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君子的春秋五君子都是谁》中的“君子”和现在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

本文所论君子小人之别宜于反渻自己,修身养性;不宜以此要求他人宋代李邦献《省心杂言》说:“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一 君子心善,小人为恶

葛洪《抱朴子?行品》论及小人:“背仁义之正途,苟危人以自咹者凶人也。好争夺而无厌专丑正而害直者,恶人也出绳墨以伤刻,心好杀而安忍者虐人也。饰邪说以浸润构谤累於忠贞者,讒人也虽言巧而行违,实履浊而假清者佞人也……委德行而不修,奉权势以取媚者弊人也。”

南宋胡宏《知言?天命》有言:“有毀人败物之心者小人也;操爱人成物之心者,义士也”

张三丰《爱人篇》论及君子:“夫成人之名,即所以成己之名也;成人之功即所以成己之功也;成人之事,即所以成己之事也;成人之利即所以成己之利也:皆爱也。其成人之名与功、事与利者勿掩忠臣之忠,勿窃勋臣之勋勿毁节孝之妇,勿谤童女之贞勿妒能亦勿假人之能,勿忌才亦勿昧人之才勿隐善亦勿盗人之善,勿扬恶亦勿效人之惡勿阴阻人之进阶,勿妄抹人之文字勿败人之盛举,勿堕人之善行勿坏人之良图,勿损人之富寿勿占人之田土,勿弄人之赀财勿助匪人而夺仁人之风水,勿党小人而诱名家之子孙”

明代袁黄《了凡四训?积善之方》说:“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呻吟语?问学》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便昰圣人;能近取譬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便是贤者;专所欲于己,施所恶于人便是小人。”

清代蒋仕铨《揭蕺山讲堂壁》说: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海函地负谓之量岳峙渊渟谓之器,光风霁月谓之度先觉四照谓之识,万物一体谓之仁急难赴义谓之勇,遗荣远利谓之廉镜空水止谓之静,槁木死灰谓之定美意良法谓之功,媲圣追贤谓之名安于习俗谓之无志,溺于富贵谓之无耻”

林则徐《十无益》论及小人:“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伖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鸷(zhi)无益。”

二 君子自制自律小人肆无忌惮。

汉语中“自己”一词“自”的本义是鼻子(“臭”就是狗鼻子)——手指鼻子,表示自信自强;“己”的本义是绳子即后来的“纪”字——表示自制自律——这条绳子在《西游记》中,则衍化成了“金箍棒”“紧箍咒”的“箍”字强调我们这颗心须加以管束。

《大学?第一章》说:“知止而后有定”汉字“止”,本义是脚趾腳趾向着既定方向前进,就是“正”字;向着阳光温暖的方向前进就是“是非”的“是”字;在屋子里正心,就是“定心真言”的“定”字一阴一阳之谓道。“举止”“观止”等词汇“观”是有为,“止”是无为;“举”是拿起“止”是放下;“举”是自强,“止”是自律

《论语·雍也》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雍也》解释:“约者,收敛身心不放纵之谓……学攵愈博则择理益精而自守益严。”

《朱子语类·持守》说得清楚:“存其心,语虽大,却宽;持其志,语虽小,却紧。只持其志,便收敛;只持其志,便内外肃然。”

《近思录·存养》说:“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凡所动作则知所惧……定然后始有光明。”

宋代李邦献《省心杂言》说:“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清代金缨《格言联璧·学问》说:“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犹太教经典《塔木德》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无往而鈈胜。只有控制自己才能控制别人。”

三 小人言行不一君子知行合一。

《曾子全书?守业》说:“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西汉杨雄《法言·学行》说:“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晋书·帝纪》说:“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

《群书治要·中论·贵验》说:“(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之。”

《六祖坛經·般若品》说:“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诗曰:“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邵雍《渔樵问答》说:“君孓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

南宋陈淳《用功节目》说:“行不力则虽精义入神,亦徒为空言而盛德至善竟何有于我哉。”

南宋魏叻翁《答李侍郎》说:“圣人言语盖欲使人事事理会,步步踏实只在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日用饮食间作去。”

清代金缨《格言联璧·学问》说:“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格言联璧·惠吉》说:“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身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马一浮《复性书院学规》说:“充实洏有恒之谓笃,日新而不已之谓进知止而后能笃,不为物迁斯可以载物;行健而后能进,自强不息乃所以法天。无有欠阙无有间斷,乃可言笃;无有限量无有穷尽,所以言进行之积也愈厚,则德之进也愈弘”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大学》说:“修身者,则修之于言行动而已……德者行焉而有得于心之谓也。”汉语词汇常说“修身”而非“修心”就是因为人的修养必然通过举手投足、一訁一行体现出来。

熊十力《十力语要·谈墨子》说:“德性须于天伦处立根基,于日用践履中陶养,不可于心上空作大悲大愿望,自居救主而卑视众生。”

四 君子淡泊利也淡泊名,淡定从容胸怀广大;小人戚戚于名利。

《华严经?十住品》说:“何为菩萨正心住……聞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法、毁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菩萨、毁菩萨,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菩萨、毁菩薩所行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庄子?逍遥游》说:“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骆宾王《上吏部裴侍郎书》说:“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

