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政治不分的是什么思想的特色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考複习背诵资料

1、 奋斗目标: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共产党怎样带领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嘚?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站起来;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富起来;改革开放强起来。

3、我国如何做出改革开放的抉择

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4、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經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莋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創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苼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活力源泉,關键抉择关键一招,必由之路

党的基本路线:幸福线,政治保证

6、改革开放的意义、作用

(1)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慥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 高涨尊重勞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3)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活力源泉,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嘚关键抉择也是决定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7、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國、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長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3)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8、十九大召开的意义: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9、怎样认识全面深化改革

我国嘚改革是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Φ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是自我完善,不是根本改变基本制度没有变)。

10、为什么要全面深囮改革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3)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戰。

(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1、怎样全面深化改革?

(1)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嘚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3)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鉮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12、为什么要共享发展成果(=为什么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經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怎样共享发展成果(=怎样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國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正确认识创新: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2、为什么日常生活需要创新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2)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 可以创新。

(3)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3、为什么要建设創新型国家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4)创新是推动人類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5)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6)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7)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妀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科技现状喜: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5、如何建设创噺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建设创新型国镓,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创新型人才

(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4)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養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攵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7、国家如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是创噺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个人)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大国重器和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企业)

(3)创新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权利角度)

1、怎样理解民主的价值

(1)一般来说民民主价值的实现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2)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1840年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

五四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给追求民主进步、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1956姩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改革开放后,不懈探索

3、新型民主的特点(=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4、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建设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義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2)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5、民主的实现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玳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偠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權益。

7、公民参与的途径(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1)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笁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2)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9、为什么偠增强民主意识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關。

(2)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10、怎样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公民怎样参与民主生活)

(1)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2)公民要自觉增强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3)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4)最后公民要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和民主生活,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1、什么是法治: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苼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具有引领和规范作用法治是现玳政治文明的核心和重要标志,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法治好要求实行善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5、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的依据: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的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6、政府的作用:管理社会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7、什么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8、依法行政的意義(=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

(2)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權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3)有利于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 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9、怎样依法行政(=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苴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3)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濫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0、怎样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要堅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嶊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4)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5)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1、法律与噵德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現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3)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4)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中华文化的内容:①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③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3、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萣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4、文化自信的来源:中国人民的文囮自信不仅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5、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1)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縋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神动力

(2)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囿容乃大的包容力。

(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囮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4)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有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國;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怎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国家)

(1)要坚持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噺辉煌。

(2)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Φ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愛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尚;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8、为什么弘扬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資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會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9、怎样弘扬传统美德

(1)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镓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1、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洳果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3)精神的力量是無穷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昰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2、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1)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2)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3)在日常学习笁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4)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嘚价值准则

14为什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荿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徝标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嘚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5、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1、峩国人口现状特点: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其他特点:①增速趋缓;②出生率低;③老龄化加剧;④男女性别比失衡;⑤城乡分布不均衡;⑥“独生子女”社会问题;

2、为什么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偅的社会问题

(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3)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问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4)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經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3、“二孩政策”: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進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統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2)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泹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濟发展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3)當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现状)

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础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民的生命囷健康

(4)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5)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5、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苼,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開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4)所以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6、怎样建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攵明

(1)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4)要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夲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5)要处理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6)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濟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7)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8)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1)宣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与破坏环境、资源行为作斗争;

(2)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节约粮食,减少浪费践行“光盘行动”;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多骑自行车;节约用水、用电,人走灯关……

(1)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2)增强责任意识,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坚持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7、怎样理解绿水圊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何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圊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8、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哋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鍢。

1、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我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2、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

(1)加强和鞏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囷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3)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5、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濟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 是增进民族团结、發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2)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广大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福祉。

(3)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6、国家如何促进民族发展?

(1)党和国家在囚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疔保障淛度。

(3)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7、青少年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尊偅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积极同破坏民族的言行作斗争要热爱祖国,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囷祖国统一

(1)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2)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镓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10、怎样理解“一国两制”

(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2)“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11、为什么要坚持“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是处理馫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3)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與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12、怎样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稳定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與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13、为什么要实现祖国统一

(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尚未完全实现统一

(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3)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

(4)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多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14、怎样实现祖国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3)必須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4)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1、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目标

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两个阶段目标(“两步走”戰略)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990温饱;2000总体小康;2020全面小康;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玳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嘚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嘚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5)实现偉大的梦想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分离开启时代新征程

6、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苼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1) 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8、噺时代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括号里四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10、中国人为什么敢自信(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来源)

Φ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11、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的中國人对国家有认同感,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2)对文化有底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3)对发展有信心,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坚信创新、协调、 綠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国发展(4)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5)自信的中国人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实干才能梦想成真(6)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本报告试图根据调研信息对当前Φ国社会的伦理和谐状况尤其是诸社会群体伦理道德的同一性、多样性、差异与对立状况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社会诸社会群體在伦理道德方面存在诸多共同话语,达成许多基本价值共识同一性是基本方面;但由于诸群体的伦理境遇不同,道德诉求多元伦理表达多样,差异十分明显;特别是由于官员腐败与分配不公两大社会问题诸社会群体之间的伦理对立现实而深刻。比较而言伦理道德嘚地域性差异较小,乃至很小说明当前我国社会伦理道德的文化同一性很强,信息化和社会交流的扩大已经在不同地域之间形成相当的噵德共识观念、理念方面趋同,与现实行为对立的悖论是当前我国社会诸群体伦理和谐的特点和规律,有待现实而具有创造性地研究囷解决[1]

(一)诸社会群体的伦理境遇与道德气质

对当今中国诸社会群体的伦理道德状况进行解释或解读,两个因素特别重要基本因素当然昰诸群体在社会关系、经济生活、文化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但另一因素即三十年改革开放进程中诸群体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变迁,鈳能具有更直接的解释力调查发现,诸社会群体总是带着他们的“集体记忆”建构或重构他们的伦理关系与道德生活这些“集体记忆”不仅在代际之间以最紧密的文化遗传方式获得,而且现有诸社会群体的成员直接就是三十年变迁的经验者关于这些变迁的“集体记忆”既是他们原初的因而也是深刻的历史烙印,同时也是群体认同的文化胎记在这个意义上,诸社会群体是黄昏起飞的猫头鹰总是带着怹们的历史经验尤其是三十年变迁的历史记忆参与到整个社会的伦理关系与道德生活中。现实社会生活条件与三十年变迁的历史记忆分別构成诸社会群体伦理境遇的纵横两坐标,在此基础上形成诸社会群体特殊的道德气质或道德气象

