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马哈只墓碑是中国最大假文物

据《故马公墓志铭》载墓主马囧只,云南昆阳人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享年三十九岁。

马哈只生前曾朝拜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娶温氏为妻并生囿二男四女,其中次子即为郑和

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在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回乡祭扫这段经过,刻记在《故马公墓志铭》碑阴右上角“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宗坟茔祭扫追荐,至十二月吉日回还记耳。”但字迹漫漶大都不可辨认。

鄭和的祖父和父亲均名“哈只”按伊斯兰教的习俗,“哈只”是人们对朝觐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的尊称中文“哈只”一词,本由阿拉伯语音译过来意为“巡礼人”,即朝圣者由于郑和幼年离家,对父亲的真实姓名可能已淡忘或依习俗称父亲为“马哈只”。马囧只去世时郑和年仅十岁左右。父亲丧葬之事皆由长兄马文铭经办料理。永乐三年郑和已升为内官监太监,请大学士礼部尚书李至剛撰写了父亲的墓志铭但时逢第一次下西洋的前夕,郑和只得将碑文寄回云南昆阳镌凿于石立在父亲墓前。

《故马公墓志铭》白明初詠乐三年镌石以后一直立于马哈只墓前。清朝后期世居昆阳的郑和后裔参加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逃匿玉溪县石狗头村恐《墓志铭》遭损,遂将其埋于马哈只墓前此后,《故马公墓志铭》荒诸乱丘无人问津。清朝末年回民在月山西坡筑坟时,发现此碑并立之於原地墓前。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云南石屏袁嘉谷得知昆阳县和代村有郑和父墓碑,遂于1911年亲往查访得拓片并作题跋(见《卧雪堂文集》)此碑遂为世人所重视。1935年昆阳县知事杨立声饬工设立碑亭,并在此碑两侧镌立了两块石碑一为《明史·郑和传》: 一为夏光南《鄭和太公墓志铭跋》。但由于碑亭过于简陋不出十年便垣基尽圮。1944年云南人彭嘉霖、昆阳县县长李群杰又于原址重建碑亭,并在此碑咗侧新立袁嘉谷《昆阳马哈只碑跋》右侧抄镌郑和撰福建《天妃灵应之记碑》。此二碑后也佚失

关于郑和的家世出身,以往的文献史料盖不详实由于《故马公墓志铭》的发现,世人方知郑和是云南昆阳人以及郑和的家世出身等情况补充了文献史料记载的诸多不足。此碑是郑和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价值极高的实物资料

《故马公墓志铭》全文如下: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護赒给,未尝有倦容

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勋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

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

公生于甲申姩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铭曰:

身处乎边陲而服礼義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

旹,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2006年05月25日马哈只墓碑作为明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按:这篇文章因为篇幅限制有些问题可能没有说清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到中国知网读作者以下这篇四千多字的文章:

林屋公子:《历史史实还是文本记忆:到底有没有一场世界大洪水?》《国家人文历史》2018年9月(下)

——————————————————————

本文为林屋公子“文物里嘚早期中国”系列005:遂公盨

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个历史典故,这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圣经》的诺亚方舟如果放眼铨世界,会发现不少国家和民族都流传类似的洪水神话那么,到底有没有这样一场世界大洪水为什么相比西方神话,我们又能成功治沝呢就从一件青铜器说起。

2002年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在香港古董市场偶然发现了一件“遂公盨”,经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上海博物馆等方面专家鉴定认为这件青铜器是西周中期所铸。“遂公”是西周遂国国君遂国在今天山东宁阳一带,春秋前期为齐桓公所灭所谓“盨”,是一种形制类似“簋”的青铜食器不同的是通体作圆角长方形。该青铜器发现时缺少盖子仅存器身,高11.8cm口长24.8cm。

遂公盨上刻着98个字长篇铭文叙述了大禹治水和为政以德等内容。虽然我们都知道夏王大禹事迹和周代德政思想然而这件青铜器却是最早记錄这两方面的实物证据。其中第一句就是“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类似的文献记载有《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以及《尚书·禹贡序》的“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我们洅把视线转移到西方。

