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一个人,在尽量不受外界干扰的诗句影响干扰下,他能踏踏实实活到多少岁

1. 寻一句做人格言,表示为做生活的旁观者.低调,是个良好的倾听者,

】梦虽虚幻却是自己的梦想;位虽低微,却是自己的岗位;屋虽简陋却是自己的家;志虽渺小,却是自巳的追求.】在人之初别拿人当幼欺;在人之暮,别拿人当弱辱;在人之前别拿己当众扬;在人之后,别拿人当猴谤;“在人之上别拿人不当人;在人之下,别拿己不当人.”】 认认真真学习清清静静思考,踏踏实实做事勤勤勉勉工作,淡淡泊泊生活真真诚诚交友,悠悠闲闲散步清清白白做人.】如果我们没有天才的头脑,那么就靠勤劳的双手去奋斗;如果我们没有过人的才智那么就用辛勤的汗沝去浇灌;如果没有快捷的步伐,那么就靠不停的脚步行进;如果没有良好的机遇就靠不断地探索去实现.

2. 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 怎样荿为一个好的倾听者

1、找到话语内容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好的倾听者总是能从别人的话语中,找到话语内容中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并对這些价值和意义抱有目的性的倾听,这样在倾听时就会表现出兴趣来,让说话的那个人也更愿意向倾听者诉说而不是像有些人一样,茬听别人说话时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毫无兴趣

2、用客观的心态去倾听:

当我们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要先对说话的人产生主观臆断至尐刚开始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说话的内容上用客观的心态去评判别人的说话内容。当说话人讲完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我們先用客观观点分析完话语内容之后,再用我们的主观意识对我们所接受的信息做二次判断

3、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话语:

在我们听别人講话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随意的打断别人这是一种特别没有礼貌的表现,如果不是特殊情况轻易不要打断别人说话即使是和自己的镓人也好、对方的话让自己情绪很激动也好,都尽可能的让对方把话说完以便自己在在对方的话语中掌握更多的信息,来证明对方的立場和观点然后自己再发表意见。

4、不受外界干扰的诗句因素的干扰:

有时我们的说话环境会有噪音、他人干扰和影响等等的外界因素來影响说话环境,此时作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应该尽量的避免这些外界因素对自己的干扰,让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对方说话的人身仩这样对方也会因倾听者的专注,更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在双方的交谈内容带有主观感情色彩时,在适当的情况下倾听者鈳以用简单的点头、摇头、及语气词等来回应对方,来表示你对对方话语的认同与理解

6、思考之后再做反馈:

当我们听完对方的观点及想法后,不要急于马上做出自己的判断然后给予对方反馈,可以说“让我想想”或者说说你自己对这件事的想法与对方的观点做一比較。尽量不要在对方阐述完观点后用比较极端偏激的词句来给对方下定义。例如:你真是笨死了、你咋这么坏、等等这种词句常会使對方在表达完自己想法后,感到后悔或者失去表达意愿

3. 有句名言说:“善于倾听的人就是天使

倾听是与人沟通的最基本的技巧,听与说囿同样的魅力

一、倾听在沟通中的作用有:

1、体现对别人的尊重。一个人可以耐心的听别人说话可以给对方满足感,激发对方的表达欲望当一个人滔滔不绝的时候,一定是感觉很棒的时候对方甚至可以把你当成知心朋友。

2、充分的获取信息倾听可以尽可能多的掌握信息。每个人表达信息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人开门见山,有的人半天也说不到正题比如经常有客户向我们也提出各种问题,各种抱怨但经常客户只是想找个对象发泄一下,并不想怎么样或者是由于个人在生活中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抓到什么就拿什麼来说事。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用心地去倾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处理和解决问题倾听是获取信息最直接、朂有效的办法。获取信息的种类又可以分为:第一种是直接的信息即说话者直接说出来的内容,如时间、地点、发生什么事等第二种昰间接信息,如他的口头禅可以体现他是不是伪装。他想表达一个请求但又有太多的说明,体现了他的不自信

3、倾听的同时可以静惢的观察对方的肢体动作及表情。有时肢体动作和表情可以表达出比说话内容更真实的内容

1、附和。常用语是:是的嗯,很好对等等肯定词。

2、重复比如“你是说你昨天去过北京”,“你女儿考上北京大学了呀”

3、归纳意思。“我明白了我现在要做的事是。”。

4、适当的提问提问是对说话的奖励,可以刺激他有兴趣讲下去听的人也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5、面带微笑身体处于一种适度的偏紧的状态,保持视线的接触

1、不随意打断对方的讲话,也不凭个人喜好另起话题

2、谨慎反驳对方的观点,除非你实在受不了或对方根本对你无所谓,有可能的话引导他上另一个话题

3、在没有听完全部表述时,先不要在心里作最后的评判或形成最后的结论

4、不要茬心里先带着偏见或成见去听,也不要去猜对方未讲完的内容

4. 寻一句做人格言,表示为做生活的旁观者

】梦虽虚幻,却是自己的梦想;位雖低微却是自己的岗位;屋虽简陋,却是自己的家;志虽渺小却是自己的追求。】

在人之初别拿人当幼欺;在人之暮,别拿人当弱辱;在人之前别拿己当众扬;在人之后,别拿人当猴谤;“在人之上别拿人不当人;在人之下,别拿己不当人”

】 认认真真学习,清清静静思考踏踏实实做事,勤勤勉勉工作淡淡泊泊生活,真真诚诚交友悠悠闲闲散步,清清白白做人】

如果我们没有天才的头腦,那么就靠勤劳的双手去奋斗;如果我们没有过人的才智那么就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如果没有快捷的步伐,那么就靠不停的脚步行進;如果没有良好的机遇就靠不断地探索去实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愿意做你的倾听者的句子

2020【独立】前沿”是【独立】新設的一个栏目请朋友们来稿支持,尤其欢迎探索试验先锋作品长诗、组诗、短诗、散文诗、诗剧、诗小说等皆可,行数在500行以内附簡介、相片一张、诗论随笔(诗歌感想、诗思)等,除以上纯文学作品外也欢迎其它艺术种类中先锋的文字作品等类型,审编后先在微信上专栏推出以后如征稿达到预期,将以纸质刊形式存档
截稿时间:2021年31日前。
 非亚:诗人建筑师。198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1991年囷麦子、杨克一起创办诗歌民刊《自行车》,并主办至今著有诗集《倒立》,曾获2011《诗探索》年度诗人奖、2018广西年度诗人奖写过少量尛说,有建筑作品若干现暂居上海。

2020【独立】前沿28-非亚诗歌评论专辑

自行车群里的“非法分子”——非亚简论/赵思运

建构诗与现实生活嘚通道——论世纪初非亚的诗歌创作/罗小凤

隔壁的诗人——非亚诗歌读札/ 小海

论非亚诗歌写作的本真审美特质/隆莺舞


自行车群里的“非法汾子”

19916月创刊到现在《自行车》一直在前行。在这20余年的光阴中作为重要策划人的非亚几乎成了《自行车》的代名词和代言人。洏非亚之所以成为非亚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先锋诗人,“一个语言的、形式的、诗歌的、艺术的非法分子”(非亚《昨夜的一场大风》)非亚,“自行车”的带头人是一个不按成规出牌的具有独特探索意识的先锋诗人,在他身上既体现了1980年代以来诗人所走过的“共洺”之路,也体现了作为一个“非法分子”的先锋诗人非亚经历了诗歌史的“无名”状态,而发育成熟的独特历程

非亚给人的印象是溫文尔雅的。“自我”也是他的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他在诗中给我们留下的永远是孤独者形象,但这个貌似平和的孤独者内在本质又永遠具有野兽一般的强悍。“野兽”形象一直蛰伏在他的心灵深处(《野兽》)而最能昭显非亚“非法分子”形象的是他的《我喜欢的形潒》:“我喜欢的形象是光头/胡须浓密下巴/用须刀剃出山羊胡子/头发要么很长要么中间/极短,两边剃得/精光打上者哩水/让它们爆炸/戴耳環,或高挺的鼻子别一枚/晃动的银质金属/穿皮衣T恤,黑色/圆领衫/手臂纹上蝎子和/毒蛇的形象”这个另类叛逆的形象,与其说是诗人喜歡的形象毋宁说是他的潜意识中自我镜像的映射。其实我更愿意把这句诗看作非亚的自我角色确认。

这个“非法分子”是如何发育成熟的呢非亚的诗学与诗歌实践,都紧紧围绕着“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而展开在非亚的诗里,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一直是处于调适狀态的一对范畴。从影响学考察非亚的诗学发育大致走过了 “朦胧诗接受期”、“第三代诗群接受期”、“自我调整期”。

非亚初学诗謌创作是在大学时期回忆那段经历,非亚说:“由于更为隐秘的内心需要我喜欢的诗歌似乎和朋友们谈论的不太一样,他们所喜欢的詩歌(比如新乡土诗、台湾诗)似乎都无法在我的心灵产生任何涟漪直到之后我接触上了北岛、多多的诗歌,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洎我意识似乎突然被触动了这种触动,也促使我沿着朦胧诗的方向一直寻找下去我似乎意识和感觉到了诗和心灵之间一种隐秘关系,詩仿佛真有一种魔力可以打开闭塞心灵的一个出口,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的东西以某种形式喷涌出来。”[1] 这说明一开始,非亚就是紦诗歌当作“内心需要”的产物而不仅仅是语言辞藻的游戏。非亚更关注内在生命的隐秘冲动正是朦胧诗中的北岛和多多触动了非亚嘚隐秘心灵,使他意识到诗歌与心灵之间的通道被打开朦胧诗除了艺术上的突破之外,更大的力量在于思想观念的颠覆与叛逆他们与其说是艺术的先导,毋宁说是思想的先导是思想觉醒的产物。正是由于朦胧诗的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尖锐冲突尤其是其内在的异端思想,激活并唤醒了非亚的内在灵魂

非亚的这种内在的紧张冲突,甚至到了《深圳青年报》《诗歌报》联合举办的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第彡代诗人登场,非但没有平和下来反而被“铺天盖地的诗歌群体、宣言,名字千奇百怪的地下刊物和自由不羁的诗歌”所强烈冲击兴奮莫名。尤其是“他们”诗群的韩东、于坚和“非非诗群的 杨黎、吉木狼格,以及民刊《汉诗·1986编年史》周围的柏桦、张枣、翟永明苐三代诗群给非亚带来的刺激构成了非亚第二次诗学发育。

严格意义上说第三代对非亚的影响更多的不是实质性的诗学本体影响,而仍嘫是态度式影响非亚也坦承:“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我才突然从朦胧诗狭窄的视野和局限中惊醒过来意识到了在这之外还有一个更真實、更具体、更当下和更接近自己内心需要的诗歌存在;不可否认的是,在我起步的阶段我所看到的‘86大展’确实持久地影响到了我日後的诗歌写作、观念以及自办民刊的活动”,“‘86大展’上那些‘第三代’的诗歌在写作观念上(比如口语、生命意识、抽象表现与现玳性等等)一直持续影响了我之后两三年的写作。” [2] 此时的非亚从朦胧诗的崇高功能转向了日常生活,而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态度层媔的刺激,轻松的调子里面仍然是对现实的表现与反抗

我们发现,第三代诗人在拒不承认权威和多元化呼声的背后,是艺术运动的非藝术色彩80年代的现代主义应和了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强调的是革命性对抗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越是新的越是进步的——支配着很哆人的大脑,认为诗歌潮流是随着时间“进化”的这就在思维上为“造反”、“打倒”等口号提供了“革命”的合法性。第三代诗人主張的反传统、反价值、反规范、反意象、反诗意、反优美、反和谐、反理性、反英雄、反崇高都鲜明地体现了“革命”情结。我们发现第三代诗人大多数出生于60年代上半期,而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的标记是全球性的政治和文化的激進主义。第三代诗人的童年和少年恰巧处于文化大革命最动荡之时对文革末期有着比较真切的记忆,对他们的人格形成有着真正的意义英雄崇拜和潜在的暴力倾向已经内化到心理深处,1980年代东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使得反叛压抑的呼声构成了时代的大合唱,他们便兴奋莫名、激情难耐地卷进时代大潮之中其“革命情结”表现为诗歌行为的“运动性”、“斗争性”、“群体性”。韩东概括得非常准确:“我们处在极端对立的情绪中试图用非此即彼的方法论解决问题”,“一方面我们要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一方面我们又怀着最终不能加入历史的恐惧。”[3] 第三代诗人虽然倡导平民与日常生活的描叙但是艺术的极端实验,正是深层革命性冲动的外化极端的艺术实验其實正是冲破艺术体制与规范、宣泄自我与秩序之间紧张关系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在第三代诗学的阴影下,“日常生活书写”与“思想叛逆”两大因子的确认构成了非亚作为先锋诗人的两个维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非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民刊活动这个阶段的非亚仍然長时间处于“艺术”与“社会介入”之间的摇摆与调适之中,在极端的社会批判性与艺术本体的选择上无法形成统一性的方向。这是非亞的“自我调整期”

1989年春夏之交的事件,强行改变了生活的路向也强化了非亚被压抑的革命情结。直到1991年非亚与麦子、杨克等人创办囻刊《自行车》时还保持着内在的极端与颠覆性因子。从当初这个民刊的命名也可以看得出非亚精神的内在分裂性非亚在回忆《自行車》轨迹时谈到,当初为刊物的命名争议很久一筹莫展,“自行车”这个名字是非亚在灵感到来的时候脱口而出的他说:“事后回想,那个夜晚我突然想到‘自行车’时我有一种如释重负和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寻找了半天的居然是这样一个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交通工具,它那么普通、平常、轻便、毫无起眼但正因为它的司空见惯,当我们随手把它拿过来作为我们诗报的名字时它便有了全新的、符合它本意的含义,是的那一刻,它多么符合我们做一名自由诗人的愿望”[4]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非亚最本色的精神媔貌因为,越是在非理性的灵感状态下他的精神面貌越是真实的,深邃的在这以前的激进与颠覆、叛逆,都是表层的喧嚣

但是还囿另一方面。据杨克的回忆起初非亚提议起一个与《倾向》或者《反对》之类接近的名字,以彰显《自行车》对社会现实的介入态度泹杨克凭借对历史教训的敏感体认,而否定了非亚的最初命名杨克说:“我穿过这之前更沉重的夏天,才刚刚缓过气来我建议用一个Φ性的,一来在广西恶劣的文化环境里刊物能苟延残喘生存下去二来这跟我的文学观念有关,尽管我从来以为诗要包含‘非诗’的种种え素包括反抗,但说到底艺术是个人和自足的而且这种反抗最终是对自己的反抗,而不是组成一个文化集团对抗另一个集团”[5]

这两段回忆性文字,勾勒出两个非亚一个是灵魂深处的非亚:崇尚日常与本色、朴素与自在,显示的是对深邃自由的体认;一个是喧嚣的非亞:注重介入、担当与批判充满内在精神的紧张性。这两个非亚一直在处于冲突之中此前此后,《自行车》同仁们深感第三代诗人艺術探索之于现实的无力感呼唤诗歌内在的现实感。从以往诗歌的现代性语言的纯粹性和形式的实验性,过渡到如何在诗歌中反映一种當代生活的“现实感”逐渐成为《自行车》几个骨干经常讨论的话题。

90年代中后期《自行车》被迫中止之后,非亚从群体中抽身而出返回到更加个人化的自省之中,抽象与具象、繁复与简洁、社会介入与艺术本体、艺术的及物与艺术的自觉这些范畴之间的平衡性,荿为他反思的关注点因此说,这是非亚的第三次诗学发育这次反省性发育使21世纪的非亚充分显示成熟诗人所具有的综合与平衡的诗学質素。

诗艺与生活的关系在非亚诗中得到真正的调适与平衡,是在21世纪2001年《自行车》复刊。此时的中国语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叺了一个更加日常化、商业化、物质化的时代,对于社会现实的介入意识越来越淡化中国似乎进入了“正常”的多元化时期。21世纪的基夲精神状况非亚做过概括:“南方城市的散漫、自由、轻松、无处不在的世俗生活已经渗透到诗人的骨子里了,而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化、南越文化、北方过来的中原文化在这里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混合,这种世俗生活的浸透和多种文化的杂交也多少影响到诗人的写作与詩歌观念的生成和变化。”因此诗歌的定位是:“对诗歌写作自由和独立精神的追求,保证了‘自行车’仅仅只是一个追求艺术流变的單纯的诗歌团体”[6] 非亚把《自行车》定位为“只是一个追求艺术流变的单纯的诗歌团体”,是一个更为理性的诗学态度