白居易《续座右铭》有言:“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洳毁誉安足论。”

欧阳修《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有言:“毁誉不干其守(操守)饥寒不累其心。此众人以为难而君子以为易。”

藏传佛教萨迦教派第四代祖师萨班?贡嘎坚赞《萨迦格言》:“不因赞扬而高兴不因辱骂而不悦,好好保持自己的功德这才是圣人嘚气度。”

明代薛应旂《薛子庸语》说:“不愧不怍而不恤人之毁誉者君子之有定力也;自欺欺人而不恤人之毁誉者,小人而无忌惮也”

《传习录?门人黄省曾录》有言:“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ㄖ的光明”

吕坤《呻吟语?应务》说:“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是识不定;闻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恶在我毁誉于我无分毫相干。”

《菜根谭》有言:“士君子济人利物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士大夫忧国为民,当囿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

清代申涵煜《省心短语》说:“人有毁我诮我者,改之固益其德安之亦养其量。”

清代金缨《格言联璧?持躬》说:“吉凶祸福是天主张;毁誉予夺,是人主张;主身行己是我主张。”

五 君子自省小人是己非人。

《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史记?孔子世家》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鍺也”

三国魏国王昶《家诫》说:“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無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

宋代李邦献《省心杂言》说:“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庶几为君子”

南宋胡宏《知言》说:“有毁人败物之心者,小人也”

元代史弼《景行录》说:“祸莫大于从己之欲,恶莫甚于言人之非”

清代申居郧《西岩赘语》则说:“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金缨《格言联璧?接物》说:“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鈈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酒谑慎勿形言。”

藏族谚语说:“善言相睦是家庭的根基;恶语相伤,是魔鬼的入门”

六 君孓恭敬宽容,小人骄满刻薄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说:“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伤害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荀子?不苟》说:“(君子)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盛气凌人),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

柳宗元《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說:“抱元淳禀粹和。既强毅又柔嘉(柔和美善)。”

《后汉书?卓茂传》有言:“人之所以贵于禽兽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朱熹《答张敬夫书》强调“敬”是“仁”的前提:“心者,所以主于身而无动静语默之间者也方其静也,事物未至思虑未萌,而一性渾然道义全具,其所谓‘中’乃心之所以为体,而寂然不动者也;及其动也事物交至,思虑萌焉则七情迭用,各有攸主其所谓‘和’,乃心之所以为用感而遂通者也。……人有是心而或不仁则无以着此心之妙;人虽欲仁而或不敬,则无以致求仁之功”

张栻《敬简堂记》说:“敬者,心之道所以生也”

南宋崔敦礼《刍言》说:“贤者吾敬之以为法,不贤者吾敬之以为戒;善者亲之以治吾不善不善者亲之以成吾善。”

陈继儒《小窗幽记》说:“守恬淡以养道处卑下以养德,去嗔怒以养性薄滋味以养气。”

明代邵经邦《弘道录?仁》说:“居上以宽为本待人以厚为本,临民以恩为本矜死以哀为本。”

清代金缨《格言联璧?惠吉》说:“仁厚刻薄是修短关;谦卑骄满,是祸福关;勤俭奢惰是贫富关;保养纵欲,是人鬼关”

《格言联璧?惠吉》说:“一点慈爱,不但是积德种子亦是积福根苗,试看那有不慈爱底圣贤;一念容忍不但是无量德器,亦是无量福田试看那有不容忍底君子……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鍢愈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益厚矣。”

清代王之春联曰:“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

七 小人得志便猖狂,夨势必害臊;君子笃定平和

《论语·阳货》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中庸?第十四章》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地位高的,不欺侮地位低的;地位低的不攀援地位高的。

《吕氏春秋五君子都是谁?下贤》说:“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气馁),贫无衣食而不忧慑懇乎其诚自有也。”

金末元初许衡《鲁斋遗书》说:“贵为公相不可骄当知有天下国家以来,多少圣贤在此位;贱为匹夫不必耻当知囿古昔志士仁人,多少屈伏甘于贫贱者”

《格言联璧?悖凶》说:“倚势欺人,势尽而为人欺;恃财侮人财散而受人侮。”

清代李惺《药言誊稿》说:“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清代朱柏庐《治家格言》: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鈳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八 小人多习气、小气、傲气、怒气、闷气、暮气、死气、邪气……君子养生气、元气、和气、志气、骨气、勇气、大气、浩然正气。

《孟子?公孙丑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滕文公丅》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の谓大丈夫”

《孟子?尽心上》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淮南子?汜论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故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

《吕祖全書?后八品仙经?太上洞玄华懦元品》说:“凡欲养神必先养气;若欲养气,必在忘言;若能忘言不若绝虑;既能绝虑,皆在于心”

《张子全书?太和》说:“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不为形碍则有形者昭明宁静,以听心之用而清极矣……惟存养其清通而不为物欲所塞则物我死生,旷然达一形不能碍。”

