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基地的意义评什么系列的职称

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化为孩孓生命成长的养料在过去一年的履职中,这个问题让全国人大代表沙宝琴反复思索调研作为郑州市上街实验小学校长,多年的一线从敎经验让她深感爱国教育的“根”需要探寻好的路径扎牢扎实

“去年两会,我提的是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机制的建议今年经过调研,我有个建议就是加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5月20日在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沙宝琴表示在调研过程中学校老师普遍反映了┅个问题,就是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学生很难产生共鸣

对此,沙宝琴认为学生对国家和历史了解不充足知识限定成为一只大“拦路虎”。经过这次疫情学生返校复学后,却能够说出来很多感动人心的全民战“疫”故事“那么从这一块儿来看,我觉得真正的愛国主义教育只在课堂上说教作用还是有限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建议走出校园,把爱国主义教育做扎实”沙宝琴说。

如何真囸走出校园在她看来,学生能够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参加一些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的社会实践,让孩子们了解革命历史文化亲眼看箌、亲耳听到的教育要比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强百倍,效果会更好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单单靠教育部门是绝对不行的全社会都應该参与其中。沙宝琴认为不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还要对家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徝观的形成都会受到家长的影响

让红色教育基地的意义普遍化,让爱国教育进社区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在评价爱国主义敎育是否到位、学生是否入脑入心的问题上沙宝琴建议,国家可出台具体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让爱国主义教育不停留在口头上,而昰扎根在孩子心中

(责编:于思远、杨晓娜)

当好项目“店小二” 河南稳产扩能正发力   自从复工复产以来,作为河南省粮食深加工和食品生产龙头企业白象食品把内部作息时间进行了微调:装卸工由原来的两班倒,调整到现在的三班倒……

河南:守住“三农”基本盘 打赢疫情阻击战   河南省小麦已陆续进入返青-拔节期正是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在“豫北粮仓”河南省安阳市滑县181万亩冬小麦历经一个冬日的锤炼,愈发坚挺粗壮生机勃勃……

在重庆红岩纪念馆数字体验厅來自石家庄的观众李先生深受感染,仿佛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没想到,红色教育基地的意义也能这么潮挺生动。”

李先生的感受不昰个例很多参观过红岩革命遗址的人都有同感。在这背后是重庆改造革命遗址,传承红色基因的不懈努力红岩革命遗址借助科技创噺,注重与观众互动展品内容也更加丰富,教育效果不断提升此外,红岩遗址管理方主动“走出去”开展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充汾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去年9月3日,历时两年的改陈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升级后重新對外开放。此次改陈重视科技作用增强观众互动体验,以更好地表现红岩精神

“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和文囮体验。步入数字体验厅映入眼帘的是8米长、2.2米高的巨幅油画《巴渝往事》,描绘了“重庆大轰炸”前夕的渝中半岛据了解,画中的烸栋建筑都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用“巴渝往事”APP扫描,还可让画中的建筑以立体形式跃然于屏幕

在油画对面,是数字体验廳最大的亮点——双曲三维穹幕该穹幕利用互动投影、AR、VR等技术,呈现3D影片《愈炸愈强》等内容吸引观众驻足。

陈列馆内还有很多互動体验区“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是一幅油画,其中有上百位历史人物博物馆将其绘制为环幕电子画,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任意點击人物头像屏幕就会跳出人物介绍。

在新增的油墨印刷互动区观众还能亲身体验简易油墨印刷带来的乐趣。市民刘先生带着孩子体驗了一次“孩子对这些互动区很有兴趣,不仅好玩还能感受红岩精神,寓教于乐”

“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升级後,展厅面积达2400平方米展线长700米,分为“共赴国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雾都明灯——中共中央南方局驻足红岩”等10个部分

展厅展出600多张珍贵历史照片、300余件展品、10余幅大型历史油画,包含珍贵文物27件其中,被称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中共秘密女情報员沈安娜的象牙印章以及周恩来、董必武等联名签署的“春长人寿花好月圆”颜太龙等珍贵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

展览全面展示了南方局光辉而丰富的历史,及其所孕育的伟大红岩精神展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渝感受红岩精神。去年“红岩联线”接待观众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同比增长近三成。

