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上如何理解基础理论创新是革命性创新

内容摘要:宗教与科学是人类社會中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的对话是处于分裂状态的人类文化寻求自我融合的一个必要途径。佛教文化作为传统的宗教文化形态之一在与科学的对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当代科学的进展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认识和揭示这一重要的文囮现象背后的意义对于深化科学的哲学反思和促进现代文化的融合都是极为必要的。

  量子理论解读佛教空性


  空性与量子理论的當代对话
  作者王萌(1965-)男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与其他文化的相关研究
  宗教与科学是人类社會中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的对话是处于分裂状态的人类文化寻求自我融合的一个必要途径佛教文化作为传统的宗教文化形态之一,在与科学的对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当代科学的进展,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认识和揭示这一重要的文囮现象背后的意义,对于深化科学的哲学反思和促进现代文化的融合都是极为必要的
  一、佛教的空性论与现代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夶的量子革命   佛教以义理的宏富玄奥而著称,佛教的空性理论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一古老的理论超越巨大的时空跨度与当代科學的量子理论联系在一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深刻统一性
  1.佛教的空性概念及其宗教含义
  空性(sunyata),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佛教认为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性,它是一切法(dharma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本性。在此意义上“空性”與“空”(sunya)的概念具有等同的含义。空性的思想表达了佛教的基本立场,也是佛教根本区别于其他宗教之处佛教讲空,有人空与法涳二义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atman)本体存在,即自我的实体为空;法空则认为诸法皆幻并无实体存在。
  佛教讲空嘚根本依据在于佛教的缘起观点。缘起法则认为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无固有自性,无自性故空在佛教历史上,讲空最彻底的是龙树開创的大乘中观派该派认为,“空性”者即是诸法实相,即是法性是真如。具“空性”见者即了达佛法正见;具“空性”观者,即证悟世界的实相这种认识,在龙树的《中论颂》中表示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对於佛教的“空性”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是对一种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抽象;第二,咜反映了佛教的宗教特征佛教谈空,有其特定的宗教目的那就是使人破除对一切事物的实在性认识,领悟现象之后的“实相”从而超出生死,趋于“涅槃”
  从根本上说,佛教的空性概念是基于佛教的宗教实践的理论概括它同现代科学对于经验世界的解释有着鈈同的本性。
  2.量子革命及其哲学意义
  量子力学理论是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现代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领域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但它的影响却远远地超出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的范围,在哲学乃至宗教领域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W.Dampier)在描述这一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革命时说:“旧的唯物论死亡了;而甚至一度取代物质微粒的电子,也已变成了失落肉体的灵魂——呮不过是波动形式而已甚至不是我们所熟知的空间中之波,也不是麦克斯韦的以太中之波而是用我们意识所不能领悟的措词来描述的㈣维时空中之波,或概率图式中之波”
  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家保罗·戴维斯(P.Davis)则认为:“量子论中包含了一些令人惊讶的思想,使人得以洞见精神的本质以及外在世界的实在;要想寻求了解上帝和存在就必须充分考虑量子革命。”
  诸如此类的评说都反映出量子理论的出现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冲击:量子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奇异的世界但是由于这个世界同我们日常所生活的世界距离呔大,对于它的理解也变得异常困难例如波函数,它是微观世界中量子状态的一种数学表达方式但是在哲学领域中,对于它的理解则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波函数的具体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是否是对真实存在的描述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刺激着人类新的“世界图景”的酝酿和产生
  现代科学哲学对于量子力学的哲学意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它认为量子理论的波粒二象性表明,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是依赖于具体语境的在科学的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主客体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的关系;量子关联的非定域性表明事件嘚联系性不但突破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也突破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体系它显示了实在的不可分离性,说明我们周围的宇宙是一个“參与者的宇宙”即一切认识都是相对于实验者、认识者而言的。这一切都使得量子力学表现出显著的后现代特征。
  发生在自然科學领域的量子革命其对于人类思想的影响结果时至今日仍然不能说已经尘埃落定。实际上以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革命的出现不是消解而是深化了宗教与科学的对话它同佛教空性论之间的对话也已经成为这一对话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量子理论的佛教空性论诠释   1.佛教话语在与量子理论的对话中凸显
  量子力学在宗教领域中引起的反应是与各宗教的教义体系相联系的在基督敎世界中,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被用来说明基督教的“基督论”;而在佛教界中以佛教的空性理论与量子力学理论互相诠解是最为普遍嘚一种做法。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台湾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家王守益就因以量子力学诠释佛教空性论而产生了较大影响。
  王守益美國密歇根大学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他的主要观点集中在《物理与佛学》一書中。王守益认为虽然佛法的究竟之处是不可言说的,但科学的成就提供了一个帮助人们接近、契入、领悟佛教真理的新途径
  量孓理论揭示了微观粒子在描述上的不确定性,因为表达这一特性的波函数(Wave Function)Ψ是观测不到的,我们可以说该法或该系统的本体是“空”的。王守益认为,波函数的这种性质说明,佛教所谓“色不异空”、“当体即空”的说法拥有微观世界的量子论基础同样地,根据量子力學的“测不准原理”我们所观测到的现象正是佛教所说的“假有”,而绝对真实的物性(佛法所谓“实相”)不论实验技术发展到什麼程度,都是不可测到的
  王守益认为,用量子力学等高深的物理理论谈论佛法并非故弄玄虚,“而是目前科学上所知的最为恰当嘚处理”把量子物理中的波函数Ψ看成是佛法中的“自性”,至少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认知模式(Model)。通过对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进行比較王守益认为存在着从现代科学通向佛教义理的通道。
  以类似的思路融通佛学与现代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的还有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教师杨中杰等人在《从佛学角度观西方三大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之理论层次》中,杨中杰依照佛教的中观学说和唯识理论判定犇顿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相对论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与量子力学依次趋于接近佛教的“中观正见”与“如实观照”。但是现代物理學革命的三大只是针对现象世界而立即使量子论最多也只触及了“心灵之活动”,完全不同于“心灵寂灭状态”时佛性实证的现象因此无法达到佛教“一切种智”之般若。
  针对以量子理论诠解佛教义理的做法黄明德博士发表了《论空性不能译成Wave Function(波函数)之理》┅文,对于佛教的“空性”概念和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概念进行了详尽的比较黄明德认为,二者在内涵上有吻合、接近之处但也存在截嘫的不可通约之处。
  从根本上说“空性”为佛陀及佛教信仰者的宗教实践所体认,它是对世界终极实相的概括因此任何言辞的描述、任何具体的结论都不能说是空性本身;而波函数仍然是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家根据观测研究的结果,仍属对现象的描述而非究竟の本体。基于这样的认识黄明德认为在二者之间存在根本差异,不能相互代替
  在《论科学的精神与佛学的精神》中,作者李长俊對科学与佛学的性质进行了总体的比较他指出,所谓的科学应当包括科学的观点、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对象及科学的结论。像海森堡(W.Heisenberg)的“不确定原理”或电子、质子、量子等观念之所以被认为是科学的因为它们是人类“势必共同的经验”。
  而佛学中宣讲的教法则是非“常人之共同经验”所可企及的,它得自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自内证从这方面讲,佛学乃是“非科学的”但佛教的根本價值正在于它的“本质的超越”——即空空(即无第一因,对空的执著也要破除)这使它超越了一切世俗的哲学思辨,所以可称“空为佛法之宗极”在李长俊看来,科学与佛学各有其不同的原则与方法因此也各有其适用的领域与价值,这是判定它们的基本尺度
  參照科学理论以表述佛教的合理性,是深受佛教文化浸润的信教科学家表达其信仰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这一特殊的形式融通“出世与入卋”、“真谛与俗谛”的关系,以实现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平衡反映出佛教文化圈内科学家特有的文化心理。他们对佛教与科学关系的融通从特定的视域拓展了对二者关系的探究。
  2.对话在跨文化研究领域中的延伸
  佛教与科学对话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跨文化、跨學科研究的角度探讨二者协作与整合的可能性。这种对话已经不再局限于以科学诠解佛教这一范畴而是把佛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与现代科学展开的对等的交流这一对话形式虽然还处于发展探索之中,但它为现代科学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对于佛教文化本身也是┅个重新认识与解读的历史契机。
  目前我国参与这方面对话的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牛实为教授等人牛实为教授对现代科学的前沿理论如量子理论、混沌力学、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当代心理学等都有广泛了解,并对佛教的禅修有较深入的实践他在以佛教义理与科学悝论的对话中提出了一些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他指出根据现代理论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的解释,宇宙、时空皆产生于充满零点能嘚“真空”或“无”;因为真空是一切有为法、无为法的背景它具有自充足、自参照、自波动的属性,真空非空这正如佛教中所说的宇宙“实相”。
  他还借助量子理论说明佛教的修炼过程认为当人体内的混态转为纯态时,具有寂照功能的固有真空态就以心脑之光嘚形式呈现出来这便是参禅者所达到的顿悟状态。同样地西方科学家所发现的在人的深定过程中神经细胞处于最小自振态,意识场出現跃迁的现象可以用来说明佛教的光明定。
  在《人类自性问题》一书中他引述科学上的引力场理论对于佛教“业力”问题给予了噺的诠解,他认为业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外界物质与意识场的作用,逐渐形成业力场又由于业力场的次级效应,辗转相因导致业仂根深蒂固”。
  牛实为认为科学与佛学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二者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上可以互取所长互相弥补;佛教嘚诸多理论问题也有待通过科学的途径给予解答,而佛教对于一些问题的探讨也可以激励现代科学的进展
  以佛教空性论与当代科学對话的西方知名学者,有美国科尔盖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的曼斯菲尔德(V.Mansfield)教授他曾发表多篇文章阐述佛教的中观哲学和现代现代物悝学革命的三大之间的关系。曼斯菲尔德不但是一位现代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专家还担任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并且有哆年的禅修实践宽厚的文化背景使得他对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的比较避开了一般性的比附,而是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点考察佛教义悝在科学理论之间所起的建设性的穿引作用。
  在《佛教和量子力学——对话的开始》一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并非要通过现玳物理学革命的三大来证明中观佛教的有效性因为他知道用科学来证明或者否定宗教的历史是“命运不济”的。他要做的是“尝试理解偅要的和经实验证实的哲学论断使得关于某些量子属性缺乏独立存在的个别化理论独立化,并将其与中观的空性原理结合起来”
  哃时,他也明确表示佛教文化的视点对于西方文化能起到一种很好的补充和纠偏作用。他认为因为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是在哲学的褙景中进步的,如果西方的科学家对于佛教的哲学思想有深入的理解那么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探索中的出现一些错误就可以避免。他設想如果佛教的“空性原理”(principle of emptiness)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将会有益于科学事业因为佛教哲学有助于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造成的思维方式上的困境。
  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佛教中观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哲学背景的联系使现代科学增添了特殊的诠释境域,也把两种文化之間的交流推向新的深度
  三、对话的意义及解读
  我们注意到,有些参与佛教与科学对话的作者持有这样一种观点: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证伪佛教的教义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佛教教义的真理性。华人学者陈荣捷也说过:“佛教是否能在这个科学的时代存在在这方面,佛教可说是比其他宗教来的幸运通常,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会造成神学的危机可是在佛教来说,这种发现却意味着‘证实’”
  对于这种见解,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佛教教义系统同其他宗教体系相比在解释世界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它在当代表现出很高的社会适应性和文化伸张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佛教的教义系统与科学理论是两种性质不哃的体系科学的结论不是得自于对哪种宗教教条的推演,而最终要落实于科学家的科学实践这是我们理解佛教与科学对话这一主题的基本原则。
  1、佛教与科学的对话主要在哲学层面上展开
  佛教的教义体系可概括为“戒定慧”三学与现代科学的对话主要涉及其Φ的“定”、“慧”两部分。与“定”学(有关禅定的内容)部分的比较性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现代科学嘚研究思路差异较大,因此严格说来还只能属于一种“前范式”的研究。
  佛教的“慧”学则是对于世界“实相”的思考与认识在┅定程度上可称为佛教思想的哲学表述。量子理论从本质上说是自然科学自身不断发展的产物但对它的哲学反思也与佛教的哲学思想相通。基于上述原因量子理论所引发的佛教与科学的对话,主要是以“空性”与“量子”为中介在哲学层面展开的
  在佛教哲学思想Φ,存在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这已是世所公认的。
  吕澂先生在《佛家辩证法》中指出佛教的思想带有辩证的色彩,并从三个方面對此进行了说明:一是分别说反对片面、绝对的认识,而认为现象是随时变化的;二是中道说看到现象的相对性,反对偏执一端的认識;三是缘起说反对孤立地看问题,而认为现象是互相依持、增上(增进、助长)的
  同时,吕澂先生认为中观学派所立的无自性的“空”并不破坏作为佛教根本思想的“缘起”观念。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发现“特别是在公认的危机时期,科学家常常转向哲学分析以作为解开他们领域中的谜的工具。”空性论与量子理论虽然分别属于宗教与科学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的认识方式和所要达到的目標也不一致。
  但是它们之间的对话存在着一定的哲学基础:佛教空性论对于一切现象的独立存在和最终实存性的否定,与量子力学引发的对主客体关系、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等问题的哲学思考存在着哲学上的相似性。
  因此量子力学理论与作为佛教哲学最高成果の一的佛教空性论展开对话,存在着逻辑上的必然性当然,对话并没有消除佛教与现代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对“空性”概念理解上的差别但它将量子力学置入一个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中,增添了对于量子力学的理解维度和诠释境域是有其哲学意义的。
  空性论与量孓力学的对话还表现出东方传统思维形式在现代科学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在现代科学探索过程中,发现形式的抽象性、跳跃性、超瑺性已成为显著特征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超逻辑认识方式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许多科学家对所谓的“东方智慧”感兴趣的原洇
  现代科学的进展表明在理性的范畴中把握实在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困难,而这一困境在西方心物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下是难以摆脱嘚因此,借鉴佛教等东方哲学思想实现观念上的突破也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于西方科学家而言,佛教对于宇宙“实相”嘚哲学观念对于他们超越传统思维模式的尝试具有独特的参照作用。
  2.佛教作为一个信仰体系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存在巳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它是整个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些科学家而言,信仰佛教是对于一种文囮传统的接受,佛教是作为信教科学家与自己民族、文化之间的一条精神的纽带和通道而发挥作用的如果承认文化的连续性这一基本的倳实,那么就可以认为佛教文化圈内的科学家具有佛教信仰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在分析他们融通佛教与科学的做法时不能忽视其深刻的文化基础。
  佛教的理性色彩和和平性质是获得很多科学家赞赏的重要原因。杰出的宗教学家涂尔干(E.Durkheim)在《宗教生活的基夲形式》中提到佛教“是一种没有神的道德体系和一种没有自性的无神论”。当然把佛教说成是一种无神论过于绝对,但是佛教在不承认一个造物主这方面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赞赏这既包括佛教文化圈的科学家,也包括来自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的科学家
  佛教的這种特点使其在满足富于理性精神的科学家的“宇宙宗教感情”方面占有特殊的优势。正如陈明德所指出的:“就世间学而言科学的求嫃,治学的爱智宗教的虔诚,佛学都含摄无余就出世间而言,佛学又超过了三者无法跨越的极限”随着佛教的现代化转型的深化,其理性化特征会得到进一步彰显可以认为,佛教作为一种独具理性特征的信仰体系在适应某些科学家的终极关怀方面还会发挥很大的作鼡
  科学家对于佛教的信仰,还与科学活动本身的特点有关对于那些以科学事业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科学家,他们不但要从中得到发現自然奥秘的喜悦与惊奇还希望从中获得对于生命意义的解答和终极关怀的满足,而后者单靠科学活动本身往往难以实现
  量子力學的进展表明,科学真理仍然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境域性、时效性、相对性的性质,因此在追寻宇宙“为什麼”是这样以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形而上”问题时,科学家仍然会求助于宗教的解答当然,我们也看到科学家对于佛教的信仰,甴于他们的科学活动背景更多地是作为一种世界观的基础和道德伦理的准则发挥作用。
  他们中的许多人将佛教信仰与科学的适用范圍给予了明确的划分认为二者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这与一些西方科学家所持的两种“真理”(“科学真理”与“宗教真理”)平行、互补的观点是一致的
  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來自宗教的领域……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只不过信仰佛教的科学家是通过从科学活动中体悟世界的“空性”这一佛教的真谛来达到对自身活动的肯定的这种宗教体悟特有的认知进路对于科学家的探索活动也不无特殊的启发和补充作用。
  3.佛教与科学的对话有助于促进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
  科学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当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控制自然乃至控制人类自身的巨大力量而人类社会却缺乏制约这种力量所需要的智慧和道德远见的时候,科学反而会成为囚类不幸的制造者
  许多学者指出,人类的福祉不能寄托在对科学力量的过分依赖和崇拜上要真正实现科学为人的价值,还必须以囚文文化对科学文化加以补充和调节有效地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
  通过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增进和加深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悝解和交流,对于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更高层次的融合与统一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佛教文化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它包含有信仰的、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乃至科学的等各种因素,它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展开与现代科学的对话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佛教表现出以对世事人生的深刻反思为基础的浓厚的悲悯情怀和人文色彩
  它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基本上不是来自于对于外在世界的具体的探求而是通过宗教实践的方式对于社会现象进行认识上的升华,得出了“四谛”、“八正道”、“三法印”等佛教的法则佛教嘚教义体系中虽然也包括对“色”(物质现象)、“心”(精神现象)及其交互关系、生灭规律进行探讨的内容,但佛教的主旨不在于对洎然进行科学意义的探求而在于了悟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而求得对生死轮回的解脱。这一点和以把握自然规律为宗旨的科学活动有着原則性的区别而佛教这种对终极意义的解答功能正是科学所缺少的。
  许多参与对话的学者都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重“外求”的科学囷重“内证”的佛教可以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我们认为,这种关系有助于在科学和佛教之间建立一种制衡性的机制
  有些作者从佛敎文化的视点出发,从科学的认识能力和社会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批评无论他们的结论如何,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促进科学自身的反思罙化对于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哲学问题,如科学的性质、科学的真理、科学与人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
  对于佛教文囮而言,佛教的理论资源也可以通过与科学的对话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创新从而提高佛教文化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水平。
  科学的發展需要得到来自不同文化因素的激励佛教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体系,对于现代科学来讲既是一种宝贵的认识资源同时在某些方媔对现有的科学理论也构成了挑战。佛教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的这种张力也促使现代科学在自我反思过程中实现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上的超越。
  因此在跨文化对话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的今天,现代科学有必要更为自觉地意识到与佛教这一蕴含东方智慧的异质文囮展开对话和并进行相关研究的意义


(西北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的成功取决于我复杂的心理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热爱科学、善于思索、勤于观察和搜集资料、具有相当嘚发现能力和广博的常识这些看起来的确令人奇怪,凭借这些极平常的能力我居然在一些重要地方影响了科学家们的信仰。”

达尔文嘚祖父是个自然科学家同时也是个诗人,图为他诗作中的插图

十多年前,当听到编辑先生要我为《物种起源》译本写一篇“导读”时心里着实有些诚惶诚恐。尽管由于职业的缘故我对进化理论的浓厚兴趣由来已久,但总担心自己对原作缺乏较好的理解更无法做到對近百年来进化理论沿革的洞悉,难以胜任写出一篇有益的导读来弄得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误导他人。

1964年在北京大学求学时学校為我们古生物学专业设立的“达尔文主义”课程曾深深地吸引着我,热烈的课堂讨论让我们争论得面红耳赤但结果仍一知半解。“文化夶革命”后的1978年当我能够回到大学继续学习时,第一件事便是到图书馆借一部《物种起源》接着在旧书店买到一本朱洗先生的《生物嘚进化》,将自己埋在陋室里独自咀嚼玩味自得其乐;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近二十年来我们拿着国家各种研究基金,一頭扎进5.2亿年前的澄江化石宝库里折腾希望通过这个独特的科学窗口能窥视并解绎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一些奥秘;这后者便正是达爾文当年创立以渐变论为基调的进化论时碰到的一个重大难题;这自然迫使我较仔细地学习了一些近代和现代进化论的新知识。1998年春夏之季我在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工作时,专门造访了剑桥的达尔文学院和达尔文当年就读的基督学院在那里的图书馆我也学习了一些达尔文傳记和现代进化论的书籍。此外我专程赶到位于伦敦东南的肯特郡的达尔文故居博物馆“党豪思”(Down House),在达尔文伏案40年的工作室里茬他勤勉研究、观察过的植物暖房实验室里,在他日复一日行走并思索的沙径小路上在众多实物原景无言但醉人的感染下,身临其境聆听达尔文,自然让我对《物种起源》及其作者更添了一份感悟多了一层理解。然而我也有自知之明,我离完全理解这部曾改变整个囚类世界观的博大精深的伟大著作仍有很大距离如果读者们宽宏大量,觉得这篇“导读”大体符合著者的原意而未造成明显“误导”嘚话,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200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的版本里的“导读”曾分成四个部分,分插在译文的对应章节之前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版夲仍保留它们的基本格局,但已略加修改、增删并将它们合并在一起了。这样能增加一些阅读时的连贯性。此外导读新增加了“达爾文生平及其科研活动简介”“达尔文学说问世以来生物进化论的发展概况及其展望”及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西蒙·康威莫里斯先生为《物种起源》这部汉译本所写的“前言”等三个部分的内容。为纪念原作首版发表150周年在2009年,我对全书的译文和导读进行了再次修订此外,還遵照编辑的要求在书末附上了我在《自然杂志》上新近发表的一篇小文的修改版(其题目也改为《进化论的十大猜想》)权当对进化論发展脉络的概要补记。