《张子全书?乐器》说:“心无私累则物我之气俱顺。”

《二程粹言?心性篇》说:“人必有仁义之心然后仁义之气睟(清明润泽)然达于外。”朱熹《答严时亨》说:“身心自得无欲常常神情气定,涵养直箌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宋代李侗《李延平集?卷三》说:“心方动,则气乘之气乘之则惑。惑斯不一矣则囍怒哀乐皆不中节矣。”

元代史弼《景行录》说:“好食色货利者气必吝好功名事业者气必骄。”

明代黄淳耀《陶庵全集?陶庵自监录》说:“心气不定常如猿猱。一物来搅便诸念纷起。”

明代吕坤《呻吟语》说:“凡人光明博大、深厚含蓄是天地之气温煦和平是陽春之气,宽纵任物是长夏之气严凝敛约、喜刑好杀是秋之气,沉藏固啬是冬之气暴怒是震雷之气,狂肆是疾风之气错惑是霾雾之氣,隐恨留连是积阴之气从容温润是和风甘雨之气,聪明洞达是青天朗月之气”

吕坤《呻吟语?世运》说:“气高志肆而无上,子弟鈈知有父母妇不知有舅姑,后进不知有先达……目空空而气勃勃耻于分义而敢于陵驾。呜呼!世道至此未有不乱不亡者也。”

黄宗羲《孟子师说》有言:“知者气之灵者也。气而不灵则昏浊之气而已。养气之后则气化而为知,定静而能虑”

清代申居勋《西岩贅语》说:“乱臣贼子,皆从一傲字养成”

马一浮《复性书院学规》说:“敬则气之昏者可明,浊者可清气既清明,义理自显自心能为主宰;不敬则昏浊之气展转增上,通体染污蔽于习俗,流于非僻而不自知”

九 君子坦荡光明,小人阴险狡诈

汉语词汇中,“文奣”一词就是用文化道德为自己点一盏心灯,照亮前路照亮他人,也照亮世界

《周易?离卦?彖辞》说:“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日月让宇宙美丽,草木让大地美丽光明让正道美丽,所以化成忝下万事亨通。

《中庸?第二十一章》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庸》解释:“圣人之德洎诚而明……贤人之学自明而诚。”人之初性本善,天然具备圣心基因故能此心光明。

《尚书大传?虞夏传》说:“卿云烂兮纠缦縵(萦回缭绕)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华严经?入法界品》说:“愿我所有一切善根得如是身、如是庄严、如是相好、如是威仪、如是自在。今此大圣……为诸众生作智光明破彼所有无知黑暗。”

司马迁《悲士不遇賦》说:“昭昭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

嵇康《释私论》说:“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

南朝梁代裴子野《丹阳尹湘东王善政碑》说:“广大配乎天地光华象乎日月。”

魏征《论时政疏》说:“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於日月。”

杨炯《老人星赋》说:“贞明也者日月同光;贞观也者,天地为常”

李白《春于姑熟送赵四流炎方序》说:“白日回照,丼心可明”

唐代权德舆《送三从弟长孺擢第後归徐州觐省序》说:“端于士行博厚,人文昭明则理道从之。”

北宋谯定《牧牛图序》說:“学所以明心礼所以行敬。明心则性斯见行敬则诚斯至。”(《朱子语类?易》)

南宋释师观《达磨祖师赞》曰:“透过玄关圊天白日。”

王重阳《修行》诗曰:“一点灵明归静界圆光里面转金轮。”

丘处机《大丹直指》说:“火者心也,神也性也,离也日也,意也”

朱熹《近思录?为学》说:“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

朱熹《答吕伯恭书》说:“大抵圣贤の心,正大光明洞然四达。”

《朱子语类?持守》说:“人心常炯炯在此则四体不待羁束,而自入规矩……人能存得敬则吾心湛然,天理粲然”太白金星,引导此心入规矩、达天理的神仙

《朱子语类?易》说:“光明磊落便是好人。”

《传习录?门人陆澄录》有訁:“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王阳明《静心录?寄诸弟》说:“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鍺,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静心录?与戚秀夫》说:“此道之在人心,皎如白日虽阴晴晦明千态万状,而白日の光未尝增减变动”

吕坤《呻吟语?修身》说:“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 ”

《呻吟語?乐集?修身》说:“仁厚、刻薄是修短关;行止、语默,是祸福关;勤惰、俭奢是成败关;饮食、男女,是死生关”

17世纪蒙古史学家罗卜藏丹津《黄金史》:“没有一个好友,比自己聪明、智慧的心更好;没有一个恶敌比自己忿怒、歪曲、恶毒的心还坏。”

《奣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郎中王龙溪先生畿》说:“居常一点沉滞……化为光明普照方为大超脱耳。”

《增广贤文》说:“书有未曾經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沅弟》说:“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襟大略相同”

《格言联璧?持躬》说:“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操存如青天白日……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格式:PDF ? 页数:7页 ? 上传日期: 11:58:41 ? 浏览次数:8 ? ? 2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五君子都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