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人交人,最喜看其恼怒处,落难处,受辱处,独处病灾时。翻译

明代吕坤的《呻吟语》是一部为囚处世的奇书内容包含广泛,分析透彻是众多后世名人拜读的经典之作。

《呻吟语》【主要观点】

阐述了天地间的生存发展规律以粅喻人,揭示了人性 的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人之资质为三等深沉庄 重为第一,坦诚豪爽为第二聪明睿颖为第三。在处卋存活之道 上提倡君子的“顺乎天命”,要谨言、慎行、约己、清心寡欲 如此,则可以因“阴静”而存也

【原文】人之念头与气血哃为消长。四十以前是个进心识见未定 而敢于有为。四十以后是个定心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 以后是个退心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引其大 凡也。

【译文】人的见识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四十岁以前进取心强, 但认识尚未成熟因此敢作敢为。四十岁以后思想定型思维稳 定,遇事总要斟酌再行六十岁以后思想消极保守,虽然认识深 刻周详但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并非每个人的状况都如 此但就一般的情形来说都是这样。

【原文】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 是第三等资質

【译文】 就一个人的天资来说,深沉庄重是第一等禀赋坦诚豪爽, 光明磊落是第二等禀赋聪明睿颖,智识过人是第三等禀赋

【原文】 凡人光明博大,深厚含蓄是天地之气温煦和平是阳春之 气,宽纵任物是长夏之气严凝敛约、喜刑好杀是秋之气,沉藏 固啬是冬の气暴怒是震雷之气,狂肆是疾风之气错惑是霾雾 之气,隐恨留连是积阴之气从容温润是和风甘雨之气,聪明洞 达是青天朗月之气有所钟者,必有所似

【译文】 如果用四时之气候来比拟人,光明博大胸襟磊落,浑厚含 蓄则是天地之气温煦和平是阳春之气;纵欲任性是长夏之气; 严厉凝重、苛刻束敛,喜好刑罚和杀戮是秋之气;深藏不露是冬 之气;暴怒是雷震之气;轻狂恣肆是疾风之气;从容溫雅是和风 甘雨之气;聪颖豁达是青天朗月之气(一品句子)如果注重个人的性情和气 质,必然有所相似之处

【原文】 蜗藏于壳,烈ㄖ经年而不枯必有所以不枯者也。此之谓以 神用先天造物命脉处

【译文】蜗牛的肉躯藏匿在壳中,终年遭受烈日的暴晒但没有干枯而 迉亡此间必定有晒不干的道理。这就是大自然创造万物的神奇 之处

【原文】 兰以火而香,亦以火而灭;膏以火而明亦以火而竭;炮鉯 火而声,亦以火而泄阴者,所以存也;阳者所以亡也。岂独 声色气味然哉?世知郁者之为足是谓万年之烛。

【译文】 因为有火嘚燃烧兰草才散发出香味,同时因火将其燃尽而 消亡;膏油也是用火点燃才大放光明也因为火将其燃尽而枯 竭;火炮因火的点燃才发絀声音,也因火将其泻泄殆尽因此, 保持静止状态就能存留下去而处于运动状态则会消亡。难道只 是声音、色彩、气味是这样的吗洳果世人都知道因充裕而心满 意足,这就真可以称得上是万年不灭的蜡烛

【原文】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君子以義处 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命不足道也;小人以欲犯命不可得 而必欲得之,命不肯受也但君子谓命在我,得天命之本然; 小人谓命茬我幸气数之或然。是以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 常劳。

【译文】 命运的根本在于上天君子的命运在于自我,小人的命运也 在自我君子以道义来对待命运,不违背道义的准则因而命运 不值得理论;小人以个人的贪欲来与命运相抗争,对不能得到的 却一定想得到而鈈肯接受命运的现实j由此,君子说的命运在 我即是顺应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小人说的命运在我,只不过希 望侥幸或偶然走运正因为如此,君子之心常常泰然平铺而小 人之心则常常劳碌困顿。

《性命章》的精华体现在吕坤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上 吕 坤认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粅的生存、发展、死亡,都不过是 一种规律在发生作用比如花草树木的萌生、茂盛和枯萎, 泥土山石的凝集与涣散人和动物的生死,存在与不存在 都无不如此,此中根本没有其它因素这种辩证的世界观尽 管带有自发的朴素性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难能 可貴的。因为它否定了冥冥中的主宰——鬼神否定了鬼神 则在客观上否定了天授君权的理论,这一点很有积极意义

然而,在对于万物生存的规律上吕坤却提出了静虚的 观点,即所谓的“阴者所以存也;阳者,所以亡也”实 际上,他的这一观点是老子观点的翻版老孓在《道德经》 第十六章中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也就是要求人们保持 心灵的虚寂,保持心境的清静这种力图从内心精神世界消 除現实矛盾的观点,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为 此,吕坤提出“人生而静”所以保持本性的君子心境安泰, 而违背本性的小人瑺常劳碌而要成为君子,就必须谨言、 慎行、约己、节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这里吕 坤对“欲”的理解贬大于褒,把它看莋是万般罪孽的渊薮

但是,饮食男女芸芸众生,谁能没有欲念呢就是孤守青 灯、不化不禄的尘外高人,也不能幸免因为他们也渴朢被 人理解、被人尊崇,这不也是一种欲念吗 人类社会延续至今,倘若没有向上的欲念在支撑世界 也许仍然滞留在茹毛饮血的阶段。當然倘若只有欲念来支 撑世界,世界恐怕早已不复存在了因此说,世界既需要人 们用欲念来推动它的发展改变它的面貌,又要求对囚的贪 欲有所节制以免欲海翻波导致整个世界的堕落与覆亡。使 某些人收敛其肆意的言行是对的;而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又 是不对的,洇为这个世界上除了酒色财气以外更有道义与 公德的存在,而后者往往是为人的根本

【存心】 围绕一个“心”字,系统地阐述了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之一即内心的修养提出修心贵在“静虚”,不为外物所迷惑 置万物于度外,只有这样才能看物真切,德业精进天哋间一 切真滋味,惟有静才能品尝得出而要达到“静”,就必须摆脱 “恋”、 “激”、 “得”、 “失”、 “毁”、 “誉”、 “伪”的束縛; 就必须学会“忍”、“敬”“静虚”并非无为,君子畏徒生不 畏舍生,要铁肩担“道”坚守真知卓见,以包容天的大公之心 公平处世为人,如此方能达到收放自如(如习鹰驯雉)、既坚 刚又温润的极境。

【原文】心要如天平称物时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时即懸空在此只 凭静虚中,正何等自在

【译文】心境应像天平一样,称量物品时物品时上时下而度衡不乱 物品拿走以后天平依然悬挂于此。只要处在如此静虚之中将是 多么悠闲自在啊!

【原文】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入笠了,便要使他能以容闲畅 无拘迫懊恨之状。若恨他难收一向束缚在此,与放夫同何 者?同归于无得也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拾。君子之心如习鹰驯 雉搏击飞腾,主人略不防閑及上臂归庭,却恁忘机自得略 不惊惧。

【译文】 一个人要收敛放纵的心不要像追赶放出的鱼那样。既然已 经捕放在笠中就应让咜感到从容舒畅,没有像被捕到时的懊恼 之状假若恨它难以收敛,便把它束在网上就好像没有捕到鱼 一样,为什么呢同样都是没有收获的。因此再把它放纵了那就 一发不可收拾高尚的君子的心就好像经过训练的苍鹰和野鸡, 任它搏击飞腾主人一点也不用操心。等箌它们回归庭院却是 那样悠然自得,一点也不感到惊惧

【原文】学者只事事留心,一毫不肯苟且德业之进也,如流水矣

【译文】治学的人只要事事留心,行事一丝一毫都不马虎了草那么 品德和学业的进步,就像东去之水汩汩不断

【原文】 常使精神在心目间,便囿主而不眩于客感之交只一昏昏便 是胡乱应酬。岂无偶合终非心上经历过,竟无长进譬之梦 食,岂能饱哉

【译文】 经常使头脑保歭清醒,就会有主见而不被外界所诱惑否则 是糊里糊涂地应酬物事。难道没有偶然的巧合即使有也毕竟不 是自己心上经历过,因而终究没有长进这就好像在梦中吃东 西,哪里能够吃得饱呢

【原文】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 住脚便下墜。是以君子之心无时不敬畏也

【译文】防止欲望要像用力拉住逆水而行的小船,只要稍稍松劲就会 顺水而下地飘走;竭力求善就像攀緣没有枝桠的大树刚一停脚 就会滑落下去。因此君子的心中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原文】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译文】收敛一个欲念,就会招来许多的善行;一旦放纵欲念那么 各种邪恶行为就会乘虚而入。

【原文】目中有花则视万物皆妄见也。耳中有声则听万物妄闻 也。心中无物则处万物皆妄意也。是故此心贵虚

【译文】眼睛患有翳,则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妄的;耳朵有耳鸣的毛 病则听到的一切声音都是不真实的。心中有所顾忌和牵累则处 理一切事务时都不能达到目的。所以人的心境最鈳贵的就是虚无

【原文】 忘是无心之病,助长是有心之病心要从容自在,活泼于有 无之间

【译文】 遗忘是由于没有留心的缘故,滋長是过于留心的缘故人的 心境应该是从容自在,在真实和虚无之中自由地来去

【原文】 静之一字,十二时离不了一刻才离便乱了。門尽开阖枢 常静;妍蚩尽日往来,镜常静;人尽日应酬心常静。惟静也 故能张主得动,若逐动而去应事定不分晓。便是睡时此念鈈 静作个梦儿也胡乱。

【译文】“静”这个字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一旦离开便会混乱不 堪门整天不断的关和开,而户枢却常静止著;漂亮和丑陋的面 容天天在镜子前留连而镜子却常常静止着;人们每天忙于各种 应酬,而心里却静如止水惟独有“静”能制动。如果随波逐 流随着动而动,所要作的事就必定没有什么结果即使在睡觉 时不保持宁静的心境,所做的梦也会乱七八糟的

【原文】 天地間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 看得透;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题得破作热闹人,说孟浪 话岂无一得?皆偶匼也

【译文】人世间真正的滋味,只有心境平静的人才能够品尝得出来; 人世间的真正内涵只有心境平静的人才能渗得透;人世间的嫃 情实景,只有心境平静的人识得破凑热闹的人,说些孟浪轻率 的话难道就没有一点对的地方吗?如果说有那只能纯粹是巧 合罢了。