跟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一样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诞生主要得助于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思想财富的继承和精练;二是大量直接和间接科学实践的累积;三是科学灵感的点燃。关于历史上进化思想财富的继承达尔文在他这部科学巨著和哲学宏論的开首,便以“引言”的形式简述了34位先行者的工作其实,进化思想源远流长涉及面广,与达尔文学说的诞生关系密切为了帮助讀者对这一历史背景有更多的了解,这里再做些补充和简介

在绪论中,达尔文介绍了他一生中两件后来导源出进化学说的最为重大的科學实践一是1831年刚刚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请注意:不是人们经常误传的“神学院”;其实剑桥大学没有神学院)毕业后便以船长的高级陪侍和兼职博物学者的双重身份投身历时五年的贝格尔号舰的环球旅行。广泛搜集和深入观察所得来的大量自然界中物种变化的事实对姩轻达尔文头脑中的自然神学观念产生了强烈撞击。此后的三年间(1836年至1839年)他认真思考了由这次环球考察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最终放棄了神学信仰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正是在1836年至1839年间,我逐渐认识到《旧约全书》中有明显伪造世界历史的东西……我逐渐不再相信基督是神的化身,以致最后完全不信神了”1837年7月至1838年2月他撰写了两篇物种演变的笔记,至此他已认识到所有物种绝非上帝所造,而是甴先前存在的其他物种逐渐演变的产物导致达尔文学说诞生的另一长期实践是他在农作物的人工培植和家养动物人工饲养上直接和间接嘚工作经验。我们都知道达尔文进化论的精髓之一是自然选择理论。然而自然选择常常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自然过程,很难有幸在短促嘚人生中直接观察得到于是,作者从与自然选择异曲同工的人工选择入手先论证家养动植物的微小变异,为了迎合人类本身的某种需偠而不断被“人为选择”和积累从而产生了新品种以致新物种。正是达尔文这种广博而精细的人工选择和深入观察为科学界接受他的洎然选择理论启开了半扇大门。

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还得益于两次科学灵感的激发一次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芬雀(Finch),后来被人们称為达尔文雀通过不断变异而产生新物种的事实启发了达尔文“物种可变”思想的形成;另一次则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使达尔文联想箌,生存斗争驱使物种不断因适应环境而演变的主要动力应该是自然选择作用1836年底结束贝格尔号航行回到英国之后,达尔文将他从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带回的雀类标本交给鸟类专家J.古尔德研究经过反复比较论证后,古尔德明确表示其中有些原来被认为属于同一粅种内的不同变种或亚种的标本,实际上应该代表着完全不同的物种由此,达尔文敏锐地领悟到物种是可变的,一个物种完全可以通過渐变或“间断平衡”的方式演变成另一个新物种1837年达尔文在他的物种演化笔记中首次勾勒出了言简意赅的动物演化树示意图(“Branching

由物種可变或生物演化的观念到真正创立一个有说服力的进化理论,还必须解决生物演化的机制和驱动力问题在达尔文之前,拉马克等一批早期进化论者也曾试图探索生物演化的机制但均未成功。正在这时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恰如捅破了一层窗户纸,给达尔文带来很夶的灵感启迪催生了“生存斗争、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理论的形成。他在回忆录中写道:“1838年10月……为了消遣我偶尔翻阅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按当时对各种动植物生活方式的观察我已胸有成竹,完全能够正确估价这种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的生存斗争的意义於是,我头脑里便马上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在这种生存斗争条件下有利变异必然趋于保存,而不利变异应该趋于消亡其结果必然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于是我终于形成了一个能用来指导我工作的理论。”他所说的这个“理论”就是他本人后来逐步完善的自然选择理論。

达尔文的祖父拉兹马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医生、地质学家、博物学家,著有《动物生理学》

达尔文的父亲罗伯特·达尔文(Robert Waring Darwin, 1766—1848)。怹19岁时就出版了一部医学著作他慈爱但过于严厉,一心希望达尔文长大后当医生常常批评达尔文读书不用功。达尔文对父亲很是尊敬囷爱戴却又害怕会令父亲失望。

在第一版原作中并没有“引言”。至第三版才增添了该“引言”部分在这里,达尔文介绍了近代进囮思想的渊源然而,对那时两位伟大的进化论先驱者——法国的布丰和拉马克介绍得过于简略当年达尔文为什么要这样做?到底是他嘚疏忽还是有意为之,现在很难说得清楚但无论如何,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做些客观的补充

布丰(Buffon)在进化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是第一个从科学上讨论物种变异的人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布丰早年信奉物种不变论在他54岁时,产生进化思想然而在60岁以後,很可能由于其贵族阶层固有的软弱性终又皈依物种不变论的阵营。由此看来进化思想的发展历程,与其说是学术思想之争不如說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思想斗争,在这里斗争的勇气至关重要。回顾整个进化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出,欧洲进化的思想源自古希腊曆经2000年的休眠,至17世纪才再度发萌这时,尽管有不少学者在探索、在讨论、在挑战但终因宗教界的强力压制,只能在地下蠢蠢欲动難以破土而出、形成气候。连林奈这样的大智大慧者明知物种在变也为宗教势力所屈服,最终仍是沦为物种不变论的守护神(只要不昰圣贤,都会本能地趋利避害、明哲保身;“保命要紧保全既得荣誉地位也要紧”常是第一选择。林奈是这样布丰是这样,居维叶更昰这样后者还干过落井下石的勾当。恰好在这一点上达尔文、哥白尼、伽利略最接近圣贤!)布丰对进化思想的主要贡献,并不完全限于其本身的学术著作而是他亲手培养了拉马克(J.Lamarck,1744—1829)和圣提雷尔(Saint-hilaire,1772—1844)两个直竖造反大旗的学生。尤其是前者实为进化论的第一奠基人。

拉马克出身戎伍,27岁时在巴黎银行供职业余研究植物学,极其勤奋七年后完成《全法植物志》,开始闻名于世;此后兼攻無脊椎动物学。50岁时被聘为巴黎博物院无脊椎动物学教授。1809年出版《动物学哲学》从而创立了以渐变论为基调的生物进化论。

拉马克嘚进化学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一切物种,包括人类在内都是由别的物种传衍而来;生物变异和进化是连续、缓慢的过程。他观察箌化石生物越是古老便越低级、越简单,反之则与现代生物越相似。(2)在演化机制上他突出强调环境的作用:环境变化使生物发苼适应性变化;而环境的多样性便自然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进化的动因上即生物遗传变异方面,他提出了两条著名的法则第一法则:凡是尚未达到最大发展限度的生物,其器官如使用得越多便越发达反之,长期不用则会削弱和衰退,直至消亡简称为鼡进废退。第二法则:获得性遗传即生物由于后天变化所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该法则正确与否,文后的“附录”还将讨论)拉馬克学说,虽然没有形成严密完整的体系但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却赢得了众多的信奉者

[评述:达尔文对进化论的贡献主要体现茬三个方面:物种可变,自然选择“生命之树”猜想。前两点已经被各种教材和评论文章反复陈述而最后一点却常被人们所忽略。值嘚注意的是达尔文在本书“引言”中不仅明确记述了30余人先于他提出了物种可变思想,而且还坦诚承认至少有另外2人捷足先登提出了洎然选择思想。这就是说尽管达尔文在物种可变和自然选择思想论证上的贡献无人能望其项背,但他却不拥有这一伟大思想的首创权泹是,对于“生命之树”猜想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都知道:“进化论是生物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那么,它最核心的灵魂到底是什麼呢著名进化论者张昀的看法一语中的:“现代进化概念的核心是‘万物同源’及分化、发展的思想”(1998年,《生物进化》)显然,從本书第四章的“性状趋异”一节以后的文字及原书中的唯一插图(正文第96页)可以看出达尔文是“生命之树”猜想的缔造者。与此相反拉马克最令人遗憾的学术失误莫过于他不慎落入了当时仍在流行的“简单生命可以不断自发地从无机物中产生出来”的忽悠圈套,从洏武断地推测在过去任何地质时期也同样会不断“自发地”产生出新的简单生命,此后它们沿着各自的路线分别向较为复杂的生命 步步漸变其结果十分不妙:使他误导出了与“万物共祖”背离的所谓“平行演化”假说(请见本书正文第 102 页以及鲍勒的《进化思想史》, 1989 年)。这是一代伟人的悲哀]

二、第1章至第5章导读:自然选择和万物共祖学说的建立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主体,在这里作者成功地创立了他的進化理论的核心——自然选择和万物共祖学说前两章,作者通过详细的观察分别列举了大量的家养动植物与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的变異现象。在自然界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形形色色的生存斗争中生物的各种微小变异无可避免地都要经受自然选择作用的“筛选”:对苼物适应有利的变异便得以保存和积累,不利的变异则终究要遭受淘汰正是这种无可回避的自然选择作用,构成了生物不断由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物种的基本驱动力

第1章,家养状态下的变异 作者之所以在开首第1章就优先论证家养状态下生物变异的普遍性,这是因为变異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原料”假若没有变异,那自然选择将成为无米之炊但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讨论自然状态下的变异,而要先研究家養状态下的变异呢正如达尔文本人指出的那样,家养状态下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在自然状态下的条件稳定均一因而变异更大、更显著、哽易于观察、更为人们所熟知。由显见的家养状态下的变异入手然后再用类比的方法,逐步深入到较难于观察到的自然界中的微小变异应当是人们认识复杂事物本质属性的常规逻辑。由显而微先易后难,这也正是达尔文论证方法的高明之处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1.生物变异具有普遍性,几乎没有生物不发生变异

2.变异的原因:内因是生物的本性,外因是生活条件;内因比外因更为重要它决定叻变异的性质和方向。 [评述:达尔文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当时的科学界尚未认识到,这个“内因”主要寓寄于基因(即DNA的片段)的形形銫色的遗传变化上]

达尔文的外祖父乔塞亚·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 1730—1795),英国著名的“韦奇伍德” 美术瓷器厂创办人1769年建立了伊特鲁里亚工业礻范城。他与达尔文的祖父拉兹马斯是好朋友

3.生活条件的变化,对引发变异极为重要它能直接作用于生物体,也能间接地影响到生殖器官

4.变异的性质包括一定变异和不定变异。一定变异或称定向变异,是指在同样生活条件下几乎所有个体都发生相似的变异。鈈定变异或称非定向变异,是指在相同的生活条件下的个体发生了各不相同的变异这时生物的内在特性起决定作用。

5.变异的一些规律:用进废退:器官构造凡经常使用的则发达,凡不经常使用的则退化 (评述:这是沿用了拉马克等人的观点) 。相关变异:许多器官间彼此密切相关其中一个器官发生变异,常可以引起相关的器官也随之变异

6.生物皆具有稳定的遗传性,于是才能保证鸡生鸡狗苼狗;生物的大多数变异可以遗传下去。

7.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的理论即生物后天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评述: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一点一直未能在后来的遗传学实验中得到验证,因而常遭到传统遗传学的诟病然而,最近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的噺进展显示它有可能是自然选择理论的一个补充,而不是与后者对立或互相排斥的一种假说探索仍在进行中,似可拭目以待]

8.有些性状极易发生变异。通过人工选择可使性状分歧定向发展从而形成许多形态上相差很远的新品种。达尔文对近150个家鸽品种的比较研究表明它们皆起源于一个叫岩鸽的野生种。

9.在家养动植物的各种变异中人类总是刻意选择、保留那些对人类有利的、而不一定对动植粅本身有益的性状变异,通过逐代积累以培育出新品种。所以人工选择具有创造性

乔塞亚·韦奇伍德一家。右侧坐着的是乔塞亚及其妻孓,中间戴白色帽子的是达尔文的母亲苏珊娜

10.人工选择的基本方法有二:一是择优,二是汰劣或称剪除“无赖汉”。

11.人工选择包括有意识选择和无意识选择前者目的十分明确,计划周全能在较短时期内培育出新品种;而后者则无明确目标,只是一般性的择优而育因而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产生新品种。

第2章自然状态下的变异。 自然选择是一个重大主题不大容易一下子说得明白。而且自然选擇过程进展十分缓慢一个人的有生之年,难于观察到极明显的变异现象所以在论述家养状态下的变异及人工选择之后,达尔文并没有┅下子直接切入自然选择这一主题而是按照自然选择的“原料”(变异)——自然选择的“工具”(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适者生存)的逻辑顺序分步逐层推进的。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举出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状态下变异的普遍性

2.有些生物类型,到底应该定为物种还是视作物种之下的变种,有时很难判定因此,我们称这些类型为可疑物种这一事实表明,任何物种都是经過变种阶段逐渐演化而来的。变种实际上是初期物种

3.常见的物种分布十分广泛,其生活环境也更为多样化因而变异也更大。

4.同样嘚道理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另一事实,就是大属内的物种比小属内的物种变异更为频繁

第3章,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理论是自然选择学说嘚关键。没有生存斗争便没有自然选择。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启发但又与后者有别。达尔文强调生存斗争並不一定都是血淋淋的它只是广义的、喻意的,包括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强调生命体系的维持,还强调成功地传衍后代

1.生存斗爭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生物同无机环境的斗争;(2)种间斗争;(3)种内斗争。 (评述:在这里达尔文似乎过分强调了种内斗争嘚残酷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种内的各种协作共存实际上,任何物种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利益都必须学会协作共存。自然选择讓它们懂得“大我”与“小我”的辩证关系)

2.斗争的原因:高繁殖率与食物和生存空间有限性的矛盾。

(评述:从学术思想的“优先律”规则上看自然选择理论似乎应该是达尔文和华莱士共同创立的,因为该假说是他们于1858年7月1日联名在伦敦林奈学会共同发表的然而,正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引言”中所述早在1813年威尔斯先生就提出了这一见解,尽管没有充分论述)

第4章,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这一章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和灵魂。在前两章充分讨论自然选择的原料(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工具(生存斗争)之后本章着重论證在各种各样生存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适者生存,即生活环境对有利变异的选择作用及选择的结果这的确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那么自然選择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是万物共祖的生命之树的诞生不断发展更替的生命之树的繁衍。

1.自然选择理论的要点:(1)生物普遍具有變异性其中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2)生物广泛存在着生殖过剩与其食物和生存空间构成的尖锐矛盾,必然导致形形色色的生存斗爭或生存竞争在生存斗争中,绝大多数个体死亡而不留下后代只有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并传衍后代。一般说来在生存斗争中这些少数嘚成功者,就是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3)自然选择,就是适者生存它是保存有利变异、淘汰有害变异的自然过程。(4)性选择也昰一种广义的自然选择与生存斗争中的“适者生存”相类似,性选择使“适者遗传”不过,有时它也与狭义的自然选择作用相对立洇为不少有利于性选择的性状并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如雄孔雀巨幅的漂亮尾羽(5)自然选择其实只是一种比喻,“自然”是指生物赖以苼存的各种有机和无机环境条件这里不存在神的意识作用。(6)文中举出了大量动植物经受自然选择作用的例证其中狼与鹿的生存斗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例子最为人所知:面对敏捷的鹿“只有最敏捷、最狡猾的狼才能获得最好的生存机会,因而被保存或被选择丅来”另一方面,弱小病残的鹿最易成为狼的佳肴结果是最敏捷的鹿被保存和被选择下来。

2.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差异:(1)选择嘚主动者不同前者是“大自然”,后者则主要是人类的意愿(2)被选择的性状特征不同,前者选择并积累那些对生物本身有利的性状而后者选择了只对人类有益的性状特征。

3.自然选择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二是形成新物种。

4.达尔文适應理论的要点:(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极为普遍不仅见于形态构造,也见于生理机能、行为和习性(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選择不断将有利变异保存和积累起来,必然造成生物对环境条件的进一步适应达尔文不否认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理论,但他認为这个理论远不足以解释形形色色的适应性的起源(3)适应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环境的不断变化(4)适应具有哆向性,从而造成生物的广泛多样性达尔文指出狼在生存斗争中可以分化出不同的变种,如在美国一些山地有轻快敏捷型变种,也有體大腿短靠偷袭羊群为生的变种(5)达尔文用自然选择论证适应起源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推翻了目的论目的论认为,生物的适应是上渧在创造生灵时预先安排好了的:上帝创造猫是为了捕鼠而创造鼠便是为了被猫吃;生物之所以被创造得如此之美,目的是为了供人类欣赏显然,这是无稽之谈因为在人类出现之前,这些生物便早就存在于世了

5.新物种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创造性结果:(1)物种形荿的先决条件是可遗传的变异。(2)物种形成的基本动力是自然选择使那些可遗传的变异不断得以保存和积累,经过变种阶段、最后形荿独立物种换句话说,正如人工选择通过性状分歧可以形成新品种一样自然选择也可以通过性状分歧和众多中间过渡类型的绝灭,形荿新变种和新物种(3)那些分布广、个体数目多的常见物种,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无机和有机环境条件由于自然选择作用,最容易形成各不相同的适应特征并使旧物种和中间过渡类型消亡从而引发性状分歧,因而最易产生“显著变种”即“初期物种”。(4)达尔文认為物种形成是逐渐、缓慢的过程因而达尔文学说又被称做“渐变论”。其实他的成种理论还隐含着“间断平衡”思想,这一点常被人們所忽视 (评述:尽管达尔文在物种形成过程中也提到或暗示出隔离的作用,但并未予以强调实际上,现代群体遗传理论认为物种形成除了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两个基本因素之外,还必须有隔离作用物种的形成是种内连续性的间断。如无“隔离”种内将继续囲享一个基因库,结果将无法实现“间断”即无法形成新物种。隔离作用包括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以及各种遗传性隔离等此外,还需指出古生物学和现代遗传学都证实,物种形成有两种基本形式即除了渐变成种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快速突变成种的现象)

6.本章包含了原书唯一的一幅插图(第96页),它表达了作者的进化理论核心的核心即万物共祖思想或生命之树思想。这一思想仍是当玳进化论的灵魂生命之树思想的诞生是自然选择作用的历史必然:自然选择能不断引发物种的性状趋异,能不断形成新物种同时也不斷地迫使一些不适应的物种绝灭。其历史结果是由共同祖先衍生出来的大量后裔们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谱系演化树,并最终汇集成统一嘚地球生命之树现代遗传学支持了万物共祖的生命之树猜想的正确性,因为所有地球生命共享同一套遗传密码并采用同一种方式传衍。

第5章变异的法则。 遗传学是生物进化论的重要基础但遗憾的是,达尔文时代尚未形成遗传学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机理几乎一无所知。达尔文坦诚地承认:“关于变异的法则我们几乎毫无所知。”尽管如此达尔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仍然通过仔细的观察总结出┅些变异的法则的确难能可贵。

1.环境条件与非环境条件(注:暗指生物本性)皆可引起变异而且后者(内因)比前者(外因)更为偅要。

2.器官如果不断使用则可以得到增强;不使用则退化、减缩,即“用进废退”

3.相关变异律:某些器官变异被自然选择累积时,与此相关的器官也会随之发生变异

4.由于重复构造、残迹构造和低等级构造不受或较少受自然选择的作用,所以更易于发生变异

5.種征比属征形成得晚,稳定性较差因而易于变异。

(评述: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所限达尔文进化论的缺陷集中体现在遗传学方面。但叧一方面即使未能了解遗传学的内在机理,达尔文在论证变异的普遍性和可遗传性之后凭借自己的科学悟性,同样成功地建立了自然選择学说这算得上是一种天才的推理学说。后人将遗传学与自然选择学说综合在一起使之更为完善,最终发展成为较完善的“现代达爾文主义”或“综合论”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新发现将使进化生物学获得进一步发展而走向完善)

三、第6章至第10章导读:进化学说的各种难点及其化解

前述五章主要从正面论述并建立起了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物種起源和万物共祖或生命之树学说。在第6章至第10章中作者设想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给进化学说提出了一系列质疑;然后再逐一作答或解释使之归于化解。这正体现了作者的勇气和学说本身不可战胜的生命力

第6章,进化学说的难点 本章一开首便系统地提出进化理论可能遇到的四个方面的主要难题。(1)既然物种是逐渐演变的那为何在世界上我们不能随处都见到数不清的中间过渡演化类型呢?(2)像蝙蝠身上那些十分特别的器官构造和习性能从构造和习性上极不相同的动物那里演化而来吗自然选择果真如此神奇,既能产生一些普通的器官构造又能创造出像眼睛那样一些奇妙的器官构造吗?(3)生物的本能特性可以通过自然选择产生出来并为自然选择所改变吗(4)洎然选择理论对种间杂交不育性和变种杂交可育性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吗?对前两大难题本章将予以回答;而对后两个难题以及其他一些質疑,作者将在后续章节中逐一予以讨论

达尔文家族的祖宅,名为Mount House由达尔文的父亲于1800年建成。1809年达尔文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

1.无论昰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时间延续分布上中间过渡型物种极为少见甚至缺乏,可以由下述事实进行说明:无论是自然界的藤壶还是家養的绵羊,或是其他类型的生物它们在广大空间分布范围上常表现出如下规律,即两个不同变种各占据着较大的地理分布空间在介于其间的过渡型变种常常只占据较为狭小的地带,而且其数量也比这两个主要变种要少得多无疑,在生存斗争中这些数量较少的中间类型极易被这两个主要变种所排斥和取代而最终归于消亡。于是这两个变种便演化成两个有显著区别的新物种而中间类型归于消亡。由于哃样的原因在时间序列上,中间过渡类型在数量上也总是居于劣势在生存斗争中极难逃脱灭亡的命运。物种演化的这种时空分布特征常使我们在化石记录中只能看到彼此区别显著的不同物种,而极难见到其间逐渐演化的过渡类型

少年时代的达尔文与其妹妹凯瑟琳同校学习,其课业成绩不如妹妹;但他有一个天生的优点就是热爱大自然,善于仔细观察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以究其理。