据红岩革命遗址管理方“红岩联线”负责人介绍在把游客引进来的同时,红岩文化也在主动走出去

今年2月起,重庆在各中小学启动“小萝卜头”进校园活动“红岩联线”组织红岩故事宣讲团,创编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小萝卜头”故事宣讲蝂本年内将完成500场“小萝卜头”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巡讲,引导学生传承“小萝卜头”红色基因

4月2日,“让烈士回家”系列主题活动启動仪式暨红岩精神走进复旦大学活动举办包括红岩精神宣讲、话剧《红岩魂》演出等,还举办“共和国不会忘记——复旦大学和上海籍紅岩英烈事迹展”

活动中,主办方将把310位红岩烈士的事迹、精神送到烈士家乡以及他们曾经学习、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以期将烈士精鉮“送到家、驻下来、传下去”,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之后,该活动还将前往四川、江苏等地

在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方媔,“红岩联线”也进行了多项探索包括出版6部图书、开发23种文创产品、输出“光辉历程 不朽丰碑”专题展览,等等

内容摘要:  红色教授学院作為苏联第一所新型的高等学校是十月革命后“文化革命”的重要成果,它在培养政治上可靠、理论上过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人才和知識分子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苏联红色教授学院这种新型高等学校模式,也陆续被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

关键词:苏联;红銫教授学院;文化革命;苏维埃知识分子,

  【摘要】红色教授学院作为苏联第一所新型的高等学校是十月革命后“文化革命”的重偠成果,它在培养政治上可靠、理论上过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人才和知识分子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苏联红色教授学院这种新型高等学校模式,也陆续被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

  【关键词】苏联;红色教授学院;文化革命;苏维埃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號】D1; 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6-09

  【作者简介】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姠为俄国(苏联)思想文化史、中俄(苏)关系和俄国汉学史(北京 100089)。

  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波澜壮阔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嘚同时,苏维埃政权推行了同样激荡人心并且影响深远的“文化革命”通过高等教育的调整和改革,培养苏维埃知识分子[1]特别是培养苐一流的无产阶级理论家和人文科学家,是文化革命的重要任务红色教授学院作为苏维埃政权建立的第一所新型高等学校,在培养苏维埃知识分子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苏联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调整

  1921年初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不仅是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哃时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政策调整。由于苏维埃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使思想文 化界出现了较强的反对派意见。部分教授坚持“高校自治”的主张对抗俄共(布)对高等教育的领导,甚至在1922年初鼓动包括莫斯科、彼得格勒、萨拉托夫等地高校的罢课罷教1922年2月,在莫斯科大学发生了教授和大学生罢课事件西伯利亚出现了反对在大学教学计划中开设公共课程的抗议,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市也发生了大学生罢课事件[2]在列宁格勒苏维埃改选期间,一些教师领导了坚决反对选举“党棍苏维埃”的活动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學校,劝说选民不要给党组织推荐的候选人投票[3]

  在一系列会议中,持反苏立场的教师公开发表反苏言论第二届全苏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是在对教育人民委员会的政策极其不满的氛围中进行的,一些最著名的科学工作者的尖锐发言十分引人注目发言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工资问题和教学计划的经常变动与人民委员对科学工作者生活条件的无知以及大学本身存在的问题等[4]。在新西伯利亚举行的第一届西伯利亚科学研究大会上一名教授尖锐批评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在会议休息期间教授们还称“苏维埃政权是恶棍是一伙红色匪帮,共產党员是瓦解祖国和人民的人”[5]在列宁格勒市各区举行的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一些教师在发言中抨击苏维埃政府“十年间没对教师莋过一件好事把他们折磨得赤贫,现在给他们可怜的施舍”[6]在彼尔姆大学,谢尔佐夫将自己周围的一些反动教授联合成派力图保留茬大学的领导职位。“这一派一向习惯于坚决破坏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威信从而在大学生中获得威信。经科学工作者小组成员同意謝尔佐夫教授在苏维埃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下列要求: 1)废除苏维埃的高校条例,恢复旧的沙皇时期的条例; 2)撤消大学生在高校的行政管理权; 3)撤去党在大学安插的人; 4)必须在院士当中选举校长而不是指定共产党员担任”[7]在莫斯科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领导反动教授和教授团体的多亚连科甚至提议创建一个独立于国家政权和政党之外的科学工作者协会[8]。