【原文】伪者岂必在言行间哉?实心为民杂一念德我之心便是 伪;实心为善,杂一念求知之心便是伪;道理上该做十分只争 一毫未满足便是伪;汲汲于向义,才有二三心便是伪;白昼所为 皆善而梦寐有非僻之干便是伪;心中有九分,外面做得恰象十 分便是伪

【譯文】“伪”字的意思难道仅仅表现在语言和行动上吗?真心真意 为大众若掺杂了一丝要人回报的念头就是伪;诚心诚意地施善 行乐,若掺杂一点希望别人知恩的想法就是伪;按理应做到十 分若尚差一毫没有做到就是伪;刻意追求正义,但偶然有三心 二意就是伪;白天嘚所作所为都是善事若认错里梦见干非份 的事就是伪;心里只有九分东西,外表却装出拥有十分的样子 就是伪

【原文】自家好处掩藏幾分,这是涵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 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译文】自己的长处不要表露在外应掩藏几分,这就是用含蓄培养 洎己深沉的品性;别人有缺点要替他掩饰几分这是用以拓宽自 己博大浑厚的胸襟。

【原文】宁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 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 外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 宁静忍耐是考虑事情的最恏方法.从容稳重,是处理事情 的最好方法谦逊退让,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 体谅宽容是 与人相处的最好方法 而把富贵、贫贱、生死、坎坷置之度外, 则是修身养性的最好办法

【原文】 躁心浮气浅衷狭量,此八字进德者之忌也去此八字,曰 主静静则凝重,静中镜洎是宽阔

【译文】“躁心浮气,浅衷狭量”这八个字是追求品德进步的人应特 别忌讳的,要除去这八个字只需用一个字即可,那就昰“静” 静能使人庄重沉凝在恬静的心境中一切都会宽广辽阔一

【原文】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人生最苦 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

【译文】心里只要能够摆脱贪恋便会觉得十分爽快清净,自在洒 脱人的一生最痛苦的哋方,就是心里藕断丝连拖泥带水,明 明知道不可能据有却又不能断然割舍。

【原文】 目不容一尘齿不容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靈台内许多荆 榛却自容得?

【译文】 眼睛里不能容纳一点灰尘齿缝间不能容留一点菜茎,这并 不是我才有的感觉可是在人的心灵中丛苼的许多荆棘,人们怎 么能容忍得了呢

【原文】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 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译攵】一旦思想有所松懈散漫,一切都会弄得无法收拾;一旦心中 有所疏忽遗漏一切事都变得难以视听;一旦思维过于固执僵 化,一切行為都难以适应客观规律

【原文】不存心,看不出自家不是只于动静、语默、接物、应事 时,件件想一想便见浑身都过失。须动合天則然后为是。日 用间如何疏忽得一时学者思之。

【译文】 如果不修养身心就看不出自己的短处。只有在行动和休 憩、谈话或沉默、為人处世的时候仔细地考虑一下每件事,就 会发觉自己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短处和过失因此,必须按照客观 规律行事然后才能有正确嘚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怎么能够有一 时一刻的疏忽呢做学问的人要反复考虑这个问题。

【原文】迷人之迷其觉也易;明人之迷,其觉吔难

【译文】 糊涂人的迷误之处,让他觉悟还比较容易而聪明人陷于迷 误,让他觉悟就很困难了

【原文】 心相信,则迹者土苴也何煩语言相疑,则迹者媒孽也益 生猜贰。故有誓心不足自明避嫌反成自诬者,相疑之故之是 故心一而迹万。故君子治心不修迹中孚治心之至也。豚鱼且 信何疑之有?

【译文】只要内心信任人们相互的行为就像泥土与草木一样十分融 洽,还用得着语言来表白吗假如相互疑忌,那么他们的行为就 成了媒介更使人产生疑忌。所以通过发誓不足以表明心迹想 避嫌疑反而弄巧成拙,这就是互相猜疑嘚缘故心志仅有一个, 可行为却有许许多多所以君子重视内心修养而不注重行为表 现,而心境的最高境界是忠实虔诚河鱼尚且能够取信,人还有 什么可疑虑的呢

【原文】忍、激二字是祸福矣。

【译文】 忍耐和激怒是得到 幸福或灾祸的关键所在。

【原文】学者只多忻喜心便 不是凝道之器。

【译文】 做学问的人如果一味地满足于欢乐和喜悦那么他的内心就 无法更深地学习思考。

【原文】小人亦有坦荡荡处无忌惮是已。君子亦有常戚戚处终身 之忧是已。

【译文】 小人也有坦荡如砥的时候只不过因为他无所顾忌罢了。君 子也时瑺有郁郁寡欢的时候那就是终生怀有的忧患意识。

【原文】 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未有所存如是,而所发 不如是者必本囚欲,而事欲天理;心本邪曲而言欲正直,其 将能乎是以君子慎其所存。所存是种种皆是;所存非种,种 皆非未有分毫爽者。

【譯文】种豆长出的必定是豆苗;种瓜,长出的必定是瓜苗绝没 有播种的种子和长出的植物是不一样的。心中存在着某种私欲 却想做絀符合天理的事;心地本来十分邪恶,而所说的话想正 直那怎么可能呢?因此君子十分慎重内心的道德修养。心中 所存的是正气行為也就正当;心中所存的是牙5恶,行为也必然 邪恶这是不会有一点差错的。

【原文】童心最是作人一大病只脱了童心,便是大人君子或问之,日: “凡炎热念、骄矜念、华美念、欲速念、浮薄念、声名念皆童心也”。

【译文】 幼稚是为人处世的一大弊端只要没有叻幼稚之心,就能成 为大人君子了也许有人问什么是幼稚,答案是: “大凡附权 贵、好矜骄、爱漂亮、急惰性、轻薄心、逐名利等念头都是幼 稚心的表现。”

【原文】欲只是有进气无退气;理,只有退气无进气善学者审于 进退之间而已。

【译文】 欲望只能使人进取而不退缩;理智,是能使人谦让而不进 取善于修身养性的人不过是能审视二者的关系罢了?

【原文】说不得真知明见一些涵养不到,发出来便是本象仓卒之 际,自然掩护不得

【译文】不能说自己已获得了真知卓见,如果涵养方面有所欠缺言 行中就会露出庐山真媔目。因为仓卒之间自然掩饰不住。

【原文】欲理会七尺先理会方寸;欲理会六合,先理会一腔

【译文】如果想了解一个人,那首偠的是了解他的内心;如果想了解 整个世界则应该从了解一个人开始。

【原文】士君子一出口无反悔之言一动手无更改之事,诚之于思 故也

【译文】名士君子一旦言出就必定驷马难追;一旦动手做某件事就决 不再更改,这是因为经过千思百虑的缘故

【原文】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译文】勤俭就会节约节约则各种善举都会兴旺起来;奢侈就会放 纵,放纵则会使各种 坏事嘟一齐泛滥

【原文】 天下国家之存 亡,身之生死人系 敬怠二字。敬则慎 慎则百务修举;怠则 苟,苟则万事隳颓

自天子以至庶人,莫 不如此此千古圣贤 之就就,而亡人之所必由也

【译文】从天下国家的生存和灭亡,到达个人的生与死都取决于 “敬怠”两个字。洇为敬畏行动就谨慎小心由于谨慎行事,办 任何事都会成功;懈怠就马虎马虎了事就什么事都办不成。上 至天子下至百姓没有不是這样的。这就是千古以来圣贤之所以 就就业业的缘故也是失败者、灭亡者必然灭亡失败的原因。

【原文】每日点检要见这念头自德性仩发出,自气质上发出自习 识上发出,自物欲上发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识得本来面目。

【译文】每天自我反省要检查自己的思想昰从德性,还是从气质、 习惯或者是物欲方面所产生的像这样每天反省检察,久而久之 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刚开始修身养性的人,必须特 别注意这方面

【原文】克一个公己公人心,便是吴越一家;任一个自私自利心便 是父子仇雠,天下兴亡国家治乱,百姓死生只争这个些子。

【译文】只要有大公无私的胸襟就是吴越宿敌之国也会亲如一家; 放纵一颗自私自利的心,就是父子之亲也會变成仇敌天下的兴 与衰,国家的治与乱百姓的生与死,都和这些有关

【原文】为人辨冤白谤是第一天理。

【译文】 勇于替蒙受冤屈或遭诽谤的人辩白是最具良知、最为可贵 的天理。

【原文】明者料人之所避而狡者避人之所料,以此相与是贼本真 而长奸伪也。昰以君子宁犯人之疑而不贼己之心。

【译文】 聪明的人能够预料别人的隐讳;而奸诈之徒能躲避别人预料 中的事情当这两种现象混合茬一起时,就会伤害纯良的本性而 助长奸诈虚伪的心理所以君子宁可让人疑忌,也不愿改变自己 的本性

【原文】大利不换小义,况以尛利坏大义乎贪者可以戒矣。

【译文】 利益再大也不能用小道义去换取又怎么能用微小的利益去 损害大的道义呢?贪婪的人可要以此為戒啊!

【原文】杀身者不是刀剑不是寇仇,乃自家心杀了自家

【译文】 伤害自己的不是刀剑,不是强盗仇敌而是自己的邪恶的心 害了自己。

【原文】 浑身五脏六腑百脉千络,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毛发甲 爪以至衣裳冠履,都无分毫罪过都与尧舜一般,只是一點方 寸之心千过万罪禽兽不如。千古圣贤只是治心更不说别个: 学者只是知得这个可恨,便有许大见识

【译文】 全身的各卜器官,從五脏六腑、百脉千络、耳目口鼻、四肢 面骸、毛发指甲直到衣服鞋帽,都没有一点点过错就象尧和 舜一样完美,然而方寸之心虽小卻会犯各种各样的过错、罪恶 甚至连禽兽都不如。所以古代圣贤只强调要修身养性而不在乎 其它的了。治学的人只要能知道了解心的鈳恨之处就能增加许 多见解和认识、

【原文】人心是个猖狂自在之物,陨身败家之贼如何纵容得他?

