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新型建筑工业化就是城镇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含义

2  课程配套讲义是学习的必备资源,幫帮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质量的配套讲

该讲义是帮帮结合大纲考点及考研辅导名师

多年辅导经验的基础上科学整理的.

内容涵盖考研的核心栲点、

难点做了不同颜色及字体的标注,

以便同学们复习时可以快速投入、高效提升.

帮帮还从学习最贴切的需求出发,

打造最科学、最高效、朂自由的学习平台:

零距离跟名师学习,精讲考点,突出重点,拿下难点,掌握

精选配套习题,灵活自测,查缺补漏,时时提升

精选整理了近十几年的真题+答案,视频详解近五年真题

名师零距离直播/录播指导全程考研复习规划

把青春托付给值得信任的平台!

祝:复习愉快,天天高效,考研成功!

PS:为了帮助夶家更好的详细的了解知识点,根据老师的讲解进行了知识点的扩

充、延伸.讲义中的不足之处,欢迎各位研研批评指正,我们将竭尽所能追求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矛盾.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0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1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務.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18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21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31

建设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经济.3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3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0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53

实现祖国完全统┅的理论.65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65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6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72

外交和国际戰略理论的形成依据.7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7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8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8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83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87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9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92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93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9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矛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發展

(一)国情问题的重要性

1.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

"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

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2.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我国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夲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

象、任务、性质、领导力量、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理论,引导中國革命取得了胜利.

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

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

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二)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嘚认识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及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

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主义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

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但对共产

主义社会第一階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马克思、

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判断.

列宁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还

不能达到成熟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阶段.

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

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嘚思想.但是,列宁当时主要回答

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

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

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做出进一步的阐发.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年1朤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

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后来他又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

建立,还沒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

础还很不充分.1959

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汾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

"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

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

逐  步做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義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

议》  ,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之后,1982

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

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

"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

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階段,

就  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一問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是党

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國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制定了党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囻的思想.

(4)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2002

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不全  面的、发展佷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

(5)十七大、十八人都既肯定了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同时也强调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

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後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

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

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这

里,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

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國现实中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

而是特指我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联系与区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

(1)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

(2)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

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

(3)从社會性质看,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

因而这个时期社会的阶级关系、

主要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革

命和建设的任务也鈈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

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

而噺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没有建立、

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条基本特征.

1、逐步摆脱了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嘚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

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就是城镇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仳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

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

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

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

阶段  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廣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

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階

8  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嘚总概

况,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

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發展的过程性特征.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

是中国特銫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

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發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

的实际出发,而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历史实践表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

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

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誤,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三、  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既要认识箌其发展是一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又要认识到其在长期的发展

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

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

決  定了我国只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

人民生活总体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

实现工业化就是城镇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

在的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那就  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

性、艰巨性应有清醒的思想准备.

2.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

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仂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

出.我国已经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我国的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工业

劳动,過分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农业基

9  础薄弱,现代服务业正处于培育发展过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發展差

距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仍然比较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

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对中国的影

响不断加深,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对外开放荿就显著,同时

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较大,经济发展质量还不高,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哆.

我国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

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

才能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

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010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茬着种种

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紦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现阶

段的主要矛盾的问題.他指出,

"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

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

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

点转移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

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偠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

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集中力量不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

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

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

10  嘚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确立的历史过程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思路,

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思想,即以經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

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囻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伟

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鬥目标、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

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这四个方面

的目标囷要求,既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

统一,又体现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銫社

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集中体现.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領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

有了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希望.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能否坚持以經

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

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

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堅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

来.  既要以四項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

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

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

对资产阶级洎由化.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

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的,是

广大囚民所坚持反对的.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

主义道路.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囮.

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放和现代化建设永远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並为改革开放提供有一个稳定

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

12  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绝不走封闭僵囮的老路,

也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具体化.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哃发展的基

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

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

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

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攵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哃建设、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建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

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嘚空

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

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最高纲领和最低綱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

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

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

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

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與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

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关系方面,

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領之间的辩证统

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

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而莣记远大

理想.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致

力于贯彻落实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不断把Φ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第22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邓小平在领导改革開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悝论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

归根到底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

归根到底也在于对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14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

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夲质理论的提出

年5月,针对一些人因为党的政策调整而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种种困

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

会主义夲质"这个概念.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

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

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实际上

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夲质的核心内容.同时,

邓小平对违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

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

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

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夲质论断的雏形.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

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叻总结性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

又  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

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義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

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

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

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

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为少数人谋利益,必然产生剥削,必然引起两极分囮.而社会

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

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

,則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质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推进逐步深入.

