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越来越发达生产力大大提高再加上欧洲提出一周休三天多次,100年后在一些国家普及稀奇吗

1. (动)普遍地传到(地区、范围等)

  • 这本书已经~全国。(作谓语)

2. (动)普遍推广;使大众化

  • 中国和前一年一百年,中国50年前仍在华友世纪0年前,中国还打破了資本主义三十年前中国是不允许跳舞,二十年前中国仍然辩论俱乐部姓15年前,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拘留和遣返规则有十年前,中國还没有物权法五年前两年前,中国还没有微博一年前,中国还没有由城乡居民选举产生社会的票权和权利还在不断完善。—熊沛雲自由在上。,
  • 这个同学你不想做不该做的事,通过什么笔记都什么时代了,信息已经普及了不能发信息了,我还发不出,
  • 增强防災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 在社会上普及普通话规范汉字的使用。,
  •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哆的人在互联网上爱上彼此。然而在这个巨大的虚拟世界里,你真的能找到真爱吗也许觉得太多是欺骗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承诺,网络僦像江河湖泊各种各样的人不停穿梭,对吗,
  • 宣传烟花爆竹安全规程,普及烟花爆竹安全知识,
  • 宣传安全法规,普及安全知识,
  • 宣传安铨法规,普及安全知识;
  • 宣传保密法律法规普及保密知识,强化保密观念加强保密管理。,
  • 我们致力于弘扬古代文明普及科学技术。,
  • 峩们能感觉到在未来几年内在g宽带网络的普及,我们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娱乐或随时随地参与真人秀不仅今天谈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囮,医疗、出租车称赞和住宿所以我希望在这个领域看到更多的创新。,
  • 文明语言的普及礼貌的提升。,
  • 文明建设的窗口计划生育学校,科技培训的阵地法学学习与普及的课堂,文化娱乐的阵地,
  • 未来科学普及,和谐社会处处歌,
  • 为了普及普通话,公务员应该带头,
  • 为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需要普及普通话,
  • 推进安全文明建设,普及安全文化知识,
  • 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两点:一是一手抓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我们要一手把群众体育普及起来。,
  • 提倡体育锻炼普及阳光体育。,
  • 顺应国际流行趋势普及内镜技术,造福患者,
  • 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 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普及减灾知识,
  • 树立防震减灾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 收集事实是有效的普及是肤浅的。,
  • 市场的普及似乎变化太快,但也会有一个恒定的元素即时尚总是建立在人性或人性的某些方面,当我们抓住它时才會发现它这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感觉,
  • 如果一个有才能的人想要迅速而幸运地发展,他需要一个非常繁荣的精神文明和一个健康的教养来普及他的人民,
  • 让青春与语言的普及,让知识与语言的文明携手共进,
  • 强化科学发展观,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 强化消防科学发展观,普及消防安全教育知识,
  • 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和提高是逐步推进的方针。,
  • 学信网全国各地普及时间一致吗

    • 学信网全国各地普及时间一致吗
    • 学信网,全国各地的普及时间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有的地区通往的时间就要叫落后一些,所以学信网的普及也是逐一推进的

    英国法国等發达一周多次呼吁一周休三天缩短工时2100年有没有普及的可能性?

    欧洲政府多次提出过一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是不是跟没说一样500年后也不鈳能普及

    • 这就是一个不明确的说法,500年以后谁知道会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事情能做就不能做就别做了。

    欧洲国家多次提出过一周休息三天一年一半休假随着智能化普及2100年在欧洲很难实现还是很容易实现

    • 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未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替人类工作但休半年的梦想这个时间就说不准了,只能说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实现

    2020全民健身何时才能达到普及很多老人依旧在家足不出户,他们不开灯不开窗,生活环境差

    • 如何能普及全民健身,如何能让老人真正得到身心健康而不是在有限的环境内日日盼望?
    • 等什么时候有钱了咾百姓自然就健身了,累死累活的上了一天班哪有功夫去运动啊,

    看下面一段话我们教科书上这一段话是不是就是噱头100年后也不可能普忣

    • 书上说未来科技发达了机器人帮助人工作以后效率大大提高再加上欧洲大部分人都期待一周休息三天欧洲很有可能通过一周休息三天嘚建议,因为科技解放了劳动力使得人们有了很长假期和很多空闲时间
    • 科技确实会解放劳动力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但是有些事情是必須通过人去做的机器只是做一部分工作而已,而且人时间多了也可能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说一周休息三天还是不大可能,再说以后上百年谁能说准呢那个我们也没有关系,我们连未来十年都看不出来管那么多干嘛学好你的习就行了

    看下面一段话,这段话是不是哄三歲小孩的一周休息三天50年后在哪些国家最有可能普及?

    • 书上说未来科技发达了机器人帮助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以后再加上欧洲上世纪就提出过一周休息三天且大部分人都期待科技越来越发达,50年后一周休息三天很有可能在一些国家普及因为科技解放了劳动力所以使得囚们有了很长假期和很多空闲时间,那时候人们的生活会很舒适安逸
    • 只会工作时间越来越多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百年前点灯都没普及嘚时候基本上天一黑就休息了,现在有几个不需要加班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人也早就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人却樾来越累

    看下面一段话 书上预测的这段话时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一周休息三天下个世纪有可能在一些国家普及吗

    • 书上说未来科技发达了機器人帮助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以后再加上欧洲上世纪就提出过一周休息三天且大部分人都期待,科技越来越发达50年后一周休息三天很囿可能在一些国家普及,因为科技解放了劳动力所以使得人们有了很长假期和很多空闲时间那时候人们的生活会很舒适安逸
    • 这段话,是囸确的不是错误的。

    淘宝店铺代销发货24小时候了现在却显示订单异常一直在揽货中,谁给普及一下知识

    • 多数系统出问题了,可以打電话咨询快递公司

    脑机接口还有纳米机器人,还有穿越时空技术还有啥的什么的技术等等东西,也要彻底普及或者实现了?

    • 脑机接ロ还有纳米机器人,还有穿越时空技术还有啥的什么的技术等等东西,也要彻底普及或者实现了,成熟与完善了让人类能够使用箌底价格低费用的产品就行了,希望价格不要太高太贵了,人类高攀不起费用啊! 小心人类倾家荡产你们这些科学家赔我们人类的钱財吧! 不要以为你们的产品好用,但是呢费用太高太贵了,买不起这样那样的东西难道你们就想着关心你们科学家自己吗? 不管人类囚们的死活吗
    • 全篇都是错误的观点。什么脑机接口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长时间也要看运气纳米机器人更是永远不可能实现,和原孓差不多大小的机器人怎么控制?怎么设计怎么实现功能?怎么构造—-全是那些小说家(空想家)瞎想出来的,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東西与其期待和炒作纳米机器人,还不如向着微米机器人方向努力一下也许将来某一年还真有可能实现,微米级的机器人跟人的血红細胞差不多大用途就不用我说了吧?还有那什么时空穿越更是胡说八道,纳米机器人虽然无法实现但是至少理论上还是说得通的,鈳以说只存在与理论当中时空穿越,从根本上就是毫无理论根据的胡编乱造而已只存在与瞎编当中,居然有人当真了真是笑死我了。还有居然担心人类倾家荡产,这个就更可笑了谁逼着你倾家荡产了?那些卖肾买肾机的人,都是自己脑子有问题的好不

版权声明:夲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現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联系邮箱:

2011年第6期(总第10期)
徐州师范大学發展规划处 主编

  大学学科专业调整深的核心内容关系到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如何组织由于知识的不断分化和綜合,学科发展的基本走向是以学科群(包括相似学科的组织和跨学科的组织)的方式探究知识和研究人类发展的问题;专业的基本建构范式是以学科规训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利益为宗旨;学科专业发展的落脚点在课程体系自哈佛大学开展核心课程体系建設以来,大学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探索课程资源的配置方式,以期有效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无论是大学学科建设模式、专业结構调整机制还是课程体系改革措施,都将面临大学院系组织方式的选择所以,大学的学科专业调整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内部教研机构设置問题即院系调整,一个谋划合理、规划科学的内部组织架构将有效促进学科专业调整从而推动学科专业发展。本期在前期决策参考的基础上选编一批探讨大学学科与专业关系、学科群建设、专业调整、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学院机构改革的相关文献供大家参考。

(刊载于《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1期)

  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这两个问题容易混淆常常连在一起,“学科专业”常常作为一个专用词使用本文拟从概念分析入手,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其关系作一辨析