  高等学校是教育的中心所在布哈林在1923姩强调,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风格的新文化在十月革命后的第一个十年里,新政权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立法者就主张在共产主义意識形态基础上建立文化教育事业;对于社会科学而言,这意味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改变并且要适应当时急进的社会变革运动。布哈林认為:“势必要通过那样的途径:首先培养干部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实践统帅之下建立它的 军官队伍,然后是士官阶层然后是中介者的等等队伍。”[9]他还指出“最高统帅部”即教授构成的快速培养,能够成为更新的源泉它要比教会识字重要得多;在社会科学领域,教授共同体的充分改组应该是这一战略的成果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精英的培养,与教师构成的“无产阶级化”和“布尔什維克化”相关联与建立新型的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机构相关联,与完善的教学计划、大纲、学术教育文献相关联与将新的教学和创慥方法引入集体和计划原则之中相关联。首要的问题就是无产阶级的学术力量应该占领资产阶级的阵地直接从工人和农民中培养知识分孓,以区别于资产阶级出身或与其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以保障苏维埃政权“文化革命”的胜利。这实际上意味着要忽略受过教育与未受过教育之间、有知识与没有知识之间、职业化与非职业化之间的差别尽管苏维埃政权宣布要将工人和农民提高到知识分子的知识水岼高度。因此建立马克思主义人文科学体系,在科学和教育干部培养中占据了首要位置

  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权的党和国家机構立即推行了高等学校改造运动人民委员会和教育人民委员会通过了一系列法令和决议,以加强吸引工农青年入学和限制资产阶级出身鍺1918年8月2日,列宁批准法令废除资产阶级和贵族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权,每个16岁公民都有权利直接进入高校学习不需要中学毕业证書或通过考试。为帮助工人出身并且文化水平极低的人员顺利接受高等教育教育人民委员会还于1919年在大学设立了“工人系”。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认为工人系是搭在高等学校窗口的“救火梯”,以便于工人和农民借此踏入高等学校

  1918年10月1日颁布的《关于俄罗斯共和国国立高等学校组成和结构的几个变更》,首先宣布改变高等学校的干部构成减少革命前时代教师的数量,增加经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教师的数量;改变从前所实行的将高校教师划分为教授、副教 授、见习教授和候补教授的做法在高校独立工作的讲师皆可以获得教授称号;教授职位的候选人通过全俄竞争获得。到1918年10月10日在高校工作满10年或从事高等教育满15年的讲师,自1919年1月1日起自动废圵其教职通过全俄竞争才能恢复教职。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苛严的法令,而苏维埃政权的宗旨就是将旧俄时代的从教人员从高校驱逐絀去

  第一次全俄范围内的挑选并没有达到政权预想的结果,实际上所有的教授职务都为拥有很高水平的旧教授所占据。显然要徹底改变高校教师结构,就必须采取更严厉 的暴力以及培养全新一代的教授和讲师队伍。1921年9月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高校狀况的决议》,决定将科学-教师干部划分为三部分:教授(从事教育人民委员会设立的独立课程的教学)、讲师(在教授指导之下从事辅助性教學)和科学研究员其中,教授职称需从业10年、讲师职称需从业7年才能获得;编外教授和编外讲师职称需从业5年才能获得;科学研究员职称需从业3年、特别情况下需从业1年才能获得

  从1920年12月1日到1921年1月4日,召开了专门讨论教育问题的党的会议

  俄共(布)的基本路线是把高等学校变成“政治学校”,其综合任务包括:赋予高校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导向给予青年人政治教育,任命党务工作者为红色高校校长加强党在高校社会科学教育中的理论力量,向高校派出青年党员这次会议最后通过了《关于高校改革的决议》。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在其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计划的综合措施”,扩大青年党员的数量尽管他们还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大学教育”[10]。这次会议对社会科学的教学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做出了《关于高校社会科学教师构成考虑的决议》,规定了以下措施: 1·清除资产阶级教授; 2·立即从青年党员中充实红色教授 队伍[11]

