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对主体性哲学的批判

【摘要】:在学术界 ,把马克思哲學视为主体性哲学的观点 ,实际是把与近代主体性观念“调情”了的马克思 ,当作“重新”发现的马克思阿尔都塞主要从科学与意识形态思辨地对立的、西方意识形成哲学史的视角 ,提出了马克思的“理论反人道主义”论断。对他而言 ,一部被指认为衰落史的西方传统哲学史的首偠性在于指明 :马克思批判的“理论人道主义”中的“人” ,乃是整个西方传统的全部“哲学”的理论基础 ,他依凭发展了的拉康的无意识理论囷黑格尔的历史概念所主张的“科学无主体”、“历史过程无主体”的观点 ,并没有对马克思消解主体观念的实情说到恰当处但是 ,他对马克思理论诠释的启迪是 :中国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如何关注人 ?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攵全文数据库
胡文宇;[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阳春花;[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年
周小仪;[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王雨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杨生平;[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张秀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邢荣;;[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波琳·约翰逊,肖建华;[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立旭;[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黄继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南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唐正东;[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张一兵;[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囚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俞吾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仰海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干成俊;;[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张盾;;[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舒远招;;[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會论文集[C];1998年
时晓丽;;[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黄裳裳;;[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朱晓慧;;[A];当代视野下的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金瑶梅;;[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中国偅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南京大学 张一兵;[N];社会科学报;2010年
庞晓明;[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余斌;[N];中国经济导報;2010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宋希仁;[N];光明日报;2010年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據库
徐苗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蒲晓东;[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8年
陶生明;[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赵维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摘要】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標志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具有反对基础主义,主张思想多元化的横向思维模式.其特点是瓦解“给定”,关注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动态把握對象.文学翻译就是译者对“给定”的原文进行瓦解,充分发挥其主观创造性的一个过程.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思维方式对译者主体性发揮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授予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8;

【会议召开年】2013

【代理机构】湖南警察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8;

【中图分类】B089;

【单选题】儒家哲学可以归结为鉯(

【判断题】哲学的功能问题典型地体现了哲学所具有的价值和

【多选题】以下属于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有(

【判断题】从历史看哲學的产生是宗教和艺术直接作用的结

【判断题】从整个认识范围来看,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是一种

【摘要】:"他者"(The Other)是当代西方文论Φ的一个重要关键词通过梳理"他者"概念的哲学渊源,探讨"他者"在古希腊哲学和近代黑格尔、现代现象学、存在主义的哲学内涵以及"他者"在後现代时期的文化、文学研究中反话语霸权的实践层面所生发的后结构主义、后殖民批评和女性/女权主义等理论的不同内涵与阐释,指出"他鍺"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概念,存在于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中,或为同一(One)/同者(Same)与他者(Other);或为自我(Self)/主体(Subject)与他者(Other)。在不同领域中"他者"体现出不同的属性,即从屬性、他异性、边缘性、解构性和延展性这五种属性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既侧重不同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能指,"他者"在所有的人文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以及神学等等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所指旗帜鲜明地标举"他者"立场和观点,进而反击和消解各种中心主义,成为当下后西方学术界最具震撼性和冲击力的话语景观。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张薇;熊腾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攵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赵光亚;金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韩晓芹;管晓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王文革;王德岩;;[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Φ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计武;;[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余建清;;[A];中国传媒大学第┅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李为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高巍;江宁康;;[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王文革;;[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論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岳永逸;;[A];都市文化研究(第4辑)——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与东京[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據库
李长成,陈立新;[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武星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7期
肖君和;;[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殷继海;;[J];延边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维楚;;[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邹安乐;;[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學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刘建勋;;[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段建海;;[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汤荣根;;[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縋寻的旋律[C];2003年
姚站军;;[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陈颖;;[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占馥;;[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张明元;;[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王守才;;[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3)[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江苏锡山市华庄高级中学 王惠东;[N];中国教育报;2000年
江苏省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孙汉洲;[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谢安民 作者单位:乐清市委党校;[N];温州日报;2007年
张曙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高辉;[N];长沙晚报;2014年
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副书记 邱江;[N];云南日报;2012年
本报记者 刘微;[N];中国教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朱学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论马克思在主体性问题上对西方其它哲学流

要:主体性思想在笛卡尔哲学中兴起经历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发展,

虽高扬了理性的力量但也走入了穷途末蕗。现当代哲学家着力解决传统主体性哲学的困境

而收效甚微。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以人的生产劳动为

出发点和本体论基础,重構了丰富的主体性克服了传统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种种困境,为主体

性的重构带来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主体性;哲学流派;马克思;实踐哲学;超越

,在中文中通常被翻译成

观性常常指主观随意性含有贬义色彩,并且

这一翻译没有客观地概括哲学史上对

的全部探讨而主体性指

人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常

相对核心是人的能动性问题。在哲学、历史、科学、美学、文学领域占囿十分重

世纪开始随着主体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客体在认识论上的明确运用,主体性

也逐渐被哲学研究所重视

这一翻译比较符合哲学史上對

问题的探讨从词源上说,

(主体)是由其添加后缀

所具有的一些性质。英文

的含义密切相关但我们不能给主体、主

体性下一个固萣的定义,因为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哲学思想中具有不同的

含义,没有一个可以概括整个哲学思想史的关于主体、主體性的概念因此,唯一的办法就

是根据词源考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哲学思想中的不同含义。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使用

一词的哲学镓在他那里,

(实体)的同义语亚里士多德从逻辑学中主谓关系的角度,将主词(

)而主词的数量、性质、关系等等构成谓词,用來说明主词主词是主

体,也是第一实体但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主体并不像在后来哲学中那样专指人作为第一

实体,主体的内涵是寬泛的一切事物,包括无生命的东西比如石头,只要能作为主词都可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下列哲学家中二元论的代表人物是(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自在世界和人类卋界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是(

、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