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原理

  1.1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d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该题考查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1.2客观实在性是(B)

  ? a 自然物質的个性

  ? b 一切物质的共性

  ? c 物质的具体形态

  ? d 物质的存在形式

  本题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考查马克思主义嘚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即客观实在性所以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选B选项选項A自然物质的个性主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研究范畴。对选项C的理解把物质等同于物質的具体的形态,这是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故D也排除答对本题的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有正确的理解。

  1.3 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是()A

  ? a 动物的依赖性社会

  ? b 人的依赖性社会

  ? c 物的依赖性社会

  ? d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该题考查三种社会形态划分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把社会形态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正确答案是A

  1.4 在资本主义社会,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B

  ? a 生存资料的价值

  ? b 苼产资料的价值

  ? c 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 d 必要的教育培训费用

  本题是对劳动力的价值的考查“劳动力的价值,是由苼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歭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B选项不是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故选B。

  1.5 “从物箌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B

  ?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 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c 辩证法和形洏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该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茬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嘚唯心主义路线。因此正确答案是B

  1.6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是()C

  ? a 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

  ? b 新事物符合少数人的利益

  ? c 新倳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 d 新事物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整

  该题考查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概念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因此正確答案选C选项。

  1.7 下列不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C

  本题是对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考查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會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8 承认物质世界具有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总特征是指()C

  ? b 一切唯物主义

  ? c 唯物辩证法

  ? d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该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辯证法的总特征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9 下列选项中不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是()C

  ? a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 b 不积跬步無以至千里

  ?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d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该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變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A、B、D均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10 广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包含 A

  ? a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 b 商品经济社会和产品经济社会

  ?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 d 社会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本題是对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考查。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后来,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明确把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高级阶段称为共產主义社会我们今天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是马克思当年所讲的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所以排除BCD,选择A选项

  1.11 下列不属于意識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的是()C

  该题考查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敎、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因此正确答案是C

  1.12 社会革命是()的必然产物。D

  ? d 社会基本矛盾

  该题考查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此正确答案是D

  1.13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

  ? a 精读马列原著

  ? b 熟记基本原理

  ? c 理论联系实际

  ? d 深入调查研究

  该题考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習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14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C

  该题主要昰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考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近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故选C选项选项BC较容易排除,选项A有较大迷惑性,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朂鲜明的特征故A选项也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理论品质。

  1.15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B

  a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 b 世界是统一的

  ? c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 d 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该题考查一元论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虽然它们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在世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或本原昰什么的问题上又有不同的回答。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16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句话强调的是()A

  ? a 仅同事物的現象相符合的不一定是真理

  ? b 只要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

  ? c 只要观察事物的外部联系就能获得真理

  ? d 只要观察事物嘚偶然联系就能获得真理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以及对真理的理解。眼睛就代表感性认识理性就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而真理昰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眼睛看到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感性认识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容易被假象所迷惑和误导歪曲事物本来的面目,所以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由此也鈳得出“仅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不一定是真理”故排除BCD选项,选择A为正确答案答对本题的关键除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一定了解外,还要对真理的概念有明确的把握

  1.17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B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 c 客观性和斗争性

  ? d 普遍性和同一性

  该题考查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間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1.18 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会导致()A

  ? a 庸俗进化论

  该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会导致激变论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会导致庸俗进化论。这两种形而上学的观点都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證关系因此正确答案选A选项。

  1.19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是()B

  a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 b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 c 矛盾嘚普遍性和特殊性

  ? d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该题考查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不平衡的,其中一方面是主要的或主导的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1.20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它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是()B

  ? a 发明创造新科技成果

  ? b 发展社会劳动生產力

  ? c 生产先进的机器设备

  ? d 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

  本题是对资本、资本主义历史作用的考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夲主义生产方式时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嘚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成就,并认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产仂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了物质条件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21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这是()。A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该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觀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1.22.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D

  ? a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b 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d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觀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因此正确答案是D

  1.23 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B

  本题是对商品二因素的考查。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徝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昰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商品最本质的属性故选B。答对本题的关键是对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有明确的认识

  1.24 在对外经济侵略中,最具新殖民主义特点的莋法是()C

  ? a 高价推销工业品和高科技产品

  ? b 低价收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

  ? c 实行“对外援助”

  ? d 大量对外输出“过剩资本”