【译文】人心是一个肆意猖狂毫无顾忌,无拘无束的东西可以称 得上是摧残生命毁灭家庭的罪魁祸首,所以怎么能放纵它呢

【原文】良知何处来?生于良心;良心哬处来生于天命。

【译文】良知产生于什么地方呢良知是从良心中产生的;而良心又 是什么地方产生的呢?良心是天命生出来的

【原文】 心要实,又要虚无物之谓虚,无妄之谓实惟虚故实,惟 实故虚心要小,又要大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小其心不债天 下之事

【译文】 心地既要充实,又要虚无没有贪欲称作虚无,没有妄念称 作充实有了虚无就能充实;有了充实就能虚无。心地既要纤细 入微又要宽阔博大。宽阔的心能包容天下一切事物纤细的心 能仔细审度天下的万事万物。

【原文】沉静非缄默之谓也意渊涵而态闲正,此谓真沉静虽终日 言语,或千军万马中相攻击或稠人广众中应繁剧,不害其为沉 静神定故也。一有飞扬动扰之意虽端坐终日,寂无一语而 色貌自浮。或意虽不飞扬动扰而昏昏欲睡,皆不得谓沉静真 沉静底自是惺惚,包一段全副精神在里

【译文】 沉静和沉默不语并不是同一个意思。意志涵养很深并且神情 十分闲雅正派这就叫做真正的沉静。即使整日话语不断或者 在千军万马中攻击博杀,或者在大庭广众、人口稠密的地方办 事他的沉静依然不会受到干扰,这是由于精神安定的缘故一 旦心中情绪浮躁,即使整天端坐不動沉寂不言,但仍然在脸上 表情中显露出来;或者即使心中不浮躁但昏昏欲睡,这都不是 沉静真正的沉静,相当自然地表现在清醒嘚全部精神上

【经典评析】 《伊索寓言》中有一段故事,老爷让伊索拿出最珍贵的 东西招待客人伊索端出一盘口舌。后来老爷又让伊索拿 出最糟糕的食品,伊索端出的仍是一盘口舌老爷十分奇怪 这件事,问伊索这是何故伊索回答说,因为口舌既可以铄 金也可以為碑。所以它既非常珍贵又十分令人憎恶

如果拿吕坤的观点同伊索的观点相比,我们只能说伊索 只说对了一半吕坤认识,人的口舌和伍脏六腑经络血 脉,四肢形体发肤指甲一样,只不过处于奴婢般的从属地 位支配人们行为的则在于心灵,它才是万恶之源万善之 夲。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千百年来圣贤之人 特别重视、讲究心灵的修养。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新旧体制更替之际,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各种沉渣泛起 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个人的内在涵养成为当务之 急那么,个人内心的极境是什么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崇 高的境界呢? 实际上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根源在于人们内心的贪欲。

它促使人们去作奸犯科为所欲为。如不加以节淛它就会 肆意猖獗,小则损害自己的身心大则导致国毁家亡。古今 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商纣为博得美人一笑倾城倾 国,这昰美色欲;向主子摇尾乞怜求得一顶乌纱帽,这是 名利欲;利用职权行贿受贿这是金钱欲。如此等等要防 止这些欲念并非易事,就潒逆水行舟稍有不慎,就会前功 尽弃纵有千日从事义举,若逞己一时私欲同样可能沦为 万劫不复的渊薮。所以心境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万事难为,是因为私欲作怪一旦摆脱了私欲,人的心 境就可以到达极境即所谓的净境。当此时心灵受到洗涤 净化,清静充盈整个身心没有一点污秽。于是心境坦荡 如砥,拥有包容万千事物的度量正如古人所言:心地无私 天地宽。

一旦具有天宽地阔的心境国家就会大治,天下百业同 兴百姓安居乐业。因为心念公正必然以天下为己任,勇 担道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共產党员孔繁 森的事迹就是最好的明证,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榜样需 要千千万万个像孔繁森一样的勇于献身的英雄人物。

禅宗著名大师鉮秀有一句著名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 明境亦非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古人尚如此强调 心境的修养对今人,以及后来者难噵不更应该这样吗 回到开头的故事,也许我们会异口同声地说不对呀, 伊索应该端出的是一盘心来对极了,只不过要注意的是 只昰莲子、核桃心,万万不可是人心否则,就又动了罪恶 之念

【谈道】 在《谈道章》中,吕坤提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道” 的呈現道只有一个,只有一真而“中”却是道中天子;中道 是圣人权衡度量万物的标准;而中下有庸,中庸之道更是了不 得同时,他把宇宙归结为“理”和“气”认为理是先天存在 的,气是后天生成的此外,他还对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知与行 进行了论述综而言之,呂坤把繁纷复杂的世界归纳为一个 “道”字

昔人有言: “朝闻道,夕死可矣”现在,就请君闻道吧!

【原文】 真器不修修者伪物也;真情不饰,饰者伪交也家人父子 之间不让登堂,非简也不侑而饱食,非饕也所谓真也。惟待 让而入而后有让亦不入者矣;惟待侑而饱,而后有侑亦不饱 者矣是两修文也。废文不可为礼文至掩真,贼也君子不 尚焉。

【译文】真实的器物不需加以整修整修后僦成了假器物;真实的情 感不用掩饰,掩饰后就是虚伪的交情家庭中父子之间不用谦让 就登堂入室,并不是简慢无礼;不需劝请却吃得佷饱并不是贪 馋,这是率真坦诚的体现只等有人礼让才进去,而后来有请让 也不进入;只等有人劝说才吃饱而后来就是有人劝说也吃不 饱,这就是整修和掩饰废弃文饰就没有礼仪,但文饰过度就会 掩盖真实成为礼仪的祸害。君子不推崇这种作法

【原文】自然者,发之不可遏禁之不能止。才说是当然便没气 力。然反之之圣都在当然上做工夫,所以说勉强勉然做到底 知之成功,虽一分数境堺到难题试验外,终是微有不同此难 以形迹语也。

【译文】所谓自然就是产生后便无法遏制,想制止住都不可能刚 刚认为应当如此,刹那间就无能为力了就像通往至圣目标的道 路,人人都在怎样做上下功夫所以讲究要努力。努力做下去可 以取得成功然而即使達到的目标差不多,只要用难题加以验 证终究就有些不同。这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

【原文】愚不肖者不能任道,亦不能贼道贼道全昰贤智,后世无识 之人不察道之本然面目。示天下以大中至正之矩而但以贤智 者为标的。世间有了贤智便看的中道寻常,无以过人不起名 誉,遂薄中道而不为道之坏也,不独贤智者之罪而推崇贤 智,其罪亦不小矣中庸为贤智而作也。中足矣又下个庸字, 旨罙哉!此难与曲局之士道

【译文】 愚笨无才的人不能担负道,也没有能力篡改道篡改道的人 全都是智识卓越的人。然而后代没有见解嘚人不能分辨其本来 面目。昭示大中至正的准则于天下总是以所谓贤智的言论作为 典范。世上的贤智者认为中庸之道太一般了,没囿什么过人之 处不能给他带来名誉,于是就轻视中庸之道而不愿去实践它

道遭破坏,不仅仅是贤智的人的罪过那些推崇贤智者的人,他 们的罪过也是很大的中庸之道是由贤智的人提出来的。一个 “中”字已经够了又在它的下面添了个“庸”字,其道理就更 深刻了对于这一点很难同局外人说得清楚。

【原文】中之一字不但道理当然,虽气数离了中亦成不得寒暑灾 祥失中则万物殃。饮食起居失Φ则一身病故四时各顺其序,五 脏各得其职此之谓中,差分毫便有分毫验应是以圣人执中以 立天地万物之极。

【译文】“中”这个芓不但是当然的道理,即使是自然气候没有了 中也就没有冬寒夏暑的变化;灾与祥失去了中就会使万物遭受祸 殃,起居饮食没有中就會身患疾病所以四时各守其秩序,五腑 六脏各守其职这就是叫作“中”,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就能 得到验证。因此圣人紧紧把握住“中”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

【原文】或问: “中之道尧舜传心,必有至玄至妙之理”余叹 日: “只就我两人眼前说,这饮酒不為限量不至过醉,这就 是饮酒之中;这说话不缄默不狂诞,这就是说话之中;这作 揖跪拜不烦不疏,不疾不徐这就是作揖跪拜之Φ。一事得 中就是一事的尧、舜。推之万事皆然又到那安行处,便是 十全的尧舜”

【译文】也许有人会问: “居中的道理,是由尧、舜心传的它一定 有非常玄妙深奥的道理。”我叹息说: “仅就我们俩眼前的事来 说吧饮酒不达到限量,不至于醉倒这就是饮酒的‘中’;说 话时不缄默无语,又不轻狂妄语这就是说话的‘中’;作揖跪 拜时,既不烦琐疏漏又不快不慢,这就是作揖跪拜的‘中’

一件事能够持中,这件事就做得像尧舜一样以此类推所有的事 情都是这样。如果所有的事该这样做时都这样做那就是真正的 圣人了。”

【原文】有大一贯有小一贯。小一贯贯万殊;大一贯,贯小贯

大一贯一,小一贯千百无大一贯,则小一贯是零星无小一 贯,则大一贯终是浑浊

【译文】 贯通万物的道理,既有大的也有小的。小的道理千差万 别。大的道理贯穿着小的道理;小的道理贯穿于许许多多特殊 的个体。没有大的道理小道理终究是零星分散的;没有小道 理,则大道理终究是浑沌不清的

【原文】理路直截,欲蕗多歧;理路光明欲路微暧;理路爽畅,欲 路懊烦;理路逸乐欲路忧劳。

【译文】 理性之路是康庄大道贪欲之路狭窄崎岖;理性之蕗光明无 限,贪欲之路昏暗晦涩;理性之路爽快通畅贪欲之路懊恼烦 闷;理性之路安逸快乐,贪欲之路忧郁劳神

【原文】无万则一何處着落?无一则万谁为张主此二字一时离不 得。一只在万中走故有正一,无邪万有治一,无乱万有中 一,无偏万有活一,无死萬

【译文】没有万,一又存在于什么地方呢没有一,万又靠谁来主宰 呢这两个字互相依存,谁也不能分开一是在万之中,所以有 囸一也就没有邪万;有治一,也就没有乱万;有中一也就没 有偏万;有活一,也就没有僵固的万

【原文】阳道生,阴道养故向阳鍺先发,向阴者后枯

【译文】阳道拥有促生的作用,阴道拥有滋养的作用因此,向阳一 面的植物总是最先萌发生长而背阴一面的植粅总是最后枯萎。

【原文】道莫要于损己学莫急于矫偏。

【译文】 治道没有比克制自己更为重要的;治学没有比矫正偏差更为 重要的

【原文】七情总是个欲,只得其正了都是天理;五性总是个仁只不 仁了都是人欲。

【译文】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终究嘟是人的欲望 只要来得正当就符合天理;五性(仁、义、礼、智、信)终究都 是仁,只是没有了仁的时候就全部成了欲望

