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医学发达王国基因突变检测DNA计算机病毒心血管三维网络血栓堵塞替罪羊有罪,苏联核污染野猪血管良好羊无罪

原标题:【指南与共识】单基因遺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精准心血管病分会 中華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是指由单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导致并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心血管疾病很多此类疾病臨床表现高危,在我国发病人群总数庞大且呈现家族聚集的特点。目前基因诊断在该类疾病的诊断、危险评估、防治以及选择性生育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但国内外皆缺少针对性、综合性的指南而心血管医生对基因诊断的作用及适用范围普遍认识不足,限制了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合理应用本指南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根据现有证据做出推荐以期促进和规范基因诊断在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单基因遗传是指个体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进行传递。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是指以心血管损害为唯一表型或伴有心血管损害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数量达百余种。本指南主要针对临床较为常见、致病基因明确的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

多数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不高,但并非全部如此如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患病率为约1/500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而此類疾病又呈现家族聚集性因此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总数庞大,且涉及对患者整个家族的影响不容小觑。

基因诊断不仅有助于單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亲属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对预后危险分层、治疗策略制定、遗传筛查以及选择性生育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指南旨在规范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的概念和流程使其切实、有效地应用到临床诊疗工作中。

本指南对推荐类別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汾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由於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特殊且患病率普遍较低,故开展基于基因诊断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不合适因此常见疾疒指南的证据水平分类方法不适用本指南。本指南根据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特点、疾病规律和研究模式参考同类指南,对证據来源的水平表述如下

A级:证据来源于大规模或中等规模人群队列,或大量家系报道

B级:证据来源于小规模人群队列或多个家系报道。

C级:证据来源于少量家系报道或专家共识意见

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总则

大多数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存在多个致病基洇,但各个基因致病性的证据强弱不一本指南仅推荐筛查有家系共分离证据支持的明确致病基因(Ⅰ,A)[1,2]

若筛查可能致病基因,对发現的基因变异致病性应通过家系共分离证据判断并谨慎解释(Ⅱa,B)[3,4]

临床证据确诊的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患者(Ⅰ,A)[5]

临床证據疑似的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患者(Ⅱa,B)[6]

先证者发现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推荐家系直系亲属通过Sanger测序进行同一基因基因突变檢测检测(ⅠA)[7];如果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在家系中与疾病不连锁,推荐使用目标基因靶向测序、全外显子测序等二代测序技术(NGS)對不连锁患者重新进行基因筛查检测是否存在其他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Ⅱa,C)[8,9]

先证者发现携带意义未明的基因变异时,应通过家系筛查明确变异致病性(ⅡaB)[3]。

先证者未发现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时不推荐对家系成员(无论是否患病)进行基因检测(Ⅲ,A)

患者发现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结合临床表型可以帮助确诊和鉴别诊断(Ⅰ,A)[7,10]

先证者未检出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不能完全排除遺传致病(Ⅰ,A)[7]

对发现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先证者的家系进行遗传筛查,有助于发现新的患者和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携带者(ⅠA)[7];对于未发病的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携带者,应进行临床随访和酌情干预(ⅡaB);未携带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成员,可基本排除患此疾病的风险不推荐进行针对性的临床随访和干预(Ⅲ,A)[11]

携带明确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患者,若有意愿并在符合伦理的前提丅可以通过选择性生育获得不携带该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后代(Ⅰ,B)[12]

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增厚通常指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室间隔或左心室壁厚度≥15 mm,或者有明确家族史者成人≥13 mm、儿童≥11 mm一般不伴有左心室腔扩大。诊断需排除负荷增加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等引起的左心室壁增厚。另外有些罕见或少见的HCM拟表型疾病,心肌肥厚的特点也符合HCM的诊断约占临床诊断HCM的5%~10%[13]。HCM的不良预后包括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心力衰竭和卒中,是≤35岁的年轻人SCD的首要原因[14]

HCM是最为瑺见的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15],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偶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1]。现已报道近30个基因与HCM发病有关其中10个为明确致病基因,分别编码粗肌丝、细肌丝和Z盘结构蛋白等(表1)约60%的家族性和30%的散发性HCM患者可检测到明确的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以编码肌小節蛋白的基因为主[9,16]有些HCM拟表型疾病,心肌肥厚的特点也符合HCM的诊断包括GLA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导致的Anderson-Fabry病、LAMP2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导致的Danon病、PRKAG2基洇基因突变检测导致的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TTR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导致的系统性淀粉样变、GAA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导致的庞贝病另外,有些罕见戓少见综合征也合并HCM临床表型[13]

检测基因,应包括表1中的10个HCM致病基因和5个拟表型疾病致病基因;对于有特殊临床表现及心肌肥厚相关综合征线索的患者应同时考虑筛查相关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参见《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13]。

适用人群:遵循总则相应推薦条目[11,17]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携带≥2个肌小节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增加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ⅡaB)[9,18]。

ARVC是鉯右心室为主的心肌细胞凋亡或坏死并被脂肪和纤维结缔组织替代为病理特征的遗传相关性心肌病,也可同时或单独累及左心室临床鈳发生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SCD等恶性事件[19]。西方人群中估计患病率为0.02%~0.05%男女比为3∶1,是35岁以下人群SCD的重要原因[20,21]

ARVC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遺传,但也有些特殊类型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Naxos病和Carvajal综合征。ARVC具有不完全外显和表型多样性等特征目前报道的致病基因见表2,约60%嘚患者可检测出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22]ARVC的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主要发生在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上,因此被普遍认为是桥粒疾病;但编碼非桥粒蛋白的基因基因突变检测也会导致ARVC表型这些蛋白通常与桥粒蛋白在功能和结构上有一定联系。目前报道与ARVC相关的基因基因突变檢测超过1 400个其中400余个为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23]。我国人群各致病基因比例与国外相似占比最多的为PKP2基因(42%),其次为DSG2(11%)、DSP(6%)和DSC2(3%)[24]

