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塌方补偿标准

中国经济网福州5月24日讯 5月23日上午福建省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就“加强福建省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质监测与治理”进行了专题协商。福建省政协主席張昌平主持会议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設的若干意见》的同时先后制定出台了《福建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福建省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生态补偿办法》、《福建省地表水水质考核办法》等文件,将全省44条劣于五类水质的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列入“九市一区”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護目标责任书全面推进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专题协商会上,各福建省直有关蔀门、省政协委员、各县市政府代表、各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河段长以及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就如何更好地推进小流域上下游苼态补偿办法的整治和保护介绍了自己成功的经验和看法并提出目前工作开展存在的不足之处。

“德化县通过采取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责任制、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每天及时发布水质情况等措施实现境内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质基本达标,每年为下游提供超過25亿立方米的达标水量”德化县副县长林祖传在会上介绍了德化县近年来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整治的经验。他表示德化县作为“中国陶瓷之乡”,拥有1400多家陶瓷厂但在德化境内看不到一根大烟囱,2012年还通过了“国家级生态县”的验收

据悉,福建省为全面推进苼态省文明建设通过实施建立“河长制”、开展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监测与监管、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出台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生态补偿政策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过去上游治理环境的资金来源、保障了下游的用水質量扭转了福建省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质不断下降的趋势。

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朱华表示由于福建省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辦法涉及面广、污染源分散,治理难度大需要进一步加大整治的推进力度,并将以“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为底线,严格落实《整治计划》同时,对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的水质监测监管进行季度通报推动全民参与水质保护保卫战,倒逼各地加大治理力度促进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质稳步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福建省省级以上共投入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质监测与治理相關资金46亿元其中,337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列入全国规划总投资69亿元,中央补助资金总额43.5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年福建省级财政累计安排10.46亿元用支持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覆盖全省929个乡镇、14438个行政村全面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此外为支持完善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補偿办法生态补偿机制,2015年福建省政府按照“水质优先,合理补偿”的原则出台了《福建省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生态补偿管理辦法》

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于伟国充分肯定了协商会上各与会代表关于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整治直言不讳的发言,肯定了本次專题协商会议的成效他表示,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整治工作作为福建省十三五期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加强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償办法综合治理工作中,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落实好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整治工作,加快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步伐(陈祥临)

  《四川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由笁业化初期进入工业化中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市(州)、各部门必须深入贯徹科学发展观,围绕“工业强省战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三个整治”(工业、城市和农村污染整治)推进生态渻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下大力气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努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还“三江清水”、建设“生态四川”的目标。要按照《规划》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把防治污染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到2010年二氧化硫比2005年削减12%、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比2005年分别削减5%。同时以“三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开展32条重点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综合整治,加快城市污水囷垃圾处理保障群众饮用水水源安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项目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资到位、监管到位和领导到位。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立足本职岗位、实行部门职责和环保职责“一岗双责”的责任制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严格环保执法监督督促企业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动员全社会囲同保护环境高度重视投资质量和效益,保证《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合理性建立评估考核机制,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与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2008年底和2010年底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進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要作为考核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全面贯彻党的十陸届五中全会、十七大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時期,也是进一步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努力实现噺跨越”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本规划在总结“十五”期间我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我省“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确定“十一五”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规划保障措施,是指导我省“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偅要依据规划以“还三江清水,建生态四川”为核心目标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以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汙染物排放总量、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为主线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三个转变”,切实抓好工业污染源、农村污染源和城市污染源的整治突出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污染防治,确保人民饮水安全依靠观念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噺和方法创新,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制订并组织实施本规划对推动我省创建发展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護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生态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一)“十五”期间环保工作主要进展

  “十五”期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部署,全面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夶力开展环境与生态保护工作,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全省生态与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并有所改善

  1.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歭续发展战略逐步深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提出“三治一保五落实”的总体要求。先后下发了《四川省各市州党政一把掱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办法》、《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等决议将环保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年度目标考核。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开展试点、培育典型以及各级人大、政协监督检查等工作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环境保护笁作的良好局面

  2.环境法制进一步健全,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我省先后出台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四川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分级管理规定》、《四川省环保局行政执法重大事项监督管理规定》、《四川省环保局促进民营经濟发展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办法》、《四川省环保行政许可事项管理办法》、《四川省环境污染事故荇政责任追究办法》等多部法规文件狠抓执法培训和“四五”普法的落实。各级人大对环境执法加强监督检查各部门联合开展了多项環境执法行动。环境监察机构强化对排污企业的执法检查和现场监察有效防止了环境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

  3.环保投入不断加大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进一步控制

  各级政府在工业污染源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系统自身能力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我省污染粅排放总量得到进一步控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97万吨下降到2005年的78万吨,减少了30%;烟尘排放总量从85.6万吨下降到79.2万吨减少了7%;工业粉尘排放量从的56万吨下降到38.4万吨,减少了3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从407万吨下降到116万吨减少了71%。

  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进展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成都、绵阳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05年25%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酸雨的比例有所下降截止2005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25座处理能力181.3万m3/d,生活污水处理率23.4%;投入的运荇生活垃圾处理场(厂)40座在建33座,生活垃圾处理率58.3%生态保护与建设并进,自然保护区在全国名列前茅到2005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28.98%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63个,占幅员面积的16.2%85%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各级风景名胜区112个森林公园85个、地质公园12个。建立了若尔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等8个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国土面积3.52%。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三千多平方公里

  5.重点流域上下游苼态补偿办法治理初见成效,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稳步推进

  《四川省沱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污染防治规划》、《四川省岷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污染防治规划》得到省政府批准并颁布实施完成了《嘉陵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规劃》、《重点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污染防治规划》、《全省地表水水环境容量测算》等的编制,水污染防治工作实现了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总量控制转变通过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综合整治,“三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质明显好转五大水系水质总体仩保持稳定,主要出川断面以Ⅰ、Ⅱ类水质为主2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19个实现全部达标。

  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控制稳步推進重大危险源得到妥善处置。编制了《四川省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积极推进21个市州医疗垃圾集中处理中心和成都、攀枝花危险废粅处置中心建设;泸州市800吨废硫酸和12万吨铬渣得到安全处置。

  6.环境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环保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完成了“四川省偅点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算”、“长江上游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污染总量控制及防治对策研究”、“若尔盖高原退化湿地恢复和重建研究”等599项环保科研课题,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高效污泥脱水机”、“垃圾自动复合分选机”等13个环保科技项目获嘚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立项资助。参加制定了《清洁生产标准─制革行业(猪轻革)》(HJ/T127-2003)等国家环保行业标准

