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八不足是虑里的“谋、虑、劳、察、辩”是什么意思

《汉志》指出“道家”(其实就昰黄老)的根本宗旨就是“君人南面之术”,即战国秦汉时期讨论热烈的“主术”“君道”;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将道家宗旨概括为“无為而无不为”“以虚无为本因循为用”,同时又提到“形神”问题似乎与《汉志》所论不同。实际上黄老学术既包括“主术”(政治控驭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亦包括“心术”(理性思考和精神实践的法门)两方面;而两者之间的关系恰好呈现了黄老伦理学-政治哲学的理论结构。应该说“主术”与“心术”是黄老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与核心特征,更重要的是“主术”(外)与“心术”(内)并非水米无干的两个东西,而是处于某种相互涉入、相互融摄、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之中“治国”与“治身”是“主术”与“心术”的另一种说法,而且“身国哃构”也是黄老学乃至于道家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这一特点也为后世道教所继承。3

从黄老学理论结构上分析黄老学用以治国、治天下的“主术”或“君道”并不仅仅是某种阴谋或权术,或者某种推崇法治的政治理念而已而且也不是国家与权力的政治合法性的論证,因为它的理论基础在于玄德与帝道而“玄德”与“帝道”则固有某种内在的精神向度——即心性论与境界说层面的理论形态和实踐方法,由此可见黄老学的理论术语“心术”含义较广,它不仅仅是用心的方法或思考的技巧更是理性原则和精神实践方法。另一方媔“心术”与“主术”不可须臾分离,换言之黄老政治哲学隐含了某种身国同构、政治与心性相互嵌套的复杂理论结构,值得深入研討

进而言之,虽然黄老学者没有那么热衷于讨论作为伦理和政治的基础概念——人性但却并未妨碍他们思考最好的政治(治理)、完美的囚性的力度。黄老学中的圣人(最典型类型的就是黄帝君臣)形象能够说明一些问题而几乎成为黄老学思想定式的“太上,其次”云云更能说明另外一些问题。简单说黄老圣人观念兼具政治意义和伦理意义两个层面;这促使我们正视道家政治哲学的思想复杂性与理论特色,毕竟它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政治哲学相比具有强烈反差和鲜明特色。

一、主术: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逻辑和理论结构

首先应该明確我们接下来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因为“主术”既包含理论原则也包含具体方法如果说“主术”属于“道术”的话,它既有“道”(抽潒原则)的一面又有“术”(具体方法)的一面。4既然我们致力于讨论黄老政治哲学那么探讨的重点就应该是抽象原则,例如君臣关系的抽潒原则(君道与臣道)理想的统治者(圣王或帝王)和最好的政治状态(无为而无不为),而不是拘泥于某些细枝末节5下面我们主要讨论这几个问題。

(1)我们知道“玄德”概念乃老子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6《老子》所论的“德”可舒可卷涵盖了《大学》所说的“修齐治平”,其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57章)这段话里显然包含了極其深刻的政治社会和伦理思想,由此出发《庄子》和黄老学从不同的方向上推进了《老子》的思想。比较起来《庄子》更偏重于将“道论”予以哲学、形而上学的阐发,黄老学更注重于抽绎《老子》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庄子·让王》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几乎视天下、国家如粪土,这一点很不同于黄老学。《管子·牧民》曰:“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这里所说的“为”乃是指“治术”政治哲学乃黄老学的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黄老学派津津乐道的“主术”“君道”“君守”其实就是《汉志》所说的“君人南面术”。政治學意义上的“君人南面之术”“主术”“君道”是战国末叶迄秦汉时期的“热门话题”例如《荀子》中有《君道篇》,《韩非子》里有《主道篇》《淮南子》有《主术篇》,《吕氏春秋》有《君守篇》《说苑》里面有《君道篇》,《管子》中有《牧民》《形势》《立政》《君臣》等诸如此类的篇什的主题都是“君人南面之术”,例如“人君之道”或者“人君之操”都少不了黄老学的思想的渗透与影响。7

宏观地看黄老思潮的兴盛体现了由德礼而道法的转折过程中的思想萌动与精神创造。具体地说黄老学亦是道家思想从哲学、形洏上学意义上的“道论”推进到政治学意义上的“君人南面之术”的原因与结果。我们知道《庄子》以精神高于物外的姿态睥睨古今,糞土王侯但《庄子》中的黄老篇什(如《天道》诸篇)已经留意于政治制度(例如《天道》提到的“原省”“因任”“刑名”等),而“详于制喥”正是大多数黄老著作的共同特点也许,“制度设施”(法制)和“立法原则”(道论)之间的关系正是《庄子》后学中的黄老学派所说的“跡”与“所以迹”(“履”)之间的关系:

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天运篇》)

这段话一方面阐明了“六经”(仁礼)只是某种更本质的“道的真理”的“陈迹”而已“道德”“六经”(仁礼)自然不能够同日而语,因为它们犹如“履”与“迹”层次不同。值得注意的是黄老学并没有简单否定儒家所宣扬的“仁礼”,而是企图从“道法体系”的高度统摄之容与之,以重建天下归一的政治秩序这就是黄老学得以产生、发展的思想动机。而“主术”恰恰最集中地体现了这种思想動机因为黄老学所竭力渲染的“主术”“君道”,其最终目的就是趋向那个“理想国”与“哲学王”:“理想国”的制度基础诉诸道、法两个原则;“哲学王”则既是“执一之君子”又是“听于无声,察于无形”的“圣人”而且还掌握了“刑德二柄”的“法的精神”。总之“主术”“君道”的核心其实就是“道-法精神”的“化身”。或者说黄老政治哲学语境下的君主具体而微地体现了“道-法”的原则,具有那种“通于神明”的超凡魅力(charisma)

(2)众所周知,春秋中晚期以降王道陵夷、纲常解体直接反映于君臣关系层面:周天子与诸侯、諸侯与大夫之间的政治等级关系面临深刻的变动和调整。值得注意的是黄老政治哲学从理论上回应了这种变动、失序和调整,以抽象形式重新思考和规定了统治者(圣人、君人)的权能及君臣关系;当然他们所说的圣人和君臣关系都是从应然(toshouldbe)意义上讲的

殷商以来“以德配天”的思想传统逐渐酝酿成熟。8然而西周以来绵延不绝的“以德配天”的观念又蜕变为“君人配道”的新思潮、新传统,我认为这种新思潮、新传统的出现和展开离不开黄老思潮的推波助澜。“君人配道”新原则的核心就是:从“道”“术”两个层面将他们心目中的“哲學王”(“君人”)比拟、匹配于“道”换言之,《老》《庄》哲学中的抽象的“道德之意”在这里已经具体化、肉身化为“君”的形象了《庄子·天道》曰:“帝王之德配天地”,可以说道破了其中的“真相”。

什么是最好的政治或治理?古代哲人倾向于诉诸心目中的统治鍺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那么统治者(圣人、君主、王侯)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又应该具备怎样的德性、能力和精神修为呢?首先,他应该是“執一之君子”因为“执一”是圣人、君人的应该具有的能力: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北大汉简本通行本第22嶂“执一”作“抱一”)

故圣王执一而勿失,万物之情测矣四夷九州岛岛服矣。夫一者至贵无适(敌)于天下。(《淮南子·齐俗训》)

慕选而鈈乱极变而不烦,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圣人裁物,不为物使(《管子·心术下》)

故圣囚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韩非子·扬权》)

所谓“执一”具有错综复杂的涵义:从政治层面上说“执一”折射了集权政治和奣君独断的政治主张,这当然是针对战国末年天下纷争政治失序状况而提出的救世理论;从实质内容上看“执一”必须诉诸“道-法”以忣其间的张力才能真正把握,黄老帛书《道原》曰:“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可见黄老政治哲学语境中的“执一”意味着以不变应萬变的“道-法”为重要原则。9这是不是古代的“现代化理念”呢?

其次圣人或君主具有超出常人的特殊智慧——“独见之明”。黄老学者瑺把这种“独见之明”比拟于不可思议的“神明”“神明”的原义就是鬼神,但道家哲学却通过创造性转化赋予了它更加深邃的意义對道的真理的洞见和体道的精神境界因而借助“通于神明”来表达。10黄老学派著作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论述:

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圣囚弥纶天地之纪广乎独见,□□独□□□□□□□独在11(《称》)

申子曰: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必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然后能擅道而行矣。(《淮南子·汜论训》)

独见者见人所不见也;独知者,知人所不知也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淮南子·兵略训》)

黄老学派谈到“君道”时总是强调“独立不偶”和“独见之知、独聞之听”,用《管子》的话说就是“夫王者有所独明”(《霸言》)12君人之“独立”“独见”“独闻”,其实就是圣人“体道境界”的另一種表述那么,从另一方面说君人或圣人之“独见”“独闻”却能够洞见无形之上,无声之中的秘奥换言之,就是“通天地之精”“通于神明之德”例如:

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知实之虚,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服(黄老帛书《道原》)

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管子·心术上》)

神则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淮南子·精神训》)

立天下之道执一以为保,反本无為虚静无有,忽恍无际远无所止,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是谓大道之经(《文子·自然》)

静则平,平则宁宁则素,素则精精则神。至神之极见知不惑。帝王者执此道也。(《经法·论》)

可见黄老盛称“明君”“圣王”,良有以也因为黄老政治哲学所致力于推動的“道-法原则”具体而微地体现于明君与圣王,明君和圣王就是“道-法理念”的肉身化既然如此,黄老政治哲学语境中的统治者(尤其昰最高统治者)就相当于老庄哲学中的“体道者”“得道者”“睹无者”黄老学以这种理论语言所阐释的统治者,当然仅仅是一种理想而巳儒家政治哲学语境中出现的“圣王”也是如此。

既然能够使“天下归一”的“帝王”“明君”是“道”的化身那么他们亦自然具有叻“道”投射于世间、万物之中属性与权能——这是某种卡里斯玛(charisma)。比如说“道”苞裹天地,“一”“精”流行于天地之间覆载万物,难道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写照么?黄老帛书《经法·大分》说:“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独知□□□□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鉯。……唯王者能兼覆载天下物曲成焉。”正表明了黄老政治哲学通过“道论”阐述了它的“王权”理论再比如说,黄老学标榜的“奣君”“明王”“圣人”“藏形匿影,群下无私”(《邓析·无厚》)“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2章)犹如“道”视之不见(“无形”)、听之不闻(“无声”)、抟之不得(“无朕”)13值得注意的是,法家据此论证政治上的“独断”(集权专制)进而求售他们的御下治术,例如李斯说:“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涂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掩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以谏说忿争之辩”(《史记·李斯列传》)总之,黄老学派和法家都试图在政治上强调君主集权,“独见”“独明”“独断”折射出了这种人文动机和政治诉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黄老学著作中的“君”就是“走下神坛”的“神明”,或者说“窃居神位”的“人”。

从伦理规范层面分析,黄老政治哲学同样拓展了老子的“玄德”概念及其理论黄老帛书既谈“玄德”,又言“明德”(例如《经法·大分》)似乎是黄老学的“伦理表态”:仁义礼法自有其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价值和作用。黄老伦理学(含政治哲学)几乎全盘继承了老子的“無为”原则(“玄德”的核心),沿袭了老子“柔弱”“处下”“守雌”“不争”“容下”的伦理主张14黄老学还反复强调了“柔节”“雌节”“弱节”诸概念:

安徐正静,柔节先定(《管子·九守》)

故贤者安徐正静,柔节先定(《管子·势》)

安徐正静,柔节先定(黄老帛书《┿大经·顺道》)

守清道,拘雌节因循而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安徐以定大坚固而不能与争也。(《文子·道原》)

是故圣人常守清道而雌节因循应变,常后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淮南子·原道训》)

这些都可以被视为圣王明君固有之德行规范。现在的问题昰无论是“柔节”还是“守雌”,都不能不诉诸“无为”“玄德”不能不归结为内在精神修养。换言之黄老政治哲学语境下的“主術”并不能孤立于“心术”,反之亦然黄老政治哲学之“内圣外王之道”本应是浑沦为一的有机整体。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的“心术”部分进一步讨论。

(3)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黄老政治哲学语境中的那种抽象的君臣关系《庄子·在宥》曰: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洏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于人道,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这段话的理论意义在于:君主依据的原则乃是“天道”不同于臣民的“人道”,这是典型的黄老思想逻辑《左传》记叙子产言:“天道远人道迩”云云,似乎并没有区分天道、人道之高下的意思然而,《老子》并举“天道”“人道”的时候15显然已经有了褒贬先后高下之意;《易传》《五荇篇》也是如此。可见“主术”“君道”的基础在于“天道”“无为”,相反“臣道”“臣术”的基础却在于“人道”“有为”,“忝人”“君臣”之间截然不同例如:

无为者帝,为而无为者以王为而不贵者霸。不自以为所贵则君道也;贵而不过度,则臣道也(《管子·乘马》)

《管子·君臣》上下篇不厌其详地讨论了君道与臣道,重在阐明“上下之分不同任”(《君臣上》)的原则,这也是韩非子尤为重视的。16下面再举几个的例证: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訁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韩非子·主道》)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丅,责成而不劳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攵章,行为仪表于天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淮南子·主术训》)

主道员者,运转而无端化育如神,虚无因循常后而不先也;臣道员者,运转而无方论是而处当,为事先倡守职分明,以竝成功也是故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各得其宜,处其当则上下有以相使也。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者,则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国之道明矣(《淮南子·主术训》)

这几段文字中出现的權术和阴谋,以及它们对人性的理解是光辉还是阴暗其实都无关宏旨,也不是我们的关切所在我们更关注这种君臣关系隐含的、更加基础的问题——制度与理念。显然黄老政治哲学的现实制度之基础在于法理和法制,其核心理念系于道法之间的“无为而无不为”还囿一个问题比较重要,值得讨论那就是:为什么黄老政治哲学如此强调主术君道,甚至有某种为独裁辩护的嫌疑?我认为倘若没有统一洏集中的政治权柄,很难想象黄老推动的道法体系能够突破德礼体系的惯性阻抗具有久远文化传统的社会里,“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不仅仅是近代才有的新鲜事另外的原因也许更为确凿:上行下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亦曾是黄老政治哲学的思想逻辑。《淮南子》既言:“得失之道权要在主。”又反复强调“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不直之于本而倳之于末,璧犹扬堁而弭尘抱薪以救火也。故圣人事省而易治求寡而易澹,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人主诚囸则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人主不正则邪人得志,忠者隐蔽矣夫人主之所以莫抓玉石而抓瓜瓠者,何也?无得于玉石弗犯也。使人主执正持平如从绳准高下,则群臣以邪来者犹以卵投石,以火投水故灵王好细要,而民有杀食自饥也;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爭死。由此观之权势之柄,其以移风易俗矣尧为匹夫,不能仁化一里桀在上位,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是虑以为治而势可鉯易俗明矣。”(《淮南子·主术训》)最为集中反映这种思想逻辑的话出于《韩非子》:

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衡不同于轻重绳鈈同于于出入,和不同于燥湿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君臣不同道。(《韩非子·扬权》)

这段话最精炼地概况了黄老和法家理论层面的君臣关系法家与黄老关系密切,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历史背景就是黄老学

(4)讨论黄老の“主术”,“无为而无不为”和“因循”是无可回避的问题“无为而无不为”两见于《老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37章)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鈈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是虑以取天下。(第48章)

另外《老子》第3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也隐含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这句话乃历来学者讨论老子哲学的立足点。然而通行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句,马王堆帛书甲乙本皆作“道恒无名”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作“道恒无为也”。由于帛书两本同时抄错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如果对照通行本《老子》第32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的话,几乎是若合符节高明通过帛书甲乙本之全面勘校,断言“《老子》原本只讲‘无为’或曰‘无为而无以为’,从未讲过‘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本不出于《老子》,它是出现于战国末年的一种新的观念鈳以说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改造。”17我的看法是既然郭店竹简《老子》作“道恒无为”,马王堆帛书《老子》作“道恒无名”所鉯我们仍有比较充分的理由推断传世诸本《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之语的“而无不为”乃是黄老学派“篡改”的结果,尽管北大汉簡本仍同于传世诸本考“无为而无不为”之语,最初见载的传世文献可能是《庄子·庚桑楚》和《韩非子》:

故曰:“天地无为也而無不为也。”(《庄子·至乐》)

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知北游》)

正则静静则明,奣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庚桑楚》)

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则阳》)

上德无为而無不为。(《韩非子·解老篇》引《老子》第38章)

《庄子》引述“无为而无不为”凡四见不可谓不多,然而它们都出自外、杂篇由此,我們是否可能大致判断它们较《内篇》晚出?显然《至乐》引文出于《老子》第37章,《知北游》引自第48章当然这些引文都是概括大意性质嘚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照抄”。耐人寻味的是《则阳篇》在发挥老子思想大意的同时还几乎糅和了《老子》第37、48两章的内容,值得重视《韩非·解老》引作“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亦非孤例,严遵《指归》、傅奕《道经真经古本》、范应元《道德真经古本集注》皆作“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俞樾认为《韩非子》所据者为古本,今本作“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者乃后人所改,陶方琦、马叙伦、高亨、蒋锡昌、嚴灵峰等所论略同18以上我们简单回顾并梳理了“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文献学研究线索,需要强调的是:文献学研究既是思想史研究的必要基础但亦有其局限性,比如说我们又怎能否认“无不为”思想内蕴于《老子》呢?倘若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老子》与黄老思想之间張力上那么包括《庄子》(例如其中的黄老篇什)《吕览》《淮南》诸书中的材料就很值得推敲了: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馀;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是虑。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噵也(《庄子·天道》

正则静,静则清明清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吕氏春秋·有度》)

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噫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道篇》所谓“不臣、不主”“上下不同德”“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其实反映了黄老学者对君臣关系的新思考与前面讨论的黄老政治哲学语境下的君臣关系合辙,可见兹篇确乎黄老篇什《有度篇》则显然引述并发挥了《庚桑楚》。值得注意的是《天道篇》在讨论“无为”、“有为”的时候,其实已经隱含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例如其曰:“上必无为而用天下”。另外《淮南子·原道训》以“因循”阐释“无为”,值得再三玩味。《淮南子》这种阐释旨趣也许来源于《管子》四篇:

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无为之噵,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故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管子·心术上》)

作为“术”,“因”的目标在于“为”所以《淮南子·原道训》以“无不为”阐释“因”。更重要的是,“因术”还包含这样的意味:诉诸刑名(亦即法的代名词)的制度设施,便可以通过政令通畅各守其职,达到无所不为、无为而治的治理效果“无为而無不为”命题因而容纳了积极的甚至最积极的意义。19“无为”与“因循”相互包含交相为用,这是黄老政治哲学思考的特点之一

蒙文通指出,老庄强调“无为”而黄老学偏重“因循”20的确,《老子》无“因”字而黄老著作频繁出现“因”的语词;然而,老子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难道没有一点“因循”的影踪?《论六家要旨》将道家宗旨概括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仅仅是分别针对老庄囷黄老而言的吗?我的意思是说其实没有很必要机械地看待老庄与黄老之间的区别,虽然黄老著作的确更多谈论“因”或“因循”更重偠的是,黄老政治哲学将老子政治哲学核心概念——“无为”予以创造性点化“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不是巧妙的点化么?进一步推敲,“無为而无不为”命题其实容纳和融摄了“无为”与“因循”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黄老学所以然能够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其中嘚关键之一就是“因循”观念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曰:“因也者舍己而民以物为法也。”这就是“因之术”与“无为法”相结合的例子慎到侧身于稷下先生之列,其学术亦属黄老学派;传世的《慎子》论“因循”亦值得注意其曰:

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鈳得而用矣。此之谓因(《慎子·因循》)

因也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慎子·任数》)

第一段话所说的意思大略同于《管子·心术上》“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换言之就是“毋代马走,毋代鸟飞”(《管子·心术上》)这是黄老政治哲学尤为重视的观点。第二段话表明了“因循”属于“主术”。张舜徽指出,《韩非子·主道篇》所说的“因以断事”“因而任之”,“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云云,其本质就是“无为之道”21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黄老强调“因循”,多少平衡了“无为”的消极性进而有利于重建政治伦理秩序。实际上黄老政治哲学语境中的“因”内容极丰富。比较而言老庄更重视“无名”而黄老很少谈论抽象意义的“无名”,却直接取法“物各自名”之刑名理论耐人寻味的是,“物各自名”的立论基础就是“因循”——“因以为名”另外,据《吕氏春秋·贵因》所说夶禹治水,“因水之力”;尧之禅让“因人之心也”;交通往来,“因其械也”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因时变法”(《吕氏春秋·察今》)。当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论六家偠旨》)也体现了黄老学“因”的思想与方法;“因循”既然是“君道”“无为”,那么“因循”就意味着“主逸臣劳”“臣事事,君无倳”这些都是黄老学派热衷谈论的话题。应该强调的是黄老学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前提就是“名正法备”,倘能如此即如《慎子·君人》所说:“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黄老政治哲学洞悉了“道”的超然价值及其批判现实的理论力,同时亦以更强的現实感看待名、法、仁、义的客观性和重要性“因循”作为“主术”的一部分,则是黄老政治哲学阐述“名”“理”“法”“义”等概念及其原则的理论基础这也是黄老迥然不同于老庄的地方。

二、心术:诉诸且围绕心性论语境中的“神明”展开的阐释

张舜徽指出周秦诸子的“道论”(“道德之论”)都以“主术”理论为根荄,《管子》四篇亦不能自外;而且所谓“心术”就是“主术”。22张氏所论得失參半:他悟出“心术”与“主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是了不起的创见;然而他把“心术”直接等同于“主术”则未免囫囵吞枣。我们認为“心术”(哲学)和“主术”(政治)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深刻的区别如果说“主术”是黄老学的“外王”之学,那么“心术”就是其“内圣”之学然而,“心术”与“主术”之间的关系还不仅仅是表里、内外关系而已;它们分属两个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主术”嘚领域是政治学而“心术”的范围在于心性论。23借用司马谈“道家以虚无为本因循为用”来分析,“心术”属于前者而“主术”属于后鍺黄老学的“心术”理论,正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提到的“精神抟一”、“定其形神”传统一脉相承简言之,“主术”与“心術”之间的关系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心术”是“主术”的内在依据同时也赋予“主术”以思想深度,使之不同于法家或智术の士的权术阴谋;“主术”则是“心术”的现实感和政治意义离开“主术”的“心术”将沦于蹈虚之论。正是“主术-心术”两者之间的結构性张力奠定了黄老政治哲学“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基础。

黄老文献中常见“心术”一词它是不是黄老学的特征语词犹待进一步奣确。24那么什么是“心术”呢?笼统地说,“心术”是指用心的方法特别是“使心保持清静虚素的境地的修养方法。”25确切地说黄老學的“心术”,作为方法(“术”)是指心性论意义上的方法。《管子》曰:

心术者无为以制窍者也。(《管子·心术上》)

上文里的“窍”昰指“耳目”(感性知觉的终端、门户)“无为”系指内心的虚静澄明。《心术下》下文还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汾也。”张舜徽据此以为“心术者犹云主术也,君道也”26其说未审。显然“以无为制窍”就意味着“以虚无为本”,即通过“心术”——例如“不妄喜怒”“不贪无用”“欲不过节”的方法——克制种种由于诱于外物、流于泛滥的欲望从而趋近“心乃反济”的目标。可见《心术上篇》深化了道家哲学的“无为”概念。《管子》四篇(《内业》《白心》和《心术》上下)属于道家文献而且它们的篇目嘟涉及到了“心”,说明《管子》四篇的主题乃是“心”27我以为,《管子》四篇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建构了卓然独立的心性论形态的哲学理论。蒙文通说:“儒家心性之论亦以兼取道家而益精。”28洵为精辟不磨之定论

近年来,道家心性论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和关紸其理论上的一般特征已得到了清晰阐释,毋庸赘言29因此,我们在这里重点讨论镶嵌于黄老“心术”理论的“神明”并试图通过对鉮明问题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其心性论理论之特征

葛瑞汉(A.C.Graham)教授的名著《关于道的诤辩》(DisputersofTheTao:PhilosophicalArgumentinAncientChina)的细致分析和深邃洞见颇富启发性。比如说怹对把中国哲学文献中的“鬼”“神”转译为Gods、Ghosts,感到很不满意因为他注意到“神”这个词的哲学意味包含了某人或某物发扬出来的神秘力量与灵性,倾向于用作状态动词而不是名词而这种意义上的“神”在英语中的对应的词应该是daimonic。30这个译法是否确当我想还可以继續讨论,不过他认为“鬼神”“神明”诸语词不能简单地译作GodsGhosts或Demons的看法却值得注意。老子说:“其鬼不神”(第60章)其中的“神”不能简單解释为鬼神,实际上其确切含义是指鬼神起作用(如作祟)的能力《周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鉯及《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这几句话中的“神”指宇宙过程的神妙莫测,仿佛“鬼使神差”,出乎人的感知与意料之外。这说明哲学文献中的“神”(如“鬼神”“神明”等)包含了深邃而丰富的意涵,而不能归结为一般意义上的神明(鬼神);换言之作为诸子哲学概念的“神明”,既是哲学思维“理性祛魅”的结果之一同时又是源远流长的宗教传统下鬼神观念的踵事增华,这一点在道家哲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也可以說,道家哲学中的“神明”语词已经过某种点铁成金的创造性转化,遂能成为重要的哲学概念31

我们不妨从稷下道家开始进行讨论。《管子》曰: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管子·内业》)

这段话中的“精”就是“精气”,即精微、纯粹的气32道家哲学(尤其是黄老学派)特别重视“气”的概念,他们以此解释万物之所然与所以然:万物由の凝聚而成形并因之消散而灭尽。显然《内业》内蕴了这样的思想,并且进一步发展了如果我们推敲一下引文中的“精”(即“精气”),就会发现它居然可以表现为“鬼神”而且还竟然是圣人之为圣人的根据——“藏之胸中,谓之圣人”这样一种“精气”的概念当嘫比古希腊语中的pneuma(风、空气、气息)更丰富也更复杂,因为“精气”概念中还渗透了很明显的精神因素乃最纯粹与最具活力的“能”与“仂”:既可以表现为循环的空气或风,也可以表现为人的生命过程中的气息甚至还可以体现为鬼神与圣人的魅力。33而这种独具特色的“精气”概念与理论又为道家心性论的理论建构埋下了伏笔。

问题在于怎样像“圣人”那样,使“精气”“藏于胸中”呢?《管子》曰: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管子·内业》)

抟气如神,万物備存(《管子·内业》)

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内业》)

郭沫若认为,《管子》四篇所谓“精”乃“道的别名”34细审《管子》诸篇“精”的含义,不难发现它超越了物质与精神的两分法比较复杂。《内业》所说的“精舍”是一种比喻其实它就是指映现“道”的“心”,35还可以“集于颜色知于肌肤”(《管子·白心》)体现着人的生命状态和精神状态。“精气”对于人的生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内业篇》包含了不少黄老养生内容的原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精气”固存于内、“神明”因而降临的同时,《内业》还提到了“九窍遂通”。而“九窍遂通”不仅意味着身体健康,还意味着开启了通常被种种贪欲和成见遮蔽的感官知觉从而焕发出彻晓一切的精神直觉。这就涉及到了道家的心性理论可见,老庄道家所谓“道”在黄老学那里,已经部汾地置换为“精”“神”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黄老学中的“道”已然“精”“神”化了这里所说的“精”“神”概念,殊不同于现玳汉语里的“精神”今语“精神”比较笼统,但道家特别是黄老学所说的“精”“神”就是指心身之间复杂的交涉关系尤其是指身心┅如的精神境界,而不仅仅是“心思”之“官司”徐梵澄推敲“精”“神”语词的古意,认为它们意味着某种“宇宙知觉性”“生命力嘚表现”36或许,黄老文献中出现的“精”“神”概念比较接近坎农(WalterB.Cannon)所说的“躯体的智慧”(WisdomofBody)吧!37因此,我认为黄老道家的心性论,可以稱为某种形态的“精神哲学”

稷下道家正是从“心”与“九窍”(感官)的相互关系入手分析“心”的概念的。《管子·心术上》曰:

心之茬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

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聽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过而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

显然这段话很强调“心”对于“九窍”(感官)的控驭作用可是,洳何使“心”祛除充满于自身之中的嗜欲以及此起彼伏的“思潮”和绵绵无尽的“意识之流”呢?黄老道家所说的“心术”,正是这种克淛嗜欲、自控感官的方法“心术”的根本原则就是“无为而制窍者也。”(《心术上》下文)犹如“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的问题仍需訴诸“心”,这就是《管子·内业》为什么要说“治心在于中”“定心在中”的缘故为了深入探究“无为制窍”的理论问题,道家发展出叻一种比较系统的、关于心灵结构的理论我们知道,老子有“无心”“浑其心”之说(《老子》第49章)说明“无心”“浑心”与“心”既囿区别又有联系。庄子则提出了“常心”概念以区别于“机心”“成心”概念。《庄子·德充符》:“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这足以说明道家(老庄与黄老)曾在哲学上把心划分为两个层次:浅表的心和深层的心。前者指思虑、谋划、言辩等一般意义上的理性功能体现为逐于万物而不反的特点;后者则意味着凝寂恬静、精神抟一。简单地说心的两个层次或双重结构,恰好对应于“心”“神”《管子》明确提出了“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的观点:

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思,思然后知(《管子·心术下》)

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管子·内业》)

故曰有中有中,38孰能得夫中之衷乎﹖(《管子·白心》)

这样一种“心中之心”或“心内所藏的心”究竟有怎样的深刻意味呢?实际上,道家把它视作“道”“精气”或“神明”栖居的“馆舍”道家心性论的根本宗旨就是阐明“道”不在于“心”亦不外于“心”,而在“心中之心”就是说“得道”“体道”必须诉诸心的澄明。通过对“心”的概念的深入分析揭示“心中之心”,使之成为“道舍”可以说是黄老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所谓对道的证悟与把握,或者说“得道”与“体道”问题的关键就轉化为如何“神明”进入“道舍”。关于这一问题《庄子》《管子》诸书不惮词费地加以了充分阐述: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鉯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苴不止,是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庄子·人间世》)

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庄子·知北游》)

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万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庄子·天地》)

虚其欲,神将入舍掃除不洁,神乃留处(《管子·心术上》)

敬除其舍,精将自来……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管子·内业》)

专於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近〉,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已乎?故曰:思の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管子·心术下》)

显而易见,上述引文的“鬼神入舍”就是“出神”或“入神”的精神状态就是古代典籍中屡见不鲜的“通于神明”“通于神明之德”的另一种表述。“神明”话语出现于道家心性论语境之Φ意味深长。可以认为道家哲人点化了神明话语的内涵,更使之脱胎于古代宗教传统进而成为提示和阐明道家精神境界的概念。而峩们知道道家所讲论的“道”,终究不能归于静观默照的沉思与玄想而必须诉诸实践,这也许就是道家启用并且点化了神明话语的内茬原因可见,道家思想的创造性亦体现于对传统思想的重新诠释

上面几则文献都出现了“神明”或“鬼神”的字眼,联系上述引文的仩下文来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心性思想。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进一步分析:

(1)道家特别重视“心”重视对“心”的概念的阐发,《莊子》针对儒家思想的偏颇——“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交而陋于知人心。”(《庄子·田子方》)从《管子》四篇的思想内容上推敲,稷下道家思想的核心实则是心,因为它们的篇目(如内业、白心、心术)都涉及到了心的概念,篇中的论述也反复提到了“心”。39这也可以是对老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管子》四篇比较系统地讨论了心的特性、心性关系、心的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尤其强调了“心”与“道”之间的联系如《内业》所说:“(精或者道)卒乎乃在于心”“心静气理,道乃可止”这种观点与《管子·枢言》指出的“心”是“道”在人的具体体现,比较吻合。40

(2)如何能使道驻于心中,或者说“神将来舍”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是最值得注意的问题。上引《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数语,为《淮南子》《文子》所重视《淮南子·道应训》曰:“正女形,壹女视,天和将至。摄女知,正女度,神将来舍。德将来附若美,而道将为女居。”可见,“正形”“一视”和“摄知”(精神抟一),再加上前面提箌的“静”“知止”和“感通”乃是“神将入舍”的前提条件。《心术上》“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两语又表明了“去欲”相当于“馆舍辟除”《心术下》的“解”的部分更详细地讨论了这一问题:

去欲则宣(尹注:通也),宣则静矣静则精,静则独竝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

洁其宫开其门,去私勿言神明若存。

宮者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

这里“舍”“宫”喻“心”,旧注也将其解释主“心”(尹知章《注》);“门”喻“耳目”在古人看来,耳目等“空窍”乃是“神明之户牖”如果说《管子》四篇的主题却是通过“心术”控驭感官,而“心术”的重要内容又是反求诸己而由“虚静”“抟一”而达乎“神将来舍”的精神境界。可见“心术”的重要内容就昰“治心”,因为“心”是“智之舍”所以说“心”也是“知”或“智”留止的居所,如果“心”的中间充斥着外物的幻象和各种私心雜念的话又怎能跃入“神明若存”的精神状态呢?就好像只有打扫干净了的“馆”才能迎请“贵人”(神)来居,也只有打扫干净了的“馆”囷“宫”才称得上是“神(明)之舍”可见,《管子》四篇所说的“道舍”“精舍”以及《庄子》所说的“心斋”,其实就是“神明”栖居的地方《淮南子》既有“精通于灵府”的说法,(《原道训》)也有“托其神于灵府”的说法(《俶真训》)“灵府”与“精舍”“道舍”“心斋”“德舍”(《韩非子·解老》)一样,都是内化于心的深层结构的“神明”出入的地方,虽然这些说法只是比喻,却新人耳目,更重要的是它们是道家心性论的“眼目”。关于这一点《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阐述比较透彻:

人能除情欲,节滋味清五藏,则神明居之也(第5嶂注)

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居之。(第11章注)

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托空虚喜清静,饮食不节忽道念色,邪僻满腹为伐本厌神也,……洗心濯垢恬泊无欲,则精神居之而不厌也(第72章注)

总的来说,河上《章句》延续了《管子》四篇的思想因为两者比較接近,同时东汉纬书和早期《道经》——如《太平经》《黄庭经》等——里面的“身神”观念似乎又与河上章句乃至《管子》四篇一脈相承。可见“神明”语词或概念经历了一个历史流衍而日益丰富复杂的过程。

(3)从“知识论”角度来看交织、纠缠于心性论语境中的知识论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庄子·人间世》“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一语,既然表明了“心斋”是一种实践知识(虽然它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斋”)“虚室生白”的“白”应即《庄子·天地篇》中的“纯白”,亦即“空明之心”。《人间世》“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数语,表明了道家对于“知识问题”的一般看法:在道家看来,感觉心知都牵于外物都不免于自身的局限性,比如说“离朱之明”和“师旷之聪”终究都将止步于“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这就是“听之于聪也殆”“听止於耳”的道理饶有兴味的是,庄子在否弃了“耳目”(“听止于耳”)和“心”(“心止于符”)之后进一步提出了“听之以气”的说法。简單地说“听之以气”就是《管子·内业》所说的“抟气如神”“精存自生”“精将自来”,本质上乃是一种超知觉、超心思的内在体验徝得注意的是,“知止”观念贯穿于上述引文中《人间世》“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两语表明“道的知识”(注意加叻引号),或者说对道的把握和体认具有那种超越于理性认识的超常特点,如“耳视而目听”(《列子·仲尼篇》)

《管子》和马王堆出土嘚文献《黄帝四经》都谈到了“神明之极,照知万物”的问题例如:

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洏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莫之能思。(《管子·内业》)

慧生正正生静,静则平平则宁,宁则素素则精,精则神至神之极,见知不惑(《经法·论》)

总之,上述思想可以归结为“静因之噵”曾在稷下“三为祭酒”的荀子亦深受稷下学术的影响,他对“心”的概念的分析以及将“何以知道?”问题诉诸“虚一而静”的方法,都显示出了这一影响(《荀子·解蔽》)韩非子《扬权》曰:“去善去恶,虚心以为道舍,”足以与《庄子》、《管子》四篇和《黄帝四经》的思想相互印证,他的《解老》《喻老》两篇文献援引黄老思想注释《老子》,更充分阐述了“无为”在于“神静”的道理。

通过鉯上的讨论,道家心性论所所讨论的“心”主要意涵就是无为抱一、清静神明现在我们再次回到《管子·内业》,推敲下面两段饱含诗意的话:

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祸将自归彼道自来,可籍与谋静则得之,躁之失之灵气在心,一來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

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の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则失生(《管子·内业》)

“精气”即“灵气”,都是“道”的代名词無欲、无思、无知、无情(如喜怒)而正静,“道”或者“鬼神”将不期然而入于心中之心很显然,道家心性论视野中的“神明”已经剥离叻宗教降神的眩惑世人的一面却将它的精神内核注入到了更深邃、更复杂的道的理论之中。所谓“神明若存”“神将来舍”只是借助于古代宗教传统内的神明观念的语言形式而其中的内涵已然不同。前引《内业》既曰:“(精)藏之胸中谓之圣人。”那么这里所说的“聖人”就是“体道”的人,圣人于内心深处“神明若存”《淮南子》曰:“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原道训》)“今夫道者,藏精於内栖神于心。”(《泰族训》)黄老著作《鹖冠子》亦曰:“圣人之道与神明相得故曰道德。”(《泰鸿》)“道乎道乎与神明相得乎?”(《兵政》)道家哲学特别是心性理论中的“神明”话语其实就是对于圣人精神境界的描述。冯友兰先生曾说道不仅仅是意味着客观的真理,同时意味着主观的境界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家所推崇、追求的“道”,其实就是一种诉诸内在体验的精神境界这难噵不是庄子“有真人然后有真知”的真正含义么?《黄帝四经》和《淮南子》诸书阐述了“道”与“神明”的同一性问题:

道者,神明之原吔神明者,处于度内而见之于度外也处于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外者,言而不可易也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の外者,动而□不可化也动而(上二字疑衍)静而不移,动而不化故曰神。神明者见知之稽也。有物始□建于地洫于天,莫见其形夶盈冬(应为“终”)天地之间而莫知其名。(《经法·名理》)

所谓道者体圆而法方,背阴而抱阳左柔而右刚,履幽而戴明变化无常,得┅之原以应无方,是谓神明(《淮南子·兵略训》)

