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对峙2脸书登录不了只能脸谱登录

登录不了游戏有三种可能情况:網络连接失败、服务器正在维修以及安装包错误

网络连接失败的玩家可以检查一下自己的网络,看看是否可以正常联网如果可以正常聯网,那么就是其他问题如果不能正常联网,把网络重新连接好即可

若服务器正在维护中,维护更新的时候所有玩家是不可以进入遊戏的,必须等到维护结束才行一般游戏的维护大概要持续2小时,等到维护结束玩家就能进入游戏了;

安装包错误需要玩家卸载游戏后去官网下载最新版游戏安装包重新安装游戏。

登不进去了为啥啊?我用的苹果game center

你的举报已提交审核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你的支持!

你的举报已提交审核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你的支持!

你的举报已提交审核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你的支持!

你的举报已提交审核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你的支持!

你的举报已提交審核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你的支持!

你的举报已提交审核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你的支持!

你的举报已提交审核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你的支持!

你嘚举报已提交审核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你的支持!

你的举报已提交审核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你的支持!

你的举报已提交审核我們会尽快处理,感谢你的支持!

你的举报已提交审核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你的支持!

你的举报已提交审核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你嘚支持!

你的举报已提交审核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你的支持!

使用你的 iOS 设备扫码下载 , 或

如你已安装 TapTap可在此,将本游戏安装到你的移動设备上

  • 高效找到感兴趣的游戏与评价

最近关于自媒体的争论又多起來,各种自媒体联盟也是风起云涌其实自媒体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新鲜的是中国那么多的大平台几乎同时推出了自媒体平台,幫助自媒体人来创业从而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自媒体热”。

更新鲜的是众多企业,也玩起了“企业自媒体”说“所有企业都是媒体”,这还让不让媒体活了这是在美国或者其它国家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这是中国故事这个中国故事会讲成怎么一个样子,谁也不知道

中国的自媒体是互联网技术把几乎所有的媒体进入门槛都推倒之后,出现的一场集体狂欢不过,目前的情形是中国的自媒体热,而美国的自媒体“冷”在今天的美国的主流媒体上,甚至你要找到“We Media(自媒体)”这个词都颇费周折如果恰好找到了,源头往往指姠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

自媒体派对结束之后会留下些什么来,它会象当年的中国“博客大战”一样逐渐远去留下一个寂寞的背影?或者自媒体中会窜出一些成功的黑马从而进一步颠覆媒体生态?究竟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估自媒体的影响为自媒体在新媒体座标中找到定位?又或是更为残酷的问题:自媒体只是一个传说

1、为什么中国自媒体“热”,美国自媒体“冷”

当大家热火朝天地说著或者做着“自媒体”的时候,好象较少关注存在中国自媒体热与美国自媒体“冷”这样一个现象这个强烈的冷热反差有没有什么意义呢?

在今天的美国要找自媒体(“We Media”),或者自媒体人不那么容易;但是,博客就不一样了要是在纽约街头抛一个绣球,砸中的很鈳能就是一个博客至于旧金山,那就更不用说了砸中的可能是一个科技博客。

但是在中国刚好相反,找自媒体或者自媒体人很容噫,博客反而不大好找谁是博客?除了博客教父方兴东除了博客女皇徐静蕾,立马说不上谁了吧不过,他们的故事大多发生在遥遠的过去,谁是自媒体人张口就来,罗振宇、吴晓波、高晓松这些自媒体红人的故事,正在当下

语境不同,戴的帽子不同人其实昰同一个,我的意思是博客与自媒体人,其实一回事就象媒体与出版,media与publish一样说起来拧不拧没有关系,说的是同一件事博客与自媒体,Blog与We Media其实也是一回事:以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故事与想法去娱乐自己和他人,或恶心自己和他人的人如果要把我原创的上面这句鈈很一本正经的话作为自媒体定义的话,还得再加上一个前提或者后辍:并以此为生否则,不算

当然,Blog和We Media区别是存在的这种区别在百度上,看起来不大在百度上检索“We Media”和“博客”,结果均巧合为1亿条检索“自媒体”,不到1亿为7700万条。

如果你在谷歌中检索“We Media”可能找不到多少相关性强的东西,我说的是英文中文的内容则数不胜数;但是,如果你用blogging检索一下那就丰收了,“We Media”谷歌网页检索所得条目为16.6万blogging网页检索结果为1.44亿,“We Media”谷歌新闻检索所得条目为5610条blogging新闻检索条目597万,前者检获结果大部分都为中文(注:双词或多词檢索如不加引号,检索结果相关性较弱)

在纽约时报上的“We Media”检索,结果只有可怜的28条在对媒体新闻比较敏感的英国卫报上进行检索,结果也只有53条在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网站(CJR)等几个新闻专业网站的查询结果,基本相似

我在谷歌上找到了一条十分难得的新闻標题中就有We Media字样的长篇新闻稿,乐不可支打开细读,发现这条新闻来自中国,是新华社的英文电讯稿说的是温州动车事故中,人们利用微博等各种自媒体手段请求救援,提供救护很棒的新闻,很时尚的用词中国产。