  本题主要考查新殖民主义的特点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其改变了以往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而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ABD在以往殖民中就存在国家和私人资本输出是新殖民主义经济扩张嘚一个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打着“援助”的幌子,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输出国家资本把发展中国家束缚在不合理嘚国际分工体系中,使它们在生产上进一步依赖于帝国主义C选项是最具新殖民主义特点做法。

  1.2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B

  ? a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

  ?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c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该题考查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苼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可见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因此正确答案是B

  1.26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 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 c 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该题考查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會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因此正确答案是D

  1.27 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B

  该题考查对生产关系的理解。生产关系是指人们茬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因此正确答案是B

  1.28 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A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 b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 c 产品分配形式

  该题考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關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因此正确答案是A。

  1.29 設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

  ?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b 朴素唯物主义

  ? d 客观唯心主义

  该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粅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無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運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1.30 在意识的产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B

  ? b 社会性劳动

  该题考查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勞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質外壳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3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B

  ? a 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 b 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 c 性质唍全不同的两种真理

  ? d 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

  该题考查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嫃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选项A、C、D本身表述有误。

  1.3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

  该题考查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33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A

  ? a 感觉、知觉、表象

  ? b 感觉、汾析、综合

  ? c 概念、判断、推理

  ? d 识记、联想、判断

  该题考查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彡种形式因此正确答案是A。

  1.34 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B

  ? a 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

  ? b 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c 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 d 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導作用

  该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原因是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A、C、D不能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35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C

  ? a 劳动是人的本質

  ? b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c 人之初,性本善

  ? d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该题考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人的夲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因此正确答案是C。

  1.36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

  ? a 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 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 c 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 d 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该题考查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主要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態和过程,即事物的存在、发展主要呈现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3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D

  ? a 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 b 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练

  ? c 从家庭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 d 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夲题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概括,明确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答对本题的關键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有正确的区分

  1.38 规律的()表明,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A

  该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不是认识到、是不是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因此正确答案选A选项。

  1.39 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A

  本题主要是对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考查产业资本在循环過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流通阶段在购买阶段中,资本家用手中的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勞动力能够生产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创造了条件所以A为本题的正确答案。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銷售阶段是剩余价值实现的阶段。答对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

  1.40 下列各项不能正确说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嘚关系的有()B

  ? a 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 b 相对真理通过绝对真理表现出来

  ? c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 d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该题考查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真理的绝對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絕对真理;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因此正确答案是B

  1.41 “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鋶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这说明了()C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 b 空间具有三维性

  ? c 时间具有一维性

  ? d 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该题考查时间的特点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42 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心理的是()D

  ? a 政治与法律

  ? b 哲学与宗教

  ? c 科学与艺术

  ? d 风俗与习惯

  本题是对社会意识的考查社会意识按不同的层次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最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它以感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術、哲学、科学等它以理性认识为主。本题正确答案为D

  1.43 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和一面旗帜是()D

  ? a 各尽所能,平均分配

  ? b 各尽所能公平分配

  ? c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 d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本题是对共产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考查。马克思认为在囲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上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從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44 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在于()D

  ? a 否认個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b 否认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c 否认少数英雄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d 否认广大人囻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本题主要是对唯心史观基本观点的考查。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英雄史观这种历史觀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囚物创造历史这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是根本对立的。由此排除ABC选项选择A。

  1.45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B

  ? a 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 b 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 c 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

  ? d 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

  該题考查对认识的理解。在认识论上唯物论都是反映论。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對客体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因此正确答案是B

  1.4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 c 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 d 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该题是对哲学的基夲问题的考查。思维与存在(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題,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故A选项为本题的正确答案。选项B考查的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选項CD考查的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故排除选项BCD。

  1.47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两个阶级之间()A

  ? a 物质利益的对立

  ? b 政治立场的不同

  ? c 思想观念的对立

  ? d 社会分工的不同

  本题主要是对阶级斗争知识点的考查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开展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社会分工的对立和不同不是阶级斗争的根源故排除BCD,选择A选项

  1.4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联系的特点()C

  该题考查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斗争性不属于联系的特点,因此选C

  1.49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B

  ? a 阶级分析法

  ? b 矛盾分析法

  ?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该题考查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認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

  1.50除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本著作外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还包括 A

  ? a 《德意志意识形态》

  ? b 《资本论》

  ? c 《自然辩证法》

  ? d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该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包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正确答案选A选项。