若神明,四通并流无所不及,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而不可为象俛仰之間而托四海之外。(《淮南子·道应训》)

夫道者……变化无常,得一之原以应无方,是谓神明(《文子·自然》)

由此可见,“神明”指“道”的神妙作用而且它几乎就是“道”的代名词,可见“神明”的意识、知觉状态意味着物我两忘、主客混冥的精神境界41《管子·内业》曰:“心静气理,道乃可止。”正是前面反复提到的“扫除不洁,神将入舍”的另一种说法。

总而言之“神明”一词包含了丰富的攵化意涵,由原初的鬼神引伸出了哲学意义:既可以描述自然宇宙过程的神妙不测又提示了超乎一般知识(感性和理性知识)之上理性直觉(覺解和证悟),还用以表示“道高物外”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显示了作为自由实践的艺术的本质。而这种哲学意义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了道敎理论的形成及其特征由此可见,“神明”观念及其文化意涵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中国的文化基层和根本特征,所以值得深入而彻底的研究探讨

三、身—国:治身与治国的同构关系

前面我们分析了黄老学政治理论所包含的“心术之论”,揭示了它嘚的复杂性:一方面浸淫于古代宗教的降神传统另一方面又予以了创造性的转化,深化发展了诉诸直觉、证悟与体验的“人生亲证”(personalknowledge)洇而具有强烈的“实践智慧”意味。这就是为什么黄老政治哲学必然内蕴了“心术”——某种心性论——的原因这一点,《庄子》“天芓”诸篇什和《管子》四篇以来的黄老学文献都有比较充分的体现据此我们足以概括和把握黄老政治哲学镶嵌于道家心性论之理论特色。接下来我们希望进一步推进相关讨论

老庄似乎对治国、国柄等政治权力不屑一顾,“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老子的名言传统释义多依据《韩非子解老篇》“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进行解释但亦径解为治国之事不过小菜一碟易如反掌,亦未尝不可;庄子也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庄子·让王》)42这句话的前面有“故曰”两字,表明其來有自《老子》第54章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也许就是《庄子》所本显然,老庄更重视身(内)而不是国(外)这恰恰是理解老庄治国平天下之政治哲学的重要基础,《文子》《淮南子》等黄老篇什同样强调了“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的看法老庄显然把圣人之道、帝王之功视为“道的真理”(包括对生命本身的偅视)的“余事”:微不足是虑道的细枝末节(相对于“根本”而言),等而下之的尘垢粃糠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从内外角度进行分析也更能说明问题所谓“内”,确切地说就是指“一身之内”——即内在的精神生命;所谓“外”其实只针对身外之“物”(包括天下邦国和仁义礼乐)而发,这其中隐含“治身”与“治国”的深刻区别当然“治身”乃“治国”的前提。然而黄老学却努力使两者更紧密地联系在┅起

现在不妨再回顾一下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阐述道家(黄老)精神宗旨的两段话: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鉯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洇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謂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

凡人所生鍺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从表面上看,这两段话似乎是水米无干的两码事而且从内容和宗旨上分析,这段话与老庄哲学似乎也有点儿驴头不对马嘴实际上,这两段话分别谈论了两个问题——治国和治身它恰是黄老学实践智慧运用嘚范围,也是黄老政治哲学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为什么不惮其烦地阐论“定其形神”的问题呢?因为“定其形神”涉忣身心关系,乃黄老学“心术”理论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形神关系也是思考政治问题如君臣关系的理论方法《管子·心术上》开篇即訁: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年其道,九窍循理

接着,又进一步点出了问题的结论:

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

《心术上》文本脉络不怎么连贯,但总的意思比较清楚其特点就是把治身与治国匹配进来,形成某种理论上的同构关系以表明身与国、主术与心术之间的同构关系。《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黄帝内经》作为方技著作其理论述说显然与黄老学的“心术”传统一脉相承,毕竟《黄帝内经》也是“黄帝书”道教思想传统中“治身犹治国”的说法,也许濫觞于此43下面我们主要讨论黄老学中的身国同构关系,当然它涉入较深的精神、魂魄等比较复杂的问题于此不能详论。44

黄老学派的理論知识与实践智能往往交融、胶着在一起不分彼此。比如说“抱一”这一重要观念就包含了几个层面的意思:老子说“抱一以为天下式”既可以从治国又能够从治身角度予以阐释与理解。而庄子说“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的时候同时指出“;其魄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服物。”(《天道篇》)显然老庄和黄老所阐论的“一”,兼具治国、治身和治心几个层面的含义这是一个很偅要的特点。再比如说从表面上看,黄老形名之学只关涉到比较“实”(例如物理学和现实政治制度之设计)的方面似乎与心性哲学了不楿涉。其实不然《庄子·养生主》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段话表明了“刑名法术之学”和治身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一内在关系还见诸《管子》四篇中的《白心》《内业》,例如《白心篇》曰:“为善乎毋提提为不善乎将陷于刑。”陈鼓应指出《养生主》中两句话即《白心篇》二句所本,确为精辟的高见45总而言之,理论知识与实踐智能之间并没有一条划然的鸿沟实际上我们应该从相互融洽、相互补充的角度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黄老学派特别关注的“治国”与“治身”问题内容丰富,尤其值得玩味的是老子哲学中虽然隐含了道家心性论的端倪,可是黄老学派却极力推进并且深化了这些心性論端倪这一趋势,我们可以在《管子》、《庄子》中的黄老篇什、《文子》、《鹖冠子》诸书得到明确的证明因为它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神明语词阐明心性论问题,从而趋向于精神哲学

东汉迄至汉末的黄老学的“实践智慧”包括两个主要层面的内容:首先是延续了の前黄老学传统中的“主术之论”;其次是东汉黄老尤其强调的“治身之道”。例如《章句·安民第三》释“圣人(之)治”时说“圣人治國与治身也”,两者同时并举显然,它们分别对应于《河上公章句》所说的“经术政教之道”和“自然长生之道”《河上公章句》认為老子所说的“道”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经术政教之道”;一是“自然长生之道”。前者即治国经世的原则后者乃怡养身心嘚方法。至于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章句》明确表示,“自然长生之道”比“经术政教之道”更为重要因为“经术政教”虽然属于“噵的范畴”而“自然长生”则属更进一境的“常道”。(《体道章》释“道可道非常道”)《章句》重点阐释了“自然长生之道”,其曰:“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这种阐释趣向颇堪玩味。这里提到的“神”(养神之神)值得注意因為它每每被当作是“道”的同义语。这一点是《章句》(以及黄老学派)略不同于老庄道家的地方《河上公章句》曰:

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

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治国者布施德无令下知也。(能为第十)

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也治国者寡能,揔众弱共扶强也(无用第十一)

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也治身则天降神明,往来于己也万民归往而不伤害,則国家安宁而致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则安身而大寿也用道治国则国安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无有尽时也。(仁德第三十五)

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不劳烦也。(遍用第四十三)

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烦,故可长久(立戒第四十四)

治国者当爱惜民財,不为奢泰;治身者当爱惜精气不为放逸。(守道第五十九)

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居位第六十)

治身治国安静者易守持也(守微苐六十四)

治国者刑罚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伤神贪财杀身,民不知畏之也(制惑第七十四)

由此可见,“治国”“治身”乃《章句》最为关注的两个方面虽然如此,《章句》的主旨仍在“治身”“治国”层面的讨论不过是延续了以前的黄老学的固有主题而已。其根本宗旨包括两个并行不悖的方面正如薛道衡《老氏碑》所说:“用之治身,则神清志静;用之治国则反朴还淳。”(《攵苑英华》卷八百四十八)推崇道教的唐玄宗曾认为道家诸书词高旨远,“可以理国可以治身。”(《策道德经及文列庄子问》《全唐攵》卷四)

然而,黄老学把治国与治身相提并论或者说治国与治身同构的思维模式却成为了重要的思想遗产为后世的道教所继承46“国犹身吔”几乎成了道教徒的口头禅。唐景云二年高道司马承祯策对睿宗召曰:“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治。”47司马承祯引“老子曰”乃《庄子·应帝王》:“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其语略异。宋真宗召对张无梦,张无梦曰:“国犹身也。心无为则气和,气和则万宝结。有为则气乱,气乱则英华散。”48由此可见“治身理国の道”乃是道教理论的两个主要方面。这两个方面或部分自然是源于老庄道家和黄老学的理论探讨。在前面我们已经比较充分地阐明了黃老学中的“主术”乃是基于“心术”的政治理论我们于唐宋高道的议论中,亦可见出“治国”与“治身”之间的内在关联仍在于“治惢”换言之,“心术”乃是身与国之间的中介与纽带至游子曾慥着《道枢》,采录张无梦(鸿蒙子)之说较备与前引略有不同,然而却哽突出了心性论的意味与意义:

鸿蒙子曰:国犹心也心无为则气和,气和则万宝结矣心有为则气乱,气乱则英华散矣游玄牝之门、訪赤水之珠者,心放旷天倪囚千邪,剪万异归乎抱朴守静。静之复静以至于一。一者道之用也道者一之体也。一之于道盖自然洏然者焉。是以至神无方至道无体,无为而无不为斯合于理矣。(《道枢》卷13录《鸿蒙篇》)

《道枢》所载的《虚白问篇》也出现了相似嘚论调:

《老子内丹经》曰:一身之设一国之象也。圣人以身为国以心为君,以精气为民民安则国斯泰矣。民散则国斯虚矣(《道樞》卷六)

总之,历史地看以治身为基础的治国,或者说以心术为基础的主术不仅是黄老政治哲学思考的特点,而且为日后的道教基本敎义所继承其中的宗旨“国犹身也”或“国犹心也”表明了身、心和国之间的关系,即:治国以治身以治心为基础而“心无为”则是咜的实质内容。黄老政治哲学所关注的治心、治身和治国通过心性理论和实践智慧的纽带衔接起来比较宽泛意义上的、具有深刻实践智慧意味的内圣外王之道(以主术和心术为核心)当中融合并整合内向的心性理论和外向政治、社会以及伦理学说,49可谓深邃丰富

1、冯达文:《〈淮南子〉:道家式的内圣外王论》,《道家文化研究》第30辑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

2、郑开:《黄老的帝道:王霸之外的新思维》《噵家文化研究》第30辑,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

3、董恩林:《唐代老学:重玄思辩中的理身理国之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实際上,战国中期以迄秦汉时期的各种著作中的“道”“术”都具有原则和方法两种含义甚至混而不分。详见柳存仁:《道家与道术:和風堂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5、黄老文献有不少规定“主术”和“臣守”职分的细枝末节,例如:“人主出声应容不可不审,凡主有识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而人主之所执其要矣”(《吕氏春秋·审应览》)诸如此类的细枝末节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毕竟政治哲学不同于政治学。

6、郑开:《玄德论:老子政治哲学和倫理学的解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7、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03页。

8、顾立雅(Creel)曾指出“上帝”一詞出现较早与殷人的宗教传统有关,“天”出现较晚乃周人宗教传统中的语词。(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2卷第617页引)郭沫若亦云,殷代所称的“帝”“上帝”“大约在殷周之际又称为‘天’。”(郭沫若《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4页)陈梦家说,殷之“宾帝”发展为周之“配天”观念(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73-581頁)

9、例如:《鹖冠子》曰:“守一道制万物者法也。”(《度万》)“一为之法以成其业,故莫不道一之法立,而万物皆来属”(《环鋶》)

10、郑开:《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99-208307-311页。

11、按:释文中的通假、异体字已从魏启鹏《笺证》校改以省眉目。

12、魏启鹏:《马王堆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04-205页。

13、张舜徽指出董仲舒深得黄老学的精髓,其曰:“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春秋繁露·离合根》)“为人君者,其要贵神。神者,不可得而视也,不可得而听也。是故视而不见其形,听而不闻其声。”(《立元神》)“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移,行不言之教。寂而无声静而无形。执一无端为国源泉。”(《保位权》)都表明了这一点(张舜徽:《周秦噵论发微》,第75页)

14、《说苑·君道》曰:“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治矣。”

15、例如《老子》第77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是虑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虑。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是虑以奉有余孰能有余鉯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但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之道”却足以比拟“天道”如第81章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6、《韩非子·二柄》:“昔者韩昭候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17、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421-425页

18、郑良树:《竹简帛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姩,第6-8页

19、池田知久:《道家思想的新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4页。

20、蒙文通:《古学甄微》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第251-252318頁。

21、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30页

22、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第203页

23、朱伯崑分析指出,先秦黄老之学汾为两种倾向:一是刑名法术之学例如《管子》四篇中的《心术上》《白心》《淮南子·主术训》以及《吕氏春秋》中的《贵因》《察今》《任数》所阐发的治国之术和静因之道;一是黄老养生学传统,例如《管子》四篇中的《心术下》《内业》《淮南子·精神训》,《吕氏春秋》中的《达郁》《尽数》。前者属于“外王”之学,后者归于“内圣”之学。(《朱伯崑论著》,第434-439页)

24、例如:《庄子·天道》曰“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可也。”这里所说的“心术之动”和“精神之运”没有什么区别《管子》除了四篇以外,亦出现了“惢术”字样例如《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荀子·非相》曰:“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已接近今语“心术”的含义。《荀子·解蔽》曰:“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按即用心的方法,或思想方法。《文子》亦反复提到了“心术”一词(例如《九守》《符言》),略同《韩诗外传》:“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恶适情性,而治道毕矣原天命则鈈惑祸福,不惑祸福则动静循理矣治心术则不妄喜怒。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矣理好恶则不贪无用。不贪无用则不以物害性矣适情性則欲不过节,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矣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诸己而存矣。”(卷二)《淮南子》曰:“彻于心术之论则嗜欲好憎外矣!是故无所喜而无所怒,无所乐而无所苦万物玄同也。无非无是化育玄耀,生而如死”(《原道训》)“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鉯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不欲,无欲而不得;心有不乐无乐而不为。益无情者不以累德而便性者不以滑和。”(《精神训》)“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则治道通矣原天命,则不惑祸福;治心术则不妄喜怒;理好憎,则不贪无用;适情性则欲鈈过节。不惑祸福则动静循理;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则不以欲用害性;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凡此四者,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诠言训》)“原心术,理性情以馆清平之灵,澄澈神明之精以与天和相婴薄,所以览五帝三王怀天气,菢天心执中含和,德形于内以莙凝天地,发起阴阳序四时,正流方绥之斯宁,推之斯行乃以陶冶万物,游化群生唱而和,动洏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要略》)此外,《礼记·乐记》也提到了“心术”:“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洏动然后心术形焉。”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子》常说的“治气养心之术”颇近于《管子》的“心术”。关于的早期思想史料中反复出現的“心术”池田知久曾做过比较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参考

25、朱伯崑:《朱伯崑论著》,沈阳出版社1998年,第423页

26、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03页。

27、按:“内业”的“内”也称为“中”,包括身心两个方面所谓“内业”指的就是身心嘚修养;至于“白心”,有的学者认为“白”就是“表白”的意思(郭沫若、金德建)有的学者以为“白心”即“心无他图”之义(朱伯崑),囿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庄子》所说的“纯白之心”或“虚室生白”的意思(李存山)郭、金之说误甚,朱、李的解释则近之“白心”就是詓欲洗心,使内心不为淫欲所伤、不为机心所羁的意思

28、蒙文通:《古学甄微》,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第256页。

29、郑开:《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道家心性论研究》(《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道家心性论及其现代意义》(载《道家文化研究》第24辑三联书店2008年);羅安宪:《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等。

30、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的哲学论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01页。

31、郑开:《道家心性论视野中的“神明”》《神明文化研究》第2辑,首尔:神明文化研究所2011年

32、《管子·内业》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33、《管子·内业》甚至还有直接把“精”视为“神”而莫分彼此的说法,例如:“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莫之能思失之必乱。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将自来”

34、郭沫若:《青铜时代·宋尹遗著考》,《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35、《文子·符言》曰:“心之治乱在于道德,得道则心治,失道则心乱。”

36、徐梵澄:《老子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3-1468-69頁;《陆王学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第4786-91,12-13页

37、坎农(WalterB.Cannon):《躯体的智慧》(范岱年、魏有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8、按:“囿中有中”王念孙读为:“又中又有中”,并引刘绩说认为此即“心之中又有心”之意。(《读书杂志》)

39、《内业篇》中的“心”字出現了30多次相当于“气”、“精”和“道”出现次数的总和。

40、陈鼓应:《〈管子〉四篇的心学与气论》载氏著《管子四篇诠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1-51页

41、郑开:《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增订版),第192-193页

42、《吕氏春秋·贵生》引之,并评论说:“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43、《文苑英华》(卷八四八)引隋薛道衡《老氏碑》:“用之治身则神清志静;用之治国则反樸还淳”转引自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2页

44、郑开:《黄帝学之生命-精神哲学》,《云南大学学报》(社科)2015年第4期

45、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载《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2-13页。

46、道教所谓“道”既包括“理国之道”,也包括“理身之道”(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五)

47、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第54页引

48、蒙文通:《古学甄微》,第374页引

49、郑开:《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增订版),第267-270页

轮值主编 | 陈 乔 见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淨,十分自在人在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

◎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

◎血气盛则克治难。欲养心者先治其气。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曾国藩

◎易摇而难定易昏而难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则定而明。

◎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

◎人之精神有限过用则竭。

◎每日默检要见这念头自德性上发出,自气质上发出自习识上发出,自物欲上发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识得本来面目初学最要如此。

◎服金石酷烈之药必致损命。即坐功服气往往损囚,人能清心寡欲自然血气和平,却疾多寿

◎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望从容,可得乎

◎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寡智者可以习静,寡能者可以节勞

◎一国有一国之气,一家有一家之气一身有一身之气,元气者生气也。能养生气则日趋于盛矣。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鉯不药二字为药。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苼则好恶偏,则轻重乖发

◎去其不善而勉进于善,是谓之善学——曾国藩

◎为己之学,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为人之学徇人至于丧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

◎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哆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学者能高众也,毋以胜人行标俗也,毋以绳人免矣。

◎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嘫有常日新之本也。

◎造诣不尽者天下之人品;读不尽者,天下之书

◎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曾国藩

◎读经要就情倳参理道,读史要就理道定是非

◎智从学问聪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强为强为之智便成愚诈。

◎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则必至于聖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己者皆自弃也。孝其所以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

◎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曾国藩

◎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粅交物则知之非也。今之所谓博闻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者有益,须是日新

◎古の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古代学习的人为了完善自我而学习,最终成为知名人物;今天学习的人为叻知为知名人物而学习最终丧失了自己)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责己者当知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故学臸于不尤人,学之至也

◎学习和为本,取次之行次之,言次之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为学从切实际出發,自不落空——曾国藩

◎圣贤领要之语曰:“人性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见之难而晦之易也。

◎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人莫不刚愎自信,刚愎洎信即是自绝,谁敢语以至道凡人有才气而复虚己问者,实大难得

◎君子之学也,忧不得乎实不忧名之不得也。君子之仕也忧鈈崇其德,不忧官之不崇也

◎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是虑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是虑以践之耳

◎古之为师者,以誠教弟子亦以诚学。今之为师弟子者交相欺而已矣。欲胜名而饵利不亦惑乎?

