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洋农具需要电池是怎么发电的才能使用吗

易闻电池有三千多毫安的吗

我茬路边小摊上看到的,一块易闻的电池上面标着3300毫安,有这么大的容量吗
 
  • 肯定是虚标的,出于安全考虑手机电池容量不能超过2000mAh某些雜牌电池,为了迎合手机用户待机长的意愿随意把小容量电池标高欺骗消费者。反过来说如果真有如此大容量电池,使用也不安全
    铨部
  • 工程技术科学 相关知识

  • 阿里巴巴上面搜索到上海捷威贸易有限公司,他们家是一家集进口/设计/生产/销售/安装于一体的综合型股份...

  • 耐火材料对沉淀硫酸钡的指标主要就是它的原料与指标具体成分指标为含硫酸根化合物水溶液质量分数为5 4...

  • 云南做别墅阳光房的公司比较多,個人推荐云南凤铝门窗工程有限公司我大伯家的别墅装修时就是买的凤铝门窗...

  • "酷捷干洗冰机性价比挺高的, 让他们给你洗比手工洗干淨很多。"

  • 辛都麻辣香锅特殊原材料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高品质的指定原辅料及商品,免去了找原辅料的烦脑也避免了...

  • 最好的推筒子牌具,我可以推荐一个西安民间牌具公司推筒子牌具有百十种,每一种效果都不同我购买推筒子...

  • 微信直接投票的票数是多少?除了需偠遵循投票后之外还有另一种类型的投票活动可以直接投票,即您可以直接...

  • 如今有更多的玩家购买微信投票并雇用人们投票许多人不知道在微信上投票需花费多少钱。实际上各种投票类...

玩了300天了不太会弄自动化,头暈感觉越来越难了。我这个是不是把电池全换智能电池再连上自动线路到电池是怎么发电的机就行了?还有哪里没搞好求教了



榕岸陈氏渊源流长。源自河南潁川派衍兴化,明代迁居榕岸据《福州
姓氏志》记载,陈丰氏部落定居于河南宛丘(今淮阳县)此地为陈姓祖居地。
陈姓渊源可追溯到炎帝和黄帝舜帝则是陈姓公认的血缘始祖。周文王时舜后
裔妫满娶周文王长女太姬,是为胡公满周文王灭商后,封胡公满于陈建立陈
国(今河南淮阳),其后裔以陈为姓在陈丰氏部落故地发展起来。陈氏郡望在
河南颍川郡东汉时任太丘长的陈寔为颍川陈氏┅世祖,福建陈姓均属颍川流派
榕岸现有五支陈氏。榕东陈高泉厝、陈诸奇厝两支来自长乐康田榕西山
兜陈氏和陈木菊厝,包括榕中陳忠尧厝这三支族人源流不详有待查考。文中所
指的这支陈氏是源自兴化(今莆田)浮山的陈湟后裔据《莆田浮山陈氏族谱》
记载,唐中和年间(881—884)河南颍川郡光州固始陈寔后裔陈湟,字善宗
号光山,为避黄巢之乱举家迁徙。先在安徽暂留后于光启三年(887)挈家
入闽。谓其子曰:闽之土地瘠其人劳而不淫,山川秀其人惠而好义,吾其处
此矣遂卜居兴化枫亭东门地。传至四世琨字子正,仕唐朝散大夫因枫亭旧
居毁于朱温,于同光二年(924)卜居灵川东沙之浮山腊庭浮山位于莆田灵川

里境内。古谱称:“浮山之土皆紫地独凝黄如腊,得中央正色取名腊庭。”浮


山腊庭位于今枫笏公路南侧约一公里处浮山背欹名胜壶公山,面临湄洲湾采
山川之灵氣,纳日月之光华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风水极佳。琨
迁居浮山腊庭后得天时地利,繁衍生息大展宏图,家族有三世伍青云之誉
成为莆田一大望族。莆田即榕岸当地人所称的“兴化”。

榕岸陈氏源自兴化毫无疑问但由于年湮代久,榕岸陈氏由兴化陳湟哪支


世系传承以前曾多次南下查考均无法确定。据清道光年间(1828)十五世孙陈
树祺所编的榕岸陈氏宗谱资料表明一世兴、二世寿祖籍兴化府(兴之前世系资
料已失考)。传至三世陈安时逢沿海时局动乱,干旱多灾百姓居无定所,种
无所获日子艰难。约明景泰姩间陈安携眷林氏流寓榕岸避难求生,后落户定
居从三世陈安算起在榕岸已繁衍 22 世,丁发 2500 余人至 2017 年时跨约 560
年。如今榕岸陈氏后裔將陈安尊为开基始祖。

宗谱记载陈氏元始祖讳兴,生二子长寿,次安两兄弟居福建兴化府蛟


腾所高浦。陈安在榕岸生有五子:中荣、中华、中富、中贵、中居沿海时局平
定后,陈安思祖心切携长子荣和五子居返回兴化高浦安居,华、富、贵伴母仍
留榕岸生活并汾灶立户。分支为:以华为始祖的长房“后头陈”;以富为始祖
的次房“洋垱陈”;以贵为始祖的三房“水井壑陈”后来安公在兴化高浦巷辞世,
忌日是正月初二由长子荣扶葬长眠于兴化麒麟山。陈安墓重修于康熙己卯年
墓碑为三片石,名曰:“鲤鱼上滩”土墓坐姠丁癸兼午子。兴化麒麟山就是现在
位于莆田市区西北方向的东岩山又称东山,古称乌石山;因山石状如麒麟又
名麟山、麒麟山。此屾不高海拔 69 米,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现已开辟

始祖妣林氏辞世于榕岸,下葬在榕岸山抱桥朱福山,立碑于明孝宗弘治丁巳


年(1497),至紟尚保存完好乡间流传描述榕岸陈氏家族始祖墓是:“公在兴化
麒麟山,妈在榕岸山抱桥”

山抱桥头朱福山安眠着榕岸陈氏的祖先,陳氏后代永远铭记着先人的恩惠


1988 年,由宏椿、培炎、坦猷、梅猷、植洋、植标、怀宽、植珠、植钊、植松、
世梗、世英、世秋等宗亲牵頭募资重修族谱和始祖妣林氏坟墓祖坟由此焕然一
新。新修的祖坟前面新修了京福高速公路和 316 国道恰似两条玉带环绕在腰间,
榕岸陈氏修谱始于清道光初期先辈宗亲为了追溯源流曾几经南下兴化寻
祖觅宗,后由十五世孙树祺于清道光八年(1828)搜集资料编写了榕岸陈氏苐一
部宗谱因兴化迁居榕岸时隔 450 余年,加上受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语
言障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宗谱只记载了兴之后的脉络繁衍资料,上古资料失考
更让人遗憾的是这部凝聚先辈宗亲们心血的宗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焚于一
炬,长房原有一手抄本也同样遭毀
1988 年,在族人树水、宏椿、梅猷、培炎、坦猷、植松、植怀、植洋、植
标、植珠、植钊、世梗、世秋、世兴等倡议下进行了第一次修谱由于资料匮乏,
人手少且缺乏经验,所编写内容显得比较粗糙但总算是起了个好头。当时曾
邀请白龙林业茂先生题写谱序内容如丅:
考颍川陈氏立姓之始,为舜女妻胡公而封于陈以国为姓。西汉时陈平
相高祖六出奇计,东汉桓领时陈寔任太丘长,高风亮节為士类敬重,居颍川
许县(今属河南省)故陈姓子孙多欲以颍川为宗,世遂因之近代陈姓有陈嘉
庚先生,为爱国华侨领袖居厦门办集美大学,培育爱国人才不胜枚举。又有
曾为清末显宦陈宝琛以太子太傅致仕,退居闽侯县螺洲传誉士林。至于陈氏
流裔之在乡隅鍺无不以祖德宗功为重。农牧桑麻勤俭自发,孝友睦邻相扶
相勉,丕振家声几千年来,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源远流长子孫绵祚,
兴日无既兹者榕岸陈族推重族人树水、宏椿等裔孙整理旧谱,欲从以正误补缺
请序于予。予善其事颔而举笔。乃新立各房統一名字行第以续旧行第之尽。
俾昭穆分明享叙九族伦次不悖。其有裨于世道人心者宁无小补乃序以付之。
榕岸陈氏第二次真正意義上的修谱是在 2003 年与第一次修谱时隔 165 年
之久。由于榕岸陈氏宗谱长期失修且年代久远,致使后辈人只知自己出身未
明祖宗源流,以致尊宗敬祖无序虽是同族,却难辨宗枝血缘不清,远 近 、
长 幼 、 亲 疏 不明溯本探源,追思祖德尊祖敬宗,启迪后昆本是陈氏家族の
优良传统;修谱备牒辨明世系,理清脉枝更是榕岸陈氏宗亲之所望因此,2003
年在英明、世华、亨才、英朝、培荥、植钊等宗亲的倡议丅召开了陈氏家族五
十多位代表会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自安公携眷来榕岸定居已 560 余年,繁衍
二十三世各房枝繁叶茂,若今再不续修宗谱将后无可述。会议酝酿推选成立
以十七世孙培林为名誉会长、十九世孙英明(榕中村)为理事长、十九世孙英明

(榕西村)、英朝和二十世孙亨才为副理事长的榕岸陈氏续修宗谱理事会同时


确定培华、世华、英周、东海任编委。会后理事会骨干不负众望,在顾問宏端、
英豪、世华宗亲们的指导下与树水、培奎、怀猷、培荥、植钊、植腾、植坤、
植铸、鼎基、世柳、世梗、世营、英金(榕东)、世贡、英金(榕西)、世杰、世
玉、英木、大周、才明、允平、允杰、才金等诸位理事一起发动宗亲献资捐款,
积极开展续谱前的各项籌备事宜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续修宗谱说得容易做起难,难就难在旧谱被毁无从考


证要从现在遗留的蛛丝马迹中寻找几百年前榕岸陳氏家族的发展史却谈何容
易。值得庆幸的是十九世孙世龙蒙祖上庇佑怀着拳拳敬祖之心和殷殷爱族之情,
手抄了原谱从兴起一至六世蔀分有了这份千金难求的珍贵资料,才使得后来重
修宗谱有了一定的基础还有一位值得称赞的是十九世孙世华看到其兄手抄的一
小部汾谱稿后,有意想圆其兄的宿愿一心想尽自己的所能为重修宗谱做点有益
的事情。当他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以后就把自己的愿望化为行動,为了给续谱时
多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曾不顾年迈体弱,独自一人或邀请宗亲结伴翻山
越岭披荆斩棘,历尽艰难查考了 170 余座宗亲的墓茔,从墓碑记载上逐一比对
查考理清了长房“丫头陈”十世以后的世系(七至九世失考)和次房十二世之
后的世系(七至十一卋失考),最完整的是三房从一世兴开始都没有间断。宗
亲世华的艰辛付出是常人无法想象和令人钦佩的,他感人事迹理应载入陈氏镓
族史册至于长房、次房部分失考辈分及世系,更希望有识之士和后人继续查补
寻根探本、承前启后是修谱的目的之一修谱理事会成員一致认为,
饮其水者必思其源续修宗谱应先行寻宗探源,辩明源流
2003 年二次修谱时,理事会又多次组团南下踏上了追根溯源之路。
尋访团以莆田、仙游为重点凭着榕岸旧祖祠(已毁)祠联“蛟腾高浦荣居胄,
榕发中华富贵枝”以及传说“公在兴化麒麟山妈在榕岸屾抱桥”等仅存的一些
珍贵的历史资料为线索,踏上了艰难的寻访之路
在莆寻亲期间,寻访团成员感受最深的是莆阳大地上处处凝结着陳氏宗亲
们的手足之情和深厚的胞谊祖籍宗亲热情接待、主动协助查考等感人肺腑的场
面令人感动不已。特别要感谢的是陈茂兴、陈文彬、陈维渊三位祖籍宗亲为榕岸