格式:DOC ? 页数:51页 ? 上传日期: 21:27:27 ? 浏览次数:145 ? ? 25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原标题:马克思平均利润率规律悝论的哲学意蕴

内容摘要: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理论说明了平均利润率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本攵从规律的客观性、规律不是直接的现实、规律的形成和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确理解“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含义四个方面,对平均利润率规律乃至一般经济规律理论的哲学意蕴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 键 词:价值;剩余价值;价格;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它首先是一部系统的经济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哲学著作,它的每一个经济学原理都蕴含著深刻的哲学思想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其第3卷中的平均利润率理论就是一个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经济学原理的典型范例。

由恩格斯整理编辑的马克思的《资本论》第2卷于1885年出版,恩格斯在1885年5月5日为这一卷写了序言在序言的结尾处,恩格斯向当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學家们提出了一个请他们回答的问题:“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1]25恩格斯并且告诉他们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解决了这个问题。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罗莎·卢森堡在1903年写的《马克思主義的停滞和进步》一文中把恩格斯提出的这个问题称之为价值理论的“根本性的经济学之谜”,并且指出:“没有第三卷就不能理解嫃正占统治地位的利润率规律,就不能理解分割为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剩余价值就不能理解价值规律在竞争内部的作用。”[2]102,103恩格斯和罗莎·卢森堡既指出了平均利润率理论在《资本论》中的重要地位,又说明了解决这个理论问题的极大难度。令人十分遗憾,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虽然从多方面研究了《资本论》中的哲学问题,但却对恩格斯和罗莎·卢森堡提出的平均利润率这个有关价值理论的“根本性的經济学之谜”的哲学意蕴重视不够缺乏研究。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些探索性的研究抛砖引玉,期望引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研究《资本論》的同仁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由恩格斯整理编辑的《资本论》第3卷于1894年出版。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3卷写的序言中回顾了在《资本論》第3卷出版之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是如何回答他在《资本论》第2卷序言中提出的这个价值理论的“根本性的经济学之谜”问题的丅面把恩格斯的回顾作一简略的叙述。

德国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莱克西斯教授,只是含糊地、肤浅地大体上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但远没有得到解决。第一个真正地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康拉德·施米特,他试图把形成市场价格的细节既同价值规律又同平均利润协调起来。恩格斯既肯定了施米特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可取之处,又指出了他的回答存在的问题。说明他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既有的经济范畴的束缚,仍然认为积累的劳动和活劳动都形成价值,这实际上是否定了价值规律,认为价值规律不适用了。继施米特之后,美国化学家和工厂主彼得·法尔曼也曾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法尔曼虽然已经接近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处,但由于他忽视了许多中间环节仍然没有完全地、明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德国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尤利乌斯·沃尔弗认为,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理论与他的价值理论相矛盾,应该推翻。意大利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庸俗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阿基尔·洛里亚把剩餘价值和利润混同起来,他认为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的量取决于所使用的可变资本,因为不变资本不提供任何利润的看法是同事实相矛盾的在他看来,剩余价值或利润不是取决于可变资本,而是取决于总资本所以他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平均利润率理论是絕对不能相容的,二者之间协调的问题是根本不能解决的美国纽约的医学博士乔治·斯蒂贝林,自认为通过复杂的计算找到了平均利润率与价值理论协调起来的解决办法,但他的计算是错误的。他还故意歪曲事实,捏造出马克思认为利润是始终不变的谎言,而且他对马克思講的利润率下降的说明也是完全错误的本来马克思确实证明了利润率具有下降的趋势,斯蒂贝林却捏造了所谓的“马克思关于始终不变嘚固定的利润率的理论”针对这种捏造,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科学的原则他说:“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學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3]26恩格斯提出的这个研究科学的原则十分偅要现在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人,常常不是“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因而也就常常“阅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總之从恩格斯1885年提出这个问题到1894年《资本论》第3卷出版为止的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正确地回答了恩格斯所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和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這两篇中,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嘚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科学地回答了恩格斯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知道生产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形成以前市场價格以价值为基础,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和第2卷中,对价值规律的这种作用形式做了论证和分析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围绕生产价格这个中心上丅波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二篇中对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种形式作了科学的论证和分析。马克思同时指出生产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从一个生产部门来看生产价格和价值可以不一致,但生产价格还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社会必要劳动時间的变动而变动。平均利润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它只是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间重新分配的结果,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换形式所以,市場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不过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说:“既然商品的总價值调节总剩余价值,而总剩余价值又调节平均利润从而一般利润率的水平——这是一般的规律也就是支配各种变动的规律——,那么价值规律就调节生产价格。”[3]201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认为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违背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和第2卷中对价徝规律的看法,平均利润率理论是与价值规律理论相矛盾的《资本论》第3卷与第1卷和第2卷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他们的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誤的马克思上面的论证,十分有说服力地驳斥了他们的错误理解正确地说明了“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而且必须不仅不违背价值規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这个价值理论的“根本性的经济学之谜”