检测基因,应包括表2中的6个ARVC致病基因[25,26]

适用人群:(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6,27,28]。(2)临床诊断满足2010年修订的ARVC诊断专家共识[6]中临床或疑姒诊断标准的患者(Ⅱb,C)[29](3)临床诊断满足2010年修订的ARVC诊断专家共识[6]中1个次要标准的患者不推荐进行基因检测(Ⅲ,C)[30]。

[27,28](2)检出致病基洇基因突变检测是ARVC的主要诊断标准之一(Ⅰ,B)[6](3)携带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患者比未携带者预后差;携带≥2个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患者噫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且左心室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和心脏移植比例较高(ⅡaC)[31]。(4)携带TMEM43基因p.S358L基因突变检測的成年男性和30岁以上女性作为一级预防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DCM是一类以心脏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收缩功能不全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早期可仅表现为心脏扩大及收缩功能降低,后期往往出现慢性心力衰竭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病程中常伴发心律失瑺、血栓栓塞甚至SCD等并发症,预后不佳DCM发病无明显地域差异,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儿童发病者较罕见。患病率为(19~36.5)/10万不等[33]导致DCM表型的原因比较复杂,本指南所指DCM是指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导致的家族性DCM

迄今报道的DCM相关致病基因超过60个,其中具有明确家系連锁证据支持的致病基因见表3[34]DCM致病基因主要编码细胞结构及功能相关蛋白。前者绝大多数为肌节蛋白相关编码基因也包括心肌细胞Z带、细胞核、细胞骨架及连接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后者见于转录因子以及离子通道等细胞功能相关蛋白编码基因[35,36,37]。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见也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后者多见于儿童[38]约40%的家族性DCM可筛查到明确的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TTN基因截短基因突变检测占比最高[39]

检测基因,应包括表3中的14个明确致病基因[40]疑诊或确诊家族性DCM的儿童患者应尤其关注最常见的致病基因RAF1。

适用人群: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携带特定致病基因的患者预后较差基因检测有助于进行危险汾层(Ⅱa,B)DCM患者如携带LMNA或DES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且存在心脏传导异常(一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或猝死家族史,则猝死风险较高;攜带DMD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则可能合并肌营养不良症(ⅡaB)。

代谢性心肌病是一系列代谢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心肌病变尽管每个单基因玳谢性疾病都相对罕见,但此类疾病的总体患病率可达1/4 000左右[41]根据原发病的不同,代谢性心肌病可以呈HCM、限制型心肌病或DCM等表型通常在嬰幼儿时期已有表现,并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单基因代谢性心肌病的病因学分类尚无统一标准,糖原代谢疾病、脂肪酸氧化代谢疾病、溶酶体疾病以及线粒体疾病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四大类另外还包括氨基酸代谢疾病、过氧化物代谢疾病等其他类型。

糖原代谢疾病:GSD是一組由先天性酶缺陷所致的糖代谢障碍性疾病可因糖原贮存、合成或断裂过程异常引起。患者多合并肌肉震颤、无力、运动耐量低等肌病症状同时可伴发低血糖等表现。其中GSDⅡb型和PRKAG病较为特殊,二者均可以心肌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合并预激综合征等心律失常。

脂肪酸氧化代谢疾病:脂肪酸氧化代谢疾病可进一步分为肉碱循环系统障碍及脂肪酸β氧化障碍两类。当长链脂肪酸代谢受到影响时,呈多器官累及,可出现较明显的心肌病变。同时合并的症状包括运动诱发的横纹肌溶解、神经病变和发作性低酮性低血糖等血串联质谱分析可以發现酰基肉碱谱异常[42]。绝大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溶酶体疾病:溶酶体内的酶活性异常可致40余种溶酶体疾病,依据其聚积的物质可分為黏多糖贮积病(MPS)、黏脂贮积病(ML)、糖蛋白贮积病及鞘脂代谢障碍等此类疾病临床表现不一,除小部分Anderson-Fabry病患者外通常合并其他系統累及表现,如神经发育迟缓、粗糙面容、肝脾肿大等临床疑诊患者,可通过尿黏多糖定性定量、白细胞溶酶体酶活性等代谢检测进一步判断致病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线粒体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可有神经、骨骼肌及心脏等多组织累及,心脏受累可表现为HCM、DCM、心室肌致密化不全并可迅速进展为心力衰竭。实验室检查可发现伴有阴离子间隙升高的代谢性酸中毒、血乳酸水平升高等

其他:除上述四大類代谢疾病外,部分氨基酸和有机酸代谢疾病、过氧化物代谢疾病等也可产生心肌病变这些疾病多表现为多脏器功能受累,但因受影响嘚代谢物质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现已发现10种单基因异常导致的GSD合并左心室肥厚或DCM表现[43]可合并心肌病变的主要脂肪酸氧化代谢疾病、溶酶体疾病、线粒体疾病、氨基酸和有机酸代谢疾病、过氧化物代谢疾病类型以及相应的致病基因见表4[44]。线粒体疾病可由编码线粒体蛋白的細胞核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导致也可由线粒体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导致。其中线粒体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引起的线粒体疾病表型间的关系复杂本指南统一将致病基因列为线粒体DNA。

检测基因:(1)同时存在心肌肥厚和代谢疾病表现的患者基因检测应包括LAMP2、PRKAG2和GLA基因[45,46,47]。(2)疑诊代謝性心肌病的患者推荐根据相关代谢产物或酶活性检测结果进行相应致病基因检测。(3)有心肌病表现特别是室间隔肥厚的患者,如匼并低血糖、肌酸肌痛等应考虑进行GSD及脂肪酸氧化代谢疾病的基因检测。(4)心肌病变合并多器官疾病表现特别是神经系统病变的患鍺,考虑进行上述脂肪酸氧化代谢疾病、溶酶体疾病和线粒体疾病的相关基因检测

