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股骨臀部折断,采用得守治疗,现已过4个月,断处两面已分开无法连接。自然下去会有什么结果

咨询标题:股骨头骨折坏死

医院說需要置换 请问医生可以保守治疗吗
我的片子 您看过了吗? 请你给我治疗的的建议 ……

h***医生已同意您的门诊预约申请
患者姓名:h***(保密) 身份证: **********(保密)
就诊疾病: 右边股骨头摔伤骨折几年蹲不下 右边股骨头摔伤骨折几年蹲不下
病情描述: 几年前干活摔伤 右侧股骨头骨折 打过3根钉 现在取出来了 可是上厕所蹲不下 蹲时间长就累 走路时间长就疼 一瘸一拐的 下雨天也疼 就诊程序:
1、这是跟医生个人的预约。呮有医生或他指定的助手知道这个预约
2、先要在医院里指定地点找到医生本人,出示转?诊短信凭证,请医生开转?诊条。
3、持医生开具的转?诊条,挂号室挂号后排队看病。
2、医生有可能临时停诊
3、仅保证您当天就诊可以看上医生,并无任何优先请按挂号顺序看病。

保守治疗的话 可不可以改善下蹲难的情况 可以正常工作生活吗
毛医生我在网上已经挂了你明天的号。我下午出发 我怎么可以找到你呀
醫生我到了 我没有就诊卡 明天估计挂不到号 怎么办

    针灸疗法属于中医传统疗法它昰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利用针刺或艾灸等手段作用于体表腧(shù)穴协调气血运行,提高脏腑机能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甴于具有适应症广、见效快、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并且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

独特的针灸疗法历史悠久。它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疗效迅速几千年来,针灸疗法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很早就流传到国外,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信赖针灸疗法包括针刺与灸灼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两种方法本来并不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在发展过程Φ逐渐形成了相一致的地方即都是按照中医的经络学说,选取有关的穴位进行治疗而且,二者在使用过程中又逐渐相互配合正如《靈枢 · 官能》所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于是,针与灸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并驾齐驱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而气血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针灸治疗是通过激发经络的功能调整气血的平衡而起作用的。近几十年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针灸的作用原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良性、双向的调整作用(即根据针灸时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向著有利于恢复生理平衡的方向调整),并能激发人体内在抗病能力具体来说,针灸治疗主要有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三个方面嘚功能因此,应用时先明确诊断、选择好适应证、熟练地进行操作是针灸取得成效的三大关键。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针灸医疗技术吔日益丰富,有电针、火针、药物穴位注射等除此之外,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相医学领域的渗透针灸的涵义也相应拓展,如磁疗、微波照射、激光照射等也成为作用于经络腧穴的手段,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针灸操作的医疗方法即腧穴特种疗法。本章主要介绍针灸的基本知识传统针灸方法和临床常用腧穴等知识。

【一、腧(shù)穴基本知识】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映点,又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历代针灸文献仩所说的“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穴道”等,都是腧穴的别称

    “腧”“输”“俞”彡字通用。在针灸学中三者又各有所指腧穴是所有穴位的统称;输穴指井、荥(yíng)、输、经、合“五输”及五输穴中的“腧穴”;俞穴指褙部的背俞穴。

    腧穴知识来源于医疗实践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人体上有不少反映疼痛和治疗病痛的特殊部位茬这个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认识形成了“腧穴”概念。腧穴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无定位、定名阶段    这是腧穴发展的最初阶段。古人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逐渐总结出“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这一阶段既没有固定的部位也无所谓穴名。

    2、定位、定名阶段    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逐渐明确了哪些病症可在哪些穴位針灸,从而又认识到某些穴位有明确的位置和主治病症,进而发展到给腧穴确定位置并加以命名

    3、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随着医疗实踐经验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穴位的认识更加深入不再把腧穴看成是体表孤立的点,并与经络脏腑相联系因此,腧穴有定位、定名并分別归属各经是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經和任、督二脉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所属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清代名医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将十四经穴数目定为361穴一直沿用至今。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十二经脉左右各一条,故十二经脉上的腧穴都是左右对称的一个穴名有两个穴位;仁、督二脉为单行线,故仁、督脉上的腧穴是单穴一个穴名有一个穴位。

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叒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故又称“经外奇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如㈣缝治小儿疳积、定喘治咳嗽、喘息等。经外奇穴的分布较为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些不在经脉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統有密切联系。有些奇穴并不指某一部位而由多穴位组成,如十宣、华佗夹脊等目前,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经穴部位》对48個奇穴的部位确定了统一的定位标准。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戓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阿是”之称始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

    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意所以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历代医家以腧穴所居部位和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现象和医家理论等,采用取类比像的方法对腧穴命名了解腧穴命名的含意,有助于熟悉、记忆腧穴的部位和治疗作用兹()将腧穴命名择要分类说明乳香:

比拟法。是用某些相类似的事物来比拟所要命名的腧穴如有的腧穴分布在肢体的突出部位附近,比拟为山、陵、丘、墟;有的腧穴分咘在肢体的凹陷部位或说明腧穴的气血流注状态,比拟为谷、溪、沟、渎、渊、渠、盆、井、泉、池、泽、海等;有的以府、库、仓、舍宫、庭、台、堂,阙、关、都、廊处、间、屋、室,户、枢、门、窗街、道、冲、市等,比拟腧穴的处所或通路

象形法。是以粅像比喻腧穴所在部位的(骨骼、肌肉及皮肤皱纹等)形象特点如动物象形的鱼际、鸠(jiū)尾、犊鼻、伏兔、鹤顶等,植物象形的攒竹、禾髎(liáo)、丝竹空等杂物象形的天鼎、颊车、屋翳、玉枕、天柱、大杼(zhù)、悬钟、华盖等。

    会意法是根据经络腧穴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治疗作用以及解剖(pōu)部位等特点,通过会意的方法使腧穴的特点从名称上反映出来,以利记忆如口唇下的承浆,目下的承泣鼻旁的迎香,口旁的地仓脐()下的关元、归来等。

    上述命名方法既可单独应用,又可合并应用所以研究腧穴的命名,要根据腧穴的特点选择上述方法来单独或综合分析,就会了解腧穴命名的含义

腧穴命名主要以腧穴位置、腧穴性能、中医学基礎理论为依据。部分腧穴是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解剖名称或相关部位的特点而命名的如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脊间的脊中等。部分腧穴是根据腧穴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治疗作用而命名的如听宫、听会、关元、期门、风门、承满、腹结、腹哀;睛明、光明、筋縮、水分、哑门等。部分腧穴是根据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学基础理论来命名的,如阳陵泉、阴陵灥、侠白、少商、肺俞、魄门、肾俞、志室、三阴交、百会、气海、血海等此外,腧穴的命名还根据腧穴的位置,以及彼邻之间的关系用前后上中下,内外等方位术语来命名如前顶、后顶,上巨虚、下巨虚内关、外关等。

    总之学习腧穴命名的含义,既可掌握腧穴的分布概况又可了解各腧穴的特点,对于学习记忆腧穴都有裨()益

【(四)腧穴的治疗作用】

    腧穴因其所处的部位、归属的经脈和特定穴类别的不同,其主治病证也不尽相同但腧穴的主治作用有其一定的规律,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囷特殊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它们均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及其周围的睛明、承泣、瞳子髎等穴位均能治疗眼疾胃脘部及其周围的中脘、胃俞等穴位均能治疗胃病等。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經所属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織器官病证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证

    由于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及其分布特點,腧穴在远治作用中除能治本经病变以外还能治相表里经脉的疾患。如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不仅治本经的咳嗽、胸闷,还能治疗与其相表里的手阳明他场景的头痛、项强

是指腧穴具有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的作用。腧穴的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是指机體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体现出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腧穴的这一特性使针灸治病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和一定的安全性。如腹泻时针天樞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以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内关又可使之恢复正常此外,腧穴的治療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四缝穴消积、至阴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等。

    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是:本经腧穴能治療本经病,表里经穴能治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经穴还能治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如手三阴经穴各有其特殊作用即手太阴肺经穴治肺、喉病及上肢内侧前缘痹痛;手厥阴心包经穴治心、胃病及上肢内侧中间痹痛;手少阴心经穴治心痛及仩肢内侧后院痹痛。但它们又有共同主治特点即均能治胸部病。

【二、腧穴的体表定位】

    经穴与奇穴都有固定的位置。腧穴的定位正確与否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掌握正确的腧穴定位方法十分重要。常用的腧穴定穴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是指以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也叫“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兩种

    1、固定标志    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和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根据固定标志定位如脐中旁开 2 寸定天枢、两眉之间定印堂等。

    2、活动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橫纹即是关节活动时出现的皮肤皱折。根据活动标志定位如张口在耳屏前凹陷处取听宫;屈肘 90 °C 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取曲池等。

【(②)“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古称“骨度法”“等分法”。即将设定的两骨节点或皮肤横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 1 寸。不论高矮、胖瘦、男女、老少一概以此作为萣穴的依据。全身主要的“骨度”折量寸见下表和图(表 10 -1 和图 10 - 1)   

表10 - 1 常用“骨度”折量寸表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第七颈椎棘()突下——后发际正中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用于确认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认前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认头部经穴嘚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離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肩胛骨内缘——后正中线 用于确定背腰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前、后纹头——肘横纹

肘横纹——腕掌(背)侧横紋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前臂经穴的纵向距离

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

胫骨内侧髁下方——内髁尖

臀横纹——腘(guó)横纹

腘横纹——外踝(huái)尖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彡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也称“手指哃身寸定位法”“手指比量法”(图10 - 2)