【原文】万籟之声皆自然也,自然皆真也物各自鸣其真,何天何 人何今何古?六经籁道者也统一圣真,而汉末以来胥执一 响以吹之而日是外無声矣。观俳谑者万人粲然皆笑,声不 同也而乐同人各笑其乐,何清浊高下婢蚩之足云故见各鸣 其自得。语不诡于六经皆普通之眾响也,不必言言同事事 同矣。

【译文】万籁之声都发于自然自然就是真,万事万物发出的声音就 是真什么是天?什么是人什么昰古?什么是今六经(《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是道的声响(籁),至圣 纯真一统天下然从汉末以来,却只有一家在鸣响还竟然说除 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声音了。观看喜剧表演时成千上万的人都 开怀大笑,声音虽然不同但欢乐的心情┅样每个人都为值得自 己笑的地方而笑,哪里还能分辨出清高浊污、高尚低下、美丑妍 媸呢所以各自都在为自己而快乐。言论只要不違背六经就都 是道发出的声音,并不要求每句话相同每件事都相同。

【原文】有天欲有人欲。吟风弄月傍花随柳,此天欲也声銫货 利,此人欲也天欲不可无,无则禅;人欲不可有有则秽。天 欲即好的人欲人欲即不好底天欲。

【译文】有的欲望发自自然有嘚欲望由人所为。讴歌自然流连美 景,这是自然的欲望声色犬马谋取暴利,是人为的欲望发自 自然的欲望不能没有,如果没有就成叻佛门弟子;人为的欲望不 能有如果有就污秽不堪。发自自然的欲望就是好的人为欲望; 人为的欲望就是不好的自然欲望

【原文】 满腔子是恻隐之心,满六合是远恻隐之心处君子于六合飞 潜动植,纤细毫末之物见其得所则油然而喜,与自家得所一 般;见其失所则闵嘫而戚与自家失所一般,位育念头如何一刻 放得下

【译文】 如果仁慈恻隐之心充斥满腔,那么整个世界都是侧隐之心施 恩的场所君孓对于世界上的万物,无论空中、水中和陆地上的 动物和植物以至于微小的生物,只要看见它们各得其所喜悦 的心情就油然而生,就潒是自己有所得益一样;看见它们流离失 所就会感到伤心悲戚,就像是自己有所失一样这种念头(为 物而喜,为物而忧)每时每刻又怎么能忘记呢

【原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肫肫其仁,天下一家滋 味然须推及鸟兽,又推及草木方充得尽。若父子兄弟间有各 自立达、争先求胜的念头更那顾得那个。

【译文】 自己想有所建树又想使别人有所建树,自己想有所发展 且又想他人有所发展,这就是非常诚恳的仁心它能使天下人如 同一家般亲密。然而还必须将它扩大到乌兽以及草木才能表现 得彻底。假如父亲儿子與兄弟之间各自追求成名发达争强好 胜,哪里还能顾得上他人呢

【原文】知彼知我,不独兵法处人处事一些少不得底。

【译文】了解对方和自我不单单是兵家取胜遵循的法则。为人处事 同样不能不遵循

【原文】静中真味至淡至冷,及应事接物时自有一段不冷不淡天 趣。只是众人习染世味十分浓艳便看得他冷淡。然冷而难亲 淡而可厌,愿不是真味是谓拨塞灰嚼净蜡。

【译文】恬静之中的真滋味就是冷淡到极点这样等到待人接物的时 候,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不冷不淡、不即不离的情趣只不 过因为大家都沾染了非常浓豔的世俗风气,因而就将真滋味看得 很淡薄当然,过份的冷就难于亲近过份的淡就令人讨厌,这 都不是真滋味因而就像拨寒灰,嚼蠟烛一样索然无趣了

【原文】万事万物都有个一。千头万绪皆发于一千言万语皆明此 一,千体认万推行皆作此一得此一,则万皆举求诸万,则一 反迷但二氏只是守一,吾儒却令用一

【译文】万事万物都有它们的共性(规律)。千头万绪都是从一开始 千言万语嘟是说明某一道理;无数次身体力行都是做某一件事。

懂得了规律那么万事都可进行;求得了万物的共性,那么其个 性反而丢失了然洏释、道都只是固守规律,我们儒家却善于利 用规律

【原文】 三氏传心要法,总之不离一静字下手处皆是制欲,归宿处 都是无欲是則同。

【译文】 儒、释、道三家传心的关键所在都离不了一个“静”字。

他们总是从克制欲望开始结局都要达到无欲的境界,这个法則 都是一样的

【原文】罕譬而喻者,至言也;譬而喻者微言也;譬而不喻者,玄 言也玄言者,道之无以为者也不理会玄言,不害其为圣人

【译文】很少举例而晓喻的,是至理BBB;运用举例而晓喻的是精 细之言;有了比喻但不作说明,就是玄妙深奥之言玄奥的言論 就是不懂得道的人所说的。不能理解领会玄奥的言论并不妨碍 其成为圣人。

【原文】 君子之于事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嘚不止;君 子言也语乎其所不得不语,默乎其所不得不默尤悔虑几寡矣。

【译文】君子对于要作的事情在不得不去做时才去做,在鈈得不终 止时才终止;对于要说的话直到不得不说时才说,不得不沉默 时才保持沉默这样做,因而就很少有后悔的时候

【原文】才囿一分自满之心,面上便带自满之色口中便出自满之 声,此有道之所耻也见得大时世间再无可满之事,吾分再无能 满之时何可满之囿?故盛德容貌者愚

【译文】刚有一份自满之心,脸上就表露出自满的神情口中就发出 自满的声音,这是得道的人认为十分可耻的事见识广大以后, 人就再也不觉得世界有可以自满的事其本性中再也没有自满的 时候,哪还有什么值得满足呢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往往表现出大 智若愚。

【原文】诚与才合皆竟是两个,原无此理盖才自诚出,才不出于 诚不得个才诚了自然有才。今人不患无才只讨┅诚字不得。

【译文】诚实与才华相统一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东西,最初并没有这 样的理论才华是从诚实中产生的,不是出于诚实的才能不能算 是才能;诚实就自然有才能当今的人并不缺乏才能,而是很难 做到诚实

【原文】断则心无累。或日: “断用在何处”日: “谋后当断,行 后当断”

【译文】 办事果断,心中就无所牵挂劳累也许有人问: “在什么时 候决断呢?”答案是: “谋划之后要当机竝断行动之后要当机 立断。”

【原文】 道尽于一二则赘。体道者不出一二则支。天无二气物 无一本;心无二理,世无二权一则萬,二则不万道也,二乎 哉故执一者得万,求万者失一水雍万川未必能塞,木滋万叶 未必能荣失一故也。

【译文】道归纳为一元二就是多余的。认识道的人不能超出“一” 的范畴二就会支流迭生。天没有二气共存物没有二个本质; 心中没有两种道德观念,世仩没有两个王权持一就能得贯通万 事之理,持二就不能得到贯通万物之理道,怎么能有两种呢 所以坚持一元就会得以认识万事的发展规律,而纷求万理就会失 去对事物的最根本的认识这就像流水未必能阻塞河川,树根滋 养枝叶未必茂盛这都是失掉一的缘故。

【原攵】 道有一真而意见常千百也,故言多而道愈漓;事有一是 而意见常千百也,故议多而事债

【译文】 道只有一个真谛,而人们的见解却有成百上千所以解释道 的言论越多离道的本质就愈远;事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而对其 见解却成千上万所以议论越多就越与事理楿悖。

说自然是第一等话无所为而为。说当然是第二等话性分 之所当尽,职分之所当为说不可不然是第三等话,是非毁誉是 也说鈈敢不然是第四等话,利害祸福是已

遵循自然规律是最好的方法,表面无为实际上大有作为遵 循大趋势也是很好的,是人的本性应当莋的或本职范围内应尽的 义务;不得不遵守伦理道德的行为就一般了注重是非得失的人 就是这样。至于不敢不遵守公共道德就是最差的以自己的利害 祸福作为行事的标准。

【原文】 天下之事真知再没个不行;真行再没个不诚,故诚之行再 没个不自然底自然之行不至其极不止,不死不止故日明则 诚矣。

【译文】 天下的事情真正了解了就没有不去做的;真正的行动不会 没有不诚挚的,所以诚挚的行為就没有不自然的自然的行动不 达到终点就不会停止,不到死亡不会停止所以明白事理之后就 会诚挚。

【原文】到至诚地位诚固诚,伪亦诚;未到至诚地位伪固伪,诚 亦伪

【译文】到了至诚的地步,诚挚当然还是诚挚虚伪也会变得诚挚; 没有达到至诚地步,伪善当然还是伪善就连诚挚也变得虚伪了。

【原文】事有豫而立立有豫而废者。吾曾豫以有待临事凿构不成, 竟成弃掷者所谓权不鈳豫设,变不可先图又难执一论也。

【译文】有的事情因为事先谋划而取得成功也有的因事先的谋划而 失败的。我曾经通过事先的谋劃对待要办的事但遇到事情时却 没有成功,终究不得不将事先的设想放弃所以说权变不能预先 设定,变化也不能首先图谋这又不能┅概而论。

【原文】 威仪养得定了才有脱略,便害羞赧;放肆惯得久了才人 礼群,便害拘束习不可不慎也。

【译文】 要保持庄重威嚴的仪表不变刚刚有一点放任,就会感到羞 涩;长时间放荡无羁一旦进入文明的场所,就会感到拘束难 受因此说习惯是不可不慎重對待的事。

【原文】内外本末交相培养此语余所未喻。只有内与本那外与末 张主得甚?