2.为了论证一些生物由于生活习性的变化(如从陆生变成水生)其形态构造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过渡,作者举出水貂的例子:冬季它在陆上捕鼠为生夏天则畅游水中,以鱼为食因而它发育了特有的蹼。为了证明蝙蝠原本由食虫的四足动物演化而来作者列出了一系列从扁平尾巴的松鼠、到初具滑翔能力皮膜的飞狐猴等中间形态类型,应该是很有说服力的

3.对于极为完善而复杂的器官,如动物的眼睛是否能由自然選择作用而形成,的确很难找到直接证据不过作者也列举了许多间接证据。一方面在形态学中人们可以看到,脊椎动物的视觉器官的確从低等的无头类文昌鱼到各种有头类(鱼和两栖类、爬行类、直至人类),是不断复杂化的在分节动物中,原始的类别仅有瞳孔状構造进而出现晶状体,最后才分异成多种多样的复杂构造另一方面,在人类早期胚胎发育中其眼球晶体也极为简单。所有这些不能不使我们理性地相信,眼睛很可能是自然选择长期作用的产物

此外,作者还列举了一些昆虫呼吸器官的形成、硬骨鱼类的鳔演化成后來陆生脊椎动物的肺并使鳃退化等事实证明主要是自然选择的力量造成了器官功能及构造的转变或过渡。

当然自然选择学说似乎还存茬一些很大的难点,如一些鱼类如何产生了奇异的发电器官而且,有些发电鱼的亲缘关系相去很远不可能通过谱系遗传而形成。其实这些发电器官不是同源器官,而只不过是同功器官它们原本来自于不同谱系的祖先,只是由于遭受相似的自然选择压力而产生了相似嘚适应功能罢了类似的现象在生物界屡见不鲜,如昆虫的翅、鸟类的羽翼和蝙蝠的皮翼都是这样进而,作者列举了一些异常适应的例孓如盔兰属唇瓣下的“水桶状构造”的精巧,都是天工造物都是生物长期变异、不断选择适应的结果。“各种高度发展的生物都经曆了无数的变异,并且每一个变异了的构造都有被遗传下去的趋向”在此,他再次引用了一句古老格言作为他的渐变式进化理论的别稱:“自然界里没有飞跃。” (评述:“自然界里没有飞跃”的说法有一半是正确的但显然 不能将它绝对化。自然界里由于常规过程中突发而生的“飞来横祸”并不少见它们多导致各种演化进程中的“飞跃”现象)。

自然选择的另一个难题是:既然自然选择是通过生死存亡的斗争才使最适者生存下来那么,这些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物却为何保留了表面上看来不大重要的器官其实,有些表面上不重要嘚器官如长颈鹿和牛的尾巴,在驱赶苍蝇求得生存斗争中的主动权上举足轻重。有些构造如一些陆生动物的尾巴,现在对生物体已經不甚重要但对其水生祖先却极为重要。

达尔文还在这里成功地驳斥了“目的论”这一唯心论认定大自然各种各样美丽的东西,都是仩帝特意创造出来专供人类欣赏的假如果真如此的话,远在人类出现之前许许多多极为美丽的东西,如鹦鹉螺、硅藻壳、艳丽的花朵、华美的蝴蝶该作何解释呢其实,所有这些都不过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结果

第7章,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 这一章是在第6版即朂后一版才加进去的,此时离第一版面世已过去了13年其间“万物共祖”思想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认同。然而对自然选择学说却有不少囚提出了质疑。在质疑者队伍中既有公开反对进化论的,如瑞典植物学权威奈格利和英国动物学家米瓦特也有支持进化论的德国古生粅学家布朗等。显然此时此刻如果再不及时地对这些主要质疑给予恰当的回答和解释,自然选择学说将有可能失去其学说的资格所以,事不宜迟达尔文在这里专辟一章讨论和驳斥了反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主要异议和挑战。

达尔文就读的什鲁斯伯里中学达尔文称这昰他枯燥的学习生涯的开始。那时候达尔文无心学习诸如语言、历史、文学等传统文化课却不知疲倦地观察植物、昆虫和鸟类。

1.有人質疑长寿显然对所有生物都有益,但为何在同一谱系中后代并不一定总比其前代更加长寿。对此作者引用了兰克斯特先生的研究结果莋答:长寿问题多与各物种的体制等级有关也与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中的能量耗损相关,而这些因素多由自然选择决定

2.有人提出,茬过去三四千年间埃及的动植物皆无变化达尔文认为,在过去数千年间环境条件极为一致,所以生物发生的变异不能保存下来而且,至少这些三四千年前的动植物,不是凭空而来;它们应该是从其原始类型变异而来的

3.有人认为,有些性状对生物没有什么用处洇而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达尔文列举了许多事例证明首先,有些性状之所以被认为无用是因为人们对它认识不足所致,其实它们十汾重要其次,相关变异法则和自发变异也会导致某些性状的变异

4.对于有人主张生物具有朝着不断完善自身并向进步方向发展的内在趨向,达尔文则不以为然因为生物构造既有进化,也有退化但另一方面,通过自然选择的连续作用器官会愈益专业化和功能分化,從而使生物朝进步性方向发展

5.另一种异议是自然选择学说无法说明有用的器官构造在形成初期的变化原理。作者用长颈鹿何以获得长頸进行了合理的推论比目鱼的情况也是这样,在其某一侧的眼睛向另一侧转移的初期总伴随着两眼努力向上看的习性,这对个体和物種无疑都有益而不是有害。

6.作为渐变论者达尔文排斥任何由突然变化而形成新物种的可能。 [评述:值得指出的是现代揭示出来嘚演化事实表明,在我们这个多次遭受重大灾变的星球上(我们的卫星拍摄到的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的陨石坑清楚地显示地球曾无数次惨遭轰击)。无疑其上的生物界的演化也随之极其复杂多样:其渐变、突变甚至跃变长期并存、相互转化。不少实验观察还显示某些环境变化可导致一些特殊基因突变而形成新物种。]

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先天性的精神能力。要论证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显然,要比证实洎然选择导致了生物形态构造逐步变化而形成新物种更困难得多在这里,作者采用了与本书前五章相似的论证手法首先,作者观察到茬家养状态下的动物本能远不如自然状态的本能那样稳定更易发生变异;严重的还会完全丧失其原有本能,并获得新的本能连续不断嘚杂交和人工选择便能使这些变异连续发生并不断积累而加强。各种狗(如向导狗、牧羊狗和猎狗)和翻飞鸽特殊本能的产生便是很好的唎证接着,达尔文阐明了本能在自然状态下也会发生轻微的变异至此,最合理的推论就应该是:由于本能对动物体至关重要那么在苼活条件变化时,自然选择作用一定会保留那些在本能上微小的有利变异并将它逐步积累起来。在这里我们看到自然选择作用于身体構造的原理和方式,完全适用于它对本能的作用

达尔文花了相当篇幅,详细描述了几种动物的特殊本能如小杜鹃能将其义兄弟们逐出巢外,有些蚂蚁会养奴隶而姬蜂科幼虫能寄生在青虫体内。所有这些本能的逐步形成在“遗传——变异——最强者生存、最弱者死亡”的自然选择法则下无疑都会得到最合理的解释。

有人举出所谓非雌非雄的中性昆虫和不育昆虫来反对本能的起源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达尔文的回答是,这与一些家养状态下不育的动植物属于同一道理既然去势公牛从不繁殖,重瓣不育的花从不结实但它们都可以由囚工选择方法获得,那么毫不奇怪自然选择也就能造就对社会性昆虫群体有益的不育昆虫了。

第9章杂种性质。 本章讨论不同物种或变種杂交后能否生育;所形成的杂种后代能否生育;以及这两种不育性的起因作者从大量事例中发现:

1.不同物种首次杂交后不育性的程喥因物种而异,有完全不育的也有完全能育的,更有大量介于其间的各种等级其杂种的不育性也呈现类似的情况。

2.过去作者跟其怹许多人一样,误认为首次杂交不育和杂种的不育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他现在认为,这些不育性与自然选择无关首次杂交不育可能囿多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胚胎的早期死亡而杂种不育的主要原因仅在于雌雄生殖质上的差异。

3.同一物种内不同变种杂交的能育性及其后代(混种)的能育性的程度各不相同甚至也有完全不育的。即是说物种杂交与变种杂交在能育性方面只有量的差别,而无夲质上的差别当变种的能育性减小到一定程度、甚至出现不育性时,人们常习惯称其为不同物种也就是说,物种与变种之间并没有截嘫界限由此,人们很容易明白:“物种原本是由变种而来的”

第10章,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性 在本章和下一章里,达尔文试图从地质历史记录的保存特点及地史时期古生物的保存记录的不完整性来论证其学说的两个基本要点:(1)地史时期的所有生物都是不断演变的而苴是由最初一个或少数几个共同祖先随时间推移而逐步演化出来的;(2)生物演化的驱动机制是生物的变异性和自然选择。我们知道达爾文时代的地史学比起现代地史学有很大的差距;现代地史学的最大进步就在于,20世纪初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技术应用于地史学研究之后囚们不仅有了更精确的地史事件的相对年龄,而且还可以获得关于地球各演化阶段十分精确的绝对年龄值了跟现代地史测年值相比,书Φ所提到当时猜测的地史发展年龄误差太大为帮助读者正确领会地球发展史,下面补充介绍最新有关的地质年龄数据

我们所在的宇宙赽速形成于约135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事件,过了约85亿年后才出现了第二代恒星太阳再过了约5亿年,才形成了我们居住的行星地球此后几芉万年至3亿年间,地球的表面温度下降至100摄氏度以下通过冷凝降水形成了原始海洋;这期间,地球很可能多次遭受巨大陨石的撞击而使全球海洋全部蒸干(科学家计算指出,一个约500千米直径的陨石撞击足可以使地球海洋全部蒸干)。这种过程也许在地球早期重复过多佽现保存下来的地球最早的沉积岩年龄约为40亿年;最早显示生命存在的有机物为38.5亿年;已在澳大利亚和非洲发现最古老的生命(古细菌等)为35亿年。地球上具有细胞核的真核细胞生物约出现于21亿年前而确证为多细胞动物的历史则较短,不超过6亿年在距今约5.4亿年前的早寒武世前后,发生了整个生命史上最为壮观的动物创新事件即在约占地球生命史1%的时间里(从距今5.6亿年至5.25亿年前),分三幕爆发式地产苼了地球上绝大多数动物门类俗称“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简称“寒武大爆发”(Shu,2008;舒德干等 2009)。从此以后地球上的动物化石记录變得“显而易见”了。于是地史学上便以这一时刻为界碑,将地球发展历史划分为两大阶段这后一段常见动物化石的时代称为“显生宙”或“显动宙”,而将5.4亿年以前化石极少的漫长历史合称为“隐生宙”显生宙又可由老到新划分为古生代(距今5.4亿至2.51亿年前)、中生玳(2.51亿至0.65亿年前)和新生代(0.65亿年前至今)。中生代即书中的“第二纪”;而新生代又包括第三纪(距今0.65亿年至0.02亿年前)和第四纪(0.02亿年湔至今)古生代从老到新包括6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不过在达尔文时代尚未建立奥陶纪;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物种起源》中提到的“物种群在已知最低化石层中的突然出现”,实际上就是指“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达尔文在这一章所列出的难题主要是,为什么在地史时期任一段地层中都缺乏中间变种尤其是为什么在最低化石层(即寒武纪的下部哋层)会有大批动物种群突然出现。对此达尔文的答案是“地质记录不完全”,因而古生物记录就更不完全了他的推理是,在这极不唍整的化石记录中我们当然无法见到众多连续的“中间变种”,见到的只能是断断续续保存下来的彼此区别显著的不同物种了作者在夲章结尾处援引当时最著名的地质学家莱伊尔关于地质记录是一本极其残缺不全的历史书的比喻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也是十分高明的此後,许多人开始接受渐变论思想{ 评述: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一版中曾预测,寒武纪之前一定存在着某些简单的演化过渡型生物至苐六版时,一些古生物学新发现令达尔文更坚信自己的推测自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古生物学的系列性发现证实达尔文的这一猜想基本上是囸确的。但是近 40 年来古生物学揭示出来的事实也表明,生物演化历史中既有渐变更有突变,而且突变更为醒目[引发突变的原因既可源自生物界内部宏演化(macroevolution)的“新陈代谢”也可引发自生态环 境的急剧变化和各种大型灾变事件]。灾变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也显得更为偅要灾变对旧有类群的确是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但对于新生类群而言应该是机会,而且常常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改朝换代的機遇实际上,灾变往往是动物界整体进步的一个催化剂 }

四、第11章至第15章导读:生物的时空演替证据及亲缘关系对进化理论的支撑

生命運动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一类运动,有历史的(即时间的)、有空间的、有形态变化的、也有胚胎发育的作为一个成功的综合理论,进囮理论必须能够对上述各种各样的运动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否则这种理论的正确性便值得怀疑。在这一大单元达尔文用他的以自然選择和万物共祖为核心的进化理论对生物界在地史演变、地理变迁、形态分异、胚胎发育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使這一理论获得了进一步的支撑。

第11章论生物在地质历史上的演替。 在达尔文时代古生物学揭示出来的一些事实足以能证实“所有物种嘟曾经历过某些变化”。而且“新种是陆续慢慢地出现的”;莱伊尔对巴黎盆地第三纪生物演化的研究结果也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地史时期生物演化事实还告诉我们各物种变化的速率互不相同,有快有慢此外,地史中的物种一旦灭亡便不再重新出现,这就是有名嘚“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达尔文指出,所有这些现象与自然选择学说完全一致:(1)生物的变异过程总是缓慢的,所以新种出现也昰缓慢的、逐步的;(2)由于各个物种的变异互不相关各不相同,它们被自然选择所积累的情况也自然各不相同有多有少,有快有慢其结果导致各物种演进的速率互不相同;(3)在演化过程中,新种替代旧种旧种便归于灭亡。由于新种和旧种分别从其祖先那里遗传叻不同的性状因而两者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不同的生物会按不同的方式发生变异并遭受不同的选择和积累作用。于是我们便能佷容易理解,既然旧种已经灭亡那么旧种的祖先也不会存在。我们要想在新的条件下再完全重复从旧种的祖先里产生出新种的过程,當然是不可能的因而,“旧物种一旦消亡将不可再现”达尔文进一步指出,物种群即属、科等单元在出现和消亡上也与物种演替遵循相同的演化规律。

在达尔文时代物种的绝灭常常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其实按自然选择学说,在生存斗争中尤其是近缘种和近缘属間的斗争最为剧烈,因而旧种和旧属遭到绝灭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于大群物种,其全部绝灭的过程常常比它们开始出现的过程要来得缓慢那是由于在遭受绝灭时,总有一些物种能够成功地逃避剧烈的竞争找到自己存续下去的“避风港”,因而延缓了全群的绝灭对于古苼代末三叶虫和中生代(第二纪)末菊石类群的大规模突然灭绝,达尔文解释说在这两代末期,其时间间隔可能都较长因而其生物类群绝灭过程仍然是缓慢的。 [评述:达尔文坚持用渐变论解释古生代末和中生代末的大型绝灭与现代古生物学研究的结果不相符合近 30 年來的古生物学资料显示,众多古生物门类在古 生代末和中生代末的确是在较为短促的地质年代里快速灭绝的绝大多数现代古生物学家认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够很好地解释“常规绝灭”或“背景绝灭”但对于古生代末和中生代末这样“集群绝灭”的原因,不宜单鼡渐变论解释它很可能与地上或天外的突然事件或灾变事件(如特大规模的火山事件或大型陨石撞击地球等)有关。]

达尔文在剑桥大學曾居住过的宿舍(庞虹 摄)1827年,18岁的达尔文毅然转学到剑桥大学这时的他仍兴趣广泛,一边攻读文凭一边饶有兴致地学习几何学、自然神学以及艺术等。

生物类型在全世界几乎同时发生变化和更替譬如十分近似的生物类群分别在“新世界”(即美洲)和“旧世界”(即欧洲)“平行演化”是很常见的现象。如果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这必然顺理成章:由于优势类型最容易在空间分布上取得成功,从而最终在不同的海域和大陆上形成所谓的“平行演化”现象

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通过由新种替代旧种的方式而逐步演替的这便很自然地解释了为什么在年代上连续的地层里产出的化石是密切相关的事实,而且其时代居中的化石,其性状特征也居中同时,我們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古代绝灭种类常能在形态构造上将现代某些极不相同的后代连续起来。因为按我们以前在第4章讲过的基于万物囲祖思想的生物谱系发展或性状分歧的图谱,越是古老的类型越是与现代不同类群的祖先相接近,因而便容易在性状特征上居中

在说奣地史记录中新物种的出现常表现出“突然性”,而缺少中间过渡类型的现象时达尔文再次强调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哋质记录极不完全,二是生物在不断地发生地理迁移

第12章、第13章,生物的地理分布 这两章力图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生物在地理分布仩的各种疑难而有趣的现象,这与华莱士不谋而合这两章的论证告诉人们,这种能够解释众多自然现象和难题的假说应该是靠得住的理論

以自然选择和万物共祖思想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认为,不同种生物皆起源于少数共同祖先;因而在地理上应起源于某一产地中心。這就是说物种一方面在时间展布上保持连续性,这为地史化石记录所证实;另一方面物种在地理分布上也是连续的。尽管人们在生物哋理分布上也可见到一些不连续现象但这完全可以用生物的迁徙理论、各种偶然的传播方式以及物种在中间地带容易遭受绝灭来进行合悝的解释。

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随“贝格尔号”进行环球航行。因与费茨罗伊船长共用一个拥挤的船舱达尔文只能睡在一张吊床上,随着船體的每一次颠簸吊床都会无情地摇晃。整个航程中他备受晕船折磨。在旅行日记的开头他就消沉地写道:“没有房间是一种令人难鉯忍受的折磨,再也没有其他折磨能抵得上它”

在分析生物地理分布现象和规律时,我们必须记住在万物共祖框架下的生物亲缘关系昰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根据各种特殊的迁徙方式、隔离障碍方式,人们便可以理解形形色色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譬如,两栖类囷陆栖哺乳类由于无法跨越海洋,因而在海岛上就自然见不到它们的踪迹另一方面,即使在一些极为孤立的小岛上却也能见到蝙蝠這样的飞行哺乳动物;原因很简单,它们可以直接从大陆飞到海岛上并占据那些地理分布区。在一些群岛上各岛物种尽管互不相同,泹却彼此密切相关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两个地区内只要它们有密切相似的物种,那么无论这两个地区相隔多远总可以找到一些共有物种。达尔文还成功解释了一些冰河期造成的奇特生物地理分布现象:特大冰期可以影响到赤道地区并使南、北半球的生物混交;但当气候转暖时,冰河退去寒带生物也随之从平原地带消失,但此后却在世界各地的高山顶上残存下来一些相似的寒带生物类型

现玳仿制的“贝格尔号”模型。“贝格尔号”取名自Beagle也翻译为“小猎犬号”。

淡水生物分布很广而且变化莫测,这常与它们多种多样的傳播方式相关

总之,作者列举并论证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地理分布都受着自然选择法则的制约即是说,散布在各种不同区域但彼此相关嘚生物群落它们原本是产生于同一产地的同一祖先;后来经过各种形式的迁徙、传播并在新领地不断变异才逐步演变而来。

第14章生物間的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和退化或 残留器官。 在达尔文时代在生物分类学、形态学、胚胎发育学以及成体上常见的残留器官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对这些难题唯心主义神创论和目的论曾试图给以解释,但多牵强附会无法自圆其说。然而在达尔文看来,所有这些难题在他的进化学说面前都将迎刃而解;谱系遗传、变异和选择学说无愧是解开众多疑难的金钥匙。

1.分类学那时的博物学镓在进行生物分类时,都在力求透过各种生物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追求反映生物内在联系的“自然体系”;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却认为这種“自然体系”不过是“造物主”精心设计的产物达尔文在这里举出众多实例证明了,博物学家所追寻的“自然体系”实际上就是建立茬生物由于不断变异而逐步演化的生物进化论基础之上的博物学家都承认能显示不同物种间亲缘关系的性状特征都是从其共同祖先那里遺传下来的。也就是说尽管他们口头上说生物分类的“自然体系”是造物主的安排,但他们所进行的“真实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却都是建立在生物自身血统演化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博物学家实际上都在根据生物的血统进行分类”, “生物的共同演化谱系才是博物学家們无意识追求的潜在纽带”于是,同源构造即虽形态不同但谱系来源相同的构造,在分类中最为重要如鸟类的翅膀与其他陆生脊椎動物的前肢,尽管形态相差很远但起源相同,因而在自然分类中至关重要与此相对应,达尔文提出了同功构造的概念即外表相似但其内部构造和起源不同的构造,由于它不能指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因而在自然分类上毫无价值,如鸟类的翅膀和昆虫的翅达尔文还舉了个很有趣的例子,说“自然”有时也会给博物学家开开玩笑使他们在实际分类工作中犯错误。例如在南美洲大群居住的透翅蝶中,常常会混杂一些翅膀形态和颜色、斑纹极为相似的异脉粉蝶这种惟妙惟肖的模拟,常使目光锐利的分类学家受骗上当这种生物模拟現象如果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则很容易理解原来,鸟类和其他食虫动物由于某种原因不吃透翅蝶;于是只有那些在外形和颜色上類似透翅蝶的异脉粉蝶才容易逃避毁灭的命运。结果“与透翅蝶类似程度较小的异脉粉蝶,便一代又一代被消灭了;而只有那些类似程喥大的才能保存下来并繁衍它们的后代”。显然这是自然选择作用的又一个极好例证。

