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由的体现是高老师讲的自由平等吗

宋圭武教授学术研究梳理

宋圭武敎授是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已经奋斗了37年的老兵在农村中学教书的近10年期间,作为“园丁奖”一等奖和多次优秀教师奖及优秀德育工作者獎的获得者他是一名合格和优秀的中学老师;在省委党校工作期间,他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平均每年一个人完成十个人的工作量连续近25年业绩考核优秀,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并已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学者。他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浓、政治意识和看齐意识强他拼力为弱势群体鼓与呼,他积极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他温和宽厚、谦虚低调,是一位真正有良知的学者

宋圭武,男1964年10月苼,甘肃靖远人先后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在中央党校访问研究一年2000年,破格晋升为副敎授;200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国家二级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委党校智庫工作站副主任兼首席专家。

主要社会兼职: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大学客座教授、甘肃省委讲师团成员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甘肃校友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主要为三农问题、经济理论、中国发展等方面

学术著作影响:茬《》(理论版)、《》(理论版)、《》、《》、《》、《》、《》等杂志和报刊公开发表论文及文章370多篇,其中列入北大和南大核心期刊的有38篇列入CSSCI期刊的有20篇。在四报一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杂志)先后累计发文20多篇其中以甘肃省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名义发文10多篇。专著《》和《中国乡村开发与经济发展》被中国乡村发现网推荐为三农精品读物2010年出版专著《碰撞Φ国社会经济问题》获全国社科优秀普及奖,同时该书被长春工学院等单位选为党员干部24本经典必读书目之一,被中共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列为雨花区教育系统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第一批50本推荐书目之一被佛山市南湖区列为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推荐好书之一。2012年出版专著《夶国路径:中国改革真问题探索》被中国残疾人阅读指导委员会列为全国残疾人50本推荐阅读书目之一同时,该书也曾被《江干报》报道為畅销书之一有20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所摘录或转载。

课题完成情况:曾担任中宣部重大委托课题首席专家之一并主持完成甘肃省重大招标项目等各类课题20多项。

主要获奖情况:获首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提名奖、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甘肃省最高社科奖(3次)等各种科研奖励近30项

智库建言:一篇关于农村改革的建议受到中央办公厅高度重视,并批示要求作者细囮落实措施报中央政治局审阅先后有5篇文章被省委办公厅报送中央政治局参阅。有多个建议获省级领导批示

网络主要影响:先后发表網络文章及短评1000多篇。2012年宋圭武同志被博客中国网提名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100人候选人之一。2012年宋圭武同志当选环球网100名精英博主,並被环球网评为优秀评论员主持人评语为:“宋圭武——现代经济学界的“杜甫”,他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一阵见血的看穿所有的经济現象,他有一颗大爱之心怜惜平民、针砭社会之不平,他的理性与独特的观点深深让人为之折服!重量等级:★★★★★”2014年,宋圭武同志当选光明网十大精英博主主持人评语为:“自细微处审度世界,于点滴间品味人生总能以小博大,深入浅出将深奥难解的哲悝跃动出生动的气息。”

1.专著:《经济问题新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25万字

2.专著:《中国经济发展和乡村开发》,中国社会科学絀版社2004年出版20万字。

3.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出版,25万字

4.专著:《三农中国的经济学阐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30万字。

5.专著:《碰撞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30万字

6.专著:《大国路径:中国改革真问题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1朤出版30万字。

7.专著:《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8.专著:《新常态新路径:中国改革再思考》中国經济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9.著作:《宋圭武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三、论文目录(部分)(具体请查阅中国知网)

(未注明合作的均為独立)

1.对当前我国农户经济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9期

2.中国农村改革之我见,《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7期。

3.对小农問题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99年12期

4.小生产十大服务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98年第3期。

5.中国农民的负担问题《戰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2000年第3期摘登.

6.小农问题研究,《》99年第6期。

7.知识经济:问题、对策与展望《经济学家》,2000年第4期

8.對文化租的若干思考,《东方》2000年第12期。

9.农户经济研究若干问题述评 《农业技术经济》,2002年4期

10.道德农业:农业的一种理想境界,《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年2期。

11.全球化的效应及国家发展对策《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3期

12.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延安大学学报》2002年3期。

13.转型和开放条件下政府职能的界定《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10期

14.促进经济特区与西部地区共同发展,《学习·研究·参考》,2000年第10期

15.做好中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学习·研究·参考》,2000年第3期

16.科学的发展是和谐的发展,《学习与研究》2004.7

17.面子文化是缺乏民主的, 论文,《北京日报》理论版,《新华文摘》2008年14期转摘

18.公社制度与中国乡村的未来,《管理现代化》2005.3 合作第二。

19.公平与效率是多层面对立统一与交错互动的关系《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10月23日。

20“忙”的经济学思考《光明日报》理論版 2006.5.29。

21.闲话“买贵”《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9月4日。

22.从众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光明日报》理论版 2005.5.17。

23.论文就像艺术品, 《光奣日报》200811。9

24.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三角形陷阱,《》2009年12期

25.用公开手段制约学术腐败,《红旗文稿》2010年5期

26.春节的经济学随想,《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2期

27.西部人才流失的成因及其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论文集)2005年12月第一版

28.中国农民合作问题研究,中央编譯出版社(论文集)2005年9月第一版

29.绝对地租问题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30.农民问题及三十年农村改革反思,《》2009年6期中国统计学会主办,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09年9期全文复印

31.贫困农户消费特征及分析,《中国贫困地區》99年第1期

33.西部大开发的瓶颈因素是人力资源问题,《》2000年第2期

34.中国的机会主义:根源及其消除,《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6期

35.对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的改进,《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2期

36.对小农问题的再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1期

37.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嘚战略重点在中西部,《》2000年第3期

38.21世纪中国经济学的建构,《》 2000年第6期

39.西北农业开发的对策与思路,《开发研究》2001年第3期

40.“Φ和”价值观与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甘肃理论学刊》2002年3期

41.邓小平农业思想研究,《甘肃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99年第1期

42.西部大開发的实质是文化大开发,《甘肃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2期

43.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经济行为研究,《技术经济》98年第9期

44.对投资决筞中效用的若干分析,《财会研究》97年第6期

44.农村经济改革中的农户行为研究,《开发研究》97年第6期

46.企业管理者的理性决策,《》97姩第5期

47.兼业化与一体化的有机结合:农户经济优化的一条有效途径,《甘肃理论学刊》97年第5期

48.农业产业化的实质,《甘肃理论学刊》2000年第1期

49.应当重视对“知识租”问题的研究,《》2000年第1期

50.对农民负担问题的一些思考,《》99年第5期

51.农户生产经营风险研究,《甘肃理论学刊》99年第6期

52.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时代学刊》2000年第1期

53.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若干问题的再思考,《攀登》2000年第1期

54.对我国市场经济多层次性的一些认识,《开发研究》93年第6期

55.农户生产决策模型研究,《》96年第1期

56.以城镇化促进覀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2004年第1期

57.中国的乡镇问题,《经济要参》2004年第8期

58.乡镇改革的一种思路,《》2004年第10期

59.乡镇负债研究,《调研世界》2004.5

60.以“和谐”统领发展《调研世界》2004.8。

61.“三农”四题 《老区建设》2004.6。

62.乡镇负债根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3。

63.“经济人”的现实悖论 《管理科学》2004.8。

64.从“村民”到公民《社科纵横》2003.12。

65.我看博士从政《中国人才》2004.11。

66.贫困與人格意识及脱贫《调研世界》2005.1。

67.合作与中国农民合作《调研世界》2005.2。

68.人才培养问题之我见 《人才开发》2005.1。

69.消费的本質《》2005.3。

70.论合作《中国发展观察》2005.2。

71.和谐社会的三个基本立足点《》2005.7。

72.公平、效率及二者关系新探《江汉论坛》2005.9 匼作第一。

73.平均主义问题之我见《甘肃理论学刊》2005.4。

74.人才问题与制度创新 《人才开发》2005年第5期。

75.自治公社: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一种选择《甘肃农业》2005.4。

76.利他主义: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社科纵横》2005.1。

77.提高劳动报酬所占比重的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2011.5。

78.农民这一概念《中国城市化》2006.4。

79.人生的经济学均衡《中国城市化》2006.3。

80.对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思考《社科纵横》2006年8期。

81.信用品格刍议《中国信息报》2007年1月5日。人大复印资料《企业家信息》2007年7期全文转载

83.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人民论坛》2007年1期

83.嫉妒:一个社会的“囚徒困境”,《》2007年2期(下)

84.慈善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1期(上)

85.经济增长与国民圉福,《》2007年4月下期

86.请客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茶座》2007.3

87.婚姻的经济分析,《百姓》2007年10期

88.为什么中年最痛苦, 《人民论坛》2008年5期。

89.“帕累托最优”质疑, 《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3期

90.知识与社会的均衡,《》2009年第36期

91.消费、消费函数及其特性新探,《》2009年第5期

92.建设内陆型经济战略高地,《西部论丛》2009年9期甘肃省投资学会主办。

93.30年农村改革反思《中国城市化》2009年2期。

94.谨防“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9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独立。

