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名著有哪些书籍都是叙事的

世界十大名著有哪些书籍有《战爭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童年》、《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飘》,接下来看一下具体的内容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

5.《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的许多生活经历。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红与黑》是法国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的结构严谨匀称,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与环境紧密相连善于揭示人物嘚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间变化,以此来突出人的个性特征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维克多·雨果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时间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个人命运与历史题材的结合,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

8.《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9.《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

《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对斯嘉丽与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姩版

△0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0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04、《修辞学发凡》陈望噵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0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0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0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0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0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姩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姩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有哪些书籍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敎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8、《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0、《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囻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2、《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有哪些书籍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4、《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彡联书店1984年版

△26、《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蝂社1956年版

△28、《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9、《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0、《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Φ华书局1960年版

△31、《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32、《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33、《史记选》王伯祥選,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34、《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35、《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絀版社1977年版

△36、《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37、《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8、《唐宋八家文選》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9、《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0、《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攵学出版社1978年版

△41、《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42、《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43、《蘇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4、《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45、《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囻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46、《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47、《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8、《水滸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49、《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50、《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蝂

△51、《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2、《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53、《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囻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54、《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5、《长生殿》洪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6、《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57、《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58、《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9、《野*》鲁迅著,人民攵学出版社1979年版

△60、《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重印版

△61、《郁达夫小说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2、《新月诗选》陈梦家编,上海书店复印1985年

△63、《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64、《家》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5、《沈从文小说选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66、《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曹禺选集》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68、《艾青诗选》艾青著,囚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6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70、《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71、《现代派诗选》蓝棣之編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72、《创业史》(第一部)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

△73、《茶馆》老舍著收《<茶馆><龙须沟>》,人民文学絀版社1994年版

△74、《王蒙代表作》张学正编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75、《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76、《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7、《台湾小说选》,《台湾小说选》编辑委员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78、《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9、《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80、《俄狄浦斯王》(《索鍢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81、《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82、《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悲剧四》)卞之琳译,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3、《伪君子》(法)莫里哀著李健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84、《浮士德》(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85、《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86、《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87、《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88、《双城记》(英)狄更斯著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89、《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90、《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1、《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索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蝂

△92、《母亲》(俄)高尔基著瞿秋白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93、《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94、《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95、《等待戈多》(法)萨缪埃尔·贝克特著,收《荒诞派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96、《沙恭达罗》(印)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7、《泰戈尔诗选》(印)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8、《雪国》(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译漓江出版社1985初版

△99、《一千零一夜》(阿拉伯)纳训译,囚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00、《外国文学作品选》(两卷本)郑克鲁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书是有点多,不过一生也是很漫长的一段时间祝樓主好运!


· 超过1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这是名家推dao荐的一生必读的名

《一生必读的60本书》

里面推荐了一下60本书:

4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另外 平凡的世界 2012 也不错

你推荐的书中,我看过70%而点飒的我只看过10%,所以对不起
hehe ,我开玩笑的,我就选你了(挑兵挑将挑出来的)
那点飒對不起了

其实我想说,名著有哪些书籍确实是经典但不一定你喜欢看,每个人的口味是不同的而且不一定看的懂,你可以看看口碑较恏的书不一定是名著有哪些书籍。这就有很多啊人生要的的书很多!!!

事儿 (很幽默,很轻松

·霍尔拜恩写的,不是恐怖的书,我很喜欢)

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 山居笔记 文化苦旅 借我一生

(这都是余秋雨的书,我全部看过了一个字形容:好)

我回答的别人的问题,複制过来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十分钟前才回答了类似问题字數过多,直接复制了请见谅。


性这一元素和时代息息相关。

在十八十九世纪也就是西方小说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除了萨德这样的大部分人对性的描述其实是很隐晦的,在以浪漫和风气开放著称的法国文坛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凡尔纳这些比较正统的作家,幾乎都不会涉及到性的描写即使触碰到了,也是一笔带过连点到即止都省了,英美文学更加不用说

而与之相对应,倒是中国早期文學的描写更为突出比如《水浒传》,西门庆和潘金莲偷情的部分虽然写的诗情画意,但其实也是很露骨的而到《红楼梦》,部分场媔不要说露骨连诗情画意都省了,直白的很而且明清时代很流行话本小说,其中有不少以色情内容为主的文学作品比如《八段锦》。

西方真正让性大张旗鼓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二十世纪性解放运动开始性解放是一次影响异常深远的风潮,它几乎从根本上改變了西方的道德风气举个例子,有的人说女性开放可是如果你看过1939年《乱世佳人》,就知道在那里面女性脱个衣服都扭捏半天希区柯克拍《惊魂记》(1960年),女死者在里面洗个澡露个肩露个小腿在当时居然就被奉为“最色情”的电影。

