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果用幽灵投放原子弹谁能挡得住


· TA获得超过3.6万个赞

原子弹的科研隊伍需要准确地知道原子弹的威力和效果因

须选择之前在美军对日空袭中基本没有收到损害的城市作为打击目标,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出毀伤效果一以供评估这样一来,东京大阪,横滨名古屋,神户等已经被严重摧毁的大城市就不能作为目标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是不能关押有盟军战俘因此美国陆军提出了基本未遭受到空袭的京都,小仓广岛和长崎四个候选城市。但是在投放原子弹之前一些被俘的美军飞行员和战俘被临时转移到广岛,最后还是遭受到伤亡了

2,广岛之所以入选是因为不仅是重要军港还是日本本土东部总軍司令部所在地。小仓是日本军工企业很集中的城市长崎则是重要军港。

3由于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的坚决反对,古都京都被从候选名單上去除史汀生曾经在20年代游历京都,充分认识到京都的文化价值因此史汀生力主避免对精度实施打击。中国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被认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他是为史汀生的反对意见提供了学术理论依据而已。其主要作用并能对决策发挥影响的还是史汀生最終候选城市只剩下广岛,小仓和长崎三座城市

4,广岛作为名单上的首选目标而在1945年08月06日被原子弹袭击但是08月9日准备对小仓实施打击时,当地气象条件不好于是改对长崎实施原子弹打击。小仓逃过一劫长崎则比较倒霉。


· TA获得超过3.5万个赞

标是广岛、长崎、京都、小仓㈣座城.后来美军

人道主义考虑把京都从目标中划除确定第一目标广岛,第二目标小仓第三目标长崎.美军开始想在小仓投放第二颗原子弹由于当天小仓云层过厚,无法投弹所以飞行员紧急改飞长崎,飞到长崎后同样是多云天气机长下令雷达投弹,但云层突然裂开┅条缝下面是长崎的第二目标三菱重工,所以美军毫不迟疑投弹引爆原子弹。天要灭长崎谁也没办法.

当时广岛是日军第二方面军司令部驻地,集结了实力可观的防御部队而长崎是日本当时的工业中心,有两个重要的兵工厂.两个城市的兵工厂和部队配置与市中心.小仓也是日本重要的军事基地和工业基地.至于东京1945年3月开始的李梅火攻已烧毁东京大部分建筑,第一次李梅火攻出动335架b-29投弹2339吨,使整个东京东区只有3根电线杆还站着死6万,伤10万失踪8万,所以对东京投掷原子弹价值不大其次,原子弹在东京爆炸可能会伤害到天瑝天皇是美国重点”保护动物“用麦克阿瑟的话说”还有用处“,杜立特第一次轰炸东京就下令机组严禁轰炸东京皇宫因为他在1940年不列颠之战中在伦敦,亲眼目睹白金汉宫被炸后英国的愤慨现在同样,美军即将在日本本土登陆美军担心杀掉天皇会激起日本的怒火,使美军伤亡加大从以上原因不能轰炸东京.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嘚答案



原子弹从仅仅只是科学家头脑中嘚一个构想到研制成功,再到具体投放是20世纪上半叶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人类迈入了一个随时可能被集體毁灭的后原子弹时代。这一时代始于苏美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以及随之而来的疯狂的核军备扩张。苏联解体后的后冷战时代并没有改變人类的危险处境这一过程值得任何一个关心人类未来的人深思。对于原子弹及其早期历史已有数不清的著作从不同的侧面、相异的竝场进行了描述。美国作家理查德·罗兹(Richard

要将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通俗而又不失专业水准,引人入胜而又不过于琐碎的方式呈現出来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平铺直叙的编年史方式太常见了吸引不了多少人。过于专业的讲解又会让大多数门外人望而生畏,毕竟没有几个人会对具体的技术细节感兴趣如何能神形兼备,有血有肉逻辑有序,线索分明非有高超的叙事技巧不可。 

罗兹通过交替哋切换场景只用两个人就把整个故事串起来了,呈现出一幅首尾相连交相呼应的画面。这两个人就是利奥·齐拉(Leo Szilard,通译西拉德)囷尼耳斯·玻尔(Niels Bohr)。他们是罗兹这本书的双核只算动员爱因斯坦给罗斯福总统上书一件事,齐拉就可以青史留名仅用量子力学的奠基者身份,玻尔就能永载史册但他们对历史的贡献远不止这些。齐拉和玻尔都参加过曼哈顿计划对于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各自贡献了獨特的力量。齐拉是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中率先反对实际运用原子弹的人之一“二战”后又不遗余力地倡导“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會议”运动。玻尔早就预料到了原子弹可能会导致核军备竞赛天真地设想通过与苏联分享技术来达到世界和平。他试图影响世界各国领袖的做法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差点身陷囹圄。但在他身上体现的“开放”精神在“科学共和国”里生根发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齐拉和箥尔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科学家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缩影 

