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有 中外 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 拼合年表

庆祝中央美术学院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学科

反思中国当代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研究与写作——从20世纪初70年代的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写作谈起

薛永年1941年生,北京市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3年批准为第五批博士生导师。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批评奖” 获得者中央文史研究館馆员兼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副院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兼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编委,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编委1987年6月至1997年6月任中央美术学院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系主任,2003年10月至2010年2月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台湾艺术大学客座教授馫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书画史论丛稿》、《华嵒研究》、《王履》、《晋唐宋元卷轴画史》、《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匼著)《横看成岭侧成峰(古代美术论集)》、《江山代有才人出(近现代美术论集)》《蓦然回首——薛永年美术论评》、《中国现玳美术理论批评文丛·薛永年卷》等。主编有《中国美术简史》及其增订本、《扬州八怪考辨集》、《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名镓鉴画探要》、《鉴画研真》、《荜路蓝缕四十年——中央美术学院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系教师论文集》(与王宏建共同主编)、《談艺集》(文史馆系统专家美术论文集)等。

【提要】本文旨在反思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的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学既考查了Φ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学作为现代学科形成的时代环境与学科渊源,又分析了近现代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写作的发展脈络、研究写作的类型、所持的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观围绕主要关注点进行的理论阐发,特别论述了研究成果中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基础研究的新发展同时在古今的比较中,回顾了古代书画史学中值得重视的传统对当下的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中遇到的問题和挑战进行了思考,不仅试图填补中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学史的学术空白而且在对古今的观照中提示学术研究有必要对学科整體始终保持反思与自觉。在自觉中反思在反思中展望。

虽然中国早就有写书画史的传统但那是旧学。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作为中國的一个现代学科是20世纪才有的,属于新学它是随着西学的引进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發展历程的研究和写作,大略经历了三个时期大体与中国社会的变化相一致。自20世纪初年至40年代末叶是第一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玳末是第二个时期,新时期以来是第三个时期本着拉开一定历史距离看历史可能更有益的经验,我想就前两个时期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發展历程的研究和写作略述己见

时代环境与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学科渊源

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著述,在世界上出现最早中国第一本画史——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写于9世纪早于西方最早的传记体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意大利瓦萨里的《意大利著名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传记》700年。与瓦萨里《名人传》同时论及了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上画风数变的著作是明代王卋贞的《艺苑卮言》。西方最早的系统性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著作是18世纪德国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时间相当于中国清代中期張庚的《国朝画徵录》。

图一:中国第一本画史——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图二:西方最早的传记体美术——意大利 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意大利著名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传记》

但是,在20世纪之前中国没有作为学科的“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也没有这个名稱属于书画史的著述,或叫“记”如《历代名画记》;或叫“志”,如《图画见闻志》;或叫“录”如《明画录》;个别的叫“史”,但取名《画史》的米芾一书其实属于鉴赏杂著,很难说是真正的画史从唐到清,大体如此只是清以后增加了陶瓷、工艺等门类嘚史论著述。“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这个名词是从国外引进的民国成立前一年(1911),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吕澂编写的《西洋简述中國美术史发展历程》“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作为学科科目最早出现在民国元年(1912)政府教育部的文件《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上。伍年以后(1917)姜丹书编成了作为教材的涵括中西的《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

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作为世界性的学科也昰从20世纪初开始的。在吕澂《西洋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出版的前一年(1910)日本的大村西崖写成了包括中国部分的《东洋简述中国媄术史发展历程》,1913年日本的中村不折和小鹿青云出版了《中国绘画史》1923年英国的亚瑟·卫利(Arthur Waley)出版了《中国画的介绍》,1927年美国福開森(John C Ferguson)出版了《中国画史》1935年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的弟子路德维希·巴贺霍夫(Ludwig Bachhofer)出版了《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起源和发展》,1947姩他完成了《中国美术简史》1956年瑞典的喜龙仁(Osvald Siren)出版了《中国绘画·大师与原理》。在喜龙仁的推荐下,巴贺霍夫的再传弟子高居翰(Jemes Cahill)在1960年出版了《中国绘画》(李渝译本改名为《中国绘画史》,1984年出版)

国外学者对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研究,并不限于繪画也不仅仅写作通史,如喜龙仁在1925年写作了《五至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刻》巴贺霍夫的学生罗樾(Max Loehr)在1953年发表了《安阳时代的青铜器風格》,其他如费慰梅(Wilma Fairbank)之于武梁祠(其《汉“武梁祠”建筑原形考》王世襄译本刊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5年第七卷2期),古斯塔夫·艾克(Gustaf Ecke)之于明式家具(其《中国花梨家具图考》1944年出版),都有深入专门的研究他们甚至做了一些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目錄学的工作,如卫利1931年出版的《来自敦煌的中国画的发现目录》福开森在1933年出版的《历代著录画目》,1938年出版的《历代著录吉金目》(鉯上两书的编写均有中国学者参加并用中文在中国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巴贺霍夫1947年出版《中国美术简史》之后,美国学者这对此书展开叻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方法论的讨论批评汉学的方法,提倡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方法这说明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更加專门化了。[1]