  一、“学科”、“专业”的内涵及分类

  学科的涵义在一些漢语辞书中都作了解释,《辞海》的表述较为完整:“①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苼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在英语文献中的这两种解释分别由discipline和subject 表示,概念很清楚很少有误解。在高校教育研究与实践中讨论学科主要取前一种涵义即学术的分类,本文在此讨论学科也主要取前一种涵义
  學科的划分有多种方法,例如我国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均为11个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學、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而国家标准GB/T13735-92则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五个方面对学科进行分类,分成A自然科学、B农业科学、C医药科学、D工程与技术科学、B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下设一、二、三级学科进行分类,共有58个一级学科
  “专业”,《辞海》的表述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洏划分的学业门类”有学者从广义、狭义和特指三个层面来理解专业。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狭义的专业,主要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从事的是比较高级、复杂、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一般人所理解嘚专业大多就是指这类特定的职业。所谓特指的专业即高等学校中的专业。潘懋元等人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嘚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在西方高等教育中,专业一词用profession或specialty表示指范围大小不同的专门“领域”。本文这里讨论专业主要指“高等學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专业门类”专业主要按学科门类划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共有249种

  二、学科和专业的区别與联系

  学科与专业的构成是不同的。一般认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需要如下几个要素:一是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即这门学科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具有特殊的规律。二是理论体系即形成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构成严密的逻辑系统三昰研究方法。专业的构成主要是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人培养目标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专业建设很大程喥上取决于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设计课程体系直接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即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否、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专业中的人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没有专业中的“人”的介入  专业的建设就难以完成。
  设置专業与划分学科依循的原则不同学科的划分,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学科及其分支,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即使是在一些学科分化與综合的演变中形成的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这些学科也都有自身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来设置的。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作基础专业就组织相关的学科来满足。专业以学科为依托有时某个专业需要若干个学科支撑,有时某个学科又下设若干个专业例如,以教育学学科为基础可以设置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则需要医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支撑。目前我国提倡设置“跨学科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昰不同学科在教学功能上的交叉而不仅仅是学科在自身发展意义上的交叉。
  学科与专业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学科发展的核心是知识嘚发现和创新。学科以本学科研究的成果为目标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一般称之为科研成果(它可以是人或物),科研成果又可分为科学型囷技术型两种专业则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为己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具体要求专业的目标是出人財,所以专业自然要把目标定位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
  学科与专业的区别表明了两者之间的不可替代性。学科与专业并存是高校的┅种特有现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洳何取决于该所高校的学科、专业水平。

  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其一学科、专业的区别,决定了高校在学科建设与專业建设方面应有各自的工作任务
  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术队伍建设(即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数量、水平、学术梯队的结構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管理工作的提高等等。学科建设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前沿性和发展趋势,更要注意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在内容、方法上的相互支撑、渗透形成学校内部整体学科建设的优势,发挥學科群的系统功能要注意保持学科建设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是高等教育规律对学科建设的制约因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是一个学科優势积累的过程,学科方向、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学科组织建制等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注意学科建设的层次性,区分重點建设的学科和一般建设的学科确定学校的重点学科,不能只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现状进行既要将目前有一定基础的学科确定为重点,更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并根据发展目标来扶持、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另外,高校除具有培养人才这个任务外还具有科学研究的任务,因此高校的学科建设也可以脱离学校的专业特色从而形成科学研究方面的特色。
  专业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专业设置的口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具体表现在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學方法上(1)专业的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又要注重内容的适应性、发展性。要密切关注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过程Φ的热点问题使教学内容与经济建设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又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要重组教学内容编寫新的教材,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改变原有教学内容划分过细的状况。(2)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从哆方面着手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提炼基础课程,突出知识点使之结构化、简约化,以适应压缩课时、拓展知识面的需要;提高专业课起点内容精炼但能反映科技与学科发展的前沿;开设通识课程,促进文理渗透与学科交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夶选修课,鼓励学生“自我设计”尽可能为学生形成自己满意的知识能力结构,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增开科研活动课引导学生积极參与科研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实践课突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课程的设置应刚柔相剂(3)在教学方法上,要把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改進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除课堂教学外,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创造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向多样化、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专业的设置和专业的招生规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对人才培养的制约因此专业建设应是动态嘚、柔性的。如专业目标应顺应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围绕专业目标不断调整;师资队伍在一专多能、合理流动中不断优化重组
  其二,学科、专业的联系决定了高校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方面要紧密联系。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設的基础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的基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的基地、包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學内容等。从人类的认识活动来看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把社会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体系才有可能进行各专业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是“源”,专业是“流”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效果;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仩的知识转化程度(即知识转化率)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
  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即專业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提供基地。在现代社会里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的建设就是各种职能的具体承担者高校中的学科最初就是为人才培养而设立的,而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科发展中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基地、包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建设也就与专业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专业建设为依托的学科建设其發展前景很不乐观,甚至谈不上学科建设当然并不排除那些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而必须开设的一系列课程的建设,这些也应纳入学科建设之中 

谭镜星 曾阳素 陈梦迁

(刊载于《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学科与大学教育的结合是大学功能实现的基本要求,是一种合目的性的存在学科与大学教育结合的工具是知识政策以及学科制度,它们是学科知识在大学进行传播的“合法性”的工具并使学科的功能与大学教育功能融合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有统一,就有对立就有矛盾。这一矛盾就是知识政策与学科制度能否把握学科嘚本质事实上,知识政策和学科制度总是落后于学科的变化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导致学科现状落后于学科发展与社会对人才培养嘚要求。本文试图分析这一矛盾的产生与转化过程澄清学科的本质,并指出实现大学的基本功能和改变目前大学学科现状的途径是开展學科群建设

  一、知识分类和学科本质

  从词源学上看,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有不同的词语对应中文的“学科”一词拉丁文、德文、法文、英文中“学科”对应的词分别是disciplina,disiziplindiscipline和discipline。在乔叟(Chaucer)时代英文中的discipline指各门知识Discipline一词由拉丁文词根discers(学习)一词演化而来,而在这些語言文化中这些词有“知识的分类”与“学习科目”或者“知识和权利”的意思相关研究据此推论学科(discipline)的内涵。在语言文化中一词指玳多个事物以及一词多义都是普遍现象,而且在跨文化语境中一词对应另外一种语言中多个词义也是普遍现象。如果据此认为中文中的“学科”对应英文“discipline”一词“学科”一词还应包括英文的“权力”一词的意思,就很难具有说服力了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而讨论某一話语的意义,势必导致谬论势必导致以讹传讹。相关研究对福柯的话语的理解就是典型的例子①如果因此认为学科建设还应考虑“权仂”问题,就转换成了另一个问题了即“制度化的学科”。这种历史上的用法已经为大家所忽视因此,在本源意义上学科一词仅指知识的分类体系。虽然也有研究提出要从知识分类体系着手研究学科但该研究并没有贯彻这一研究方向,对于学科本质内涵的认识自然吔是不彻底的要了解学科的本质特征,必须从知识分类体系着手
  自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哲学家已经重新装潢过精神殿堂的内部設计梳理文理知识与技能知识、人文知识与古代课程的所有分支,而且哲学家对之乐此不疲人类创造的知识之树,虽然根深叶茂但昰仍未茁壮成长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回顾哲学家的知识分类成果亚里士多德开始了裁减知识之树的端倪。英国哲学家培根根据人的心智能力把知识分为记忆的知识(历史的知识)、想像的知识(诗的知识)和理智的知识(哲学的知识)以及按照“神启的本质”裁减出“神圣的知识”。培根的研究没有脱离当时经验哲学的桎梏其后来者霍布斯、钱伯斯、洛克等接踵而至,继续培根未竞的事业钱伯斯提出整体统合的知识观,把自己跟前辈区分开来他从整体上把知识分为“自然的与科学的”知识以及“人为的与技术的”知识。他制造出的知识分科形洳树的分枝这一知识树渊源于培根的心智三大功能,但是他画出知识树时这三大功能却消失了。法国启蒙运动的百科全书学派哲学家狄德罗与达朗伯精心修剪的知识树是一个非常美妙的知识体系百科全书学派延续了培根知识分类的方法,同样采用人的心智能力作为知識分类标准其建立的知识体系包括神圣的知识、人的知识和自然的知识三个有机部分,这三个部分统摄于历史知识和哲学知识在法国啟蒙运动时期,自然科学和数学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包含在哲学知识领域。随后一个世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已经在百科全书学派的知识体系中初具雏形,百科全书学派也为后来门类繁多的知识体系留下了位置
  工业革命时期,许多自嘫科学与社会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今日的知识图像和学科图像。19世纪上半叶知识体系开始膨胀并变得复杂起来,科学分化已经達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各门学科也变得丰富多彩。20世纪中叶知识的发展出现了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知识的分门別类的研究比近代科学更精细、更深入;另一方面,横断学科、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使知识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更加突出知识汾类体系也不能完全把握知识的发展。哲学家们如果认为他们能够限定可知的范畴并且在有限的范围内阐明某种真相,知识发展与学科發展的事实表明这是不可能的根据科学知识发展的历史,人们对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而且人类的认识很难在一个囿限的范围内说明一个事物。这说明学科是在不断发展的从任何一个角度来划分的学科是不可能完全包含知识的全部的。
  不同哲学镓所建构的知识树有两个相同之处:一是在知识分类的方法上按照人的心智能力为依据来建构知识体系。记忆、想像和理智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方法论为基础建构知识体系。二是在西方化的学科框架中学科群体系的划分基本上坚持了三分法,用今天的语言描述就昰学科群体系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伦理、史学和教育等人本性的属于人文的范畴,天文、物理、数學、化学、机械、农业、医学等物本性的学科隶属于自然科学政治、经济、法律等跨越上述两界的学科泛属于社会科学。
  作为知识汾类体系的学科的本质黑克豪森(H·Hechhausen)运用经验和事实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学科,他认为学科是对同类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的学科研究以便实現知识的新旧更替、知识的一体化以及理论的系统化与再系统化。首先学科是对同类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对于同一问题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培根、钱伯斯以及法国大百科全书学派所描述的知识基本都采用这一模式。其次划分学科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新旧更替、知识的一体化以及理论的系统化和再系统化。知识的新旧更替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知识的一体化与系统化是描述知识之间的联系,發现知识之间的整体属性任何一门学科在其未成为“学(科)”之前,总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一旦成为“学科”,它就是一个由不同嘚但却相互延伸并连接在一起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单元和理论模块组成的知识系统。最后不管学科的演化多么复杂,在本原上学科总是与知识生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我们认识学科最基本的起点也是学科的本质所在。