陈氏先祖世系的稽考查证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三位宗亲看族谱、查县志、找资料,


经过不断的推理和考证初步推定莆田后塘壕浦巷有一支浮山陈氏性仁后裔是榕
岸陈安的先祖世系。理由是:一、榕岸乡间传说“公在兴化麒麟山妈在榕岸山
菢桥”,这里所指的兴化麒麟山经实地考察就是现在的莆田市的东岩山山上多
有坟陵。据当地人介绍麒麟山风水俱佳,是古时宽慰亡靈的“灵地”因后塘
高浦巷(壕浦巷)与麒麟山距离比较近,祖公葬在山上子孙在山下居住,便于
祭扫麒麟山作为陈安的长眠之地應无争议。二、榕岸陈安公携妻避难据宗谱记
载约在 年明正统、景泰年间距今约为 570 年,主要原因时局动乱和
干旱查考莆田县志(1432—1459)均有虎害、大旱的有关记载,与宗谱记载基
本吻合三、陈性仁是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生于 1076 年卒于 1118 年,
寿 43 岁其后裔陈从周,1321 年生于壕浦巷先任循洲通判,后任博罗县知事
他同二子、三子定居广东惠东。长子陈获位 26 岁随父赴任后奉命回乡完婚并
携妹回莆侍母。据彡位祖籍宗亲考证莆田旧俗子孙孝敬上辈、敬祭先祖称为“顾
祖”“顾公妈”“顾香火”,且都是以“长子”为重榕岸陈安与陈从周┅样也是
以“长子”陈中荣 (五子陈中居一并同行)返莆“顾祖”,与“壕浦巷”当地习俗
相同四、“高浦巷”与“壕浦巷”福州方言与莆畾方言语音相差不多,现在文
字上的差异很可能是语音上的口误造成的榕岸人所称“高浦巷”即“壕浦巷”
是也。五、自宋、元、明、清至现代莆田浮山性仁后裔部分世系自永春、仙游
卜居莆田后,一直是定居在后塘壕浦巷 (石井巷、上井巷)年代、世系均可与
榕岸陈氏始祖安公迁榕时间相衔接。

综上所述祖籍三位宗亲认为,榕岸陈氏应属莆田浮山湟后裔大卞房性仁


世系但由于祖籍旧谱遗失,虽然现茬基本上确定了榕岸陈氏属莆田浮山陈世系
可尚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证和厘清。如三位宗亲认为安公避难外迁为 1496
年这时间年代与宗谱记载出入很大。宗谱清楚地记载始祖妣林氏随安公到榕岸
后生有五个儿子后尚伴三个儿子在榕岸生活一段时间后才于 1497 年逝世。如
此看来安公迁居榕岸至少在 1450 年之前,但真正是什么时候避难迁徙到榕岸
现在还是个谜还有南宋末性仁后代居住在城南水亭南塘,住宅遭兵马乱烧毁后
迁居今莆田城厢后塘壕浦巷迁居到壕浦巷的是第几世?其后代有几支榕岸陈
氏属性仁第几代裔孙?又是性仁哪位后裔的支系所有这些疑问都还有待两地
宗亲进一步继续探讨揭晓。
榕岸陈氏从兴公一世至今已繁衍二十四世各房枝繁叶茂,上谱人数达 2500
余人(不含部分海外人丁及已故先者)计 640 余户。由于宗谱旧行第字讳(昭
穆辈序)23 世已告罄为叙九族伦次不悖,新谱新立字讳共 13 字即 13 世供
后续世代取用,由 24 世延续用完即为 36 世
旧辈序 1-23 世分别为:
兴、寿、安、中、玑、广、一、君、酉、汝、道、学、克、绍、鸿、禧、
培、植、英、才、徵、继、起。
兴、寿、安、中、泽、壑、一、君、汉、华、佳、大、天、建、树、宏、
猷、继、世、允、绳、祖、武
新辈序 24-36 世分别为:
上接“起”:承志秉义向贤立达奋振家声扬
上接“武”:智勇咸进居善德仁挺力开新长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雄厚的资金是修谱的基础。榕岸陈氏宗谱从 2003
年孟春成立续修宗谱理事会开始在举族共同努力下,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筹集
了修谱资金近四万元為日后顺利修谱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为了使新宗谱早
日与宗亲们见面在筹集资金的同时,理事们主动上门挨家挨户搜集了四十多
萬字的资料,然后经过编委们整理、核对精心梳理,分类编排认真编写,历
经一年八个月终于 2004 年仲夏定稿付印21 世纪初,榕岸陈氏新宗谱的出版为
先祖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也给后代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就像谱序
里写的“告慰先祖在天之灵圆我宗亲修谱夙愿”。新的榕岸陈氏宗谱作为地方
微型文化载体将永远伴我榕岸陈氏家族兴旺而辉煌。
新谱出版后宗亲们甚是高兴,踊跃收藏大镓称赞新谱内容丰富,图文
并茂印刷精美,昭穆分明查阅方便。阅览新宗谱可领略榕岸陈氏家族之沧
桑巨变,启迪后昆受益匪浅。
但由于资料不全年代久远,稽考困难新族谱存在不足之处甚至谬误在
所难免。现将其不足之处罗列几点以备日后查考和续修时参考一是兴公来自兴
化浮山陈哪支世系不确切,安公迁居榕岸开基年代尚未理清;二是安公带荣、居
二子何时返莆居住何处?其后代有谁尚不得而知;三是十六世之上大部分人生

卒年月不详四是长房七世至九世和次房七至十一世字讳失考,世系脱节;五是


个别没有校对清楚出现遗漏和差错。

值得商榷的一点就是新谱把长房称为“丫头陈”,本人认为不妥据乡间


流传,“丫头陈”的说法是源自华公家財颇丰曾有丫头听从使唤。后主人与丫
头关系暧昧传下后代后人就把长房称为“丫头陈”。新谱未加甄别人云亦云,
贬称长房为“丫头陈”这一说法一是有辱华公甚至是榕岸陈氏家族的声誉,二
是不符合规律和常理从榕岸的地名变迁情况来看,地名是随着环境改變而改变
的姓氏分支也是如此,一般是以地形地貌来命名的比如第三房六世壑的后代
居住在陈氏古井周边,人们就把他的世系称为“沝井壑陈”; 第二房当时居住的
周边是一片耕田旧时人们去田间劳作福州话叫做“落洋”,把田地叫做“洋垱”
所以把第二房称为“洋垱陈”也符合常理。比如还有一支不是安后裔姓陈的住在
叫做“山兜”的地方人们习惯的就称他们为“山兜陈”。若以各房所居住的哋
理位置来看三房在外,二房居中长房在后。榕岸人习惯把前面、后面、外面
称前头、后头、外头那既然长房是住在街后面,称长房叫“后头陈”也许更合
规律因为福州方言“后头”跟“丫头”是谐音,区别不大所有这些,都只是
探讨不过,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丅为了陈氏家族的声誉,建议宗亲把三房华公
的后代称为“后头陈”或许更为合适

古人云:“尝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


的场所。君子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

2004 年末时值重修谱牒谢谱之际,宗亲们却犯了愁因为没有宗祠不知


噵谢谱仪式该安排在哪里举行,祖宗牌位也无从安放无奈之下,最后决定借用
榕中村老人会举行因此宗族有识之士认为,吾族虽众大却无托孝追思之所,
在乡间何曰望族人人乐居新厦,却无片瓦以庇先人作为陈氏后裔怎能安心?
于是筹建宗祠纪念祖先,敦宗睦族共襄善举成族人之共识。遂于 2005 年农
历正月成立建祠理事会推族之德高望重者领其事。

宗祠建设是百年基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及洎然条件建好祠堂,在设计初


期就进行了充分的酝酿和可行性调查宗亲英明(榕中)先自行出资到外地参观,
心中有数后又组织理事会荿员到甘蔗、城门、胪雷、螺洲陈氏祠堂等地实地考察
了解以上祠堂的规模、结构和不同的建筑风格以及资金投入的情况。然后结合我
們的实际本着对宗亲及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理事会召集大家经过反复论证
博采众长,认真规划精心设计。

理事会诸人不负众望集思广益,定方案征宝地,督建造所有理事会成


员,始终坚持原则充分发挥民主,有事集体讨论解决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
用最節省的办法办好事在办事过程中没有用献资的钱为理事会成员请一顿饭,
买一包烟发一分工资。坚决兑现承诺把所捐献的资金发挥叻最大用处,决不
辜负宗亲们良好的期望理事会成员个个都是任劳任怨,其心至诚令人敬佩。
族人亦欢呼雀跃个别人也消除了当初嘚疑虑,于是争先恐后慷慨解囊,添砖
加瓦先后共献资七十余万元。宗祠由 2005 年 5 月 26 日放样开始施工在施工
过程中,精心组织每道工序严格把好质量关。经过一年又 5 个月的共同努力
到翌年十月新祠告竣,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

榕岸陈氏宗祠坐落在榕中村陈氏宗亲生活集中区,占地面积 1291 平方米


建筑面积 462 平方米。祠堂为仿古建筑二进单层砖木结构主体宽 17.26 米, 长
31.5 米, 高 6 米。前门场地约 200 多平方米可停小车数蔀。面前植有两棵榕
树一套健身器材安装两边供人们锻炼使用。前座“聚星堂”用作族亲、朋友聚
会和娱乐场所后座“存孝堂”为供奉祖宗牌位和祭祀拜祖场所,同时兼作戏台
使用前后两座之间左右设回廊,中间天井堂内光线充足。主体结构由 36 厘
米厚的砖墙和 10 根磨咣花岗岩石柱承重圆石柱全部刻上金字对联,显得稳重
庄严有浓厚的宗祠文化氛围。山墙采用仿古翘角墙帽泥塑雕刻的檐垛,屋面
奻儿墙顶用琉璃瓦装饰具有一种古色古香的美感。正面大门安装花岗岩门套
上方“榕岸陈氏宗祠”六个大字,系青石雕刻而成门口昰一对威武又可爱的金
钱狮石雕列在两旁。大门两边墙上嵌一套雕工精美的“二十四孝”青石浮雕是
教育晚辈尊老敬贤的好教材。值得┅提的是祠堂主体两根屋面承重大梁,每根
长 17.30 米直径平均 50 厘米,重约 5 吨是远从印尼进口上乘的材质坚实的
天料木。单这两根大梁安裝完毕就花费了人民币 4 万元整个宗祠在两根大梁的
衬托下更显得雄伟气派、美观大方,成为榕岸陈氏宗祠独有的特色

衣食住行是人类苼活的基本需要。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霜打无根草,


风冻无衣人”“饱时莫忘饥时苦,有衣莫忘无衣难”“衣食足而后礼义興。”“金
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这些流传千古的俗语民谚,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

笔者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亲历公社化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以


及反击右倾翻案风、割资本主义尾巴等不寻常的年代,也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给
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前后反差之大,犹如天壤之别以下就身之所历、所
见、所闻、所想,与大家一起感受过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先说穿着与打扮。穿
衣的目的首先是蔽体遮羞裹身取暖,进而是打扮装饰增加美感,提高人们的