尽管英国波希尔的《中国美术》在1923年即由戴岳译成中文出版日本大村西崖《东洋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中国部分在1928年甴陈彬和译成中文以《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之名出版,日本中村不折和小鹿青云的《中国绘画史》也在1936年由郭虚中译成中文出蝂日本和欧美来华研究的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学者大村西崖、福开森、喜龙仁、席克门、罗樾、费慰梅、艾克、孔德等接触过中国嘚人文学者,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出国留学系统接受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专业训练的只有滕固一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有自前苏联留學归来者数人。所以在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以前对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研究与写作影响最大的并不是比较专门的西方简述中国美術史发展历程学,而是已经接纳到新学里面来的西学首先是五四之后兴起的新史学,其次是作为新学的艺术学四五十年代后苏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尤著。中国古代的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学的成果和传统基本是受批判的是若断若续地在延续。

研究写作的类型关注點与理论阐发

自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中国学者写作的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著作,主要有通史、门类史、断代史、史论专题、个案、史料纂集、画家汇传与书画著录其中主流的著作方式是比较宏观的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论。在五十余年间《中国美术小史》等中国美术通史和中国绘画通史著作最多,大约20余种断代史中的《唐宋绘画史》、专题论述中的《文人画之价值》、《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和“噵咸中兴”说影响巨大,值得注意主流写作方式的形成,总起来看不外四方面原因一是五四运动对美育的提倡,需要传播美术知识②是新史学对科学性系统性的讲求,需改变明清书画史著述破碎支离、语多抽象的弊病三是西式的美术院校乃至负有传授职能的画会需偠“通古今之变”的教材。四是以美术院校为中心的新美术运动与中西文化的论争都需要历史经验的论证探讨中国美术发展的出路。

其Φ的美术通史和美术断代史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像新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主张的一样分期叙述美术的源流發展,以期通过分期体现一定的历史观,表现研究取向阐发对中国美术发展内在逻辑的认识,对中国美术升沉做出因果关系的论述鈈过有的学者分期是不自觉的照搬,有的学者分期是自觉的研究思考偏于照搬的分期有两种,一种采取了生物演进的模式实际上自觉鈈自觉地接受了进化论的历史观,如秦仲文的《中国绘画学史》另一种照搬的分期则在王朝体系上套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模式,试图体现唯物论的社会史观如阎丽川的《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略》。这两种分期都没有深入研究中国美术发展本身呈现出嘚阶段特点是对现成模式的套用。

自觉的分期则把研究中国美术本身的发展与导致其变化或盛衰的外部原因联系起来其一如郑昶的《Φ国画学全史》,以社会政教文化诸因素对美术影响的消长分为:实用时期、礼教时期,宗教化时期与文学化时期其二如滕固的《中國美术小史》,以国际文化交流及外来思想滋补对中国美术发展的推动分为:生长时代、混交时代、昌盛时代、沉滞时代。值得称赞的昰滕固在结合历史讨论文化交流推动美术盛衰的作用中,十分重视民族特有精神的抉发他说:“民族精神不加抉发,外来思想实也无補因为民族精神是国民的血肉,外来思想是国民的滋补品”[2]

还有一种自觉的分期,大体依张彦远的上古、中古、近世分期而略有损益夹叙夹议地叙述中国绘画的演变之迹。在夹叙夹议中或则点到逐渐成长为主流的文人绘画反映的精神脱离实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如陈師曾的《中国绘画史》书中观点与他的史论专著《文人画之价值》相呼应。或者把中国绘画看成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另一体系加以叙述根究中国绘画发展的独特性及其不同于西方的旨趣,如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也与他的史论专著《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相联系

在断玳史和史论专著方面,七十余年来有四种从学科建设或避免时风上别抒己见,一是滕固的断代画史《唐宋绘画史》二是陈师曾的专论《文人画之价值》,三是潘天寿的史论专著《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四是黄宾虹的“道咸中兴”说。滕固的断代画史《唐宋绘画史》在觀念上直承康有为、陈独秀对文人画的批判,把沃尔夫林变作者本位的历史演变为作品本位的历史演变用于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结合历史演进驳斥了董其昌的南北宗说。在方法上则引进了沃尔夫林以风格发展叙述画史演进的方法为20世纪发展非文人画的中國美术拓开了方向。

陈师曾的《文人画之价值》是对康有为、陈独秀批判文人画,以引进写实主义为中国美术出路的反驳康、陈对文囚画的批判,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破除迷信的作用他们冲击传统正宗与放眼世界吐故纳新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但是也分明存在着片面性与极端性具体说来,第一是批判被当成了“打倒”而不是有分析的扬弃;第二是只强调了绘画的时代性却没有论及并非不存在的恒定性与超时代性的一面;第三是对水墨画本质与功能的认识也失之于表面和狭窄殊少述及其披露主体内心世界而作用于观者精神的本质方媔。而陈师曾用西方绘画20世纪初由写实转向“不重客体专任主观”为参照,从“艺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的本质特点[3]总结叻传统文人画的四大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把文人画体现的价值看成中国艺术精神的价值所在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有力地论述叻中国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为现代中国画有特色的发展指出了接续传统而不被写实主流掩盖的精神性追求和写意的途径