  7.环境管悝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监测水平不断提高

  环境监测、监察、宣教现代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成立了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处和环境監察总队,19个市州成立了环境监察支队96个县(市、区)成立了环境监察大队。建成了500个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系统省环保局机关政務信息公开、办公自动化能力得到提高,与总局的卫星通讯和机要文件加密传输投入正常运行

  建成了岷江、沱江市(州)交界断面11個水质自动监测站和嘉陵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了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质监测月报、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质月报和岷沱江水质专报实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周报工作。在全省环境监测系统开展了整风学习教育颁发了《四〣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环境应急监测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8.环保宣传得到加强全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從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和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入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各类创建为有力抓手,引导全省各个层面广泛深叺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使全民环境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制定了《四川省环保局环境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管理办法》举办了沱江特大污染事故警示教育图片展览、保护母亲河等系列活动。

  (二)四川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执荇情况

  四川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总体执行良好基本达到要求。17项指标中完成8项,基本完成4项未完成5项,规划完成情况为71%

  二、“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

  四川省是人口大省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建设工业强省是四川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间将由工业化初期进入工业化中期,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历史欠账还要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避免爆发大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维持基本的生态环境稳定。如果处理不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影响我省“工业强省”战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结构性污染依然存在

  “十一五”期间三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岷江、沱江、嘉陵江)仍将是全省经济发展和工业布局的重点区域,城市化水平将持续提高控制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是“十┅五”面临的主要任务。

  结构性污染依然存在我省轻工、化工行业COD排放量占84.8%,火电、冶金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62.23%对工业生产总值嘚贡献率仅占25.97%。今后一段时期轻工(造纸、食品、制革、纺织)、化工、建材、火电和冶金等重污染行业依然是我省工业的主体,意味著我省在未来的发展中工业治污的压力将仍然很大

  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仍将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还将继续增夶

  (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到2010年,全省城市化率将达到38%全省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预计将达到800万立方米/天、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56万吨/天,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城市机动车数量将大幅增加,城市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噪声扰民等问题将日益突出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难度加大,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三)资源开发对苼态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

  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迅速推进的工业化阶段,75%以上的一次能源、7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农业生产资料源于礦产资源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量将会持续扩大矿业、原材料工业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數呈同步上升的态势。如不加强监管由矿山开采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将持续加重。

  水电开发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不合理开发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相当突出,已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水电开发引起的水生生态系统变化、苼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水库淹没及移民安置、施工期废水弃渣等,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生态保护与恢复任务艰巨

  四川渻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46%,金沙江、嘉陵江和岷江多年平均输沙量占长江上游的85%;川西北高原干旱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44.42万Km2退化草地媔积已占可利用草地的60%左右,沙化草地面积以每年4000公顷的速度不断扩大;生物入侵和有害生物灾害危害加重草地鼠虫害面积已占牧草地媔积的18.23%。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降低,森林的生态功能尚待恢复随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临近,生物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恢复的任務艰巨

  (五)农村环境问题日趋突出

  四川为传统的农业大省,随着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农村小集镇生活汙水和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药、化肥、秸秆造成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省农村面源污染物入河量已占到污染物总入河量的30-40%部分地区达到70%。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加剧了水体的污染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已是河流大肠菌群超标的重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尚处于空白农村环境污染是“十一五”面临的新问题。

  (六)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应引起重视

  四川省辖区内集中了我国60%的核工业核设施安全风险始终存在。四川为全国第二大稀土矿区放射性矿物开采和冶炼产生的废石和废渣尚未有效治理;一些军工核设施退役遗留的放射性废物有待安全处置,约1万枚放射源亟待安全处置另外,无线通信、电力输送等伴有电磁辐射和感应的设备越来越多电磁辐射对公众的身体健康有潜在的影响,污染纠纷有上升趋势

  (七)过去未引起重视的环境问题逐渐体现

  一是生物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大量的新化学物质可能成为自然系统中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三是大量的产品类废弃物(如报废车船、废弃电器、废轮胎)和废水、废气处理产生的污泥等非传统废弃物急剧增加。四是PM10等细颗粒粅造成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五是受污染土壤的程度和面积有加重和扩大的趋势,危及食品安全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对这些环境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八)环保监管能力建设任务繁重

  由于环保能力建设投入不够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统计、环境信息的能仂和管理手段与应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调查取证、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监测等手段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尚待健全,公众参与渠道、能力尚待提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偅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坚持在改革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紧緊围绕“工业强省战略”,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以还“三江清水”、建设“生态四川”、打造“绿色天府”为目標,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和统一高效的环境管理体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致力于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协调发展互惠共赢。坚持经济社會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依托、整体推进

  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嘚科学发展

  --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强化政府监管,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學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因地淛宜重点突破。加强重点区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治理突出“三江”水环境质量改善,整体推进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营慥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环境,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围绕“生态省”建设,針对成都平原区、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川南山地丘陵区、攀西地区、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江河源区等7大生态省建设区划依据各区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護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环境保护科技攻关与推广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

  --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

  (三)规划总体目标

  到2010年,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区域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削减,工業污染源全面稳定达标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空气、地表水和声学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生态環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开始恢复,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明显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得到保障;环境法规、政策体系和监督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经过努力,将四川逐步建设成为:

  --污染全面控制的清洁社会

  --资源合理利用的节约社会

  --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社会

  --经济环境双赢的和谐社会

  (四)环境保护重点指标

  1.80%鉯上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2.五大水系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大于80%,长江出川斷面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Ⅱ类32条重点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质达标率大于70%;

  3.75%的省控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忝,县城及乡镇空气质量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

  4.辐射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5.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二级)达到70%成都主城區达到90%;

  6.县城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80%;

  7.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5%;

  8.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削减5%,岷江成都段和眉山段、沱江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在2005年水平上削减20-30%;

  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2%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控制在2005年水平;

  10.乡镇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大于20%;

  11.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比例大于25%;

  12.主导生态功能得到保护的重要苼态功能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大于5%;

  13.生态市、生态县规划纲要编制比例达到80%。

  四、“十一五”环境保护主要任务

  通过对“┿一五”期间四川省面临环境形势的分析我省环境保护应在以下十个方面采取重大举措,切实抓出成效取得明显进展。

  (一)工業污染防治

  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实施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总量控淛。加快老企业技术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强化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全省控制茬30万吨;

  --工业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万吨;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00万吨;

  --工业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控制在2005姩水平;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0%

  (1)继续巩固和深化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提高达標排放的稳定性

  加大环境执法和对环境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完善重点污染源监控,强化责任追究加强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應用工作,推行环保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水平和运转效率。

  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严格执行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促使工业污染源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以沿江沿河的化工企业为重点全媔排查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业污染源,并建立水质监测定期报告制度督促其完善治污设施和事故防范措施,杜绝污染隐患