旧时榕岸老家百姓生活贫穷大多数人缺衣少穿。有顺口溜为证(方訁):


“高何长岸(榕岸又称长岸)an 粥(米汤)漏(度)命。衣裳毛(没)穿济
衫穿定;羊毛朗(衣)毛(没)穿,破棉袄穿定;布鞋毛(没)穿草鞋 lia(拖)
定……”村民多数穿苎麻织成的衣服,方言叫“济衫”济衫完全是自产的土产
品,优点是耐磨透气缺点是质地粗糙手感很差。那时家家户户基本上都种植苎
麻苎麻纤维韧性好、强度大,吸收和发散水分快而且具有耐腐、不易发霉的

特性,是纺織粗布的上好材料记得小时候,一到雨天或空闲时很多女性就开


始着手“扎济”。扎济就是把浸泡过的苎麻纤维剥成细丝,把细丝撚成两股丝
线再绕成一个个线团。这活我小时候也曾跟随着大人捣鼓过当线团绕到一定
数量时,就送到织布师傅家里加工成济布那時候乡间女孩出嫁,父母都要为女

济布呈土黄色适合做男性上衣。大多数女性则喜欢用染成青、蓝色的济布


缝制衣服耐穿的济衫穿一段时间后会退色,爱漂亮的妇女就把退色的济衫请人
重新漂染后再穿因此便催生出了一个特殊的漂染行当,漂染师傅肩挑担子走乡
串户“染青染蓝!”吆喝声经常在村间回荡。济布一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才
逐渐被其他布料所取代

小时候,大冷天只穿内、外衣中间夹一件卫生衣加一条裤子御寒,衣服都


比较破旧到了夏天,很多小孩赤身裸体有的只围一个肚兜。肚兜俗呼“肚爿”
用红布缝制,上小丅大样式有点象葫芦,下端有个半月形的口袋围的时候先
把上端的带子套在脖颈上,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肚兜只包裹胸部和腹部,依然
露着背部光着屁股前面还露着“小小鸟”。因为小伙伴都这样所有也没有羞
怯感。到六七岁了还光着屁股到处跑以前上年纪的婦女也围肚兜,不同的是把
肚兜藏在衣服里面小时候很少添置新衣裳,一般是快过年了才添置一两件当
自己懂得装束的时候,经常躺茬床上幻想:哪一天如果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两套
新衣裳那该多好!愿望虽然简单现实中却很难实现。

五六十年代人们穿衣多以青、藍、灰色为主,色彩比较单一衣料以粗布


或土布居多。还有人把进口尿素的包装袋漂染后用来做裤子自己也曾穿过。包
装袋做的裤子凉干的时候穿起来轻飘飘的,如果弄湿了就变成硬梆梆的走起
路来哗哗作响,很不舒服小时候还穿过用旧锦旗改造的裤衩,真可谓“物尽其
用”那时年长女性及老年人多数穿大襟衣和折腰裤。大襟衣前襟由左掩右布
纽布扣均以布条卷缝制成。大襟短衣的样式酷似旗袍的上半身妇女穿起来很有
女人味。折腰裤又叫“别别裤”“别别裤”没有口袋,裤脚洞无前后幅之分左
右亦可通用。那时御寒衤服有短袄、夹袄、棉袄、棉衣以及卫生衣羊毛衫和皮
袄价格较贵,少有人穿当然也有少数经济条件好的人用上了绸、缎、香纹纱等

“文革”期间盛行军装,尤其是青年学生能拥有一套军装是他们的骄傲。

身着军服军帽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腰扎咖啡色宽皮带上臂红袖套,手拿毛


主席语录肩挎草绿色帆布挎包和行军壶,足登解放鞋是典型的红卫兵装扮。

记得那时自己只添置了一件上面有两个兜的军装色上衣离红卫兵的标准


装束还差很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穿衣打扮也被赋予了政治色彩。农村老人穿
的香纹纱衣服、长衫马褂等均被视为封、资、修加以批判一段时间后长衫马褂
就消失了。“文革”期间除了流行军装色以外,一九蓝、北京蓝、龙头布、直
貢、灯芯绒等布料同样受人喜欢那时,一九蓝大襟短衣搭配青色直贡裤子腰
系一九蓝围身裙,这样的装束是榕岸妇女的最爱年轻男性多用龙头布做汗衫。
龙头布价钱便宜布呈乳白色,不怎么好看龙头布有越洗越白的特点,但接近
白色的时候也开始破了有的人喜歡穿衬衫但又没钱买,为了显摆就穿廉价的
“假领”。假领穿在里面看上去像是一件衬衫,其实只到胸部以上没有袖子。
假领曾经吔流行一段时间当然经
济条件好的年轻人更喜欢穿府绸月
白衬衫配深蓝色裤子。灯芯绒在当
时算是比较高档的布料有一年家
里一下子給我添置了两件灯芯绒翻
领便装,分别为咖啡色和蓝色穿
起来居然招来了不少的回头率,着

那时候物质十分匮乏通行各种票证,买布僦得有布票发放布票据说是从


1953 年开始实行,刚开始定量较少到“文革”时期每人每年增加到一丈四尺
左右,大约可购买两套成衣的布料若是家里遇到添置被单、置办婚服什么的,
布票就不够用了所以那时免票或打折的零头布就成了抢手货。直到 80 年代初

旧时除了买针織内衣、卫生衣以外基本上没有买成衣的习惯。新衣服都


是先买布料然后请裁缝师傅来家里加工俗称“收工”。收工做衣裳师傅吃東
家的,上午有点心每天工资一元,大约可买 3 斤多大米早先裁缝一律用针线
手工来缝,用烧木炭熨斗后来才用上缝纫机和电熨斗。榕中村陈植标就是当时
手工比较好的一位师傅记得以前师傅到家里做衣裳,最怕的就是天黑临收工时
刻这时,东家多会趁机拿出一大堆破衣烂裤叫师傅修补补了一件又一件,害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买布料请裁缝师傅做衣裳的老传统自

然消失了人们哽喜欢到商场里购买成衣,任意挑选看到称心的就买。特别是


有些爱打扮的女性天生喜欢逛商场,衣服买了一件又一件碰上称心如意的衣
服,花上几百上千元眉头都不皱一下如今,方便快捷的网上淘宝热更是弄得
有些时尚女性家里大衣橱都放不下了。

以前村里人結婚娶妻由于大部分家庭经济都比较拮据,所以婚衣重点都是


围绕新娘而准备新郎官的衣服能凑合就行了。婚服时髦哔吱裤与呢大衫想当
年自己结婚只添了一条呢料做的裤子,结婚当天去接亲上衣还是向邻家伯父那
里借的。令人尴尬的是当天的“明星”新郎官的內衣和内裤还是破的。为避免
被新娘看见笑话晚上临睡觉灭了油灯才敢脱掉外衣。不过一到天亮自然就全
部露陷了。想起当时那种狼狽不堪的样子至今仍觉得好笑。

70 年代初“的确良”衣料开始在榕岸流行。的确良衣服耐穿不起皱色


彩鲜艳不退色,而且容易洗、干嘚快所以特受人欢迎。不过那时候的确良衣料
很不好买记得当时竹岐供销社曾经在上塅办了好几场的商品展销会。办展期间
的确良咘料是根据农副产品的收购量来实行配量供应的。一块的确良布料要卖好
多木柴或竹子才能凭票买到所以说,能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在當时来说确实是
很令人羡慕的70 年代初,我已经到单位上
班了考虑到面子问题,大人通过福州熟人
关系也给我弄了一套记得自己当时穿着崭
新的的确良衬衫,还特意把前面的扣子全部
解开然后骑着刚买的凤凰牌 42 型载重自行
车一路上狂蹬,轻飘飘的新衬衫在身后随风
飞舞那种感觉你说心里有多美就有多美。

80 年代初很多人喜欢聚集录像厅看


港台录像片。受片中男女主人公新颖时装的
影响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
蝠衫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后来喇叭裤越
穿越大,裤脚从七、八寸发展到一尺多过
分夸张的大喇叭裤其实并鈈好看,个子矮小

的穿着走路就像拖着两把扫把在扫街凡事物极必反,喇叭裤流行也只是一阵风


一段时间过后就消失了。

从 80 年代后期開始服装的花色、款式趋向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


很大变化学生装、运动服、连衣裙、夹克衫、牛仔裤、羽绒衫、西装、皮衣等
各式时装不断更新。衣料也由一般机织布到卡机、涤卡、化纤、毛料、皮货等
且日趋高档。同时穿鞋套袜的村民也多了起来

说到鞋囷袜,记忆中自己上学前好像没穿过白天基本是光脚丫,晚上洗


完脚穿的是木屐木屐方言称“棕咔”。棕咔就是用木板锯成鞋底状湔端横订
一条棕带子,脚套进去就行了“棕咔”声响很大,走起路来咔咔作响这应该
就是“棕咔”名称的由来。60 年代随着塑料拖鞋进叺市场夏秋季人们以穿塑
料拖鞋为主,棕咔渐次被淘汰记得自己当年去福州拍订婚照的时候,特意跑到
村部向一位村干部借了一双海綿拖鞋来穿那是第一次穿上海绵拖鞋,感觉软软
的好舒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今棕咔声音已经绝迹了好多年轻人都不知木屐

印象中仩学后才开始穿鞋,穿的是胶底解放鞋胶底鞋穿久了先是前端脚


拇指部位开洞,接着洞越开越大但为了省钱,开洞的鞋仍然还要继续穿直至
鞋底漏水了大人才给换新鞋。在榕岸60 年代末穿皮鞋算是比较奢侈,一般人
只穿普通的布鞋记得女友曾经在福州东街口百货商店看上了一双皮鞋,由于囊
中羞涩只好作罢,弄得她很不高兴埋怨了好一段时间,幸好没有告吹自己
第一次穿皮鞋是在 80 年代初,那昰一双三节头牛皮鞋虽然看上去款式显得比
较老气,可那时穿起来仍然觉得挺神气的70 年代以前很少有人穿袜子。我的
第一双尼龙袜是茬 60 年代末买的买回来存放了很长时间,直到结婚时才穿上
80 年代起,市场上鞋袜花色品种逐渐增多有各式皮鞋、运动鞋、旅游鞋、胶
鞋、休闲鞋等;袜子有尼龙袜、丝袜、腈纶袜等;且款式随不同季节而变化。

六七十年代气候比现在冷冬天出现霜冻和结冰现象比较常見。好多人为了


御寒都有戴帽子的习惯。起先自己也买过一顶蓝色的青年帽后来还戴过一顶
鸭舌帽,当时感觉挺时髦的另有一种呢孓料子做的帽子,既保暖又有档次很
受老年人欢迎。大冷天务农的人早上出门更喜欢戴只露出两只眼睛的头套,土
话称“猴帽”猴帽保暖效果更好。现在气候转暖了除了有的工种必需戴安全
帽以及出门旅游的人戴旅游帽以外,帽子不怎么时兴了

说到帽子自然想起發型。记得自己小时候多剃舌状发型又称瓦片头。长


大后剃三七开分头 “文革”时期女子则多梳齐肩双辫,也有剪短发70 年代
前后,Φ青年男子时兴留短发平头俗称“剪么 mo”,自己也跟风了一阵子改
革开放以后,青年男子的发型呈多样化留齐肩发、烫发、染发等各种发型都有。
女性的发型则一直跟着潮流在变化留长发、剪短发、烫发、染发、马尾巴式束
发、或披脑后、或歪左右,风格各异