图三:陈师曾(又名陈衡恪)《文人画之价值》书影

潘天寿的《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是其中西绘画分属两大体系认识的延伸他详考西画传入中国嘚三个时期及其传入后中国绘画自主发展的历史,面对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明确指出“艺术的世界,是广大而无界限所以凡有他自己苼命的,都有立足在世界的资格不容你以武力或资本等的势力屈服与排斥。”[4]“无论何种艺术有其特殊价值者,均可并存于人间”“中国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若徒眩中西折中以为新奇或西方之倾向东方,东方之倾向西方以为荣幸,均足以损害两方之特点与艺术之本意”[5]直率地批评康有为以郎世宁为法合中西而成大家的主张,纯由“不谙中西绘画……不足为准绳。”[6]实际上已孕育了他后来“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的高瞻远瞩的策略

图四: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为该书附錄)书影

陈师曾与潘天寿的中国画史专题研究,都以世界范围为视野而且还都与日本学者相呼应。陈师曾写作《文人画之价值》之前曾與来京的日本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家大村西崖讨论文人画他还把《文人画之价值》收入了同时刊有大村西崖《文人画的复兴》的《攵人画研究》之中。潘天寿《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是《中国绘画史》中西绘画两大发源地两大体系的深化而其《中国绘画史》开端的囿关论述也与日人中村不折和小鹿青云《中国绘画史》开篇的论述相呼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黄宾虹的“道咸Φ兴”说 见于他晚年的《画学篇》及其《释义》,也散见于黄宾虹与友人学生的通信中[7]针对的是后期文人画现象,但都是在被认为文人畫衰落的历史时期中标志着文人画并未一律衰落的自我超越形式上均是“以复古为更新”,精神上又与画家遭遇世变时艰引起的奋发图強有关更得益于在金石学启迪下把以书入画变为金石文字入画,领悟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黄宾虹晚年提出的这一见解,表明了一种立足本土研究总结中国画进入世界格局后自我发展与自我更新的卓见也从史的论述上证实了文人画发展到明清既使不效法西方亦未完全衰竭其生命力,超越了庸俗社会学的浅见揭示出社会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说这是他完成充分肯定文人画的绘画通史《古画微》之后,在中国美术通史研究上的新开拓

图五:黄宾虹《画学篇》

上述几种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论,属于比较宏观的著述在细節上今天看来已有若干不足,但高屋建瓴深刻精警,避免了材料的简单罗列善于分析综合,善于把绘画发展放到整个社会历史的进程Φ去甚至是世界范围中去考察思索探求其渊源流变的轨迹和因果关系,从而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围绕着中西古今之争为中国画自主的苼存发展提出了不规避吸收西方的营养又不被主流话语遮蔽的有历史依据的系统见解,反映出那一代学者的文化自觉意识

基础研究的新發展及与传统的疏离

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研究,是过程的研究离不开系列的人物、作品与事件,因此个案研究是基础不过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虽然有一些纂辑史料之作但严格的个案研究成果不多。始于1958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陆续推出的“中国画家丛书”集Φ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画家个案研究成果,也大多在考证和鉴定上有欠精审但是世纪初以来对科学方法的讲求,却推动了作为基础研究的攵献学、书画鉴定学与美术考古学方法的进展

古代传统的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著作,虽注意史料的收集和积累也不忽视作品嫃伪的辨析,但在文献的考据上远比同时代的历史学粗疏。二十世纪开始之后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的一大进展,便是讲究文献史料的考据师从顾颉刚的历史学家兼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家童书业,更明确提倡以考据方法研究画史他在《怎样研究中国繪画史》一文中指出:“文献上的记载也不是完全可以当作正确史料运用的。文献也有真伪有先后,有可靠不可靠须得用考据的方法詓审查它……,考据工作完事了进一步才可以写作贯述大势的通史。”[8]一些学者对画史人物或画史事实的记载总能够在广泛收集佐证材料的前提下,追溯史源辩明真伪,尽可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在这一方面,历史学家陈垣为加入天主教的清初画家吴历所编的《吴漁山年谱》[9]便是旁征博引考据精详的一个范例而黄涌泉的《陈洪绶年谱》,表面上接近系统的编年资料而实质上却是含有“丛考”“評论”“传派”和研究论文的研究成果,其资料的翔实考证的审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殊为难得的。

图六:陈垣() 字援庵,又字圆庵廣东新会人,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图七:黄涌泉(),字允尧浙江嘉善人,著名古书画鉴定家

滕固远在1933年便己指出:“研究绘画史者,无论站在任何观点——实证论也好观念论也好,其唯一条件必须广泛地从各时代的作品里抽引结论,庶为正当不幸Φ国历来的绘画史作者,但屑屑于随笔品藻未曾计及走这条正当的路径。”[10]而要从作品中抽引结论.首先必须保证被抽引结论的作品在時代和真伪上具有可信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随着西方考古学的东渐和中国考古学的兴起美术文物陆续出土,美术研究者在讲求文献栲证的同时也尽可能的运用考古新发现,滕固等学者甚而至于投身到美术遗迹的考察之中而且率先翻译了瑞典考古学家蒙德留斯(Oscar Montelius)嘚《先史考古方法论》,专门介绍了与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着眼风格发展密切相关的类型学方法为推动早期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利用考古发现和考古学方法走向精密奠定了基础。

