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学说藏族话

中国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慣.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雪顿节.今天我要讲的是湖南的汉族人的节日那就是春节,只要春节一到来,湖南的人就很快把鸡鸭鱼肉囷一些好吃的东西都准备得好好的.

而且湖南的春节还有个很有趣的习俗,只要到了傍晚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小孩子带着一个口袋到每家每户地詓要糖,如果不说恭喜发财就得不到糖.

在过春节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必须准备好吃的东西.这是因为有的人会到别人家里去拜年,无论认不认识的囚都要可以去拜年,拜年的人有的就会在别人家里做客或者聊天,所以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好吃的来招待客人,这就是湖南人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湖喃每家的门前也会贴上红红火火的春联,这就会使春节变得更好,更有喜庆气氛.晚上还有许多漂亮的彩灯,好看的烟花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湖南春节的晚上真是热闹非凡啊!

写得好不好?不好指出不好的地方.再看一下有多少个字?


1.八关斋戒有几种分别应如何行歭?
2.八关斋戒与居士戒都是在家人应着重守持的戒律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何异同呢
3.梵行居士和八戒居士是如何安立的?此二者有何异哃
4.若仅承许受持一分、二分等戒条,可否称为居士在这方面有何不同观点?
5.现在社会上行持密宗行为者非常多我们应如何辨别其真假?
6.莲花生大士曾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通过学习本论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下面继续讲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所造的《三戒论》前面已经讲了别解脱戒当中的八关斋戒。一般来说居士可以只守一条戒,比如终生只守不杀生戒;八关斋戒有点鈈同只守不杀生戒或者不偷盗戒的说法是没有的,像不坐高广大床、不歌舞花鬘、过午不食等全部戒条都需要守持。但在时间上有一些开缘比如白天不能守,仅仅晚上守是可以的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俱舍论自释》和《毗奈耶经》中都有讲述
还有一种特殊的八關斋戒,在《毗奈耶经》或小乘别解脱戒中未明显讲到据说它是密宗事部里面的一种八关斋戒,由比丘尼巴莫传下来这种八关斋戒一般早上受,受戒的第一天中午一定要吃好一点下午可以喝水,第二天什么都不吃这是比较大的斋戒。不过有些地方也有第二天早上喝糌粑汤或者稀饭的习惯,这样也应该可以
这种特殊的八关斋戒,老年人受持的比较多它的功德非常大,方便的时候我想给大家讲┅讲八关斋戒的功德,这也很有必要不过出家人一般不用受八关斋戒,因为这些戒条对出家人来说需要终身守持而居士或从未受过戒嘚人,没有终身守戒的机会暂时性地受持八关斋戒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地方的上师专门开极乐法会,让信众暂时在一个月中受八关斋戒或者神变月的时候每天受八关斋戒,功德非常大
因此,以后一辈子当中没有守戒机会的话应该让这些人受持八关斋戒。麦彭仁波切专门有一个《八关斋戒注释》可能有十多篇儿,方便的时候很想翻译出来以前这个想翻译、那个想翻译,很多已经翻译完了这也昰心里面的一种誓愿吧。以后慢慢因缘成熟的话还是很想翻译。其他像克主格勒华桑也专门有《三戒论疏》;益西彭措堪布去年作的《赱向解脱》分出家篇和在家篇,在家篇中有关在家人受八关斋戒和居士戒方面引用很多教证比较系统地讲述了。
希望你们有些人应該好好看一看八关斋戒的介绍,这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以后在弘法利生过程中,对一些无法终身守持戒律的人可以让他们受八关斋戒。《俱舍论自释》中说:以前很多屠夫、ji女也是受八关斋戒《大圆满前行》中引用过这些教证。昼辛吉的很多公案中也讲了这方面的功德。因此大家一定要守持八关斋戒。尤其以前从未受过其他戒律的人这个很重要。对于居士来说并未要求过午不食等,但居士可以將八关斋戒作为长净法在初八、初十、十五、三十等殊胜的日子当中守持这些戒律。
出家人一般不用受这种斋戒出家人如果受持会有破戒的过失等,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毗奈耶经》中有这方面的辩论,此处不作阐述因为它是一种在家戒律,出家人没必要受斋戒Φ的所有戒条,作为出家人来讲全部都是必须守持的就像小碗装得下的东西,大碗肯定可以装下因此出家人不用受八关斋戒。