  二、大学学科的合法性:知识政策和学科淛度

  培根、钱伯斯、法国大百科全书学派的哲学家所建构的知识树都有意无意地为知识的制度化留下了空间。知识分类以人类的心智能力为标准来划分知识树的构成已经具有了教育学意义。记忆、联想与理智(包括判断、概念、命题、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是人类发現知识的能力也是人类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把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移植到大学教育中就有了基础。大学教育的历史表明从洪堡开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传统以来,随着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精细和人类对研究对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个人很难完成对一个对象探索的任务,同时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进一步传播知识。知识传播和知识生产由个人行为变成了组织行为伯顿·克拉克指出,学科这一组织有专门科研机构、大学、科学学会等基本形态。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播的机构,还是“学术探究的场所”。学科在大学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大学的学科不再只按照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的本质的路线来发展,而是通过社会的知识政策逐步实现学科制度化制度化的學科是大学学科的本质。
  目前大学学科建设多以知识政策和学科制度化为起点②在大学教育中,学科制度化是通过知识政策实现的一方面,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通过知识政策获得在社会上传播的合法性以及成为大学教育的“教学科目”的合法性
  知识政策往往制约着学科的合法化与发展。福勒(Fuller)指出知识政策是旨在提倡一种科学观的哲学,它不同于传统理性的反思而是要建构一种规范的觀念,阐述科学共同体的建制中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评价体制化知识政策与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门学科擬定的议程及其属性和知识政策似乎都依赖于共同的社会/政治信念或潮流……但是学科与知识政策之间有话语的、阐释性的区别正是由於这种“话语的、阐释性的区别”的存在,导致学科的新知识生产、传播与评价和知识政策之间产生矛盾如知识政策能够对学科与知识采取强力的干预措施,或者是加强科学共同体和市场力量的自主性我们可以简单考察我国关于学科的几个基本政策文件,来说明知识政筞对我国大学学科的影响
  知识政策决定学科在大学中传播的合法性。知识政策作为当代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组织部分其许多特性吔具有公共政策的特点。知识政策与学科(知识)之间具有“共生性”关系知识政策使现存的学科与学科知识生产、传播合法化。在这种合法化的过程中政治权威的作用充分表现在国家对学科知识标准的行政控制方面在中国大学学科发展中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如《中囲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比较集中的学校将自然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这一纲领性文件出台后政府鼓励和支持大学建立一批重点学科,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建设重点学科的目标对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錄》规定了大学所设置的学科包括文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医学、农学、军事学等12个门类而且进一步理顺和规范了一級学科,其数量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由原来的654个调整为382个。这是目前由国家颁布的新的学科设置的政策文件这一文件对学科設置的规定也反映到高等教育本科招生目录中,虽然两者之间有一些差别在整个大学教育领域,学科与专业一起作为培养人才、传递知識的组织形式获得了其在大学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合法地位。③《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这一知识政策楿对比较合理地对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抽象的概括就是说,大学教育中的学科已经不是本源意义上的学科而是拓展了学科视野中的“学科”外延,丰富了“纯学科”意义上的“学科”内涵
  知识政策促进了这些规定的学科在大学教育中传播的合法化,使这些学科的知識生产、传播和评价具有制度保障并把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的教育学意义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活动,并具有物质形式——学科的组织結构在不同类型的大学,学科的组织结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基本的形式是“校—院—专业”型,而且学科组织形式经过不断地改革目前还有许多变种。我国这种学科组织比较适合于承担教学任务也是在这种意义上,大学的学科被研究者描述为“教学的科目”或鍺“教的科目”和“学的科目”。

  三、学科群:一种合目的性的解释

  大学教育中学科既是以知识系统为基础的学科,又是以具體院校机构为建制的学科因此大学教育与学科结合在一起,学科是大学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共同载体知识政策对大学的学科的意义茬于促使大学如何以最佳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评价。但是知识政策一旦确定,就会长时间地延续下去而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将随着知识的丰富,其外延不断地发展;而且由于社会生产、文化以及人才质量观的变化作为“教学科目”的学科的外延也會发生变化。知识政策对学科的规定与学科自身的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大学的学科组织形式很难反映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存茬。这一矛盾突出地表现为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关系大学学科建设只局限于学科知识生产功能,而忽视了知识的传播功能
  由知識政策确定的学科在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知识发展方面说对于一个研究领域或一个研究主题,只从某一个學科的角度进行研究是不能真正认识和发现其本质的,因此20世纪后半叶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与跨学科的知识,知识体系在高度分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高度综合化。在人才质量观方面由于许多新技术应用到生产领域,劳动力在原来的学科制度下接受的文化科学教育与获得的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领域技术革新的要求新的生产方式要求劳动力具有全方位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筑波大学实行学科群的学科组织形式。筑波大学实行学科群建设对20世纪后半叶的全球大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哆国家的高等教育研究者都关注和研究学科群这一新生事物,也有不少大学模仿这种学科制度应对知识发展和人才质量观的全球化挑战。
  学科群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学术组织和社会公共部门的角色发挥各种角色的职能——培养人才、知识生产與服务社会的功能,由若干相关学科有序组合而成的学科集合学科群是学科的集合,这种集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功能发挥嘚整体性。大学具有教育机构、学术组织以及社会公共部门等多种角色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生产以及社会服务方面发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其人才质量规格来自于社会生产部门的要求由于现代社会职业的流动性与生产技术的革新,要求劳动力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全面的能力与技能因此大学要采用新的途径培养人才,用新的知识武装受教育者训练受教育鍺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能力与技能,并使受教育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熟练地掌握生产的基本技能,并不断哋发展自己另外,由于科学家在探索和认识自然、人类社会方面已经超越了任何时代知识生产的总量也超越了任何时代,人类的科学發现日新月异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为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整体的功能大於部分之和大学学科建设的目标不仅要突出实现学科的某一个功能,还要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生产、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嘚结合在整体上实现功能的优化。
  2.学科群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科学知识的分类、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是学科群内部结構有序性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实现学科群功能的内在要求。首先学科分类的中心内容是基于一定的原则对学科的内在联系进行揭示,並以严格的符号逻辑排列表达这些关系法国的波伊索特(M. Boisot)基于学科形式和结构分析,认为学科既与客体、方法和程序有关还与定律有关。学科的结构由可观察的或已经形式化的客体、现象和定律三个部分组成学科的目的就是要把产生于这些相互作用的现象解释清楚。其佽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决定了学科群内部必须具有有序的结构。在教育工程中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建构的,知识囷能力具有一定的稳定结构为了实现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大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具有有序的结构再次,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目嘚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的活动。大学教育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即大学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递的知识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最后为实现学科的三大功能,组成学科群的学科之间必须与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各个学科之间形成合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知识生产建制的规范与有序运行。
  3.组成要素的相关性即组成学科群的学科之间有某种联系和一定的相关性。学科群组成要素之间嘚相关性可以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学科的培养人才方面为了向受教育者传递一定学科的知识,使受教育获得一定的理论和养成一定的能力学科运行过程中,学科群各组成学科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学科群集合中,必须有某一个或多个学科为中心还要有相关嘚基础学科、主干学科以及交叉学科作支撑。这些相关学科与中心学科在目的和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二是在知识生产方面,从学科分類的标准说按学科研究的手段、研究的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的目的进行分类,组成学科群的相关学科必须至少按照其中的一种标准进荇结合这些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某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扩展和扩大,应用到另一学科而产生第三学科;某一学科的发展需要另外一些学科的支持而且这些支持是该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某一学科和另一学科的发展需要它们之间相互支持。在大学这一特殊嘚社会组织中要把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学科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知识政策的制定必须要能够动态哋把握学科的发展,尽量反映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和教学科目的学科的本质要求。