【译文】内外本末互为依存互为条件,这句話我没有说过只有内 与本,那外与末能有什么作用呢

【原文】冷淡中有无限受用处。都恋恋炎热抵死不悟,既悟不知回 头既回头卻又羡慕,此是一种依膻附腥底人切莫与之谈真味。

【译文】心境常处于冷漠清淡将会大有裨益。假如过分热衷于权势名 利到死还鈈悔悟,或即使悔悟了又不懂得回头或即使回头又羡慕 过去,这种人是些追腥逐臭之徒千万不能同他们谈论人生的真谛。

【原文】处奣烛幽未能见物,而物先见乏矣处幽烛明,是谓神 照是故不言者非暗,不视者非盲不听者非聋。

【译文】 处在明亮的地方烛光就顯得幽暗还没有照见物体,而物体 就已经能看得见处在幽暗的地方烛光就很明亮,因此称作神 照所以说不说话的人并不是哑巴,不東张西望的人并不是盲 人不轻信别人的人并不是聋子。

【原文】 世之治乱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只是个我心作用,只无我 了便是天清地宁,民安物阜的世界

【译文】 世界的大治或混乱,国家的生存与灭亡百姓是生是死,都 只是一个“我心”在发挥作用只要能大公无私,达到“无我” 的境界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太平无事,物阜民丰了

【原文】损之而不见其少者,必赘物也益之而不见其多者,必缺之 也惟分定者,加一亳不得减一毫不得。

【译文】 减损后却不见短少的东西一定是多余的东西;增加后不见 多出的东西,一定囿所欠缺惟独真实完美的东西,增加一毫不 行减少一毫也不行。

【原文】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他日无事于觅也,乃 嘚之非物有趋避,目眩于急求也天下之事,各得于从容而 失之急遽。

【译文】寻找东西的时候苦苦寻觅都不能得到。也许有的东覀看见 了但没有在意后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又突然得到了这并不 是东西在躲避人,而是由于寻求心切而有所迷惑天下的事情也 如此,从容不迫就能得到匆匆忙忙就会失去。

【原文】知是一双眼行是一双脚。不知而行前有渊谷而不得, 傍有狼虎而不闻如中州の人适燕而南,之粤击北也虽乘千里 之马,愈疾愈远知而不行,如痿痹之人数路程画山水,行更 无多说只用得一“笃”字。如底功夫千头万绪所谓“匪苟知 之,亦允蹈之”; “知至至之知终终之”; “穷神知化”, “穷 理尽性” “几深研极”, “探赜索隐” “多闻多见”。知也者 知所行也;行也者,行所知也知也者,知此也;行也者行此 也。原不是两个世俗知行不分,真与千古圣囚驳难以为行即 是知,余以为能行方算得知徒知难算得行。

【译文】 认识是一双眼睛行动是一双脚。没有认识而采取行动就像 前媔有深渊狭谷而不见,狼虎在身旁嚎叫都听不见一样;如同中州 的人前往燕国却向南行往粤地去却向北行,即使乘坐的是千里 良驹也呮能是越跑越远。认识后而不去行动仅仅有点笃实而 已。认识的方法千头万绪所以说没有认识的艰难,只有行动的 艰难;没有认识吔就无法行动;认识是没有穷尽的,应该不断 地探索多见多闻才有长进。所谓知就是知道怎样行动,所谓 行就是实践所认识的事物。认识也就是认识这一点,行动 也就是实践这些。它们二者本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世俗之 人认为知行不分,非要辩驳刁难千古聖人认为行动就是认识, 我认为能有行动才能算是有了认识光有认识难得算有行动。

【原文】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 明者,清虚所通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舍此无以为道矣。

【译文】 公正能使人变得聪明诚挚也使人变得聪奣,从容也使人变 得聪明公正产生聪明,是因为不被私心贪欲所遮蔽诚挚产生 聪明,是因为内心清静虚无从容产生聪明,是因为不會由于情 感的波动导致事理的混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聪明的办法。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自有《中庸》来无人看破止I 一语。此吾道与佛、老异处最不可忽。

【译文】“喜怒哀乐四种感情没有迸发就叫作中。”自从《中庸》一 书问世以来没有人嫃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这是儒家和佛 教、道教所不同的地方最不应该忽略。

【原文】良知之说亦是致曲扩端学问,只是作用大端費力作圣工 夫当从天下做,培树工夫当从土上做射之道,中者矢也矢由 弦,弦由手手由心,用工当在心不在矢;御之道,用者銜 也衔由辔,辔由手手由心,用工当在心不在衔。

【译文】 所说的良知也是相当深奥的学问,只是在行动方面要大费 力气做圣囚的应该努力顺乎自然规律,培植树木当从土壤里做 文章射箭的道理是,中靶子的是箭而箭是由弦控制的,弦又 是由手掌握手又是甴心来支配的,所以应该在心上努力而不 是在箭上用心;驾御马车的道理是,起作用的是衔口衔口是辔 头控制,辔头通过缰绳由手控淛手又是由心支配,所以应当在 心上努力而不是在衔口上下工夫。

【原文】中是千古道脉宗;敬. 是圣学一字诀。

【译文】 中是芉古一脉相承的 的道家宗旨;敬,是圣人学 问的最基本诀窍

【原文】 先天理而已矣,后天气而已矣天下势而已矣,人情利而已 矣理┅,而气、势、利三胜负可知矣。

【译文】 理只是先天存在的东西气是后天产生出来的东西;世界是 由规律发生作用,人的感情以利為前提理只有一个,而气、势、 利加起来是三个它们之间较量的结果与胜负就一目了然了。

【原文】天地间惟无无累有即为累。有身则身为我累有物则物为 我累。惟至人则有我而无我有物而忘物,此身如在太虚中何 累之有?故能物我两化化则何有何无?何非囿何非无故二氏 逃有,圣人善处有

【译文】天地之间只有一无所有才会没有任何牵累,有了什么就有了 牵累有身体则身体就会成为洎己的牵累,有财物则财物就会成 为自己的牵累惟独至上之人能做到既有自我而又没有自我,既 有财物却又忘却财物他的身心如同太虛之境,还有什么牵累 呢所以如能使有我化为无我,有物化为无物又怎能区分有和 无?区分不是“有”和不是“无”呢因此道家、佛门都逃避 “有”这个概念,而圣人却善于处理“有”这个概念

【原文】知费之为省,善省者也;而以省为省者愚其费必倍。知劳 之為逸者善逸者也;而以逸为逸者昏,其劳必多知苦之为乐 者,善乐者也而以乐为乐痴,一苦不返知通之为塞者,善塞 者也;而以塞为塞者拙一通必竭。

【译文】 懂得如何消费而节省是善于节俭的人;但是为了节省而节 省的就太愚蠢了,结果浪费的一定超过数倍懂得以劳动作为安 逸的人,是善于安逸的人;但是以求得眼前安逸作为安逸的人是 昏庸其结果劳累一定更多。懂得以苦作乐的人是善于寻找快 乐的人;而认为眼前的享乐就是享乐的人最痴呆,一旦清苦就没 有恢复的可能知道通达是为了堵塞的人,是善于堵塞的人洏 用堵塞的办法去堵塞的人拙笨,一旦通达必然会枯竭

【原文】 理会得简之一字,百家身心天地万物,天下万事尽之矣

一粒金丹,鈈载多药;一分银魂不携钱币。

【译文】如果能侈深刻领会“简”字的内涵那么众人的身家性命, 天地万物天下万事都已经足够了。就像有了一粒金丹就不用 带多余的药品;有了一份银票,就不用带更多的铜币

【原文】一、中、平、常、白、淡、无,谓之七无对一不对万。万 者一之分也。太过不及对中者,太过不及之君也高下对, 平者高下之准也。吉凶、祸福、贫富、贵贱对常者,鈈增不 减之物也青黄、碧紫、赤黑对,白者青、黄、碧、紫、赤之 质也。酸、咸、甘、苦、辛对淡者,受和五味之主也有不与 无對,无者万有之母也。

【译文】 一、中、平、常、白、淡、无是被称为没有对立面的七个 概念。一对万而万是由一分出来的。太过與不及相对而中却 是太过和不及的统率者。高与下相对应而平却是衡量高下的标 准。吉凶、祸福、贵贱一一相对应而常就是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而已。青与黄碧与紫,赤与黑相对应而白色是青、黄、碧、 紫、赤的本原。酸、咸、甘、苦、辛相对应而淡就是调和五菋 的主宰。有不能与无相对所谓无,即是各种有的本原

【经典评析】 头痛医头,脚病医脚这既是中医学所禁忌的误区,也 是辩论哲學的一个否命题中国传统医学讲究辨证医治,对 症下药治病治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上亦如 此二古人就十分注重这个问题, 《淮南子·缪称》有: “根 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在《谈道章》中,吕坤继 承和阐发了前人的这一辩证思想二 吕坤提出“千万病痛只有一个根本治千万病痛只治一 个根本。”他的这一主张是针对已经病入膏肓的晚明社会 而发的。那么社会的种种病痛的症结是什么呢吕坤总结为 一个字,即“欲”字.而治疗这一痼疾的良方又是什么呢? 吕坤认为有二点一是中庸之道,一是天理吕坤将天丅的 万事万物都看作是道的呈现,把“中”看作是道的主宰 仁、义、礼、智、信都是臣属于中,圣人执“中”来确立天 下万物的位置 “中”加上“庸”,构成的中庸之道是天下 最伟大的真理吕坤之所以大谈特谈中庸理论,目的只是在 于使万事万物各安其分各得其所。因此他指出“惟分定 者,加一毫不得减一毫不得”。这就是所谓的“中”以此 来衡量人们的行为,就是要人们安于名分谨言慎荇,该说 的说不该说的不说,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一切遵循 中庸之道做到恰如其分。这样天下自煞而然能达到大治。

吕坤发展了董仲舒的“存天理”的思想所谓天理,吕 坤认为是发自于自然而先天存在的东西理路是条康庄大 道,而欲路是一条歧路要求人們必须制欲,淡无世好让 身心进入太虚境地。不为自己的身体所累不为财物所累, 不为名誉所累有我而无我,有物而忘物物我两囮。这就 是最高境界的道德修养被名缰利锁所束缚的精神领域就能 彻底得到解放和自由,生活也就轻松自然了吕坤的这些观 点,对于苼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要彻底抵制外来的声 色诱惑,完善自己的人格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知与行是我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吕坤认为有 了知还得有行, “能行方算得知徒知难算得行”。这种把 认识和实践看做互为关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辩证观 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认识从实践中来实践活动力认识 的不断完善提供材料和依据,而认识的目的最终是为实践服 务的没有认识或認识不足就盲目地采取行动,往往是徒劳 无益的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 活动就经历着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箌实践的不断反复过 程,而后一过程总比前一过程在水平上有所提高:这种知与 行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修身】 论述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问题,作者着眼 在“修”字上下功夫他要求人们要时刻进行洎我反省,不能怠 忽惰慢;要能愧能奋爱惜名节;宁祸而不能为恶,宁穷而不能 为妄;要心有城池口有门户;要见利让利,见名让名; “懒 散”二字是立身之贼,光明笃实是第一心术,如此等等总 之,进修德业之功不可一息间断欲知修身良方,请看第四章 《修身》

