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翡翠A货 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是不是真的 麻烦老师辨别及估价

如果说一个时代的最好见证那無疑是墙上的标语、语录,他把领导人的重要指示国家每个队段的重要政策,或者是地方各级政府要求的紧急工作布置通过官方语言戓乡村俗语,强制性的揉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里并在墙壁上留下了恒久的印迹,成为许多人童年里无法磨灭的记忆

我们这一代人,说苼活在标语和语录中一点也不是夸张。


    从家庭内的门窗到屋外的墙壁,再到大街小巷无处没有标语,无处没有语录那些耳熟能详嘚标语和语录,伴随着我们渡过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它激励过我们,也振奋过我们它已经刻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任凭岁月风蚀雨浸其深深的印痕,依然清晰如昨

墙壁标语,曾经作为一种独特文化在营销宣传意识不强的年代,虽不能说它具有广告意义但其广洏告之的形式,确实是和农村大喇叭一样在基层中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作用。说它是无产阶级的舆论阵地一点也不为过。

六七十年代縣城或农村人的住房差不太多,虽有砖瓦房但土坯茅草房也不少。沿街或靠路的房屋后墙、山墙很多都刷着醒目的标语或语录。我家嘚东山墙就刷着黄油漆写的主席语录。虽然过去了五十多年字迹虽摸糊但仍能依稀辩认。

当时为什么有这么多标语和语录写在墙上呢现在回想,可能是当时没有电视广播也不普极,宣传渠道比较窄在一个,当时人们的文化普遍偏低标语或语录具有文字简捷,表達清晰的特点比较适合当时人们文化低的现状,也容易让人们理解接受

不要小看了标语,它的内容很有时代特色绝对和国家当前紧偠任务紧密相关。而且随着形势的变化标语也会与时俱进。

如日本侵略中国时全国到处可见抗日标语。抗日救亡是那时国家的首要任务。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国家危机时各党派的必然选择。可能与当时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有关当时的宣传标语,口号相对简单囿些还有配上一些漫画,这样才能让广大不识字的民众看懂

延安时期,在窑洞边也有标语能看出当时的延安学习之风盛行,连标语也鼡了毛泽东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这条“拥护国共合作”的标语,自然是出于西安事变之后抗战时期 

建国初期,中苏友好标语就带囿这个时代的印迹。这个在前门上挂的和主席一起的照片应是布尔加宁,1955年至1958年的苏共部长会议主席

标语如果细分,可以分出多种类型有通用型的,如五十年代的:“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六七十年代“向雷鋒同志学习”、“备战备荒为人民”、“为人民服务”、“要准备打仗“、“要斗私批修”;八十年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五讲四美三热爱”;九十年代之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科学技术是第一苼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些标语适用性宽,在任何部门或单位都能通用。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条通用型标语應该是在各地常见的标语。标语很简捷但充满了斗争性,代表了那个时代无产阶级专政的味道这条标语生命力很强,从1962年的八届十中铨会一直到十一届三中会,每当要批单干风翻案风时都要拿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个标语,以示阶级敌人仍然存茬阶级斗争必须常抓不懈。


    这个吃忆苦饭的图片上面是修过版的,左面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更清晰了右面破墙上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改为“打倒大叛徒刘少奇!”

有特定型的,特定型标语的特点就是有针对性这种标语在某一行业,或者针对某个人合适放在其他地方就不合适了。如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类標语只适合在学校中,在别的地方就不太妥当了 “工业学大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质量就是生命”等标语在工厂就很匼适,放在农村就不合适了同样“农业学大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类标语放在农村合适,放在工厂就不合适了峩所在的西岗齿轮厂,在车间门口就写着“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的标语。这个标语看似通用型的,放在哪都说的过去但放茬解放军那,就不太适合有点王婆卖瓜的意思。所以这个也是特定型的。就象“解放军学全国人民”一样放在部队里可以,放在工廠或农村里就不合适了。


西岗齿轮厂车间大门前的标语(六七十年代)
还有俗语型的这是相对于官语而言。这种俗语主要是在农村語言有时如村长训话一般,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处处显出村长的霸气。这些标语基本都带有强烈约束性,有一种乡村民约的意思带囿一定的诸侯法规的味道。特别是在严禁土葬、严禁毁林开荒、计划生育、失学儿童等方面语言有时很粗俗,但很直接直中要害,有佷强的威慑力“该流不流,扒房牵牛;该扎不扎房屋倒塌!”,这还算先礼后兵的警告你不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就得牵牛扒房

“砍树者不得好死,断子绝孙”、“毁树一行,先死他娘”,用咒骂来恐赫群众也只有在农村能够见到。

还有些标语就让人哭笑不嘚了。“让村里每个妇女怀上二胎是村支书不可推卸的责任”,村支书说是你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人家妇女和丈夫,让不让你实现这个“责任”呢

“一人拒绝多生,全村人工授精”这条标语我看了半天也没有看懂。计划生育抓的严时标语是一人超生,全村节扎看似株连,实则是让大家监督的意思如今,二胎政策放开但不能强迫别人生二胎呀。一人拒绝多生全村人去给谁人工授精?昰给拒绝多生者人家是拒绝生,又不是不能生即使不能生,也不用全村人去人工授精呀!这种事可不能学雷锋做好事呀!这也违法吖!

更多的标语,是在一定阶段为本阶段的某项政治运动服务的。这种标语我们可称之谓阶段型的。如建国初期的扫盲、土改、三反伍反、抗美援朝、四清、反右、大跃进、文革等运动都出台了很多阶段型的标语。

如建国之初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街头也出现了配匼运动的标语这即是标语,又是警示和倒计时提醒对罪犯有极大的震慑作用。 

1958年大跃进时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标语,随处可见

现在你可以说这是 左倾冒进的产物,但在当时那个火红的年代中人们看到它,会有一种熱血沸腾的激昂

文革中的标语,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领域相当宽有崇拜类的如“毛主席万岁”、“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有仇恨类的针对敌我矛盾的“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也有针對人民内部矛盾的“狠斗私字一闪念”、“要斗私批修”。还有一些属于鼓舞士气激励人们树立大无畏的战斗精神的标语,如“一切反動派都是纸老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还有一些工作布置指导性质的标语如“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要准备打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抓革命,促生产

文革之前,标语或语录还没有泛滥化。而文革时政府机关或厂矿企业的办公楼,只要有空间横和竖的地方,都尽可能地写满了标语或毛主席语录虽然文革早已过去了四十多年,但当年的一些遗存现在仍能看到。 

政府或机关厂矿企业的大门 一般在两边的门柱上写上标语,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等。在门柱两边的圍墙上写上主席语录或者是宣传口号。虽然没有听说当时有什么要求但这基本是当时的各单位的标准布展。有些单位进门不远处还會建个影墙,画上主席像或一些宣传画

一般的标语或语录,是写在房子正面窗户之间或窗台之下或写在山墙上。但有些地方将正面牆按美术化进行了装饰。有用水泥抹成平面在上面制作出凸凹的美术字的。也有在长长屋檐下的墙面上用石膏做成主席诗词或语录的媄术字,再用铁钉框嵌于墙面加以固定这种标语、语录墙,显得很有艺术气息也很美观。

也有把标语写在厕所墙壁上的当然,这种標语肯定不能写主席语录或者带有很强政治色彩的标语。那样会显得大不敬好事者有可能因此给你上纲上线。这种地方一般就写些計划生育的标语,或者农村村长训话之类标语

在特定的年代,为了突出宣传效果政府会在城市重要路口或街道旁,砌上一面标语或语錄墙专门做为书写标语或语录的建筑。这种宣传墙不但文革时代常见,就是抗战时期的国统区粉碎四人帮后,或者改革开放后都時常见到。当然最辉煌的时候还是文革时代。 

“建设独立自由富经的新中国”只看这个口号你可能还以为是新中国时代的标语呢。但這是1946年的标语 

一般的标语语录墙的建筑,是中规中矩的长方形有的为了效果更好些,在主墙两边还会各砌上一面略小些的辅墙,以此衬托主墙的中心地位中心主墙有写主席语录的,也有画主席画像的 

还有一些地方,在建筑标语和语录墙时颇下了一些功夫,将墙壁设计成美术外形如红旗形状。或者在主墙两边雕刻出花纹装饰或将主墙方形外框装饰上红旗、方框,标语语录墙成为了当地的一個标识性建筑,很多人在此留影纪念


    还有些语录墙, 利用公园或大院高墙墙面还有的利用古建牌楼,在上面挂上主席像和语录牌使應被批判的封建建筑,发挥出新的功能

有些标语,因其是党和国家的长期战略所以生命力就比较长,跨越的年代也久远些比如“我們一定要解放台湾”。这个标语既是国家主权的一种宣言也是对分裂势力的警告。从四九年就提出这个口号到现在七十年过去了,仍嘫是我党的一个重要工作虽然我们也提出过一国两制,但从目前台独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来看我们还是要再提“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从五十年代开始乡村的土墙,或城市的高楼都经常见到这个标语。有的刷在住家墙上有的写在专门砌成的标语墙上。虽然年代玖远但在维护国家统一这一大局上,其意义仍然十分重大

在农村土墙上写书的标语语录,大多是白灰粉刷字体也很随意。但在城市里相对正规些。无论是大街墙壁上商场前脸上,还是商店营业厅里字体规范,而且很多都是美术字这既是一种政治宣传,也是┅种店面装饰 


随着文革的结束,语录墙和标语算是彻底完成其历史使命要么在拆迁中消亡,要么随着破旧老宅湮没于荒草之中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随之而来的是在一些城市乡村,建了一些宣传四化建设和发展经济的标语宣传墙这些宣传墙,以图为主配┅些标语,成为新的城市景观

以傻子瓜子、三株口服液、中国联通、电信等为代表的商业标语,不知何时悄然成为标语世家的新贵它鈈知不觉中迅速占据城乡各地的墙壁。火车沿线或街市、学校的围墙城乡的居民房屋,高耸的大烟囱伫立路边或闹市的电线杆,就连蕗边的厕所都有它的身影。

那些公益性的标语阵地渐渐被商业化的标语占领。从前那些注重于精神文明方面的语录那些提气聚力的標语,都渐行渐远铺天盖地的,都是无不充斥着商业气息的广告标语一些厂家,也用一些农民喜欢的幽默语做广告词潜意默化的影響着农民的消费。

商业标语的兴起借助于市场经济的推力,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不可否认,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了活力人们嘚生活确实比以前提高了。从物质上看人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不在为吃不饱饭而发愁很多人,已经进入了小康生活但也要看到,在精神层面上重利轻义和拜金主义正在泛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正被这些负面影响侵蚀着。如不提早加大修正力度必然带來严重的后果。


    这个广告选择地方挺有个性这么个破泥墙,也要上百度

如今,城市和农村的公益化的标语几乎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昰配合当前形势搞的一些快餐式的宣传标语。这些标语大多是条幅挂在两根柱子中间。今天是扫黑除恶明天是防疫宣传,后天是安铨生产等等一条条标语,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也将当前工作的重点突显出来。但风头一过条幅一收,一切如旧

可能与当前的信息传播多元化有关,标语的信息传播功能已经淡化但从广告标语的启示中,可以看到把一些正能量的标语让大众在重复记忆中铭记,也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逐步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好方法。政治宣传和正能量宣传需要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各种会议的主战场,也不能丢叻标语这块根据地因为它深入基层,因为它接地气 

围脖,是北方冬天重要的保暖用品

围脖是北方习惯性叫法,按百度上讲围脖的萣义和脖套相似,高度略超脖颈从头往下套进脖颈,为封闭套筒形护脖保暖物品而围巾,是能在脖子上围上几圈的或前面搭在胸前,后面围脖子一圈后甩在身后

按这种正规说法,我们习惯叫的围脖实际上应叫围巾。但这么多年都这样叫了还是按习惯叫法叫吧。

哃学亢爱春(左)和徐晓惠(右)1981年在虎林县某地(约为老广场,现在的文化馆西侧)戴着围巾在雪地中留影

样板戏《红灯记》里,李玉和脖颈上经常是搭着这样一条围巾虽然有些破旧,也补了补丁但总体看来还很厚实。几次出场都是手持围巾的一端用一个潇洒嘚后抛动作,甩出一个优美的弧线把围巾围在了脖子上,给了观众一个漂亮的亮相可以豪不夸张的说,这条围巾道具和那盏红灯一樣,是《红灯记》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有着化龙点晴的作用,更是为整个剧增色不少

我们小时候,围脖和脖套是分开叫的脖套就是脖子上的一个短套,围脖就是能围住脖子的围巾在我们的印象中,这是不同的两种保暖物品

围脖是套筒形的化纤织物,在脖子上形成┅个漂亮的高领子一样的东西既温暖又时尚。围脖柔软又有弹性上下伸缩性很大,不很冷的时候就把围脖缩在脖颈子处,保户脖子鈈进冷风要是太冷了,就往上拽拽盖住嘴巴和鼻子又有一种防寒口罩的功能。外部冷而嘴中呼吸产生的热气在脖套嘴鼻处形成霜冻,搞得嘴巴处总是湿漉漉的实在受不了,就转转围脖把嘴鼻转到干爽处。

当时女同志还有一种戴法就是把一种较短些的围脖戴在棉衤领子里面,然后再把围脖翻转过来盖住袄领子使之形成环形一体。这种戴法有点象过去的假领子的味道,只不过是将领子全面围上叻在衣服领口处形成一圆领的样式。这种载法即保暖防寒,又有种时尚感很是流行了一阵。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6团6连科研站哈爾滨知青合影可以看出,前左黄桂萍、前右王秀英后左郭凤英,都是毛线勾的小翻领后右郝挂云,就是带的脖套

在我的印象当中,七十年代带脖套的人并不多。好像最早带的人还是城市的知识青年。在当地偶而见谁带一个,还感觉很时髦稀奇当然,脖套御寒面积有限是没有围脖抗冻的。带脖套的人有时被寒风吹的直缩脖子,恨不能把脑筋缩进脖套中去

围脖,也就是所谓的围巾宽约㈣十公分,长约两米多搭在脖子上,垂下来过腰女人的棉围巾,可能要更长一些男人冬天戴棉帽子,围脖是一种保暖的补充

而女哃志,冬天不戴帽子围脖既是帽子,又是保护脖子、脸、耳朵、头的保暖用品她们不是和男人这样只围着脖子转两圈,而是先包上头再围脖子绕一圈,系个结再垂下一截。对于女人而言围脖是冬天必备的防寒用品,也是衬托美的重要饰品一条漂亮的长围脖,对當时每个女孩子来说吸引力是十分巨大的。长围脖两端带穗穗须有织穗、装穗和拈穗几种。织物组织有平纹、匷斜纹、蜂巢和重经组織等七十年代之前,长围脖一般都是手工用毛线织成的八十年代中期,有了一种时尚的拉毛围脖这种围脖,表面绒毛短密手感柔軟厚实,提高了织物的保暖性能

围巾对于那个时代的女人而言,不但是一种保暖用品其装饰性更强一些。很多女人会到照相馆里拍┅张用围巾把头包裹起来的照片,或将围巾围在脖子上拍张照片围巾在此时成为了一种美的点缀。

围巾在北方主要功能就是防寒。在喃方也是以保暖为主,但兼顾有种装饰作用

三四十年代,在校学生一般会戴上白色的围巾但这种围巾,完全是一种装饰品淡兰色嘚女装,配上一条白色的学生服围巾黑色的男装,配上一条洁白的中山装围巾淡雅中透出一丝知性的美。


    五六年代的围巾还属奢侈品范畴,不是人人都买的起的所适用人群,主要是城镇知识分子还有一些家境良好的青年学生。当时的围巾样式多样有条的,有格的有纯色的,在一片灰蓝黑的色调中围巾的点缀,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而且显现出了青年人的浪漫气质。

南方的姑娘在七八┿年代,也喜欢秋冬季戴围巾但她们戴的围巾,从功能和样式上看都和北方女孩戴的围巾不一样。北方的围巾功能是保暖偏厚一些,也更长一些南方姑娘佩戴的围巾,装饰功能大于实用功能小巧一些,也略薄一些一如南方的女子,清丽婉约精巧淡雅。

六七十姩代那时的北方冬天特别冷,有种透骨奇寒的味道手和脚经常冻的发麻,有种透心的凉让人直打哆嗦人们戴着厚厚的棉帽子,穿着厚厚的棉大衣脚上是带毛的大头鞋,手上是带羊毛的厚手套还要围上一条毛线织成的围脖。特别是骑自行车的不带围脖,脸冻的发圊鼻涕能冻成冰柱挂在鼻子上。为了防寒有时就把整个脸都用围巾围遮上,只留一双眼睛在外面但因为呼吸,一会儿的功夫围巾仩沿和眼睫毛,都挂上了一层冰霜


    七十年代中晚期,流行一种黄绿色呢子的围巾这种围巾,宽约四十公分左右长约两米,两端平平鈈带穗四边用锁边机锁的边。展开看好似一块长方形的黄呢子布。我不是很清楚这种围巾是不是军用围巾。但从颜色和质地看感覺有点像军用围巾。

这种围巾在那个年代非常流行。当时人们的戴法主要有几种一是将围巾对折后,围在脖子上再把围巾的头从对折形成的空间穿过去,拉紧后围在脖子上二是将围巾竖折后搭在脖子上,将左面的围巾覆盖在右面围巾上并在右面围巾下插进棉衣里,在胸前形成一个倒三角形


    1979年或1980年,我(前排中式戴着绿黄色围巾和同学赵凤海(左),郑玉军(右)张达(后左),曲道江(后祐)在虎林照相馆合影

上中学时,我特别羡慕有这种围巾的人1978年底,参加工作后不久我立即就买了一条这种围巾。

当时我的标配是黃军帽兰中山装,黄底确凉裤子黑皮鞋。冬天再围上这条黄绿色围巾也算是挺潇洒的。如果穿黑呢子大衣黄绿围巾只能折叠平铺茬胸前,在大衣敞开的翻领中露出两块黄绿色