在纽约时报检索出的不多的几条结果中有一條2013年的信息,这是最近一次在纽约时报上出现We Media这个词结果,也是来自中国中国的有关管理部门说,自媒体正在改变中国的语言环境洎媒体人创造的新语汇,正在走向主流媒体从而走向主流。

We Media在美国不“红”2006年之前,有点红此后,这个词的出现频率逐步降低在We Media概念出现后,美国迈阿密一直有开一个We Media大会不过,规模好象越开越小后来,演变成了新创项目竞赛其全盛时期,大会网站上罗列的幾乎所有媒体报道也很少美国主流媒体的身影。

2006年We Media大会曾移步到伦敦开过一次是主流媒体报道最多的一届,我检索对于媒体新闻十分敏感的英国卫报的时候发现该报有关We Media的报道,基本来自2006年有关那次伦敦会议的报道,那以后的各次会议卫报就不再报道了,好象就呮开了伦敦这一届似的

说这事的目的,不是为了扫大家的兴说美国人不热衷,我们也不必过火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我想说的是自媒体,如今是中国故事中国人的玩法,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玩我们自己的花样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象玩淘宝天猫、玩微信那样,玩出完铨不一样的天地

2、自媒体:从“西风”东渐到“东风”西渐

在美国时髦的新一代博客平台Medium上,我注有一个帐号为了赶个时髦,看看埃攵·威廉姆斯究竟在那干什么?

泰德·利文斯通以及埃文·斯皮格尔都不是小角色Facebook曾要以30亿美金收购Snapchat,现在Snapchat已经估值100亿美金了这样的正茬迅速崛起的巨头们,并不讳言他们要学习并已经在学习微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习惯了只有用中国的亚马逊中国的赫芬顿邮报,中國的PayPal中国的推特,中国的脸书只有用这样明显缺乏自信与底气的类比,才能说清楚自己商业模式的中国IT人看到西方即时通讯的若干擁有巨大影响力的巨头要用“做西方的微信”,来说明白自己定位的时候是不是挺提气的?

这是一个时代(互联网美国时代)结束的开始(关于这个话题有专家有许多论述),中国人的玩法也让西方的IT人青睐,这在几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不可想象的事情,一件一件在发生积累到一定的时候,风向就转了

现在的中国自媒体,也是一个这样的故事在美国,自媒体只是概念是他们对于以博客起頭,以后来的一系列社交性媒体平台为代表的个人出版现象的学术定位与认知就像“新媒体”概念一样,是一个打包的笼统概念在中國,自媒体概念落地了充实了,被各路神仙用各种方法开发、把玩因此,也就火了

大家在自媒体中寻找着自己需要的东西,大家都找到了自己要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彼此之间可能根本风马牛不相及,自媒体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胡适先生所说的那个小姑娘——历史,随便你怎么打扮她

不过,自媒体毕竟是现在进行时大家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直接进行触摸,因此马海祥建议,玩归玩HIGH归HIGH,认嫃地审视一下自媒体不要让这个概念出轨,走神变形,不要被未及深究的概念牵着鼻子走路这还是有必要的,要明白自媒体的内核昰什么边界是什么?当然能够搞明白美国人为什么对他们发明的这个概念不那热衷的原因,就更好了

千万不要说,博客死了这样的外行话这样的说法不少美国人也都说过,但被事实驳得体无完肤也不要说中国自媒体很发达,美国自媒体没有市场这样的话这不是倳实,美国的自媒体非常发达总体上讲,美国的自媒体目前比中国发达无非,美国人不把它叫作“WeMedia”

甚至,美国的传统媒体比如CNN,UGC的内容也有相当的份量

而中国的自媒体借助中国社交媒体的东风,刚刚展开自己的翅膀刚刚找到上升气漩,起点很低高度有限,涳间极大让他任性地飞上一阵吧,管他美国人什么飞得会有多高不好说,但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超越美国,这是肯定的

互联网的美國时代结束进程已经开始,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中国人已经走在前面了不要这么任性。

我能说出很多很多的美国博客的名字但说鈈出一个自称为美国自媒体人的名字,发明自媒体这词的丹·杰尔默,本人就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悠久的博客,而且目前仍然一言九鼎

有一佽,新博客平台Medium上一篇由其特聘编辑撰写的文章出现了状况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杰尔默也挺身而出在推特上质问:Medium 到底是博客平台,還是媒体机构如果你只是平台,免责;如果你是媒体你就必须对自己发表的东西负责,逼得Medium官方推特帐号立马出来澄清说自己只是┅个出版平台,一个由美国著名的网上杂志连线(Wired)前总编辑领衔拥有15位顶尖的来自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职业媒体人团队的平台型媒体(Platisher),为了免责只能退而求其次,明确声明自己是平台不是媒体。

被杰尔默羞辱过的不只是Medium,还有纽约时报这样的大牌美国的博愙,或者说自媒体人厉害之处不在于他们任性,而在于他们专业、执着、较真能够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后面我会进一步讨论几位峩所尊敬的美国博客。

顺便一定要强调一下圣何塞水星报出身的丹·杰尔默被公认为自媒体概念的始作俑者,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洎媒体人,他从来自认自己是一个博客我们姑且就把博客和自媒体人划等号吧,在中国能够找出杰尔默这样辈份、这样德高望重的博愙或者自媒体人来吗?至于博客的“祖父”戴夫·温纳,今天仍然在写博客,当然,他与时俱进,写得更多的是微博客——推特,他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自媒体人,他不以此为生。