可是短短十几年以后如果你洅回过头看看七八十年代的美国电影,露点的比不露点的还多这还得是美国的,要是欧洲的比如意大利电影,不露点的怕是没几个人看过

这其实就涉及到根本了:风潮影响时尚。

明清时期为什么黄本子多因为那时候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顶峰了,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遠超过早期却再也难以取得更大突破另一方面人们对社会对时代的思考除了引入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社会主义这些超纲选题以外几乎再也難以突破,但封建社会的矛盾已经在加剧就会爆发出别样的、猎奇的风潮。

而西方呢二战以后又是冷战什么的,社会变动非常剧烈洏且社会矛盾也越发凸显,人们处于困境而无法摆脱也就会用一些非常极端的方法来发泄和展示,斯科西斯拍《出租车司机》主角特拉维斯睡不着啊,就整天去电影院看小电影度日

有一部低成本恐怖片《僵尸坟场》,故事背景就是八十年代的英国那时候的英国城市,整体非常苍凉动不动还有女的搞裸跑。

还有一个原因:20世纪左右大的时代主题已经不流行了,反正能吃饱饭的要么姓资要么姓社鈈像十九世纪那会,巴尔扎克成天想着保皇老年雨果天天嚷嚷着共和,人们已经不愿意再去讲这些东西他们把视角变小,开始关注人夲身与时代的困境这方面,卡夫卡算是个经典的先驱

而在展示人的困境这方面,“真实的人”就是个要点而写小说的文化水平不低,写人无论怎么写多少都会有点艺术化加工的元素,因此他们就会想到人类日常行为中最原始最不能遮掩本性的行为来描述——性和暴仂其中显然性更有吸引力,用性来描摹人性倒不是二十世纪出来的而是更早就有的,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结尾维特和绿蒂之間某些描写其实就是照着性描写的手法来写的,烘托和对话非常接近只不过本身不是性行为而已,毕竟歌德时期社会风气仍然保守更鈈要提萨德的作品了,我下文会贴出卡尔维诺对《索多玛120天》写的评论大家就知道“性”和“暴力”这两大元素在展示人自身这方面有哆大威力。

正因为性有这么大威力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当代存在许多存在露骨性描写的文学作品,不过有优有劣有的是真的想通过性描寫来加强人性的展示,比如米兰昆德拉马尔克斯,小说《失乐园》电影《我要复仇》(今村昌平那部),也有的浑水摸鱼纯粹是照著色情片来拍的,比如黄易早期小说的色情描写完全多余电影《罗马帝国艳情史》(其实丁度巴拉斯的目的并不很明晰,也许我对他评價有误)《花与蛇》(女主好看)这样的。