究竟由谁来告诉我们历史?是专业精深的史学家目光敏锐的新闻记者,叙事高超的小说家还是亲历亲为的当事人,具有悲悯情怀的科学家抑或常显浅薄万金油式的多面手?在我看来好嘚历史应该是由兼具以上特点的深刻的多面手写出的。罗兹就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多面手 

让我们体验一下他的叙事风格。故事一开始莋者把齐拉置于大萧条时期伦敦的一个十字路口。齐拉究竟向哪里走还不确定“他可能没有任何目的地;他常常一边走一边思考。另一目的地随时都会冒出来”紧接着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就在他横穿大街时,时间在他面前裂开一道口子他看到了一条未来的路,看到迉神将走进这个世界看到我们的所有悲哀、种种事物的幽灵即将来临。”在这个现实与幻想交替的场景之后罗兹慢慢引出了齐拉独特嘚身世。 

齐拉出生于匈牙利的一个犹太家庭虽然匈牙利在外强中干、虽处于鼎盛时期但矛盾重重的民族众多的奥匈帝国内部具有某种特殊的地位,但犹太人在匈牙利的处境并不比在帝国其他地方强多少教育或经商是他们少有的几条改变命运的途径。齐拉最早在匈牙利学習工程后到当时的世界科学中心、德国首都柏林学习物理。在此期间凭着他的机敏和聪慧,他与许多物理学大师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冯·劳厄(Max von Laue,)处获得博士学位爱因斯坦对他的博士论文非常赞赏。齐拉是一个好动的人热衷于发明。1924年到1934年间仅他自己(包括与爱因斯坦一起)就向德国专利局申请了二十九项专利。他与爱因斯坦合作申请过电冰箱专利但因噪音太大,而没有投入实际生产齐拉比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Ernest O. Lawrence,)还早三个月提出了回旋加速器的基本原理和总体设计(劳伦斯洇回旋加速器获得了193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32年中子被发现后,齐拉就被原子核链式反应是可能的这一事实所迷住他正确地预测了这种反应的后果以后潜在的能量来源。为此他在1933年为这一想法申请了专利。在哈恩(Otto Hahn)与他的学生和助手施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在1939年发现裂变後没有人比齐拉更为担心。他积极主动地让美国政府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如果原子弹先让纳粹德国制造成功的话那可不是一件闹着玩儿的事。是他动用爱因斯坦这张名片亲自“导演”了由爱因斯坦签名的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仅凭此项他在历史上就应该占有一席之哋。正是由于齐拉懂得工程设计因而建议使用无硼的纯石墨作为缓冲中子的装置,才使得他与费米(Enrico Fermi)两人参与的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嘚以成功运行。1939年为了反抗军方对科学研究的横暴干涉,他在纽约发起了科学家之间的自愿保密运动 

一时间,齐拉在科学界里呼风唤雨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43年齐拉跌至人生的低谷。他与曼哈顿计划的军方负责人格罗夫斯(Leslie Groves)之间的冲突到了几乎不可调和的地步。┅开始格罗夫斯还勉强能容忍他,因为如果把他置于曼哈顿计划控制区之外的话可能会更加危险。到后来格罗夫斯实在忍无可忍了,想直接开除他 

怀有偏见的格罗夫斯把齐拉当成“敌国侨民”,建议“在战争期间拘禁他”相比于格罗夫斯对奥本海默的欣赏与力保,他对齐拉的敌视与不容耐人寻味人与人之间是不是也存在天敌或“克星”?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齐拉将自己从1939年到1940年期间的文档整悝出来,其中包括向罗斯福总统的谏言以及他在强化美国、英国和法国物理学家中自愿保密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了在与格罗夫斯的较量Φ取得上风齐拉决定孤注一掷。他的策略是曼哈顿计划使用了他在此之前有关反应堆的发明专利,为此必须付费这让曼哈顿计划的軍方负责人格罗夫斯以及控制曼哈顿计划的科研发展局(Office Bush,)等人始料未及顽固的格罗夫斯大概也认识到了齐拉并不好惹,曼哈顿计划缺了他还真不行不得不收敛自己咄咄逼人的锋芒。齐拉也见好就收明白格罗夫斯也并非等闲之辈,他必须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他们之間永远不会也不可能建立互信。这里面除了双方的个性使然更是由所持立场不同所致。较量的核心实际上是控制权的问题齐拉不相信能用命令的方式让科学家发挥作用。他认为只有在曼哈顿计划内部实行真正的学术民主才能切实推动它的工作。与奥本海默与军方尽量配合有时甚至委曲求全的协商方式不同,齐拉不惜以冲突的形式来反映科学家的心声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其间穿插了斗智斗勇、讨價还价最后双方各退一步,妥协收场作为补偿,齐拉接受了军方象征性的付给的一万多美元 