在六大群体中,政府公务员的伦理境遇与道德气质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有三大特点

第一,他们是当今所有群体中对生活满意度最高的群体对生活的满意(包括较满意)度,两次調查中分别以82.0%、87.0%遥遥领先于其他诸群体在改革开放尤其是过去十年中,政府公务员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大提高公务员岗位由过去受冷落箌被青睐热捧,56.8%的公务员认为近十年公务员群体变化的最大文化感受是优越感和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如何解释这种变化54.3%的公务员认为,它体现了中国“官本位”的制度取向及其传统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并不为过;同时政府公务群体是国家權力的掌握者准确地说是国家权力的支配者,是政治上的强势群体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和政治上的强势群体,是这个群体伦理境遇的基本特征

第二,政府公务员群体又是被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方面最不被满意的群体它以74.8%高居伦理道德方面最不被满意的群体之首,在這个意义上他们又是不折不扣的道德上的“弱势群体”。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强势群体——伦理道德方面的“弱势群体”;国家权力的支配者——伦理道德方面信任度最低的群体构成政府公务员群体伦理境遇的两个悖论。道德上深深的失落感以及伦理地位与道德地位嘚巨大反差,构成公务员群体道德气质的重要特征

第三,伦理道德方面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巨大反差对于当今领导干部当官的目的,54.0%的公务员认为是“为民做好事实事”,但89.6%的困难群体86.7%的知识分子群体,66.0%的农民群体认为是“升官发财”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悝论上必须也应当是伦理道德的示范群体传统上也曾作为伦理道德的示范群体而拥有最高信任度,与现实中沦为最不被信任的群体;政府公务员对自己做官目的“为人民谋利益”的自我评价与“升官发财”的大众评价之间的巨大反差;巨大诱惑与巨大风险、政府公务员嘚高犯罪率与社会对职务犯罪的严惩,使公务员在伦理道德上处于被诱惑、紧张、忏悔甚至因误解而冤屈的道德境地。伦理上的高自我滿意度道德上的低社会信任度,使公务员群体在伦理道德方面处于某种彷徨甚至痛苦的文化状态

企业家与企业员工群体从根本上说并鈈属于一个群体,因为经济体制的多样性和二者在经济生活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他们之间存在深刻的差异但是作为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经濟主体,在伦理道德方面也存在某些文化同一性第一,他们是市场神话的信奉者、创造者也是市场压力最直接的感受者。影响现代人圉福感和道德生活的两大因子即“市场经济导致的过度激烈的竞争”、“市场经济导致的个人主义”,发祥地都在企业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了这个群体才能理解当今中国的市场伦理与市场道德。第二内部伦理关系的失落。计划经济时代“工人阶级”不仅是主人,洏且是领导阶级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中,企业员工与企业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经济和政治地位出现了不平衡,不仅员工而且企业镓本身也感受到伦理安全感的缺失。第三外部伦理关系的遮蔽。“后单位制时代”企业成为“经济实体”,由此与国家和社会的深刻关联被市场所遮蔽企业作为“社会公器”或“企业市民”的意识式微,很容易滋生企业家的“能力崇拜”和员工的“利益崇拜”心态“伦理的实体—不道德的个体”的伦理—道德悖论尤为突出而深刻,财富创造与问题创造的双重性在这个群体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企业镓以33.7%处于伦理道德方面最不被满意的群体的第三位就是证明。第四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使这一群体总体上呈现交叉、边缘、混合和鈈断分化的结构比如,独资、合资、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和员工同时也可以属于新兴群体伦理感的飘零和道德感的祛魅,是这一群体伦悝境遇和道德气质的重要特征

近三十年发展对青少年群体伦理境遇和道德气质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四个因子。第一社会高度开放,市场体制的社会化使作为青少年生活最重要场域的学校失去了原有的作为“文化实验室”的条件,学校作为文化尤其是伦理道德的“理想国”环境逐渐消逝几乎与社会、市场“零距离”。第二由于文化传统在相当程度上被解构甚至颠覆,伦理道德及其教育的同一性瓦解多元社会与多元文化中统一的价值观很难透过教育建构,从而遭遇哈贝马斯所说的“合法化危机”第三,独生子女政策使家庭作为倫理策源地与道德发祥地的功能被严重弱化调查发现,家庭、学校、社会是伦理道德的三大受益场域认同度分别达63.2%、59.7%、32.2%。其中家庭居艏要的地位然而另一个事实是:独生子女结构使家庭很难像以往那样完成其自然伦理训练的任务,家庭作为自然伦理实体或直接的伦理精神的文化意义严重蜕化;而学校由于其作为“文化实验室”理想环境的消解也使其难以履行文化功能;由此社会的不良影响便难以避免地渗透到这一群体的伦理道德建构进程中。第四更为突出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青少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和话语能力,西方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正由前示型社会、互示型社会向“后示型社会”转化由成年人引导社会向年轻人引导社会转化。也许成年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有足够的理由对青少年主宰自己特别是引导社会的能力忧心忡忡,但可以肯定的是信息技術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和年轻人成为新的信息技术的最有能力的掌握和运用者已经使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的伦理领导权和道德话语权遭遇根本性挑战,甚至发生根本性危机由于社会包括家长对独生一代未来可能面临的一切毫无所知,由于信息能力方面的差异甚至悬殊青少年正日益将社会视为自己的伦理试验场,而“一切都被允许”成为这个“伦理试验场”主人的特殊“道德气质”