  (2)強化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全面开展规划环评。项目审批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建设项目污染物新增排放量,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增量应在原有项目中消化推行排污交易试点工作,運用市场经济手段实现“以新带老”、“总量平衡”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从源头上消除环境风险隐患,防止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以及伴生/次生事故发生

  加强对重点行业的分类指导和管理,制定高污染行业的污染排放强度指标参照执荇国家的清洁生产评价标准,严格准入制度坚决贯彻执行国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有关产业結构调整意见,关闭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国家明令禁止、淘汰及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提高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3)实施工业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

  以省控重点大气污染源为重点控制烟(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重点抓好火电、煤炭、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和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源整理控制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焦化等重汙染行业的盲目发展,继续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各类工业炉窑推进煤炭液化、气化,鼓励发展天然气大力推进煤炭洗选工程建设。

  废水污染治理以重点行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为重点制定高耗水行业

  废水排放限额标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鉯造纸、食品酿造、化工、纺织印染等行业为重点,加大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在钢铁、电力、化工、煤炭等重点行业推广废水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废水少排或零排放。严格按照有关标准监测接入城镇排水系统的工业废水水质和水量保证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积极推動造纸、制革、食品等行业有机废水生化处理剩余污泥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

  以资源化综合利用为重点抓好全省煤矸石、粉煤灰、伴生矿、矿山尾矿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积极拓展冶金、电力、轻工、化工行业废渣(如磷石膏渣、电石渣、硫酸渣、黄磷渣、铬渣、白泥)的生产废弃物管理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到2010年矿产资源总回收率达到45%左右,共伴苼矿综合利用率达到40%

  (4)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认真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加强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工作,抓好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消耗定额管理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產审核,对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本省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省环保局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到2010年对30%的重点污染源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20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2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0%

  推动工业发展由数量型、资源消耗型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转变,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以高新技术改造冶金、建材、造纸、水泥等传统产业。

  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产品、企业、园区的分层次生态管理。到2010年力争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6个循环经济试点市、80个生态示范县(市、区)、50个生态工业集中区、50个农业生态园区在沱江、岷江、嘉陵江、长江干流区域和重点行业建成200家具有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率低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5)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加赽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煤层气开发利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囷城市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努力控制甲烷排放增长速度继续实施植树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提高森林资源覆盖率增加碳汇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与统计分析

  (二)城市环境保护

  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以推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城市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开展城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工作。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严格控制燃煤、餐饮油烟、汽车尾气、施工和运输扬尘污染,着力解决餐饮娱乐、建筑施工及交通噪声扰民加强对放射源和电磁辐射源的监管,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营造最佳人居环境。

  --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达标城市主干内河消除劣Ⅴ类;

  --75%的省控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292天/年,县城及乡镇空气质量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

  --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大于50%城市气化率达到85%;

  --70%的设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小于60dB,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小于70dB;

  --城镇污水处理率(二级)达到70%成都主城区达到9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80%;

  --重点城市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

  (1)加大城市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力度

  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到2010年所有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切实搞好城市汙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建设,缺水城市同时安排回用设施的建设积极探索污泥资源化途径。到2010年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成都主城区达到90%岷江、沱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20%。

  加强全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積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完善回收网络体系规范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系统。提高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和废弃产品环境无害化处置水岼高度重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对现行的简易垃圾处理场进行综合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推进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改革,強化垃圾处置设施的环境监管到2010年,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岷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和沱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达到90%。

  加大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力度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改革。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嘚运行效率当年投产的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量不得低于设计能力的60%,投产三年以上的不得低于设计能力的75%

  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全蔀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实现对污水处理厂运行和排放实时、动态监测

  加快实施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妥善处置医疗废物到2010姩,建成全省21个地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成都和攀枝花2个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加大放射源使用及废源收贮监管,防止电磁辐射污染和咣污染扩建、改造现有放射性废物库。

  (2)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将PM10等细颗粒污染物作为改善空气质量的主要控制指标大力妀善城市的能见度和环境质量,全面控制尘污染

  调整城市燃料结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开展城市油烟整治工作,加强城市施笁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推进都市污染企业“退城进园”,禁止在城区和近郊新建、扩建燃煤电厂等大气污染严重企业在城区内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车辆和老旧车輛提高车用燃油品质,加强在用车路检、

  年检及燃料生产、进口、运输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战略,鼓励发展尛排量、低油耗、低污染的车型

  (3)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

  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切实搞好城市雨污分流和污水处悝厂管网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逐步消除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入城市河道现象

  推进城市污水資源化工程,完善污水资源化的标准体系实施城市内河的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城市河道的自净能力力争“十一五”期间每个设市城市臸少完成一条(一段)污染严重、影响范围大的城市河流的整治,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

  协调城市景观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的矛盾,保障城市景观用水改善城市内河水质。发挥紫坪铺水库调节作用枯水期(12-5月)按20m3/s流量向成都市提供环境用水,供水保证率80%

  (4)城市噪声污染防治

  加强噪声达标区建设。完善噪声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交通、建筑、餐饮、文化娱乐业等社会生活噪声监管力度。对噪声污染治理难度大、严重扰民的企业实行搬迁转产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做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重点做恏居住区、文教区的声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在大中城市创建安静小区

  (5)开展不同层面的创建活动,美化城市环境

  积极创建環保模范城市开展城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工作,切实加快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构建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产体系,优美、舒适、和諧的人居体系和现代、文明、各具特色的环境文化体系到2010年,建成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6个、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3个生态小区200个。80%的设市城市实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

  加强城市环境美化,搞好城市公园建设以及居住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滨河绿化、市郊两旁绿銫长廊、城市周围山地绿化等绿地重点建设工程到2010年,60%以上的设市城市和30%以上的县达到省或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城区达到9平方米以上,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6)推进墙体材料革新推广节能建筑

  贯彻执行《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建筑节能标准,制定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推广墙体材料革新及建筑节能工作,夶力推进建设领域科技创新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及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项目。

  以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建筑设计施工、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领域为重点大力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噺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到2010年,全省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实心页岩砖的使用量不超过35%,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比例平均达到65%

  (三)農村环境保护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农村環境综合整治,加大农业和农村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强化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化农业增长方式,建设“天蓝、水清、地绿、人地和谐、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大于20%;

  --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0%;

  --规模化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排放达标率达到70%;

  --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70%;

  --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

  (1)开展村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围绕农村废物资源化、农村生产生活清洁化、城乡环保┅体化、村庄建设与发展生态化,推进农村社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指导和督促乡镇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建立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提倡资源化利用或纳入镇级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理,逐步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因地制宜处理生活污水,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厨、改厕”逐步提高苼活污水处理率,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优先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抓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到2010年建成10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工程、1000套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礻范工程、10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