断尽杀盜yin妄酒即是居士之戒律。
随意承诺依数量一戒二戒多圆戒,
戒除一二三五上梵行居士断非梵。
智者许此八戒士非在家亦非出家。
居士戒与其他别解脱戒有点不同如果破戒,也可以在比丘、沙弥或者其他居士面前重新受有关这方面的辩论比较大,一般来说需要洅次在其他人面前依靠仪轨受。
断除杀盗yin妄酒即是居士五戒。但根据自己的能力可以随意承诺守持一戒、二戒、三戒、四戒和五戒。頌词中没有说“四”戒实际也可以,比如居士五戒当中只能守一条叫做一戒居士;守两条,就是二戒居士;守三条、四条则称为多戒居士;五条全部守持,即是圆戒居士不仅断除五戒当中的邪yin,在这一基础上清净所有非梵行就叫做梵行居士。对于这种梵行居士和仈戒居士很多智者认为,他们既不是在家人也不是出家人
在终生守持的居士、沙弥、比丘三种戒中,第一个是居士戒:杀生即断绝命根不予取即偷盗,妄语即说上人法邪yin即以贪欲作不净行,这四种属于四种根本罪
其中,杀生的对境必须是人如果不具足这一点,仳如杀牦牛等只能算是根本罪的范畴,并未构成真正的根本罪因此不算是真实破戒。我有时想:居士杀牦牛不犯根本戒的话前面讲皈依三宝不害众生,这样一来杀牦牛其实已经犯了皈依的根本戒。不过皈依戒不属于真实戒藏汉哪一位高僧大德都未讲到皈依戒的意樂、加行、究竟等,没有像其他戒律一样详细分析
也有些人说:皈依戒和居士戒有很大差别,皈依只是自心的一种意识居士戒则是依靠真实的仪轨圆满。克主杰在《三戒论疏》中严厉驳斥了这种观点他专门引用佛经教证说:皈依也是一种戒律,凡是守皈依戒或五戒者都是真正的居士。
以前有个居士说:听说藏族人可以吃肉有些藏族居士一边杀牦牛一边念观音心咒……。他可能是不懂戒律才这样说嘚严格来讲,杀牦牛虽然不构成真正的根本罪但也是杀生根本罪中的一分。在这方面堪布云嘎特意作了解释。
对于居士来说并未遮圵非梵行只是讲到邪yin,因为对在家人来说很容易守护《俱舍论》中云:“邪yin极受谴责故,易守不作得戒故”所谓的邪yin,是非常不好嘚行为极易遭到他人谴责,由于这一点很容易守持只要不作即可以得到居士戒。
上述所说四根本罪的支分即是饮酒,这一点必须断除如若未断除,其他学处也就无法守护
以上五条根本学处即为居士戒。不管出家人、在家人现在很多人不明白这些戒条,如果问一些居士:“你守一分戒还是多分戒”“我就是五戒居士。”实际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有些人根本无法守持五戒,只能遵守一戒这一点吔是可以的。但有些人根本分不清楚:要守就五戒全部守不能守的话,就不给你传戒这种作法,并不符合《毗奈耶经》的说法
自己隨自己的意愿而承诺,依照守护的数量诸如仅戒杀为一戒居士。在这里也有不同的观点还是要给大家说明一下。有些上师认为:在所囿戒条当中杀盗yin妄酒当中的酒必须断除,在戒酒的基础上你想遵守哪一条戒律都可以。《大海论疏》和《三戒论》中并没有这种要求比如一位居士只能不杀人,这样也可以给他传戒称为一戒居士。在此基础上断除不予取为二戒居士。在前二者基础上断除妄语则為多戒居士。在前三者基础上断除邪yin与饮酒,为圆戒居士有人认为:承诺守持三条、四条,就称为多戒居士;五条全部遵守叫做圆戒居士。这种说法可能好懂一点
有人说在戒酒的基础上随意承诺守持一戒、二戒等,但按照本论观点来讲可能有点麻烦因为颂词中说“一二三五”,这样一来到五条的时候已经没什么可算的了,有点困难不过,上师如意宝以前在藏地很多地方传戒的时候要求他们必须先不喝酒,在这一基础上再传授其他戒条。这是藏地很多高僧大德普遍的做法
在本论和明朗罗扎瓦的注释中都说,只要承许不杀囚即使杀牦牛、喝酒等,也可以称为居士表面看来可能不太好,因为他又喝酒又杀牦牛但不杀人也是一种戒条,符合《毗奈耶经》嘚说法可以承许为一戒居士。
一般来讲居士五戒全部守持,对有些年轻的在家人来讲可能很难办到。因此在很多地方有这种开缘還是很重要的,这在《毗奈耶经》当中有专门记载
但有些人说:这是一切有部的做法,其他宗派并不承许克主杰在他的讲义中说:不管一切有部还是大众部、犊子部,只要佛经有这种记载就可以你们以后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应该明白: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只要能做到不杀生,这也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因所以,仅仅守持一分戒律也非常重要在现在末法时代,对于比丘尼戒、比丘戒等全部圆满守歭真的有点困难,但至少受持一分戒以上这一点,我觉得只要有一种信仰就不会很困难无垢光尊者说:不要到其他地方去,应该静靜地观自己的心虽然如此,很多人还是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在以后的弘法利生过程中很有必要。
堪布云嘎在讲义中说:此等依次断除一個、二个、三个、五个所断没有讲到四个,实际四个也可以说有部宗承许:仅仅承诺守居士戒而可随意守一戒等。经部宗则认为:如果随意承诺一戒等就承认为居士,那就成圆戒居士了这样一来,由于没有守护其余戒律则会造成破戒的过失。也就是说你在上师媔前受戒时,只是承诺受持居士戒而未作详细区分,这样还是有过失的因此,在受戒时不管受一分、二分、多分还是全部守持,都需要在上师面前作口头承诺清楚表达出自己所要受持的戒条,这一点很重要
以上所宣说的是在家学处。
在五根本戒的基础上断除非梵荇即是梵行居士。也就是在断除邪yin的基础上所有不净行全部断除。这一点通过“戒律庄严修行人”等教证可以说明,不论在家、出镓均以守持清净戒律作为庄严,这是经部所承认的
颂词说“智者许此”,“此”就是指梵行居士对于梵行居士以及八戒居士,《宣說幻化经》说:“纵然诸善逝赞叹出家具有多功德,然为悲悯诸有情利众生我执国政,有生之年持梵行亦守八关斋戒也。”虽然往昔出世的诸位佛陀均赞叹出家具有非常殊胜的功德像大悲王子等若出家会有很多功德,但舍弃所有众生后利益众生的事业并不是很广夶,以悲悯众生的缘故还是以国王形象利益众生。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有时候以出家方式利益众生,有时候以在家方式利益众生尤其作为大国王,一个人到寂静山林当中 出家可能只是自己修一修菩提心而已,利益众生的机会却已经丧失了所以,悲悯诸有情的大菩薩仍然以持执国政的方式,于有生之年中持清净梵行或者守八关斋戒作一名梵行居士或八戒居士。这一点佛陀也是大加赞叹。
原来學院来了一个人说:“我很了不起,我在当地特别有名望我不能出家,我出家的话我的弟子全都不行了。”结果他的弟子全部是学張洪宝zhong功的人……有时候以凡夫人的智慧和能力对很多事情根本分不清楚,现在看来可能利益很大过几个月或者几年以后再观察:噢,原来应该是这样才好这时已经来不及了。但不管怎样以在家形象利益众生的例子数不胜数。
智者们认为所谓的梵行居士和八戒居壵,已经断绝了在家人的不净行因而不是在家人;又没有持出家相,也不是出家人
大家对这些关系应该清楚。我想再过两三个月《彡戒论》全部讲完以后还是要考试,否则肯定学得不踏实。希望你们一定要清楚:这两种居士已经断绝了在家的不净行,却没有现出镓相所以,既不是在家人也不是出家人
几年前我专门找过一些书,想看一看此处说的智者到底指哪些人不过,理解为佛陀或者后来嘚高僧大德都可以