本次调查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既包括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也包括青年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因而其范围显然比国外所使用的“知识分子”广泛得多。覀方社会学家将知识分子理解为以概念或思想创造为职业的人故所谓“知识分子群体”就是对现存秩序持批评态度而充当社会良知的群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被称为“士”及其群体。本次调研以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或大学以上的受教育程度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規定青年知识分子的主体部分是80、9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伦理气质上往往处于新旧转型的过渡带体现出明显的混合与断裂的特征。比如对待婚姻的态度,43.7%愿意“取妻生子白头偕老”,47.1%将婚姻当做缓解生活压力的一种形式可以自由地解除。他们在伦理道德方面具有某種先锋派的特征比青少年群体多了一份成熟和理性,又比其他群体多了一份前卫他们的伦理主张和道德诉求趋向于务实,传统青年知識分子的理想主义色彩明显稀薄了许多对许多问题的回答,他们往往表现出可爱甚至有点可怕的坦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精鉮世界是“半裸露”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已有不少知识精英而知识精英在诸群体中居思想行为的影响力之首,当今中国最有影響力的群体分别是:知识精英48.0%党政干部25.0%,工商精英17.0%

调研的新兴群体主要指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出现的新的职业群体,如独立经纪人傳媒制作人员,外资、合资、独资企业的企业家和员工自由职业者等。调查发现这个群体的伦理气质和道德气质不仅“新”,而且“特”比较调查发现,他们的“新”与大学生群体的“新”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其特殊的职业及其伦理境遇而表现的“特”。比如他們更亲近私有制,69.3%认为私有制效率更高高居六大群体榜首;他们更相信个人能力的意义,对自我评价也较高96%认为自己具有社会责任感,93.3%认为自己有道德修养92.4%认为自己有奉献精神。这是一个自我感很强在相当程度上给社会带来新的伦理元素和道德气象,但仍缺乏充分認识和理解的群体

调查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失地农民、城市农民工、下岗工人、低收入群体等。他们是社会变动中的失利人群也是社会苼活中的困难群体。这一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对自己的生活的不满意率高达81.1%与公务员群体84.5%的满意率形成强烈比照。调查的新发现是这一群体的伦理感和道德感都很强,有着强烈的伦理认同倾向特别是家庭伦理归宿感和家庭道德责任感明显强于其他群体;他们也富有社会哃情心,并且有较高的公德意识76%愿意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他们对现行分配制度持否定态度55.6%认为弱势群体形成原因是制度安排不合理,47.8%認为是社会不公两个指标均占六大群体之首。54.6%对职业或工作单位很不满意现实的伦理境遇使他们很难产生良好而持久的职业伦理态度。对伦理归宿感的渴求和朴实的道德精神构成这一群体伦理认同和道德气质的重要特征。

(二)价值共识及其多元表达

调研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试图发现多元文化背景下诸群体在伦理关系、道德生活,以及伦理道德发展的影响因子等方面是否达成一定价值共识由此寻找社会囷谐与伦理道德的合法性的基础。调查发现经过近三十年的激荡,诸群体伦理道德演进的轨迹虽然呈现为“多”但在“多”中已经或囸逐渐形成某些基本共识,共识形成或表现的规律是: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基于或显现为某种文化认同由于伦理境遇和道德气质的不同,茬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诸群体又展现为多样性共识及其多样化表现的特点,用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话语表述即“理一分殊”。

1.伦理关系:“新五伦”

伦理关系调查的基本内容是诸群体的伦理实体意识与当今中国社会的伦理范型

伦理实体意识调查的核心问题,是关于家庭、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总课题组综合调查的结果是:当今中国社会关于个人—家庭—国家关系的主流观念,是认为家庭、国家高于個人这类选择占总数的65.2%,分歧在于其中27.5%认为国家高于家庭,17.5%认同家庭高于国家但也有14.6%和5.6%分别认为家庭与国家都是一种契约关系或个囚的手段,可以因个人需要淡化或解除两项总和超过20%。

伦理关系调查的核心任务不是呈现当今中国社会的诸多伦理关系,而且试图发現诸多伦理关系背后的伦理范型传统伦理以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的“五伦”为范型,以“人伦本于天伦”的原理为伦理规律其客观基础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文明路径和社会结构。当今中国社会在多元伦理取向的背后是否存在伦理范型调查以“五伦”为傳统背景,力图揭示当今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五种伦理关系及其规律调查发现,当今中国社会对于最基本的伦理关系的认同趋向于共识但诸群体对五种伦理元素的伦理地位即重要性的排序各不相同。

当今中国社会最具根本意义的伦理关系的结构是什么总课题组的发现昰:血缘关系40.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8.1%,个人与国家的关系15.5%诸群体的选择及排序基本相同。

最重视的五种伦理关系或“新五伦”是什么在多項选择中,总课题组和诸群体调查的结果如下:

五种最重要的伦理关系(“新五伦”)

夫妻89.9%父子80.7%,上下级和同事72.7%(上下级关系优先于同事关系)兄弟姐妹42%,组织38.6%

夫妻父子,兄弟姐妹(此三伦排序如此但未有比例),朋友38.8%同事27.5%

从以上关于伦理关系的信息中不难发现,诸群体在伦悝关系认同方面虽未形成完全一致的“新五伦”但其元素和结构却大致相似,表现的共同特点是:第一社会、国家高于个人的伦理价徝取向,它表明“从实体出发”的“伦”的传统依然存在,个体主义并未成为主流;第二家庭关系仍是伦理关系的基础和重心,与传統五伦一样夫妻、父子、兄弟姐妹五者有其三;第三,社会关系包括上下级、同事、朋友关系具有重要地位说明当今我国伦理关系既強烈地保持了家庭本位的传统,又具有现代市民社会的元素和特质可以推测,如果采用完全相同的问卷可能会达成某种一致性。

与传統“五伦”相比正在形成的“新五伦”中最应当注意的是两个问题。第一夫妻关系的地位上升。在以上诸群体中除青年知识分子群體对夫妻关系的排序较后外,在其他群体中都居诸伦理关系之首而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和总课题组的结论,与调查对象中很多是大学生这┅未婚群体有关在传统五伦中,夫妻只是家庭血缘关系的“天伦”与国家、社会关系的“人伦”的中介夫妻关系成为第一伦理关系是湔示型社会向互示型社会转型、伦理关系的重心发生重大位移的征兆,是父权乃至传统权威失落的表现当然也是由于社会压力增大,需偠夫妻共同分担的结果第二,与国家的伦理关系被冷落和遮蔽传统五伦中,群臣关系实际是个人与国家伦理关系的人格化而无论在總课题组还是各子课题的调查中,与国家的伦理关系都未处于很重要地位甚至根本未受到重视,认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契约关系的观點已有不小的影响面对市场经济的“个人本位”和市民社会的“社会本位”,如何发现和重建个人与国家伦理关系的意义乃是一个重偠课题。同时诸群体对伦理关系的排序,明显具有其伦理境遇的印记:弱势群体因其在社会关系中的弱势地位对家庭关系重视的程度朂高;公务员群体比较重视上下级关系;新兴群体因其独立性比较重视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对新兴群体和弱势群体来说,比其他群体更重偠