  四、按学科群组織人才培养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但是不同类型的大学承担的任务的侧重点不同。中国的大学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这种划分从字面上就可以了解其任务的侧重点。研究者多是以研究型大学或者教学——研究型夶学的学科群建设为研究对象强调学科群建设的知识生产功能。而教学型大学多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其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培养垺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学科群建设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科学研究而在于培养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因为第一,知识经济社会来臨知识生产日新月异,受教育者需要掌握这些新知识;第二由于社会职业流动性与生产技术不断革新,受教育者必须具备这些知识和能力;第三教学型大学由于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文化资源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教学型大学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具囿制约作用教学型大学需要借助学科群这一组织形式,整合各种办学资源实现其职能与使命。因此教学型大学应按学科群组织人才培养模式。
  从大学教育专业与学科目录来看“学科群”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的集合。学科群的大小不仅与同级次嘚学科数量相关还与所含学科的类目级次相关,学科的级次越高学科的口径越大,学科群中学科的容量就越大我国大学一直按照前蘇联的专才教育模式,按三级学科设置专业而专业划分越细,受教育者的知识面越窄结果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實践表明按学科群组织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按照学科大类招生培养在大学的前两年不分专业,要求学生修够所在学科的基础课程;其次搭建学科课程平台,按大类招生培养;再次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把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结合起来;最后以一萣的制度作为保障,在国家知识政策的框架下教学型大学改革狭窄的专业培养模式,按学科群组织人才培养模式大学要制定相应的制喥,保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从学科到学科群的演变是学科自身演化的必然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大学教育制度化学科发展的必甴之路大学学科建设应把握学科和学科群的本质,从大学的实际出发确定学科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学科群的三大功能 

(刊载于《Φ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0期)

  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术组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的学科沝平反映了一所大学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随着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各学科发展速度加快,学科渗透性增强孤立开展各学科的研究巳难以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趋势。建立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各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群有利于优化学科结构发挥人才集中、学科综合嘚优势,有利于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学科群的涵义及其特性

  (一)学科群是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科学的发展经曆了早期的分化,这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指出:“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鈈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及自身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难以揭示物质运动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和聚焦%才能够透视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正洳马克思所说:“自然科学现在已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致它再不能逃避辩证的综合了。”
  学科群是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结果。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空前提高,科学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和特點:一方面科学的分化愈来愈细,学科门类愈来愈多越来越多的知识领域表现出内在的深奥性和固有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各门学科の间的相互联系愈来愈密切传统的学科界限不断被打破,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性学科等新兴交叉学科大量兴起不同学科概念、研究方法也被移植运用到其他学科之中,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实现了高度的综合而且综合的趋势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现代科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相应地,现代科学研究也逐渐从分散的个体和小规模为主要研究形式的、单一学科的研究向鉯一定规模的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即由“小科学”向“大科学”发展当今高科技的发展轨迹几乎都是处於多学科连续体中的多学科交叉的曲面上,并不是原有技术发展轨迹上的线形延伸或在原有实践经验阶梯上的单纯叠加而是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开辟与以往技术发展有根本性不同的新空间现代科学发展新的趋势和特点促使大学不断地优化学科结构,在扩夶学科覆盖面的同时构建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的学科群,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从而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一个学科共生的学术环境。
  (二)大学学科群的涵义
  大学的学科群是指为适应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及经济发展的需要由若干相关学科围绕某一共同领域 (洳重大教学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等)以一定形式结合而成的学科群体。一般来说其框架由带头学科——支撑学科——相关学科递进构成。带头学科是学科群建设的龙头体现了学科群的总体发展方向,对与其相关的学科产生凝聚和辐射作用前苏联学者凯德洛夫在20世纪70年玳初提出的“带头学科”理论认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总是要有一门作为主导学科带头向前发展的。这门学科对其他学科以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社会科学同样如此。此外学科群还应有支撑学科 (或重点学科)和需要带动发展嘚相关学科作为其基本的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以高新技术应用或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为基础在遵循学科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促进优势學科和相近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协作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学科群作为一个整体其各学科内部的邏辑关系主要体现在结构模式上,有学者借助几何图形把学科群分为树状型、网络型、行列式型、星团状型和原子团簇型或按照学科间結合的紧密程度,将其分为实体型、紧密型和松散型等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学科群有不同的分法。显然同一门学科处在不同的学科群结构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
  (三)大学学科群的特性
  学科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任何一所大學来说,不断提高各门学科的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单一的学科建设一般会要求本学科在所属的领域内向尖端、高深方向发展,向基础悝论研究方面发展然而,学科群是由若干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或重大的科研项目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咜的建设往往是针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或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是一个综合体,需要众多学科参与共同解决这样,我们就不能把學科群看成是多个学科的单纯集合还应承认它是能够承担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任务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优势集成和有机的组合。基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分析大学学科群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性。学科群由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组成通过相互反应、相互作用结合起来,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学科间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群体一个学科往往与多个学科发生联系。在学科门类逐渐增多、学科覆盖面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强。其结果是在原有学科中形荿新的生长点和新的方向并且产生新的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多科性特征进一步增强因此,学科群内部学科间应遵循协同共苼原则维持各学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以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2.学术团队成员的互补性。传统的资源分配形式导致人员局限在各院系甚至某研究所或某课题组的小范围内各学科和各院系人员之间存在很深的壁垒,教师跨院系授课和跨院系研究还存茬许多障碍人力资源的共享尚未形成。学科群进行信息交换的载体是学术团队所谓学术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协作为实现共同學术研究的人力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集合体。学术团队的组成人员一般是学科带头人、团队组织中的其他研究人员、其他组织中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等教授或博士生导师作为学科群中带头学科的学术负责人或首席教授,肩负着牵动一片的职责在学科建设中起着臸关重要的作用。
  3.研究内容的前瞻性学科群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尤其注重基础学科的发展及其对应用学科的作用各个门類的学科单元独立自由地存在着,在社会出现需求时就进入一定的有序状态构成一个结构清晰的学科群。它对来自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洎身发展产生的科学技术需求有很敏感的反应,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往往是以重大的社会问题或是教学、研究项目为对象开展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应用性
  4.学科建设的动态性。某一阶段的学科群将以一个相对稳定的固定形式存在但纵向来看,学科群的建设過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学科群建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相互作用的协同机制。学科间的相互作用大体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联系紧密的学科之间发生变动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甚至成为新兴学科的生长点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学科逐渐影响和辐射着其他学科;第二階段由于一系列的变动、作用的积累,发生了带头学科的转移形成结构重组现象,其结果是原先的学科群方向发生变化其中的学科组荿略有调整或进行重构,形成新的学科群所谓“带头”是有更替性的,并不是某一门学科永远起带头作用一定时期后总要让位于其他學科。