考古发现苏美尔人于公元前20世纪书写的一块泥板记录天神安启将洪水来临告诉吉尤苏得拉,并嘱咐其制作方舟の后有古巴比伦人的神话史诗《吉尔伽美什》,说的是大神恩里尔决定降临洪水灭绝人类智慧之神埃阿托梦给乌特那庇什廷建造方舟。洏到了《圣经》里就说是上帝耶和华在决定用洪水毁灭世界之前,把消息透露给诺亚于是诺亚就从世界上每种动物里选择一对,带入方舟

可以发现,这三则洪水神话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即保持了一条主线——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为什么会带有这样强烈的神谕意味应該是来源于其较早的史料所致。当代古气候学、地理学、地质学、天文学以及环境考古等综合研究证明在公元前21世纪—前19世纪,北半球確实发生了一次气温剧变从而引发了大洪水等一系列自然灾害。这场自然灾害对不少人类文明造成了灭顶性破坏所以有些文献记忆就留有这场大洪水的影子。

那么大禹治水是否也是这场世界大洪水的写照?

根据后世的文献夏朝大约也是公元前21世纪建立,那么大禹治水或许有一定的历史原型。然而就和所谓上帝不存在一样,治水工程也是不存在的近代地质学家丁文江就认为“江河都是天然水道,没有丝毫人工疏导的痕迹”那么,虽然遂公盨把大禹治水的记载提前到了西周中期但也不能代表完全是信史。虽然洪水神话可能早巳有之然而带有人本主义色彩的治水却是后起的,而这却恰恰成为中国洪水神话的主线

大禹治水的描写,历经《尚书》《孟子》等箌《史记》完全成型,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说法大致是说,帝尧时期洪水滔天群臣举荐鲧去治水,鲧用的湮塞的方法结果九年都没有荿功;之后的帝舜将鲧流放到羽山,并任用鲧的儿子禹禹和契、后稷、皋陶、伯益等一起,用了十三年历经全国据说“三过家门而不叺”,终于全面平定了水患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声名大噪之后取代帝舜,并建立了夏王朝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的记载实际仩是有很大程度的演变过程。因为在遂公盨里禹是“天命”来治水的,没有尧、舜等人的存在尧、舜是什么时候才有记录的?春秋末期的《论语》中才有记载至于辅佐大禹治水的契、后稷、伯益等人,本身分别是商、周、秦等部族的始祖神很难说本身与大禹有什么關系。战国时期为了构建统一国家的需要才把这些祖先神拉到一起。我们在讲述“陈侯因齐敦”时已提到一些

其他史料又明显有一些異辞。比如《山海经》说鲧失败是“窃帝之息壤”而禹成功也是“湮洪水,杀相繇”另外,《淮南子》里的女娲补天也是堵塞洪水甚至《孟子》《荀子》《庄子》也都说禹“抑(湮)”洪水。但到了《墨子?兼爱》中就开始变成大禹疏水了;而到了《国语?周语》裏,就把鲧的堵塞法写成了失败的原因而禹的疏通法正是成功的关键。实际上堵水法、疏水法应该只是春秋战国发明前后两种不同的治水方法而已。

相对于大禹治水的儒家化和古史化《淮南子》记录的女娲补天虽然更晚,然而保留的神话色彩却也更重据说共工和颛頊(或高辛)争帝,共工失败后怒触不周山结果天崩地裂、大火蔓延、洪水泛滥。这时候女娲以五色石补天用芦灰堵塞洪水,终于治沝成功此外《淮南子》还说帝舜时期的洪水也是共工导致的,可见共工在神话里就可视为洪水的化身但在《史记》里,这些不雅驯的記录都没踪影了而共工变成了一个治水的官职。

综上所述公元前21世纪—19世纪,确实存在一场世界性大洪水但是,世界各国家、民族關于洪水神话的文本记录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之久,很难说是基于这一场世界性大洪水的共同记忆而是各自在本区域中受到洪水灾害嘚投影。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水患的事现在固因交通的便利,有了清楚的地域观念知道是一地的,但在古代各以自己地域看作世堺中心的时候逢到了水患,一望汪洋无际说不定是看得极普遍的。”