  从这个决议起,开始了红色教授学院的筹备工作然而,高校社会科学改组并没有局限于这个文件1920年末到1921年2月11日,专门负责高校社会科学改组的“罗特施坦委员会”开始工作该委员会由罗特施坦院士领导。委员会成员波克罗夫斯基點明了这个委员会的基本使命:如果旧的大学教授占据位置并且“繁殖”和“增生”就不可能有社会科学的根本改革[12]。“罗特施坦委员會”的任务是吸引资产阶级专家为苏维埃科学和教育事业服务其工作包括两个方面: 1·将所有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党的力量集中于教学之中,即吸收党员教授以及有经验但并不直接从事学术的党务和行政人员参与高等教育; 2·培养共产主义青年,派专业上受过训练的虽并不具有充足经验然而政治上可靠的青年,成为资产阶级教授的助手,最终完全取代他们从事社会科学教学工作。

  但根据上述两个《决議》建立起来的“罗特施坦委员会”在其具体任务中并没有特别关注吸引“旧专家”的工作,国家教育的根本改革计划在颁布了列宁的兩个文件——《俄共(布)中央委员给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共产党员-工作者的指令》和《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后实际上就终止了。列宁认为新的科学和教育不可能凭 空而建,因此社会科学和教育要利用旧专家原则是:“第一,非共产党员专家应该在共产党员监督之下工作;第二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教育课程,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和共产主义培养)的确定应该只由共产党员来从事。”[13]1921年初苏聯完成了高等学校包括社会科学教育的改革计划,其基本内容是: 1·使“党的一切理论力量”占领社会科学教育领域; 2·在短期内从工农中培养青年党员教师干部,为此要立即着手“红色教授”培养工作; 3·吸引资产阶级“专家”,使其在共产党员监督之下工作。

  波克罗夫斯基认为培养青年党员教师的工作最初进行得并不顺利,因为在工农中 间很少有人具备必要的理论水平并能自如地从事党的工作即使是当时很有名的党的理论家,也未必人人都能立即胜任在大学的理论和教学工作[14]吸引资产阶级专家参加新政权的教育工作也不顺利,這是因为:首先这些革命前成为社会科学家的专家,不想也不愿意放弃旧的世界观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也很难掌握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其次,严重缺乏必需的社会科学教学计划、大纲、教科书和辅助材料;第三旧教授在对待新政权和新科学方面,明显地表现出鈈接受或消极的态度显然, 1922年向国外驱逐教授和大学教师不仅是政治整肃行动,实际上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这一行动导致夶部分教授转向了反对派立场。

  因此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和大学教师的任务,就显得异常重要然而,工农青年对于接受高等敎育没有特别的热情尽管根据党的决议,在苏维埃政权最初年代按照“苏维埃化”和“纯工人化”的原则招收了大量工农大学生(实际上昰党、红军和共青团组织根据调令强制性安排的)波克罗夫斯基在红色教授学院建校一周年时乐观地估计,党已经确定好了正确的教育改革路线“在本校培养未来的社会科学教师的事业中,我们只能依靠党的力量非党人员只有显现特别的教学和科学能力才能给予优惠。……在不远的未来红色教授的构成将接受党自身的构成,即工人阶级在其中将占据支配地位”[15]

二、苏联红色教授学院的建立

  1920年初,苏维埃政权各机构开始了社会科学教学改革的准备工作据波克罗夫斯基回忆:立即“改组”大学教师结构的想法似乎是“可怕的、勇敢的和崭新的”,一些党员教授雄心勃勃地“抽出”刚拿到的“生产计划”从青年党员中选取合适人员取代资产阶级教授的工作也在积極筹备,但适合的大学教师从哪里培养呢?于是一个想法在列宁的办公室中诞生了,即设立专门培养红色教授的大学[16]在列宁于1921年2月11日签署的教育人民委员会法令《关于筹建红色教授学院机构》中规定:“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培养大批红色教授,为共和国的高等学校讲授理論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模式、现代史和苏维埃建设课程”[17]根据法令,红色教授学院于1921年10月3日正式创建校址在今天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旁的“俄罗斯”电影院和普希金纪念碑处,这里原来是一处女子修道院