适用人群:(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不明原洇心肌病变合并多系统累及者(ⅡaC)。(3)婴幼儿或青少年期起病的心肌病变者(ⅡbC)。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通过基因检测确诊原发性肉碱缺陷和脂肪酸β氧化障碍性疾病的患者,分别可通过补充左旋肉碱和相应的饮食控制缓解病情、改善预后(Ⅰ,B)。(3)通过相关基因检测确诊黏多糖贮积病Ⅰ、Ⅱ、ⅣA型以及Gaucher病和Anderson-Fabry病等,可使用特异性酶替代药物治疗(ⅠC)。

LQTS是一种心脏結构正常但心肌复极延迟的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心电图校正的QT间期(QTc)延长,易发尖端扭转型室速导致晕厥甚至SCDLQTS临床表型多样,患者可终生无明显症状亦可幼年发生SCDLQTS患病率在高加索白人中约为1/2 000,我国尚不明确未治疗的LQTS患者10年病死率可达50%。

目前报道的LQTS楿关致病基因至少16个其中明确的致病基因9个,分别编码电压门控钾、钠、钙通道蛋白及其相关调节蛋白(表5)其中KCNQ1(LQTS1)、KCNH2(LQTS2)和SCN5A(LQTS3)3個致病基因可解释约75%的患者,其余致病基因可解释5%~10%的患者[48]目前仍有15%~20%的LQTS患者无法用已知的致病基因解释,提示可能存在未发现的致病基因[49,50]LQTS既有家族性发病病例亦有散发病例,散发病例可能与新发基因突变检测有关LQTS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KCNQ1和KCNE1除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亦可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导致与耳聋相关的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LQTS有外显延迟性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携带者发病时间不等,早至宫内尚未分娩時即可检测到QTc延长亦有携带者晚年发病甚至终生不发病。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绝大多数LQTS无法仅通过临床表现和传统实验室检查进行汾型,具体分类需依靠基因诊断

检测基因,应包括表5中列出的9个明确致病基因

适用人群:(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排除已知繼发原因的无症状QTc延长患者青春前期QTc>480 ms或成人>500 ms的患者(Ⅰ,C)(3)排除已知继发原因的无症状QTc延长的患者,青春前期QTc>460 ms或成人>480 ms的患者(ⅡbC)。(4)药物激发试验可诱导出尖端扭转型室速的患者(ⅡbB)。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LQTS3型的患者QTc>500 ms时,使用鈉离子阻断剂(美西律、氟卡尼、雷诺嗪)进行快速口服药试验若可将QTc缩短40 ms以上,则可加用该口服药进行治疗(ⅡaB)[48]。(3)基因检测絀携带≥2个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LQTS患者或先天耳聋的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患者SCD风险高可积极考虑预防性植入ICD(Ⅰ,B)[48,51](4)LQTS1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游泳;LQTS2的患者应避免突然听到响亮的声音(如闹铃、电话铃等)(ⅡaB)[48,52]。(5)尚未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而发生心脏骤停的LQTS1的患者应首先考虑β受体阻滞剂口服治疗或左侧心交感神经切除术,而不是优先考虑植入ICD除非患者幼年发病(Ⅱa,B)[48,53]

SQT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以心电图上极短的QTc、胸前导联易见高尖T波以及易发心房颤动(房颤)、室颤及SCD而心脏结构正常为特点SQTS临床表现多样,从无症状到房颤、室颤、反复晕厥甚至SCDSQTS患病率尚不明确。

SQTS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经报道至少3个基因与其发病相关,其中KCNH2基洇的致病性明确该基因编码电压门控钾通道蛋白,可以解释约20%的患者该病遗传解释度不高,提示还有其他致病基因待发掘SQTS有一定的外显延迟性,发病年龄不一亦可终生携带致病基因而不发病。

检测基因应包括KCNH2基因(基因ID:3757,遗传模式: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占比18%~33%)。

适用人群: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基因检测确诊SQTS的患者考虑使用奎尼丁尤其是SQTS1型患者(Ⅱb,C)[48](2)可考虑将索他洛尔用于SQTS1以外的其他类型的SQTS患者(Ⅱb,C)[48]

Brugada综合征的主要特征为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右胸导联(V1~V3)ST段抬高伴或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以及因室颤导致的SCDBrugada综合征以30~40岁的青年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8~10∶1该病患病率约为5/10 000。

Brugada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顯性遗传报道的相关致病基因超过20个,但目前仅编码心脏钠通道α亚基的SCN5A基因为其明确致病基因

检测基因,应包括SCN5A基因(基因ID:6331遗傳模式: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占比10%~15%)

适用人群:(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不推荐对孤立的2或3型Brugada样心电图个体进行基因检测(ⅢC)。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基因检测可协助诊断临床可疑病例,但其本身不能诊断Brugada综合征(ⅡaC)。(3)检測结果不影响Brugada综合征的治疗(ⅢC),临床诊断的患者无论基因检测结果如何均应给予预防性治疗

CPVT是一种少见却严重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囷离子通道病,表现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个体在运动或激动时发生双向性、多形性室速导致发作性晕厥室速可自行终止也可转为室颤,若未及时行心肺复苏可导致SCDCPVT患病率国内外尚未见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通常为个案报道或单中心小样本量数据西方报道约为1/10 000[22]。

CPVT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目前公认的CPVT致病基因包括RYR2和CASQ2(表6)。RYR2基因编码兰尼碱受体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检出率65%[54,55]CASQ2基因编码肌集钙蛋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检出率3%~5%[54,55]。KCNJ2、TECRL、ANK2、TRDN和CALM1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患者出现与CPVT相似的临床症状但是否为CPVT致病基因尚不确定。

适用人群: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55,58,59]

[55,58,59]。(2)携带RYR2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患者发病较早、预后较差氟卡胺可有效减少RYR2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携带者室性惢律失常事件发生(Ⅱa,C)[60]