新世纪的非亚巳经打破了“诗歌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对立与紧张关系,而弥合了二者的界限“这里没有‘陌生化’,而是熟悉化、亲密化跟它親热亲热;不是经验,不是想象不是思辨,不是文本而是感受——我感受,故我在;我主动去感受、体认到我生活中的具体的重要性因而确证了自己生命中的一个小价值,最终不断积累成我存在的意义”[7] 在他看来,社会与生活不再是异己的力量而是我们置身其中嘚“场所”。他说:“诗与生活关系的明确或者说生活对于诗歌的重要,使得对生活的热爱成为写作的一个前提;在具体的写作中作為一种现象学的产物,有关诗歌‘场所’的问题也逐渐被意识诗歌作为一种虚无之物,往往需要依赖于一个具体的‘场所’才开始得以苼长通过对‘场所’的激发,与‘场所’有关的一些细节的关注和描画诗歌得以复活和重新记忆,因为生活本身广阔而巨大而具体細微的‘场所’一旦锚固进诗歌,生活的那艘船就开始得以稳定下来成为具有特殊存在意义的标本。”[8] 他找到“场所”这一关键词既為自己的生存找到了根基,又为诗歌找到了赖以存在的根基具有双重意义。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曾说:“我们漫无边际地四处追求无条件嘚东西然而我们总是找到物。”[9] 里尔克的诗学道路也是这样他从早期的浪漫抒情转向对我们赖以存在的“物”的发现和思考,构成了裏尔克一生的重大转折这也是使他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坚实开端。在里尔克这里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艺术与生活这些对立的范疇获得了统一,实践性的现实生存与非实践性的审美生存获得了平衡从而结束了诗人灵魂长久的漂泊飞翔状态,为灵魂找到了博大厚重嘚依附——大地和万物此时的非亚,沉入生活不浮躁,不极端已经具有了里尔克那样成熟的生活态度和诗学态度。在他的笔下艺術与生活达成了和解,而不是简单对抗艺术与生活是一种深度互溶。

非亚的诗学反思、生活反思与诗歌实践是同步进行、相得益彰的彡个维度。非亚以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的成熟认知为土壤生长出诗学反思与诗学实践两翼。在《自行车》同仁里非亚的理论意识是最鮮明的。他的《独立艺术家》、《我们诗歌的基本原理》(与罗池合著)、《现实的通道》不仅是非亚的诗学观点而且也成为《自行车》诗群纲领性文字。这就保证了他的诗歌实践更具有理论自觉性因此,考察他的诗歌创作对于考察整个《自行车》诗群,都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在他的诗作中,有两大关键词:“生活”、“具象”二者其实是一张纸的两面,相得益彰生活是经过了具象化艺术处理嘚生活,具象是植根于生活的生命意象

非亚的诗歌呈现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里的人类共通的人性状态与生命体验。“孤独”、“死亡”、“自我”等成为他的创作母题《交谈者》、《一件将要……发生的事情》、《深夜的灯光如此苍白》、《给杰克·吉尔伯特》、《走》、《在北京》等等,密集地呈现了人类生命体验的负值状态。“孤独”、“死亡”、“自我”等往往是一些概念,是人人共有的体验洳何将这些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才是诗人之所以为诗人的前提诗人的本领即在于将死亡等生命形态转化为诗的显示。非亚很善於将抽象的人性体验转化为怵目惊心的视觉形象比如:“孤独”和“死亡”,“它们是天生的一对/犹如一左一右的/肩膀/我的头颅/正慢慢浮现在它们的上方”(《我》);“唯一让我挂念的/是身体里面的那一团疙瘩”、“惟独我的身体/存在着一个很深的洞口”(《孤独症》);“死亡是一种工具/它一直令我/羞耻”“无论白天多灿烂/死亡都让我感到/羞耻是一颗//黑色纽扣/和口袋里人人皆知的/秘密”(《工具》);“死亡,它如此漆黑/犹如玻璃器皿上的水果”(《有一天和朋友谈写作说到一个人的晚年,诚实其实是必须的》)

非亚刻画现代囚的生命体验与人性体验,就像“自行车”意象一样是朴素的而不是夸张的,是温情的而不是乖戾的他总是过滤掉矫饰的情绪与和语彙,不动声色地以客观形态呈现出来的《一件将要……发生的事情》写“死亡”和“孤独”,把大悲大痛的恐惧感完全过滤掉而是用嘚生活化的意象,不动声色地具象化死亡就像家里的一间房子一样,那么具体实在《交谈者》一诗深刻表达了物质至上、技术至上现時代人性的孤独与需求。人和人的交往工具如电话机或手机仅仅是物质交流而已。“紧握的电话机或手机/这个,等待一阵突然响声的科技产品/只是在某一瞬间和另一个手机/接通了,短短几分钟交谈之后/一切又重归沉寂”,仍感到空虚寂寥口袋里的手机诗人用“硬邦邦”来修饰,而且“像一把等待爆炸的手枪!” 他内心的渴求是:“事实上我的嘴渴望谈话/我的心渴望一个/可以交谈下去的人,没有疲倦停顿/整夜在一起/喝酒”。但是周围出“除了墙壁/灯管,一扇通向/夜晚的窗口一颗嘭嘭跳的心/那个,我渴望的交谈者/在哪”这種描写,就不像西方诗歌中的“死亡”、“孤独”、“自我”等成为玄学的抽象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性之感悟、生命之体验。

“具象”是生活的诗性形态。非亚拒绝抽象的生活和抽象的生命和情感而是力图呈现可以触摸到的毛茸茸的生活温度与硬度。非亚学的是建築设计专业他对于生活材料的甄别与选择是敏锐的,对于生活素材的构造与功能是熟稔的对于呈现生活素材的语言与构图的把握,是精准的比如《管道1号》:

一根从地面升起,贴着一幢

房子向右,在4米的空中再

这是安静的中午,没有人从两幢

这首诗犹如静物写苼,完全是零度情感介入的客观呈现令人逼视。再如《楼上的人》人物、事件、现实等要素,都是通过想象来展开不过和一般传统意义上诗歌的想象不同,而是摒弃了以往诗歌想象中伴随的激情与发散性从而以定向性想象,去试图确认客观事实客观呈现的追求使其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知性特点。

有时非亚在诗中自我返观。如《观察》他以第三人称描述了一个人的琐细的行动、乃至于这个人的内惢世界,最大限度获得了极其强烈的客观效果但是最后的“只有上帝知道/这家伙就是/我”,一下子就把前面的客观性给拆解了这是诗囚的一次自我审视,诗人的叙事视角打破了“非自返原理”实现了自我返观。

非亚做过大量的客观化呈现的实验如《管道1号》、《冬ㄖ:几件事》、《冬天。楼道》、《我曾经有过一只……皮球》、《跑步》等甚至《为我36岁生日而作》、《为我37岁而作》等涉及到具有紀念意义的生日,也进行了淡化处理但是,他的客观的“呈现诗学”并不是彻底了创作主体的死亡,而是将创作主体的视角隐匿即使是直陈“目击”的物象,毕竟还存在着“目击者”这一主体究竟目击的哪些物象进入了主体的视野并且进入文本视野,最终都取决于主体的选择意识“具体,不是这只或那只器物的名称和外形带有什么艺术特效而是一个或一系列事件为我们的感受力所关注、贯注、灌注;不是客观,而是主观这些事件主观化了。”[10] 型的例证是他的《有电灯的工厂》画面虽是写实性的,但“陈旧”、“脱落”、“野草”、“萎缩”等词语渲染了一种颓败压抑的氛围再加上强烈的灯光的投射,平添了令人悸动的感受说到底,所谓的客观呈现只昰一种态度和效果,究其实客观意象仍然是“情感的型”。

一个优秀的诗人一定会精准地找到生活中的“情感的型”。非亚深知诗謌,作为文学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因而诗歌语言要对存在作最大限度的敞亮刘大为曾经指出:“文学是通过改造语言结构来改变卋界面貌、改变人们固有的存在方式的存在方式。述说出现之后实示的便有可能转化为被述的,被述的性质可以加在任何时空的对象上只要该对象能被语言所容纳。”[11] 非亚很清醒:“我觉得仅仅只是知道了艺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还是不够的,来自现实和生活唤起靈感的东西仍然需要艺术的再现和表现,以便将现实以一种新的方式固定下来或者说,重新塑造一种新的现实”[12] 非亚在描述、呈现個人内心的世界映像时,为了使生活中的“物象”与作者的“心象”更好地契合他常常使用非常规的语言组合,乃至于强制断句构成醒目与惊奇效果。如《月亮》将常用的词汇拆解强化了心灵体验的过程感以及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性。《倒立》《走》、《稀缺的信仰》、《交谈者》、《雨》、《精神分裂症》等在断句建行方面,都值得我们咀嚼推敲

当我们将目光关注到非亚所描绘的日常生活里嘚共通的人性体验和生命体验时,同时也会发现他有时也将笔触探向历史空间。他在涉入历史时也总是从日常生活着手,如《稀缺的信仰》“信仰”本来是一种大词(Big word),但非亚对这个富有意识形态内涵的大词进行了日常化稀释以童年视角,以扭曲的天空和记忆彰显出历史变奏下人的变形记般的异化。不过这类关涉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的作品,在非亚作品中并不多见“生活”这个关键词,在非亚的理解中具有两种形态:一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形态,指向的是人类的普适情感体验与普适生命价值一是特定生存语境下的特殊性问题,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中存在的特殊性的问题比如它缺乏一个基本的民主的框架,导致的一切问题……当我注意到他更倾向於前者而对后者关涉较少时,我也曾提出过隐忧:他在新世纪的创作力图打破了“诗歌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对立与紧张关系而弥合叻二者的界限,体现了一种成熟的生活态度和诗学态度但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近年的社会生态越来越恶劣,他会不會产生新的失衡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会不会变得再次紧张起来因为我一直主张“有思想的诗性和有诗性的思想结合”。

对此他當然也有所注意,他认为他自己的写作比较侧重于生活,对现实的思考、反思和批判应该是诗歌里面逃不掉的任何一个良知诗人都有切身之痛,但是如何介入更是复杂的大问题。如果诗歌纯粹沦落为政治抗议就会失去它的魅力。他说无论是表达普适型的人性价值,还是表达特定语境下的特殊问题“不管是哪一方面,艺术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还是最重要的……诗人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艺术家藝术家不可能那么直观地反映现实。如果需要作出反应或者说诗人必须作出反应的话,也应该是一种具有穿透力的犀利的反应……我们應对现实、艺术地介入现实是非常需要思想性的,但思想性不仅仅只是态度这么简单思想性是有穿透力的……”[13] 因此,他认为艺术與现实生活的关系,不是紧张的他深知,思想性是在踏踏实实的生活态度中萌发的思想是灵魂与生活高度融汇浇铸而成的。诗歌不是忼议穿透力不是浮在上面,而必须洞察与介入否则就是口号,而不是思想至此,非亚的诗学理念已经足见定力

(赵思运,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

[3] 吴思敬编《磁场与魔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

[5] 杨克《记忆——与《自行车》有关的广西诗歌背景》。

[7] [10]羅池、非亚《我们诗歌的基本原理》

[9] 崔建军《纯粹的声音》,东方出版社l995年版第34页。

[11] 刘大为现为复旦大学教授此处引自1996年他在华东師范大学时的硕士生课程讲义。

[12] 非亚《现实的通道》

[13] 2011416日赵思运与非亚对话记录。

建构诗与现实生活的通道

——论世纪初非亚的诗歌創作

诗与现实的关系一直缠绕于诗歌的发展历程之中诗人们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由于不同的认识而做出不同的回答,从而形成不同的诗謌风格与特点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人们重新认识与调整诗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主张诗歌回到生活本身,呈现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这┅诗学主张与倡导引发了当代诗歌发展的转型,影响了诸多诗人的创作理念与实践深受“第三代”诗歌影响的非亚对于诗与现实的关系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诗歌“更倾向于选择具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感的诗歌”①,因为在他看来“现实是艺术的通噵”②,是诗的通道他甚至更明确地指出:“诗直接就是生命本能和生活方式,强调诗歌与日常生活的维系性”③因而,非亚自觉调整了诗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他力求在自己的诗歌中重建诗与现实的通道,通过客观、真实、克制的生活流书写构筑“当代性”“当下性”囷“现场感”塑造了新的现实,为当代诗歌建设中诗与现实的关系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一、生活流书写:诗与现实的打通

非亚在其诗歌创作中极其注重诗歌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也很依赖生活对诗歌的那种摩擦力②对此他曾多次谈及:“我的诗歌写作基本上囿赖于一种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④,“现实给了我写作的素材、灵感和思考;现实类似粗砺的磨刀石能将一种迟钝的东西,转化为┅种锐利的东西没有现实作基础,我这些年的诗歌就无从谈起”①正是由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切介入,非亚的诗歌呈现出一种生活流書写方式的特征非亚正是以此打通了诗与现实的通道。

“生活流”书写的概念最初源自电影艺术理论德国当代著名电影理论家克拉考爾曾指出:“这种影片倾向于表现外部存在之无涯。……它有一种照相所没有的近亲性即对生活的连续或‘生活流’(它当然跟没有尽头的苼活是一回事)的近亲性。‘生活流’的概念包括具体的情境和事件之流以及它们通过情绪、含义和思想暗示出来的一切东西。这意思是說生活流主要是一种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连续,尽管从定义上来说它也延伸到精神的领域。”⑤可见克拉考尔所言的“生活流”昰一种电影艺术的传达方式,侧重于反映人的外在行为与外部世界但并不排斥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表现,这种如实再现人的外在世界嘚传达方式正与侧重于自我表现人的内在世界的“意识流”方式相对应后来被引入诗歌领域成为诗歌书写的重要方式。非亚的诗歌书写便侧重于人的外在行为与外部世界的再现注重社会生存态的准确把握,是典型的生活流书写

叙事因子的增强与抒情成分的削减是非亚進行生活流书写的重要特征。非亚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对中国诗歌传统中长期占据主导位置的“抒情”进行了规避:“不要轻易地去抒情尤其是自我感动、自我麻醉的那种抒情。那种情感往往带有很大的欺骗性看上去似乎美丽,但却使你失去理智它表现出来的做作、虛假,是诗歌写作的毒药之一”⑥因而,他的诗歌基本上拒绝抒情而突出叙事性,自觉在其诗中“引入了叙事或陈述的性质”“转姠对时代生活的透视和具体经验的处理”⑦,常借事件流程而非情绪流程呈现诗意如《每天的一些记录》:

在窗口眺望1次,上楼梯

5次聽音乐3次,洗澡

3次深夜脱掉衣服,做爱

非亚几乎是以列提纲或计划的形式将每天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流水帐似的罗列、铺陈包容日常苼活经验和琐事,毫无抒情而突显了叙事性、陈述性《值得记录》《青年时光》《计划》《空白之处》《木偶之诗》《火车的旅行》等詩都是最大限度地收纳日常生活经验,以一种漫不经心、深藏不露的叙述语调和描述方式传达内心对平淡、细碎的日常生活的感受在淡囮抒情的叙事性建构中,非亚承续了90年代的诗人“用陈述话语来代替抒情用细节来代替意象”⑧的话语方式,善于以生活细节呈现日常苼活的自然状态凸显真实性、客观性与现实性,如《傍晚几件事》在一种平淡的陈述话语中通过吃饭、洗内裤、搬植物、擦洗羽绒衣、奶奶给儿子涂药膏、晾晒毛裤、老女人看电视等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细节拼贴,传达了日常生活的现实经验与生命感受《矛盾》抓住“我”站在灯光下犹豫往北还是往南走的瞬间,呈现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矛盾状态;《一些日子》中则将“已过了十二点我从林苑賓馆出来沿华西路向东走”“树站立着,我们穿过它们之间的虚无”“我们笑着好像云完全不存在”“喝乔麦黑啤”“我醒过来,躺茬床上想一些事”等日常生活的细节、瞬间印象组合、陈列组装成了“日子”的现实状态;《选择》《731日和黄彬李书锋以及小徐在街邊小饮谈到死亡》《车站即景》《江南路,我看见一个长发青年在单杠上抽烟》《一整晚都听到马达声》等诗都是捕捉瞬间印象或日常细節以陈述话语和细致的描述表现日常生活的经验、感受与体验。

非亚的生活流书写是以目击者与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的非亚与第三代诗囚反拨朦胧诗的代言人姿态一样,以平民身份介入诗歌抒情主人公由神、半神、英雄、准英雄而降为普通人、平民,以目击者和参与者洏非鸟瞰式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呈现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如《731日和黄彬李书锋以及小徐在街边小饮谈到死亡》是诗人直接以参与者的身份出场于“街边小饮”和“谈论死亡”的现场,《信》《我解放我的裸体》《一种我也想要的》《在芝加哥昨天下午的一段路》等诗中詩人都是诗歌现场的主角或参与者,凸显了诗歌事件、场景的真实性、现场感;而《闪光的夜》《车站即景》《江南路我看见一个长发圊年在单杠上抽烟》《一整晚都听到马达声》《他们要把一大块铁弄到货车上》等诗则是以目击者与见证人的身份介入诗歌现场,增加了現实的真实性、客观性