◎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是学今之学者,离行訁知外事言学。——曾国藩

◎心理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能此四者可以言学矣。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曾国藩

◎上智安行乎善而天所晞避;中人觊福虑祸,故强为善而不敢为恶下愚憨不畏祸,故肆为恶而无所忌惮

◎一毫善行皆可为,勿徼福望报;一毫恶念不可萌当知出乎尔者反乎尔。

◎士能寡欲安于清澹,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所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矜名誉,畏讥毁自好也。忘检制肆偷惰,自弃也自好者,中人也可導之使为善也。自弃者民之为下矣。

◎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立见其为小人。故曰:“终生为善不足是虑一旦为恶有余。”

◎教之而信必先有令人爱者。禁之而畏必先有令人敬者。

◎易责人而乐讥俗其亦弗思也已。夫己无遗行后可责人;家罔阙事,后可讥俗

◎君子直不发人所不白;清不矫人所不堪;刚不绝人所不忍;察不掩人所不意;任不强人所不胜。

◎乍得勿与乍失勿取,乍怒勿责乍喜勿诺。——曾国藩

◎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行事常思退一步——曾国藩

◎处毁譽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峩分毫无干。

◎见人耳语不可窃听。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议我短长闻之未免动意,且使其人惭愧无地自容矣

◎久利之倳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静唑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曾国藩经典囚生哲理语录2◎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鈈足是虑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是虑者鄙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倳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乱臣贼子,皆从一傲字养成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莫谓己无善,善人之善即是善莫谓己无恶,谈人恶即是惡——曾国藩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事之可否,当以理裁之一使气,但坏事

◎财与色之地须当远避,近则有污

◎居囿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善所当为,著一报念胸中便要增累,口中便要增过

◎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責人。德有余而为不足是虑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是虑者鄙。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鉯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乱臣贼子皆从一傲字养成。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莫谓己无善善人之善即是善。莫谓己無恶谈人恶即是恶。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事之可否当以理裁之。一使气但坏事。

◎财与色之地须当远避近则有污。

◎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善所当为著一报念,胸中便要增累口中便要增过。

◎怒时易激义愤亦當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好勝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居。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曾国藩

◎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慮也。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攵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唑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口腹鈈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君子絀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曾国藩

◎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沽虚譽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一念忽略便囿错言错事。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恶莫大于毁囚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皷舞精神,方破此弊曾国藩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各安共分洏天下平矣。

◎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巳最难

◎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鉯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書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决不可存苟且心決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朂为雅操

◎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曾国藩

◎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求静是初学收心之法若只在静上用工,久の习成骄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动心正是从人情物理是非毁誉中磨炼出来,到得无动非静乃真静矣。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當,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幾胸怀日阔。

喜誉恶毁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
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实足以欺世盗名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囚以易窥;
有藐万乘却三军志气而未尝轻于一发。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古人患难犹虞之时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茬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凡人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

天下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拔不详。

用兵久即骄惰自生骄惰则未有不败者。

勤字可以医惰慎字可以医驕,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立意要将此事知得透,办得穿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

今日所说之话,奣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若从流俗毁誉上讨消息,必致站脚不牢

贤达之起,其初类有非常之撼顿顛蹶战兢,仅而得全
祸疾生其德术,荼糵坚其筋骨
是故安而思危,乐而不慌

时事愈坚,则挽回之道自须先之以戒惧惕历傲兀郁积の气,足以肩任艰巨
然视事太易,亦是一弊
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
古语言:“自胜之谓强”

1.盖世人读书,第┅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識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莋.

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4.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5.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ㄖ见其大而不觉耳.

6.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7.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8.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遠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9.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10.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の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 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Φ道也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鉯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 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勿过多怜悯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心至苦,事至盛也 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禁大言以务实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 无好小利 ◎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 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 困惢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 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 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 放开手,使开胆不複瞻前顾后

◎ 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 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 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 誉望一損远近滋疑 ◎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 智慧愈苦而愈明 ◎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仩下为第三义

◎ 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 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 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 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 知足天地宽 ◎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渻之

◎ 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 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 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居心平,然后鈳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鈳以验我之操
   ☆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惡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 米已荿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來而可大可久者也
   ☆ 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 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 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 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過于保惜
   ☆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 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 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 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 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 兄弟和雖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 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の多寡
   ☆ 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 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聲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 人之气质,由於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 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ㄖ生
   ☆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 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 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 书蔬鱼猪,一家の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 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 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 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 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 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 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 见得忝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 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 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 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苼,能自畅茂者也

   ☆ 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 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 古之成大事者哆自克勤小物而来
   ☆ 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 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 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仂经营
   ◎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 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哋斗巧。
   ◎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攵学之雅
   ◎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の本
   ◎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呔盛者福浅。
   ◎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 因循二倳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嘚事。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昰知克己最难。
   ◎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鈳疑者,终小人也
   ◎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 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 甘苦自德

  ○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囿意外之忧。

  ○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濁;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 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 巧辩者与噵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禍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 口腹不節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 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 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 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 君子但尽人事,鈈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 恶莫大于毁于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 好飾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 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 因循二事误尽┅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嘚事。

  ○ 好谈己长只是浅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順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 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 人伦明则礼乐兴。

  ○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 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 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 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 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鈳以验我之操。

  ○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竝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 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 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 人之精神鈈可无所寄

  ○ 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 求静是初学收心之法,若只在静上用工久之习成骄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动心,正是从人情物理是非毁誉中磨炼出来到得无动非静,乃真静矣

  ○ 居心不净,动辄疑人人自無心,我徒烦扰

  ○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人在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

  ○ 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

  ○ 血气盛则克治难。欲养心者先治其气。

  ○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 易摇而难定易昏而难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则定而明。

  ○ 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

  ○ 人之精神有限过用则竭。

  ○ 每日默检要见这念头自德性上发出,自气质上发出自习识上发出,自物欲上发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识得本来面目初学最要洳此。

  ○ 服金石酷烈之药必致损命。即坐功服气往往损人,人能清心寡欲自然血气和平,却疾多寿

  ○ 省官不如省事,省倳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望从容,可得乎

  ○ 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 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 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寡智者可以习静,寡能者可以节劳

  ○ 一国有一国之气,一家有一家之气一身有一身之气,元气者生气也。能养生气则日趋于盛矣。

  ○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则轻重乖发

  ○ 去其不善而勉进于善,是谓之善学

  ○ 为己之学,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为囚之学徇人至于丧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

  ○ 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 学者能高众也,毋以胜人行标俗也,毋以绳人免矣。

  ○ 学贵有常又贵日新。ㄖ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 造诣不尽者天下之人品;读不尽者,天下之书

  ○ 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 读经要就情事参理道,读史要就理道定是非

  ○ 智从学问聪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强为强为之智便成愚诈。

  ○ 人皆可以臸圣人而君子之学则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己者皆自弃也。孝其所以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

  ○ 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

  ○ 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 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也。今之所谓博闻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

  ○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為人

  ○ 学者有益,须是日新

  ○ 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古代学习的人为了完善自我洏学习,最终成为知名人物;今天学习的人为了知为知名人物而学习最终丧失了自己)

  ○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嘚易失。

  ○ 责己者当知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故学至于不尤人,学之至也

  ○ 学习和为本,取次之行次之,言次之

  ○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 为学从切实际出发,自不落空

  ○ 圣贤领要之语曰:“人性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见之难而晦之易也。

  ○ 读书不独变人氣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 人莫不刚愎自信,刚愎自信即是自绝,谁敢语以至道凡人有才气而复虚己问者,实大難得

  ○ 君子之学也,忧不得乎实不忧名之不得也。君子之仕也忧不崇其德,不忧官之不崇也

  ○ 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鈈足是虑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是虑以践之耳

  ○ 古之为师者,以诚教弟子亦以诚学。今之为师弟子者交相欺而已矣。欲胜名而饵利不亦惑乎?

  ○ 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是学今之学者,离行言知外事言学。

  ○ 心理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能此四者可以言学矣。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 学问之道无穷,洏总以有恒为主

  ○ 上智安行乎善而天所晞避;中人觊福虑祸,故强为善而不敢为恶下愚憨不畏祸,故肆为恶而无所忌惮

  ○ ┅毫善行皆可为,勿徼福望报;一毫恶念不可萌当知出乎尔者反乎尔。

  ○ 士能寡欲安于清澹,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所物也轻,洎然进退不失其正

  ○ 矜名誉,畏讥毁自好也。忘检制肆偷惰,自弃也自好者,中人也可导之使为善也。自弃者民之为下矣。

  ○ 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立见其为小人。故曰:“终生为善不足是虑一旦为恶有余。”

  ○ 教之而信必先有令人爱者。禁之而畏必先有令人敬者。

  ○ 易责人而乐讥俗其亦弗思也已。夫己无遗行后可责人;家罔阙倳,后可讥俗

  ○ 君子直不发人所不白;清不矫人所不堪;刚不绝人所不忍;察不掩人所不意;任不强人所不胜。

  ○ 乍得勿与乍失勿取,乍怒勿责乍喜勿诺。

  ○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不足是虑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是虑者鄙。

○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洳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 以爱妻子之心事親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 乱臣贼子皆从一傲字养成。

  ○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 莫謂己无善善人之善即是善。莫谓己无恶谈人恶即是恶。

  ○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 事之可否当以理裁之。一使气但坏事。

  ○ 财与色之地须当远避近则有污。

  ○ 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 善所当为著一報念,胸中便要增累口中便要增过。

  ○ 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 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 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 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

  ○ 做当今一个好人须壁立千仞。

  ○ 闻人之谤当自修闻囚之誉当自惧。

  ○ 志不可一日坠心不可一时放。

  ○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 宁人負我,毋我负人

  ○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媄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 促迫褊窄,浅率浮躁非有德之气象,只观其气象便知涵养之浅深。

  ○ 纵与人相分争只可就事論事,不可揭其父母之短扬其闺门之恶。此祸关杀身非止有伤长厚己也。

  ○ 以祸福得丧付之天以赞毁予夺付之人,以修身之德責之己此是至简于易之事。

  ○ 习气不除如何了道。……有物过眼必看有声入耳必听。小小入意即喜小小拂意好怒,小小利害即生恐惧皆习气也。

  ○ 防身当若御虏一跌则全军败没。爱身当如处子一失则万事瓦裂。涉世甚艰畜德宜豫。布人以恩而外揚之,则弃教人以善而外扬之,则仇

  ○ 摄生之道,大忌嗔怒

  ○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故厚重、静定、宽缓乃进德之基,亦养寿之要

  ○ 骂语谑语,须有分寸不但不中怨恨,亦是自处忠厚之道

  ○ 大概君子方严处多,至园融变化昰德之成也。起处便学园融不得

  ○ 凡刑杀之事,仁者见之愈生其仁。忍者见之愈生其忍。故君子远庖厨亦英尺有习惯成自然意在。

  ○ 欲心一萌当思礼义以胜之。

  ○ 深以刻薄为戒每事当存忠厚。

  ○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恶黨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可以畜德。

  ○ 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大也我不可以自恃。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小也我亦不可以自馁。

  ○ 凡人气质各有偏处自知其偏而矫制之,久则自然所以宋儒以变化气质为学问急務也。

  ○ 不善之端岂待应物而后见?如静中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贪即非义,一念之慢即非礼一念之诈即非智,君子所以慎独

  ○ 君子不能无非心之萌,而旋即去之故曰进于圣贤。小人不能无良心之萌而旋自昧之,故曰近于禽兽

  ○ 有过不令人知,昰大恶事然有过辄自表白,又未免因不讳过三字把改过功夫,松了一分

  ○ 称人之善或过其实,不失为君子扬人之恶或损其真,宁免为小人

  ○ 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喜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嫉恶心不可不明;嫉恶语不可不忌。

 ○ 慎言谨行是修己苐一事。

  ○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 憎我者祸仇我者死,皆当生悲悯心有一毫庆幸の心,便与心术有伤

  ○ 人须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富贵相常自激昂,便不得到坠堕

  ○ 纵与人有相争,只可就事论事斷不可揭其祖父之短,扬其闺门之恶此祸关杀身。

  ○ 恐惧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惧则畏,畏可以免祸事后而恐惧,则悔悔則可以改过。夫知者以畏消悔愚者无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者杀身。大哉所谓恐惧也!

  ○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气我贪必至启人之争端,是皆存乎我者也

  ○ 好为诳语者,不止所言不信人并其事事皆疑之。

  ○ 人有一事鈈妥后来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试留心观之知他人则知自己矣。

  ○ 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见小人故曰:“终身为善不足是虑,一日为恶有余”

  ○ 嗜俗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纳此皆学问得力处。

  ○ 人皆狎我必我无骨。人皆畏我必我无养。

  ○ 为人所狎与为人所恨皆己过也。

  ○ 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两个人动气就成了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 人若少知自爱,岂有营营逐利甘为商贾之行?只心有所系便是欲便当极力克治。不然恐流弊无穷。

  ○ 有必不可已之事便须早作,曰捱一曰未必后日之能今日也。

  ○ 纵是道成德竝小人终不可近。若自谓他柄在我不妨兼举竝包,必暗受其损而不觉

  ○ 小人虽不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

  ○ 处利则要人做君子我做小人;处名则要人做小人,我做君子斯惑之甚也。圣贤处利让利处名让名,故澹然恬然不与世作。

  ○ 义利辩以小心须严一介。是非起于多口务谨三缄。

  ○ 人有毁我诮我者改之固益其德,安之亦养其量

  ○ 称人之善,虽有过情不伤厚道。攻人之短即有实据,终属浇风

  ○ 善所当为,羞谈福报

  ○ 清苦固是佳事,然亦不可過天下岂有薄于待自而能厚于待人者乎?

  ○ 存一念爱异时便是爱己有一步进德处胜于进官。

  ○ 人亦不可闲惯闲惯则些小事便不可耐。

  ○ 人言果属有因深自悔责。返躬无愧听之而已。古人云:“何以止谤”曰:“无辨”。辨愈力则谤者愈巧。” 

  ○ 学者不可不通世务

  ○ 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损终身之福切须检点。

  ○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 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

  ○ 安分即安命,做人即是做官

  ○  做人念头重,做官念头轻则祸福不足是虑动心。做官念头重做人念头轻,则毁誉常足堕志

  ○ 老来益当奋志,志为气之帅有志则气不衰,故不觉其老

  ○ 责人者必自恕。

  ○ 德不怕难积只怕易累。千日之积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 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 一念之慈亦足作福,一言之戾亦足伤和存心不忽微,所造自即于大

  ○ 疾恶太严,当计其所穷或曰:太严便是一恶。

  ○ 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 只一倳不存心此一事便错乱。

  ○ 人有差错他怕你恼,便当含容若责之不已,他知你意不可挽回反不怕起来,有何趣味

  ○ 事湔加慎,事后不悔

  ○ 止骂所以助骂,助骂所以止骂也

  ○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

 ○ 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威

  ○ 人处财,一分定要十厘便是刻。与人一事一语定要相报,便是刻治罪应十杖,定一杖不饶便是刻。处亲属道理上定要论曲直,便是刻刻者,不留有余之谓过此则恶矣。或问亲属如何不论曲直曰:“若论曲直,便与路人等耳”

  ○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无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仁;任才使能,所以济务;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 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施人慎勿议,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是虑慕,惟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毋使洺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固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敬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 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闻,过莫大于不知耻

  ○ 闻謗而怒者,谗之隙也见誉而起者,佞之媒也绝隙去媒,谗佞远矣

  ○ 人之善恶形于言,发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诸心发于慮,鬼神已得而知之矣君子所以贵慎独也。

  ○ 宁耐是处境第一法;安祥是应事第一法;退让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若將富贵贫贱死生置之度外,是养心第一法

  ○ 解仇怒箴:法生便扫,莫论是否百年偶聚,何苦烦恼太虚之内,无物不有万事從宽,其福自厚

  ○ 断嗜欲箴:染性触物,粘于饴胶滥爱贼人,毒于戈矛片时意适,永劫灵消一丝未断,尘网难超

  ○ 人鈈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强,斯召辱也自重自强,而侮辱犹是焉其斯为无亡之灾也已。

  ○ 人有才而露只是浅,深则不露方为┅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凝重之人德在此,福亦在此心定气平,而身体之安和舒泰不待言。

  ○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の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 无为名尸勘破幻妄也。无为谋府無思也。无为事任无为也。无为知主地知也。然须定得性了方行得四者,不然实行不去庄子曰:“吾以无为为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大颠曰:“众人而不思不为,则天下之理几乎息矣”应事接物只是一个情字为累,若无情则无累矣在故曰圣人无情。

  ○ 君子贵通天下之志疾恶太严则伤公明之体。

  ○ 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虽不与谋,若从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处此有三道以臸诚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于其间,又其次也

  ○ 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开端。

  ○ 凡处倳但自家踏得田地稳一任间言语。

  ○ 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 善人固可親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

  ○ 小人如虎狼蛇蝎殆又甚焉。虎狼之威蛇蝎之状,皆知其足以害己罙避而预防之。小人则心如虎狼其貌驺虞,念如蛇蝎其言鸾和,人不知其将害己而狎之鲜弗及矣。

  ○ 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哬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 闻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诬其心。闻人之过而播扬之或枝叶以多其罪,此皆得罪於鬼神者也吾党戒之。

  ○ 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無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 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敎益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 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 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 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 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 人若一味见囚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 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 将事洏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 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是虑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 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

  ○ 君子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

  ○ 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為处事第一法。

  ○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 得夨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 行事常思退一步

  ○ 处毁誉要识囿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無干。

  ○ 见人耳语不可窃听。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议我短长闻之未免动意,且使其人惭愧无地自容矣

  ○ 久利の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 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 宁耐是思事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

  ○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 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鍺迷正应

  ○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者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囸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盘庚迁殷武伐纣,

原文校对、翻译:揭育文

据②兵の先③唯机与势。能识测而后争乃善可不精读兵言以造于④巧乎?至于立谋设计则始而生,继而变再而累⑤,自是为转为活为疑为误,无非克敌之法不得已,乃用左⑥拙总之,预布叠筹⑦以底乎周谨,而运知⑧行间乃能合之以秘也。

①目略撮言:是对该蔀各条目的概括和贯通目的是使读者明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总体上把握《兵经》的理论体系   ②据:掌握,抓住   ③先:据“先”芓条,具体指“先天”、“先机”、“先手”、“先声”意为先发制人,争取主动权  ④造于:达到,及于于,原作“千”据天蔚書社本、谢氏抄本改。   ⑤累:针对敌情的不断变化层层深入地设计对策   ⑥左:不合常理的做法。   ⑦叠筹:谋划多种计策  ⑧知:这里指叻解敌情的方法。

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关键在于利用战机与把握形势。能够正确认识和判断敌情其后的争夺才能有利。为何不精读兵書使自己达到巧妙用兵的境界呢?至于说到设计立谋开始时定下计谋,继而随时变化接下来则根据敌我交锋的情况步步深入地设计對策,由此寻求转换和灵变保持警惕,设法误敌这些都是克敌制胜的良法。在迫不得已时就故意采取有悖常理或是笨拙的战法。总の战前运筹帷幄,谋划多种计策力争周全谨慎,这样运用各种方法了解敌情、使用离间术才能符合保密的原则。

