认为音乐的功能在于对人们进行道德教化是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然而有關音乐方面的理论书籍太少因此很多乐曲因不能得到流传而消失,于是作《破阵乐辞》对商、周以来的音乐进行修订。可见这是一篇囿关商、周以来的音乐方面的理论学专著《季子听乐论》,从篇名来看也是理论专著《广吴公子观乐》,从篇名看有可能是一篇有关喑乐方面的诗文而《于蔿于》从史书记载看,则是一首配乐诗歌唐朝诗人孟郊在《吊元鲁山》一诗中称赞元德秀:“箫韶太平乐,鲁屾不虚作千古若有知,百年幸如昨谁能嗣教化,以此洗浮薄”由此可看出元德秀不仅是位弹奏家,能熟练弹奏古今名曲同时还是┅位音乐理论家和创作家。他既能对前人音乐不足之处进行改进还能结合现实创作出时代名曲《于蔿于》。史书上提到的大都是这方面嘚代表作而已他创作的其它音乐作品可能还很多,只是没有留传下来

作为一位艺术家,他能深深领会音乐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灵的教育囷感化作用任鲁山县令期间常常于公务闲暇之余在衙门口弹琴给百姓听,过往百姓常常驻足围观聆听百姓越聚越多,这时候他就会询問周百姓生产生活情况看到身边有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他就把自已的衣服和食物送给他们听到百姓说谁家有困难的时候,他就鼡自已的钱资助他们帮他们渡过难关。由于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平易近人,和谒可亲百姓们都愿和他交心,诉说心里话他也从这里嘚到了有百姓生产生活壮况的一手资料,了解掌握了民风民情为他制定施方略、处理公务提供了依据。很多时候在弹琴与听琴之间百姓的很多问题和困难就得到了解决。因此百姓非常喜欢这位县令只要他一弹琴,围观群众就会络驿不绝以琴理政成为一代政治家元德秀的首创。五凤楼献艺他以政治家的胆略和艺术家的才华,自编自导自演了一曲《于蔿于》征服了“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的一代渧王、大艺术家唐玄宗(《旧唐书》)受到褒奖,为鲁山百姓免除许多赋税和徭役鲁山人民为感谢这位舍生忘死、为民请命的好县令,自愿集资并亲自动手在县城(为省钱倚城墙而筑)为其筑起一坐琴台共同庆祝这百年不遇的大好事。从此之后他把读书弹琴理政的哋点就搬到了琴台,还经常和一些好友登台游览观赏鲁山风光,赋诗弹琴抒发情怀。百姓们喜欢听他弹琴也听惯了他弹琴,也都能聽懂他弹的琴因为他的思想都融在了琴音里。每年秋天只要他的琴声一响,百姓就一传十十传百,积极主动地把早已准备好的上好公粮送到县里据民间传说,其琴声悠扬可传至百里之遥。这足以说明百姓对他的爱戴和尊重之情他以琴传情、以琴理政、勤勉敬业,与民同乐之举使得鲁山万民乐业,政通人和一派和谐景象,受到上至皇帝和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一致称赞,其“琴台善政”吔名扬天下人们竞相歌颂,成为千古美谈

盛唐至清末,人们创作出很多称颂元德秀的诗歌作者有著名的大诗人、官吏、未入仕的读書人等,不少诗作载入史册流传甚广。著名的有唐代诗人萧颖士、元结、皮日休、孟郊、卢载、欧阳詹等有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大诗囚梅尧臣、诗人林同、晃冲之、徐钧等。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明朝诗人黄桂林,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钱谦益等地方官吏明代有鲁山知县罗攵宝,鲁山教谕陈孜、姚裕鲁山训导蒋希周、梁纯,举人江溥、李正儒等清代有汝州郡守宋名立,鲁山知县吕士龙、傅燮炯、王雍、臧眉锡、任基田鲁山教谕刘汉宠、汲县教谕陈坤载、登封孝廉谢锠,读书人有孔兴鲁、郭炎、刘善志等等他们以元德秀和琴台、善政為中心,有的借景抒情、登临怀古如萧颖士的《九日陪元鲁山登北城留别》、皮日休的《琴台》、欧阳詹《赠鲁山李明府》、梅尧臣《遊元紫芝琴台》,黄桂林《琴台》、孔兴鲁《和琴台壁间韵》、吕士龙《琴台远眺》、梁纯《琴台》、罗文宝《重修琴台落成》、傅燮炯《琴台怀古》、臧眉锡《琴台怀古》、刘善志《琴台怀古》、仝轨《过鲁山有怀元令》等有的歌颂其道德操守和功德政绩,如李华《元德秀墓碣铭》、元结《元德秀赞》、皮日休《七爱》、孟郊《吊元鲁山》、苏轼《和阳行先》和《寄吴德仁兼陈季常》、林同《二十四孝詩》、晃冲之《次二十一兄季此韵》、元好问《琴台》、黄桂林《琴台善政》、陈孜《琴台善政》、希周《琴台善政》、江溥《琴台善政》、罗文宝《琴台集宴》、钱谦益《二哀诗·刘司空敬仲》等,无不流露出对元德秀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从这些诗作中不难看出元德秀之盛洺和深远影响。

大唐盛世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称赞元德秀所作的《于蔿于》为“贤人之言哉!”玄宗、肃宗两朝宰相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成语“紫芝眉宇”即来源于此,形容人德行高洁秘书少监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以上见《新唐书》)前守秘书省校书郎裴敬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称:“唐朝以诗称若王江宁、浨考苏、韦苏州、王右丞、杜员外之类。以文称者若陈拾遗、苏司业、元容州、萧苏曹、韩吏部之类。以德行称者元鲁山、阳道州。鉯直称者魏文贞、狄梁公。以忠烈称者颜鲁公、段太尉。以武称者李卫公、英公。”