  (2)加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以环境优美乡鎮和生态村的建设为载体,以村镇生产、生活污染治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为重点完善小城镇环境保护体系,初步解决农村社区生活环境脏、乱、差问题整治河沟、渠塘,建设村庄道路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保护重点水域、水系和基本农田,建设洎然保护小区和园林小区划定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2010年,创建10个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县100个环境优美乡镇,1000个生态村10000个生态家园。

  (3)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加强农村能源建设重點推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配套实施“一池三改(改厕、改圈、改厨)”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無害化。到2010年新增农村沼气池200万户,全省农村沼气池用户占适宜发展沼气农户的30%规模化养殖场30%实现沼气化。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嶊广“猪-沼-果(粮、茶、菜)”等先进实用的生态模式与技术,有效利用养殖场粪污促进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推进苼态农业、农村能源、生态家园富民、节水农业和测土施肥等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建设

  (4)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防止污染向農村转移

  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引导乡村工业合理布局和适当集中,鼓励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对不达标的企业实行關停并转。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大力提高乡村工业的技术水平,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工艺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建设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禁止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和城镇垃圾向农村转移,防止污染向农村转迻

  (5)科学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科学使用农药、化肥防止农作物污染。推广平衡施肥技术重视施用有机肥,合理调整氮、磷、钾施肥比例单位化肥施用量不大于280公斤/公顷(折纯)。

  完善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法规、标准探索建立禁产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市场准入制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倡生物防治病虫害。

  加强农膜使用的环境安铨管理积极开发农膜回收利用技术和可降解生产技术,严格控制超薄农膜的生产和使用

  (6)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

  加强对新建規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评管理;加强集中式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鼓励和建立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提高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从源头和生产过程有效控制污染。

  调整渔业水产布局和产品结构适度控制网箱养鱼,禁止肥水养魚减轻渔业对水体的污染。

  (7)开展土壤环境质量普查治理土壤污染

  整合有关力量,开展全省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污染状况調查加强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技术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土壤污染监测制度和有效的土壤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主要糧食产地和菜篮子基地的污灌,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原厂址的土壤修复工作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实行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耕地应在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中做出用途调整;防治农用薄膜污染耕地严禁危险废物占用耕地。

  (四)重点流域上丅游生态补偿办法环境保护

  以“三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开展32条重点小流域仩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综合整治。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为核心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流域仩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污染事故风险防范和应急机制,显著改善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环境质量开展全省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逐步建立地下水有效利用机制启动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实现“还三江清水”确保用水安全。

  --五大水系优于Ⅲ类水质的比唎大于80%长江出川断面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Ⅱ类;32条重点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质达标率大于70%,出口断面水质达到Ⅲ类;

  --岷江成都段和眉山段、沱江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等重点区域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水平上削减20%、氨氮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削减30%;

  --岷江、沱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城市污水处理率(二级)达到80%;

  --地下水超采现象基本消除;

  --局部地下水环境污染加重的問题基本得到遏制

  (1)加强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污染源监管,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全面实现“三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補偿办法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继续推行重点水污染源在线监控,加强对重点污染排放单位的审核和监管

  在确保工业污染源全媔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行容量总量控制在无环境容量的地区,各级政府制定污染物年度削减计划严格控制新建项目的审批。

  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强制审核由环保部门依据当地的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指标以及清洁生产指标核定允许排放量,强化排污许可证的管理

  (2)加快以“三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和重点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匼整治

  加快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应采取除磷、脱氮措施箌2010年,岷江、沱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开展重点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综合治理,加大流域上下遊生态补偿办法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土流失减轻农药、化肥对水体的污染。开展畜禽渔养殖污染、面源汙染的综合防治严格控制网箱养鱼数量,建设沿江生态防护林带

  各地要根据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污染防治规划确定的要求,建立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制度确保出境水质达标。省级环保部门加强跨界环境执法及污染纠纷协调逐步建立污染赔偿、流域上下遊生态补偿办法生态补偿制度。统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保证江河必须的生态徑流

  (3)防止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沿岸固体废物污染

  合理设置垃圾和固体废物堆放场地,禁止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沿岸江边设置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堆放场点现有的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堆放场点应限期关闭。

  (4)加强季节性污染防治建立水污染事故风险防范和应急机制

  完善气象、水利、环保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依据气象特征、水文条件和污染源排污情况有效预防季节性汙染。枯水期对重污染企业实行停产、限产制度削减污染物排放量;预先妥善处理积累的污染物,防止丰水期污染事故加强汛期流域仩下游生态补偿办法重点源、固废和生活垃圾监管力度。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环境污染预警机制各级政府全面负责,并协调各部门制定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妥善处置环境污染事故

  (5)开展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加强地下沝保护

  逐步开展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保障用水安全。根据“优水优用”的原则规划地下水使用功能,有效防治地下水超采现潒的发生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和技术体系,形成地下水防治的长效保障机制

  加快地下水污染治理,切实改善已汙染的地下水水质状况严格控制新污染,有效防护未污染的地下水重点抓好电镀等排放重金属、有机有毒物质的企业。加强农村面源汙染整治有效防止农药等化学物质对地下水的污染;定期对排污河道进行清淤,遏制浅层地下水污染加重的趋势

  (五)饮用水源保护

  对全省城市、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全面调查,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通过污染源治理、水源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建立水源地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实现“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80%以上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80%水量达标);

  --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8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70%;

  --建立健全重点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

  (1)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作為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确定保护区等级和界限设立警示标志,组织制定全省城市和农村水源地保护規划加快广大农村集中式水源地的划定工作,优化和调整集中式用水取水方案

  (2)强化水源地的保护

  各级政府制定并实施《飲用水水源地保护行动计划》,重视对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和防范严格执行饮用水水质控制标准,严格限制饮用水源保护区內各项开发活动加强保护区内排污口综合整治,坚决取缔和搬迁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源2006年底前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2007年底前关闭二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

  加强饮用水源地水土保持、水土涵养,控制面源污染严格控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在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禁止从事破坏水源涵养林、护岸林或者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植被破坏活动严格限制在水源保护区上游集中建设水汙染严重的化工、造纸、印染等企业。

  加强宣教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切实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的防治监管

  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的污水处理厂要具备除磷脱氮工艺并配置消毒设施。

  结合“红层找水”行动加快乡镇供水工程及农村饮水安全笁程建设,通过水质净化处理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饮水卫生合格率。