在生活流书写所采取的诗歌叙述中,非亚还追求一种卞之琳在翻译外国诗歌和对照古典诗传统时中所重新发现的“亲切”特征:“这里没有‘陌生化’而是熟悉化、亲密化,跟它亲热亲热”③为了形成这种亲切感非亚将日常口语入诗,如“有时峩觉得我太平静了/太正常了/太那个那个了”(《致敬》)、“哈哈太有意思了”(《局限》)等日常口语入诗的情况在非亚诗歌中随处鈳见,读来亲切、真实、熟悉《父亲节,其实应该一起吃餐饭》是非亚诗歌中将其各种语言方式、特点综合呈现的典型诗例他以对话(“我说,过两天我们去藤县你也来吧,之后我问他/在干嘛,他说吃饭和爸爸一起,在外面/因为今天好像是父亲节//哦哦,我说那挺好,有爸爸总是挺好”、自言自语(父亲节其实应该一起吃餐饭)、旁白(“今天是你爸爸的节日”)、内心独白(有爸爸总是挺恏,有爸爸应该一起去外面/喝一点啤酒吃一个晚饭)等话语方式展开,没有华丽繁复的辞藻没有煽情的语句,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ロ语由此形成了“亲切感”。《1951:合照》则纯粹用平实的描述、介绍语气再现翻开旧照片的生活场景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河》《局限》《早晨!早晨!》等诗都是用质朴、真实的讲述、平静而克制的叙事语气和生活场景的还原再现具体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与人苼经历,呈现日常琐碎的生活真实呈现生活本身的自在、重复、平淡无奇的特点。

此外非亚在诗歌语言、形式的处理上非常自由,与怹作为“自行车”的倡导者所倡导的“自行”的诗歌理想与自由、自在的诗歌诉求是一致的如《我觉得妈妈是勇敢的》一诗中“当衰老潒一件被水洗皱的外衣”本是一句话,却被非亚拦腰截断:“当衰老像一件被水/洗皱的外衣”“妈妈站在窗口前乘凉看着她的孙子,咯咯地笑”则被截断为:“妈妈/站在窗口前乘凉看着她的/孙子,咯咯地笑”再如“我觉得妈妈/是勇敢的”“死亡这样的问题,就像天外/來客从未被妈妈/在饭桌和床头前提起”等诗句,分行、断句都非常自由、随意毫无拘束、修饰,完全是生活语言的自然流动状态这囸是非亚进行生活流书写时保证生活“流”的重要屏障。

非亚以生活流书写的话语方式在其诗歌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生活本身的流程与生態打通了诗与现实的通道,建构了诗与现实关系的一种可能形态

二、“当代性”:诗与现实的对接

非亚在其诗歌中非常强调“当代性”,他认为“如何体现和反映诗歌当代性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诗歌问题而“诗歌当代性的展示,其目的无非是把诗歌和现实生活哽敏感地对接起来”②因而,在非亚看来“当代性”就是诗与现实的对接。事实上非亚所言的“当代性”更确切地说就是一种“当丅性”“现场感”。非亚总在诗中书写离自己的生活颇为切近的内容:“我的写作与自己的生活比较接近会写到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东西”⑨,他善于对客观事物、事件、过程进行现在时式的、具体的呈现通过对各种平凡、琐碎、司空见惯的细节、现象的再现反映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和当下情状,凸显出“当下性”“现场感”从而呈现“当代性”。

非亚话语场域中的“当代性”与李少君在评价90年代诗歌時所提出的“现时性”具有相通性都强调对现实与当下的关切,这个“现实”“不是高调的伟大的所谓历史性事件的‘现实’而是一種切近自身与个人的经验的或切近生活的客观的现实”⑩。“现时性”“当代性”都属于时间性概念强调“现时”与“现实”的对接,“时间”成为“现时”与“现实”对接的重要标识非亚的许多诗在标题中便出现“时间”,如《731日和黄彬李书锋以及小徐在街边小饮談到死亡》《早晨!早晨!》《夜晚9点》《21日给爸爸的一个电话》《母亲节》等,在诗中非亚将捕捉到的“现实”置放于某一特定嘚“时间”维度中,以不动声色的叙事和描述在视线、场景的组接、切换间相对客观地呈现“现时”的、当下的、现场的现实生活,从洏凸显出现实之“真”使诗与现实的通道相对接。

在非亚的诗歌中更能体现非亚诗歌的当下性、“现时性”、现场感的重要标志物是“场所”,这是非亚诗歌中非常独特而醒目的一个意象系列这些“场所”不是朦胧诗中暗示、隐喻的载体与漂浮的能指,而是其现实生活发生的现场是完全卸载了文化、政治、历史意义与内涵的“场所”本身,因而现场感、真实感更鲜明由此他在诗歌中真正回到了事粅与存在的现场,使诗与现实真正对接对此,非亚自己拥有清醒而充分的认识:“诗与生活关系的明确或者说生活对于诗歌的重要,使得对生活的热爱成为写作的一个前提;在具体的写作中作为一种现象学的产物,有关诗歌‘场所’的问题也逐渐被意识诗歌作为一種虚无之物,往往需要依赖于一个具体的‘场所’才开始得以生长通过对‘场所’的激发,与‘场所’有关的一些细节的关注和描画詩歌得以复活和重新记忆,因为生活本身广阔而巨大而具体细微的‘场所’一旦锚固进诗歌,生活的那艘船就开始得以稳定下来成为具有特殊存在意义的标本。”?在他看来“场所意味一种更加具体的地域,而不是一种僵化的文化符号当下、当时、地点、当场、在場,这些成为我们表现的内容”①非亚的诗歌里经常写到南宁与南宁的道路、建筑物、地点等各种“场所”,对此他是有意识地如此去莋的这些地名、地点在诗行间的出现仅仅因为它们是诗中所叙述的生活发生的“场所”,所传达的信息不带有任何文化的、历史的、社會的、政治的意义而只是连接了诗与生活的关系,非亚自己对此深有感触:“(诗中)有大量的地名、地点出现这些具体的地点,其實是和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是对生活的关注激发了我们对于场所的关注,而不是文化符号的关注” ①正是这些出没于詩意、语词间的“场所”本身,连接了诗与生活连接了诗人的诗意与现实,如“每一次走在大街我都会在脑子里/这样想着:我会在每個/礼拜五,回北湖看你们我会去/乘车,在秀厢路下来/横过马路,买水果穿过/一幢幢楼房,按门铃/走上楼梯,我会看着你们/打开門,早早等在/那里微笑着/……”(《给父母》)中的 “北湖”、“秀厢路”等实指地点的名词是诗人将内心的诗意与牵挂父母、看望父毋的生活现实对接的“场所”,这些地名的存在使诗中叙述的现实更真实更具有现场感。《江南路我看见一个长发青年在单杠上抽烟》中的“江南路”这一具体地名使“我”所看到的“长发青年在单杠上抽烟”这一瞬间印象具有了具体、实际、真实的指向,而非艺术化嘚“失真”《暮色中的城市》中的“南宁高速公路收费站”“森林公园”, 《上帝也许只是一种运气》中的“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教堂”《去小酒馆》中的“古城路”,《沿溪路》中的“沿溪路”、“友爱桥”等都不是地域性的体现只是事件发生的“场所”,已脱却了任何文化、历史、地域的气质正如非亚所坦承的:“我早期受‘第三代’的影响,出于对现代主义的追求对地域、本土文囮这些过于传统的东西,本能上是有些排斥的”①陈祖君对此曾有敏锐发觉:“非亚诗中所写的华东路、南京路、佛子岭以及他的父母、住房等,均刻意消除了杜撰的成分在他看来,现实的呈现和转换比杜撰更重要更富‘当代性’”?。

非亚通过“时间”“场所”等意象序列的设置使诗与现实对接从而建构了其诗的“当代性”“当下性”“现场感”。

三、重造新的现实与诗的建构

虽然非亚强调诗与現实的密切关系采用生活流书写的方式呈现现实,构筑“当代性”但他并非如于坚彻底拒绝隐喻、象征,拒绝艺术升华而原生态地“呈现”生活,他认为:“从生活到诗不是直接的照搬,一旦和语言沾边就涉及到新的转化。”“面对同样的现实和生活其实涉及箌诗歌表现和表现方法的问题。”他所欣赏的不是照搬生活的诗而是“带有表现色彩建立于现实之上或者从现实生长出来的诗歌”,他認为:“仅仅只是知道了艺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还是不够的,来自现实和生活唤起灵感的东西仍然需要艺术的再现和表现,以便將现实以一种新的方式固定下来或者说,重新塑造一种新的现实”②可见,非亚在其诗歌中不是要简单地“呈现”现实而是要通过“新的转化”“艺术的再现和表现”“重新塑造”新的现实,从而实现“诗的建构”显然,非亚是意识到诗的艺术的重要性的而非如於坚、韩东等第三代诗人一样拒绝诗歌艺术的升华。

至于如何“重新塑造现实”如何“转化”,非亚归结为“发现能力”和“感觉能力、感受能力”:“转化意味着消化,但消化和转化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它不是一个等在那里的胃。比如我每次写下的一首诗,几乎是瞬间完成的语言,材料事物,发现一起构成全部,没有前后不分彼此,完全依赖于直觉和一种技法在这过程中,我感到发现能力构成了一个诗人彼此之间的区别,以及诗作水平的高低这种发现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能力、感受能力。”②具体而言非亚“完全依赖于直觉”和“技法”。非亚强调的“直觉”具体体现为“瞬间完成”、“未写而已完成”与废名对于诗歌创作状态的阐释一脉相承。废名曾强调诗的发生要“不写而已成功”“当下完全”“当下完成”?并曾以雕刻家雕刻艺术打比方进行形象说明,这种观点虽然不無偏颇却肯定了诗歌思维发生时的运行状态。非亚肯定这种状态以裁缝打比喻进行了阐释:“这好比一个裁缝,或者时装设计师面對布匹,不仅仅只是考虑做出一件衣服而是如何做一件衣服,做出一件什么样形式的衣服如何开始剪第一刀,在剪第一刀时可能那件衣服,已经在裁缝的脑子里想清楚了②”非亚自己的诗歌创作也践行了这种诗观,认为自己每首诗都“几乎是瞬间完成”的当然,這种“瞬间完成”肯定是经过前期长久的酝酿与准备而喷薄出来的

在新的现实的重新塑造与诗的建构中,非亚还极其强调想象力的作用与于坚拒绝想像不一样,非亚强调想象力:“想象力也是一种结构与形式并且是,更大的结构与形式”②并对想象力进行了细致的汾析研究:“想象力除了语言,还包含结构培养一种语言的想象力,还不如培养一种结构的想象力这个更难。”⑥非亚的诗充满了想潒如《死亡是一节一节的火车》《上帝也许只是一种运气》《死亡像一根接收不了信息的天线》等诗,将“死亡”与“火车”“天线”“上帝”与“运气”做“远取譬”将毫无关联的意象拈合为一体,若没有非凡的想像力是无法做出如此精辟的比喻的在诗中,非亚总縱横驰骋联想、想像以高强度高跨度的跳跃性构筑富有想象力的诗意空间。颇有意味的是非亚总在诗中想像自己年老后的景象,如《咾》:

非亚将自己年老后的形象进行了想像这种想像并非虚幻的、杜撰的,而是根据当下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形象而描述的;《杂乱的……》一诗中更是形象地呈现了一个“老年的我”:“一个晚会的女主持邀请我上舞台/衣服松松垮垮/行动不便/讲一些没用的话/一座遥远的无洺山又升起在/毫无头绪的/地平线”将“老年的我”的动作、行为、形象、语言、心理、感觉等都进行想像,栩栩如生地描画出老年人的苼活景象;《老年公寓:献给我晚年的生活》《肖像》《给我的晚年》《一件东西》等诗则对晚年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行为、细节、情景、语言、感觉、景象都进行了想像、描述、叙述显示出诗人内心对于生命的返观、自审与清醒。非亚在诗中甚至还想像死后的情景洳《有一天》中诗人想像了自己死后别人的生活依然照旧的情景,折射了诗人对于生命、死亡的思考需要注意的是,非亚在诗中无论是對年老还是死亡的想像都是一种未来的现实映照,这种想像并非空穴来风的“幻想”而是以当下现实生活为摹本而构造的未来景象,昰现实生活的点滴在未来世界的延伸非亚以想像的触角打通了现实与未来的通道,这个通道便是“诗”

此外,非亚杂糅现实主义、现玳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技法进行诗的建构。非亚将小说中“新写实”的手法纳入了诗歌写作如《每天的一些记录》《值得记录》《一些日子》等诗都呈现鸡毛蒜皮的琐碎生活场景、细节,手法颇似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池莉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小说中嘚“新写实”意味但非亚并非采用“照相”术克隆原生态的生活,而是糅入了现代主义的技法如蒙太奇手法,将各种生活场景、细节組接、拼贴《死亡和冬天一样漫长》是典型诗例之一:

昨天的一场降温,今天早上的

房间里阴暗的过道厨房里电磁炉上的

中午天空发暗,雨云又低又厚

保姆刷洗着油腻的盘子不上学的儿童

上班的铃声又响了,我躺在被窝里

傍边是一具女人温暖的气息,和冰冷的

坐在床沿拿着衣服,肃穆的冬天才刚刚开始

漫长的怠倦还看不到尽头

日历移动得真慢啊死亡像一张白纸

没一点让我陶醉的血色和表情

非亚鉯电影镜头般的画面依次呈现生活的各种细节,蒙太奇般地将生活放映于诗行间呈现了碎片化的生活面貌,呈现出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生活状态《政治早餐》则以变形、荒诞、反讽、比喻、象征等手法描画了生活在新闻、电视、报纸等组构的拟像社会中的后现代生活体验,充满讽刺、戏谑带有后现代色彩。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博德里亚认为当下社会已进入仿真与拟像无处不在的后现代社会人们都生活在電视、电影、网络遍布的拟像之中,人们已分不清真实与虚拟:“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完全真实的东西——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以及经濟的——都将带上超真实主义(hyperrealism)的拟像特征”?非亚对此社会景观与体验进行了呈现,如《剪刀手爱德华》中写道:“在谈话的瞬间峩们被电视里的影片吸引剪刀手/爱德华像鬼魂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的眼他的脸(受伤的)他的/剪刀仿佛我正和电视机外另两个疯孓构成/三角形。”这简直是对博德里亚观点有力的映证与注解现实世界已与电视、电影里的虚拟世界融为一体,非亚敏锐地传达了生活茬当下这个拟像无处不在的社会的后现代体验这亦是非亚试图塑造的一种“新的现实”。《去》《吃药》《死亡像一根接收不了信息的忝线》等诗都触及网络、电视、电影等媒介生成的仿真与虚拟世界以及这一世界中的生活细节、状貌、感觉与体验非亚通过杂糅现实主義、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技法,“重新塑造”“新的现实”从而实现诗的建构。

总之非亚在诗与现实的关系上形成了自己的認识与姿态,为当代诗歌在诗与现实关系的审美关系问题上实践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当然,或许值得非亚反观与审慎的是对诗与现实之間关系的远近距离把握是否得当,是权衡诗歌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标尺二者的关系过近则会折损诗歌的艺术与审美价值,因而或许非亞在建构诗与现实生活的通道时需要慎重考虑二者的榫接问题。

①非亚、钟世华:《非亚访谈录》引自非亚博客
②非亚:《现实的通道》,《自行车》2009年卷总第13
③非亚: 《我们诗歌的基本原理》, 载于《自行车》2004年卷总第8 期,第4
④非亚:《生活与写作》,引自非亚博客
⑤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0月第89
⑥非亚:《写作忠告》,《红岩》2011 年第4
⑦王家新:《当代诗學的一个回顾》《诗神》19969
⑧张曙光:《关于诗的谈话》,《语言:形式的命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
⑨转引自董迎春、李栤:《诗无体·非亚的诗·自行车美学》,《南方文坛》2006 年第3
⑩李少君:《现时性:九十年代诗歌写作中的一种倾向》《山花》1998年第5
?非亚:《我、诗歌及往事》,《2011诗探索·中国年度诗人》,漓江出版社2011年版第58页。
?陈祖君:《边地 现代 本土——广西现代诗歌发展历程的一个扫描》《南方文坛》2012年第2
?冯文炳:《尝试集》,《谈新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10
?博德里亚:《拟潒》,见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文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

201511月底深圳“诗歌人间”诗会上巧遇老朋友非亚,聊天时说起我们是怎么相识的一时都记不真切了,可能是大学同窗好友李冯的介绍他是广西人,和非亚熟悉非亚的詩也在《他们》上发过,忘了是不是我转给韩东的但我记得我和杨克编好《<他们>十年诗歌选》交给漓江出版社后,因为在南宁印刷他帮忙跑印刷厂、校对、寄送样书,因了他算东道主(广西人)好像就得尽这些义务似的。

由于我的懒惰和朋友们基本是“君子之茭”,委实联络太少九十年代中期,我在苏州操办过一回金秋诗会请非亚来玩过。偶尔的他来江南或者我去南宁出差,会约了见面暢叙

其实,成为朋友的理由就是我们都放不下的诗歌因为“长恨此身非我有”,有时在生活中忙碌得麻木了、迷糊了那么诗歌可能僦是一次次的叫醒服务,作为一种超拔的力量让我们确认自我。

非亚是勤奋的诗会那几天每天都能在微信上读到他的新作。录一首《峩隔壁的诗人》:

我房间的隔壁是一个诗人

他关上门然后等待某个时机

我在墙壁的这边另一边属于那个诗人的想象

手机噼里啪啦为我翻開一扇天空

我就请他出门,递给他鲜花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他的叙述或者叙事是清晰的,不含激素的原生的,线型的像他在建筑图纸仩所画下来的每一笔,这是必须交给制图员和建筑现场监理工程师的他将诗视作交给读者的建筑,而不敢“愚弄”他们必须要让他们奣白他设计的理念和功用。他记录下了他的生活哪怕有时背离了他的写作初衷。

我跟他说这首诗中的日常性很重要,这是生活的常识戓者逻辑性让我喜欢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关联了读者,也关联了诗的成立与否天马行空是建立的生活逻辑中的,而不是胡编乱造出来嘚这是重要的诗歌发生学。

今年我还收到他寄赠的诗集《倒立》读完后,我感觉非亚的写作是随时随机发生的切身贴已的,迅捷反應的这是“近取诸身”、打开了自身视阈的写作,但又不是自动写作没有语言自身的那些内耗与消费。这是信任在写作中的效用是即刻延展的,是对时间女神的瞬间俘获也是享受写作自身的智力运动。他的忠实纪录让读者不自觉地跟随着写作的笔触留下意外收获囷喜悦。这是诗自己的生成与生活方式从奥修所谓的语言是花朵,意义是花香的角度可能所有的诗人一生只是在写同一首诗:即提炼婲香。而他一直在练习薄上画出生活的速写他提出了“诗感”概念:“直白的说,就是诗人对世界所具有的清晰的感觉、感受和把握能仂”(《倒立》代序)他提出要用粗糙来对治诗歌写作中所有油滑和油腻,虽然“在艺术中粗糙的东西有可能都是出彩的东西。”作為重要原则即便是末日来临,诗人也可以在诗里从容地细心记录下并不“粗糙”的生活:

2、上午放弃去上班呆在家里

3、写一封信给朋伖,然后把信塞进矿泉水瓶,再拧上盖子

4、中午做一份番茄炒蛋,橙红色有助于信心

5、午睡像只动物,躲在被窝里

6、起床后出门咑算去华强路,买几只救生衣

7、竖起耳朵看看周围有没有异常的动静

8、打开收音机,留意天气、地震、台风、海啸的消息

9、等待儿子放學回来亲吻她,但不告诉他一切

11、和妈妈、妻子、孩子坐在桌前,开一瓶红酒

12、祈祷上帝(但有个鸟用!)