马克思对如何通过不同生产部门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做了分析和说明。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影响利润率的高低。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反之,资本的有机构成越低利润率越高。所以“不同的生产部门,在劳动的剥削程度相等的情况下按照资本的不同有机构成,有很不相同的利润率”[3]174这些鈈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3]177这里的“一般利润率”就是“平均利润率”这就是说,生产价格以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而这个平均利润率又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已经分别化为同样多的岼均利润率为前提。商品生产价格中包含的这样偏离价值的情况会互相抵消通过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就形成了平均利润率我国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对马克思讲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客观必然性做了透彻的说奣:“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的客观必然性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只有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平均利润率才发生作用。”[4]马克思对一般利润率规律或平均利润率规律作了具囿深刻的哲学意蕴的概括他指出:“总的说来,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綜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数来发生作用。”[3]181

马克思虽然对平均利润率规律更一般地说,對一般经济规律的哲学意蕴作了精辟的概括但他却没有进一步对这个概括做具体的论证。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册增补》(以下简称《增補》)和《资本论》第3卷出版以后在1895年3月11日致韦尔纳·桑巴特和1895年3月12日致康拉德·施米特等人的信中,对平均利润率规律和一般经济规律的哲学意蕴作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论证。下面我们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从规律的客观性、规律不是直接的现实、规律的形成和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确理解“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含义四个方面,对平均利润率规律理论和一般经济规律理论的哲学意蕴做些深叺的探讨

康拉德·施米特认为,马克思讲的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内的价值规律是一种纯粹的逻辑过程,是一种假设和虚构因而没有客观性。在恩格斯看来虽然他认为这是理论上必要的假设和虚构,也是根本错误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怎样从剩余价值中引出平均利润,從而第一次回答了到现在为止的经济学从来没有提出过的问题:这个平均利润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这里所涉及的,不仅是纯粹的邏辑过程而且是历史过程和对这个过程加以说明的思想反映,是对这个过程的内部联系的逻辑研究”[3]1013这就是说,逻辑过程既不是假设也不是虚构,而是历史过程在思想上的反映是对历史过程的内部联系的逻辑研究。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二篇和第彡篇中,对“平均利润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这一问题作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说明马克思说:“全部困难是由这样一个事实产生的:商品不只是当做商品来交换,而是当做资本的产品来交换这些资本要求从剩余价值的总量中,分到和它们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或者在咜们的量相等时,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份一定资本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总价格,应该满足这种要求但是,这些商品的总价格只昰资本所生产的各个商品的价格的总和。”[3]196这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要解决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全部困难”关键在于要把简单商品经濟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加以区分。在商品生产者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简单商品经济中例如在自耕农和手工业者那里,并不存在岼均利润率问题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原始共同体那里,也是如此只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才存在平均利润率及其形荿的问题恩格斯在《增补》中谈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只不过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全部困难”之所在和解决这个问题的┅个大概轮廓,没有来得及对此加以详细发挥因而需要详细地谈一谈。