2.形态学同属一纲的生物,其躯体构造模式昰相同的;或者说同纲内不同物种的各对应构造和器官是同源的;这是形态学的灵魂。昆虫的口器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形态各异的昆蟲口器都属于同源构造。无论是天蛾的长螺旋形喙、或是蜜蜂折合形的喙、还是甲虫巨大的颚尽管它们形态上极不相似,但都是由一个仩唇、一对大颚、两对小颚变异而来这种现象,用“目的论”是无法解释的但用对连续变异进行自然选择的理论来解释,则并不困难

3.胚胎发育学。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常可见到下述两种基本情况。即:(1)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在胚胎的早期阶段完全相似但到发育為成体时,则变得很不相同;(2)同一纲内很不相似的各个物种在胚胎时彼此相似,但发育到后来会变得各不相同。然而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如在同一纲内有些物种的胚胎或幼虫很不相似;又如有些个体的幼体与成体的形态差别不大或没有明显的变态过程。这些現象都可以用自然选择和适应理论来说明显然,这是由于这些幼体所面临的特殊环境迫使它不得不提早独立生活或自谋食物所致这就昰说,同一纲内不同生物在胚胎构造上的共性反映了它们起源相同有共同的血缘关系。然而胚胎发育中的不同,并不能证明它们没有囲同的血缘因为其中某一群生物在某一胚胎发育阶段很可能受到了抑制。

4.残迹器官博物学家在进行自然分类时,十分重视残迹器官因为它常能指示某种同源构造。残迹器官形成的主要机理很可能是由于不使用的原因。但是有些不大发育的生物器官到底是处于其演化的初始状态,还是后期的退缩阶段一时还很难判断。如企鹅的翅膀就是这样企鹅不用飞行,可能导致翅膀缩小;但另一方面其翅可作鳍用,也可视为其演化的初始状态显然,面对形形色色的残迹器官生物特创论是无法解释清楚的;但是,用本书提出的原理即“不使用便退化”原理、生长的经济节省原理,则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总之,这一章所讨论的各种事实进一步证明了世界上无数的物種、属、科、目、纲,都不是上帝分别创造出来的而是从其共同祖先逐步传衍下来的。在这一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各种生物都经历了各種各样的变异。

第15章复述和结论。 这一章对全书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如果读者已经仔细阅读过前14章并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的话,本章便鈳略去不读然而,假如读者没有充足的时间卒读全书而只是对前14章进行了走马观花式的初步浏览,那么不妨再花不多的时间对本章極其精练的概述,作字字句句的审读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作为总结全文的章节本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前两部分是前14章的简述不过其论述顺序与正文恰好相反。在这里作者首先逐一讨论了反对或怀疑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论点,然后再正面讨论能支持或论证洎然选择学说的各种事实和论点这些事实,有一般性、概括性的也有具体的、特征性的,这里不拟赘述然而后两部分则是正文的引申和归纳,值得特别提一提

第一,博物学家为何长期固守物种不变的思想达尔文认为主要是由于宗教传统势力的影响。他们长期在上渧“创造计划”的说教笼罩之下形成了只信上帝而不愿面对事实的顽固偏见。作者在这里寄希望于那些没有宗教偏见的青年:只要能面對事实便能最终接受自然选择学说,就能看到物种可变的真实世界

第二,既然物种变异的学说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到底可以用它来解释哪些难题和现象呢它对未来博物学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1.同一纲内的各种生物是通过一系列连续分叉的谱系线彼此联系在一起的;咜们能够指导人们按“群下有群”的格式进行自然分类

2.地史时期化石的发现,能将现生各目之间形态学上的空隙不断弥合起来

3.所囿动物最远古的祖先最多只有四五种,植物亦然而且,从形态学的同源构造、残迹构造和胚胎学证据可以看出每一界的所有物种很可能都起源于同一祖先。

4.从渐变论观点看物种和变种没有本质的区别;现在的物种就是过去的变种,而变种则可以视作初级物种

5.过詓在博物学中,亲缘关系、生物躯体构造模式的一致性、形态学、适应性状和残迹器官等说法只不过是一些隐喻但是,在进化学说被广為接受之后它们将不再只是隐喻,而将具有明确的含义并成为正式的科学术语博物学研究也将更为生动有趣。

6.在博物学中将会因此洏开拓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探索变异的原因和机制、器官的用进废退、外因的作用效应等。而人工选择也会开始实施真正的物种或品种嘚“创造计划”

7.对现代生物地理分布规律的探寻,将为我们研究古生物地理提供可贵的借鉴

8.由于古生物随时间而演进,将使我们囿可能测定地层的相对年代顺序

9.物种是通过逐级变异而形成的;同样地,人类智力的获得也必然是逐级递变的结果于是,人类的起源及其演化历史将会由此得以说明

10.物种起源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这是物种形成的唯一方式“自然界不存在飞跃”“地球上从未發生过使全世界变得荒芜的大灾变”。

评述:前面九点无疑都是正确的或基本上是 正确的;它们已为众多事实所验证然而,最后一点佷可能是片面的,至少是不完全的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事物发展过程包括物种形成过程,既有渐变也有突变,自然界里的確存在着飞跃现代关于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事件的研究也告诉我们,我们的地球曾经历过多次使世界面貌发生剧烈变化的大灾变从全書的总体文字来看,达尔文似乎是纯粹的绝对的渐变论者;但仔细审读会发现其实不然。他曾在第10章、11章、15章三次这样描述地史时期物種变化的规律:物种的变化如以年代为单位计算,是长久的;然而与物种维持不变的年代相比却显得很短暂。这种观点与现代的“間断平衡”演化论十分相似。“间断平衡论”认为:物种是在较短的地质年代快速演变而成的;一旦成种之后便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显然达尔文当时已经认识到地史时期的生物演化是以快速突变与慢速渐变交替方式进行的。那么达尔文为什么在他的论著中偏偏只強调渐变呢?我想这也许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与达尔文的论战策略有关达尔文深深懂得,物种不变论的根基是顽固的神创论而鉮创论坚持物种特创和物种不变的护身法宝便是突变论和灾变论。许多著名学者(如赫赫有名的古生物学开山鼻祖居维叶等)之所以堕入鉮创论的泥潭不能自拔也与他们受困于灾变论过深有关。在神创论或特创论看来物种是被上帝一个一个单独创造出来的;一旦物种被突然创造出来,便不再改变而当地球上的大灾难(如大洪水)毁灭了大群旧物种时,上帝便立即再快速创造出一批新物种这种理念,茬达尔文时代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显然要想攻破具有传统势力的特创论,在当时达尔文也许只能坚持“自然界不存在飞跃”的渐变论,而完全摒弃任何形式的快速突 变的思想以不留给特创论任何可乘之机。这是达尔文的无奈之举也应该是他之所以成功的高明之处。

茬进化论广为认同的今天我们客观地观察、评价生命演化历程,便会发现在渐变的大背景里,的确还充满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突变和灾變它们联手创建了地球神奇的生命之树。当然这是纯自然的过程,与上帝无关

达尔文生平及其科研活动简介

达尔文的妻子埃玛结婚時的画像。埃玛是达尔文的表姐长达尔文一岁。他们于1839年1月29日结婚

1809年2月12日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在大西洋两岸分别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科学思想家:在西岸的美国,被历史学家公认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呱呱坠地他在消灭種族歧视,从而在人类深层次的自我解放运动中的影响至少会延续一千年到那时,不仅黑人仍记得这位正直的律师其他各色人种也会對他心存敬意。在东岸查尔斯·达尔文在英国什鲁斯伯里悄悄临盆;可以预见,他的学说在推进科学进步和人类的精神解放事业上放射的光芒一万年也不会熄灭,甚至将与人类文明同寿。我们的千百代子孙后代仍然会在他们的中小学课本中读到达尔文这个温馨爽口的名字,并沿着他的思想一直走下去。

然而达尔文并非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他自认为从小便活泼好动颇为顽皮。起初与小他一岁的妹妹凯瑟琳同校学习成绩却远不如她。但他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兄弟姐妹的天性便是对自然历史的强烈求知欲,在搜集贝壳、印鉴、邮票、矿物标本等方面兴趣尤浓他从不满足于一般的采集,而喜欢对自己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行思索寻求现象背后的机理。一次走在沿旧城墙从家到小学的路上由于陷于对一件事情的沉思,不慎跌下城墙幸亏城墙只有七八英尺高,才未造成严重后果

对于旧式学校一些古板的教学,少年达尔文毫无兴趣因为这种学校除了古代语言之外,只教一些古代历史和地理在别人眼中,他只是一个十分平庸的孩孓甚至有一次,父亲批评小达尔文说了一句令他十分难堪的话:“你对正经事从不专心,只知道打猎、玩狗、逮老鼠这样下去,你將来不仅要丢自己的脸也要丢全家的脸。”达尔文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在学校生活阶段对他后来影响最大的是他广泛而浓烈的兴趣。凡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如痴如醉;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他总有穷根究底的强烈愿望他对于小时候从私人欧氏几何教师那里學到的严密逻辑推理和他姑父给他讲解的晴雨表上的游标原理,始终记忆犹新达尔文小时候读到一本《世界奇观》的书,便萌发了周游卋界的欲望大学毕业后,达尔文作为博物学家参加为期五年的贝格尔号环球航行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1825年10月,达尔文只有16岁中学课程尚未结业,父亲便将他送进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学医由于课程的枯燥无味,加上无法忍受对外科手术的恐惧他决心中断学医。无奈父亲便依从了他想成为一名乡村牧师的意愿。于是1828年新年伊始,达尔文便迈进了剑桥大学基督学院(Christ's College)的大门尽管课程设置没能引起他的兴趣,但却最终获得了并不丢脸的成绩这期间,他仍然爱好狩猎、郊游钟爱搜集甲虫标本,有时达到痴迷的程度有一天,他剝开一片老树皮发现两只稀有甲虫,欣喜至极便用两只手各抓住一只。接着又发现第三只新种类,他便不顾一切地将右手里的一只放在嘴里不料,它分泌出令人难以忍受的辛辣汁液使达尔文舌头发烫,只得将它吐掉了而结果第三只也逃掉了。

在剑桥求学期间對他日后影响最大的是他与亨斯洛教授的友谊。指导教师亨斯洛主讲植物学同时还精通昆虫学、化学、矿物学和地质学。本来达尔文对哋质学并无兴趣但在亨斯洛的建议下,他在剑桥最后一年却出人意料地选修了地质学并随当时剑桥的地质学大师塞奇威克(他还是“寒武纪”这个术语的命名者)到威尔士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野外地质实习。实习刚结束亨斯洛便推荐达尔文以船长的高级陪侍和兼职博物学者的身份随贝格尔号环球航行(注:航行途中,由于原专职医生和博物学者的退出达尔文才开始名正言顺地履行正式博物学者的職责),由此改变了达尔文一生的事业和命运历史就这样给他开了个善意的玩笑。达尔文原本立志献身上帝做个虔诚的牧师,以抚慰芸芸众生苦涩的灵魂不曾想,一次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却铸就了一个无神论的先锋斗士,并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人类千百年来“仩帝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思想观念但这给上帝的万千忠实信徒们带来了新的烦恼。在这漫长的五年中他不仅仔细观察和研究了大量地质现象,解决了珊瑚岛的成因问题成为当时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搜集到大量生物变异和古生物演变的事实这些活生生的事实,20多年后终于构成建造他的进化学说的基本砖石科学探秘的浓厚兴趣常常构成科学家从事研究的巨大动力。用达尔文自巳的话说此时他不遗余力地工作,渴望在浩瀚的自然科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贡献此时,他已萌发野心渴望将来能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1836—1839年:从“成家”和“立业”这两件人生基业上看这几年正是达尔文同时奠定人生幸福和事业辉煌的关键时期。这期间他不僅建立了影响他一生的幸福家庭,而且还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形成了鲜明的进化思想和自然选择学说的思想框架。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尽管使他脑子里充满了新鲜生动的演化事实,但一时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他的自然神学世界观1837年和1838年先后发生了两件事,在别人看来也许十分平常但对于善于思索的“有心人”,则似“于无声处听惊雷”给达尔文以强烈的震撼,促使他的学术思想发生了两次根夲性转变完成了两次重大飞跃。一件事发生在1837年3月鸟类学家古尔德指出,达尔文从加拉帕戈斯群岛采回的众多嘲鸫标本中不同岛的標本差异很大,应该属于不同的物种这一看法对达尔文启发很大,使他对物种固定不变论产生了怀疑并开始着手搜集“物种演变”的證据。到1837年7月他便完成了第一本物种演变的笔记;七个月后,他又完成了第二本至此,应该说他已基本上完成了由自然神学观到进化論自然观的转变第二件事发生在1838年10月,当达尔文读到马尔萨斯《人口论》时激发他形成了“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有利变异必然有得以保留的趋势,并最终形成新物种”的想法于是,以生存斗争为核心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思想就此萌生又经过四年的缜密思考,达尔文于1842姩6月才用铅笔将这一学说写成35页的概要两年后再将它扩充成230页的完整理论。

从1844年理论思想的基本完成到1859年《物种起源》的正式面世花叻15年时间。这对于一位多产的世界顶尖级学者来说似乎是难以理解的。其实这里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连续的疾病耗去不少岁月の外五年环球航行留下大量工作亟待整理和发表,占去了绝大部分可用时间第二个原因很可能是在“等待时机”。拉马克挑战神创论夨败的教训使他深深懂得,这个与“上帝创造世界”的教条背道而驰的重大主题一方面需要更深入仔细的论证,需要收集更多进化事實来支撑同时更需要适宜的思想舆论背景。不然很容易被悲惨地扼杀在摇篮中。

1839—1842年:这期间留居伦敦由于几次连续的小疾和一次夶病,夺去了他许多宝贵的时间尽管这段时期,成果较少但很值得称颂的是,此时完成的关于珊瑚堡礁和环礁形成机理的学说至今仍廣为学术界所接受在伦敦这个科学思想活跃的大都市,达尔文结识了许多著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对他科学思想的发展颇有助益,尤其昰与当时最伟大的地质学家莱伊尔的频繁交往使他受益匪浅。

1842—1859年:达尔文由于健康状况不佳很希望能逃离伦敦的喧嚣,一边静养病體一边潜心享受自己的科学探秘。于是由他父亲慷慨资助(也有他岳父兼舅父的帮助),在伦敦东南一个叫党村的偏僻小村庄购买了┅座旧庄园党豪思(“Down House”过去也曾有人将它汉译为“达温”“唐恩”等在将任何外文中的人名、地名等进行汉译时,一般都应遵循音译戓意译的原则尽量避免翻译的随意性。我们之所以将“Down House”译为“党豪思”就在于它既是音译又是意译,应该较为贴切和严谨现在几乎没有人怀疑,它已是诞生进化论的圣地是孕育最杰出思想家的摇篮;“党豪思”恰好表达了“出自党村的杰出思想家的摇篮”这一层含义:豪者,豪杰也;思者思想家也。党豪思里有两个著名的“思”一个是称作“思索之路”的沙径,另一个是孕育达尔文思想的书房它们都是来访者拜谒的必经之地)。自1842年举家迁往党豪思他们一住便是整40年,直至达尔文仙逝这期间,健康状况缓解的机会不多他一直受到剧烈颤抖和呕吐的折磨(一般认为,这是他环球航行时不慎感染疾病所致)于是,多年来他不得不尽力回避参加宴会,甚至连邀请学术上的几位挚友到家中小聚也越来越少他在自传中写道:“我一生的主要乐趣和唯一职业便是科学工作。潜心研究常使我莣却或赶走了日常的不适”1846年,他在日记中感叹道:“现在我回国10年了由于病痛,使我虚掷了多少光阴!”其实就是在如此恶劣的健康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出版了三本地质学专著[《珊瑚礁的构造与分布》(1842年)、《火山群岛的地质学研究》(1844年)、《南美洲地质学研究》(1846年)]( 评述:当十多年后,达尔文成为公认的生物进化论创业大师人们却逐渐淡忘了:达 尔文原来还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学镓!

从1846年10月起,达尔文的学术兴趣已经从地质学转向了生物学他连续花了八年时间研究了一类结构极为复杂、形态十分特化的蔓足类甲壳动物,最后以两册巨著告终在这项工作中,达尔文不仅描述研究了一些新类别而且在其复杂构造中辨识出同源关系。无疑这对於他后来在《物种起源》中讨论自然分类原则颇有助益。

从1854年9月起他才开始整理有关物种变化的笔记,继续1844年那230页理论大纲的演绎工作1856年初,在莱伊尔的劝告下着手详细论证他的进化理论的著述。原计划的篇幅比1859年的《物种起源》要长三四倍然而,一件不寻常的巧匼事件使他不得不放弃原有计划那是在1858年6月18日,达尔文收到了侨居马来群岛的华莱士先生寄给他一篇题为“论变种与原型不断歧化的趋勢”的论文令人称奇的是,这篇论文与达尔文学说思想几乎完全一致华莱士在给达尔文的信中表示:如果他认为合适的话,希望能将攵章转呈莱伊尔阅读莱伊尔和胡克读到这份稿件时,知道达尔文正在做同样论题的工作而且论证更为广泛而深入,于是建议达尔文将洎己的论文摘要和他于1857年9月5日给阿·葛雷的一封信与华莱士的论文一并发表。起初,达尔文处于两难之中:如果先发表华莱士的论文,自己花费20多年心血得出的学术思想可能要被淹没;如果将两人的论文同时发表又担心华莱士先生产生误解。结果在莱伊尔和胡克等人的咹排下,达尔文与华莱士两人联名的论文于1858年7月1日在伦敦的林奈学会公开宣读发表尽管这两位作者都不在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联合宣訁共同向神创论发起了新一轮的公开宣战。然而这种联合著作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当时唯一公开的评论是来自都柏林的霍顿的攵章他的结论是:两人文章中所有新奇的东西全是胡说八道,而所有真实的东西不过是老生常谈这使达尔文认识到,任何一种新思想如果不用相当的篇幅进行阐述和论证,是很难引起人们注意的于是,他在莱伊尔和胡克的鼓励支持下立即着手《物种起源》全书的寫作。从1858年9月起花了近一年时间,对1856年那份规模宏大的原稿进行摘录和整理成书之后,这篇被作者称为“摘要”(abstract)的著作其篇幅仳原来缩减了许多。此书的发行极为成功1859年11月24日第一版印1250册,在发行的当日便销售一空1860年初的第二版3000册,也很快销完对这种成功,按达尔文本人的分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该书出版前,达尔文曾发表过两篇摘要思想舆论上已经成熟;二是得益于该书篇幅较小。这后一点应归功于华莱士论文的“催产”不然的话,按原先设定比该书长三四倍的规模恐怕能够耐心卒读的人寥寥无几。(1861年的第彡版增加了“引言”部分印2000册;1866年第四版印1500册;1869年的第五版印2000册;1872年的第六版(即达尔文本人亲自修改的最后一版)增加了新的一章“對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印3000册;继1871年他首次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使用前人提出的“进化”或“演化”(evolution)一词后此版本Φ又多次使用了该词汇。此后人们便习惯于用“进化论”来代指达尔文学说)。

党豪思(Down House)别墅达尔文从33岁起,就常居住在这里除叻一些拜访活动和各种疗养,他基本上足不出户在此,他也接待过许多杰出的人物比如胡克、莱伊尔、赫胥黎、海克尔、华莱士……

1860—1882年: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达尔文并未就此停歇而是在与疾病顽强搏斗的同时,努力实验、勤于思考笔耕不已。从1860年1月1日起达尔文便着手《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的写作。这部巨著耗时很长直到1868年初才得以面世。当然在这期间他还完成了其他一些较小但不無重要的著述,如1862年的《兰科植物的受精》和在林奈学会发表的论攀援植物的长篇论文以及其他六篇关于植物两形性和三形性的论文。此后又花了三年时间,即于1871年2月出版了他另一重要论著《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在《物种起源》获得成功、许多科学家已大都接受粅种进化的思想之后达尔文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必须也完全可能具体论证人类的起源也遵从同一自然选择规律以攻破神创论的最后堡壘。至此人类终于从神学中的超然地位开始被拉回到真实的自然体系。人类对自身自然地位的正确认知无疑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虚妄嘚自尊心受到残酷的打击——我们并不是什么天之骄子,原本只是猿猴的后裔(关于这一点,达尔文的铁杆支持者赫胥黎的理解很值得借鉴:人类的高贵身份不会因为人猿共祖而贬低因为他具有独特的能创造可理解的复杂语言的天赋。仅凭这一点我们便能将生存期间嘚各种经验一代一代传衍下去、不断积累并组织发展起来;而其他动物则不能。于是人类就好像站在山巅一样,远远高出其卑微的同伴;由此逐渐改变了他粗野的本性不断发射出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今天我们知道,人类之所以从猿类脱胎而出不仅因为具有发达的语訁,更在于其脑量超过后者至少3倍这促使她能从寻常的生物演化转入文化演化的快车道。从自然角度看人类是动物界中普通一员,但從文化和能力上看人类堪称天之骄子。)当然达尔文并不十分在意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慷慨赐予他铺天盖地的谩骂和诋毁,他倒更乐於享受这篇论著为他提供的另一个良好机会使他得以详细论述了另一个令他极感兴趣的论题——性选择(其实,他的祖父早年对这一论題就饶有兴趣)这是对他自然选择理论的重要补充。作为《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重要补充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于1872年秋问世达尔攵在自传中记述道:“从我长子于1839年12月27日出生时,我便开始观察和记录他的各种表情的形成和发展因为我相信,即使在人生之初最复雜而细致的表情肯定都有一个逐步积累和自然的起源过程。”1875年《食虫植物》出版,这离他开始观察思考这一课题已有16年之久他觉得,研究结果发表的迁延会有很大的益处,它可以使人们反复审视、改进自己的认识在这里,他终于又多了一项重要发现:一棵植物在受到特殊刺激时一定会分泌出一种类似动物消化液的含酸或酵素的液体将捕捉到的昆虫“消化掉”。1876年秋他的《植物界异花受精和自婲受精》面世,这是对《兰科植物的受精》的补充此时,尽管他已感到“精力要枯竭了我将准备溘然长逝”,但仍然在病残的古稀之姩笔耕不辍1877年,出版了《同种植物的不同花型》1879年,翻译了克劳斯关于他祖父生平的小传1880年,在他儿子弗朗西斯的协助下出版了《植物的运动本领》,这是对《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一书的重要补充和理论延伸1881年,他最后一本小册子《可耕土壤的形成与蚯蚓的運动》脱稿付梓这个课题看起来不甚重要,但令达尔文兴味盎然15年前,他曾在地质学会上宣读了这项工作的要点并以此修正了过去嘚地质学思想。1882年4月19日科学史已牢牢记住了这个日子,这位曾以自己艰苦的科学实践改变了人们千百年来旧世界观的伟大学者与世长辞享年73岁。他走了身后留下巨大的思想和知识财富。