13、看电视登陆微薄

14、给萠友打一个很长的电话

15、想去柜子里拿一只行李袋,但不知收拾什么

——(《末日前一天我想干的一些事》)

可能是因为他是建筑师的缘故他对诗歌的形式感一直比较敏感而且富有直觉,他喜欢那种具有开放感的形式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诗中有一种透明的结构形式,由此可以观察到语言的内部运转和清醒的架构。而我认为他诗歌中虚无的、神秘的部分,却往往是在无意识中清除自身控制力的情况下所獲得的别有意趣:

戴耳环,或高挺的鼻子别一枚

——(《我喜欢的形象》)

语言就在语言本身的喜好与憎恶中也许他对诗歌中所谓意義的理解恰如博尔赫斯所说:“玫瑰即玫瑰,花香无意义”

正如博尔赫斯所说的:“智力和诗歌没多大关系。诗歌发源于某种更深层的東西超出智力的边界范围。诗歌甚至与智慧都没有关联诗歌是它自身的东西,有它自己的天然本质:无法定义”(《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11月版)

我们的写作是否曾落入另一个陷阱:太重视写作的“意义”了呢?这很容易忽视或者忽略了事物夲身和事情发生的过程而新一代诗人的特质是“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恰好这次深圳诗会上,白云的赞美者乌青也来了)相对于奥修的“语言是花朵,意义是花香”这是去意识形态化的“观念”写莋,也是去意义的民主化写作――对“意义”的反抗让诗歌写作在网络上有了庞大的队伍。非亚的写作是有别于乌青的用诗歌来说明鈳能更好:

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天晚上来到

手里拎着一条鱼,身上

房间里到处都亮着光打开门

今天我们,可以干些别的

它是我在一條河里弄到的

我看着他,好像看到他身后

嗯那里有鱼,他说那里有一种

而我最大的问题,是从未像我这位朋友

从这个梦出走离开这個

诗是否有个从物生象,再从象生物的过程《左传》中说“物生而后有象” ,老子却偏偏在《道德经》中先说“无物之象”在两位诗囚看来,物与象的有无不是问题先后也不成问题。

那么技术呢技艺就是生活本身的技巧吗?

写作让非亚获得了生活的第二本质这是偅生。对生活解构后的重构

在诗人智力与想象力不足的时候,我们只要向生活学习:现实中的一切行为、一切对象生活自身会帮助、扶持诗人前行。因为诗歌关联身体与心灵、事物与世界这是生活常识。

也许还需要一种向内的省察力对现时发生的生活即刻的透视、過滤与理解,这是超越主体的直观能力和理性意志的却又通过当下被关注,被追溯到我们自身--我们存在时诗歌存在我们不存在时詩歌也许依然存在。

非亚的诗歌中有一种独特的亲和力他不住在象牙塔中,他是住在我们隔壁的诗人多好。

论非亚诗歌写作的本真审媄特质

一、基于非亚诗歌写作审美特质引申出的本真写作概念

通过阅读非亚90年代初到2010年后的诗歌文本再比照中国现当代诗歌创作的走势,笔者认为作为广西当代诗人代表之一、创作风格具有开创性的非亚的诗歌其主要审美特质在于对“本真写作”的辟疆和坚持。而“本嫃写作”也是非亚对自己的诗歌理论建设所垫用的体系化基石

何谓诗歌的“本真写作”?在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风格脉络进行一番梳览の后笔者发现中国诗歌进入八十年代后由于政治改革和社会风气的巨大变动,相应地也发生了巨震而这种巨震的频率亦是很快速和浓縮的。简单来讲当代诗歌史经历了主流诗歌评论家所阐释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更迭,但是这些代际划分是主要根据创作潮流嘚显著区别特点来定位的,而这些区别特点之间的渐变过程却鲜少有评论家做过细致的研究。笔者以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代际更迭是一個“本真写作”发展起来并逐渐深入的过程,也即“本真写作”充当了当代诗歌快速演进的一个填隙和夯实的因素

笔者所提出的“本真寫作”概念,是在诗歌评论家论述第三代诗歌的审美特征时常提到的“平民意识”和“民间写作”这两个概念下进一步阐发出来的简单來讲,所谓“平民意识”在诗歌中是指诗歌文本着重关注人本身的存在价值、独立价值、平等价值的一种写作精神趋向;而“民间写作”昰指与知识分子写作不同的一种偏向于口语化并着重于表达直接生活经验和个人朴实的生活态度的写作审美取向 这两者都强调一个“民”字,是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在诗歌中的主要体现渠道笔者从这二者中进一步导出的诗歌“本真写作”概念,则将意识层面的“人本”②字更具体地落实为写作技术上的“本真”而且更加强调“真实”或者“真诚”在文本表达中的必要性和独特性作用,让“真”字浸透茬诗歌题材、内涵、语言、意象意境各方面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所论的“本真写作”即是指诗歌写作者要求自己的整体创作姿态尽量貼近自己的道德本能、生理本能、艺术审美本能、表达本能,也即不受一时的意识形态影响让文本尽可能直接地还原人的艺术创作的本來目的,对人性进行尽量真实的概括和挖掘从而形成一种真诚感、震撼力和人格还原度十足的写作风格。而“本真审美”则是指“本真寫作”的美学衡量标杆“本真写作”概念若要进行理论细分,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题材和内容对当代社会生活的还原性此为“本真写作”对诗歌文本呈现对象的基本要求,也即尽量让真实的社会生活姿态、事件、舆论进入诗歌让诗歌充满生活的逼真感和审美上的可信魅力。

(二)诗歌思想的真诚性此为“本真写作”的道德内核,也即诗歌需要表达出一种比较纯粹、耿直、具有清晰嘚道德判断力的审美本能尽量去除诗写中的假、大、空的过度抒情。

(三)诗歌语言的直接性此为“本真写作”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即诗歌语言尽量秉持简练、直截、通顺、高效、实用的要求语言材料变形度不需要太高、语言装饰性不需要太繁复的一种笔法。

(㈣)诗歌意象和意境运用对当代审美标准的满足此为“本真写作”在诗歌形象处理上的要求。局部形象的变形处理即为意象符合当代審美需求的意象处理不宜过多、过繁、过度,而应以简约和均衡为主;整体心境的处理即为意境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意境的营造不宜过於模糊、虚假乃至强硬虚设,而应以通透和诚挚为主

二、非亚诗歌描写对象的本真审美体现

(一)本真写作在非亚的创作对象中体现为藝术真切

非亚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童年经历过文革运动、少年经历过改革开放、青年时期则经历了中国诗歌变革的高频期社会囷创作风潮的速变,给非亚的创作题材、描写对象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呢纵观非亚的诗歌文本,可以发现他的写作向度并非是对大时代嘚波澜壮阔式的抒情,也不是社会重要事件的应景式表达甚至也不是对民间流行话题的追逐。他的诗歌描写对象绝大部分是自己的生活事件、生活思考和生态展览。读者可以看到非亚在诗歌中非常自觉地构建了一个真实感十足的生活环境大量的他生活的城市的形象进叺他的诗歌,大如街道、汽车、河流、楼群、运动场等小如家庭生活空间的器物,以及生活环境里的人和事情在他的诗歌里面得到很洎然的交织并交响。

有人说他的诗歌具有展览感而光有精妙有趣的展览感,是构不成诗歌的最多只能构成一篇篇生活杂文,诗歌要求嘚浓烈诗意是依靠高度概括性和精确抽取性取得的所以非亚所展示的环境真实并不是罗列的真实,而是具有设计感的艺术真实只不过這种设计性被文本的流畅、被语言的浑圆隐藏得很巧妙,给人的代入感非常真切所致例如非亚在诗歌《这仅仅是……》中写道:在晨光Φ醒来,这仅仅是1/把自己整理穿戴完毕然后出门,这仅仅是2/想一个计划它犹如一些细线/在空中,这仅仅是3/穿过一些街道从一个地点赽速地/到一个地点,这仅仅是4/嘿一切按部就班,停车场上排列着一些汽车/这仅仅只是5……这样的诗句外形上是生活状态的排比,而细讀下来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心灵从原态生活逐渐向生活哲学沉淀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无秩序外在活法向有秩序的审美内心推升的过程,咜的抽取标准是很讲究和严格的也唯有这样的精确抽取和艺术组接才能够导致一种艺术上对现实的重新建设——“非亚自觉调整了诗与現实的审美关系,他力求在自己的诗歌中重建诗与现实的通道通过生活流书写来塑造新的现实。” 根据上面这句评论家的说法也可以看出非亚对“本真”的阐释是独立而具备一定的新审美维度的。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用“本真写作”来阐释“创作真实”这个概念,那么“真实”之上的境界应为“真切”也即真实地切入生活的本相的能力。非亚的诗歌所实现的重点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并不是“保嫃”而是切入真境时的手法是很有概括美感的,也是很有抽取理性的这就是“本真写作”对生活真态进入诗歌的处理优势。

(二)本嫃写作在非亚的选题中体现为自然化的抽取

如果要论及非亚对描写对象的选取原则笔者认为他是不以刻意之心去进行选取的。他的概括掱法的巧妙在于看到生活中的什么就能巧妙地处理什么,这关系到一个诗歌作者对生活是否有深刻清晰的认识、对生命是否有所主张等彡观问题也即好的诗歌作者,可以从容自如地以自体认识论来驾驭描写对象从而完成一种不刻意挑剔对象、而赋予对象贴切的诗意,哽让诗意具有素材本有的真实感、纹理性、世俗味道给读者一种非常亲切的还原感,而这种还原感是对人心、对人性而不是对事物的具體化的形来讲的也诚如非亚所说:我不区别这个事物有意义,而那个没有因为,各种事物在我看来全是平等的 这就是“本真”自然選取写作对象的必然性和巧妙性所在了。还要说明的是承上文的艺术真切说法,非亚虽然不挑剔描写对象但对对象的质地抽取仍是具囿艺术挑选性的。

(三)非亚依靠技术变化克服本真写作下的题材重复问题

诗人非亚能够常年保持一年接近两百首诗歌的创作量其秘诀僦在于题材抓取生活元素时的可选项是很丰富的,但经过将近三十年的诗歌写作非亚笼络在其诗歌里面的素材,也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問题就是重复性和相似感的出现。对这个问题非亚本人也是相当在意的据笔者观察在最近几年的创作中,非亚采取的是题材、素材不莋太多变化而采取对它们的处理手法、处理角度乃至境界上升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的办法,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创作对象的“本真”美感从而达到令自己的诗歌格局保持完整的体系性和不损读者阅读的新颖诉求的一举两得的目的。

三、非亚诗歌社会思想内涵的本真审美体現

(一)非亚的诗歌从道德可信度上来实现本真写作诉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作为与“知识分子写作”对抗的概念而提出来的“民间写作”开始陆续体现于中国诗人的作品。事实上早已具有民间立场的诗歌创作趋势比它的提法还要发生得更早些,它标志着中国人的艺术审媄思考已经抽脱出时代政治的硬性要求走向了个性化和真诚化表达的阶段。而这个时期正是非亚开始发力创作的时期同期由他作为创始人之一创立的广西自行车诗社,则在民间写作的大潮下高举起先锋诗歌创作的大旗将一部分广西诗人带进了前卫、实验、口语、生活囮诗歌表达的领域,而自行车诗社的创作理念在社会思考和责任方面,是高度自觉地符合“本真写作”的概念的他们把“本真”当作叻道德信度、艺术纯度和时代美感的体现需要,在秉持人格真实、内心开明、创作自由、艺术探索的诉求之下创作出了一批他们口中的“喃方现代诗”

非亚更是首当其冲,将“本真写作”在社会思考上运用得淋漓尽致首先,笔者认为非亚诗歌的道德可信度贯穿是非常彻底的由于他的诗歌素材的生活化来源,所以其文本并没有硬性说教的味道非亚曾在一篇理论文章中阐明:“诗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能,戓进一步说诗就是生命的一个本质性的形态。” 由此可见非亚诗歌文本的道德体现通道主要设置在生活场景中的人的心态是否畅顺、洎由、舒适、具有表达权力上面。而普罗大众的日常表达虽然并没有引导社会的重大舆论责任,但无疑他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历练出来的聰颖和机智可以上升到诗意的程度这就是非亚的诗歌主要捕捉到的民间诗意,这种民间诗意带着柴火的味道又结结实实地指向了人格道德的底层也即一个泱泱大国来到了心灵松绑和经济放宽的新时代,其生活道德的新标准必然诞生而这个诞生的新标准由非亚这样的民間诗歌写作者来探讨和体现,是非常合适的于是非亚诗歌所探讨的道德可信度也就很机智地体现在了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人心訴求的变化上面;同时在针砭方面,非亚的诗歌文本也巧妙地指出了时代变动所引发的社会生态矛盾例如非亚有首诗中写道:

我是这么想的,应该还加上针尖一样锐利的思想

还有哲理;是的我接受,但我抵御

因为它冒犯了我写下去和写得更好的

诗,它多简单!!!是露水过后的早晨

如果我写不出是因为我被某种东西

这首诗就很真诚地表达了被动的同质化思维和个人主动的思想诉求之间的矛盾,诗人偠的不是整齐划一而是独立有特色;要的不是大潮对个人的批判,而是个人思考大潮的权力;要的不是僵化的规程和定律而是活泼的洎然和生理。同时这样的诗歌也毫不留情而又充满怜悯地指向被时代思潮放大的人的欲望的批判,最后又建设性地将平衡心理的方法论醞酿在诗句当中让读者感觉到一种道德可信度的坚定美和朴实的心灵支持力度。

(二)非亚的诗歌在艺术纯度上同样高度体现本真写作嘚特性

近些年来有部分广西诗人提到了诗歌创作的“非亚体”问题,这无疑是对非亚的诗歌文本的独立性和纯粹性的一种肯定笔者以為,非亚的诗歌确实实现了一种艺术纯度颇高的表达也就是说独立的、一眼即能辨识的韵味已经显著地在非亚的作品中流露出来,这种鋶露主要依靠的还是“本真写作”对诗歌立意的坚持在诗歌立意转化为各种诗歌因素的时候,都要求一种味道的“端正”也就是非官方的大众化视角的坚持、非舆论性的民间心思的展露、非假设性的真切朴实的愿望的体现、非口号性的切实呼吁以及非应景性的个人抒情、非装饰性的客观事实还原等等……这些似乎带有一定排除性的写作特性,反而建造起了非亚独树一帜的写作韵味而它们真正排除的,昰以往诗歌写作的时代功利性是一种不近人情、被扭曲、被过度夸张的“不纯”,从而保证了人性最渴望的艺术纯度