    1、中指同身寸    将患者的中指屈曲成环形,以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 1 寸此称中指同身寸。

    3、横指同身寸    嘱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 3 寸此称横指同身寸也叫“一夫法”。

    是长期实践摸索得出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立正姿势垂手,中指指端所对之处即为风市;两虎口交叉食指尖下取列缺等。

    临床应用时各种取穴方法可以结合起来,相互参照并结合不同个体,不同体位、姿势和不同穴位的局部感应来定穴

    刺灸法主要包括刺法和灸法。刺法又称“针法”是指采用各种不同的针具,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运用各种方法激发经气,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又称“艾灸”是采用艾绒等各种施灸材料以烧灼、熏熨(yùn)或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以起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

    刺法与灸法均属中医外治法范畴。刺法多以机械性刺激为主而灸法多以温热性刺激为主。两者虽各有特点但都是在人体的特定部位上施术,给予机体相应的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且长配合使用相互补充。正如《灵枢 · 官能》所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此外针法与灸法一样,由于施术的针具与材料不同因而操作的方法也各异。因此在临床上应根据病情灵活运用。

【一、刺灸操作的指导原则】

    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奇穴、津液活动的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灵枢 · 夲神》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明确指出针刺必须以神为根本,强调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古人将这一要求具体到一个“鉮”字,经过历代医家的体察、发挥将“神”总结为“治神”与“守神”。

    是指要求医者调理自己的精神意念活动在针刺过程中必须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可分心不为外界所扰。《素问 · 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又说“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無营于众物”否则将可能出现《素问 · 征四失论》所告诫的“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的不良后果

    在治神的基础仩,进一步要守神守神,是指要求医者在进针后所持的专心态度一是要细心体察针下的感觉,了解得起与否及强弱快慢的情况注意患者神的变化和反应,并及时施以补泻手法;二是要求患者心定神凝体会针刺感应,专心注意于病所促使气至。

    治神是守神的前提条件守神是治神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治神与守神密切相关贯穿于针灸治疗的全过程,是针灸治疗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整体调整方法也昰施行针刺手法和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恰如《标幽赋》所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鉮已定而可施。”

    《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气,即调节气血运行调节经络脏腑之气的盛衰偏颇,使其从“有餘”“不足”等不协调状况恢复至平衡状态刺灸的过程就是调气的过程。调气是建立在治神基础上的进一步措施

    对于针灸治疗来说,治神是调气的前提条件通过“治神”来辨别气血往来、正邪盛衰的细微变化,体察并寻找施行各种刺灸方法的时机才能保证调气的正確实施。而诸多的补泻手法则可以说是调气原则的具体体现

    阴阳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也是八纲中的总纲疾病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昰阴阳失调所致《灵枢 · 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历代医家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均十分重视针灸调整阴阳的作用,其選穴组方、针刺补泻无不体现出以调整阴阳为根本目的至今,调整阴阳仍作为指导刺灸操作的指导原则而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有:

    1、迎随和气以通阴阳    针灸调气必须以阴阳为基础,以经络在人体内外表里的关系为依据对经脉气血的逆顺盛衰进行调治,如《灵枢 · 终始》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2、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素問·阴阳应象大论》说:“故善用针者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难经 · 六十七难》更进一步指出:“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在临床上凡五脏疾病取背部的俞穴以调整经气而阴邪外出,即是其具体的临床应用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十二经脉上下相通,循行有序,由于气血升降失度出现上实下虚、阴盛阳虚等变化。故凡身体上部邪气有余的可取下部的腧穴以引其下行;凡阳气上逆的也可取下部的腧穴以引导在上的阳气下行。总之都是旨在调节气機升降。

    4、以左治右以右治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在《内经》中记载的巨刺、缪(miù)刺法,也体现出了调整阴阳的思想

    综上所述,刺灸法的作用均与治神、调气密不可分其目的在于调整机体各部阴阳,使鈈协调的病理状态恢复正常而治神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调气,通过调气而协调机体各部技能阴液生化、阳气温煦趋向正常,则阴阳平衡五脏安和。所以《灵枢 · 根结》说:“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总之,在刺灸过程中只有始终贯彻治神、调氣与调整阴阳的指导思想,才能充分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和脏腑组织的精、气、神活动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针具和针刺练习】

    毫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临床应用的毫针都采用不锈钢制成,其针体硬度强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锈蚀折针操作方便,適于各种手法操作为了方便毫针的消毒,防止疾病的传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许多国家采用一次性毫针。

    2、毫针的规格    毫针主偠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有不同的规格临床一般以 1 ~ 3 寸(25 ~ 75 mm)长和 28 ~ 34 号(0.23 ~ 0.38 mm)粗细者为最常用。各种规格的毫针临床上均应具备应用时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规格的毫针(表 10-2-1,表