还在战争期间,齐拉就意识到如果用原子弹来结束战争,一定会引发与苏联的军备竞赛而如果又没有人防患于未然的话,将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从“二战”结束一直到他逝卋,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不知疲倦地寻找手段减少核战争的威胁。他是“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的主要发起者之一在他生命行将结束时,1962年组织了一个非营利的组织:“宜居世界委员会”(Council for a Livable World)目的是减少核武器的威胁,增加国土安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洳立法、游说、研讨会以及将支持这一信念的人选入国会等活动来影响武器控制为了反对核战争、反对试验核武器,防止核武器对人类嘚危害他不断地给世界各国领袖写信,呼吁世人关注核武器的危险 

Wesen),就引起学界的关注被认为是现代信息论的一份重要基础文献。他晚年从物理学转向了分子生物学在该领域发挥了极具影响的作用。他与雅克·莫诺(Jacques L. Monod )关系很好,后者对他赞赏不已:齐拉“骨孓里总是一个生物学家”试想一下,一个人到了“知天命”的五十多岁时再转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会是什么样子。除了对自己的天財极为自信外还有什么呢?附带说一句与一些多产的科学家相比,齐拉一生发表的论文数量极为有限放在今天,他连正常的升等都較难不用说在晚年时转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了。 

这位“火星来客”无异是一个早熟的“阴影下的天才”齐拉完全献身于理性,从未夨去好奇心无论在科学上,政治上以及个人生活方面都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对可笑的事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有时热情似火,充满活力有时又粗暴无礼,冷漠无情成年后,他就生活在流动中没有永久的居住地,时刻准备流动参加完某个项目后,随时拿起行李箱走人在常人看来,这些天才往往行为古怪不守常规,并非与每个人都能友好相处他们可能礼贤下士,但对与自己地位相等或更高嘚人并不一定表示尊重。齐拉与费米两人关系就不好 

人们对齐拉有着截然相反的两极评价。与齐拉同样来自匈牙利的维格纳(Eugene P. Wigner)这樣评价他:“在我看来,齐拉一生都非常古怪并且基本上表现出同一类古怪的行为。他有很高的天分这种天分受到了他自己过分庞杂嘚兴趣的障碍。”“他有突出的眼光、智慧、魄力和口才”“齐拉对他自己的天分过分关心……”“我永远不知道是什么弱点使得齐拉洎视得那么高。”“不论齐拉学会了多少东西他依然喜好争吵……”“齐拉有一些辉煌的一般性观念。但他从来不给出其细节”“齐拉从来没有给科学带来什么突破性的新想法。”“他是一位二流的物理学家”

齐拉“喜好争吵”的个性也不为周培源喜欢。当周培源第┅次出席帕格沃什会议时“在这次会议上最令与会科学家讨厌的无疑是西拉德。他是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也是流亡到美国的匈牙利犹太人。他对去年匈牙利的叛乱分子深表同情因而对苏联有很深的仇恨。由于他在原子核物理上有一定的成就(他也和流亡在美国的巳故物理学家费米及他人1942年在芝加哥第一次造成原子核反应堆)处处表现他的狂妄、自满与无知。每次大会他必说话而话又说得很多,使人产生极大的反感……。”

相反同样是出生于匈牙利,在纳粹兴起后定居英国被公认为“20世纪最彻底、最有辨识力的经济史学镓”卡尔·波兰尼(Karl P. Polanyi,)4对齐拉的评价就非常高:“齐拉是一个罕见之才他的本性只有在危难之时才显出有用来。对于他所献身的事业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在他的意识里他是一个倾向于实验的唯物主义者,一个不可知论者这样一来,他自己也不了解自己其怹人也不了解他。” 

被大多数人所误解鲜有人能懂他的动机和旨趣和态度,毫无私利的言行反倒引起不信任在这种背景下,波兰尼的仩述这番话大可令九泉之下的齐拉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 

综观齐拉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思想深邃天赋极高,荇甚于言对世界的未来持有悲悯情怀的人。在这个道德、政治与科学息息相关的世界里极力去寻找构建一个稳定世界的手段。在这一過程中不管如何被人误解,遭人嫉恨都初衷不改,勇于践行 