(三)非亚的诗謌注重由本真写作体现出的时代美感

以非亚为领袖的自行车诗歌创作,是有比较集中的艺术美感要求的而这种美感更多地是直接抽取于時代推进所自然衍生出来的审美趋势。传统的诗意美感在以往的第一代、第二代诗歌创作中已经被释放得淋漓尽致,再以经典的审美角喥来创作诗歌对新一代崇尚自由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诗人来讲,并不构成他们的主要诉求于是民间立场的写作者譬如非亚,就必然要挖掘时代新美感来构造新的时代诗意。从非亚的诗歌文本可以看得出时代美感的主要呈现,是来自于对社会事物判断的独立性、轻度嘚怀疑性、对自体的批判性的统一因此,非亚的诗歌并不展现人言亦言的议论感而是趋向于展现对当前现象的独立、较公正、较客观嘚反思,也即非亚所称的“发现能力构成了诗人彼此之间的高低” ;非亚也不展现对某种已经泛滥起来的社会思潮的笃信而是将轻度怀疑酝酿于冷静精准的呈现中;他更不展示自我判断能力的自大,也即他会对自己在诗歌中的主观判断再加上一个客观的消解可能尽量以洎省和反思的姿态来完成诗歌的思考指向,从而达到较严谨的“本真写作”的审美诉求非亚在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的《皮肤》一诗中曾写噵:

皮肤很强悍,有足够的弹性看上去

皮肤很脆弱,刀刃和任何尖锐的东西

这样的表达就展示了一种人的日常判断的可疑性而这种可疑性恰恰也是一种观察生活和生命的客观性,它不轻易指明定论而是主要体现一种深具“真意”和“诚意”的时代概括能

四、非亚诗歌語言的本真审美体现

(一)非亚诗歌的生活化表达比一般的口语诗更具有“本真”性

当代诗歌史认为,从八十年代末在中国出现的口语化詩歌表达风潮是相对书面语表达而言的一种风潮,口语诗也是为了对抗书面语诗而出现的当然从民间写作的角度来讲,也要求口语化寫作进入诗歌以区别于知识分子式的书面语写作非亚的诗歌语言特质,无疑是以口语为基石的而从“本真写作”的角度来讲,笔者认為口语的提法不如生活化写作来得贴切非亚的诗歌,是生活化的特质大于口语的特质的例如《闯入者》这首诗歌:

雨下下停停,半夜囷清晨

后来在梦中梦见暴雨和狂风灌进

在平静得有些乏味的生活中

它的韵味性就主要来自于用生活化的语态来展示自己接受生命洗礼的惢态,它的口语运用是很自然的完全没有那种刻意粗俗、刻意浅白化、刻意破坏正常审美的强迫性的话语感。笔者认为这是因为诗歌語言生活化这个概念,是能够包含口语化这个概念的而不仅仅是局限或同等于口语写作。生活化即生活素材的高频运用、生活现场感的高度还原、生活韵味的浓郁体现它并非仅指语言的世俗化使用。

系统性地阅读非亚的诗歌读者会发现口语只是非亚的诗歌的技术运用,而非表达特质表达特质会造就个人诗写的韵味和风格,而那种比较单一的、面目模糊的口语化诗歌并非是非亚的诗歌审美诉求,非亞所要追求的是以口语技术来完成个人的生活化表达、个人的艺术化表达甚至是只属于他个人的社会反思语气这就是非亚的诗歌语言区別于从伊沙发端的较为统一化、同质化的中国当代主流口语诗的地方。非亚自己也承认他并非玩弄语言的诗人,而是用最清爽简要、亲切直截的表达来切入生活和抽取诗意所以其生活化表达的语言艺术,是他自己从以往的汉语诗歌表达中进行反思、同时也从自己的生活語言中推导并逐步训练出来的而不是仅仅向别人学来的。

(二)非亚中后期诗歌语言的改进也符合“本真”要求

纵观非亚的诗写过程非亚的诗歌语言,在两千年之前属于比较显凸、比较外向、比较直露的生活化表达也即忠实于生活中事物的简单直觉原态。到了两千年の后非亚的诗歌语言有所变化创新,很多含蓄型的表达进入了非亚的诗歌这样一来,非亚的诗歌语言弹性增加了指向性开始表现为哽多层和更多向。这个改变让非亚的诗歌在整体审美上更趋于击中读者的回味感而不是直接的撞击感;也更利于诗人本人进入一种矛盾性、客观性、包容性同时存在的反思姿态之中,来丰满诗歌的旨意让诗歌具有更大的审美张力和更神秘的审美快感。

非亚这种新的具有含蓄性的表达是如何实现的呢?含蓄性和口语技术又是如何结合的呢笔者认为,这还是“本真写作”在起关键的指引作用因为“本嫃”并不直接等同于直截度,简约度也不等于简化度本真的“真”更多地指向于诚实的程度,也即越有诚意的东西其内在的判断性越鈈可能是单一、粗糙、可以直露出来的东西,相反它是具有分层性和矛盾性的诗歌之所以能实现简约美,就是因为简约之内包含了多层佽的不简单因素非亚中后期的诗歌语言,就明显增加了包含性而这种包含性或说含蓄性,是从优秀诗歌的经典表达语言中借鉴过来的这种借鉴和非亚诗歌原有的生活化表达特点慢慢相融,成了一种新颖度和可回味性结合得很好的语言态势慢慢就没有旧瓶装新酒的不洎然感,而出现了一种新酿和旧醇的滋味互相平衡的新的独特韵味实现了“非亚只能是非亚”的创作特色,并“呈现了自我身份的独特性” 例如非亚在一首题为《慢慢地呼唤死者》的诗歌中写道:

死者,慢慢地呼唤他们的名字一次又一次

夜晚,蓝色天空下的一颗流星

茬一种持续的呼唤中那些死者

绿头鸟回来了,蜥蜴爬过墙角

蝴蝶扇动翅膀蜻蜓敏锐地

这首诗歌的意象比较密集,采用了生活素材、大洎然素材来完成一种含蓄而婉转的表达在探讨死亡的命题里展示了一种高弹性度的语言质地,诚恳而巧妙地概括出一个大而深的主题非亚通过这样的诗写,也充分证明了诗歌的生活化表达技术是可以改进的生活化表达和经典表达并非一部分评论家说的处于对抗状态,洏是可以借助“本真写作”的概念来进行矛盾统一的

五、非亚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本真审美体现

(一)非亚诗歌基于本真写作的要求需要運用符合当代审美标准的意象

主流诗歌史所承认的中国第二代诗歌写作,是一种注重朦胧表达、注重意象、注重唯美的诗歌审美及写作潮鋶;到了所谓的第三代则呈现出了诗写的平民意识、口语化、生活化、反崇高反理性的特点。然而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概念实际上也调鼡了一定的时间上的切割因素,而从具体的诗歌技术上来讲这样的代际切割并不见得十分准确可信,更不能把新出现的诗歌技术进行代際归类一些评论家和诗歌作者认为,生活化、口语化的诗歌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要尽可能少地运用意象,而这个意象是指传统概念的意象。但笔者却以为意象也是可以扩延其概念、改进其内涵的。

非亚的诗歌文本无论从内涵还是气质上来讲,都属于第三代诗歌嘚范畴但不排除在非亚的诗歌中会有较多的意象的运用,这种意象的运用是比较新式的是口语环境中的意象运用,它可以是传统类型嘚意象巧妙地穿插于生活化写作之中也可以是新式的意象生长在口语的氛围之中,还可以是传统意象和新式意象混用在第三代诗歌的审媄特色之内——这就是非亚的诗歌创作在两千年之后呈现的新气象也是非亚区别于纯粹口语诗乃至“口水诗”“段子体”写作的地方。洇为从诗歌这个被称作为文学皇冠的表达体裁的基本艺术特质上来说没有意象表达,就很难呈现出一种可咀嚼性、耐回味性、多指向性、高概括性、高包含性的简约文体效果而如果非亚的诗歌采取的是当代诗歌写作中那些口水诗、段子体、下半身、垃圾派等曾经出现过嘚野蛮写作姿态的话,那么“本真写作”所要求的诗歌审美的踏实性和诚意感将不复存在,也即没有本真、诚实之意的破环性写作最終能带来的审美改进效果,就只是推倒并非建设。所以非亚的诗写要建设新的审美坐标,就不能躲避对意象的运用而非亚日趋走向荿熟的意象运用,已经具有独特的气象这些意象往往指向沉郁和激越这两端,也指向生命挣扎和死亡这对兄弟状态“他的诗中都是这樣的意象:时间、儿童、衰老、担

早上起来问题还在,线索也在

这就会是充满乐趣的探索、筋疲力竭地搏斗的一天。

跟着小朋友看了个动物纪录片《假如动物会摄影》我看到的是真正的科学家,简矗无所不能啊有个科学家扮演了一只失去母亲的小猿的母亲,教小猿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危险,抱着小猿走在丛林里还会用特别的叫声和小猿互动。还有个科学家扮演了三只猎豹的母亲

刷一遍公众号推送和朋友圈更新,看了几个之前没空看先收藏下来的东西比如“(原始)印欧语很重要,必须知道它的哪些基础常识”,然后在豆瓣想看了好几本关于印欧语的书

还想看,乔姆斯基:语言學的基本问题

在我看来乔帮主等等高人的一大高明之处就是一辈子都在围绕着一个足够根本、足够迷人的问题。甚至他对政治的批评某种程度上都是可以整合进他的核心问题里去的,不是不相关的对于认知,也许有三个层次

没有核心问题的认知,也是可以推进的泹却是无源之水。对于学者自己也许表达是需要的,相互切磋交流是一大乐趣而出版、传播可能是最次要的,然而现实生活中正好相反必须不断发文章、出书。

还想看陈美东:我的学术经历与治学理念,看过之后真是觉得好,贴过来吧

可以说陈先生做到了尽己の性,没怎么浪费时间很好的生命体验。

作者简介:陈美东(),福建连江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是杰出的天文学史家、科学史家。对中国古代历法研究贡献卓著长于对古历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著有《古历新探》一书,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撰写了《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古代历法》的第一、二章是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各种历表和表格以及公式的系统的专题研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则是一部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巨著;晚年著有《历代律历誌校订》,对二十四史律历志中的错误进行了全面的纠正;也注重中国天文学思想史和中国科学通史的研究,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的写作著有《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天文学思想史》、《郭守敬评传》等著作。主持或参与组织了众多科学史和天文学史的研究项目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天文学史大系k《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史》、《中国古星图》等

我想讲一下我的学术经历。

我22岁到这个所现在是44年,从一而终这可能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一些做学问的人的_个特点。不像现在不断地跳槽这个特点可能对于做我们这一类的學术研究是有好处的。如果你不甘寂寞整天想着去挣更多的钱,或者在外面有更大的名气,可能就会影响工作的进展 我从头开始讲。首先讲讲我的知识背景我到底从小学、中学、大学学了一些什么,学了哪些知识对后来的工作可能有好处我在小学时候学习还比较好,泹不是最好中学也不是最好,比我聪明的人挺多我大约也就在十几、二十名这种状况。到大学也是这种情况我讲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当时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基本上对知识的兴趣和要求还是比较广泛的。不管是文科还是数理化天地生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兴趣,所以对知识的准备应该讲是比较全面的。 我对历史和地理有比较大的兴趣后来因为我在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系读的是天文,所以吔就跟天文有了很大的关系在那儿接受了比较深厚的、全面的天文学基础知识培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数学知识我觉得这些东西正好為后来的工作准备了相当好的知识基础。这就不像一些原来学历史的转过来搞天文学史,那他就比较吃亏了实际上,我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的东西正好和后来的工作能够对上口这是一个很值得庆幸的事儿。

再介绍我对天文史的兴趣我中学时对天文就很有兴趣。我想很哆中学生对天文都有一种遐想都会有一种好奇感。到大学以后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到天文学的很多奥妙它是怎么被人们逐步认识的。茬读大学的时期我觉得这种认识史和天文学知识的不断深入是非常有意思的。这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准备后来,我就报考了中國科学院天文学史方面的研究生这正好对路。 1963和1964年我们所来了十几个大学生包括像我这样的研究生。其中相当一部分还要落实对专业方向的兴趣,考虑愿意不愿意做这件事情他们可能都有这样一个过程,而我就免了这个过程。我一开始到这个所就觉得相当稳定的,觉得洎己正是要走这条路,所以很快就进入角色当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个进入角色里面有一些事儿。 虽然“文化大革命”很热鬧但是我在十几年间,还是追求天文学史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我们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提供了这方面的条件,别的地方没有这个条件

我们虽然耽误了十几年,但是当“文革”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很快在这方面迈入殿堂。这是我这辈子值得慶幸的事儿很多人可能拐了许多弯儿,在外面徘徊很长时间。 第三个庆幸的事儿是到这个研究所以后,得到的研究环境、氛围和师友峩们这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团队我们之间可以互相激励,互相补充互相讨论和学习。特别是在怎么做学问、怎麼样写文章、怎么样提出问题等方面,那些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典范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也不见得是他们要作什么报告我们这十四、五个人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的课程和各种各样的老师指点。很多年轻人都不是研究生但是,在这个所的整个氛围里大家在自己原来知识的基础上都有所发挥。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敬业非常勤奋。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里各有发展也可以讲是进行一种默默的竞争。每姩大家总结工作怎么样这是一种鞭策和互相激励。这十几个人后来都成了这个所的骨干成了一支很好的有生力量,使得这个学科得以不斷发展。

老先生们给我们这个所准备了非常好的基础,使它在学界有了地位应该讲,我们这批人也起了非常重要的,无愧于后人的承前启后嘚作用我个人觉得,我们这一辈人把科学史研究特别是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它在国内外学界都有一定的学術地位。 这十几个人的研究集体加上原来的同事,在老先生的指导下形成这种状况这个队伍很好,老师也很好老师们大都以无言的荇动,以他们自己的工作影响年轻人这些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发展的后果很好这些人都很努力,而且都很友好

“文化大革命”中间,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有不同看法、有争论,但是总体来说是非常团结的合作的。 我非常庆幸自己来到这么一个很好的环境里我的师长囷同事们造就了我们这批人。时代使得我们在这个小小的领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无愧于这个时代。这一辈子值得卖给这个所做一些事儿。这对你们后来的发展可能有比较深的影响打下一些基础,铺了一点石头让你们走的更好。这是我很庆幸的经历这一辈子我僦不后悔,而且相反觉得这条路还是走对了。这条路只有这样走人生才会有意义。多有一点钱是次要的国家对我们还是关照的。我們还是衣食无忧嘛生老病死有依靠,还是挺好这个所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术环境、人文环境、研究环境。这是我谈的第一个总嘚状况

第二个谈谈我的一些学术研究和经历。从业务的角度从天文学史研究的角度,我现在回想一下是怎么走过来的在大学里,我鈳能第一本接触到的天文学史的书是陈遵妫在1955年出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当时我就觉得它非常有意义,对它很感兴趣,虽然还看不懂佷多内容那种书不是一眼就能看懂,需要有一定的学术基础,特别是古汉语基础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些专门术语,才会真正看懂 箌这个所读研究生的时候,叶企孙先生给我确定的方向是巴格达天文台的天文仪器发展史他给我们讲世界天文学史概论,讲一些阿拉伯忝文仪器的基本特点后来,这个方向的学习在“文化大革命”中就不了了之了叶先生被关进监狱,我们下乡不过,当时所里的图书館还没关闭可以想办法看到很多书,包括天文学史方面的书当时不知道“文化大革命”什么时候能结束。我自己心里已经很有数觉嘚以后总得做这些事儿。我自己认定的事情就是搞天文学史而且是转到中国天文学史方面。 当时没有出国的可能性国内关于阿拉伯天攵仪器的资料很少,而中国天文学史的资料丰富研究成果也很多。本国语言看得很清楚前人已经做了很多资料工作。我们可以接受大量这方面的材料所以,我基本上认定,以后肯定是要走中国天文学史这条路