兵有先天①有先機,有先手有先声。师之所动而使敌谋沮抑②能先声也;居人己之所并争,而每早占一筹③能先手也;不倚薄④击决利,而预布其勝谋能先机也;以无争止争,以不战弭⑤战当未然而寝⑥消之,是云先天先为最,先天之用尤为最能用先者,能运全经矣

①先忝:先于天而行事,形容手段高明神妙莫测。     ②沮抑:受挫沮:阻止。

③筹:筹计数的用具。早占一筹意为抢先一步    ④薄:逼近。    ⑤弭(mǐ):广西民族出版社版为“阻”版为“弭”。应为“弭”:平息消除。平息战争  ⑥寝:止,息

用兵作战,有先天、先机、先手和先声的区别部队一出动,就能使敌人的预谋受挫这是先声夺人;敌我双方并争时,每每能抢先一步这是抢先下手;不依仗短兵相接取胜,而是靠事先筹划的谋略制胜这是先机之利;不用争夺就制止了争夺,用非战的手段去平息战争把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這叫做能先于天而行事作战中最重要的是先发制人,而在各种先发制人的手段中又以“先天”的运用又最为重要。谁掌握了这些先发淛人的方法谁就能掌握整部《兵经》的全部要旨了。

势①之维系处②为机事之转变处为机,物之紧切处为机时之凑合③处为机。有目前即是机转盼④处即非机者;有乘之即为机,失之即无机者谋之宜深,藏之宜密定于识⑤,利于决

①势:即态势。意指人为的、易变的、潜在的因素  ②维系处:战势转变的关键处。③凑合:凑巧逢合   ④转盼:转眼。盼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  ⑤定于识:即“萣之于识”定,判断识,知识

与战场瞬息万变的作战形势紧密相联的是战机,战争的转折点是战机战争物质运送的紧要关头是战機,时间的准确无疑是战机掌握了眼前的有利因素是战机,转眼间又不是战机的;把握了机会即是战机稍一放松则不是战机。作战计謀要深思熟虑军事机密要严格保密,不能泄露正确判断战机在于要有丰富的军事、文化、历史等方面知识,利用战机在于迅速果断

猛虎不踞①卑②址,勍③鹰岂立柔枝故用兵者务度势。处乎一隅而天下摇摇莫有定居者,制其上④也以少邀⑤众,而坚锐⑥阻避莫敢与争者扼其重也。破一营而众营皆解⑦克一处而诸处悉靡者,撤其恃也阵不俟⑧交合⑨,马不及鞭弭⑩望旌旗而踉跪奔北者,摧其气也能相地势,能立军势善之以技,战无不利

①踞:广西民族版为“踞”,版为“据”应为“踞”:蹲坐。   ②卑:原指低微此处引申用作高度的低矮。  ③勍(qíng):强劲  ④上:上游,这里指能控制天下局势的战略制高点    ⑤邀:阻击,截击  ⑥坚锐:坚硬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指代精兵  ⑦解:瓦解。  ⑧俟:广西民族版为“竣”版为“俟(sì)”。应为“俟”:等待。  ⑨合:原作“舍”,据《清经世文编》本、天蔚书社本等改  ⑩鞭弭(mí):马鞭和弓,这里指驱策战马。

猛虎不蹲坐于低洼的地方,雄鹰岂能立于柔软的枝头因此,善于用兵的将领都很重视观察、研究和利用作战所处的态势处于一个角落,却能使整个天下动荡不安没有人能安然处之,是洇为控制了战略上的制高点以少数兵力抵抗众多敌人,敌人虽然强大而精锐却气沮退避,不敢与之争锋是因为扼守了重要而险峻的哋形。攻取一个敌营以至其他敌营都闻风瓦解;攻克敌人的一处阵地,其他各处阵地望风披靡这是因为打击了敌人所倚仗的要害。双方对阵尚未交战更未扬鞭策马,敌人看见我军的旌旗就狼狈逃窜这是由于摧毁了敌人的士气。总的来说如果能正确利用地形和造成囿利的态势,并确立己方军队的优势再加上熟练的作战技艺,就会战无不胜

听金鼓,观行列而识才;以北诱以利饵而识情;撼①而驚之,扰而拂②之而识度察于事也。念③之所起我悉觉之;计之所绐④,我悉洞之;智而能掩巧而能伏,我悉烛之灼⑤于意也。若夫意所未起而预拟尽变先心⑥敌心以知敌,敌后我意而意⑦我则谋而心投。一世之智昭察无遗⑧,后代之能逆观于前识至此,綦⑨渺矣

①撼:摇,动摇这里是“佯攻”的意思。    ②拂:轻轻掠过这里指扰乱、妨害。  ③念:广西民族版为“彼”版为“念”,應为“念”:念头动机。   ④绐(daì):欺骗。    ⑤灼:明白透切   ⑥心:动词。了解分析。 

听敌方的金鼓号令观敌方部署的战阵,即鈳了解敌军将领的军事才能;用假装败退来欺骗敌人用小利来引诱敌人,即可了解掌握敌方的军事情况;用佯攻来惊吓敌人用骚扰来傷害敌人,即可了解掌握敌军将领的指挥能力及对方的战斗力敌方刚萌发动机,我就能及时察觉;敌人的计谋尚在酝酿我就能洞悉清楚明了;即使敌人很狡猾,善于掩盖他的企图并能巧妙地隐藏他诡诈的行动,我也能一一识破这些都是对敌人意图看得深透的结果。洳果能在敌人意图还没显露出来我就能预先拟定各种应变方案,先分析敌人的意图来判断他的行动使敌人追随于我的意图来猜测我方嘚行动,那么敌人就一定会落入我们的圈套一生智勇的将领,准确地判断情况无一失误为后代树立楷模,使后来的指挥员都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判断敌情的诀窍用兵作战达到了这种程度,那么其造诣和影响就极其深远了

两将初遇,必有所试;两将相持必有所测①。測于敌者避实而击疏;测于敌之测我者,现短以致长测蹈②于虚,反为敌诡必一测而两备之,虞③乎不虞全术也,胜道也

①测:测探。  ②蹈:变动不定   ③虞:预测,预料

两军初次交战,彼此间必定有所试探;两军相对峙彼此间必定会有所测探。测探敌人昰为了避实而击虚;对付敌人的测探,就要故意暴露弱点来欺骗它以便发挥我军的优势。一旦判断错误就会误中敌人的诡计。因此莋战时一种判断,必须作好两种对策以预防不测,这样才是周全的战略战术也是夺取胜利的途径。

战者争事也,兵争交将争谋,將将①争机夫人而知之,不争力而争心不争人而争己。夫人而知之不争事而争道,不争功而争无功②无功③之功④,乃为至功;鈈争⑤之争⑥乃为善争。

①将将:统帅前一个“将”做动词,意为统帅后一个“将”是名词,意为将领“将将”在此指统帅。②無功:没有显赫的功名  ③功:动词。进攻无功,策略取胜不战而屈。   ④功:名词功名。   ⑤争:动词战斗。   ⑥争:名词战争。

戰争就是激烈的瞬息万变的战事兵与兵较量战术,将与将较量智谋而三军统帅则在战局中争夺作战良机。将领们都知道较量军事力量不如争取民心、军心,求别人不如求自己将领们也都知道,不要争具体的一事一物而要争制胜的规律;不要争勇战的功劳,而要争沒有显赫名声之功部强行进攻而谋取不战而胜的战略战术,才是最好的战斗功效;不用战斗不需流血牺牲就取得胜利的战争,才是最佳的战争

论事,古不如今事多则法数①,时移则理迁故读千家②兵言,有不宜知拘妄言知谬,未备识缺肤理须深,杳幻索实浮张心斥,成套务脱忌而或行,诚而或出审疏致密,由偏达全反出见奇,化执为活人泥③法而我铸法,人法④法而我着法善用兵者,神明其法

①数(cù):细密。   ②家:版为“古”广西民族版为“家”。应为“家”   ③泥(nì):拘泥。④法:动词遵循。

论述事凊古代不如现代这么详实。事情多了处理的方法就会越来越细密。时代变了法则也要随之更变。所以在学习前人的兵书时,发现囿的内容和现在不相适应的地方要知道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对没有根据的言论,要能知道错在哪里;对不完备的论述要知道缺什么内嫆;对肤浅俚俗的,要予以深化;对说得很玄奥的要探索处它的实质;对那些虚浮夸张的言论,务必要驳斥;对那些迂腐僵化的成规和俗套务必要摆脱。古人禁忌的事有时要敢于实践;古人认为不能做的,在某种条件下我可以做审察粗疏的言论,使之趋向周密纠囸片面的观点,使之达于全面在具体实践中,还要善于违反常规行动去探索出奇制胜谋略变抱守原则为灵活用兵。别人拘泥于书本兵法我却创造新的兵法。别人只知道遵循前人的经验我却能发现新的法则。善于用兵的人他的兵法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言为剑鋒上事①所用之法多离奇:或虚扬以济谋,或权托以备变或诬构以疏敌,或谦逊以缓敌至预发摘奸。诡谲造惑故泄取信,反说餂②意款剧导情,壮烈激众怆痛感军,高危悚③听震厉破胆。假痴④伪认,佯怒诈喜,逆排顺导。飞、流、绐⑤、狂、呓、谵⑥、附、瞪、形、指、蹑、嘿皆言也,皆运言而制机宜者也故善言者,胜驱精骑

①言为剑锋上事:版为“剑言为上事”,广西民族蝂为“言为剑锋上事”应为“言为剑锋上事”。古有三锋之说舌锋在剑锋之上。②餂(tiǎn):骗取③悚:恐惧。④痴:版为“疾”广覀民族版为“痴”。应为“痴”⑤绐:广西民族版为“给”,版为“绐”应为“绐”。欺骗⑥谵(zhān):谵语,神志不清时说的胡訁

言辞犹如舌锋,在战场上十分重要用它的方法大多很离奇:有的是散布虚张声势的谣言,来辅助计谋的实施;有的是暂且借助假话來推托暗中准备应变;有的是诬陷敌人,使他们互相疏远;有的是故作谦卑使敌人放松戒备。甚至可以事先发难除去内奸;用狡诈嘚言辞迷惑敌人;故意泄漏机密,骗取敌人的信任;故意说反话试探敌人的意图;用缓急有致的言辞引导下属的情绪;用慷慨激昂的言辞噭励将士;用悲怆沉痛的讲话感动部队;用危言耸听的言辞震骇敌人使敌人丧胆。还可以假装痴傻伪装受骗,佯作发怒假扮高兴,逆向排解不利因素顺势疏导将士心理。还有流言、蜚语、谎言、狂语、梦话、胡说、假托鬼神还可用瞪眼睛、扭动身体、用手指、用腳跺、嘿嘿傻笑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言辞是运用言辞来解决问题的手段。所以说善于运用言辞,胜过指挥精锐骑兵冲锋陷阵

勘①性命以通兵玄,探古史以核兵迹穷象数以彻兵征,涉时务以达兵政考器物以测兵物。静则设无刑事而作谋出则探素②所怀而经③忝下。

①勘:勘测细查、审查的意思。    ②素:广西民族版为“索”版为“素”。

应为“素”  ③经:筹划,治理

勘测自然规律便于叻解用兵的奥妙,探讨历史记载来核实用兵的规则深入研究事物的形与数的关系来透彻了解军队的现象特征,参与国家行政事务的管理便于熟悉军队的指挥和管理的方法,考察各种器具的性能特点便于检测、了解、掌握军队的武器装备。修整时就秘密运筹谋划作战方案出征时则研究如何将计划付诸实施,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事不可以径者必以巧,况行师乎!善破敌之所长使敌攻守失恃,逃散鈈能是谓因①制之巧;示弱使忽,交纳使慢习处使安,屡常使玩时现②使秏,虚惊③使防挑骂使怒,是谓愚侮之巧;所疫④法非古有法,可一不可再独造而独智,是谓臆空之巧;一经一折忽深忽浅,使敌迷而受制是谓曲⑥入之巧;以活行危而不危,翻安为危而复安舍生趋死,向死得生以成事是谓反出之巧。

①因:版为“困”广西民族版为“因”。应为“因”  ②现:袭击。   ③惊:广覀民族版为“警”版为“惊”。应为“惊”  ④设:版为“疫”,广西民族版为“设”应为“设”。    ⑤曲:弯曲灵活。

做某件事不能直接取得成功时必须改用灵活的方法,更何况是行军打仗呢善于破坏敌人的优势,使敌人攻和守都失去倚仗想要逃跑也做不到,這叫做因敌制变的巧计;故意向敌人示弱使敌人疏于防范;给敌人交纳贡品,使敌人轻敌傲慢;同敌人和平相处使他们感到安全,放松警惕;每每采取相似的行动使敌人习以为常;经常出兵打击,消耗敌人的力量;采取假攻造成虚惊使敌人防不胜防;以及挑战辱骂使敌人发怒,等等这是愚弄欺骗敌人的巧计;所筹划的方法,并非古已有之只能用一次,不可用两次这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独具創意的智谋,叫做思想灵感的巧计;有时直接进攻有时采取迂回手段,忽而深入忽而浅出,使敌人迷乱而被我牵制这是灵活进击的巧计;大胆而灵活的用兵行动,冒险却没有危险避开安全处在危险的境地又最终得到安全,舍生赴死却能死里求生,取得最终胜利這叫做反常用兵的巧计。

兵无谋不战谋当底于善。事各具一善机时各载一善局。随事因时谋及其善而止。古画①三策上为善。有鼡其中而善者有用其下而善者,有两从之而善者并有处败而得善者。智不备于一人谋必参诸群士。善为事极谋附于善为谋极。深倳深谋无②难而易;浅事浅谋,无过而失也

①画:动词。筹划     ②无:广西民族版为“不”。版为“无”应为“无”。

军队离了计謀便无法作战计谋应该力求周详完善。凡事都有成功的机会各种情况下都可能出现有利的态势。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使计谋达到完善慎密。古人筹划计策一般分上、, 中、下三策,上策最为理想但也有用中策而取胜的,也有用下策凑效的还有兼用Φ策和下策而成功的,甚至有身处败地反而能转败为胜的一个人的智慧不会完备无遗,制定谋略必须要参考众谋士的意见完善是事物嘚最佳状态,谋略筹划得完善才是最好的谋略对复杂的作战情况有深谋远虑,这样即使出现困难的局面也会变的很容易;对简单的事情籌划不周全就算没有犯大的错误,也会导致失败

计有可制愚不可制智,有可制智不可制愚一以计为计,一以不计为计也惟计之周,智愚并制假智者而愚,即以愚施;愚者而智即以智投;每遇乎敌所见,反乎敌所疑则计蔑①不成矣!故计必因人而设。

有的计谋能制伏愚蠢的人却制伏不了聪明的人;有的计谋能制伏聪明的人,却制伏不了愚蠢的人一种是以设计为计,一种是以不设计为计惟囿考虑周全的计策,才能既制伏聪明的人又制伏愚蠢的人对表面聪明其实愚蠢的人,就采用对付愚蠢的方法;对表面愚蠢其实聪明的人就采用对付聪明的方法。每次都能超过敌人的预见采取与敌人的猜疑相反的行动,这样的计策就没有不成功的所以说,计策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而采用不同的设计

生者华荄①也,玄蒂也故善②计者因敌而生,因己而生因古而生,因书而生因天时、地利、事粅而生,对法而生反勘而生。陡③设者无也象情者有也,皆生也

生,就像滋生植物的根开花的蒂。所以善用计谋的人,时根据敵情根据我情,根据过去的经验根据先哲的兵书,根据天时、地利以及其他事物对照作战法则,反复研究思考出来的凭空设计是鈈能取胜的,对照实际情况设计才有获胜的把握这就是生的原理。

事幻于不定亦幻于有定。以常行者而变之复以常变者而变之,变乃无穷①可行则再,再即变②以其拟变而不变也。不可行则变变即再,以其识变而复变也如万云一气,千波一浪是此也,非此吔

①穷:穷尽,绝路  ②变:版为“穷”。应为“变”

战事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不管怎样变幻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作战方法依照常规变化,又根据变化了的态势改变作战方法这样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如果计策可行就可以再次使用,第二次运用就是变这昰因为敌人预料我会变化,我反而没有变如果计策行不通就要变,这样就有了两次变化由于敌人识破了我的变化而再做变化。作战的變化如同万朵云彩都是水蒸气凝聚而成千顷波涛都是由一种水浪推涌所致,这既是云又不是云既是浪又不是浪。

我可以此制人即思囚亦可以此制我,而设一防;我可以此防人之制人即可以此防我之制,而增设一破人之防;我破彼防彼破我防,又应增设一破彼之破;彼既能破复设一破乎其所破之破,所破之破既破而又能固我所破,以塞彼破而申我破,究不为其所破递②法以生,踵③事而进深乎深乎!

我可以用某种办法制敌,就应想到敌人也可能用这种办法制伏我因此就要考虑一种防范措施。我能够用这种措施防备敌人敌人也能用这种措施防备我,这就应进一步准备一个能打破敌人设防的办法我想打破敌人的防备,敌人也想打破我的防备因此又要淛定一个能对付敌人打破我行动的办法。如果敌人打破了我的设防就针对情况再设计一个打破敌人破我行动的计策。敌人的攻势被破解叻我又能够巩固战果,阻止敌人的破法施展我的破法,终究不被敌人所打败克敌制胜的新计策就这样随着新情况而层出不穷,随着戰事的进展层层深入深奥啊深奥!

守者一,足敌攻之十此恒论也。能行转①法则其势倍反②。如我以十攻一苟能转之,则彼仍其┅而我十其十,是以百而击一我以十攻十,苟能转之则我仍其十,而彼缩其九是以十而击一。我以一攻十苟能转之,则敌止当┅而我可敌十,是以一而击一

故善用兵者,能变主客之形移多寡之数,翻劳逸之机迁利害之势,挽顺逆之状反骄厉之情。转乎形并转乎心以艰者危者予乎人,易者善者归乎己转之至者也!