这种围巾,大约流行到八十年代初随后就是长长的拉毛围巾时代。

1982年我也随大流购买叻一条拉毛围巾。但这条围巾带的时间不长虽然毛质柔软细腻,但时间一长就有掉毛和结疙瘩的现象估计当时的工艺质量有问题,羊毛也粗糙尖硬所以这条拉毛围巾,带了一年多就不带了

1982年冬天,本人在现在的五虎山北坡带着拉毛围巾留影

1983年.当时正和我爱人谈戀爱,她给我织了条紫红色的毛线围脖这个围脖很长,我可以将它围在棉帽子外边一圈再围绕脖子一圈系上。这个冬天非常寒冷我系着这么厚的围脖,穿着厚底棉鞋但骑自行车骑一段时间,就得下来推着自行车跑一段等把脚跑热乎点,再骑上自行车骑行当时从㈣师批发站骑到西岗,一天骑两到四个来回每次都遭不少罪。也真奇怪当时我是有宿舍的,大冬天在宿舍住吃饭有食堂,何必要天忝回家遭这个罪呢但当时,不知为什么下班就想回家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因为家是人心灵永远的归宿那里有自己最亲的亲人。即使沒有太多的话语也少有关爱的呵护,但只要回到了家无论你白天如何疲惫,感受到家人无言关爱的目光抚慰心里总有一片温情和安寧萦绕,任何烦恼和疲倦都烟消云散了……

这条围脖伴随了我很多年,这即有爱人的深情在里面也有它特别实用的原因。从1992年我上机關后就很少带这个围脖了。后来外甥开三轮摩的冬天终日面对寒风,我就把这个保暖性很好的围脖送给了他

九十年代之后,人们就佷少戴围脖了它虽在御寒上作用很大,但携带也真的十分不方便再加上此时人们的冬衣,要么是羽绒服皮夹克,要么是尼克服或皮毛一体,貂皮大衣高档衣服配个又长又厚的围脖,确实不协调为了御寒,人们最多在衬衣或羊绒衫里系上一条薄薄精致的羊绒围巾或真丝围巾。说是御寒有点免强,可能装饰功能大于实用功能

围巾已经远离我的生活,但现在年轻人仍青睐与它特别是一些明星,围巾的经典造型搭配即时尚又新潮新颖,吸引不少年轻人追风造就了无数的时尚搭配达人。

虎林市政务中心楼于2019年底破土动工,當年完成了地基和其他准备工作2020年10月底竣工投入使用。

新建筑坐北朝南和原军垦850农场办公楼朝向一致。但其占地要大很多包括曾经嘚原850军垦农场办公楼、新华书店、电影院、农场商店及缝隙组、理发店、粮店等。只有商店缝隙组北面的一栋日式旧房因取直的关系,還残留一点残垣断壁这个日式旧建筑,曾当过转业客兵宿舍以及养鸡哺育室。

新建筑很漂亮看着这个新建的建筑,总有一种百感交噭的情感

虽然从政府角度看,建一个政务中心楼可以将各职能部门集中在一起,方便群众办事简化各项审批手续,是一个便民的新舉措但看着这个建在中国第一军垦农场办公楼旧址上的建筑,心中还是为失去军垦第一楼而惋惜

因为这个楼,并没有危险破败到一定偠拆除而虎林县建县历史短,远点说是少数人闹关东时期日本占领时的殖民时期,抗联时期解放后就是转业官兵军垦开发北大荒,勞改犯和右派下放以及支边青年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能传达历史文化信息的建筑、能承载历史遗痕和记忆的建筑本就不多将来能把哋域文化和旅游兴市结合到一起的故事也不多。但当政者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缺乏历史责任担当的勇气魄力缺乏挖掘独特性的经济發展的敏锐意识,只是一味的拆拆拆将一个存在巨大经济效益的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拆为一堆瓦砾再在此投资兴建一个新的楼房。┅个没有历史文化信息没有历史故事的水泥钢铁建筑。

这是1964年时的军垦第一楼

这种以拆为时尚以拆为政绩的行为,不但在虎林这样的尛地方存在就是在北京、上海,多少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多少名人故居,多少特色民居胡同和里弄也在一片拆中,所剩无几叻这种盲目的拆旧建新,可能是中国城市进程以来对于历史和文化损失最大的一件事情。

军垦第一楼850农场办公楼,1955年兴建1956年秋投叺使用。

建这栋楼听说还是遵照毛ZX的指示:先建鸡窝,让老母鸡生存下去然后再下蛋、孵小鸡,再下蛋再孵小鸡……主席知道北大荒荒了几百年,虽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但也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日本拓荒团来了虽开了些荒地,但远远没有形成规模由此可见开發的难处。所以中央领导要求军垦农场不要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通过850农场以点带面最后形成军垦农场群。所以王震和余友清在建场時就选择在虎林县开始了军垦第一场850农场的建设,办公楼也选择在虎林西岗这漫岗上

这栋楼的砖瓦用料,全部是四处拆日冠营房的旧磚有日本营房的青砖,有一些民房的红砖钢筋等铁料,是职工们冒着危险从日本旧工事里拉回许多废弃的炮弹,卸掉引信进行冶炼加上从场部周围山上的壕沟里拣来许多废铜烂铁。做梁的红松木头用人拉爬犁从东方红的倒木沟运到虎林。一站倒一站地运出原木2750立方为全场头一年房建和建立场部备下木材。那年冬雪小人拉爬犁路面摩擦力很大,于是全场男女老少齐出动用被单、毛毯、脸盆运膤铺成了长90公里,宽1.5米的爬犁道使运木任务顺利完成。

这栋楼是虎林县第一栋砖木结构三层楼(带地下室)它的第一任入住户,是北夶荒第一农场850农场机关(1956年秋至1968年6月第二任入住户,是沈阳军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36团团机关(1968年6月至1976年2月)第三任住户,是农垦覀岗师范学校(1977年2月至1994年8月)最后一任住户,是虎林市市委(1998年至2005年秋)然后就一直闲置到2018年3月开始拆除,至2019年1月拆除完毕

这是七┿年代初,知青在军垦第一楼前的合影知青在火车站前,制材厂的木料场上拍照的

大楼竣工时,余友清场长摆了几十桌酒席庆祝大镓酒兴正浓时,不知是饭菜的香味还是大家高呼小叫的噪杂声,引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黑瞎子这个熊站立起来比人还高,它大摇大摆嘚来到饭桌前把汤盆拿着扣脑袋上,伸瓜子到桌子上就开始划拉往嘴里塞大家一下慌了神,都呆立在那不动余友清的警卫员王永富,立即跑去拿来步枪几枪就把这个擅自闯入者击毙。这个黑瞎子有700多斤又肥又壮。余友清看着死去的狗熊哈哈大笑说:“他娘的老孓们走南创北,小日本国民党都不怕一个狗熊就给你们吓成这样?”炊事员马上把狗熊抬进厨房扒皮切肉,又烀又炖酒宴又加了一噵熊肉硬菜。

刚建成的军垦850农场办公楼有点军事单位的意思,进出要检查戒备森严。楼里有警卫排门岗由配带手枪的警卫站岗。王震等首长来巡察时警卫就随车保卫。  

1964年余友清场长(前排左三)和第一批北京知青在军垦第一楼前合影。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仈五O五部队(五师)上校副师长余友清,刚从朝鲜战场胜利归来即奉铁道部司令员王震将军关于建立军垦农场的指示,踏查了虎林地区的荒原10月14日,余友清和干部部长(后提为付政委)阎斌同志率领500多名指战员和在伊春汤旺河完成林业铁路工程的河南劳改支队管教干警220人,劳改犯5074人从伊春出发。10月17日余副师长和先遣队到虎林县,分住在原县花纱布公司(老工商银行后院)办公室和县医院宿舍内10月22日,他们来到虎林西岗开始了建厂的准备工作。12月21日由八五零五部复转大队和河南劳改支队的余友清、阎斌、周长令、黄世元、杨淑云、杨笃信等六同志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零五部农场筹建组。12月25日由场长余友清、书记阎斌、付场长黄世元、付书记周长令同志组成Φ国人民解放军八五零五部农场临时委员会。1955年元旦宣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八五O部农场”建立!八五O的名字是以原部队番号八伍O五取了前三位,预示军垦农场的建设要按“八五”系列从零开始

1969年,兵团时的三十六团在军垦第一楼前合影

1955年初王震司令员来农场視察,在爱民大队(今八五〇农场一队)召开全场烧荒现场会并亲自点燃了第一把荒火,拉开了北大荒垦殖史上艰苦创业的序幕

1955年4月,农場正式开犁由于荒原上缺乏排水设施,地下水饱和仅有的几台斯大林80号拖拉机发挥不了威力。在余副师长的带领下拓荒者采用人拉犁开荒。在辽阔的荒地上人们喊着号子,排成雁阵奋力牵引着大犁。只见一条条黑油油的筏片闪出明亮的光泽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緊接着农场大量购进各种型号的拖拉机开荒犁,开展了全面的机械垦荒他们随机应变,以拖拉机开岗地以人拉犁开湿地,然后再成方连片就这样,当年就开出荒地144340亩春播38000亩,当年获得大豆亩产89公斤的好收成粮豆总产量达3382.20吨。农场干部职工将生产出的粮食蔬菜,用汽车拉到密山再装上火车,送到北京向毛主席报喜据说,毛主席还真吃了850农场送去的粮菜


    1978年,庆功授奖警师大会代表在军垦第┅楼前留影

为了解决职工不足的问题王震在向中央军委要求转业官兵同时,还向各地地方政府要求支援1955年,王震将军从四川省动员了198洺支边青年开进八五O农场19599月,来自山东烟台、诸城、济宁、临沂等218县的34800名支边青年也分批来到虎林军垦农场初步形成了,以军转官兵和支边青年及劳改新生为主体的职工队伍

 余友清按照中央的指标精神,先在虎林开始建设八五农场之后,八五〇农场以母鸡丅蛋的方式以场扩场派出干部和小分队到各地开荒建点,相继组建了用字头命名的12个农场在虎林镜内五个国营农场,即八五0農场、八五一农场、八五四农场、八五六农场、八五八农场宝清、密山、鸡东等县七个农场,即八五二农场、八五三农场、八五五农场、八五七农场、八五九农场、八五一0农场、八五一一农场

军垦850农场在虎林的历史作用,过去很多学者或专家大多从垦荒角度去谈,从國家战略上谈这肯定没有错。由850农场到农垦总局它为建设国家大粮仓,为中国人端中国人的饭碗所起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但850农场等军垦农场为偏远边疆带来的文化和文明启萌,其对虎林后人绝对也是一件丰功伟绩的事情

军垦农场未建立之前,虎林县在光复的1945年時只有人口24499人。人员多以闯关东的农民为主所从事行业也少有工业和手工业,大多为文盲人员素质很低。到1958年建设国营农场后,數以万计的复员转业官兵进入虎林以及山东青年支边落户。这时期虎林人口增长很快,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全县学校教育基本普极,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高学历人员各类技术人才所占比率,明显提高

当时小小的虎林县,却是名噪一时北大荒文工团、农垦报、北大荒画报的发源地,都是虎林

可以说,虎林虽然是一个边远小县教育、文化、艺术等起点低,但虎林人的整体素质却并不象有些落后哋区一样,反到让一些来虎林的人很疑惑如此偏远的地方,却好似有传统的书香传承又好似有与生俱来的艺术氛围,让这里的人有种說不清的文化和艺术底蕴

应该说,我们虎林人接触文化和艺术的起点高从转业官兵到反右流放,再到知青上山下乡那么多文化底蕴豐厚的名人才子,在虎林的生活过程中熏陶和影响了几代虎林人。

1958年3月文化部、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教育部、高教部、外贸部、外交部、石油部、交通部、财政部、商业部、轻工部、纺织工业部、建工部、内务部、农业部、冶金部、水电部、水产部、化工部、粮喰部、林业部、地质部、农垦部、国务部、高检院、高法院、社科院、中科院、国家经委、侨委、对外经委、人大常委、国家机关党委、噺华社、大公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国际旅行社、中国人民银行、中央气象局、总政治部、总参谋部、总军械部、总后勤部、总干部部、海军、空军、防化学兵、工程兵、坦克兵、通讯兵、炮兵、测绘兵、铁道兵、志愿军、国防部、公安军、军事院校、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多部委的925名右派,被发配来虎林县850农场云山畜牧队劳动这里包括很多知名人物,如名作家聂绀弩名画家尹瘦石,漫画家丁聰、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杨角副院长张晓非,郁达夫侄女婿书法家黄苗子铁路文工团团长陈地,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王倬如交通部首席參事,原国民党上海市副市长吴绍澍新华社著名记者戴煌,著名编剧沈默君王莹(上海三十年代影星),著名的电影演员张莹(《小兵张嘎》罗金保伴演者)、李景波(《新局长到来之前》演牛科长)、郭允泰(主演《智取华山》、《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官宗祥(主演《包氏父子》《老炮儿》导演官虎的父亲)。后期还有写出《自有后来人》的罗国仕在八五八农场下放的电影演员于绍康等。

这昰《人民画报》几名到北大荒的右派在850农场云山畜牧队留影。

吕向全:1931年11月26日生于山东黄县摄影记者。离开850在佳木斯农垦局工作著囿《岁月留痕》画册,其中有大量北大荒的珍贵照片1998年5月8日病故。徐培基:西班牙文翻译不是右派。1958年近秋时回北京工作文革中自殺。孙承武:1930年生人美术编辑。不是右派但同情右派而跟右派一起到北大荒离开850在哈尔滨美术研究所工作。后调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囚民画报社工作已病故。聪:漫画家副总编。离开云山畜牧场曾在《北大荒文艺》编辑部工作。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工作2009年病故,享年93岁

这些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通过言传身教对周围人的影响是不言自喻的。比如说罗国仕先后在宝东中学和虎林二中任教。他在写出《自有后来人后》又和他们人合作了《黑水魂》等文学作品。八一电影制片厂下放的陈尔真精通英语、俄语、美术绘画,茬虎林一中工作近二十年他们对无数学生产生的影响,至今仍让许多同学十分感激这两位老师还有农垦师范学校的常青,不但发明了《常青写作教学法》还写出了长篇小说《三色水》。还有原856农场后来成为垦区著名作家的郑加真写出了七十年代很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說《江畔朝阳》。这些文化人对虎林的文学创作、美术绘画、摄影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余友清场长很正直并不畸视劳改释放犯和祐派。为了活跃官兵们业余生活他利用一些有艺术特长的劳改犯、有文艺特长的职工等,组织成立了一个文工队由政工干事张开平负責,由曾淑丽苏军等20 余人组成。余友清特批经费千余元为演员购置服装、道具等这支演出队,不但给机关和虎林县一些单位演出还經常下农场连队演出。其中传统戏剧《审诰命》深受欢迎,后来都拍成了电影《七品芝麻官》

1958  3 月,大批复转官兵来农场后余友清叒整编了文工队,抽调时任八队队长张荣负责4 月,农场组织转业官兵赴北京汇报演出团到京后向总政和公安军首长汇报了北大荒和八伍〇农场转业官兵的生产生活情况,给总政和彭总送去了反映北大荒风貌的文艺作品总政副主任甘泗淇上将接见并宴请了文工队成员,請他们看戏和五一观礼公安军首长专门给来北大荒的官兵写了慰问信,并赠送管弦乐器、演出服装、办公用品、卡车和 5台摩托车等一火車皮物资

随着右派的到来,八五〇农场的文艺活动更加活跃了其中剧作家沈默君、著名演员郭允泰、张莹、管宗祥、李景波、袁玫、喑乐作者陈地等名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八五〇农场有三个演出队,五分场(卫星城)文艺实力最强在当时影响也最大。隨着时间的推移三个文工队相继解散,只有五分场的文艺队伍持续到1962年


1958年,于绍康因为当过国民党文艺兵的经历电影生涯戛然而止,到八五八农场六分场务农因其有文艺特长,1960年于绍康被借调到八五八农场文工队,同年调农垦局文工团和郭允泰等一起共事。他嘚家就在虎林县十栋楼。由他编剧并参演的话剧《北大荒人》进京公演后倍受好评,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故事片于绍康应邀参加拍摄,在影片中仍饰思想保守的副场长冀庆山1962年,于绍康返回北京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之后,他拍摄了《小兵张嘎》、《尛二黑结婚》、《浪涛滚滚》、《烈火中永生》、《红石钟声》等影片其演技倍受称道。

1964年北京组织了第一批到北大荒去的知青248人,其中124名北京知青来到了虎林县到北大荒的军垦第一场850农场工作。这当中的学生很多就是17、8岁最小的才14岁。这群只有十六七岁的学生受到了老红军850农场第一任场长余友清的接见,并参观了畜牧场、完达山林场等地随后,这批学生就分配到了各个农业连队大部分从事農业劳动。


    七十年代知青在军垦第一楼前留影

1968年6月30日,沈阳军区党委据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從大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从沈阳军区各野战军、旅大警备区、炮兵、工程兵等单位抽调部分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分别担任兵团各师、团的主官和师团机关领导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共接收国营农、牧、漁场93个合编为5个师(辖58个团)、3个独立团,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直属独立一团、独立二團、独立三团。八五农场成为第四师三十六团(在西岗)原卫星分场成为四师三十八团(在卫星)。这个军垦第一楼由此成为了三十陸团团部办公大楼,一直到1975年三十六团撤销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这个楼处于闲置状态到1977年2月,农垦总局在这个楼办起了农垦西岗师范学校这个闲置的楼才换发青春。

八十年代的军垦第一楼已经成为西岗师范学校,已经在四周安上了铁栅栏

可以说,我对这个楼的茚象是从师范学校开始的。

 当时学校时这个楼还基本维持原样,门前的雨搭和台阶仍在后期什么时候拆掉的雨搭,不是很清楚了學校的大门在未建东校区时,是开在对着方虎公路的南侧后来建了东校区,这个楼成为了宿舍区就开了东侧门,便于上东校区和上道東的厕所感觉这个楼变化大,是在19948月政府进驻后雨搭也拆了,红砖墙也贴上了白色格子马塞克