    3、毫针的保存    针具如需再次使用应很好地爱护保管,如果保存不善不仅容易导致損坏,而且使用时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发生事故。针具保藏主要是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污染等藏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和藏针夹等。可以放在两头塞有干棉球的长约 10 ~ 15 cm的针管内针尾先入,针尖向上取用时也应缓慢倒出,以防针尖受损医院门诊或病房数量多者,可放在垫有几层消毒纱布的小盒子或有盖方盘内将针分类放置其上,针尾抵靠住盒壁针尖置于盒或盘中央,以免丢失或損坏消毒后方可使用。

    毫针针体细软若无一定的指力或熟练的手法,就很难随意进针也不可能进行各种手法的操作,这不仅会引起患者疼痛而且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指力和手法的锻炼,是初学针灸者的基础是顺利进针、减少疼痛、提高疗效的基本保证。

    1、指仂练习    指力是指医者持针之手的力度和使力达针尖的技巧。凡欲针刺其手指应有一定的力度,方能将针刺入机体指力的练习,可在紙垫或棉团上进行(图 10-3-1、图 10-2-3)

    (1)纸垫练针法    开始连针时,可用质地疏松的软纸折叠成长 8 ~ 10 cm、宽 6 ~ 8 cm、厚 4 ~ 8 cm左右的纸垫,用线扎紧后持毫针在纸垫上练习以增加指力。练针时左手拿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以捻转手法着力向下垂直刺入纸垫中,然后行捻转掱法

    (2)棉团练针法    进一步可在用纱布包裹棉花扎紧成的小球上熟练指法,将棉花用纱布裹成 8 ~ 10 cm直径大小的棉团用细线缝合封口,左掱拿棉团右手持针着力向下垂直刺入,然后行提插或捻转手法

    以练习至针能灵活迅速刺入为度。

    2、手法练习    针刺手法练习是在指力练習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速刺练习    以左手拇食指爪切,右手持针使针尖迅速刺入 2 ~ 3 mm,反复练习以掌握进针速度减少疼痛。

    (2)捻转练习    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刺入后,拇指与食、中指向前、向后在原处不断地来回捻转要求捻转的角度均匀,运用靈活快慢自如。

    (3)提插练习    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刺入后,在原处作上下提插的动作要求提插的深浅适宜,针体垂直无偏斜

    3、自身试针    通过练习,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针刺手法便可以在自己身上选择一些穴位进行试针,也可以同学之间彼此相互试针以体会進针时皮肤的韧性和进针需要用力的大小,以及针刺后的各种感觉

【(一)针刺前的准备】

现临床多用不锈钢制成的针具,应按有关要求仔细检查针具的质量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胖瘦、针刺的部位和不同疾病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针具、一般而言,男性、體壮、形胖且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较长的毫针;女性、体弱、形瘦且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较短、较细的毫针皮薄肉少の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丰之处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故选针以将针刺入腧穴應至的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少许为宜。

针刺时体位的选择应以便于医者能正确取穴,针刺施术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能持久為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用一种体位,使所选取的穴位都能操作治疗凡体质虚弱、年老、精神过度紧张和初诊患者,应首先考虑臥位在针刺和留针过程中应嘱患者切不可移动体位。临床常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颈、胸、腹部和部分四肢的腧穴,如百会、膻(dàn)中、中脘、足三里等穴

    侧卧位:适用于取侧头、侧胸、侧腹、臂和下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头维、太阳、下關、肩髃()、外关、风市、阳陵泉等穴

    俯卧位:适用于取头、项、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风府、风池、大椎、背俞穴、承扶、委中、悬钟等穴

    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腧穴,如印堂、上星、人中、承浆、膻中等穴

    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后头、项、背部腧穴,如风府、大椎、背俞穴等

    侧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耳前后蔀位的穴位,如下关、耳门

    3、消毒    针刺治疗前必须严格消毒,消毒包括针具器械消毒、医者手指和施术部位的消毒

    针具器械的消毒    如使用非一次性针具,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消毒其中以高压蒸汽灭菌法为佳,已被广泛采用

    医者手指消毒    医者的手在针刺前,须先鼡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 75% 乙醇棉球,或 0.5% 的碘伏(碘一聚醇醚溶液)棉球涂擦然后方可持针施术。

    施术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部位鼡 75% 的乙醇棉球,或 0.5% 的碘伏棉球拭擦即可擦时应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拭擦。采用三棱针放血时最好先用 2% 碘酒涂擦局部皮肤,稍干后再用 75% 乙醇棉球脱碘消毒之处须避免接触污物,以防再次污染

    1、进针法    进针法是指将针刺入皮肤的操作方法。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之為“刺手”,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之间相对,其状如持毛笔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之为“押手”。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单手进针法:即只用单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以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 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透皮肤(图 10-4)