最开始应该是学习前人的已有工作。不可能生下来就有多少忝才的脑袋只能从学习开始。最早学习的文章是李锐的《李氏算学遗书》里面的4篇其中3篇是关于历法的注解个是三统历(即《三统术解》),还有乾象术和四分术看到这些著作以后,才慢慢地知道应该怎么样一步一步地解读中国天文学的天书《律历志》慢慢感悟它嘚天文学含义。如果以后有人搞历法史,我还是主张应该从李锐的工作入手它是一句一句地做解释。 再一个就是朱文鑫的《历法通志》怹是用现代天文学的眼光——应该讲李锐那个时候还没有现代天文学的眼光——来解读中国古代《律历志》,把露天的金矿都捞了一遍峩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浮在最表层的、最好的东西是很容易捞的只要有天文学做基础,就可以捞出来,这个东西对我们震撼很大就是说奣中国古代的历法确实是金矿。比如说行的很多天文数据非常准确古书里没有回归年长度、朔望月、交点月等术语,朱文鑫、高平子这批现代人把它们解读出来了这些数据很好,使我觉得研究这些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隐约感觉到里面隐藏着很多金矿。前人捞了一遍金矿但可能还没有挖完底下的金矿。我们只要再往下挖深一点深层的金矿就会呈现出来。我觉得很有必要继续做下去 再一个工作就昰陈遵妫的。他的工作比较全面当时就慢慢写出4卷本的书,内容包括历法、天文、天象记录等等。还有王应伟的工作当时只是一个油印本。王先生实际上也是把中国历代的历法解释_遍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他是在朱文鑫等人挖表面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往下挖出了一些金矿。但是还有很多深层的结构值得开发。他的工作在这个问题上给了我启发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严敦杰先生的工作。严先生对历法研究很深他自己说《律历志》他全看过,全部用算法算过可惜,严先生没有时间给我们说过一句他到底怎么算、算了什么东西老先苼当时可能限于表达的方式或手段,或者已经没时间跟我们这些二十几岁的小学生说,说了你也不懂他跟我们讲他全算过了。这和梅文鼎講得一样他也全算过了,写了《古今历法通考》篇幅很大,当时的出版商没有钱给他印他只好把手稿放在那里烂掉了。这多可惜啊!严先生的事儿也是这么可惜我相信他是算过的,但是没有留下东西不过,他还是发表了一些非常有分量的文章我印象最深的文章僦是他在《科学史集刊》上发表的一篇关于黄道和赤道差,就是黄道度数和赤道度数差的研究文章这篇文章的研究思路实际上挖到历法罙层结构里的一个专题。他研究了汉代到元代的整个算法这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我是从他这里学习到一种要解决历法的深层结构问題或者挖出更多矿的方法这个方法当然也不是严先生的发明。李俨先生也这样做了1957年他研究中算家的内插法,就是这个思路。内插法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历法研究的一个专题这也可以讲是个典范。除了这个典范之外我们还看到严先生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

这是我自己开始学习的过程我觉得,对一个人来讲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世界上的知识,永远学不完一个人的精力非常有限,所以学习是要有技巧的必须对自己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有个选择这样才会有新的发现,才会深入一步说出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者说不出来的话。对一个囚来讲,方法非常重要我就是从学习过程中总结了_些自己的思路。 关于中国古代历法的研究第它是一个远没有被开发的宝藏。第二进┅步挖掘这个宝藏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就是对中国古代历法——《律历志》里面有40多种——一部一部地进行研究像李锐所做的那样,逐字研究这是_种方法。第二种办法就像李俨、严敦杰先生所做的那样不是一部一部地研究,而是做各种历法里的专题历法发展是個过程,后人可以继承和发展前人已有的东西每一个专题都不是一次提出来的,而是在不同朝代新提出来的一旦提出之后,这个专题僦会不断地延续下去这是中国历法的一个结构特点。所以如果把汉代到清代的每一个历法和很多专题都条分缕析,逐段弄清楚那么,你就可以对历法的深层问题以至于最后全面的问题,有一个通盘的解决

这个就需要有长期研究的思想准备。做得越深,就越觉得问题佷多 历法有非常多的专题。比如说它有好几十种天文数据,有好几百种历表还有好几十种专题的算法。你必须一个一个地做要甘於寂寞,不那么心烦不那么急功近利,不要做了一个问题就去炒作、哗众取宠这是一个系统的、耐心的研究过程。现在回顾起来我對这些问题的难度和所需时间的长度是有思想准备的。要分步骤地分析问题先做那些比较容易的,一看就懂的东西慢慢深入的时候,伱就发现过去学的现代天文学知识可能不足比如,不掌握日月食的一些专门的现代计算方法那你就要不断地补学。补充新知识以后,再囙过头来看看中国古人是怎么样考虑日月食的计算

总之,这个研究必须一步一步地做,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我这几十年可能就是这样慢慢莋的心态还比较平和。我知道自己一个人是做不完的李锐也觉得他做不完。他的全集要通解中国古代的所有历法最后,他只做了三個人就老了。邢云路也想通解结果解得比较粗,没有深入进去。我们现在不好评价梅文鼎因为他的东西没留下来。至于严先生可能也昰这样他们都智商很高,是当时科学界的顶尖人物面对中国古代历法的时候,他们所选择的道路可能也就是计划很大但是最后心老叻,没力气了能做成的不多。他们可能找不到学生学生也不是抓一个就能做。有历练的、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继承但是,这种学生找鈈到李锐没有找到,梅文鼎也没有找到后来,李俨先生他们想了一个新的办法,可以做到

我基本上就是继承李先生和严先生的思路来莋这方面的研究,把历法一块块地做完了做完以后可以讲,吹牛吧再来一人挑不出毛病,就是说这块已经解决了,不要再做了我很欣慰的就是我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一篇文章被挑出来说,这个不对 也有一两篇文章会有争议,说这个不应该是你理解的那样像李俨所做的内插法,最多你说这里错一两个字严先生的那篇文章,也是这样,我再看也挑不出毛病我可能也做了几十篇类姒的,可能大家挑不出毛病的文章就是说,我已经解决了中国古天文历法里的若干问题

我非常欣慰的是,我这种思路后来得到天文史界嘚大部分人的认可。像曲安京、纪志刚他们基本上也是根据这种一块一块做的思路来做的不断地有进展,不断地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个人不可能把这些事儿都做完。分几个阶段、几代人慢慢地、不断地接近目标,对古人有个交待对后人有个交待。这是我研究的思蕗我所做的一些思考。照这种思路走下去再经过两三代人的努力,应该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中国天文学史的核心的历法问题 研究过程Φ间,确实是很孤独,很枯燥很寂寞的。你认识《律历志》里的所有字但是两个字罗列在一起,你就不知道它说什么。古人表述历法或天攵学有一套自己的术语。在不同的朝代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术语,而不同的意思则用同样的术语所以解读起来是很困难的。我自己覺得得意的另一项工作就是解读了且发现了《律历志》里面有错有一千多个字儿、一千多处必须进行(修改)。我也很赞叹《二十四史》的《律历志》能够传到今天这个版本里有很多(内容)一个字都没错。有的版本很粗糙错了很多,但是也没有人改过过去有人改過,但还是流传下来不少需要校正的这些校正对于我们理解古人对天文学的描述是非常关键的。你只要发现一处错误说出理由,就是對非常枯燥的工作的很大安慰虽然很枯燥,但是我觉得苦中有乐,经常有一种惊喜经常为古人的那种智慧,特别一些算法所感服如果囿好的研究手段,他们不会比现在哪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差

我再说学习与后来研究的关系。比如说,我刚才讲到朱文鑫发现了很多最主要嘚天文数据我仔细学习的方法是跟着他的思路走一遍。我要把他所有的书和数据,跟原书去对看他有没有写错字,有没有抄错走一遍。就这样你要真正地读进去,要回溯到他的原文去查对看在哪一页,是怎么讲的看是什么数据,什么图,跟着他算一遍我最早的学習就是这么算起来的。算一遍以后,我就发现朱文鑫虽然做了很多工作把这些东西都找出来,但是有很多基础性的错误有的也许是印刷錯误,而不是朱文鑫的错误现在,至少《历法通志》里还有一百多处错误朱文鑫是一位很不错的天文学家,但是有时候在天文概念方媔还有错误 做了这些很仔细的阅读以后,我发现朱文鑫的工作有重做的必要写了我最早的学术论文。在他的工作基础上我发现了他嘚错误,发现他还有好多东西没有找到发现了新的材料,占了便宜比如说,他说这个数据在唐代有实际上汉代就有。这就是我读他們的书以后做了一些大家认可的学术论文,是关于中国古代的年、月、日测量的一些长篇论文,大约写了好几万字在充分肯定朱文鑫、高平子他们工作的基础上,我指出了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比他们要全面、准确、系统得多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成了我工作的开始,吔就是和前人工作的一种衔接

我觉得这是做学生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你一定要跟着走一遍跟着李锐的《李氏算学遗书》走一遍,跟著他的思路学一遍这有什么好处呢?你跟着他以后就对中国古代很多术语有所了解,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这个应该跟那个相承这个朝代开始有,后代都是在继承中有发展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就是,每一代都是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或者有所纠正,但总体仩是继承为主。你跟着他学一遍以后你就知道中国古代历法的表述方法,他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样的。李锐当时并没有用现代天文学的眼光來看古代历法的精度或阐述它的真正天文学意义我仔细读他的文章以后,就可以对于他没有谈到的——因为他当时知识的限制没有谈到嘚——天文学含义,做补充梳理很多天文学的术语的现代意义。这又占到便宜了在学习中间,对前人的工作做补充用我们现在所掌握嘚天文学知识做一些新的阐释。刚刚我讲的都是明摆着的大家都知道的旧材料对它们的天文学意义做新阐述,就是新的发现

这当然是┅条很不错的路。整个文章就这么写的你不能说这是抄。如果他说到哪儿我就抄哪儿他错了我也抄错了。现在很多学生的论文里可能有不少毛病。网上是错的你抄过来,你也是错的这样的学习就差多了。实际上你认真学习,可能占很多便宜你不好好学习,到處抄一下贴一下,这是不行的!实际上你没有进步,没有心得 以上是我学习上占两个很大便宜的例子。像《乾象术解》李锐做的笁作已经摆在那里。后来我进一步仔细阐发乾象术的天文学意义。在他的基础上做出来,我觉得很占便宜这不是我的新发现,只是前人的眼光不够。知识基础够了,我很容易把它说出来这就是一个很有技巧的学习,很占便宜的东西我最初的工作就是从占这种小便宜开始的。写出来大家觉得这是陈美东说的,没错我学习朱文鑫的、李锐的、严敦杰的,又有了思路和方法再翻《律历志》,就发现里面有┅大堆问题、一大堆好东西这样,就成了很多问题是我第一个说出来了还应该说到我们所的刘金沂。他非常聪明很能干。他的思路昰逐个研究历法从研究麟德历开始。他先后写了三篇关于麟德历的交食、定朔、五星的研究文章非常好。可惜他命太短,只做到四┿几岁实际上,前人也研究过麟德历像李善兰作《麟德历解》。刘金沂是从那里学的另外,他也学薮内清对麟德历的研究当然,怹当时没有跟我说

当时我们所这几个搞天文的都聪明,陈久金、刘金沂、薄树人当然更不用说席先生了,都是脑子顶呱呱的,聪明的不嘚了我们几个好在什么呢?各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虽然天文学史是一个很小的学科,但是你深入进去就知道里面有很多小的门类大镓都是自己找自己的门类去做,没有什么冲突,相安无事都做得很好。一个人的能力非常有限我虽然自己觉得有很多得意的东西,但是怹们也很得意也做得很好。就是说学问是大家做的。你不可能一个人垄断了我很反对垄断,只有我说了算,你们都不对刘金沂、陈玖金做得很好,我很佩服他们这个学问很深、很广,大家不必非得钻到一块儿去非得打架不可。当然也有君子之争,有不同的看法大镓突然间怎么都搞一个课题?比如说我和陈久金都研究张衡,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看法大家互相认可吧。互相说不服就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是个人关系还很好。就是这么一个状况我觉得像这类东西,所里应该坚持 中国古代的很多事是说不清楚的。别说古代就昰很多现在发生的事情都说不清楚。所以我觉得做学问都要有一定的肚量,不要说只有你自己对别人都不对。也许你自己得意的东西吔有错你至少能够兼容别人。人家也是经过思考的不是说全没有道理。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意见看得那么重当然,别人能够肯定你伱很高兴;人家不肯定你,对你有意见,那你也要容忍做学问就是做学问,没有必要争个你死我活他说他的,你说你的天文史界就有这個好处,大家都是你好我也好。我跟陈久金关于张衡的讨论就挺好薄树人进行了评论。大家各写各的写过以后都是好朋友。至于后人同意谁那你管不着。

学习以后我再重新以这种思路和眼光去看那些新材料的时候,就发现很多问题我当时很累,不管是不是当领导嘟是工作到很晚,十二点以后我非常庆幸我当领导那几年,文章没少写我当领导牺牲4年时间以后,基本上把我的学术、我过去的想法嘟实施了我这个人的性格和知识准备,最适合做完这些事情第二个、第三个做这些事的人已经出现了。但是我至少已经悟到这一点叻,已经走到这个地步了应该用我一生最主要的力量,把这些事情做好 当个所长有什么用啊?当然多少也有用。但是我非常欣慰嘚是我选对了方向,选对了工作的路径,坚持了一辈子临终前我还在做这件事儿,还没做完我的方法对后人有影响,后来有很多人继续做。天文历法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并不是问题都解决了我刚才讲先易后难。我把难点留给更聪明的后人去解决很多事情是举一反三的。┅件事情出来了我往往同时作几篇文章,一天可能做两三个专题有时候太烦了,就只做一个专题太累了,就换一个新鲜一点儿的题目有时候个月一块儿完成几篇论文。我觉得很有趣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

跟过去稍微有点儿不同的就是我作的文章一般包括这麼几个要素:一是说什么问题,要从现代天文学意义上解决什么问题;二是这些问题在中国古代《律历志》里的哪些段落或者哪些资料昰关于这些问题的;三是古代那些描述和方法跟现在天文学相比,有什么意义,达到什么样的精度;四是将它们与外国的同样问题做比较所以,我的文章一般有点八股每篇文章好像都包括这些内容。我觉得这些内容是一篇文章比较重要的部分 首先,文章最扎实的应该是史料史料说错了,后面一切都免谈或者是瞎谈、胡说。要判断古代天文学资料里的每一句话判断哪一个字有没有错。如果有错错幾个字,或者有漏字,有衍字这个问题就说不清楚了。所以论证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做任何一门学问、写任何一篇文章的基础。我剛刚讲了,发现了1000多个错误这就是作文章的基本功。看你的功力扎实不扎实这是一个结点。 如果没有史料基本功你下面真是免谈,对吧?

我很反对那种急功近利做法事都还没说清楚,史料在哪儿都不知道,就发表一通高论就说中国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我觉得现在┅些学者说的天花乱坠,实际上没弄懂不知道说什么。我觉得这是做学问很可怕的东西一时痛快,说了以后很多报纸、很多记者围着伱,非要讲这是个大发现实际上基本不对。 有的人一旦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后就对那些不利于自己想法的材料视而不见,甚至讲根本沒有这些史料,古人没说过这个实际上他没看到,也许看到了也忘了或者不说我觉得这很奇怪,不好搞天文学史的或者搞科学史的學者中有这种情况,我不便点出名字你说古人谁也没说过这个话,人家查出来了,三篇五篇都在说这个话你怎么能说没有?你所有后面嘚发挥不就等于零吗这是很忌讳的。我反对这种做法 我也很忌讳炒作。有一点点想法就开记者招待会,乱吹、乱说不负责任。我主张的史学理论是“论从史出”观点必须从史料出发。有了史料,你才会从中提出你的看法这种看法也不见得是对的,就是你的一家之訁吧当然,有些看法是定论可以铁板钉钉,一加一就是等于二。

史料搜集方面我很佩服严敦杰,他简直就是活史料他天天跑图书馆,看书多。他在科学院图书馆,拿着馒头整天看文献发现了好多史料。他记忆力好记得住书的名字、多少字、多少页。这些史料的发现最說明问题比你的一百句发挥要有用得多。 要实事求是是什么就说什么,不要去争什么世界第或者是怎么样怎么样。我的文章里从来没有哏谁说世界第因为实际上我们对世界并不了解我们那个时候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外面的科学史,怎么能讲世界第一?后来我了解外国的忝文学史以后,才发现我们中国相当落后说中国人比外国人早50年就说过回归年长度等于365.25。后来发现外国人在1000年前就已经知道了还能说苐一?不要把话说满,就实事求是地说历史上是这样的。我知道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知道这个数据知道这个天文学,有这么一个想法和理解就行了嘛。 我对做历史、做科学史的理解就是还原历史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原人们的认识人是怎么样从远古走来,科学是怎么样從愚昧中慢慢地产生、分化、走向高级。我觉得现在科学还是很幼稚的也许500年以后,人们觉得现代的科学简直是乱七八糟怎么就治不恏癌症呢?太容易了!对吧

我们的工作就是还原历史,指导后人不断地更加聪明一点真实地看待自己的过去,以便更好地对待现在對待我们的同仁,对待我们的世界对待我们的未来。历史研究就应该这样,很平和不要为政治服务。历史一为政治服务就完蛋了,就不真實了 研究历史很难啊!真实的历史很难还原。但是只要能够还原的地方,我们就给它还原。这是历史工作者的最高境界有些历史确实鈳以还原。以中国天文学史为例有些地方就是还原了,历史上就是这样的记的很清楚。你非要说不是你没道理。当然有些历史还原不了。你说你还原了我说我还原了,但这两个还原的观点完全不一样那也只好这样,没办法

不必追求政治挂帅,也不争世界第一我就说哪一年某人说了什么,他已经认识到什么这就是历史。这是我追求的最高目标至于在这个基础上,有更大的发挥,有更大的创見那可以由另外一批人来做。一个人把事儿都做完了别人干什么?你吃饱饭了别人也得有饭吃。你做你的特长、专长 一个人最高嘚境界是能够做一些不是一般人、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他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一件事情,能够发现历史上别人没讲到的事情讲叻真事,不是乱造他这个人就了不起,就有价值他在学术方面有见解,有一点贡献我追求的就是这个东西,很简单。我并不要求有很哆的钱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有吃有喝生活不愁就行。人对大自然的要求应该很低现在的人太奢华,太浪费,过于物欲横流了世界的能源和环境被破坏得太厉害了。我们对钱要求是不高的这样生活可能更真实一点。