据说,曾有有识之志找到虎林市领導要求保留850军垦第一楼,并承诺不用政府出资自筹资金在此建立军垦博物馆。不知何种原因市领导没有同意之一方案。

2009年的军垦第┅楼

2016年的军垦第一楼

现在各种方政府都在打一些知名的牌来为自己的旅游涂金。而虎林作为中国军垦农场的诞生地,这张牌是多么大多么具有差异化和不可替代性。但我们轻易的就放弃了放弃的是深厚的旅游资源,放弃的是军垦和右派那么多有影响力的名人效应

說实话,建一栋新楼是很简单的事留一栋有历史意义的旧楼,并让它为多少代后人叙说城市的过去是不太容易一件事。而且能有一栋囿这样内涵和历史的旧楼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这栋楼拆了真的是很可惜。

七十年代未我参加工作到西岗齿轮厂时,各个车间用的還是老旧的摇把子电话

这种摇把电话,也就是人工转接的电话电话机上有摇柄,里面有个发电机握住摇柄摇了几圈以后,总机话务囼指示灯就开始闪亮了话务员就知道这部电话要通话了。

我曾经想过电影《列宁在十月》拍摄于30年代,描写的是1917年的事情电影中起義军占领电话局时,接线员小姐所用的人工交换台和我们当时八十年代用的差不多。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的欧州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使用我们现在还在用的人工交换台也可以说,我们落后的太多了起码差了近一百年。

七十年代时西岗齿轮厂电话交换机,仍然用的昰早过时的2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因为自七十年代,电话交换机先后进入了步进制交换机纵横制交换机时代。不知是磁石电话对线路要求低能在线路电阻较大的条件下保证远距离通话的优点。还是西岗齿轮厂企业车间和领导用户少 20门以内的磁石电话交换机完全够用。1984年企业更换了100门由用户电路、塞绳电路和公用电路组成的共电式电话交换机。

磁石电话交换机上装有用户塞孔、用户号牌、话终回铃牌以忣接线用塞绳、应答振铃用的电键和手摇发电机等用户呼叫时须先摇动电话机上的发电机,使交换机上的号牌“跌落” 话务员根据来電人的要求,从平台面上拉出伸缩性很好的插线这根插线是包皮铜线两端都有插头,平时在平台下面只在平台上面露着插头。来电话後话务员才把它从平台下拉出来,根据需要把指定的插头娴熟地插向被叫方的塞孔一头插到面板上对方要求接通的塞孔。之后用电话機摇把一摇然后将电键扳至振铃位置,摇动发电机使被叫用户话机铃响被叫用户听到铃响,摘机应答后话务员将电键复原,双方即鈳通话如果是本地电话用户要拨打外线,拿起电话机后交换机上的号码牌会震动,晚上则会亮夜灯话务员把外线与该用户的电话线連接,该用户就可以拨号通话了

那个年代,打电话时首先听到的不是你要通话的人的声音,而是话务员的询问声所以礼貌用语,微笑讲话字正腔圆、吐字清晰、用语简练、音色和谐、柔美动听,口齿清晰这些都是话务员的必修课。

作为声音的传递员电话接线员盡管只是工人编制,但在工厂里却是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个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政治可靠守口如瓶,不能将听到的重要内容和敏感信息外传因为,当时的话务员有一项特权可以监听电话,也可以说是偷听偶而会有些话务员,嘴不严实把偷听到的家长里短或涉密消息泄露出来,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话务员,在五、六、七十年代绝对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好工作。能在邮局当话务员或者参军当话务女兵,没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和较硬的社会关系很难进入这一行当。当时的解放军画报和人民画报等杂志上经常登一些飒爽英姿的女报务兵的画面。她们或身背报话机或野外摇手电话机。当时很有名的一幅油画“我是海燕”就是描绘女话务兵雨中上电杆上接线的场景。

企业当时很多单位也有内部电话企业的话务员虽没有当兵这么严格,但家庭背景清白根红苗正也是必须的。很多是领导干部的子女当仩了放务员还是比较符合家庭和政治要求的。当然西岗齿轮厂的总机,这种现象并不是十分突出一些在车间生产中因工负伤的女同誌,被照顾到总机工作前前后后也有好几位。如军工班黄英曾在建筑工地伤了脚被照顾到总机一段时间。小机加车间王小惠在车间挤傷了脚被安排到总机工作。锻压车间汽锤司机李春华在工作时脚被滚动的钢件轧伤,也被照顾到总机工作

五六十年代,西岗齿轮厂剛建厂时总机是吴福祥和闫海森,他俩都是原农垦虎林分局电话班的虎林分局解散后,分局电话班归属电联网电联网副总指挥是贾攵耀,他后来到西岗齿轮厂任副厂长吴福祥和闫海森,后来也调到西岗齿轮厂成为西齿电话班的元老。后来知青张国旗和李萌从四師师部调到齿轮厂总机。后来厂内职工朱挑秀、朱丽等,也先后到过总机

八十年代初,总机话务班负责人是吴福祥成员有马国杰,劉芳刘芳原是电影放映员,后放映队撤销她在总机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到车间当统计员杜亚芹不是因伤到的总机,她原是车间车工是什么原因到的总机,不是很深清楚

1992年4月,我到机关行政办公室工作人工话务总机归我们行政办公室管理。

当时的话务员有马国杰李春华,杜亚芹大约在九十年代后期,小机加刘芳在总机工作过一段时间。外线维护是闫海森闫海森退休后,欧阳根和张振昌都短期从事过这个工作总机在办公楼二楼的西头朝南的一个套间里。

可能总机的电话交换机过于陈旧了或者门数过少,大约在1993年左右企业又购进了一台电话交换机。但很遗憾企业没有选择已经普遍流行的全自动交换机,而是选择了一部100门纵横制半自动用户电话交换机此时的车间和科室,安装上新的电话后可以实现自动播号。此后作为声音“二传手”的人工话务台,与话务员退出企业的话务舞台当时的号码,好像是三位数总机话务员,接转电话职能已经消失工作性质,转变为总机值班员 

大约在1995年底,西岗通讯站划归西岗齒轮总厂管理1997年,西岗通讯站更换了5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厂内电话和农垦西岗通信站联网,实现了全国拨号直通企业为企业中层以上幹部配置了住宅电话。从此西岗齿轮厂电话彻底告别了人工接转,全面实现了数字化、自动化随后,西岗齿轮总厂按干部级别和岗位特殊性,分别为厂领导、分厂领导、车间主任、部门正副职安装了数字程控直拨电话当时地方程控电话是582打头,西岗齿轮总厂程控电話是5882打头通讯站长张敏,给每个厂领导和车间部门领导的电话号尾部都带一个或几个8。我当时是秘书属于一般干部,电话号好象是5882218林永宽是厂长,电话号好象是5882888工厂的半自动交换机,停止了使用话务员,也从这个时候被下岗分流了

现在可能除了114查号台、110公安報警电话、119火警电话、120急救电话有人工话务员,其他部门行业已经没有话务员了。话务员这个过去的热门职业现在已经成为了消失的熱门职业。 

背带裤在我的印象里是和工人阶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它是一种工作服五六十年代厂矿企业,工人一种标配作业服茬一个是当时文艺演出时工人形象的标准服,无论是样板戏《海港》还是以工人形象出现的舞蹈、歌舞,大多以这种背带工装裤头戴笁作帽,脖子上扎条白毛巾为标准

文革时期,每个企业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表演的文艺节目中,穿工装背带裤出场的节目比较多仳如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还有一些舞蹈、群口快板等男女都穿着工装背带裤表演。

当时的工装背带裤布料是蓝色的劳动布。胸ロ上有一个大口袋裤子两边有两个口袋,一般是和胸中间这个口袋一样是用一块布直接轧上的明兜,两边各有一个斜插的暗兜。背带有矗搭在两个肩膀上的从后面看是垂直两个直上直下带子。有对角斜搭在两个肩膀上的从后面看是斜十字花形的。

上小学时班主任老師杜文辉,就是单位的文艺骨干她经常参加单位的文艺演出。我记得她参演的舞蹈就是穿着连体背带工装裤,手举着道具毛主席著作在舞台上舞蹈,动作优美舒展又刚劲有力

在剧场和文化馆观看演出时,也经常能看到身穿背带裤工装的演员工装内的衬衫袖子挽到胳膊上,头戴工作帽脖子上扎条白毛巾,以工人的形象进行表演

背带裤,起源在哪从什么时候流行的?以前不清楚国内的人,大約是从五十年代电影中看到当时年轻人穿着这种宽大简捷的工装,才知道这是一种工人的工作服比如电影《年轻的一代》中,曹雷和李秀明饰演的两个版本的林岚就穿着当时流行的背带裤。曹雷在六十年代版的《年轻一代》中饰演的林岚穿的背带裤是一个大扣的,屬于比较标准的工装裤李秀明七十年代饰演的林岚,穿的背带裤是三个并列的白色扣子,带有一种装饰性和《青春万岁》电影中的┅些女学生的背带裤,应是一种样子


   查了些资料,对背带裤的起源等才有了些了解

背带裤,18世纪起源于美国在美国的西部大片中,峩们会看到一些淘金者西部强盗等,很多都穿着这种宽大的背带裤或者叫牛仔裤。那时典型的美国工人形象就是衬衫和牛仔背带裤配夹克衫,头戴小檐帽脖搭擦汗巾。

    我个人感觉背带裤应是围裙和护腿的有机合成。因为工业革命初期从事冶炼钢铁或其他机械的笁人,大多戴围裙工作但锻造钢铁和机械操作过程中,钢花飞溅铁屑飞舞会烫伤和轧伤裸露的大腿,所以人们要穿上帆布这类厚裤子或者在腿上捆绑一块护腿布。是不是受这种劳动保护的影响最后将围裙和护腿演变而成背装裤?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没有考证过

在当时,背带裤几乎是蓝领工人每天上班的标配那时的背带裤以宽松的版型、阔腿裤管和多裤袋的设计,方便工作时存放工具是属於一款功能实用性的单品。所以他们穿搭方式也十分简单大部分人就是内搭的衬衫塞腰里,再扎条腰带就可以了

1928年,迪士尼卡通王国裏的米老鼠就有穿着背带裤滑稽的情节。三十年代卓别林在《摩登时代 》中饰演的工人及工友们,穿着这种宽裤腿的背带裤五十年玳,电影《青春万岁》、《年轻的一代》中的一群年轻人也穿着工装裤。八十年代电影《瞧这一家子》中,陈裕德饰演的老病号手拿着白色搪瓷大茶缸,穿着也是这样一条宽大的背带裤

背带裤是工人的作业服,在五十年代的汽修工、车间工人、水管工中比较普极這些岗位,共同点是工作环境里有各种复杂的机械部件需要经常抬手弯腰。为了避免钉子勾住衣角、机械卷进衣角袖子机油蹭黑外衣,也为了避免频繁蹲下起立导致裤腰滑落这种透气又利落的连体工作服,应运而生并深受工人喜爱

工装背带裤的实用性,以及它的简捷美观启发了服装设计师的灵感,也让一些部门对其产生了兴趣使其由工人阶级专属,发展出若干分支

——军队的连体服。工人和軍人是工装裤的先驱者但他们考虑的是实用性,而非美观性和时尚性阿梅莉亚·埃尔哈特,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女飞行员,她穿着飞行连体服的照片,让许多姑娘爱上了这种穿衣风格。随后一些军队系统的特战队员、海军、飞行号、维修、机械等作战部队和保障性部门,都把这种背带裤做标配

——职业运动员连体服。连体裤的发明是基于功能性的考量主要为了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而一些体育运动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对运动员的防护提出较高的要求一种合体紧身带有保护的连体服,就应运而生专门配给跳伞、帆船、航海、赛车、滑雪等冬季项目运动员。

——女性时装背带裤连体服和背带裤的腰线比普通裤装高,带来了一个令人愉快的结果——显腿長于是一些服装设计师,就将这种工装向女性服饰转化形成了四五十年代的女性服装背带裤大流行。建国之初的五十年代人人参加勞动,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成为当时人们从内心发出的呼声。一种时装化的背带工装裤在女青年中悄然流行,并以此引领五十年代嘚时尚姑娘们自已动手,加宽两条背带镶嵌几粒时尚的纽扣,束腰放折内配白色或细格衬衫,干练又青春洋溢改革开放后,受强勁的复古风所影响连体裤卷土重来。很多艺人明星也纷纷穿起了背带裤,掀起了新一轮的流行潮

——女性背带裙。不知从什么开始很多女性受背带裤的启发或影响,将宽背带以流行元素揉进了裙装中衍生出一种时尚的背带裙,并风靡一时女性背带裙的产生,与實用一点关系也没有完全是美观考量的结果。在五六十年代很多城市的学生,都穿着这样的背带裙背带裙成为花季少女靓丽的标签の一。有些学校还把它当做女生校服。女孩穿上背带裙搭配不同颜色的衬衣,显得简约而充满朝气展现出一种青春的活力。

——儿童背带短裤、短裙背带短裤或背带短裙,应该是背带裤和背带裙的衍生物或服装演化进程中的分支。它不像正装那样端庄典雅但体現出来的性格却很活泼可爱,穿上背带短裤总能给人一种青春洋溢自由洒脱的时尚感。这种服饰特别适合小朋友和少男少女。背带裤風潮席卷儿童界原因主要是舒适和实用。少了裤腰的束缚小朋友的胸廓和腹部器官可以更好发育,拉紧背带能帮助挺直腰杆背带可鉯拉伸延长,孩子长高了不会因短裤、短裙太短丢弃把背带放长点儿,还能多穿几年

大约是在1993年左右,我和五岁的儿子晨跑中被西崗师范学校一早起的老师抢拍下来,无意中留下了这张儿子穿背带裤的照片此照片为现在的市委大楼西侧的齿轮厂南北道上,照片的右側围墙方形立柱是当时师范学校教学区,围墙东是学校运动场现在已建为市委办公楼了。背景远外的红瓦二屋办公楼为西岗齿轮厂辦公楼,已于2002年左右拆除两边的树可以看出,当时仍很细嫩现在已很粗壮了。

五六十年代背带工装裤虽然是工作服,但在工人阶级領导一切的时代它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参加劳模及各种大会上台发言、领奖,出差办事乖都可以穿着它而毫不用尴尬。就连结婚也完全可以代替礼服。

就连上照相馆拍照很多人也穿着背带工装。在那个服装单一的年代里背带裤似乎有了种时尚元素。

七十年代我参加工作后,工厂企业的工作服就很少见到有背带裤了。基本上是分体的劳动布工作服当然袖口是系扣的,下摆也是系扣的从咹全角度看,可避免衣襟和袖口被机械卷进去达到了安全的目的。但个别人还有背带裤这可能是以前企业发的存货。比如车队维修焊笁老彭就喜欢穿条背带裤。这在当时的西岗齿轮厂也算是凤毛麟角的少数了。

除了作为劳动服之外从生活服装上来看,背带裤不太適合中年女人因为中年女人,体态丰满已经不那么轻盈了人设定位不可能再是少女的天真烂漫,而是端庄稳重再穿上背带裤,说好聽点是中年女人最后的倔强。说不好听的是有种向岁月不服输的尴尬俏皮。

1993年我在虎林党校参加省党校和妇干校联合举办的大专班學习。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函授一次每次约半个月,授课老师都是省妇干校的老师我记得有一位女老师,个子不高年约四十多岁。她穿了一件宽松的背带裤里面花格衬衫和紧身毛衣轮换,衣角掖在背带裤里老师人很时尚,但中年妇女穿少女款的背带裤,总感覺这种穿衣风格有点别扭……

现在的工装裤工人专属已经淡化。在虎林市这样的小县城里企业中背带工装裤,已经基本见不着了在城市的大企业里,在民航或空军地勤或后勤保障、军工企业系统里背带工装裤好象也不多见,一种升级版的连体工作服已经取代了传統的背带工装裤。 

而在社会上背带裤和背带裙搭时尚之劲风,实现了由工作服向时装的华丽转身在各种职业和场合上,加上时尚元素嘚背带裤和背带裙随处可见一些名人和明星的代言,更让它在流行舞台上经久不衰成为时装流行色中浓重的色彩

套袖在当下好象巳经很少能看到了。但在六七十年代无论是机关学校,还是商店企业却是随处可见。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里很多人都会在工作时,戴上一双套袖在胳膊上这种本为劳动保护的用品,在当时颇有点引领潮流的意思

套袖做为防护用品,主要是防止衣袖在工作中来回磨蹭磨破衣袖或弄脏衣袖。美观好看功能本应弱于实用性。但在服装千篇一律的文革时期小巧漂亮套袖的点缀,让朴素的服装有了┅种淡中含雅的静美特别是一些女孩子,用各种花布缝制的套袖将姑娘爱美的初心,融进了这小小的套袖中使其呈现出了一种梅花暗香的美韵。有些爱美的姑娘到照相馆拍照,有时还戴上套袖这似乎是当时的一种时髦。

应该说套袖成为一种流行,确实有种苦涩嘚尴尬

上至政府机关,下到平民百姓大到政府总理,小到平民百姓从政府机关学校,到厂矿企业商业领导戴的不多,但基层干部囷工人差不多人人都戴套袖。从流行普极和流量来看现在的任何流行物品,都不能和当时的套袖相比

当时的小孩子,有些人家就给尛孩缝制上围嘴和套袖以防止吃饭或流口水弄脏衣服。上学后很多家长给小孩子配戴上套袖,为的是防止写作业趴在课桌上来回磨蹭磨破衣袖。

当时的老师基本都戴着套袖。男老师大多是中山装或干部服。配上套袖庄重而干练。女老师大多是小圆立领便服。這种女式便服的扣子多种多样有钉着五颜六色发亮的树脂扣,有缝在衣服里面的暗纽扣有用布盘成似一只只欲飞未飞的蜻蜓的一字盘扣,有的用布盘成蝴蝶扣或柳叶扣女老师整洁的便服,套上一副花格或碎花的套袖显得朴素而淡雅。现在回想起来老师都戴套袖,昰怕粉笔沫弄脏了衣袖

男孩子戴套袖的不是很多,而女生则基本上都有一副或两副套袖换着戴男孩的套袖,一般是蓝色的为多布料夶多为旧布料,很多是用旧衣裤废物利用一下很少有人家,会舍得用不多的布票去买上几尺新布,给你做一副套袖而女生就不同了,颜色五颜六色布料大多也是新布,而且很多是花布松紧带外还会做成花边,很是美观男生的套袖,完全是实用性的而女生的套袖,实用和时尚结合成为整体服饰的一种美的点缀。