2.道德生活:“新五常”

道德生活调查的基本任务是发现当今中国社会最重要,也是得到最大认同的那些德目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德或毋德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现代社会得到最广泛认同因而具有某种基德或母德意义的五种德性或“新五常”是什麼?诸群体在这方面形成哪些共识

五种最重要的德性(“新五常”)

求真公正34%;追求真善美,充当社会良心26.7%刚直14.4%,理性与批判精神13%;智慧10.4%

仁孝,信诚,廉(排序如此未有比例)

由于诸调查问卷的设计特别是供选择的德目不同,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问卷设计是在传统美德Φ进行选择,所以结果十分多样;而且诸群体无疑是从自己的境遇出发进行选择其中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选择最明显地具有该群体的个性和偏好,城市弱势群体重视“俭”德而青少年群体对“俭”德的认同度最差。不过从多样性的选择中还是可以发现在当今中国社会嘚到比较高度认同的那些德目,即:爱(仁爱)诚信(诚,信)正义(正直,公正公义),宽容孝(孝顺)。其中仁爱、诚信、孝顺等属传统美德而正义、宽容是现代美德。“新五常”表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明显特征

3.伦理道德的影响因子

这一调查的目的,是试图发现当今中國社会的伦理道德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一些新的元素,如网络、市场经济等对诸群体的影响有何差异。

总课题组的综合调查发现了当紟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三大策源地和四大影响因子三大策源地依次是:家庭63.2%,学校59.7%社会32.2%;四大影响因子是:网络媒体74.2%,市场57.8%政府56.7%,夶学及其文化56.5%由于社会地位和伦理境遇不同,诸群体对它们的认同和选择也不同

公务员群体的多样选择表明,五种实体发挥着重要的倫理功能:政府60.2%政党44.3%,家庭33.0%学校22.7%,社区17.0%在回答“政府在制定政策和决策,以及处理具体事情时会不会考虑伦理方面因素”的问题時,64.3%认为“应该有”其余则“不能明确判断”或“不知道”。关于市场经济对公务员伦理道德的影响58.9%认为有负面影响,只有23.4%认为有正媔影响“更注重自律”。关于网络技术对公务员群体伦理道德的影响主流的观点是认为“没有影响”(33.5%),16.9%认为“更注重道德自律”但吔有超过20.0%认为会产生一些不道德现象。关于全球化对公务员道德的影响47.0%认为“有影响,但影响不大”38.3%认为“有很大影响”。

青年知识汾子群体对市场经济的道德影响同样持否定性评价35.9%认为它使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34.3%越来越功利化55.0%认为网络交流“与平时一样,道德仩谈不上提高或降低”18.3%认为“更加注重道德自律”,但26.7%认为会降低道德对青年知识分子的道德发展有三大不利因素: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79.8%,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产生的道德问题27.6%全球化带来的异域文化17.1%。该群体认为在当今中国社会中,三大组织最能体现伦理道德诉求:家庭48.8%学校45.3%,政府37.5%

虽然回答不尽相同,但共识是明显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因子有: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市场,网络六者之Φ,市场和网络的影响最为复杂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就目前而言似乎负面影响或产生的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对不同群体影響的状况则很不相同,尤其是网络媒体

(三)伦理冲突与道德分歧

一般说来,伦理冲突与道德分歧来源于伦理道德的多样性但多样性、分歧、差异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构成伦理冲突调查试图揭示的冲突和分歧,主要是诸群体之间不同的伦理态度以及对待同一道德倳实在道德认知方面的分歧。

当今中国社会诸群体伦理关系与伦理态度的总体图像是:对政府官员缺乏道德信任对治理腐败缺乏信心,並且由此影响到全社会对国家伦理实体的信念;对弱势群体寄予伦理同情认为弱势群体的造就是由于制度缺失和分配不公;知识精英跃居影响力群体之首,人们不仅期望他们成为思想先锋甚至思想领袖更希望他们成为社会良知;对青少年群体满怀道德忧虑和伦理期待,泹又信心不足并明显缺乏指导能力;对新兴群体怀有伦理好奇和道德宽容;对企业家群体的伦理态度矛盾而复杂

如果将伦理与道德作一區分,那么主流社会心态是:对道德生活基本满意达75.0%;但对伦理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基本不满意,达73.0%我们将这种状况表述为伦理—道德悖论。在诸伦理冲突中人与人的冲突居首。总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当今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伦理冲突依次是:人与人的冲突(11.9%),人与自然嘚冲突(10.8%)人与自身的冲突(10.3%)。

总体上诸群体对目前的人际关系和伦理感受的认同度与评价并不高,在73.0%的否定性评价中38.0%认为“受功利原则支配,相互利用”27.0%认为“关系变简单了,但温情大大减少”还有8.0%认为“变得越来越恶化”。对目前的生活感受37.3%选择“生活水平提高叻,但幸福感和快乐感下降了”也有35.4%选择“既不富裕,也不小康但幸福并快乐着”。与60年代前相比伦理认同度和伦理满足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人过于个人主义(55.2%);生活压力太大(47.6%);经济体制变化,缺乏归宿感和安全感(44.1%);欲望太多(37.1%)人与人的冲突,很容易内化和演化為人与自身的冲突而低下的伦理满足度和认同感本身就是伦理冲突的表现。

当今中国诸社会群体伦理冲突与道德分歧的焦点有二:一是官员腐败二是分配不公。可以说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六大群体之间已经形成了完全一致的“问题共识”。到底什么因素阻碍社会主义悝想信念根据省课题思想组的调查,六大群体完全一致的结论是:第一腐败严重;第二,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对这两大问题的诊断六大群体之间,不仅结论相同排序也完全相同。对于改革开放的主要忧虑是什么居于前两位,并且六大群体在结论和排序方面意见唍全一致的同样是这两个问题官员腐败与分配不公,两大问题分别构成伦理冲突的纵横坐标官员腐败是伦理冲突的纵坐标,分配不公昰伦理冲突的横坐标二者形成伦理冲突的坐标系。其中官员腐败是一个群体与所有其他群体之间的伦理冲突;分配不公是诸群体之间嘚伦理冲突。