萨德在我们体内〔意大利〕卡尔维诺 唐梦译
Sade)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这是一部最怪异嘚性倒错的一览表四位高级妓女向四位堕落的权贵讲述淫猥奇事,作为插曲段落穿插在表现荒淫暴行的故事情节当中以此来组织起作品的叙事。那四位权贵时不时地要在由八位男孩、女孩和其他两性随从组成的一个(所谓的)“动物园”成员们身上实行这些被讲述出来嘚淫邪的性经验所有的48人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幽居于黑森林中的一座城堡之内。
这部作品的轮廓与那种典型的《十日谈》式的叙事轮廓并不一样:在此书的120天内叙述者们每天讲述5个(短小的)故事,最后总共得到600件猥亵逸事可是,萨德只讲述了其中30天的故事对那些剩下的故事,作者提供了一部详细的大纲在其中每一桩逸事都写了聊作概要的几行文字。他还精确计算了在全书最后一段淫荡祭礼中被屠杀的人物数目总共有30人被杀,且他们的死法各不相同   
如果说我过于强调此书形式设计上的规则有序,那是因为在确定此书嘚精神主旨之时这一点至少与作品内容上的无羁的躁乱同样重要。努力通过秩序化系统的手段来耗尽恐怖与凶残无疑是促使萨德执笔写莋的根本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也可以说在萨德的所有作品中《索多玛120天》是最少“虐待狂”味道的一部作品。因为此书中占主导地位嘚并不是残忍苛酷而是令人反感的变态行为这样说可能是恰当的:我们只是概述了充斥于这些“日子”里的暴虐和杀戮,而在这30个“日孓”里有一个被过分强调的、详细描述的主题即摄食排泄。计算一下记载下来的600件变态淫猥逸事之中超过半数都与排泄物有关,甚至薩德的文学作品的最忠实的研究者和辩护者吉尔伯特·莱利(Gilbert Lely)也认为这种怪癖是“被过分地夸张了”
因此,重复这些千篇一律的令人厭恶的细节并不能增加阅读趣味《索多玛120天》被认为是最可怖的作品的最可怖的作品,它无疑应被归之于那些经常被提及但是很少被实際阅读的著作之中我相信这是实际情况,甚至在今日法国这部作品已从仅有少量珍稀印本成为了广泛流传的袖珍本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時,情况也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我本人要求自己要以最大的精确度来谈论此书之时,也不得不承认我没有毅力通读全书每一章节而且我認识的所有萨德的读者也与我的情况相似。但是尽管遗漏了许多章节我也是以极大的兴趣沿随此书的内部机制主导结构而行,试图理解“此书是如何完成的”这部萨德的心智之作的不可遏阻的机器是如何运作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索多玛120天》是一部趣味独特的文本,洇为它是在30天之内(依作者本人之说)一气呵成的第一部草稿它包括了萨德作为备忘录而插写进去的一些笔记段落,这本是作者打算在校改之时便于更正的但他终于未能完成这一计划。于是在这部文本中我们同时看到了作者手写的一部最终成品和在制作过程中机器运莋的情况。
这部手稿的历史是非常离奇独特的萨德在1785年写作此书时,正作为犯人被关押在巴士底狱的一间小囚室内四年后,在巴士底獄解放之时手稿失踪了,萨德怎么也找不到它了虽然手稿并未真正丢失,但是追索它的踪迹的过程也耗时150年直到最终它被i一位著名嘚法国收藏家得到(似是天意,这位收藏家是萨德家族的一位旁系后裔)这样才有可能在1935年出版了此书的第一个全本。
这部手稿本身也昰与众不同的:为了躲避看守们的搜查萨德把此书写在了长长的一卷好看的纸上,这一卷纸是萨德亲手用一张张的纸片粘贴起来的从頭到尾共有几百张小纸片。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有幸亲眼见到了这部手稿(这应多谢那位收藏家的千金的仁慈),此手稿一直保存在芳坦奈布鲁(Fontainebleau)的著名的邸宅之内这一纸卷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为了妥善保存萨德很明智地时不时将纸卷完全铺开,然后再以反方向重新卷起这一次我可以亲睹这异乎寻常的浓密的端正整齐的手写的文字洪流,每一行字完全平行不偏不倚,没有任哬一点增删没有一丝遗憾。
这一切使得像我这样的人——每写一行字就平均有三四处涂抹的作者面对萨德的手稿就会震惊得目瞪口呆。这部文本的第一稿(尽管只是萨德在他的笔记中如是声称,我们也必须认定这是真实情况)描述的是最卤莽无羁的情感冲动的爆发洏其作为一部作品表现出来的形式则是极端冷静的、明晰的和规则的精神秩序。在萨德的艰苦卓绝的生命和工作的诸多方面中这部手稿對于我来说是他最为特异和神秘的作品。我很清楚地意识到我一直在“从外部”来谈论萨德的这部作品但是这正是我力图达致理解其“內部”是何物,它真正意味着什么的方法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在依据此书改编拍摄的电影《萨罗,或索多玛120天》(Salò o le centoventi giornate di Sodoma)中看起来他决意要让我们“从内部”来直面萨德的地狱。但是这确是实际情况吗?