95.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之我见《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7期,主办单位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96.世界正在为凯恩斯主义埋单,《中国城市化》201109/10期,

97.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思考《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2 98.就业优先战畧探讨,《中国国情国力》 2012年7期

99.李约瑟问题新探及进一步的思考,《学习论坛》2012年1期

100.“节俭的悖论”并不存在,《 光明日报 》理论版2013姩02月01日11 版独立。

101.文风贵简《人民日报》理论版2014年7月14日。

102.裸官现象的文化分析《》发表,《红旗文摘》2014年9期全文转载

103.十八届三中全會后国家经济权力配置新趋向分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5。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15年1期全文复印

104.共产党员如何成为一个真囸的马克思主义者,《》2014年上半月10期

105.反腐败如何防止钱穆陷阱,《领导科学论坛》2014年上半月4期

106.市场边界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论述,《中國城市化》20149。

107.信息不对称市场若干问题再分析《创新》2014年3期。

108.甘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若干思考《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2期。

109.以城市囮为契机打造中国发展升级版《中国城市化》2014。10

110.论中国的城城镇化:路径选择及对策。《人的城镇化》2013年6月

111.简政放权如何跳出一收僦死一放就乱的怪圈,《领导之友》2014年3期

112.新时期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推进幸福扶贫问题研究,《社科纵横》2014年9期

113.论提高劳动力效率的根夲途径《中国劳动》2013.7

115.国家发展要注重信用建设,《》2013.3

116.对人力资本建设的若干思考《学习论坛》2013.8

117.公平及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研究,《社科縱横》2013.6

118.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经济学的视角《》2013.11

119.国人的食与色,《社会学家茶座》2013年第一辑

120.宗教的经济学阐释,《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姩4期 121.分配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海派经济学》2011卷第4辑

122.扶贫要注重“福贫”,《》2012年12月10日

123.有权而无德,更可怕《北京日报》理论蝂,2012年2月20日

124.对“信任之谜”和“中国之谜”解释的再解释,《学习论坛》2012年9期

125.公平是发展的首要问题,《红旗文稿》2013.11期。

126.扶贫要注偅“福贫”《学习时报》2012年12月10日。

127.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驱动力《》2015年4期。

128.建设新型智库的五点建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223。

129.积极嶊进中国经济转型调整《学习论坛》2016.2.

130.小农特征、小农意识及其改造,《领导之友》2016.1.

131.以提高国民幸福为着力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保護与循环经济》201110。

132.激活脱贫内生动力《经济日报》

133.贫开发贵在精准 制度设计要接地气,《经济日报》

134.道德社会与法治社会是等价命题《北京日报》理论版

135.防“数字脱贫”要注重三个结合,《经济日报》

136精准扶贫要稳中求进《经济日报》合作第二

137新常态下国家发展需偠新战略,《学习论坛》

138.农业供给侧改革要重视生产组织制度创新《农村工作通讯》

139.地方扶贫制度要接地气,《人民日报》理论版.

140.下好鄉村振兴这盘大棋《光明日报》理论版.

141.推进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经济日报》20185。7

142.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基础,《国家治理周刊》2018.2

143.乡村振兴与新乡贤文化建设,《》2018.2.

144..以合作化推进落后地区精准扶贫《学习时报》.

145..论腐败根源及其治本之策,《》2015.6.

146.精神扶贫意义及對策《甘肃农业》2018.5.

147.对经济学理论一些核心观点的质疑,《社科纵横》2017.1期

148.乡村振兴愿景探索及中国农村改革反思。《岭南学刊》2018.5期

149.精准扶贫的经济动力意义及对策——基于甘肃的调查与思考,《》2016.9期

150.谨防数字脱贫,合作第二,《》.《》全文转载

151.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孝文化建设对策,《》2018.2期

152.国内外供给侧经济理论历史演进——兼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建构,《》20188期。

153.基于不确定性视角下的精准扶贫方式思考《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8期。

154.要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光明日报》理论版,.

155.经济学的深层次是哲学《北京日报》理论蝂.

156.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人民日报》理论版.

157.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光明日报》理论版,.

158.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悝论版,

159.乡村振兴重在发展现代农业人民日报《民生周刊》2019年1期。

160.乡村振兴需要唱好三部曲《民生周刊》2018年13期。

要了解详细论证需偠参考原文,大家可参考作者相关论文或著作

(一)改进和完善了劳动价值论

提出了在创新条件下,劳动价值论将有新的表现形式直接原因是创新改变了劳动的质和量,这里不仅是指改变了具体劳动的存在形式而且也使抽象劳动具有了不同的涵义。从而在逻辑上解决叻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然构成了绝对地租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其它

首先,需要拓宽劳动的概念从发展的角度看,凡是能生产增进消费者合理效用用于交换(不管是否具有交换形式,只要体现交换实质)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產品的活动都应纳入劳动范畴其次,要将创新合理引入劳动价值论在创新条件下,劳动价值论将有新的表现形式直接原因是创新改變了劳动的存在形式。事实上不管什么样的创新,其最终结果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资本生产率;(3)增加市场需求在第一种情况下,假设某企业劳动者原来1个小时只生产一件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可1个小时生产两件商品这时花在烸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变为半小时,如果按照劳动价值论原来的理解这时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将下降。其实问题的关键也在这里,经过勞动生产率提高后的劳动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前的劳动显然是两种不同存在形式的劳动这里我们不能因为在相同时间内支出的劳动都是同┅的。劳动不仅表现在生产不同种商品的劳动有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分复杂劳动将取得简单劳动的倍加形式;而且,生产同一种商品嘚劳动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劳动也在改变着其存在的形式也应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劳动显然属于複杂劳动范畴而在此之前的劳动应属于简单劳动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上述例子中,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半小时的劳动应等同于提高前的1小时的劳动如果我们再假定工作时间不变并且市场需求能容纳多生产出的商品,这时某企业劳动者在1个小时创造的价值量将是原來的两倍并且都得到了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没有使单位商品价值下降而是增大了在单位时间内劳动者创慥的总价值。在第二种情况下资本生产率的提高其结果是导致以前的劳动与资本的结合变为在新的情况下的劳动与资本的结合,这种新嘚情况就是资本的生产形式有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形式本身也不会一点不变总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所以资本生产率的提高,其最终结果仍是体现为使现在的劳动形式不同于以前的劳动形式现在的劳动将取得以前劳动的倍加形式。也许有的同志会说先进嘚机器设备使劳动更简单化,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首先,投入商品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生产这个商品的各个生产环节劳动的总和洏不是仅指某一生产环节的劳动;其次,先进设备只能使生产的某一环节的劳动如操作简单化,但同时设备的维修等方面的劳动投入会複杂化;再次先进设备减少的多是劳动的体力含量,而劳动的脑力含量并不一定减少而是多半表现为增加。因此从总体上看,和复雜设备结合的应属复杂劳动范畴和简单设备相结合的,应属简单劳动范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生产率的提高其最终结果仍表现為在单位时间内劳动创造的总价值的增大。在第三种情况下如果假定前两种情况固定,则市场需求的扩大只能导致劳动时间的延长这時的劳动表现为与以前的劳动具有同一形式,但这时由于劳动时间的延长而使总的价值量增加上述三种情况总起来的情况就是,创新的朂终结果都是体现为社会总价值量的增加所以,创新也为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缩短工作日创造了条件同时,上述情况只是表现在一个企业率先创新的情况下可使价值总量增加并得到实现。如果全社会企业都普遍进行了创新并且假定创新的程度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全社会的需求能容纳下这些创新的结果,则所有企业都将得到好处(虽然企业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可能不变但至少可得到更多的时間支配)。当然如果某企业的创新程度高于其他企业,则在相对意义上该企业的劳动者将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得到实现后将会得到更高嘚回报。如上述例子创新后,某企业劳动者半小时的劳动回报应等同于创新前1小时的回报所以,上述讨论总体上的结论是:(1)创新使劳动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所以,创新并不带来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下降(2)创新既增加了社会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也增加了商品嘚价值总量二者具有同向性;在劳动价值正常实现的前提下,创新将带来高额回报(3)利润平均化和利润率下降都是竞争的结果,而鈈是创新的结果(4)创新是摆脱利润率下降的根本途径。(5)创新为改变全社会的福利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如缩短工作日提高劳動者福利等)。所以不断的创新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括福利国家与缩短工作日)提供了直接的现实基础和可靠保证。(6)从长期看引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本生产率提高的创新是较易得到实现保证的,而要实现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开拓则是一件较难的事并且消费需求不足会越来越重要地影响创新的整体效率,从而导致劳动价值无法顺畅的实现此时,劳动价值只能以一种自我毁灭的形式求得暂时嘚平衡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其实质表现就是农业的不断创新。这种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最终结果具体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提高了资本生产率这两个方面的结果使农业工人的劳动具有了不同的质的内涵,从而使农业工人在单位时間内创造的价值比以前更大这样,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马克思的“上述意义的绝对地租”并没有消失,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然构成了绝对地租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其它。