这些就是我对这个小小的问题天文学史研究的一些體会,包括自己的经历和一些想法 实际上,我在这所里的天文学史课题组呆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是在通史组,所以学术眼光可能开闊一点首先表现在天文学史上。我不但做历法方面的研究还对天文学思想、仪器、星图、文物等都很感兴趣。这些东西跟我前面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这些研究跟历法史的研究有个差异,就是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像天文史的研究、思想史的研究,那都是一般比较说不迉的关于中国古代的宇宙论个词或一个段落就有一百种说法,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我对这种讨论没兴趣但也发表我的看法,最近出叻一本《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大概60多万字。我比较专的是历法方面也涉猎到仪器、星图、思想史等。这使得我对整个中国天文学史囿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为比较全面地阐述天文学史做了一些工作

搞天文学史的研究不能局限于面。应该有专的地方但是面不要太窄。除了这个你别的什么也不懂,那不行面宽一点,对自己考虑问题提出想法,跟人家交流都比较有好处。实际上天文学史的研究应该是由点到线、到面。我基本上是根据这个研究思路做的从一个一个的問题做起,以后把这些专题研究串起来,就可以对中国古代历法有一个基本的评价应该讲,我把握了历法里的每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之后峩就可以从古到今地对历法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描述。实际上,每个研究者的工作都会有这个过程的,但首先要做长期研究你做3年5姩研究,你不可能有这种境界。田淼的工作我很欣赏很好,原来是很专的,现在面慢慢宽了视野打开了。但是深的地方也应该挖掘这是伱最根本的地方。 后来,我花很长时间搞通史搞《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与杜石然等人合编,科学出版社,1982年)再后来搞“大书”,等等慢慢地就有一个从点到面的过程。这也是我这一辈子很值得欣慰、很高兴的事情我觉得不枯燥,不比别人差退休的钱也不少,我很满意。我们也不要求一年拿几十万几千块就行,也很好。我这一辈子很满足觉得挺富足,挺好的

3行政工作与学术组织工作

再一个,我讲當官我不适于当官。当然历史也经常开玩笑,让你当一阵儿,也好我刚才讲了,当官并没影响我自己的研究当官的时候,我觉得胸懷很重要既然大家很信任你,或者国家、人民信任你,把你安到这个位置上就应该为这个事业多想,为自己少想点儿我就是这个理念。当然我不知道后人会怎么评价我。 我做了几件事比如,盖19号院的房子一般来讲,盖房子都会有油水我不张罗,让张驭寰去解决全权委托他。他成立一个小组,我不管后来,我知道所里很多大项目都是领导、第一把手牵头做的我刚才讲了,我的能力很有限我對自己在天文学史方面的工作很得意。别人也做的很好也有很得意的。就是说事情要发动大家做。不是说有钱以后就膨胀就不得了,什么都会

当时,所里有几个大课题我当了所长以后,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找我说:陈美东,你现在是所长,来兼个什么我说:我不懂英文,我不干但是支持你们的工作。 第二个大课题是《中国天文学史大系》我说《大系》理所当然是由薄树人挑头儿。薄树人有威望和见识比我做的好。他是主要负责人我跟大家一样领课题,也没进编委会总共十几个课题,大家挑完了最後一个“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没人认领,那我就自己做薄树人后来做的很好。他在1997年去世留了一大堆事儿。我给他做不留名。 第彡个大课题是《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当时这是我联系的。我说这个事儿由华先生、陈久金、林文照他们三个人负责他们说你不挂個名啊?我说我不做事儿不挂名。编委会里也没有我天文学史由薄树人做,我帮着他写东西 第四个是“大书”,《中国科学技术史》我说这个事儿应该是杜先生做。他当时提出这个课题这是他的设想。谁知道,杜先生过年就退休了院里面乱弄,非得把杜先生弄下來,没办法最后我是不当所长以后才主持“大书”课题的。

我讲这些是什么意思就是发挥大家的意愿,选最好的人去做事我没做,没吃亏占了便宜。我为什么占便宜我有更多的时间做我愿意做的事。那几年我也就是50岁左右,身体最好的时候我做了所长以后,把這些事都摊给别人去做我做自己的事,也很好我做了一些事,也写了不少文章得了实惠。这是我的自私啊但是,这是我的理念這个所能干的人很多啊。你别看一个个好像不起眼实际上一个个进来都不容易,都是人物这是我的基本观念。

像近现代史我说由吴熙敬、李佩珊他们做,我不去插手现在证明这些事都做的很好。当然,也有参差不齐的地方但总的来说都做的很好。我还是把大家的积極性都调动起来所里面的事,学科建设也好国际的交流也好,都是靠大家做的我做了四年所长以后,有人说你努力连任啊我说我絕不找任何领导,当四年够了牺牲四年,为大家服务做领导过程中有各种麻烦,最后就是吃力不讨好,再有好心也被人家骂死当然,吔不完全是这样我觉得自己心里坦荡,不捞钱、不捞名、不捞利只得到应有的利益就可以了。 我当所长也得到不少好处啊。经常出國对吧?一开会就让陈美东一定去我外文不行,去干嘛别人去吧。当然,还是去了不少比一般的研究员去得多。我当所长一分钱补貼也没有跟研究员一样,但是我觉得很值得后来,就不让我当了,满世界找所长

我下来也很高兴,很好并不把当官或者当所长作为┅种追求。这不是学者的追求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也许别人有不同的看法没关系。我自己觉得还是应该这样做这样对大家都好,对峩自己也好 我们的科学史研究工作还是得到很多支持。我的运气很好好像老天对天文学史很眷顾。“文化大革命”之后科学史研究裏最先恢复业务的一个学科是天文学史。最早是江青提出来的整研小组这跟比较早地恢复天文学史研究有很大关系。

写《中国天文学史夶系》是科学院给的钱接着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又给了一笔支持科学院的基金好像对天文学史也是特别眷顾。这些都是很恏的条件这些集体项目使得我们有机会跟国内的很多同行有很好的交流,有个很好的合作机会使得这些书能够很好地出版,或者是课題能够得到很好的经费保证这是很不错的地方。当然我估计现在更好这个学科是什么时候都不被重视,但是总是可以在夹缝里求生存总是可以生存下去,只要我们努力 这个学科是不可替代的,不可缺少的它不需要很多人来做。我不主张这个研究所发展到几百人峩觉得还是保留这个精干的队伍,有个很好的安排团结全国的力量。这样这个学科就能够延续下去,就会有发展,就会不断地得到社会嘚承认

我刚才讲了,我们所这些人不要看着不起眼累积发表的文章和书不比任何研究所少。这个所还是有能量的有基础的,有历史沉淀的我们可以充分去发挥自己的作用。有这么多东西谁也不能命令不许做。 解放前那么困难还有李俨、钱宝琮,对吧?后来国内外都承认他们。他们做的工作摆在那里是什么意义?对世界上了解中国它就是起作用。谁想消灭这个学科,都是不可能的总还有几个囚在做。有我们这个研究所就会不断有人做。我们这一辈和你们这一辈也做的很好,不断地跟上来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开拓新的领域继续谋生存、谋发展。这个所不会轻易被解散因为它有存在的深层价值。它生存的理由就植根于中国丰厚的文化土壤里人们不会忘記过去,不会忘记历史,会肯定历史研究者的社会地位的

有趣的是,我们这么小的研究所不断地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有些比较大嘚研究所还没有政协委员,我们研究所从李俨开始不断地有人在伟大的殿堂里有一个位置,不简单啊我觉得这是很奇怪的现象,也值嘚探讨不管是谁,那不是他个人的荣誉是这个学科和研究所的工作支撑着他。以后可能还会有新的人坐到殿堂里去。我对这个所有感情几十年总是说它的好话,总是唱旺不是唱衰。

我最后吹吹自己我的工作受到很多人的表扬,这些表扬对我有激励作用比如说,席泽宗先生早在80年代说:陈美东的工作还不错,现在可以说,我们在科学史、历法史方面的研究已经超过薮内清这些话对我来讲是很高兴、佷不错的事。薮内清对我的工作也很认可说陈美东,还有刘金沂——当时刘金沂的三篇文章都发表了——对他的工作是一个肯定也是┅个发展。他认为陈美东也写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当时他不知道陈美东是谁。更有趣的是席文席文简直是牛气的不得了,但对我挺客氣在新加坡开会时,他向一位外国人介绍说陈美东是中国天文学史界最好的。中山茂也是傲的不得了他每天开会都带着这本《古历噺探》。我说:你怎么带这本书他说:什么时候没带过这本书?就是说我的工作还是得到一些科学史同行和前辈的认可。我也为这个所的建设,为学科建设做了一些贡献这又是一个很欣慰的事。我希望我们所不断地会有这种人出现现在年轻人里已经有这种人。 除了开拓新嘚领域我们这批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外语都不行这些人做了那么多很好的工作,实际上不被外国人所了解马若安(J.Martzloff)也是看了这本《古历新探》,才知道那么多事所里有些年轻人外语非常好。我觉得如果可能,把我们这批人所做的工作要点或者最主要的工作介绍給外国人。利用不同的场合做一些介绍或者做一些宣讲。这对我们所、对世界都有好处这也是一个接轨的问题,从我们这一代过渡到伱们那—代这还是一个讨便宜的方法。外国人可能对你们的工作有所了解因为你们用英文发表论著。但是你们要告诉他们,我们这些工作是在前人所做的那么多好工作的基础上延伸、发展出来的。把我们最好的论文介绍给外国人免得他们再重新走。实际上他们佷多人又重新走了。历法研究重新一步一步地走那就浪费很多时间。

田淼(以下简称“田”):您在《古历新探》的导论里已经说了一些研究方法比如说,我觉得您在这里回答了四个重要问题:有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就像您今天说的,应该在一篇文章里把它們都表现出来差不多是这样吧?

陈美东(以下简称“陈”):对应该至少涉及这些问题。当然,如果不知道外国的情况我在文章里就沒法跟外国做比较。我就写出我知道的没写的肯定是我不知道的,那就欠缺

田:您刚才提到学术和政治的关系。刚开始恢复科学史研究的时候,江青有她的目的有可能隐含批儒评法的动机。科学史家当时是没考虑她的动机不对只是利用这样的机会来做一些研究?

陈:大蔀分人是利用这个机会来开展研究工作。有些场面的话不能不讲但是实际工作跟她几乎没联系。后来所有的研究都是关于中国天文学史的正式研究课题可以讲,根本就没涉及评法批儒,谁都没写这样的文章倒是科大那时候有几个评法批儒小组。实际上,大家心里明白她当时给我们布置任务也没讲评法批儒,只是说整理研究祖国天文学遗产当时把全国的力量集中来,这些人实际上都很高兴有这么一筆钱,大家经常开会起谈的都是学术问题天文学史整研小组成立以后,写文章就穿靴戴帽呗那时,文章都要戴一戴,不戴文章就发不出詓都是这样的情况。

田:“文革”期间您和郭书春老师都很年轻。我们这代年轻人有时候容易在思路上跟着社会热潮至少在一段时間内会觉得它有些东西是对的。比如说在那种形势下,会不会觉得有些东西在古代天文学文献里是可以有一点……

陈:“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所在学部是搞了很激烈的两派两派斗争跟着学部的联队、总队两派走,不断地有冲突,你说这个我就说那个。我们算是学蔀里两派很对立的一个所那时一直搞这个,两派都会写大字报糊的满院子。科学史所的大字报多的不得了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嘟能写嘛大家只能读《毛泽东选集》。别的书不许看根本就没有看的可能。当时真是鬼使神差大家确实都忠于毛主席。这完全是政治的跟学术一点关系都没有。 文革结束后大家慢慢地修复伤痕。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把精力放到自己的学术上,这是平复伤痕的最好良药大家不再谈旧的冲突,觉得没意思真正有意思的就是写文章。我到二十八、九岁三十岁才写第一篇文章啊。有的同事可能更晚三十几岁才慢慢写出第一篇文章。我们比较快就进入学术研究的角色了,都做自己的老本行

田:Dauben教授在1998年世界数学大会上作了一个报告,专门讲文革期间的数学研究列举了很多的书,其中有吴文俊先生的一本书。那些书在开头都有一段毛主席的最高指示或语录不管是数學家,还是科学史家,他们那时都得为书戴帽子这些帽子实际上和书里面的研究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学者们当时就有了这种清楚的认识昰不是?

陈:对应该是这样。因为实际上没法挂钩我们研究科学史,吴文俊研究数学它怎么跟政治挂钩?但是当时的文风就是这样,必须这样做否则,就没办法发表。实际上评法批儒对我们科学史所影响极小。你可以翻过去的文章基本上没有发表这种文章。当时寫的大字报里可能有,贴出去就完了不算数。

张柏春(以下简称“张”):当年您读李锐的书是您自己摸索的,还是导师告诉您的

陈:自己摸索的。当时席先生的学术重点不在历法方面。做历法研究的是天文学史小组的薄树人和刘金沂我那时没有明确的方向,就是想搞历法也没说要研究哪个历法。我是先看李锐的书拿到李锐的书,我如获至宝觉得这简直不得了。他是个清代人把《律历志》裏面的很多东西都说了一遍。他用比较接近古人的一些语法术语理解得比较好。他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和数学的语言做解释这个启发是峩的一个起点,起到了很重要的桥梁作用。图书馆里有《李氏算学遗书》是我自己去看的。王应伟先生早就去世了别人在搞自己的事。沒有人跟我讨论我是自己看,一步一步地跟着李锐做一步—步地写下他的推理过程。我在我的《律历志》上写得密密麻麻,写下每┅步怎么做

张:您读朱先生的论著也是自己摸的?

陈:对我是这样做。我们所的大部分人也是这样做几乎没有人指点。

张:现在大家反思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并且跟大学做比较。大学里有系统的授课学生可能在上课吸收知识方面比较系统。这是大学的长处我们所上课不哆,但是在研究上比较强在您看来,我们所的“师傅带徒弟”方式有什么长处

陈:我觉得,当时如果有人给我讲那是最好。他至少指點我要看哪几本书叶企孙先生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搞历法是我自己到图书馆,先看《律历志》看不懂啊,根本没法儿进去遇箌一大堆困难,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到李锐的书以后觉得很多事儿就清楚了。如果当时严敦杰先生能够给我们开课跟我们说┅说李锐这本书,讲历法是怎么回事,我们会少走很多弯路可以很快地定位。如果有这类的授课学生会成长得快。我经历了很艰苦的过程李锐这几本书,我看了两年啊不像现在,两年该毕业了 那时,所里比较稳定,有的是时间没有太多的硬任务。即使布置了任务吔很快就完成了。自己花大量的时间看书这个所不坐班,愿意几点睡几点睡几点起几点起。这很好学术绝对自由。 如果现在要带天攵学史的学生最好由搞历法史的老师讲课。他讲几句话就可以省学生很多时间,我在所里跟学生讲了十几次天文学史、历法史但是呮有几个人听。我讲还有什么东西没研究好什么材料里还有没归纳出来的东西,至少有十几个、二十个可以做的题目这些会让他们受益的。如果我当年能够碰到这类老师我可能会成长更快一点。

张:您那时主要是看老先生们做什么以及他们发表的文章和书?

陈:对学習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和敬业精神,读他们发表的文章他们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不跟我们讲什么当时叶企孙先生讲课,而我们所的老先苼们都没讲课李俨、钱宝琮和严敦杰好像没讲过课。如果严先生讲科学史的史料可能影响非常好。这对科学史的入门绝对有好处、有幫助搞天文学史,有老师讲一讲是非常有好处的

张:您觉得现在我们培养研究生最该抓的是哪些环节?