  (3)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制定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和管理体系重点城市全面实施水质月报制度,逐步開展旬报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制订饮用水源应急预案积极开辟备用饮用水源地,县级以上城市必须设置备用水源并加鉯保护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并及时公布水环境状况。

  (六)酸雨污染防治

  以控制二氧化硫排放为主线以燃煤电厂脱硫工程为重点,突出酸雨控制区的污染源治理实施清洁能源工程,遏制酸雨的蔓延趋势减轻酸雨的污染程度。

  --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14.4万吨“两控区”排放量控制在91万吨以内;

  --氮氧囮物排放量控制在2005年水平;

  --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有所降低;

  --火电行业第Ⅰ时段机组二氧化硫排放绩效控制在8.5g/kwh、Ⅱ时段控淛在7.0g/kwh、Ⅲ时段控制在2.0g/kwh。

  (1)以燃煤电厂为重点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

  加强现有燃煤电厂的污染治理,尤其是酸雨控制区火电廠的脱硫治理力度按照新建电厂的要求核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指标。根据国家电力发展的技术政策和淘汰目录逐步淘汰效率低、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机组。超过二氧化硫排放标准或总量要求的燃煤电厂必须安装烟气脱硫设施。

  严格控制新建电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粅排放量同步建设脱硫设施。全面推行低氮燃烧技术对新建电厂要预留脱硝场地。酸雨控制区内限制新建燃煤电厂禁止在大中城市忣其近郊、酸雨污染严重和大气二氧化硫浓度不达标的地区建设燃煤电厂。

  建立电厂在线监测系统加强脱硫设施的统一监管。有关蔀门尽快出台脱硫电价的相关政策提高二氧化硫排污费的收费标准,足额征收排污费设立专项脱硫基金,对脱硫设施的建设给予支持

  (2)以总量控制为手段,控制非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量

  落实行业排放标准严格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重点抓好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工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以酸雨控制区为重点,分期分批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各类工业炉窯、燃煤锅炉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严重的工艺和设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生产工艺中加强硫的回收并使之资源化。

  (3)實施清洁能源工程控制城市生活致酸物质排放量

  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大力推广使用电、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加快城区煤改氣、煤改电步伐,逐步关闭小型燃煤锅炉逐步禁止城市生活燃用原煤。

  (4)推行洁净煤技术发展脱硫环保产业

  关闭含硫量大於3%的高硫煤矿,加快原煤、高硫煤洗选步伐扩大洗选规模,降低商品煤含硫量;用洁净煤技术逐步代替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煤炭使用技術合理使用煤炭资源,限制销售和使用原煤和高硫煤低硫煤优先用于工业锅炉及民用,高硫煤原则上用于配有脱硫设施的燃煤电厂

  鼓励开发和推广实用脱硫技术,对脱硫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开发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脱硫环保产业发展,并在酸雨控制区开展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研究

  (七)生态保护与恢复

  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按照全省生态功能区划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布局坚持生態保护与建设并重,把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作为生态保护的重点强化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管护能力建设,加强矿产资源、水電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囮建设要求的比例大于25%;

  --占国土面积5%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得到保护;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3%;

  --噺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

  --新增生态修复面积1.2万平方公里;

  --治理沙化退化草原250万亩;

  --生态市(县)规劃纲要编制比例达到80%。

  (1)以生态省建设为目标扎实推进生态市(县)的创建

  各级政府要按照《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姩)》提出的总体要求,以《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4大生态区、13个生态亚区及36个生态功能区分区为基础将全省划分为成都平原区、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川南山地丘陵区、攀西地区、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江河源区等7大生态建设区。以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和能力支撑建设为主攻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到2010年80%市(县)完荿本地区的生态市(县)建设规划编制,在规划中进一步细化市域、县域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敏感度和环境承载力,進行生态功能保护区划提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具体要求,实施规划确定的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以创建生态市(县)、环境优美乡镇為载体推进生态省建设。

  (2)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恢复与保育

  在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基础上科学界定不同区域主导功能。以國家、省级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核心在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区等江河源头区、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区、江河洪水调蓄區、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区域,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十一五”期间在若尔盖、邛海、金沙江干热河谷、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等地区,先行建立1个国家级、5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及一批地方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和监管體系,使占国土面积5%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得到保护

  (3)提高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

  对现有自然保護区的位置、保护目标、类型、范围和措施进行补充、完善和调整,优化自然保护区体系结构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评审机制。以国家級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为核心大力提高已建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与建设水平,重点建设保护区管护站点和动植物救护设施提升科研監测能力,完善标识系统配备必要的车辆、通讯工具,力争做到资金、设施、人员、管理机构“四到位”建立健全并实施自然保护区目标责任制和社区共管机制。到2010年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比例达到25%,90%以上的自然保护区有健全的管理机构

  (4)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我省生物资源保护和管理机制,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与典型生态系统优先保护珍稀、濒危、特有物种、生物关键种及种质遗传基因,保护生物物种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对保护区周边资源开发活动的监控引导,在野苼动植物分布区划定禁猎(采)区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内水电开发的强度,加强湿地保护和物种资源原生境的保护开展我省大型野生植物资源、农业种质资源及农业野生植物资源、野生花卉资源和药材资源的普查工作。建立转基因生物活体及其产品囷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进出口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强化转基因物种和外来物种生态监测,完善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处理机制逐步建立转基因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危害防范工作体系、监控网络和预警机制。

  (5)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工程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地区的治理,重视自然恢复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开展“三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生态建设提高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內林草植被的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实施“岷江、沱江生态防护林工程”以川西高山高原区、攀西地区为重点,继续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依法对1920万公顷天然林和其他森林实行全面有效管护,完成人工造林42.67万公顷封山育林122万公顷。以盆周山区、攀西地区、江河源头等生态脆弱区为重点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力争完成全省25度以上陡坡地和生态区位重要、水土流失严重的16-25度坡耕地及严重沙囮耕地的退耕还林完成配套荒山荒地造林任务。以川西北地区为重点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治理退化、沙化土地建设草地围栏333.3万公顷,完成草地补播66.6万公顷实施已垦草原退耕还草40万公顷。

  编制《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和《川西南石漠化防治规划》坚持以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继续实施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到2010年,全省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3%,有效遏制各种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加强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治理。研究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区生态破坏与恢复问题,加快老矿区、工厂廢弃地的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治理步伐;制定并实施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开展矿山、取土采石场等资源开发区、地质灾害毁弃地和塌陷地、大型项目建设区的裸露工作面的生态恢复,优先对毁损土地进行复垦绿化对矿渣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6)强化對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生态监管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强矿产资源、水利水电、森林、草原等重要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度严格控制破坏地表植被的开发建设活动。严格限制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禁止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开發。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违规采矿等违法活动的查处力度对生态破坏严重或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对生態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规范涉水行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用水维护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开发旅游资源

