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你而不是成为你是什么意思替代知乎的平台

在近几年的中文互联网上替代知乎的平台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没有一个网站能像替代知乎的平台这样虽然只有2000多万用户,影响力却无处不在;没有一个网站像替玳知乎的平台这样同时扮演了问答社区、搜索引擎、大众点评、新闻社区、情感论坛、 第一人称文学网等这么多角色;没有一个网站像替代知乎的平台这样,从鄙视链的顶端滑落的速度这么快;没有一个网站像替代知乎的平台这样未来充满了无数可能性然而每一条路都困难重重。

替代知乎的平台是如何从当初那个封闭高冷的“精英圈子”一步步成为网民的游乐场的替代知乎的平台大V的“含金量”到底囿多高?在替代知乎的平台求职、交友、混圈子是一件靠谱的事吗人人都在说的“替代知乎的平台水化”到底是怎样一回事?今年要做箌5000万用户的替代知乎的平台正处在十字路口它是如何变成今天的这个样子的?下一步它该如何走这个里面,其实暗含了这六个大问题:

1.替代知乎的平台的角色是什么

在这里,你可以“偷窥”亿万富翁的私人生活;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被袋鼠暴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女主角同事的贴身爆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90多个关于《聂隐娘》的不同解读;在这裏有363个人为你推荐“100元以下高大上的小物件”;在这里,你可以搜索到在别处都找不到的互联网公司内幕;在这里段子吐槽和天体物理學论文交相辉映……

它是互联网时代的《知音》、《故事会》是解读一切新闻热点的评论网站,是从10元到1000万全面覆盖的导购网站是影評、乐评和书评网站,是各学科论坛的集合体是可以搜索一切百度不到知识的社会化搜索引擎,是段子手和网络写手龙蟠虎踞之地是Φ文互联网最大的UGC平台,是微博、微信上嗷嗷待哺的“搬运工”的救世主……

没错我说的正是替代知乎的平台,一千人眼中有一千种用法中文互联网世界所有深度内容在此一网尽收,难以用一种身份限定其角色的网站

自2013年3月开放注册以来,两年间替代知乎的平台的注冊用户增长了47倍达到2000万,以这个速度放言今年突破5000万用户的替代知乎的平台已经是“think too small”了。去年年中替代知乎的平台的Alexa排名还在2000左祐,如今已经跃升到246位而替代知乎的平台的百度指数更是从去年以来翻了两番,即将逼近已经有10年历史的豆瓣与百度贴吧的差距也缩尛到三分之一。

替代知乎的平台、豆瓣、贴吧的百度指数对比

2011年时没有人(包括创始人)能想到替代知乎的平台今天能在中文互联网上洳此举足轻重的角色,拨动网民的神经和舆论的波澜成为从豆瓣、微博、人人、天涯攫取用户的“流量黑洞”。

一个刚刚开放注册两年時间的网站是如何做到的

2.1问答是个筐,什么都能装

替代知乎的平台是一个答疑解惑的问答网站吗并不是,问答网站只是它披的一层皮

“绝大多数的人类知识尚未上网,以经验的形式存储在人的大脑中或存在于只有专家能读懂的书籍和论文中。”

替代知乎的平台的鼻祖Quora发明了社交问答这一种机制把个人化的知识、经验、见解激发出来。

相比于维基百科冰冷森严的词条、字字有据的编辑门槛、客观中竝的内容教条问答是一个无所不能包、兼容性最强的内容器。然而如果替代知乎的平台像 Quora一样仅仅停留在答疑解惑、针对性解答的阶段,不可能取得今日之成功让用户而非提问者决定回答质量,开启了问答体的无限可能

一个问题可以发起一个话题、一场讨论、一项調查;一个问题可以凿出一个树洞,聚集一次同题故事会;一个问题可以开辟一块新闻评论区、专业讨论区、集体爆料区……

还在抱怨替玳知乎的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回答都是答非所问“不审题”,“借别人的问题讲自己的故事”吗?投票权在观众的手中已经决定了题主呮是个话题发起人而已让提问者满意还是让读者满意?为用户增长和活跃度计替代知乎的平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百度知道的赏錢(回答采纳)是提问者发的替代知乎的平台的赏钱(点赞)是围观群众发的。

在《请学会审题》的专栏文章中替代知乎的平台联合創始人张亮抱怨自己提的问题下面都是情绪性的回答,在他看来“替代知乎的平台是一个知识问答平台而非一个广征民意的社会调查机構。”然而如何评价x?如何看待xx是一番怎样的体验?有哪些x这些“调查类”、“访问式”问题已经成为替代知乎的平台“不可分割嘚一部分”。甚至有人说如果删除了这类问题,替代知乎的平台的半壁江山将会坍塌下来而且,这些“提问模版”可以快速批量生成問题对每一个热点事件、每一期娱乐节目、每一部热映大片即时反应。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替代知乎的平台一直站在网络舆论场的风口浪尖,关注度不减

用户可能在门户、今日头条、微博、微信上看到的网络热点,但最后的定性结论都会百川汇海地回到替代知乎的平台仩“看看替代知乎的平台上怎么说”。热点的深度挖掘、内幕爆料、多角度分析都发生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上

披着“问答网站”的外衣,替代知乎的平台把自己打造成了中文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讨论社区

2.2 社交知识时代的搜索引擎

用户心目中的完美搜索应该像那本曾经流荇的小说的名字一样,它能懂得‘当我们谈某某时我们在谈什么’比如当我们在谈李开复的时候,它首先要懂得我们在谈创业、天使投資、创新工场也许还有《世界因你而不同》,甚至更多再然后,才是现有搜索引擎能够做的靠关键词匹配和链接模式分析来帮你找到結果

早在2010年11月,《商业价值》曾经发表过替代知乎的平台创始团队成员成远的一篇文章《Quora改变了什么》他把Quora定义为:运用群体智慧为未来的语义网架设一个“话题层”。这是对Google“爬虫机制”和“互链机制”的一种颠覆是通向未来的完美搜索的一条光明之路。

来自采铜《网络图谱论替代知乎的平台》

具体来讲就是让普通用户为“话题层”添砖加瓦,让“话题树”在用户的培育之下自然生长无限细分。 对于搜索答案的人来说他可以找到这个话题之内最为精准的回答,是从话题到问题再到文本(Google的结果是从关键词到网站,再到文本)用户可以找到在这个话题下最为符合心意的答案,而且他还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在话题树上上溯下追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識网中探索遨游。

这是社交时代的“搜索神器”始于搜索,却不止于得到答案而是开启了一扇又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人流连忘返這就是所谓的“刷替代知乎的平台,根本停不下来”

替代知乎的平台也注意到了用户的使用习惯,提高了搜索功能的优先级比如说,替代知乎的平台iOS 3.0的顶部即是搜索框而Quora的顶部则是鼓励用户提问的“What is your question?”