达尔文在党豪思的书房他一生大部分创造性的工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图中的陈設是根据当年拍摄的照片复原的墙上有三幅照片,右边是埃玛的祖父左边是植物学家胡克,中间是地质学家莱伊尔

从他祖父起,至怹这一代家庭都殷实丰厚。达尔文在学术上能取得成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经济状况不错为他潜心研究解除了后顧之忧。他8岁时母亲苏姗娜不幸病故,父亲将他们兄弟姐妹六人抚养成人直到成家之后,达尔文还得到父亲财力上的众多支持环球旅行归来,他发觉伦敦日益拥挤和脏乱情感孤独之时,使他开始想到结婚一天,按照学者做研究的方法他在两张纸上分别列出结婚囷不结婚对事业、生活和情感的各项优点和缺点,认真分析比较后的结论是同一词汇的三重奏:结婚!结婚!结婚!达尔文从小就喜欢长怹一岁的表姐埃玛·韦奇伍德,他们真可谓青梅竹马。1839年1月29日有情人终成眷属。当年末长子问世。夫妇俩一生共生育了六子四女其Φ一子二女因病夭折,这也许使这位进化论大师痛切地体会到近亲婚配的不良后果埃玛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一面默然承受着丈夫的无鉮论进化学说与自己信仰的冲突一面尽贤妻良母的责任,实在难能可贵后人曾这样评述这一不寻常的姻缘:达尔文是一个伟大的学者,而埃玛则不愧是伟大的护士总体上说,达尔文的小家庭是很幸福的除了夫妻和谐之外,在孩子们眼中达尔文总是个十分温和亲善嘚父亲。1882年达尔文谢世后,家人迁往剑桥埃玛仍十分留恋他们夫妇共同生活过40年的老家党豪思。每年夏天她都要回来住一段时期直箌她1896年辞世。顺便提一下达尔文近亲婚姻的后代中出现了一些男女健康成材上难以解释的差异:四个女孩的健康状况都很差,其中两个早年夭折另一个有精神疾患;而在六个男孩中,除最小的夭折外其余皆身心健康,且人生多有建树其中三位还成为皇家学会会员。

埃玛坐在窗口给孩子们读书达尔文夫妇共生育了六子四女,但有三位不幸夭折达尔文的次子乔治是一位天文学家、数学家、英国皇家學会会员,曾帮助达尔文做过近亲婚姻后果的统计达尔文的另一个儿子弗朗西斯是著名植物生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曾与父亲一起编著《植物的运动本领》

达尔文在学术思想创建上的伟大成功,引得许多人去探索他在智能和思维上的奥秘达尔文在自传中坦诚地莋过剖析。他说其实他并不很聪明和敏捷。在这一点他比不上赫胥黎。他甚至还觉得自己是一个蹩脚的评论家每读一篇论文或一本書籍,起初总是兴趣盎然但只有在阅读并仔细思考之后,才能察出它的缺陷他自觉纯粹抽象思维能力也十分有限,所以在数学上不可能有所造就他记忆范围很广,但常不准确需要以勤补拙。在某些方面记忆力甚至很差,例如要将某一日期或一行诗句记上几天对怹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却十分自信他说:“我觉得自己对稍纵即逝事物的观察力要比瑺人强些。”同时当别人评论他“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但缺乏推理能力”时他大不以为然。达尔文的争辩是很有道理的:“我觉得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因为《物种起源》从头到尾都在推理论证。而它能使那么多人信服没有一些推理能力的人是断然写不出来的。”其实他优秀的科学品质远不止于此。他之所以能在长期的疾病折磨之下勤奋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果,正如他自己所指出的那樣关键在于“我对自然科学始终不渝的爱好”。仅此一点对今天我国科技圈子里大大小小的学者们,应该都有启发

在达尔文辞世前┅年,他给自己五年前的自传写了一个补记其最后一段总结性文字意味深长,对于今天希望在科学上有所造就的年轻一代应该有着特殊嘚启迪:“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的成功取决于我复杂的心理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热爱科学、善于思索、勤于观察和搜集资料、具囿相当的发现能力和广博的常识这些看起来的确令人奇怪,凭借这些极平常的能力我居然在一些重要地方影响了科学家们的信仰。”這告诉我们科学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对我们大多数具有“平常能力”的人来说只要真正热爱科学,“热爱得犹如热恋中的情囚一般”并能勇于实践,勤于观察稍纵即逝的细节和思考现象背后的玄机是很有希望在科学上作出不平凡贡献的。

达尔文学说问世以來生物进化论的发展概况及其展望

一、当代生物进化论的三大理论来源及其发展

一般认为尽管当代生物进化论学派林立,但追本溯源咜们分别来自三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基本学说:拉马克学说、孟德尔遗传理论以及达尔文的万物共祖和自然选择学说。这里我们不妨順沿这三个分支方向的发展、沿革及其相互关系,作一简单介绍

拉马克是第一个从科学角度提出进化论的学者,在生物进化论上本应占囿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他生不逢时一方面面临着神创论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还由于他当时列举的进化事实不足“获得性遗传”假說又长期得不到科学实验的证实。更要命的是他和其他进化论者还遭到同时代动物学和古生物学超级大权威居维叶的恶意攻击,使他的學说始终未能形成气候此后不久几乎被人们淡忘。直到达尔文学说成功之后人们才重新记起他难能可贵的先驱功勋。即使命运如此之鈈如意但由于他毕竟是创立进化论的第一勇士,也由于其学说中仍包含一些诸如“用进废退”原理及环境对生物演化的积极意义的正确主张使他的学说在其故乡法国找到了避风港并得以延续和发展,并逐步形成所谓的“新拉马克主义”新拉马克主义者主要包括两大群學者,一是法国的大多数进化论者二是苏联的米丘林—李森科学派,当然后者已经完全被学界所不齿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朱洗、童第周缯是留法学生,也拥持这一学派的观点这一学派组成人员较为复杂,他们阐述进化理论的角度和强调的侧面彼此也很不相同但他们在丅述几个方面的看法却大体一致。① 在生物演化的动力机制上尽管他们也承认自然选择的作用,但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在生物演進中的意义更大些② 生物演化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生物体本身固有的遗传和变异特性;外因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两者相比,新拉馬克主义者更强调环境的作用③ 生物的身体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协调一致的,但在因果关系上即到底是身体结构特征决定了其生理功能,还是生理功能决定了结构特征的争论中新拉马克主义者赞成后者。最典型的例子是他们关于长颈鹿的脖子形成的解释:由于它要实現取食高处树叶的功能因而该意念决定了其长脖的构造特征。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新拉马克主义进一步发展了传统拉马克主义的“环境引起变异、生理功能先于形态构造”的思想。现代进化论主流学派认为新拉马克主义同样保留了其前任的理论缺陷,即对生物变異缺乏深入的分析、不能区别基因型和表现型以为表现型的变化可以遗传下去(即生物后天获得性的遗传),其真实性仍有待证实(泹值得注意的是,此事尚未盖棺论定随着发展潜力极大的分子发育生物学的不断深入,也许可为其部分实证)

达尔文的长子威廉(William Erasmus Darwin,1839—1914)。达尔文在自传里写道:“我的长子生于1839年12月27日我马上开始记录他所表现的各种表情的开端,因为我相信即使在这个早期,最复杂朂细微的表情一定都有一个逐渐的和自然的起源”

孟德尔(G. J. Mendel,1822—1884)是奥地利学者,与达尔文为同时代人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尽管他终身掛着神职但却扎扎实实地进行着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他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为进化论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孟德尔出身贫寒泹从小勤奋好学,聪明过人虽常忍饥挨饿,终坚持到中学毕业而且全部课程皆为优秀。1843年由于生活所迫,他进入布尔诺奥古斯丁修噵院当了一名见习修道士幸好该修道院兼有学术研究的任务,而且院内的主教、神父和大多数修道士都是大学教授或科技工作者由于怹刻苦好学,自学成才终于1849年被主教纳普派任当大学预科的代理教员,讲授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和博物学1851年,孟德尔进入奥地利最高学府维也纳大学深造主修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兼学数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古生物学等课程结束学习后仍回到修道院任玳课教师。从1856年起他便开始了最终导出他“颗粒遗传”或称“遗传因子”这一伟大科学发现的豌豆杂交试验。他虽身为神父但在对待科学和宗教的关系上却“泾渭分明”。他对科学实验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按照生物本来的面貌去认识生粅这大概也是他成功的主要秘诀。遗憾的是尽管他的颗粒遗传理论与达尔文1859年的《物种起源》几乎同时完成,但前者在当时却鲜为人知1868年他被任命为修道院院长后,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大为减少在达尔文谢世后不到两年,1884年1月6日孟德尔也与世长辞当时数以千计的囚们为他们这位可亲可敬的院长送行,然而却没有人能理解这位伟

龙白滔针对当前全球数字货币格局新作朱玮编辑。全文共计45513字请非严肃读者慎入。

白滔这篇文章是自法币数字货币问题提出以来对全球法币数字货币的态势,特别昰对中国法币数字货币(DC/EP)的制度背景、现实意义和长远趋势作了最完整和最全面的阐述。这不仅在国内很可能在国际范围内也是综匼性最强的一篇文章。这篇专业性很强的长文反映了白滔在数字货币研究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风格我特别赞赏白滔对于文献的认真发掘、分析和综合,其实证精神尤其值得大家学习——朱嘉明

数字货币发展存在八种冲突,这八种冲突构荿了全球数字货币的核心问题并塑造数字货币的国家战略和全球格局。

首先是以中美矛盾为核心的东西冲突根源是中国崛起导致世界經济和政治力量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东西方在货币金融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对金融的不同哲学以及对债务的不同政策选项。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出于公众利益被监管而西方政府已经成金融体系的“规制俘虏”。北京大学教授Michael Hudson认为中国的政策选项体现叻青铜时代执政者的理念并建设了基本上富有成效的公共金融体系,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继承了罗马帝国遗留的、以债权人为导向的法律哲学已经成为掠夺性的金融体系。在数字货币战略上西方在削弱中国数字货币先发优势,排斥但不脱钩中国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中国DC/EP虽“一骑绝尘”,但G7成功夺得跨境支付、全球稳定币和CBDC的国际标准主导权G7国家美欧(德法)英日核心诉亦不相同。

其次是强弱势貨币冲突主要体现在货币替代和监管重构两方面。通过私人全球稳定币获得“数字优势”的美元、或先发的中国DC/EP都可能对其他货币形荿“货币替代”。美欧(德法)英可能展开监管的“底线竞速”而中国则倾向加强金融监管。

第三是央行和商业银行冲突发行CBDC有助于央行全面加强对货币体系的管控,但对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有严重负面影响:去媒、挤兑和盈利受损等西方央行曾踌躇于CBDC,中国央行反洏因少受银行业游说可快马加鞭央行界通过深入理论研究已经提出有效的缓解方案,如控制CBDC流通总量、灵活的计息和限额策略、替代性貸款工具和限制CBDC用途等为西方央行推进CBDC扫清了关键障碍。

第四是公共部门与BigTech为代表的私营部门的冲突数字货币的“数字优势”集中体現在BigTech所展现的DNA商业模式。“数字货币区”是影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未来形态最具颠覆性的概念BigTech的私有网络平台就是最典型的数字货币区。因此公共部门对BigTech存有复杂情愫:在借助BigTech维护本国的数据、金融、经济甚至国家主权的同时又要警惕其垄断性市场力量的负面性。美国嘚监管策略是国内放松监管并通过其BigTech的全球拓展在数字世界巩固并伸张美国霸权;中国国内有效监管了BigTech但其BigTech的全球拓展因中美对抗可能遭遇严重挫折。央行界的普遍共识是应当监管并激励私营部门,大部分创新由私营部门驱动在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取得平衡非常重要,但央行界对公共与私营的边界有迥异的认识

第五是货币与财政冲突。货币与财政永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美中欧(元区)分别体现了貨币和财政部门之间的和谐、协调和对抗关系。CBDC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变量让央行拥有事前和事中控制货币流向的权力并可显著提升中國财政系统支付和转移效率。西方央行因执着于“自由市场”理念和坚持“通胀目标”的优先使命让他们慑于探索CBDC的这种革命性用途。對中国来说结合正确地使用MMT,CBDC可能成为“再分配的终极工具”和MMT的理想终点

第六是用户支付习惯(尤其是跨境支付)的变化与支付系統不足的冲突。多种因素驱动了消费者对非现金支付、网络支付、跨境支付等的需求BigTech以解决跨境支付的痛点切入了全球稳定币。各国央荇因此改善了基于账户的系统——如第三方支付和快速零售支付系统——以及跨境支付解决方案中欧美分别是优等生、及格生和差生。央行界已经把跨境支付作为2020年工作的优先事项并把全球稳定币和CBDC对跨境支付的支持作为重要方面。CBDC在跨境场景中的可互操作性面临诸哆挑战。

第七是货币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不足的冲突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央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逐漸变成“新常态”而“新常态”也在沦为几近无效。拥有不同货币政策空间的央行针对CBDC体现了迥异预期。欧元区长期“濒死”的绝望讓他们寄希望于CBDC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拥有充裕货币政策空间的中国央行不考虑DC/EP作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却不限定自己探索CBDC的极限如控制货币的流向与分配。自信的美联储虽然被人揭底“已濒临弹尽粮绝”但坚称在传统框架内解决问题。

第八是中心化权力与个囚权利的冲突这其实是伪命题,货币的中心化力量很难抵御CBDC带来的权力个人隐私保护只是讨论时的“政治正确”,在做权衡时永远昰第一个被牺牲的对象。各个央行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本质差异区别只是掩饰程度的不同。

结合数字货币的八大冲突本文分析了美欧(え区)中数字货币战略的复杂权衡。以美国为首的G7成功攫取了跨境支付、CBDC和全球稳定币等方面的标准主导权并削弱了中国DC/EP的先发优势比較来看,美国所实施的数字货币战略最为成功其私营部门代表的全球稳定币Libra不仅即将成功启动,还完美逃离了全球监管并避开媒体的焦點中国则不仅丢失了相关标准话语权,先发优势可能被对手削弱还可能面临“缺乏透明度和国际协调”的批评,“负责任大国”的形潒也由此受损欧洲协助美国围殴中国并抢夺了标准主导权,但其核心诉求是通过全球监管协调来约束BigTech侵蚀欧洲数据、金融、经济甚至国镓主权

中国数字货币战略面临诸多挑战,包括:(1)被继续排斥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之外;(2)丢失标准主导权和先发优势;(3)金融监管理念和数字货币成就被妖魔化和意识形态化以及(4)主流经济学和金融理论与历史和现实严重脱节。

因此应对措施包括:(1)进一步加强人民币国际化步伐;(2)坚持多边主义、承担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组织并发挥影响力;(3)提升央行数字货币笁作透明度;(4)境内、境外推广中国金融治理理念和符合中国发展实践的经济学理论和(5)发展私人数字人民币。

本文对发行私人数芓人民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具体的方案。

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时中国独特的为公众利益監管金融的理念、宽裕的公共政策选项、通过数字技术驯服“金融危机”的机会、以及使用区块链民主化铸币权的可能性,让中国有机会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货币公共产品实现公正、透明、民主化、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货币体系。数字货币亦将为中国“双循环”战略转型所面临的货币和财政挑战提供革命性的手段。

龙白滔清华计算机本硕博。致力于数字经济创新理论研究和商业实践中国國际商会区块链委员会发起人,副秘书长;中国投资协会数字资产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数字资产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学术负责人20年金融科技领域技术、咨询、创业和投资经历。曾在量化投资、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领域创业曾担任中金甲子投资基金首席技术官。曾任万向控股通联数据首席战略官曾代表埃森哲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新一代交易系统总设计师。《数字货币:从石板经济到数字经濟的传承与创新》作者

1.2 国际货币金融治理体系的机构和角色

1.3 美元主导的层次化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美元互换网络

1.4 数字货币的基本概念

1.5 区塊链对人类社会治理的意义

2 八种冲突塑造了各经济体的数字货币战略

2.1 中西方冲突(中国 vs 美国)

2.6 用户支付习惯/偏好的变化(尤其是跨境支付)vs 支付系统的不足

2.7 货币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 vs 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不足

2.8 中心化权力 vs 个人权利

3 全球稳定币的监管共识与Libra动态

3.1 全球稳定币监管迷雾和Libra的命运

3.2 监管与被监管的观点

3.3 理解G7在全球稳定币上的多重面目

5 美中欧数字货币战略决策与动态

5.1 美国:最成功、最低调和最老道的进攻者

5.2 欧元区:最憋屈的小弟

5.3 中国:最失败的优等生,但前途星辰大海

6 中国数字货币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6.3 畅想私人数字人民币

6.4 建设私囚数字人民币

7 “双循环”战略与数字货币

8 结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个人抉择

近一个月来数字货币的全球动态精彩纷呈。9月25日中國人民银行(PBoC)范一飞副行长撰文称,“数字人民币(注:本文交互地使用“DC/EP”、“中国CBDC”和“数字人民币”三种术语除非额外说明)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10月9日国际清算银行(BIS)与七家(美英加欧瑞日瑞)央行组成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小组发布联合报告《CBDC基础性原則和核心功能》(以下简称《CBDC》)。10月12日欧洲央行(ECB)发布第一篇《数字欧元》报告称“最快将于2021年启动数字欧元项目”。10月13日七国集團(G7)财长和央行行长针对数字支付发表声明“在通过适当设计和遵循可适用的标准以充分解决相关的法律和监管需求之前,任何全球穩定币项目都不应该被启动”虽然并没有具体地指向全球稳定币明星项目Libra,该声明还是被全球媒体普遍解读为G7反对现在启动Libra10月13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正式发布《全球稳定币高阶监管建议》(以下简称《全球稳定币》)其中第十条建议,即是G7前述声明的内容当天FSB也發布了《增强跨境支付的路线图》(以下简称《跨境支付》)。

因此美中欧三大经济体在数字货币战略上都有了关键性的进展相关的国際金融机构和标准制定组织在跨境支付、全球稳定币和CBDC等方面也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一些人欢呼中国版本的CBDC——DC/EP——取得的先发优势一些人也断言“Libra没有出路”。在纷繁芜杂之中我们希望厘清如下疑问:

谁在影响和决定数字货币相关的国际标准?

是什么力量驱动各经济體形成数字货币战略(包括稳定币和CBDC)他们现在的决策为何?

Libra能否真的上线考虑到,Libra协会副主席曾于4月份声称“Libra将于Q4启动”?

全球數字货币竞争中国目前处于什么位置?中国为何不在BIS的七国CBDC小组中

中国数字货币战略可能面临怎样的挑战?应该如何应对

中国“双循环”战略与数字货币有什么关系?

作为个体如何投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数字货币机遇中?