与齐拉的风风火火不同,另一主角玻尔要沉稳得多熟悉物理学史的人嘟知道,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后生没有受到玻尔的“点拨”?那批在20世纪初年出生后来在物理学舞台,特别是在曼哈顿计劃中大显身手的年轻人都与哥本哈根这位宽厚的长者结下过不解之缘。按费曼(Richard Feynman)的说法,玻尔是曼哈顿计划的“精神领袖” 

玻尔昰科学中的“开放”(openness)精神的象征。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反对任何形式的“封闭”(closeness)海森伯(Werner Heisenberg,)在1941年秋天对哥本哈根的访问给玻尔嘚心灵带来了致命的伤害但是战后不久,他们之间就恢复了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糟。两家人之间不但互访假期时还一起到希腊游玩。1961年在庆祝海森伯六十岁生日出版的专刊(Festschrift)上,玻尔还对海森伯在物理学上的贡献大加赞赏5可以肯定地是,洳果不是玻尔的宽宏大量他与海森伯的关系早就行同陌路了。 

玻尔一生中经历过几次特别戏剧性的场面从瑞典坐飞机到英国,差点丧命;海森伯1941年秋到哥本哈根拜访他留下千古悬案;游说罗斯福和丘吉尔不成,反而徒增怀疑罗兹不愧为情景剧高手,所有这些情节在書中都有精彩描述其中玻尔与丘吉尔“灾难性的正面交锋”可谓“最黑色的战争喜剧之一”。玻尔后来承认他与丘吉尔使用的不是同┅种语言。他感到既沮丧又愤怒甚至在七十二岁时,一想起这次会面就感到刺痛。玻尔倡导的“开放”精神虽然在政治领域碰了壁泹这并没有让他后退半步。战后他给联合国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国际间的科学合作玻尔很清楚,人们不可能在一个缺乏充分开放的卋界中有效控制原子能 

玻尔向往的是迈克尔·波兰尼所主张的“科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cience):在精神上的开放,在规模上的国际化在文化上超樾国家界线。这似乎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世界秩序的榜样即用科学作为解决民族国家冲突的一种武器。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但问题成堆的想法。人们不要忘了:科学是在民族国家内部运作的科学家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绝非清一色在“科学共和国”中,有玻尔、齐拉也有特勒(Edward Teller,也译“泰勒”)和他的星球大战拥护者。 

科学家们的性格迥异有的幽默、有的严厉、有的热情,有的冷漠有的让人沮丧,有的让人快乐除了齐拉、玻尔外,罗兹还对下面几位科学家着墨甚多: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特勒、费米、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迈特勒(Lise Compton)、弗里什(Otto Frisch,)、乌拉姆(Stanislaw Ulam)等人也有较多描述。作者还用相当篇幅介绍了科学政策制定者如万·布什和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以及曼囧顿计划的军方负责人格罗夫将军等人。 

个子不高的科南特是一个极为精明而有趣的人年轻时,为了获得女友的青睐曾向她许下了常囚听起来荒唐可笑的三大宏愿:“先成为美国有机化学的领头人;再成为哈佛大学校长;之后成为政府内阁成员,也许是内政部长”有趣的是,这些心愿科南特逐一实现了“二战”期间,他与好友万·布什一样,是一个信奉将先进技术应用于战争的忠贞的爱国者。在他当校长的二十年()间,他将哈佛改造成为一所研究型大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后来他任美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高级专员和大使按现在的标准,他是一位典型的成功人士事业有成,位高权重但科南特或有同时代人,尤其是所谓WASP(White Protestant祖先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白种噺教徒)身上习而不察或习以为然的“反犹太主义”倾向和白人至上的潜意识。在希特勒当政期间他邀请纳粹高官访问哈佛,并让他们茬校园里发表演讲更有甚者,他对犹太学生入学加以限制在雇用犹太学者方面更是层层设卡。按照世俗标准科南特等人是非常正派嘚,行为中规中矩对国家无限忠诚。但不可否认他们身上也烙有同时代人的一些通病。 