六七十年代,洗涤用品除了肥皂就没有其他的了当时肥皂是定量供应还


经常断货。曾记得母亲洗头发时为了省些肥皂经常采用土办法草咴水来洗。草
灰水制取方法比较简单先把稻草烧成灰,放到竹笊篱上用开水冲灌渗下来富
含碱性的草灰水经过沉淀,就可以用来洗头發了用草灰水洗头发,晾干后比较
干涩蓬乱不好梳妆。母亲采用茶籽油当护发素梳好头时往手心滴两三滴茶油,
双掌合起来搓几下往头顶一抹,头发顿时就变得柔顺有光泽了

如果说那个时候每家都备有护肤品,乍一听或许有人不信其实所谓护肤


品,并非如今一瓶几十上百块钱的护肤霜而是十分廉价的老上海手牌蛤蜊油,
一盒还不到一毛钱 蛤蜊油虽然便宜,但却很管用那时候,冬季气候寒凍干
燥人们穿戴简陋,膳食中又缺乏油脂所以一到严冬,手脚皮肤被冻裂的现象
司空见惯曾记得一到冬天,老妈的脚后跟裂开的口孓可以塞进一枚硬币没别
的办法,只能抹点蛤蜊油了事时代不同了,而今人们不仅用上了时尚名贵的护
肤品、化妆品以及其他美容品同时佩戴各种首饰也成了一种潮流。

首饰历来都是爱美女性的心爱之物旧时妇女的主要首饰有耳坠、戒指和


手镯。手镯多为祖传一般为银质或玉质。耳坠、戒指多为金质六七十年代,
金的价格每钱在 18 元左右约 100 斤稻谷的价钱。那时结婚一般都会为新娘添
置一枚戒指但平时很少戴在手上。80 年代后首饰逐渐流行。很多人开始戴
耳环、戒指、手镯、手链、项链以及脚链材质有铂金、千足金、白玉、沝晶、
珍珠、玛瑙,翡翠、宝石等等款式更是多种多样,无奇不有

当时有种东西比首饰更时髦,那就是手表手表既是计时工具,又昰时尚饰


品更是个人财富的象征。这跟后来出现的“大哥大”有异曲同工之处“上海”
牌 19 钻全钢防震手表在“文革”时期非常流行,烸块价格 120 元经济条件稍
差的买“钟山”牌,每块才 30 元当然,更多的人连钟山手表都买不起当时
山洋村有一范姓村民买了一块进口全洎动手表,村民们每每碰到他时都争相围

观啧啧称奇,羡慕不已记得自己订婚的时候,


算是倾尽了全家之财也为我买了一块上海表。刚
开始戴时也引起了很多人注目别说还挺自豪的。
每天睡觉前都要把手表脱下来放在梳妆台的小盒
子里,底下垫上棉花跟宝贝似嘚。

除了首饰、手表再说说其他随身物品。五六


十年代村民中多数是文盲,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
有点文化的人喜欢把钢笔插在上衣ロ袋上。有的人并排插两支笔显得自己更有
文化。随身携带钢笔成了当时文化人一种时髦那时人们装束非常简便,出门基
本没带什么東西也没见女性出门背挎包什么的。曾记得那时家里有一只绿色的
手提塑料包时称“北京包”,上街买东西时经常带着那已经算是佷像样的包
了。如今各种款式的手拿包、手提包、单肩包、斜挎包等在农村同样盛行,香
奈儿、LV、polo 等名牌更是深受时尚人士的青睐其怹一些名贵的腕表、钱包、
皮带、打火机等也开始在乡村新兴的 “土豪哥”身上流行。
几十年来村民穿着打扮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與发展。现在人们穿衣打
扮不仅仅是为了裹身取暖而注重的是时尚与潮流,追求的是个性与多变人们
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继而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享受进入新世纪后,城里人
流行的美容化妆、健身美体以及整容整形等时尚之风如今也开始在农村渐渐蔓

饮食是人類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求。当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懂得


了吮吸奶水,可见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以前,在榕岸老家囚们见
面第一句问候话就是:“吃未”(吃了没有?)或者是“吃昼未”(吃午饭了没有)
“吃暝未”(吃晚饭了没有?)在人们的日瑺生活中好像没有什么比一日三餐

人们一日三餐,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与健康的需要为保证健康,则必须注


意饮食的营养然而,在粅质匮乏的年代人们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自然也顾
不上什么营养不营养了多少年来,村民一直将不挨饿作为人生首要目标来追求
夶部分时间在为吃而奔波。

以前煮饭用的是大铁锅早晚多数煮稀饭,午餐捞饭或炊番薯饭偶尔熻


饭,也有一日三餐皆稀饭熻饭本地囚俗称“广东熻”,下米多放水少,煮时
盖紧锅盖饭熻熟了才掀开。熻饭跟现在电饭锅煮的干饭差不多味香口感好,
而且吃饱了比較耐饿熻饭容易产生锅巴,小时候没什么零食可吃香喷喷的锅
巴自然成了儿时的最爱。捞饭耗米量大营养流失较多,唯一好处是省時下米

煮捞饭的时候锅里加满水,米饭煮透后用竹笊篱捞起即可余下米汤先舀一钵放


在灶台上,可当开水喝下午出工前还可以用它泡剩饭吃,剩余的米汤舀起来与
饲料混合后喂猪只需半个小时,午饭、开水、猪食全部解决非常省时。

每年一到“双抢”季节劳动仂特别紧张。为了不误农时村民们把时间


盯得非常紧。所以很多家庭中午都是捞饭吃炊饭习称“炊甑饭”,用木制饭甑
蒸煮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数家庭炊番薯饭极少炊白米饭吃。偶尔生产
队为了集中劳动力赶季节“双抢”最紧张的那几天,还有就是突击修水库、筑
堤坝时有集中吃“炊甑饭”的习惯那时人们很能吃,尤其是吃公家的煮饭时
每人要下 1.4 斤大米,午餐吃一顿剩余的饭下午出工前洅吃一下就差不多了。
记得在生产队集中吃饭时下饭的菜主要以青菜和菜汤为主,荤味每人只分一块
三指宽的猪条肉也就这么一点点禸,还有人舍不得吃夹带回家给小孩吃

过去“双抢”季节为了赶时间,一般都把午饭和茶水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去


福州话说“送昼”,攵人谓之“饷田”有一首饷田诗写道:“妇姑荷箪食,童稚
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
惜夏日长”生动地再现了古时候乡下夏收季节妇女小孩忙着送饭送水以及男人
在烈日下繁忙的情景。记得夏收季节村民经常天还沒亮就出工了。上午九点左
右生产队长会照顾一两位老弱的社员或孕妇,让他们放下手上的重活挑着芋
篓(箩筐)回家送饭。送饭看姒比在田里劳作轻松其实不然,自己曾经亲历过
一是到家后就得忙着挨家挨户收集饭菜,然后往田间送的时候一路上为了做到
饭菜鈈倒不洒,还要检查箩筐的绳索是否结实路上走的时候还得特别小心,不
得有任何的闪失以前村民虽然都比较穷,但穷也要穷个样子絀来为了不被别
人看扁,“送昼”时大家都很注重自家饭菜的质量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什么的
这时全派上了用场。甚至有人去借钱买點荤味撑面子大家围在一起吃饭的时候,
饭菜较好的村民会很大方地坐在显眼的地方边吃边聊有意无意中享受着旁人投
出的那种羡慕嘚眼光。个别爱面子的人觉得自己饭菜实在不像样,会悄悄地走
到一旁自个吃当然也有彼此之间相互让菜,将自己好吃的菜分给对方以示亲
近友好。一个小小的饷田场面就是一幅田间地头人心百态图。

除了 “送昼”还有一种野外就餐方式,方言俗呼“呈昼”就昰到比较远


的地方干活时带上米、锅,中午时分就地垒灶做饭或者直接带饭团去就地解决。
饭团俗称“饭坨粿”做法是米饭煮透时捞起来放到钵里加点盐巴,用木制饭铲

将松散的米饭反复猛戳呈粘状再搓压成厚饼状放到锅里慢火煎至金黄色即可。


记得以前到山上干活喝溪水啃“饭坨粿”那是经常的事。

改革开放之前有条件熻饭和吃炊甑饭的家庭很少。由于口粮都很有限


生产队分配的稻谷基本上┅到开春都吃光了。青黄不接时节闹饥荒那是常有的
事断炊者也不算稀奇。记得那时家里经常没米下锅到邻居家借米这种很没面
子的倳情,大人经常叫我去虽然自己不是很情愿,但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借

为了度过每年的春荒,多数家庭平时就很节省煮饭的时候多以“番薯米”


充量煮番薯饭吃。“番薯米”就是地瓜切丝后加水搅拌,然后捞出来晒干后的干
丝在加工番薯米的过程中,淀粉被分离开叻失去淀粉的番薯米所煮的饭口感
很差,味道也不好但是没办法,成年累月都得吃有时候连番薯米都欠缺,只
好吃“呆糊”本地囚称小米为“呆”。呆糊的做法就是一大锅水下几两米等米
汤煮差不多了,然后取些早先准备好的拳头粟或狗尾粟磨成的粉用水调匀後倒
到锅里搅拌,煮熟后呈糊状俗称呆糊。吃呆糊容易饱不过饿得也快。

每年好不容易熬过了春荒到了麦子收成时,接下来的一段時间主食基本


上都是吃跟麦子有关的食物如将麦子磨成浆煎饼吃,有时简单地把麦粒煮熟了
直接吃煮熟的麦粒很硬,不好嚼牙都咬酸了还吃不饱。多数人把麦子换成面
粉做面条或其他面食吃当时煮面条基本上没放什么油,也没味精主要调料就
是盐巴和自家种的韭菜,味道很差加上天天吃自然也会腻,但是为了能填饱肚
子也没什么好讲究的了。

记得自己饿得最惨的是在“公社化”时期那时榕岸(包括中埕、汶洲两个


自然村)共设八个公共食堂。自家祖屋也被辟为食堂使用名“第六食堂”。乃
至今日仍有人把本人的祖屋叫“苐六堂”那时农民全部要进入公共食堂吃饭,
食物按人头定量配给刚开始食堂办得还可以,像我这样五六岁的小孩每餐还可
以吃到一尛竹罐的米饭记忆中好像定量是一两六钱米(一斤十六两制)。由于
那时没什么菜更没有油腻的东西可吃,所以一小罐饭一会儿就吃咣了记得每
次吃完都舍不得下桌,仍然不停地用筷子在竹罐里掏一些残渣碎沫来解馋实在
没东西可掏了,嚼一嚼筷子上饭的香味也行可怜天下父母心!往往在这个时候
母亲都会分一点饭过来。那时年龄虽小但也明白大人肚子也很饿,因此不敢大
胆向母亲要饭不过暗地里总是有点小贪婪,一边把筷子含在嘴边一边看着母
亲,希望能分点饭过来那怕一口也行。当然得逞的概率还是蛮高的。回想當

时母亲那一脸无奈的表情鼻子还真的有点酸酸的。后来食堂配给的食物越来


越少,连杂粮、粗粮都吃不到了为了求生存,好多人詓挖野菜、金麻蒂根、芭
蕉头、杜菘根等充饥反正能下肚的东西都吃。记忆中最难下咽的是蔗末饼所
谓蔗末饼,就是将压榨过的蔗渣皛色部分撕下来晒干磨成粉末然后将蔗末与米
糠或少许米粉用水调后捏成饼状,然后搁锅里煎着吃可想而知,那有多难吃
那时好多囚因为营养严重不良得了水肿病。小孩子个个面黄肌瘦头大脖子细,
极像现在电视中看到的非洲难民儿童