博客曾经“打败”了传统媒体让传统媒体蒙羞,比如麦特·德拉吉和他的德拉吉报道,现在,自媒体人,开始做另一件事情了,要打败新媒体了?呵呵,不会吧,它是新媒体的一部分,当然,它是新媒体中相当特殊的一部分,相当任性、可爱,有时候相当讨厌的那一部分,你得接受适应,不过要说打败新媒体,不会在中国势头生猛的自媒体也不会,因为中國的自媒体大都依托各大新媒体平台而生,小命也就因此而捏在新媒体(平台)手上平台们不会允许自己哺育的自媒体伤害自己(具体鈳查看马海祥博客《自媒体的未来发展走向》的相关介绍)。

我的结论是自媒体,在中国发展得相当惊人就如同当年的博客在中国的發展相当惊人一样,路径与美国完全不同甚至,自媒体概念这股东风还有可能向西吹拂中国的自媒体概念在重塑中国的媒体空间方面嘚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这样的影响是有边界的可以有一些自媒体叱咤风云,但不可能有自媒体在互联网上主导媒体生态互联网,悝论上是每一个人的实际上,主要是互联网巨人的

3、自媒体:美国人在怎么玩?

自我定位为WeMedia的自媒体人在美国很少;但是,如果你說的自媒体人与我文章开头时的自媒体人定义相类似的话那美国的自媒体人不要太多!我的非学术定义是:自媒体人,是以自己的方式說自己的故事与想法去娱乐自己和他人,或恶心自己和他人的人

在YouTube上成长起来了很多影响力巨大的名人,百分百都是自媒体人他们鈈仅在YouTube上唱戏,甚至还走出这个平台拥有更大的市场,当然他们都不叫自己自媒体人,也没有人叫他们自媒体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嘚名字叫YouTuber。

目前每分钟上传到YouTube的视频多达惊人的300个小时,在“自媒体”的茫茫人海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加載在节目中的广告赚取一份不错的收入。

有一个名为Sky Does Minecraft的节目制作人Adam Dahlberg曾经在地铁站内工作了很长时间,去年他辞职全身心地做他的YouTube频噵,那以后Sky Does Minecraft很快晋身为YouTube订阅者最多的频道之一,订阅者高达1060万排行第14位,这让这个22岁的前地铁站小伙拥有了不菲的身家当然,这只昰著名的所谓YouTube 1%幸运的1%,这些顶级玩家每年仅仅从广告中就能赚取超过10万美元,而从品牌营销和内容交易中获取的收益可以更多

1998年,峩在宫玉国的Chinabyte网站开了一个“新媒体观察”专栏,讲了一个麦特·德拉吉的故事,就是那个用莫尼卡·莱文斯基的裙子上的污渍差点把美国总统克林顿拉下马来的人,那个人,用我们今天的中国标准来看的话,是一个典型的自媒体人美国在线(AOL)1996年把他的很红火的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请到了AOL平台上每年给德拉吉3.6万美金补贴。

今天德拉吉报道远不如当年那么火了,但仍然十分健壮有报道说,年收入茬100万美金左右这个数字,恐怕还没有一个中国的自媒体人能够企及不过,很快了他在很多年前就触线了,当然德拉吉不认自己是洎媒体人,甚至一开始人们说他是博客,他也不认帐但如果他不是,谁是呢

我没有专门研究过美国的著名博客的博客收入排行,稍後我会去挖些数据来作个补充,这里还是偷懒先讲几个我在十几年前讲过的故事,以证明“自媒体人”自打有了互联网就已经存在

峩的观点是,大家不要急着猜没准从中又会出来一个让美国人学习的微信,让美国人惊艳的阿里巴巴呢当年,当马云讲“互联网上的商人咖啡馆”那样乌托邦的故事的时候有多少人信?那个传奇的蔡崇信信了然后帮助马云让更多的人信了这个故事,你就赞叹他的阅讀能力好了

我当年在一个会议上曾说,人家两个大学生可以把雅虎做得那么大你们两个大学老师也可以,说归说其实,说的时候連自己都不相信,无非吹个口哨大家壮下胆而已

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版的自媒体故事,也是这样的故事早就在美国出现过了,只不过规模有限,美国人对这些故事已经习惯事实上,类似的新故事仍在美国继续上演。

目前汤普生定居在台北,这位出身苹果、微软嘚博客认为形形色色的独立的个人内容创造者,完全可以通过运营自己的网站赚取足够的收入,而不必为某个更大的媒体或者研究机構打工Facebook与谷歌可以帮助用户找到你所提供的有价值的内容服务,美国的媒体最近揭密汤普生其实只拥有几千名死忠的粉丝,但他过的佷好

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这是一个标准而成功的自媒体人虽然他自己和人们都一样叫他博客。他的一般信息免费、深度资讯实行會员制的商业模式被证明为一种成功的生意经。

Beast的经验雇佣10个人运营这个网站的总体费用大概在90万美元,结果2013年,读者的订阅费用高达87.5万美元无限接近其预期设定的目标(具体可查看马海祥博客《自媒体的广告价值该如何估算》的相关介绍)。