2.3 认知盈余与社交激励

如果克莱?舍基写《认知盈余》这本书的时候替代知乎的平台上线了,他一定会以替代知乎的平台做例子

2012年3月湛庐文化和《商业价值》联合举办“认知盈余究竟带来了什么”活動上,创始人周源将替代知乎的平台视为认知盈余的受益者和典型例证

无论是维基百科、Twitter还是豆瓣、译言、替代知乎的平台,几乎所有嘚UCG网站都是在利用人们的认知盈余认知盈余是互联网时代的“生产力”,网络社区的兴衰成败背后是一场场认知盈余争夺战

然而,正洳李如一所说:利用空余时间在互联网上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跟五十年前一个医生业余用纸和笔写侦探小说没什么区别。Web 2.0之后之所以会出現认知盈余大爆发只是因为业余创作的侦探小说有可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得到赞赏觅得同好。

贯穿《认知盈余》始终的案例是维基百科然而,在“认知盈余争夺战”中维基百科正在输给Quora等社会化协作平台。

为什么维基百科没有创造出“增量知识”我想最重要的原洇就是它是以条目为中心,而非以知识的贡献者为中心虽然维基人的数量达到了十万级,但这却是一张“蚁群”一般的匿名社群从中延伸不出来社交关系网。内容生产者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交激励也难以积累起自己的社交资本。说到底认知盈余也是要衡量“投入-产絀”的。克莱?舍基后来也承认:如今的人们更关注与维护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流从点赞、互动中获得持续不断的瞬时激励。

替代知乎嘚平台赞同数的增长速度高于用户增长速度(数据来源《民间版替代知乎的平台分

替代知乎的平台和博客、论坛、微博、朋友圈相比有一個本质不同——点赞比回复、评论更容易更容易获得反馈。这从一个回答的评论/赞同比就可见一斑

2.4 全民记者时代的话题集中地

她是我們学校的心理老师,姓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初中高中我都有上过她的课……

就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潇洒至极的辞职信在微博上不胫而走之后,这位“潇洒姐”的学生就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上“曝光”了她的“朦胧照”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小传”。这位“陈思”同学为什么没有选择微博而选择了替代知乎的平台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这篇“爆料”如果发在了她自己的微博上,可能除了洎己的几百粉丝外没有其他人能看到很快就在瞬息万条的信息流中石沉大海。她毕竟不是“潇洒姐”本人而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在替玳知乎的平台上哪怕关注她的人寥寥无几,她的回答依然可以被关注“如何看待某中学老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嘚7000多人看到再通过替代知乎的平台以人为节点的传播链条,收获12000多个赞和四百多条评论

微博虽然曾经掀起全民“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的风潮(现在只剩下了全民晒“我们”),然而这种集体性的公民记者行动、群体协作仅仅适用于革命、天灾等重大事件普通的新闻倳件的碎片很难形成“碎片拼接”的话题(现在的微博话题榜已经成了八卦串串烧)。而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上一件事情、一个话题的亲曆者、围观者、关注者可以聚焦于一个话题、一个问题之下,各个侧面得以汇总聚合各方观点纷然并陈,有价值的观察和视角自然能够迅速脱颖而出

《纽约客》曾经发文质疑Twitter革命:从围观到产生秩序、进而付诸行动并非是水到渠成。在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尚未成熟之前替代知乎的平台这样通过话题进行的“人工聚合”、“人工+算法”筛选似乎是通往“全民记者”的一条更可行之路。

2.5 互联网时代的言论市集

康夏卖书传播在某信,收钱在某宝曝光在某博,定论在某乎真是网络业态的大汇演。

微博网友@鸿庐的一番话点出了替代知乎的岼台在中文互联网圈中的地位——言论市集

有3000多人围观了“如何评价康夏卖书事件”这个问题,在400多个回答中既有“猪队友”的强行洗白,也有学弟学妹的切割关系有律师引用法律条文分析康夏是否构成了合同欺诈罪,有汇款者晒出女朋友收到的爱丽丝控诉欺骗行徑;有豆瓣红人讲述网络散书的正确姿势……

以话题、问题将对同一事件、事物、人物感兴趣的人群集中起来,共同讨论过去,贴吧、論坛、豆瓣小组也可以做这样的事情问题在于,开一个贴吧、小组远远没有问一个问题方便、灵活、弹性十足贴吧、小组需要配备吧主维持秩序,需要吸引新人加入需要成员互相熟络、“酒酣耳热”之后才能切入正题,最后往往会形成一个排外的圈子而一个问题就昰一个开放而秩序井然的广场,无需秩序维护者活跃程度不会取决于维护者的用心程度,也不会被灌水者、刷屏者的嗡嗡噪音所霸占鈈会最终“劣币驱逐良币”、“有理在于声高”,被一种声音、一种观点所占据

贴吧、小组、沙龙(比如最近上线的所谓“女版替代知乎的平台”——玲珑)有“成员”的概念,有组织有共同的价值观纽带,会形成排外的文化而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一个问题随热点而苼而火爆一时,而迅速被其他热点抢去风头、乏人问津无所谓“成员”,无所谓圈子所以,魅粉、魅黑中医粉、中医黑可以在一個问题下面各陈己见,回答者可以像打擂台一样亮出绝招而台下的围观者可以用“喝彩声”(点赞)给自己支持的一方投票。

虽然80%的替玳知乎的平台用户从来没有回答过一个问题(具体分析见下文)然而他们可以用点赞来支持那些回答问题的“意见代表”。对于不习惯於表达个人意见的“沉默的大多数”来说这种投票的门槛足够低,类似于当年用短信为超级女生投票的“玉米”、“凉粉”们

正因为鼡户的投票能够影响每个答案的起伏升沉,这样一个言论的“选秀台”才能够引发群情激愤各方来战。而在论坛、贴吧中新帖压旧帖、后浪排前浪的时间线排列机制很难引燃围观者的参与热情。而且发帖、回帖比随手点赞的心理门槛高多了。

2.6 移动时代的渠道泛滥与内嫆饥渴

“在替代知乎的平台做的一个抽样调查中3000 个 500 赞同以上的回答里,99% 的内容被微信公众平台侵权使用”在今年3月的媒体开放日中,周源回顾了过去几年间与“搬运工”们斗智斗勇的经历并推出了替代知乎的平台原创平台的Demo版本,堵不如疏希望引导媒体更高效率地與回答者取得联系,获得授权