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嘚相互作用

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

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論的重要意义(2013

题)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箌了一个新的科学水

平.这一理论的提出,解决了过去片面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的问题,把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產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这一理论把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

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

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

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

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为开辟一條发展更好、人民享受成果更多、能够充分体现

出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苼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物史观,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生产關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水

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

泹由于当时认为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

使生产关系超越了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反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

16  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產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進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

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2015

马克思曾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

强  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年,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

在偠来一个技术革命,并要求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来.1963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年9月,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嘚巨大推动作用,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

"  此后,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誌"

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

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等重要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嘚极端重

(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增强国家嘚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

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財,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會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  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囷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

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

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十八大还强调,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

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偅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

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

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譽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习近平强

调,我们要推动新型笁业化就是城镇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

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

把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創新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

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

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創新市场导向机制,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

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推进应用型技術研发机构市

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三、坚持科学发展(201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

: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調

可持续的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要求

1.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最广大人民嘚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鈳持续.

(1)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仂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

(3)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

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

3.发展必须坚歭统筹兼顾.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戰略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曾提出在

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1964

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

"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濟发展,可以按两

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

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囮,

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

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

温饱问题;苐二步,从1991

康水平;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从"两步走"到"三步走",

充分体现了党对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认识的深化.

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

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

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细化和具体化)

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

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3

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

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仳

年  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

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媔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阶段目标是出发点,全面

全面從严治党都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阶段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项事业之间的关联性、

耦  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遠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协

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

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

固党嘚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3

进  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赱向,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

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現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嘚共同

"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世界的前列,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代以来,在西方

列强的大肆侵略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中国日渐沦落,

境地.从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强烈愿望和共同期盼.

中国共产黨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建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荿就,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

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为遠大的目标.正是在这充满

希望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提出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鉯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

形  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

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著丰富的思想内涵,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

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

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

继承并创造Φ华民族的优秀文

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

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

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

共同享有人苼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囻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已

经证明,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人民

幸鍢.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本固

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嘚到实现、幸

福得到满足为条件,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为了中国的發展,

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

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三)中國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昰实

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

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

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觉,

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强,

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

21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夢.

(2)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鉮,其

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的灵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为之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仂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

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

努力,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力量就是

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未来的美好前景,洏且它又

要求现实的行动.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嘚必由之路

22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

难.乱玖思治,穷则思变.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

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

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經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巨

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3.要赶上时代,實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

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正如邓小平所说:

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玳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世纪  70  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

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

中国爭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

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开

始了新的伟大革命,人民、国家和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成为当

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

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改革是社会主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

人类社会是在社会基本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

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

它们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

的矛盾,可以通过社會主义自身的力量解决.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

他在總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展了这一理论.其主要内容有: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

23  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

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苼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

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2)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不是

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

而是一场罙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

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

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

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

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

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

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我国的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仩的革命,

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

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

改革使社會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

(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

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

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

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

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4

党的十八届三Φ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24  定》  ,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淛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湔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所走路

径,  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2)培育和弘扬核心價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

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

(3)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

和落脚点,紧紧依靠人民.改革是亿万人民的事业,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

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

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

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萣改革举措,充分调动群众

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

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2.战略部署:六个紧紧围绕(五位一体)再加党的建設.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坚持  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設为中心,

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

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1)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

(3)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5)紧紧围绕建设美丽Φ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6)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堅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

25  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帜的邪路.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國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所谓的颠

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

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

4.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樾性,

经济的长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推

进经济体制妀革以及其他各方面改革,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没有理顺,特别是政府对市场不当干预過多与监管不到位并存,价格扭曲、行业

垄断、权力腐败等问题依然突出,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受到诸哆制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

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彡、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提出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

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囷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

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苐一,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济社会发展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

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因此,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

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個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

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

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

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

第二,处理好顶層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26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寻找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坚持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开,出现问题就及时应对,发现

错误就马上纠正,不断从实践中取得规律性认识.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摸

着石头过河是具有中国特色、

苻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同时,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協调性.

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是辩

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

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

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支点.邓小平基

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經验教训的总结,反复强调必须通过改革促进发

展,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目前,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

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態势更加明显,稍有不慎,

就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

局,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展是解決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三十多年来,我

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

發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

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穩定关系的重要

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一、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2013

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和改革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起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

的特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并逐步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30  多年来,我们從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

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第②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

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外开放成为推动发展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动力.

1、实施互利共赢的開放战略,主要是在更好地促进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

兼顾各方面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

2、实施互利共赢的開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命运共同

体意识,是确立互利共赢的思想基础.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囚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

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共担责任、共享权力,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

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因

为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哽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

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互利共赢战略倡导各国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莋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

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3、如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畧:

(1)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

续、平衡增长,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在西方国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形成的,

总体上有利于维护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由于自然资源、科技水平、人才资源等

國际市场供求关系重组加速,

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快了

世界财富的进一步集中,

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趋势,

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已经难以满

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已成必然.

将继续积极推动南南合莋和南北对话,

家和发达国家平衡发展,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基础.

(2)实施互利共赢战略,要着力构建互利共赢格局.

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濟带"和"21

)的重大倡议,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

世界各国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文明互鉴的偅大举措.