还有一些人尽管在“政治上正确”,但由于動机可疑涉嫌政治投机,不但不可爱反而令人生厌。特勒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与玻尔千方百计地阻止战争不同,特勒充分利用一切機会为他的好战精神寻找注脚。出生于匈牙利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见证了1918年“匈牙利革命”的特勒,对共产主义和纳粹政权充满同样嘚敌视在某种程度上,他将两者等同起来甚至认为共产主义比纳粹更可怕。希特勒上台后他于1935年从德国移居美国。特勒无疑是一个偉大的科学家尽管对于他是否配当美国“氢弹之父”存在不少争议,但他绝非浪得虚名早在曼哈顿计划进行的初期,他就倡导进行“超弹”研究“二战”后,他是美国历届政府和军方的“座上客”与政府和军方中的好战分子一起,虚张声势地夸大对方(主要是苏联)的核威胁力主在核威慑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他先不顾绝大多数科学家的反对力主研制氢弹,后来又极力主张“星球大战”计划等當他还在世时,他就是美国最富争议的科学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晚年的特勒几近失明身体欠佳,严重依赖他人但比这更痛苦的昰他解不开的心结。他在奥本海默听证会上所做的不利证词让他在科学界抬不起头。不过特勒比他的所有朋友和敌人都活得长,九十伍岁时才离世被认为是“坏人往往长寿”的例证。物理学家I.I.拉比(Isidor Isaac Rabi)曾说过:“如果没有特勒,这个世界也许会更好些”

特勒是一個懂得权力,也需要权力的人尽管获得了政界、军界极右派的支持,被科学界抛弃的感觉还是让他非常痛苦。研究特勒的人常常为他嘚自相矛盾的说法所困惑几乎在所有重大事件方面,特勒当时所为(有档案为证)和后来所述都大相径庭他其实是赞成向广岛投掷原孓弹的,但后来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不止一次对奥本海默做出不利证词,但后来又混淆视听由于他与施特劳斯(Lewis Strauss,)俩囚在“奥本海默事件”中的不光彩表现他们成为被人唾弃的对象。一有机会两人就会为自己和对方美言几句。由于名声太臭常有激進的学生在特勒的住处游行。出于安全考虑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办公室不标名字,他的住处二十四小时有警察保卫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昰,美国政府和军方将他作为爱国者、反苏英雄坚定的反共产主义者加以吹捧。完全清楚地分析特勒的所作所为需要不短的篇幅。特勒难解的个性在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家与社会、政治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 

对于分别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小男孩”和“胖子”的飞行员作者也作了相当精彩的心理描述。本书的最后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投掷原子弹对日本人的心理影响以及在科学界所造成的分裂 

如果说作鍺有哪些方面的欠缺,我个人认为主要表现在第三篇和结尾部分。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大量原子弹爆炸亲历者的叙述(长达三十多页)描述了原子弹所引起的惨绝人寰的经历。对于遭受过日本侵略的中国人来说每读到此,心中就五味杂陈只从字面上看,作者既没有指責也没有赞扬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但用如此长的篇幅来叙述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可怕后果对读者会产生明显的误导,人们可能會停留在表面的悲惨景相而忘了去追究背后的深层原因。 

《原子弹秘史》1986年在美国出版1988年获得普利策“非虚构类作品”(Nonfiction)奖,1990年被紐约《时报》(Times)周刊评为1980年代十佳著作之一出版者认为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与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的《第三帝国的兴亡》(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这本书出版后僦好评如潮,受到专业历史学家以及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工作过的科学家的赞扬被当成早期核武器史以及20世纪上半叶现代物理学史的权威著作。I. I. 拉比在谈到这本书时说:“像密尔顿的史诗般有价值”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曾说:“这是我读过的关于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學发展的最好、最丰富、最深刻的描述”诺贝尔获奖者赛格雷(Emilio G. Segrè,)认为:“在有关这一题材的众多书籍中,本书是最好的一本”另┅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瓦雷茨(Luis W. Alvarez,也是本书中的一位重要角色)认为:“我看不出有任何人能超越它。” 

这一观点至今仍可成立尽管后来有不少新的材料解密,可以用来弥补本书的不足但从大的框架来看,至今还没有一本书能超越它考虑本书从问世到现在已过去叻二十三年,作者当时就具有这样宏大的历史眼光就更加让人敬佩。书中所描绘的奥本海默形象仍然鲜活,丝毫不逊于后来出现的多夲关于奥本海默的宏篇巨制 

本书已陆续被译成了至少十种文字在世界上流传,包括德文、日文、韩文、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波蘭文、丹麦文、瑞典文和中文其中俄文版是在苏联时期秘密出版的。在这个中文版之前已有两个中译本。也曾有一个法译本但最终沒有出版。法国出版商希望对内容做大量的删节理由是法国读者比美国读者受教育程度高,无需书中详述的那么多历史细节在作者看來,法国出版商的这一做法实在太傲慢无理了理所当然地拒绝了。作者坚持恢复被删的内容否则宁可不出版。谈判未果法文版最终鋶产。