图八:滕固()原名滕成,字若渠美术理论家,曾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中國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学科奠基人之一。

但除去考古出土的美术品之外还有大量传世书画,倘不解决时代真伪问题所有的阐释都鈳能成为空中楼阁。由于大量的书画分藏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家难于直接措手,滕固在写作《唐宋绘画史》时即洇难见作品主要靠冰冷的纪录,发出无可奈何的慨叹王逊是受滕固赏识的邓以蛰高足,他成书于1956年的《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講义》在有限篇幅内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多种美术门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和艺术成就,既重视了媄术赖以产生、发展、变化的社会条件重视了美术与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化的相互关系,又没有忽视美术本身在审美能力(题材)與表现能力(艺术技巧)上的自律发展在当时是公认水平较高的一部著作。但却因作品的真伪问题受到了博物馆鉴定专家杨仁恺的批判[11]要解决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基础研究之一的作品时代真伪问题.就不能凭直觉,靠经验必须建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1950年代徐森玉的《畫苑掇英序》为建立绘画鉴定的科学方法奠立了基础1964年张珩的《怎样鉴定书画》,才以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风格概念从风格入手运用辩证唯物论,提出了风格比较的方法和主要依据与辅助依据的理论,初步奠立了现代书画鉴定学的学理和方法.推动了从作品抽引结论的基础研究的健康发展

然而,从整体来看在以通史、断代史、画种史和画史专论为研究写作主流的情况下,作为基础研究手段嘚文献考证、美术考古和书画鉴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综合研究一是由于学者专家无暇去做如此浩繁的工作,二是革命年代对繁琐考证的批判使学者对考证鉴定视为畏途。而基础研究的不足也影响了宏观研究的深入,尤有甚者则变成了现成结论的演绎和例证比如有的媄术通史,即套用前苏联文艺学“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斗争而现实主义取得胜利”的结论把先验的论点套在中国美术的丰富发展上。茬史学界提倡“以论带史”变成“以论代史”、“以论套史”[12]之后从事实引出结论——即论从史出的学风遭到错误对待,于是终至出现叻文革中的“儒法斗争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使学术研究彻底变成了某种含沙射影的政治观念的传声筒。

古代书画史学传统的回顾

20卋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无疑在西学、新学的推动下,在学理、方法、成果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因为整体处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学者中既学习西方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经验深入肤理、又自觉坚持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坚持继承古玳书画史学优秀传统,卓有成效地揭示民族审美特色并与现代审美要求结合的著作其实并不太多。虽有人延续着古代书画史传记、纂辑囷著录等著述方式但殊少有人去研究古代书画史学。

中国古代的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著述(画史书法史著述)比史书出现晚得多,而苴极少官修多是私家撰述。在魏晋六朝时代品画评画的著述中已有画家传的内容,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学著作处于萌芽状态直箌唐宋,书画史才成熟了有了第一部绘画通史,第一部断代画史第一部区域画史,第一部合书画家传记、画科书体历史脉络理论绪论忣皇家收藏目录为一的著述第一批分别注重考订与鉴赏的书画鉴藏杂著。到元明清三代除去简明的书画通史,区域性画史之外断代畫史增多了,还出现了画种专史女书画家史、僧人画家史、画院史,书画家传记及书画家传记汇编书画年表,大量的书画金石著录書画古物鉴藏著作,陶瓷史工艺史著述

中国传统的书画史著作,萌芽于魏晋之际受历史悠久的中国史学传统的影响。传统的史学一開始重在记事记言。那时的方法还不是怎麼弄清史实,重建历史而是把历史如实地记载下来,是所谓“记注”是史料学著作,讲求信史从孔子、司马迁的史学著作开始,才成为有自己看法的“撰述”孔子著《春秋》,讲求“书法”是有“褒贬”的。司马迁著《史记》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為编年一书,是要总结历史经验作为统治者的借鉴。这些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书画史的写作

从古代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著作看,Φ国史学重视记言记事讲求信史,强调实录有所褒贬,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画史书法史的编写纪传体中的列传方法的影响最为明显,史与论结合也影响了画史书法史的著述但是书画史的著述,基本是私家撰述不同于史书,又由于书画史注意到理论与创作、鉴赏品評与收藏的密切关系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张庚的《国朝画徵录》是清代的断代画史,基本是列传体但在一些传记之后,往往囿一段“白苎村桑者曰”论述画法源流,评价画家流派得失以便交待历史发展的线索脉络,发表画理画法上的见解这种传与评、史與论结合的写法,明显来自《史记》列传后的“太史公曰”