余六不善同分断,具居士戒持明者
除出家相与仪轨,余均实行佛所说
除去上述所说的四根本罪以外,其他六种不善业及四根本罪的同分全部属于所断受持这种戒律的居士持明者,除不必显现出家相以及念诵羯磨仪轨其他都要行持。这是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明确宣说过的
现在密宗经常说的密咒师,他的身份应该是居士有些密咒师有头发、有家眷等,作为比丘做这些都不合悝那么,以居士身份是不是可以随心所欲行持种种行为呢并非如此,除出家人的形象——披袈裟、拿钵盂等以及出家人每月诵长净戒等仪轨外,其他行为需要与出家人一模一样
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很多人还是知道好一点不然现在都认为:密咒师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并非这么简单这在佛经中也是不开许的。
十不善业中除去四根本罪中包括的身三不善与妄语,余下的语三、意三共六种不善业以忣四根本罪的同分杀旁生等,对这一切所断虽然没有彻底戒除但因为具有悔改之心,而称为需还净之学处不仅如此,就算是具有居士戒的密宗持明者除了披袈裟、持钵盂等出家相,以及羯磨仪轨专门制定的戒律以外其余所有的戒律都必须同出家人一样。
这一点大家應该记住所谓的藏族密咒师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作为密咒师来讲穿着袈裟、拿着钵盂规规矩矩地走,这一点不太合理佛陀在經中也未作此种要求。除此以外其他行善断恶方面全部与出家人一模一样。以前学院里有一位嘉秋喇嘛人们都称他为瑜伽士。他真是這样的虽然有头发,经常披着白色的披单除了出家形象以外,在行善断恶等方面真的很让人生信心有些密咒师不是这样的,所有恶業都会造什么坏事都会干,这样很有损于佛教形象尤其对藏传佛教,原本就有很多人不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所谓的“密宗瑜伽壵”经常打着藏传佛教的旗号,在人前显露各种愚笨的姿态对佛教有很大危害。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
《妙臂经》中说:“如来彼说別解脱,一切清净之戒律在家咒师除形象,仪轨余者均当行”现在汉地以及藏地有些地方,对戒律非常重视他们一看见有头发密咒師的行为,觉得像外道一样根本接受不了。这也是太过份了为什么呢?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明显讲到:所谓的密咒师除仪轨和形象以外,对行善断恶等均应像出家人一样行持国王赤松德赞曾说:僧团有两种,一是在家僧团一是出家僧团,此二者都是人们供养、朝拜的对境
所以,所有的密咒师不合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但现在很多人对密宗的真相不是很了解作为密咒师的行为也不能太过份了。
以上居士戒已经宣讲完毕以下是讲出家人威仪方面的问题。到第三品菩萨戒的时候大家可以继续听受。

1.系统地闻思修行对每位修行人来讲有什么必要性?
2.现在个别人放弃闻思修行一心一意修建寺院、佛塔等。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结合经论意义具体分析。
3.请简要描述大乘三藏的结集和弘扬情况
4.对于二转◇◇和三转◇◇,何者了义何者不了义这一问题各宗派有何不同观点?你是怎么看的
5.菩萨戒的本体到底是心王还是心所?


有关《三戒论》的作者阿里班智达班玛旺格嘉波以及注释的作者堪布云嘎仁波切,前面根据《敦珠佛教史》和《佛教源流史》已经作了简单介绍我们对作者应该有所了解,不然学习了一部论典,对作者什么时候出生身份是怎样的,对整个历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一概不知道的话不太合理。
阿里班智达所造的《三戒论》其中别解脱戒部分,未遇到任何困难已经圆满讲完了。现在开始讲第三品菩萨戒

宣说别解脱戒之后,接下来要讲菩萨学处的界限
不仅世间增上生的所有功德,僦是一切声闻、缘觉的寂灭功德也唯一来自于佛的传法。我们相续中所产生的大乘、小乘的任何功德都需要依靠佛的传法以及自己思維以后才能得到。在藏传佛教每个寺院都有学习和研究佛法的传统。现在比较遗憾的是在泰国、汉地等寺院中,很缺乏这种讲闻佛法嘚传统实际上,这种闻思修行的传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座的四众弟子,以后在自己的道场、寺院甚至自己家里也应该讲经说法,这是每位佛弟子不可推卸的责任哪怕只懂得一点佛法方面的道理,即便没有堪布、堪姆证只是一片好心讲述一遍《入菩萨行论》的噵理,也会有很大利益
现在有些人认为:偷牦牛没什么可害羞的,但传法有点不好意思有些人回来之后经常说:这次出去比较顺利,峩给某某活佛化了一点缘我没有传法、没有灌顶,这一点您放心!其实你真正有境界的话,灌顶、传法也不是一件坏事但化缘的话,不论给活佛还是空行母、地行母都有点麻烦。现在很多人对化缘生起很大的厌烦心有时候一个教派当中会冒出十多个法王来。一个法王圆寂后下面又会出现很多法王,很多人因此生起很大的邪见真正依靠灌顶传法的方式,令他人相续中种下善根倒是可以的,但苐一天召集人灌顶、传法第二天开始化缘,第三天离开不知去往何方……弟子们到处打电话、发传真问:有没有这位法王?这位法王拿很多钱跑了这种现象,现在还是比较多的
现在有些地方形成了一种传统,认为仅仅拜佛、供佛念个阿弥陀佛,就把佛教的所有问題全部解决了这样不太好。真正佛法的道理对自己的身心都会有很大帮助,不说其他的比如从未学过佛法的人得了绝症以后,心里特别特别痛苦;如果学习过佛法即使没有大圆满的证悟境界,只是生起一点无常观的境界对世间生老病死的变化等不会很痛苦。
不管姩轻人、老年人或者居士身份、出家身份应该将自相续中有关佛法的殊胜境界以及道理传授给别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现在这个时玳,很多人的迷惑性非常强我们如果未传达这些道理,他们永远不会有了解佛法的机会也许始终认为:所谓的佛法就是治病、求平安、求发财等简单的法门。除此之外对如何解决内心的痛苦等问题根本不会考虑。实际上真正的佛法,对暂时和究竟的痛苦全部都能解決因此,传法非常重要
佛陀行菩萨道时,于三大阿僧祇劫中积累二资而获得正觉果位菩萨也是由发菩提心而生,因此菩提心宝是三寶的源泉这是大乘佛教的殊胜教言。阿阇黎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讲到:“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中佛”即缘觉声闻与缘觉皆由听闻佛陀所传法要获得自果,那佛陀从哪里产生呢由菩萨而生。菩萨又是从哪里产苼呢大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此三者即是佛子因宣说这类内容的大乘三藏,为一切佛子无误开示了如何修学的意义并作为持戒的根本而住于真正三宝的本体中。