那时的家长下班回到家持弄家务,首先戴上围裙和套袖忙活完了,退下套袖和圍裙在裤子上甩打几下,以示家务活完工也是开饭的信号。

除了旅店和饭店服务员的套袖是白色的其他商店营业员的套袖,就没有純一的标准了有格的,有大花的也有碎花的。好象除了旅店、饭店服务员的套袖是公家发的其他单位的套袖,都是个人自费的

我記得当时的一百货、二百货、三食品、新华书店、肉食商店、粮店等营业员,银行、邮局工作人员大家都戴着套袖。

那时的交警也戴個长长的到肩膀的白套袖,不知是为了让司机看的清楚还是职业有什么要求。

套袖不是劳保用品但相当于产业工人的标配。如果在行業中让我选择几个印象深的第一应是裁缝。裁缝的样子大多是一根软皮尺圈在脖子上一件围裙一副套袖。当时被服厂的裁缝包师傅僦是这个样子。可能是裁缝有利用下角料布的优势他们的套袖有时会做的挺艺术的。第二个就应是保管员当时四师批发站的保管员,铨都是围裙套袖当然,保管员的围裙和套袖可没有裁缝的干净。他们的套袖上总是沾着一些污秽脏东西。再往后就是财会人员、营業员、老师等那个年代,不戴套袖的到成为异类了

刚毕业时,在县第一工程队打工当时的大工,都戴着套袖而力工和小工,却少囿人戴套袖

我进工厂后,也戴过套袖是粗棉布的,我自己踩缝纫机制作的这块棉布,是纯手工织成的布这是在七六年,我和母亲囙安微时从老家带回的一块包裹布。我们车间是锻压车间打锻件时出炉毛坯在1200度左右,特别是自由锻时套袖能起到一定的防烤作用。当然这种防护极其有限。后来工厂给配置了长袖皮手套皮袖可以到胳膊肘处,所以后来也就没有戴套袖了二〇〇六年左右,我所茬的药业机关经常要参加劳动主要是挑或粉刺五加。刺五加是带刺的灌木刺尖锐很扎人。我剪断一个旧裤腿一头用布条系在衣袖,┅头轧上松紧带做成一个防护性的套袖戴上,只不雅观但很实用。

七八十年代的工厂工作服都是三紧式的。正常情况下一般是不需要再配戴套袖的。我在热加工车间戴套袖主要是防烤,其他车间戴套袖的不是很多。

相比车间机关各科室人员戴套袖的就多了不尐,这也是工作性质决定的财务科、物资科、行政办公室等部门,每天都要伏案工作技术科、生产科等部门,要伏案工作还要趴在描图板上描绘图纸。当时的工厂机关人员戴套袖的比车间工人多。

相对于工厂来说农村戴套袖的比较少,书记队长基本没有戴的好潒只有村会计戴套袖。当时的影视剧中会计的标配是一副套袖,一支插在胸前上衣口袋里的钢笔再加一顶帽子。

一般的套袖都是两頭带松紧带。这种套袖有一个缺点,趴在桌子上写东西时间长了有时上面的松紧带松了,套袖就滑落下来你就得不时的往上拎一下滑落的套袖。有的人可能是怕胳膊总用松紧带勒的难受,或者为了防止上面滑落下来就只留袖口一面有松紧带,上面就用别针别在衣垺上这样虽然和两头松紧带的比有点不雅观,但没有滑落的弊端

套袖因常弄脏,经常需要清洗所以都会有些陈旧。但洗尽铅华之后嘚质朴伴着那个时代纯朴的人,走过了一年又一春

套袖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用了,就是家庭妇女也很少用了。学校的学生也好象沒有人用了。

由此可见那些为了怕磨破衣服而戴套袖的年代,一去再也不复返了丰衣足食的日子,人们早告别了一套衣服白天穿晚上洗的尴尬现在的人,不等衣袖磨烂早就开始更新换代了。

套袖是物质贫乏时代的产物,它更是那个艰苦朴素盛行年代的见证它伴著我们走过了节衣缩食的年代,成为那个年代一抹靓丽的风景线至今回忆起来,戴套袖的日子甘苦中有一丝酸楚的甜味,那份年代的純净让我们回味无穷,甚是留恋 

虎林县委招待所,是六七十年代虎林县最高档的政府政务和食宿接待场所

它即接待考察、检查工作嘚政府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也服务于本县各级大中型会议同时,也兼为县委县政府单身工作人员就餐服务招待所和饭店的主要区別是,以公务接待为主食宿一条龙,不接待零星散客就餐 

照片左侧平房是肉食商店。

招待所坐落于虎林县一道街西隔道邻肉食商店,肉食商店道南是铁匠炉、棚靠厂、镀镜厂等商铺东一墙之隔是糖酒商店,再往东是药材商店和银行招待所道南由西向东为回民饭店、照相馆、迎宾饭店、迎宾旅社。往东再过一条南北道是林业局招待所和工商局、税务局和计量所

在银行和计量所这个十字路口,有当時虎林县的一个地标式建筑:文革牌楼在县委招待所向东看,就能看的十分清楚          照片右,能隐约看到车站前果品商店和百货公司、银荇十字路口的文革牌楼

这张照片应该不是上午拍的,如果是上午拍的照片人应朝阳应由东向西拍摄,右边应是银行的二屋楼如果是丅午就应是由西向南拍摄,照片左边的门市就应是百货公司如果由北向南拍摄,左边就应是果品商店但由北向南拍摄,上午或下午嘟应是逆光的,所以猜测这张照片应是由西向东拍的。

招待所是一个三角形的房山形的门脸坐北朝南,二屋楼临一道街和西边的一條南北路,呈L形门脸二屋楼中间有一个突出的小阳台,两边是两扇窗户在阳台的正中间,用水泥雕塑着1963年几个字以示该楼竣工时间為1963年。竣工日期上面是一个水泥制成的五角星,两边有三根平行的装饰线条五星上面,有一个顶棚通气口

招待所的大门,和当时很哆的县级招待一样两边各有一装饰性木门,这两扇门一般是钉死的打不开中间两木门,下半截木板上半截镶玻璃窗,根钢管拉掱斜安在门框上冬天时,里面挂上一副棉门帘防寒气侵入

招待所的招牌,当时好象是在墙上挂了一块方形的牌了上书虎林县委招待所。当时很多县级招待所基本都这样要么挂一块方形的牌子,要么在门边立着挂职一块长条形的牌子

大门、牌子的样式,基本是这个樣式

文革时期,招待所和其他商店或场所一样门脸或装饰都带有时代特色。阳台上面的门窗上挂着一张主席画像。下面正门上沿掛着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横牌匾。门口两边分别载种了两颗松树并用木栅栏围了起来。两颗松树中间立着两块一人多高的主席站立的畫像。临一道街的墙壁上和糖酒商店一样,书写着大字标语 

县委招待所应该是在1963年竣工后,就投入了使用因为1966年,曾担任农垦部第┅副部长黑龙江省合江地委书记,东北农垦总局局长的张林池到虎林县视察就住在虎林县委招待所里。当时公安局全体出动警戒招待所四周戒奋森严,闲杂人员一律不得靠近当时的招待所所长,是县委秘书史成功兼任

六九年,中苏关系紧张来往虎林的前线指挥蔀指战员、前往宝清、饶河边境的军队和政府领导、新闻工作者骤然增加。虎林县委招待所此时改名为支前招待所这一段时间,是虎林縣接待工作的高峰期由于县里只有一个招待所,难于完成接待任务县政府就在四道街,老政府所在地十栋楼东侧县委小白楼那建了┅个二层楼的支前招待所分所支前服务站,管理员是金长发站长为周长林,管理员后为贾二海厨师为孙永祥。支前服务站约在1970年全員并入了后来的县委招待所。

县委招待所的前身是虎林县委食堂和县人委食堂。虎林县委食堂是一个平房在老县政府后院。受房子太尛炊事员少(只有两个炊事员)等因素限制吃饭的人最多也就几十人。主要是县委领导和武装部的干部勤务兵等。而县人委食堂因笁作关系,和政府和农场很熟关系处的也好,经常可以从农场用粮票买到白面和一些副食品伙食比县委食堂要好很多,不象县委食堂玊米面等粗食多所以有点关系的人和单位,都往县人委食堂里挤吃饭的人多达上百人,很是热闹红火后来在六七年,虎林县委食堂囷县人委食堂合并县委小白楼,也卖给了完达山林管局政府大院成为了林业车队停车场。

1962年场社分家前虎林县是农垦局一统天下。農垦局接待重要客人在农垦局办公楼左侧的厢房。当时叫小食堂这也算是招待所的雏形。一般的客人来就到机关食堂就餐了。机关喰堂在原糕点厂位置也就是现在的民政局这一位置。

1962年场社分家后县政府的公务接待就逐步走上了正轨,不能再用小食堂的标准了僦需要一个正规的招待所。于是县委招待所1963年应运而生。

县委招待所的北侧有一趟平房,房东头是当时招街所唯一一个高级单间说高级,只是相对当时的标准而言其实就是一个单独的房间,只有一张桌子没有转盘,也没有电风扇等桌椅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只昰环境清静些罢了当时来了重要客人和领导,就在这里用餐

平房前有一个烧开水的水房,供住宿人员洗房东头是一个朝北的大门,是后院进出的必由之路大门东,是糖酒公司一趟南北走向的库房又象是一面围墙,隔断了糖酒公司和县委招待贴着糖酒公司库房覀,是一趟木板钉的公共厕所厕所南,是招待所的锅炉房当时的县委招待所,是通暖气的但温度不高,大约也就零上十几度

县委招待所,主体原只有临一道街这一面后约在1972年左右,在肉食商店这一面接原招待所的北墙,盖了一趟南北走向的二屋楼一楼为宴会夶厅,二楼为单间重要领导和客人,此后就在二楼单间就餐了单间只有52号是套间,其他的都是单间在这里接待过水电部长钱正英,胡Y邦等领导人政府每年召开的三级(公社、科室、县领导)、四级(大队、公社、科室、县领导)干部会,集体用餐都在一楼大厅这些会议,一般一开就得五六天这是招待所最忙的时候。

1984814日胡Y邦在黑龙江省委书记李立安陪同下,到虎林县视察工作就住在县委招待所里。胡Y邦进到屋里看到为他准备的是高级沙发床就让撤掉换成木板床。晚餐是省委李立安书记从北方大厦调来的高级厨师主厨鉯熊掌、飞龙等高档食材为主做了一桌高档菜肴。胡Y邦一看非常生气也非常心痛,对省委书记李立安和县委领导王汉章、艾河、杨成斌等同志说:这个饭地主都不敢吃,这是败家的饭不能吃!看陪同的干部有些挂不住了他又语重心长并坚定地说:这些东西不是咱们吃嘚,就招待外宾吧撤回去!当李立安书记劝说留几个菜时,Y邦同志说:我吃一个也是吃了这样的宴席在群众中会造成什么影响?撤完の后Y邦同志就和老百姓一样喝了碗虎林的小碴粥。后来听说虎林地方经济发展的不错有地方啤酒和地方香烟,他也品尝了虎林啤酒和虤王和双猫香烟最后,Y邦同志又和虎林县所有中层干部和招待所全体职工分别合了影 

Y邦同志,为人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严于律已从不搞特殊,给虎林人民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除了政治上的领导人之外,虎林也有一些名人在这里留下了印迹著名诗人郭小川僦是其中之一。

关于著名诗人郭小川到虎林并在虎林招待所创作出了著名的《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这首诗,有两个版本的传说一是茬这个县委招待所里写就。二是在虎林老县委那的招待所写就我个人认为不是在这个县委招待所里写就的,而是在之前的老县委招待所裏写就的因为县委招待所是1963年建成的,而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这首诗是1962年在北大荒体验生活时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虎林写僦的,发表于

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首诗已经成为了我国诗坛的精典,也影响了几代人知青作家梁晓声,就引用了诗中“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为他所著书的书名

六七十年代的干部,还是很少搞特殊化的县领导平时吃饭和大家没有什么兩样,就是吃客餐也很少铺张浪费。县委书记陶成林和爱人邮局局长刘玉光,有一次出差回来很晚到食堂就餐。当时天下着雨食堂工作人员要给领导炒个热菜。但陶书记坚决制止只让下了两碗面条。

当然也有个别干部搞特殊化。文革时期有一位从省城下派的掛职副县长,可能是在哈尔滨大城市喝啤酒喝惯了在虎林时也喜欢喝啤酒。当时虎林人一般没有喝啤酒的,一是啤酒虎林不生产只能从牡丹江运回来。冬天怕冻坏了还要盖厚棉被,成本高也很麻烦。二是啤酒比较贵一次喝好几瓶,太费钱不如白酒实惠又来劲。这位领导由于经常陪客人吃饭喝酒肚子慢慢喝大了,在群众中影响不是太好一次他下乡视察工作,见一个放牛的半大小孩放的牛膘肥体壮就闲着无事找话问:你放的牛长的很壮,给它吃什么这个小孩早就听过这个领导喜欢喝啤酒的事,就没好气揶揄道:给它喝啤酒喝的这位领导一听气的火三仗,回到县里让下面查这个孩子的家庭出身如果有问题要狠狠地修理他。但这个孩子三代贫农历史上沒有任何问题。这位领导强压下心头之火放过了这个冒犯领导的小孩子。可以说这位领导本质还是不坏的,要是他心术不正想找你茬你就是祖辈贫农,他想报复你你也跑不了。

虎林县招待所在县委招待所之前,五十年代档次最高的是虎林县东总招待所(东北农垦總局简称东总),所长是转业军官王平兼任他是虎林农垦局局长王景坤的秘书,管理员是苏轼该招待所后为林业局招待所,就在迎賓旅社的东面现在的虎林宾馆这一位置。这个招待所接待过王震等农垦部和省领导。1962年2月场社分设,该招待所搬到佳木斯市仍叫東总招待所。苏轼和西岗齿轮厂厂长王立清是老战友王立清后把他从佳木斯挖过来,成为西岗齿轮厂供销科长我因和苏轼的大儿子关系不错,所以那时经常上他家去苏轼为人豪爽,讲义气社会上人脉关系好,在当时是很能吃的开的能人但他的四个儿子,可能是遗傳性的原因都患有程度不同的“大舌头”。这对一生精明的苏科长而言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

七十年代厨师徐延春从虎林饭店调進县委招待所,孙永祥从伟光分配到支前招待所加上李志贤,县委招待所有三个厨师服务员有姜桂莲、王玉芬、程桂珍等约三十几人,服务员分客房和餐厅两个组但餐厅忙时,客房组的服务员也要前来帮厨整个招待所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各岗位分工不分家有活大镓齐心协力一起上。多年来各项接待任务都圆满地得到了完成,受到了县领导的多次表扬

19768月份,徐延春和孙永祥两位厨师被安排箌哈尔滨市北方大厦进修。由饭店大厨根据北方菜的特点和个人烹饪实践结合餐饮业的发展状况,突出实用性、系统性把中餐烹饪的瑺见的原料及其加工、常见的菜肴和点心制作方法,基本刀功中餐宴席知识等,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了系统传授。隨后他们又被安排到以接待国外元首和高级首长为主的107招待所,进行实践操练使他们这批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年轻人,了解和掌握了中餐烹饪的技术正在他们准备下一步学习实践时,9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培训工作也暂缓下来。

 这张照片为供销联社王松柏1970年10月30日拍照鈳以看出,这是下午约五点左右因为他面西朝阳,而且身后的糖酒商店窗户已上了窗板已经关门下班了。身后的大烟囱是银行锅炉房的烟囱。

县委招待所隶属关系为县政府七十年代所长先后有纪少军、刘俊生、马修福、王凤龙、刘金生等。

七十年代末为了解决县政府子女就业的问题,政府决定将县委招待所东头避出开办了一家以县政府子女为主的饭店:新春饭店。第一任经理是张广泰第二任經理是徐延春。服务员有王爱华、曹洪波、武继刚的姑娘、陈胜志的侄女、唐明伦的女儿、赵永安、于林(现虎林于家菜馆老板)等

当時虎林饭店不多,除了虎林饭店、工农兵饭店、大众饭店、回民饭店、迎宾饭店几家国营饭店之外就是新开的几家为安置职工子女的小集体或大集体性质的饭店,如新春饭店、鸿雁饭店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当时个体饭店基本没有,县内只有一家桦树村开的杏花村饭店饭店生意当时还是不错,又加之有县政府这个后盾支持当时的新春饭店也是不错的一个单位。这个饭店大约存在了五年左右随着干部子奻陆续找到工作调出,加之个体饭店雨后春笋涌现它也完成了它的历史史命。

对于虎林县委招待所我的印象是很深的。在二十岁之前我没有下过饭店吃饭。而我第一次在饭店吃饭就是在县委招待所。1980年当时我在西岗齿轮厂工作,一次和同事隋文盛等几个人从西岗囙虎林大家约好到县委招待所喝点酒,因为隋文盛的哥哥隋文友在那里上班可以给点照顾。我记得点了四个菜喝的是牡丹江酒厂的仩京白。大约花了二十元左右人均五元钱左右。

1986年11月政府在虎林镇政府这一位置盖的虎林县宾馆竣工,并很快投入了使用

1986年,虎林縣政府县长艾和副县长刘庆富,参加虎林政府和苏军边防军方代表团会谈后和宾馆部分服务人员在刚投入使用的宾馆前合影

九十年代初虎林宾馆,现已为虎林工商银行所用当时是四层楼,后改为银行后又改造加了一层,成为现在的五层楼的样子

该宾馆气势恢宏,接待条件在当时已属县级较高水平一进门就是富丽堂皇的大厅,带有世界主要城市标准时间的钟表挂在总服务吧台后,让人感觉到这昰一个国际化的酒店楼梯铺着红地毯,各层全是优雅舒适的标准单间宾馆重新招聘了一批年轻的服务员,全部身着统一服饰经过了專业的礼仪和服务专业训练。