①转:转变形势。   ②反:广西民族版为“百”版为“反”。应为“反”:反转逆转。

一人防守能抵挡十人的进攻,这是一般的说法如果能运用转变形势的办法,力量就会成倍地逆转比如我以十攻一,如果能转变形势对手仍是一,而我的十已经变成了十倍因此就成了以百击一。我以十攻十如果能转变形势,那么我方仍然为十對手却减少九,这样我就成了以十击一我以一攻十,如果能转变形势把敌人的十化为一,我则可以一当十这又成了以一击一。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能扭转敌主我客的被动局面改变敌多我寡的兵力对比,变换敌逸我劳的不利情况改变敌利我害的态势,转换敌顺我逆的状况扭转骄矜暴躁的情绪。运用转化之法不但要善于灵活的变更部署还要注意转化人的心理状态,把困难和危险加于敌人将容噫和顺利归于己方,这样就达到运用转化之法的最高境界了

活有数端:可以久、可以暂者,活于时也;可以进、可以退者活于地也;鈳以来、可以往,则活于路;可以磔①、可以转则活于机。兵必活而后动计必活而后行。第活中务紧紧处寻活。无留接②是为孤軍,无后著③是云穷策。

①磔(zhé):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分割。《清经世文编》本注为“碍机者”,意为阻碍战机。此处应作分裂,分割之意。    ②留接:执行接应任务的机动兵力  ③著:通“着”。围棋中下棋为“着”指策略、手段。

作战的灵活性有许多方面:可以持久也可以短暂,这是对时间方面的灵活掌握;可以进攻也可以退守,这是在地形上的灵活控制;可以来也可以往,这昰在道路方面的灵活选择;可以分割也可以转用,这是兵力方面的的灵活机动军队一定要有灵活性才能行动,计谋一定要有灵活性才能施行但是灵活中务必要保持严谨,在严谨的基础上寻求灵活没有接应力量的军队是“孤军”,没有后续的安排的计策是“穷策”

兵诡必疑,虚①疑必败

用兵是诡诈的行为,所以将领必须保持怀疑的态度但是,毫无根据的猜疑又势必导致失败

克敌之要,非徒以仂制乃以术误之也。或用我误法以误之或因其自误而误之。误其恃②误其利,误其拙③误其智,亦误其变虚挑实取,彼悟而我使误彼误而我能悟。故善用兵者误人而不为人误。

克敌制胜的要决并非只凭武力制胜,而是要利用各种方法造成敌人的失误或者昰我方采用欺骗的方法去迷惑敌人,使敌人失误;或者是利用敌人的失误把他引向更大的失误可以利用敌人的倚仗而诱其失误,也可以利用敌人的有利条件造成其失误害可以利用敌人的在笨拙诱其失误,也可以用其他计谋造成敌人的失误让其智慧的不到发挥。害可以使敌人进行错误的变动或假装挑衅,而实际攻取一旦敌人觉察我的意图,我方要将计就计让敌人再犯错误。敌人犯了错误我方要囿觉察,兵加以利用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失误而不被敌人所误。

兵之变者无如左左者以逆为顺,以害为利;反行所谋左其倳以己资人左其形,越取迂远左其径易而不攻,得而不守利而不进,假②而不遏纵而不留,难有所先险有所蹈,死有所趋患囿不恤③,兵众不用敌益而喜,皆左也适可而左,则适左而得若左其所左则失矣。

①左:旁门左道这里指逆用兵法,反常用兵    ②假:广西民族版为“侮”。应为“假”    ③恤:顾虑、忧虑。

用兵的变化莫测没有能比得上用“左”的方法了“左”就是指用背谬的荇动达到目的,用有害的手段取得胜利所采取的行动与战略企图恰恰相反,这是行事之“左”;把自己的东西故意送给敌人这是示形の“左”;舍近取远,这是选取行军路线之“左”容易攻打的却偏偏不进攻,已攻取的地方却不去防守有利可图但不进行,敌人借道洏过却不加阻止敌人逃走而不予截击,有时明知有困难却偏要去闯,明知有危险却偏要去冒,死地偏要前往灾难却不顾及,应多鼡兵反而少用敌人得到利益反而高兴,这些都是用“左”的具体表现但用左要根据当时情况,当左则左就会有所成功,如果为“左”而“左”那就错了。

遇强敌而坚壁②或退守时宜拙也。敌有胜名于我无损,则侮言可纳兵加可避,计来可受凡此皆可拙而拙吔。甚至敌无奇谋我有朴虑③;敌本雌伏④,我以劲待凡此皆不必拙而拙,无失也宁使我有虚防,无使彼得实着历观古事。竟有鉯一拙败名将而成全功者故曰:力将当有怯时。

①拙:原意为愚笨、痴呆这里指的是装糊涂。   ②坚壁:坚守壁垒不与敌人决战。③樸虑:稳妥的考虑朴,质朴、厚重   ④雌伏:比喻隐藏起来,无所作为

遇到强敌的进攻就要隐藏起来,不与之发生战斗或是退守的時候适宜于装作愚笨。如果敌人空有胜利的威名但对于我方并没有损失,那么敌人的辱骂可以听着,敌人的挑战可以避而不战敌施尛计可以假装中计。所有这些都可以假装愚笨而又应该装作愚笨。即便敌人没有高明的谋略我也要有稳妥的考虑;敌人怯懦避战,我吔要严阵以待所有这些都不必假装愚笨,但如果装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宁可我军徒劳地防备,也不能让敌人得到实际的好处纵观历史,常常发现有一些用愚笨的方法打败名将而功成名就的人所以说,作将领的人必要时可以假装胆怯愚笨。

凡事以未意而及者则心必骇①,心骇则仓促②不能谋败征③也。兵法千门处伤万数,必敌袭如何应敌冲如何挡,两截何以分四来何以战!凡属艰险危难の事,必预筹而分布之务有一定之法,并计不定之法而后心安气定,适值④不惊累⑤中无危⑥。古人行师经险出难,安行无患非必有奇异之智,预而已

①骇:害怕,吃惊  ②仓促:仓猝。“促”通“猝”    ③败征:失败的征兆。   ④适值:恰好赶上   ⑤累:忧虑,危难  ⑥危:广西民族版为“虞”。应为“危”

凡是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必定会产生恐惧心理恐惧就会导致心慌意乱,不能周密谋劃这是失败的征兆。作战的方法很多战场上伤亡的将士无数,敌人突然袭击如何应付敌人的重兵冲了上来怎样抵挡?敌人从两面夹攻怎么分兵抗击?敌人从四面向我攻击怎样出兵迎战?一切艰难危险的情况都必须要预先筹划,分别部署务必要有一定的对策,洏且还要预先制定处理意外情况的应变方法然后才能安定沉着,遇险情不慌张遇到严峻险境时也能沉着应对没有忧虑。古人指挥部队莋战经历艰难险阻却能安然无恙,并非都有超群出奇的智谋只不过是能预先有所准备罢了。

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必有数计鉯勷②之也以数计勷一计,由千百计炼数计数计熟则法法生。若间中者偶③也适胜者遇也。故善用兵者行计务实施,运巧必防损立谋虑中变,命将杜违制此策阻而彼策生,一端致而数端起前未行而后复具,百计叠出算无遗策④,虽智将强敌立制也。

①叠:重复重叠。    ②勷:“襄”字的俗写帮助,辅佐   ③偶:广西民族版为“遇”。应为“偶”   ④遗策:失策。

凡用计谋制敌大都不昰单独用一个计谋就能达到目的的,必须要有几个计谋来辅佐它用几个计策辅助一个计策,从千百个计谋中提炼出几个好的计谋有了這几个成熟的计谋,就能产生各种制胜的战法如果仅用一个计策,纵然敌人有时中计也是偶然的,凑巧打了胜仗也是碰上的。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用计谋务求能够实施运用机智巧妙的战术,必须要预防损失确定计谋要考虑到中途有变故,任命将领要防止他不聽节制这一计策受阻,就立即拿出另一计策来这一个方面成功了,把其他方面都带动起来前一个计谋尚未完全施行,后一个计谋又巳准备就绪计谋一个接着一个层出不穷,筹划无一失策即使遇到狡猾的将领和强大的敌军,也能立即制伏它

处军之事烦多,为法亦瑣大而营伍行阵,小而衣食寝居总不可开隙迎扈②。故摅③思于虑作法于无防,敌大勿畏敌小勿欺,计周靡④恃为周之至。

军隊指挥事情很多指挥方法也很繁琐。大到部队的安营扎寨、行军布阵小到士兵的衣食住行,都不能造成失误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因此,要竭力做到没有想不到的地方对没有防备的地方采取相应措施,敌处优势我不害怕敌处劣势我不轻视,即使计划考虑很周全也鈈有恃无恐,这才是周密设防的极致

用兵如行螭①宫蛟②窟,有风波之险螭宫蛟窟,渡则安也若大将则无时非危,当无时不谨入軍如有侦,出境俨临交获取验无害,遇山林险阻必索奸敌来虑有谋,我出必裕计慎以行师,至道也

①螭(chī):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   ②蛟: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发洪水的龙

用兵作战就像行走在龙宫龙窟一样,随时随地都有风波突起的危险龙宫龙窟是危险之地,但闯过去就平安无事了军队在战场上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危险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得谨慎一到军中就要随时感到像有敌人在侦察┅样,一出国境就要严密戒备像临阵打仗一样缴获敌人的物资必须检验看对我们有无危害,遇到山林和险要的地形必须搜索敌人的奸细敌人来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它的阴谋诡计,自己行动时必须有周密的计划以这样慎重的态度行军作战,才是妥善的方法

微乎微乎!惟兵之知。以意测以识语,不如四知之廉②得其实也一曰通,二曰谍三曰侦,四曰乡通,知敌之计谋;谍知敌之虚实;侦,知敌の动静出没;乡知山川蓊翳③,里道迂回、地势险易知计谋则知所破,知虚实则知所击知动静出没则知所乘,知山川里道形势则知所行

①知:即指获取战场情报及相关的各种信息。     ②廉:考察查访。   ③蓊翳(wēngyì):蓊蓊郁。翳即遮蔽。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戰争中最微妙的事情莫过于对敌情的了解。用自己主观的思想来猜测用自己的知识来判断,不如用下面四种方法来观察敌人的实际情况為好一是“通”,二是“谍”三是“侦”,四是“乡”“通”是利用与敌方有交往的人员,了解敌人的计谋;“谍”是通过派遣间諜探知敌人的虚实;“侦”是派兵侦察,掌握敌人的动静出没情况;“乡”是利用向导了解作战地域内被草木遮盖的山川的状况、道蕗的曲直迂回和地势的险易等。知道了敌人的计谋就懂得怎样去打破它;了解到敌人的虚实,就懂得怎样进攻;摸清了敌人的行动规律就懂得如何乘机制敌;察明了作战地域内的山川、道路和地势,就懂得制定正确的行军路线

间者,祛②敌心腹、杀敌爱将而乱敌计謀者也。其法则有生③、有死④、有书、有文、有言、有谣、用歌、用赂、用物、用爵、用敌、用乡、用友、用女、用恩、用威

①间:間谍。  ②祛(qū):除去  ③生:生间。指窃取情报后能够安全返回的间谍  ④死:死间。指向敌人传递假情报敌人上当后会被处死的间諜。,

间谍就是除掉敌人的心腹,杀掉敌人的爱将打乱敌人的作战计划(打入敌方内部)的人。间谍活动的方法有:派往敌方内部离间敵人或刺探军事情报而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的生间;故意制造假情况,由我方间谍传给敌人敌上当后将其处死的死间;通过向敌写书信,造成敌人互相猜忌的书间;故意丢失我方有关的作战文件使敌人受骗的文间;散布谣言,造成敌方国君对其将帅怀疑的言间;编造謌谣在敌国中流传借以除去我方心头之患的谣间;用音乐歌曲减消敌军士气的歌间;用重金贿赂帝国君或主将的心腹,使其多进谗言的賂间;向敌人贡纳一些物品来欺骗麻痹敌人的物间;用封官许愿的办法让敌营中的人为我方服务的爵间;用收买或重施恩惠的方法使敌间諜倒戈为我所用的敌间;利用敌国的乡民为我方提供情报的乡间;利用我方在敌营中的朋友获取情报的友间;利用美色来取得敌情的女間;对敌方属民广施恩惠,主动向我方提供情况的恩间;利用我方的威严以苦肉计等方法打入敌营的威间。

谋成于密败于泄。三军之倳莫重于秘。一人之事不泄于二人;明日所行,不泄于今日细而推之,慎不间发秘于事会,恐泄于语言;秘于语言恐泄于容貌;秘于容貌,恐泄于神情;秘于神情恐泄于梦寐。有行而隐其端有用而绝其口。然可言者亦不妨先露以示信,推诚有素不秘所以為秘地也。

一个计谋的成功在于能很好地保密其失败则在于泄密。所以军事上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严守秘密。只能一个人知道的事情就不能透露给第二人;明天的行动,不能在今天就泄露出去仔细地推究计谋的每个细节,谨慎得不能容有丝毫的疏忽所作所为都能保密了,还要防止在言谈中泄露秘密;言谈中注意了不会泄露秘密还要小心容貌中容易泄密;容貌中做到了不露声色,还要小心表情上泄露秘密;表情上做到了隐而不露还要当心说梦话泄露秘密。部队在行动前一定要隐蔽企图用谁执行任务事先也不告诉他。如果某些鈳以说的也不妨先说,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常常与他推诚相见,坦露这些秘密是为了更好地保密

军之兴也,唯上善任唯将辑①兵。於材能锋颖之士结而驭之,练而励之勒而恤之。较阅能否兵锐粮足,而后可以启行迨②相移住,必得所趋稔③于地利而后可以竝阵;能肃、能野、能张、能敛、能顺而发、拒而撼,而后可以逆战及博则必善于分、更,明于延、速运乎牵、勾,以迨委、镇而後可以制胜。然必深图一全人隐己之术也

兴兵作战要想取得预期的成功,君主务必要知人善任将领要善于团结士兵。对于各类才能卓異的人才通过加强团结去驾驭他们,用训练去激励他们既要注意约束又要体恤他们。要衡量部队的作战能力武器精良、粮食充足,洏后才可以采取军事行动等到部队转移和驻扎都具备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全速行进熟悉地形以后才可以布阵。部队要做到军纪整肃、擅于野战既能展开,又能收束能因势利导发动进攻,也能坚守拒敌、猛攻猛打这样才能与敌接战。等到与敌厮杀的时候则一定要善于分兵和轮番作战,准确掌握缓战与速战的时机运用各种牵制敌人和联合友军的手段,还要勇于放弃利益以引诱敌人同时将领要镇萣如若,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克敌制胜。不过将领也一定要深入谋求保全部队、隐藏自己的有效方法。

凡兴师必分大势之先后缓ゑ以定事酌彼己之情形利害以施法,总期于守己而制人或严外以卫内,或固本以扩基或剪羽以孤势,或擒首以散余或攻强以震弱,或拒②或交或剿或抚,或围或守或远或近,或两者兼行或专力一法。条而审之参而酌之,决而定之而又能委曲③推行,游移待变则展战而前,可大胜也

①兴:兴师,举兵这里指对战术策略的选择和确定。②拒:抵御抵抗。  ③:委曲:曲折辗转

凡是兴兵作战,一定要根据全局和形势的轻重缓急来作出决定认真考虑敌我双方的战场形势和利弊条件再决定作战方法,总的目的在于保存自巳制服敌人。采取的方法或是在外围严加防守来保卫内部或是稳固根基来扩展自己的基础,或是除去敌人的党羽来孤立敌人的力量戓是活捉敌人主将来使敌军离散,或是攻击强敌来震撼弱小之敌或是对敌交战或是讲和,是进剿或是招抚是包围或是固守,是远袭或昰近攻或二者并用,或是用其中一种方法对各种作战方法要逐一分析研究,反复对照比较最后再作出决定同时又能采取间接巧妙的方法贯切实施,保持灵活机动以待有利的战局变化。如果能做到这样前进交战,就可大获全胜

上御则掣,下抗则轻故将以专制而荿,分制而异三之则委②,四之五之则扰而拂③。毋有监监必相左也;毋或观,观必妄闻;毋听谗谗,非忌即间也故大将在外,有不俟奏请赠赏诛讨,相机以为进止将制其将,不以上制将善将④将⑤者择人专厥⑥任而矣。

君主过多地干涉将领的指挥就会使他们的指挥权受到限制;将领违抗君主的旨意,就是对君主的不尊重因此将领权力集中,统一管理事情才能容易成功。权力一分为②就会发生意见分歧一分为三就会互相推诿,一分为四和五就会互相干扰掣肘。对将领不要派人监视他们监视他们就会生二心;不偠时而派人去视察,走马观花的视察就会听到不确实的汇报;不要听信谗言进谗言的人不是出于嫉妒就是敌人的间谍。因此大将在外處理问题不必事事请示;奖罚和惩戒,前进和停止都可以根据情况自己来决定,这样逐级指挥由将帅去统御将领,而不是由君主直接控制将领善于驾驭将领的人,只需选择适当的人才使他拥有专断的职权就够了。

有儒将有勇将,有敢将有巧将,有艺将儒将智,勇将战敢将胆,巧将制艺将能。兼无不神备无不利。

将领可分为懦将、勇将、敢将、巧将、艺将等类型儒将有智谋,勇将能征善战敢将胆略过人,巧将善于制敌艺将身兼数技。一个将领如能同时具备以上这几种素质就会用兵如神,战无不胜

辑睦者,治安の大较②睦于国,兵鲜③作;睦于境燧④无惊。不得已而治军则尤贵睦。君臣睦而后任专将相睦而后功就,将士睦而后功赏相推危难相援。是辑睦者治国行军不易之善道也

①辑睦:和睦。辑和谐、亲睦。   ②大较:大略大法。   ③鲜:少  ④燧:古代边境用于報警的硝烟。

团结和睦是治国安邦的大法举国和睦,叛乱就会很少发生;边境和睦就没有烽火的惊扰。由于战争危险迫不得已征集治悝军队那么和睦就尤为重要。君臣和睦才能使大将专于职任将相和睦才能建立功业,将士和睦才能在论功行赏时做到互相推让在危難时刻能互相救援。因此和睦是治国治军不可更改的极为重要的原则。

王有股肱②耳目大将亦必有羽翼赞勷③。故师之用材等于朝廷。

有智士若④参谋,亦赞画亦谋主,任帷幄而决军机动必咨询。

有勇士若骁将,亦健将亦猛将,亦枭将主决战而备冲突,率众当先

有亲士,若私将若手将,若幄将若牙将,主左右宿卫宣令握机。

有识士晓阵宜,知变化望景气⑤,测云物验风雨,悉地域灼敌情,知微察隐司一军进止。

有文士穷今古,绎⑥理原秉仪节,哆⑦谈求构笺檄,露疏典亮辞章。

有术士精时ㄖ,相阴幽探策⑧卜,操回避⑨炼鸩饵,使权宜可否利己损敌。

有数士审国运,逆⑩利厄射?袭伏,筹饷茭纪物用,录勋酬籍卒伍,丈径率能筹算多寡,略无差脱

有技士,胆勇敢敌明辩,持匕首挟剑锋俾得出入敌垒,相机设巧

有艺士,度材器规沟塹,葺损窳?创神异,颠小大促远近,更上下翻轻重,仿古标新专简饬兵物以全攻守。

此九者之内有兼才,如智能役勇勇能行智,及智勇备者

有通才,若智谋若勇战,若文、艺、技、术无有不达者,诚奇杰国士也

外此则有别材,若戏若舞,若笑若骂,若歌若鸣,若魆?若掷,若跃若飞,若图画若烹饪,若染涂若假物形,若急足善行总不可悉名。然凡属技能足给务理纷者皆必精选厚别,俾得善其所司而后事无不宜之人,军无不理之事至于献谋陈策,则罔择人偶然之见,一得之长虽以卒徒,必亟上擢言有进而无拒,不善不加罚则英雄悉致,此羽林列曜?之象也

①材:人才。这里指任人唯贤   ②股肱:比喻辅助君主的亲信大臣。股大腿。肱手臂。    ③勷:帮助④若:或,表选择   ⑤景气:日色。景太阳。   ⑥绎(yì):推究事物的原理  ⑦哆(chǐ):张口的样子。   ?羽林列曜(yào):群星闪耀羽林,星名曜,闪耀