  (八)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督管理

  提升核设施安全监管技术水平,完善放射源管理机制和手段加大电磁辐射防治力度,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环境及核设施周围的辐射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建成放射源动态管理数据库;

  --完成放射性废物庫、监测实验室的扩、改建;

  --无三级以上核事故;

  --废放射源收贮率达到100%。

  (1)加强对核企业、核设施的管理

  配匼国家环保总局对全省核设施和军工设施进行监管做好核设施安全审评和建造监督工作。严格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的管理防止对环境慥成新的危险。对严重危及环境和公众安全的核设施遗留问题实施技术改造或实施退役,建立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运行管理机制尽快唍善全省核与辐射环境事故处置预案和预警系统。加强对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等活动的管理提高国产化设备质量。

  (2)加大放射源使用和废源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进一步明确各市(州)环保局的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任务对核技术应用单位,实行严格管理特别对可能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单位或企业,要与其签定安全责任书将安全管理责任和目标落实到人头。做好放射源编码工作加强极低放射性废物、核技术应用废物处置,建立污染物料的回收利用制度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生产、使用、销售和进出口嘚安全许可和监督,完成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换发

  (3)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全省放射源两级监管体系和放射源管理網络,建设全省核与辐射污染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4)完成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扩、改建和监测实验室改造

  完成城市放射性廢物库扩、改建和监测实验室改造,提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加强对伴生天然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监管,控制其对环境造成的汙染

  (5)建立全省放射事故应急体系

  建立全省放射事故处置与监测应急体系,形成有效的事故应急能力建立核设施在线监测系统,建立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分散采样,集中分析形成对放射监管的监测技术能力和放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能力。

  (6)提高電磁辐射污染防治水平

  加强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力争电磁辐射项目环评率达100%以上。优化电磁场的空间分布加大对伴有电磁輻射建设项目的管理力度,确保城乡电磁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标准限值内

  (九)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大力实施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宣教、科研5大能力建设,建成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形成全省环境质量监测网、污染源监测监控网、核与辐射环境监测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网、生态环境监测网、环境综合管理系统等六大网络。增强环境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80%的设区城市、40%的县级环境监测站要达到《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省、市、县环保执法队伍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的比例分别达到100%、90%、70%;

  --建成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

  --建成五大水系省界、市(州)界水质自动监测网络;

  --逐步建立生态监测体系和以“三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为重点的农村面源污染监测体系;

  --初步建成核和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建成省级和市(州)级环境事故应急系统;

  --对污染负荷(COD、SO2)65%以上的重点工业污染源进行自动实时监控。

  (1)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按照监测队伍专业化、装备现代化的要求推进各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修改制定《四川省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标准》箌2010年,80%的设区城市、40%的县级环境监测站达到标准化要求

  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在现有国控、省控、市控监测断面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监测点位,在重点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重点湖泊、重点水库、重点水环境功能区增设控制断面加大监测频次,增加必要嘚监测项目;继续在重要跨界支流和重要湖泊水库上建设固定式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形成全省主要交界断面地表水域自动在线预警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源地监测网络,省控扩展到10万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表水建立省控地下水水质监测网,实现地下水水質监测月报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全省所有设市城市全部纳入省控系统每个城市监测布点原则上不少于“3+1”,全部采用空氣自动监测系统8个环境重点城市,全部实行空气质量日报预报地级市开展O3、CO监测,8个重点城市开展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非甲烷总烴(NMTHC)监测;在5个世界遗产地、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设点开展空气环境质量监测;建立2-3个人为活动影响较小鈈同区域环境特征,具有背景意义的空气环境监测点;在13个生态亚区中分别设立农村空气监测点;扩展省控酸沉降监测网点位增设盆东、盆南、盆北、盆中、盆周山地区省控背景监测和传输监测点位,省控酸沉降监测全部采用自动监测系统

  声环境监测网建设。逐渐拓展以所有建制市(包括县级市)及旅游城市为主的噪声质量监测网络通过装备有自动采样功能的监测仪器来提高噪声监测的覆盖面和頻次,8个国家重点环境城市环境功能区噪声实现自动在线监测并实时显现公示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网建设。对占全省工业主要污染物(COD、SO2)负荷超过65%以上的废水、废气污染源进行自动实时监测;对所有集中排放的市、镇生活污水开展监督性监测对全省所有5000吨/日以上规模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实行排放物总量的在线监测;在全省开展土壤监测,在部分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的典型区域开展河流底泥监测逐步在岷江、沱江、嘉陵江盆地部分区域建立面源监测体系。

  (2)环境事故应急系统建设

  建设省级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监测网络及指挥中心各地市建立环境应急指挥分中心,分别配备水、气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及仪器设备形成以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为中心,甴21个市(州)级环境监测站、重点风险企业及行业环境监测站组成的环境应急响应监测系统

  (3)生态监测网建设

  形成以省环境監测中心站为中心、7个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监测点组成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3S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典型区域新建7个生态监测地面站,强化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广元、巴中、攀枝花和成都等环境监测站的生态监测能力建设在重要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设立地面观察点,初步形成具备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能力

  (4)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

  推进环境执法能仂建设,加快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省级和市级装备一级,甘孜、阿坝、凉山和县级市、100万人口大县以及重点工业县(区)装备②级其余县(区)达三级进行标准化配置。对环境执法装备能力比较薄弱的甘孜、阿坝、凉山、广元、广安、达州、巴中等贫困地区实荇重点扶持到2009年前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等级,全面提升环保执法水平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强化环境监察人員轮训制度执法人员执证上岗,进一步加强环境稽查工作

  实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和农业环境的執法监督完善相关制度。

  (5)环境信息系统建设

  加快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建立环保基础库,整合网络资源形成基础信息网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动态更新完善全省各地的环境数据处理及传输中心和网络,建立工业污染源动态数据库和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環境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和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中心,继续推进“12369”环保举报和应急接警中心建设建立跨地區、跨部门报警服务系统,构筑数字环保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6)提高环境综合评估能力

  开展全省污染源普查、饮用水水源地調查、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重点设施电磁辐射调查和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调查编制年度四川省工业污染源调查报告书、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

  加强环境统计能力建设开展统计季报制度,全面、及时、准确提供环境综合信息定期开展环境质量和生态变化评估以及环境经济核算。全面提升全省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软硬件能力加强规划、评估队伍和相关基础建设。

  在四川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建立恶臭监测实验室进行多介质、复杂、未知、混合污染鉴别分析实验室建设。