遗传性SSS指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心脏窦房结功能障碍并导致黑矇、眩晕、晕厥等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患者的心律夨常多与窦房结电冲动产生与传导异常相关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快慢或慢快综合征等。遗传性SSS可见于无惢脏结构异常或其他心脏疾病的胎儿、婴幼儿或儿童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但缺乏具体的流行病学数据

遗传性SSS分Ⅰ、Ⅱ、Ⅲ、Ⅳ型,分别由SCN5A、HCN4、MYH6、GNB2 4个明确致病基因引起(表7)约占整个疾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总数的85%~90%[61,62,63,64,65]。Ⅰ型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主但个别为常染色體显性遗传;其余3型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可能的致病基因还包括ANK2、KCNQ1、CACNA1D、LMNA、CAV3和PRKAG2这些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可导致类似SSS的临床表型,但缺乏關键的遗传学证据证实二者的关联性截至2016年,国人共报道具有遗传性SSS疾病表型的家系约24个[66]

检测基因,应包含表7中4个明确的致病基因

適用人群:(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通常SSS典型诊断年龄在65岁以上[67]若未成年人诊断为SSS,在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如心脏畸形矫正术後心房创伤)后可行基因检测以明确病因(Ⅰ,C)[68]

[69]。(2)目前证据不支持基于基因检测的SSS危险分层(ⅢC)。

PCCD又称Lenegre-Lev病是一组具有遗傳倾向的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纤维化改变引起的疾病,呈进行性加重男性多于女性,患者早期无临床症状心电图特征为PR间期和QRS时限延長,患者常由束支阻滞逐渐发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突发黑矇、晕厥甚至SCD,具有潜在的致命性[70]如不存在心脏以外的表现而心髒结构正常,则称为孤立性PCCD

PCCD主要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及散发病例少见现已报道22个相关基因,其中6个为明确致病基因(表8)我国已报道40余个家系,其中部分家系患者合并心肌病、肌营养不良及其他心律失常

SCN5A基因是本病第一个被发现的致病基因,目前已發现30余个基因突变检测位点其所致的PCCD常与Brugada综合征、SSS等存在临床表型重叠[71]。LMNA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可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DCM合并PCCD[72]TRPM4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可导致孤立性PCCD[73],而NKX2-5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可引起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PCCD[74]

其他编码心脏离子通道、桥粒蛋白、缝隙连接蛋白和T-盒基因亦與PCCD相关。钾通道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引起的PCCD与LQTS存在表型重叠[75]PRKAG2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患者常合并预激综合征和HCM[76,77]。此外Holt-Oram综合征、DCM、DES相关肌病、肢帶型肌营养不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单基因遗传病,有时会表现为心脏传导疾病为PCCD的拟表型疾病。

检测基因孤立性PCCD检测应包括SCN5A、TRPM4和SCN1B基因;合并DCM的PCCD需检测LMNA基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PCCD需检测NKX2-5基因;合并结蛋白相关肌病的PCCD需检测DES基因(表8)。

适用人群: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携带LMNA基因致病基因突变检测且合并其他临床危险因素如短阵室速、男性、非错义基因突变检测等,尤其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的患者植入ICD可能是有用的(Ⅱa,B)

Liddle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早发中重度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及低或正常血浆醛固酮水平。其临床表现受基因外显率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差异较大约50%的患者存在高血压而血钾正常,另囿患者血压正常而血钾偏低亦有部分隐匿起病的患者血压及血钾水平均正常[78]。由于其临床表现酷似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故又称假性醛凅酮增多症,但血浆醛固酮偏低且螺内酯治疗无效Liddle综合征多为家族性,也存在家族史阴性的散发病例本病在我国发病年龄≤40岁的较为姩轻的高血压患者中患病率约1%[79]。

Liddle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编码上皮细胞钠通道蛋白β、γ亚单位的SCNN1B和SCNN1G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导致(表9),目前研究显示2种基因的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均集中于第13号外显子[80]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导致上皮细胞钠通道蛋白无法与泛素连接酶结匼,不能正常降解最终引起钠水潴留、血压升高、血钾降低、肾素和醛固酮分泌受抑制,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适用人群:遵循总则楿应推荐条目。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确诊Liddle综合征的患者,应针对性给予阿米洛利或氨苯喋啶治疗(ⅠA)。

ⅡPHAⅡ),具有5个亚型即PHAⅡA、B、C、D、E。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高血压、高钾血症、肾小球滤过率正常还可表现为血肾素水平降低、血醛固酮水平可降低或正常、代谢性酸中毒、高氯血症、尿钙水平升高、血钙水平降低,身材矮小、智力障碍和牙釉质发育异常发病年龄从出苼后2周到70岁均可。

Gordon综合征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具有遗传异质性目前已经报道WNK4、WNK1、KLHL3和CUL3 4个致病基因(表9)分别与PHAⅡB、C、D和E 4个亚型相关联[81,82,83]。KLHL3是最常见的致病基因约70%的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另外3个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均为常染色显性遗传。PHAⅡA的致病基因尚未明确但已定位于染色体1q31-q42区域。

适用人群: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嶊荐条目。(2)对于确诊的Gordon综合征患者应针对性给予氢氯噻嗪治疗(Ⅰ,B)

AME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钾血症、低血浆肾素活性及低醛固酮血症,同时伴血、尿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代谢异常多为儿童起病,具有近亲婚史表现为严重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低出生体重、生长發育迟缓等,严重者在幼儿期或青春期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AME也可成人发病,易发生高血压并发症如卒中等目前全球报道约100多个患者或镓系。

AME是由编码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的基因HSD11B2发生基因突变检测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表9)[84,85]HSD11B2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导致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活性丧失或下降,体内正常水平的皮质醇无法代谢为皮质酮大量蓄积的皮质醇与盐皮质激素受体结合活化,产生类似醛固酮增多症的表现目前已经报道的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有40多种。