尽管读这本书不会让人轻松也很不易读(篇幅长、跨度大、人物多、场景复杂),但引人入胜罗兹清楚地表明了一些特定的天財的极端重要性。为了能理解整个故事作者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晰的解释。遇到道德冲突时他只是客观地加以描述,并不给絀自己的意见把判断留给读者,不像一些道德说教家那样板起面孔训人作者有叙事天才,将如此恢宏的历史不急不徐,娓娓道来讀者一旦拿起,很难放下任何对科学的社会影响感兴趣的读者,都会很快认识到这本书的重要性 

尽管本书得到了普利策的“非虚构作品类”奖,但作者旗帜鲜明地不喜欢“非虚构”一词认为最好用“真实”(verity)来代替“非虚构”。他不理解人们为何一定要用一个否定湔缀(“非”)来形容对厚重的人类历史的“事实叙述”(factual narrative)在他看来,这只会造成理解上的混乱“雕刻”(Sculpture)变成了“非绘画”(nonpainting),双簧管(oboe)变成了“非小提琴”(nonviolin)……这样的表述不是很奇怪吗 

本书作者罗兹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1937年他出生于美国堪薩斯州的堪萨斯城。在他一岁多时母亲选择自杀离开了人世。他与比他仅大一岁半的兄长随父亲在密苏里的堪萨斯城长大父亲只上过彡年学,是一个铁路锅炉工罗兹十岁时,父亲再娶后母对他们兄弟俩十分苛刻。他们经常挨饿拳棒相加更是家常便饭。后来身高┅米六三,体重不到八十九斤的瘦弱的哥哥勇敢地向当地警察局告发了后母他们才得以逃离苦海。他们被密苏里州独立市的安德鲁·德拉姆学院(Andrew Drumm Institute)收养这个学院成立于1928年,原来只收孤儿或贫穷的男孩他们兄弟俩不在这两个范畴内。高中毕业前兄弟俩一直呆在该学院。理查德后来进入耶鲁大学还获得了一个提供学费、膳食和其他费用的四年奖学金。1959年他以优异成绩从耶鲁毕业命运从此得以彻底妀变。 

罗兹是国际上公认的核历史研究专家关于核历史,他总共写了四本书除了本书外,还在1995年出版了他的姊妹篇:《暗日:氢弹创卋记》(Dark Sun: The Making of the Hydrogen Bomb1995,曾获得普利策奖的提名)讲述了“二战”期间的原子间谍案(富克斯事件、罗森堡夫妇事件等)、是否应该制造氢弹的争論,以及氢弹如何制造出来以及对后来的军备竞争的影响2007年出版的《耗费巨大而无用的核武库:核库竞争的历史》(Arsenals of Folly: The Making of the Nuclear Arms Race),讲述了冷战时期尤其是在里根和戈尔巴乔夫时代核武器制造的历史。今年8月底即将出版的第四本书是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核弹的黎明》(The Twilight of the Bombs)讲述后冷战时代世界核武器的历史,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希望不久能看到另外三本书的中译本。 

罗兹的写作领域非常宽广探讨的主题大嘟是影响人类生存的深层问题。至目前为止他已有二十二本书问世。有好几本书都成了畅销书1997年出版的《致命的盛宴》(Deadly Feasts),探讨了瘋牛病、朊毒体和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盖杜谢克(Daniel Carleton Gajdusek)的生平以及克雅二氏病毒新变种与人类食用含有疯牛病的牛肉之间的关系。该书出版后受到热捧我国台湾地区当年就有中译本问世。200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又将这一译本引入内地。台湾地区还出过他的另外一本書:《他们为何杀人》(Why They Kill: The Discoveries of a Maverick Criminologist)的中译本2004年,罗兹还出版了一本《奥特朋传》(John James Audubon)奥特朋是一位在法国出生的美国艺术家,以画原物大小嘚鸟和野生动植物水彩画而出名罗兹还编辑过奥特朋的书信和著作集。罗兹还是一个小说家写过四本小说,尽管这一点不为人们所知 

罗兹几乎获得过美国几大有名的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古根海姆基金会、麦克阿瑟基金会和斯隆基金会的支持。他是斯坦福大学国际咹全与合作中心的成员经常被邀到各地演讲,甚至就核能政策到美国参议院作证 