乙三(菩萨戒)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已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複之方法
丙一(缘起)分三:一、真实缘起;二、所得戒之本体;三、分类。
很多人前面两品已经背诵了希望后面这两品接着背。有些背诵的人可能时间比较紧张,但与以前相比现在不算紧张的。大家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不应该有满足感,虽然有点累但还是要苦行,不要让自己的分别念天天到处跑应该强迫性地让分别念专注在背诵或者看书上。上师如意宝的传记里面说:德格印经的那种长篇兒经论他每天要背十多篇。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得出来法王如意宝每天讲法的时候,经常对《俱舍论》等很多论典的颂词大段大段地背丅来这时候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我自己对《俱舍论》确实没背诵过;其他论典基本背过一些有些圆满究竟了,有些没有究竟就像現在有些金刚dao友一样中途失败了,也有这样的现在稍微有点年轻的dao友,自己的精力应该用在这方面不要把时间花在形象的善法上,对後面的颂词还是要背诵

贤劫众生导师佛,于鹰鹫山等圣地
为诸大乘种性者,宣说无边广三藏
文殊结集龙猛释,寂天弘扬深见派
弥勒菩萨作结集,无著世亲作诠释
阿底峡弘广行派,莲师自宗同龙猛
贤劫众生导师之佛陀,在鹰鹫山等圣地为大乘种性圣者宣说了无邊广大的三藏法门。其中大乘有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两种,前者由文殊菩萨作结集龙猛菩萨解释佛陀的密意,后来由寂天菩萨等广泛弘扬;后者则由弥勒菩萨广作结集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加以解释,在藏地由阿底峡尊者等广泛弘扬。莲花生大士自宗有关发菩提心嘚仪轨等,与龙猛菩萨的观点基本相同因此,前译宁玛巴在菩萨戒方面全部跟随自宗莲花生大士的观点而承许。
有一种说法认为释迦牟尼佛原本是一介凡夫,后来经过苦行、积累二资粮而成佛这在《敦珠佛教史》等很多佛教史中都有。一般大众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本师释迦佛在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就已成佛,佛号根顶如来然而,为引导此娑婆世界的众生从三有到达寂灭城再次以十二相等方式,于此贤劫中示现成就菩提有关这方面,《白莲花论》中有详细讲述
《宝性论》云:“以大悲心知世间,照见一切世间界于法身中鈈动摇,以异化身之自性”又云:“于不清净诸刹土,乃至世间示现住”有些经里面说贤劫有一千零二尊佛,即加上梵天和手持金刚千佛都是由梵天请转◇◇,而手金刚则作了结集因此,对祈请者和结集者也以佛的名称来称呼世尊以千佛等的形象应世利益有情,未来乃至世间存在期间一直以不可思议的幻化任运自成饶益众生;而今在此具诤之时,以殊胜化身形象所演说的所有法门仅是在众生惢前显现而已,其自相实际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说,佛陀在众生面前所转的八万四千法门只是一种显现从了义和空性的角度来讲,佛从未传过一句法
《功德庄严王经》中云:“我未说何法,众生前遍现”佛陀说:我从成佛到最后涅槃之间,一句佛法都未说过只是在眾生前显现了此法门。原来我刚到学院的时候觉得这句话特别稀有:佛不是转了三次◇◇吗?为什么这里面说佛未说过任何法啊
尤其昰佛陀以具足五圆满的方式,宣说了极为广大的大乘三藏其中,本师圆满:千佛中的第四佛大能仁释迦牟尼佛。处圆满:鹰鹫山等地以前跟随法王如意宝去印度的时候,见到了比较大的遗址当时法王说佛陀在山顶上为大众转了第二转◇◇。鹰鹫山还有释迦牟尼佛轉第一转◇◇的鹿野苑,以及转密藏◇◇的玛拉雅山这三处圣地的照片我都是有的。眷属圆满:总的大乘种性者分别的四众眷属以及忝龙等共不共住地无量菩萨。法圆满:宣说定学为主的第二转无相◇◇其中经之律阐述菩萨学处的界限;经之经宣讲深广等持;经之论開显地道、总持、等持的详细分类。宣说慧学为主尤其是抉择如来藏的第三转广分别◇◇其中论之律,阐明以方便调伏烦恼也即大乘觀心方面的法门;论之经宣讲趋入深义之方法;论之论,如《大乘阿毗达磨》等广述蕴界处的详细分类等也就是说,佛陀根据时间与所囮众生的根基不同次第或同时传讲了句义博大精深不可估量的三藏。《功德庄严王经》中云:“次第现求者彼前如是说,同时趋入者传讲圆满法,满足诸心愿佛语之特点。”在渐悟者面前宣讲渐悟法门顿悟者面前宣讲顿悟法门,针对众生不同的根基宣讲不同的法門这就是佛语的特点。
关于三转◇◇了义不了义的观点一转◇◇为不了义,这是各宗各派一致承认的但所谓的不了义,也是从最究竟实相方面来讲苦集灭道全部是一种暂时的显现。对这一点各宗各派都没什么辩论的。对于二转与三转◇◇各宗观点则多有分歧。此处跟随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以及明朗罗扎瓦的观点承许二转◇◇一半了义、一半不了义,三转◇◇为了义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中,也讲到了第二转◇◇了义、第三转◇◇半了义半不了义的观点堪布云嘎根据无垢光尊者的说法,讲到二转◇◇半了義半不了义因为第二转◇◇当中只讲了般若空性,未宣讲如来藏的本体比如现空无二,只讲了空性未讲到现。由于法的本性并非单獨一个空性仅仅讲一个空性是不足够的。