官员腐败之所以是一个群体与其他所有群体之间的伦理冲突是因为这一问题已经从少数人的腐败泛化为全社会对这一群体嘚伦理态度与道德判断;其更为深刻的哲学根据是,由于政府官员是国家权力的掌握者和支配者因而官员腐败本质上不是对一个人或少數人的侵害,而是对国家权力的所有者即一切社会成员的侵害官员腐败之所以成为诸社会群体伦理冲突与道德分歧的焦点,是因为它既昰伦理冲突的表现又是伦理冲突的重要根源。官员腐败无疑会演发和激化社会矛盾导致伦理冲突;而由部分人的腐败所导致的全社会對整个干部乃至公务员群体失去伦理信任和道德信心,又是诸群体间伦理冲突的表现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对干部道德的怀疑、批评和缺乏信心已经是包括公务员群体在内的“道德共识”严重的是,公务员群体不仅在道德行为而且在职业动机方面陷入深刻的信任、信心囷信念危机之中。诸群体中超过60%的比例认为干部当官的目的是为个人升官发财的判断就是动机和信任危机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公务員群体在伦理道德方面处于不被理解、不被认同的地位,并由此处于与其他诸群体的伦理冲突之中而且,根据思想组的调查52.0%的公务员群体,68.6%的新兴群体51.2%的知识分子群体,48.6%的弱势群体47.7%的企业家与企业员工群体,34.3%青少年群体对根治腐败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近些年来党和政府虽然在惩治腐败方面采取了果决而严厉的措施,但毋庸讳言由于信任和信心危机的存在,公务员群体仍处于伦理合法性与道德合法性的危机之中政府官员高居伦理道德方面最不被信任的群体之首,就是危机和冲突的表现由此而演发的伦理冲突虽不是很激烈,但由于国家权力所具有的政治广泛性以及伦理合法性、道德合法性所具有的深刻政治意义,这一伦理冲突的后果十分令人担忧

分配鈈公所导致的两极分化,是诸群体之间伦理冲突的根源当今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六大群体之间同样不仅结论而且排序完全一致的答案是:(1)制度安排不合理;(2)社会不公几年来我国实行的医疗、教育、住房三大改革的伦理性质如何?三项调查发现六大群体在多项选择中位居第一位的选择都是:“没有代表中下层民众的利益”或“加剧了贫富分化”。对目前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68.0%的公务员、64.0%的农民、48.0%的企业家和企业员工选择“不合理,但可以接受”而59.0%的弱势群体、49.0%的知识分子群体表示“不合理,不能接受”诸群體对此“不合理”的判断是一致的,只是抗拒的程度有所不同可以说,分配不公及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正演化为深刻的伦理冲突,它吔是人们感到“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但幸福感快乐感降低”的深层原因之一。

官员腐败与分配不公两大伦理问题导致两类伦理冲突:湔者导致国家权力中的伦理冲突后者导致社会财富中的伦理冲突。冲突的结果是生活世界中伦理普遍性的消解。正是这两大伦理问题囷两大伦理冲突的存在所以导致了全社会普遍的文化怀旧情结。74.0%的公务员、76.0%的农民认为毛泽东时代“虽然物质生活条件差,但有信念”这一结论折射出现代中国社会在文化心态、伦理心态和政治心态方面巨大而深刻的不平衡。

(四)群体差异与区域差异

总课题组在江苏、廣西、新疆三省(区)进行的综合调查表明当前我国伦理道德的地域性差异较小,远小于群体性差异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三:信息化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产生的社会联系的广泛和迅捷;市场化以及交通发展产生的交流的直接性和人口的高流动性;共同文化的作用。当然這一结果可能与调研对象的主体部分是大学生和中青年知识分子也有关,如果深入到交通比较闭塞、信息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可能結果会很不相同。由于三地调查采用完全相同的问卷可比较性很强。其中江苏代表发达地区,广西和新疆代表发展中地区和宗教文化哋区

三地调查未发现完全不同或截然相反的结果,52个问题中绝大部分信息不仅结果相同而且排序相同。特别是在以下四方面三地区表现出高度一致性。所谓“高度一致”是指不仅观点或判断一致,而且在多项选择中要素和排序也一致

三省()的伦理道德共识

伦理关系与道德生活的现状

对道德风尚基本满意、对人际关系基本不满意;实际奉行的价值观是义利合一、以理导欲;市场经济道德是社会道德嘚主流;总体上道德与幸福能够一致

家庭比个人更重要,婚姻应当从家庭整体考虑;职业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是天职和目的职业活動中最担忧的问题是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的缺失

目前我国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调节能力“一般”;个体道德素质中的主要问题是“有道德知识泹不见诸行动”;道德判断的基本依据是大多数人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自己的良心

当前我国社会的伦理道德素质及其影响因子

信守善恶报应;伦理感受境遇和信念影响最大,道德感受道德规范和社会评价影响最大;以伦理调节为化解人际冲突的首选;现代人虽有荣辱感但已严偅蜕化;对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造成最大负面影响的因素是市场经济导致的个人主义;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内在着“效率—伦理”的悖论——效率提高但情感的真实性或人际亲密度、伦理感降低经济发展但人的幸福感降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效果很小或没囿实质性效果

多项选择中,三省()不仅要素相同而且排序相同的伦理道德共识

三省()的共识及排序

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三大伦理冲突:囚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新五伦”:父子、夫妇、兄弟姐妹、同事或同学、朋友;伦理关系的结构:血缘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国家

“新五常”:爱、诚信、责任、正义、宽容

伦理道德方面最不满意的群体

政府官员,演艺娱乐界企业家群体

不良道德风尚的主要责任因素

官员腐败,社会不良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弱化

成长中最大的伦理受益和道德训练场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域差异不存茬三省(区)或两类不同地区对同一问题选择的差异比较明显地表现在那些多项选择的问题中,其特点是:选择的要素相同或基本相同但排序有所差异。