这位前大西洋杂志和噺共和杂志的著名记者骄傲地在2014年年初宣布Daily Dish已经拥有3.4万名订户,网站第一年就已经赢利现在,已经是2015年年初了安德鲁·苏利文还没有宣布最新赢利情况,但科技博客们的小道消息说,Daily Dish情况比2013年强得更多。

而这也大大鼓舞了其他的博客们走自己的路前华尔街日报记者傑西卡·莱辛(Jessica Lessin),最近也离职创办了自己的类似的独立收费订阅驱动的博客新闻网站The Information她给你免费看她的博客网站的独家新闻与评述提偠,但要阅读全文必须订阅。

China)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CNBC专门和杰西卡·莱辛作了一个连线采访,深入地讨论这个十分敏感而又众所瞩目嘚话题,杰西卡的“自媒体”走的是高端路线玩的主题都具有相当的震撼性,同时有一大批精英作者为其独家撰稿,这个实验显然徝得中国的类似定位的博客型新闻网站们关注,这比赫芬顿邮报、Buzzfeed 学起来要容易多了

还会有更多的类似好消息传来吗?会的不过,你從上面的所有好消息中看到什么坏消息了吗这些成功的以博客为生的自媒体人,个个出身名门人人身怀绝技,如果你是和他们一样的精英恭喜,你在哪里都会取得和他们一样的成就如果不是,你经受的折腾可能会比较多一些

4、自媒体与新媒体:“我们”和“他们”

自媒体与新媒体两个词,在性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集合名词,都是指一类东西而不是指一样东西,新媒体这类东西的共同特质是基于网络空间,自媒体的共同特质是由个人而非机构运作的个性化互联网媒体,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等等完全可以用来替代新媒体这一说法;博客、公民媒体等等也完全可以用来替代自媒体。

不过自媒体的概念在中国正在泛化、溢出,企业自媒体机构自媒體,字面上已经呈现矛盾的这些字眼已经不是陌生的字眼自媒体,怎么就跟企业、机构建立联系了呢也许,企业有时候也可以叫作“企业公民”这个自媒体与那个自媒体(We Media)还有一毛钱的关系吗?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政务新媒体是不是也该叫作“政务自媒体”?公众号中以及各大平台上的媒体机构的大号,是不是也可以叫作“媒体自媒体”

自媒体这个概念,已经和“互联网思维”这个高大仩的词一样被彻底泛化、脸谱化、戏剧化了,有点汉语中的做、干、上的意思什么都可以做、干或者上,什么都可以自媒体自媒体荿了动词,不仅仅是名词我斗胆预言,这词最终一定会被许多人所回避因为它太流行,太一般太热门,太多岐义太多不确定性(具体可查看马海祥博客《自媒体是什么》的相关介绍)。

试图通过贴上自媒体的标签来沾点新潮流的光,最终可能适得其反虽然自媒體一经出世,就以其张扬的个性与独立的价值将永远存续决不会因为谁给了他不同的名字,就有丝毫的贬损

如果你说,我在做新媒体谁也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得往下细说。如果你说我在做自媒体,也没有多少人会真的明白你在做什么大家明白的只是,你可能有點独踢球爱自己玩,爱自己带着球一直往门里去我并不确切地知道美国人为什么不爱说自己是自媒体,而爱说自己是博客;我觉得说鈈清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但是,所有说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以自己为圆心,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并解读世界视频自媒體新人高晓松有一段自我定位的话语十分精彩,高晓松总结自己节目的个性特征时表示:“我主要讲‘识’知识够不够不重要,见识很偅要谁不会用搜索?但我能找到有意思的角度和联系。”有意思吧坦率而自信,这就是他火的原因

他叫视频博客或者视频自媒体人有什么分别与关系呢?反正他这么做就得火,高晓松的来头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或者可能忘了的是,高晓松曾经是中国著名的博客曾经参与了与韩寒的那场十分著名的由一系列名人助阵的“新浪博客大战”。

2006年3月26日高晓松宣布结束与韩寒的论争,关闭了自己嘚新浪博客不过,几年之后高晓松又回来了,这一回他显然进步了,由文字博客变身为视频博客被人们视为自媒体的经典代表,博客韩寒也被人们认为在做“自媒体”,他做的是更为时髦的个人APP不过,大家都已经学会了在新媒体上费厄泼赖(fair play)

也许,我们回顧一下“自媒体”是如何在中国登场的可能会更到位地理解自媒体,2002年7月方兴东发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微软的垄断,惹得微软相当不快通过高效的运作,很快把方兴东消音了一个当时手中拥有话筒,声音宏亮的“网络旗手”这时候碰到了难题,怎么继续发声如果這时候,方兴东拥有现在我们所说的“自媒体”问题就解决了,的确问题就是这么解决的。

我们一起喝茶的时候我告诉他有Blogger这么一個东西,并且给他看我在上面写的博文那时候还没有博客这个中文名字。

埃文·威廉姆斯的Blogger当时还不支持中文因此,我通过Blogger工具写的博客卖相并不很好方兴东嫌它视觉效果丑陋,但是丑归丑基本可以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方兴东后来说他回头想了一个晚上,想明白叻发现我向他报料的这个东西,正是他要寻找的于是,他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博客之旅成了众所周知的中国“博客教父”。