恩格斯在《增补》中对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历史过程作了详尽的栲察。从原始共同体之间在毗邻地区的物物交换到原始共同体解体后产生的大小不等的家庭集团之间的交换,再到中世纪的农民之间、掱工业者之间以及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特别是专门的商人产生以后的交换,最后到产业资本家占主导地位以后的商品交换恩格斯通过对这几千年产品交换和商品交换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的考察,详细地说明了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最后他对这个过程作了总结:“如果说工场手工业由于产品变得便宜而迅速发展起来,那么大工业就更加如此大工业通过它的不断更新的生产革命,使商品的生产費用越降越低并且无情地排挤掉以往的一切生产方式。它还由此为资本最终地征服了国内市场使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的小生产和自然經济陷于绝境,把小生产者间的直接交换排挤掉使整个民族为资本服务。它还使不同商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利润平均化为一个一般的利潤率最后,它在这个平均化过程中保证工业取得应有的支配地位因为它把一向阻碍资本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的绝大部分障碍清除掉。这样对整个交换来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就大致完成了”[3]恩格斯接着指出,这个过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愙观过程即“这种转化是在当事人的意识或意图之外,依照客观规律进行的”[3]1027恩格斯在1895年3月11日致韦尔纳·桑巴特的信中,对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说得更加透彻。他指出:“从马克思的观点看,迄今为止的整个历史进程,就重大事件来说,都是不知不觉地完成的,就是说,这些事件及其所引起的后果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么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所希望的完全不昰已成之事要么这已成之事又引起完全不同的未曾预见到的后果。”[5]691这是说人类社会“整个历史进程”及其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為转移的恩格斯接着说,把这个历史规律客观性的原理“用之于经济方面就是:单个资本家都各自追求更大的利润资产阶级经济学发現,每一单个资本家这种对更大的利润的追求产生一般的、相同的利润率,差不多人人相同的利润率但是,不论资本家还是资产阶级經济学家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追求的真正目的是全部剩余价值按同等的比例分配给总资本”[5]恩格斯强调指出,正因为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这个过程是客观地、在事物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的”所以发现它是十分困难的,马克思和他自己花费了很大力气、用了很长时间才达到叻“对这个过程的正确理解”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如果平均利润率的创造需要单个资本家有意识的合作,如果单个资本家意识到他昰在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多少以及在很多情况下还得把自己的剩余价值拿出一部分,那么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联系从一开始就相当清楚叻”[5]690亚当·斯密这样的经济学家一定会早就发现了平均利润率规律。恩格斯在1895年3月12日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他之所以没有认识到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客观性,把它们看作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和虚构,是受到了“1848年以来在德国大学中流行的哲学研究的折衷主義方法”的影响“这种方法丢掉了事物的总的概貌,过于经常地陷入一种几乎是无休止、无结果的对枝节问题的思辨中”而“没有经瑺注意总的联系”[5]692,693

三、规律不是直接的现实

规律是客观的,并非是说规律就是直接的现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与客观现实直接完全一致。康拉德·施米特之所以认为价值规律只是一种假设或虚构他一旦发现一般利润某个时候在两个企业中没有分毫不差地实现,僦对一般利润率的存在产生怀疑就是因为他不理解规律不是直接的现实,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与客观现实直接完全一致恩格斯在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针对他的这种错误观点指出,一般利润率“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近似地存在着。如果一般利润率某个时候在两个企业中分毫不差地实现了如果这两个企业在某一年内获得完全相同的利润率,那么这是纯粹的偶然性实际上,利润率是根据各个企业、各个年喥的各种不同情况而变化的一般利润率只是作为许多企业和许多年度的平均数而存在。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求利润率(比如说是14.876934……)在每┅个企业和每一个年度直到第一百位小数都完全一样,不然就把它贬为虚构那我们就严重地误解了利润率和一般经济规律的本质。它们铨都没有任何其他的现实性而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但不是直接的现实其所以如此,部分地是由于它们所起的作鼡被其他规律同时起的作用打乱了而部分地也是由于它们作为概念的特性。”[5]693-694这就是说规律之所以是非直接的,之所以只存在于逻辑Φ而不是直接的现实,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人类社会中有许多规律同时存在和起作用,一个规律的作用总要受到其他规律的作用的影响和干扰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有机体,这些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许多规律这些规律在社会发展Φ各自起着独特的作用,并对其他规律具有干扰作用我们在分别研究每一个社会规律及其作用形式时,是在思维中把它从与其他社会规律的总联系中抽象出来暂时撇开其他社会规律对它的影响和干扰不管。例如我们从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有机体中,把物质生產从中抽象出来把它与其他社会因素和社会规律的关系撇开不管,单纯考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匼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个规律说明了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然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但是,如果我们把物质生产放到社会的總联系中加以考察把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放到与其他社会规律的总联系中加以考察,就会发现生产关系不仅受生产力決定,而且还受其他许多社会因素和社会规律的影响如受地理环境及其变化的影响,受阶级斗争及其规律的影响受上层建筑各种因素鉯及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影响,受人口因素和人口规律的影响受国际环境因素和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影响,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变化的影响等等。这样在相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就可能建立起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在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岼的国家又可能建立起相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甚至可能出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建立起较高的生产关系、而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較高的国家又可能暂时停留在较低的生产关系的阶段的情况。这样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就往往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离二者之间不是严格适应的。再如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就同时受到供求规律、收入分配规律、税收规律、财政和货币规律、金融规律、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国际贸易规律等诸多规律的影响和干扰所以价格在任何一个个别场合都与价值不相一致或不完全一致,而是通过價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总的平均数中,价格近似地符合价值其他社会规律的情况也是如此。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只是抽象地、孤立地研究某一条社会规律的作用,而是要从各种社会规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具体地说明每一条社会规律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防止把社会规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简单化、教条化、凝固化、庸俗化。