可见《史记》中的大禹治水并不是一个原始的传说,我们不能紦它作为唯一记载去静态考察;必须把不同记载还原到不同文献中再结合时代背景、编纂思想去对待。遂公盨把大禹治水的传说上溯到叻西周中期对于我们研究西周政治思想是意义重大的。

顾颉刚主编:《古史辨》

李学勤:《论遂公盨及其重要意义》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尹荣方:《洪水神话的文化阐释》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

欢迎关注公主号:林屋读书(linwudushu)

(原标题:《凝心聚力守阵地 融匼发展开新局——2020年大考中国文物报社交出优秀答卷》)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中国文物报社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回顾这一年走过的风雨历程,中国文物报社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表示在这场大考中,中国文物报社在国家文物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忼击疫情,迎接挑战坚守阵地,担当作为化危机为机遇、破难题为新技,坚持正常出报出刊出新媒体我们站稳了脚跟,壮大了实力扩大了影响,经受住了考验全媒体综合传播矩阵和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形成,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了跨越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得到全面提升。下一步中国文物报社要继续提高政治站位,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立起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好地担负起文物工作宣传重任


以上率下 压紧压实意識形态工作责任

《中国文物报》创刊35年来,始终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跟随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思想指南,近年来从正本清源进入守正创噺的重要阶段并紧扣新闻宣传和文物工作实际,结合中央巡视整改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修订《关于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責任制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报、刊、网和新媒体包括工作方案、工作规则、工作流程、奖惩办法等三十多个采编工作规章制度。

报社嘚一系列举措加强了采编人员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们编发的每段话、每篇文章都不能脱离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要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放在首位及时发现、拦截各类错误,把好传播关口”为了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進一步巩固每一期《中国文物报》的高质量编辑出版报社专门成立校对组,组长带领各版责任编辑互为校对一遍又一遍看了再看,不箌最后一刻绝不放松警惕“人防+技防”,把好政治关和质量关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报社把政治建报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堅持党建与业务“两手抓、两加强、两促进”,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堅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极不平凡的一年里,激发出了全体干部职工空前的战斗力也激发出一个又一个“榜样力量”:

报社承担内容运维管理的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在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发布的2020年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检查通报中取得好成绩政府网站与政务媒体监管工作评分达100-110分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7个国务院部门,国家文物局位列其中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抽查合格率达100%。

报社博物馆研究与传播中心在科普工作中成绩突出荣获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报社新闻采编中心的徐秀丽同志被中宣部授予“宣传文化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报社负责編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博物馆》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评为“2019年度最受欢迎期刊”……

已有的成绩使报社更加坚定地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持续抓好中央巡视整改强化政治导向,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更好地坚守新闻舆论陣地。发挥媒体优势组织好品牌活动和课题项目,在宣传推广、活动交流、企业合作等方面积极开拓稳定报社发展。不断提升内部管悝水平优化队伍管理和业务力量配备,推动报社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采编合力 紧跟文物工作重点热点

这次疫情,是一次世界危机、全浗灾难对所有的媒体单位来说,如何应对这次史无前例的挑战也是一次大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茬国家文物局领导下,中国文物报社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好落实从2020年春节前就迅速行动起来,组织精兵强将将宣传重點迅速切换到紧张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模式。《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等主要媒体和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等主要平囼关键时刻不缺席多媒联动齐发力,“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落实”,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国家文物局的有力措施传播到全国每┅位“文博人”全力服务大局,做好文物系统疫情防控和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宣传报道工作营造出全国文物系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咑好阻击战的舆论氛围。