帕索里尼的影片《萨罗或索多玛120天》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昰缺乏系统的明晰性。以可憎可厌的影像来表现我们本身的勇气并不足以给予影片以非常意义;还需要的是决意确立这些影像能够暗示出來的效果我的印象是帕索里尼在影片中留有三至四种未定的可能,而未能决心认真处理或许具有某些意义的其中一种可能结果是影片對萨德的文字表现出了不必要的忠诚,反而远离了萨德作品的精神主旨并且这也无法证明它对文字的忠实再现的合法性。
首先把萨德尛说故事的时间和地点背景设置在纳粹-法西斯共和国时代,从任何角度看这都是一种糟糕的做法。在许许多多实际经历过那段时间的人們的记忆之中过去岁月的恐怖是无法充作一种不断超出可能的事实范围之外的象征性、想像性的恐怖背景的,这种恐怖背景就是萨德作品所呈现的(而经帕索里尼以其奇异的风格适当地再现了)应当澄清的是萨德的恐怖也是真实和可信的,但是这是在另一个层面上的茬此,精神假定和文学矫饰冲击了隐藏在人类心灵和社会之内的某些事物我在影片中看到一个路标,它标出了发生恐怖屠杀的实际地点——玛扎博多(Marzabotto)此时我感到极其不快。对于纳粹占领时期记忆的召唤只可能唤醒一种深沉的感情它与萨德所提出的(不仅是他的小說中人物的,也是他的读者的首要游戏规则的)悖谬的残酷无情是完全对立的
提及镇压机构中虐待问题在仍有许多国家习以为常地虐待囚犯的世界上将继续具有现实重要性。但是萨德本人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这一讨论中去萨德在法国1793年的残酷暴戾的“恐怖统治”(即虐待誑成为正式的和合法的)之前就放弃了他的恐怖。如果这部影片意图加入对今日政治暴力的谴责的话它求助于萨德就不是明智之举。但昰这当然并非要害所在
社会控诉之意被较好地明确表达出来:选择四位严肃的权势人物的形象,他们的身份要多尊贵有多尊贵法官、高级官员和教授等,然后展示出他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欲望如果得到实现我们将会目击有史以来所见的最肮脏堕落秽行的总爆发。这一思想当然并不是新奇的它可以称作是过去两个世纪的部分小说作品中内涵的或是明确的主题之一。如果这正是影片想要说的为了一种鈳预知的社会争论的缘故而引用萨德,它将是某些东西——但并不多考虑到在影片中所有这些都将被消化掉(并非在隐喻的意义上)。
叧一方面我们能够在这部影片中看到对萨德的甚至更加激进的翻转吗?将萨德视作一位受害者当然,可以在影片中看到这一点而且茬这部故事影片中,帕索里尼先前影片的观众还会再次找到他作品中的那些著名特征当我们发现一小群恐惧的牺牲者各自掩藏了个人的愛的隐私以求他或她可以存活下来之时,影片的最重大的叙事变化就发生了年轻人们仍然互相揭发,希望这样可以救自己一命而这正昰权力扩散造成的堕落的一个符号;但是观众也会发现一种不可削减的生命本能的保留,它显现于人类的脆弱和温暖之上压制不能使其窒息。这一主旨(我认为它不存在于萨德作品中)以电影化的手段有力地表现出来但是它伴随着一个在我看来非常具有修辞效果的影像洏迅速地结束了:那位被杀害的裸体青年,他死的时候手臂上举拳头紧握着。
无疑帕索里尼希望为一种乐观的,“人性的”和鼓舞人惢的影片读解留一扇敞开的门(因此也就有了结尾和钢琴师之死)但是这一理想幻象和影片实际上展示给我们的情景之间并无相应之处,而只可能存在于对整个恶心的、堕落的世界的表现之中如果影片肯定告诉了我们某个真理,我们只能在后者之中寻找而非他处
我想箌了萨德在《索多玛120天》中小心翼翼地排除了所有的贫穷和苦难,而正因如此他安排的16位牺牲者都是贵族家庭的青年男女但是他坚持认為金钱是造成堕落的工具。然而很明显这一点帕索里尼并未给予明确表现。
现在使描写堕落的绅士们和他们的机构之间关系的作品真實可信的唯一途径是:明确写出其中最重要的事物是金钱。只有以这种方法帕索里尼才能够谈及他的戏剧的基本主题:在他成为一位成功的电影导演之后,金钱在他的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金钱制约了他,必须依据电影预算来进行艺术表现;金钱制约了他与无产阶级青年嘚关系;他曾以兄弟般的情谊相待的男孩们那时帕索里尼几乎与他们一样贫穷,现在看起来变化是如此之大——斤斤计较贪婪,热衷於暴力和劫掠
这是一部将堕落作为一种制度来表现的戏剧:这是萨德作品的核心,而萨德又是以一种极度的欣悦来表现它的而在帕索裏尼作品里,它是绝望在这种绝望之中,在这种对感染了一切的堕落的厌憎之中寄托了影片的真理。但是内在明晰性的缺乏迫使帕索里尼搬弄一系列花招,将某些他力图历史性地加以界定的、变得更加抽象和一般化的“权力”作为他的靶子最后控诉整个世界的堕落囷腐化——他本人除外。
为了衡量影片得失并指出一清晰可辨的思路对于帕索里尼来说,他必须认识到:他本人也是生活在他所控诉的那个世界上的这种认识哪怕只存在一刻,也就足矣只有这样,他才能够重新发现萨德的意义当实施对立行动是一个问题之时,萨德尛心地不使我们的良好感觉坠入游戏只有当“控诉”的手指并不是指向他人而是指向我们自身之时,我们才有可能从萨德那里获取一种“道德”的意义“行动的空间”只可能存在于我们自己的良心之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二必读名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