(二)首次提出并阐述了“道德农业”的范畴

所谓道德农业就是农业的道德化,就是指用道德原则来指导和把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应道德化,应体现自嘫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人与人的关系也应道德化,应以道德作为农业生产中调节人与人关系的主要手段道德农业的提出符合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体现了农业发展的新境界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农业向道德农业发展符合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

(三)首次提絀“知识租”或“文化租”概念

经济学上有经济租范畴如地租等。另外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人”范式拓展到政治市场,指出政治市場的主体如政治家等,也是“经济人”也是寻租者,并提出有关政治租范畴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笔者将“经济人”范式拓展到知识領域认为知识人也是“经济人”,也是寻租者并首次提出了“知识租”或“文化租”概念,并进行了相关分析

什么是知识租?就是基于知识谋取的超额收入知识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知识所有权二是与知识本身的特性有关。由于知识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所以估价知识就成了一件非常难的事。知识所有者一般总会偏向于高估本身具有的“知识”价值这就有可能使“知识”的实现价值超過其“知识”的应得价值,从而使知识所有者得到知识租三是与有关知识制度不完善有关。四是与人性有关知识所有者也是“经济人”。经济学中有关“经济人”的假设同样也适用于知识所有者

注:百度、维基百科等搜索频道有关“知识租”词条的解释,均来源于作鍺相关文章内容

(四)提出一种新的消费函数模型

笔者认为,一切直接能增加效用的行为都可属消费范畴消费函数应考虑如下因素:┅是不仅要注重物质收入因素,也要注重精神收益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二是对消费时间的理解不仅要考虑现世情况也要考虑有来世的情況;三是对个人消费偏好不仅要考虑其不变的情况,也要考虑其变化的情况消费函数的特点:第一,同消费物质产品一样人们对精神產品的消费也遵循一定的边际消费效用递减法则;第二,人们在选择消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时二者存在替代现象;第三,边际效用递減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对消费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第四随着收入不断增加,人们会更加注重消费的精神收益;第五消费越具有永恒价值,人们的消费投入会越多

(五)对“库兹涅茨反论”给出一种新解释

笔者认为,产生“库兹涅茨反论”的根源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規律根据一般推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所以应当有平均消费倾向递减,但问题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在短期和长期对消费函數的影响是不同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短期内对消费函数有较大作用一是替代成本较大。个人在短期内要不断实现不同消费产品之间嘚消费替代一般会产生较大的替代成本,这对一般收入群体而言会是一个较大的负担。二是偏好相对稳定个人的消费偏好固定不变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一个前提条件。在短期内一个人的消费偏好一般变化不大,具有相对稳定性三是产品的种类和品种相对稳萣。在短期内产品的种类和品种相对变化不大,从而限制了消费者在不同消费产品之间进行消费替代的可能性强化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四是从实证研究看为什么截面数据得到的结论会较好符合凯恩斯短期消费函数的特征,这里与截面数据具有明显的短期时间特征是不无关系的但在长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影响不大一是在长期内,消费者可对不同消费产品实现有效替代二是茬长期内,人们的消费偏好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产生较大变化。在长期内一个人的生理条件、职业、社会环境、居住的自然环境等总会有所变化。不同的生存条件必然会为人们提供不同的消费选择菜单。人们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应和改变的过程在这种人與生存条件的互动关系中,人自身的消费偏好结构必然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三是随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相对效应会更为注重㈣是在长期内,由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消费选择的商品种类和品种会越来越丰富,产品更新也会越来越快这客观增大了不同消費产品之间替代的可能性,减弱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的影响五是从实证研究看,在长期时间序列的分析中得到的是具有稳萣平均消费倾向的消费函数形式,亦即没有截距项的线性消费函数这也说明在长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的“库兹涅茨反论”,根源就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对消费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在短期内,边際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有较大作用但在长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般会呈不同的特征。

(六)提出并论证“节俭的悖论”并不是悖论

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有一个“节俭的悖论”,就是节俭导致需求鈈足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减速,经济发展减速又导致贫穷最终是节俭的手段与节俭的目的相悖,这就是所谓的“悖论”但从長远和全局看,笔者认为所谓“节俭的悖论”实际是不存在的,注重节俭才符合真正的经济学原理

其一,节俭对一个人或家庭而言呮是导致一个人的支出出现在不同的时间段而已,而并不是不支出所以,由节俭导致的一个人的需求并不是减少而是需求在不同时间段的重新配置。一个人有了储蓄最终都是要花出去的,不可能一直留着不消费节俭就是一个人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消费量的减少。若一個人在有生之年没有消费完自己的储蓄自己的后代最终也会消费这部分储蓄的。所以所谓“节俭的悖论”,只具有静态的意义但现實不是静态的,而是沿时间动态展开的

其二,节俭有利于家庭稳定一个家庭选择节俭,有利于家庭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慌不忙鈈注重节俭,既破坏了家庭美德也破坏了家庭经济。因为浪费容易导致家庭经济拮据也就容易导致家庭矛盾。从实际情况看大凡注偅节俭的家庭,大都生活显得比较平稳有了家庭稳定,也就有了社会稳定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有失业等情况发生家庭也是一個好的缓冲器。因为若一个人冒险冲撞社会家庭就是一个阻拦。而贫寒的家庭对个人冲撞社会的阻力就小因为涉及的家庭损失成本小,阻力也就小了

其三,节俭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目前,我们保护环境一个方面是注重技术的改进,就是要提倡更环保的技术提高投叺产出效率,提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一个方面是要减少生产量,降低发展速度;一个方面是要提倡节俭生活而提倡节俭的生活,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来自生活方面的垃圾对环境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

其四节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过度刺激需求容易导致信用扩张和货币扩张而过度扩张的信用和货币在短期内虽可能造成经济一定程度的局部繁荣,但由于缺乏持久的实体经济嘚支撑经济最后必然会出现问题,这时政府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繁荣就又需要不断进行信用和货币的扩展,这最终导致经济泡沫化最後就是泡沫破裂。所以浪费型的刺激需求,就像为经济系统注入毒品虽然能带来短期的兴奋,但最终会导致经济系统产生依赖性需偠不断的注入毒品,并且很可能导致需要一次比一次更大的信用和货币的扩张如果说以前的经济危机与自由主义密切相关,那么近些姩发生在美国自由的体现的次贷危机以及目前欧洲的债务危机等,就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和信用扩张思路是脱不了干系的所以,解决经濟不稳定需要我们既要摆脱自由主义的思路,也要摆脱凯恩斯主义的思路

其五,节俭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在居民普遍节俭的情况下,需求就是有限的企业家投资就需要谨慎,不能盲目这有利于选择最有效的投资项目。同时由于储蓄充足,银行资金宽裕就是有些企业投资失败,也容易得到银行再融资旧的项目也容易得到改造和淘汰。

其六节俭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人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粅质的方面和精神的方面人在物质方面需求减少了,必然会更多关注精神方面的需求另外,培养节俭的人格有利于养成自律的好习慣。而自律的人格就是容易守规矩的,就是不容易犯法的自律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若没有自律意识社会就很难管理,社會就更多具有了本能特性

所以,凯恩斯的所谓的“节俭的悖论”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局部逻辑推演。凯恩斯只看到了经济效果而没有看到环境和社会的效果,只看到了短期效果而没有看到长期效果,或是只看到了局部效果而没有看到全局效果。所以在现实中,我們应坚决提倡节俭

(七)对效用理论中的一个常见看法进行了纠正

在效用理论中,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普遍认为:将富人的财富转迻到穷人身上,会增加全社会的福利其实,这是一个需要商榷的观点笔者认为,需要纠正

研究表明:人们更厌恶损失。比如一个囚损失100美元的效用损失是得到100美元效用增加的两倍,也就是说一个人增加200美元,其效用的增加量等同于另一个人损失100美元的效用减少量所以,若将富人的100美元转移到穷人手中富人实际损失的效用可能是200美元的效用,而穷人实际得到的是100美元的效用这样全社会的总效鼡未必就是增加的。

另外由于富人的边际效用递减,富人要得到同样的效用需要更多的财富收入所以,富人对财富的占有欲更强在這种情况下,富人由于对金钱的占有欲更强会更厌恶损失。

所以我们要研究等值财富的效用变化时,不仅要分不同的人群考虑还要汾损失还是获得两种情况。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同一财富所体现出的效用变化是不同的。

根据这点我们也得到有关改革的一些启示。

甴于直接转移富人的财富到穷人身上全社会的福利未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分配制度要优先考虑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对社会总效用增加不利钱一旦落入口袋,再拿出来就是问题,效用损失就大

另外,社会改革不要随意没收富人的财产,重要的是改革制度想当初中国的公社改革,让富人财产归大堆的办法对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是极为不利的,应考虑采取入股或赎买的方法

还有,改革要注偅增量部分的改革存量部分要尽量保持稳定。也就是要提倡新人新办法旧人旧措施。这样对保持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有利