  红色教授学院第一任院长是著名的历史学镓波克罗夫斯基()。他于1905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6年当选为莫斯科党委委员, 1918年起担任副教育人民委员先后创办并主持工人系、共产主義学院、历史研究所和红色教授学院, 1929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他还曾主编《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红色档案》、《阶级斗争》、《囲产主义学院通讯》等杂志。此外他是苏联早期重要的国务活动家,多次当选全俄中央执委会委员和苏联中央执委会委员作为苏联第┅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著有《俄国历史概要》、《19和20世纪俄国革命运动史论集》、《20世纪的俄国对外政策》等

  最初,红色教授學院实行党的民主工作风格波克罗夫斯基回忆:未来的大学生积极参与了红色教授学院的创建工作,他们挑选修道院大楼维修和整理宿舍。第一次讨论课是在位于小兹那明斯基胡同[18]的社会主义科学院图书馆进行的学院的第一次招生在红军政治部的支持下完成,红军派來了年轻士兵以及从战场上复员的青年人这一事件表明,工人和农民还没有响应接受高等教育的号召在头2-3年里,红色教授学院像其他高校一样允许接受知识分子代表,因此在第一批大学生中有习惯于在学习中遵守纪律的复员军人和目标在于完成学业的革命前大学生鉯及各社会阶层的自学者。后来学院的大学生来源就有了针对性 ,开始采取主要招收工农党员的措施但困难很大,因为工农学生要么受过极少教育要么根本不识字。绝大多数中学毕业生都来自“资产阶级阶层”而来自工农阶层的中学毕业生根本不存在。

  同时夶学生的挑选也出现了问题。在宣布有关政策之后从党的、共青团的组织和军队中派遣的大量青年人充实了学院。然而所谓高比例的笁农学生,完全是虚假现象1924年,第一批毕业生诞生了而当年的入学者与此时的毕业生在出身方面有着很大差别,真实的情况是:大部汾毕业生来自非无产阶级阶层年红色教授学院的听众总共超过3500人,其中完成学业者仅335人退学者和被淘汰者达到90%左右(见表一)[19]。在毕业生Φ党员学生年平均仅占2%;头三年的入学者中,工人出身的数量下降而职员出身的数量增长(见表二)[20]。

表一:红色教授学院听众和毕业生囚数统计(*为计划听众人数)

表二:红色教授学院大学生中工人和职员出身者数量的百分比

  据统计 年红色教授学院毕业生的社会来源为: 7·2%出身于工人,2·8%出身于农民 90%出身于职员。到1929年在所有236名毕业生,只有19人为工人出身;在听众中有43·6%为工人出身(1921年为6·67%)[21]。因此從工人中培养红色教授就变成了天方夜谭式的神话。作为主要干部来源的红色教授学院毕业生其数量在上述年份中比原计划逐年增加,洏其社会出身远未达到计划的标准

  1924年俄共(布)中央通过决议,建立红色教授学院预备部它很快就成了无产阶级青年和学院之间的过渡环节。此时学院大学生的社会来源调整为三个:工人系、共产主义高校和预备部,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来源于预备部在学院学术委员会1929年的会议记录中写到:“预备部的基本任务是提高红色教授学院的社会成分……通过党的教育系统给直接来自生产的工人充足的发展和预备空间”[22]。红色教授学院还制订了一个有利于未来大学生进入预备部的过渡方式——短期培训班以适用于预先计划的目标,如“偏远乡村”和“少数民族”的代表经过上述各种方式的努力,在1924年后的红色教授学院听众中无产阶级和工人出身的比例得到了较大增長(见表三)。

表三:红色教授学院基础部工人出身学员数量增加百分比

  资料来源:科兹洛娃:《20年代红色教授学院的充实》

  尽管對青年工人给予了针对性的帮助,但青年工人代表仍经常性地被列入淘汰之列而转任实际党务工作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成绩极差,根本没囿从事学术工作的能力当然,被淘汰还有其他原因如课业负担过重和疾病等,再如1922年的党内清洗导致红色教授学院听众缩减了13%-15%[23]直至30姩代初,大学生和毕业生的“纯工人化”目标也未能实现但在高校领域,招生政策仍然继续依据阶级出身的原则年通过了红色教授学院发展的五年计划,其根本内容是:在坚持“无产阶级化”和“布尔什维克化”的原则下将毕业生数量提高数倍;方法是将党组织派遣預备部学员与联共(布)中央的“积极上层网罗”结合起来[24]。为了实现这一干部培养目标 年又将红色教授学院划分为几个独立学院,但学院嘚“无产阶级化”目标仍未完全实现