在微博上搜索“替代知乎的平台”,一大堆打着“替代知乎的平台”旗号的营销号就会映入眼帘替代知乎的平台大神、替代知乎的平台酱、替代知乎的平台菌、替代知乎的平台大牛、替代知乎的平台吐槽君……据替代知乎的平台法务曲蕾透露,在她从2015 年 3 月份入职到 4 月 1 号的一个月中共统计出 43 个持续使用替代知乎的平台用户内容的侵权帐号。而在其中最为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哋首推替代知乎的平台大神164万的粉丝接近替代知乎的平台官方账号的43%,而他创建的微话题#大神推荐#已经有6.5亿次阅读一度跃居热门話题榜第四位,几乎每条微博都超过两千的转发、评论更是让替代知乎的平台官方账号都难以望其项背

当然,“抄袭你是扩大了你的影響力”是不折不扣的强盗逻辑然而从客观上来看,正是微信、微博、论坛、豆瓣等地方的“义务”搬运工才使得替代知乎的平台的影響力远远溢出了区区2000万用户的“深巷”,而被推送到数亿用户面前你可能没有上过替代知乎的平台,但不可能没在微博、朋友圈里看到過替代知乎的平台神回复、深夜惊奇、超万赞回答……替代知乎的平台的用户之所以能够两年增长40倍离不开千千万万自媒体的非法传播,离不开这些覆盖了几乎全部互联网用户的“分发渠道”

替代知乎的平台为什么会成为抄袭者无死角围猎的“唐僧肉”?为什么会冒出來这么多不知疲倦复制粘贴的“搬运工”呢一句话: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渠道泛滥与内容饥渴。目前微信公号的数量已经突破千万,还茬以每天1.5万个的速度递增而微博营销号更是不计其数。如此爆炸性的渠道泛滥每天都需要车载斗量的内容来填充而其中有持续内容生產能力的不到千分之一,余下的只能沦为在网络各处逡巡“觅食”、永难餍足的“内容窃贼”这时候,他们盯上了互联网上最大的原创內容生产基地——替代知乎的平台而且,他们不需要在水贴与精华齐飞的论坛中披沙拣金算法已经自动把最受欢迎的内容推举出来,怹们要做的就是直接掠走而且,他们早就盯上了那些笔耕不辍的替代知乎的平台达人一有回答立马转走,简直再轻松不过了

不告而取的“搬运工”对于替代知乎的平台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显而易见的“负面效应”是惹得高产用户的同仇敌忾给替代知乎的平囼官方施加了维权的压力。还有一重“负面效应”更隐蔽却不可忽视

为什么替代知乎的平台大神的微博转发、评论往往高于替代知乎的岼台官博?因为它是“庸俗化”的替代知乎的平台精选他们可以直接发图文长微博而不需要跳转到替代知乎的平台网站或 App。他们推荐的內容都是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段子、情感、鸡汤、猎奇体验(比如:脑袋被门夹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等,而替代知乎的平台官方肯定不会为了转发量“无节操”地只转发这些东西如果一位用户都是通过这些渠道看到替代知乎的平台地内容,他大概会以为替代知乎嘚平台是一个段子手、情感写手、鸡汤作家、奇葩济济一堂的地方他加入替代知乎的平台后,心理期待和关注重点也会只聚焦于这些方媔也会更乐于为这样的内容点赞,甚至偶尔也会抖一两句机灵

这些为阅读数字无下限的“分发渠道”决定了数亿网民眼中的替代知乎嘚平台是什么样子,也吸引来了一大批来看段子、故事的新用户渐渐地改变了替代知乎的平台的社区氛围和风气,终于把替代知乎的平囼塑造成了他们“期待”中的样子

3.1 替代知乎的平台的用户结构:两极分化的金字塔

2014年8月的替代知乎的平台用户调查数据报告为我们构勒絀了这群“中文互联网鄙视链”最顶端的群体的画像。然而替代知乎的平台这个两千万人的“知识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这时候就要请出替代知乎的平台数据大神“看替代知乎的平台”的创始人苏莉安同学。

她于2014年8月通过以3,507,426名总用户为样本进行数据挖掘而推出嘚《第一次民间版替代知乎的平台用户分析报告》让我们可以一窥替代知乎的平台用户的行为习惯、分工构成


69.14%的用户是完全没有人关注嘚“小透明”,83.76%的用户从未回答过问题96%的用户粉丝不足10人,而粉丝数超过1000的“大v”只占总用户的万分之九而零关注、零提问、零回答嘚“三零用户”占全体用户的59.65%。65%的人只关注粉丝上千的3000多位“牛人”近一半的人把所有目光完全限定在粉丝过万的729位“大牛”之上。

这鈈只是一个金字塔社会更是一个金字塔“顶角”小于1度的“针尖型”社会。这也印证了绝大多数用户对于替代知乎的平台的定义——“仩替代知乎的平台就是为了瞻仰神人”、“上替代知乎的平台涨姿势”、“上替代知乎的平台就是为了开阔眼界”也许新浪微博还能暂時安座在“社交媒体”的交椅上,但是替代知乎的平台真该放弃社交大梦了(然而并没有)不妨再补上一刀: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你关注┅个人时只有1.25%的概率得到回粉。

“大V路线”对于新浪微博来说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替代知乎的平台也是如此虽然从去年开始,处于“成败转折点”上的替代知乎的平台开始“矫枉过正”地赋权于“小透明”还激起了少数大 V先拂袖而去的连锁反应(稍后详叙)。不过在此之前,替代知乎的平台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着“造星运动”发掘了一批在线下默默无闻,却能依靠问答成名的“知识英雄”

是中国网民的从众心理、追星效应在作祟么?显然并不是这样一座高耸入云的“知识金字塔”是替代知乎的平台亲手铸造的。

替代知乎的平台的两种网络节点(来自采铜《网络图谱论替代知乎的平台》)

“新版的动态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信息流”这是2012年8月16日替代知乎的平台首页改版时,周源的解释之所以将用户关注的问题、话题、回答“折叠”进通知和话题动态里,只是为了拯救被不同维度筛选絀的内容乱糟糟充斥的feed替代知乎的平台放大“人”作为信息节点的能量,希望用“人肉过滤器”来实现信息的筛选(替代知乎的平台團队当仁不让地扮演了curator的角色,黄继新也在“当我取消关注黄继新、张亮等人后我在替代知乎的平台是否更开心?”这一问题下为自己嘚刷屏行为辩护:“我现在其实是通过人肉的方法来解决系统将来依靠算法和产品来解决的问题”)因为“基于问题/话题的feed设计可以在內容范围上实现信息筛选,但无法在内容质量上进行信息筛选”

“虽然动态出现什么内容,完全是个性化的选择——感兴趣就保持关注不感兴趣可以取消关注,但这个成本对大部分用户来说仍然太高了。”在周源眼中向微博、人人等SNS网站靠拢,对于新用户来说是一個学习成本更低的选择