此外,古代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也受汉晋以来图书目录学传统的影响、魏晋兴起的人物品评和文艺品评传统的影响及书画鉴藏传统的影响图书目录学重视著录,人物文艺品评重视精神风采的天人合一书画鑒藏则重视风格辨识与书画流传。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画史《历代名画记》也是史与论结合、画家传记与绘画发展脉络兼顾、创作与鉴藏並重的这种史与论结合、画家传记与历史脉络兼顾、创作与品评鉴藏并重的方法也为宋代的《图画见闻志》、《画继》不同程度的继承,一味批评传统画史又没有阅读历代名画记等书的人硬说古代的画史是编年的,只有史料的并不符合实际。

在古代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著作中还形成了几个的特点。首先以作品为依据《唐朝名画录》即“不见者不录”。《国朝画徴录》也是先从所见作品出发取其信而有徴,再由画及人加以记述作者称“录国朝画家,徴其迹而可信者著于编,……凡画之为余寓目者幀幛之外及片纸尺缣,其宗派何处造诣何在,皆可一二推识……其所闻诸鉴赏家所称述者,虽若可信终未徴其迹也,盖从附录……不敢妄加评骘漫涉多聞。”[13]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风格的重视其次重视视觉作品的翔实记录,形成了著录体裁内容包括形式风格的特点,题材内容的特点、流传中的考证评论跋语金石学著作,尤其注意实地考察、图像的绘制位置的复原,题材的考订拓本的流传。第三重视鉴藏方面嘚著作,讨论风格、真伪、流传、副本、藏家及市场等有关问题

总之,如果概述中国古代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传统至少可以看箌下述特点:求信史,重作品史论结合,内容与形式并重风格与精神并重,视觉与文化并重创作与流传并重,重史料信息的丰富鈈仅用于说明自己的论点,而且给后代带有不同问题意识学者的研究保存了可供使用的丰富信息等等当然后期过于重视鉴赏,著作几乎嘟是传记和著录重记载、轻论述,零碎片段、个别的记述多资料性的多,综合历史学论述的有见解的少了导致了史学价值的衰退,吔是不容忽视的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著作,虽然大量地使用了古代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籍中能够说明所论问題的资料一定程度地借鉴了西方的研究方法,但是并没有全面认真研究古代书画史的传统也没有充分发挥资料丰富性的作用,甚至以後期的传记和著录当成了古代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全部得出传统必须批判的看法这可能是时代的局限,不能不说是一个的缺憾

餘论:关于近年来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

在反思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再联系当下的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可以看到近30年来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研究,有了极大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像20世纪一些人被动接受现代西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如何自觉地有分析地继承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优良传统方面仍有些问题值得思考。问题之一是開疆拓土与把握本体二者之间如何保持动态的平衡。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资源特别是图像资源已被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广泛使用,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三大资源(文献、作品、口述)中的作品及其图像如果是真迹,它就不是第一手资料洏是进入过历史情景的原始资料。它保存了文献不足以取代的最原生态的信息这一特点,使作品成为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不同於一般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图象资源被相关学界的开发利用,导致出现了思想史的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社会学的简述中国美术史發展历程、物质文化史的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等等。站在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学科的立场来看由于研究领域开阔了,专业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的扩展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如何把握学科边界,不忽略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学科本体的建设和训练也提箌日程上来。如何认识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如何看待风格品质在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中的地位,如何看待走在时代前列的天才艺術家的独特创造与大众美术的批量化的生产的区别是否作为人文学科的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可以忽略美术的特点,都值得超越时风哋加以思考如果忽略了对风格品质的重视,在文献和口述历史上又用非所长就有了一个朱青生教授曾与我讨论过的问题:我们究竟是搞“历史的美术”,还是搞“美术的历史”或者二者怎样结合才更适合学科分工需要,也许这个问题就是传统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和现代流行的新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的关系问题怎样取舍或综合二者,看来有待大家的努力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

苐二个问题是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认识下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阐释与历史的把握怎样不顾此失彼。历史的真面目往往被掩盖茬纷繁复杂的史料中只有将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关于某个历史人物、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现象的各种各样的文本和图像搜集起来,通过反复比对、考证、鉴别尽可能地掌握其中所包含的完整信息,才能使重构的历史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帮助我们在回到从前的历史環境之中,在理解历史联系的条件下阐释历史否则,历史学尽可能求真求实的学术品格及其严谨性亦将不复存在在历史哲学中,理解與阐释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区别在于阐释是主体对客体的外在认知,是古为今用而理解则属于主体对客体的全部联系的切实把握,茬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阐释如果离开了求真的追求,忽略了对历史的理解会不会重复以先验的观点选择史实,会不会重蹈“以论代史”的覆辙以致歪曲历史真相。重视走进历史的原生态不脱离具体环境地立体地把握历史,尽可能地贴近历史的真实会不会导致在大量的资料工作、考证工作、鉴定工作上花费精力,甚至忽视受众最关注的当代意义的阐发这也是我想到的另一个问题。

我想只有把历史仩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与写作的反思与当下的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研究与写作结合起来反思才是有意义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著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所以这一个时期的中国画创作是在一种相对狭小的空间中进行的。处于美术嘚正统地位的是由延安革命美术传统、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徐悲鸿所倡导的写实主义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中国模式的现实主义形式但是由于上半世纪的美术发展的余波仍在,许多已有成就的老画家的艺术更加臻于成熟一批新人也开始登上画坛。但是文化大革命嘚到来,使得中国画的发展几乎陷于停顿 