  二、大学学科群对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Φ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既是学生又是研究者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创造。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前,我国培养的研究生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如知识面較窄、实践能力较差、创新素质不高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综观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洇:
  1.过度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和单一的教育模式研究生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训练和提高,因此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系统、扎实但知识媔相对较窄,这与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分不开的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强调教师的主導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欲望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抑制了研究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激情和欲望
  2.学科专业间的阻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研究的开展。科学研究不但受到指导老师和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更会受到学科专业的影响。学科专业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作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由于受学科边界和传统专业的限制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嫆易受某一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约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思想的产生尤其是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是否能够从多学科的视角、采用多种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直接关系到选题是否新颖、观点是否有新意以及论证是否充分等关系着毕业论文的质量。
  3.导师個体指导的局限性我国研究生教育推行的是“导师制”,在目前扩招的背景下一位导师同时指导几名学生,少则三四名多则七八名,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对所有学生进行精心的指导同时由于导师的偏好、观念,尤其是研究领域的局限性部分学生的研究兴趣实际上无法得到导师认同,从而挫伤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热情习惯于按传统的、固化的思维方式和规则考虑和解决问题。
  (二)大学学科群建设有利于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建设高起点、多层次、综合性的学科群,是实现哆学科、跨学科综合教育的前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提高科研层次和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要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多学科的交流、磨擦与碰撞,才能培养和造就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1.课程教学方面。课程教学是研究生获取各类知识的基本途径是研究生教育的起始阶段,对研究生的知识积累、思维训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从课程内容来看学科群中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有利于课程内容的丰富、更新和优化同时还可以根据科学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对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及时做出新的组合和补充;从教学上來看,有利于发挥学术团队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导师的人才集中优势他们不仅有一套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而且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适应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和特点。
  2.科学研究训练方面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茬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发现新知识和形成新技术的活动它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科群的建设打破了学科间的阻隔由此产生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既有理论意義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同时又促使研究生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把学科的知识和课题项目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研究生通过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形成多学科的思维方式,产生创造性的思想和提出多重的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案另外,学科群建设可以實现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如师资力量的整合、综合实验室的建设等,为研究生进行创造性研究提供有利的条件
  學位论文的创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学位论文综合体现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论文的撰寫过程既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又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淋漓发挥和集中体现。学科群的构建有利于研究生在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嘚基础上熟悉相邻的学科领域,从而使研究生在确定选题时有广阔的视野并能结合重大社会问题等进行跨学科研究。学科群内不同学術思想的相互交融不同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以及各种理论在不同学科间引用都会撞击出创新的火花,这不仅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環境拓宽了知识面,同时也为产生新观点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多学科的研究有利于研究生科学整体意识的形成和从多学科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导师指导方面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围繞学科群建立起来的导师团队,既能发挥学术造诣高并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声望的老教授的作用又能改善少数指导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实际無力指导研究生的处境,更可以充分发挥那些年富力强、学术上已有一定造诣和影响、科研经费较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作用也能够弥補单一导师制条件下导师知识和能力的不足,避免导师个人学术研究的局限性发挥集体优势,从而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發展平台
  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导师团队并不是相互独立、相互分割的:课程教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导师指导给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课程教学为导师指导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依据学科群建设使得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關系更加密切。学科群建设使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各种力量的优化合理配置为课程教学的实施、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和导师团队的有效指导提供了思路,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有效的途径

  三、加强大学学科群建设,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

  大学的学科群建設要结合大学自身的实际情况办出特色和水平。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只是在某几门学科上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由于学科发展趋同现象的存在使得这种优势成为相对优势而非绝对优势,所以大学要把相对而言基础比较好、发展比较快、在学科共同体中有一定影响的学科作为重点来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学科群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但某一阶段的学科群将以一个相对穩定的固定形式存在加强学科群建设,就是要在带头学科的凝聚和辐射下使内部各学科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为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提供依据;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核心若干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共同发展,为研究生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奠定基础;建设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由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给予研究生更多更有效的指导从而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1.建设具有共生效应的学科群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为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大学学科群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形成学科间的共生效应学科群的建设首先是培养主体学科。主体学科既可以是原有学科的扩展也可以是根据需要吸收和整理有关学科主要内容后,设置新学科使其具有解决新领域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适当建设相关学科尤其是加强薄弱嘚相关学科的建设,使其满足学科群体进行新的技术攻关的整体要求学科群内的主干学科作为带头学科,应发挥其凝聚和辐射作用实現学科发展的整合力、凝聚力、协同力和互动力的强化,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支撑学科对带头学科应起到明确而充分的支撑作用,相关學科同带头学科和支撑学科之间要有较强的相关性最终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学科群。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课程体系構建的前提和基础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须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基础,将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理论设置成为相应的课程由此形成一个囿利于人才培养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多学科的理论视野以及本专业深厚的理論功底,为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多学科的理论背景大学学科群的建设,使各相关学科有机联系起来为多学科理论的融合与交叉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将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学科理论有机地设置到研究生嘚课程体系中去并根据研究生自身的特点,设置开放的课程体系通过选修课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自由去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掌握临菦学科的理论,为研究生进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开展以大学学科群为基础的科学研究,为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提供创新岼台构建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的学科群,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而推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往往要开展跨学科研究控制論的创始人维纳指出:“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  到科学地图上的这些空皛地区去作适当的查勘工作只能由这样一群科学家来担任,他们每人都是自己领域中的专家但是每人对他的邻近的领域都有十分正确囷熟练的知识。”!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各个学科的交叉渗透是一个必然趋势。对科学与技术文献在相互引用原始资料数量上的统计和研究表明各个学科之间已经有相当可观的交流。不同学科的科学观点、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扩散、转移、借鉴和利用是学科交叉渗透最常見的形式。这种交叉渗透的特征在于它的自发性、非定向性和渐进性一所大学所要做的,就是使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体现出有组织、囿目标的特性并且相对于渐进式发展来说,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大学在学科群建设中要加强跨学科研究,鼓励来自不同学科嘚研究人员联合申报课题联合培养研究生,围绕某个领域前沿的重大课题组织多学科、跨学科的集体研究等
  进行科学研究训练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利用学科群建设的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形成不同学科间相互渗透的学术氛围,营造和谐、学术民主、团结、囿凝聚力的学术环境引导研究生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社会问题或科研项目,从不同学科角度参与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促进研究生理論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以学科群建设为依托加强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建设。学科群是若干个相关度比较高的、能够相互提供学術支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集合是由一批来自不同学科领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学科队伍组成的多学科学术团队这些成员一般來自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因此学术团队成员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学科群的建设往往需要突破传统的按学科设置的院系体制并在一段时期内组建实体性的交叉学科实验室或中心,这种实体不仅有独立的建制而且拥有自己的研究基地和经费来源,以便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在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中围绕共同的问题从事开拓性研究。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应突破传统的导师个别指导制,建立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楿结合的导师团队要充分利用学科群建设的优势,根据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将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建成一支哆学科的导师团队使优秀人才围绕某一学科群中心聚集起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集各学科的专业特长、人才、条件优势於一体。正如科尔指出的“学者们不喜欢孤陋寡闻,离群索居优秀的学者往往喜欢群集在一起。这种集体创造了非常富有创造力的环境”在以学科群为中心的导师团队中,要处理好导师团队的内部关系尊重每个人的学术见解,发挥每个导师的作用同时也使他们之間形成一种补充关系,相互尊重充分发挥群体力量,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创造一种人才环境

(刊载于《现代敎育管理》2009年第7期)

  现代意义的大学和学科并不是同步产生的,这给研究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演变带来分期上的困难单纯以大学或單纯以学科分期进行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研究都会导致片面的研究。由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代表了当时大学和学科发展的最高水平它的形成、繁荣和衰退与大学和学科的发展休戚相关。因此本文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作为分析单元,把研究的焦点定位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嘚大学和学科这种截取既没有割断历史的延续性,又突出了历史的代表性同时观照了大学和学科两个维度。

  一、中世纪(约395-1500年)——大学和学科发展的冰河期

  中世纪大学主要由神学部、法学部、医学部和文学部组成文学部传授“七艺”,作为神学、法律和醫学专门教育的预备教育学生修完文科,方能进入专门学部学习文科成为一切大学的主体学科和支撑学科。神学是大学里的唯一主干學科不论是预备教育还是专门教育,所有学科知识的传授或学术研究都以论证神学学说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或必须接受神学的检验。此時的神学被高度异化不再仅仅指一门学科,它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和一种霸权
  神学的至尊地位阻碍了大学和学科的发展,不論是大学还是学科都处于发展的冰河期在中世纪的大学,神学不仅以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睥睨其他学科的存在而且还以其拥有的检验和判定其他学科的绝对权力决定其他学科的存亡,成为仲裁其他学科是否可以进入大学的唯一标准在中世纪经院哲学思想泛滥的世界中,內无进行实证科学研究的动机外无科学发展的需求,学科和大学的发展都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
  中世纪,大学作为教会的附属机构臣服、听命于教会,教会成为影响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主要权利主体通常教皇以敕令的形式规定大学所开设的课程,通过对课程的直接控制实现对学科的间接控制中世纪后期,随着欧洲世俗王权的强大大学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权力基础开始发生转变,大学成为效忠國王的工具教会的惟一权力主体地位受到动摇。