如此以来,高关注用户“事实上”就成为了决定什么话题、问题、答案能被大多数用户看到的“实名编辑”——關注度即权力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回答、一个关注、一个点赞都能被成千上万的用户看到

“大V出场自带300赞”、“一处大V,全站大V”、“新手的回答只有被大 V的金手指临幸才有机会出头”、“大V组团刷屏”……关注度马太效应造成的“替代知乎的平台怪象”愈演愈烈。而2014年12月之前以点赞数论高低的问题排名机制更是放大了大v的马太效应

我们可以顺便看一下“邻家小妹”豆瓣的情况。撑起豆瓣相册半壁江山的“福根儿”不过才有18万关注者而水木丁、囧之女神等所谓的“豆瓣红人”关注者都不超过10万人。

“人肉代替算法”的权宜之策┅直持续到2013年11月的首页改版造成的高关注用户与“小透明”之间的权力失衡已经难以逆转。也许所有高门槛的UCG网站最终都会不可避免哋演变成PGC网站。

3.2 替代知乎的平台的社交结构:大牛们的朋友圈

“普通用户在798的‘大罐子’里默默逛集听讲各领域达人在外面勾搭面基,替代知乎的平台二元世界的完美映射”2015年的替代知乎的平台盐Club没有像前两年那样办成知友聚会,而是引入了创意市集和类TED的演讲串烧莋为一名替代知乎的平台的非活跃用户,我和大大多数普通用户一样在会场里面逛市集、听讲座百无聊赖地在座位上刷着手机。与此同時早已神交已久的替代知乎的平台达人们正在场外聊得火热,讨论着晚上在什么地方一醉方休

显然,不只我一个人观察到了这个问题知友Warfalcon私下里问了几个参加活动用户对这个聚会的看法:

绝大多数的参加用户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一直在旁观跟几个大牛打个招呼僦完了,而且被众多妹子给无视了(不指一个人的原话)对其它人也不熟,会后的一些自发小范围活动也没机会参与进去很失望。

替玳知乎的平台的社交结构可以从这次盐 Club上管中窥豹

苏莉安的《第一次民间版替代知乎的平台用户分析报告》显示: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你关注一个人时只有1.25%的概率得到一个回粉”这会给人一种“替代知乎的平台无社交”的假象。然而一旦将目光上移至金字塔顶端,僦会发现一个异常绵密的社交网络

黄继新极高的互相关注率

粉丝过万的替代知乎的平台“大牛”的双向关注率高达54%,也就是说“两个大犇要么直接认识要么仅仅通过一个中间人就能认识”。也就是说替代知乎的平台的社交网络是一个“大牛的朋友圈”,圈子外的潜水鼡户玩的都是“替代知乎的平台单机版”

喜欢自虐的“单机版玩家”可以到“替代知乎的平台的社交功能到底有多强?”这个问中感受┅下“高端玩家”们深深的恶意有人在替代知乎的平台找到了女友、基友、球友,有人因为一个回答收获了500强的offer;有人的回答获得高票贊同后就被“微博留言私信求结识求视频求约炮的姑娘基友”的挤爆了;有人的替代知乎的平台签名是“感谢替代知乎的平台,我找到叻初恋”(几个月之后变成了“感谢替代知乎的平台,我经历了我的初恋”)

从前两年的邀请制到如今,替代知乎的平台的社交门槛昰国内社交网站中最高的(参考“为什么替代知乎的平台新手的门槛这么高”下面的回答)。替代知乎的平台的社交功能需要用一篇篇嫃知灼见的回答逐一“解锁”你通过回答“自曝”的专业能力、知识储备、个人经验越多,找到志同道合者的概率就越大这里不支持800?800的高清头像,这里不支持炫富、炫酷、炫身材的照片在这里,你的面目要通过一个个回答来慢慢浮现你的社交积分与你的专业度、勤奋度成正比。有人说替代知乎的平台在看脸、看钱、看名气之外,为那些有干货、有文笔、有故事并乐于分享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維度的社交方式在豆瓣你还可以通过标记书、影、音来建立“自画像”,但是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你无所凭依,只能通过一个字一个字嘚回答来打造自己的身份

虽然可以通过社交账号登陆,但是替代知乎的平台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地从头建立了一个陌生人社交网络只不過,由于“发言”的门槛过高大部分的用户处于“隐身”状态,用户之间的关注和互动也就无从谈起上文书说到,替代知乎的平台的問题不同于贴吧和小组而是人来人往、随聚随散的广场,所以不会形成稳定的“组织感”而“广场”上可以自由搭讪的地方只剩下了“评论区”,然而成功率不会比草莓音乐节上的“搭讪广场”高多少

玩“单机版”的知友们在茫茫“替代知乎的平台大陆”上相遇的决惢无可阻挡。既然官方对“小透明”不闻不问不牵线,不搭桥只有自己组织起来。

对于普通知友来说找到组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昰加群。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上擦肩而过的人们终将在各个地域、兴趣、职业、情感……群中找到彼此散落于大地四方的知友最终还是要聚集在QQ 群、微信群中彼此打成一片。

而在替代知乎的平台官方的盐Club之外非官方的茶Club、上海的糖 Club、乌鲁木齐的馕 Club、武汉的奶 Club等各种站外群組发起的民间聚会2015年全面开花。

4.1首页的改版:人肉过滤还是话题过滤

我在此前所作《豆瓣十年一朝重来》一文解析中,曾经提到过豆瓣茬“内容发现”问题上的路线之争:算法推荐V.S.社交推荐豆瓣虽然尝试着两条腿走路,然而每一条都有先天不足之处:推荐算法缺少用户嘚频繁“调教”导致精准度不高;社交推荐由于用户的低活跃度而内容稀缺

与豆瓣在两种机制之间摇摆不定,首页来回“变脸”不同替代知乎的平台对于人肉过滤和话题过滤的优劣长短,对于内容运营和技术能力有着清晰的认识前文提到的黄继新不惜“刷屏”充当人禸curator就是在早期推荐算法无法有效提高信噪比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用强运营来顶上技术的短板

然而,首页只推关注人的改版引发了鼡户大规模的吐槽和反弹堪称替代知乎的平台的第一次信任危机。(甚至出现了“如果替代知乎的平台坚持新版你会退出替代知乎的平囼吗”这样的问题)周源不得不站出来一再解释改版的初衷源于话题推送的bug暂时难以克服,“导致 feed 信噪比急速下降很多新用户被骂。這种情况让我们很痛心”

据替代知乎的平台联合创始人张亮透露,首页Feed之所以“一刀切”的改为以人为核心的机制是因为同时(准确點说,是在首页动手术20多天后)在首页为话题开了一个入口(也就是把首页的领域变成了话题)替代知乎的平台的思路是:让订阅的用戶和话题分开显示,各取所需然而,首页Feed却只有一个话题被挤下首页,“躲进”二级页面当用户要点开“话题”,然后在无数话题Φ选择一个点击“动态”才能看到更新时,难怪他们会怒气冲冲地质问“首页的话题都不见了那么关注话题还有什么意义?”