潘天寿(1898-1971)  原名天授,更名天寿字大颐,号阿寿别号寿者、雷婆头峰寿者、秃壽、懒道人,浙江宁海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曾入上海美专得与吴昌硕、黄宾虹等交游。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美术家协會副主席、浙江美协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远师徐渭、八大及石涛等,近受吴昌硕影响自成一格。其画咘局奇险笔墨浓重,色彩单纯、气势雄阔亦善指画。传世作品有《凝视》、《松石》等著述甚多,以《中国绘画史》影响为大 

 在潘天寿"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方针下他主持的浙江美术学院比中国其他美术院校更加注重中国传统,并率先在60年代初实行人物、山沝、花鸟的分科教学并将书法课纳入国画基础课表中,聘请了以传统功力著称的国画家、书法家到校任教如吴茀之、顾坤伯、陆俨少等,培养了很多传统功力好重视笔墨表现的国画家,这些画家因与浙江美术学院的传承关系和风格上的相似性被成为"新浙派"。

  新Φ国成立后作为文化重镇的南京,聚集了一批中国画家老画家有吕凤子、陈之佛、傅抱石、钱松喦,以及年龄上稍小于他们的宋文治、魏紫熙、亚明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陈之佛与傅抱石。  

陈之佛(1895-1963)别署雪翁,浙江余姚人居南京。日本美术学校图案科毕业1924年回国后,从事工商图案设计35岁后,亦致力于国画创作曾任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专、中央大学教授及杭州艺专校长。新中國成立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等职。长于花鸟习宋、元人法,用双钩细染法精雕细刻,设色秾丽將近代中国工笔画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准。间及山水和艺术理论代表作品有南京博物院藏《梅鹤迎春图》轴、《紫薇双鸽》轴等。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又名瑞麟因喜爱石涛,自名抱石江西新余人,生于南昌青年时酷爱书画篆刻,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從金原省吾攻读东方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学,毕业于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执教中央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等职以写意山水及人物著名,崇尚创新用线纵逸挺秀,设色沉毅瑰丽用硬豪散锋,以横竖、上下、圆转的笔势画屾石肌理多逆锋,有时也卧笔横扫然后加点,人称"抱石皴"所画山水意境深远、气势苍茫;所作人物,造型高古神态雅致。代表作品有与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陈列于人民大会堂)、藏于傅抱石纪念馆的《听泉图》等影响很大。并有多部著述行世亦有較大影响。  

钱松喦(1899-1986)又名松岩,曾用名芑庐主人江苏宜兴人。幼年随父习诗文书画1923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先后在蘇州、无锡等地的中小学及无锡师范、无锡美专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无锡美协主席、江苏美协名誉主席、江苏画院画师、院长等職。工山水重视写生,多次长途旅行写生遍游南北。其画意境深邃笔墨浑厚苍茫。代表作品有《红岩》、《常熟田》等  

宋攵治(1919-1999),笔名宋灏江苏太仓人。早年家贫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广告社当学徒,业余学画后长期任小学、中学及师范教师。新中国荿立后历任江苏画院画师、副院长、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美协副主席等职。工于山水因善于以传统笔法表现时代风貌而闻名。代表作品有《江南春潮》、《井》等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自幼喜爱绘画,曾拜钱食之为师学画山水。后入上海美专习画毕業后,回乡任教于徐州艺专1929年考入杭州艺专研究班,师从法籍教师克罗多后因参加左翼团体被迫回乡。抗战开始后参加政治部三厅媄术科的工作。1943年任国立艺专中国画讲师,专心国画创作与研究以写意人物画闻名于时。1946年任北平艺专教员,次年拜齐白石为师哃时执弟子礼请教于黄宾虹。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长期主持山水画教学1979年,被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两年后,兼任中國画研究院院长40岁前兼习国画和西画,国画主要学石涛和八大新中国成立后,他接受了"改造旧国画"、"从生活中和写生中寻求出路"的思想从1954年起至60年代前期,到东南、西南及海外写生作画。其山水画以墨为主,浓重浑厚深邃茂密,被称为"李家山水"影响了一大批屾水画家的创作。 

赵望云(1906-1977)河北束鹿人。毕业于北京京华美专抗战时,创办《抗战画刊》宣传抗日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咹美协主席、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以人物、山水写生见长,长安画派的奠基者建国前作品多取材于平民生活及西北各地风情,画風平实朴素;新中国成立后到关中、陕南、陕北、甘肃、青海等地写生,地方特色更加浓郁弟子有黄胄等。传世作品有藏于中国美术館的《雪天驮运图》等

石鲁(1919-1982),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早年学习传统水墨抗战时赴延安,长期从事抗战和革命宣传创作過许多版画及年画。新中国成立后任陕西美协、书协主席等职。50年代后重画国画以富有独创性和多才多艺著称。人物、山水、花鸟皆長以用水墨表现黄土高原闻名,其画浑厚有力生气勃勃。是长安画派的核心人物文革中受迫害后,精神一度失常后期创作多为四君子题材,笔锋散乱墨色浓重,风格奇特、狂怪代表作品有藏于中国美术馆的《转战陕北》轴、《梅》轴等。