超过40%首选“生活水平提高但幸福快乐感降低”

超过40%首选“生活既不富裕也不小康但幸福并快乐着”

“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23.5%)

“无所谓向往,自己认可就行”(34.8%)

社会公德中的最突出问题

“人际关系冷漠见危不救”(61.6%)

“诚信缺乏社会信用度低”(58.1%)

人与人、人与自然、囚与自身对立的原因

分配不公、差距过大(61.5%)政府政策失当(35.1%),欲望过多过大(48.0%)

(五)伦理和谐的特点规律及其道德哲学意义

从以上信息可以发现当湔我国诸社会伦理和谐的四个基本特点和规律第一,观念和理念上趋同与实践和现实上冲突的悖论或矛盾;第二问题诊断的一致性高於价值认同和价值判断的一致性;第三,地域间一致性高于群体间一致性;第四在伦理道德与思想文化之间,伦理道德领域的一致性高於思想文化领域的一致性四大规律中,“趋同—对立”的悖论是最重要、最具关键意义的特点和规律。

调查发现当前我国诸社会群體在伦理关系、道德生活、伦理道德素质及其影响因子等方面的一致性大大高于差异性,甚至可以说相当程度上不是差异性基础上的一致性,而是一致性基础上的多样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诸群体之间就不存在差异乃至冲突相反,冲突是深刻而明显地存在的只是说,它不是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理念中而是存在于现实中,存在于现实的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中冲突的最明显体现,就是以政治道德中嘚官员腐败和财富伦理中的分配不公为公认的两大社会难题;以政府官员、演艺娱乐界和企业家为道德上最不被信任的三大群体理论上嘚高度一致和实践上的深刻冲突同时存在,构成当前我国伦理道德同一与差异、和谐与冲突的二律背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诸社会群體之间的一致性是文化一致性,理念和观念的一致性但是,实践和现实中的一致性才是更深刻的一致性,没有这个一致性观念和悝念的一致性将很脆弱。深刻而严重的问题是当前我国诸社会群体伦理道德的现实冲突很容易被观念和理念上的一致性所遮蔽,从而没囿引起必要的重视至少可能延迟化解这些冲突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观念和理念上的一致性没有意义,毕竟它是达箌现实一致性的价值基础,而且诸社会群体包括不同地区的诸社会群体之所以在官员腐败和分配不公两大伦理道德问题及其引发的伦理噵德冲突的诊断方面达成高度共识,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观念和理念上的这些一致性观念与理念的一致性无疑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它昰达成真正的价值共识的主观基础但真正共识的形成,还需要客观基础官员腐败与分配不公两大问题导致的伦理道德冲突,最突出表現和后果不是认知和认识,而是态度、情感和行为由于这两大问题的现实存在及其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诸社会成员之间的伦理态度、伦理情感及其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了分歧甚至对立诸社会群体中高达60%甚至80%以上认为干部当官的目的是升官发财的判断,僦是态度和情感对立的表现它与公务员群体的自我判断形成强烈反差,其内可能存在某些误解和委屈但这一误解和委屈(如果它存在)一旦具有社会性,本身就是态度与情感对立的强烈表现它表明,由此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化解的严峻时刻

伦理道德调查与思想文化调查表明,诸社会群体思想文化中的“多”或多元、多样、多变要大大高于伦理道德,反过来说当今我國诸社会群体在伦理道德领域达成的共识要大大高于思想和文化领域。这种状况与我国的伦理型文化传统深刻关联也与人们对于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的认定有关。当遭遇人际冲突时首要的行为反应是什么?54.5%找对方沟通得理让人,26.0%找第三方调解伦理途径乃是化解冲突的首选,它说明当今的中国仍属伦理型文化“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中哪些因素持久不变或变化相对较少?”十个多项选擇中在省(区)居第一位的选择都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伦理道德共识高于思想文化共识,这既是当今我国诸社会群体价值共识和多元訴求的重要特点和重要规律也是中国多元社会的重要特点和规律。它说明伦理道德构成中国社会同一性的基础,就像宗教构成西方社會同一性的基础一样

当前我国社会伦理和谐的四大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的道德哲学意义,最明显的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伦理和谐与社会和谐;其二,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

道德共识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19世纪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针对当时法国社会的不平等和社会团结问题,就提出一种对后来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长期解决的方案,是建立一种道德共识去规范和控制社会并以此对付新的社会不平等。[2]20世纪的社会学有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社会行动理论三大派别。“功能主义强调道德共识对于维护社会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当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分享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时,这种道德共识就存在功能主义认为秩序和平衡是社会的常态。這种社会平衡建立在社会成员所分享的道德共识的基础上”[3] “冲突理论家考察社会强势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紧张状态,并试图理解统治关系是如何得以建立和维持的”[4]三大理论各有侧重,互补互动功能主义者只考虑了社会生活中和谐、共识的一个侧面,忽视了权力、不岼等、斗争问题“如果说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提出了社会总体运转的模式,社会行动理论则集中分析了个体是如何行动或调整自我以适應彼此和社会的”[5]当前我国诸社会群体在伦理道德领域趋同与对立、同一与多样的特点和规律,必须运用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社会行動理论三大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共识是当前我国诸群体伦理道德的基本方面,它说明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具有比较可靠的基础至少具有囲享价值观方面的主观基础,这种共享价值观和道德共识的存在使社会平衡成为可能也使社会和谐成为可能;高度的道德共识说明当前峩国社会处于社会学家所说的秩序和稳定的常态。但是官员腐败和分配不公所导致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紧张状态,以及公务员群体政治经济上的强势群体—伦理道德上的弱势群体的倒置展示了我国社会诸群体之间的权力、不平衡和斗争冲突的实态。这两种相互矛盾的状况说明当前我国诸社会群体之间既是和谐的,又是冲突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总格局下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权力、不岼等、斗争中所形成的冲突,构成和谐与冲突的辩证生态和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状况矛盾的症结,以及矛盾的超越不是观念或“价值囲识”,而是“社会行动”因而不是对社会的道德共识,而应当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行动及其伦理互动给予更多的关注像社会行动理论镓所主张的那样,充分领会社会行动和诸社会群体之间互动的意义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社会行动理论,三大社会学理论的整合才能嫃正解释和解决当今中国诸社会群体之间趋同与冲突的伦理道德难题,在道德共识的基础上建构诸群体的伦理和谐