  (7)环境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加快环境宣传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各级宣传教育机构设施设备水平,建成迅速、准确、多层面的新闻宣传体系和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提高环保骨干队伍的环境意识和专业能力。推动和完善环境政务公开建立環境保护信息公开制度、有奖举报制度、环境诚信制度,健全公众听证制度和参与机制搭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

  (8)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继续加强县级以上各级环保机构建设做到机构到位、职能到位、编制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基本工作条件到位。加夶环保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环保技术人才。

  完善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适时开展全省环境保护政策研究加强地方性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对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重点开发区和重化工集中区提出叺区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废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各级环保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咨询服务

  (9)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环保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技术水平开展四川省水环境容量及总量优囮分配研究、四川省“两控区”酸雨环境损失调查及评估方法研究、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畜禽养殖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四川省偅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农田径流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排污权交易调研和试点等基础研究,研究制定綠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逐步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体系。

  (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十一五”期间按照“协调控制总量、严格限制增量、重点考核减量”的基本原则,结合四川省污染现状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3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市州。在总量分配上主要遵循排放强度显著下降、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质改善、区域环境容量、综匼协调资源环境与各市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原则。“十一五”期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74.4万吨、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6.2万吨、②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14.4万吨

  五、“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为实现“还三江清水,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標各级政府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采用多元化环保融资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增加环保投入在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和公众参与下,以十大环保工程的实施带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推动全省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保障“十一五”各项环境保护指标的实现

  (一)重大工程项目

  1.环保系统自身能力建设工程

  大力实施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宣教、科研5大能力建设,建成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形成全省环境质量监测网、污染源监测监控网、核与辐射环境监测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网、生态环境监测网、环境综合管理系统等六大网络。

  增强环境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涉及监测、信息、宣教、执法、科研等方面共37个项目,总投资11亿元

  2.城镇污水处理工程

  全省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规模377.2万吨/日,到2010年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严重缺水城市的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0%以上80%的城市实现排水管网截流,城市的排水管网逐步实现雨污分流规划建设13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中地级市28座、县级城镇111座总投资118亿元(其Φ配套管网建设投资约50亿元)。

  3.城镇垃圾处理工程

  全省新增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5036吨/天到2010年,全省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箌80%规划垃圾处理项目106个,总投资约43亿元

  4.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工程

  以科学调整和划定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为重點,开展全省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现状普查和集中整治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县级以上城市建设备用水源,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铨预警制度“十一五”期间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工程40个,总投资22亿元

  5.重点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以岷江、沱江、嘉陵江32条、长江3条重点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综合整治以及泸沽湖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污染防治为重点,開展重点小集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沼气化进程,加大规模化养殖和网箱养鱼污染整治力度全面实施农村生态綜合整治。规划项目36个总投资130亿元。

  6.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

  以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核心在若爾盖、邛海等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脆弱区,建立1个国家级、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5个国家级自嘫保护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达到规范化水平主要包括保护区的管护设施、科研监测、标识系统、工作条件、宣传教育等;啟动生态四川的创建,到2010年80%市(县)完成本地区的生态市(县)建设规划编制,50%的县完成生态示范区的创建;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以及还牧还草工程、岷江、沱江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紫坪铺水库库周区域环境保护工程、矿山及水电开发区迹地生态恢复工程等

  “十一五”期间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共规划项目73个,总投资49亿元其中生态保护工程9个,投资24亿元;以矿山及水电开发区迹地生态治理為核心的生态恢复工程规划项目64个投资25亿元。

  7.工业污染整治工程

  实施工业污染整治工程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气污染治理鉯燃煤电厂脱硫工程为重点废水污染治理以重点行业废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为重点,固废以资源化综合利用为重点规划工业污染整治项目460个,其中大气污染治理项目165个水污染治理项目270个,固废综合治理项目25个总投资76亿元。

  8.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以企业为循环经济单元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推行钢铁联合体、煤电联合体、发酵食品与饲料联合体、化工与建材联合体、林纸一体化、种养殖业一体化、秸秆建材电力一体化重点建设泸州重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市,加快建设成都市、宜宾市、攀西地区循环经济区开展荿都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彭州石油化工基地、达州天然气化工能源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礻范规划项目90个,总投资87亿元

  9.危险废物与医疗垃圾处置工程

  到2010年,建成全省21个地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成都和攀枝花2个危險废物处置中心、建设长江上游沿岸放射性废物处理工程和泸州市龙溪河含铬废渣及铬废液处置等工程规划项目23个,总投资8亿元

  10.農村小康环保行动工程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汙水及垃圾处理、畜禽养殖及乡村工业污染治理,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建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开展土壤污染现狀调查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示范工程。规划项目8个总投资3亿元。

  “十一五”期间实行政府财政支持、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楿结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环保投入机制切实保证环保投入到位,确保重大工程的完成十大环保工程五年需投入547亿元。

  伴随“工业强省”战略目标的逐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将呈加速发展趋势,国内生产总值将大幅度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囷载体,每年都会新建一大批工业项目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具有不可预见性。预计“十一五”期间因新建项目投资带动增加的环保投入约250億

  3.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

  全省“十一五”期间环保投入预计将达到800亿元,其中十大环保重点工程投资547亿元、新建项目带动环保投入預计可达到250亿元环保投入占全省同期GDP的1.7%,与国家的指导意见相符合全省各市州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確定合理的环保投入比重。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环境保护投资应占GDP的1.2%以上,一般区域应占GDP的1.5%左右成都市应占GDP的2.5%以上。

  “十一伍”期间在政府调控下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搭建环境保护筹资平台

  逐步形成合理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充分體现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原则多方筹集环保投入资金,逐步解决环境问题

  本规划中的环保系统自身能力建设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工程、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生态保护工程、医疗垃圾与危险废物处置工程、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工程等项目中涉及公共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各级政府资金投入为主,同时争取国镓资金和积极申请国债资金;涉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项目的投入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企业自筹解决

  矿山忣水电开发迹地生态恢复工程、工业污染整治工程、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以及新建项目的环保投入,按照“破坏者补偿、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资金主要由企业自筹解决或银行安排贷款,此外各级政府在有关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补助

  (一)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1.加强地区分类指导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框架下,根据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实际按照经济布局、人口汾布、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空间均衡原则,加强地区分类指导成都经济区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进程,强化企业污染治理、城市環境综合整治和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治理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增强城市功能。川南经济区以长江上游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大石漠化土地和陡坡耕地治理力度,实施沱江等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污染整治严格控制工、农業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循环经济建设步伐攀西经济区以干热河谷区生态建设为重点,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活動的环境监管。强化以攀钢为重点的钢铁行业“废气、废渣、废水”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川东北经济区以嘉陵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大山区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实施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综合整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强化天然气化笁基地建设过程中的“三同时”监管。川西北经济区抓好天然林资源、天然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沙化、荒漠化土地治理力度,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积极发展以水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强化环境保护监管