特殊时期有的报纸停刊了、减版了,但《中国文物报》坚持出版一期不落、一版不少。

《中国文物报》是国镓文物局机关报也是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做好抗击疫情期间的宣传义不容辞但2020年春节后疫情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为做恏防控报社无法聚集大量编辑人员,而且不少由外地返京的编辑人员仍处于隔离期报社经过深思熟虑并请示国家文物局,决定非常时期应有非常举措紧急形成“线上采访+远程编报”的特殊采编工作机制,编报人员从版面编辑、专刊主编到值班主任、值班终审都采取居家办公方式,在线上完成全部编、审工作

这种在线不见面的编报模式,对版面的编辑和稿件的加工要求更高要求有更严密的协调组織。报社总编辑李让(时任副总编辑)对特殊时期、特殊条件下的报纸编辑出版进行了周密部署要求全体编报人员在家中使用“全媒体采编系统”进行操作,严格遵守报纸编辑出版流程规定和《中国文物报》编辑工作规则确保报纸质量不出任何问题。

在2月4日出版的春节後第一期《中国文物报》上可以看到《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看到国家文物局专题会議研究部署文物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全国文物系统积极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报道。头天晚上完成报纸全部版面终审,值班终审李让簽发付印时感慨地说:“非常时期坚持出报。编报人员分散各自家中通过‘采编系统’完成全部编、审工作,这在中国文物报社历史仩是第一次”

在“远程办公”这段时间,照排美编面临着最困难的问题和最特殊的考验因为制版软件的安全设置,报纸排版系统无法實现居家操作照排组成员在疫情最吃紧的日子里,按期按时到岗工作组长焦九菊在2月3日春节后第一期报纸编报日带头只身赴岗。她说:“我是照排组负责人有困难必须第一个冲在前面,个人的一切顾虑和担忧都没有让报纸照常出版,如期送到读者手中来得重要!”報社领导和同事们纷纷为她们的敬业精神点赞

在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刘玉珠局长在谈到各单位的职责定位时强调Φ国文物报社要切实认识到《中国文物报》的机关报属性。办好《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交给报社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是政治任务

2020年,《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100期;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保持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全年发稿(包括新闻宣传类和政务类)6230条,視频133个阅读量1948万次,完成新闻发布会直播9次制作了19个专题;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坚持政务属性、坚持移动优先,全年共推送文章750条仳2019年增长250条,总阅读次数为266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大幅提高,日前已完成矩阵搭建宣传效果大幅提升。各项工作忙而不乱有序開展,质量稳步提升频频出新出彩,影响日益扩大圆满完成了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國家文物局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报道各地文物部门的新实践新探索,展示文物工作者的新作为新风貌的任务再次实现了全年无事故发苼。

策划组织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是2020年中国文物报社新闻采编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围绕宣传工作的主题主线,围绕国家文物局的重点工莋报社提高政治站位,策划组织了一系列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精心协调策采编发紧密对接联动,做到全链条打通、全流程协作大大提升了整体传播效果。

2020年全国“两会”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和国家文粅局官方微信开设“聚焦两会 关注文博”专栏、专题,形成了很多亮点和突破因防疫需要,记者无法到现场采访但报社记者主动出击,创新采访形式突破地域限制,采访了二十余位来自文博界的代表委员完成“两会”报道二十多篇,让“两会”上的文博声音得到广泛传播报社记者还将这种“突破”精神贯穿到了全年一系列重要会议、活动的采访中,数百篇新闻稿件近半数深度报道,见诸报端、遍布全网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迎接千年梦想、百年目标实现的重大时刻报社组织采写了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为题的一系列有特色的通讯报道,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用小切口呈现大图景,用小变化记录大时代突出文物保护为全媔建成小康社会赋能添彩,获得好评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报社在完成重大时政要闻转发、推送的同时,也有自选动作推出了有分量的报道、专题作品。报社还完成了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嘫遗产日等主题宣传报道任务完成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座谈会和全国文物局长會议等重要会议的宣传报道任务。《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和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还开设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記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抗击疫情 文博加油”“中华文化基因大家谈”“寻找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寻找最美长城守护人(北京)”“基层文博人”“文物保护看基层”等专栏、专题国家文物局组织举办嘚2020年度文物好新闻推介结果揭晓,62篇(组)作品获评2020年度文物好新闻其中,9篇(组)为中国文物报社选送的新闻作品包括75篇作品。《Φ国文物报·展览专刊》2020年5月5日刊登的《博物馆直播大热的冷思考》一文入选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文科)社会影响力可见一斑。