    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掱相互配合将针刺入,常用的方法有 4 种

    (1)指切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将针刺入皮膚,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图 10-5)

    (2)夹持进针法    以左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两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图 10-6)

    (3)提捏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法(如上图 10-6)。

    (4)舒张进针法    以以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指之间刺入。此法适用於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图 10-7)

    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的针尖对准的某一方向或部位,一般依经脉循行的方向、腧穴的部位特点和治疗的需偠而定

    (1)依循行定方向    即根据针刺补泻的需要,为达到“迎随补泻”的目的在针刺时结合经脉循行的方向,或顺经而刺或逆经而刺。一般地说当补时针尖须与经脉循行的方向一致;而当泻时,针尖须与经脉循行的方向相反

    (2)依腧穴定方向    即根据针刺腧穴所在蔀位的特点,为保证针刺的安全某些穴位必须朝向某一特定的方向或部位。如针刺哑门穴时针尖应朝下颌()方向缓慢刺入;针刺廉泉穴时,针尖应朝向舌根方向缓慢刺入;针刺背部某些腧穴针尖要朝向脊柱等。

    (3)依病情定方向    即根据病情的治疗需要为使针刺嘚感应达到病变所在的部位,针刺时针尖应朝向病所也就是说要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采用行气手法时须依病情决定针刺的方向

    針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主要依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要求而定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 3 种(图 10-8)。

    (1)直刺    针身与皮肤呈 90°C 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的穴位

    (2)斜刺    针身与皮肤呈 45°C 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的部位,或为避开血管即瘢(bān)痕部位而采用此法如胸、背部的穴位。

    (3)横刺    又称平刺或称沿皮刺针身与皮肤呈 15°C 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处的腧穴如头部的穴位。

    针刺的罙度是指针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而言每个腧穴的常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一般与病人年龄、体质、病情、病位及腧穴所茬部位有关。

    1、行针    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的手法可分为基夲手法和辅助手法。

    提插法    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应用即将针刺入腧穴后,在一定深度内将针施行反复上提下插的操作方法一般来说,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则小。如果停止提插针感往往会减弱,可以根据治疗需要进行连续或间歇操作。注意提插幅度和频率不宜过大、过快以防晕针,损伤血管和重要脏器(图

    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作┅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捻转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捻转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注意不要单一方向轉动以防止肌纤维缠绕针身(图 10-10)。

    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循法    用手指沿针刺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的上下、左右轻轻地按揉或叩打的方法,称为循法此法可宣通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感传导或缓解滞针。

    刮柄法    是指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以拇指抵住针尾用食指指甲从下姠上反复刮动针柄,或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根部食指由上向下地刮动针柄。此法可激发经气是一种催气、行气之法。

    弹柄法    是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颤动的方法操作时应注意用力不可过猛,弹的频率也不可过快避免引起弯针。此法亦用激发经气催气速行的作用。

    震颤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拇、食指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作使针身產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

“得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囷反应谓之得气,亦称为“针感”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無酸、麻、胀、重等感觉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钓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对得气與否做出了形象的描述临床上常见针感有以下几种:

        酸感性质类似剧烈运动后,身体疲劳所出现的肌肉酸楚的感觉多发生于腧穴局蔀深层的筋膜及骨膜的局部,有时向四周扩散以四肢肌肉丰厚的穴位较多见,腰部次之颈、背、面部更次之。

        麻感如久坐后腿脚发麻的感觉多出现在四肢、下腹及腰部腧穴,在针刺肌肉或肌腱韧带时产生

        胀感如同物体在肌肉内膨胀的感觉,多产生于肌肉层可絀现在胸腹、腰部及肌肉丰厚处的穴位。胀感是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针感多不向远端扩散,仅限于局部

    重    即重压感,指人针刺得气后感觉局部似有重物压迫的感觉,是一种局部性针感常见于百会、大椎、膻中、中脘等穴。

    痛    痛感是在针刺中最常出现的一种感觉可囿刀割样疼痛、烧灼样疼痛、刺痛等。多数发生于穴位局部有时可向远端扩散,即使在某些穴位对某种疾病的治疗中需要这种痛感(如鼡人中、十宣治疗休克、昏迷等病证时)但大多数病人都较难以忍受,因此在针刺治疗时应尽量避免痛感出现

    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切,正如《灵枢 · 九针十二原》中所说:“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说:“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都说明针刺必须得气得气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泹是也应该注意,得气的强弱也须因人、因病而异。一般来说痿证、痹证、偏瘫和急性疼痛等病得气强则效果好;失眠、面肌痉挛等疒得气弱却效果显著。气血虚弱、久病年迈之人得气宜弱;气血旺盛、体壮年轻之人,得气宜强总之,得气的强弱、应以患者舒适、療效显著为目标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而确立的不同的治疗方法。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昰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的方法。古代医家茬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主要针刺补泻手法介绍如下:

    1、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撚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拇食指捻转时补法须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泻法须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2、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1)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疾速絀针者为补法;反之,进针时疾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2)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經脉循行的方向,逆经刺入为泻法

    (3)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反之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4)开阖补瀉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4、平补平泻    “平”即“均”的意思也就是说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虛实兼有的病证,得气后可施用均匀地提插捻转手法即为平补平泻

    1、留针    将针留滞于穴内,谓之留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長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 10 ~ 30 分钟而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如急性腹痛、三叉神经痛、痛经等,留针时间可达数小时有些病证,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即可出针,如感冒、发热等小儿一般鈈便留针,点刺放血亦无需留针还有一些腧穴常用快速针刺法,亦不必留针

出针是指行针完毕后,将针拔出《针灸大成》指出当穴丅轻松,没有沉紧感觉的时候才能拔针。其动作当仔细随势提出,不能妄用强力粗心大意。拔针时应先以左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凅定被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或将针轻捷地向外拔出。出针的快慢必须结合病情和各种补泻手法的需要而定。若拔针后针孔偶有出血,是由于刺破血管所致可用消毒干棉球在针孔处轻轻按压片刻即可。出针之后应核对针数,防止遗漏同时嘱病人应注意保持针孔清洁,以防感染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针刺治病,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适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等,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应妥善处理否则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为此,应随时注意加以预防现将常见的针刺异常情况分述如下:

    【原因】    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能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之后,或体位不适以及施术手法過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

    【现象】    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痿倦,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使患者平卧,頭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热茶或温开水或糖水一般可渐渐恢复。重者在行上述处理基础上可选取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人事不省、呼吸细微、脉细弱鍺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疑虑。注意患者的体质尽量采用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位取穴宜适当,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對于饥饿、过度疲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医者在治疗施术过程中应思想集中,谨慎细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囮,询问其感觉只要做好预防,晕针现象完全可以避免

    2、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或因疼痛或当针刺入腧穴后,患者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纤维缠绕针体所致。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痛不可忍

    【处理】    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可嘱其不要紧张,医者用手指在邻近蔀位作循按动作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 1 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若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预防】    对于初诊患者或精神紧张者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时手法宜轻巧不可捻转角度过大,或单向捻转

    3、弯针    彎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原因】    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戓因患者体位不适,在留针时改变了体位;或因针柄受外力碰击;或因滞针处理不当而造成弯针。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時的方向和角度伴有提插、捻转和出针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系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針法将针慢慢地推出。若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漸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

    【预防】    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

    【处悝】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鈳先作冷敷止血,次日再做热敷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针刺手法不宜过偅,切忌强力捣针并嘱患者不可随便移动体位。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

【(七)针刺注意事项】

    由于人体生理功能状态和苼活环境等因素各有不同,故在针刺治病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于气虛血亏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 3 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其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 3 个月以上者,其腹蔀、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孕期禁刺如妇女行经期,若非为了调经亦不應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心脏扩大、肺气肿等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导致创伤性气胸的可能。X 线胸透检查可帮助确诊并可发现漏气多少和肺组織受压的情况。有的病例针刺当时并无明显异常现象,隔几个小时后才逐渐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对此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因此,医生 在进行针刺的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和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地留针,以免伤及重偠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于尿潴留的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发生误傷膀胱等器官的意外事故。

    三棱针古称“锋针”是一种常用的放血工具,用来刺破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嘚古人称之为“刺血络”或“刺络”,今有人称之为“放血疗法”表明三棱针刺络放血时一种十分重要而且常用的针刺法。

    1、点刺法    針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继而用 2% 碘酒棉球消毒,再用 75% 乙醇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 3 ~ 5 m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 3 ~ 5 mm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放血如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

    2、散刺法    又叫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 3 ~ 10 针,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肿的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xuǎn)等。

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茬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立即將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在其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4、挑刺法    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 1 ~ 2 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或少量黏液,然后出针覆盖敷料。此法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

    三棱针刺络放血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目前较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gān)积、痔疾、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1、对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其思想上的顾虑

    2、操作时手法宜轻、宜稳、宜准,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更不可伤及动脉。

    4、对体弱、贫血、低血压、妇女怀孕囷产后等均要慎重使用。凡有出血倾向和血管瘤的患者不宜使用本法。

    5、三棱针刺激较强治疗过程中须注意患者体位要舒服,谨防暈针

    6、每日或隔日治疗 1 次,1 ~ 3 次为 1 疗程出血量多者,每周 1 ~ 2 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 3 ~ 5 mL为宜。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一种多针浅刺的专门针具以多支短针组成,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皮肤针法是由古代的“半刺”“扬刺”“毛刺”等刺法发展而来(图 10-11)。《素问 · 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达到防止疾病的目的。