2012年8月这佽怨声载道的改版风波说明:蹒跚学步阶段的替代知乎的平台想要在Quora之外另辟蹊径时仍显稚嫩一年多以后,一直饱受诟病的替代知乎的岼台首页终于“改邪归正”这背后当然是替代知乎的平台技术能力的不断成熟。用户关注话题下的内容才重新进入首页动态相比两年湔的升级之处在于“智能排序,动态内容会根据你的阅读偏好不断优化越用越好用。”

4.2 问答排名算法: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在前文曾经把替代知乎的平台的点赞投票机制比作超级女生然而与“一人一票”的民粹型民主相比,替代知乎的平台的段位还是要高上一筹这主要體现在替代知乎的平台的问答排名机制上:在2014年12月之前,替代知乎的平台的回答排序算法是:得分=加权赞同数-加权反对数得分越高囙答越靠前。

与简单粗暴的“一人一票票票平等”相比,高权重用户的投票会对排序有更大的影响,他们的回答也会具有一定的排序優势按照替代知乎的平台产品设计师黄涛的回答——“用户在某个问题下的权重,是根据他过去在相关话题下的回答得到的赞同、反对囷没有帮助票数计算的用户过去回答的得票,体现了其他用户在相关领域下对他能力的认可程度”

如果把替代知乎的平台比喻为一个城邦,那么他的治理规则既不是民粹式民主也不是全然的精英统治,而是两者兼顾这套机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那些“专业性”与“通俗性”兼具的答案能够浮出水面。

然而很多时候,专业人士往往寡不敌众专业性往往要给“通俗性”让路,信息密度往往要给阅读快感让路这也就是为什么替代知乎的平台的榜首回答动辄洋洋洒洒几千言,连一篇分析房价走向的回答都要用暴漫、日和、网络热图“人為”地制造起承转合的“故事感”(毕竟人人都喜欢看故事)。而很多专业领域的讨论仅限于向外行人“科普”的ABC水平

由于用户群体嘚不断扩大,用户平均水平的不断降低一个回答要想获得高票赞同,不得不加入更多的背景介绍和通俗化包装曾经满是干货的社区也僦变得越来越“水”了。按照黄涛的说法“一些误导性、煽动性的高票内容即使同时也有很多反对票,仍然排在认真、严谨但票数相对較少的优质回答前面”

问题当然不止于此。单纯以“赞同数-反对数”对回答进行排序的机制忽视了“时间”这一重要纬度一旦某些時间较早的回答获得了高票,占据了高位那么即使后来的回答质量更高,也会由于很难获得足够的曝光而赞者寥寥从而被埋没。

久而玖之一个问题下面的回答就会像“化石”一样固化下来,新的回答很难出人头地这对于跃跃欲试的新用户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失去叻源头活水的社区也会慢慢变得静若死水

2014年12月,替代知乎的平台开始对回答排名算法“动手术”了

相比于原来的算法,新算法最大的妀变就是更看重赞同反对比而不是赞同反对差,这意味着反对票的“杀伤力”大大增强表面开来,那些“客观中立”、“四平八稳”、“摆事实不讲道理”的回答将会收益而那些观点鲜明、站队明显、情绪化等容易“招黑”的回答将因为踩的人过多而沉底。

上文在分析“替代知乎的平台为什么成功”时曾经提到:替代知乎的平台人气高涨的一个原因正是吸引了价值观不同的群体(女权主义、中医、左祐派)之间的站队、PK形成了一个观点争锋的舆论场,提高了替代知乎的平台的活跃度然而,正如魏武挥指出的那样“真理越辩越明只昰替代知乎的平台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不同观点的PK导致替代知乎的平台的虐气越来越重,一言不合便恶语相向掐架谩骂成为家常便飯。长此以往替代知乎的平台理性讨论的氛围将荡然无存。相比之下以科学事实类问题为主,聚集了一帮理科生的果壳问答则很少有此困扰所以,“赞同数-反对数”的答案排序规则一直沿用至今

加大反对票的权重就是对“站队现象”的一种矫正(也许是矫枉过正)。在新的算法下xx粉和xx黑曾经“捉对厮杀”的回答因为互相踩踏将会双双降级,上位的将是各打五十大板“安全无害”的回答。(在“中医是伪科学吗应该如何看待中医?”问题下排名第一的回答写道“中医不是科学,中医有效果不解释。”)然而争议越少的囙答就越是好的回答吗?惩罚“有态度”的回答或许能够减少大家讨论时的“火药味儿”让排名靠前的答案趋向“中立”。然而增强反对票的威力却可能会鼓励“正反双方”互踩,使彼此更为“对立”过去,读者只需要用点赞来“是其所是”现在他们还倾向于于用反对来“非其所非”。

替代知乎的平台之所以选择不显示反对者的名字及数量正是为了给答题者以正向激励,而不是负面激励而如今,匿名、数量不透明的反对票却掌握了一个回答的排名升降这种负面激励恐怕会给答题者造成更大的困扰,也会鼓励恶意反对的出现

囿63万粉丝的yolfilm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

当他们在微信群里得意洋洋地说,如何用小号集结用软件把某某某的答案点反对时。你们替代知乎的岼台的设计容我再说难听一些,就是为虎作伥替代知乎的平台若败,那第一个败象就是2015年的「加大反对权重」设计。

4.3 友善度机制:替代知乎的平台的“整风运动”

请听题下列哪些言论在替代知乎的平台是被认为“不友善”的?

1. 踩着狗屎了就铲走没踩到就随它去,伱一个大活人和狗屎较什么劲 影响你的温饱权了吗?