像格鲁派等很多高僧大德认为二转◇◇了义、三转◇◇不了义而觉囊派等很多大德则认为:苐三转◇◇是了义的,二转◇◇和一转◇◇都不了义实际上,二转、三转都应该是了义的只不过三转◇◇讲得比较圆满。为什么呢《定解宝灯论》当中讲得非常清楚,第三转◇◇所承认的如来藏其本体也承许为空性,因此对现和空讲得非常圆满。麦彭仁波切在其怹论典中也说:真正如理如实了解佛陀密意的即觉囊派的多罗瓦。尊者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引用觉囊派达 那他和多罗瓦的教言讲箌:有人说二转◇◇半了义半不了义,这种说法不太合理宁玛巴自宗应该承认:第二转◇◇是了义的。
其实觉囊派和格鲁派并无矛盾《定解宝灯论》中明确讲到:二转的空性和三转的光明都是了义的。只不过在第二转◇◇中空性讲得圆满,光明讲得不太圆满从这一角度来讲,第二转◇◇一半不了义而第三转◇◇对空性和光明都讲得非常圆满。这些道理并非分别念的对境而是智慧的对境,我们也這样承认是最好的
《解深密经》中云:“初二转◇◇其上仍有,亦有妨害乃不了义,成诤论之源”麦彭仁波切在给绕萨格西的辩论書里也引用过这个教证。佛经中说:第一转◇◇和第二转◇◇都是不了义的成为争论的根源。最后佛转了稀奇殊胜的◇◇彼经又云:“此转◇◇无上,无有妨害乃了义,不成诤论之处”第三转◇◇至高无上,无有任何妨害是最为了义的。
《涅槃经》与《总持王请問经》中以乳药与净宝的比喻等说明以次第的方式净化补特伽罗相续。比如哺育婴孩时一开始的时候,乳汁不能太烫了需要根据他嘚口味儿慢慢喂养。同样佛陀首先为众生宣讲四谛,再讲空性最后讲如来藏的光明本体。又比如擦拭摩尼宝有智慧的人探索宝山取箌如意宝以后,先用严灰洗涤再用粗布衣擦拭,这是第一个阶段;之后用辛味水清洗再用稍细软的布缠在木棍上擦拭,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先用药水洗涤,最后用极细柔的软布轻轻擦拭因此,佛陀对众生所转的三转◇◇也是根据次第来的。
有些人说:释迦牟尼佛先转第一转◇◇中间转第二转◇◇,最后转第三转◇◇这种说法也不太合理,因为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时就说:“深寂离戏咣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法性吾已得,为谁宣说亦不可证悟故当无言安住寂林中。”这是释迦佛最开始第一转◇◇还未宣说时讲的实际②转、三转全部包括在深寂离戏无为光明法当中,所以以时间来区分不太合理这一点,在《敦珠佛教史》当中也有辩论所谓三转◇◇嘚次第,是从所诠意义方面来安立的不能以时间来分。
有关大乘三藏诸随学者通过结集与注疏等方式加以弘扬的情况,一般显宗共同嘚结集如前所述下面讲一下不共结集:在王舍城南方布玛萨瓦山,一百万佛子聚集一堂由弥勒、文殊、金刚手菩萨结集三藏。
依照二夶车轨而言所有甚深经部由至尊文殊菩萨结集,后来文殊菩萨亲自摄受的大乘阿阇黎龙猛菩萨撰著了解释中转◇◇密意的《中观六论》,以及诠释末转◇◇密意的赞颂集如《赞心金刚经》、《赞法界论》等。
对于龙猛菩萨的宗轨月称论师造了《入中论》和《入中论洎释》,圣天论师则作了《中观四百论》清辨论师等也通过著写大量解释密意的论典进行诠解。对于发心菩萨戒的法轨等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前四品当中,已经完整无缺地宣讲了;则达热扎内南嘉论师也以《佛陀论》等论典加以弘扬这是甚深见派。龙猛菩萨是佛陀涅槃四百年以后出世在他未出世前,并没有真正的中观派很多学者认为:在这四百年期间,印度佛教始终存留在唯识宗的状态当Φ当时出现过五百位唯识论师。也有这种说法
广博的一切经部由补处弥勒菩萨结集,之后他撰著了解释密意的《慈氏五论》并传给聖者无著。无著菩萨著写了《瑜伽师地论》也即《五部地论》。汉传佛教承许《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有关这方面,我问过很哆法师他们也说不出确凿的依据。一般有关历史都说:《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造的在《印度佛教史》当中也是这样记载的。至于彌勒菩萨所造的说法到底有没有比较确凿的根据呢?很难说虽然唐玄奘翻译有一百卷,并说这是弥勒菩萨所造但会不会是翻译或者咑印过程中搞错了,这种现象也有可能发生无著菩萨造了《瑜伽师地论》、世亲论师造了《八品论》等,由他们兄弟二人加以诠解并弘揚光大这一源流菩萨戒的法轨,由阿底峡尊者在藏地弘扬开来一脉相传。这是广大行派
追随莲花生大士的前译派自宗所有密乘续部Φ所说得受菩萨戒的方法,以及大多数支分学处都与龙猛菩萨相同见解则随两大宗轨。麦彭仁波切在《前译教法兴盛愿文》中也说:“稀奇萨霍堪布之行为无比具德龙树之见二,钦定双融传承之教规”因此,宁玛巴的发心仪轨与龙猛菩萨所说的很多仪轨比较相同发惢方法应该与甚深见派相同。
共称广大行派的开创者圣者无著等的见解像汉地很多论师认为:无著菩萨、唐玄奘、窥基大师等都属于唯識宗。实际上他们最究竟应该是安住于中观见解的,只是在宗派与所化众生前宣讲唯识世亲论师不仅是唯识宗的,有时在有部宗面前也以有部的观点宣讲《俱舍论》。因此诸佛菩萨以及这些高僧大德,在所化众生面前显示这些幻术并无相违之处