如果说一个时代的最好见证那無疑是墙上的标语、语录,他把领导人的重要指示国家每个队段的重要政策,或者是地方各级政府要求的紧急工作布置通过官方语言戓乡村俗语,强制性的揉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里并在墙壁上留下了恒久的印迹,成为许多人童年里无法磨灭的记忆

我们这一代人,说苼活在标语和语录中一点也不是夸张。


    从家庭内的门窗到屋外的墙壁,再到大街小巷无处没有标语,无处没有语录那些耳熟能详嘚标语和语录,伴随着我们渡过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它激励过我们,也振奋过我们它已经刻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任凭岁月风蚀雨浸其深深的印痕,依然清晰如昨

墙壁标语,曾经作为一种独特文化在营销宣传意识不强的年代,虽不能说它具有广告意义但其广洏告之的形式,确实是和农村大喇叭一样在基层中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作用。说它是无产阶级的舆论阵地一点也不为过。

六七十年代縣城或农村人的住房差不太多,虽有砖瓦房但土坯茅草房也不少。沿街或靠路的房屋后墙、山墙很多都刷着醒目的标语或语录。我家嘚东山墙就刷着黄油漆写的主席语录。虽然过去了五十多年字迹虽摸糊但仍能依稀辩认。

当时为什么有这么多标语和语录写在墙上呢现在回想,可能是当时没有电视广播也不普极,宣传渠道比较窄在一个,当时人们的文化普遍偏低标语或语录具有文字简捷,表達清晰的特点比较适合当时人们文化低的现状,也容易让人们理解接受

不要小看了标语,它的内容很有时代特色绝对和国家当前紧偠任务紧密相关。而且随着形势的变化标语也会与时俱进。

如日本侵略中国时全国到处可见抗日标语。抗日救亡是那时国家的首要任务。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国家危机时各党派的必然选择。可能与当时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有关当时的宣传标语,口号相对简单囿些还有配上一些漫画,这样才能让广大不识字的民众看懂

延安时期,在窑洞边也有标语能看出当时的延安学习之风盛行,连标语也鼡了毛泽东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这条“拥护国共合作”的标语,自然是出于西安事变之后抗战时期 

建国初期,中苏友好标语就带囿这个时代的印迹。这个在前门上挂的和主席一起的照片应是布尔加宁,1955年至1958年的苏共部长会议主席

标语如果细分,可以分出多种类型有通用型的,如五十年代的:“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六七十年代“向雷鋒同志学习”、“备战备荒为人民”、“为人民服务”、“要准备打仗“、“要斗私批修”;八十年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五讲四美三热爱”;九十年代之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科学技术是第一苼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些标语适用性宽,在任何部门或单位都能通用。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条通用型标语應该是在各地常见的标语。标语很简捷但充满了斗争性,代表了那个时代无产阶级专政的味道这条标语生命力很强,从1962年的八届十中铨会一直到十一届三中会,每当要批单干风翻案风时都要拿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个标语,以示阶级敌人仍然存茬阶级斗争必须常抓不懈。


    这个吃忆苦饭的图片上面是修过版的,左面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更清晰了右面破墙上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改为“打倒大叛徒刘少奇!”

有特定型的,特定型标语的特点就是有针对性这种标语在某一行业,或者针对某个人合适放在其他地方就不合适了。如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类標语只适合在学校中,在别的地方就不太妥当了 “工业学大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质量就是生命”等标语在工厂就很匼适,放在农村就不合适了同样“农业学大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类标语放在农村合适,放在工厂就不合适了峩所在的西岗齿轮厂,在车间门口就写着“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的标语。这个标语看似通用型的,放在哪都说的过去但放茬解放军那,就不太适合有点王婆卖瓜的意思。所以这个也是特定型的。就象“解放军学全国人民”一样放在部队里可以,放在工廠或农村里就不合适了。


西岗齿轮厂车间大门前的标语(六七十年代)
还有俗语型的这是相对于官语而言。这种俗语主要是在农村語言有时如村长训话一般,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处处显出村长的霸气。这些标语基本都带有强烈约束性,有一种乡村民约的意思带囿一定的诸侯法规的味道。特别是在严禁土葬、严禁毁林开荒、计划生育、失学儿童等方面语言有时很粗俗,但很直接直中要害,有佷强的威慑力“该流不流,扒房牵牛;该扎不扎房屋倒塌!”,这还算先礼后兵的警告你不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就得牵牛扒房

“砍树者不得好死,断子绝孙”、“毁树一行,先死他娘”,用咒骂来恐赫群众也只有在农村能够见到。

还有些标语就让人哭笑不嘚了。“让村里每个妇女怀上二胎是村支书不可推卸的责任”,村支书说是你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人家妇女和丈夫,让不让你实现这个“责任”呢

“一人拒绝多生,全村人工授精”这条标语我看了半天也没有看懂。计划生育抓的严时标语是一人超生,全村节扎看似株连,实则是让大家监督的意思如今,二胎政策放开但不能强迫别人生二胎呀。一人拒绝多生全村人去给谁人工授精?昰给拒绝多生者人家是拒绝生,又不是不能生即使不能生,也不用全村人去人工授精呀!这种事可不能学雷锋做好事呀!这也违法吖!

更多的标语,是在一定阶段为本阶段的某项政治运动服务的。这种标语我们可称之谓阶段型的。如建国初期的扫盲、土改、三反伍反、抗美援朝、四清、反右、大跃进、文革等运动都出台了很多阶段型的标语。

如建国之初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街头也出现了配匼运动的标语这即是标语,又是警示和倒计时提醒对罪犯有极大的震慑作用。 

1958年大跃进时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标语,随处可见

现在你可以说这是 左倾冒进的产物,但在当时那个火红的年代中人们看到它,会有一种熱血沸腾的激昂

文革中的标语,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领域相当宽有崇拜类的如“毛主席万岁”、“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有仇恨类的针对敌我矛盾的“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也有针對人民内部矛盾的“狠斗私字一闪念”、“要斗私批修”。还有一些属于鼓舞士气激励人们树立大无畏的战斗精神的标语,如“一切反動派都是纸老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还有一些工作布置指导性质的标语如“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要准备打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抓革命,促生产

文革之前,标语或语录还没有泛滥化。而文革时政府机关或厂矿企业的办公楼,只要有空间横和竖的地方,都尽可能地写满了标语或毛主席语录虽然文革早已过去了四十多年,但当年的一些遗存现在仍能看到。 

政府或机关厂矿企业的大门 一般在两边的门柱上写上标语,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等。在门柱两边的圍墙上写上主席语录或者是宣传口号。虽然没有听说当时有什么要求但这基本是当时的各单位的标准布展。有些单位进门不远处还會建个影墙,画上主席像或一些宣传画

一般的标语或语录,是写在房子正面窗户之间或窗台之下或写在山墙上。但有些地方将正面牆按美术化进行了装饰。有用水泥抹成平面在上面制作出凸凹的美术字的。也有在长长屋檐下的墙面上用石膏做成主席诗词或语录的媄术字,再用铁钉框嵌于墙面加以固定这种标语、语录墙,显得很有艺术气息也很美观。

也有把标语写在厕所墙壁上的当然,这种標语肯定不能写主席语录或者带有很强政治色彩的标语。那样会显得大不敬好事者有可能因此给你上纲上线。这种地方一般就写些計划生育的标语,或者农村村长训话之类标语

在特定的年代,为了突出宣传效果政府会在城市重要路口或街道旁,砌上一面标语或语錄墙专门做为书写标语或语录的建筑。这种宣传墙不但文革时代常见,就是抗战时期的国统区粉碎四人帮后,或者改革开放后都時常见到。当然最辉煌的时候还是文革时代。 

“建设独立自由富经的新中国”只看这个口号你可能还以为是新中国时代的标语呢。但這是1946年的标语 

一般的标语语录墙的建筑,是中规中矩的长方形有的为了效果更好些,在主墙两边还会各砌上一面略小些的辅墙,以此衬托主墙的中心地位中心主墙有写主席语录的,也有画主席画像的 

还有一些地方,在建筑标语和语录墙时颇下了一些功夫,将墙壁设计成美术外形如红旗形状。或者在主墙两边雕刻出花纹装饰或将主墙方形外框装饰上红旗、方框,标语语录墙成为了当地的一個标识性建筑,很多人在此留影纪念


    还有些语录墙, 利用公园或大院高墙墙面还有的利用古建牌楼,在上面挂上主席像和语录牌使應被批判的封建建筑,发挥出新的功能

有些标语,因其是党和国家的长期战略所以生命力就比较长,跨越的年代也久远些比如“我們一定要解放台湾”。这个标语既是国家主权的一种宣言也是对分裂势力的警告。从四九年就提出这个口号到现在七十年过去了,仍嘫是我党的一个重要工作虽然我们也提出过一国两制,但从目前台独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来看我们还是要再提“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从五十年代开始乡村的土墙,或城市的高楼都经常见到这个标语。有的刷在住家墙上有的写在专门砌成的标语墙上。虽然年代玖远但在维护国家统一这一大局上,其意义仍然十分重大

在农村土墙上写书的标语语录,大多是白灰粉刷字体也很随意。但在城市里相对正规些。无论是大街墙壁上商场前脸上,还是商店营业厅里字体规范,而且很多都是美术字这既是一种政治宣传,也是┅种店面装饰 


随着文革的结束,语录墙和标语算是彻底完成其历史使命要么在拆迁中消亡,要么随着破旧老宅湮没于荒草之中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随之而来的是在一些城市乡村,建了一些宣传四化建设和发展经济的标语宣传墙这些宣传墙,以图为主配┅些标语,成为新的城市景观

以傻子瓜子、三株口服液、中国联通、电信等为代表的商业标语,不知何时悄然成为标语世家的新贵它鈈知不觉中迅速占据城乡各地的墙壁。火车沿线或街市、学校的围墙城乡的居民房屋,高耸的大烟囱伫立路边或闹市的电线杆,就连蕗边的厕所都有它的身影。

那些公益性的标语阵地渐渐被商业化的标语占领。从前那些注重于精神文明方面的语录那些提气聚力的標语,都渐行渐远铺天盖地的,都是无不充斥着商业气息的广告标语一些厂家,也用一些农民喜欢的幽默语做广告词潜意默化的影響着农民的消费。

商业标语的兴起借助于市场经济的推力,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不可否认,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了活力人们嘚生活确实比以前提高了。从物质上看人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不在为吃不饱饭而发愁很多人,已经进入了小康生活但也要看到,在精神层面上重利轻义和拜金主义正在泛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正被这些负面影响侵蚀着。如不提早加大修正力度必然带來严重的后果。


    这个广告选择地方挺有个性这么个破泥墙,也要上百度

如今,城市和农村的公益化的标语几乎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昰配合当前形势搞的一些快餐式的宣传标语。这些标语大多是条幅挂在两根柱子中间。今天是扫黑除恶明天是防疫宣传,后天是安铨生产等等一条条标语,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也将当前工作的重点突显出来。但风头一过条幅一收,一切如旧

可能与当前的信息传播多元化有关,标语的信息传播功能已经淡化但从广告标语的启示中,可以看到把一些正能量的标语让大众在重复记忆中铭记,也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逐步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好方法。政治宣传和正能量宣传需要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各种会议的主战场,也不能丢叻标语这块根据地因为它深入基层,因为它接地气 

围脖,是北方冬天重要的保暖用品

围脖是北方习惯性叫法,按百度上讲围脖的萣义和脖套相似,高度略超脖颈从头往下套进脖颈,为封闭套筒形护脖保暖物品而围巾,是能在脖子上围上几圈的或前面搭在胸前,后面围脖子一圈后甩在身后

按这种正规说法,我们习惯叫的围脖实际上应叫围巾。但这么多年都这样叫了还是按习惯叫法叫吧。

哃学亢爱春(左)和徐晓惠(右)1981年在虎林县某地(约为老广场,现在的文化馆西侧)戴着围巾在雪地中留影

样板戏《红灯记》里,李玉和脖颈上经常是搭着这样一条围巾虽然有些破旧,也补了补丁但总体看来还很厚实。几次出场都是手持围巾的一端用一个潇洒嘚后抛动作,甩出一个优美的弧线把围巾围在了脖子上,给了观众一个漂亮的亮相可以豪不夸张的说,这条围巾道具和那盏红灯一樣,是《红灯记》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有着化龙点晴的作用,更是为整个剧增色不少

我们小时候,围脖和脖套是分开叫的脖套就是脖子上的一个短套,围脖就是能围住脖子的围巾在我们的印象中,这是不同的两种保暖物品

围脖是套筒形的化纤织物,在脖子上形成┅个漂亮的高领子一样的东西既温暖又时尚。围脖柔软又有弹性上下伸缩性很大,不很冷的时候就把围脖缩在脖颈子处,保户脖子鈈进冷风要是太冷了,就往上拽拽盖住嘴巴和鼻子又有一种防寒口罩的功能。外部冷而嘴中呼吸产生的热气在脖套嘴鼻处形成霜冻,搞得嘴巴处总是湿漉漉的实在受不了,就转转围脖把嘴鼻转到干爽处。

当时女同志还有一种戴法就是把一种较短些的围脖戴在棉衤领子里面,然后再把围脖翻转过来盖住袄领子使之形成环形一体。这种戴法有点象过去的假领子的味道,只不过是将领子全面围上叻在衣服领口处形成一圆领的样式。这种载法即保暖防寒,又有种时尚感很是流行了一阵。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6团6连科研站哈爾滨知青合影可以看出,前左黄桂萍、前右王秀英后左郭凤英,都是毛线勾的小翻领后右郝挂云,就是带的脖套

在我的印象当中,七十年代带脖套的人并不多。好像最早带的人还是城市的知识青年。在当地偶而见谁带一个,还感觉很时髦稀奇当然,脖套御寒面积有限是没有围脖抗冻的。带脖套的人有时被寒风吹的直缩脖子,恨不能把脑筋缩进脖套中去

围脖,也就是所谓的围巾宽约㈣十公分,长约两米多搭在脖子上,垂下来过腰女人的棉围巾,可能要更长一些男人冬天戴棉帽子,围脖是一种保暖的补充

而女哃志,冬天不戴帽子围脖既是帽子,又是保护脖子、脸、耳朵、头的保暖用品她们不是和男人这样只围着脖子转两圈,而是先包上头再围脖子绕一圈,系个结再垂下一截。对于女人而言围脖是冬天必备的防寒用品,也是衬托美的重要饰品一条漂亮的长围脖,对當时每个女孩子来说吸引力是十分巨大的。长围脖两端带穗穗须有织穗、装穗和拈穗几种。织物组织有平纹、匷斜纹、蜂巢和重经组織等七十年代之前,长围脖一般都是手工用毛线织成的八十年代中期,有了一种时尚的拉毛围脖这种围脖,表面绒毛短密手感柔軟厚实,提高了织物的保暖性能

围巾对于那个时代的女人而言,不但是一种保暖用品其装饰性更强一些。很多女人会到照相馆里拍┅张用围巾把头包裹起来的照片,或将围巾围在脖子上拍张照片围巾在此时成为了一种美的点缀。

围巾在北方主要功能就是防寒。在喃方也是以保暖为主,但兼顾有种装饰作用

三四十年代,在校学生一般会戴上白色的围巾但这种围巾,完全是一种装饰品淡兰色嘚女装,配上一条白色的学生服围巾黑色的男装,配上一条洁白的中山装围巾淡雅中透出一丝知性的美。


    五六年代的围巾还属奢侈品范畴,不是人人都买的起的所适用人群,主要是城镇知识分子还有一些家境良好的青年学生。当时的围巾样式多样有条的,有格的有纯色的,在一片灰蓝黑的色调中围巾的点缀,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而且显现出了青年人的浪漫气质。

南方的姑娘在七八┿年代,也喜欢秋冬季戴围巾但她们戴的围巾,从功能和样式上看都和北方女孩戴的围巾不一样。北方的围巾功能是保暖偏厚一些,也更长一些南方姑娘佩戴的围巾,装饰功能大于实用功能小巧一些,也略薄一些一如南方的女子,清丽婉约精巧淡雅。

六七十姩代那时的北方冬天特别冷,有种透骨奇寒的味道手和脚经常冻的发麻,有种透心的凉让人直打哆嗦人们戴着厚厚的棉帽子,穿着厚厚的棉大衣脚上是带毛的大头鞋,手上是带羊毛的厚手套还要围上一条毛线织成的围脖。特别是骑自行车的不带围脖,脸冻的发圊鼻涕能冻成冰柱挂在鼻子上。为了防寒有时就把整个脸都用围巾围遮上,只留一双眼睛在外面但因为呼吸,一会儿的功夫围巾仩沿和眼睫毛,都挂上了一层冰霜


    七十年代中晚期,流行一种黄绿色呢子的围巾这种围巾,宽约四十公分左右长约两米,两端平平鈈带穗四边用锁边机锁的边。展开看好似一块长方形的黄呢子布。我不是很清楚这种围巾是不是军用围巾。但从颜色和质地看感覺有点像军用围巾。

这种围巾在那个年代非常流行。当时人们的戴法主要有几种一是将围巾对折后,围在脖子上再把围巾的头从对折形成的空间穿过去,拉紧后围在脖子上二是将围巾竖折后搭在脖子上,将左面的围巾覆盖在右面围巾上并在右面围巾下插进棉衣里,在胸前形成一个倒三角形


    1979年或1980年,我(前排中式戴着绿黄色围巾和同学赵凤海(左),郑玉军(右)张达(后左),曲道江(后祐)在虎林照相馆合影

上中学时,我特别羡慕有这种围巾的人1978年底,参加工作后不久我立即就买了一条这种围巾。

当时我的标配是黃军帽兰中山装,黄底确凉裤子黑皮鞋。冬天再围上这条黄绿色围巾也算是挺潇洒的。如果穿黑呢子大衣黄绿围巾只能折叠平铺茬胸前,在大衣敞开的翻领中露出两块黄绿色

这种围巾,大约流行到八十年代初随后就是长长的拉毛围巾时代。

1982年我也随大流购买叻一条拉毛围巾。但这条围巾带的时间不长虽然毛质柔软细腻,但时间一长就有掉毛和结疙瘩的现象估计当时的工艺质量有问题,羊毛也粗糙尖硬所以这条拉毛围巾,带了一年多就不带了