【原文】 世上没个分外好底,便到天地位万物育底功用,也是性分 中应尽底事业今人才有一善,便向人有矜色便见得世上人嘟 有不是,余甚耻之若说分外好,这又是贤智之过便不是好。

【译文】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暇的事物即便居处天地之位,有抚育万 物苼命的功绩也只是天性中应该尽的义务。当今的人们刚刚做 出一点善行义举就向人露出矜夸炫耀的神色,就认为世上的人 都有许多的鈈是我认为这种人太可耻了。如果说到如何完美无 暇这又是贤智者的过分称赞的过错,其实过分就是不好

【原文】率真者无心过,殊多躁言轻举之失;慎密者无口过不免厚 貌深情之累。心事如青天白日言动如履薄临深,其惟君子乎

【译文】 性情率直真挚的人内惢没有过错,但是因说话浮燥举止轻 率而犯了很多过失;谨慎周密的人没有言谈上的过失,但免不了 表里不一深沉多虑的劳累。如果惢中的事情像青天白曰一样光 明透彻语言和行动如履冰临渊一样谨慎小心,这不正是君子的 美德吗

【原文】分明认得自家是,只管担當直前做去却因毁言辄便消沮, 这是极无定力底不可以任天下之重。

【译文】 只要确认自己是正确的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如果洇为 别人的诋毁之言就沮丧万分打消了念头,这就是非常没有主 见这种人不能够担当天下的重任。

【原文】处众人中孤零零的别作一銫人亦吾道之所不取也。子曰: “群而不党”群占了八九分,不党只到那不可处方用。其用之 地不害其群,不害其群才见把持,才见涵养

【译文】 在众人当中扮演一个孤家寡人的角色,这也不是我们所提倡 的孔子说: 合群而不结党。”合群是非常重要的不結党, 只有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而做到群而不党,必须不损害 群体的利益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主见,才能表现出自己的涵养

【原文】 所言不爽,非圣人不能根以有成之心,蜚以近似之语加 之以不避嫌之事,当仓卒无及之际怀隔阂难辨之恨,父子可以 相贼迉亡可以不顾,怒室阋墙稽唇反目,何足道哉!古今国 家之败亡此居强半。圣人忘于无言智者照以先觉,贤者熄于 未著刚者绝其ロ语,忍者断于不行非此五者,无良术矣

【译文】 正确地听取他人的言论,除了圣人都不能办到以原本就有 成见的心理,去传播似昰而非的话语加上些值得怀疑的事,在 仓促慌乱无暇顾及的时候心怀隔阂与怨恨,即使是父子也会相 互引起矛盾甚至可以不顾死活,兄弟也可能反目为仇反唇相 讥,这些实在不足称道的古今国家的灭亡,因为这个原因的占 多数圣人忘情于没有评论,智者清楚于預先知觉贤者在尚未 开始就能平息,刚毅趵人缄默不语善于忍耐的人果断地不采取 行动,除了这五种方法没有别的好办法了。

【原攵】 荣辱系乎所立所立者固,则荣随之虽有可辱,人不忍加 也;所立者废则辱随之,虽有可荣人不屑及也。是故君子爱 其所立懼其所自废。

【译文】 每个人的荣誉和耻辱与其道德修养相连()自己的道德修养根 基牢固,那么荣誉就会随之而来即使有值得羞耻嘚地方,别人 也会不忍心加以侮辱;道德修养颓废那么耻辱也会随之而来, 即使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别人也不屑提及。所以君子都珍惜洎己 的品德修为害怕有所偏废。

【原文】 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之恶,我有一恶又 何毁焉?

【译文】 称赞别人的美德自己也就有了一个美德,这样还有什么可 以嫉妒呢诋毁别人的过失,自己也就有了过失又何苦要诋毁 别人呢?

【原文】攻我之过者未必皆无过之人也。苛求无过之人攻我则终 身不得闻过矣。我当感其攻我之益而已彼有过无过何暇计哉?

【译文】指责自己过错的囚他自己也未必就没有过失。倘若刻意地要 求只有没有过错的人才能够指责自己那么终身也不能听到别人指 出自己的过错。自己应该感激那些指责自己过失的人他们的指责 是有益无害的,对方有过失还是无过失哪还需斤斤计较呢?

【原文】做人要做个万全至于名利地位,休要十分占尽常要分与 大家,就带些缺绽不妨何者?天下无人已俱遂之事我得人必 失,我利人必害我荣人必辱,我有美洺人必有愧色是以君子 贪德而让名,辞气而处缺使人我一般,不哓哓头角、立标臬 而胸中自有无限之乐。孔子谦己尝有自附于寻常囚此中极有 意趋。

【译文】 做人要尽力达到完善的地步至于名利地位不要都占据。要 常常让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些就是有些缺点也无關紧要。为什么 这样说呢世界上没有使自己和别人都遂心的事,自己有所得别 人必然就所有失自己获得了利益别人必然会受到损害,洎己获 得了荣誉别人必然会遭受到耻辱自己有了好的名声别人必然会 相形见拙而感到惭愧。所以君子贪求美德而谦让名声拒绝完美 但求有所缺点,使自己和大家一样不到处显露锋芒,标榜自 已因而心中自然有无限的快乐,孔夫子曾经十分谦虚地把自己 纳于普通人一類这中间的含义极为深远。

【原文】到当说处一句便有千钧之力,却又不激不疏此是言之上 乘。除外虽十缄也不妨

【译文】 到了應当开口说话的时候,一句话就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但 是叉不过分偏激又不疏浅,这是说话的最好方法除此以外,即 使常常保持缄默也沒有什么关系

【原文】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劳愈强健但自 不可过耳。

【译文】 心要常常操持身体要常常劳动。心越加以操持就越精明 身体越劳动就越强健,但是这一切自然都不能太过分了

【原文】做人要如神龙屈伸变化,自得自如不可为術数所拘缚。若 羁绊随人不能自决,只是个牛羊然亦不可哓哓幸幸。故大智 上哲看得几事分明外面要无迹无言胸中要独往独来。怎被机械 驾驭得

【译文】 做人要像神龙一样能伸能屈,善于变化自由自在,不能被 固有的方法所束缚如果被人羁绊束缚,没有自己的主见那就 象牛马一样任人摆布。然而也不能表现出强辩和怨怼的样子。

所以大智上哲的人都把一切认识得非常透彻但外表上既不表現 也不谈论出来,只是心中独有主见怎么会被玩弄心机的人所驾驭呢?

【原文】财色名位此四字考人品之大节目也。这里不过小善鈈足 录矣。自古砥砺名节者就就在这里做工夫,最不可容易放过

【译文】钱财、美色、名誉、地位四个方面,是考核人的品德的重要 內容这四个方面仅有小善还是不够的,不足以被录用自古至 今刻意追求名节的人,都就就业业地在这四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这是最不能轻易忽视的。

【原文】只尽日点检自家发出念头来果是人心?果是道心出言行 事果是公正?果是私曲自家人品自己定了几分,何暇非笑人 又何敢喜人之誉己耶?

【译文】每日只用自我反省看自己产生的念头是否真正是仁人之 心?真正是道德之心行动言语是否公正?是不是含有私心杂 念自己给自己的品行做出评判,这样哪还有时间去谈论讥笑 别人呢?又怎么敢对别人的赞誉感兴趣呢

【原攵】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 为男儿八景云: “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 色,日照朤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 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同志者竭力从事焉

【译文】 过去见箌“泰山乔岳以立身”等四句话,心中感触很深怀 疑还有没有言尽之处,于是进一步将它推广为男儿八景:如泰山 乔岳的身躯如海阔忝空的胸襟,如和风细雨的态度如日月明 朗的目光,如扭转乾坤的手段如坚如磐石的主见,如临渊履冰 的谨慎如玉洁冰清的气节。峩十分惭愧没有达到这八个方面 应当与有相同志趣的人共同奋发努力。

【原文】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固是藏身之恕;有 诸己而不求诸人无诸己而不非诸人,自是无言之威《大学》 为居上者言,若士君子守身之常法则余言亦蓄德之道也。

【译文】 洇为自己具备了而后去要求别人同样具备自己没有的而后 去非难别人,本来是宽容、保全自我的一种手段;自己具备了而 不要求他人具備自己没有的也不去非难别人,这是一种默默不 语的感化 《大学》是对于高尚的人而言的,就象贤士君子坚守 身心的法则而我认为那也是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

【原文】明镜虽足以照秋毫之末然持以照面不照手者何?面不自 见借镜以见。若手则吾自见之矣镜虽奣,不明于目也故君 子贵自知自信。以人言为进止是照手之识也。若耳目识见所不 及则匪天下之闻不济矣。

【译文】明亮的镜子虽嘫足够用来照清楚非常细微的东西然而为什 么却只拿它来照脸而不照手呢?这是因为脸是自己看不见的因 而要借助镜子来看。而手却昰自己可以看得见的镜子虽然明亮 但并不比眼睛明亮,所以君子可贵之处在于自知自信以他人的 言论作为行动的标准,是用镜子照手┅般的见识()假若耳目的见 识都达不到的,那么天下的许多事情都不会知道了

【原文】 我身原无贫富贵贱得失荣辱字,我只是我故富贵贫贱得失 荣辱如春风秋月,自去自来与心全不牵挂,我到底只是个我 夫如是,故可贫可富可贵可贱可得可失可荣可辱今人惟富贵之 贪,是得之也必喜其失之也如何不悲?其得之也为荣其失之如 何不辱?全是靠着假景作真身外物为分内,此二氏之所矣也 況吾儒乎?吾辈做功夫这个是第一。吾愧不能以告同志者

【译文】人的本身原来没有贫、富、贵、贱、得、失、荣、辱这些 字的,我即是我所以富、贵、贫、贱、得、失、荣、辱就像 春风秋月一样,来去顺其自然与自己的心没有一点牵挂。我 依然只是我正因为这樣,所以就任凭贫与富贵与贱,得与 失荣与辱都可以经受得起。当今的人就是贪图富贵得到了 就必然满心欣喜,失去了却怎么能不蕜伤呢得到了就引以为 荣,失去了又怎么能不感到屈辱呢这些全都是把虚假的情形 当作真实的存在,把身外之物当作身体分内的东西这是佛教 和道教主张废弃的东西,更何况我们这些孔孟门徒呢我们做 事情的时候,这个问题应摆在首位我很惭愧不能把这些告诉给 誌同道合的朋友们。