所得菩萨戒的本体昰什么呢?其本体即为菩提心前面讲别解脱戒时讲到,别解脱戒的本体即出离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如若没有出离心不成为真正的别解脱戒。同样所谓的菩萨戒,首先需要观察相续中具不具足菩提心如果不具足,菩萨戒肯定是不具足的
现在很多人对戒牒特别重视,因为没有戒牒的话在寺院里面很难挂单,其他人也不认可但实际上,自相续中具有出离心的戒体的话外表的戒牒不是很重要。受菩萨戒也是如此很多人说:我在某某上师处受了菩萨戒。然后拿出一个红本本到处展示这样的话,是不是红本本掉在地上菩萨戒也會掉在地上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菩萨戒的本体就是真正的菩提心。相续中若生起了菩提心菩萨戒已经具足了。这时所谓的红本本掉了也没有关系。
所以大家首先必须认识到:所得戒的本体是什么?真正明白这一点以后究竟以何种方法来守护它?希望大家在闻思過程中一定要认识这一点。

那么什么叫做菩提心呢?
本体慈悲润相续以及为利他众生,
欲求获得菩提故断除三门罪之心。
所谓的菩提心即以慈悲心来滋润自相续,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的菩提果,自己精进断除身口意罪业的一颗心
菩提心的本体並不是一个本本,它的本体应该是断除损害众生、精进利益众生的一颗心大家应该想一想:自己相续中到底有没有这颗心?这颗心如果具足菩提心的本体已经有了。然后出离心有没有?出离心有的话无论什么身份,小乘别解脱戒已经具足了希望大家在这方面时时刻刻都要注意,相续中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非常重要
作为凡夫人,真的有一个不好的相续很多人认识到自己的性格不好、相续不好的話,这是很好的一种相兆因为我们以前从未观察过自己恶劣的相续,现在才知道在利益他众方面的力量非常非常薄弱。我们相续中什麼时候真正生起菩提心才能称为初学者,三大阿僧祗劫从这时开始算起莲花戒论师在发心仪轨中说:何时于自相续生起菩提心,这时財算是真正的发心比如释迦牟尼佛从发心到最后成佛之间,需要三个阿僧祗劫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那么发心的界限是什么呢?莲花戒论师说:对一切众生在自相续中生起如慈母怜病儿一般的慈悲心,说明相续中已经生起了菩提心当然,每个人看到一个可怜的众生可能都会生起一种同情心,但真正像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的悲悯心是怎样的呢作为一位母亲,自己的孩子病得非常严重这时她宁鈳自己丧失性命,也不忍见到孩子的疼痛从一位菩萨的角度来讲,对于其他众生的事情都会特别特别重视。在心里无伪地生起这种心態这时才算是真正的菩提心已经生起了。
有关生起菩提心的方法阿底峡尊者讲到七种窍诀,首先菩提心依靠胜解心而得到胜解心依靠慈心得到,慈心依靠悲心得到这四种心依靠报恩、念恩、知恩三种想获得。按照寂天菩萨的传统以自他相换的方式来修持。无论依靠什么方法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非常重要。一旦生起菩提心哪怕天天睡懒觉也可以。否则整天说自己是修大圆满的修行人,在门上貼上大大的“闭关”两个字任何人不准进来,就像毒蛇在自己的洞里面也会散发毒气一样不一定有很大利益。
所以最主要是在相续Φ生起一种饶益众生的心。这时你住在寂静地也可以,住在大城市里也可以无论怎样做,善根都会越来越增上;任何众生见到你或者聽到你的名号都会获得很大的利益。以前噶当派的卓沃衮波在自己的教言里发誓:凡是听闻我名号的众生一定不会堕入恶趣,因为我嘚相续中已经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谁与我结缘都会有很大利益。还有上师如意宝真的是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大德,凡是听到他的声音戓者名号的人都可以结上非常殊胜的缘。我们自己在修行过程中其他的境界一方面也很重要,比如见到明点、佛的形象等但最关键嘚,在自相续中有没有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如果没有生起,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生起以慈悲心对待他人,为了利益他众而欲求菩提果位这种菩提心必须生起来。
若问: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呢菩提心的本体需要具足两个条件,一是对无量众生生起悦意的慈心以及不忍众苼痛苦的悲心二是唯一为利益他众而以智慧缘圆满菩提欲求获得佛果。也就是以智慧方便双运的愿行心所摄六度本体的特殊发心断除利他之障碍以及自己圆满菩提之违缘三门罪业的相续心,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是法尊法师翻译的译本。实际从藏文来看其中应该有“欲求”两个字,可能直接翻译出来还是有点困难解脱部与狮子贤论师认为:菩萨戒的本体是心王,也就是意识无著兄弟则认为是心所。学过《俱舍论》的dao友对心王和心所应该非常精通,对这些不同的观点大家应該记住。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云:“菩萨殊胜愿即是发心”这证明他承认菩萨戒的本体是欲乐。世亲论师在《经庄严论释》中说:“缘二利之思乃发心”很显然,世亲论师认为菩萨戒的本体是思思和欲求,一个属于动摇性一个属于希求性,它们本体有一点差別但都属于心所。全知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的《如意宝藏论》以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心和心所就像太阳升起时光芒自然而然出现一样,所谓的发心应具有心和心所。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心和心所是相应生,有心所不可能没有心王心王吔不可能离开心所单独出现。我非常喜欢无垢光尊者的说法虽然无著兄弟以及狮子贤等在印度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们可能有一定的密意但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观点,不管发心的本体是思还是欲求只要产生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心所自然产生因而发心既是心王吔是心所。

1.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共同承的有哪几种菩提心分类
2.龙猛、无著共许的也有从地道角度对菩提心进行分类的,这与“己二地界の分类”有何不同呢、
3.以比喻与意义对应的方式,仔细讲述一下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关系
4.请对世俗菩提心的法相、事相、分类分别加以阐明。
5.在受菩萨戒之前首先作七支供为什么如此重要?传授菩萨戒的上师必须具备哪些法相接受菩萨戒的弟子,在受戒之前应如哬调整相续
6.请仔细说明受菩萨戒的加行、正行、后行。
7.自己在未生起真实菩提心时能否为其他人传菩萨戒、讲授佛法?为什么


丁三(分类)分二:一、分类;二、归纳。
戊一(分类)分二:一、分一至六类;二、地界之分类
分类龙猛无著二,每一一至六各二
一类涳性大悲藏,二资胜义世俗二
三类戒定慧三学,资粮加行信解行
不净七地胜意乐,三清净地异熟心
大悲断除一切障,即是佛地发心㈣
观待五道五发心,对应六度分六类
所谓的菩提心,有从一到六种分类每种又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这是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薩都承许的第一类即空性大悲藏;第二类,是二资粮发心观待二资粮而分为世俗福德之发心与胜义智慧之发心;第三类是观待戒定慧彡学而分三类,或者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而分三类;第四类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发心为胜解行发心,不净七地为殊胜意樂发心三清净地为异熟发心,具无缘大悲、断除二障及其习气即是佛地发心;第五类,观待五道有五种发心;第六类对应六度而分為六类。以上每一种发心都分胜义和世俗两种。
关于菩提心的分类共称有龙猛菩萨与圣者无著两大派。他们每一派均有一到六种分类观待分基以愿行菩提心而分各有两类。
一类:以证悟空性的智慧对未证悟者生起纯净悲心的方便智慧双运藏菩提心
其实,每一个分类嘟是这样你见到可怜的众生:这些众生多可怜啊!我一定要救度他们!所谓的救度,并不是暂时给他一点饮食受用而是愿他获得佛果,以这种发心来饶益他因此,大家对发心的界限一定要清楚暂时解决一点困难,见到有人在路上绊倒的时候去扶起他这是发菩提心嘚一种表现,但不能代表真正的菩提心唯有依靠佛法让他早日脱离轮回、获得佛果,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很多老法师说:菩提心就是利他,只要对别人有一点饶益就是菩提心。实际上比如放生,暂时解除了它遭杀的痛苦这是一种饶益,但仅仅将它丢在河里面任哬众生的身体都是不能久住的,过一段时间必定也会死没有很大利益。放生的时候在众生的耳边念一些佛号,这样对它暂时和究竟都會有饶益所以,对这些老母有情在对他们作饶益的时候,应该多念佛号不然暂时看来:这个人很可怜啊!应该解除他的痛苦!对他未来获得佛果这方面一点不考虑,不包括在菩提心当中
二类:观待福慧二资粮的学处而分为粗大名相所生世俗发心与细微法尔所得之胜義发心,《涅槃经》云:“世俗胜义分二种菩提心。”
三类:依照能清净的戒学、能安住的定学与能解脱的慧学即三学或者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而分三类。一般菩萨所有的戒都可以包括在这三种戒当中。
四类:资粮道加行道以对离边空性生起胜解而荇的方式缘他利为胜解行发心;从一地到七地的不清净地已经证悟自他等性,因而是殊胜意乐发心;八、九、十三清净地无勤获得无分別智慧自然成办他利,故为异熟发心;具有无缘大悲、远离二障及一切习气即是佛地之发心。
五类:新入道初业者的发心即资粮道初發心;加行道圆修之发心;见道现见法性义之发心;修道解脱一切俱生障碍之发心;无学道如实现前无为法智慧最终任运自成饶益有情,它不是一切住地菩萨真如的行境因而是不可思议之发心。《般若二万颂》中云:“初业之发心圆修之发心,见法之发心解脱之发惢,不可思发心”
六类:观待六度的反体而有六种发心。按理来说智慧波罗蜜多是六度中最为究竟的,到了智慧度才称为真正的胜义諦但实际上,布施、持戒、安忍等五度也分胜义谛和世俗谛两种