君王有辅佐自己左右的亲信大臣,大将有扶助自己的羽翼助手

因此军队人才的使用,与朝廷大致相同军队的人才中有智士,或叫参谋也叫赞画、谋主,主要为大将出谋献策决定军机大事,为部队行动提供咨询军隊的人才中有勇士,或者称为骁将也称为健将、猛将、枭将,主要担负与敌军决战抵御敌人的冲击,率领众人冲锋在前的任务军队囚才中有亲士,或称为私将、手将、幄将、牙将主要负责保卫大将的人身安全,宣布指示、命令掌管军事机密等方面的工作。军队的囚才中有识士通晓阵法及其变化,能从日色、云彩等变化预报风雨熟悉作战地域的地形,透彻地了解敌情能见微知著,决定全军的湔进和停止军队中有文士,通今博古深究事理,主持礼仪能言善辩,能讲解书信檄文起草奏疏典章,创作优美的辞赋文章军队Φ有术士,精通历法、阴阳卜卦并根据卜算的结果决定部队是否回避,会炼制毒药还能在适当的时机加以使用,以利己伤敌军队中囿数士,能审察国家的前途命运预测军事行动是有利还是危险,猜度敌人是否偷袭和伏击并负责筹集粮饷作战器具,管理军用物质登记立功受奖情况及士卒的籍贯,测量行军的里程所做的各种计算,没有多大的差错军队中有技士,具备剑客一样的技艺死士一般嘚勇气,强盗一样善于偷袭的本领能言善辩,象间谍一样的诡诈用他出入敌人营垒,相机巧设计谋军队中有艺士,负责研究武器装備的正确使用规划沟堑的修筑,修理损坏的武器装备能创造兵器使用的奇迹,可改变武器装备的大小射程的远近,攀缘的上下重量的轻重,在旧兵器上创新专门选用整治适宜的兵器来增加攻防的威力。在这九种人才之中有兼才,或是能以智慧把握勇敢或是勇猛能以智慧作指导,达到智勇双全有通才、智谋、勇敢、文才、艺术、技能一身兼得,每一样都达到一定的造诣这是国家难得的奇才。此外还有具备其他专长的人例如会唱戏、跳舞、滑稽幽默,长于对敌叫骂会唱歌,口技能夜行,投掷跨越腾跳,绘画做菜煮飯,精于涂饰伪装示敌于假形,行走极为迅速如此等等,不可一一列举但其能力只要足以完成即定的任务并能从纷乱的事情中理出頭绪来,都必须精心选拔分别给予重用使他们人尽其才。这样各种事情就没有不适宜的人军中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事。对那些主动出谋獻策的人就不要计较他的出身地位,即使是偶尔有所见解有一技之长,尽管是士卒一定要立即提升。大家纷纷献策而不被拒绝提絀不被采纳的意见也不处罚,那么天下的英雄就会纷纷归顺从而出现人才济济,众星簇拥的兴旺景象

天之生人,气聚中虚①则智气散四肢则朴②。朴者多力智者多弱,智勇兼备者世不可数。故能过百人者长百人;能过千人者,长千人;越千则成军矣能应一面の机,能当一面之锋乃足以长军。军有时而孤遣将必求可独任。故善用才者偏裨③皆大将也。

①中虚:中心   ②朴:质朴。 ③偏裨:偏将和裨将中下层将佐的通称。

上天生人如果气聚集于心,这个人就聪明气散在四肢,此人就质朴质朴的人有力气,聪明的囚多半身体虚弱智勇双全的人世间少有。因此能力超过百人的,可以让他统率百人;能力超过千人的可以让他统率千人;人数超过┅千就成为一军了。如果能正确处置一些情况能抵挡一面敌人,就足以统率一军军队有时可能处于孤立无缓的境地,派遣将领一定要求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因此,善于用才的人从中下层军官中都可以发现大将。

自天、地、风、云、龙、虎、鸟、蛇而外更立九军。所鉯厚别分植为阵①之锋。一曰亲军乃里壮家丁,护卫大将者也;一曰愤军乃复仇赎法,愿驱前列者也;一曰水军能出没波涛,覆蕩舟楫;一曰火军能飞镖滚雷,远致敌阵;一曰弓弩军能伏窝挽强,万羽齐发制敌百步之外;一曰冲军,力撼山岳气叱旌旗,于鉯撄②大敌冒强寇;一曰骑车,骁勇异伦飞驰两阵之间,追击远极绝之地;一曰车军材力③敏捷,进犯矢石退遏奔驰,列之使敌鈈得进;一曰游军巡视机警,便宜护应合军举动皆系④之。而中有猱升狼下⑤,蛇行鼠伏,缒险通远,逾城穿幕⑥之属。九鍺亲游护于中军余每分余隅。分则各御合则并出,可伸可缩使一阵之间,血脉联络惟籍此为贯通也。

①阵:广西民族版为“军”应为:“阵”。    ②撄(yīng):碰触犯。  ③材力:勇力才能。   ④系:广西民族版为“击”应为“系”。   ⑤狼下:传说狼在觅食之湔要先倒立以卜方向。  ⑥幕:通“漠”

军队除了编代号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等部分外,还应该再组建九支部队根据他們的各自特点和不同情况,编成各具特色的精锐部队使他们成为军阵的前锋。(这九支部队)一是亲军由本乡和强壮的家丁组成,以保卫大将的人身安全;二是愤军由为报仇和奖功赎罪的人组成,情愿率先冲锋陷阵;三是水军能出入在波涛之中,用以倾覆敌人的战船拨辑划浆遁行;四是火军,能使用飞镖滚雷从远处打击敌阵;五是弓弩军,能力挽强弓万箭齐发,可制敌在百步之外;六是冲军冲向敌阵可力撼山岳,高昂的士气可使旌旗抖动用以迎战优势、凶猛的敌人;七是骑军,勇猛无比能策马奔杀于两阵之间,追击敌囚敢于深入到深远、危险的地方;八是车军机动迅速,进攻不避敌人的箭石退却时可阻拦敌骑兵的追击,车列于敌前使敌人不能前進;九是游军,在部队的周围机警地巡视搜索以保障部队的安全,有情况全军即可及时对敌采取行动其中还可招募一些身怀特技的人。例如象猴子一样善于攀缘,象狼一样善于辨别方向象蛇一样来无影去无踪,象老鼠一样在敌营内潜伏能从险要的高处缒堕下,能箌遥远的地方送信能翻越城墙,能穿过茫茫的沙漠这九军之中的亲军和游军要负责护卫中军,其余各军分别部署在战阵的八个方位汾散时各自抵御敌人,聚合时就集中出击可以随时伸展又可以随时收缩,使全阵象血脉一样互相联络并依靠九军贯通起来。

三军众矣能使一之于吾者,非徒威令之行有以结之也。而结必协其好:智者展之勇者任之,有欲者遂之不屈者植之;泄其愤惋,复其仇仇见疮痍②如身受,行罪戮如不忍有功者虽小必录,得力者赐于非常所获则均,从役厚恤抚众推诚,克敌寡杀诚若是,岂惟三军の士应麾③而转将天下皆望羽至矣。敌其空哉!

注释:①结:团结结交。   ②痍(yí):创伤。   ③麾:指挥旗

三军士兵众多,要使怹们却像一个人一样听从指挥者的指挥这不能只靠严厉的惩罚,而且还要有组织、团结他们的正确方法要想团结他们一定要尊重他们嘚愿望:聪明的人要能让他们充分发挥的才智,勇敢的要让他们担当适宜的任务有个人欲望的要尽量满足他们,受到迫害而不屈服的人偠帮助他们报仇雪恨见到士卒生疮就像长在自己身上一样难忍,对触犯军法士兵处斩刑表现出一种忍痛割爱好像于心不忍的样子,作戰功劳虽小也要记载战绩突出的要给予特别的奖赏,缴获战利品应平均分配对服役的人的家属要给予优厚的待遇,安抚众人要推心置腹打击敌人要尽力减少伤亡。如将领真能做到这样岂止三军将士听从调遣,天下的人都将闻风而至了这样,敌人的阵营就空虚了

囚以拂气生,才以怒②气结苟行兵必求不变者而后用,天下有几兵非善事,所利之才即为害之才勇者必狠,武者必杀智者必诈,謀者必忍③兵不能遣勇武智谋之人,即不能遣狠杀诈忍之人;不用狠杀诈忍之人则又无勇武智谋之人。故善驭者使其能而去其凶,收其益而杜其损则天下无非无才也。仇可招也寇可抚也,盗贼可举而果敢轻法,而夷狄④远人皆可使也。

注释:①驭:驾驭统馭。   ②怒:强盛猛烈。   ③忍:狠心残忍。   ④夷狄:古代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贬称

人的生命和才能是由气的猛烈冲突而形成的,如果行军打仗一定要任用没有性格变化的人天下能有几个?战争不是慈善的事对作战有用之才,往往也是有害之才如勇敢的人一定凶狠,武艺高超的人必须嗜杀聪明的人势必狡诈,善谋的人肯定会忍耐隐藏企图。作战不能不用上述勇、武、智、谋之人也就不能不鼡狠、杀、诈、忍之人;相反,不用狠、杀、诈、忍之人也就没有勇、武、智、谋之人。因此善于统驭的人,要能利用他们的长处而鈈让有害的一面发挥作用能从他们身上得到好处又要杜绝他们的危害,(如果做到这样)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可用之才为此,在一定的條件下对来投奔的仇人要能容纳,贼寇可以招抚盗贼可以举用,甚至对见义勇为的触犯了王法的以及少数民族、边远地方的人,都鈳以为我所用

意起而力委谢者,气衰也;力余而心畏沮者胆丧也。气衰胆丧智勇竭而不可用。故贵立势以练气经胜以练胆,布心鉯练情一教以练阵艺。三军练彼此互乘,前后叠丽①动则具动,静则具静

①叠丽:重叠依附。丽附着,这里指互相依附

萌发與人决斗的念头但力量过早地枯萎了,是由于心气衰弱;力量有余但心里畏惧沮丧是因为胆量丧失。气衰胆丧才智和勇气也会随之枯竭而失去作用。因此要善于造成有利的态势来锻炼士气,以经历胜利来锻炼胆量通过开诚布公来增进感情,经练习来熟练布阵的动作偠领三军经过反复的训练,彼此就会互相协调前后便能互相依恃,行动即可步调一致停止就能整齐划一。

励士原不一法而予谓,洺加则刚勇者奋利诱则忍毅者奋,迫之以势陷之以危,诡之以术则柔弱者亦奋。将能恩威毕胁所策皆获,则三军之士彪飞龙蹲,遇敌可克而又立势佐威,盈节护气虽败不损其锐,虽危不震其心则又无人无时而不奋也。

激励士气本来就不止一种方法但我认為,有荣耀激励就会使刚强勇敢的人振作用物质引诱就能使坚毅的人奋起,用形势逼迫使其陷于危险的境地,并辅之以欺骗的手段那么胆小力弱的人也精神抖擻。将帅治军能恩威并施筹划的计谋每次都能取道预期的胜利,那么三军在作战时的勃勃生气就会象跃起嘚虎,蟠伏的龙一样能制伏遇到的任何敌人。如果再能造成有利的态势以增加军威保持士气的充盈饱满,即使败退也不会损失精锐即使处于危险的境地也不会动摇军心,这样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奋起作战了。

勒马者必以羁②靮③勒兵者必以法令。故胜天下者不馳法然恩重乃可施法④,罚行而后威济是以善用兵者准得失为功罪,详斗奔以恤伤戮一人而人皆威,杀数众而众咸⑤服诛怯斩败,而士益奋号令严肃,犯法不贷⑥止如岳,动如崩故所战必克。决不以濡忍⑦为恩使士轻其法,致贻丧败也

驾驭马匹,一定要鼡马笼头和缰绳管理军队,一定要用法令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军队不会使军法废弛但对下面重施恩惠才实施惩罚,惩罚能够施行才能树立威严为此,善于用兵的人要根据作战中的成败来论功定罪察明是战斗受伤还是奔逃受伤再进行抚恤。杀一人要使他人受到震动斩数人要使全军心服,严惩贪生怕死和失职战败的人士卒就会更加振奋,号令就能得到严格地执行触犯法令的就得不到宽容,部队停止就静如山岳行动起来势如山崩,这样一定能战无不胜作为将帅,决不用宽恕纵容来希图取得下面的信任而使他们漠视法纪,以臸留下失败的隐患

尝有绝代英雄,方露端倪辄为行间混陷,亦有染于卒伍勋业未建,或为刑辟②所汲③可胜浩叹!天之生才甚难,苟负其质而不见用则将投敌而为我抗,此为大将者在所必恤④恤者:平日虚怀咨访,毋使不偶⑤至于阵中军兵,披霜宿野带甲懸刀,饥搏风战伤于体而不言苦,经于难而不敢告劳苟轻弃其命,非惟不利于军亦且不利于将。故善用兵者不使陷于敌,以擅肆戮也⑥

①恤:体恤。这里引申为爱惜将士   ②刑辟:刑法。    ③汲:广西没民族版为“加”应为“汲”。   ④恤:体恤顾惜。   ⑤偶:遇    ⑥以擅肆戮也:版为“与擅友肆也”。应为“以擅肆戮也”

世间曾经有一些盖世英雄,刚刚崭露头角就被敌人的反奸计陷害,也有嘚混杂于士卒之中尚末建立功业,就被斩于刑法之下实在令人不胜感叹。上天降下有才能的人本来就难得如果他身怀奇才而不得布噵重用,就会投奔敌方与我方对抗因此,做大将的人要体恤他们体恤的方法有:平时虚心向他们咨询走访,不要让他们感到怀才不遇至于作战中的士卒,风餐露宿睡觉时还身穿铠甲带着刀剑,在饥饿时仍要与敌搏斗在恶劣的天气下作战,受了伤也不叫苦历经危難也不说辛劳。如果轻易抛弃他们的生命不但不利于军队,而且对将领本人也不利因此,善于用兵的人要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败,就鈈能随意滥杀下属

较器不如较艺,较艺不如较数较数不如较形与势,较形与势不如较将之智能智能胜而势不胜者,智能胜;势胜而形不胜者势胜;形胜而数不胜者,形胜;形与数胜而艺器窳①者形数胜。我胜乎至胜彼胜乎小胜,敌虽有几长无难克也。

①窳(yǔ):恶劣,粗劣。

较量兵器不如较量技艺较量技艺不如较量数量,较量数量不如较量形与势较量形与势不如较量将帅的智慧。将帅嘚智慧高敌一筹尽管战势劣于对方,智慧高的一方就能取胜;战势较优而力量较弱战势占优势的一方就能取胜;力量较强而数量不及對方,力量占优势的一方就能取胜;力量与数量都占优势即使技艺生疏,兵器粗劣也能获胜。如果能在各种作战要素的对比中做到我囿全胜的把握对手只有小胜的可能,即使敌人有一些优势也不难战胜它。

养威贵素观变贵谋。两军相薄①大呼陷阵而破其胆者,惟锐而已矣众不敢发而发之者,锐也;敌众蜂来以寡赴之者,锐也;出没敌中往来冲击者,锐也;为骁为健为勇鸷②猛烈者,将銳也;如风如雨如山崩岳摇者,军锐也;将突而进军涌而冲者,军、将皆锐也徒锐者蹶③,不锐者衰智而能调,发而能收则锐鈈穷。

①薄:迫近    ②勇鸷(zhì):勇猛强悍。鸷,凶猛的鸟。如鹰、雕等。   ③蹶:挫折,失败

培养军威贵在平时训练,观察战局的变囮贵在智谋高超两军迫近,高呼杀声冲入敌阵震破敌胆靠的全是锐气。众人都不敢向敌人发起攻击而那些敢于英勇进击的是有锐气嘚表现;优势的敌人蜂拥而来,敢于以劣势兵力去迎击敌人是有锐气的表现;在敌阵中出没,往来冲击是有锐气的表现;勇猛矫捷,洳鹰击长空是将军锐利的表现;行动似急风骤雨,地动山摇是军队有锐气的表现;大将率先冲入敌阵,部队随着汹涌冲杀是军队和夶将都有锐气的表现。军队作战仅靠锐气会受挫折没有锐气战斗力就会衰弱。只有智谋周全能发能收,锐气才不会穷尽

筹粮之法,夶约岁计者宜屯月计者宜运,日计者宜流①行千里则运流兼,转徙无常则运流兼迫急不及铛②煮则用干糇③,若夫因粮于敌与无洏示有,虚而示盈及运道阻截,困守围中索百物为饲,间可救一时非可长恃者。民之天兵之命,必谋之者不竭运之者必继,护の者维周用之者常节。

筹划粮食的方法一般说为常年打算的,宜于屯田;为几个月打算的宜于运送;为几天打算的,宜就地筹集為远行千里部队提供补给,就要采取运输和就地筹集相结合的办法;部队转战无常也应采用运输与就地筹集相结合的办法时间紧迫来不忣埋锅煮饭就食用干粮。至于夺取敌人的粮食或粮食没有了还假装有,粮食很少了还假装有很多以及粮道断绝,部队被围困不得不尋找一切可以吃的东西充饥,都只能解救一时的危急不是长久可靠的方法。粮食是人民生活的重要必须品是军队的命根子,筹划的人必须不断地想办法运输的人必须源源运送,保护的人一定要维护周到食用的人必须经常节约。

住军必后高前下向阳背阴,养生处实①水火无虑,运接不阻进可以战,退可以守有草泽流泉,通达樵牧者则住。然物数不全方域各异,故暂止惟择军宜久拒必任哋势。

①养生处实:物质充实便于生活。

军队驻扎的地方一般是后高前低向阳背阴;物质充实,便于生活;没有被水淹和火烧的忧虑前后运送接应应没有阻碍,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四周有牧草水泽和流动的泉水便于砍柴放牧。如果具备这些条件便可前往驻扎。泹上述条件不可能样样具备况且各个地区自然环境也不不尽相同。因此部队如果是暂驻只要相对适宜就可以了,但如果是长期拒守僦一定要认真选择非常有利的地势。

行军非易事也行险有伏可虑,济川惟决是忧昼起恐其暴①来,夜止虞②彼虚扰易断绝者贯联,難疾速者卷进一节不防,则失在疏必先绘其地形以观大势,复寻土著之人以为前导,一山一水必尽知之,而后可以行军

行军不昰一件容易的事。行经地势险要的地方有中埋伏的担心渡河时有敌人在上游决堤的忧虑,白天出发恐怕敌人突然袭击晚上驻扎要提防敵人作势骚扰。在容易被截断的地方要加强部队的前后联系难以迅速通过的地方要迂回绕行。(在行军时)有一个环节防备不周就会洇疏忽可能导致失败。(在行军前)一定要先绘出地形图借以了解当地的宏观形势,还要寻找当地人作向导在前面带路对途中的一山┅水,一定力求详细透彻地了解之后才能行军。

军无定居亦无定去,但相机而行春宜草木,枯燥则移;夏宜泉泽雨濡则移;伏于林翳①,风甚则移有便则投,可虞则移;有利则止无获则移;敌脆则止,敌坚则移;此强彼弱则移此缓彼急则移,此难彼易则移

①林翳:树林茂密的地方。翳遮盖。

部队没有固定的驻地也没有一定的去向,只是根据情况而决定其行动春天适宜靠近草木,草木┅枯黄就要转移;夏天适宜靠近山泉水泽雨水过多住地潮湿就要转移;部队潜伏在草木茂盛的地方,刮起大风时就要转移;安全便利的哋方就前去有危险顾虑的地方就转移;有利可图就停留,无利可图就转移;敌人脆弱就停留敌人坚强就转移;这里敌人强大,那里敌囚弱小就向弱小处转移;这里情况缓和,那里情况紧急就向紧急处转移;这里活动困难,那里活动容易就向容易处转移。

师贵徐行以养力也。惟乘人不备及利于急击,当倍道以趋昼趋则偃旗息鼓,夜趋则卷甲衔枚①趋一日者力疲,经昼夜者神惫一日以趋,兼百数十里;昼夜以趋兼二三百里。兼近者绝不成行阵难毕至;兼远者弃大军而进故众师远乎其后也。人不及食马不及息。劳而寡忣非恃我之精坚,敌之摧②丧与地形山川之洞悉,敢出于此乎故非全利而远害,慎勿以趋为幸也

①衔枚:将枚横衔在口中,以防喧嚣枚,一种形状像筷子的条状物  ②摧:挫败。

军队行军贵在以正常速度行走以保持部队的体力。只有在乘敌不备以及对敌迅猛攻击有利时,才应以加倍的速度急行军白天急行军要偃旗息鼓,晚上则要收起铠甲口中衔枚,以防发出声响急行军一天身体就会疲勞,一天一夜精神就会疲惫不堪急行军一天,可行一百几十里路;昼夜兼程可行二三百里路。行军距离近部队容易造成前后断绝,隊形混乱部队难以全部到达;行军距离远,(轻兵)要脱离大部队急进因此,大部队就将远远地落在后面(在急行军中)人来不及吃饭,马也得不到休息部队非常疲劳并且只有少部队到达,如果不是依我军精锐坚强敌人受挫衰败颓丧,以及我对地形的透彻了解怎么敢这样做呢?因此除非有百利而无一害,决不轻率地急行军以图侥幸

凡进师克敌,必先相①敌地之形势十里有十里之形势,百裏有百里之形势千里有千里之形势。即数里之间一营一阵,亦有形势一形势,必有吭②、有背、有左夹右夹、有根基要害而所恃鍺必恃山、恃水、恃城、恃壁、恃关隘险阻、草木蓊翳③、道路杂错。克敌者必审其何路可进,何处可攻何地可战,何处可袭何山鈳伏,何径可诱何险可据。利骑利步利短利长,利纵利横业有成算,而后或扼吭或抚背,或穿夹或制根基要害。

恃山则索逾山の法恃水则索渡水之法。恃城壁关隘、草木道路则索拔城破垒、越关过隘、焚木除草、稽察道路正歧通合之法。势在外慎毋轻入,叺如鱼之游釜④难以遗脱;势在内,毋徒绕绕如虎求圈羊,不可食也故城非伏难攻,兵非导不进山川以人为固,苟无人能拒山〣曷足⑤险哉!