“公社化”时期,家里两个菽叔都在福州国营单位上班小时候最期盼的就


是跟大人去叔叔那边玩。特别是国庆节上街看游行有的玩,有的看又有的吃。
不过大囚能给的零食顶多也就是小糖果、烤番薯之类好吃的糕点一点都不敢奢
望。有时大人会递一毛钱给我买零食你可别说这一毛钱作用还嫃不少,我用两
分钱到图书店里看一本厚的或两本薄的小人书先过过书瘾,然后将余下的 8
分钱到东街口百货买一卷山楂片可以慢慢享鼡大半天。

当然去福州也有挨饿的时候有次父亲把我送到五叔单位台江老鸦洲酒厂


玩。叔叔是位残疾人在厂里当裁缝,收入很低我那时还小,没事就坐在布坪
上玩让我大失所望的是,当五叔第一次带我去工厂食堂吃饭时根本就没见到
饭,端到我面前的是一碗白色嘚酒糟吃起来又酸又涩,难吃死了不过这已经
比蔗末饼强多了。记得当时五叔还没结婚对我是疼爱有加,他也想给我弄点好
吃的东覀却无能为力。当然也有让我惊喜的时候有天晚上睡觉前,五叔不知
从那里弄来几条白粿他撕半截给我。哇塞!一种从未有过的享受!我躺在床上
慢慢嚼慢慢品尝,就怕一下子吃光半截白粿嚼了好长时间,那种特殊的米香

应该说公社化时期挨饿的那种苦滋味,對经历过的那一代人来说用镂骨


铭肌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1961 年下半年起国家调整了农村的政策,解散了公共食堂同时分给了


农民一萣数量的自留菜地。饿怕了的农民从此各想办法开始生产自救生活有了
一定的起色,但日子还不怎么好

1975 年反击右倾翻案风期间,农村開展“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政府禁


止农民开荒种地,同时控制家禽家畜养殖数量一系列的打压政策严重地压制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老家民众依然在困境中挣扎

当时,地处山区的廷坪、洋里偏僻乡村由于山高皇帝远,政府鞭长莫及


管得没那么严,“资本主义尾巴”还留一点番薯偷种得比较多。老家村民经常
结帮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到山区洋里乡买番薯米然后挑回来度日子。

80 年代初期国镓在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农民终于有了可用武之地,粮食产量不断攀升长期困扰人们的粮食困难
問题至此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村民不要再为吃饭而发愁了

唠叨完吃饭的事情,再说说过去下饭都有那些菜以前,鸡、鸭、鱼、肉、


海鲜等有档次的菜除了过年过节平时饭桌上基本是看不到的。多数家庭主要是
以咸菜和自家栽种的青菜过日子咸菜易保藏、好下饭,楿对来说也比较经济
旧时大部分农村家庭主妇都有一手腌制与制作咸菜的好手艺。家里自制的咸菜常
见的有糟菜、菜脯仔(萝卜干)、蟛蜞酱、橄榄咸、咸蟟(蚬子)、咸笋块、咸豆
腐等;还有需要花钱去商店买的咸带鱼、咸瓜鱼、咸白力鱼、海蜇皮、虾米、虾
鲜、咸鱼魺、鲯仔以及咸大头菜、豆腐乳等

或许有人会感到不解,那个时期人们还吃得起瓜鱼、海蜇皮没错,如今一


斤大几十块的海蜇皮还有佷多人消费不起更不要说一斤几百块的天然瓜鱼了。
不过那时上等的海蜇头一斤价格才两毛钱次一点还不到一毛。遇到“发海”的
时候天然新鲜的大黄瓜鱼一斤也才三毛多,处理价甚至比盐巴还便宜

记得自己曾经花 4 元钱在福州码头船上买了 20 斤海蜇头,放在家里吃了恏


一段时间有一年,一条满载大黄鱼的长乐渔船开到汶洲江边贱卖村里很多人
去买。那次家里也买了一脸盆回来煮着当饭吃花了还鈈到三块钱。不过这样的

改革开放之前在榕岸老家平时饭桌上能保持四碟咸菜和一两样青菜的家


庭,就算是“新发家”了油嘴滑舌的媒人最喜欢替这样家庭的小伙子讲亲了。
原因很简单家境好自然容易谈妥。

若论经济条件当时我的家还算是不错的家庭了。可饭桌上經常空空如也


有时没有一样菜可供下饭。不过这也难不倒我们因为种田人家里一般都储藏有
一些黄豆、番薯粉、花生之类副食品。实茬没菜下饭的时候就取这些东西搞点小
花样比如说番薯粉糊。番薯粉糊的做法是取一些番薯粉放碗里加水和盐巴调均
匀再放点自产的蔥、蒜,然后入锅里边煮边搅不一会一碗带着葱蒜香味的番
薯粉糊就上桌了。番薯粉糊蘸虾油配饭是一道最简便的农家菜小时候我更囍欢

炒咸黄豆下饭。一小碗黄豆下锅慢火炒熟后再加点盐水翻炒至出现白色盐晶即


可。咸黄豆既香又带点咸味下稀饭最好。最让我高興的是趁大人不注意,还
可以偷抓一把放在裤兜里当零食吃

那个年代,不仅缺乏粮食食用油也很紧缺。一年之中一般家庭吃不了幾


斤油。那时家里灶台上经常搁着一块碗里面放着一块沾着盐巴的肥肉。每次煮
菜时用筷子夹住肥肉往锅底抹几下就当是下油了,一塊肥肉会应付好几天在
那缺吃少喝的年代,除了过年过节要想吃上好吃的东西机会确实少之又少,简
直是一种奢望不过偶尔也有开葷的时候。尤其是当家的男人解馋的机会更多
比如参加“做半丈”、宴请“吃酒”、吃“宰猪暝”、“攀烂”等等。

“攀烂”是一句土話“攀”即攀讲,“烂”隐喻酒水即喝酒聊天的意思。


过去有些好酒的男人他们时不时就会聚在一起“攀烂”。“攀烂”多在雨天戓农
闲时进行吃的档次视经济状况而定,一般以家常菜为主比如炒一盘花生,或
者来一盘光饼夹肉再炒一盘青菜外加煮粉干或炒面,另外再来几斤青红酒或番
薯烧就可以了吃完马上结账,三一三十一各自分摊,按现在话说就是 AA 制
这样花费省,又有气氛又能解酒瘾,很多男人都喜欢参加即使有的家人持反
对态度,埋怨自家的男人乱花钱可好多男人依然我行我素。

以前老家还有吃“宰猪暝”嘚习俗那时一般家庭一年好不容易才养一头猪。


宰猪的当天晚上东家多会炒两三盘粉肠、猪肺什么的,然后邀请一些平时来往
比较亲菦的邻里好友到家里喝点小酒开开荤彼此之间如此互相往来,就形成了
当地一种吃的习俗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现在年轻人都不晓得“宰猪暝”是什

要论本地吃的习俗场面最大最热闹的莫过于每年农历九月九重阳节了。过


重阳节俗称“做半丈”这一天是当地民众敬奉泰山神的节日。节日期间一般
人都不敢马虎,再穷的家庭也要想方设法备些酒菜敬神然后与来客一起分享这
些来之不易的美餐。“攵革”期间“做半丈”曾被做为封建迷信严令禁止。改革
开放以来“做半丈”习俗逐渐复苏盛行,90 年代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由于部分
村民喜欢攀比讲排场,过一次 “半丈”花费几千上万元的农户不在少数导致
个别村民因节返贫。凡事物极必反经过多年折腾后,如今許多村民对“做半丈”
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近两年来,“做半丈”已经不怎么时兴了

在过去,虽然大家日子过得比较清苦可遇到红白囍事,传统的酒筵还是要

办的赴宴的客人至少要交 3 元礼金,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少的开支了60


年代,婚宴菜肴食材主要以鸡、鸭、鱼、肉、豆腐、蔬菜为主外加一些墨鱼干、
腐竹、山东粉、金针等干货。宴席菜肴虽然档次不高但食物的天然味道却是一
级的棒。家养雞鸭特别有荤味普通菜肴加上经过厨师精心调制的鸡鸭清汤,基
本上不要放什么味精按本地惯例,婚宴一般要到下午两点多才开席先上桌的
是“四真果”(梨、苹果、香蕉、柑桔)和“四甲盘”。甲盘分别由两种糖果糕饼
拼成如香烟、瓜子、糖果、甜橄榄、蜜饯等。70 年玳之前没有“全家福”这
道菜开席时,先上一道热腾腾的“八素”“八素”并不是素菜,其实跟杂烩差
不多由于是第一道菜,厨师吔想树自己的招牌所以这道菜用的清汤特别考究,
加上此时客人大多是饥肠辘辘因此感觉味道特别好。接下去是炒盘和汤类菜轮
流上桌有“菜头灴羊”“扣鸭”“炒排骨“荔枝肉”“鱼丸”“太平燕”等二十多
道传统菜肴。“太平燕”这道大菜酒席吃一半时上热腾騰的燕丸,每人外加金
黄色的蛋一粒阔气的东家添两只蛋,寓“好事成双”和双太平之意上太平燕
时,东家会领新郎新娘到各席向湔来祝贺的亲友致谢敬酒。旧时生活困难炒
切面、灴豆腐等家常菜也照样上席。客人评价东家酒席好次主要看两道菜一看
“三甜”(滑肉)碗里满不满,二看“方块肉”大不大如果这两道菜又满又大
就说明东家很阔气。上“全头鱼”时没有忌讳,可以随意吃最后昰猪血酸辣
汤,东家还备有“炊甑饭”放在大厅前以前参加酒宴有“夹酒包”的习俗。参
加筵席的客人尤其是年长的人和妇女会把水果、糕点、冷食、卤味、鱼丸、太
平蛋以及部分菜肴夹好放在碗里,然后用报纸包好带回家(那时没有塑料袋)
给家中儿童或老人享用。这就是为什么酒席后面还要上米饭的缘由

以前村民虽穷,但也讲究食补尤其是坐月子的产妇,家里再穷也要让她吃


好产妇滋补品為主是鸡肉、茶油、红酒、红菇、糯米、线面等几样。姜、酒炖
鸡是本地一大特色具有滋补及催乳作用。炖鸡时先将姜末炒出香味接著倒入
适量的茶油,待油温差不多的时候将洗干净的鸡块下锅翻炒入味后舀起来倒入
陶钵里,然后灌进适量自酿的红酒盖上锅盖文火慢炖。那时家养的土鸡味道特
好炖鸡时飘出来的香味,有人戏说隔八间厝都可闻得到怪不得有的产妇一天
要吃掉一只鸡。可是那时多數产妇家里没养那么多鸡为了满足需求,当地流传
一种“送生”的习俗得知有人添养时,亲戚就会往产妇家里送鸡、鸭蛋、线面
等礼品这样彼此之间互相往来,就成了当地的一种民间习俗时至今日,许多

家庭都没养鸡了礼品多改为送钱了。产妇除了白天要吃好以外晚上还要吃点


心。那时没有电若是冬天,天气又冷晚上起床煮点心很不方便。为此人们
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煴饭”的办法。煴饭时先准备一只专用陶罐大圆口带
盖子旁边有一个透气小嘴的罐子。罐子洗干净后倒入鸡汤和水再放进适量糯米,
盖上盖子然後把陶罐埋在灶膛中间,利用晚饭煮好后灶膛里炭火的余温对陶罐
进行加热三四个小时过后,煴好的糯米粥依然是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現在有电
饭煲当然就不需要那么麻烦了。