这是中國“自媒体”起头的地方博客解决了有没有便捷工具的问题,微博解决了高效传播的问题而微信则把自媒体推向了高潮,你可以不赞荿这样的梳理过程但基本的脉落就是这么简单,“自媒体”真正在中国出现并且成长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是一个人为的过程是┅个弯道超车的过程(具体可查看马海祥博客《中国自媒体的发展历程》的相关介绍)。

2006年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陈晓在写一篇长篇报道《博客病了》的时候,打电话问我对当时已经呈现“病态”的博客的看法我告诉她,博客作为个人出版工具在国外的发展相对自然、平穩

“中国博客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一些标志性事件来启蒙就像核裂变的实验一样,必须在一个具有高温和强大的压力的环境里才能進行新浪无疑是进行这种实验的最好平台。”

新浪利用自己拥有的当时首屈一指的新闻门户——当时的中国互联网“核岛”把博客的能量完全释放了出来,方兴东、陈彤先后带着大家在中国玩博客玩得比美国人更大,现在罗振宇、高晓松、吴晓波们又变着法子玩起叻自媒体,玩得更高故事,就这么一直不断地演绎着下文肯定更好看。

不过美国博客,或者就叫作自媒体人吧他们总是显得更为獨立,更为个性更有耐力,更为长寿甚至,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主张拥有自己的独立平台小不要紧,一定要独立一定要“零编辑”。

戴夫·温纳,几十年如一日,他的博客就是一本独立的互联网史记,大师级的博客杰可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的博客名叫 Alertbox20多年来,一共累积叻700多篇博文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1998年8月23日的《传统媒体的终结》(The End of Legacy Media)。

17年过去了尼尔森的预言一点一滴地在应验,这些美国博客、美国洎媒体的开山鼻祖虽然自己直接参与了新名词的创设,但从来没有追赶时髦始终把自己定位为博客,自媒体开始只是定性、描述只昰一个学术概念,但是在中国,大伙把自媒体玩大了玩实在了,也玩火了不要过火就好,中国人多势众,就是有这样的能力当姩的博客就是如此。

当然中国自媒体如今的红火,绝大部分的功劳不能够记在自媒体人的身上,而必须把帐挂在自媒体平台身上就潒当年,必须把帐记在博客中国的方兴东和新浪陈彤身上

自媒体的再掀波澜,首先是微信和他的公众订阅号其它一些平台,如百度百镓、搜狐的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的头条号等等,也都是强有力的推手这是一个阳光下的共同阴谋,是大伙儿共同的事业自媒体人在夶平台上,圈下了一块地种下自己的菜;而大平台们则让荒凉的西部,由此变成了传说中的淘金热土至于这里是不是真的能够出现数鈈胜数的网络童话,以后再说

这也正是自媒体中国故事的特殊与精彩部分,大平台们着力推进自媒体平台建设的动机出发点,也许各鈈相同但是,他们在拓展中国的个人、企业、机构以至政府部门的话语空间的过程中在促成互联网舆论场的最终形成方面,所起到的莋用是历史性的。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刻,象现在此刻这样,人们拥有如此便捷的话语通道民意,从来没有机会得到如此規模的渲泻与疏导也许,在互联网监管方面还有种种可以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可以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的地方但自媒体熱在如此高度上进一步升腾,以如此有序的方式持续行进是一个奇迹,博客、微博、微信以及各大自媒体平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義民主”的建设中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

与众声暄哗伴生的网络民粹主义,当然是值得警惕的标的但是,你没有看到无论是中国的精渶知识分子还是普通大众,不是一起在互联网上认真学习如何讲故事吗大家不是都已经开始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的发言权力,并且以盡可能优雅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观点吗当年那种硝烟弥漫的精英知识分子之间的博客大战,早就成为回味起来显得那么意味深长的历史卷宗

当然,在商言商在我看来,中国的自媒体热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平台商们转型与拓展过程中所渴求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所促成的,是平台的阳谋是一种生意,聪明的平台都在玩这一手还没有玩的,迟早也会迈出这一步只是,那时候先行者们可能已经开始玩別的游戏了,就像当年人人都有一个博客平台一样,那是进步是自媒体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当自媒体成为空气你每天都必须呼吸嘚时候,自媒体自然不再存在了

之所以自媒体成为显学,成为人人都津津乐道的东西是因为,媒体正在剧烈地转型过程中人人都很洣茫,手中握着一把好牌的人也很迷茫,大家都迫不急待地要进行试错

直到今天,还没有人对中国的自媒体进行过如此全面、深入、冷静、学术的分析与梳理

有些自媒体之所以令人尊敬,不仅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科班出身的有故事的博客不仅是因为他的学术造诣,还囿另外一个原因作为影响广泛、品位纯正的学者,他总在文末明确地广而告知这样一层意思:写软文别烦我!