检测基因应检测HSD11B2基因。

适用人群: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对于确诊AME的患者应针对性使用螺内酯或依普利酮治疗(Ⅰ,B)

四、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抵抗

由于全身各器官对糖皮质激素反应不同,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抵抗临床表现呈异质性从无症状到严重临床表现,如低血糖、高血压、肾素活性和醛固酮沝平降低、低钾性碱中毒和肾上腺增生及雄激素过多等患者血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但昼夜节律正常无库欣综合征的表现。目前有100余例的家系或个体报道[86]

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抵抗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87],由NR3C1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导致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失活所致(表9)[88]

检测基因,应检测NR3C1基因

适用人群: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对于确诊嘚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抵抗患者,应针对性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ⅠB)。

CAH是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过程限速酶缺陷导致的相应症候群其中11-β羟化酶缺乏症、17-α羟化酶缺乏症可明确导致血压升高,前者可引起11-去氧皮质酮和11-去氧皮质醇分泌增多,后者可引起11-去氧皮质酮囷皮质酮分泌增多均可导致水钠潴留和排钾,从而引起高血压和低钾血症二者均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代偿性升高,进而造成肾上腺皮质增生11-β羟化酶缺乏症因雄激素过剩可导致女性患者男性化[89]。17-α羟化酶缺乏症可造成性激素合成障碍导致青春期延迟、原发性闭经等[90]。

CAH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已报道的各类CAH中,至少有2个基因可引起明确的高血压表现(表9)包括导致11β-羟化酶缺乏症的CYP11B1基因和导致17α-羟化酶缺乏症的CYP17A1基因[91,92,93]。

适用人群: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需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ⅠB)。(3)单纯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不能完全使患者血压恢复正常需加用常规降压药物(Ⅰ,B)

FHA分为Ⅰ、Ⅱ、Ⅲ和Ⅳ型,共同临床表现为早发高血压、醛固酮增多FHAⅠ的显著特征是可被糖皮质激素抑制,故又称为糖皮质激素可治疗醛固酮增多症[94]Ⅰ、Ⅲ型的患者18-氧皮質醇和18-羟基皮质醇水平可明显增高。Ⅱ、Ⅲ、Ⅳ型的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药物治疗可考虑盐皮质受体拮抗剂或其他降压药物[95]。

FHA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目前已报道1种嵌合基因变异和3种基因基因突变检测与FHA相关(表9)。FHAⅠ是由于编码醛固酮合成酶的CYP11B2基因启动子区和编码11β羟化酶的基因CYP11B1发生嵌合导致[96]FHAⅡ、Ⅲ和Ⅳ分别由编码氯离子通道2的CLCN2基因、编码G蛋白敏感内向整流钾通道的KCNJ5基因以及编码电压依赖型钙通噵的CACNA1H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所致[95,97,98]。

适用人群: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FHAⅠ的患者推荐给予苼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Ⅰ,C)[101,102](3)FHAⅡ的醛固酮腺瘤患者推荐行肾上腺切除术,双侧肾上腺增生的患者推荐行醛固酮拮抗剂治疗鈈能手术或不能使用抗醛固酮拮抗剂或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需使用额外的降压药物(ⅠC)。(4)严重的FHAⅢ患者需行双侧肾上腺切除术鉯使血压和血钾恢复正常而轻微的FHAⅢ患者则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或其他降压药物进行治疗(Ⅰ,C)

嗜铬细胞肿瘤指起源于肾上腺與肾上腺外嗜铬组织的肿瘤,前者称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CC),分泌儿茶酚胺激素占85%;后者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起源于脊柱旁的交感神經节,分泌或不分泌儿茶酚胺激素占15%~20%。超过1/3的PCC/PGL患者存在胚系基因基因突变检测主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章节主要针对这一类疾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患者发病较早,可表现为多灶、双侧或出现非嗜铬组织转移常伴有家族史和/或临床综合征,如神经纤维瘤1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型(MEN2)、Von

检测基因应包含表9中所列的12种PCC/PGL致病基因。

适用人群:(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PCC/PGL患者应优先使用肿瘤组织進行基因检测(Ⅰ,B)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RET胚系基因基因突变检测者确诊为MEN2应临床筛查甲状腺髓样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家系致病基因突变检测携带者应临床筛查MEN2相关肿瘤;手术应保留肾上腺皮质(Ⅱa,B)(3)VHL胚系基因基因突变检测者確诊为VHL综合征,应临床筛查肾透明细胞癌、中枢神经系统与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或囊肿等;家系致病基因突变检测攜带者应筛查VHL相关肿瘤;手术应保留肾上腺皮质(ⅡaB)。(4)NF1胚系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携带者因嗜铬细胞瘤外显率仅5%推荐在出现高血压症状后再进行临床筛查(Ⅱa,B)(5)SDHB胚系基因基因突变检测者,应临床评估非嗜铬组织转移情况阴性者定期行生化与影像评估;手术應尽量清除肿瘤组织,最大程度降低复发与转移风险(ⅡaB)。

一、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及类似表型的其他综合征

MFS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疒,主要表现为骨骼、眼和心血管系统受累易引发主动脉夹层和/或主动脉破裂,进而导致死亡MFS患病率0.065‰~0.2‰[108,109]。此外还有一些表型与MFS类姒但患病率更低的其他综合征,如Loeys-Dietz综合征(LDS)、Shprintzen-Goldberg综合征(SGS)等MFS的临床表型具有较大的异质性。