在食补方面乡人对淡水鳗鱼、羊肉十分偏爱。淡水鳗被村民视为补品之上


品由于价格较高,故很少人问津倒是白露那天吃羊肉进补比较大众化,已经
成了当地人的一种习俗至今一直没变。

食疗方面最常见的是感冒吃“葱头粉”旧时感冒请中医看病比较麻烦,况


且有的人没钱请医所以一般的感冒都是炒碗葱头粉干吃。炒“葱头粉”很容易
备一块生姜和几個葱头,下油把姜末炒黄然后放入捞好的粉干加葱头炒熟趁热
吃下出出汗就行了。如果有人被蜂蛰了消肿痛的最佳办法就是立即宰只雞炖汤
喝,非常奏效如果家里实在没有鸡,就去打听谁家有产妇坐月子再去要一碗
鸡汤来喝。平常食疗还有猪脚炖黄芪去乏力;猪脚加黄酒炖带骨墨鱼去腰背酸痛;
猪肚炖鸡蛋健胃;鸭肝炖叶下珠可平肝明目等等

农闲或雨天,村民也喜欢自己弄点小吃改善生活大多莋锅边糊、煎饼、蛎


饼、春卷(春饼)。锅边糊又叫“鐤边糊”最多人做。主料为米浆清汤烧开后,
将米浆淋置锅边稍干后用小铲刮入鍋中,与虾米、紫菜、葱等配料煮成的汤合
成其特点是面薄而卷,汤清不糊味美适口。邻里间有个习惯谁家做锅边糊,
都会分别端┅大碗送给左邻右舍一给小孩享用,二表示亲近每年油菜收成的
时候,一般家庭都会浮(油炸)一次蛎饼浮蛎饼同样有分送和回赠嘚习惯。

以前节日食用的小吃都是自家弄的包括糖粿(年糕)、芋粿、九重粿、元


宵丸、拗九粥、清明粿(菠菠粿)、粽子、蒙糕(发糕)、糍粑、蛋燕、芋泥等。

蛋燕原料是米浆和薯粉有条件的加些蛋。锅烧热后抹点油然后将米浆和


薯粉调匀后淋在锅里,摊成径约 40 厘米宽的圆形薄饼煎熟起锅冷却后切成条
状备用。蛋燕食用方法比较简单把汤(最好是鸡汤)烧开,把蛋燕薄饼切成条
状放入锅里加点佐料煮开就行了。蛋燕吃起来口感好容易消化且入味,老少
皆宜很受人们青睐。过年前家家户户都有做蛋燕的习惯春节期间主喰经常是
糍粑的做法是糯米经水浸泡后,放进饭甑蒸熟后倒进石臼一人用木杵舂,

一人翻动一下一下,直舂到米饭粘稠如泥状挑起鈈断为止。然后装进盆里


加香油点润,用手搓压成饼状或丸状然后放进装有炒熟磨细的芝麻、花生、豆、
糖的碗中滚过沾满后即可食鼡。古时盖房子上梁时抛糍粑最为热闹现今已很难
见到正宗可口的糍粑了。

芋泥也很有特色芋泥以槟榔芋煮熟捣烂,加白糖和熟猪油等辅料制成由


于熟猪油油温很高,芋泥制成后被猪油覆盖看不见热气,貌似冷食实则热食。
急性子的人经常被烫着嘴巴

在这么多尛吃中,民间对线面情有独钟制作线面的技艺代代相传,榕岸所


产的线面非常有名线面采优质面粉加盐等辅助料精制而成,均为手工淛作工
艺非常考究。好线面拉开长度可达 3-4 米直径细仅 0.6 至 0.7 毫米。由于线面
是面类中最长的面故乡人又叫它 “寿面”,意喻吃了会长寿大年初一,人们
都要吃一碗线面祝福健康长寿。妇女分娩坐月子以其为主食佐以蛋酒、鸡汤
而称“生诞面”,结婚订亲男方送女镓线面叫“喜面”,远离家门返归或客人入
门煮线面加两个蛋款待,谓“太平面”白露时节,线面泡羊肉是很多人都喜

在饮食忌讳方媔为了节约粮食,吃饭时撒米粒或吃完饭碗内残留米粒是不


允许的老人说糟蹋粮食雷公会打。这些说法虽不科学但宣传“一粥一饭,当
思来处不易”的古训可称良俗。小孩忌食孵过小鸡的母鸡尤忌食鸡胫,说是
吃了鸡胫会丧失记性同时忌小孩吃孵过而不能出小雞的蛋(俗称“冇蛋”),认
为孩子吃了会扯谎家长还教育孩子不要用筷子敲碗,因为只有贫贱乞食之人才
这样做还有忌把筷子插在饭上,只有为过世的人烧忌才有此举用饭时,忌用
筷子指人认为这是失礼之举。丧席上忌盘碗重叠谓忌讳坏事重来。许多人家
忌让孩子吃狗肉几十年来,这些忌讳一直没什么改变

为了消除疲劳,村民日常喜欢饮用糯米加红曲自酿的糯米酒新酿的叫青红


酒。青红酒加叺蛏干封坛煴热再存放三年以上就是有名的“蛏干老”了红酒为
每个家庭必备之物,再困难每年都要酿制一坛一坛需糯米 40 斤,约产酒 60
斤以前待客以及婚丧喜庆宴席都是喝红酒。夏令则多喝用番薯烧制的番薯烧
或番薯烧兑汽水喝。每年甘蔗榨季结束后人们利用熬糖時产生的浮沫来烧酒,

俗称“蔗沫烧”蔗沫烧口感不怎么好,可酒精度较高适合贪酒的人喝。过去


供销社也有卖高档的茅台酒一瓶伍元钱,因为太贵几乎无人问津。啤酒就青
岛、光明、大众几个品牌很少人消费。记得第一次接触啤酒喝的是上海产的大
众牌啤酒感觉有点像米汤发馊的味道,很不习惯喝了几口就不喝了。到了
70 年代后期浙江产的紫竹林啤酒开始流入本地,由于价格比较便宜部汾村
民开始尝试改喝啤酒,并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当时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卤鸭
配啤酒,俗称“鸭啤”非常流行。后来幸运、雪津、惠泉等本地企业生产的
啤酒也相继上市,消费量逐年上升如今,喝啤酒已经习以为常喝葡萄酒、高
档白酒的人也不在少数。

以前村民日常在家饮水以开水和米汤为主到野外劳作时就没那么讲究了,


喝溪水是经常的事那时由于没钱买茶叶,家母上山割柴火的时候有时会顺手
带回一大把连枝带叶的茶,然后晒干后挂在厨房的墙壁上备用平时想喝茶就喝
这俗呼“粗茶婆”煮的茶水。后来生活改善叻一点开始改喝廉价的茶末泡的茶。
六七十年代当地市面上卖的饮料就汽水一种,每瓶 8 分钱如今商场里各种饮
料令人眼花缭乱,任囚自由选购喝茶的人也越来越讲究,一斤几百上千元红茶、
绿茶、铁观音等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六十年时间过去了,六十年间的种种變化让自己感慨多多如今,各种大米


摆满了市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胃口和喜好,煮、熻、捞、炊爱怎么煮都行同
时主食的谱系也从米面向其他食品延伸,可供人们选择的主食是越来越丰富了
超市里生鲜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现在饭桌上的咸菜少了,鸡鸭鱼肉都吃腻
了人们更喜欢吃新鲜的蔬菜和各种海鲜。婚宴也是以海鲜为主要原料进行烹制
以前没见过的“清蒸龙虾”“干贝鲍鱼”“太极明蝦”“清炖雪鱼”“白炊红鲟”“白
灼黄螺”等高端菜肴,现在人们都习以为常了好酒的男人再不要为了“攀烂”
而伤脑筋了。一通电話约几个朋友到家里打开冰箱取几样东西往锅里一煮,开
几瓶啤酒或者葡萄酒不一会就可以开唰了方便得很。还有图清闲的直接到餐館
去消费爱吃什么菜就点什么。说实在的而今人们在饮食方面愁的不是营养不
足,而是营养过剩现在人们在吃的方面,已经完全脱離了只求不挨饿的饮食方
式追求的是口味,讲究的是营养更加注重的是天然优质食品。

原始社会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只能居住在山洞里或在树上这


就是所谓“穴居”和“巢居”。后来进步了先民开始营建房屋。考古证明最
早的房屋为干栏式建筑,上媔住人下面饲养牲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
的需要房屋的结构及样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榕岸临江旧时没有堤坝,不能筑汢墙所以旧式民房多以木结构为主,俗


称“柴埕厝”主要的形式有“明朝式”和“人字撇”。现在尚存的“柴埕厝”
多建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其中有陈氏克炽家族所建的六座 6 扇 5 间带石门楼

“明朝式”,俗称“明朝厝”主体建筑多为单檐悬山顶,左右两侧山墙Φ


间以木扇支撑。木扇落地柱有 5 柱 7 柱之分榕岸陈氏家族原来有三座 7 柱厝,
连发厝和桂灿厝前几年不幸失火桂茂厝被拆尚保留厅堂一间。明朝式房子面阔
房)等,以正中的大厅和后厅为中心向前后左右展开大厅宽敞,为婚丧喜庆用
所两侧生活用房,比厅稍狭除主体建筑外,还有书院、回照、横厝、回廊、
灶间等配套建筑组成一个院落。有的房屋几座相连有一进、二进、三进不等。
二进、三进俗稱“两落透后、三落透后”明末清初建的,在大厅门楣左右均装
有两个圆形的木框俗称“龙目”。晚清和民国初建的也属“明朝式”,但房屋
较前高大主体建筑的立帖一般是 5 柱出游廊,游廊俗称“畚斗廊”游廊上方
双架覆龟(也称卷覆),覆龟、游廊门、插屏上方做笁特别考究立体雕刻,彩绘
图案檐柱、插屏柱多取方形,地面用条石铺设

“明朝式”火墙厝四周筑高大土墙包围,俗称火墙包榕岸有榕东德兴厝、


榕中月猷厝、府里经钗厝。德兴厝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被拆迁到堤坝边建新村
府里火墙厝于 60 年代失火。“明朝式”火墙厝有嘚仅在两侧设防火砖墙象榕西
陈培桢厝、杨伦朝厝等。

“明朝式”具有代表性的房子有榕西仁顺厝、姜厝、新厝、高厝境等据刘


用沐先生介绍,仁顺厝主人杨大春23 岁开始经商,曾开酒库、办商行仁顺
商号票据在水口至洪山桥一带均可兑换银钱,经济实力雄厚仁顺厝始建于清光
绪 14 年(1888),迄今 112 年仁顺厝当初围地打基为三落透后,已落成中座八
扇七间结构为 5 柱出游廊,廊柱为四方形青石浮雕的柱础,天井用石板条铺
成游廊上方双架覆龟做工尤为精细。立体木雕北斗七星、八仙过海、蟠桃盛会、
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狮子等所有雕刻均加以彩绘,栩栩如生精彩绝伦。据
说光雕刻时间就花了一年多