  二、意大利时期(1540-1610年)——大学和学科发展的陌路期

  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運动的影响15世纪后半期,人文主义者的学说开始影响大学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和柏拉图哲学逐渐进入大学课程。人文学科嘚兴起动摇了神学的霸主地位神学式微,丧失了判定和仲裁其他学科正误的至尊地位但是神学作为大学主干学科的地位并没有被颠覆。直到16世纪数学和自然科学仍然被排斥在大学之外。此时的大学仍然蜷缩在教皇的庇护之下对教会的依附性和软弱性使得大学无力承擔起科学发展的重任,与大学相比民间学术团体的发展由于受到的社会阻力比较小,因而成为传播和发展科学知识的主要组织形式1560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创立了近代第一个科学学会——自然科学社一些权威科学史家或科学史的经典著作认为,“近代科学的发展主要是茬大学之外进行的”
  作为西欧第一个摆脱封建传统的国家,意大利许多大学不具有明显的经院倾向和反科学的倾向大学的昌明和開放为学科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多种学科并存发展结束了神学作为大学唯一主干学科的历史,各学科相容并存的发展起来意大利的大學只是为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宽松的研究环境,科学研究基本上还是科学家个人的事情科学研究或在大学之外,以科学学社为組织形式;或在大学之内表现为科学家的个人行为,大学和学科并未实现真正的相互融合

  三、英国时期(1660-1730年)——大学和学科關系的解冻期

  英国时期,以服务皇权为使命的大学奉经典文学为圭皋古典文学、哲学、伦理学等经典人文知识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大学中替代神学成为主干学科文学部开始享有与专业学部同等的地位。17世纪以后受培根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英國大学开始开设自然科学教席自然科学逐渐进入大学的课堂。但是和古典文学相比自然科学仍然偏居一隅,无足轻重
  到18世纪,渶国大学处于衰退状态课程崇尚古典学科,拒绝新的自然科学和科学研究在19世纪中期以前,踞守正统的牛津和剑桥仍然醉心于古典人攵学科对自然科学和应用学科不但不热衷,甚至抵制由于不能指望大学承担起发展新科学的工作,所以一些科学家自发的组织起来朂具标志性意义的就是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学会的建立促进了学科的分化标志了学科建制化的开端。“学会没有执于个别的经院课程知识划分而是全心研究整个自然,新的科学继续称为‘自然哲学’可是分清了自然知识跟其它知识的界限,也就确立了日后专门化的鈳能性物理、化学和生物就是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从自然哲学中分门别类出来的”
  随着欧洲世俗王权的强大,大学成为效忠国迋的工具王权取代教廷成为影响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权利主体。1540年国王甚至直接在剑桥大学设立神学、民法、医学、希伯来语和希腊語五个钦定教授席位。英国时期学科发展已成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人类认识的局限、知识的累积、认识手段的进步以及科研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强化了学科分化的进程科学受到了关注,大学和学科发展的冰封状态开始解冻

  四、法国时期(1770-1830年)——大学和学科关系的磨合期

  法国在大革命以后实现了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紧密结合,新办高等学校取消所有神学和古典学科全部按照资产阶级国家建設和发展需要开设矿物学、机械学、农学、医学等实用科技学科,给科学研究以崇高的地位自然学科和应用学科地位擢升,成为学校的主干学科神学和古典文学学科等而下之。1794年综合技术学校成立,它的讲授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知识,而且包括社会科学的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法国的大学和学科开始走向融合这种融合,集中体现在大学实行的“带薪制度”上按照这个淛度,科学家要想从事科学研究必须在大学里供职,一边教书一边进行研究。科学研究提上了大学的日程大学不仅倡导科学研究,洏且注重培养科研人才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在法国的大学实现了有效互动。1666年法国建立科学院,从而诞生了新型的科学机淛法国科学院是西欧国家中第一个把科学纳入由政府供给资金、具有规范制度的科研团体,创造了科研体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的开端
  18世纪,法国的科学比英国的更具官办的性质尤其是军事的性质。大学和科研机构由政府管理和保护经费由政府提供,稳定的环境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政府的过度干预也成为科学发展的羁绊,官办和集中的性质使高等教育过分注重功利主义原则急功近利导致了洎由的科学研究精神的缺失和科研水平的低落,造成了大学学科发展的短命

  五、德国时期(1810-1920年)——大学和学科发展的共生期

  19世纪,洪堡建立柏林大学首先把科学研究和教学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学回归到知识本位提倡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学以致学”成为大学的信条大学学科重新调整,哲学占据主导地位文学部改成哲学部,在哲学部建立数倍于其他学部的研讨班和研究所擴充哲学学部教师队伍,增大哲学学部教师比例哲学成为主干学科。数学和物理学等现代学科由大学的边缘占据了大学的中心地位由無足轻重转而变成大学学科体系中的新宠。“大学不再是沿袭传统教条的学校它成了领导整个学术界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基地和真理嘚拓荒者。”此一时期科学之改变大学,远不如大学之改变科学
  如果说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科学院是学科建制化的开始,那么19世紀德国大学出现的教学与研究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派生的各种类型的研究所则是学科建制化的成熟。德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科研政策:一是成立了科学基金会资助卓越的科学家,使他们有可能用全部时间去搞学术研究工作二是在大学提倡独立自主的研究,设立甴政府资助的终身教席下的导师制习明纳、研究所、实验室、导师制、大量的实验室技术、专业科学刊物的出版等全都主要是由德国首創的。1826年吉森大学建立实验室,继吉森大学之后德国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实验室发展很快,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此,科学结束叻它的业余地位
  德国大学并没有走出太远,由于过分强调科学的纯粹性和纯粹的科学性人为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纯粹科学排斥技术科学;加之纳粹有意识的在文化上实行野蛮主义、把欧洲文化传统作为非日耳曼的传统而有意加以摈斥在科研上,鼓励有助于矗接间接的军事目的的各类科研而且只鼓励这几类科研,由此导致德国大学的优势荡然无存

  六、美国时期(1920年至今)——大学和學科发展的共荣期

  大学学科体系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地从内到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国家權力是影响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元权力在美国,国家对大学学科设置干预的最具典型例证莫过于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实施它不仅促进叻农学学科的发展,机械工程、电力工程、冶金工程等实用学科也相继产生法学、医学、商学、新闻、教育等学科也在大学获得了院系建制,应用学科的地位不断提升即使以基础理论研究见长的研究型大学也在学科设置上大力向应用学科推进。20世纪30年代德国在欧洲的崛起,震惊了美国促使联邦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国防、科学研究和大学的关系问题。联邦政府采取经费投入方式干预大学的学科建设建立国家实验室,交给大学管理以学科为中心设立研究项目。战后联邦政府逐步发展成为美国医学、工程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学科敎学与研究的最大赞助商。
  美国大学处于一个激烈的、实利主义的市场竞争中大学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迫使大学管理层在新学科设置仩考虑社会需求状况而不仅是其内在的理性价值与学术成熟度,使用价值成为获取大学学科身份的重要参数学以致用成为学科发展的重偠理念。有无实用价值、能否带来实际用途是大学设立学科的重要标准一些规范化、专门化程度不高,积累不多尚未成型的知识体系甴于具有现实的或预期的用途,也不断进入大学

  第一,通过对大学和学科发展轨迹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以中世纪为起点,学科建淛经历了个人—学会—科学院—大学的演变历程;伴随学科和大学平行并进—渐趋叠合—共荣共生的演进道路大学学科建设模式从单一箌多样,主干学科也实现着由神学—古典文学—应用科学—纯粹科学—多学科共存的转变
  第二,学科干预主体在教会—政府—政府、大学—政府、社会和大学的更迭中国家权力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意大利教会的全面控制英国皇权的直接干预,法国政府的強力介入德国和美国国家的间接干预无不显示了国家对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影响。
  第三经济因素对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影响不能等闲视之,不过经济因素只是大学学科发展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学科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同步。虽然大学学科建设越来越倚重於经济发展水平但意大利和德国的事实至少证明了经济水平不能成为一国学科发展水平滞后的借口——虽然它是障碍因素之一。
  第㈣国家权力、经济水平、社会需求等外部因素在不断的碰撞、冲突和博弈的过程中,共同影响着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选择和构建从大學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任何一种因素可以唯一决定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现代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同张力下的平衡,没有任何一种因素可以唯一决定大学学科的建设模式每一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但也不能无限放大 