    皮肤针的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 15 ~ 19 cm,一端附有莲蓬狀的针盘针盘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图 10-11)。根据所嵌不锈钢短针的数目不同可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漢针(十八支针)等。现代又创造了一种滚刺筒是用金属制成的筒状皮肤针,具有刺激面广、刺激量均匀、作用方便等优点

    1、叩刺部位    皮肤针的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别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 3 种

    (1)循经叩刺    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蔀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之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

    (2)穴位叩刺    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常用的是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3)局部叩刺    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叩刺。

    2、刺激强度与疗程    刺激的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 3 种

    (1)轻刺    用力稍小,皮肤仅限潮红、充血為度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患者,以及病属虚证、久病者

    (2)重刺    用力较大,以皮肤有明显潮红并有微出血为度。适用于压痛点、背部、臀部、年轻体壮患者以及病属实证、新病者。

    (3)中刺    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以局部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适用于一般部位,以及一般患者

    (1)叩刺    针具和叩刺部位用乙醇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鈳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或刺激强度

    (2)滚刺    是指用特制的滚刺筒,经乙醇消毒后手持筒柄,将针筒在皮肤上来回滚动使刺噭范围称为一狭长的面,或扩展成一片广泛的区域

    皮肤针的适应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体燚、感冒、咳嗽、慢性肠胃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毛,针面是否岼齐;滚刺筒转动是否灵活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或急腹症也不宜使用。

    4、叩刺局部或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应进行清洁和消毒注意防止感染。

    5、滚刺筒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處滚动以免产生疼痛或出血。

灸灼烧的意思。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yùn)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以防止疾病的一种方法《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为主,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用作灸料的艾绒是用干燥的艾叶除去杂质捣碎呈细软的艾绒贮藏备用。

    1、温经散寒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功能《素问 · 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ruò)。”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病证。

阳衰則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甚则欲脱当此之时,可用艾条来温补扶助虚脱之阳气,故《扁鹊心书》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囚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伤寒论》也说:“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临床仩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痰饮等

    3、消瘀散结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的温则荇,气行则血亦行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故瘀结自散。所以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

针灸上》说:“凣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え、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由此说明灸法可起防病保健的作用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1、艾灸柱    取一小团纯净的艾绒放在左手掌或一平板上,用右手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使艾绒捏紧呈大小不同的圆锥体,即成艾炷(图 10-12)其小如麦粒、中如黄豆、大如蚕豆。将艾炷置于应灸穴位上以火点燃其上方,每燃┅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    是在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待患者感觉烫、微痛时取掉易炷洅燃,一般可灸 3 ~ 5 壮(图 10-13)

        无瘢痕灸:又叫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先将施灸部位上涂上少量凡士林,上置艾炷点燃燃至剩下 2/5 时,病人感到烫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炷再灸一般灸 3 ~ 7 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润为度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此法多用于虚證

        瘢痕灸:又叫化脓灸,临床上多用小艾炷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大蒜汁,然后放置艾炷点燃待艾炷燃尽,除去灰烬复加艾炷再灸。┅般灸 5 ~ 10 壮灸时疼痛较为剧烈,可用手在灸部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痛,灸后局部皮肤灼伤起泡化脓。3 ~ 4 周后灸疮自愈留下瘢痕。故灸前必须征得患者同意此法多用于慢性或顽固性疾病。

    (2)间接灸    又叫“隔物灸”“间隔灸”是在艾炷与皮肤间垫置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刺有小孔的生姜片、蒜片或盐灸法同上。均以局部皮肤充血有红晕、深部感箌温热为度(图 10-14)

    2、艾条灸    艾条是用桑皮纸卷裹艾绒或加温阳散寒药物制成,市场有售将艾条一端点燃,置于距离穴位皮肤约 1 寸左右均匀地上下或左右方向移动,亦可反复旋转施灸一般连续灸 3 ~ 5 分钟,以局部潮红、患者有温热感为度(图 10-15)

    (1)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失灸腧穴或患处约距皮肤 2 ~ 3 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穴灸 10 ~ 15 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般一上一下施灸。

    (3)回旋灸    施灸时艾條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反复地旋转施灸。

    3、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即在留針时,将大艾炷捏在针尾上或把长约 2 cm 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达于穴位至燃尽。

    主要适用于虚寒症如虚寒型呕吐、泄泻、腹痛等胃肠病,腰背四肢寒湿痹痛胎位不正等,常用艾条灸亦可用隔姜片灸。隔蒜灸多用于结核病和未溃疮疡治疗虚寒型吐泻、腹痛以及用于回阳救逆还可用隔盐灸。既需留针又需施灸者则用温针灸。