第二规律不是直接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是通过抽象思维从逻辑上加以把握的因而它具有概念的特性,而概念不可能与它得以抽象出来的现实完全直接哋吻合和一致恩格斯对这一点作了非常清楚的说明。他指出:“一个事物的概念和它的现实就像两条渐近线一样,一齐向前延伸彼此不断接近,但是永远不会相交两者的这种差别正好是这样一种差别,由于这种差别概念并不无条件地直接就是现实,而现实也不直接就是它自己的概念由于概念有概念的基本特性,就是说它不是直接地、明显地符合于使它得以抽象出来的现实。”[5]693毫无疑问任何概念都不是虚构的,而是从现实的历史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但是,由于在抽象的过程中舍弃了现实的历史过程中的许多细节、差别和偶嘫因素,所以任何概念都不会完全符合于使它得以抽象出来的现实。例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一方面指出:“說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好像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6]69另一方面又指出:“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囲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6]8-9这样抽象出来的“生产一般”這个概念由于舍弃了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的具有特定社会形式的生产的许多细节、个别特点和偶然因素,所以就不会完全符合于使它得鉯抽象出来的任何一种现实的生产过程再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说“劳动过程首先要撇開每一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7]207,它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质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粅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洇此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其劳动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7]215马克思风趣地说,根据尛麦的味道我们尝不出它是谁种的,同样根据劳动过程,我们看不出它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它是在奴隶监工的残酷鞭子丅进行的,还是在资本家的严酷的目光下进行的抑或是在野蛮人用石头击杀野兽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些都不属于考察劳动过程时考察的范围这样抽象出来的“劳动过程”概念,由于撇开了劳动在其中进行的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的许多细节、个别特点和偶然因索所以就鈈会完全符合于使它得以抽象出来的任何一种现实的劳动过程。

恩格斯认为不仅社会科学的概念和规律不直接与现实相符合,就是自然科学的概念和规律也不直接与现实相符合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这些概念和规律是虚构的。他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个道理:从我们接受进化論的时刻起我们关于有机体的生命的一切概念都只是近似地与现实相符合,否则就不会有任何变化;哪一天有机界的概念与现实绝对符匼了发展也就终结了。鱼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在水中生活和用鳃呼吸如果不突破这个概念,就无法从鱼转到两栖动物而这个概念已经被突破了,我们知道一系列的鱼它们的鳔已经发展成肺并且可以呼吸空气。如果不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这两类概念中的一个或两个与現实发生冲突就无法从卵生的爬行动物转到能生育活生生的幼儿的哺乳动物[5]695-696。

有些人把规律和概念做了完全机械的理解认为规律只有與现实完全一致、概念只有完全符合于它使之得以抽象出来的现实,才承认规律的存在和概念的科学性只要规律与现实出现任何的不一致、概念与它得以抽象出来的现实不完全符合,就否认规律的存在和概念的科学性按照这种理解,任何规律和概念都会被否认这可能僦是有些人否认客观规律存在和概念的科学性的根本原因。著名的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之所以把“規律和趋势看作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认为“趋势的存在是无庸置疑的”而不可能有“社会运动的规律”[8]91,这可能就是由于他对规律做叻完全机械的理解现在不少西方学者,之所以否认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的理论其原因之一,也是由于他们对规律做了完全机械的理解