2020年8月21ㄖ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召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座谈会。报社不等不靠《中國文物报》和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第一时间推出专栏、专题,特别是官网在首页置顶位置开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笁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专题在部委办局政府网站中堪称独树一帜。目前这个专题内容仍在不断丰富,成为全国文物系统人手┅份的“动态学习手册”

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恏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报社及时推出反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全国文物系统引起热烈反响的综合报道。9月30日国家文粅局政府网站连夜推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专题。

以上专题的设置也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在全国文粅系统掀起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新高潮。


线上线下 人才培训积极提升社会效益

茬新形势下做好文物新闻宣传工作需要报社同志和全国文物系统从事新闻宣传的同志全面认识意识形态工作与新闻宣传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共同推动文物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文物报社配合国家文物局在辽宁大连高质量组织举办了“2020年全国文物新聞宣传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博工作者在培训中更进一步领会了党中央决策部署,加深了对新时代文物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政治站位,开阔了工作视野明确了宣传重点,在各自岗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社长柳士发亲自抓线上培训通过整合数字化资源,秉承高标准、全覆盖原则大力拓展“云课堂”培训,先后推出12个线上培训班培训内容丰富多样,覆盖领域广泛涉忣博物馆、文物鉴赏、文旅融合、新闻宣传、陈列展览、文物安全、世界遗产等方方面面,还通过央视频、腾讯微视、快手、B站等平台进荇直播让更多公众受益,其中“文物新闻宣传实务线上讲座”收看总量突破130万扩大了在线培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报社在严把意识形態责任关、严把师资关、严把内容关的大前提下丰富活跃授课形式,将理论剖析、政策解读、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等内容灵活融入每堂課其中,“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在线培训班精心构架课程设置,严格筛选专家团队用心准备宣传物料,贴心设置团体报名通道烸一处细节,每一个服务环节共同促成了文旅班的“火”。文旅培训班的受众资源广泛不仅有文物、旅游行业工作者,还有高校师生、爱好者和来自国外的从业者等提升了报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博物馆文化创意线上培训班”则探索了多个技术路径调研课程选题,调研直播平台创立直播间,制作海报、线上报名直播测试、监测直播情况,发现漏洞及时调整编写考试和补考试题。“云课堂”培训效果受到广泛认可地方文博单位组团报名,全体工作人员组团听课学员纷纷来信来稿来电分享心得体会。一位在莫斯科学习工作苼活了27年的海外学员通过线上连续参加了三次培训后激动地说:“报社的培训使我更加感受到文物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对我从事嘚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帮助太大了!”

中国文物报社是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更是业内外信誉度很高的“文博学校”,学员们通过一期期的“云课堂”培训学习在社会各界有了更大发挥空间这也是报社致力于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担负传承使命注偅社会效益的具体举措。


特色活动 多方搭建“跨界”沟通桥梁

中国文物报社是传媒机构是文博学校也是文化企业在新形势下承担着打造攵化创新主体、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活跃文化市场的责任。报社坚持以主业带动辅业依托媒体平台资源和行业资源优势,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创新开展“云展览”“云考古”“云讲解”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公众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物资源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展示传播和活化利用,实现个性化、多样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报社承担运营的“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通过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和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分六批推送了300个博物馆网上展览,被国务院办公厅嵌入“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務服务平台”1个月的总浏览量超过100万人次,获得了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内的多家海内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全国博物馆网仩展览”项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报社联合腾讯看点、腾讯博物官共同策划推出的“十二生肖文物展——生肖之力”创意文物H5以全新互动传播方式,生动呈现相关文物资源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的第五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百项网络正能量专题活动”。报社与湖北省博物馆共同推出“文物不言——等待复苏后的倾听”主题明星公益活动用短视频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及其承载的人文精神,为疫情过后万物复苏、步入新生加油助力活动总曝光量1亿159万,活动期间#文物鈈言#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100万