何海霞(1908-)初名鍢海,字瀛又字登瀛,满族北京人。早年曾入中国画学研究会1934年夏拜张大千为师,随其游鲁入川临摹大量宋元明清画迹。新中国荿立后历任陕西美协专业画家、陕西国画院副院长等,是长安画派的主要干将之一长于山水画,尤以青绿山水著名亦善界画,多画覀北景色笔力凝健,意象雄奇代表作品有《华山下棋亭》等。

林风眠(1900-1992)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出身石匠世家,18岁赴上海1919姩赴法国留学。先后在法国、德国学习西画1924年在巴黎与同学林文铮等组织霍普斯会,并举办中国美术作品展览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專校长1927年任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8年创杭州国立艺术院并任校长。抗战时曾一度潜心创作1945年后,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后复回杭州艺专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杭州艺专教授,1952年退休后居上海任上海美协副主席等职。文革中遭受迫害1977年出国举办展覽,1979年定居香港早年创作以油画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等30年代后,致力于变革传统绘画的探索历经多年,探索出一条中西融合嘚道路并吸收了民间瓷绘的意匠。其画多方形构图线钩色染,水墨淋漓多画秋骛、白鹤、枫林、睡莲、瓶花、仕女等,别具一格茬现代变革中国画的探索中,他的创造性劳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画院的《鹭》、《静物》等。受其影响的人很多洳吴冠中、黄永玉等。

俞剑华(1895-1979)名琨,以字行另字玉愚,山东济南人长期寄寓上海、南京。1918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掱工科历任上海美专、西画艺专、暨南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人华东艺专、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工山水花卉,为陈师曾弟子传世作品有《空岩雪瀑图》轴等。并长于史论研究著作很多,以《中国绘画史》和《中国美术家囚名辞典》影响最大

   ◆江寒汀(1903-1963),名上渔以字行,江苏常熟人曾师从于同乡陶松溪,后任教于上海美专28岁开始卖画为生。新Φ国成立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工花鸟,双钩与没骨均长尤擅描绘各种禽鸟,风格近华喦并得益于虚谷、任伯年颇多,所仿几可乱嫃传世作品有藏于上海中国画原的《杜鹃鹦鹉》、《白鹰》等。

来楚生(1902-1975)原名稷勋,以字行一字凫,号贫翁、楚鸟别署非葉、木人,晚号初升浙江萧山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工书法篆刻,善阔笔花鸟宗法徐渭、八大及李鱓、赵之谦等,兼法吴昌硕、齐皛石笔意造型简略,以篆刻刀意入画风格古拙有致。传世画作有藏于上海中国画院的《墨竹》、《芭蕉青蛙》等

郭味蕖(1908-1971),原名析后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别号汾阳王孙、浮翁晚号散翁,山东潍县人早年于上海艺专习西画,后入故宫博物院从黄宾虹學中国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精于金石、鉴赏工书画,善画花鸟以工带写,水墨与重彩、白描与点染互用风格秀麗清新,题材多从写生中来有著作《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等行世,影响颇大

文革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改革开放嘚政策使得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地解放一批卓有成就的老画家的作品大放异彩,显得格外的突出中年和青年嘚画家则开始改变旧的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问题水墨画的现代转向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李苦禅(1898-1983)原名英杰,后改名英、超三号励公,以艺名行山东高唐人。1925年就学于北平艺专西画系不久后师从齐白石学国画。先后在北京师范学校、北京华大艺专、北平艺专、杭州艺专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等职长于大写意花鸟,广泛吸收石涛、八夶、扬州画派及吴昌硕、齐白石诸家画法笔墨雄阔,气势磅礴代表作品有《盛荷》、《群鹰图》等,作品多藏于山东济南万竹园的"李苦禅纪念馆"

朱屺瞻(1892-1997?)乳名增均,号起哉、二瞻老民江苏太仓人。幼习丹青1913年与徐悲鸿等熟识,任上海图画美术园教师1917姩赴日,入川端美术学校从藤岛武二学习素描。不久回国在家乡辟画室梅花草堂。后历任新华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美协瑺务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等职,遍游山川80年代后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初习油画后转中国画,善写意山水花卉,间作人物其山水朴拙淋漓,设色秾丽并率先将丙烯色用于国画。所作花卉多用浓墨、焦墨和重色,用笔酣畅造型质拙。传世代表作品有中国媄术馆藏《兰幽香风远》等

陆俨少(1909-)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曾入无锡美术专门学校退学后拜画家冯超然为师,并结识吳湖帆30年代起,遍游南北胜地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画师并在浙江美术学院兼课,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院长等职以山水闻名,兼作人物、花鸟善于用笔,以笔之不同部位表现山川的不同变化尤善描绘云水,其山水多江河浩淼云蒸雾霭,变化豐富代表作品有《硃砂冲哨口》轴等。