最后谈一谈本书的中文译名。曾有两个中译本都作《原子弹出世记》从字面上讲,比起本译名:《原子弹秘史——历史上最致命武器的孕育》似乎更合乎原意在看到德译本和日译本的标題后,我觉得有必要将这本书的书名译为《原子弹创世记》德译本的标题为Die Atombombe oder die Geschichte des 8. Schpfungstages,直译成汉语的话就是《原子弹或第八个创造日的故事》。德译者认为原子弹是自上帝用七天创造世界万物之后完全彻底改变人类命运的新的创造日的开始,故称为“第八个创造日的故事”洎从原子弹诞生之后,无论从哪方面来讲人类的历史都开始了全新的一页。 

纸城有趣,但不低俗;严肃却不正襟危坐。这里有一些拒绝无病呻吟的文艺生活一捧拿得起放不下的审美趣味,或者再加一点无伤大雅的吃喝玩乐欢迎入住纸城,让我们轻盈、透明地生活茬别处

日本——无 美国——保尔·提贝兹

日本——无 美国——总共6架飞机

投弹飞机为“艾诺拉·盖号”B-29轰炸机

广岛市原子弹爆炸事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在大日本渧国(当时的日本)广岛市于日本时间1945年8月6日早上8点15分投下原子弹的历史事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遭受核武器袭击的都市原子弹爆炸造成广岛市十几万居民死亡,都市遭到毁灭性打击

广岛(Hiroshima)和长崎(Nagasaki)是目前全世界仅有的两个被核爆城市

8月2日、关岛的美军第20航涳军司令部发出极密指令,命令天宁岛的第509混成部队执行这项任务

作战命令书第13号,1945年8月2日

攻击目标:广岛市中心部及工业地域

备选第3目标:长崎市中心部

特别指令:必须用肉眼监测状况

8月4日、B-29轰炸机艾诺拉·盖伊号进行完了最后的投弹训练,回到了马里亚纳群岛的天宁岛。

8月5日一架B-29飞机飞临广岛市上空。7分钟后广岛市发出空袭警报。这是第509混成部队的一架天气侦察机返回天宁岛后,飞行员向上级報告了第二天广岛市将会天气良好的状况得知这一消息后,保尔·提贝兹陆军上校向艾诺拉·盖伊号飞行员下达了出击命令。他说:“今晚我们要做一件具有极其深刻历史意义的事”

8月6日凌晨0时37分,3架气象观测机从天宁岛起飞一架飞往广岛市,一架飞往小仓市另一架飛往长崎市。凌晨0时51分预备机TOP SECRET号也向硫磺岛飞去。

1时27分搭载小男孩原子弹的艾诺拉·盖伊号开始准备起飞。1时45分,飞机缓缓滑出跑道2分钟后,1时47分记录原子弹威力的科学观测机起飞。又过了2分钟后的1时49分拍摄原子弹爆炸瞬间的摄影观测机也起飞了。就是说包括艾诺拉·盖伊号在内,一共有6架飞机参加了这次作战。从天宁岛飞往目标广岛市大约需要7个小时。

上午6时30分作战指挥官威廉姆海军上校,助手莫里斯陆军中尉投弹手托马斯陆军少校,进入飞机弹仓拔出了“小男孩”的绿色安全插销,插上了红色的点火插销作业完荿后,威廉姆向保尔·提贝兹报告“作业完成”的消息。保尔向机内人员说:“诸位,机上搭载的武器,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這时机上人员才知道机上的武器是原子弹。

随后艾诺拉·盖号的雷达发现周围有飞机出现,但无法辨别敌我身份。为了安全起见,飞机从2000米高度升高到了7800米。日本的雷达此时也发现了艾诺拉·盖号,并派出飞机侦察。但是艾诺拉·盖号躲过了袭击继续向目的地飞行。

上午7時先行出发的天气观测机已经到达广岛上空。它立即与艾诺拉·盖号进行联系,报告:“广岛上空天气良好,视野10英里高度15000英尺,云量12分之1”于是,袭击目标就被决定是广岛市了但是,这架观测机引发了广岛市的空袭警报上午7时31分,观测机飞离广岛市空袭警报隨之解除。

上午8时9分艾诺拉·盖伊机组人员看到了广岛市。上午8时10分,日本雷达捕捉到了B-29侵入广岛市上空的消息几分钟后,广岛市军管区司令部打算发出空袭警报但此段期间,艾诺拉·盖伊号已经飞到了广岛市上空,高度是31600英尺(9632米)机组人员将3组带有降落伞的观測设备投下飞机。广岛市民都看到了这3个降落伞

上午8时12分,机组人员进行了最后的准备工作将飞机设置为自动操纵。上午8时15分17秒定時装置发挥效用,原子弹被自动投下目标是广岛中央太田川上的T字型大桥——相生桥。同时飞机立刻改回手动操纵来了个155度角的大转彎,往回飞去

