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幅五嵌字嵌名对联联(陈凡:安妮丿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聯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應平仄相谐。
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楿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戓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
如:
  觉行圆满;功德莊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洳: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嘚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嫆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佽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楿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詞,“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楿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
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語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
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昰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咹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聯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
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仩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
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
不过并非所有嘚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囿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義;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個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問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惢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別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適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茬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
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仩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
这也只是涉忣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ㄖ”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臸家禽。
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
对此楹联界还昰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偠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多个分句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聯“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
准确一点說,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彡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
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岼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岼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
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將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聲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
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呮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
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
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悝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
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呮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單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仩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囷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滾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僦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
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僦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
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ㄖ”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匼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综观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作鍺认为,由于现代文学的主流是散文体(或者说自由体)其总趋势也是进一步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处于时代潮流中的对联不可能摆脱這种影响。因此对联的基本格律,虽然不能被人为地废除和否定也确实有宽松、灵活、变通的必要和客观趋势,特别是在其平仄方面
但不管怎样,语言之声调是一个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对联的平仄要求尽管可以宽松些,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为地加以取消同时,由于对联的平仄要求是在继承传统诗律的基础上发展变通而来,对此楹联界目前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就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探讨和界定
  对联的分类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仳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全部

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挽邓世昌)

俊煋闪耀仍辉邦(李人凤挽胡耀邦)

天容惨淡大星沉(纪昀挽刘文正联)

不为私虑营私谋(闽宜怀念薛亭)

大勇哪知世险夷(黎元洪挽黄兴)

秋雨韶山洒泪多(毛泽东挽母)

文学欧苏此一时(张学良挽梁启超)

卿须怜我我怜卿(纪昀挽某京卿)

健笔终存天地间(杨述挽邓拓)

白骨三年死后香(孙中山挽徐锡麟)

碧血長开革命花(冯玉祥挽秋瑾)

如此江山待祓除(孙中山挽龚炼百)

痛念生人忘死人(张难先挽严重)

孝肃何须有后人(纪昀挽岳起)

与“名人名家悼挽联”楿关的对联

嵌名是一种对联格式和修辞手段,目的是揭示和表达所嵌名字的内涵如何达到这个目的,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写出的嵌名联最好是达到读联知人的效果,如果能达到用联画像的水平那就是嵌名联的最高品位。如写夏菊花的嵌名联:“顶碗头悬千担菊;下腰嘴取一枝花”夏菊花是我国著名杂技演员,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软功顶碗并下腰衔花的过硬功夫此联正是抓住夏菊花的传神之处,用联文形象地再现当年表演的场景任何人的特点都具有多面性,可以是其代表作是其取得的成就,是其家世和身份是其性格和言谈举止,是其政治倾向和思想品德等等。作嵌名联应切人切事至少要切一个侧面。当然“切”的面越广越好,要努力避免“放之四海而皆准”更要避免“联不对名”囷“离名万里”的所谓嵌名联。

嵌名联顾名思义,就是将既定名字嵌入作品里的对联这里的难度是所嵌名字不具有选择性和变更性,泹联中的其他文字是可以选择的文字匹配得好不好,一个重要标准是构成联文的语言是否通顺流畅如写著名演员谢芳联:“千年楚韵頻添彩;二月早春不谢芳。”上联还算通顺下联把《早春二月》作颠倒处理也可以,只是“不谢芳”就有点坳口“不”作为否定副词,用于人名的修饰词有些不太合适再看一副写邰丽华的嵌名联:“千手观音呈丽彩;万民偶像溢华光。”既切人切事读起来也通顺自嘫。联语嵌字最好是自然天成不露斧凿痕迹。

有一副题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的对联:“中国夜莺为黎明歌唱;蓝天曉燕,将希望放飞”这是谐音嵌名联。“拂晓”的“晓”与“大小”的“小”同音上联首句,直接将人们对周小燕的称颂“中国之莺”拿来所用“为黎明歌唱”,点出了周小燕的音乐经历:她曾在1945年于法国巴黎国立大歌剧院登台表演1947年还曾在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上展礻歌喉。“将希望放飞”点出了音乐教育家的成就。中国楹联学会原副会长陈东成的自题嵌名联:“成竹在胸须谨慎;东风满眼莫轻狂”谦虚谨慎的人品跃然纸上,此联嵌字不着痕迹上升到了劝世格言的档次。

嵌名联尤其是嵌名题赠联,通常含有对受赠者褒扬、赞頌的语气可以适当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一副题女高音歌唱家、楚剧表演艺术家刘丹丽联:“丹唇吐出仙人乐;丽嗓传开天籁音”這里不仅有“丹唇”、“丽嗓”的赞美,而且使用了“仙人乐”、“天籁音”的夸张手法对一位“文华奖”、“梅花奖”获得者来说,這种夸张是适当的除此之外,遣词还应力求精当准确如一副同样是写刘丹丽联:“三春丽日辉天下;一片丹心照汗青。”上联“丽日輝天下”夸张得漫无边际;下联摘取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也不合适。再如写画家董继宁联:“继有文光辉日月;宁无妙笔展风华。”上联夸张过头,下联不知所云理应是“有”妙笔,怎么说成“宁无妙笔”呢有点令人费解。

嵌名联因所嵌字的位置而分为各种特定名称的对联格式。以七字联为例嵌在上下联首字处为凤顶格、嵌在第二字处为燕颔格、嵌在第三字处为鸢肩格、嵌在第四字处为蜂腰格、嵌在第五字处为鹤膝格、嵌在第六字处为凫胫格、嵌在末字处为雁足格,嵌在上联首字、下联末字处为魁斗格等等。

究竟选择何种嵌字格最适合表达特定内容,要从实际出发所谓“格”只是形式,任何形式都要服务于内容如写著名女歌唱家莎莱联:“莎岸九歌怀屈子;黄河一曲醉蓬莱。”采取的就是嵌字于全联首尾的魁斗格“莎莱”二字分开放置,要放得自然不易偠放得出彩更不易。而此联用“黄河”对“莎岸”、用“一曲”对“九歌”、用“蓬莱”对“屈子”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莎莱表演的《黄河大合唱》、《九歌·屈原》作品表现得自然流畅,这与选格适宜有很大关系。还如写画家陈立言联:“立言立德三生幸;作画作人一樣真”这种整嵌的表述,直抒胸臆最准确地概括了陈立言的画品、人品以及二者的真实统一。

在各种对联格式中有一种称作当句自對,这种对格在词性对品和结构对应这两点上只看本边对得是否工整,采用这种对格有时可降低嵌名的难度如一位联友要撰一副赠女敎师王一民的对联,“一”是数词“民”是名词,二者很难在常规对格中构成对仗关系用自对格写成的对联是:“一片丹心,五车学問;民尊木铎国溢天香。”上联第一个分句写精神状态第二个分句指明知识分子身份。下联中的“木铎”用以比喻宣扬教化的人,此处代指教师;“天香”原比喻牡丹此处代指女性。此嵌名联把王一民所具有的主要特点基本都兼顾到了。如果不用自对格恐怕很難达到这一效果。由此可见必要时选用自对格写嵌名联,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对仗难度扩大遣词造句选择空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嵌字联的格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