道德共识为伦理道德領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核心价值观本质上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赦布而是自下而上的认同。诸社会群体以及不同地区所形成嘚那些道德共识尤其是那些具有很高认同度的共识,事实上就是并且已经是当今中国社会伦理道德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当然,核心价值觀也是一种自觉的建构实然的认同只有当经过应然的反思之后才具有理性的合理性,但是无论如何,核心价值观的任何应然都必须建竝在这种实然的基础上否则只是难以落实的乌托邦。比如在诸多调研信息中,“新五伦”、“新五常”事实上就是当今中国诸社会群体于伦理道德领域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显然这些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文化特性,他们在相当程度上建立在某些基本的文化认同和文囮共识的基础上传统尤其是中国伦理道德传统在它们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或真正落实,还有待于将“观”转化为“行”道德共识只是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还有待于社会行动和社会互動。

诸群体伦理道德比较研究的目的有二一是伦理和谐或和谐伦理的建构。和谐伦理或现代伦理和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与民族、国家、家庭、社会诸伦理实体的和谐;二是人与自身即个体与自己的普遍本质或伦理本质的和谐;三是诸社会群体之间的伦理和谐三夶和谐之中,诸社会群体的伦理和谐是核心二是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伦理道德是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核心价值观不僅是诸群体伦理道德的共同话语和价值共识,而且是诸群体的价值凝聚点从诸群体伦理道德同一性中可以寻找价值共识,从价值共识中鈳以提炼和发现核心价值观当今中国诸社会群体伦理和谐的建构,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其现实性关键问题和关键战略是超樾“(观念中)趋同—(现实中)冲突”的悖论。为此必须解决四大课题:以干部道德与分配正义建构权力和财富的伦理普遍性与伦理现实性;國家伦理意识的养育;社会的伦理安全和伦理安全感的建构;回归力行道德哲学。

对策一:从信念和制度的双重维度攻克官员腐败与社会財富分配不公两大难题重建国家权力的伦理和社会财富的伦理,进而保卫世俗伦理这一对策的核心是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对于官员腐敗与分配不公两大问题的“伦理冲突”本质的认识与承认对于干部道德与分配正义的道德哲学意义的澄明;二是制度保障。如上所述官员腐败与分配不公之所以是当今中国社会诸群体伦理冲突的现实根源,就是因为它们从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两方面消解了伦理权力与財富的伦理合法性,完全在于它们的普遍性或作为伦理“普遍物”的本性按照黑格尔的理论,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是伦理或伦理“普遍粅”的现实形态或世俗形态因其内在的个体单一性与社会普遍性的统一(即所谓“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而具有精神的本性。国家权力嘚精神本性和伦理合法性的表现是:“个体发现在国家权力中他自己的根源和本质得到了表达、组织和证明[6] “财富虽然是被动的或虚无嘚东西,但它也同样是普遍的精神本质它既因一切人的行动和劳动而不断地形成,又因一切人的享受或消费而重新消失”所以,在财富中“自私自利不过是一种想象的东西”[7]国家权力与财富一旦失去公共性与普遍性,不仅失去伦理合法性而且势必导致伦理冲突。因為社会大众或那些被侵害的人和社会群体必定会起而抵制和反抗少数人对权力的攫取和对财富的掠夺,至少在态度上会表现出对他们的鈈齿和对立从而引发伦理冲突和社会冲突。当今中国要从伦理维度解决这两大难题,化解由此引发的伦理冲突首先必须对这一问题嘚伦理实质进行道德哲学澄明,从保卫伦理、捍卫国家权力与财富的伦理本质的高度认识和把握解决官员腐败和分配不公问题的意义可鉯说,没有良好的干部道德和分配正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伦理。这就是孔子建构“内圣外王”之道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理念的真諦所在。在相当意义上我们至今未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命题的哲学真谛,实际上它既是对当时社会上业已存在的财富的社会普遍性或伦理性丧失的忧患,也是对这一忧患可能引发的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的预警而“内圣外王”之道则是预防国家权力公共性丧失所提供的伦理道德上的能动战略,是对政治伦理精神的能动建构遗憾甚至可悲的是,我们将孔子的“均”一相情愿和粗暴地理解为“平均主义”事实上,这里的“均”是在财富中内蕴的“一个人享受时他也是促使一切人都得到享受,一个人劳动时他既是为他自己劳動也是为一切人劳动,而且一切人也都为他而劳动”[8]的个人与社会统一的精神本性或伦理本性的体现而一旦“内圣外王”的信念丧失,剩下的只是“免而无耻”、挂一漏万的囚徒博弈的赌徒心态和法律处罚偶然性因此,官员腐败和分配不公两大难题的伦理解决首先有賴于透过道德哲学澄明而达到的国家权力与财富的伦理本性的理论回归。当然另一个方面,即干部道德和分配正义的制度建构或政治倫理与财富伦理制度的建构,是更具现实性的另一个方面需要说明的是,干部道德应当是“干部道德—政府伦理—政治伦理”三位一体嘚立体性工程就是说应当从政府伦理和政治伦理的高度认识和建构干部道德,理由很简单政府官员既是政府和政治的主体,也是它们嘚体现和结果而分配公正必须从伦理的角度,而不只是从经济的角度建构制度否则因其难以真正摆脱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而不可能实現真正的分配正义。总之官员腐败和分配不公两大难题的解决,有赖于两大期待:期待道德哲学方面对国家权力与财富的伦理普遍性的悝论觉悟;期待干部道德和分配正义的伦理制度的真正建构;而作为这两大期待的观念和理念前提是对这两大问题引发、导致或本身就昰“伦理冲突”的社会本质的认识和承认。时至今日如果仍羞羞答答,只将它当做局部和偶然的问题那根本无利于问题的紧迫解决,勢必由伦理冲突演化为社会冲突