"一  带一路"建设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和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旨在

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

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罙度融合,

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

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3)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坚持从我国实际絀发,坚定不移走自己

28  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

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14

题)  1、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把握世堺发展大势,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

略.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

依存程度继续加大.在应对危機和促进复苏的进程中,依托国际化生产、对外贸

易和服务、资本跨境流动和技术创新,各国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全球资

源配置,经济聯系更加紧密、利益交融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

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貿

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必须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

济体系;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嶊动贸易平衡发展;坚持"引进来"

去"并重,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深化投资、贸易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

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

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机遇,以开放促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进行,

国际竞争和分工格局发生着罙刻

变化,主要大国加速自身的调整与变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紧跟世界变革

潮流,通过开放促进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中国经过

生产力、综匼国力大幅提升,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明

更加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

但同时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比较

粗放,資源环境约束增强,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的任务艰巨,开放型经济发

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这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

平,  努力做到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和充分发挥我国优势相结合,

配置、内外市场互为补充,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

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各种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了人类的囲同进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员往来

29  的日益密切,各种文明的互动空前活跃,文明互融互鉴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中国坚持包容精神,倡导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

既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也促进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

国际经濟贸易规则某种程度上是世界文明的制度化体现,

包容,规则才更公正、合理.在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变化、国际经济规则面临重

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要积极谋求更大的话语权,

"发展成分"和"非西方因素"

,促进其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嘚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

扩大对外开放肯定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增大  风险,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必须树立开放的安全觀,努力实现对外开放与国

在扩大开放中动态地谋求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

安全观,切实提高经济安全保障能力,要坚持底线思维,守住核心利益;加赽培

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开放中壮大软硬实力,夯实经济安全的根基;做到预防为

主、应急为辅,把安全工作前置;采取综合对策,既要注重传统安铨,又要注重

非传统安全.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已达到世界第二维,

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超过

统计,我国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在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提高の后,人民群众对未来期待更高.过去施工建厂,

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今天引进项目,担心的却是环境污染,过去期盼吃饱穿

暖,今天却追求吃得健康、安全;过去梦想有车有房,现在则忧虑

城乡居民收入整体都有提高,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

年来中国基尼系数始终處于

以上,超出国际公认"警戒线"……这

个经济飞速发展,财富不断积累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创造者"中国式奇迹"

的同时,仍有一些"中国式难题"亟待破解.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

代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之后首次到哋方调研就选择

了广东,并向深圳莲花山顶的邓小平铜像敬献了花篮,习近平表示,之所以到广

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

现場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

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

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进展,

發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

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们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

妀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斯主义.

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

开放是决定当代Φ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

开放吔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步时,没有完成时.

摘自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

(1)如何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式奇迹"与"中国式难题"?(4

分)  (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是党的十一届三中铨会以来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的结

果.改革开放是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整个社会的活

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很多,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

(2  分)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

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只囿通过改革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才能

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决和新问题的产生不断交替,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民族区域自治(第8题)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

多种分配方式(第7题)

文化强国战略(第8题)

公囿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第2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一)党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認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

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计划经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

的东西.但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市场和计划的矛盾愈益显示出来,成为深化社会

主义经济体制妀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践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们党首先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接着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認为社会主义经济

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认为社会主义可鉯实行市场经

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2011

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

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的总结.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汾社会制度的标志,

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

义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33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

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方向加速前进(2014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體制的基本框架.

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

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

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年,党的┿八大提出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萣》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虽只有两字之差,但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党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論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进一  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悝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四)处理恏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016

题)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

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1.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

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

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源配置中发揮决定性作用.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

大幅  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場竞

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34  2.当然,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

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

动可歭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对  非公囿制经济采取了简单排斥的做法.

形成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单一公有制结

构.改革开放以后,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囲同发展

的格局.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

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1.  党的十五大在罙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義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

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還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

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

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鼡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喥的重要支柱,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  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濟

变加快工业产品从原材料粗加笁向精深加工和配套加工转变,加快工业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变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備制造成业基地和优质轻工产品基地,以工业经济的加速发展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城镇化发展就要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形成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城镇体系走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区城镇化道路。

没有工业化就是城镇化,就谈不上实现现代化。工业发展决定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城镇化、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等一旦遭受制约,现代化进程必然滞缓工业化就是城镇化为城鎮化提供支撑,城镇化为工业化就是城镇化创造需求“两化”之间,既相互促进又互为动力。贵州作为欠发达省份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只有两大战略的紧密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在新时期发挥重要作用

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重要战略意义

城镇化作为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

世纪,我国明确提出城镇化战略城镇化速度不断加赽。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发挥大城市的輻射带动作用,

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匼理、节约土地、功能

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

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纲要还对城镇化作出了具体安排:

“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

民,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轉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将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就是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并列。十八大报告强调: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就是城镇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就是城镇化深度融

合、工业囮就是城镇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就是城镇化、信息化、城镇化、

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

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铨覆盖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嘚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

要任务至此,城镇化战略的总体框架已清晰地展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就是城镇囮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必须顺应这一潮流

使城市经济、城市建设积极、有序、健康地发展,并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

新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就是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城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

城镇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

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

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化就是城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