下面讲《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二十二种发心。
地金月火等廿二以哋界分十地间。
此外若以对应比喻、助伴、同法三种方式而分,则有如地、金、月、火等二十二发心《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朤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下面一一按照次第对应,一、如哋之发心:与希求菩提的欲乐心之助伴相应的心成为产生一切善法之根本故,如同大地这是小资粮道的发心。如同大地是一切万物的根本一样小资粮道时的发心比较坚固,成为一切功德之根本
二、如金之发心:乃至菩提果之间意乐无有改变,这是中资粮道的发心洳金子。
三、如月之发心:意乐更加殊胜善法与日俱增,即为大资粮道的发心如明月。
四、如火之发心:真实行持六度从而焚烧世間有漏法的障碍干薪,获得加行道圣位时其发心如烈火。
五、如藏之发心:满足一切众生愿望无穷无尽所以布施如宝藏,这是第一地嘚发心
六、如宝源之发心:能生功德宝,故戒律如宝源这是第二地的发心。
七、如大海之发心:心不被不幸所扰安忍如大海,即第彡地的发心
八、如金刚之发心:不因魔缘退转,精进如金刚这是第四地。现在很多人说:我不够精进特别懈怠。实际真正的精进只囿在第四地才会圆满有时候懈怠一点、多睡一点也是可以的……有些人常年累月一直睡着也不觉得惭愧,背诵的人稍微休息一下也没什麼
九、如山之发心:不为有相所动摇,故禅定如高山即为第五地的发心。
十、如药之发心:息灭二障之疾故智慧如妙药,即第六地智慧波罗蜜多全部圆满的发心
十一、如友之发心:不毁善根,成办他利具有善巧,故方便如友这是第七地的发心。
十二、似如意宝の发心:满自他愿愿似如意宝,这是第八地的发心
十三、如日之发心:能成熟所化相续的善妙庄稼,第九地力度圆满故如日轮。
十㈣、如歌之发心:开示所化众生希求之法故智慧如歌声,这是第十地
下面的五种发心是从三清净地来说的。
十五、如王之发心:无碍荿办他利故神通如国王。
十六、如库之发心:福慧无尽故二资如王库。
十七、如大路之发心:三时一切圣者之遗迹故菩提品如大路。
十八、如车乘之发心:趋入断除二边之道故止观如妙乘。
十九、如泉水之发心:不忘失句义为他众宣说故总持辩才如泉水。
本来愿喥、力度、慧度也是在三清净地圆满的但因为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因此这里又单独宣说了这五种发心
二十、如雅声之发心:为想解脫的所化众生传播妙法,故法宴如雅声
二十一、如河流之发心:无勤实现所愿并自然流入遍知大海,一道如河流
二十二、如云之发心:于法界中不动之同时成熟所化众生心相续的庄稼,故法身如云
以地界分析,欲等三者为三资粮道发心;第四者实地行持为加行道发心;十度为见修道所摄之十地的发心;神通到总持辩才之间的五种为三清净地发心;法宴等三发心为佛地发心的说法《经庄严论》中也讲箌佛子发心如云之比喻,实际是从大乘阿罗汉向的角度来讲也即法宴、一道、法身分别指十地的加行、正行、后行。
这里的说法与《现觀庄严论释·显义疏》还是有一点差别《现观庄严论释·显义疏》中,将最后的三种发心解释为佛地的加行、正行、后行。有关这方面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和《胜乘宝藏论》中有很多辩论,比如阿罗汉真正的阿罗汉果位才叫做阿罗汉,阿罗汉前面的加行应该是阿羅汉向所以这里的佛地并不是真正的佛地,而是指十地它的发心应包括在有学道发心当中。弥勒菩萨所讲的二十二种发心是从资粮噵到最后十地之间来分类的。无垢光尊者也说佛地不会有发心。但这次《三戒论》不是以辩论为主而是以窍诀为主,这方面不作过多辯论大家对佛地的三种发心,应该知道是十地的加行、正行、后行
如是就最初的资粮道至十地末际安立了二十二发心。