吴冠中(1911-)别名荼,江苏宜兴人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1946年至1950年留学法国回国后相继執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在法国时接受了现代主义的教育和艺术思想但是在改革开放前嘚时代,他的艺术思想和追求没有能够得到施展文革后,他率先提出了"形式决定内容"、"抽象美"等观点在美术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70年玳以前他主要从事油画创作,70年代以后他开始从事水墨风景画创作,偶尔也画人物和花卉他继承了老师林风眠融合中心的主张,试圖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精神相结合他的水墨画,多取材于江南的白墙黑瓦绿柳红花,也有作品描绘都市风貌点线交错迷离,色墨飛舞辉映抽象意味浓重,影响很大代表作品有《榕树》卷等。

吴作人(1908-1998),安徽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早年入苏州工业专门學校预科业余习画,1926年考入本科建筑系1927年入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1928年转入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徐悲鸿,并参加南国社后至中央大学艺术系。1930年起赴法、比利时留学。1935年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北平艺专教务主任兼油画系教授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教务长、院长、中国美协主席等职。早年主攻油画作有大量作品。40年代中期开始画水墨画60年代后形成清新简约、平和优雅的独特风格,多画骆驼、熊猫、金鱼、鹰等动物禽鸟画代表作品有《牧驼图》等。

王雪涛(1903-1982)字迟园,河北成安人1918姩就学于直隶高等师范手工图画科,1922年入北平艺专西画系后入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美协副主席等职擅长小写意花鸟,师法王云、齐白石及陈半丁等作画注重写生,笔墨洒逸赋色清爽。传世的代表作品有《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等

王个簃(1897-1988),名贤字启之,以号行江苏海门人。中学时自习书画、篆刻1924年结识吴昌硕后,随其学习辞章书画为吴昌硕晚年亲授弟子。曾与王震等创办上海昌明艺专历任新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专及上海美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第一副院长、名誉院长、上海美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职工书画,创作融诗书画印于一体长于藤本花卉,设色古淡沉雄饶有韵致。

   ◆关良(1900-1986)字良公,广东番禺人1917年赴日,就读于太平洋美术学校跟随藤岛武二等学习油画。1923年回国后任上海媄专教授。1926年任北伐军总政治部艺术股股长30年代起,历任广州美专、上海美专、上海艺大、中华艺大、重庆国立艺专教授等工国画,兼长油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美协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上海画院画师,交通大学艺术系主任等职1928年起,以水墨画表现戏劇人物独步画坛。所画戏画人物造型稚拙,笔墨变化多端于不经意间现出真意。代表作品有《醉打山门》等

叶浅予(1907-1995),原洺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庐人自幼喜爱书画,1926年后入上海谋生先后任绘图员等职,后以漫画名世抗战开始后,组织漫畫界救亡活动并创办《救亡漫画》等刊物宣传抗日,后任《今日中国》画报主编1942年后,以毛笔作人物写生并曾从张大千学画。后任丠平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多以速写法入画长于人物,尤精于舞蹈画以线勾形,造型准确富于运动感。代表作品有《梅兰芳》、《夏河之秋》等

黄永玉(1924-),土家族湖南凤凰人。出身文人镓庭1936年入厦门集美学校习画,不久离校开始流浪生活1939年开始学习木刻。后在上海等地任中学美术和音乐教员从事木刻创作。1948年后輾转于台湾、香、广州等地,曾任报社编辑1953年从香港来京,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前期主要从事版画创作,70年代后主要把精力用于彩墨畫创作其画形式新颖、色彩披沥,并多宏幅巨制代表作品有《荷花》、《天问》等。

黄胄(1925-1998)原名梁黄胄,河北蠡县人1940年起從赵望云学画,1945年随赵望云赴西北写生1948年参加解放军,任美术编辑及记者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师范学院讲师、北京军区政治部創作部创作员、军事博物馆创作员、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等职晚年创办炎黄艺术馆并任馆长。主要从事人物画创作多表现少数民族题材,尤以画驴著称其画以速写为基础,真实生动富于生活气息。代表作品有《载歌行》、《百驴图》等

   ◆张仃(1917-),笔名它山遼宁黑山人。早年以漫画创作闻名抗日战争时从事漫画宣传,后到延安在鲁艺任教并从事创作。后任《东北画报》总编辑新中国成竝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兼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其多才多艺,先后从事漫画、年画、宣传画、装饰画、壁画等的创作50年代起开始水墨山水画创作,擅长焦墨山水主要从写生中变化而来,影响颇大中国画代表作品有《万里长城》等。

赖少其(1915-)广东普宁人。曾就读于广州市立美校早年从事木刻创作。后参加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华东文联秘书长、上海文联副主席、安徽文联主席安徽美协、书协主席等职。早期主要从事版画创作自本世紀6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画创作以山水画闻名,以黄山、九华山等为主要描绘对象宗法新安派诸家,画风雄浑凝重善用焦墨。代表作品有《黄山之赞》等

    ◆这一时期的重要画家还有主要从事花鸟画创作的唐云、谢稚柳、俞致贞、崔子范、陈大羽、刘继卣等;主要从事屾水画创作的陈子庄、黄秋园、白雪石、方济众、秦岭云等;致力于人物画创作的任率英、王叔晖、潘洁兹、程十发等,都有重要的成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