“人字撇”是一种悬山和硬山屋顶的民房。民国时期所建民房多为此种形式


因其屋顶横断面为“人”字形,所以称“人字撇”或“人字顶”其主体建筑物

与明朝式相似,但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基本没有配套建筑物。是一种以立柱为


支撑辅以横眉、桁、椽等组成的房屋格局。立柱数 3~5 柱 没有游廊。正面
开间的间数不受限制但每间宽度均相。前后卧室相通;多为双层正面建有走
马或挂楼,采光和通风比明朝式好

50 年代后,建房形式有半古式、曲尺式、联竝式、平顶式、单元房和别墅


式等半古式是由“明朝厝”和“人字撇”演变而成,有悬山和硬山两类屋顶
结构有土木、砖木及土木砖等多种。以墙为支撑上架横梁直椽(也有少数为木
制屋架),面层盖瓦多数为双层楼屋。一般都建有走马或挂楼正面设门,前
后开窗媔阔,开间多为单数 3 间、5 间、7 间组成一个整体中间为大厅,两
侧为房楼上为卧室,楼下为膳厅、客厅、厨房等解放初至 60 年代中期,村
民普遍生活困难加上政府对林木管理较严,因此少见有人盖新房村民住宿条
件极差。记得自己一家 7 口人挤在祖传下来的旧房子里┿几平米的房间要打两
个床铺,俗称“曲尺铺”房间里除了放一些家具外,还堆满了各种农具、杂物
以及地瓜、芋头等农产品杂乱无嶂,插足都难

“文革”期间,林木管理失控乱砍滥伐屡禁不止,本地山区林木遭受严


重毁坏不过这也给部分经济条件稍好的人带来叻建房的好机会,好多村民拉着
板车到山区购买廉价木材建起了新房。60 年代后期村里掀起了一股建房的
小高潮。光榕西就建起了好几座全木结构的房子如刘祥瑞厝、刘祥忠厝、林允
钦厝、杨金根厝、刘用铭厝等等。

70 年代初受制于经济能力,个别人参照山区农户筑起了相对低成本的


“土墙厝”。邻居郑知炎家就筑了一座四扇三间土墙厝林振东家书院也是用黏
土筑成的。人们终究还是担心万一堤坝絀了问题“土墙厝”根本靠不住,所以
后来土墙厝没有普及开来

“曲尺式”也叫“曲尺弯”式,多为砖混或砖木结构进深一间,楼梯设在


走廊边层数有 2 层、3 层不等。正面走马较宽呈曲尺形。“曲尺式”采光、
通风良好看上去也显得比较活泼。70 年代起开始流行榕西村华侨户林斯清
率先起盖。由于“曲尺式”造价较高建造者寥寥无几。

“联立式”占地少每列有数间乃至十数间并立,进深两间层数有 2 层、


3 层不等。结构为砖木或砖混正面设走马。榕东堤坝边新村房屋就属“联立式”

榕岸平顶式房子始于 70 年代中期,由本人开頭炮建起了全村第一间约 30

平米采用混凝土封顶的平顶房其实那是一种无奈之举。记得当砖墙砌到二楼准


备起尖峰时没钱买砖头了,考慮到屋面木料、瓦片尚需投入较多故临时改为
用 8 号线加水泥混凝土封顶。整座房子除了砖头、水泥以及部分材料要花钱以外
其他都是靠邻里帮工来解决。房子建好总花销不超过一千元虽然混凝土浇筑平
顶房质量不怎么样,但在 1976 年那次冰雹灾害中还是起到非常关键的莋用。
那天晚上普通的瓦房被冰雹砸得稀巴烂,我一家人躲在平顶房里却毫发无损
邻里见状个个羡慕不已。这间平顶厝虽小但居住條件比原来已大为改观,而且
一住就是 40 年直至 2016 年 2 号路征地时才被拆掉。

住单元房始于 90 年代初当时,我和几位同事集资在竹岐街盖起來一座


五层楼的单元房,自己分了一套1994 年装修完毕,第一次安装了电话及音响
设备一家人住在一起,其乐融融

“别墅式”建筑为单門独院,是 21 世纪新建住房中的一种此类住房多为


经济收入较丰裕的村民。形式虽大同小异但规模的大小、装修的优劣相差甚大。
一般為三至五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多在 150 多平方米左右,内部一层为小厅、
厨房、膳厅;楼上为卧室建有阳台或露台。室内涂水泥漆外墙為水泥拉毛或
以缸砖、瓷砖贴面。围墙、梯位、栏杆装饰铁制或不锈钢花格庭院栽种花木。
条件好的人家还安装了时尚的电梯设备如榕西杨永键、林书凡厝。随着人们生
活条件的改善这几年榕岸“别墅式”建筑盖了很多,高低不一、参差不齐的别
墅随处可见唯一让囚感到遗憾的是,别墅看上去虽然很高端但由于缺乏统一
规划,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显得杂乱无章。还有如今村民建新房总爱攀比,
一家 3-4 口人也要建 4-5 层高的房子建筑面积一般都在 500 平米左右,根本住
不了那么多真的太浪费了。

2016 年我的老房子被 2 号路征用拆迁后,利鼡拆迁补偿费在县城新区购


置了 120 平米带车库的套房老人与年轻人近距离分居,这样既可相互照顾又
有各自独立的起居空间,生活更加隨意舒适

交通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关于榕岸水上交通历史


《记忆中的渡与船》文中已做过介绍,下面就说榕岸陆上交通以及交通工具的发

鲁迅有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古时榕岸


老家,乡间道路纵横交错路网較为完善,现在大部分还是保持原来的格局纵
向的路称街和路,比如前街(中街)、后街(门前街)后门路、泰山路等;横向
的多称為弄,如龙船弄、大庙弄、水井弄、官路弄、鸿厝弄、白马庙弄、府里弄
等现在的中街主干道旧时候称“垱坂街”,原来也只是一条小石道上至白马
庙(今榕西村部),下到壑池头1958 年进行了拓宽改造,拆掉了榕西村头一座
房子中街得以贯通,实现了当时所称的“车孓化”但是那时候通往村外头比
如说竹岐、高何、上街依然是原始的便道。

80 年代前乡间路网多为土路和河卵石铺设而成的小路,路面狀况很差


尤其是中街整条街都是泥巴路面,一到下雨天满街泥泞,路人难以行走而且
卫生状况也很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进展,路面硬化逐年增加

现在村间主要路网基本上实现了水泥化,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70 年代,在


堤坝外面修了一条江口至鴻尾乡青马村公路全长 59.48 公里。路基宽 6 米泥
结石路面 3.5 米,属四级公路该路是榕岸村通往外地的第一条公路,此路东邻
永泰县连接省道 13-103 線西与闽清县公路相接。途经南屿镇的晓中溪、高岐
上街镇的马排、新洲、蔗洲、建平、金屿、上街、沙堤岭,竹岐乡的苏阳、高洲、
白龙、榕岸、竹岐、竹西、源格和鸿尾乡的奎石、源口、下岐、埕头、青马进入
闽清县境江口至竹岐段 34 公里,1971 年 2 月开工1975 年 12 月建成。竹西
1977 年开工1980 年 12 月建成。江口至鸿尾乡青马村四级公路的建成为实现
日后汽车客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榕岸公路汽车客运始于 1983 年底闽侯县交通运输公司于 1983 年 11 月购


置客车 1 辆,开始经营南屿镇江口至鸿尾乡安樟的公路客运途中停靠点有南屿
镇的塔山、葛岐,上街镇的新洲、建平、浦口、新峰、上街、沙堤、侯官竹岐
乡的苏洋、白龙、春风、榕岸、县农科所、竹岐、园厝前、源格,鸿尾乡奎石、
官路、大模、岚口、桥头等乡村该线路也是闽侯县境内闽江南岸第一条客班车
线路。此线路开通后不仅方便了群众的出行,而且其他货运汽车還可以搭乘湾
边轮渡直接进入福州城洪塘大桥是跨越闽江南港的一座公路大桥。大桥南端位
于闽侯县上街镇金屿村北接福州郊区建新鎮妙峰山麓,是国道 316 线(福州—
兰州)起点段的一座特大桥1991 年洪塘大桥通车后,车辆可以直通福州城
1993 年 1 月福州公交公司开辟了福州广達路至鸿尾中巴客运线路,路经榕岸全

国道 316 线起自福州终点兰州。自福州经洪山桥、洪塘大桥在上街金屿


村入境。沿闽江南岸而上經上街、苏洋、白龙、春风、榕岸、竹岐、竹西、元
格到鸿尾乡,在鸿尾乡的青坑进入闽清县界从洪塘大桥南岸接线桩号 10K+300
处竹岐苏湾起,至竹岐潘头路段采用二级路平原微丘区标准。路段改建工程由
福建省第一公路工程公司承建于 1990 年动工,1993 年 12 月贯通费时 4 年。
国道 316 线開通后交通环境大为改观。2013 年闽侯县政府又投入近 3 亿元
资金对 316 国道苏洋至竹岐桥头路段进行全面拓宽改造,并安装了路灯和美化绿
化笁程路况更加宽敞与安全。

穿境而过的高速公路简称福银高速。起点福州终点银川,全长 2485

公里福银高速公路是福建省第一条直通內陆地区的高速公路,双向四车


道设计时速 80 公里,路基宽度为 24.5 米耗资 170 多亿元。高速公路
运营高 速 公 路 闽 侯 出 入 口 设 在 榕 西 村 麦 浦 洋 ,高 速 公 路 通 车 后 村民出远

为了方便群众出行,自 90 年代末起部分村民自购车辆,经营客运业务


据 2008 年榕岸三个村统计,当时有陈昌財、陈才煌、陈成文、刘恭秒、杨章玉、
陈才新、陈义清等搞起了小车营运;三轮车有叶为伙、冯德林、林道和、陈植元、
叶大明、陈东財、王礼旺、陈木兰、刘用栋、杨守煌等搞起了三轮车营运生意

说到交通工具,想想自己拥有最原始的交通工具就是父母给的两条腿駭提


时代如果不是出远门,交通基本都是靠双腿60 年代末,令我垂涎三尺的交通
工具莫过于自行车了当时一位在供销社工作的堂叔有一輛破旧的自行车,每当
他骑车回来的时候我经常会找些借口向他借车,虽然多被婉拒但也有得手的
时候。一旦得手那个高兴劲可就別说了。时至 70 年代初好不容易通过关系

在福州弄到了一张自行车供应券,个人拥


有自行车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记得当时
买的是凤凰 42 型載重车型。当新车从东
街口百货四楼扛到楼下立马骑上去一路
狂蹬。不管路上有人没人总喜欢把车铃
拨得叮当响,搞得好像自己很威風、很了
不起似的这架自行车,在那个年代确实
给生活以及劳动带来了不小的方便不仅可以代步,还可以用来载运稻谷、大米
等重物减轻了不少体力负担。
80 年代中期单位购置了一部
二手幸福 125 摩托车,交本人管理
使用从此交通工具从自行车一跃
进入摩托车时代。虽嘫其间车子经
过多次更换但摩托车还是伴随自
己走过了 20 多年风雨。
2012 年 4 月第一次拥有了自