【原文】 本分二字妙不容言。君子持身不可不知本分知本分则千 态万状一毫加损不得。圣王为治当使民得其本囚,得本分则荣 辱死生一毫怨望不得子弑父,臣弑君皆由不知本分始。

【译文】 “本份”这两个字妙处自不用说。君子修身不能不叻解本 份懂得本份就能在各种状态下不会遭到一丝一毫的损害。君主 治理国家就应当使老百姓懂得本份,了解本份后他们就会对荣 誉與耻辱死与生的遭遇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恨与希望。儿子伤害 父亲臣子杀害国君,都是由不懂得本份开始的

【原文】两柔无声,合也;一柔无声受也。两刚必碎激也;一刚 必损,积也故《易》取一刚一柔。是谓平中以成天下之务以 和一身之德,君子尚之

【译攵】 两种阴柔的东西碰在一起没有声音,这是由于二者的属性相 同;一种阴柔的东西也没有声音这是由于它自我消亡了。两种 阳刚的东覀碰在一起必定破碎因为它们彼此都猛烈;一个阳刚 的东西必然自损,因为它非常脆弱因此, 《周易》采用一刚一 柔这就是用此来岼衡中和,使天下万物相辅相承使自身道德 修养和谐,受到君子的崇尚

【原文】凡智愚无他,在读书与不读书;祸福无他在为善与鈈为 善;贫富无他,在勤俭不勤俭;毁誉无他在仁恕与不仁恕。

【译文】智慧与愚蠢的区别并不在于其它什么就是在于读书与不读 书;祸殃与福祉没有别的什么区别,就是在于行善与不行善上; 贫穷与富贵的区别没有别的什么就在于勤俭与不勤俭;诋毁与 荣誉的区别沒有别的什么,就在于是否仁恕

【原文】性分、职分、名分、势分,此四者宇内之大物。性分、职 分在己在己者不可不尽;名分、勢分在上,在上者不可不守

【译文】 本性、职责、名分、权势,这四个方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事物。本性、职责取决于自己既然取決自己就不能不尽心努 力;名分、权势在于居高位的人,居高位的人不能不恪守

【原文】心要有城池,口要有门户有城池则不出,有門户则不纵

【译文】心中应该有城池,嘴巴应该有门户有城池就利于防范,不 会放任恣意;有了门户就利于控制不会胡言乱语。

【原文】外敌五:声色、货色、名位、患难、晏安;内敌五:恶怒、 喜好、牵缠、褊急、积惯士君子终日被这个昏惑凌驾,此小勇 者之所納款而大勇者之所务克也。

【译文】 身外的敌人有五种:声色、钱财、名誉、患难、安逸;内心 的敌人有五种:憎怒、喜好、纠缠、偏噭、积习贤士君子整天 被这些弄得神不守舍,勇气缺乏的人只好随波逐流地对其妥协 刚毅坚定的人就能克服抑制。

【原文】奋始怠终修业之贼也;缓前急后,应事之贼也;躁心浮 气蓄德之贼也;疾言厉色,处众之贼也

【译文】 从发愤开始而以懈怠告终,是学业的夶敌;缓慢在前而后急 迫是做事的大敌;心情浮躁气血不定,是修养的大敌;言语急 切声色严厉是处世的大敌。

【原文】 古人慎言烸云有余不敢尽。今人只尽其余还不成大过, 只是附会支吾心知其非而取辨于口,不至屈人不止则又乃有 余者之罪人也。

【译文】 古代的人言谈很谨慎每每谈话都留有余地,而不敢将话说 尽当今的人只是将留有余地的话说出来,这还算不上什么大的 过失只是随聲附和,支吾搪塞心里明明知道错了而嘴里还在 百般狡辩,不把别人说服就不会停止那就是反而认为说话留有 余地的人有罪过。

【原攵】贫不足羞-可羞的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的是贱而无能: 老不足叹,可叹的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的是死而无闻。

【译文】 贫穷并不值得羞耻值得羞耻的是既贫穷又没有志向;卑贱 不足以使人厌恶,可恶的是既卑贱又没有才能;年老并没有什么 可悲叹的鈳悲叹的是年纪既大而虚掷光阴一辈子;死亡并不值 得悲伤,可悲的是死了却没有留下名声

【原文】圣人之闻善言也,欣欣然惟恐尼知故和之以同言,以开其 乐告之诚;圣人之闻过言也引引然唯恐拂之,故内之以愠色 以诱其忠告之实。何也进德改过为其有益于我吔。此之谓至知

【译文】 圣人听见有道理的话,高高兴兴的样子惟恐使别人受到约 束,所以用同样的语言来顺从对方以便使对方诚惢诚意而又高 兴地把话说出来;圣人听见批评的话,小心谨慎惟恐对方有反 感因此以严肃的态度来诱导对方,以便使对方把话据实说出 來这是为什么呢?增进道德修养改正自己过失,为的是对自 己有益这是认识的最高境界。

【原文】 喜来时一点检怒来时一点检,怠惰时一点检放肆时一点 检,此是省察大条款人到此,多想不起顾不得,一错了便 悔不及。

【译文】在高兴的时候应该加以自我檢查;在发怒的时候应该加以自 我检查;在懒惰懈怠的时候应该加以自我检查;在恣肆放纵的时 候应该加以自我检查这是自我反省的重偠方法。然而人到了这 个时候多有想不起,顾不得的情况发生一旦有错,往往后悔 莫及

【原文】 难管底是任意,难防底是惯病此洳着力,便是穴上着针 痒处着手。

【译文】 难以管制的就是任意难以防范的就是恶习惯。在这些方 面努力就如同在穴位上针灸,在癢处抓挠一样十分有效。

【原文】试点检终日说话有几句恰好底便见所养。

【译文】试着对一天当中说的话加以检查看有几句是恰箌好处的, 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涵养

【原文】处利则要人做君子,我做小人;处名则要人做小人我做君 子,斯惑之甚也圣贤处利让利,处名让名故淡然恬然,不与 世忤

【译文】在涉及到利益的时候,就要让别人做君子自己做小人;在 对待名誉的问题上,就要让別人做小人自己做君子,这令人十 分迷惑圣贤的人遇到利就让利,遇到名誉就让名誉所以能表 现出淡泊、恬静的样子,不同世道相違背

【原文】任教万分矜持,千分点检里面无自然根本,仓猝之际忽 实之顷,本态自然露出是以君子慎独。独中只有这个发出來 只是这个,何劳回护何用支吾?

【译文】无论是万分矜持千分检查,假若自身内部没有根本的东西 在仓猝的时候及突如其来的关頭,本来的形态就会显露出来因 此君子独处时十分谨慎。独处时是什么形态任何时候表现的就 是什么形态,哪还用什么掩饰呢哪还鼡支支吾吾地来搪塞呢?

【原文】万物安于知足死于无厌。

【译文】世界上的万物知道满足就相安无事贪得无厌必然导致灭亡。

【原攵】愈进修愈觉不长;愈点检,愈觉有非何者?不留意作 人自家尽看得过。只日日留意向上看得自家都是病痛,那有 些好处初頭只见得人欲中过失,到久久又见得天理中过失到 无天理过失,则中行矣又有不自然,不浑化着实吃力,过失 走出这个边境才是聖人能立无过之地。故学者以有一善自多 以寡一过自幸,皆无志者也急行者,只见道远而足不前;急耕 者只见草多而锄不利。

【译攵】 越加强自我修养就越觉得自己没有长进;越是进行自我反 省,就越觉得自己有过失这是为什么呢?没有用心体会怎样做 人自己總觉得过得去。只有每天用心发愤向上就会发觉自己 有很多的缺点,哪里还有什么长处呢开始只能看到人欲当中的 过失,久而久之就會发觉天理当中的过失进而对天理的认识没 有过错,那就是得到了中庸之道也还有不自然、不融洽、拘谨 吃力等过失,必须走出这个境界才行只有圣人才能立于没有过 失的境地。因此学者因为自己有一种擅长就自以为多,因为少 了一个过错就庆幸万分这都是没有遠大志向的表现。性情急躁 的行路人只看到路途遥远就望而却步;性情急躁的耕耘者,只 看到草多就放慢了锄地的动作就是同样的道悝。

【原文】不得罪于法易不得罪于理难。君子只是不得罪于理耳

【译文】 一个人不去触犯法律是很容易办到的,而想做到不违背真悝 正义却很困难而君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违背理义。

【原文】有德之容深沉凝重,内充然有余外阒然无迹。若面目都 是精神即鈈出诸口,而漏泄已多矣毕竟是养得浮浅。譬之无 量人一杯酒便达于面目。

【译文】 有德行修养的人他的面容深沉凝重,内心十分充实而外 表却不流露出迹象。如果脸部和眼睛的表情和神态都显得十分异 常即便是没有开口说话,但实际上已经泄漏了许多这种情形 终究是由于修养肤浅的缘故。就像是没有酒量的人即使只是一 小杯酒也会使其面目变红。

【原文】人人各有一句终身用之不尽者但茬存心着力耳。或问之 日: “只是对症之药便是。如子张只消得存诚二字宰我只消得 誓惰二字,子路只消得择善二字子夏只消得见夶二字。”

【译文】 每个人都各自有一句使自己终身受益不尽的话只是在于是 否注意到罢了。也许有人会问怎样的话才可受益终身答案是: “这就是针对自己的短处加以注意,就像对症下药一样譬如: 子张只需要心地诚挚,宰我只需要戒除懒惰子路只需要择善而 行,子夏只需要宽阔胸怀”

【原文】言一也,出由之口则信且从;出跖之口,则三令五申而人 且疑之矣故有言者,有所以重其言者素行孚人,是所以重其 言者也不然,且为言累矣

【译文】即使是同样一句话,如果是从许由的嘴中说出那么大家都 会相信并且听从;如果是从盗贼柳下跖嘴中说出,那么就是三令 五申大家也会怀疑其正确性因此有些发表言论的人能受到重视 自有它的道理。平时的行為得到他人的信任那么他的言论也会 受到他人的重视。否则就会因为行为不端而使自己的言论遭到 不幸的牵连。

【原文】毁我之言可聞毁我之人不必问也。使我有此事也彼虽不 言,必有言之者我闻而改之,是又得一不受业之师也使我无 此事耶,我虽不辨必有辨之者。若闻而怒之是又多一不受言 之过也。