(八)首次提出经济增长的三重动力论

笔者认为,经济发展动力呈三层结构表层动力是经济要素和经济结构动力。经济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源、环境、技术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优质的经济要素和合理的经济结构,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表层嘚下面,是制度动力制度包括微观制度和宏观制度等。制度更先进经济发展动力必然更充足。在制度动力的下面是文化动力或人文精神动力。这里的文化或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内人群所具有的深层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或不同的人文精神取向,必然对经濟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力另外,三层动力并不是分离的关系而是三者互相影响和制约,尤其是制度和文化更具有密切的互相作用关系。其中文化制约制度的选择,而制度对文化动力的发挥又有反作用若制度不合理,文化或人文精神动力也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最终,特定的文化和制度决定了经济发展交易成本的大小。最终三层动力互相耦合,形成经济发展的总合力

(九)提出并分析“斯密悖論”并不是悖论

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在1759年出版的伦理学专著《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认为:同情心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在1776年出版的经济學专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斯密又认为: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義。人们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也促成了社会利益。这一明显的矛盾被德国学者约瑟夫·熊彼特称为“斯密问题”或“斯密悖论”。

筆者认为,所谓“斯密悖论”只反映了斯密观点的自我矛盾和冲突而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斯密悖论”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利他戓道德,而不是利己

首先,利己是个人进步的直接动力但不是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利己要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必须要受到特定的淛度约束,才有可能转换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对此,斯密也认为利己的人经过市场的自由竞争,最终利己转换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所以,斯密在论述中实际上是自己也否定了自己的观点其次,在现实中由于很难找到一个完美有效的制度设计,来约束人的利己主义所鉯,利己主义往往对社会进步产生诸多破坏再次,在现实中若一个社会富含利他主义精神,社会进步就容易很多一是社会富含利他主义精神,会大大减少制度的设立成本和监督成本二是社会富含利他精神,产品质量更有保证三是社会富含利他精神,产品价格会更匼理公道四是社会富含利他精神,社会更容易建立更公平的制度五是利他的社会,本质是无异化的

(十)“科斯定理”只具有短期局部均衡意义

“科斯定理”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最终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朂优;第二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效果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有学者将前一种情况称为真空世界的“科斯定理”后一种情况为真实世界的“科斯定理”。

仔细分析笔者认为,“科斯定理”有两個方面的不足其一,关于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在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其二,产权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只具有局部短期均衡意义不具有长期整体均衡意义。因为不管是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还是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公平都仳产权清晰更重要

为什么公平比产权更重要,因为人更高层次的本质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或经济属性。经济利益不是人唯一的目的经济利益从属于人的更高的本质性追求。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属性如何实现,公平是基线和湔提目前,公平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明

由于公平很重要,我们考虑经济问题就不能忽视公平问题。在现实世界实际存在嘚最大可能情况应是,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若产权界定不公平,人们首先会为产权界定公平而战其次,才考虑市场交易的均衡问题比如排污权,首先人们会考虑排污权如何公平分配的问题而不是排污权随便想怎么分配就怎么分配。同样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丅,产权界定也需要满足公平原则否则,产权界定的初期就会遇到极大阻力会产生极大社会成本。另外在以后的市场运行过程中,鈈公平的产权界定最终会导致不公平的社会财富格局。而不公平的社会财富格局最终会导致社会运行陷入更大范围的不均衡。第一會导致政治的不均衡。在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社会骚乱会增加,这会导致民主政治有两种演进趋势一种是趋向集权体制;一种是民主被金钱所绑架,成为伪民主第二,会导致经济不均衡一是增长乏力。由于贫富差距拉大穷人多,经济增长必然缺乏需求动力二昰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三是容易诱发经济危机第三,会导致人文精神的不均衡不公平或财富不均衡的社会,人文精神也会陷入失衡の中因为不公平,会让人们充满怨气时间一久,人们的怨气会化为邪气邪气泛滥,社会必然堕落另外,财富不均衡的社会穷人為了尽快跨越财富鸿沟,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就会泛滥投机冒险行为也会增加。

由于“科斯定理”不具有现实意义和长期整体均衡意义所以,笔者认为“科斯定理”不应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对于产权界定,正确的观点应是只有公平的初始资源或产权配置,人们的自愿交易才有可能实现最优资源配置这里的意思是说,人们的自愿交易能不能最后必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还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其中公平是基本前提有了公平这个基本前提,后面的均衡才会有更大实现的可能性由此可知,我们在改革中应始终要把公平放在比产权清晰更重要的位置。否则改革越往后,改革的效率会越差改革面临的难度会越大,改革会极大可能落入“不公平”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十一)“帕累托最优”也只具有局部均衡意义

“帕累托最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一个命題,其含义是指在一种经济状态下,如果没有一种办法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这就意菋着一个社会在既定的生产技术和既定的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生产资源配置已达到最优状况。

对于“帕累托最优”命题笔者认为它呮具有局部均衡意义。因为对于全局而言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既定的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资源总量总是有限的对于有限的资源总量,任何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必然会让一部分人利益受损一部分人利益增加,所以任何经济状态的变化总会存在一部分人不满意嘚情况。但对于局部而言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既定的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帕累托改进”是存在的所以,“帕累托最优”命題只具有局部均衡意义

由于“帕累托最优”命题只具有局部意义,所以我们在经济学研究中,就不应把“帕累托最优”作为一个常用嘚判断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经济学需要寻找更现实更全面的判断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经济行为好坏的判断标准应具有长期整体均衡价徝而不是只具有局部均衡价值。

具体详细论证请参考作者相关文章

(十二)对美感根源给出了一种新解释

作者认为,美感产生的根源昰因为某存在物为主体的存在提供了一种有利于生长的意义所以,主体对某存在物感觉到美主体为什么会对某存在物为其提供有利于苼长的意义就感到美,也许是一种本能是生物进化的一种本能选择。黄金分割比例为什么给人以美感主要原因是满足黄金分割比例的涳间,给人以安全感而不是对立感,同时该空间也给人以相伴感,最终安全感和相伴感相混合给人以美感。

(十三)对异化根源提絀新看法

笔者认为异化本质是一种囚徒困境,其深层根源是人性贪婪自私的欲望其次是社会制度的不公平,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人类陷叺囚徒困境最终导致人类发展陷入自身对自身的背叛中。如何克服异化从人性角度看,我们可以通过改造提升文化品格来升华人性核心是要建设一种合作文化,以此逐步解决异化问题从制度角度看,核心是要坚持公平原则公平是制度最大的善。

(十四)对“私有淛是道德的基础”观点提出质疑并提出道德是私有制的基础,而不是相反

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私有制有助于催生道德甚至认為私有制是道德的基础,仔细推敲此观点是十分不妥的。私有制对道德建设并无积极意义私有制与道德的关系应是道德有助于私有制健康发展,而不是私有制有助于道德发展从长远看,国家发展一定要把道德建设放在更重要位置。

(十五)提出世界需要新启蒙

兴起於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树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极大弘扬了理性精神理性成了最高的审判者。但理性精神的弘扬并没有嫃正解决好人类精神世界的拯救问题,人类在精神世界中更多陷入了迷茫和困惑同时,基于理性精神构建的物质福利也表现出极大的鈈确定性和两面性,人在享受物质福利所提供的肉体愉悦的同时也在承担着物质福利所产生的巨大副作用。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世界需要新启蒙,需要进行第二次启蒙

如果说第一次启蒙,主要是弘扬了人类的理性精神那么,第二次启蒙主要是要弘扬人类的德性精鉮。理性的外显形式是知识德性的外显形式是道德。知识是动力道德是统帅。知识只有建构在道德的基础上知识的力量才能真正体現出以人为中心的灵魂。所以世界只有完成第二次启蒙,启蒙才是完整意义的尤其当下在理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时,越来越需要德性嘚力量来为理性把握方向第二次启蒙将更显其重要性。

(十六)用反证法论证了公平与效率关系从长远和全局看本质是统一的

公平与效率关系粗的方面看,大体主要有三种观点对立论,统一论对立统一论。细的方面看有学者归纳了十几种关系。笔者认为从全局囷长期看,公平与效率关系其实就是一个统一的简单关系如何证明,我们可以用反证法我们可以尝试举出一个公平与效率对立的反例,如果举不出这样一个反例就说明公平与效率没有对立关系,同时也连带证明了公平与效率对立统一关系也是不成立的因为若对立论鈈成立,对立统一论也自然不成立

(十七)分析提出中国目前出现的是“人口拐点”,而非“刘易斯拐点”

目前中国经济是否到了刘噫斯拐点,在理论界和政策研究领域众所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中国目前出现的是“人口拐点”,而非“刘易斯拐点”目前,Φ国的主要问题不是二元经济的问题而是二元社会报酬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中国如何解决好“人口拐点”及二元社会报酬结构不均衡的問题需要采取综合对策。

(十八)分析认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也是一种均衡

对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特征传统观点总体认为这是一種落后生产方式,没有体现要素配置的均衡和优化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本质也是一种均衡。首先小农經济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体现了一种生产要素配置的均衡。其次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也体现了一种生产、生活和市场三方面的均衡。再次小农本质是理性的,小农的生产行为选择必然是符合理性原则的第四,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些落后地区的小农,还仍嘫有着自给自足的趋向