全摄愿行二发惢彼亦愿心思利众,
行心则为实行持犹如欲行与正行。
上述所说一切发心归纳来讲,可摄于愿、行二菩提心当中什么是愿菩提心囷行菩提心呢?愿菩提心即思维利益他众行菩提心就是于实际行动当中去行持。比如我们去往拉萨首先心中有想去的意乐,这就是愿菩提心;将想法付诸于行动并真正启程就叫做行菩提心。
如上七种分类中所说的发心归纳而言,可以包括在愿行二心之中即为利他洏欲求圆满菩提果的意乐,为此而实地行持六度
正如前面所讲的,外表形象不是很重要所谓的戒本也不是很重要,我们到底有没有受菩萨戒的资格首先要看是否受了七种别解脱中的任一者,再观察自己有没有真正生起想要利益众生的心对于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戒,既可以分开受也可以同时受。比如没有正式受别解脱戒之前需要再三思维:我到底有没有生起出离心?如果提前未准备好受戒時上师叫你生出离心,可能也很难生起因此,首先心里做好准备:我这次出家不是其他目的就是为了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平时有┅种训练到了战场上,就可以轻松自如地运用了菩萨戒也是同样,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利益众生这种发心叫做愿菩提心;不但这样發心,在实际行动中尽心尽力地为他人讲经说法只要是可以令众生获得佛果的事情,我都愿意做这就是行菩提心。大家应该看一看自楿续具不具足这样的菩萨戒
其中,愿心犹如士夫想上路行心好似真实启程。就像正在前往拉萨的路上也不舍弃想要前往目的地的心一樣修学六度、利益众生时也应具足愿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人说:我已经受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但是我们相续中到底有没有密乘戒大家每次听说有灌顶的时候特别着急,尤其有一个新活佛来的时候特别高兴。过了两天热潮没有了就开始毁谤:我那天供养了多少多少钱,现在钱到底供养到哪儿去了这些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看我们自相续中有没有出离心对皈依戒以上应该好恏观察。其次看我们相续中有没有菩提心包括相似菩提心以上是否具足?这方面还是很重要的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分二:一、法相;二、受菩萨戒之方法。
世俗发心之法相:除开菩萨圣者入定本体的发心为他利缘圆满菩提的大乘学处之发心。圣者入根本慧定屬于胜义的发心除此以外的利益众生之心就是世俗菩提心。
事相:大乘资粮道、加行道者相续中的发心以及菩萨圣者后得本体的发心。
分类:《经庄严论》云:“助因根本力闻力善习中,生稳不稳固称他说发心。”有关发心的分类《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過,麦彭仁波切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最后一品中以公案的形式也解释过。
我现在已经讲了一个多小时再继续讲,可能有些囚会生厌烦心但我有时候想: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这样一起闻思的机会不一定长时间存在现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哪怕累一点也想多講一点希望你们可以多接受一些。

丁二(受菩萨戒之方法)分二:一、世俗发心依仪轨之受法;二、胜义发心由修力而得
戊一、世俗發心依仪轨之受法:
初未得戒得受法,持戒善知识面前
大乘法器之信徒,七支供已愿行心
一次性受自他喜,此乃龙猛之观点
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没有得戒如何得戒的方法堪称为大乘法器的信徒,首先在持菩萨戒的善知识面前供养七支供这一点很重要。以前阿底峽尊者来到卫藏的时候准备给一些藏民传授菩萨戒。当时阿底峡尊者要求供养曼茶但他们供曼茶的资粮可能不太具足,后来阿底峡尊鍺说:“你们藏地的信徒福报太浅薄了!”一般没有福报的人受菩萨戒的资格也是不具足的。
若是小乘根基者即使受大乘菩萨戒,两彡天就会舍弃所以,真正的大乘法器应该在大乘善知识面前作七支供对于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一次性受持也可以,随后自他皆应修持囍心龙猛菩萨的这种仪轨,学院现在每天都在念诵以前法王如意宝每年在释迦牟尼佛转◇◇日的时候,都会给大家传菩萨戒
最初未嘚菩萨戒者得戒的方法,这是略说此种受菩萨戒的方法由粗大名相中产生,具体受戒方法:关于传戒的对境龙猛、无著二派一致认为,传戒的上师必须是一位具足菩萨戒、精通传戒仪轨、不求财物以慈悲心摄受所化众生的具相善知识。
现在的有些上师不要说灌顶,囿时候传菩萨戒都很困难因为自相续一点菩提心都不具足,根本没有传菩萨戒的资格按理来讲,自相续真正具足菩提心给别人传菩薩戒的功德非常大。你们如果真正有一些境界灌顶也可以,传菩萨戒也可以但是观察一下自相续,自己都没有出离心怎么给别人传別解脱戒?相续中一点菩提心也没有怎么传菩萨戒呢?灌顶就更不用说了
有些人让我灌个顶,我自己都哈哈大笑不要说灌顶,就连傳别解脱戒、菩萨戒的资格我都没有一般的传法我应该还是有资格的,比如《俱舍论》的道理你不懂的话依靠以前上师的恩德,我可鉯给你讲一讲虽然传法上师的法相也有很多,但是这些法相自己还是具足一些
以后,你们到城市里面去的时候可以先给别人传一些仈关斋戒;如果你精通菩萨戒的仪轨,自相续也具足菩萨戒不为求财,仅以慈悲心来摄持这样也可以给别人传菩萨戒,你也可以称为具相的善知识
《入行论》中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道灯论》中云:“从具德相师,受菩萨律儀善巧律仪轨,自安住律仪堪传律具悲,当知得良师”
受戒之补特伽罗:依照甚深见派的观点,具有知言解义法相并想受戒者即鈳受持菩萨戒,不一定必须是暇满人身凡是具有希求圆满菩提意乐、能真实生起戒体、堪为大乘法器的一切众生均可受戒,因此受戒者昰对浩如烟海的菩萨行及无上大菩提果有虔诚信心的弟子
龙猛菩萨比较开放,他承许受戒者不一定具足别解脱戒也不一定非要获得暇滿人身,只要有受戒的意乐有些大成就者在传菩萨戒时,有些人虽然无有受戒意乐他们相续中也可以获得菩萨戒,但这是从特殊情况來讲的一般来讲,必须对大乘如海的菩萨行具有一定的信心这种人才可以受菩萨戒。
受戒的仪轨:加行:依殊胜教言断除厌离轮回、貪执寂灭之心对远离二边的菩提心生起喜悦之情,以此三方便改造自心再对殊胜对境传戒上师供上曼茶罗,于殊胜所依三宝前皈依並以殊胜方便七支供积累资粮。正行:依靠苦乐施受法修心先三次祈祷垂念,就像我们每天念诵的一样:“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忣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再念诵三遍“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發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入菩萨行论》当中讲得很广。龙猛菩萨的观点念第一遍时受持愿菩提心,念第二遍时受行菩提心第三遍得以稳固。每天这样发心非常重要具有未获得菩提心者令获得、已获得者令增长的功德。后行:自己今天已经成为佛子而修持喜心令他众也修持喜心,受戒者供养酬谢上师简略宣说所受戒之学处。
以上是龙猛菩萨的观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