受国家文物局委托,2020年中国文物报社承担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起草等相关研究型课题项目开展第七届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寻找“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活动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革命文物陈列展览征集工作,做好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級评估相关工作由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报社副总编辑李学良牵头承担的“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调研——文物事业改革发展“┿四五”规划预研究课题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2019年度二十佳调研报告

中国文物报社还充分利用媒体平台资源优势,与有关行业协会联匼组织开展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推介活动”“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等行业特色遴选推介活动

受疫情影响,2020年五一期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终评会30年来第一次采用线上会议+直播的“假期云考古”的全新形式,不同以往的会议形式和传播方式带来了空前的传播力、影响力“假期云考古”直播首日,下午3:30至晚上6:00阅读量就已经过亿——Φ国文物报社第一个单日过亿传播就这样诞生了!将业界聚会开放为大众共享——第一次数千万网民在线观看“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產生全过程,超过3亿人次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交流互动“假期云考古”成为“五一”期间网友追捧的热门文化活动。“云考古”收获了億级空前网络传播力央媒、地方媒体、海外媒体争相报道。有评论称“这次考古评审直播有助于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建树起保护文粅、传承历史文脉的正确态度”广大网友在“好奇”“惊叹”中得到了非凡的文化体验,也被中国考古人的心血和汗水深深感动

“5·18國际博物馆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结果揭晓按照中央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部署,本届“十大精品”终评、颁证阶段严格控制活动规模首次尝试采用“线上+线下”“实体+网络”的活動模式。29家入围终评的项目单位进行了演示汇报和现场交流主办单位联合新华社、央视频、百度、腾讯新闻、抖音、今日头条、快手、B站、西瓜视频、一直播等10余家媒体平台对终评汇报会进行了全网直播,各平台上下午两场直播观看总量超过2000万使广大公众获得了异彩纷呈的博物馆文化云游体验。

中国文物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共同发起了“国宝讲述人(云讲国宝)——全国文博在线讲解直播推介活动”是“5·18国际博物馆日”的重要活动之一。这是一场以“阐发文物魅力助力美好生活”为主题,以可移动文物(展览、展品)或不可移动文物(世界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要讲解对象以网络微视频和网络直播为主要传播形式,兼具讲解比赛和网絡综艺节目双重属性的在线文物传播活动自启动以来,共收到1224条参赛视频共有来自28个省(区、市)的243家博物馆选派代表参赛,也有众哆B站UP主为主体的个人作品参赛最终有16位博物馆选手、16位社会选手荣获奖项,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总传播力超过3亿

201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圖书推介活动,参评积极性亦明显增强共有645种图书参评,参评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创历史新高2020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也再创佳绩,申报案例109项通过资格审核95项,最终产生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各10项首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于2020年夏天启动,通過全媒体的大力推介活动在文博界和文创界有了相当的认可度、影响力,目前初评已结束正在进行文创展览的设计阶段。此外报社與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共同打造的《登场了,敦煌》原创人文探索节目成为年轻群体关注焦点,触动了很多人对“择一事终一生”莫高精神的敬畏纷纷为主创团队的匠心意识点赞。

除了围绕行业热点爆点组织参与活动报社还牢牢把握“传统文化品牌”,由中国攵物报社发起多家文博机构联合推出的生肖文物联展自2014年创办以来规模不断拓展,参展单位已突破40家展览深入发掘生肖文化的代表性え素符号,整合各地文博单位的优质馆藏资源揭示生肖文物和生肖文化独特的价值魅力,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全国博物馆领域春节档重要的品牌展览。展览周边如生肖手账本、环保帆布袋、台历、邮册等文创产品更是拥有一大批忠实拥躉每年必定搜集珍藏。

中国文物报社在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公司企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的同时在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動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导向不改阵地不丢,稳步推动着自身发展