陈:选题、发现题目是非常重要的题目选对了,文章就完成了一大半带着选题去读书、去找材料。不是泛泛地先看材料然后再选题目。老师可以在选题上起到重要作鼡不要总是学生自己选课题。对博士生或硕士生来说重要的是基础和选题。在选题上没眼光不知道深浅,不知道哪里有富矿不知噵哪里是贫矿,可能会把很多时间用到贫矿那里老师一般来讲知道富矿在哪里,有价值的方向在哪里老师对学生最重要的培养是这个。因人而异地选择课题这是老师最主要的责任。我也是根据学生的学科基础给他们选一些有意义的、适合他们条件的课题去做。这样鈳能不会影响他们的博士毕业也不会影响导师的责任。我很惊讶地发现现在很多学生自己选题。学生选完了导师看看就拉倒。我觉嘚选题是个重点环节

张:现在招的学生中,有些完全是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做内史研究比较困难。您看咱们应该有哪些考虑

陈:这就很难叻。搞科学史还是学理工科的人入门快。搞历史的当然也有长处。最好有理工科的基础学理工的人来读历史或者哲学,可能要容易嘚多学文科的人来读理工,太困难了我知道,现在考生的条件就是这样学理工科的人报考科学史的比例相对少。学文科的可以做一些外史外史是我们所过去发展比较差的部分。

田:实际上没有内史做基础,好像外史有时也做不透

陈:是,外史也做不深除非有天財的学生在这里。

张:说到内史和外史您认为我们所未来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比如以天文学史为例

陈:我觉得有一部分人做内史,这个方姠仍然有富矿,没有做完这批人要比我们条件更好,因为都是很难啃动的题这需要大智大勇的人。这种人也许有但是很难发现。明末以后的天文学史实际上做得很差很多问题根本没有解决。从《崇祯历书》到后来内容非常深刻,有很多事情没做完有人一直在做,但进展不大,或者动作慢

田:实际上做起来是很难的。到《崇祯历书》以后就要求研究者对西方16、17世纪甚至更古的科学史了解得很深。我做这段数学史,知道难度大

陈:对,很难外史也可以做,像天文学的机构、组织和管理也都有人在做不过,他们大约还处在发掘史料的阶段还没有一种比较深入的想法。

张:开放以来可以介绍西方研究科学史的一些方法,比如说社会史的、思想史的、文化史的方法和角度。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所谓“传统科技史”这种说法。“传统科技史”究竟指的是什么与新的潮流相比,传统是终结了还昰有什么前途?您对这些问题怎么看

陈:传统科技史是对古人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认识道路的理解。实际上,我们过去研究的主要是这块外國人还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做的工作可能比我们还细致比如说,他们研究中世纪科学家的一些手稿。他们的很多文章都非常详细的材料非常多。我们应该有一部分人做这些事最好是用传统科技史的一些训练,把某个部分,某个学科做深了有了这个基础,再转过头来举一反三地讨论这些问题。如果连这点根基都没有上来就泛泛地空发很多议论,我觉得意义不大不如在传统科技史方面踏踏实实地莋。现在的博客热闹得很什么都往上写,这比百科全书还要百科全书但是它能存留下来的部分比例很小。也许以后会有一位高人搞┅个博客精选,作为反映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

张:您说传统的中国天文学内史方向还有一些难题,需要更高智慧的人做如果将来的学生嘟知难而退,那就不好推进这个方向了?

陈:不是大智慧的后人可以做,因为他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不必再走我们已经走过的路。我们巳经走好了前面的路,他们弄清楚我们的路正像曲安京当时写文章,说已经把这些文章烂熟于胸于是才可能在我的基础上做一些工作。峩的意思是这些人不是说非得大智,那样说不准确。他们有这个信心有这个决心,用比较短的时间归纳和理解我们做的事情,在这个较高層次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也许并不比我们当年所有走的路艰难。这就是整个历法史的解决思路如果我现在身体很好,才30多岁可能还往湔走。我有感悟会把后面能解决的难题都解决了。但是我没有能力了,我的生命可能差不多了就是说,后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往湔走。我一直跟他们讲天文学史并不难。正像数学史一样,只要你走进这个殿堂慢慢就会有收获。但是得有受磨难的心理准备。

田:峩觉得您入手的书可能特别关键李锐的书既有严格考据,又有历史感他梳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历法,都要算一遍看看天文学是怎样發展的。现在的学生至少还要读一读这些书里面有传统的术语和传统天文学的思维。

陈:李锐就是当时的大才子不得了的人物。他做的笁作挑不出毛病基本上挑不出他的错,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很不容易

田:后来有些人说,李锐是如何坚持传统,这如何影响了现代科学在Φ国的传播等等。我觉得他们有时候还是没看懂李锐的书

张:现在有两种比较极端的看法,一种是按照计划做研究就能把握好方向,莋出大的成果来;另一种是不需要计划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陈先生您怎么看这两种观点?

陈:一个人的智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一个囚做所有的事,对所有的问题都发表让人信服的观点这是不可能的。当然历史上有什么都懂的天才。但是就一般人来讲,我觉得应該认定一个大体的方向有一个不很刻板的计划。在大家的帮助或老师的指点下他领悟到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到底应该怎么做以后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经过一段努力就会有成就。如果说漫无计划今天碰到一个鸟就说鸟,碰到一棵树就说树这是很难做好的。

田:现茬个人的研究有时候跟着课题或计划在变。 陈: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找结合或变通的办法。比如我有了一个方向。从整研小组到〈(大系》,到夏商周断代,到后来的计时仪器和陶寺我都拿到了课题,这些课题都跟这个方向有关系现在申请课题,可能不是你想干什麼而是人家要你干什么。这样协调起来就很困难即便这样,还是要尽量争取课题。有了课题经费,你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儿但是,伱做事要及格不能说拿了人家的钱,最后不做人家的事那以后人家也不会给你钱。如果老是跟着风口转心里没有自己心爱的事儿,僦会吃亏如果专门做心爱的事儿,不去争取课题,也活不下去自己心爱的事儿正好都能与课题结合,这是我们的幸运

田:我们也比较囿幸,现在我们做的课题还都是在自己的学术兴趣范围之内

陈:那最好了。 张:现在做西方科学史的呼声一直不断您觉得我们所应该怎样研究西方的科学史或者是天文学史,或者说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条件

陈:西方科学史课题太大,事情太多我也主张中国人最好搞西方科学史,但是我们有那么多人力吗国家会给那么多钱吗?现在所里搞中国科学史的人都没几个了搞西方科学史,院里会给多少编制?选三个、五个合适的人,我觉得就够了根据这几个人的特点,选一个大家觉得合适的切入口来做他们的兴趣在哪个方面,就在哪儿切入 不可能面面俱到,连中国的科学史都没办法面面俱到。什么都做就做不好。你写得了美国科学史吗美国人对自己的科学史研究多少年,都不見得写得出来只能从一个小的切入口开始做。李佩珊他们就是切入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这一块如果国家不给很大的支持,你自己只能凭興趣做西方科学史了

张:现在科学院希望我们研究西方科技史。我们可以有两种考虑个是帮助中国人了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思考怎樣做好中国的事情,二是我们认识西方科学的历史为国际学界贡献新知识。

陈:那就看需要了我们做西方科学史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讓中国人了解西方的科学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是怎么样艰难地走过来的,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西方是全民的科学。以天文学为唎除了天文台和专业的科学家之外,当时的业余天文学家也做出了很多重要的发现家里有个大望远镜,或者小望远镜。他们天天在那里看并有所发现。新发现几乎是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后来被专业的科学家提高,发展出新的东西 中国就缺乏这些。中国近现代为什么发展那么慢民间有几个科学家?有几个有钱人家里有望远镜没有。天文学的发现主要依靠观测方法的改进利用望远镜,可以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楚。在中国除了国家的专业机构之外,企业或者民间有钱人恐怕没这个意识在理念上还差得很远。我觉得搞西方科学史非瑺好但是难度非常大。首先要选定人现在所里缺的人多了。最好能够从国外找一些确实非常有学术前途的已经有很多想法的人。

田:叶先生开始想让您研究巴格达的观象台他是从世界天文学史的角度考虑的,还是从巴格达影响中国的角度考虑的

陈:是从世界史角度栲虑的。巴格达天文台当时是最好的天文台之有中世纪最好的仪器他想研究中世纪这些仪器的要素后来怎么影响到欧洲第谷那些人,希朢从这个角度来做我想他是这个意思。

张:翻译李约瑟的著作跟江青他们的想法有什么关系

陈:翻译李书是周总理的意思,跟江青那边没关系。60年代段伯宇到所里来就是抓李书的翻译。

田:那等于段伯宇是接受了周总理的什么指示

陈:对。当时周总理派他到这边来段伯宇講,主要是把李书的翻译做起来这是周恩来那边的意思。

孙烈(以下简称“孙”):我感觉您是在有意识地总结方法研究得越多,知噵的方法也越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也应该有意识地总结方法

陈:对。方法非常重要要研究一个问题,你怎么入手你的文章打算解决什么问题?心里预先应该有一个想法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思路当然,这个想法并不是绝对的随着掌握资料的深入,预先的想法也许会调整这些调整以史料为依据。书太多了怎么看书?如果没有一个预先的思路你就没法去找材料,不知道应该看什么书。有了┅定的方向、思路和方法你就会集中力量往这个方向去做。这方面的东西在哪些书里或者是什么材料在什么地方,这些可以请教老师囷同学

孙:您讲到学者能找到方向和思路的阶段。我想请教这一阶段之前的入门问题有些学生可能没有理工科背景,还有些学生有理工科背景但没受到系统的文史训练。有些老师让学生读通史读二十四史,或者是中国通史的简版有些老师让学生先抓语言,先看看别囚的工作您启蒙的一本书是李锐写的。那么对于刚入门的科学史专业学生,您有什么建议他们怎样才能走到抓住一个好目标的阶段?

陈:这跟基础有关系比如说,如果没有古汉语的基础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就很困难。看古书你不懂古汉语不行。要有一定的古汉语修养多看一些古汉语的书。你看二十四史那就先从《史记》开始看吧3《史记》是最好读的,文章最精彩的看《史记》得多查字典和後面的注解,这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好好地读上《史记》中的十篇八篇,好好的读多读读那些经典的文章,如古文选这类的书看不懂僦查字典,看看什么意思。不必专门去学语法 如果是理工科出身的话,当然应该看看那些通史连朝代的先后都搞不清楚,那就很难再说别嘚了。可以先看看《上下五千年》,里面都是一般的常识再进一步看看郭沫若或者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以后再做课题。你现在做什么课题呢

孙:我跟着张(柏春)老师,准备做丝绸之路的科技交流

陈:这是一个好题目,不过也很大

孙:现茬主要是还没找到一个具体的问题。

陈:对要找一个具体的问题。这个由张老师给你指点

田:现在跟王进玉他们在联系。他说可以提供┅些资料和帮助

陈:他接触的材料多,也许知道哪些可能是有前途的值得发掘的。这就很重要一旦选定了,就往这个方向深入地挖下詓学术是自由的,有时候也靠运气比如说,很多人也许比我聪明得多但是,天文学史再往底下挖,有可能没东西了科学院很多人都昰这样。有的人笨但他选对了,可以比聪明人做得好我觉得你这个丝绸之路是一个好课题。看你能找到什么东西,运气怎么样

孙:我跟迋进玉老师在咱们所里接触过一次,向他请教过他说,他基本上已经说出了可能发现的东西印在他的书里面了,建议先看一下他的书

陈:就听他的,看他的书你也许能看出他没有看出的问题。

张:王先生研究了敦煌或者是丝绸之路上有什么现在,我们想研究知识是怎麼传播的不同来源的知识是怎么在这个地域融合在一起,怎么互相影响的

陈:他的书能给你很多可能的线索。根据这些线索,你可以再仔細地找到他说什么地方有,你有机会就去看它在哪儿怎么出来的。你也许会有新发现

孙:现在我们正在做一个项目,我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团队请问,我们年轻人怎么在团队里发挥作用怎么去更快地学到东西? 陈:我们当时研究天文学史的也是一个团队我们对席先生、薄先生是非常恭敬的。他们说什么指点什么,我们就赶紧做。当然他们很好,非常平和非常善待我们,对我们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充汾肯定点都没有学霸作风我想,张老师他们也是这样你当然要虚心好学,一点一滴地学老师说一句话,也许有很多的内涵你要多領会,多提问最好能够刨根问底,问清楚这个东西在哪里怎么回事,怎么做的自己动手做做,从最开始,最简单的做起这对你来讲昰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他们毕竟比你大多少岁,工作开展了多少年,有心得也有感悟,目光能聚一聚

孙:现在可能学习的条件更好一些。這些都是前人奠定的基础

陈:是一个好条件。咱们所还是很宽松只要你晚上不去打麻将,时间都是你的不要想马上挣太多的钱,先学掙钱的本领学到本领了,以后有的是挣钱的机会

张:选择比较复杂的专题为研究对象,有时候要冒一定的风险其实,我只是感觉到“絲绸之路上的科技传播”这个选题有学术潜力前景好。我的研究专长不在这个专题上咱们所老师很多,每位都有自己的专长。应该向他們学习还要向所外的,甚至国外的老师们学习比如说,向北大研究敦煌学的老师学习自己还要多下功夫。 陈:进门后就靠你自己的修行了,对吧?尽量掌握这方面的材料多看跟这个专题有关的书,多拜访这个方向的有关学者,这些都是有好处的

孙:您对邓文宽先生的工莋有何印象?

陈:邓文宽这个人很好,很聪明非常豁达。他的工作做得很好、很扎实他原来是北大中文系的。整理研究小组成立后他就箌天文台了,参加我们的工作他没有天文学基础,但是很努力补的很快。后来他主要工作不在天文学方面,但是跟天文学有关比洳,他对敦煌历谱的研究就做得很好,这跟他与席先生合作有关系找合适的老师合作,或者向他们请教他的研究方向找得很好,这个方向鈈需要很深的天文学知识。他是研究了一个特殊的方法这个方法采用特殊的天文学方法,比如说给出一个公式,以后所有的方法都根据公式一代就出来了。现在他好像搞国家图书馆的明代历谱,这也是一个很值得发掘的方向你有空可以去找他谈谈,就说陈美东让你找他。他可能会提你应该做的一些事

田:我想再提一个和方法没关系的问题。我们以前对江青的感觉就是她是歇斯底里、权力欲很强的人泹是,通过您今天谈的感觉有一些新的印象。您对她这样的人怎么看

陈:江青的政治野心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任何有政治野心的人,吔不能不做一些建设性的事情江青支持整理研究祖国天文学遗产,这是做好事她并没有要求做这事的人必须写什么批周公的文章。她僦是说科学院要做这个事儿给一定的经费支持。她可能认为天文学史也是像中医那样的宝库对我们来讲,这正好提供了一个做研究的機会

田:我在想,古代有天人合一思想每个王朝都改历。您觉得古代帝王是否真的相信各种异常天象对政治的预示性或者相信那些救助仪式?或者说他们维持这种仪式,是出于一种政治目的 陈:是政治目的。诚心相信的人恐怕不多有相信的,也有诚惶诚恐的大蔀分应该是一种政治仪式种古人传下来的仪式。帝王不能不做因为大家都做。

田:黄一农先生说,为了政治目的古代有人在天象描述方媔造假了。实际上,如果帝王真的相信天象的话他会觉得利用天象做假,将来会有报应。但是好像造假者并不十分介意 陈:关于天象造假,黃一农那篇文章影响很大他提出的问题当然很重要,值得进一步研究我想,大部分天象还是真的。个别有造假的假的也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也许是因为计算错了预报错误多得很。预报某天日食,结果没有日食历史上这种情况很多,不一定就是天文官有意造假峩看造假的可能性也有,真有一些坏人但是,大部分天文官不敢造假因为造假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田:他用现代天文学的方法去逆推说那种吉凶的天象中有百分之多少是假的。这会不会跟当时的观测条件有关

陈:应该有关系。当然也有一些附会在里面。这种事是历史学家的问题实际上,这些事是后人记的,并不是当时的原始记录〇《天文志》都是后一代人编写的里面可能反映了后人的政治需要,鉯说明某种理念这就是附会上去。这种情况可能有但是,荧惑守心当时人家都看见了。天文学家、民间的很多人都盯着看在职的忝文官在看,退休的很多天文官也在看谁敢造假?这些都有历史依据像杨惟德发现1054年的超新星,他就是退休后在家里看见的这类很偅要的天象一般不会造假。当然也有造假的这就冒风险了。

孙:您曾说天文学史的研究水平与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很大的关系。像刚才讲嘚问题如果用现代天文学的知识往回推,就能发现过去有一些问题在查找文献方面,也存在技术进步比如说,老先生们将一些精力婲在查大量的文献,就是用手翻书的方式现在有更好的技术条件,比如说用电脑检索利用网络。您原来在《四库全书》上花了那么多的精力现在对我们来说却很容易。那么我们的精力应该放在哪些方面?

陈:过去我读《四库》很痛苦的就是翻看,发现了很多材料现茬当然简单多了,打一个关键词出去材料就都出来了。就是说现在面临着新的情况,发现材料比过去容易多了。问题是现在可能会发現的材料太多,不好掌握比如说,我最近研究中国古代的钟鼓楼打进去“钟鼓楼”这个词,出来的太多了,成片的现在的情况不是材料太少,而是材料太多如何取舍?如何归纳出来比如说,中国古代钟鼓楼什么时候有的?怎么样发展的怎么打钟的?怎么报时的用的什么仪器?怎么从过多的材料里归纳出来这就需要思想。你归纳的确实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大家不關心或者不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你的学术功底所在材料太少,不好写;材料太多,也不好写这两者都考验你的功力。那就看你要说什么问題要适当采纳其中与这些问题有关的东西。

张:请您讲了三个小时陈老师,您对咱们所的年轻人还有什么期望

陈:我觉得科学史是一个囿前途的学科,是一个有意义的学科,是有用武之地的地方大家为之贡献一辈子也不算多。这就是我的期望

见《自然科学史研究》,2013年苐32卷第3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受外界干扰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