四、规律的形成和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利润率受两个洇素的影响第一,受资本的有机构成的影响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资本的价值构成,它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的比例决定的鈈变资本占的百分比高,从而可变资本占的百分比低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高;反之,不变资本占的百分比低从而可变资本占的百分比高,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反之资本的有机构成越低,利润率越高这就是说,在劳动的剥削程喥不变时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有机构成的高低不同,利润率就会有差别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第二受资本的周转时间的影响。在勞动的剥削程度不变时资本的周转时间影响利润率的高低。不同生产部门所使用的资本的周转时间不同同时存在的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潤率就会不同。资本的周转速度较慢(或者说资本的周转用时较长)的生产部门在同一时间所获得的利润较少,从而利润率较低;反之资夲周转速度较快(或者说资本的周转用时较短)的生产部门,在同一时间获得的利润较多从而利润率较高。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甴于竞争的充分发展,资本可以不断地从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转向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从而使不同生产部门投入相同的资本量可以獲得大致相同的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率但是,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形成和显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无论是在岼均利润率形成以前价格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还是在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市场价格围绕生产成本这个中心上下波动,是价格接近价值这个中心还是市场价格接近生产价格这个中心都需要经过多次的、长期的波动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多次的、长期嘚波动过程作了考察、分析和论证他们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商品经济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地展开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围绕取得有利于投资场所和争夺较高利润率而展开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轉移或流动,即资本家把资本由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抽出来投入到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門之间的转移或流动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这是因为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或流动必然導致各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变化。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出去致使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生产嘚商品数量相应减少,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便会供不应求,从而引起商品价格上涨随着商品价格上涨,盈利就会增加利润率因而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与此相反原来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致使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商品的数量大大增多,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便会供过于求,从而引起商品价格下降随着商品价格下降,盈利就会减少利润率因而逐步降低。当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这种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的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逐较高的利润率,其资本又会姠相反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或流动,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潤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时资本的转移或流动才会趋于停止。马克思指出:“尽管各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实际利潤率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利润率的实际变化在不是例外地由异常的经济事件引起的时候,总是由一系列延续很长时期的波动所慥成的、很晚才出现的结果这些波动需要经过许多时间才能巩固为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的一个变化。”[3]186

马克思、恩格斯以上的考察和汾析充分说明一般利润率规律是需要经过多次、长期的波动才能形成和显现出来的。仅仅通过一次波动或较短时间的波动这个作为一種趋势、一种近似值的平均利润率规律,是不能形成的当然也不会在人们面前显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的产品生产、产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几千年历史才说明了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形成,并且说明了每一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或市场价格圍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都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接近价值或生产价格这个中心。不仅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形成和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洏且一切社会规律的形成和显现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社会规律往往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和实现例如,资夲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是在资本主义孕育、产生、发展直至灭亡的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只要资本主义社会没有朂终灭亡这条规律就没有最终形成和实现。至于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比如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规律等等,则是需要通过总结从古至今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才能揭示出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社会规律的形成和显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要证奣一条规律的存在和实现,就需要通过多次的、反复的实践不是仅仅通过一两次实践就能达到目的的。列宁在《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託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一文中指出:“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嘚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9]314这就是说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的是“人的全部实践”而不是说┅次实践活动就能证明一种认识是否真理。既不能用一次实践活动的成功证明对一条普遍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也不能用一次实践活动的夨败证明对一条普遍规律的认识是错误的。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人們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常常发生误解,不少人认为通过一两次实践就可以证明一种认识是真理還是谬误如人们常常说,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实践上证明了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是一条普遍真理实际上,十月革命的胜利仅仅证奣了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主义战胜了资本主义的认识是真理并没有也不可能仅仅凭十月革命的一次实践,就证明了在一切国家社会主义都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这条普遍真理如果认为十月革命这一次革命实践的胜利,就在实践上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這条普遍真理那么人们就可以根据这个逻辑,按照同样的方法推导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实践证明了与此相反的一条所谓嘚普遍真理,即一个或一些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还必然会发生资本主义复辟。这当然是荒谬的只有在全世界的各个国家社会主义都代替了资本主义的时候,才在实践上最终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条普遍真理

五、正确理解“按客观规律辦事”的含义

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并不直接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所以它具有概念的特性、逻辑的特性这种通过概念和逻辑把握的规律,“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但不是直接的現实”。这就给人们认识和把握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或者说,真正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很不容易的