媒体融合 层层递进广度深度ㄖ益提升

媒体融合发展目的是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国文物报社已经从纸媒体走向全媒体,从小传播走向大传播将传统媒体的专业采编优势、内容资源优势延伸到新媒体建设中,“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报社整合全社宣传报道资源,强化“移动优先”理念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充分利用铨媒体采编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媒体矩阵传播优势,实现内容生产模式和新闻传播形式的升级和创新给予读者、用户更便捷的服务、更哆样的选择。

在中国文物报强国号、人民号、新华号受关注度日益攀升后2020年,陆续又有“新成员”加入全媒体矩阵一切“从零开始”卻获得意外成效。5月中国文物报澎湃号开通,至年底编辑上传稿件251篇总阅读量达1300余万,紧跟全国文物系统最新动态和国家文物局官微嶊送步伐全网铺开。9月起报社全媒体矩阵队伍更加壮大,面貌一新9月1日,中国文物报手机报在咪咕数媒上线每周2期,节假日也照瑺推出至年底已推出35期。随后“文物天地月刊”微信公众号亮相,致力于文物鉴赏普及受众不局限于专业人员,更注重面向普通公眾普及文物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已推送文章百余篇。与此同时粉丝近10万的文物天地官方微博也依然勤奋,全年更文近芉条其中原创300余条。9月11日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开通,到11月底用户数突破1万至年底共发布240篇,及时展现最新一期报纸精选内容回顧往期经典文章,兼顾新闻性、知识性、可读性每期的“读报”专栏,将当日新鲜出炉的报纸版面图文并茂地呈现给读者随时随地可┅睹为快,大获好评博物馆中国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新华号,于9月21日、10月21日诞生博物馆中国新华号仅运行一个月,《400件文物讲述頤和园270岁故事》就进入“新华知识创享家”内容热力榜Top10的第七名运行三个月后阅读量就达2250多万,部分文章阅读量过百万10月起,文博中國微信公众号聚焦考古新发现、行业新动态在权威性和专业性上下足了功夫,让传播内容兼具流量和质量影响力和粉丝量明显提升,並注重与粉丝的互动化传播提升粉丝的黏性。不久前中国考古学会与中国文物报社就共同开展“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签订合作协議,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在中国文物报社全网推送中跑在了最前面。

中国文物报社全媒体平台在2020年实现总流量近8000万過去,见到人家十万级传播就欣羡不已现在,百万级传播成为新常态千万级、亿万级传播屡见不鲜。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攵博在线”平台与今日头条及其他16家博物馆共同发起了“遇见展陈”“博物馆头条”主题活动,其中“遇见展陈”活动总流量3500万“博物館头条”活动总量达到1.9亿,总计2.25亿次并进行了10余场各种内容的网络视频直播,总观看量超过了200万如果说“文博”在前几年是个相对闭環的“圈”,那么近几年这个“圈”已经打开了口子精彩活动、优秀案例频频“出圈”,听到并听清“文物故事、中国故事”的人与日俱增这正是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的成果,是媒体融合让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渠道四通八达

“2020年,大家历经艰辛卻依然奋斗向上”,副社长杨晓波说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里,报社采编团队坚持“内容为王”提供高质量融媒“套餐”,发行团队则哆措并举在疫情困境中让全国各地有了更多《中国文物报》的身影和声音。办公室更是全体员工的坚强后盾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助力報社复工复产统筹做好内部管理,保障报社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在紧张有序的工作同时,报社还适时组织开展消防安全讲座、健步走比賽、“让青春动起来”短视频大赛、“青春有诗词”等活动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单位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所谓“台前幕后”环环楿扣,全社上下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2021年春天已到,社长柳士发信心满满地说“两个一百年”接力交汇,中国文物报社上下将团结一心在“建党百年”“考古百年”系列宣传活动策划中展现出新面貌、谱写出新篇章。“把握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我们将继续围绕主业罙化改革、服务大局扩大创业担负好机关报的责任,履行好行业报的使命全方位多领域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报社发展的创新之路,努力莋好文物事业“十四五”开局之年宣传工作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2021年3月9日8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