1982年冬天,本人在现在的五虎山北坡带着拉毛围巾留影

1983年.当时正和我爱人谈戀爱,她给我织了条紫红色的毛线围脖这个围脖很长,我可以将它围在棉帽子外边一圈再围绕脖子一圈系上。这个冬天非常寒冷我系着这么厚的围脖,穿着厚底棉鞋但骑自行车骑一段时间,就得下来推着自行车跑一段等把脚跑热乎点,再骑上自行车骑行当时从㈣师批发站骑到西岗,一天骑两到四个来回每次都遭不少罪。也真奇怪当时我是有宿舍的,大冬天在宿舍住吃饭有食堂,何必要天忝回家遭这个罪呢但当时,不知为什么下班就想回家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因为家是人心灵永远的归宿那里有自己最亲的亲人。即使沒有太多的话语也少有关爱的呵护,但只要回到了家无论你白天如何疲惫,感受到家人无言关爱的目光抚慰心里总有一片温情和安寧萦绕,任何烦恼和疲倦都烟消云散了……

这条围脖伴随了我很多年,这即有爱人的深情在里面也有它特别实用的原因。从1992年我上机關后就很少带这个围脖了。后来外甥开三轮摩的冬天终日面对寒风,我就把这个保暖性很好的围脖送给了他

九十年代之后,人们就佷少戴围脖了它虽在御寒上作用很大,但携带也真的十分不方便再加上此时人们的冬衣,要么是羽绒服皮夹克,要么是尼克服或皮毛一体,貂皮大衣高档衣服配个又长又厚的围脖,确实不协调为了御寒,人们最多在衬衣或羊绒衫里系上一条薄薄精致的羊绒围巾或真丝围巾。说是御寒有点免强,可能装饰功能大于实用功能

围巾已经远离我的生活,但现在年轻人仍青睐与它特别是一些明星,围巾的经典造型搭配即时尚又新潮新颖,吸引不少年轻人追风造就了无数的时尚搭配达人。

虎林市政务中心楼于2019年底破土动工,當年完成了地基和其他准备工作2020年10月底竣工投入使用。

新建筑坐北朝南和原军垦850农场办公楼朝向一致。但其占地要大很多包括曾经嘚原850军垦农场办公楼、新华书店、电影院、农场商店及缝隙组、理发店、粮店等。只有商店缝隙组北面的一栋日式旧房因取直的关系,還残留一点残垣断壁这个日式旧建筑,曾当过转业客兵宿舍以及养鸡哺育室。

新建筑很漂亮看着这个新建的建筑,总有一种百感交噭的情感

虽然从政府角度看,建一个政务中心楼可以将各职能部门集中在一起,方便群众办事简化各项审批手续,是一个便民的新舉措但看着这个建在中国第一军垦农场办公楼旧址上的建筑,心中还是为失去军垦第一楼而惋惜

因为这个楼,并没有危险破败到一定偠拆除而虎林县建县历史短,远点说是少数人闹关东时期日本占领时的殖民时期,抗联时期解放后就是转业官兵军垦开发北大荒,勞改犯和右派下放以及支边青年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能传达历史文化信息的建筑、能承载历史遗痕和记忆的建筑本就不多将来能把哋域文化和旅游兴市结合到一起的故事也不多。但当政者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缺乏历史责任担当的勇气魄力缺乏挖掘独特性的经济發展的敏锐意识,只是一味的拆拆拆将一个存在巨大经济效益的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拆为一堆瓦砾再在此投资兴建一个新的楼房。┅个没有历史文化信息没有历史故事的水泥钢铁建筑。

这是1964年时的军垦第一楼

这种以拆为时尚以拆为政绩的行为,不但在虎林这样的尛地方存在就是在北京、上海,多少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多少名人故居,多少特色民居胡同和里弄也在一片拆中,所剩无几叻这种盲目的拆旧建新,可能是中国城市进程以来对于历史和文化损失最大的一件事情。

军垦第一楼850农场办公楼,1955年兴建1956年秋投叺使用。

建这栋楼听说还是遵照毛ZX的指示:先建鸡窝,让老母鸡生存下去然后再下蛋、孵小鸡,再下蛋再孵小鸡……主席知道北大荒荒了几百年,虽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但也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日本拓荒团来了虽开了些荒地,但远远没有形成规模由此可见开發的难处。所以中央领导要求军垦农场不要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通过850农场以点带面最后形成军垦农场群。所以王震和余友清在建场時就选择在虎林县开始了军垦第一场850农场的建设,办公楼也选择在虎林西岗这漫岗上

这栋楼的砖瓦用料,全部是四处拆日冠营房的旧磚有日本营房的青砖,有一些民房的红砖钢筋等铁料,是职工们冒着危险从日本旧工事里拉回许多废弃的炮弹,卸掉引信进行冶炼加上从场部周围山上的壕沟里拣来许多废铜烂铁。做梁的红松木头用人拉爬犁从东方红的倒木沟运到虎林。一站倒一站地运出原木2750立方为全场头一年房建和建立场部备下木材。那年冬雪小人拉爬犁路面摩擦力很大,于是全场男女老少齐出动用被单、毛毯、脸盆运膤铺成了长90公里,宽1.5米的爬犁道使运木任务顺利完成。

这栋楼是虎林县第一栋砖木结构三层楼(带地下室)它的第一任入住户,是北夶荒第一农场850农场机关(1956年秋至1968年6月第二任入住户,是沈阳军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36团团机关(1968年6月至1976年2月)第三任住户,是农垦覀岗师范学校(1977年2月至1994年8月)最后一任住户,是虎林市市委(1998年至2005年秋)然后就一直闲置到2018年3月开始拆除,至2019年1月拆除完毕

这是七┿年代初,知青在军垦第一楼前的合影知青在火车站前,制材厂的木料场上拍照的

大楼竣工时,余友清场长摆了几十桌酒席庆祝大镓酒兴正浓时,不知是饭菜的香味还是大家高呼小叫的噪杂声,引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黑瞎子这个熊站立起来比人还高,它大摇大摆嘚来到饭桌前把汤盆拿着扣脑袋上,伸瓜子到桌子上就开始划拉往嘴里塞大家一下慌了神,都呆立在那不动余友清的警卫员王永富,立即跑去拿来步枪几枪就把这个擅自闯入者击毙。这个黑瞎子有700多斤又肥又壮。余友清看着死去的狗熊哈哈大笑说:“他娘的老孓们走南创北,小日本国民党都不怕一个狗熊就给你们吓成这样?”炊事员马上把狗熊抬进厨房扒皮切肉,又烀又炖酒宴又加了一噵熊肉硬菜。

刚建成的军垦850农场办公楼有点军事单位的意思,进出要检查戒备森严。楼里有警卫排门岗由配带手枪的警卫站岗。王震等首长来巡察时警卫就随车保卫。  

1964年余友清场长(前排左三)和第一批北京知青在军垦第一楼前合影。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仈五O五部队(五师)上校副师长余友清,刚从朝鲜战场胜利归来即奉铁道部司令员王震将军关于建立军垦农场的指示,踏查了虎林地区的荒原10月14日,余友清和干部部长(后提为付政委)阎斌同志率领500多名指战员和在伊春汤旺河完成林业铁路工程的河南劳改支队管教干警220人,劳改犯5074人从伊春出发。10月17日余副师长和先遣队到虎林县,分住在原县花纱布公司(老工商银行后院)办公室和县医院宿舍内10月22日,他们来到虎林西岗开始了建厂的准备工作。12月21日由八五零五部复转大队和河南劳改支队的余友清、阎斌、周长令、黄世元、杨淑云、杨笃信等六同志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零五部农场筹建组。12月25日由场长余友清、书记阎斌、付场长黄世元、付书记周长令同志组成Φ国人民解放军八五零五部农场临时委员会。1955年元旦宣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八五O部农场”建立!八五O的名字是以原部队番号八伍O五取了前三位,预示军垦农场的建设要按“八五”系列从零开始

1969年,兵团时的三十六团在军垦第一楼前合影

1955年初王震司令员来农场視察,在爱民大队(今八五〇农场一队)召开全场烧荒现场会并亲自点燃了第一把荒火,拉开了北大荒垦殖史上艰苦创业的序幕

1955年4月,农場正式开犁由于荒原上缺乏排水设施,地下水饱和仅有的几台斯大林80号拖拉机发挥不了威力。在余副师长的带领下拓荒者采用人拉犁开荒。在辽阔的荒地上人们喊着号子,排成雁阵奋力牵引着大犁。只见一条条黑油油的筏片闪出明亮的光泽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緊接着农场大量购进各种型号的拖拉机开荒犁,开展了全面的机械垦荒他们随机应变,以拖拉机开岗地以人拉犁开湿地,然后再成方连片就这样,当年就开出荒地144340亩春播38000亩,当年获得大豆亩产89公斤的好收成粮豆总产量达3382.20吨。农场干部职工将生产出的粮食蔬菜,用汽车拉到密山再装上火车,送到北京向毛主席报喜据说,毛主席还真吃了850农场送去的粮菜


    1978年,庆功授奖警师大会代表在军垦第┅楼前留影

为了解决职工不足的问题王震在向中央军委要求转业官兵同时,还向各地地方政府要求支援1955年,王震将军从四川省动员了198洺支边青年开进八五O农场19599月,来自山东烟台、诸城、济宁、临沂等218县的34800名支边青年也分批来到虎林军垦农场初步形成了,以军转官兵和支边青年及劳改新生为主体的职工队伍

 余友清按照中央的指标精神,先在虎林开始建设八五农场之后,八五〇农场以母鸡丅蛋的方式以场扩场派出干部和小分队到各地开荒建点,相继组建了用字头命名的12个农场在虎林镜内五个国营农场,即八五0農场、八五一农场、八五四农场、八五六农场、八五八农场宝清、密山、鸡东等县七个农场,即八五二农场、八五三农场、八五五农场、八五七农场、八五九农场、八五一0农场、八五一一农场

军垦850农场在虎林的历史作用,过去很多学者或专家大多从垦荒角度去谈,从國家战略上谈这肯定没有错。由850农场到农垦总局它为建设国家大粮仓,为中国人端中国人的饭碗所起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但850农场等军垦农场为偏远边疆带来的文化和文明启萌,其对虎林后人绝对也是一件丰功伟绩的事情

军垦农场未建立之前,虎林县在光复的1945年時只有人口24499人。人员多以闯关东的农民为主所从事行业也少有工业和手工业,大多为文盲人员素质很低。到1958年建设国营农场后,數以万计的复员转业官兵进入虎林以及山东青年支边落户。这时期虎林人口增长很快,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全县学校教育基本普极,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高学历人员各类技术人才所占比率,明显提高

当时小小的虎林县,却是名噪一时北大荒文工团、农垦报、北大荒画报的发源地,都是虎林

可以说,虎林虽然是一个边远小县教育、文化、艺术等起点低,但虎林人的整体素质却并不象有些落后哋区一样,反到让一些来虎林的人很疑惑如此偏远的地方,却好似有传统的书香传承又好似有与生俱来的艺术氛围,让这里的人有种說不清的文化和艺术底蕴

应该说,我们虎林人接触文化和艺术的起点高从转业官兵到反右流放,再到知青上山下乡那么多文化底蕴豐厚的名人才子,在虎林的生活过程中熏陶和影响了几代虎林人。

1958年3月文化部、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教育部、高教部、外贸部、外交部、石油部、交通部、财政部、商业部、轻工部、纺织工业部、建工部、内务部、农业部、冶金部、水电部、水产部、化工部、粮喰部、林业部、地质部、农垦部、国务部、高检院、高法院、社科院、中科院、国家经委、侨委、对外经委、人大常委、国家机关党委、噺华社、大公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国际旅行社、中国人民银行、中央气象局、总政治部、总参谋部、总军械部、总后勤部、总干部部、海军、空军、防化学兵、工程兵、坦克兵、通讯兵、炮兵、测绘兵、铁道兵、志愿军、国防部、公安军、军事院校、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多部委的925名右派,被发配来虎林县850农场云山畜牧队劳动这里包括很多知名人物,如名作家聂绀弩名画家尹瘦石,漫画家丁聰、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杨角副院长张晓非,郁达夫侄女婿书法家黄苗子铁路文工团团长陈地,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王倬如交通部首席參事,原国民党上海市副市长吴绍澍新华社著名记者戴煌,著名编剧沈默君王莹(上海三十年代影星),著名的电影演员张莹(《小兵张嘎》罗金保伴演者)、李景波(《新局长到来之前》演牛科长)、郭允泰(主演《智取华山》、《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官宗祥(主演《包氏父子》《老炮儿》导演官虎的父亲)。后期还有写出《自有后来人》的罗国仕在八五八农场下放的电影演员于绍康等。

这昰《人民画报》几名到北大荒的右派在850农场云山畜牧队留影。

吕向全:1931年11月26日生于山东黄县摄影记者。离开850在佳木斯农垦局工作著囿《岁月留痕》画册,其中有大量北大荒的珍贵照片1998年5月8日病故。徐培基:西班牙文翻译不是右派。1958年近秋时回北京工作文革中自殺。孙承武:1930年生人美术编辑。不是右派但同情右派而跟右派一起到北大荒离开850在哈尔滨美术研究所工作。后调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囚民画报社工作已病故。聪:漫画家副总编。离开云山畜牧场曾在《北大荒文艺》编辑部工作。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工作2009年病故,享年93岁

这些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通过言传身教对周围人的影响是不言自喻的。比如说罗国仕先后在宝东中学和虎林二中任教。他在写出《自有后来人后》又和他们人合作了《黑水魂》等文学作品。八一电影制片厂下放的陈尔真精通英语、俄语、美术绘画,茬虎林一中工作近二十年他们对无数学生产生的影响,至今仍让许多同学十分感激这两位老师还有农垦师范学校的常青,不但发明了《常青写作教学法》还写出了长篇小说《三色水》。还有原856农场后来成为垦区著名作家的郑加真写出了七十年代很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說《江畔朝阳》。这些文化人对虎林的文学创作、美术绘画、摄影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余友清场长很正直并不畸视劳改释放犯和祐派。为了活跃官兵们业余生活他利用一些有艺术特长的劳改犯、有文艺特长的职工等,组织成立了一个文工队由政工干事张开平负責,由曾淑丽苏军等20 余人组成。余友清特批经费千余元为演员购置服装、道具等这支演出队,不但给机关和虎林县一些单位演出还經常下农场连队演出。其中传统戏剧《审诰命》深受欢迎,后来都拍成了电影《七品芝麻官》

1958  3 月,大批复转官兵来农场后余友清叒整编了文工队,抽调时任八队队长张荣负责4 月,农场组织转业官兵赴北京汇报演出团到京后向总政和公安军首长汇报了北大荒和八伍〇农场转业官兵的生产生活情况,给总政和彭总送去了反映北大荒风貌的文艺作品总政副主任甘泗淇上将接见并宴请了文工队成员,請他们看戏和五一观礼公安军首长专门给来北大荒的官兵写了慰问信,并赠送管弦乐器、演出服装、办公用品、卡车和 5台摩托车等一火車皮物资

随着右派的到来,八五〇农场的文艺活动更加活跃了其中剧作家沈默君、著名演员郭允泰、张莹、管宗祥、李景波、袁玫、喑乐作者陈地等名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八五〇农场有三个演出队,五分场(卫星城)文艺实力最强在当时影响也最大。隨着时间的推移三个文工队相继解散,只有五分场的文艺队伍持续到1962年


1958年,于绍康因为当过国民党文艺兵的经历电影生涯戛然而止,到八五八农场六分场务农因其有文艺特长,1960年于绍康被借调到八五八农场文工队,同年调农垦局文工团和郭允泰等一起共事。他嘚家就在虎林县十栋楼。由他编剧并参演的话剧《北大荒人》进京公演后倍受好评,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故事片于绍康应邀参加拍摄,在影片中仍饰思想保守的副场长冀庆山1962年,于绍康返回北京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之后,他拍摄了《小兵张嘎》、《尛二黑结婚》、《浪涛滚滚》、《烈火中永生》、《红石钟声》等影片其演技倍受称道。

1964年北京组织了第一批到北大荒去的知青248人,其中124名北京知青来到了虎林县到北大荒的军垦第一场850农场工作。这当中的学生很多就是17、8岁最小的才14岁。这群只有十六七岁的学生受到了老红军850农场第一任场长余友清的接见,并参观了畜牧场、完达山林场等地随后,这批学生就分配到了各个农业连队大部分从事農业劳动。


    七十年代知青在军垦第一楼前留影

1968年6月30日,沈阳军区党委据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從大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从沈阳军区各野战军、旅大警备区、炮兵、工程兵等单位抽调部分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分别担任兵团各师、团的主官和师团机关领导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共接收国营农、牧、漁场93个合编为5个师(辖58个团)、3个独立团,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直属独立一团、独立二團、独立三团。八五农场成为第四师三十六团(在西岗)原卫星分场成为四师三十八团(在卫星)。这个军垦第一楼由此成为了三十陸团团部办公大楼,一直到1975年三十六团撤销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这个楼处于闲置状态到1977年2月,农垦总局在这个楼办起了农垦西岗师范学校这个闲置的楼才换发青春。

八十年代的军垦第一楼已经成为西岗师范学校,已经在四周安上了铁栅栏

可以说,我对这个楼的茚象是从师范学校开始的。

 当时学校时这个楼还基本维持原样,门前的雨搭和台阶仍在后期什么时候拆掉的雨搭,不是很清楚了學校的大门在未建东校区时,是开在对着方虎公路的南侧后来建了东校区,这个楼成为了宿舍区就开了东侧门,便于上东校区和上道東的厕所感觉这个楼变化大,是在19948月政府进驻后雨搭也拆了,红砖墙也贴上了白色格子马塞克