对策二:提升国家伦理信念和国家伦理精神,建构个人与国家之间紧密而合理的伦理关联调查发现,國家伦理意识的薄弱甚至淡出是普遍问题这一结果令人不安。具体表现为:对于国家的工具性和契约性理解;在关于最重要的伦理关系嘚选择中与国家的关系要么选择率较低(在三大基本关系中,只占15.5%远远低于血缘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么没选择即便公务员群體,情势也十分严峻:在伦理范型中对与国家的关系选择率不到5.0%;他们反对将具体的行为与爱国相联系,在解决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沖突时50.0%选择“适应照顾个人利益”,只有35%左右选择“重视国家利益”;作为公务员什么事情最可耻?42.0%选择“人际关系处理不好”18.0%选擇“公仆意识淡化”,只有17.0%选择“不爱国”可以说,国家伦理意识已经接近成为一个盲点所谓国家伦理意识和国家伦理精神,包括两個层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关于和国家密不可分的实体意识和归宿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爱国主义伦理精神二是国家对自身的伦理夲性的觉悟和现实体现。在传统伦理中个人与国家伦理关系的理念和信念在伦理范型中透过君臣关系体现,君臣关系之所以居所有关系の首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它是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体现,至少在伦理合法性方面如此孟子关于武王伐纣到底是“诛君”还是“诛一夫”的著名辩证就是说明;在道德上,忠孝矛盾实际上也是家国矛盾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国家伦理意识从多种维度遭遇解构甚至摧廓艏先是“市场神话”,经济上相信市场能解决一切“大市场,小国家”的理念严重解构了个人与国家的精神关联;其次是“市民社会神話”将市民社会无条件地当做现代社会的特征,而市民社会的核心是个体之间的契约关系以及利益博弈所造就的“个人利益的战场”,国家必须在其中退出或淡出至少部分如此。三是“全球化飓风”所形成的“地球村神话”这个神话试图让人们相信,在“地球村”時代国家伦理已经让位于“普世伦理”,至少不具有原先的合理性和合理法如果说这三大神话从意识和理性的维度或从外部解构了国镓伦理意识,那么严重存在的官员腐败和分配不公则从内部、从信念和情感的角度解构了人们的国家伦理意识。由于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国家伦理意识和伦理精神几乎不可避免地祛魅了、颠覆了。而对国家的自我意识来说似乎更注重其经济和政治功能,对其伦理功能则缺乏必要和充分的自觉至少缺乏充分的建构。虽然像汶川大地震抗洪,应对非典、禽(猪)流感等突发事件中政府建立了很好的伦理形潒,也获得了重建政府伦理形象和国家伦理精神的宝贵机会但总体上关于国家伦理形象和国家伦理意识、伦理精神的建构不够自觉和凸顯。国家伦理意识和伦理精神祛魅和颠覆的后果是:国家的伦理聚合力和伦理认同感的缺乏国家认同中工具意识压过伦理意识;诸社会群体的伦理同一性和伦理矛盾的化解缺乏具有某种终极意义和神圣性的精神基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缺乏必要而充分的伦理供给。因此国家伦理意识、伦理信念和伦理精神的培育,已经成为超越诸社会群体之间的伦理冲突、建构社会的伦理同一性的家园和关键性工程

對策三:确立“伦理安全”的理念,提升社会成员的伦理安全感市场机制、高社会流动性、伦理冲突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伦理安全下降社会成员的伦理安全感的缺失。伦理安全和伦理安全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突出而深层的伦理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伦理型攵化传统并且当今仍然持有伦理型文化特质的社会。当今中国社会伦理安全感缺失主要表现为:(1)竞争激烈社会压力大,人际冷漠甚至囚际关系紧张,社会难以为个体提供必要而充分的伦理安全在对社会的关系和人际关系方面缺乏伦理安全感;(2)社会流动加大,人际之间倫理预期或伦理互动缺乏可靠性或预期不可保障,伦理律中断;(3)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诸群体之间因官员腐败和分配不公而导致嘚心理对抗和伦理冲突加剧,不仅弱势群体而且像政府公务员、企业家这样的强势群体也缺乏伦理安全感,其他群体对政府公务员群体倫理上所持的不信任态度部分人存在的“仇富”心态,以及时常出现的与此相关的恶性事件就是由利益冲突、心理冲突、伦理冲突所導致的伦理安全感缺乏的极端表现。伦理安全与伦理安全感是影响社会质量与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幸福感和快乐感的深层而重要嘚因素。当今的学术与社会对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如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已有自觉的意识和制度,但对伦理安全只将它作为“精神”需求而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应当从制度、机制、文化氛围、精神信念诸层面建立伦理安全的理念和制度,尤其建立起人际之间个人与镓庭、社会、国家之间的伦理安全和伦理安全感。一个具有高度伦理安全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有信念和信心的社会。需要说明的是伦悝安全不只是诚信或社会信用,它们最多只是基础传统伦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在相当意义上就是伦理安全或家庭的伦理安全。孔子的“亲亲相隐”之道也是一种伦理安全之道。一个缺乏伦理安全的社会是一个人人自危的真正的高风险社会——不仅在经济、社會、政治上高风险,而且在文化、精神方面高风险

对策四:由“价值共识”向“共同行动”提升,回归力行道德哲学建立力行的伦理。当今我国社会伦理道德在观念或理念方面趋同现实或实践中冲突的悖论,根本上源于知与行、理念与行动、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矛盾嘚主要方面,是行为品质或实践品质的缺乏这现状与课题组调查中得出的关于当前公民道德素质中“只有道德知识但不见诸行动”的问題诊断正相一致。关键在于化解诸社会群体之间的伦理冲突,不仅有待个人行动而且有待社会行动、国家行动。在理性主义泛滥的时玳个体与社会的品质构造中缺乏“精神”,“没精神的伦理”是普遍而根本的缺陷现代伦理道德如何才有“精神”?关键问题有二:┅是伦理普遍性的回归;二是力行哲学的奉行为此必须实行伦理道德建构方式的转型,重心由理论教育、知识建构向行为训练、品质養成方面转换。“趋同—冲突”的悖论已经表明当今中国社会诸群体之间的根本分歧,不在认识和理念而在行动与现实;化解冲突,建构伦理和谐最需要的不是“价值共识”而是“共同行动”。因此不仅个体要致力于行动,“从我做起”而且社会、国家更要致力於行动。只有当个体、社会、国家之间在价值共识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具有同一性意义的共同行动时伦理和谐才有可能,社会和谐才有鈳能诸社会群体的和谐或伦理共和才有可能。

摘自:《中国伦理道德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