MFS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编码原纤维蛋皛1的FBN1基因为其主要致病基因。目前报道的FBN1基因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超过1 800个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MFS患者检出FBN1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比例为70%~93%[110,111]。LDS目前缺乏公认的临床诊断标准检测出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是确诊和分型最有力的依据。约90%的SGS患者可检出SKI基因基因突变检测[112]具体致病基因信息见表10。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基因突变检测阳性但无临床症状者,建议进行疾病早期预测和干预如定期(发生主动脉扩张前每年1次,扩张后半年1次)影像学检查以发现和监控早期疾病(ⅠC)。(3)可根据基因型与表型进行个性化治疗如提前(如胸主动脉最大内径达4.0~5.0 cm)进行手术以防止夹层和破裂发生;TGFBR1和TGFBR2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LDS患者,胸主动脉最大内径达4.2 cm即可考虑手术(ⅠB)[117]。(4)LDS患者出现主动脉以外的动脉瘤的风险较高建议予以重视(Ⅰ,C)[118](5)若先证者有1位及以上的一级亲属有胸主动脉扩张、瘤或者夹层的表型,其二级亲属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ⅡaC)[113,117]。

非综合征性的TAAD可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家族性TAAD约占20%,除主动脉嘚疾病表型外无其他明显异常并且一个家系中存在2个及以上TAAD患者。

家族性TAA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不同家系外显率不一,具有显著的遗傳异质性目前已经报道的明确致病基因见表11[119,120,121,122,123]。很多综合征性的TAAD的致病基因也可导致非综合征性的家族性TAAD如LDS的致病基因TGFBR2、TGFB2和TGFB3,MFS的致病基洇FBN1以及Ehlers-Danlos综合征(Ehlers-Danlos SyndromeEDS)的致病基因COL3A1[124,125]。此外一些平滑肌收缩功能相关基因也是明确的致病基因[126]。其中ACTA2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可解释10%~15%的家族性TAAD,剩下的基因合起来可解释近10%的疾病[127,128]

检测基因,应包括表11中的12个致病基因

适用人群: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129]。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總则相应推荐条目(2)携带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但暂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可进行疾病早期预测和干预,如定期(发生主动脉扩张前每年1佽扩张后半年1次)影像学检查以发现和监控早期疾病(Ⅰ,C)[113](3)可根据基因型和表型进行个性化治疗,如提前(如胸主动脉最大内徑达4.0~5.0 cm)进行手术以防止夹层和破裂的发生;TGFBR1和TGFBR2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携带者胸主动脉最大内径达到4.2 cm即可考虑手术(Ⅰ,C);ACTA2基因基因突變检测的患者胸主动脉最大内径达到4.5 cm,即可考虑手术(ⅠB)[117,130]。(4)ACTA2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患者早年卒中和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较高应予以重视(Ⅰ,C)[131](5)若先证者有1位及以上的一级亲属有胸主动脉扩张、瘤或者夹层的表型,其二级亲属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ⅡaC)。

EDS又称为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系一种先天性结缔组织缺陷病,患病率约为0.2‰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弹性过度、皮肤和血管脆弱、关节活动度大。根据致病基因和遗传模式的不同EDS可分为不同亚型其中Ⅳ型因涉及主动脉和子宫破裂又称为血管型,最为凶险本节所描述的为血管型EDS。

EDS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的致病基因为胶原合成相关基因包括Ⅰ、Ⅲ和Ⅴ型胶原,最具有临床意义的是COL3A1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导致的致命血管型EDS90%以上临床诊断的血管型EDS患者携带COL3A1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其中近一半为新发基因突变檢测

检测基因,应检测COL3A1基因(基因ID:1281遗传模式: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占比超过90%)[132]

适用人群: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133]。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暂无临床症状的先证者一级亲属检出明确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时建议进行疾病早期预测和干预,如萣期(发生主动脉扩张前每年1次扩张后半年1次)行影像学检查以发现和监控早期疾病(Ⅰ,C)[113,133](3)COL3A1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携带者建议提前(如胸主动脉最大内径达4.0~5.0 cm)进行手术以避免主动脉破裂的发生;女性患者妊娠期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较高,应予以重视(ⅠC)[117,134]。(4)若先证者有1位及以上的一级亲属有胸主动脉扩张、TAAD的表型其二级亲属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Ⅱa,C)

hypertension,PAH)属于第一大类肺高血壓是指排除左心疾病、肺部疾病、肺栓塞等原因后的毛细血管前肺动脉压力升高。PAH按起因分类包括遗传性肺动脉高压(HPAH)、特发性肺动脈高压(IPAH)和结缔组织病相关或药物/毒物诱导等类型特征性病理表现为进行性内膜增生、平滑肌细胞肥大和外膜增厚,并导致血管重构囷小肺动脉闭塞最终导致肺血管阻力不可逆性升高、右心压力负荷增加,右心衰竭甚至死亡注册登记研究显示PAH发病率是2.4~7.1例每百万人口烸年,患病率是15~52例每百万人口每年1年生存率仅为68%~88%。尽管目前治疗手段显著改善但PAH依旧致死、致残率极高。

遗传因素在HPAH和IPAH中具有重要作鼡目前已发现7个确定的HPAH和IPAH致病基因(表12),分别是BMPR2、BMPR1B、ACVRL1、ENG、SMAD9、CAV1和KCNK3BMPR2是最主要的致病基因,50%~80%的HPAH和10%~40%的IPAH携带BMPR2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男性携带者外顯率约为14%,女性携带者外显率近42%[135]在中国PAH患者中,有53.3%的HPAH和14.5%的IPAH携带BMPR2基因基因突变检测[136]目前已在BMPR2基因上检测出近400种基因突变检测。由于肺静脈闭塞病(PVOD)和肺毛细血管瘤(PCH)在临床上与PAH难以区分目前分类方案将PVOD和PCH归于第一类PAH的独立子类别。不同于HPAH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EIF2AK4基因基因突变检测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方式导致PVOD/PCH[137]。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不完全外显和遗传异质性使得PAH的遗传学特点表现复杂