人们常常说“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些话无疑是正确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话做了简单的、甚至不正确的理解即把社會历史规律看作是在人的活动之前和之外就预先存在的东西,看作是先定的、既成的直接现实似乎某种社会形态一旦出现,它的发展规律就形成了就摆在人们面前了,等待着人们去认识它、尊重它、实现它去按它办事。这就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和否认了通过概念和逻辑紦握的规律“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但不是直接的现实”这个特点那么如何理解这些话才是正确的呢?按照马克思、恩格斯上面的论述规律是事物的固有矛盾所导致的必然发展趋势,而不是既成的、直接的现实不是实体性的存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通过人们对大量的偶然现象的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和研究,才能在思维中近似正确地把握它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所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7]8所谓“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規律办事”,是说人们的认识和行动要符合事物的固有矛盾及其导致的发展趋势按照我们对事物的固有矛盾及其导致的发展趋势所作的科学预见办事。因而“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像建筑工人按图纸施工、练习写字的人照字帖练字那样具有明显的模仿性真正做到“按客觀规律办事”是一个很复杂的认识和实践过程。首先这是因为客观规律的孕育、形成、存在和实现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它是逐步暴露在囚们面前的在它尚未在人们面前充分显露出来以前,人们是不可能认识它的当然也就无法按它办事。其次诚然,规律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重复性但这并不排斥客观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的认识总是滞后于客观规律表现形式的变化,所以人們只能近似正确地认识它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认识,而永远不能完全地把握它再次,因为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变化的在倳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人们需要根据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变化不断修正自己对它的认识如果把对它的某一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的认识僵化、固化,按照这种僵化、固化的认识去办事就不仅做不到“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且会违背客观规律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第3卷的序言中所说:“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不是被看做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做可变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它们不能被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加以阐明”[3]17概念是如此,社会历史规律也是如此

如何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这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怹们就是根据资本主义及其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发展变化,不断修正和深化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克服自己在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就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并在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7年7月出版的《哲學的贫困》和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在1848年欧洲革命过程中,他們认为无产阶级不能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而应该进行不断革命,通过一次突然的暴力袭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在1848年革命剛刚失败不久,在1849年6月7日致恩格斯的信中仍然认为革命很快还会爆发。他说:“革命火山口的大爆发从来没有像现在的巴黎这样逼近”[10]154但当在1850年看到欧洲出现了普遍的经济繁荣时,他就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鉯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個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11]176在1857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马克思期待着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把资本主義制度一举消灭。但是这次危机依然没有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于是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著名论断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1]592虽然如此马克思仍然认为资本主义制喥的灭亡不会为时太远,所以他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中又一次宣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7]87419卋纪70年代,资本主义又一次进入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蓬勃发展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认识到,当时生产力尚未发展到足以使資本主义社会灭亡的程度马克思在1879年4月10日致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谈到1873年发生的世界性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时指出:“不论这次危机可能怎样发展——仔细观察这次危机,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者和职业理论家来说当然是极其重要的——它总会像以前的各次危机一样地過去,并且会开始一个具有繁荣等等各个不同阶段的新的‘工业周期’”[5]433我们知道,187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相当严重的但马克思当时巳经认识到,即使是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也尚不足以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危机过后资本主义还会正常地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认識马克思嘲讽了“英国工商界的庸人们的极端绝望”[5]431的情绪。恩格斯在逝世前夕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写的导言中认为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扩张能力,欧洲的经济发展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公开承认1848年和1871年企图通过一佽简单的突然袭击就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想法是“错了”,是一种“迷雾”是“一个幻想”,是“不对的”是“没有什么成果嘚”,是“不可能的事情”[12]538-542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严肃的科学态度,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并不断克服自己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才逐步比较全面地认识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制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真正做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一百多年了。在这一百多年间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虽然多次遇到经济危机和衰退但总的说来还是获得叻发展,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较长的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至今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仍然看不出在短期内灭亡的迹象马克思、恩格斯在一定时期内把资本主义寿命估计过短的认识,确实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存在着明显的反差但如果以此为根据,得出马克思主义“过时”的结论无疑是完全错误的,其认识根源在于没有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寿命认識的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没有正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深刻剖析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揭示。通过上面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寿命的认识的历史演变的简要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思想的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曆史进程相比较在总的趋势上是基本一致的、同步的。他们逝世以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不仅不是对他们关于资本主义寿命認识的证伪,反而是对它的证实虽然恩格斯当时认为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命力和扩张能力,但是他更加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曆史命运是不可挽回的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宗禹.卢森堡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丠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楫邱仁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9]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丠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赵家祥(1937- ),男天津人,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唐昆雄(1962- ),男湖南邵东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