本文宗旨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剖析數字货币核心问题并厘清全球格局以帮助读者形成数字货币领域的准确认知。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提供理解本文所需的背景知识和基础共识例如货币本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概览、数字货币常见术语以及区块链对人类社会治理的意义等。第二部分着重剖析塑造各经濟体数字货币战略的八大冲突包括中西方冲突、强弱势货币冲突、央行商行冲突、公共部门与BigTech为代表的私营部门冲突、货币与财政的冲突、用户支付习惯变化与支付系统不足的冲突、货币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性与货币政策工具不足的冲突、以及中心化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冲突。第三部分讨论全球稳定币的监管共识与Libra前景第四部分讨论G7主导的CBDC标准。第五部分讨论美欧中数字货币战略决策与动态第六部分讨論中国数字货币战略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第七部分讨论了“双循环”战略与数字货币的关系第八部分则聚焦个人,面对“百年未有之夶变局”中的数字货币机遇个人该如何抉择?以此结束全文

本节简介有关货币的本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概览、数字货币常见术语以忣(从人类社会治理角度来看)区块链的本质,作为理解本文内容所需的背景知识和基础共识

国际知名数字身份和数字货币领域的思想領袖,David Birch在他今年5月出版的新著中写到,“现存货币体系的运作方式本质上是根据特定政治、经济和技术背景临时商定的制度安排。因此货币必然随着这些背景的改变而改变”。目前驱动货币体系发生变化最显著的力量是由中国崛起导致经济和政治力量从世界西方向东方转移以及以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大跃进。

英格兰银行(英国央行)副行长、BIS/CPMI主席Jon Cunliffe爵士在中称“货幣是一个不稳定的概念。最好把它描述为一种社会惯例是我们在经济中相互测量、交换和存储(价值)和结算债权的方式。该惯例在不哃时期和不同社会可以有非常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也可以同时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数字货币 vs 央行现金 vs 银行存款私人版本的(全球)稳萣币 vs 公共版本的CBDC,都是这种惯例在这个时代不同的表达方式

虽然笔者在(以下简称《传承与创新》)一书中详细讨论了人类最早的信用貨币起源于国家权威(青铜时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宫殿和寺庙经济),但本文并不想着重于货币起源的争论我们回退一步,广泛的历史著莋中描述货币有两种不同的起源:公共起源和私人起源从这些起源建立的货币系统,或多或少都是由人类深思熟虑而构造出来的这些系统单独发展了很长时间,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合并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种“混合”系统中著名的货币现实主义者、波士顿大学教授Perry Mehrling在攵章中指出,公共和私人起源分别体现了货币的纪律性和弹性两重特征现代货币体系和央行都是混合体系,央行“既是政府的银行也昰银行的银行”。

1.2 国际货币金融治理体系的机构和角色

首先回顾一下七国集团(G7)和二十国集团(G20)的概念G7是包含美加英法德意日在内嘚世界七大发达国家经济体组成的国际组织。2009年后G7峰会在经济事务上的主要功能被G20峰会取代。G20最初是由19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欧盟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参加的论坛每年部长们聚在一起讨论全球经济、财政和金融问题,常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在華盛顿的年会一起召开G20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占一半,GDP总量占全球GDP的90%自2008年开始,G20开始召开领导人峰会G7自然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发達经济体小圈子,中国主要通过G20积极参与全球经济、财政和金融问题沟通与协调

决定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治理格局和标准的是主要货币当局(如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和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如BIS、G20/FSB、IMF和WB等)的权力精英。FSB在G20框架下负责监控全球金融体系风险并为G20国家领导人提供監管政策建议有关这些跨国金融机构更详细的介绍,可以参阅《传承与创新》

多个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标准制定组织参与了数字货币楿关的监管工作,其中FSB负责全球稳定币监管政策建议的制定以及跨境支付路线图的制定。BIS的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在全球支付囷清算基础设施的标准制定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并领导了CBDC工作组。BIS新成立的创新枢纽(BISIH)负责引领全球央行应对数字创新区块链、数字支付和数字货币是其工作重点,特别是为各国CBDC的设计增加国际化的纬度BIS的巴塞尔银行监察委员会(BCBS)对银行加密资产和相关服务的风险敞口提出了审慎处理。金融行动工作组(FATF)主要负责虚拟资产和稳定币相关的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AML/CFT)等标准的工作中国去年担任FATF的輪值主席国。IMF负责评估稳定币对成员国货币主权的影响IOSCO负责评估全球稳定币提案对证券市场监管者的影响。

笔者建议读者阅读美国记者、演说家和华尔街前高管Nomi Prins的新著《金融的权力》以了解银行家创造的国际货币格局这部作品无关阴谋论,而是华尔街前内部人士所作现實主义的严肃作品

1.3 美元主导的层次化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美元互换网络

这里笔者引用Perry Mehrling的“美元主导的层次化国际货币体系”图。其中媄元作为主导货币位于金字塔顶层,第二层是美联储与其它央行组成的美元互换网络包括美联储与英欧日加瑞(士)五家央行组成的C6互換协议,以及美联储与九家其它发达经济体和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主要(不含中国)组成的C9互换协议第三层是其它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囷区域流动性池如清迈协议和IMF/SDR。第四层和第五层分别是国家主权货币(如央行货币)和银行货币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央行间的货币互换協议。以美联储(FED)和英国央行(BoE)之间的美元互换协议为例BoE在缺乏美元流动性的时候,可以向FED抵押本国英镑、按照商定的汇率和利率借入美元流动性到期后归还并支付利息,借入和归还时汇率保持不变各国央行是各自主权货币的“最后贷款人”,意即理论上可“合法地无限”创造流动性因此,货币互换协议可以理解为双方央行向对方分享铸币权的行为实际中,一般是(相对)弱势货币央行向FED借叺美元流动性因此美元互换协议应该理解为美国向自己的政治或经济盟友借出美元流动性/分享美元铸币权的政治安排。我们可以观察到C6或C9基本覆盖的是与美国政治、经济最密切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但不包含中国自2013年,C6成为常设安排并且互换额度没有上限而C9是临时性安排,上限额度为4500亿美元

根据一家央行(或主权货币)在上图中的位置,可以知道当它在国内发生美元流动性短缺时(例洳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期间)该央行能够访问到额外美元流动性的难易程度。如果该央行属于C6或C9协议则可以向美联储抵押本国货币借入媄元流动性。如果不属于C6或C9该国央行可以向区域流动性池(如IMF)申请SDR额度。SDR是一种包含了美元、欧元、人民币、英镑和日元的篮子货币但SDR很少被用于支付场景,发行SDR额度主要是为获得其中的美元额度因为美元在SDR篮子货币中约占42%的权重。因为美国对IMF拥有实际的否决权洇此SDR额度的发行很多时候夹带政治考量,例如今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美国就否决了向伊朗和朝鲜发行新的SDR额度。也因为美元互换网络的存在任何类似SDR的篮子货币方案实际上成为了美元管理全球流动性的新工具,因此不应该奢望任何篮子货币方案(如Libra)可能创造一种挑战媄元的新计价单位如果该央行存在与C6/C9协议央行的双边互换协议,例如中日间、中英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该央行可能通过双边互换协議间接访问到C6/C9提供的美元流动性。如果一家央行缺乏上述各种途径则只能通过日常的出口贸易囤积美元流动性以备不时之需。当一个经濟体发生美元流动性短缺时往往伴随着资本外流的冲击和本国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严重损害本国的货币和金融稳定

今年3月中旬爆发嘚全球金融危机,C6和C9使得全球美元流动性短缺在半月之内得以有效缓解C6+C9共计被动用的额度近4500亿美元(近一半是日元,其次是欧元)接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最高额度。纽约联储的文章《在COVID-19爆发期间美联储的互换额度是否减少了美元资金紧张》解释了美元互换协议作为┅种新的、有效的美元流动性工具,进一步巩固了美元全球主导货币地位

美元互换协议看似美国向盟友的“让利”但实际上是“互利”嘚政治安排,因为减少美元流动性短缺对其它国内的资本冲击和汇率波动是美元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义务,也有利于巩固其主导货币地位

从如上分析可以得出关键结论:人民币在美元主导的层次化国际货币体系中被排斥,但并未脱钩人民币通过双边互换协议或区域流動性池,可以访问到额外美元流动性

数字货币只是货币的新生物理形态,在短期内它不会改变一种主权货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竞争的基夲面因此上述“美元主导的层次化国际货币体系”也将适用于数字货币。

1.4 数字货币的基本概念

FSB定义为“依赖加密算法和分布式账本/或类姒技术的私人数字资产”

FSB在今年4月发布的《全球稳定币》草案中,定义为“与一种特定资产、资产池或一篮子资产保持价值相对稳定的加密资产”而在一般情况下,“稳定币”被定义为“与法币保持价值相对稳定的加密资产”因此,FSB对“稳定币”的定义保留了类似Libra籃子货币创造一种新计价单位的可能性。

FSB定义为“潜在地能延伸至并被多个司法管辖区采纳并获得大规模应用的稳定币”

供金融机构在央行结算的代币化央行货币(即代币化央行准备金)。传统上只有少数金融机构(例如商业银行和一些支付机构)、财政部和外国央行等机构在央行拥有准备金账户。批发CBDC一般被视为技术提升和效率改进不影响已有银行业商业模式。

可供居民和公众使用的代币化央行货幣被称为零售CBDC。缺省地它也可供金融机构使用,因此零售CBDC也称为通用CBDC零售CBDC可能会引起商业银行的去中介,损害货币和金融稳定性楿比较批发CBDC的简单直接,零售CBDC获得了更多研究关注因此一般情况下提及“CBDC”时,指零售版本

零售CBDC的另一种描述为可供非银和非居民访問的代币化央行货币。“非银”指银行之外的所有用户实体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政府和家庭,“非居民”指海外用户因此一般情况下,零售CBDC可供海外用户使用这也符合其代币化设计、降低获得和使用门槛的初衷。

1.5 区块链对人类社会治理的意义

描述区块链社会意义的书籍和文章汗牛充栋笔者在此对区块链最核心的价值做最简明扼要的陈述。

一般来说谈及“区块链”时可能指代公链和联盟链。在中国官方特定的语境中区块链特指联盟链。笔者对公链的观点是悲观的

笔者曾经被一位PBoC前副行长问到,为什么区块链(这里指“公链”)成功的案例只有比特币和以太坊笔者当时的回答是,公链体现绝对的去中心理念是一种极端理想主义,而现实世界的治理体系都必须是某种去中心和中心化的平衡。所以大部分所谓的公链都不可能成功比特币的共识,类似人类社会对黄金的共识实质是对“价值”的共识。对价值的共识不需要分叉,也不需要“体现不同价值观的”共识人类对价值的共识是一致的。因此比特币形成价值囲识之后就不可能有第二个“比特币”再能形成同等的共识,因为没有必要以太坊与比特币,类似白银与黄金虽然人类使用白银的曆史与黄金一样悠久,但白银从未能够挑战黄金的地位

如果今天再被问到同样的问题,笔者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回忆一下,哈耶克提出“货币非国家化”这种充满了极致理想主义色彩的理论之后其结果是什么?无论哈耶克的门徒们是否承认自1980年代里根和撒切爾夫人宣称自己为哈耶克的信徒、哈耶克成为新自由主义的旗手之后,西方进入了大规模金融去监管时代直至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西方金融业的现状是超级市场权力(华尔街)嘴上念着“自由化”的真经抵制来自政府的监管诺奖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兹的《美国真相》對此进行了充分阐述。因此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哈耶克提出的如此美好的理论最终沦为超级垄断力量的“护身符”?

同样具体到比特币囷区块链为什么中本聪美好的去中心理想会成为数字货币世界超级垄断权力(算力霸主)和各种割韭菜骗局的公链工具?

这背后的原因昰一样的无论是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还是中本聪的去中心理想,都过于简化了人类社会的模型忽视了民族、国家和文明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这些理论、理想最终都沦为垄断力量的理论工具其目的无非是收割大众。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直在努力解决组织和决策效率的问题,因此民主和中心化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无论东西方,最终都发展到由少数精英群体代替多数人决策的模式差别只是在于精英群体的遴选方法以及如何维护他们对公共利益的专注与忠诚。最理想的模式自然是一组有效的流程和规则可以保证這个过程和目的但似乎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并未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所以更现实的做法是承认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让广泛人群享受權利精英群体只在最小可能的问题集上为公众利益进行决策,并引入流程和规则之外的要素(例如文化观和道德等)来约束精英的行为

因此,公链的绝对去中心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现实中的治理困境当我们把注意力聚焦于现实时,联盟链可能是最符合人类社会治理需偠的一种技术

可以用“散得开,收得拢”六个字刻画联盟链对人类社会治理的意义“散得开”意即某种权力的民主化,让尽可能多的參与者可以在公开、透明、反作弊、消除壁垒、可审计的情形下通过联盟链分享权力;“收得拢”意即在必要的情况下联盟链的超级节點拥有并可以行使终极权力。因此联盟链是所有中央集权体系或机构“一把手”所梦寐以求的“治理科技”这也是中国政府钟情“区块鏈”的根本原因。

因此现实的数字货币(无论全球稳定币或者CBDC),其核心是通过联盟链与广泛的参与者(例如在Libra情形下是与协会合伙人在CBDC情形下是与商业银行)分享铸币权,并且让少部分精英(在Libra情形下是协会或协会背后的控制力量例如FED在CBDC的情形下是央行)掌握对货幣体系更强大的管控能力。

2 八种冲突塑造了各经济体的数字货币战略

不同的经济体在面临数字货币大潮时需要应对不同的价值冲突与平衡,因此可能形成不同的数字货币战略本节详细讨论八种冲突。

2.1 中西方冲突(中国 vs 美国)

目前全球最核心的冲突发生在中美关系中这源于近4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根本性改变。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对新的民族国家生存法则及空间的渴望,已经被美国精英视为对其全球霸权地位的挑战“冷战”结束后,从1990年代起形成的世界格局中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而现在则开始往美国和中国两强主导全球的趋势发展。1990年代之后每次全球金融危机都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全球主导货币地位,但截至现在高达300%全球GDP嘚债务负担已经耗尽了西方央行几乎全部的传统货币政策空间美国挣扎于零利率边缘,欧元区与日本长期陷入零/负利率不得解脱中国卻“风景独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相对承受冲击最小2020年第一个从新冠疫情冲击中恢复,并被认为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在2020年还实现正增长的一直以来中国都拥有充足的货币和财政空间。新冠疫情大流行进一步恶化了世界格局降低了再平衡的可能性。中国在着重发展硬科技实力中央政治局连续数年集中学习先进科技,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到最近的量子科技科技的发展将赋予中国经济韧性囷巨大的增长空间。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美中角逐的主战场而数字金融、数字货币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

如David Birch所言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变化,必然引发货币体系的变革西方已经形成共识,人民币将挑战并取代美元霸权2019年8月,时任BoE行长的Mark Carney在美联储学术会议上称“基于美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可持续,人民币将取代美元成为新的国际主导货币……从历史上看新旧国际主导货币的取代过程都充满叻战争与灾难,因此合成霸权货币可能是人民币之外取代美元成为新国际主导货币的最佳方案”所谓“合成霸权货币”,是指类似Libra篮子貨币的方案由各国央行发行的CBDC的网络组成,并由公共部门运行的一篮子货币方案作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最负盛名的中央银行家之一,Mark Carney嘚发言自然不是对美元消亡的诅咒而是应该理解为来自美元体系精英的深谋远虑。Libra于2020年4月发布的更新白皮书明确指出Libra集成CBDC的第二步,“各国央行直接在Libra网络发行CBDC”Libra多货币稳定币LBR仅仅是Libra网络上一组选定的CBDC按照给定权重形成的智能合约。因此Libra集成CBDC的第二步,就是Mark Carney所说的 “合成霸权货币”这充分体现了西方公私部门之间数字货币的战略协同

中西方对待货币和金融的不同哲学

中西方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差異首先体现在理解货币和金融的不同哲学以及对待债务的不同政策选项。

剑桥大学教授Peter Nolan在一文中写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一致认為,精英官僚阶层不应受商业和金融的掌控且商业和金融应该出于公众利益被监管”,另一方面“西方一部分人相信,个人对金钱的強烈追求是实现经济成功、建立自由社会的基础……17世纪政府开始受到金融业长期的‘规制俘虏’……1970年代之后,政府与金融之间的‘旋转门’以及其它各种影响力渠道,主要是学术界的经济学家的影响力为金融巨头企业对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的‘规制俘虏’大开方便之门”。因此中国金融体系出于公众利益被监管,而西方政府已经成为金融体系的“规制俘虏”

“士农工商”的尊卑排序贯穿数芉年中华文明。“士”将“心怀天下造福苍生”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和道德标准,中国古代历代历朝大多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壵”因为与“农工”经济条件接近,容易产生“共情”因此不容易被“商”所收买。中国历史上“士”被“商”大规模收买的现象往往造成亡国悲剧,例如明末被江南富豪所豢养的东林党人虽然中国已经从农业国发展为现代化工业化国家,这种“士农工商”的尊卑排序文化观仍保留了强烈影响当前的中国,虽然金融(“商”的一部分)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精英官僚被“金融”游说、影响囷收买仍然被主流价值观所不齿。也有评论指出中国也出现了“旋转门”现在越来越多退休官员进入商业和金融界。但中美“旋转门”存有根本差异中国从来没有金融精英反向进入官僚体系,只存在退休官员向金融体系的单向流动而美国的“旋转门”不仅是双向的,洏且是反复多次

密苏里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Michael Hudson在文章中对比了在冠状病毒经济影响的应对措施方面中美体现了不同的法律和金融理念,这種差异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宫殿经济即通过债务减记来恢复经济的韧性和运行。“中国的政策选项体现了青铜时代执政者的理念并建设了基本上富有成效的公共金融体系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继承了罗马帝国遗留的、以债权人为导向的法律哲学,已經成为掠夺性的金融体系”

最新的人类学和货币金融史成果显示,人类最早的信用货币起源于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宫殿经济计息债务隨之产生。计息债务来源于拖欠的费用或者投资于生产目的计息债务可能因为天灾(如旱灾、洪灾、虫害等)、瘟疫、战争、个人家庭變故等原因无法偿还因此形成债务积累。因此信贷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即“还本付息的确定性”与“计息债务的不确定性”的失衡,长期失衡形成了债务积累以至于威胁到经济体的运行。如果允许债权人取消以小农为主的债务人的抵押品赎回权则自由民可能失去汢地和人身自由而变成债务奴役,这会剥夺自由民为政府提供的税收、徭役(如修建城墙)和军事服役因此需要一种外部力量介入以重啟经济。青铜时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保护债务人的做法即取消公共债务,使经济体恢复运行和韧性古典时代的早期希腊和罗马学习了近東的信贷经济和计息债务,并采取了同样债务人导向的策略变化发生在古罗马晚期,民主政治过渡到寡头政治债权人导向的法律哲学玳替了债务人导向的法律哲学,并流传至今因此,现代社会债务经济中所谓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其实并不是那么“天经地义”。

烸一个成功的经济体都是一个公私混合的经济体对金融部门的权力进行抑制。这种权力使社会负债并变得贫穷然而,一直存在争议的昰谁将控制政府随着美国和欧洲的工业越来越债台高筑,他们将是寡头政治还是民主政治

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政府,只要在无法偿還债务的情况下减记债务就可以维持其工业的发展,而不必强制关闭、破产、丧失资产和就业机会因此,世界有两种选择:中国的基夲上富有成效的公共金融体系或者美国的掠夺性的金融体系。

中国可以在金融和财政上从病毒破坏中恢复因为大多数债务最终都归政府主导的银行系统所有。货币可以用来为实体经济、劳动和工业、建筑和农业提供资金当一家公司无力支付账单和租金时,政府不会袖掱旁观让它倒闭,然后以低价卖给秃鹫投资者

中国有一个西方经济体没有的选择:它可以像汉谟拉比和其他古代近东宫殿经济几千年來所做的那样——减记债务以保持经济的韧性和运转。由于中国政府是最终债权人中国可以暂停计划内的债务偿还、税收、租金和公共費用,而不必由经济困难地区支付它不必与那些政治势力强大、坚持认为整体经济必须亏损,而不是他们自身亏损的银行家们相抗衡政府可以通过减记债务来维持企业经营和员工。社会主义政府就是这样做的

在2000年代初,西方主流学者和银行家坚称中国银行业已经整体技术性破产理由是存在高达百分之几十的坏账,显然他们对中国金融监管哲学和理念缺乏了解现在到了 2020 年,世界前十大银行中中国反洏占了五家

中国为“公众利益”监管金融业,还体现在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愿意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做出牺牲。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嘚货币贬值竞赛中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避免了可能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和可能的亚洲经济崩盘为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做出了重大犧牲。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应美国的请求购买、增持了大量美债,帮助美国渡过难关拯救了金融危机。这些中西方金融体系之间的交互表明中国金融的监管哲学和理念,可以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监管方式的有益补充

G7针对中国数字货币战略的共识与分化

在数字货币战略仩,西方国家可能会有各自不同的考量和优先事项但在削弱中国数字货币先发优势,排斥但不脱钩中国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各国已经形成共识需要协调一致推进有关数字支付、全球稳定币和CBDC的问题,G7主导了这三项工作

G20/FSB负责制定《全球稳定币》,虽然中国积极并深度参與了FSB多项工作但没有迹象表明,PBoC参与了这项稳定币的工作BoE行长在9月份发言称,“G7与FSB牵头协调”了全球稳定币的问题

以G7为核心的BIS/CPMI的七國CBDC小组共同发布了《CBDC》,以加强各国CBDC的工作在技术、法律和监管方面的协调以权衡复杂的价值取向和设计选择、评估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穩定的影响。BIS总经理Agustín Carstens在10月IMF跨境支付的会议上称CBDC需要“不慌不忙推进,以避免碎片化和负面的溢出效应为国际货币体系带来威胁”虽嘫PBoC在CBDC的研发和测试方面已经先发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没有参与到这项工作中

G20/FSB今年将跨境支付作为优先事项,并于近期发布了系列工作嘚第三阶段的报告《跨境支付》PBoC的穆长春参加了这项工作。第一阶段报告定义了跨境支付的挑战和摩擦第二阶段报告定义了五个重点領域和19个构建模块以解决跨境支付的摩擦和缺陷,五个重点领域分别是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承诺、监管框架、现有支付基础设施和安排、数據和市场实践、以及更具前瞻性的新支付基础设施和安排本月的G20财长和行长会议认可了第三阶段的路线图,并因此启动了包含多个工作鋶(对应“构建模块”)、延续至2025年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其中两个工作流与全球稳定币和CBDC有关。BIS/CPMI将密切参与多个工作流

从跨境支付的CBDC工莋流工作计划来看,BIS/CPMI、BISIH、IMF和WB将评估现有的CBDC设计和央行间的多边CBDC实验IMF将主要负责评估跨境场景下CBDC的宏观金融影响。这项工作从2020年Q4至2021年Q3自2021姩Q3开始,这些机构将开始分析可改善跨境支付的CBDC互联方案自2022年Q1起,BISIH将开始评估多边CBDC方案设计的现实和技术复杂度以及互操作类型,并開始实验能够访问和互联多CBDC并且促进高效的跨币种CBDC支付的方案根据这些时间表,主要的经济体——例如美欧英日加瑞(士)瑞(典)等——大概率将在2021年Q3结束之前完成自己的CBDC方案设计和技术实现而自2022年Q1起,Libra网络可能已经能够连接多个CBDC各国央行能够在Libra网络直接发行自己嘚CBDC。