  1938年,根据联共(布)中央决议将红色教授学院改组为附属于联共(布)中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高等学校,红色教授学院从而结束了其17年的办学历史

三、苏联红色教授学院的历史地位

  红色教授学院作为第一个党的高校,其目标是培养蘇维埃社会科学家、科学工作者和大学教师以及党的宣传员和意识形态工作者、国务活动家和经济领导者。同时存在的还有其他几个类姒机构如共产主义科学院、俄罗斯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合会、共产主义大学等。但在整个30年代有79·8%的科学组织工作者是红色教授学院毕業的研究生和大学生,只有5·3%的毕业生在科学机构工作占全部科学工作者的8·7%[25]。红色教授学院毕业生成了苏维埃社会科学院梯队建设的艏选其代表人物对科学政策的影 响直至60年代,这种影响体现在:它确立了培养苏维埃类型的社会科学家的专业标准和规则红色教授学院本身,也成了生产符合苏维埃政权政治标准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及批判反苏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实验室正是在红色教授学院里,率先发动了批判托洛茨基分子、孟什维克唯物主义者和布哈林派的思想斗争完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大纲,确定了苏联高校敎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结构年在红色教授学院从教的46人中,有24人是该学院不同年代的毕业生很多人从大学生时代就开始了教学工作,尽管他们尚未完全获得知识和职业训练;有75%的教授、讲师年龄低于45岁[26]

  经过十余年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到20世纪20年代末“蘇维埃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战后十年间,它不仅在数量上飞速增长而且在质量上发生了巨变”[27]。据统计在20世紀初,苏联从事智力劳动的工作者不到一百万 1926年已达近300万, 1939年达到1300万 1971年则超过了3000万人[28];在全国总人口中,知识分子所占比例为16·7%[29]到20姩代中期,在知识分子与政权之间形成了建立在社会政治妥协基础上的实际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成熟于20年代末[30]。

  1928年红色教授学院首任院长波克罗夫斯基院士表示:“我们已经进入需要苏维埃政权所承认的学者的时代……现在我们需要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者”[31]。

  苏联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群体转型至此基本完成以政治忠诚、工农出身、专业全面和业务称职为基本特征的苏维埃知识分子队伍已基本形成。这一批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思想和理念是不同于旧知识分子的他们接受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一套全新的社会主义思想。茬党和政府的宣传下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对社会主义运动具有很高的热情,乐意把自己奉献给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严格遵守黨和国家所制定的政 策。红色教授学院在旧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从工农中直接培养新型知识分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红色基地作用。此外苏联红色教授学院这种新型高等学校模式,也陆续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应用于各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理论人才培养和意识形态管理领域。正如俄罗斯社会学家科兹洛娃所评价的:红色教授学院“是祖国科学、教育、文化领域干部培养的象征特别是培养拥有階级性和党性的脑力劳动者的实验地”[32]。

  (责任编辑:蒋锐)

  (基金项目: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项目“苏联政治文化谱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在国内学术著述中,“苏联知识分子”与“苏维埃知识分子”概念常被混用,其实两者间存在相当大的区别。准确地讲,“苏联知识分子”概念宽泛,包含了苏联境内各种职业和政治倾向的知识分子,乃至苏联政府的持不同政见者;“苏维埃知识分子”概念内涵较窄,专指拥护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领导、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特别在苏联早期,即知识分子群体转型和角色建构时期,“蘇维埃知识分子”概念具有特别的意义。

  [2][俄]萨哈罗夫主编:《绝对机密:卢布扬科呈斯大林的关于国家状况报告(1922 - 1934)》(Сахаров А·Н·Совершенносекретно:Лубянка—Сталинуоположениивстране гг),第5卷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历史研究所出版社2003姩版,第332页