并不是说写软文有什么過错,而是许多人根本不知道给自己设一道防火墙不知道作为“媒体”,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有些事如果一定要做,必须“政教分离”这样任性、有风骨、有坚持的学者,通过这样直白的声明把自己与某些异化的自媒体划清了界线,这就象令人尊敬嘚媒体人胡舒立女士在乌镇互联网峰会上不谈风花雪月,只谈“新媒体与防火墙”一样

自媒体是有边界的,有局限的不必无限上纲。

有人说自媒体将改造媒体将如何如何,这些只是自媒体人的愿景,或者是大平台商为了诱惑人到他们的平台上去免费生产UGC内容而散咘的莫须有的画饼不要过度渲染,因为这与事实不符,自媒体将如魏武挥所言冲击媒介生态,但不可能颠覆

自媒体,或者自媒体嘚集合再怎么强大,也只是自媒体只是空气,没有它人类无法很舒服地生存;有了他,也只是有了比较自由地生存的基础能不能舒服,甚至能不能生存下去取决于其他更多的要素。

我有一个十几年前就反复唠叨的观点说的对象是“博客”,如果你把博客两字改荿“自媒体”意思是一样的。

事实上博客虽然强大,常常仍然是无能为力的由新兴技术驱动的基于互联网的话语权的极度分散趋势,与以强大资本促进的媒体工业的高度集中格局并存这两种趋势,共同代表了媒体业的未来高度集中的媒体集团不可能发展到一手遮忝的地步,极度分散的个人出版作为媒体工业的外延部分,也没有能力与媒体集团整体抗争

新技术催生的个人出版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作为总体的个人出版的力量理论上将是排山倒海的,这是科学与民主共同创造的光荣与梦想但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出版却是有限的,而个人出版基本只在概念上是整体的个人出版永远只是个人的,他与作为大工业的媒体工厂(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技术平囼、网络媒体集团)不能用一个标准计量

而博客作为个人出版的最新形式,他的部分力量来自于传统的主流媒体来自巨型的媒体集团,如果没有了这些媒体博客无从生存,如果没有新闻周刊德拉吉不可能有能力花一年的时间准确地捕捉到克林顿的劣迹,如果没有德拉吉报道首页上那密密麻麻的主流媒体链接德拉吉报道根本不可能存在。

摧毁传统媒体的不是自媒体,而是新媒体自媒体只是新媒體世界中的空气,摧毁准确地捕捉到克林顿劣迹的著名的那本新闻周刊的不是德拉吉,德拉吉只是让新闻周刊在最后付印的关口枪杀自巳的记者辛苦采访而来的报道这件丑闻暴光从而让其出丑而已,真正让新闻周刊在2008年最终以1美元的惊人价格转手的原因是新媒体巨头。

欧洲人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他们清楚地知道摧毁他们报业的是谁,他们的认知对不对没有关系他们的认知是明确的,而且得到了更多嘚人的赞同谷歌在欧洲是公敌,2014年德国、西班牙的媒体先后向谷歌发难,把自己生意的颓势归咎于谷歌欧盟甚至想要肢解谷歌,究竟是不是谷歌作的孽至少他是“首犯”,目前他是全球新媒体的老大,它不是公敌谁是?自媒体在这过程中最多只是协从,从犯欧洲人根本没拿自媒体当回事儿。

我不知道欧洲人的认知是不是对的但我知道欧洲人在数字时代是落伍的,只有欧洲人其中包括德國人和西班牙人,用那么老土的方式来对抗谷歌最后自取其辱。

我没有说欧洲人的认知是错的谷歌是对的,信奉不作恶的谷歌不仅對欧洲人做了许多恶,对全球各国也做了许多恶这是没有疑问的。一个在印度搜索市场上占据了97%份额的公司在欧洲占据了90%以上的公司,你怎么能够那么天真地以为他不会作恶?祈祷吧如果从谷歌在德国与西班牙的种种傲慢与任性的作为中,还看不到其恶的一面那僦只能说是自作孽,不可活

欧洲人完全不值得同情,谷歌完全不值得信任我没有怀疑谷歌人对于不作恶信仰的执着与坚持,我完全相信这家公司的领袖们在倡导这个理念时的虔诚

但是,在公司利益股东利益面前在谷歌的“国家利益”面前,不作恶决不是始终排在苐一顺位的价值,在和德国媒体与西班牙媒体的强烈而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的对峙中你能看到“不作恶”的丝毫迹象吗?至少欧洲人鈈会在印度,我们目前还看不到谷歌与印度人激烈冲突有谁会认为,这样的蜜月会一直持续下去2014年的最后一天,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口气封杀了32家在全球有一定影响力而又不配合清除有损其国家利益的网站谷歌等巨头不在封杀之列。

谷歌在印度有一个催人泪下的精彩广告那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故事,印巴分治之后印巴战争,一对好朋友分居印巴但是,彼此仍然念念不忘他们向自己的孩子不断哋讲述战乱之前的如烟往事,学会了用谷歌的孩子们通过谷歌发现了老人的朋友仍然健在,安排他们进行了一次意外的重逢

多么人文洏煽情的好莱坞式故事,多么高尚而强大的科技恩赐者这与恶,有一毛钱的关系吗有,借着这样完美的广告以及无敌的服务谷歌霸占着印度97%的搜索市场,这种明火执仗的垄断不是恶,是什么这是恶之花。

在德国与西班牙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必将在印度发生,因为印度人最终会发现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遮天蔽日的互联网阴影之中,他们会这样一直心甘情愿地屈从于谷歌生存下去吗?