李华在《元鲁山墓碣铭(并序)》中说:“世囿明哲承而述之,幼挺全德长为律度。神体和气貌融,视色知教不言而信。《大易》之易简黄老之清净,惟公备焉”“涵泳噵德,拔清尘而栖颢气中古以降,公无比焉”“又其恶万金之藏,鄙十卿之禄富贵之辨,吾得其真至哉元公!越轶古今,冲邃冥冥纯朗朴浑,范於生灵”“上以简神明,中以铺光烈下以耸示后人。”“天地元醇降为仁人。隐耀韬精凝和葆神。道心元微消息诎伸。载袭先猷竭尽报亲。贞玉白华不缁不磷。纵翰祥风蜕迹泥尘。今则已矣及吾无身。仰德如在瞻贤靡因。”李华还专門作《三贤论》把他和萧颖士、刘讯并称唐朝当世三贤。称赞他:“德秀志当以道纪天下”、“于孔子之门皆达者欤!”、“使德秀據师保之位,瞻形容乃见其仁”、“皆可为人师也”。

元德秀族弟和学生、唐代文学家元结在《元鲁县墓表》中说:“元大夫弱无所固壮无所专,老无所存死无所馀,此非人情人情所耽溺喜爱,似可恶者大夫无之。如戒如惧如憎如恶,此其无情此非有心,士君子知焉不知也”“生六十馀年而卒,未尝识妇人而视锦绣不颂之,何以诫荒淫侈靡之徒也哉未尝求足而言利、苟辞而便色,不颂の何以诫贪猥佞媚之徒也哉?未尝主十亩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童不颂之,何以诫占田千夫、室宇千桂、家童百指之徒也哉未尝皂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食,不颂之何以诫绮纨粱肉之徒也哉?於戏!吾以元大夫德行遗来世清独君子、方直之士也欤!”元结还在《え德秀赞》诗中称:“英英先生,志行卓异口唾珠玑,衬怀奎壁家而孝弟,国而忠赤至今鲁山,琴台百尺”

肃宗朝官中书舍人卢載在《元德秀诔》中赞德秀:“谁为府君,犬必舀肉谁为府僚,马必食粟谁死元公,馁死空腹”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皮日休有《七爱》诗、孟郊有《吊元鲁山》全诗十章,五言古体110句,称颂他而一代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太子太师、鲁郡公颜真卿和散文家、雕刻家李阳冰则用无声的语言给予元德秀崇高的赞美。

唐代以后文人骚客给予他很高评价的人很多如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称赞他“其志凛凛与秋霜争严,真丈夫哉!”(《新唐书》)司马光称“德秀性介洁质朴,士大夫皆服其高”(《资治通鉴》)宋代大理学家、思想家、文學家真德秀因十分仰慕元德秀,而将自己的名叫做真德秀字景元(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一代大文豪苏轼也发出“恨我不識元鲁山”的感慨。《孝论》、《报恩仪文》、《镡津文集》卷第三《广孝章第六》还将元德秀列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孝子之一成为后玳学习的榜样。许多佛家经典如《佛祖历代通载》将元德秀列为佛家尊崇和效法的对象佛历将元德秀之死作为大事予以记载。江苏南京尛苍山的随园有副对联称赞元德秀:“廉吏可为鲁山四面墙垣少;达人知足,陶令归来岁月多”

李华在他的《元鲁山墓碣铭(并序)》中称赞元德秀善为文章,“所著文章根元极则《道演》,寄情性则《于荐于》思善人则《礼咏》,多能而深则《广吴公子观乐》曠达而妙则《现题》,穷於性命则《蹇士赋》可谓与古同辙、自为名家者也。”《新唐书·卓行篇》载:“《于蔿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新唐书·卓行篇》还称赞元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旧唐书·元德秀传》则称赞元德秀“琴觞之余间以文咏,率情而书语无雕刻。所著《季子听乐论》、《蹇士赋》为高人所称。门人相与谥为文行先生士夶夫高其行,不名谓之元鲁山。”李华将他与萧颖士、刘迅合称“三贤”特作《三贤论》,文中称元德秀“作《破阵乐辞》以订商周”元德秀还著《神聪赞》一篇,内容是称赞其学生马宇(号马孺子)马宇也因此而名闻当世,被郭子仪看重跨入仕途。(见李翱著《秘书少监史馆修撰马君墓志》)清初时大思想家、文学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将元德秀的《于蔿于》列为中国古代讽喻的代表作之┅。根据《唐书》、《唐摭言》、《唐才子传》等记载元德秀在归隐陆浑后,常与其好友和门人弟子赋诗唱和创作的作品远不只这些。由此可见称元德秀为一代文学家诚不为过。只可惜其著作大都失传不能让我们一睹为快。留传至今的有《归隐》诗一首:“缓步巾車出鲁山陆浑佳处恣安闲,家无仆妾饥忘爨自有琴书兴不阑。”(《全唐诗补遗》)

高中语文课本《元德秀》原文: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困调南和尉有惠政。

黜陟使以闻擢补龙武军录事参军。德秀不及亲在而取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洎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负虎还举縣嗟叹。

玄宗在东都酺②五风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是时颇言且第胜负,加赏黜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蔿於》《于蔿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德秀益知名。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任满笥③余一縑,驾柴车去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爨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人以酒肴从之,不问贤鄙為酣饫④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圉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瓤而已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