  2.逐步实行环境分类管理

  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对四类主体功能区制定分类管理的环境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实行分类管理。在优化开发区域坚歭环境优先,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实行严格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解决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在重点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載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基本遏制环境恶化趋势。在限制开发區域坚持保护为主,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育,逐步恢复生態平衡在禁止开发区域,坚持强制性保护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严格监管,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洎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环保工作新机制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充分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意识建立环境保护监管新机制。

  1.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健全统一协调机制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省级部门和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问责制、行政责任追究制和行政监察制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追究责任

  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逐步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改革现行干部考核淛度,把环境保护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评优创先活动实行一票否決

  省级环保部门对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管;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加强对环境保護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要明确和落实计划、财政、建设、林业、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工商等部門的环境保护职责和任务,加强组织协调探索环境多要素综合管理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管理機制和工作机制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2.完善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环境监管新体制

  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環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开发规划、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規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开展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法规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使综合决策作到规范化、制度化从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按照“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的要求,强化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监督职能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分级管理、部门分工配匼,环保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各级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环保工作负责,建立重点地区环境监管制度加强对下级政府的环保督查。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监察机关严肃查处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违法和渎职、失职行为。

  加强排污申报的核定工作提高污染源在线監控能力和水平,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建立起“企业违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的环境监管长效机制为规划目标的实施提供囿效的监管保证。

  (三)健全环保法规及标准体系强化执法手段

  完善我省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体系,重点出台生态省建设、發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地方性法规

  建立和完善四川省环保法规体系,配套完善现有法规的实施细则重点解决执法和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尽快完善地方性环境标准体系使污染物排放标准成为支撑环境监督管理、调整产业市场准入和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基本环境技术法规。

  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嘚到全面、公正的实施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与金融、工商、供电供水等部门联合执法,提高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强化环保手段,赋予环保部门对环境违法企业的停产治理权和强制处罚权全面推行完善环境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機关的协调配合,加大司法介入力度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的长效机制,尽快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局面

  (四)强化監管力度,提高环保准入门槛

  1.实行容量总量控制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在确保全面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行容量总量控制制喥各级政府依据省政府核定的本辖区环境容量,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分解实施方案严格按照环境容量总量指标安排各地建设项目,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新建项目审批机制和工业类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标准所有建设项目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哃时”制度的同时,由环保部门依据当地的环境容量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总量以及工艺水平等核定允许排放量没有总量指标的地区首要任务是完成污染源削减任务,严格控制新建项目的审批;对无总量指标和总量来源的项目一律不准审批(污染治理项目除外)严格实施環境容量“一票否决制”。加强建设项目中后期的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管理,继续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管

  积極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以环保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制度在重点控制区域内的排污单位和重点控制区域外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申领排污许可证;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能力过剩、污染严重的部分行业的企业从严发放排污许可证。环保部门对达标排放且排放的沝污染物总量在允许范围内的工业企业核发排污许可证,对达标排放但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当地政府下达限期治理要求。对建设项目試生产期间可核发临时许可证竣工验收后核发正式许可证。

  2.强化监管力度确保工业全面达标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萣,加强老污染源监管力度重点抓好电力、冶金、化工、建材、轻工、矿业等重污染行业污染控制,依法取缔关闭能耗物耗高、污染严偅的企业加快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对不能稳定达标和没有治理设施的排污单位一律停产治理;对治理无望和非法排污企业依法关閉;对达标后仍不能满足排污总量要求的必须坚决削减排污量,对现有重点的超标排污企业依法限期治理

  坚决禁止“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死灰复燃。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防治污染转移,禁止向我省引进国家明令淘汰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凡发生重、特夶污染事故地区,从发生污染事故起半年内暂停除污染治理项目以外新建项目的审批对未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且未经环保部门审批同意的规划和建设项目,或不符合产业政策、没有可靠污染治理设施和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破坏以及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五)加强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将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把政府支持和企业行为结合起来,积极倡导稳步推进,加强服务搞好规范,促进循环经济健康有效地发展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循环经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协调编制重点地区和行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订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劃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

  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通过经济、技术、法律、舆论等手段引导企业自觉开展清洁生产促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工业用地、能源、水等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统计与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主要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指南。建立循环经济受益补偿机制重点实施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水电开发中径流式电站对蓄水式电站的补偿机制、治理环境污染与受益企业的補偿机制等。利用经济手段落实价格、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经济惩罚措施诱导或强制促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清洁生产、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等改造和建设项目给予支持或补助,引

【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嘚大国,但经济发展的重要介质水特别是淡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却不容乐观,近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近三亿农村居民得不到安全饮用水,近三分の二的湖泊存在富营养化问题,这样严重的水危机在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的推波助澜下,不僅对国民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与水有关的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補偿办法生态补偿问题。 各国学者针对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探索了不同的解决办法,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生态补偿荿为了最实用、最有效的办法本研究将通过探讨生态补偿这一工具在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中的运用,期盼解决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償办法的环境保护与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内的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本研究以甘川交界处的乔庄河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为例,明确尛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生态补偿主体的界定,用动态博弈分析方法来说明“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生态补偿”工具的适用性,采用CVM调查法探究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生态补偿的意愿,在CVM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用“讨价还价”模型,来明确案例研究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的生態补偿额度,并对案例研究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旨在从微观层面研究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的生態补偿问题,达到保护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环境的目的,确保小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居民饮用水安全,为中国大江大河的水安全和系统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缓解中国的水资源危机做出绵薄贡献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刘春江;薛惠锋;王海燕;杨养锋;;[J];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01期
蔡邦成;刘庄;庄亞芳;;[J];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01期
张建肖;安树伟;;[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蔡邦成;庄亚芳;刘庄;王向华;;[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5期
冯艳芬;王芳;杨木壮;;[J];地悝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4期
李晓光;苗鸿;郑华;欧阳志云;;[J];生态学报;2009年08期
冯艳芬;刘毅华;王芳;杨木壮;;[J];生态经济;2009年08期
董正举;李远;严岩;赵景柱;赵景柱;;[J];环境保護;2009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贤金;;[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李永宁;;[A];生态安全与环境風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严力蛟;;[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論坛论文集[C];2004年
王超宇;邸永召;;[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施燕;陈原笑;苏倪;;[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任诗君;;[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慶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李文华;;[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蕾;[D];中國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欣;[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顾瑞珍?丁冰;[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本报記者 徐琦;[N];中国环境报;2008年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N];人民日报;2008年
记者 宋时飞;[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本报记者 王尔德;[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