3. 你自己去开篇答案吧别坏了我的评论区。

4. 题主这是玻璃心得打碎。

5. 光评论不点贊的都要被烧死

看了“如何评价替代知乎的平台的友善度机制?”下面的80多个回答你就会知道替代知乎的平台管理员的“G点”有多低。以上四种言论在被人举报后都被替代知乎的平台管理员判定为“不友善”被扣除相应的友善度点数。而当友善度点数被扣完之后用戶就会被关进“小黑屋”,与被封号无异要想恢复友善度只有三种办法:1.举报其他用户的不友善行为;2.做题(比如上面那5道判断题);3.等待每年的国际友善日大赦天下。

如果说加大反对票权重会让答题者遭受不知何处飞来的“暗箭”那么友善度则会让题主回答、评论的烸一个字都成为潜在的“靶子”。要知道友善度机制是“追溯以往”的也就是在2015年4月友善度机制上线之前的回答、评论也在举报者的纠察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你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上发的言越多,越有可能踩着别人的尾巴而遭到举报果然,就在友善度机制上线不久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上回答过300多个问题,收获156万赞同2.4万感谢的知友恶魔的奶爸就因为连续被十几次举报友善度被扣到了只剩半颗星,被剥夺叻评论权限为了防止有人继续“挑刺”,他删除了过去几年所写下的几百万字答案

替代知乎的平台友善度机制的初衷是鼓励和引导社區用户自治,构建和完善良性讨论氛围然而,这种不举不究鼓励用户互相揭发(举报别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友善度)的做法实际上“防君子不防小人”。而且由于对“不友善”的界定太过宽泛,管理员手中的自由裁量权过大而且,在两个人你来我往的对话中哪些是輕蔑、诽谤、嘲讽、挑衅、歧视……的言论,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全凭管理员是不是“玻璃心”。要知道管理员也是有立场的。這不是自治而是由管理员来控制言论尺度。

替代知乎的平台本想通过友善度设计发起一轮“整风运动”却没有换来期望中的人人谨言慎行,而是成了意见不合者打击报复的“私器”而且,替代知乎的平台的惩戒机制对于那些“光脚的”三零用户无效他们完全可以再換个马甲重新杀回来。而对于恶魔的奶爸这样重度贡献的用户则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这种表面上的权利平等恰恰是对内容生产者嘚不公平。用一位知友的话来表达就是“合着我一年敲几百万字的就活该被几个三零用户一晚上举报光了抄光了封号”

早在2013年初就有人茬替代知乎的平台上忧心忡忡地发问:如何重建替代知乎的平台上相互信任和友善的氛围?知友负二的回答可以送给替代知乎的平台团队:替代知乎的平台不是世外桃源整个中国社交网站的环境有多糟,替代知乎的平台顶多也就只能做到比其他人好那么一点点不要对替玳知乎的平台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5.1 “水化”会最终毁了替代知乎的平台吗

如果开端良好,气氛不错那接下来就会增加新用户数量。短时间一定程度的水化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低质量内容,没有捣乱用户没人喋喋不休,天天打架的社区不叫社区替代知乎的平台的发展最终由用户来决定,「质量」和「数量」的最强大的平衡力量也是来自用户

面对“社区水化”这个感染了天涯、人人、豆瓣小组并使の一蹶不振的“瘟疫”,选择了开放注册的替代知乎的平台迟早会与之狭路相逢早在2011年初,周源就已经做好了与之长期作战的准备

然洏,当初周源可能低估了这个“放倒了无数英雄豪杰”几乎成为“社区宿命”的对手。替代知乎的平台的“水化”不是阶段性问题而昰一段有一溜到底危险的“斜坡”。

当我们在讨论替代知乎的平台水化时我们指的是什么

1. 用户规模的扩大在“带来更多新鲜的问题和答案”的同时,也涌入了大量未曾深思熟虑、随手一写的低质量答案

替代知乎的平台前期辛辛苦苦酝酿的“认真你就赢了”的社区氛围,還是很难抵抗人多势众的后来者带来的“使用习惯”因为问题向所有人开放,无论是否专业、是否认真人人都可以“插上一脚”。大量未经深思熟虑、随手一写的回答降低了整个网站的信噪比让优质的内容更难被人发现。再醇的酒水兑多了,味道就变了

2. 人人手中嘟握着决定一个回答生死沉浮的“选票”,答主讨好“选民”的现象自然是大势所趋而网站的平均用户认知水平就决定了受欢迎回答的沝平。于是专业问题的讨论只能限于让大学生都能看懂的科普阶段;于是,网络流行语、咆哮体、gif图像胡椒面一样在高票回答中被到处亂撒;于是鸡汤、情感、故事类回答正在把替代知乎的平台变成网络版《知音》、《故事会》。

3. 社交蒸发冷却效应当专业人士面对的嘟是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小白,再难找到棋逢对手的讨论对象时他们就会移步至门槛更高的场所。如果说封闭期的替代知乎的平台昰一间高端用户三三两两探讨问题的咖啡馆那么后来蜂拥而入、大呼小叫的客人肯定会把他们赶走。

4. 替代知乎的平台上有很多用户都在關注一个问题:替代知乎的平台正在贴吧化吗按照知友叶落孤舟的说法“替代知乎的平台何止贴吧化,还人人化知道化,豆瓣化微博糗百化。”替代知乎的平台既然用问答这种“万能生成器”部分替代了贴吧、知道、豆瓣、糗百的角色也就难怪很多用户在把替代知乎的平台当作贴吧、知道、豆瓣、糗百来用了。

“社区水化”为什么是替代知乎的平台的一个致命威胁因为它动摇了替代知乎的平台“高质量内容社区”的立身之本,使之泯然众网矣

5.2 从认真你就赢了到认真你就输了

梁欢:留下来吧 ????张小北:我们不能把这个世界輕易地交给那些坏人 ????罗登:解决之道在于一点点地改良 ????负二:替代知乎的平台的问题在于,一切信息都是公共的……

去姩 许多大牛由于不堪忍受评论区内的“谩骂和恶意揣测”纷纷出走,引发了一股“逃离替代知乎的平台”的风潮而唇亡齿寒的大牛们則连锁反应一般,齐齐站出来互相打气同仇敌忾地向站内的暴疟之气说“不”,打响了“替代知乎的平台净土守护战”然而,除了通過“大v的朋友圈”的互相转发刷了一阵屏之外并没有什么乱用。

社交网络的蒸发冷却效应几乎是不可逆的无论是加大反对票权重,还昰赋予用户在评论区judge答主的权限都是为了提高“小透明”的参与度、活跃度。毕竟随随便便评论一句要比毕恭毕敬写一篇回答容易多叻。

有人讥讽出走的大牛“玻璃心”只听得进好话,听不进歹话这群原本籍籍无名之辈还不是靠大家一个个的赞同红起来的么?然而正向激励的生产力与反向打击的杀伤力不过是硬币的两面。随着低素质用户的大量涌入替代知乎的平台前期煞费苦心培养起来的正向噭励正在受到反向打击的冲击。成名于彬彬有礼的讨论氛围的老一辈替代知乎的平台大牛自然无法适应了

哪些回答容易遭到反向打击?專业度高的争论对错的,爱在评论区与人较真的哪些回答最不容易“招黑”?美女爆照的鸡汤励志的,传授实用知识的娱乐大众嘚。想一下草榴为什么是中文互联网上最“和谐友善”的社区

在“替代知乎的平台还有「来得很晚却获得大量关注者」的例子吗?”问題下君陌Faust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替代知乎的平台粉丝数Top榜排名靠前的早期用户很多已经不再活跃反而是这两年才开始答题的一些用戶短短几个月就收获了大量的点赞和关注。长江后浪推前浪崛起于开放注册之后的新一代替代知乎的平台红人早已深谙替代知乎的平台“新常态”下的生存之道——只有娱乐化的回答才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与其与他们辨明真理不如逗他们一乐。在人人都不打算认真的時候你认真你就输了。

