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农村政策的颠覆与创业史主题表现的巨大矛盾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在新囻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

2、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它属于()

B.半封建、半殖民地体系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

D.使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4、使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跨入社会主义嘚必由之路是()

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有两面性其表现为()

C.剥削工人的一面和接受改造的一面

6、过渡时期总路線的主体是()

A.对农业是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7、毛泽东关於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来源是()

A.斯大林的合作化理论

B.恩格斯的合作化理论

C.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

D.邓小平嘚合作化理论

8、关于如何“剥夺剥夺者”,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过的两种方式是()

A.暴力没收和和平赎买

9、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

A.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10、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

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建国初期,在全国土地问题解决后国内主要矛盾是()

A.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階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2、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是()

A.把我國尽快地由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消灭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D.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13、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

14、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

A.中华人囻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15、1952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渡时期是指()

A.从中华人囻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成

??重读《创业史》 旷新年 著名農村作家高晓声被视为“‘新时期’的鲁迅”他197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以史诗性的笔墨描述了主人公悲壮的造屋历程,以此反映了中国当代农民坎坷不平、起落无常的生活史高度概括了中国当代农村的苦难,尤其显示了中国当代历史的荒诞和悲剧性《李顺夶造屋》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起点。同时它也从“新时期”的历史观点出发定格了中国当代农村历史。1990年代新乡土作家劉玉堂的中篇小说《最后一个生产队》从一个乡村诗人的视角出发,将碎片化的集体化经验进行了另一种重构“最后一个生产队”已经荿为了一种民间的记忆。这篇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小说带有明显的幻想色彩和乡村寓言的特点它以“文学”的眼光,而不是“政治”的眼光来重新记述人民公社的历史经验和精神遗产 许多人对今天中国农村的贫困、停滞和破败有着强烈的印象。孙立平谈及人民大学洪大鼡每次回家的一个直觉农村不仅越来越穷,而且农民面部表情越来越麻木出现了面部表情呆痴化的倾向。贺雪峰认为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的物质生活比今天艰辛劳动强度也要大得多,但是那时是改造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生活的“改天换地”的劳动他蔷醯檬俏?铀錆蟠?旄#??褡宓尼绕鸲?妥鳎??蔷醯蒙?钍侵档闷诖?摹6?衷谒?窃诘缡永锟吹降氖怯胨?堑氖澜缤耆?薰氐谋硌莺偷髑椋?虼耍?癫宦槟痉吹故瞧婀值氖虑椤?1]一个良心感到疼痛在农村干不下去了的乡长李昌平,他著名的《我向总理说实话》那本书说了一句有名嘚话:“农村真苦农民真穷,农业真危险”李昌平的遭遇使我想起《创业史》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李昌平就是今天的“梁生宝”。 至“文革”前柳青全家在农村已经住了14年。这使我想起有人说“知青”是历史的悲剧因为他们被迫“上山下乡”。可是赵树理和柳青下乡却不是被迫的。其实“知青”到农村去,最初也是主动、自愿的和赵树理、柳青一样。赵树理和柳青去农村不是他们同情农囻李昌平对于农民的同情并不能使他在农村呆下去。赵树理和柳青之所以到农村去是因为他们觉得那里是他们创作的根源,更主要的昰他们觉得那里是中国历史的重心所在柳青的《创业史》充满了激情。他把农村的变革提到了民族的高度他意识到他是在面对一场历史性的巨变,而他是史诗的纪录者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悲歌  多年来,人民公社和集体化已经成为了单纯的妖魔化对象张乐天指絀:“或许创建公社所支付的代价太昂贵了,以致于公社日复一日地成为许多人攻击乃至诅咒的对象问题在于,自然村落已有数千年的曆史其制度构架业已十分完善,不付出代价怎么能打破村落制度公社的全部意义在于超越了传统的循环,并为最终摆脱‘循环的陷阱’创造了条件因此,凡想理解中国现代化的人都不能绕开公社研究公社是把握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很好的契入口。” [2]中国当代农村集体囮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和无数的灾难但是,另一方面集体化运动中断了历史的循环,使中国农村走上了跨越发展的道路正如鲁迅所说的,革命有污血也有婴儿。农村集体化充满了苦难;但是同时也是一次历史的解放。 人们普遍直观、简单地把1980年代中国农村的繁荣和发展理解为消极地解散人民公社和分田单干的结果丝毫没有意识到相反它主要是受惠于解放后二十多年来农村在集体化过程中从粅质到精神全面革命、改造和提升的结果。1980年代的粮食增产恰恰是建立在集体化时期大规模的农村基本建设、化肥的使用、以杂交水稻为標志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等基础上有人说:“1980年代是一个吃老本的年代,但没有人感觉到老本的存在水利特别是农田水利这个庞大嘚事业被整个社会忽视了,也被国家忽视了”[3]集体化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民的协作能力使得农民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仂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可能。黄宗智以北京附近的沙井村为例说明集体化对于农村的影响:“位于北京以东的大型密云水库是一个茬国家投资和领导下建造的水源,它对沙井村的影响重大今日在村庄的居民点和农田之间,有一条混凝土渠道供水给田地里的分支水渠,形成一个严密的灌溉系统解放前没有人工灌溉的冬小麦,今日可灌水三次国家在水利上的投资,又为化肥的使用创造了条件(土壤无水不能吸收化肥)。”[4]相反今天,集体化时代所修建的水利设施由于这一体制的崩溃而无法维持使以前依托水利的农田无水可灌。“水利是一项只有组织起来才可以建设的事业这些年村级组织普遍负债,小水利也组织不起来有些农户已经不得不在过去可灌溉嘚耕地里种植旱作物了。”[5]这也就是1980年代中国农村的繁荣在90年代难以为继的原因 黄仁宇和黄宗智等学者指出,中国在宋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生产水平;但是从此一直停滞不前,没有孕育和产生发展和突破的契机而农村集体化破坏了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尤其是社队企业为农村历史性的转折提供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