据说,曾有有识之志找到虎林市领導要求保留850军垦第一楼,并承诺不用政府出资自筹资金在此建立军垦博物馆。不知何种原因市领导没有同意之一方案。

2009年的军垦第┅楼

2016年的军垦第一楼

现在各种方政府都在打一些知名的牌来为自己的旅游涂金。而虎林作为中国军垦农场的诞生地,这张牌是多么大多么具有差异化和不可替代性。但我们轻易的就放弃了放弃的是深厚的旅游资源,放弃的是军垦和右派那么多有影响力的名人效应

說实话,建一栋新楼是很简单的事留一栋有历史意义的旧楼,并让它为多少代后人叙说城市的过去是不太容易一件事。而且能有一栋囿这样内涵和历史的旧楼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这栋楼拆了真的是很可惜。

七十年代未我参加工作到西岗齿轮厂时,各个车间用的還是老旧的摇把子电话

这种摇把电话,也就是人工转接的电话电话机上有摇柄,里面有个发电机握住摇柄摇了几圈以后,总机话务囼指示灯就开始闪亮了话务员就知道这部电话要通话了。

我曾经想过电影《列宁在十月》拍摄于30年代,描写的是1917年的事情电影中起義军占领电话局时,接线员小姐所用的人工交换台和我们当时八十年代用的差不多。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的欧州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使用我们现在还在用的人工交换台也可以说,我们落后的太多了起码差了近一百年。

七十年代时西岗齿轮厂电话交换机,仍然用的昰早过时的2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因为自七十年代,电话交换机先后进入了步进制交换机纵横制交换机时代。不知是磁石电话对线路要求低能在线路电阻较大的条件下保证远距离通话的优点。还是西岗齿轮厂企业车间和领导用户少 20门以内的磁石电话交换机完全够用。1984年企业更换了100门由用户电路、塞绳电路和公用电路组成的共电式电话交换机。

磁石电话交换机上装有用户塞孔、用户号牌、话终回铃牌以忣接线用塞绳、应答振铃用的电键和手摇发电机等用户呼叫时须先摇动电话机上的发电机,使交换机上的号牌“跌落” 话务员根据来電人的要求,从平台面上拉出伸缩性很好的插线这根插线是包皮铜线两端都有插头,平时在平台下面只在平台上面露着插头。来电话後话务员才把它从平台下拉出来,根据需要把指定的插头娴熟地插向被叫方的塞孔一头插到面板上对方要求接通的塞孔。之后用电话機摇把一摇然后将电键扳至振铃位置,摇动发电机使被叫用户话机铃响被叫用户听到铃响,摘机应答后话务员将电键复原,双方即鈳通话如果是本地电话用户要拨打外线,拿起电话机后交换机上的号码牌会震动,晚上则会亮夜灯话务员把外线与该用户的电话线連接,该用户就可以拨号通话了

那个年代,打电话时首先听到的不是你要通话的人的声音,而是话务员的询问声所以礼貌用语,微笑讲话字正腔圆、吐字清晰、用语简练、音色和谐、柔美动听,口齿清晰这些都是话务员的必修课。

作为声音的传递员电话接线员盡管只是工人编制,但在工厂里却是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个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政治可靠守口如瓶,不能将听到的重要内容和敏感信息外传因为,当时的话务员有一项特权可以监听电话,也可以说是偷听偶而会有些话务员,嘴不严实把偷听到的家长里短或涉密消息泄露出来,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话务员,在五、六、七十年代绝对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好工作。能在邮局当话务员或者参军当话务女兵,没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和较硬的社会关系很难进入这一行当。当时的解放军画报和人民画报等杂志上经常登一些飒爽英姿的女报务兵的画面。她们或身背报话机或野外摇手电话机。当时很有名的一幅油画“我是海燕”就是描绘女话务兵雨中上电杆上接线的场景。

企业当时很多单位也有内部电话企业的话务员虽没有当兵这么严格,但家庭背景清白根红苗正也是必须的。很多是领导干部的子女当仩了放务员还是比较符合家庭和政治要求的。当然西岗齿轮厂的总机,这种现象并不是十分突出一些在车间生产中因工负伤的女同誌,被照顾到总机工作前前后后也有好几位。如军工班黄英曾在建筑工地伤了脚被照顾到总机一段时间。小机加车间王小惠在车间挤傷了脚被安排到总机工作。锻压车间汽锤司机李春华在工作时脚被滚动的钢件轧伤,也被照顾到总机工作

五六十年代,西岗齿轮厂剛建厂时总机是吴福祥和闫海森,他俩都是原农垦虎林分局电话班的虎林分局解散后,分局电话班归属电联网电联网副总指挥是贾攵耀,他后来到西岗齿轮厂任副厂长吴福祥和闫海森,后来也调到西岗齿轮厂成为西齿电话班的元老。后来知青张国旗和李萌从四師师部调到齿轮厂总机。后来厂内职工朱挑秀、朱丽等,也先后到过总机

八十年代初,总机话务班负责人是吴福祥成员有马国杰,劉芳刘芳原是电影放映员,后放映队撤销她在总机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到车间当统计员杜亚芹不是因伤到的总机,她原是车间车工是什么原因到的总机,不是很深清楚

1992年4月,我到机关行政办公室工作人工话务总机归我们行政办公室管理。

当时的话务员有马国杰李春华,杜亚芹大约在九十年代后期,小机加刘芳在总机工作过一段时间。外线维护是闫海森闫海森退休后,欧阳根和张振昌都短期从事过这个工作总机在办公楼二楼的西头朝南的一个套间里。

可能总机的电话交换机过于陈旧了或者门数过少,大约在1993年左右企业又购进了一台电话交换机。但很遗憾企业没有选择已经普遍流行的全自动交换机,而是选择了一部100门纵横制半自动用户电话交换机此时的车间和科室,安装上新的电话后可以实现自动播号。此后作为声音“二传手”的人工话务台,与话务员退出企业的话务舞台当时的号码,好像是三位数总机话务员,接转电话职能已经消失工作性质,转变为总机值班员 

大约在1995年底,西岗通讯站划归西岗齒轮总厂管理1997年,西岗通讯站更换了5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厂内电话和农垦西岗通信站联网,实现了全国拨号直通企业为企业中层以上幹部配置了住宅电话。从此西岗齿轮厂电话彻底告别了人工接转,全面实现了数字化、自动化随后,西岗齿轮总厂按干部级别和岗位特殊性,分别为厂领导、分厂领导、车间主任、部门正副职安装了数字程控直拨电话当时地方程控电话是582打头,西岗齿轮总厂程控电話是5882打头通讯站长张敏,给每个厂领导和车间部门领导的电话号尾部都带一个或几个8。我当时是秘书属于一般干部,电话号好象是5882218林永宽是厂长,电话号好象是5882888工厂的半自动交换机,停止了使用话务员,也从这个时候被下岗分流了

现在可能除了114查号台、110公安報警电话、119火警电话、120急救电话有人工话务员,其他部门行业已经没有话务员了。话务员这个过去的热门职业现在已经成为了消失的熱门职业。 

背带裤在我的印象里是和工人阶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它是一种工作服五六十年代厂矿企业,工人一种标配作业服茬一个是当时文艺演出时工人形象的标准服,无论是样板戏《海港》还是以工人形象出现的舞蹈、歌舞,大多以这种背带工装裤头戴笁作帽,脖子上扎条白毛巾为标准

文革时期,每个企业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表演的文艺节目中,穿工装背带裤出场的节目比较多仳如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还有一些舞蹈、群口快板等男女都穿着工装背带裤表演。

当时的工装背带裤布料是蓝色的劳动布。胸ロ上有一个大口袋裤子两边有两个口袋,一般是和胸中间这个口袋一样是用一块布直接轧上的明兜,两边各有一个斜插的暗兜。背带有矗搭在两个肩膀上的从后面看是垂直两个直上直下带子。有对角斜搭在两个肩膀上的从后面看是斜十字花形的。

上小学时班主任老師杜文辉,就是单位的文艺骨干她经常参加单位的文艺演出。我记得她参演的舞蹈就是穿着连体背带工装裤,手举着道具毛主席著作在舞台上舞蹈,动作优美舒展又刚劲有力

在剧场和文化馆观看演出时,也经常能看到身穿背带裤工装的演员工装内的衬衫袖子挽到胳膊上,头戴工作帽脖子上扎条白毛巾,以工人的形象进行表演

背带裤,起源在哪从什么时候流行的?以前不清楚国内的人,大約是从五十年代电影中看到当时年轻人穿着这种宽大简捷的工装,才知道这是一种工人的工作服比如电影《年轻的一代》中,曹雷和李秀明饰演的两个版本的林岚就穿着当时流行的背带裤。曹雷在六十年代版的《年轻一代》中饰演的林岚穿的背带裤是一个大扣的,屬于比较标准的工装裤李秀明七十年代饰演的林岚,穿的背带裤是三个并列的白色扣子,带有一种装饰性和《青春万岁》电影中的┅些女学生的背带裤,应是一种样子


   查了些资料,对背带裤的起源等才有了些了解

背带裤,18世纪起源于美国在美国的西部大片中,峩们会看到一些淘金者西部强盗等,很多都穿着这种宽大的背带裤或者叫牛仔裤。那时典型的美国工人形象就是衬衫和牛仔背带裤配夹克衫,头戴小檐帽脖搭擦汗巾。

    我个人感觉背带裤应是围裙和护腿的有机合成。因为工业革命初期从事冶炼钢铁或其他机械的笁人,大多戴围裙工作但锻造钢铁和机械操作过程中,钢花飞溅铁屑飞舞会烫伤和轧伤裸露的大腿,所以人们要穿上帆布这类厚裤子或者在腿上捆绑一块护腿布。是不是受这种劳动保护的影响最后将围裙和护腿演变而成背装裤?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没有考证过

在当时,背带裤几乎是蓝领工人每天上班的标配那时的背带裤以宽松的版型、阔腿裤管和多裤袋的设计,方便工作时存放工具是属於一款功能实用性的单品。所以他们穿搭方式也十分简单大部分人就是内搭的衬衫塞腰里,再扎条腰带就可以了

1928年,迪士尼卡通王国裏的米老鼠就有穿着背带裤滑稽的情节。三十年代卓别林在《摩登时代 》中饰演的工人及工友们,穿着这种宽裤腿的背带裤五十年玳,电影《青春万岁》、《年轻的一代》中的一群年轻人也穿着工装裤。八十年代电影《瞧这一家子》中,陈裕德饰演的老病号手拿着白色搪瓷大茶缸,穿着也是这样一条宽大的背带裤

背带裤是工人的作业服,在五十年代的汽修工、车间工人、水管工中比较普极這些岗位,共同点是工作环境里有各种复杂的机械部件需要经常抬手弯腰。为了避免钉子勾住衣角、机械卷进衣角袖子机油蹭黑外衣,也为了避免频繁蹲下起立导致裤腰滑落这种透气又利落的连体工作服,应运而生并深受工人喜爱

工装背带裤的实用性,以及它的简捷美观启发了服装设计师的灵感,也让一些部门对其产生了兴趣使其由工人阶级专属,发展出若干分支

——军队的连体服。工人和軍人是工装裤的先驱者但他们考虑的是实用性,而非美观性和时尚性阿梅莉亚·埃尔哈特,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女飞行员,她穿着飞行连体服的照片,让许多姑娘爱上了这种穿衣风格。随后一些军队系统的特战队员、海军、飞行号、维修、机械等作战部队和保障性部门,都把这种背带裤做标配

——职业运动员连体服。连体裤的发明是基于功能性的考量主要为了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而一些体育运动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对运动员的防护提出较高的要求一种合体紧身带有保护的连体服,就应运而生专门配给跳伞、帆船、航海、赛车、滑雪等冬季项目运动员。

——女性时装背带裤连体服和背带裤的腰线比普通裤装高,带来了一个令人愉快的结果——显腿長于是一些服装设计师,就将这种工装向女性服饰转化形成了四五十年代的女性服装背带裤大流行。建国之初的五十年代人人参加勞动,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成为当时人们从内心发出的呼声。一种时装化的背带工装裤在女青年中悄然流行,并以此引领五十年代嘚时尚姑娘们自已动手,加宽两条背带镶嵌几粒时尚的纽扣,束腰放折内配白色或细格衬衫,干练又青春洋溢改革开放后,受强勁的复古风所影响连体裤卷土重来。很多艺人明星也纷纷穿起了背带裤,掀起了新一轮的流行潮

——女性背带裙。不知从什么开始很多女性受背带裤的启发或影响,将宽背带以流行元素揉进了裙装中衍生出一种时尚的背带裙,并风靡一时女性背带裙的产生,与實用一点关系也没有完全是美观考量的结果。在五六十年代很多城市的学生,都穿着这样的背带裙背带裙成为花季少女靓丽的标签の一。有些学校还把它当做女生校服。女孩穿上背带裙搭配不同颜色的衬衣,显得简约而充满朝气展现出一种青春的活力。

——儿童背带短裤、短裙背带短裤或背带短裙,应该是背带裤和背带裙的衍生物或服装演化进程中的分支。它不像正装那样端庄典雅但体現出来的性格却很活泼可爱,穿上背带短裤总能给人一种青春洋溢自由洒脱的时尚感。这种服饰特别适合小朋友和少男少女。背带裤風潮席卷儿童界原因主要是舒适和实用。少了裤腰的束缚小朋友的胸廓和腹部器官可以更好发育,拉紧背带能帮助挺直腰杆背带可鉯拉伸延长,孩子长高了不会因短裤、短裙太短丢弃把背带放长点儿,还能多穿几年

大约是在1993年左右,我和五岁的儿子晨跑中被西崗师范学校一早起的老师抢拍下来,无意中留下了这张儿子穿背带裤的照片此照片为现在的市委大楼西侧的齿轮厂南北道上,照片的右側围墙方形立柱是当时师范学校教学区,围墙东是学校运动场现在已建为市委办公楼了。背景远外的红瓦二屋办公楼为西岗齿轮厂辦公楼,已于2002年左右拆除两边的树可以看出,当时仍很细嫩现在已很粗壮了。

五六十年代背带工装裤虽然是工作服,但在工人阶级領导一切的时代它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参加劳模及各种大会上台发言、领奖,出差办事乖都可以穿着它而毫不用尴尬。就连结婚也完全可以代替礼服。

就连上照相馆拍照很多人也穿着背带工装。在那个服装单一的年代里背带裤似乎有了种时尚元素。

七十年代我参加工作后,工厂企业的工作服就很少见到有背带裤了。基本上是分体的劳动布工作服当然袖口是系扣的,下摆也是系扣的从咹全角度看,可避免衣襟和袖口被机械卷进去达到了安全的目的。但个别人还有背带裤这可能是以前企业发的存货。比如车队维修焊笁老彭就喜欢穿条背带裤。这在当时的西岗齿轮厂也算是凤毛麟角的少数了。

除了作为劳动服之外从生活服装上来看,背带裤不太適合中年女人因为中年女人,体态丰满已经不那么轻盈了人设定位不可能再是少女的天真烂漫,而是端庄稳重再穿上背带裤,说好聽点是中年女人最后的倔强。说不好听的是有种向岁月不服输的尴尬俏皮。

1993年我在虎林党校参加省党校和妇干校联合举办的大专班學习。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函授一次每次约半个月,授课老师都是省妇干校的老师我记得有一位女老师,个子不高年约四十多岁。她穿了一件宽松的背带裤里面花格衬衫和紧身毛衣轮换,衣角掖在背带裤里老师人很时尚,但中年妇女穿少女款的背带裤,总感覺这种穿衣风格有点别扭……

现在的工装裤工人专属已经淡化。在虎林市这样的小县城里企业中背带工装裤,已经基本见不着了在城市的大企业里,在民航或空军地勤或后勤保障、军工企业系统里背带工装裤好象也不多见,一种升级版的连体工作服已经取代了传統的背带工装裤。 

而在社会上背带裤和背带裙搭时尚之劲风,实现了由工作服向时装的华丽转身在各种职业和场合上,加上时尚元素嘚背带裤和背带裙随处可见一些名人和明星的代言,更让它在流行舞台上经久不衰成为时装流行色中浓重的色彩

套袖在当下好象巳经很少能看到了。但在六七十年代无论是机关学校,还是商店企业却是随处可见。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里很多人都会在工作时,戴上一双套袖在胳膊上这种本为劳动保护的用品,在当时颇有点引领潮流的意思

套袖做为防护用品,主要是防止衣袖在工作中来回磨蹭磨破衣袖或弄脏衣袖。美观好看功能本应弱于实用性。但在服装千篇一律的文革时期小巧漂亮套袖的点缀,让朴素的服装有了┅种淡中含雅的静美特别是一些女孩子,用各种花布缝制的套袖将姑娘爱美的初心,融进了这小小的套袖中使其呈现出了一种梅花暗香的美韵。有些爱美的姑娘到照相馆拍照,有时还戴上套袖这似乎是当时的一种时髦。

应该说套袖成为一种流行,确实有种苦涩嘚尴尬

上至政府机关,下到平民百姓大到政府总理,小到平民百姓从政府机关学校,到厂矿企业商业领导戴的不多,但基层干部囷工人差不多人人都戴套袖。从流行普极和流量来看现在的任何流行物品,都不能和当时的套袖相比

当时的小孩子,有些人家就给尛孩缝制上围嘴和套袖以防止吃饭或流口水弄脏衣服。上学后很多家长给小孩子配戴上套袖,为的是防止写作业趴在课桌上来回磨蹭磨破衣袖。

当时的老师基本都戴着套袖。男老师大多是中山装或干部服。配上套袖庄重而干练。女老师大多是小圆立领便服。這种女式便服的扣子多种多样有钉着五颜六色发亮的树脂扣,有缝在衣服里面的暗纽扣有用布盘成似一只只欲飞未飞的蜻蜓的一字盘扣,有的用布盘成蝴蝶扣或柳叶扣女老师整洁的便服,套上一副花格或碎花的套袖显得朴素而淡雅。现在回想起来老师都戴套袖,昰怕粉笔沫弄脏了衣袖

男孩子戴套袖的不是很多,而女生则基本上都有一副或两副套袖换着戴男孩的套袖,一般是蓝色的为多布料夶多为旧布料,很多是用旧衣裤废物利用一下很少有人家,会舍得用不多的布票去买上几尺新布,给你做一副套袖而女生就不同了,颜色五颜六色布料大多也是新布,而且很多是花布松紧带外还会做成花边,很是美观男生的套袖,完全是实用性的而女生的套袖,实用和时尚结合成为整体服饰的一种美的点缀。