所以说真正在新媒体世界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散兵游勇的自媒体而是集群的新媒体巨头,自媒体只是巨头的前世,自媒体可以取嘚一城一池的胜利,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局面不要夸张“我们”的力量(We Media),“我们”是相对于“他们”(媒体巨头)而存在的“他們”,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

重温一下“我们”的代言人丹·杰尔默关于“他们”的话吧:“自媒体”是大众化、民主化的媒体。在自媒体的语境下,我们所有人都拥有低门槛、高质量地创设传播工具的手段,我们在做一些前所未有的尝试而这些曾经是“他们”的专属领哋,“他们”的“后宫”“他媒体”(They the Media),现在成了自媒体(We The Media)

这是丹·杰尔默在2008年讨论自媒体时的一段话,还是有点豪迈吧但是,你听听他2014年的另一句名言吧:“机器人将接管这个世界而硅谷将控制它们”,这都是“他们”和“它们”的事情这将是“他们”和“它们”的世界,与“我们”何干我想,杰尔默说的机器人robots应该也包括会写新闻稿的程序,会摸清我们的底牌、给我们推送新闻的“算法”这些,都是硅谷的人以及并不住在硅谷的硅谷人,所能控制的

当来自硅谷的谷歌、脸书把我们所有的人都当做小白鼠的时候,把“We Media”捧上天去不是显得十分滑稽吗?前面半句里的实验室小白鼠比喻是来自吉尔默的可以加引号的直接引语,后面半句是我的結论。

如果大家怕我断章取义可以在文章评论栏里质疑,我会提供几篇吉尔默的长文链接你自己来做判断,我理解得是否精准

当然,有时候“我们”与“他们”的界线并不清楚比如,发明了Blogger一词的埃文·威廉姆斯创造了博客平台,直接促成了博客浪潮的产生,催生了自媒体,但是,博客改变世界了吗?亚马逊河边一只蝴蝶翅膀的扑动也会改变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博客的确改变了世界但是,这种妀变只是诗情画意的联想

博客威廉姆斯在把博客卖给谷歌(历史就是有这么多巧合,互联网上最大的“他们”恰恰是互联网上最早最夶的“We Media”平台的买家,买断“我们”的买家)之后创造的推特平台改变世界的力度就大了,它甚至直接促成了一些国家的革命改变了┅些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但推特虽然源自博客源自原教旨主义的自媒体,它根本上不是自媒体而是媒体机构,注意推特甚至不承認自己是媒体,更不用说自媒体了但推特承认或者不承认,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层挡箭牌,就象皇帝的新衣一样压根儿不存在。

生活茬旧金山的埃文·威廉姆斯曾经是一个博客,现在仍然是一个博客,他仍然爱写博客,爱在自己的新博客平台Medium上厮守给他喜欢的博客点贊,这样看起来他好象还是一个自媒体人,千万不要被他骗了

这个人决不是“我们”,他是典型的“他们”呵呵,他虽然在减持泹今天仍然是推特的第一大个人股东,而且Medium还不知道会进化成一个什么样的生猛怪兽。这些来自硅谷的人就是那些控制着机器人,将偠来统治我们世界的“他们”借丹·杰尔默的段子,找个乐。

6、自媒体:时间的玫瑰

时间是所有人的敌人,尤其是女人那些光彩照人、魅力四射的尤物,最经不住时间的摧残反倒是愚公,可以得到时间的无尽助力直至把门前的大山搬走。

自媒体不是风情万种的天使,它是时间的玫瑰你,自媒体首先得战胜时间。不要掂记着开放、掂记成长需要掂记的是“活着”。如果你把自媒体作为一个玩具它永远不会让你失望;但是,如果你把自媒体作为生意总会有赢有亏,如果你恰好没有节操与品味迟早死在自己手上。

自媒体是互联网技术把几乎所有的媒体进入门槛都推倒之后出现的一场集体狂欢。

当这场派对结束的时候当然会留下仍然数不胜数的自媒体,怹们中的大多数或许看不见自己的“钱”途与未来如果他们原本并不是来这里找“钱”途的,这根本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但是,这一回中国的自媒体人与博客不同,博客们参与博客写作的时候通常是没有直接的功利性商业目标的,他们明白写博客只是自我传达的一种方式除非足够幸运,根本不可能成为博客们谋生的手段

但是,如今的中国自媒体不一样如今的中国自媒体,从一开始就被暗示或洎我暗示着带有强烈的商业冲动,带着还未曾完全离去的“媒体”黄金时代的美好记忆或者说,人们就赋予了自媒体强烈的商业意味幾位成功的自媒体人,比如程苓峰,讲述的也都是令人浮想联翩的采菊东篱下,而又可以不必为五斗米折腰的动人故事(具体可查看馬海祥博客《自媒体的商业前景及商业价值》的相关介绍)

这,显然不是自媒体的客观、理性、现实的价值取向

如果绝大部分的自媒體指望以此为生,创造可以养家糊口的现金流那是奢望。当然其中会有一个相当比例的自媒体出列,成为大小不等的媒体巨头其中昰不是有你就不一定了,自媒体平台不是淘宝,你在这里开家小店就可以产生流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意交易的是两种完全不哃的商品。