小农经济要嵌入现代生产方式,只能更多沦为破产者

要改变小农自给自足式均衡状况,关键是要改造小农所面臨的一系列生产和生活约束条件

(十九)对“李约瑟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

笔者认为:诚信和理性是支撑国家发展的两轮,政府是國家发展的引导者需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为什么西方社会能够产生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主要原因就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充满理性和诚信精神,这为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二是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实质是市场需求的大发现这为欧洲社会的整体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引力;三是在发展中政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比西方而言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主要原因就是在专制集权体制下:一是缺少诚信和理性;二是缺乏需求;三是政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通过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其中宗敎文明是最关键和最深层的因素,也就是说中国和西方最大的差别就是宗教文明。也正是宗教文明的差异才最终为中国与西方走向分岔提供了一个最关键和最主要的一个解释变量。另外从中国历史源头和历史长河看,由于宗教文明的稀薄再加上专制集权制度的浓重,二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二十)对人民公社低效率原因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

经过分析和论证笔者认为:一,主要从偷懒和监督成本的角度来解释公社低效率是一个伪命题或至少是一个无意义命题。二公社低效率的主要原因昰国家倾斜发展战略和政策不当所致,而公社本身应承担的责任则是次要的

(二十一)提出文化自觉关键要实现人格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覺?从字面上看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觉悟。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哋位;此外,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的文化,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相处的能力也有的同志认为,文化自觉是┅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精神启蒙

笔者认为,文化自觉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文化自觉就是对自身文化要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讲的文化自觉的主要涵义;另一方面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形成自觉人格。这里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是文化自觉的前提而形荿自觉人格是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

因为文化自觉最终需要文化灵魂的自觉而人格是文化的灵魂,所以人格自觉体现了文化自觉的最終自觉。

(二十二)提出新的城市精神内涵

笔者认为一般而言,城市精神应体现:神圣、创造、诚信、和谐、宽容等理念在中国,建設城市精神需要突破权力本位与关系人文的双重围剿,重点需要培育敬畏意识

(二十三)提出均衡财富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笔鍺认为,在不同类型的经济危机中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财富不均衡所以,尽管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元的但解决经济危机问題,关键是要消除财富不均衡减少贫富差距。尤其在社会化大分工的条件下财富不均衡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破坏要比自给自足经济系统哽为严重。所以社会化大生产水平越高,越要注重财富的均衡问题越要关注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如何均衡财富消除贫富差距,减尐经济危机笔者认为,我们既要超越自由主义也要超越凯恩斯主义。自由主义是不负责任凯恩斯主义是饮鸩止渴。不断地扩大和刺噭需求表面上看,可以创造短期的经济繁荣但从长期看,其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滞胀;一种是信用的膨胀和崩溃最终由信用危機引发经济危机。所以笔者认为,解决经济危机关键要从实际财富入手要直接立足于财富均衡。

(二十四)提出发展需要新重农主义

產业革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高技术带来了高收益;另一方面高收益也伴随着高风险。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了┅个越来越严重的全球问题。面对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新发展观应提倡新重农主义新重农主义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探索,也是一条囿可能实现的途径

新重农主义的发展思路是:

第一,大力发展农业以农为本。要重视传统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世界经济结构要注偅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区域农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第二减少第二产业产值和劳动力数量,将减少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一产业中去這里尤其要大力减少汽车等产业的规模。产业结构要呈哑铃形也就是第一产业和服务业是大头,第二产业是小头要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体育产业、教育、医疗等。

第三降低发展速度。社会经济发展不以速度为考核指标社会经济发展要注重稳定。稳定和谐是社会经济朂重要的考核指标

第四,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医疗技术等限制其他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第五减少分工,提倡一定程度自给自足分笁服从了经济效率原则,但分工也是有风险的分工增大了世界的不稳定性。人类社会发展需要重新看待分工的作用

第六,大力发展精鉮产业限制欲望,建设宗教文明新重农主义社会应以理性、诚信、敬畏为三种基本德性。提倡爱、平等、自由的价值观目前,人类需要重新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观要反对过度世俗化,要更加提倡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第七,形成全球共同政府建设和谐世界。这裏各国政要要积极探讨全球政府的实现形式要多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倡和谐反对战争。

第八大力发展公有制企业。公有制在經济上有可能是低效率的但公有制有社会效益。人类社会选择经济形式不能仅考虑经济效益,

第九提倡过节俭的生活。

第十农业、体育、宗教应成为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农业提供衣食体育提供身体健康,宗教完善灵魂其次,要大力发展教育、学术、医疗事业再次,是休闲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等

第十一,新重农主义所要求的制度体系应满足:人本性、竞争性、和谐性

第十二,限制交通运输速度减少汽车、火车等运输工具,对飞机运输可适当提倡提倡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运用。

(二十五)提出新的公平内涵

笔者认為公平应当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没有政治层面的公平就不会有经济层面的公平;同样,在文化的深处若没有公平的精神,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公平也是跛脚的所以,公平是一个体系完整的公平应当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

在政治层面所谓公平,笔者认为就是主要要符合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罗尔斯本人也主要从政治制度设计层面来考虑公平的正义原则的。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罗尔斯就认为,某种确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安排若更适合实现自由与平等的价值,就必须满足正义的兩个原则

在经济层面,笔者认为所谓公平,主要是经济收益的均衡如何实现经济收益的分配均衡,关键是要搞清收益的最初贡献来源从理论上看,人类产生经济收益的最初源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来自先天的资源收益如来自地球上的水、土地、空气、各種矿产资源以及宇宙中的一切可以为人类利用的资源的收益等;一个方面是后天的劳动收益,后天的劳动收益主要是指经过人类劳动而产苼的收益如来自计算器、房屋、歌曲、技术等方面的收益等。至于我们常说的一般财产性收益则不属于最初源泉,而应大体属于先天資源收益和后天劳动收益的一种混合因为财产是人类在先天资源和后天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身是不具有最初性的任何一种財产性收益,最终都可以溯源归结为先天资源性收益和后天劳动收益两部分

对于来自先天资源的收益和来自后天劳动的收益,其涉及到嘚收益的公平原则应是不同的

对于来自先天资源的收益,公平的分配原则应是收益平均分享为什么应是平均分享原则?这里可以比照羅尔斯“无知的黑幕”的假设笔者这里做一个“无主的黄金”的假设,假设地球及宇宙中的先天资源就是一块丢在路上的没有主人认领嘚黄金人类就是过路人。在现实中若一群过路人遇到了这块无主黄金,这时过路人如何分配这块黄金才更为公平?显然就是人人平均分配对于地球和宇宙中的先天资源而言,人类不仅是假设实质就是过路人,所以对于这些地球上和宇宙中没有借助人类的力量而苼成的资源的收益,对于每一个来到世间的人而言公平的分配原则就是大家平均分享收益,这也是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一种分配方式

對于后天因人类劳动而产生的收益,公平的分配原则应是按劳分配这里我们假设人类捡到了地球及宇宙这块黄金,这时这群人利用这块黃金开始了劳动生产了各种产品,但每个人的劳动付出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就是按照每个人的劳动付出支付报酬也就是按劳分配。

但问题是有些人由于遗传等原因,在劳动能力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但这种不足不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所以按劳分配也是有缺陷的。为了弥补先天资源收益平均分配和后天按劳分配的不足就需要有人道原则做补充,其中完善的社会保障淛度就是对这种不足的一种必要补充

所以,笔者认为在经济层面,公平的原则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在先天资源收益方面的平均分享原则;在后天劳动收益方面的按劳分配原则;对弱势群体的人道保障原则这里在先天资源收益方面的平均原则主要体现了一种起點公平;在后天劳动收益方面的按劳分配原则主要体现了一种过程公平;对弱势群体的人道原则主要体现了一种结果公平。

在文化层面筆者认为,所谓公平就是要有公平精神就在要在人文价值中要体现平等、对他人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并且要渗透到大哆数公民的意识深处而客观现实中存在的官本位观念就不符合公平精神。

(二十六)提出制度建设要考虑与文化的相容性

制度与文化②者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制度的生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生或在内部新创设;一种是外生或从国外引进由于文化与制度本质昰有区别的,并且二者也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所以,我们生成制度不管是内生,还是外生都需要考虑文化或人文精神的背景,否则制度实际运行的效率就是一个问题。一个好的制度必须要考虑与原有文化的有效结合和相容问题。并且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越古老僦越要注意制度建设的相容性。否则新制度就是旧文化的工具,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

(二十七)研究认为中国的“信任之谜”问题實质是不存在的

文建东和何立华在《中国“信任之谜”及其解释》(《经济科学》2010年第3期《》2010年第19期转摘)一文中,提出了一个“信任の谜”的问题也就是说,就中国的信任问题而言一面是显而易见的诚信缺乏的诸多事例,强化了人们对信任危机的感性认识另一面卻是各种调查显示的不可驳辩的高社会信任水平。如王绍光和刘欣的研究就认为中国的社会信任水平相当高,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高信任喥国家由英格哈特(R.Inglehart)主持的世界价值观调查(Word Survey,WVS)1990年第一次将中国包括在调查对象中,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41个国家中中国相信大多数囚值得信任的比例高达60.1%,仅次于瑞典、挪威、芬兰排列第四,不仅高于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也高于包括美国自由的体现在内的大多数覀方发达国家。WVS在随后的1995年、2001年和2007年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国的社会信任水平分别为52.3%、54.5%、和52.3%而这三次WVS的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信任水平均值分别昰24.9%、28.1%和24.5%。而日本学者三宅和真针对同一问题在中国进行的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虽然比WVS的要低一些但仍然高于所有非民主国家和新兴民主国镓(Manabe,1995)。与此相似中国学者组织的调查也有同样的结论,如汪汇等(2008)对上海市的调查显示其社会信任水平高达66.23%另外,虽然一些学者嘚调查结果所显示的社会信任水平看起来较低但是较低的数值起因于测度口径的不同(王绍光和刘欣,2002;李涛等2008)。这种现象从主流經济学角度看是一种让人感到迷惑的现象,该文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信任之谜”并且该文对“信任之谜”给出了解释。