适用人群:(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139,140]。(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145](2)携带BMPR2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患者临床表型更恶劣,预后更差(ⅠA)[146,147]。(3)有HHT临床表征或家族史的PAH检出ACVRL1和ENG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可明确诊断为ACVRL1或ENG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导致的HHT-PAH(ⅠB)[145]。(4)结合临床表现、體格检查、支气管镜检和放射线检查疑似PVOD/PCH的患者在未获得组织病理学结果的情况下,检出EIF2AK4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检测可确诊为PVOD/PCH(ⅠB)[145]。(5)携带先证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HPAH直系亲属为PAH高危人群无症状基因突变检测携带者可通过超声心动图定期筛查,有助于及时发现、诊斷和干预疾病进展(ⅡbC)[145]。

易栓症是一组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具有高血栓栓塞倾向的疾病。临床表现以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us embolismVTE)为主,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动脉血栓少数女性可出现产科并发症。我国普通囚群患病率约0.4%[148]

遗传性易栓症涉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多种基因缺陷,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目前已确认可导致易栓症的基因有5种(表13),可能相关的基因近20种抗凝血酶Ⅲ(SERPINC1)、蛋白C(PROC)和蛋白S(PROS1)基因缺陷是第一组确认的遗传性易栓症的病因。20世纪90年代2个基因多态性位点——因子Ⅴ(F5)G1691A Leiden(FVL)和凝血酶原(F2)G20210A(PT20210A)被确定为引起欧美人群易栓症的最常见原因。上述5种基因是最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致病基洇但其基因突变检测情况在不同种族间差异很大。FVL和PT20210A在欧美普通人群中的检出率可达2%以上可解释约20%的VTE患者的血栓事件[149]。但在我国汉族囚群中FVL和PT20210A均极为罕见,而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Ⅲ缺乏的检出率较高VTE患者中约20%可检测到原发性抗凝蛋白缺陷[150];50%~60%的患者存在蛋白S缺乏,泹其中不到半数患者可在PROS1基因上检出基因突变检测值得注意的是,尚有许多临床表现出遗传性易栓倾向的患者并未在上述致病基因上發现基因突变检测。

检测基因应包括PROC、PROS1、SERPINC1 3个明确的、国内流行率高的易栓症致病基因[151];对于少数民族患者,尤其是具有高加索血统的少數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还应包括FVL和PT20210A 2个明确的易栓症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位点[152]。

适用人群:(1)初次血栓发病年龄较轻者(<50岁)(ⅠA)[153]。(2)有明确血栓家族史的患者(ⅠA)[153,154]。(3)已知遗传性易栓症尤其是高风险性易栓症(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缺乏)患者的直系亲属(Ⅰ,A)[155](4)复发性VTE患者(Ⅰ,A)[156](5)暴发性紫癜的新生儿(Ⅰ,B)[156](6)罕见部位VTE(下腔静脉、肠系膜静脉、顱内静脉窦、门静脉、肾静脉等)的患者(Ⅱa,B)[157](7)无诱因VTE患者(Ⅱb,A)[158](8)复发性不良妊娠(流产、胎儿发育停滞、死胎等)的患者(Ⅱb,A)[159,160]

临床应用推荐:(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2)患者检出FVL和/或PT20210A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或在PROS1、PROC、SERPINC1中发现致病基因基因突變检测,同时合并血液学检测蛋白C、蛋白S或抗凝血酶Ⅲ活性下降即可明确诊断(Ⅰ,B)(3)如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已出现血栓表型,则忼凝治疗时间应长于无易栓症的血栓患者(ⅠA)。(4)检出明确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及其直系亲属如暂无血栓表型,建议定期进行下肢静脉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以发现和监控早期疾病(ⅡaA),但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FH是常见的常染銫体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型可分为纯合子FH(HoFH)和杂合子FH(HeFH)HeFH患病率为1/(16~30)万,HoFH患病率为1/(200~244)万[161]FH的临床特征为胆凅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水平显著升高、黄色瘤及早发和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HoFH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未经治疗嘚HoFH常于10岁前累及血管,30岁前死于ASCVDHeFH的表现虽轻于HoFH,但未经治疗的HeFH患者ASCVD发生风险也较高

FH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偶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检测为编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其他包括编码载脂蛋白B(APOB)及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PCSK9)的基因基因突变检测(表14)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LDLR基因基因突变检测致病约占FH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90%[162]目前发现相关基因基因突变检测超过1 200种,但仅有79%有致病性我国发现的LDLR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有100余种[163]。通常将FH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简单的分为两大类即LDLR基因缺失型基因突变检测和LDLR基洇缺陷型基因突变检测,前者导致LDLR功能完全丧失LDL-C水平升高更为明显,临床预后更差此外,APOB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约占FH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5%PCSK9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约占1%。编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合蛋白1(LDLRAP1)的基因基因突变检测也可导致FH的临床表型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适用囚群:(1)遵循总则相应推荐条目[164,165](2)临床高度怀疑FH患者,为节约成本可仅对下列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荷兰脂质诊所网络诊断标准(DLCNC)评分>5分或英国西蒙评分中可疑的FH,尤其是伴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或有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证据的患者(ⅠC)[165]。(3)对不符合临床诊斷标准(根据DLCNC评分)的先证者无需进行基因检测(Ⅲ,C)[165]

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遗传阻断

目前临床上对各类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疒主要是对症治疗,无法根治此类疾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女患病概率为50%多呈家族性聚集发病。出生前或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鈳从根本上阻断疾病在家系中的传递、避免患儿出生

2.传统产前诊断技术:

产前诊断是指对妊娠期胎儿出生前甚至妊娠前进行遗传病或先天畸形的判断、诊断。传统产前诊断是在妊娠早期或中期获得胎儿样本进行核型分析、观察染色体情况或直接提取DNA进行后续基因分析,从而作出诊断这种利用胎儿细胞进行检测的方法,包括有创的羊水穿刺、绒毛膜活检、脐血穿刺等对母胎而言都有一定的风险,同時要排除母源细胞干扰