高晓松所说的那种独特的“见识”那种寻找有意思的角度和联系的能力,以及进行有意思的充满个性魅力传达的能力你有沒有?在中国大名罗振宇、高晓松、吴晓波的人,很多;但是其中只有一个人,才是我们大家认识的罗振宇、高晓松、吴晓波下一個,会是你吗嗯,万一是你呢

自媒体作为一种定性的新媒体存在,会一直存续有人说,孔子就是自媒体人如果那不是一个认真的玩笑的话,其实很有趣的2500多年前,赶着一辆破旧的牛车在荒原古道上行走周游列国十四年,做着自己的自媒体带着一群聪敏的子弟邊走边学,那情景悲壮而凄美,但是如果哪天孔子把他的自媒体做大了呢?他何必那么辛苦地行脚他完全可以居高堂之上,教化天丅

我的意思没有半点亵渎,我的意思是如果自媒体做大了,那就不是自媒体了那就是孔子学院,不仅仅开在华夏大地上还要开到铨球各地去,开到美国去

自媒体在今天,也是同样的赫芬顿邮报,大家都很熟悉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赫芬顿邮报原来只是一个博愙网站一群以赫芬顿女士为代表的美国精英博客的网站,非常类似于博客中国当年开张时的情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媒体。

但是赫芬顿邮报幸运地长大了,她早就不是自媒体了以访问量为指标进行计算的话,她已经成功超越了纽约时报

如果你要说赫芬顿邮报是自媒体,阿里安娜·赫芬顿一定跟你急,花3.5亿美金收购赫芬顿邮报的美国在线也一定跟你没完

另一个如日中天更具张力的新媒体Buzzfeed,也一样Buzzfeed的创始人就是从赫芬顿邮报出来的,当然他们在赫芬顿邮报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创新把自己完全打造成了一个技术导向的媒體公司,利用各种新颖的病毒算法来指导新闻实践,至于Buzzfeed带给新闻业的是一场瘟疫还是一场新生的洗礼,见仁见智了反正,可爱的貓咪视频是没有大危害的虽然它有很强的传染性。

用这个思路来分析中国的自媒体人结论是一样的。

青龙老贼的自媒体联盟是自媒體,是“我们”吗吴晓波频道,是自媒体吗如果三五年后,吴晓波频道还是自媒体还自称为自媒体,那么吴晓波一定没有把这个洎媒体项目做成功,为什么吴晓波频道,就不会是若干年后的另一个赫芬顿邮报呢(产品不一定是新闻)

一个看遍了中国企业大败局,可以把企业当作一头牛来游刃有余地随意解剖的人决不会是来这个频道自娱自乐卡拉OK的,不要相信他台面上的陈词呵呵,他背后一萣有一个故事他有那么多粉丝可以“挥霍”,有那么多的影响力可以嫁接试错根本没有成本,吴晓波在这里做的可能只是一场空前絕后的营销,以孕育另外一只不一样的“蓝狮子”他,很可能就是“他们”不是“我们”,就象罗振宇每天微信号上象半夜鸡叫似嘚60秒清早恳谈,只是为了把火烧得更旺的柴禾他另有主场,如果认为罗振宇就会这么一直象个工蜂似的做下去那就过于缺乏“互联网思维”了。

自媒体与自媒体平台之间“我们”和“他们”之间,有着一种恐怖平衡自媒体平台寄希望于自媒体带来的是吸引用户的内嫆,是粘性;而自媒体希望平台带给他们的则是接触用户的管道和变现的工具各取所需,相安无事而当一方所要的,对方不能给或鍺,一方想要的也正是另一方想要的时候,矛盾就会产生当某个自媒体拥有了足够的用户与可靠的变现工具的时候,他当然将选择独竝我们看到的美国博客的独立倾向,就可以想象成功的自媒体人的未来走势

所幸的是,各大自媒体平台之间也在寻找平衡这种巨人の间的平衡,为弱势的自媒体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希望某一家企业独占某项服务90%以上份额的恶梦永远不要在中国的网络空间出现,在網络空间之外我们已经碰到过太多这样的先例,我们此前曾经为新浪、搜狐、网易主导的中国互联网前三国大战欢呼现在,也应该为BAT嘚新三国大战感到欣慰

正是在BAT之间,以及自媒体与自媒体平台之间的恐怖平衡中“我们”才比较安全,正是因为在BAT之外还有搜狗、360恏搜、京东、易信与陌陌,还有今日头条这个世界才那么多姿多采。

我曾经有一个天真的观点在人家已经造出了车子的时候,你自己詓发明轮子(比如Buzzfeed)是不是足够聪敏?意思是你完全可以坐上人家的车子,去到你要去的地方但在围绕着自媒体,梳理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车子轮子都是伪命题真实的问题是,你搭便车一定要知道在哪一站下车,一定要知道下一班你要搭的便车在哪里伱一定要知道,你要去的地方和车轮、车子的发明者、拥有者要去的地方不是同一个奥巴马酸劲十足地说,中国人搭他的便车呵呵,尛气了一点我们的老大虚怀若谷,说的是欢迎大家一起来搭中国的便车!

自媒体就是一趟东方号特快列车,你在车上吗你要去哪里,准备在哪里下车时间的玫瑰,很可能开在前方路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峙2脸书登录不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