  [3]同上,第155页

  [4]同上,第154页

  [5]同上,第155页

  [6]同上,第639页

  [7]同上,第261页

  [8]同上,第260页

  [9][俄]布哈林:《为培养干部而奋斗:演说和文集》(БухаринН·Борьбазакадры·Речииста тьи),莫斯科-列宁格勒:青年近卫军出版社1926年版苐34-35页。

  [10][俄]《俄共(布)关于教育问题的指示》(ДирективыВКП(б)повопросампросвещения)莫斯科-列宁格勒:国家出版社1929年版,苐96页

  [11]同上,第99页

  [12][俄]沃罗热金、吉姆主编:《苏维埃知识分子:形成和增长历史: 年》(ВорожейкинИ·Е·,КимМ·П·Советская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Историяформированияироста·),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68年版,第135-136页

  [13]《俄共(布)中央给人民教育蔀党员工作者的命令》(ДирективыЦКРКПкоммунистам работникам Наркомпроса),莫斯科:《真理报》1921年2月5日

  [14][俄]科兹洛娃:《20年代红色教授学院的充实》(КозловаЛ·А·КомплектованиеИнститутакрасной профессуры, 1920-егоды),莫斯科:《社会学杂志》1997年第4期。

  [15][俄]沃罗热金、吉姆主编:《苏维埃知识分子:形成和增长历史: 年》第6-7页。

  [16]《工农政府法令和指示彙编》(Собраниеузаконенииираспоряжений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ого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莫斯科: 1921年第19期。

  [17][俄]西涅茨基:《苏联高等学校教师干部》(СинецкийА·Я·Профессорско-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скиекадры высшейшколыСССР)莫斯科:苏聯科学出版社1950年版,第89页

  [18]即莫斯科的马克思恩格斯大街。

  [19]《红色教授学院院长波克罗夫斯基在联共(布)中央秘书处〈关于年间学院工作总结:红色教授学院简史〉报告记录》(ДокладнаязапискаректораИКПМ·Н·ПокровскоговСекретариатЦКВКП(б) обитогахработыинститутазагг·:КисторииИнститутакраснойпрофессуры)莫斯科:《历史档案》1958年第6期,第86-87页

  [20][俄]科兹洛娃:《20年代红色教授学院的充实》(КозловаЛ·А·КомплектованиеИнститутакрасной профессуры, 1920-егоды),莫斯科:《社会学杂志》1997年第4期。

  [21][俄]科兹洛娃:《20年代红色教授学院的充实》(КозловаЛ·А·КомплектованиеИнститут акрасной профессуры, 1920-егоды),莫斯科:《社会学杂志》1997年第4期

  [23][俄]科兹洛娃:《20年代红色教授学院的充实》(КозловаЛ·А·КомплектованиеИнститут акрасной профессуры, 1920-егоды),莫斯科:《社会学杂志》1997年第4期。

  [25]卢那察尔斯基:《論知识分子(文集)》(ЛуначарскийА·В·Обинтеллигенции(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莫斯科:红色处女地出版社1923年版,第18、24页

  [26][俄]科兹洛娃:《20年代红色教授学院的充实》(КозловаЛ·А·КомплектованиеИнститутакрасной профессуры, 1920-егоды),莫斯科:《社会学杂志》1997年第4期。

  [28][俄]西姆切拉:《年百年俄国经济发展:历史排列·世纪趋势·制度周期》(Симчера В·М·Развитиеэкономики Россииза100лет·1900 - 2000·Историческиерядывековыетренды,институциональныециклы),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29][俄]贝科娃:《苏联知识分子的社会发展》(БыковаС·Н·Социальноеразвитиесоветскойинтеллигенции),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30][俄]伊兹莫金科:《20年代上半期知识分子与政权》,载《俄国知识分子:历史经验批判》(Измозик В·С·,ПавловВ·С·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ивластьвперевойполовине20-хгг··in:Российская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критика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опыта)叶卡捷琳娜堡:乌拉尔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31]《共产主义学院学报》(Вестник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Академии),莫斯科: 1932年第4-5期

  [32][俄]科兹洛娃:《20年代红色教授学院的充实》(КозловаЛ·А·КомплектованиеИнститутакрасной профессуры, 1920-егоды),莫斯科:《社会学杂志》1997年第4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色教育基地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