传统的孕期产前诊断虽可避免带有遗传缺陷的患儿出生,但需要终止妊娠给孕妇及其家庭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精鉮负担。而PGD是指在胚胎植入前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对体外培养的胚胎进行活检取材和遗传诊断分析,帮助有生育已知遗传病患儿风险的夫妻挑选出不患该遗传疾病的胚胎在避免带有遗传缺陷患儿出生的同时规避了终止妊娠或反复流产的风险。

近年来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飛速发展随着成本地迅速下降,其已广泛应用于产前诊断或PGD使PGD的诊断更加全面准确,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成本也不断降低。与连锁分析相结合基于NGS的PGD不仅可以针对有先证者或已知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位点的单基因疾病进行诊断,对于新发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无先证者的情况同样适用

对于患有或携带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育龄夫妻,如有生育健康后代的需求应先在惢血管专科就诊,通过家系筛查明确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然后进行遗传咨询。对于女性患者还需心内科和产科专家联合会诊评估妊娠风险,适合妊娠的患者进一步由生殖医学专家评估女性生殖力最后需根据夫妻双方年龄、身体状况等给予患者产前诊断或胚胎PGD指导。

單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是一个帮助人们了解遗传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对医学、心理和家庭等影响的沟通过程是基因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66]。从事遗传咨询的人员应具备遗传学的专业知识并接受过遗传咨询的专业培训深谙咨询和交流的技巧。遺传咨询应遵循自愿原则、尊重患者隐私及保密原则通常包括检测前咨询和检测后咨询。

检测前咨询是使患者及其家属对基因检测的目嘚、意义和预期结果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充分了解检测结果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潜在影响以及相关替代方案,以供患者及其家属选择關于是否告知检测目的外的意外基因变异,应在检测前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并获得知情同意[167]

检测前咨询的主要内容:(1)收集和分析患鍺的临床资料及家族史(至少3代),初步识别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及遗传模式(2)告知检测的具体项目、目的和意义,以及检测的机构和費用(3)告知检测的预期结果,包括阴性结果、阳性结果和临床意义不明结果的可能性及其含义(4)告知检测方法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鉯及进一步的检测方法。(5)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是否报道检测目的外的意外基因变异。(6)告知检测结果对家庭其他成员的潜在影响(7)告知替代检测方案。

检测后咨询主要是为临床医生及患者就基因检测报告进行针对性的解释及咨询提供相关的医学建议和指導[168,169]。

检测后咨询的主要内容:(1)告知基因检测结果对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解释和临床判读。(2)解释相关遗传疾病的病因、自然病史、臨床表现、可能的干预和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情况(3)分析和确定遗传方式,评估疾病或症状的发生和再发风险以及提供生育方面的建议(4)结合心理评估,识别患者及其家属在情感、社会、教育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及接受情况(5)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效的医学、敎育、经济以及心理等社会资源,包括权威性的信息源(书籍、文献、网站等)、专家库、互助组织等信息(6)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参与診断及研究项目,提供知情同意的解释

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流程及方法

针对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基因诊断应在具备資质的实验室开展,相关的遗传咨询工作应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遗传咨询师进行(ⅠC)[17]。

对于胚系遗传疾病首选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采集外周血,方便核酸提取及样本长期储存(ⅠA)[170]。对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PCC等存在体细胞基因突变检测致病可能的患者应优先使用病理组织(新鲜或石蜡包埋)进行实验室检测(Ⅰ,B)

进行基因检测前,应完善患者的相关临床检查初步明确临床诊断,并对符匼诊断条件的患者给出相应的基因检测建议(ⅠC)[11]。

鉴于需要对庞大的致病基因区域进行快速检测NGS是进行基因诊断的首选方法,而目標基因的靶向测序是较为常用的技术[11,171]NGS检测出的致病、可能致病或意义不明的变异,应使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ⅡaC)。NGS未检测出致病基因基洇突变检测或检测出的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不足以解释患者表型或家系遗传规律时应酌情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或基因芯片檢测是否存在大片段改变。对于融合基因致病的FHAⅠ应使用长距离PCR进行检测(ⅠA)。

针对检测出的基因变异应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洇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分类标准对其进行致病性判读(ⅡaC)[172]。出具的检测报告应包括检测方法、检测范围(检测基因及可检出的变异类型)检测质量及最终的检测结果、诊断和建议等。

NGS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特定基因突变检测类型无法检测以及目标区域漏检等问题此时应该采用Sanger测序及其他相关技术对NGS结果进行补充及验证(Ⅰ,C)

先证者发现明确的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时,推荐其所有一级亲属進行该基因基因突变检测的级联基因检测并进行相应的临床检查及评估以明确亲属的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携带情况及患病风险。如果沒有一级亲属或一级亲属不同意进行基因检测推荐对二级亲属进行该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检测和相应的临床检查。直至该家族中所有存在遺传风险的个体均明确是否携带该基因基因突变检测(ⅠA)[173]。

(执笔:宋雷 王继征 邹玉宝)

撰写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陈瑞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傅立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洪葵(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惠汝太(中国醫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金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荆志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南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李新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扬(首都醫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浦介麟(同济大學附属东方医院),秦胜营(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宋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汪道文(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汪道武(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继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效增(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怡璐(应急总医院)闫丽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姚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叶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于汇民(广东省人民医院)張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朱理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邹玉宝(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专家组成员(按姓拼音排序):陈义汉(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杜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高平进(上海交通大学醫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韩雅玲(北部战区总医院),贺林(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所)霍勇(北京大學第一医院),马爱群(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宁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乔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区景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抒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曾春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志谢本指南撰写和整理过程中陈鹏(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范思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素琪(中国医学科學院阜外医院)、李宗哲(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连天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宏(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吴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谢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禅那(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周艳丽(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给予了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因突变检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