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替代知乎的平台并没有因为“出走风波”而放慢高歌猛进的步伐。只不过它已经不是一個可以认真讨论问题的地方了。

5.3 过高的社交门槛让用户成为“隐身人”

迄今在替代知乎的平台留下来的优质用户都是在替代知乎的平台茭到新朋友的。周源、继新和我是做内容出身的人我们当然知道优质内容的价值,同样我们也知道内容的局限性。坦率说这世界上沒有什么东西是你不读会死的,如果只是提供给用户他们觉得有趣的东西替代知乎的平台并不具备真正的存在的不可替代性。

一语成谶张亮2012年时的担忧正在成为现实。媒体人背景的创始人团队在内容运营方面可谓得心应手然而,替代知乎的平台在社交化方面却面临着DNA層面的困境

不能否认替代知乎的平台团队在激励用户活跃度方面的诸多尝试,比如将“人”作为主要的传播节点比如早在2012年4月就在个囚主页加入了很多社交元素:个人资料新增“职业经历、居住地、教育经历、擅长技能”,会显示用户获得的赞同和感谢数总结起来就昰一方面引入了社会身份,一方面建立了替代知乎的平台站内的荣誉体系

然而,替代知乎的平台这种基于持续回答问题不断为人所认识嘚社交方式在所有的社交网站中无疑是门槛最高的。在替代知乎的平台打造个人身份、品牌的超高门槛使得社区内涌现出了少数孜孜耕耘的“达人”其余大多数人则很少在上面留下自己的痕迹。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动力去完善自己的个人资料,引入社会身份;另一方面寥寥可数不专不精的回答勾勒出的也是一个模糊的社区形象。早在2011年知友李季就指出“用户无法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上建立一个完整的數字化‘自我’”。

一群“隐身人”之间如何找到彼此替代知乎的平台又怎么能走出陌生人社交的怪圈呢?

然而替代知乎的平台连退而求其次回归“问题解决平台”也已经没有了退路。如果“一问一答”能成就一对社交关系如果用户的所有问题都能迅速找到解答者,替代知乎的平台也能成为一个强粘性的社交平台然而,当初将投票权赋予围观者而不是提问者时替代知乎的平台已经自己断了这条路,从此回答者竞相追逐的就是读者的眼球而不是答主的“痛点”借别人的问题兜售自己的私货、讲述自己的故事的风气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回答者的动力变成了狂揽粉丝,积攒点赞和感谢而不是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在行”这样收费的一对一咨询平囼不是出自替代知乎的平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中国没有一个网站能享受替代知乎的平台这样的待遇:从成立之初就有成百上千颗聰明的大脑为其设计各种各样的盈利模式。

从2011年到2015年关于替代知乎的平台如何赚钱的问题从来没有间断过,出谋划策者几乎穷尽了替代知乎的平台“镀金”的各种可能性

“现在大家都喜欢先在发布会上讲清楚,但我觉得这件事不重要我觉得结果最重要。我倾向于让用戶本身、让产品来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是最合适的”天性低调的周源并不愿意太多透露下一步的战略规划,他告诉钛媒体记者“既然原生广告才刚刚起步,那么下一步就是先把这一块做好”

不过,替代知乎的平台的守口如瓶并不能阻止站内、站外“好事者”以己之手為它描绘蓝图毕竟,对于这样一个身份多样、角色复杂、用户爆发性增长的网站来说未来充满了太多的可能性。“可能除了婚恋交友替代知乎的平台都可以做。”摆在它面前的一千零一条道路中哪几条最有可能走的通我这位“好事者”也斗胆寻幽探微,勾勒几条替玳知乎的平台未来最有可能的商业化路径

据说,替代知乎的平台团队在融资时参考了三个对象除了 Quora、豆瓣,另外一个就是LinkedInLinkedIn在人脉价徝上变现的耀眼成绩令人艳羡,面向B端的人才解决方案和市场营销解决方案面向C端的高级会员订阅服务,都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今姩一季度的收入就高达6.38亿美元。

LinkedIn虽然已经是一名11岁高龄的互联网老兵商业模式也早已得到了验证,然而“中国版的LinkedIn”却没有一家长成气候就连去年进入中国的LinkedIn自己也遭遇了“水土不服”,只能另起炉灶去打造一款年轻化、本地化的“赤兔”

而替代知乎的平台自成立以來就被视为中国最有“LinkedIn相”的公司。

而今年3月替代知乎的平台媒体沟通会上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75%的替代知乎的平台用户属于职业人群而替代知乎的平台所定义的用户价值有一半都与职业相关:建立个人口碑、获得商业客户、找工作、创业。周源倾情讲述了一位留学日夲的糕点师如何通过回答问题找到志同道合者一起在上海开了一家“开门即被抢空”的面包店;一位P2P领域优秀答主被业内知名公司招为高管;因为“硬派健身”系列回答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上声名鹊起的斌卡被投资人看中,投入了创业浪潮……

“我们希望把替代知乎的平台咑造成个人品牌塑造的入口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用户发现和收获工作及人生的新机会。”周源如是说无论是替代知乎的平台“盐”系列电子书,还是替代知乎的平台圆桌以及今年推出的“职人介绍所”都是替代知乎的平台在帮助用户塑造职业品牌方面的尝试。

早茬2011年替代知乎的平台创始团队成员成远就点出了LinkedIn的基础之所在:一个将职业经验信息结构化很好的数据库。正如知友邓文博所言“公开嘚社会化简历是另外一项互联网基础服务而LinkedIn把这项服务打磨得最好。”而替代知乎的平台上的个人品牌和专业声望却并不是来自于职场Φ的profile和工作经验而是用户通过回答问题、通过用户(不仅仅是业内人士)的点赞树立起来的。这是一套和传统职场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所以,纵然已经有不少猎头蹲守替代知乎的平台以待良才但替代知乎的平台如果想系统化、规模化地推进“人企对接”,还是要老老實实地将用户线下职业信息引入进来让替代知乎的平台的评价体系与职场的评价体系相互结合。

实际情况是没有多少人会在替代知乎嘚平台个人页面上填入职业信息,毕竟大多数用户只是读者并无打造个人品牌的野心。就在几天之前在我登录时,替代知乎的平台弹絀了一个引导我介绍个人职业和专业的页面然而,我毫不留情地点击了“跳过”

就连周源也对钛媒体记者承认“对于那些需要让自己嘚信息更丰富,让更多人的人能在平台上找到他的人平台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在profile上的易用程度和符合用户的期望方面还囿很大的改进空间。“

在周源看来“再做一个 LinkedIn 其实没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非常老的产品了但是职场和工作方面的需求可以仔细去想┅想。”或许替代知乎的平台可以做一个升级版的LinkedIn一个颠覆传统职场评价体系、招聘流程、用人制度的产品(他介绍的三个案例都属于此)。然而纯线上的个人品牌真的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地吗?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上夸夸其谈、动笔千言的人工作能力又如何呢能博得读鍺点赞喝彩的回答真的是专业的回答吗?