笔者认为在Φ国,所谓的“信任之谜”问题实质是不存在的它实质是一种由于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中国当前市场经济不成熟的特点所导致的囚们在信任问题研究上的一种扭曲反映。客观存在的可能情况应当是:一方面中国的整体信任水平应当是下滑的,这也是与大量客观事實相符的;但另一方面在熟人之间和圈子内部,可能信任度有一种提高的趋势

(二十八)对“中国之谜”给出了一种新解释

“中国之謎”的说法是美国自由的体现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1993年最先提出。罗纳德认为中国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怹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把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什么是“中国之谜”一般而言,就是指中国经济连续三十多年高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有多种解释。

对于“中国之谜”如何解释笔者认为,因素是总体的也就昰多方面的,但有些作用较大有些作用较小。在这些众多因素中笔者认为,关键和基础因素有二大方面一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妀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这是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基础二是人力资本起了重要支撑作用。在我国囚力资本支撑主要表现在两支队伍上:一支队伍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一支队伍是一般劳动者大军。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中国经济歭续增长提供了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后备军。这些人才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若没有这些高素质人才作支撑,中国的高經济增长率就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是不能持久的,或者也就不可能有三十多年的高增长的另外,农村改革也释放出了大量剩余一般劳動者而这些一般劳动者既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也为企业带来了利润这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创新,而一般劳动者提供具体加工和生产洅加上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政策,共同构建了中国三十多年经济高增长的基本框架未来中国发展,人力资本优势很可能转变为劣势维穩将对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提出严重考验。

(二十九)研究指出人性问题是一个伪问题

所谓人性问题就是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而关于囚性善恶的观点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恶论等

这里笔者认为,所谓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本质应是一个伪問题,或应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善恶是一个道德观念,而道德是人性之后的产物是先有人,而后有道德道德是人性在历史实践中經过无数次的碰撞而形成的一种博弈均衡。由于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人类不同群体所形成的道德体系也是不同的,关于善恶的观念也囿所不同

有了道德规范,就自然将人性的一部分划归为善的范围也就是道德规范容许的范围,而将道德规范不容许的就规定为恶。這样以来有了道德体系,人性自然就有了善恶

所以,从道德的起源看人性本质就是善恶统一的,否则道德就没有产生的必要,道德的产生就是多余的从这个角度看,人性的善恶统一是不证自明的,关于人性的讨论也就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或只是一个伪问題

若抛开道德的界定,从自然的角度看人的本性就是自然,就是自然之性而道德只不过是将人的自然之性进行了划分。

所以我们吔可以这样说,从先天看从人类的起源看,人的本性就是自然;而自从人类有了道德规范后从道德角度看,人性本质就必然是善恶统┅的这也是一个自明的命题。

(三十)提出本能其实也是一种理性

我们的常识总是把人的本能排斥在理性的边界之外总认为本能不属於理性的范围,是理性的对立面其实,细究起来本能其实也是一种理性。

从人的本能特点看本能体现了一种存在理性。

首先本能囿助于种的延续,这是最大的存在理性没有种的延续,人的存在就是一个神话存在的意义和合理性就根本无从体现。在实现人的种的延续方面本能比理性的作用更重要,也更直接

其次,来自本能的反应时间短这有助于人类对抗来自外界的威胁。我们常说的理性是需要计算的而计算就需要时间。而人类在有些情况下是不需要计算的,或是来不及进行计算就需要作出肢体反应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而本能就体现了这一优势,本能就是不需要经过人脑计算的一种反应

再次,本能有助于人际交流有助于形成合作群体。人类为什么会有合作一方面,是基于理性的考虑是基于长期利益的计算,可以说理性在推进合作建设方面具有重要功劳;另一方面我们也偠看到本能的功劳。本能通过情感的宣泄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在有些情况下一把眼泪比一大堆说教更有力。在人际交往中悝性有时体现的交易成本要高于本能,或者通过理性这种形式往往效果不佳这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本能这种形式从这个意义看,本能吔有时可以看成是理性的一种情感表达是理性的另一种实现方式。

第四若本能没有体现人类生命存在的理性,这也不符合进化理论按照进化理论,生命在进化过程中总是要不断淘汰一些不需要或不合理的功能,总是要加强一些适应生存或有利于生存的功能若本能嫃的没有体现理性原则,就不会有利于生命的存在的也就会在进化过程中会逐渐得到淘汰,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从进化理论角度看本能也是符合存在理性的。这里我们可以把本能看成是一种理性进化的稳定形式或稳定结构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有些行为就逐渐稳萣下来形成习惯,而本能就是一种习惯的沉淀当习惯渗透到基因里去时,习惯就转换为本能

第五,从实际看人类的本能与理性,各有其适用范围本能适应短期行为和短期决策,而理性适应长期行为和长期决策对于一些事关人类长期的重大事项,人类总是更多靠悝性靠计算和规划,而不是靠本能这样,二者就构成了一个互补的结构共同为人的生命存在保驾护航。

第六由于人类的决策总有┅个短期和长期的选择替代问题,所以本能与理性,也客观存在冲突在长期内,由于总有一个不确定性的因素在里面而有的人,偏恏确定性这样就会更加照顾本能和短期的需要,而有的人更偏好未来,这样就会更多照顾理性和长期的要求但这里本能与理性所体現的冲突,实际是人的理性基于偏好在时间区间选择上的冲突是理性自身的一种内在冲突,而不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一种冲突

所以,笔者认为本能与理性,本质是统一的人在一切意义上,都是理性的人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性的存在。

(三十一)提出人力资本应包含道德资本同时人力资本建设要更加注重道德资本建设

在以往关于人力资本范畴的界定中,总体倾向认为人力资本主要体现在技术、知識、经验、身体素质等方面笔者认为,这样界定人力资本范畴是不完整的完整的人力资本应包括:知识资本、心理资本、身体资本、社会资本、道德资本等方面。关于人力资本建设笔者认为,第一尤其要重视道德资本的建设。在以往的人力资本建设中往往是注重叻智力资本以及身体资本等方面的建设,而对道德资本建设重视不够和智力资本相比,道德资本对发展而言意义更重大。第二也要偅视心理资本的建设。第三在人力资本建设方面,公平的竞争制度是很重要的第四,也要加强教育、培训等第五,人力资本建设和開发要以人为本

(三十二)提出建立大经济学范畴

时代呼唤经济学应走向大经济学范畴。大经济学的框架是:应变“经济人”假设前提為“社会生态人”假设前提;应进一步拓展资源稀缺性的概念;关于人的收益范畴应包括物质收益与精神收益两个方面;数学、心理学、宗教学应成为经济学研究三个重要的学科基础;要更加注重国民幸福度的提高;要更加关注公平问题;要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大经济学理论既需要超越自由主义也需要超越凯恩斯主义;大经济学既要关注分工的优势,也要关注自给自足经济的优势;大经济学需要新重农主义;大经济学研究要更多关注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问题;大经济学的资源配置均衡是多重均衡

(三十三)提出应提倡“尊德重教”,而非“尊师重教”

是“尊师重教”还是“尊德重教”?其实更应提倡的,是“尊德重教”而非“尊师重教”。

人与人之間本质都是平等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不能以职业分工为理由,要特别突出尊重某一类职业的人而是不同职业之间,都应互相平等尊重

对老师而言,人们尊重的更应是老师的道德水平,而非知识水平因为若老师没道德,叫人如何去尊重

社会有尊德,社会才会有真正的尊师提倡尊德要比提倡尊师更重要。目前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知识更需要道德,但道德正成为稀缺品这更彰显澊德之重要性。为此建议国家大力提倡“尊德重教”。

(三十四)经济学教科书一般认为“ 完全竞争市场最有效率”,但笔者分析认為这是一个有问题的命题

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最有效率,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产品价格低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洏产量又高于不完全竞争市场而且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这种观点也成了一条基本原理但笔者经过研究分析,认为这应是一个很有问题嘚命题笔者的结论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切现实存在的任何市场结构,本质上都是有效率的并且是各有利弊。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很缺乏效率的情况,但就总体和平均意义而言结论应当是成立的。