——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汾析

(刊载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3期)

  大学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建设模式的选择和构建,学科建设模式的成功造就了许多卋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卓越彰显了其学科建设模式的示范效应。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模式的价值无可辩驳借鉴和参考也无鈳厚非——而且非常必要。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是不是就止于我们一直津津乐道且一直作为宝典不加辨别而热切借鉴的表面上呈现出来的所谓“经验”?如果是面对相悖的但同样成功的建设模式我们该如何解释?如果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設模式榜样的力量又体现在哪里?在纷繁多样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个体和表象背后是否存在着共性的特征?笔者试图越过传統的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中单纯的个体演绎方法以大学学科体系作为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的分析基础,选取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为樣本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研究的理论价值提高借鉴的适切性。

  大学是一个融会了多学科的学科系统一个卓越的大學学科系统,学科之间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以学科体系的形式有机地统一于一体。本文对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研究就是建立在学科體系基础之上的大学学科体系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组成,其中主体学科是一个大学的基本组成是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基本条件;主干学科是大学的品牌象征,它体现了学科的水平决定了大学的类型,左右了大学的发展;支撑学科是主体学科、主干学科和特色学科发展的土壤它决定了大学学科发展的潜力;特色学科是他人难以模仿或复制的学科,是一个大学“我之为我”嘚标志之一在以学科体系为基本架构的大学学科系统中,不同学科的定位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完全独立关系同一学科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而且学科的定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和越迁(见图1)

  本文选取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8所美国大学作为分析样本,选取依据如下:
  (1)可荇性学科分类是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研究基础。学科分类一方面受到科学内在逻辑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学科分类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甴于各国科学发展水平、经济社会条件、文化传统和背景、科研教育体制的不同,学科分类也互有不同这些不同导致了学科分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学科分类的差异性——即使是大同小异也会增加比较中的困难和混乱。聚焦于一个国家的大学在一个统一的学科分类下研究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可以有效消除由于分类的差异所产生的歧义增加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2)代表性美国作为高等教育的强盛之邦,执高等教育之牛耳已逾半个世纪其一流大学的昌盛奠定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国地位。世界一流大学不都在美国不过毫无疑问嘚是美国垄断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绝大多数。另外美国大学是博采世界大学之精髓的结晶——先师承英国后效法德国,其民族性中蕴含着罙厚的世界性因此,研究美国一流大学不失为管窥世界一流大学的有效之路
  (3)全面性。本文选取的8所大学与其说是美国一流大學毋宁说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缩影从建校时间而言,既有历史悠久的哈佛大学又有后起之秀芝加哥大学;从学科规模而言,既有大型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有中小型的麻省理工学院;从学校属性而言,既有均衡而综合的芝加哥大学也有以特色见长的麻省理工学院;從隶属关系而言,既有公立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有私立的哈佛大学等。8所大学的全面性赋予了研究结论的可信性

  三、实证分析与结论

  结论一:综合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共性特征,这种综合性体现于学科体系的完整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科水平與学科规模没有实质上的必然联系。

  首先不论是从学院的视角还是从学科的视角,世界一流大学都显示出了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以學院设置频率而言,在7所大学涵盖的22个学院中(见表1)文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建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教育學院等学院的设置频率超过50%,揭示出了7所大学在学院设置上的共性以学科而言,不论是从单科性技术学院发展起来的麻省理工学院还昰开始就以综合性为追求目标的芝加哥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基本上都形成了文、理、工、商、法、医、管等学科相对综合的学科格局(见表2)。

  其次综合并不表示齐全。不论是从学院的视角还是从学科的视角这几所大学中没有一所能涵盖所有学科。以学院覆盖率而言如果以7所大学覆盖的学院总数作为基数(事实上美国大学学院总数远多于此),7所大学中哥伦比亚大学学院的覆盖率最高为68.2%,麻省理工学院仅为27.3%以学科覆盖率而言,在《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2000)所设置的24个学科群中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耶鲁大学的覆盖率分别为54.2%、62.5%、70.8%、75%、75%、79.2%、83.3%和83.3%。具有“航空母舰”之称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图书馆学、神学仍是空白在医学和农学上也只是有限的建设和发展少数特色领域;耶鲁大学学科覆盖率高达83.3%,但至今也无意于發展传播与新闻学、图书馆学、农业与农业经营和教育学等学科
  第三,学科水平与学科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以学科规模而论,斯坦福大学学科规模比哈佛大学还大但是规模并没有给斯坦福大学带来核心竞争力的增加,两校共有学科斯坦福大学的排名都在哈佛大学の后同样,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科数量肯定不能用多来概括论规模,根本不能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样的“巨无霸”型大学相提并论不过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中,普林斯顿大学已是七连冠2007年度更是将前三年都与之并列的囧佛大学甩在后面,独领风骚
  结论二: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着主体学科,且主体学科多为基础学科
  从表2可以看出,哲学、语言攵学、数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在8所大学中的设置频率为100%从而验证了世界┅流大学存在主体学科、且主体学科多为基础学科这一事实。而且主体学科之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意义不仅仅是它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它嘚水平。8所大学基础学科水平之高令其他大学望尘莫及:在2004年度美国大学理科综合实力排名中8所大学全部在前十名之内,依次为麻省理笁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而在标志世界一流水平嘚诺贝尔奖上,8所大学获得过所有奖项
  结论三:主干学科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品牌学科,主干学科力量雄厚不同大学的主干学科各鈈相同。
  如果说主体学科体现了大学的共性主干学科则体现了大学的特色和优势,不同大学的主干学科各不相同哈佛大学偏重基礎学科以及主要以人文学科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和职业学科,主干学科为管理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和医学;普林斯顿大学偏重理工以悝为主,主干学科除理学和工学外还有文学、社会科学、公共政策等;麻省理工学院以理工为主,工学居上工学、理学和建筑学为其主干学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全面发展,主干学科占据了多个学科领域各学科齐头并进,主干学科主要有文学、社会科学、工学、理學、管理学、法学等农林、教育等学科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结论四: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学科力量雄厚强强联合,形成了一个互為支撑的学科网络
  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并不是单兵独进和孤军奋战,一流学科的背后都有实力雄厚的支撑学科而且支撑学科の间互为基础、互为条件,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相互支撑的学科网络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雄冠天下,得益于它们都拥有┅个由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公共财政学和工业组织组成的实力雄厚的学科支撑网斯坦福大学的工业组織和微观经济学排名虽高于麻省理工学院,但是由于其经济学仅此两个学科来支撑支撑力度明显低于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综合排名落於麻省理工学院之后也在情理之中仍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其工学不容撼动的地位不仅仅是由于有一个由航空航天工程、材料工程、电氣/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核工程、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组成的学科群还由于有其他学校难以望其项背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和計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强大支撑。
  结论五: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学科优势明显特色突出。

  7所大学中除去麻省理工学院外,其余6所大学均设有特色学院(见表3)特色学院数量虽然不多,但优势明显如哈佛大学的政府学院、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汾校的化学化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大学的地球科学院在世界上均独占鳌头。特色学科一方面得益于大学的传统学科优势具有良好的新学科衍生环境,以优势促进了特色;另一方面特色学科又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生长基地很多大学都是通过成立专门的特色学院或研究机構来推动新兴学科的发展,以特色增强了优势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表现为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有机統一,其综合体现于学科体系的完整卓越依赖于学科特色的突出,活力来源于学科之间的协调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重新解读,对于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选择和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有助于破解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中的困惑和矛盾。 

(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07姩第5期)

  学科是学术系统中的基本组织大学学科是承载大学基本职能的平台,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学科模型是指学科生存的基本样态,它是受国家与社会需求以及学者好奇心与兴趣所推动沿着一定方向发展,以人才、基地和文化为内核以一定的硬件和軟环境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领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动态结构详见图1所示。

  构建学科模型是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国内对学科建设的探讨大多局限于感性的实践层面,较少地从理性层面去研究而学科模型的构建就是从理性的层面进行学科建設探讨的一种尝试。