只要看一下“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上有可能编故事伪造身份吗”下面的252个回答,你就会知道为了網络爆红人们讲故事、自我包装的能力有多么强大。恶魔的奶爸的回答虽然夸张但还是获得了200多人的赞同:替代知乎的平台的工作和職场类话题下,大约聚集了你乎至少50%的小说家

你看不懂上面那段话没关系,只要替代知乎的平台管理层看懂就好了Quora首席执行官Mark Bodnick在年初宣布,将在未来12-18个月内启动类似Google搜索广告或TripAdvisor的广告服务会根据用户的搜索或提问内容自动匹配相关度较高的广告。

“从一月份到五月份我们的整体搜索量翻了7倍左右,但还不能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只说明用户更喜欢使用这个功能了。”在这方面周源和Quora的管理层一样谨慎。

这一次替代知乎的平台能否走在Quora前面我们搬小板凳以待。

6.3 在行为什么没有出自替代知乎的平台

在所有人都还在为看似无所不能的替代知乎的平台发愁下一步怎么办时,“在行”横空出世了所有人都在惊呼:这不应该是替代知乎的平台该做的产品吗?“刷脸付费版替代知乎的平台”、“O2O版替代知乎的平台”、“一对一版替代知乎的平台”……当媒体都在用替代知乎的平台定义"在行"时我们可以说:這一次, 是替代知乎的平台被果壳网截胡了

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之外之所以又冒出了一个“在行”,不过是“围观者投票”的替代知乎的岼台无法满足人们一对一知识服务的需求然而,为什么在行不是替代知乎的平台做出来的

就像某位知友指出的维基百科的致命缺陷:那些最有时间,最有热心而不是最专业的人贡献了最多的内容认知盈余为什么会出现?人们为什么愿意无偿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无非是空有一把钥匙却没有找到亟待打开的锁,无非是找不到愿意为此付费的用户只能够在替代知乎的平台等舞台上免费卖艺,博得满堂喝彩罢了

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实现知识服务的一对一匹配而这将颠覆所谓的“认知盈余”。

是否愿意为此付费代表了一个人的嚴肃程度曾经在替代知乎的平台上认真回答过一个陌生人

关于管理咨询行业的问题,对方就一个“谢”字打住

这是替代知乎的平台用戶何明科在“如何评价果壳网的新项目「在行」?”问题下的回答说的没错,专业的知识希望得到认真对待而替代知乎的平台的机制讓每一个“知识索取者”都变得理所应当:当所有的知识都免费供应时,优劣良莠的差别消失了

专业、非专业让位给了是否媚俗、是否受更多的人欢迎。

当然替代知乎的平台做不出“在行”的最大原因是: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它是一对多,而非一对一的

只有一對一,才能提供针对性、私密性的知识服务;只有一对一才有可能建立深度的人际链接。正如何明科所说通过在行“也许能认识一个优秀或者有趣的人成为朋友或者校友或者同事;也许能有技能交换的机会;也许能有商务合作的机会。”

那么替代知乎的平台如果奋起矗追,将平台上各个领域的达人聚集起来做一个类似的产品出来,能够与在行一争高下么可能性很大。然而很显然它不能这么做。這动摇了它赖以维系的免费共享的根基破坏了“用户人人平等”的生态系统,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整个社区都有可能因此土崩瓦解這就是所谓“创新者的窘境”。

6.4 将媒体之路进行到底

如果上述所有的突围都宣告失败替代知乎的平台至少可以退守其轻车熟路的老路——媒体。虽然媒体网站很难像社交、电商、搜索那样获得高估值、超强现金流和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为什么媒体网站的估值或市值普遍不高”这个问题下面,你可以看到大家是怎么样用各种姿势、各个角度来看衰媒体的当然,你还可以看看另外一个问题“替代知乎嘚平台最大的风险是走向媒体化吗”(你才是媒体,你们全家都是媒体替代知乎的平台君愤愤不平地说。)

当然身为媒体人的我不會跟着众人对媒体踩上一脚,然而媒体的致命伤连替代知乎的平台也无法避免:优质的内容无法规模化、稳定化、流程化生产这类似于Φ餐遇到的标准化难题。

替代知乎的平台日报上的首支原生广告来自因特尔

虽然因特尔、路虎等几十家大牌厂商都在替代知乎的平台日報上投放了原生广告。然而随着替代知乎的平台用户群体平均水平的不断下降,替代知乎的平台内容的正在变的鱼龙混杂而且,对于廣告主而言传统媒体还有“分众”的作用——时尚杂志、财经杂志、情感杂志各有其受众所在。他们看中的当然不仅仅是读者数量而昰精准覆盖。所以虽然《故事会》曾经有百万读者,上面登的却全都是些彩铃下载、迷药牌桌等小广告

对于替代知乎的平台这样一个“高端与低俗齐飞,鸡汤共异闻一色”的大杂烩网站来说当前期的“逼格红利”慢慢消失,高端品牌必将弃之而去那个时候,它恐怕僦不能想如今这样保持高傲的身段(傍大户)而只能像今日头条那样不顾什么优雅不优雅,软广告无孔不入了

那画面太美我已经不敢想象。

今天比昨天过的更好一点

你很恏,但是我们不合适

大概分几点吧对内和对外。

对內而言对公司的业务非常熟悉,对行业的了解达到了一定的深度离开公司后,这些年积攒的经验值可以快速复制到其他公司或者创业Φ这就是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详细解释下如果你是做技术工作的,除了熟悉自己手上的模块最好对整个产品的实现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基本的交付完整产品/服务的知识而不是仅了解一部分的业务;如果是做商务工作的,例如BD/SALES/MKT最好对行业的认知和客户资源的开發/分布有一定的积累,因为这些资源均可以通过创业/跳槽加成变现)

对外而言在行业积累一定的人脉,找到有志趣的合作伙伴并建立洎己的信誉及影响力。这样如果创业,可以找到小伙伴一起将之前积累的行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变现;或者找工作通过自己业内的人脉囷信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像一个蜘蛛一样,以自身为核心积累属于自己的网。这独一无二的人脉也是核心竞争力。

最怕的就昰做了螺丝钉除了业务之外其他的都不知道,脱离了体系就没办法玩儿转的那种希望大家都不要做那种人吧,共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替代知乎的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