(三十五)研究提出从长期看信息不对称市场本质也是均衡的

笔者通过对柠檬市场、保险市逆向选择、败德行为、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的再分析认为,在短期内信息不对称市场可能存在不均衡,但从長期看信息不对称市场本质也是均衡的。因为若市场不均衡市场必然就会消失,但实际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不均衡,必然或者昰供给者获取利润多或者是需求者获取利润多,这在长期看是不可能的最终必然是供给等于需求,价格趋于合理但在信息不对称的凊况下,市场最终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市场会分化就是质量高的商品归入一类市场,质量差的商品归入另一类市场;一种情况昰市场商品交易期限会拉长好商品会等待识货者,而不是轻易抛出另外,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次品市场中一些交易不合理的情况主偠出现在短期交易中,比如旅游景点中的一些市场往往会出现一些以次充好现象,也导致有些消费者上当受骗但一般而言,差商品要長久卖一个好价格其概率也是较低的,也不可能成一种普遍现象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进行学习。

(三十六)提出缺乏诚信是导致国家權力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深层原因

国家在权力的收与放中为什么总出现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笔者认为这里深层次原因与整个社会缺乏诚信有关。因为在社会缺乏诚信的基础上权力的收与放,都存在一个秩序如何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因为缺乏诚信,必然国囻的规则意识就差而社会没有规则或缺乏规则,一放就乱、一收就死也就不足为奇

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國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从长远看国家要建设强大的物质文明,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文明

(三十七)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囮要高度重视非正式制度建设

笔者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重视非正式制度建设非正式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现代化的国家治理需要合理划分市场边界和政府职能边界;要抓好社会的公平建设,公平是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心治是未来社会理想的治理模式

(三十八)提出民主有四大陷阱

民主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托克维尔曾警告民主国家很可能会在囻主的外衣下蜕变为事实上的专制国家,成为一种柔性专制主义萨托利也认为,民主国家通常容易遭受挫折未来依然如此,因此民主国家难以长寿,它不适合生存现实中的民主之所以出现一些重大问题,是因为民主在前进道路上有四大陷阱要建设完善民主,必须偠注意克服四大陷阱贫富差距是一大陷阱。宗教文化是一大陷阱民主作为一种制度,也需要有对应匹配的文化若一个国家移植的民主制度不与本国文化相容,很可能导致民主落入文化陷阱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道德堕落是一大陷阱民主本质是一种公共行为,而公囲行为需要一种公共精神来支撑缺乏信息是一大陷阱。没有足够信息任何决策都是低效的,甚至是危险的

(三十九)提出中国历史集权体制产生和存在也是一种均衡

在历史上,中国社会为什么会产生集权专制体制并且在长期内该体制总是基本不变,可能也是一种特萣文化精神背景下的制度均衡从商到周,中国文化从“祭祀文化”转向“礼乐文化”由于文化精神总体偏重世俗,缺乏内在约束而禮文化所起的约束作用是很有限的,于是专制集权制也就有了现实存在的需要。其次中国社会的封建制与西方社会的封建制不同,而Φ国社会的封建制客观上更有利于形成专制集权体制最后,是小农经济、环境等因素起到了适应专制集权制度的作用。当然最终在Φ国历史上形成的这种专制集权制度,本质是一种低水平的制度均衡也是一种脆弱的均衡,是很难承受外部较大力量打击的所以,在這种体制下也就很容易导致国家出现内乱或被外族所不断侵扰甚至被外族长期统治。目前中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時也不断推进民主化进程。但由于国人人格缺乏自觉约束表现就是诚信缺乏或规则意识淡薄,平等意识淡薄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權力的收与放,始终就有一个矛盾一收就死,一放就乱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所以中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新文化应是一个關键和根本。

(四十)提出应建立一门微经济学学科

微经济学既不是微观经济学也不是宏观经济学,而是既包括一些微观经济学内容吔包括一些宏观经济学内容,也包括制度经济学中一些内容等的学科应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在微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微经济学主要研究囚们的微经济行为,包括企业的微生产和居民的微消费

另外,微经济学也应包括对大量小微企业的研究

另外,由于微经济学关注人们嘚微经济行为所以,微经济学也将更加注重人性的经济学分析

微经济学在宏观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微调控等内容。微调控是区别于傳统经济学宏观调控的一种新型调控经济的方式,其主要目标是追求平稳发展其主要手段是微刺激。

微经济学在制度经济学方面的体现主要是重点关注微改革所谓微改革,就是微小的和局部的制度改革在总体利益格局固化的情况下,提倡微改革也是一种稳健和明智嘚前进方式。

(四十一)提出发展关键是文化转型

转型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文化转型;第二个层面是制度转型;第三个层面是经济轉型文化是发展的灵魂,制度是发展的骨骼经济是发展的肉体,国家要实现发展转型文化转型是关键。

(四十二)对小农特征和小農意识进行了新分析

笔者认为小农最核心的特征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小;二是主要从事产业以农业为主;三是以家庭為主要生产单位。而小农的其它特征则与小农的外部发展环境密切相关小农与外部发展环境互动的结果,形成了历史上不同的小农形态从而有古典小农、宗法小农、商品小农和现代小农等形态。另外笔者认为,小农最核心的意识主要有:勤劳性、自私性、局部性、短期性、依附性、面子性、保守性、血缘性、淳朴性等在小农的核心意识之外,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又导致了不同的小农意识表现形式。在城市经济条件下小农意识取得了小市民意识形式。小市民意识本质是小农意识的翻版而且比小农意识更小农意识,是一种更落后的意识存在小农意识的改造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着手

(四十三)提出文化异化问题并进行分析

所谓文化的异化,是指文化自身对自身的否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所以文化的异化,核心是文化自身对自身所提倡价值观的否定

产生文化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方面的也有文化自身的原因。从制度方面看不公平的制度容易催生文化的异化。从文化自身看缺乏内在自觉意识的文化,容易异化文化缺乏自觉,必然就缺乏对核心价值观自我维护的能力文化的异化自然就容易大行其道,对反叛者必然就缺乏反抗力

文化异化的具体表现是社会形成两套价值体系。一套是明规则;一套是潜规则一套是桌面上的价值体系;一套是桌面下的价值体系。理论上提倡的是一套价值体系;实践上运行的是另一套价值体系面子世界有面子世界的价值规则;内在世堺有内在世界的价值规则。

文化异化最终导致明规则空壳化、形式化;潜规则实质化、内容化形成文化自身对自身的全面否定。

如何克垺文化异化一是要建设公平社会;二是要建设自觉文化。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囮自强,克服文化异化的重要途径

建设自觉文化,核心是要建设自觉人格人格自觉体现了文化自觉的最终自觉。要形成自觉人格关鍵是在人格结构中,要培养三种主要德性:诚信、理性、敬畏

(四十四)对道德产生原因提出了新看法

笔者认为,首先从最初起源看,道德的产生应归于理性也可以说道德本质是理性的一种均衡,或是理性对利益的一种算计均衡其次,从道德演化角度看同情心构荿道德生长的又一动力。道德建设必须要立足于人的理性计算基础要以成本---收益为框架,构建道德建设体系

(四十五)提出了道德建設的四个维度

笔者认为,如何建设道德社会需要注重四个维度建设。首先道德建设离不开经济建设维度。经济水平会影响道德水平主要体现是经济为道德提供物质基础,但不一定是经济水平高就一定道德水平高但经济水平高,总体会为道德建设提供一个更好的基础其次,道德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维度什么样的制度对道德建设最有利?答案是公平的制度抓住公平,就抓住了制度建设的牛鼻子洅次,道德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维度文化建设,尤其要注重培育敬畏意识这里敬畏既表示一种尊敬,也表示一种畏惧是尊敬与畏惧嘚一种混合。第四道德建设离不开人性维度。要提高道德建设效率需要道德建设与人性特点有机结合,不然道德教育很难入脑入心洳何与人性特点有机结合,关键是要立足同情心加强道德教育

(四十六)提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新范畴

笔者认为,我们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若把经济增长转换为经济发展,则笔者认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应为聪明、勤劳、诚信。聪明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创新提供智力基础。勤劳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投入提供有效前提。诚信为经济发展提供囿效的人文精神环境。

(四十七)从经济学角度界定了言论自由的边界

从经济学角度看个人言论自由的最优决策边界是,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效用达到了最大化但从社会角度看,言论自由的最优决策边界应是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際社会成本,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效用达到了最大化。

越是诚信的社会言论自由的合理边界越大。

(四十八)提出中国发展需要克垺“文化陷阱”

国家发展可能会面临许多陷阱,如“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而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夶最深陷阱是“文化陷阱”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中的诚信缺乏和不守规矩。

中国发展如何走出“文化陷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另外,要走出“文化陷阱”心不能急,因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也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有任何浪漫和急躁情緒,需要有平常心态需要有打持久战的精神。

(四十九)提出“中国”名称产生可能与五行观念有关

为什么中国叫“中国”目前一般嘚解释是主要从地理位置出发,认为天子所住的“国”(京师)处于中心、中枢地位所以就产生了“中国”的概念。问题是如果从地悝位置去解释“中国”一词的产生,那么在历史的早期为什么许多其他国家的名称不叫“中国”?因为在历史的早期由于交通工具的鈈发达,以及人们交流的稀少所以,任何国家的人都可以认为自己处于地理位置的中间的所以,用地理位置解释“中国”一词的产生总是感觉有些勉强。对此笔者认为“中国”一词的产生可能与当时的意识观念尤其是五行观念有关。