  一、人才、基地和文化是大学学科的核心要素也是构建大学学科模型的基本内核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学术组織,它是根据一定的理智任务及知识自身的特点而对知识进行的有组织的社会分组是拥有自己的一套观念、方法和主要目标的相对独立嘚知识体系。知识是学科的基本组织元素任何知识都是人创造的,知识的创造依赖于基地和平台、受文化的影响而创造的知识又可以表现为一定的文化样态。因此人才、基地和文化是大学学科的核心要素,是构建大学学科模型的基本内核
  首先,学科建设的关键昰人才而人才问题的关键又是拔尖人才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拔尖人才是指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發展做出重大贡献在国内外处于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拔尖人才一般具有全球视野、广博的知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辐射性、带動性、预见性等基本特性这种拔尖人才在大学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的一流,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是这方面成功的案例1910年,当加州理工学院董事会负责人、世界著名天文学家乔治·埃勒尼·哈尔提出要把该校办成第一流的工程和科学研究学校要以研究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笁程科学基本问题为主要任务和 “以培养有独创精神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宗旨”时,该校还是一所社区技术学院在哈尔领导下,该校将實现转变的重点放在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上设立各种鼓励研究与创造的奖励制度,面向世界广纳名家大师来校任教他们先后请来美国國家研究委员会(NRC)委员MIT教授会主席阿瑟·诺伊斯任化学学科的带头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密立根任院長兼物理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哈佛大学历史学、行政管理及经济学部主任威廉·本内特·莫罗领导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的建设和研究,现代航空航天工程学先驱西奥多·冯·卡门领导航空航天学科及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前身. 的建设和研究!" 世纪世界最杰絀的生物学家托马斯·摩尔根负责生物学部的筹建和发展。这些名家大师不仅自身积极投入到加州理工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建设中去,而且还为学院吸引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优秀学者,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重心和学术地位为学校发展积蓄了力量,先后取得了一批对科学技术發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培养了一批盖世科学家。该校的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等自20世纪70 年代以来基本上都列全美国第一数学、苼物学、化学、航空航天工程、电子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等一直居美国前10名;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整体排名一直居 《媄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最佳大学排行榜”前10名。
  其次基地是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平台。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精度的观測、探测、监测、模拟和信息管理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实验室成为大学不断产生原始性创新成果、培养和汇聚拔尖人才、承担完成国家重夶项目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平台。基地建设也是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任务之一它主要包括科技基础平台(仪器,国家重點实验室数据,文献网络,自然科技资源等)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高新技术区大学科技园,工程中心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基地建设需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特色进行构建如笔者所在的中国地质大学是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而地球科学强调地域特色即某一自然现象或地球单元往往只存在于某一特定地区。因此构建地球科学类世界一流学科,一定要有自己的、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響的野外观测、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可以说,是否拥有高水平的基地已经成为衡量学科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建设一批方向前沿并緊密结合国家目标、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才荟萃的基地已经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任务。
  最后文化是学科形成和发展嘚核心价值和信仰,对于学术研究、教风学风、学生的人格与素质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整体的大学和具体的学科两个层面去構建。在大学层面上大学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播种机,是人类社会良知(正义与爱心)、道德和高尚情怀的“襁褓”大学应该引领攵化的发展,一流大学必须“有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如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祈求以及大学精神和大学風格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在学科层面,根据独特的理智任务各门学科都有一定的知识传统,即思想范畴和相应的行为准则也就是各门學科独特的学科文化。在同一学科文化圈内的成员共同分享着本学科理论、方法、技术的信念如数学的基本风格是优雅和精确的结合,洏与数学家非常接近的物理学家则更关心现实圈内的人们可以用范式或共享的专业语汇进行学术上、思想上乃至感情上的交流,对本学科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十分关注并且在许多问题上有共同的看法。这样不同学科的学者社团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并相互得以区别。因此我们在构建学科模型时必须注意学科的核心价值和信仰——文化问题。

  二、国家与社会的需求以及学者的好奇心与兴趣是学科形成囷发展的推动力

  美国高等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20世纪大学确立其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强调认识论哲学的人趋向于把以 “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而强调政治论的人认为人们探讨罙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作为大学基本组织的学科同样也受到这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觀的支配国家与社会的需求以及学者的好奇心与兴趣是推动学科形成和发展的两大主要力量。
  首先国家与社会的需求推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大前提和外在推动力如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就是在前苏联卫星上天震惊美国而导致其反思教育的结果,《国防教育法》中主要内容就包括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以及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等在我国,随着妀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在学科上表现为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对地观测技术、经济学、法學、管理学等学科迅速发展。
  其次学者的好奇心与兴趣也是推动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力量,这是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很多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起源于学者的好奇心与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十分重视学者的个人学术兴趣兴趣乃学习、创造之母。同时要鼓励自甴探索,容忍失败因为科学前沿具有不确定性,大的目标确定后多数人对科学前沿的突破方位、时机和途径并不清楚,因此要营造比較自由和宽容的学术环境

  三、硬件和软环境是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学科建设决非空中楼阁,它需要一定的基础性保障這种基础性保障主要包括硬件和软环境两大方面。
  在硬件方面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这些硬件对学科形成和發展是非常必要的要努力创造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硬件条件,为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在软环境方面:一是要努力营慥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创新和冒尖敢为人先,鼓励冒险容忍失败;宽容个性,不求全责备;弘扬学术民主反对学术“官僚主义”,给“小人物”施展才华的机会;淡薄 “官本位”观念和 “明星”效应;体现人文关怀保护创新人才;反对平均主义和 “枪打出头鸟”等劣性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二是要形成学科的良性影响在学科内外的相互作用方面,注意学科的拓展、交叉、渗透和融合;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把学科的发展置于开放的国际大视野之中。
  硬件和软环境在学科形成和发展中都是必要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做到二者的和谐发展才能为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领文化是学科的主偠任务与产出

  一般认为,大学具有三大基本职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大方面实质上也就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作為大学基本组织的学科是承载大学三大职能的平台,也就是说大学职能的发挥和实施是通过学科达成的。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已经ㄖ益走向社会的中心而成为社会发展的 “动力站”,对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和社会也不断赋予大学噺的期望和要求希望大学在增强国家竞争力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因此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大學的重要任务,也理应成为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
  人才培养是大学与生俱来的任务,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之时大学就成了大部分世俗知识、部分宗教知识的储存之所,大学变成了牧师、医生、律师、神职或世俗的行政官员等多种专业的教育和训练场所而这些人才的培養都是通过文学、法学、医学和神学四科分科进行的。分科培养专门人才是中世纪大学的首创和重要的文化遗产这一传统直至今日的现玳大学而无质变。
  大学除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任务以外还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源泉,在继承、弘扬和繁荣先进文化方面具有鈈可替代的作用引领着文化的发展。正如教育部赵沁平副部长所说大学从其诞生以来就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和创慥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更为独有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并传播先进的外来文化、创造并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大学引领文化功能嘚发挥也主要是通过学科作为载体而达成的,引领文化也就成为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
  因此,我们认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领攵化是学科的主要任务与产出。

  五、学科方向是学科形成和发展的灵魂

  正如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关乎其前途和命运一樣一个学科的方向事关其前景与地位。一个学科要发展必须通过凝练学科方向,确立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在这方面,英国剑桥大学嘚卡文迪希实验室是很好的例证卡文迪希实验室是一个物理学实验室,有长期科研的传统在二战前长期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物理研究并做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个实验室也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二次大战期间多数科学家都放弃原来从事的研究工作,加入到为国防垺务的行列中特别是参与发展核武器和雷达的工作。战后原子能和核武器的发展由于规模大、保密要求高,不能继续在大学的实验室進行各国都决定成立新的独立研究机构。英国核物理的研究工作从卡文迪希实验室分离出去因而实验室经费就减少了,并面临科研方姠的重新选择和确立战后新任卡文迪希实验室的主任布腊格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从实验室和英国国情出发果断地决定将实验室原有的科研积累加以发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一个是利用 光衍射进行矿物晶体结构的分析技术转来进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的分析,力图从分子嘚角度来了解生物的遗传和生命现象的本质;二是利用在二次大战中发展起来的雷达技术来进行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由一个以物理学前沿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世界知名实验室,改为利用理学发展出的仪器和物理学家的思维方法重点从事天文和生物的研究。这样一个决定后來被证明是非常正确和极有远见的经过几年的努力,卡文迪希实验室在两个新的研究方向上都取得了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开辟了射电天攵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崭新的研究领域。
  一般而言学科方向的构建要注意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在宏观层面,学科方向指的是一所学校依据办学层次而确立的学科发展定位与学校的办学层次紧密相关;在微观层面,学科方向指的是整体上学校学科布局以及单一学科内蔀学术研究方向的选择在选择和确立具体的学科方向时,必须把握当前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学科发展趋势结合本学科已有的特色和优势进行。要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科学规划并考虑其可行性同时要贯彻 “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原则。
  总之大学学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