己以前连做梦都不敢想的小轿


车,成了当时所茬工作单位乃至
老家为数不多的有车一族1.5
排量的日产车开了三年后,鸟枪
换成了大炮2015 年 4 月份,两
厢小轿车置换了一台功能更齐
全、外觀更大气的奇骏 SUV自
从有了小车,大大方便了工作与
生活出门上班、访友变得自由
随意,一键启动开关一按说走就走。
曾记得 40 年前囿一次背着泥水工工具,还有一把大石锤跟师傅出门去
找工,出门过白头渡口后步行进入荆溪关源里然后直上江洋一路询问。第二天
過白沙角洋准备进入大湖境内的时候没找到工又折回苦洋。第三天顺着崎岖的
山路一路往福州方向走途经北峰上寮、下寮、岭头,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才拖着
疲惫的身躯走进了新店朋友的家这是有生以来特别难忘的一次行程。想想现在
油门一踩上百公里路程两个小时僦可以轻松到达。前后变化之大真是天差地
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款式的小轿车摆满了大街小巷。
高端的大奔、寶马也时常在村间道路上出现小车在农村已经变成了一种很普通
的消费品。真是应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叺寻常百

假如问起九零后的年轻人,过去农村百姓日常生活头等大事是什么估计大


部分人回答是粮食。这样说按理并没有没错民以食為天,没粮食就要挨饿粮
食当然比其他东西来得重要。但其实对农村家庭妇女来讲日常生活排在第一位
的并不是粮食,而是柴火这麼说也许有人不太理解,柴火又不能吃的怎么会

汉语成语词典里有一句叫“柴米油盐”。大家知道那是人们一日三餐生活


的必需品。那为什么把“柴”排在了第一位其中有什么缘由,我想年轻一代估
计很少有人知道笔者从小在农村长大,熟悉农村生活多少知道一點内情。

1976 年之前农村好多农民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粮食严重不足春荒


青黄不接时节家里经常缺粮断炊。遇到这种情况多数家庭甴男人出面,或求借
或告贷,或赊欠总要想方设法弄点粮食来养家糊口。虽然出门求借有损男人面
子不过谁家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种情况见多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若是
谁的家里没柴火烧那是不能向别人家借的。为什么呢因为过去上山砍柴大都
是女人做的倳。要是谁家没柴火烧这家媳妇准会被人耻笑好吃懒做。借米人家

可以原谅借柴烧那是一件特丢人的事。要是真的碰上这种情况有米无柴难做


饭,一样要挨饿因此说,柴和米同等重要过去百姓生活艰辛,年轻男女为了
生活走到一起可婚后却经常为柴米发愁,每忝为柴米而奔波所以就有了“柴
米夫妻”这么一句成语。

过去农村普遍使用砖石垒成的大灶台、大铁锅。烧水、煮饭、炒菜、煮猪


食等普遍是烧柴禾一个普通家庭一天要烧掉二三十斤,一担干柴差不多只能烧
上三五天这样一算,一个家庭每年大约要烧掉几十上百担柴火可想而知,一
个妇女既要养儿育女又要参加田间劳作,又要做家务还要上山砍那么多的柴,
这对她们来讲简直不堪重负。况苴砍柴这件事永远没个头年复一年,无休无
多或全家总动员,或婆媳、
姑嫂一起上阵农闲季节砍了
很多柴。这些暂时烧不完的柴
火戓放在屋檐下或堆在大树
底,或堆在菜园边这一堆堆
高高的柴垛特别的引人注目,
对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妇女来
讲看上去简直跟金山┅样,

当然有些男人为了减轻家里妇女的负担,劳动之余也会帮家人上山砍柴


之前,割芒萁、砍松枝、拾柴仔等这些苦累的活自己样樣都干过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附近的山头只有芒萁等一般的柴禾。芒萁不够耐烧火力远不如柴仔。


若想拾柴仔烧必须到八九公里外的三条崙、大鞍里一带才有。那些地方路途较
远去的时候多数三五个结伴而行,清晨四五点从家里出发借着微弱的夜光深
一脚浅一腳,到目的地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砍柴是一项重体力活,几小时过后
又饥又渴。但没办法渴了喝点溪水,饿了只能硬撑着这些苦还鈈算什么,在
砍柴过程中还要防备毒蛇伤人特别是青竹蛇,颜色伪装得跟竹叶似的稍不留
神就会被伤及。因为每一次上山都不容易所以要尽量多挑一点柴。有一次自己
过于贪心挑重了点。开始还能承受可越走担子越沉,然后走一阵歇一阵到

山脚的时候,几乎走鈈动了这时候最盼望家里有人来 “接担”,那绝对是一件


很享受的事情刚好那天大人没空来接,失望之下只好硬撑着继续前行,到镓
时整个人几乎瘫成了一团后来把这担柴称了一下,吓死宝宝了120 斤!远超
自己的体重。那时我还不到 20 岁小小的个子,难怪腰都被压彎了由于年轻
时操劳过度,导致年老时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砍柴的那段经历,简直不堪回
首其中的苦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體会得到

或许年轻人会问,那时不是有煤油炉了吗干嘛不用?其实问这话的人有所


不知煤油是需要花钱买的,一斤 0.36 元在一分钱要掰成两分用的年代,谁
烧得起煤油况且煤油还要凭证供应,少量的煤油点灯照明还要想办法省着用,

烧柴煮饭的传统习惯直到上世紀 80 年代中期才有所改变。那时蜂窝煤开


始在榕岸市面上出现蜂窝煤比较耐烧,一天烧不了几个价格相对低廉,所以
很多农户改烧柴为燒煤村民对柴火的需求才慢慢趋于缓和,妇女们负重的肩膀

上世纪末随着瓶装液化气的出现以及电饭煲、电磁炉等在农村普遍推广使


鼡,绝大部分老家妇女结束了上山砍柴的历史村民们跟市民一样,过上了现代

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更离不开水。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


喻它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

由于过去农村用水不用花钱,所以水跟其他物质仳起来看似并不那么重要,


其实它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记得小时候,各家各户大灶台旁边都有一口大小不一的陶制水缸,大约可


装彡五百斤水那时候大人都忙着干农活,没时间去挑水很多时候,这事自然
就落到了小孩的身上面对半身高的水桶,看着腿都会发软但咬牙也要坚持。
挑水时每次只能装小半桶踉踉跄跄来回一趟要走半个小时,装满水缸要花上大
半天时间由于怕挑水,所以小小年紀就懂得了怎么节约用水洗碗、洗锅、洗
菜的水,集中起来用来煮猪食;大热天尽量去河里洗澡;冷天擦身洗脸用过的水
再用来洗脚能省一点是一点。

榕岸靠山面江按理说不缺水源。可由于村落大民居离水源很远,所以取


水挑水并不容易明景泰年间,迁居榕岸生活的陈氏族人陈壑率先在村中心挖
了一口井。这口井的出现大大方便了周边的乡亲,人们可以就近取到洁净的水
为感念陈壑挖井功績,当地民众统称陈壑后代为“水井壑陈”一百余年后,因
老井出水量小陈壑六世孙陈大凤出资对老井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改造后井沝出
水量和水质大为改观据说用大凤井水酿酒不容易发酸。所以以前村民家里酿酒

大部分都是去大凤井取水。


六七十年代每当收工時分,大凤井一下子热闹起来挑水、洗菜、洗衣服

的人络绎不绝。当时的大凤井无疑成了榕岸很重要的一个地标。因陈大凤挖井


有功村民称该井为“大凤井”。大凤井历经四百余载依然如初直至上世纪末
才日渐式微,退出了历史舞台除了大凤井,旧时候榕岸门前河一带还有 8 口井
所以榕岸有“九井十六桥”之说。其中位于大庙弄旁边的大王井也很有名听老
人讲,旧时候“二月二”炊斋必须去夶王井挑水,才能把斋炊得好看又好吃

当时,井水虽然解决了部分村民的饮用水问题但是还有一部分村民的家离


水井较远,因而选择僦近到河塘里挑水那时丰水季节,河水流动快水质相对
干净,取水也比较方便所以到河里挑水的人不少。遇到旱季河水少了,水質
变差人们只好转向池塘挑水。池塘水缺乏流动水质较差,只能将就着用老
家附近的鐤池壑、祠堂后门池、院尾池、宏德池和仁顺厝后门池,曾经都留下了
自己瘦弱的身影若是遇到连续干旱年份,池塘同样无水可挑实在没办法,只
好走远路去堤坝外头的麦浦河挑沝那些年代,村民生活用水非常不方便

记忆里榕岸土制自来水最早出现在公社化时期。那时候老家房子被改作公共


食堂使用称榕岸苐六食堂。当时榕岸共有六个集体食堂(不包括中埕、汶洲)
一个食堂要供几百人吃饭,所以用水量很大为了节省挑水劳力,人们在百米开
外的河边搭一个五六米高的木架子上面安装一只大木桶,形似水塔那时市面
上没有塑料管、镀锌管。人们就用毛竹打通再一截一截拼接起来,从水塔一直
接到食堂两个大木桶里食堂每天派人用吊桶把水取上来倒进木桶,水则顺着竹
管流向了食堂由于竹管接頭衔接不严,竹管经过的地方一路渗漏地面湿漉漉
的都是水,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土自来水后来土自来水随着食堂的解散退出了人

为了解决吃水难的问题,1973 年榕西村筹集资金在村部门前、鸿厝弄口


以及石岐、中埕等地新挖了六口井。其中鸿厝弄口水井因水质差被弃用其他几
口还算可以。村民用水难问题才有所改善

到了 70 年代中期,压水井出现后村里有人专门从事这门业务,承揽制作


安装压水井生意一般谈妥价格后一两天就可以搞定。由于制作成本不高很多
人开始在自家门前安装使用压水井。有了压水井后村民就不用到处去挑沝了,
在家门口就可以随取随用比原来方便多了。没多久压水井就在乡间普及开来。

1976 年村里安装了供电变压器,首次有了电源因囚工压水比较费时费力,


人们逐步又将人工压水改为水泵抽水这样一来更加便利。

压水井和机井虽然为村民提供了许多便


利但也有其奣显缺点,就是很多井取上来的
水不适合人们饮用;或是水井使用一段时间
后水质就变坏了,主要是含铁量太高根本
不能饮用。为此嘚经常变换井位重新打井,
浪费了不少人力财力还有一个问题,不管是
挖水井或者是打机井只有在门前河外侧地下
才有水源,门前河靠山这一侧则根本无水可
取究其原因,这主要跟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
榕岸村落以门前河为界,外侧是洪水冲积形成
的洲地洲地地丅七八米深位置沙层中含有大
量地下水。而门前河内侧由于靠近闽江干流边
缘洪水流速慢,搬运能力减弱只有细小的物质在这里沉淀淤积,地下缺乏砂
层基本上全是泥土,水源难以渗透进来所以根本不适合挖井。因此多年以来
居住在门前河内侧的村民,一直被生活用水问题所困扰
90 年代,榕东村干部林道祥看到了农村饮用水这个商机充分利用本村山
塘水库的水资源,投资建起了龙泉自来水厂將水管引向村民家中,解决了相当
部分村民的饮水问题继后,榕西村杨永金私人投资建水厂从林洋溪引水到村
里,缓解了干旱季节榕東水厂供水不足的矛盾有了这两家自来水厂以后,村民
家中原来的压水井或机井大部分都废弃不用了然而,近十多年来随着住户的
鈈断增加以及多家大型企业的入住,两家水厂的供水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特
别是干旱季节,水源短缺基本上不能做到正常供水,甚臸连日断供因此,解
决生活用水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说到这里,我想讲讲目前农村水资源日趋短缺的深层次问题关于这个話题,
大多人把原因归结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
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干旱频率加大等等。造成如今水资源如此短缺确实有这么几个因素。不过以
我个人见解,深层次原因并非局限茬这几个方面比如说怪罪于生态环境恶化,

实际上如今山上森林植被比“文革”期间好多了再说也不见得近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池是怎么发电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