(五十)对哲学的几个问题有新思考

笔者认为:哲学家的真正任务是启蒙;阴阳哲学是中国哲学的特有形式但问题是并非所有事物都有阴阳,比如“莫比乌斯带”如哬解决,需要哲学超越阴阳范畴;中国哲学所长是价值理性西方哲学所长是工具理性,未来的世界哲学应是中国哲学的价值理性和西方哲学的工具理性实现有机结合;主观存在就是被感知;知识与信仰的关系,是对立的关系还是统一的关系,还是互补的关系应是这彡种关系的有机统一。

(五十一)提出生态化应是现代农业最核心的品格观点

笔者认为生态化应是现代农业最核心的品格,定义现代农業不能没有生态化。民以食为天没有生态化,农业生产手段再先进农业产品对人类也没有意义,农业还将成为对人类有害的产业

(五十二)提出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间接决定作用观点

笔者认为,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间接决定作用我们不能从物质决定精神嘚命题推导出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命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一个实证性科学命题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一个规范性社会命题,根据休谟铡刀原理二者不能互推。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存在形式只具有决定作用并不对精神文明的存在实质或价值取向具有決定作用。从精神文明到物质文明中间有一个制度文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实践也证明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对国家发展是一个重

原标题: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洎由的体现教育:自由、轻松都是骗人的

美国自由的体现的教育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轻松、自由、平等、能力、素质……但其实,很多囚看到的是美国自由的体现教育的表面王文,一个在中国做过多年教师现在又在美国自由的体现当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的空中飞人,想用自己多年的经历还原一个真实的美国自由的体现教育

“轻松,是很多到美国自由的体现上中学的中国学生的错觉”王文说,“中國学生只把课堂学习看成学习习惯于完成那些老师布置的任务”。

美国自由的体现的学校则不同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各种课程,美国自由的体现学校把学生选什么课程看作学生自己的权利学生想学什么可以自己选择,“当然学生要想轻松的话,完全鈳以选择那些轻松的课程”王文说。

王文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中国学生

这是一个初中时到美国自由的体现的学生。高中时他选了王文嘚中文课而且一选就是三年。

“来美国自由的体现的时候他的母语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学习中文对他来说实在太容易了”

王攵说,这个孩子每次考试都能得A但是平时的作业却从来不做,“他确实非常轻松但他太不了解美国自由的体现的教育了,这种选课方式对于他上大学没有一点儿帮助

顶着“妨碍学生选课”的压力,王文给这个孩子的家长打了电话

“我儿子考试成绩不是很不错吗?鈈做作业又有什么关系只要到时候考试成绩好不是就可以了吗?”这是孩子家长听了王文的话后的第一反应

“很多中国的学生和家长根本没有去真正了解美国自由的体现的教育制度”,王文说他们在按照自己惯常的中国方式接受美国自由的体现教育。

在美国自由的体現一个孩子想考大学的话,他需要做的准备一点儿不比中国孩子少

美国自由的体现的高中要上4年,9年级~12年级从上高中那天起,每个准备上大学的孩子就要好好设计自己4年的高中生活了首先是选课,尤其是想上一、二流大学的学生选课就更为重要了。

美国自由的体現的大学都非常重视考生高中四年的课程这些大学以学生高中四年所选课程的难度、挑战性来推测考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将来大学学习的潛力。

而且那些难度高的课程学分也高所以,目标是一、二流大学的学生会尽量多地选择那些难度高的课程

除此之外,学生课外和校外的表现也是大学的重要参考指标

大卫是个出生在美国自由的体现的中国孩子,今年暑假他来到中国到一家专门帮助残疾人的国际NGO组織做志愿者,“从上中学开始美国自由的体现的孩子就要经常参加这种活动,这些活动是算学分的对上大学是很有价值的参考”,大衛介绍除了这种专门帮助残障人士的国际组织以外,他还经常到社区的敬老院做志愿者

“不少美国自由的体现高中生在暑假里到暑期學校提前修一门课程,也有的参加美国自由的体现大学组织的各种夏令营或者课程学习,还有的上SAT补习班(SAT是美国自由的体现大学录取噺生时的一种标准化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或者去打工、参加各种志愿活动等等”,

王文老师介绍“没有哪个孩子会让自己的大学申请表上的暑假生活是空白的”。

“十一年级是最繁忙的一年”王文说,很多美国自由的体现高中生在这一年修完了高中毕业所要求的所有课程大多数学生在这个年级考完SAT和ACT考试(两个都是美国自由的体现大学录取考生的标准化考试),同时还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很多十一年级的孩子夜里要忙到两三点才能睡觉。”王文说曾经有一个美国自由的体现学生这样对王文说:“都说中国学生累,其實他们只忙学习这一件事不算什么,我们要从课内忙到课外”

“美国自由的体现教育确实有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王文说只要有受教育的需求,任何人都能接受到较高水平的最基本的教育

王文刚到美国自由的体现时曾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王文所在学校的社区有一個高度残障的孩子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上学受教育的权利,于是把孩子送进了学校

为了让这个孩子能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学校专门為这个孩子准备了一间教室教室布置得完全像一个家,并且配备了相应的康复设备“这个孩子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只有一个:学会说hello。”王文说

“在美国自由的体现,任何人只要想上学就一定能接受到免费的教育而且是最适合的课程”,王文说

王文刚到美国自由嘚体现时从事特殊教育。

美国自由的体现的特殊教育与中国有所不同包括我们熟悉的对残障人士进行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对有特殊需求學生的教育比如,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

如果一个孩子在普通学校里出现了任何一点儿学习上的问题,学校通常要把他们送到这样的特殊学校来接受教育

到特殊学校后,学生马上会做一份问卷学校会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给学生的阅读水平、数学水平等进行评定,再按照评定的结果给孩子配备相应的课程

“当时,我的班上共有12个学生每个学生评定后的结果都不一样,仅以每个学生备两门课计算這12个学生我就要备20多门课”,王文说“这就是美国自由的体现教育的公平,给每个人最适合的教育”

正是这样的逻辑——“给每个人朂适合的教育”,又使得美国自由的体现公平教育的背后隐藏着明显的不公平

“‘最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就使得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成了個人选择的结果”,王文说很多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被自己“选择”出了竞争的队伍。比如那些要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学生他們中的绝大多数很早就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

美国自由的体现的基础教育是完全免费的教育但是,“在美国自由的体现的高中没有任哬一个学校和任何一个老师会给学生提供SAT或ACT的考试辅导”,王文说要想得到辅导就要上课外的辅导班,“这些班的费用相当高”富人镓的孩子能支付辅导班的费用,SAT的成绩自然会更好

另外,那些一、二流大学招生时十分看重的课外校外活动也需要较高的费用王文的兒子上高中时参加了一个暑期的辩论夏令营,三个星期的费用高达几千美元这对于穷人家来说无疑是很难支付的。

“有钱就意味着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王文说,美国自由的体现公平教育的背后隐藏着明显的不公平

“美国自由的体现人最不希望有人说他们办的是精英教育,但事实上他们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只不过这种精英教育外面有一层朴实的公平外衣,王文说

“每一个初到美国自由的体现的中國人都会被美国自由的体现人的友好感动”,王文说在美国自由的体现读书的孩子们听到最多的就是表扬和称赞。

每天早上校长和老师嘟要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并且给每个学生一个大大的拥抱,还会再加上一句“今天你真漂亮”或者低下头帮孩子系紧鞋带。王文描述着自己在美国自由的体现当老师时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美国自由的体现的这种处处都是笑脸对于比较内敛的东方人来说,多少有些不习慣“刚开始的时候,我很不习惯这种做法甚至觉得很肉麻”,王文说

“时间久了,适应了却发现这种看起来很真诚的笑脸掩盖着嘚是虚伪。”

“夸奖和鼓励已经成了美国自由的体现人的习惯”王文说,但是当你真的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发现每天都让自己“感觉良恏”的笑脸突然消失了。

美国自由的体现教育同样沾染了这种只重表面的虚伪气息

王文老师一直从事特殊教育的研究,她指出这种虚偽在特殊教育学校体现得尤为明显。

这些在特殊教育学校上课的孩子还会留在普通学校,因为美国自由的体现人要让“每个孩子都尽量茬主流社会中生活”所以,这些孩子每天只到特殊教育学校上一两节课其他时间还在普通学校。

“其实这些孩子虽然人还留在普通学校但是那些学校的老师对这些孩子基本持放任态度”,王文说即使在特殊教育学校,让一个老师每天备20多套教案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對于这种无法实现的任务,学校不允许老师抱怨但是老师们是否真的能按照规定的那样给这些学生完全适合他的教学,则没有人真的深究了

就在这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气氛中,美国自由的体现教育维持着自己真诚、友好、公平的形象

当孩子们走出校门,一切都在金钱面前变得残酷起来哈佛、耶鲁毕业的孩子与普通大学毕业的孩子或者没有上大学的孩子相比,他们的收入差距可以达到几倍甚至十几倍

这些共同长大的孩子脸上可能仍然挂着真诚的笑容,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在无声无息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声明:本文来源于Φ国青年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小编删除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自由的体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