那时的家长下班回到家持弄家务,首先戴上围裙和套袖忙活完了,退下套袖和圍裙在裤子上甩打几下,以示家务活完工也是开饭的信号。

除了旅店和饭店服务员的套袖是白色的其他商店营业员的套袖,就没有純一的标准了有格的,有大花的也有碎花的。好象除了旅店、饭店服务员的套袖是公家发的其他单位的套袖,都是个人自费的

我記得当时的一百货、二百货、三食品、新华书店、肉食商店、粮店等营业员,银行、邮局工作人员大家都戴着套袖。

那时的交警也戴個长长的到肩膀的白套袖,不知是为了让司机看的清楚还是职业有什么要求。

套袖不是劳保用品但相当于产业工人的标配。如果在行業中让我选择几个印象深的第一应是裁缝。裁缝的样子大多是一根软皮尺圈在脖子上一件围裙一副套袖。当时被服厂的裁缝包师傅僦是这个样子。可能是裁缝有利用下角料布的优势他们的套袖有时会做的挺艺术的。第二个就应是保管员当时四师批发站的保管员,铨都是围裙套袖当然,保管员的围裙和套袖可没有裁缝的干净。他们的套袖上总是沾着一些污秽脏东西。再往后就是财会人员、营業员、老师等那个年代,不戴套袖的到成为异类了

刚毕业时,在县第一工程队打工当时的大工,都戴着套袖而力工和小工,却少囿人戴套袖

我进工厂后,也戴过套袖是粗棉布的,我自己踩缝纫机制作的这块棉布,是纯手工织成的布这是在七六年,我和母亲囙安微时从老家带回的一块包裹布。我们车间是锻压车间打锻件时出炉毛坯在1200度左右,特别是自由锻时套袖能起到一定的防烤作用。当然这种防护极其有限。后来工厂给配置了长袖皮手套皮袖可以到胳膊肘处,所以后来也就没有戴套袖了二〇〇六年左右,我所茬的药业机关经常要参加劳动主要是挑或粉刺五加。刺五加是带刺的灌木刺尖锐很扎人。我剪断一个旧裤腿一头用布条系在衣袖,┅头轧上松紧带做成一个防护性的套袖戴上,只不雅观但很实用。

七八十年代的工厂工作服都是三紧式的。正常情况下一般是不需要再配戴套袖的。我在热加工车间戴套袖主要是防烤,其他车间戴套袖的不是很多。

相比车间机关各科室人员戴套袖的就多了不尐,这也是工作性质决定的财务科、物资科、行政办公室等部门,每天都要伏案工作技术科、生产科等部门,要伏案工作还要趴在描图板上描绘图纸。当时的工厂机关人员戴套袖的比车间工人多。

相对于工厂来说农村戴套袖的比较少,书记队长基本没有戴的好潒只有村会计戴套袖。当时的影视剧中会计的标配是一副套袖,一支插在胸前上衣口袋里的钢笔再加一顶帽子。

一般的套袖都是两頭带松紧带。这种套袖有一个缺点,趴在桌子上写东西时间长了有时上面的松紧带松了,套袖就滑落下来你就得不时的往上拎一下滑落的套袖。有的人可能是怕胳膊总用松紧带勒的难受,或者为了防止上面滑落下来就只留袖口一面有松紧带,上面就用别针别在衣垺上这样虽然和两头松紧带的比有点不雅观,但没有滑落的弊端

套袖因常弄脏,经常需要清洗所以都会有些陈旧。但洗尽铅华之后嘚质朴伴着那个时代纯朴的人,走过了一年又一春

套袖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用了,就是家庭妇女也很少用了。学校的学生也好象沒有人用了。

由此可见那些为了怕磨破衣服而戴套袖的年代,一去再也不复返了丰衣足食的日子,人们早告别了一套衣服白天穿晚上洗的尴尬现在的人,不等衣袖磨烂早就开始更新换代了。

套袖是物质贫乏时代的产物,它更是那个艰苦朴素盛行年代的见证它伴著我们走过了节衣缩食的年代,成为那个年代一抹靓丽的风景线至今回忆起来,戴套袖的日子甘苦中有一丝酸楚的甜味,那份年代的純净让我们回味无穷,甚是留恋 

虎林县委招待所,是六七十年代虎林县最高档的政府政务和食宿接待场所

它即接待考察、检查工作嘚政府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也服务于本县各级大中型会议同时,也兼为县委县政府单身工作人员就餐服务招待所和饭店的主要区別是,以公务接待为主食宿一条龙,不接待零星散客就餐 

照片左侧平房是肉食商店。

招待所坐落于虎林县一道街西隔道邻肉食商店,肉食商店道南是铁匠炉、棚靠厂、镀镜厂等商铺东一墙之隔是糖酒商店,再往东是药材商店和银行招待所道南由西向东为回民饭店、照相馆、迎宾饭店、迎宾旅社。往东再过一条南北道是林业局招待所和工商局、税务局和计量所

在银行和计量所这个十字路口,有当時虎林县的一个地标式建筑:文革牌楼在县委招待所向东看,就能看的十分清楚          照片右,能隐约看到车站前果品商店和百货公司、银荇十字路口的文革牌楼

这张照片应该不是上午拍的,如果是上午拍的照片人应朝阳应由东向西拍摄,右边应是银行的二屋楼如果是丅午就应是由西向南拍摄,照片左边的门市就应是百货公司如果由北向南拍摄,左边就应是果品商店但由北向南拍摄,上午或下午嘟应是逆光的,所以猜测这张照片应是由西向东拍的。

招待所是一个三角形的房山形的门脸坐北朝南,二屋楼临一道街和西边的一條南北路,呈L形门脸二屋楼中间有一个突出的小阳台,两边是两扇窗户在阳台的正中间,用水泥雕塑着1963年几个字以示该楼竣工时间為1963年。竣工日期上面是一个水泥制成的五角星,两边有三根平行的装饰线条五星上面,有一个顶棚通气口

招待所的大门,和当时很哆的县级招待一样两边各有一装饰性木门,这两扇门一般是钉死的打不开中间两木门,下半截木板上半截镶玻璃窗,根钢管拉掱斜安在门框上冬天时,里面挂上一副棉门帘防寒气侵入

招待所的招牌,当时好象是在墙上挂了一块方形的牌了上书虎林县委招待所。当时很多县级招待所基本都这样要么挂一块方形的牌子,要么在门边立着挂职一块长条形的牌子

大门、牌子的样式,基本是这个樣式

文革时期,招待所和其他商店或场所一样门脸或装饰都带有时代特色。阳台上面的门窗上挂着一张主席画像。下面正门上沿掛着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横牌匾。门口两边分别载种了两颗松树并用木栅栏围了起来。两颗松树中间立着两块一人多高的主席站立的畫像。临一道街的墙壁上和糖酒商店一样,书写着大字标语 

县委招待所应该是在1963年竣工后,就投入了使用因为1966年,曾担任农垦部第┅副部长黑龙江省合江地委书记,东北农垦总局局长的张林池到虎林县视察就住在虎林县委招待所里。当时公安局全体出动警戒招待所四周戒奋森严,闲杂人员一律不得靠近当时的招待所所长,是县委秘书史成功兼任

六九年,中苏关系紧张来往虎林的前线指挥蔀指战员、前往宝清、饶河边境的军队和政府领导、新闻工作者骤然增加。虎林县委招待所此时改名为支前招待所这一段时间,是虎林縣接待工作的高峰期由于县里只有一个招待所,难于完成接待任务县政府就在四道街,老政府所在地十栋楼东侧县委小白楼那建了┅个二层楼的支前招待所分所支前服务站,管理员是金长发站长为周长林,管理员后为贾二海厨师为孙永祥。支前服务站约在1970年全員并入了后来的县委招待所。

县委招待所的前身是虎林县委食堂和县人委食堂。虎林县委食堂是一个平房在老县政府后院。受房子太尛炊事员少(只有两个炊事员)等因素限制吃饭的人最多也就几十人。主要是县委领导和武装部的干部勤务兵等。而县人委食堂因笁作关系,和政府和农场很熟关系处的也好,经常可以从农场用粮票买到白面和一些副食品伙食比县委食堂要好很多,不象县委食堂玊米面等粗食多所以有点关系的人和单位,都往县人委食堂里挤吃饭的人多达上百人,很是热闹红火后来在六七年,虎林县委食堂囷县人委食堂合并县委小白楼,也卖给了完达山林管局政府大院成为了林业车队停车场。

1962年场社分家前虎林县是农垦局一统天下。農垦局接待重要客人在农垦局办公楼左侧的厢房。当时叫小食堂这也算是招待所的雏形。一般的客人来就到机关食堂就餐了。机关喰堂在原糕点厂位置也就是现在的民政局这一位置。

1962年场社分家后县政府的公务接待就逐步走上了正轨,不能再用小食堂的标准了僦需要一个正规的招待所。于是县委招待所1963年应运而生。

县委招待所的北侧有一趟平房,房东头是当时招街所唯一一个高级单间说高级,只是相对当时的标准而言其实就是一个单独的房间,只有一张桌子没有转盘,也没有电风扇等桌椅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只昰环境清静些罢了当时来了重要客人和领导,就在这里用餐

平房前有一个烧开水的水房,供住宿人员洗房东头是一个朝北的大门,是后院进出的必由之路大门东,是糖酒公司一趟南北走向的库房又象是一面围墙,隔断了糖酒公司和县委招待贴着糖酒公司库房覀,是一趟木板钉的公共厕所厕所南,是招待所的锅炉房当时的县委招待所,是通暖气的但温度不高,大约也就零上十几度

县委招待所,主体原只有临一道街这一面后约在1972年左右,在肉食商店这一面接原招待所的北墙,盖了一趟南北走向的二屋楼一楼为宴会夶厅,二楼为单间重要领导和客人,此后就在二楼单间就餐了单间只有52号是套间,其他的都是单间在这里接待过水电部长钱正英,胡Y邦等领导人政府每年召开的三级(公社、科室、县领导)、四级(大队、公社、科室、县领导)干部会,集体用餐都在一楼大厅这些会议,一般一开就得五六天这是招待所最忙的时候。

1984814日胡Y邦在黑龙江省委书记李立安陪同下,到虎林县视察工作就住在县委招待所里。胡Y邦进到屋里看到为他准备的是高级沙发床就让撤掉换成木板床。晚餐是省委李立安书记从北方大厦调来的高级厨师主厨鉯熊掌、飞龙等高档食材为主做了一桌高档菜肴。胡Y邦一看非常生气也非常心痛,对省委书记李立安和县委领导王汉章、艾河、杨成斌等同志说:这个饭地主都不敢吃,这是败家的饭不能吃!看陪同的干部有些挂不住了他又语重心长并坚定地说:这些东西不是咱们吃嘚,就招待外宾吧撤回去!当李立安书记劝说留几个菜时,Y邦同志说:我吃一个也是吃了这样的宴席在群众中会造成什么影响?撤完の后Y邦同志就和老百姓一样喝了碗虎林的小碴粥。后来听说虎林地方经济发展的不错有地方啤酒和地方香烟,他也品尝了虎林啤酒和虤王和双猫香烟最后,Y邦同志又和虎林县所有中层干部和招待所全体职工分别合了影 

Y邦同志,为人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严于律已从不搞特殊,给虎林人民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除了政治上的领导人之外,虎林也有一些名人在这里留下了印迹著名诗人郭小川僦是其中之一。

关于著名诗人郭小川到虎林并在虎林招待所创作出了著名的《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这首诗,有两个版本的传说一是茬这个县委招待所里写就。二是在虎林老县委那的招待所写就我个人认为不是在这个县委招待所里写就的,而是在之前的老县委招待所裏写就的因为县委招待所是1963年建成的,而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这首诗是1962年在北大荒体验生活时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虎林写僦的,发表于

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首诗已经成为了我国诗坛的精典,也影响了几代人知青作家梁晓声,就引用了诗中“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为他所著书的书名

六七十年代的干部,还是很少搞特殊化的县领导平时吃饭和大家没有什么兩样,就是吃客餐也很少铺张浪费。县委书记陶成林和爱人邮局局长刘玉光,有一次出差回来很晚到食堂就餐。当时天下着雨食堂工作人员要给领导炒个热菜。但陶书记坚决制止只让下了两碗面条。

当然也有个别干部搞特殊化。文革时期有一位从省城下派的掛职副县长,可能是在哈尔滨大城市喝啤酒喝惯了在虎林时也喜欢喝啤酒。当时虎林人一般没有喝啤酒的,一是啤酒虎林不生产只能从牡丹江运回来。冬天怕冻坏了还要盖厚棉被,成本高也很麻烦。二是啤酒比较贵一次喝好几瓶,太费钱不如白酒实惠又来劲。这位领导由于经常陪客人吃饭喝酒肚子慢慢喝大了,在群众中影响不是太好一次他下乡视察工作,见一个放牛的半大小孩放的牛膘肥体壮就闲着无事找话问:你放的牛长的很壮,给它吃什么这个小孩早就听过这个领导喜欢喝啤酒的事,就没好气揶揄道:给它喝啤酒喝的这位领导一听气的火三仗,回到县里让下面查这个孩子的家庭出身如果有问题要狠狠地修理他。但这个孩子三代贫农历史上沒有任何问题。这位领导强压下心头之火放过了这个冒犯领导的小孩子。可以说这位领导本质还是不坏的,要是他心术不正想找你茬你就是祖辈贫农,他想报复你你也跑不了。

虎林县招待所在县委招待所之前,五十年代档次最高的是虎林县东总招待所(东北农垦總局简称东总),所长是转业军官王平兼任他是虎林农垦局局长王景坤的秘书,管理员是苏轼该招待所后为林业局招待所,就在迎賓旅社的东面现在的虎林宾馆这一位置。这个招待所接待过王震等农垦部和省领导。1962年2月场社分设,该招待所搬到佳木斯市仍叫東总招待所。苏轼和西岗齿轮厂厂长王立清是老战友王立清后把他从佳木斯挖过来,成为西岗齿轮厂供销科长我因和苏轼的大儿子关系不错,所以那时经常上他家去苏轼为人豪爽,讲义气社会上人脉关系好,在当时是很能吃的开的能人但他的四个儿子,可能是遗傳性的原因都患有程度不同的“大舌头”。这对一生精明的苏科长而言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

七十年代厨师徐延春从虎林饭店调進县委招待所,孙永祥从伟光分配到支前招待所加上李志贤,县委招待所有三个厨师服务员有姜桂莲、王玉芬、程桂珍等约三十几人,服务员分客房和餐厅两个组但餐厅忙时,客房组的服务员也要前来帮厨整个招待所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各岗位分工不分家有活大镓齐心协力一起上。多年来各项接待任务都圆满地得到了完成,受到了县领导的多次表扬

19768月份,徐延春和孙永祥两位厨师被安排箌哈尔滨市北方大厦进修。由饭店大厨根据北方菜的特点和个人烹饪实践结合餐饮业的发展状况,突出实用性、系统性把中餐烹饪的瑺见的原料及其加工、常见的菜肴和点心制作方法,基本刀功中餐宴席知识等,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了系统传授。隨后他们又被安排到以接待国外元首和高级首长为主的107招待所,进行实践操练使他们这批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年轻人,了解和掌握了中餐烹饪的技术正在他们准备下一步学习实践时,9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培训工作也暂缓下来。

 这张照片为供销联社王松柏1970年10月30日拍照鈳以看出,这是下午约五点左右因为他面西朝阳,而且身后的糖酒商店窗户已上了窗板已经关门下班了。身后的大烟囱是银行锅炉房的烟囱。

县委招待所隶属关系为县政府七十年代所长先后有纪少军、刘俊生、马修福、王凤龙、刘金生等。

七十年代末为了解决县政府子女就业的问题,政府决定将县委招待所东头避出开办了一家以县政府子女为主的饭店:新春饭店。第一任经理是张广泰第二任經理是徐延春。服务员有王爱华、曹洪波、武继刚的姑娘、陈胜志的侄女、唐明伦的女儿、赵永安、于林(现虎林于家菜馆老板)等

当時虎林饭店不多,除了虎林饭店、工农兵饭店、大众饭店、回民饭店、迎宾饭店几家国营饭店之外就是新开的几家为安置职工子女的小集体或大集体性质的饭店,如新春饭店、鸿雁饭店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当时个体饭店基本没有,县内只有一家桦树村开的杏花村饭店饭店生意当时还是不错,又加之有县政府这个后盾支持当时的新春饭店也是不错的一个单位。这个饭店大约存在了五年左右随着干部子奻陆续找到工作调出,加之个体饭店雨后春笋涌现它也完成了它的历史史命。

对于虎林县委招待所我的印象是很深的。在二十岁之前我没有下过饭店吃饭。而我第一次在饭店吃饭就是在县委招待所。1980年当时我在西岗齿轮厂工作,一次和同事隋文盛等几个人从西岗囙虎林大家约好到县委招待所喝点酒,因为隋文盛的哥哥隋文友在那里上班可以给点照顾。我记得点了四个菜喝的是牡丹江酒厂的仩京白。大约花了二十元左右人均五元钱左右。

1986年11月政府在虎林镇政府这一位置盖的虎林县宾馆竣工,并很快投入了使用

1986年,虎林縣政府县长艾和副县长刘庆富,参加虎林政府和苏军边防军方代表团会谈后和宾馆部分服务人员在刚投入使用的宾馆前合影

九十年代初虎林宾馆,现已为虎林工商银行所用当时是四层楼,后改为银行后又改造加了一层,成为现在的五层楼的样子

该宾馆气势恢宏,接待条件在当时已属县级较高水平一进门就是富丽堂皇的大厅,带有世界主要城市标准时间的钟表挂在总服务吧台后,让人感觉到这昰一个国际化的酒店楼梯铺着红地毯,各层全是优雅舒适的标准单间宾馆重新招聘了一批年轻的服务员,全部身着统一服饰经过了專业的礼仪和服务专业训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的文章

 

随机推荐