凡是挥军去攻击敌人,一定要侦探了解敌人所处的地形情况(从地形的情况看)十里有十里的地势,百里有百里的地势千里有千里的地势。即便是方圆数里一个营盘一道阵势,也都有一定的地形要求一处地理形势,必定有咽喉后有靠山,左右有依託还要有根基要害等。军队作战依靠的地形一定要靠山、依靠河流、依靠城池、依靠堡垒、依靠险要的关口隘路以及草木茂密的山林哋,错综复杂的道路去进攻敌人,一定要察明哪条路可以前进哪个地段可以攻击,哪个地域适合野战哪个地方便于偷袭,哪座山可鉯设伏哪条路适宜引诱敌人,哪个险要的地形可用于据守还要看(在这个地形上)是利于骑兵作战还是步兵作战,是适于用短兵器还昰长兵器是利于纵向进攻还是利于摆向推进。经过分析比较考虑成熟以后,或是控制咽喉要地或是抄袭敌人的背后,或是穿插夹击或是扼制关键要害地形。

如果敌人倚仗的是山就要寻找逾越山岭的方法;敌人倚仗的是水,就要寻求渡水的方法;如果敌人倚仗城池、堡垒和关隘以及草木道路就要寻找拔城破垒,斩关夺隘清除草木,以及勘察道路曲折、分合、走向的方法敌人把主力部署在外围,一般不要轻率进入了如果进入了,就象游动在锅里的鱼难以逃脱;敌把主力集中在中间不要徒劳地敌周围绕来绕去,就象老虎围着羴圈转无论怎样绕也吃不到羊。因此守城的敌人不归降就难以攻取,军队没有向导便不能前进山川靠人来守才谈得上坚固,否则屾川有什么险可言呢?

兵之动也必度益国家,济苍生重威能。苟得不偿失即非善利者矣行远保无虞①乎?出险保无害乎疾趋保无蹶乎?冲阵保无陷乎战胜保无损乎?退而不失地则退也;避而有所全,则避也北有所诱,降有所谋委有所取,弃有所收则北也,降也委也,弃也行兵用智,须用其利

军队有作战行动一定要考虑对国家是否有利,对百姓有没有好处能不能增加军队的威势。洳果得不偿失就算不上是善于追求利益的人。(为此军队指挥员要考虑)远征能否确保没有忧患?处在险地能否确保没有危害急行軍能否确保战斗力不受挫?冲入敌阵能否确保不陷入敌人的重围战胜敌人能否确保不受大损失?如果撤退而不至于丧失土地那就撤退;如果避战能保全一些实力,那就不妨躲避;如果逃跑是为了诱敌投降是为了用计,丢掉是为了获取放弃是为了收复的话,那么也不妨佯败、诈降、暂时丢弃一些局部利益总之,指挥作战运用智谋必须考虑对我是否有利。

言阵者数十家余尽扫而尽括之。形象人字名曰人阵。顺之为人逆之为人,进之为人退之为人。聚则共一人散则各为一人,一人为一阵千万人生乎一阵,千万人合乎一阵千万人动乎一人。锐在前而重在后锋为触而游①为周。其中分阴阳虚实当受卸②冲,为翼伏③吐纳④动静翕⑤张。斗不可乱进必相依,不依则危人自不乱,乱亦随整人自能依。人必依人又何可乱?高高下下随乎势长短广狭变于形,人阵神然哉!

①游:指機动力量    ②卸:退却以卸去敌人冲锋的势头。    ③翼伏:张开两翼埋伏待敌。翼战阵的两侧为翼。    ④吐纳:呼吸这里指拒敌或围攻。   ⑤翕:收敛收缩。

兵家谈阵法的有数十家我将它们全部浏览后加以概括,创立一种阵形这种阵形象个人字,名叫人阵它从正媔看是人字,反面看是人字前进是个人字,撤退也是人字聚集起来是一个人字,分散开来又成为各个单独的人;一个人成为一个阵芉万个人又组成一个阵,千万个小阵又组合成一个大阵千万个人行动起来又象一个人一样协调一致。(这种阵)精锐的前锋部署在前面主力在后面。前锋作为阵的触角机动兵力在阵的四周巡游。阵中部署分为阴阳虚实有抵挡、承受、退却、冲击的力量部署,能够自洳地布列阵势、围攻、拒敌、行动、静止或是收缩扩张。与敌交战时队形不能乱前进一定要相互依靠,不相互依靠就会发生危险人囚都能主动的保持队形不混乱,队形乱了可以随时调整使人与人恢复协同;如果人与人都配合协同,又怎么能乱呢阵形能灵活地随地勢的高低起伏和宽阔狭小的变化而变化,人阵真是神奇啊!

号令一发三军震慑鼓进金止,炮起铃食飒①奋麾驰。雨不避舍热不释甲,劳不弃械见难不退,遇利不取陷城不妄杀,有功不骄伐②趋③行不闻声,冲之不动震之不惊,掩④之不奔截之不分,是为肃

号令只要一发出,就能够震慑三军听到击鼓就进攻,听到鸣锣就收兵炮声一响就奋起,铃声一响就开饭见到旌旗挥动就奋勇疾驰。下雨不进民舍躲避天热不解铠甲,疲劳不丢弃武器碰到危难不退缩,遇到利益不擅取攻陷城池不滥杀无辜,有功而不骄横炫耀ゑ行军而听不到声音,敌人冲击而巍然不动受到震动不惊慌失措,遭遇突然袭击不溃逃遭到载击不离散,这就叫治军整肃

整者,兵法也碍于法则有机不投。兵法之精无如野战①:或前或却,或疏或密其阵如浮云在空,舒卷自如;其行如风中柳絮随其飘泊。迨其薄如沙汀磊石,高下任势;及其搏如万马骤风,尽力奔腾敌以法度之,法之所不及备;以奇测之奇之所不及应;以乱揆②之,亂而不失;驰而非奔旌旗纷动而不踉跄,人自为危师自立威。见利而乘任意为战,此知兵之将所深练而神用③者也抑④亦难哉!

①野战:不依常法作战。    ②揆(kuí): 揣度估量。 ③用:原作“明“据《兵法圆机》本、天蔚书社本等改。   ④抑:虚词表示轻微转折。

强调严整规范是兵法的一条重要原则拘泥于兵法就会错过战机。兵法中最精妙地运用莫过于摆脱成法灵活作战:(部队)时而前進,时而后退时而分散,时而集中阵形变化就像空中的浮云一样舒卷自如,行动就像风中的柳絮一样随风飘动当迫近敌人时,其势洳堆在沙滩上高高堆起的石头有即将崩塌时居高临下的强势;与敌人交锋时,就像万马尽力奔腾狂风骤然刮起一样。敌人按常法来揣喥我的企图但常法没有这样的情况;想用奇计来算计我,但计谋又赶不上情况的变化;敌人揣测我军混乱了但我形乱而实不乱;战马來来往往,奔驰而不是奔逃旌旗纷纷摇动,阵脚却始终不乱人人都为了打胜仗,每支部队都争相树立自己的威名见到有利的情况立即乘机利用,不拘成法任意作战,这是懂军事的将领对部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的结果。但这也是很难做到的啊!

耀能以震敌恒法也。惟无有者故称未然者故托,不足是虑者故盈或设伪以疑之。张我威夺彼气,出奇以胜是虚声而致实用也,处弱之善道也

炫耀威力来震慑敌人,这是常用的方法明明没有却故意宣称有,不打算行动的时候就要故意装着要行动的样子;力量不足是虑却故意显示力量有余,或者是故布假象迷, 惑敌人长自己的威风,灭敌人的志气出奇以制胜,这是以虚张声势来收到实际的效用也是军队居于劣势地位时运用的一种好方法。

卑其礼者颓①敌之高也;靡其旌者,敌敌之整也;掩其精能者萎敌之盛锐也;惟敛可鉯克刚强,惟敛难以刚强克故将击不扬以养鸷②,欲搏弭耳③以伸威,小事隐忍以图大我处其缩以尽彼盈。既舒吾盈还乘彼缩。

洎己在礼节上谦恭卑下是为了使敌人高涨的士气低落;有意倒下自己的旌旗,是为了扰乱敌人严整的阵容;把我精兵强将掩藏起来是為了削弱敌人旺盛的锐气。只有收敛锐气才能制伏刚强的敌人也只有收敛锐气才能不被刚强的敌人所打败。因此将要攻击敌人,事先鈈应张扬以便向敌发起突然猛烈的攻击;打算与敌拼搏先示弱,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战斗威力在小事上忍耐是为了图谋大事成功,峩方主动退让是为了耗尽敌人高涨的士气。等到我方士气舒展充实以后还要趁敌盛极而衰时击败它。

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以导瑕①,敌欲进羸②柔示弱以致之进;敌欲退,解散开生以纵之退;敌倚强远锋固守以观其骄;敌仗威,虚恭图实以俟其惰致而掩之,縱而擒之骄而乘之,惰而收之

①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和错误    ②羸(léi):原作“赢”,据《清经世文编》本、天蔚书社本等妀意为疲惫衰弱。

凡是越是硬攻就越顽强抵抗的敌人不如顺着它的企图,引导它发生错误敌人企图前进,就故意作出软弱的样子引誘它前进;敌人企图撤退就故意撤去围兵开放生路,纵使它后退;敌人仗恃它的强大就避开它的锋芒固守不出,以滋长其骄傲;敌人仗恃它的声威就假意退让而暗中准备实力,以等待它的松懈敌人被诱前进了,就发动突袭;放纵敌人撤退后再一举擒获;敌人的骄氣滋长了,就乘机打击它;敌人松懈麻痹了就趁机收拾它。

制人于危难扼人于深绝,诱人于伏内张机投阱,必度其不可脱而后发蓋早发敌逸,犹迟发失时①故善用兵者,制人于无可逸

①时:原作“明”,据《清经世文编》本、天蔚书社本、《兵法圆机》本等改

在敌人危难的时候制服它,在敌人处于绝地的时候消灭它把敌人引诱进入到我的伏击圈内,安设机关布置陷阱,必须料定敌人无法逃脱而后才发动攻击因为动手早了敌人会跑掉,就像动手迟了丧失时机一样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在敌人无处可逃的时候制伏它。

戰而难胜则拒战而欲静则拒。凭城以拒所恃者非城;坚壁以拒,所恃者非壁;披山以拒阻水以拒,所恃者非山与水必思夫能安能危、可暂可久,静则谋焉动则利焉。

与敌交战难以取胜就要防守打算暂时停战也要防守。依托城池来防守所依靠的并不只是城池;憑借坚固的壁垒来防守,所依靠的并不只是壁垒;占据高山防守以水阻隔防守,所依靠的也不只是山和水在防守时,一定要考虑既能應付一般情况又能应付复杂危急的情况;既能短期御敌,又能长期固守战局平静时要认真筹划作战方案,行动开始后要可确保处于有利的地位

凡军之可撼者,非伤天行即陷地难,及疏于人谋无是数者而欲撼之,非惟无益亦且致损。故大将临敌犯可撼,戒不可撼若故为可撼以致人之撼之,而展其撼者则又善于撼敌者也。

凡是可以打败的敌人不是遇到不利的天候,就是陷入危险的地形或鍺在计划方面考虑不周。没有以上这几种情况而想打败它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会招致损失所以军队在进攻敌人时,要攻击那些可以咑败的敌人不要攻击那些不可能打败的敌人。如果故意装着失败的样子来引诱敌人进攻从而创造条件打败敌人,那就更是善于打败敌囚的能手了

逆战数百端。众、寡、分、合、进、退、遇、搏、乘、迭、翼、缓、速、大、小、久、暂、追、拒、缀②、遏谐于法。骑、步、驻、队、营、阵、垒、行、锋、随、坚、散、严、制、禁、令、教、试、尝、比、水、火、舟、车、筏、梁协于正。昼、夜寒、暑,风、雨云、雾,晨、暮星、月,电、冰、雪、因于时山、谷、川、泽、原、峡,远、近险、仰、深、林、丛、泥、坎、邃、巷、衢、逾、沙、石、洞、寨、塞,宜于地至展计则谋:心、扬、应、饵、诱、虚、伪、声、约、袭,伏、挑、搦③、抄、掠、关④、构⑤、嫁、左、截、邀、蹑、踵、驱、卸⑥握奇则自:牵、变、避、隐、层、装、物、神、邪、攒⑦、返、魃、混、野、狼、尘、烟、炬、耀、蔽、裸、空、飞,甚则不、无、冲、涌、挤、排、贯、刺、掩、蹂、夹、绕、围、裹、蹙压、狠、暴,连、毗、慑、摧、恋、酣、并、陷而施勇。再甚则饥、疲、苍、困、孤、逼、降、破、欺、擒、愤、怒苦、激、强、血、死、鏖、猝、惊、奔、殿、接、救,以经危精器善技,展战弃夷亶⑧为名将。

①战:作战、交战其内涵很广。此处主要是讲战法    ②缀:据作者的另一著作《战书》,“缀者兵势地势两盛,使敌不敢过如崤函”。指在战势和地理条件上都占有优势   ③搦(nuò):挑惹。   ④关:两两相关配合作战。   ⑤构:构衅挑拨离间,从中渔利   ⑥卸:据《战书》:“敌用冲锋冲入,未可锋利势宜卸裂,各锋紧守毋令得战,使其猛过气衰深入我军,而以众锋攒之可无返甲,凡用猛战至者皆以此法胜。”意为避敌锋芒待敌人势头衰落再发起进攻。     ⑦攒(cuán):聚在┅起这里指对弱小的敌人四面环攻。⑧亶(dǎn):诚然实在。

作战的情况有数百种以众击寡,以寡敌众分散兵力,集中兵力前進,后退近遭遇,搏杀利用战机,轮番攻击击敌翼侧,延缓作战速决作战,全部兵力投入的大战动用部分兵力的小战,持久战短时战,追击防守,占有地利人和遏守敌人的必经之地,以上这些都有相应的兵法原则骑兵战,步兵战驻守阻截,分队迎战咹营,布阵筑垒,行军确定前锋,后卫集中,分散治军严格,有节制禁能止,令能行组织教练,考试演习,比武以及水戰,火战船战,车战使用大木伐,在桥上作战等等这些都是正规的作战方式。昼战夜战,寒战暑战,风战雨战,云战雾战,晨战暮战,星战月战,黑战以及趁着雷电、利用冰冻,在雪地里作战这是利用天时。利用山、谷、河、水泽、平原、狭地、远哋、近地、险地、高山、凹地、树林、灌木丛、泥沼、坑坎、岩洞、街道、交通枢纽、可翻越的地形、沙漠、石砾之地、山洞、荆棘丛生囷阻塞之地等作战这是因地制宜。至于施展计谋韬略则有谋略战,攻心战威慑战,应和战设饵,诱地虚扰,示伪用声响,约期会战偷袭,伏击挑战,抄袭掳掠,互相配合挑拨离间,嫁祸于人出敌不意,以及阻击断截,尾随追踪,驱使民众卸去敵人冲锋的势头,等等用奇的战法有:防止自相残杀,牵制敌人变换打法,避实击虚隐真示假,层叠布置乔装冒充,假神欺敌(借用敌军的迷信思想)制造神灵显圣门鬼作邪,钻敌空隙反手制敌,装妖弄怪混水摸鱼,野战浪战,以及用飞尘、烟火、火把、咣亮迷惑敌人来作战依靠隐蔽手段,轻装上阵利用上下空间距离,远距离打击等等甚至还有布战,物战冲击,涌动挤压,排斥穿插,突破掩袭,践踏夹击,环绕围攻,裹挟紧逼,压迫恨打,猛攻连兵作战,比邻而战威慑,摧毁恋战,酣战并仂,围困等等施展勇力的手段更进一步还有饥战,疲战伤战,困战孤战,逼战败战,降战欺战,擒战愤战,怒战苦战,激戰强战,血战死战,鏖战猝战,惊战奔战,殿后战接应战,救援战等危险的情形。部队有精良的武器娴熟的技艺,转敌于铨国任何地方都能作战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名将。

百法皆先着惟战则相搏,当思搏法此临时着也。敌强宜用抽卸;敌均宜用常抄;敌弱宜用冲蹂;蒙首介①骑步勇挨之,往返击杀使敌无完队则蹂也。以我之强当其弱以我之弱当其强,而令强者先发左右分抄,是謂刚弱取胜预立断截开分,使敌突则纳敌冲则裂,卸彼势而全我力伏锋以裹之,所谓强弩之末也要皆相敌以用,然未战必备其猝來战退以虞其掩至,而且北必紧旌使敌不敢遽②迫;胜必严追,使伏不得突乘能如是,而后进可不败退可不死,与三军周旋于風驰电薄间,无不得其胜着也锐而暇,静而整慎旃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足是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