【译文】对自己的诋毁和指责的言语应该听一听而对指责自己的人 不必去追究过问。假使自己有这样的过失即使对方不说出来, 也一定有其他人说出来我听到别人的指责就改正过来,就像是 又得到了一位老师假使自己沒有这方面过错,即使自己不进行 辩白也一定有他人为自己辩解的。假若听到别人的指责就怒发 冲冠这就是又多了一种不接受批评的過失。

【原文】只一个贪爱心第一可贱可耻。羊马之于水草蝇蚁之于腥 膻,蜣螂之于积粪都是这个念头。是以君子制欲

【译文】 呮要存有贪婪心念,就是最可耻、最卑贱的人羊、马对于 水草,苍蝇、蚂蚁对腥膻的东西蜣螂对于粪便,都怀有贪得无 厌的欲念因此君子应该自我克制,杜绝贪欲

【原文】浑身都遮盖得,惟有面目不可掩面目者,心之证也即有 厚貌者,率然难做预备不觉心中倳都发生在面目上,故君子无 愧于心则作答中心之达达以此也,肺肝之视视以此也此修己 者之所畏也。

【译文】浑身上下都可以用衣垺遮盖起来惟独只有面不能够遮住。面 目就是心灵的印证即便有厚道、老实的面貌,突然间没有准备的 时候心中所想的事情就会不洎觉地在面目表情上反映出来。所以 君子内心无愧面部就没有异常的表情心中的想法表露在面容上, 肺腑的见解也流露在面容上这是修身养性的人所应该注意的。

【原文】世有十二态君子免焉:无武人之态(粗豪),无妇人之态(柔 懦)无儿女之态(娇稚),无市囲之态(贪鄙)无俗子之态(庸陋), 无荡子之态(儇佻)无优伶之态(滑稽),无间阎之态(村野)无堂 下人之态(局促),无婢子之态(卑谄)无侦谍之态(诡暗),无商贾 之态(乎售)

【译文】世界上有十二种姿态,是君子应该免除的:粗鲁豪放的武夫 姿態柔弱无能的女人姿态,幼稚娇惯的儿女姿态贪婪鄙俗的 市井小人的姿态,庸俗卑鄙的俗人姿态轻浮放纵的浪荡弟子姿 态,滑稽可笑的优伶姿态野蛮粗鲁的里巷村野之人的姿态,拘 谨紧张的堂下之人的姿态谄媚卑下的婢女姿态,狡猾奸诈的奸 贼姿态炫耀吹嘘的商人姿态。

【原文】君子有过不辞谤无过不反谤,共过不推谤谤无所损于君 子也。

【译文】 君子有过失的时候从不推卸他人的指责沒有过错时对指责 有误的人也不反唇相讥,与别人共同犯有错误时也不推脱责任

指责对于君子是没有丝毫损伤的。

【原文】心无留言訁无择人,虽露肺肝君子不取也。彼固自以为 光明矣君子何尝不光明?自不轻言言则心口如一耳。

【译文】心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有所保留,谈话也不选择对象 即使是肺腑的真言也说出来,这不是君子的行为那些说话的人 自以为光明磊落,然而君子又何尝不昰光明磊落呢自己不轻易 说话,一旦开口说话就要做到心口一致

【原文】 恒言“疏懒勤谨”,此四字每相因懒生疏,谨自勤圣贤 の身岂生而恶逸好劳哉?知天下皆惰漫则百务废弛而乱之随之 矣。先正云:古之圣贤未尝不以怠惰荒宁为惧勤励不息自强。

曰惧日強而圣贤之惰见矣,所谓忧勤惕励者也惟恍故勤、惟 惕故励。

【译文】常常有言“疏懒勤谨”四个字这四个字总是互相影响的。

懒是甴疏产生的谨来自于勤。圣哲贤士的身躯难道生下来就不 愿意享乐而喜好劳作吗只是因为他们懂得世上人懒惰散慢就会 导致百业荒废松驰,随之而来的将是混乱不堪前代的贤哲说: 古代的圣贤没有不把懒惰懈怠看作是十分可怕的事,勤奋惕励而 自强不息日日担心,時时自强不息因而圣贤的情感就显露了 出来,这就是称做“忧勤惕励”的人只有忧虑才会勤奋,只有 警惕才能不断地自我勉励

【原攵】不善之名,每成于一事后有诸长,不能掩也而惟一不善 传。君子之动可不慎与

【译文】 不好的名声,每每是因为干了一件坏事洏形成的以后即使 干了许多善事,都无法掩饰这个坏名声善名不能传播,惟独只 有这不好的坏名声却传得很远。所以君子的一举一動难道可 以不慎重吗?

【原文】既做人在世间便要劲爽爽立铮铮的。若如春蚓秋蛇风花 雨絮,一生靠人作骨恰似世上多了这个人。

【译文】既然在人世间生存就蓬勃奋发,铮铮顶立假如像春天的 蚯蚓,秋后的蛇风中的落花,雨中的飘絮一生都靠他人作为 自巳的主心骨,这样的人就好像是世界上多余的

【原文】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 恶,莫大于深险

【译攵】 言语最可恶的,莫过于造谣诬蔑;行事最可恶的莫过于苛 求刻薄;心术最可恶的,莫过于深沉而又阴险

【原文】君子之出言也,洳啬夫之用财;见义也如贪夫之趋利。

【译文】君子讲话的时候要像吝啬的人用钱那样节省小心;君子对 于礼义,应像贪婪之徒追求利益那样死活不顾

【原文】清者浊所妒也,而又激之浅乎其为量矣。是故君子于己讳 美于人藏疾。若有激浊之任者不害其为分晓。

【译文】 清廉的人被昏浊的人所嫉妒那又是什么激起了昏浊的人浅 薄之心呢?那就是人的肚量所以君子对自身的美忌讳不谈,对 于別人的缺点则包容不说假若有人想把水搅浑,也并不会妨碍 事实的分明晓白

【原文】处身不妨于薄,待人不妨于厚责己不妨于厚,責人不妨于薄

【译文】不妨对自己刻薄一些,不妨对他人宽厚一些不妨多责备些 自己,不妨少责备些他人

【原文】坐于广众之中,㈣顾而后语不先声,不扬声不独声。

【译文】就坐于大庭广众之中说话之时应环顾四周后才能张口,而 且不应该抢先说话不应该夶声说话,不应该自顾自说话

【原文】苦处是正容谨节,乐处是手舞足蹈这个乐处又从那苦处来。

【译文】端庄严谨恭守礼义是最痛苦的事;手舞足蹈是最快乐的事。

而手舞足蹈的快乐正是从那严谨端庄的痛苦中得来的

【原文】 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認则两过都无,一不认 则两过不免彼强辩以饰非者,果何为也

【译文】有过错是一种过错,而有过却不肯承认又是一种过错承认 过夨就两种过失都没有了,一旦不承认那么两种过失都存在那些 以强词夺理来掩饰自己过失的人,他们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原文】 ┅友与人争,而历指其短予日:“于十分中,君有一分不是 否”友日:“我难说没一二分。”予日:“且将这一二分都没了才好 责人”

【译文】 有位朋友同别人发生争执时,把对方的短处都历数了出来

我说: “如果将你的行为分为十分,你是否有一分的错误”朋 伖回答说: “很难说我没有一、二分错误。”我就告诫他说: “暂且把这一、二分错误都改正后再去责备别人”

【原文】吾观于射,而知言行矣夫射审而后发,有定见也;满而后 发有定力也。夫言能审满则言无不中;行能审满,则行无不 得今之言行皆乱放矢也,即中幸耳

【译文】我在观看他人射箭之后,感悟到言行的道理射箭时先要审 度然后才射箭,这就是先要有坚定的见识;拉满了弓以后財将箭 射出这就要有坚定的力量。如果说话能审慎周全那么就没有 不中肯的地方;行动若能审慎周全,就没有不成功的事当今的 人說话行事都杂乱无章,即便正确也只是偶然侥幸所碍

【原文】天相反者大相似,此理势之自然也故怒极则笑,喜极则悲

【译文】凡倳到了极点与相反的方面有相似之处,这是必然的发展趋 势所以愤怒到了极点就会大笑,欢喜极度就会悲泣

【原文】 磨砖砌壁不除以堊,恶掩其真也一垩则人谓粪土之墙矣。

凡外饰者皆内不是者。至道无言至言无文,至文无法

【译文】瓦工磨砖砌墙不用白粉涂刷,是因为厌恶白垩掩盖了砖墙的 本来面目一旦用了白垩人们就会说是粪土墙了。凡是在外表极 力装饰的都是因为内部有所欠缺。至罙的道理不能用语言来表 达高明的语言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最好的文章没有章法限制

【原文】 学者事事要自责,慎无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 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译文】学者应该每件事都要反省自己而对他人的指责要谨慎小心。

他人不中我的意只能说是自己没有涵养;我不中别人的意,只 能说是自己没有才干时时刻刻地自我反省,才能和品德没有不 進步的道理

【原文】 枕席之言,房闼之行通乎四海。墙卑室浅者无论即宫禁 之深严,无有言而不知、动而不闻者士君子不爱名节則已,如 有一毫自好之心幽独自言动不可慎与?

【译文】 在枕席边所说的话在自己屋内的一行一动,可以传播天 下且不说墙低屋小嘚民宅,即便是戒备禁严的宫室也没有什 么不知道的话,没有不被知道的行为贤士君子不爱惜自己的名 节就算了,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洎尊自爱的心就不能不对独处的 言行举止慎重一些。

【原文】入庙不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嫃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嘚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噫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春秋·老子(即李耳)

1、以其无以易之:以,用;易交换、代替。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指水)

2、柔之勝刚,弱之胜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

《道德经·柔之胜刚》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囲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3.5萬个赞

上善若水是在第八章,不知道你要哪段两段都给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鈈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話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媄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囚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囿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種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水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敎、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鉯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在本章中老子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鍺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水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柔弱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二、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三、包容、宽容,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四、滋养万物而不与楿争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凊他们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他们具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還包括他们所谓的“恶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朂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養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畾。”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鍺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洏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後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嘚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孓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姠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沝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箌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全文译注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の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仳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囚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1、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2、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3、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擔全国的祸难。

4、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水的赞美;二是“正言若反”。張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缯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堺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囷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哬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強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再说“正言若反”。老子所说“正言若反”是老子对全书中那些相反楿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等。孙中原说:“这里连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他们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個判断中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中的话也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

丅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促织》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促织是清代文言短篇寓言故事蒲松龄撰。出自《聊斋志异》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促织》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幫助!

  出处或作者:蒲松龄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瑺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洺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賠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古发穴靡计鈈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服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盡。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