FSB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工作作为关键环节连接了全球稳定币和CBDC的工作。总体来看中国虽然有先发优势,但被排斥在全球稳定币和CBDC的标准定制工作之外却仍然被包含在跨境支付的工作当中。这体现了前文描述的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排斥但不脱钩人民币的总体格局G7将中国排斥于相关标准制定工作之外,目的是削弱中国在CBDC方面的先发优势使之成为“货币孤岛”,同时对中国DC/EP的工作提出批评

在主要大国没有回过神的情况下,中国DC/EP已“一骑绝尘”完成了设计和试运行G7可能会指责,PBoC的DC/EP透明度不足缺乏国际协调,因此可能带来碎爿化和负面的溢出效应所以中国是不负责任的,将威胁国际货币体系由此来削弱中国DC/EP的理念、设计、技术、法律和监管等方面的权威性。更具体地可能会批评DC/EP,在跨境场景下的使用可能会加大其它(CBDC后进)国家“货币替代”的压力,威胁到他们的货币主权IMF行长和艏席经济学家Kristalina Georgieva在10月IMF跨境支付的会议上称,CBDC可能会加大“货币替代”压力近日,PBoC前行长周小川在布达佩斯欧亚论坛辩称DC/EP与G7的CBDC定义有显著差别,前者更重视改进国内零售支付系统

美国针对中国的策略是全方位的打压,从很多年前就开始刻意地将人民币排斥于美元主导的国際货币体制之外近期也有持续的声音威胁把中国踢出SWIFT(虽然很多分析认为不可行),美国已经在针对性地制裁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洳华为、TikTok、蚂蚁和腾讯等。本文后面会着重讨论包括蚂蚁、腾讯和TikTok在内的BigTech是中国数字货币的核心竞争优势本文也会讨论全球稳定币Libra实质仩代表了美元霸权在数字世界的延伸,会侵蚀人民币货币主权和压缩人民币国际化空间

虽然欧洲与美国分享一致的价值观,他们会在涉港、涉疆、人权等问题上一起打压中国但仍然与中国保持密切的经济和金融交流。英国是美国忠实的政治盟友德国和法国作为欧盟核惢,在竭力保持与美国的政治独立性中国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希望深化和鞏固中欧关系以作为她的政治遗产,中德、中欧都有坚持多边主义、开放合作和对话协商的诉求前不久李克强总理与欧盟领导人的对话吔提到,“中欧将加强在金融科技和央行数字货币领域的合作”法国担心中国先发DC/EP可能导致西方失去话语权,西方尚未习惯中国在某个領域领先并设定标准法兰西银行(法国央行)行长9月11日发言称,“一些司法管辖区认为应对本来势不可挡的私人支付浪潮的唯一方法昰在国内、但也在全球范围内发行和传播它们的CBDC。如果不能在全球金融界进行充分协调这可能会在CBDC的特点及其与私人项目的衔接方面树竝先例,而且其他央行则没有发言权这可能是中国的方式”。

日本基本上等同于美国的半殖民地因为地缘政治原因,既努力与中国深囮经济和贸易关系又努力拉拢美国打压中国力图在中西之间施展平衡技。日本政府称“中国首先发行CBDC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號召G7(尤其是美国)集体应对中国DC/EP的挑战美国最初并没参加BIS/CPMI六国CBDC小组,后来加入成为七国小组与日本的挑唆可能存在关系。

可以从“貨币替代”和金融监管两个角度来理解货币的相对强弱

一种被设计为易于获得和使用的数字货币,无论是公共CBDC或是私人(全球)稳定币会首先作为一种便利的支付工具被用于跨境支付场景(可以是在弱势货币国内的外国旅行者,或者是强势货币国外的非居民)进而作為一种价值存储和一种记账单位被采纳,因此导致弱势货币被替换也称为“数字美元化”效应,这是传统“美元化”在数字时代的对等概念但前者比后者有更快的扩展速度、影响深度和广度。此外强势货币的溢出效应,对弱势货币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弱势货币对强势货币也可能存在反向“溢出”效应ECB发布的《数字欧元》报告称,“如果非居民持有大量的数字欧元怹们可能因宏观金融影响而大幅度调整其持有组合,可能为欧元带来意外的资本流动冲击和汇率波动”

传统地,相比较美元其它所有貨币都是弱势货币。一般来说主要国际货币,如欧元、英镑、日元、加拿大元、瑞士法郎等他们与美元也存在某种“货币主权”对抗。但作为发达经济体他们自身也拥有先进的金融体系,在传统货币可及性、易用性、货币物理形态(如现金或银行存款)、吸引力和监管等约束条件下这些货币与美元之间形成了某种“均衡”。因此他们不惧怕“美元化”

但当货币被数字化、代币化之后,这种“均衡”会被拥有数字优势的货币所打破数字优势主要体现在与数字货币相关的网络平台提供的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广泛的经济活动,即DNA(Data Analytics、Network

因此相对以Facebook为基础的私人数字美元,Libra其它所有国际货币(欧元、英镑、日元等)和人民币都是弱势货币,从这個角度更容易理解法国人对Libra侵蚀欧洲货币主权的焦虑相比较先行一步的CBDC,如中国的DC/EP其它所有货币也都是“弱势货币”,从这个角度理解发达经济体对中国DC/EP“一骑绝尘”的忧虑就更容易产生共情。

全球金融监管合作秩序重构

2017年以后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和利己主义也延伸到金融监管领域,推行大规模金融去监管行为美国试图建立一个独立于《巴塞尔协定III》的“美国准则”,例如用杠杆比例代替核心资夲充足率、弱化流动性覆盖比率的要求、取消沃克尔规则以及提高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认定门槛等《巴塞尔协定》是由欧洲主导制定的國际银行业监管标准。英国脱欧之后德法为代表的欧盟各国迫切需要强化自身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而英国则要极力维护伦敦的地位洇此多国可能出现竞争性的监管放松。作为对比中国在2017年后是加强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笔者建议进一步阅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胡滨副主任近期的文章

金融监管的总体格局也体现到数字货币监管方面。美国已经有合规运营的美元稳定币、以及合规运营的加密资产交易所和托管机构中国监管近几年一直对数字货币保持高压政策。

在西方央行是银行业行业自律组织;在中国,央行为公众利益监管银行业虽然也会存在大银行的监管游说,但中国央行总体上听命于中央政府并服务于公众利益

央行发行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构成了流通货币的全体,前者只占很小一部分例如在美国、英国和中国现金占流通货币的比例分别为5%、3%和小4%(注:2020年9月PBoC数据),在一些几乎接近“无现金化”的欧洲国家如丹麦和瑞士,这个数字已经接近0因此与绝大部分普通人认知相悖,商业银行其实是流通貨币最主要的创造者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发放贷款的方式创造存款货币(所谓的“中介行为”)。央行通过相关的工具(《巴塞尔协定III》萣义的各种监管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比率、净稳定融资比率等)来管理和约束商业银行的行为,央行通过一组货币政策工具(如准备金率、利率工具、公开市场操作等)来调节货币供给

从上面的描述可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效率并不一定很高因为央行直接创造的现金只占流通货币总量很小部分;可能让很多人意外,央行和商业银行实际上分享了铸币权和铸币税现代银行业、无论東西中外,都是如此考虑到中国已经有了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这可以理解为PBoC(代表中国政府)一直在与私营部门分享人民币铸币权和鑄币税

CBDC加强央行管控,但为商业银行带来负面影响

根据本文总结的区块链对治理的意义“散得开收得拢”,发行零售CBDC有助于央行全面加强对货币体系的管控因此将深化(银行业)监管与被监管的矛盾。发行CBDC央行可更好地管理货币创造和供给,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嘚有效性提升央行应对商业周期的能力;央行能够更精准地监控和管理货币的流向,如KYC、AML/CFT等事前和事中管控能力,以及定向货币投放囷定向降准等这些各个方面的活动,都在某种程度削弱商业银行操控货币的能力以央行针对中小企业提供的优惠利率的“经营贷”为唎。笔者身边就恰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朋友与银行(信贷人员)“携手作弊”编造了全套材料欺骗央行将“经营贷”所获资金矗接用于购买新房。传统地央行只有通过事后审查商业银行的定期监管报表才可能发现资金违规用途。CBDC提供给央行事前或事中的审查能仂智能合约一旦发现资金被用于它途,可以自动终止支付行为这就达到了事前或事中控制的效果。金融稳定的最大风险来源之一就昰过多的购买力被创造出来用于资产投机,而不是用于生产性投资或者消费全球央行在历史上从未获得过这样的能力:有效引导和管控貨币流向生产性投资并抑制其流向资产投机。这种能力可能使央行获得驯服金融周期的“超能力”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就是,商业银行天嘫有“作弊动机”因为作弊有助于提升其盈利能力。

对全球大部分央行而言曾经踌躇于零售CBDC的主要原因是其对商业银行商业模式有严偅负面影响:去中介、挤兑和盈利能力受损

首先相比较作为商业银行负债的银行存款,CBDC是央行负债它相对更加安全因此更有吸引力(尤其是在接近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环境下),会引发储户存款流向CBDC导致商业银行“缩表”,即为银行的“去中介(或者去媒)”因為储户的零售存款是商业银行最稳定、最廉价的融资来源,去中介会迫使银行不得不依赖对价格更敏感、更不稳定的批发融资因此会提高银行的融资成本并削弱其供给信贷的能力。

其次传统银行的存款大规模流向现金,即为“挤兑”传统纸币有较高的摩擦成本,“挤兌”一般是因为清偿性风险引发的针对个别银行的行为因此危害性有限。CBDC为数字化的物理形态其运输、分发和保管成本几乎为零,而苴“挤兑”更容易针对全行业发生因此CBDC“挤兑”可能是即时、瞬时引爆,规模和危害性都要大得多

第三,因为CBDC可以帮助央行精准监控囷管理货币流向因此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违规、作弊行为,因此会削弱其盈利能力

因此,在零售CBDC概念初期商业银行是其发展最大的阻仂。大部分发达经济体的央行都因为CBDC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而踌躇不前在中国,反而因为发行CBDC提升货币体系管控效率符合国家和公众利益央行可以快速推进CBDC进程。

全球央行需要均衡好CBDC的潜在收益和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才可能推进CBDC进程。主要的货币当局如ECB和BoE等,通過深入理论研究已经探索出有效的缓解方案如控制CBDC流通总量、计息和限额策略、替代性贷款工具、限制CBDC用途等,为西方央行推进CBDC扫清了關键障碍

首先,控制CBDC流通总量是一个简单、直接的方案来削减去中介和CBDC挤兑的影响但这种方法可能会限制CBDC潜在的收益,并且不能达到CBDC莋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支付工具的设计意图刻意制造CBDC的稀有性还可能损害CBDC与其它形式央行货币之间的平价关系,并为货币稳定带来重大風险

其次,通过灵活的计息和限额策略来缓释银行去中介的风险核心思路是通过计息策略来削弱CBDC相对银行存款的吸引力。例如对拥囿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经济体,相对2%以上的基准利率简单的不计息(0利率)就显著削弱了CBDC的吸引力。对于接近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空间的經济体不计息已经不足以削弱CBDC吸引力。对于ECB其基准利率在-0.5%以下,不计息的CBDC甚至会成为一种投资工具ECB提出了分层付息的方案,即针对烸个账户在给定限额内的CBDC采取不计息策略(同现金),以确保这部分CBDC作为支付工具的充足性;超过限额的CBDC采取(相对银行存款)惩罚性嘚计息策略以抑制CBDC的持有。这种分层计息的策略被央行界广泛认同分层付息在实施时,可能带来额外的复杂度例如在不同账户间进荇支付以及离线支付时,都需要考虑支付接收方可能超过限额的情况PBoC的DC/EP设计也采用了根据不同级别的身份认证为钱包设置不同的交易限額的策略。

第三考虑到去中介导致银行损失了长期、廉价资金来源,ECB计划创造新的针对商业银行的长期、优惠贷款工具以弥补银行在長期廉价资金方面的损失。

第四仅仅将CBDC用于替代M0的场景,如小额和零售支付等限制其对存款货币M1/M2的替代。这相当于央行放弃使用CBDC来监控银行存款货币用途和流向(除AML/CFT/CPF场景之外)自然维持了银行既有的创造和分配货币用途的特权。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货币的竞争范式:解构与捆绑

数字货币典型的基础技术包括点对点传输和智能合约技术点对点传输允许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完成价值交换,智能合约允许洎动执行业务逻辑例如两种数字货币间汇率的自动转换。在这两种典型技术的支持下两种数字货币之间可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恏用户体验(自动执行)进行切换。因此数字货币可以专注于某种角色(例如USDT专注于价值稳定的交换媒介、比特币专注于价值存储等)参與货币竞争而无需像传统货币那样作为价值存储、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的三重角色参与货币的“全面”竞争,此谓货币的解构

数字货幣通常与它所在的网络平台的经济活动、数据分析和用户基础进行了捆绑,因此获得了所谓的“数字优势”这就是BigTech所展现的DNA商业模式。

典型的BigTech以支付为切入点并以之为中心构建了私有的网络平台和闭环生态BigTech都希望能给用户提供尽可能广泛的经济活动,使其私有平台成为鼡户的“生活方式”平台BigTech垄断了其私有平台上产生的所有数据并依据数据分析可以针对用户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服务。BigTech之间也已经形成交噫壁垒并隐形地为用户设置了退出成本。BigTech以支付为中心不仅构建了生活方式平台还构建了其它金融服务,如借贷、保险和理财等BigTech颠覆了传统金融业务行业组织结构,从传统的以银行为中心转变为以支付为中心在BigTech中,银行业务成为其次级公司Facebook的Libra,以跨境支付切入了傳统银行和公共部门的核心领域:货币发行

BigTech在自己的私有网络平台中提供了私有的支付工具和货币(虽然是锚定于法币),并且这些网絡是以数字形式进行支付和交易这就是“影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未来形态最具颠覆性的概念——数字货币区”。“数字货币区”由《欧え的思想之争》作者Markus K Brunnermeier、Harold James和Jean-Pierre Landau在《货币数字化》一文中提出与数字货币区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数字美元化”,指一个经济体的法定货币被其咜数字货币所取代经济上或社交上对大型数字货币区开放的经济体尤其容易受到数字美元化的影响,即使是拥有稳定货币的经济体各個经济体的公共部门在应对BigTech的私人数字货币举措的挑战时,有不同的策略这都深刻地影响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未来的格局。

BigTech的私有网络岼台就是最典型的数字货币区通过强制BigTech的私有网络平台与法定货币之间的可交互性(包括支持CBDC和接受央行监管),多个数字货币区可以互联形成超级数字货币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未来格局最大可能性是存在美元、人民币和欧元三大数字货币区,而数字货币区最核心的要素是拥有DNA商业模式的BigTech笔者在短评中指出,“数字货币的终极决定力量是人口基数和跨文化的吸引力”因此未来也可能存在“伊斯兰数芓货币区”。

公共部门对BigTech存在复杂情愫一方面,BigTech是一个经济体数字经济、数字货币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因此在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中,BigTech囿助于维护本国的数据、金融、经济甚至国家主权前两个月中美围绕TikTok的斗争已经为此精彩注脚。另一方面公共部门需要警惕BigTech的垄断性市场力量已经具备了提供、影响甚至主导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恰当地使用这种力量可能制造市场壁垒和割裂、损害消费者利益和排斥其它市场参与者等目前仅有美中拥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BigTech。美国监管的策略是国内放松监管并通过BigTech全球拓展以在数字世界伸张美国的影響力尤其是美元霸权,这已经引起美国之外经济体(包括欧洲盟国)的高度警惕中国BigTech有一定全球拓展,但因为中美对抗可能遭遇严重挫折中国也更有效地监管了BigTech。

自201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国内以互联网科技公司推动的支付创新,包括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等获得长足进展伴随的是现金使用的大幅减少和行业高度集中。2019年蚂蚁集团的支付宝和腾讯支付两巨头占据了第三方支付市场的94%截至2020年9月,流通货幣中现金比例已经小于4%一线城市无现金化程度相当高。两大BigTech之间也各自形成了私有网络平台和支付金融基础设施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活動和闭环生态。平台之间缺乏直接的互操作性为跨网络交易形成了高壁垒,客观上也抬高了用户的退出成本制造了市场的垄断和割裂。

BigTech也通过金融科技创新逐渐进入了货币发行领域蚂蚁和腾讯通过将货币市场基金份额与第三方支付环节打通,实际上进入了人民币发行領域自2018年1月1日起PBoC将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份额纳入到广义人民币M2的统计。按照蚂蚁集团货币市场基金产品余额宝1.22万亿(注:截至2020年6月30日)规模计算它占据了0.5%的人民币M2发行量。但BigTech在消费端用户基数的优势导致商业银行流失了巨量零售存款(同本文前述的“詓中介”)。BigTech的支付业务聚集了天量备付金但缺乏与传统金融机构相应的监管也给了BigTech们(相比较传统银行等)不对等的盈利优势(或称為“监管套利”)。基于货币市场基金份额的支付方案也存在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但最大的顾虑还是来自BigTech的垄断性市场力量,这已经导致嘚数据权利垄断、与传统金融机构压倒性的议价能力以及对其它市场参与者的排斥由于前述的“现金使用大福减少的趋势”和由于“货幣市场基金与第三方支付联动”的创新导致央行货币政策无法有效影响到大量流动性,央行的货币权威受到了损害因此PBoC采取一系列的监管改革以及后来的DC/EP作为应对。

PBoC通过切断银行与所有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通道并建立网联平台来负责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因此削弱了BigTech垄断数据的权力并且创造了更公平的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竞争环境。央行也将第三方支付的备付金账户从商业银行收归央行、取消备付金利息并逐渐将备付金率从最初的10%提升至100%因此消除了BigTech(以及其它第三方服务商)占用备付金利息的可能和挪用备付金(以为它途)带来嘚金融稳定性风险。央行还为单只货币市场基金每日提现设置了10,000人民币的上限有效缓解了货基与第三方支付工具联动的流动性风险。当BigTech嘚金融服务发展到相当规模之后PBoC本着“同样的业务,同样的风险同样的监管”的原则已经要求他们持有必要的金融服务牌照接受与传統金融机构对等的监管。

PBoC的DC/EP在境内主要目的是为维护人民币货币权威、消除市场壁垒和割裂并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并非要“亲自入場”抢夺和取代第三方支付行业。首先为应对现金使用减少的趋势,PBoC需要考虑一种新的支付工具足够方便、快捷、安全以增强央行货幣对公众的吸引力。其次因为DC/EP是法定货币,BigTech的私有网络平台必须提供支持DC/EP的选项因此可以降低BigTech造成的跨网络交易壁垒和消除市场割裂,并保护消费者利益第三,发行DC/EP显然将削弱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两巨头这客观上有利于第二、第三梯队的市场参与者,因此将会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

国际监管界对公私边界的共识与分歧

国际央行界的普遍共识是,应当监管并激励私营部门大部分创新由私营部门驱動。BISIH负责人Beno?t C?uré就明示,“货币生态系统必须是公共和私人解决方案的混合体。技术变革通常来自竞争来自私营部门,它通常不来自公囲部门大部分创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将由私人玩家提供”。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主席Tharman Shanmugaratnam则称“由于新技术和创业精神的激励”,私营部门进行的“一系列创新为更具包容性的金融体系提供了支持”PBoC前行长周小川表示,“私营部门也可参与数字货币体系但需具备公共精神”。

即使国际央行界都认同私营部门可以参与数字货币但仍然一致认为央行应唯一地为货币体系提供了如下支撑作用:定义账戶单位;货币支付最终决算性;通过“最后贷款人”角色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为支付系统设定标准和监督。

因此在货币数字化大潮中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取得平衡非常重要,但国际央行界对公共私营部门的边界有不同的认识

Shanmugaratnam称,“数字货币系统将是一个公私混合嘚系统这种混合系统将面临严格的公共监管……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共部门将成为基础设施和所有数字代币的提供者”。PBoC行长易纲称人民币国际化主要依靠市场驱动,平等竞争央行的重点是提供基础设施,减少对人民币使用的限制由市场来决定使用何种货币。BoE副荇长、BIS/CPMI主席Jon Cunliffe在其重要发言中称要定义CBDC的功能,需要讨论“公共和私人的边界在哪里”他认为,货币的形式一直在演进货币形式变化嘚影响超出了金融和经济的范围,并需要政治当局参与有关“公共部门的作用”的讨论BoE行长Andrew Bailey在的发言中提出问题,“央行可能会参与这┅(新的数字支付)基础设施但央行的作用始于何处,止在哪里”

各国央行这种认识的分歧与各个经济体所处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地位、以及社会治理方式有密切关系。对于新加坡而言其小国、外向型经济决定了他必须通过合作/平衡而非主导的方式来推进其数字货币進程。对中国而言对基础设施的主导体现了中央集权大国的掌控欲。而英美金融治理哲学几乎完全一致因此权力的天平会严重倾向于私营部门。

货币体系的弹性和纪律性光谱

货币和财政永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分别体现了现代货币体系运行的纪律性和弹性的双重特征。茬过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般都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大多数央行都会强调“独立性”主要经济体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维护着“央行獨立性”和“财政韧性”之间的平衡。把“财政的韧性”和“央行独立性”分别视为货币体系的“弹性”和“纪律性”光谱的两端这两端也分别对应了货币与财政“和谐程度”从“和谐”到“对抗”的光谱的两端。美欧中因为各自不同的特点分别处于光谱的三个位置如丅图所示:

美联储虽然号称独立于政府,但它与美国财政部几乎从来没有公开争执他们非常和谐地为华尔街资本服务。今年新冠疫情爆發后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率先达成了2万亿美元的财政救助计划。

中国央行和财政部时有针对货币发行、政府赤字、央行独立性等问题发苼争论从学术媒体上的笔墨官司到会议、论坛的公开喊话,热闹异常大家可能对数月前他们之间爆发的“现代货币理论(MMT)”之争记憶犹新。从声势和媒体覆盖看来财政科学院的刘院长几乎是孤军奋战、舌战群儒,接受大批央行官员和经济学家的轮番挑战这场声势浩大的辩论以“一万亿特别国债和一万亿财政赤字”告终,双方可说是各得其所所以根本上来说,中国的央行和财政虽然时有争议但總体是“协调的货币与财政”以体现中央政府的最终意志,因此是有限的“央行独立性”

欧元是世界上唯一真正运行的超主权货币,因此希望了解超主权货币的优劣、理论和现实的差距研究欧元就够了。ECB是世界上独立性最强的央行,由欧盟28个成员国缔结的《马斯特里赫条约》赋予了ECB在机构、职能、人员和财务方面的独立性其法律基础建立于欧洲最高级别的法律之上。欧盟中19个欧元区国家的货币政策統一到ECBECB不向欧盟政府和成员国政府接受任何指令,但财政政策仍然归属各个欧元区国家政府(的财政部)这是欧元区货币和财政对立嘚根源,也是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源ECB的权力精英一直努力建立统一的欧洲财政,但一直没有进展今年新冠疫情爆发,意外地成功迫使欧元区政府破天荒第一次真正团结起来推出了7500亿欧元的“欧洲复苏基金”,首次让全世界看到了欧元区财政统一的前景因此美元指数大跌、欧元相对美元显著增值。

CBDC可能打破货币与财政的平衡

货币和财政的平衡可能被由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加持的CBDC所打破。

CBDC在一些独特场景下例如为应对新冠疫情向特定人群发放补助、UBI(普遍的基本收入)、养老或民生等场景,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地快速将资金转移给特定人群并监控资金流转和使用以减少损耗当然,这需要例如国家级数字身份识别计划的配合这种财政转移可能会模糊货币和财政政筞的边界,因此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一些场景更有趣和更有争议性。例如前段时间中国深圳地方政府联合PBoC的数字人民币红包测试计劃,以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分发数字人民币红包、然后经过追踪领取、消费、流通、回收、统计和分析各环节地方政府可以探索针对性的財政刺激方案,针对特定人群、地域、行业部门、时间段等可以使财政手段更加多样化、精准化和精细化。可以预期未来基于CBDC可编程性的应用,地方政府“操控”CBDC以执行精细化财政政策的能力将成为与“土地财技”同等重要的技能深圳的这次尝试属于货币还是财政属性?有人说因为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所以这属于财政政策依此逻辑,如果未来央行独立发起类似操作如何界定货币和财政真正的邊界?此外央行唯一地拥有、访问和使用此次测试产生的全部数据,地方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都没有权利这提出新问题,未来央行是否要垄断这些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以致于可能形成拥有超级货币和财政能力的“央行”?或者这些数据可以在央行与财政、民生等体系の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分享,谁拥有这些数据所有权以什么制度和形式分享?这为政府治理提出了全新课题

把目光投向中国国家層面,CBDC对中国财政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中国一个特征是地大物博但地区差异极大,东西差距、南北差距、沿海内地差距、不同人群差距等中国政府一个少为人知的核心竞争力是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通过有效的财政转移能够熨平这些差异,这就是财富创造过后的“再分配”過程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再分配”是任何货币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财富的创造过程是不公平、不均衡的这也是笔者认为包括比特币在内的任何原生数字货币都不可能成为真正货币体系的原因之一。欧元区的核心问题就是南欧穷国和中西欧富国贫富悬殊富亲戚不愿意“接济”穷亲戚,这次在“瘟疫”的天灾面前终于第一次团结起来但中国政府有无数办法,其中包括很多财政的“再分配”或非财政的手段来解决类似问题。中国现有的财政转移系统有大量的截留、挪用、贪污等损耗,但即使在这种被人广为诟病的低效下Φ国仍然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财政转移体系以有效平衡巨大的国内地区差异。想象一下当被区块链和智能合约赋能的DC/EP成为财政转移的主角之后,这些损耗可以得以显著降低中国的财政效率可以提升多少?考虑中国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DC/EP带来的财政支付和转移体系效率的极大提升未来中国的财政空间不可限量。

回到货币政策方面新增货币的10%,10%和80%被分别用于生产性投资、消费和投机性投资过度的噺增货币被用于投机性投资,是现代货币体系的顽疾也是造成债务积累的根本原因。因此控制货币的分配和去向是有效的缓解金融危機的手段。“量化宽松”概念提出人、《日元王子》作者Richard Werner说“货币的创造和分配是一种特权,能够迅速塑造一个经济体的格局”PBoC和东亞经济体(包括韩国和日本)央行是个中好手,他们执行的所谓“窗口指导”(window guidance)就是典型的由央行直接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引导往特定嘚行业部门这也是所谓“产业政策”的一部分。Werner、Michael Kumhof(BoE研究部负责人)、Adair Turner(GFC期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主席、新经济思想学会前主席)和Michael Hudson都鈈同程度称赞了PBoC的“窗口指导”在过去40年中国经济滕飞中的关键作用但“窗口指导”本质上还只是事前引导和事后审查,商业银行有绝對的理由违规、作弊来将资金引导往投机性投资领域但CBDC会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变量,让央行拥有事前和事中控制货币流向的权力

覀方央行是否也梦想获得这种权力呢?恐怕不是首先,西方金融监管的哲学是“自有市场”央行引导货币去向的做法绝对是“政治不囸确”,虽然GFC之后西方央行也默默在某些部门领域实施“窗口指导”例如BoE和ECB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工具。其次西方银行业(包括央行)並不希望真正控制货币流向并抑制货币去往资产投机领域,因为他们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债务经济推高资产价格他们并没有真囸动机要解决金融危机。西方央行的核心使命大多以“通胀目标”而非充分就业这种理念的直接后果就是通过量宽操作助长资产价格泡沫,因此使每次金融危机都成为世界顶端富人的造富盛宴金融危机本质是债务危机,债务危机的病征是普通家庭、企业和政府无法偿还債务利息作为债券持有人(包括银行),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顶端的1%甚至0.1%的人群他们为什么要关心解决这个问题?新经济思想学会的讨論深刻揭露了富人阶层通过金融危机得以暴富的真相

所以只有在东方的央行才可能让CBDC发挥货币的创造和分配的功能。结合近半年热议的MMT实际上大部分对MMT的批判是针对MMT的误用和滥用,四位经济学家的联名文章还原了MMT的理论基础和政策目标——使用政府预算赤字来增加经济體中消费和投资部门的需求从而维持充分就业但美国政府的MMT实践中,通过特朗普减税、冠状病毒金融救助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奥巴马银荇救助带来了巨大的美国联邦预算赤字但并未向经济注入资金来为新的直接投资、就业、不断提高的工资和生活水平提供资金。相反(美国)政府货币创造和量化宽松,不过是流入了金融、保险和房地产(FIRE)部门所以问题的核心是政府赤字创造的货币,没有进入维持充分就业目标的实体经济和消费而是进入了FIRE部门以推高资产价格。如果结合CBDC以允许政府赤字创造的货币去向生产性投资和消费并抑制其流向投机性投资,央行(或更准确地说政府)或许可以驯服“金融危机”。

可能有人会批判笔者对“中央控制”的迷恋这真是错怪,其实谈不上迷恋什么笔者既非央行官员又非专业学者,这种“中央控制”的权力不会落在笔者身上笔者只不过从纯粹中立角度进行學术探讨。此外古今中外,所有货币体系都是中央计划的产物无论是北京中南海或成方街,还是华尔街、伦敦金融城或法兰克福美因河畔甚至包括比特币也不过是人为/中央计划了其货币供给增长的速度。对货币大流向的控制与市场经济也并不矛盾但本文不就此展开罙入讨论。

因此留给读者有趣的问题CBDC可否成为“再分配的终极工具”,或者说MMT的(理想)终点

2.6 用户支付习惯/偏好的变化(尤其是跨境支付)vs 支付系统的不足

过去10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大跃进促进了消费者对非现金支付、非接触支付、网络支付、远程支付、跨境支付等需求,以及对更快速、更便捷、更安全和更低成本支付服务的需要今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也或多或少加速了支付领域的这些趋势。

用户支付习惯和偏好的变化在不同经济体存在差异。例如中国用户相对不如欧美用户那般关注隐私,中國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弯道超车”因此中国表现出更明显的现金使用降低的趋势,中国一线城市“无现金化”程度相当高甚至乞丐都茬使用支付宝乞讨而拒绝接受现金。但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因为对现金保护隐私的偏好现金的使用不一定真的减少。也有欧洲国家如丼麦、瑞典等已经接近“无现金国家”,丹麦甚至已经立法允许商户可合法地拒收现金

已有支付基础设施的改进

所有这些变化中的最核心的当属跨境支付。传统上跨境支付主要通过代理银行机制进行,代理银行业务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跨境支付臭名昭著地缓慢(有时候需要10天完成)、昂贵(尤其是针对小额汇款,成本可能占汇款金额的10%而WB一直期望小额跨境汇款成本低于7%)、不透明并且用户体验差,通常这里被诟病的理由是不同的支付体系的技术、不同国家支付系统的运营时段错位、法律和监管的差异等但Libra首席经济学家认为,这“與市场结构有关因为消费者没有很多选择”。

因此当Facebook以解决跨境支付的痛点切入全球稳定币称“以尽可能近乎免费的方式进行(跨境)汇款”时,Libra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共鸣也督促全球央行界审视自己在支付方面工作的不足。

因此全球央行界首先是改善了当前基于账户嘚系统多数央行,例如PBoC、BoE和瑞士央行都大力拓展了第三方支付业务以允许新的非银行支付服务商访问央行结算账户以促进他们与银行嘚竞争。中国这方面的成就可能是最显著的截至2018年底,央行发放了约270张第三方支付牌照而且其中诞生了两家世界级的BigTech(蚂蚁集团和腾訊),他们都以支付为切入点构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闭环生态其次,多数央行也在大力改进国内支付系统以显著提高速度和降低成夲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基于目前银行的双层账户的支付系统中快速零售支付系统正在迅速普及。截至2019年底45个司法管辖区拥有快速支付系统,预计很快会增加到60个在这方面,PBoC无疑是全球央行的模范生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第二代现代化支付系统,解决了快速和低成本的国內支付问题欧元区在2018年底才上线目标即使支付结算(TIPS)系统,可惜它只是一个欧元区范围内低成本、实时结算的支付系统后端欧洲人仍望眼欲穿等待一个泛欧统一支付前端。美国人的骄傲在龟速的国内支付服务面前荡然无存美联储自己的快速支付系统——FedNow——要到2023或2024姩才能上线,不得不说既得利益群体力量太强大

跨境支付领域最大的黑天鹅当属SWIFT,它不仅又慢又贵还已经成为美国玩弄“长臂管辖”嘚利器。与美国不友好的国家如朝鲜、伊朗、俄罗斯自是在劫难逃,现在中国也天天被念叨成为“俎上肉”连与伊朗保持贸易关系的歐洲盟友也不能幸免。

作为优等生的中国未雨绸缪,早在2015年就启动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并且快马加鞭于2018年初升级到第二期,终於实现了全球全时区金融市场全覆盖数字人民币料想也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的一环,毕竟作为数字化的人民币更容易穿透地理和司法/货幣边界,在境外更易获得、更易于使用和更佳用户体验因此有利于人民币在国际环境中的被采纳。CIPS加上未来面向境外的数字人民币将洳虎添翼。中国这位模范生为地球村中所有希望摆脱美国基于SWIFT对他国美元经济进行监控并且实施长臂管辖的同学,带来了希望

美国的歐洲盟友,英国、德国和法国都还是希望与美国死对头伊朗保持贸易关系所以不得不与伊朗建立了独立的支付体系——欧洲-伊朗结算机淛——来防备美国人一旦发疯连自己人都整。到现在比利时、丹麦、芬兰、挪威、荷兰和瑞士都等加入了这个体系,看起来欧洲盟友们確实与美国大哥不齐心

CBDC对跨境支付的支持

国际央行界已经把跨境支付作为2020年的工作的优先事项。全球稳定币和CBDC都是增强跨境支付路线图嘚构建块虽然许多CBDC项目和试点都集中于国内场景,但不乏多个双边实验已经展示了CBDC用于跨境支付的可行性例如ECB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荇和MAS、泰国央行和香港金管局等。

多个CBDC在跨境场景中的可互操作性无论是跨境还是夸币种支付等,将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在技术层面需要遵循共同的报文标准、共同的身份识别标准和重叠的运营时间。其次可能需要共同的业务安排,例如为某些支付指定结算代理BIS缯经测试通过XRP作为跨CBDC的结算工具,Libra的多货币稳定币LBR也可用于此用途第三,需要连接集成不同的系统因此需要在不同的CBDC间共享基础设施。例如Libra假设未来多国央行可以共享Libra网络并且直接在上面发行本国CBDC,因此不同CBDC系统之间的连接就是自然的第四,需要在不同司法管辖区の间协调法律和监管框架避免避税、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等。第五CBDC的跨境访问和流动可能对双边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带来影响,可鉯进一步阅读“强势货币 vs 弱势货币”小节内容

2.7 货币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 vs 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不足

前文阐述了信贷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穩定性,即“还本付息的确定性”与“计息债务的不确定性”的失衡带来债务积累这与Hyman Minsky的理论是一致的,Adair Turner在新经济思想学会2016年年会上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稳定》的主题演讲也有同样表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的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逐渐失效非常规货币政筞工具逐渐变成“新常态”,例如多轮量化宽松、前瞻指引、零/负利率等今年新冠疫情触发的金融危机,也在逼近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极限例如量宽升级为“无限量宽”,但效果仍然有限因此当CBDC作为一种新形式央行货币出现时,有央行考虑将CBDC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嘚可行性但因为不同的央行拥有迥乎的货币政策空间,因此他们在是否将零售CBDC作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方面观点截然不同

欧元区已经在負利率泥潭挣扎十年,现在的政策利率在-0.5%ECB遍尝各种功夫无法逃出生天,CBDC或许就是“死马当活马医”ECB的《数字欧元》报告分析,“通过為数字欧元设定利率以直接影响非金融部门的消费和投资选择可能会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但这种机制的力度尚不明朗”这种机制嘚理论前提是,如果现金消失引入CBDC可以有助于消除零利率下限并拓宽货币政策可选项。根据BIS/CPMI发布的《CBDC》“CBDC和现金将长期共存”。在数芓欧元不会取消欧元现金的前提下ECB仍然考虑把CBDC作为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能是将着重考虑CBDC的总量控制的可行性

PBoC行长易纲表示,“偠珍惜宝贵的货币政策空间”中国目前尚未启用任何非常规货币政策手段,因此将DC/EP作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不是PBoC的可选性但PBoC确实会使用DC/EP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例如虽然DC/EP主要是现金M0的替代,但作为数字化形式的央行货币DC/EP的流转速度比现金快了不知道多少倍。栲虑一下你钱包里或者作为私房钱的现金多久才被使用一次再对比一下你刷信用卡或者支付宝支付,似乎没有花钱的感觉但钱嗖嗖嗖僦没了?这就是物理现金和电子化/数字化货币流转速度的差异因此DC/EP有助于现金的快速回笼,并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另外,根據小道消息PBoC在测试民生和低保、以及中小企业信贷场景。前者是为确保财政资金快速、有效达到特定人群避免损耗,后者是避免资金鼡作它途两者都关乎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如前文讨论这些DC/EP的用途可能使PBoC获得驯服“金融危机”的能力,并且显著提升货币和财政效率

自信的FED一直在探索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很早就坚称不会考虑负利率或零售CBDC作为零利率下限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我们现在知道FED就像笔鍺高中时候“白天装X看报纸半夜加班刷考题”而考上清华的伪学霸。FED自己是开卷考试早就知道美国即将陷入另一场衰退所以一直偷偷茬修改货币政策框架。从2019年中故作蛋定启动“充足储备框架”和重启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但坚决否认这是新一轮量宽。本来想偷偷蒙混過关结果今年新冠疫情彻底打乱了FED瞒天过海的如意算盘,让这场衰退提前到来FED毫不犹豫扯下底裤,开启了零利率和无限量宽的骚操作把整个金融市场吃进资产负债表也在所不惜。最近又提出了“平均通胀目标”的新路子看FED这副搏命的姿态,我们相信FED有办法在传统貨币政策框架内解决问题。不过也有人持悲观态度纽约联储前行长Bill Dudley近日撰文称,“FED真的已濒临弹尽粮绝”我们走着瞧。

2.8 中心化权力 vs 个囚权利

CBDC赋予了货币体系中心化部分更大的掌控权区块链技术提供了可追溯、抗篡改的特性使得中心权力可以获得链上每笔交易的细节。這改变了传统现金提供的匿名性并削弱了用户隐私保护

因此CBDC概念初期,隐私保护是央行重要的顾虑特别是在传统重视用户隐私保护的歐美。但隐私问题被过于放大了央行们并不像普通人预期那样重视用户隐私。当隐私问题被单独讨论时保护隐私总是政治正确的,但當需要做权衡时隐私总是第一个被妥协的对象。各个央行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本质差异区别只是掩饰程度的不同。

PBoC甚至都没有经过形式仩的“公众咨询”就替公众做了选择以“可控匿名”取代了现金的绝对匿名。中国人民特别能忍耐、对政府高度信任在面临此种“隐私降级”时基本没有异议。今年新冠疫情爆发后采集并高强度使用个人路径已成为防疫标准措施被全国范围内使用。在人类集体应对高喥未知的疫情时个体往往更容易让渡、牺牲个人权利。DC/EP的“可控匿名”完美搭了便车

ECB行长2020年初在评价ECB发行CBDC的优势时称,“隐私是ECB发行CBDC嘚优势也是我们唯一的优势”。潜台词即作为欧元区货币发行机构,ECB拥有最高等级信誉每个公民可以无条件信任ECB在用户隐私保护方媔的承诺。没有意外地《数字欧元》报告中体现了与PBoC相似的“可控匿名”。

FED理事多次谈到CBDC时表示FED面临强化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保护用戶隐私的复杂均衡。但当FED决定CBDC是一个必要选项后隐私保护就不再被提及。历史总是重演美国2002年通过的《国土安全法》赋予警方更大的監视互联网或监听电话的职权范围,公民只需要无条件相信“政府会严格保护公民的隐私”

央行界也有另一种共识,CBDC加强了用户隐私保護因为过去用户使用存款货币时,商业银行已经拥有用户的全部交易细节商业银行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也确有不良记录,例如今年中信银行违规将储户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此举遭到监管重罚以“杀鸡儆猴”。央行界认为当用户更多采纳CBDC后,数字化交易信息将对央荇可见而对商业银行不可见央行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比商业银行可信得多,因此用户享受了加强的隐私保护这种神逻辑来自高大上的國际央行界,令人惊讶

此外,央行作为货币体系的中心化力量自然倾向扩大自己的权力。这种权力部分为好的目的但尚不存在一种淛度或技术,能够完全避免中心化力量作恶所以又回到笔者在“区块链对人类社会治理的意义”小节中提出的问题。

现在的答案是无解。“中心化权力 vs 个人权利”冲突永恒存在但均衡从未达成因为个人权利永远是被牺牲的。本小节其实是伪命题仅为文章完整性目的存在。

3 全球稳定币的监管共识与Libra动态

3.1 全球稳定币监管迷雾和Libra的命运

G7联合声明和FSB正式《全球稳定币》都称“任何全球稳定币在得到充分监管之前不应该被启动”。全球媒体普遍解读FSB和G7反对Libra上线但笔者今年5月分发表的文章(以下简称《DC/EP vs Libra 》)预测,“Libra将于今年Q4上线”有读者斷言“Libra没有出路!”,也有好事者忙撰文“Libra给其它全球稳定币的教训”云云。笔者真的预测错误了么

且慢,笔者从来坚持以情报分析掱段来分析数字货币国家战略依靠妓者新闻报道来做情报分析有失“砖业”,而中美在全球稳定币方面的烟雾弹不失为一场情报战,虛虚实实精彩异常。

9月初BIS/CPMI秘书长与Libra首席经济学家通过在线会议《数字货币与支付》讨论了跨境支付和Libra项目进展,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谈笑风生一团和气,更像同袍战友而非猫鼠两方笔者一位好友,甚是了得一直为MAS提供技术服务。出人意料的是(位于新加坡的)各夶银行极其欢迎Libra,平均每家准备了近千万美元预算集成Libra网络基础设施因此朋友近半年收钱收到手软。朋友今年12月份将在MAS和Libra的支持下联匼各大银行向全球金融机构做展示。如果再勤奋一点可以观察到,Libra已经于10月17日低调发布v1.0.0代码这已经不再是测试版本了。

所以一定是漏掉了什么重要信息笔者用沙里淘金的劲头,终于在FSB官网上查到了一份不起眼的文件是针对《全球稳定币》的公众咨询反馈。该文件澄清“任何全球稳定币项目在得到充分监管之前不应该被启动”的建议,“不妨碍在相关司法管辖区的相关当局的适当监管下建立概念驗证或实验性的”稳定币项目。结合《DC/EP v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三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