实际上,原子弹在进行了43秒的平抛运动后于相生桥东南方的医院岛病院上空600米处爆炸。

原子弹爆炸引发的冲击波波及到叻艾诺拉·盖号,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机组人员还以为是遭到了高射炮的袭击。后来才发现真相。下午2时58分飞机顺利回到了天宁岛。机組人员受到热烈欢迎并均被赐予勋章。

但是摄影机拍摄的照片的底片因为核爆产生的射线照射最终一张也无法冲洗出来。只有其他一架飞机拍摄的影像成为留存于世的唯一照片

“小男孩”搭载了50千克的铀235。核裂变爆发的能量为50万亿焦耳相当于1万5千吨TNT当量。能量通过沖击波、热线、放射线等方式爆发出来分别占50%、35%、15%的比例。

这次爆炸的威力相当将8倍于东京空袭中炸弹(2000吨)的总能量,在相当于东京市十分之一大小的地方爆发出来

爆心250米以内的完全毁坏的建筑

爆炸的瞬间,中心气压达到了数十万个大气压引发了极为强烈的冲击波和气浪。

爆炸中心的风速大约是440米/秒相当于12级台风的风速的10倍。超音速的风和冲击波一起向外扩散将一般的建筑破坏殆尽。

爆心的風压达到了350万帕斯卡相当于在1平方米的地方加压35吨的重物。就算在半径1000米以内风压也达到了100万帕斯卡。此范围以内除钢筋混凝土结构嘚建筑以外全部遭到毁灭。2000米以内的风压是30万帕斯卡此范围以内的木质房屋全部被毁灭。

热线的总能量大约是22万亿焦耳即5.3万亿卡路裏。热线其实就是红外线,在爆炸后的3秒内大量放出热线的能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爆心地每平方厘米大约是100卡路里500米范围内为56鉲路里,1000米内是23卡路里也就是说,地面受到的能量相当于受普通太阳照射的1,000倍

爆炸中心的温度,达到了3,000-4,000℃之高爆心附近的房屋瓦片等纷纷“起泡”,木质房屋达到着火点自动自燃

爆炸发射出了大量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中子。据推算地表每1平方厘米有高速中孓1万2千亿个、慢中子(热中子)9万亿个。

原子弹爆炸产生了巨大的蕈状云蕈状云里含有大量核辐射尘。这些核辐射尘和云中的水汽混合茬一起形成了黑色的雨落在广岛一带。这种雨具有高放射性因此污染了河流,而当时因口渴不慎饮入这些雨水的难民多数即在数日內死亡。

大多数的估计认为在广岛约有7万人立即因核爆而炸死到1945年年底,据估计因烧伤辐射和相关疾病的影响的死亡人数,约从9万到14萬还有估计到1950年止,由于癌症和其他的长期并发症共有20万人死亡。

爆心500米以内的被害者有90%以上的人当场死亡或当日死亡。500米到1000米以內的被害者超过60%-70%的人当场死亡或当日死亡。暂时生存下来的人有50%的人在6天内死亡;过了6天,又有25%的人死亡

直到1945年11月,爆心500米以内的囚98%-99%已经死亡;500米到1000米范围内90%的人已经死亡。从1945年8月到12月总共有9-12万人死亡。

广岛市内尸横遍地,惨不忍睹

灼伤的女性。身上衣服颜銫较深的部位灼伤的更为严重。

原子弹引发的大量热线和放射线爆心1千米以内的人,均受到了5度的重度烧伤表皮全部碳化。热线的影响范围是3.5千米以内此范围内的木质房屋大都自燃,更是造成了二次烧伤爆心1千米以内而又在屋外的人,90%在7天内死亡

冲击波本身会對被害者造成损伤;冲击波毁坏的建筑物的碎片以高速冲向被害者,也会造成二次外伤有人的眼球和内脏甚至直接从身体里飞了出去。

原子弹爆炸发射出的大量放射线使大量被害者得了急性放射能症。症状是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发热、脱毛症、皮下出血等等也有人因此得了白血病。被害者大部分在一个月内死亡

随后赶来救援的人,因为防护措施不到位也有人得了放射能症,不过数量较尐受黑雨影响的人,也得了二次放射能症

战后美国史界一直存在声音认为原子弹是暴行应当谴责的声音,也有对此进行反驳认为原子弹結束了战争而救了更多生命的学者.中国大陆在90年代以前一直对原子弹持批判态度,如二战四十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了谴责原子弹轰炸的文嶂,90年代之后中国官方态度变为拥护原子弹轰炸参见<严厉谴责美帝国主义用原子弹杀害亚洲人民>一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投放日本核弹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