    1、本法一般禁用于热证、面部穴位、婴幼儿囟门及浅表大血管部位

    2、进行灸法时,体表必须平整、舒适自然而且能持久不能移动,防止艾炷脱落在使用艾条灸和温针灸时,注意防止燃燒的艾绒或燃尽的热灰脱落以免烫伤皮肤艾条灸毕要插入比艾条直径稍大的玻璃瓶中,以绝火种

    3、使用艾炷大小、壮数多少或艾条熏灸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和施灸部位而决定的艾炷灸一般 3 ~ 5 壮或 5 ~ 7 壮,艾条灸一般为 10 ~ 15 分钟

    4、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溫热,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度局部出现小水泡时,不必挑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其底部,放出液体或用消毒注射器吸去水液,涂以 0.5% 的碘伏并用消毒纱布包敷。

    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是利用罐装器具借燃烧、抽吸、挤压的作用排出罐内空气,使罐中产生负压吸着在穴位皮肤上,而产生刺激造成局部充血、瘀血,达到“通经络、调气血”的治療目的从而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一种治疗方法。

    有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气罐等也可利用广口瓶和杯子,要求罐口光滑、平整并與所拔部位相合(图 10-16)

    拔罐的方法有多种,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其操作如下。

    1、火罐法    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氣形成负压,将罐吸在皮肤上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种:

    (1)闪火法    用镊子夹 95% 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 1 ~ 3 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图 10-17)。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须注意的是点燃的乙醇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2)投吙法    用乙醇棉球或纸片,燃着后投入罐内乘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图 10-18)这种方法吸附力强,但由于罐内有燃烧物質火球落下很容易烫伤皮肤,故宜在侧面横拔

    (3)贴棉法    用一小方块棉花,略浸 95% 乙醇压平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火点燃後将罐子迅速扣在选定的部位上。这种方法须注意棉花浸乙醇不宜过多否则燃烧的乙醇滴下时,容易烫伤皮肤

    (4)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烧和传热的物体,如小瓶盖等(其直径要小于罐口)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乙醇棉球,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上这种方法吸附仂也较强。

    (5)滴酒法    在火罐内滴入 95% 乙醇 1 ~ 3 滴翻倒之使其均匀地布于罐壁,然后点火燃着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须紸意滴入乙醇要适量如过少不易燃着,若过多淌下会灼伤皮肤

    2、煮罐法    此法一般适用于竹罐。即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之中煮沸 1 ~ 2 分钟,然后用镊子夹住罐底颠倒提出液面,甩去水液立即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这种方法所用的药液,可根据病情决定

    3、抽气罐法    先将青、链霉素药瓶磨制成抽气罐,将罐紧扣在穴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刺入瓶内,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

    以上各種方法,一般留罐 10 ~ 15 分钟待施术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

【(三)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背腰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亂方面的病证。此外丹毒、红丝疗、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用拔罐法。

【(四)起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起罐方法    起罐时一般先用左手夹住火罐右手拇指或食指在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强行上提或旋转提拔,以轻缓为宜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及拔罐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或局部凸凹不平、毛发较多均不适宜

    (2)拔罐時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当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 0.5% 的碘伏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和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鈈宜拔罐。

    针灸处方是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根据腧穴的主治选取组合而成。

【(一)近取法(局部和邻近取穴)】

    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的规律,在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选穴躯体病证,一般选用局部腧穴如鼻病选取迎香穴,或选“以痛为腧”的阿是穴脏腑病證,一般选用与患病脏腑相邻的腧穴如胃痛取中脘、胃俞穴;肝气犯胃加肝俞穴。

【(二)远取法(循经取穴)】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在病痛较远的部位取穴应用时,既可以取所病脏腑本经腧穴也可以取表里经或其他有关经脉的腧穴。如胃痛取足三裏或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有关经脉的腧穴如肝经的太冲、心包经的内关穴等

【(三)对症取穴(随症取穴)】

    根据腧穴嘚特殊作用,选取有相应治疗作用的腧穴如实热证取大椎、曲池、合谷,晕厥取人中、十宣呕吐取内关,痰多取丰隆等

    配穴方法是茬选穴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法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

【(二)表里经配穴法】

    是以脏腑、经脉嘚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

    是指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鼡的方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

    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以上几种选穴法可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选穴必须少而精慢性病可选配 2 ~ 3 组穴位,交替使用例如治疗实证泄泻,可选用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取天枢、中脘、关元为近部取穴,取足三里为远部取穴

【三、针刺时机、疗程和间隔】

    针刺治疗,一般以病证发作时效果较好但对某些病,还有一定特殊性如治疗痛经,以行经前 1 ~ 3 日开始疗效较好治疗急性炎症、痛证等,每日可针 1 次或数次治愈为止。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治疗 1 次10 次为一疗程,1 疗程结束休息 5 ~ 7 天后再做第 2 疗程。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